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资源管理概论

信息资源管理概论

信息资源管理概论
信息资源管理概论

一、信息的含义

(1)美国著名数学家、贝尔实验室电话研究所申农提出:信息量的概念和信息熵的计算方法,并给信息下了一个高度抽象化的定义:“信息是用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2)美国著名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维纳,1948年出版专著《控制论——动物和机器中的通信与控制问题》,从更加广阔的领域研究了信息,他认为信息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3)英国学者阿希贝,1956年提出“信息是集合的变异度”,认为信息的本性在于事物本身具有变异度。

(4)意大利学者郎高,《信息论:新的趋势与未决问题》:信息是反映事物的形成、关系和差别的东西,它包含在事物的差异之中,而不在事物本身

(5)信息很复杂。信息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所依赖和使用的一种既非物质又非能量的东西,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消息、信号、数据、情报和知识,且种类十分繁多,如自然信息、生物信息、人类信息、原始信息、再生信息、社会信息、电子信息等。

(6)信息概念的实质:即信息是一个独立的科学概念,它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物,获取信息可以帮助人们减少或消除系统的不确定性

二、信息的性质

普遍性;客观性;动态性;可识别性;可传递性;可处理性;可度量性;可共享性;依附性;时效性

三、信息资源的含义

(1)狭义的理解: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的、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科技信息、社会文化信息、市场信息等。

(2)广义的理解: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即广义的信息资源由三部分组成a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类有用信息的集合;b为某种目的而生产各种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的集合;c加工、处理和传递信息的技术的集合。

四、信息资源的特征

(1)经济资源的一般特征:a 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b 稀缺性;c 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

(2)特殊性 a 共享性;b 生产和使用的不可分性(信息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和使用过程中是不可分的);c 时效性;d 不同一性;e 驾驭性

五、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条件

(1)信息经济的崛起:二十世纪以后,人类的信息积累由量变阶段上升到质变阶段,人类社会迎来了信息革命,社会经济的发展转向更多地依靠信息的投入,无形的信息变成了重要的经济资源,以经济手段强化信息管理与利用成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2)信息观念的转变:信息需要管理成为信息活动中的共识,正如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所言:“没有控制和没有组织的信息不再是一种资源,它反而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人们意识到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但要使它发挥作用,必须对其进行管理。

(3)信息技术的发展:首先,信息技术浓缩了空间和时间,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支持手段。其次,以信息系统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组织者得以广泛应用,不断完善和升级的信息系统给组织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处理工具和手段,同时也对信息管理提出新的、特殊的要求。

(4)企业的根本转变:首先20世纪以来,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增加了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价值。

全球化也加剧了竞争,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地采用最新信息技术,由此带来了新的管理实践问题。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促使企业不断扩大其数据规模,这些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大型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为企业进行市场需求分析提供了条件。其次,资源观念的变迁,从企业资源主要是物质资源,到认为人是第一因素,对人的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再到认为信息资源是所有资源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伴随着企业资源概念的变迁,信息资源管理呼之欲出。最后是人们对管理系统的反思,使人们想要寻找一种将技术因素和人文因素相结合的战略层面的信息管理方式,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奠定了需求基础。

六、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

信息资源管理首先产生于美国政府的文书管理领域,随后在工商企业得到重视,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活动开始在各类企业普遍实施,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和理论得以迅速发展,

(1)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美国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思想有一下几个特点:a 制定信息政策规范信息资源管理活动。

b 赋予信息资源管理权威定义;

c 设置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和官员

(2)工商领域的信息资源管理工商领域的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特点:a 将信息作为组织的重要资源;b 以资源管理代替技术管理;c 以提高生产率为切入点,以支持组织战略为最高目标;d 设置CIO

七、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阶段

(1)诺兰阶段模型

在信息资源管理阶段的研究中,研究最多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发展常被称为信息系统发展阶段论,其中最著名的是诺兰的阶段模型

1973年,诺兰首次提出了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把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应用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被称为诺兰阶段模型。1980年,诺兰完善该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扩展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不可逾越

七、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

(1)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可以归并出管理哲学、管理过程、管理活动、管理手段和系统方法等五类观点

a 管理哲学:1988,美国马钱德、克雷斯莱因,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对改进组织的生产率和效率有独特认识的管理哲学;美国史密斯、梅德利,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比管理信息系统复杂得多,它可能是整合所有学科、电子通信和商业过程的一种管理哲学。

b 管理过程:1979,霍顿,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一个机构的信息内容及支持工具(信息、设备、资金等)的管理(过程);英国学者马丁,《信息社会》信息管理就是与信息相关的计划、预算、组织、指挥、培训和控制过程;1982,怀特提出信息资源管理是有效地确定、获取、综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满足当前和未来信息需求的过程

c 管理活动:1992,博蒙特和萨瑟兰,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师一个集合词,它包含了所有能够确保信息利用的管理活动;1998,麦克劳德,《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导向的理论与实践》,信息资源管理是公司各层次的管理者为确认、获取和管理满足公司信息需求的信息资源而从事的活动;1997,中国霍国庆,《信息资源管理的起源于发展》,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

d 管理手段:1985年,莱维坦和迪宁提出将信息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种集成化的管理手段,主张从管理对象的角度来探讨信息资源管理。1993,中国卢泰宏,《国家信息政策》,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的综合,是一种集约化的管理。“集约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信息管理对象的集约化,即信息资源管理意味着对信息活动中的信息、人、机器、技术以及资金等各种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另一方面是指管理手段和方式的集约化,即信息资源管理是多种管理手段的综合。

e 系统方法:1984,里克斯和高,论文《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这一重要的组织资源而实施规划、组织、用人、指挥、控制的系统方法;1985,伍德,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中集中有效方法的综合。这意味着信息资源管理需要将一般管理、资源管理、计算机系统管理、图书馆管理以及政策制定和规划方法结合起来,并加以运用。

(2)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的内涵:

第一、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是组织。只有在组织部门的具体管理过程中,信息资源管理这一理念才能得以充分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的行为才能得以有效实施。

第二、信息资源管理的客体是广义信息资源。只有将管理的客体定义为广义的信息资源,才能通过有效地管理活动,综合发挥信息的资源作用。

第三、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提高组织效益。信息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成为有效的信息处理者和决策者,从而有效地提高每个人和整个组织的生产率,最终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益。

第四、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对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的出现本身就是对单纯技术管理方式的否定,必须实施综合的管理方式,才能发挥组织战略资源作用,要采用技术手段、经济手段和人文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集成化管理。

八、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

(1)根据信息资源管理范围的不同,可以将信息资源管理分为微观信息资源管理和宏观信息资源管理两个层面。

(2)微观信息资源管理:基于组织层面的信息资源管理,将信息及其各种支持手段作为组织的重要资源,围绕这一组织资源采用综合的管理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规划、开发、集成和控制。首先,组织层面的信息资源管理以满足组织信息需求为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追求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其次,组织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是通过采用信息技术,构建各类信息系统来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第三,其管理过程是从组织整体信息需求出发,制订信息政策,设置信息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对组织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规划,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和改造组织的信息系统,以信息战略支持组织战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竞争优势。

(3)宏观信息资源管理:基于社会层面的信息资源管理,将信息资源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认为信息不仅是组织资源,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资源,要求围绕这一社会经济资源展开一系列管理活动。首先,其管理活动是满足社会用户的信息需求;其次,以通过国家信息政策与法规、市场与利益的协调机制对广义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信息产生的发展等进行协调与控制作为主要内容;第三,其过程是从全社会出发,全面规划信息资源,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在保障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前提下,兼顾信息资源利用的公平。

八、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学派

(1)国外学派a 信息系统学派,是西方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主流,主要以霍顿、马钱德、史密斯、梅德利、博蒙特、萨瑟兰、D.胡赛因和K.M.胡赛因等为代表,其理论主要源于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以建立满足组织需要的信息系统为核心,故称信息系统学派。

主要理论:信息是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信息资源管理是对管理的创新;信息资源管理具有明确的目标;信息资源需要综合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师信息系统和其他学科相互整合的产物;信息资源管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学派的特点:一是将信息视为组织资源,强调信息的资源特性和经济特性;将成本管理引入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注重研究信息的价值,强调对信息系统建设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二是以组织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的载体,侧重研究组织信息资源管理的实现形式,强调通过信息资源提高组织的生产率,进而支持组织目标的实现。三是重视信息系统理论同管理理论的结合,将信息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四是注重案例研究和集体研究。

b 记录管理学派,美国学者里克斯、高、罗比克、英国学者库克等是记录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理论主要来源于信息技术在记录管理中的应用,侧重研究记录管理系统的建设。记录管理理论实质上是一种与办公室文件处理有关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主要理论:记录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是记录。记录是指记录在任何媒体上的信息,包括所有书籍、论文、图片、影像及其他载体记录下来的资料。从内容上则包括能够反映一个组织机构的功能、政策、决策、程序、操作和其他活动的资源。记录是一个组织机构的共同记忆,它既是一种组织资源又是一种组织财富。记录管理是指从记录产生到最终清除之间的系统管理。记录管理系统是记录管理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记录管理系统包括4个子系统:计划、组织、人员配备、和管理。记录管理的目标是在最适当的时间、以最低的费用、给适当的用户以最准确的信息。

主要特点:一是将信息资源等同于记录;二是注重记录的生命周期;三是注重多媒体的集成管理

c 信息管理学派,代表人物有英国学者马丁、美国学者克罗宁、达文波特、德国学者施特勒特曼等,该学派研究者的学科和知识背景多为图书情报领域,尽管他们的理论观点分歧很大,各有特点,理论上的相关性也比较弱,但是他们都将“信息管理”作为学科理论名称,故将他们的思想与理论统称为信息管理学派。没有核心思想,共同以信息管理为名称。

主要理论:信息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比较宽泛;施特勒特曼认为信息管理是对信息资源与相关信息过程进行规划、组织和控制的理论;克罗宁和达文波特将信息管理的主体扩大化,信息之所以能够被管理是因为它可以模型化;信息过程与管理过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信息管理是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与延伸。

主要特点:理论分歧很大,不同研究学者的成果各具特色,都有独到之处,但理论体系不强。其研究成果主要取决于研究者对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消化吸收程度,及其与图书情报理论的结合程度。

(2)国内理论 a 信息管理领域信息管理领域是我国最早开始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据其学术思想,又可以将他们分为信息管理领域的管理学派和信息学派。

管理学派:从管理视角开展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孟广均、霍国庆、谢阳群、钟守真、李月琳等。理论特点:追求管理传统;注重对国外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将信息资源管理的逻辑起点定位于广义的信息资源;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主要定位在组织层面;注重集成管理

信息学派特点:以社会信息作为学科研究的逻辑起点;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比较模糊;对西方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较少,缺乏借鉴和继承,但实质是图书情报学的延伸和扩展。

b 信息系统领域该领域从技术视角研究信息资源管理,其研究者大部分来自管理信息系统领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有着丰富的经验,其管理思想和理论普遍经历了从技术管理到资源管理东侧过程。代表人物有潘大连、薛华成、甘仞初、高复先等。

主要观点:信息资源管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扩展或分支学科,是更好地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指南;信息资源管理是对组织信息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与组织是互为影响的关系;数据管理师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

九、信息科学

(1)信息论:是应用概率论语数据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研究的是通信和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着的信息传递的共同规律以及如何最优地解决信息的获取、变换、存储、处理等问题,其任务是解决电子通信技术的编码和对抗等问题,从而提高通信系统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奠基人是申农。通信系统模型。通信系统主要有六部分组成:信源、编码器、信道、噪声源、译码器、信宿。

(2)控制论:控制是事物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的相互作用,是人们按照预定的母的,为改善系统的功能或行为而加之于系统的作用。控制论属于系统科学中的技术科学层次,是研究各种系统调节与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系统,从定量的角度,着重研究如何通过环境对系统的作用—控制来影响和改变系统的运动规律、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达到人们预定的目标。

(3)系统论:系统的概念: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整体功能和整体目的的诸要素的有机综合体。系统论则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等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基本理论问题。

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的原理:a 系统的整体性,这是一般系统论的核心。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有机结构,在系统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系统的所有要素都在发挥其功能,即系统表现出相应的整体功能。

b 系统的有机联系。任何具有整体性的系统,它内部的诸因素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即诸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系统的整体。

c 系统的动态性。任何现实的系统都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存在,而现实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之

中。开放系统是系统处于动态的条件,动态又是开放系统的必然表现。

d 系统的层次性。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结构和一定的有序性,但具有结构和有序性的事物并不一定都是系统,只有那些具

有层次结构的事物才能被称为系统,层次性是系统的又一基本特性。正是这种层次性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

e 系统的目的性。目的性是系统固有的特性,是系统与非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界。系统的目的性把所有的要素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

其他领域的自然科学家对系统学的研究成果:耗散结构理论。比利时物理学家、化学家普里高津,主要讨论一个系统从混沌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是研究耗散结构的性质及其形成、稳定和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在远离平衡时出现的稳定有序的动态结构就是所谓的耗散结构,系统必须是个开放的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各要素之间必须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涨落导致有序,才能形成并维持系统的耗散结构。

协同理论。1977,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也是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保证与外界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条件下,系统能自发地产生一定的有序结构和功能的一种理论。

十、信息交流的涉及的因素

(1)信息交流又称信息传播。信息交流过程中涉及的因素主要有:a信息传递者,在信息交流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传递者对信息交流的范围及形式都具有控制权力。信息传递者的主要目的是与他人沟通、协调行动;说服他人,使其接受自己的观点;为了使人娱乐,得到享受。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传递行为都有明确的目的。

b信息接受者。在信息交流活动中接受信息的一方,接受者是主动的信息接收者和信息交流参与者。接受者是信息交流的对象,交流的内容必须是接受者能够理解或部分理解的。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的

c信息渠道是指信息交流的通道。由人类自身的信息器官来传递信息;以各种人工信息中介,如文献、计算机网络、专门机构来传

递信息;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传递信息。

d噪音。指妨碍人们准确接收、理解他人所传递的信息的因素。系统内部噪音和系统外部噪音。

e反馈。指信息接受者在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的基础上的反应,并将这种反应传递给信息传递者,正是通过信息的反馈,才能够保证信息交流的有效进行。

十一、信息源与信息资源

(1)信息资源的含义

狭义的理解:(关注的理解)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的、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科技信息、社会文化信息、市场信息等。

广义的理解: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即广义的信息资源由三部分组成a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类有用信息的集合;b为某种目的而生产各种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的集合;c加工、处理和传递信息的技术的集合。

(2)信息源的范围非常的广阔,它指所有产生、持有和传递信息的人、事物和机构。信息源不等于信息资源,信息源是蕴含信息的一切事物,信息资源则是可利用的信息的集合;信息资源可以是一种高质量搞纯度的信息源,但信息源不全是信息资源。

十二、信息源的类型

(1)按信息的加工和集约程度划分:一次信息源:最根本的信息源,所有的物质都是信息的发生源,也是一次信息源,信息资源生产者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一次信息源中提取信息,形成知识。

二次信息源:感知信息源,是人的大脑中所存储的潜在的信息资源,其开发利用的最终成果就形成了三次信息源。

三次信息源:又称再生信息源,主要包括口语信息源、体语信息源、文献信息源、实物信息源四大类型

四次信息源:也称集约型信息源。是文献信息源和实物信息源的集约化,如图书馆、档案馆、数据库、博物馆等,它们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源。

(2)按信息的运动形式分:静态信息源;动态信息源

(3)按组织边界划分:内部信息源;外部信息源。

(4)按信息的载体划分:个人信息源、印刷型信息源、缩微型信息源、电子信息源、实物信息源

十三、文献信息源

(1)文献是记录有人类精神信息的、便于存贮或传递的人工固态附载物。文献有四要素:文献信息、文献载体、符号系统和记录方式。符号系统:文字、图画、图表、编码、声像和电磁信息等。

记录方式:将表达信息的符号系统通过特定的人工记录方式使其附着于一定的文献载体上。记录方法:手工记录、机械记录、光记录、点记录、声记录和磁记录。记录手段:写画、雕刻、印刷、摄制、录音。

文献载体:必须适应于文献符号和相应的记录方式,同时又要有利于传播、整理和长期的保存,文献载体的材质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地发展。纸张(应用最广泛,价格低廉、质地柔软、易于书写、携带和收藏)——缩微文献(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用缩微照相技术制成的文献复制品。存储量大、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价格便宜、保存期长、易于检索复制、放大、转换成其他形式的文献。)——音像文献(以磁性材料、光学材料为记录载体,利用专门的机械电子装置与显示声音和图像的文献。分为录音资料,录像资料,声像资料)——磁盘(硬磁盘和软磁盘。)——光盘(集纸质和磁介质载体的优点于一身,可存贮图像色彩、全文信息,可用计算机存贮与检索;存贮量大、成本低、检索速度快)

(2)文献信息:利用某种符号系统及其相应的记录方式记载于一定载体上的人类精神信息。自身特点,第一:文献信息是经过一系列加工后记录下来的信息,不是指文献符号系统本身的信息,也不是指文献载体本身的信息;第二:文献信息的传递必须利用一定的符号系统和记录载体来实现,所以对文献信息的摄取方式和吸收程度必然受到其相应的符号系统和记录载体的制约;第三,文献信息是一种相对固化的信息,已经生产出来,就不会再改变,即属于静态信息,这也是文献老化的原因;第四,文献信息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而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观实际。

十四、各种文献信息源的优缺点

(1)图书:优:内容全面、系统、成熟,包含的信息更成熟、更稳定、更可靠;缺:一定的滞后性,不具新颖性。

(2)期刊:优:与图书相比,出版迅速、内容新颖、能迅速反映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缺:所包含的部分信息并不成熟、不稳定。

(3)报纸:优:及时性、内容丰富、内容的真实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和传播面广;缺:材料分散、知识不系统、信息分布比较凌乱、比较难于保存和积累、

(4)科技报告:优:迅速地反映新的科技研究成果、内容多样化、专题性强、水平高深;

(5)政府出版物:优:范围广泛、指导性强;专利文献:优:技术性强、内容正规

(6)会议文献:优:动态性强、内容及时;标准文献:优:可靠性强、内容规范

(7)产品样本:直观性强、不断更新;学位论文:参考性强、水平较高;档案资料:历史性强提供借鉴

十五、文献计量学:文献分散于集中规律

(1)文献增长规律:指新出版的文献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长的规律。普莱斯指数模型:普赖斯指数增长曲线,证实了文献的指数增长规律。只是文献增长的一个理想模型,没有考虑许多复杂因素对文献增长的限制,如文献的老化问题、人为的影响等。

苏联科学家纳里莫夫和弗拉杜奇:在初始阶段,文献的增长是符合普赖斯指数规律的,但当文献量增加到某一定值时,其增长率开始变小,最后缓慢增长,即文献的增长速度分阶段不同。文献增长的逻辑曲线模型

以后:美国匹兹堡大学的雷歇:滑动指数模型、直线增长模型。总的来说,各种不同增长模型各有优点,没有优劣。

(2)文献老化规律:指文献随着其“年龄”的增长,逐渐失去了作为科学情报源的价值,越来越少地被用户利用的过程。文献的老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a 文献的内容论证不完善,研究中存在缺陷,或者是文献本身就没有什么新思想,只是对已有文献的总结报道;

b 文献中的内容被后来的文献所完善、补充、发展或超越;

c 文献中的内容是正确的,也是先进的,但由于某种原因,使得人们失去对该主题内容的研究兴趣;

d 文献中的内容被更新的文献多包括;

e 文献中的内容已经成为常识。

美国学者贝尔纳针对文献老化提出“半衰期”的概念:所谓文献的半衰期就是指某学科尚在被利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这里以文献是否被引用来衡量其是否被使用。

文献老化的影响因素:文献的增长;学科特定不同;学科发展阶段不同;情报需求与情报环境

作用:研究文献的老化问题可以指导阅读、知道文献的组织管理已经文献的剔除工作。

(3)文献的分布规律:指文献在一定时期内在空间上(如地区、领域、学科、专业和主题)分布的总趋势,包括文献的集中规律与分散规律。文献的集中规律是指某一学科的大部分论文往往高度集中在少数期刊中的规律;文献的分散规律是指某一学科的部分文献分散于各学科、各载体、各用户等文献的空间中。

1948年,英国文献学家和化学家布拉德福给出最终表述:如果把科学期刊按其关于某一学科的论文刊登数量的多少,以递减的顺序排列起来,在所得的清单中可以分出直接为此学科服务的期刊所形成的核心区和相关区和外围区,其中每一区所刊载的论文数量同核心区中的期刊所刊载的论文数量相等。则核心区中的期刊数量与相继各区中期刊数量的关系可以表示为:1:a:a的平方。

文献分布规律的作用:可以指导确定核心期刊、核心著者、核心出版社,指导文献收藏和信息检索工具的评价工作。

(4)齐普夫定律(有关词频)设有一个包含N个词的文献(N)5000),统计其中每个词的出现频次(n),按频次递减顺序排列,并用自然数给这些词编上等级序号(r),那么每个词的等级r与相应的频次n之积为一常数,即n(r).r=k,r=1.2.3…….,k 为常数。

(5)文献之间的引证规律:1.期刊载文量2.被引文量3.被引文次数4. 引文率=期刊中参考文献总数\期刊载文量5. 为被引文占有率=未被引文数\总论文数6. 高频补引论文占有率=多次被引用的文献数\论文总数7. 影响因子=期刊论文被引数\总文献数8.当年指标

自引:自引率=自引文献总数\某主体引用文献总数被自引率=主体的文献被自引量\主体的文献被引用总量

引文耦合,表明被引的文章有一定的相关性;同被引,表明写的文章有一定的相关性

十六、实物信息源:主要提供有关实物本身的信息,包括各种实物以及提供实物的产品展览会、博览会,还包括各类百货公司、商场等。

优:直观性;客观性;综合性;使用性;零散性。

十七、信息采集:根据特定的目的和要求将分散在不同时空的相关信息积聚起来的过程。信息采集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首要环节,直接决定着信息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

信息采集的原则:针对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靠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及时性原则;预见性原则

信息采集的途径:不同的信息采集的途径也不同。a 文献信息:图书、期刊、报纸、科技报告、政府出版物、专利文献、标准文献、会议文献,公开发行的出版物通过向出版社订购或者在书店购买;对于科技报告、政府出版物、专利文献等还可以通过特定的管理部门查询获得。

产品样本:从企业内部或者企业产品展销会上获得,或者购买、查阅有关的专门期刊。

学位论文:到相关院校、研究机构查阅;将论文制成缩微胶卷或录入数据库。

档案文献:到相应的档案部门查询,或直接访问档案网站。

b 实物信息:考古、生物、地址等研究人员,亲自到民间、到大自然中采集;对于产品类的实物信息,从产品经销部门、发布会、展销会、交易会、展览会等获得。

C 个人信息:与个人的交谈、谈论、或引发其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

d 电子信息:广播、电视:在具体的时间注意收听、收看节目、或笔录或录音;数据库:根据实际的设备和需求选择光盘数据库或网络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利用各种检索方法检索信息;网络信息:直接的工具可以采集到遍布世界的信息,如搜索引擎、FTP 文件传输协议、Telnet远程登录、e-mail等。

【信息采集的方法

对应于各信息载体信息采集方法分别为:

文献信息的采集方法主要是购买、检索、浏览、交换、索取等;

个人信息的采集方法主要是调查、采访、谈话、通信等;

实物信息的采集方法主要有观察、考察、试验、监测等】

电子信息的采集方法主要有收听、收视、检索、网络浏览、查询等。

十八、信息组织:信息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信息整序和加工,利用一定的科学规律和方法,通过对信息外在特征的有序化与综合,实现无序向有序信息的转换。

所谓信息的外在特征是指信息的物质载体所直接反映的信息特征,如信息的物理形态、题名、责任者、出版者等;

信息的内容特征是信息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十九、

(1)信息组织的基本方法:信息组织方法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根据一定的内在或外在的特征对信息进行排序。

信息组织方法根据其组织对象的范围可以分为信息宏观组织和信息微观组织方法

针对信息的形式、内容、效用三个基本方面,相应的信息组织方法依次为语法信息组织法、语义信息组织法和语用信息组织法。(2)主题组织法和分类组织法属于语义信息组织法。

主题组织法

主题组织法是根据信息对象所反映的主题特征,直接以代表信息主题概念的主题词作为信息标识,并根据主题词的字顺来组织主题词体系及相应的信息。

主题组织法的关键是主题分析。

主题组织法主要用来处理信息资源、编制各种检索工具及检索系统。

主题语言包括标题词语言、单元词语言、叙词语言和关键词语言,是用于描述、存储、检索信息主题的受控词汇,分为先组式与后组式。

a 标题词法

标题词法是以严格规范化的先组定组式的标题词作为信息单元的主题标识的主题词法。

标题词法通过语义参照揭示各标题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有单纯参照、相关参照。

标题词法按事物集中有关文献。

多级标题带说明语的标题倒置标题

标题词形式

除单个名词或动名词外, 还有正叙式、倒叙式、并列式三种形式。

正叙式:直接采用事物的名称、现象、方法或过程等词

倒叙式:将事物的名称放在前,后加修饰性的词说明其范围。

并列式:将各自独立但又有某些联系的事物或概念并列起来

特点优点:标识系统直观易懂;易扩充;组配固定,可减少误差;表达主题直接性和专指性强;能较好满足特性检索的要求等。

不足:系统性差,不便于族性检索、表达概念时缺乏灵活性、难以表达较深主题概念等

单元词法

单元词法就是以单元词作为信息单元标识的主题词法。

单元词是从信息内容抽取出来的最基本的、能够表达信息主题的、字面不能再分的标引信息单元主题的词。

单元词法是后组式的主题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概念组配。

特点:强调词汇的单元化,通过字面分解方法使词汇达到单元化;强调后期组配。

局限:过分强调词汇单元化,词汇处理方法又不甚合理,容易发生错误组配,误检率比较高,所以实用性受到了很大限制,逐渐被叙词法取代。

b 叙词法

叙词法以叙词作为标识符号,标识信息单元,是后组式概念组配的方法。

叙词是信息内容中抽取出的、能概括表达信息内容基本概念的名词或术语,又称为主题词。

叙词法是在标题词法、单元词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融合了二者的优点

叙词检索语言,就是用表达文献内容的叙词的组配来对文献内容进行描述的后组式词汇型标识系统的标识语言。

叙词的选择从标引和检索的实际需要出发,并考虑各学科的现状和发展;所选择的叙词必须概念明确,能够准确地表达文献主题和检索提问,且能够发挥组配的优越性,又能兼顾词汇的专指性;叙词表中以名词为主,必要时也收入了少量形容词。叙词包括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其中普通名词是组成叙词表的基本词汇,如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术语、表示事物性质、状态的名词术语、表示学科门类的名词术语,等等。专有名词是表达某一特定的单一事物的名词术语,如:自然地理区划名、机关团体名、人名等。

叙词法采用的组配方式是概念组配,其实质就是在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概念组合,不同于字面组配利用构词法进行词的分拆和组合的方式。概念组配的结果所表达的概念与原来的各单元概念在逻辑上一般表现为下位概念与上位概念的关系。

特点:单义化,一个叙词与一个概念相对应;组配性能好,可相互组配成新的概念

叙词法的优点

①直接以规范化了的自然语言——叙词作为标识符号,直观性强;

②直接从论述和研究的具体对象和问题出发进行选词,并采用叙词组配来描述主题,专指性强;

③叙词法能随时进行增设修改,适应性强;

④对叙词主要采用字顺排列方式,查找迅速;

⑤主要采用后组式概念组配,灵活性强;

⑥对同一主题的文献,可以做多维检索;

⑦叙词表中编制和建立了叙词语义关系的网络结构(叙词字顺索引的参照系统、叙词范畴分类系统、叙词等级系统、叙词词族图等),加强了叙词法的学科系统性和族性检索作用

叙词语言与其他检索语言的区别和联系

叙词语言与标题语言的主要区别

叙词对应于概念,标题词对应于事物

叙词组配灵活,标题词组配固定、灵活性差

叙词强调后期组配,标题词则是预先组配

叙词语言与单元词语言的主要区别

叙词强调概念组配,单元词只限于字面组配

联系:单元词——后期组配原理

标题词——对检索词严格规范化控制

按字顺组织文献信息

设立参照系统

分类语言——按学科范畴分类

叙词表:叙词表是采用叙词语言处理信息是必备的一种词汇管理工具。通常由字顺主表、范畴表、词族表和其他附表(如轮排表、词族图或双语言对照表)组成。

主表:将叙词和非叙词完全按字顺排列,并有标注事项和显示词间关系的参照系统。

叙词款目是字顺主表的基本构成单元,有款目词、标记、注释和参照系统组成。以《汉语主题词表》的叙词款目为例。

范畴号——叙词所属学科范畴的代号,是联系主表和范畴表的纽带,用它可以查出同一范畴的其他叙词。

代项——参照项之一,符号为D,列出上述叙词(显像管)的同义词或准同义词,它们是被指定的叙词取代的非正式主题词,不能用于标引和检索。

分项——参照项之一,符号为F,列出其外延小于上述叙词的、含义较窄的叙词,称为下位词。用它可以缩小检索范围,提高查准率。

属项——参照项之一,符号为S,列出其外延大于上述叙词的、含义较宽的叙词,称为上位词。用它可以扩大检索范围,提高查全率。

族项——参照项之一,符号为Z,是上述叙词所在的叙词家族中外延最大、等级最高的叙词,称为族首词,是连接主表与词族表的纽带。利用它可以查找到某叙词的所有上位词、下位词和同位词,起扩大或缩小检索范围的作用。

参项——参照项之一,符号为C,列出上述叙词的非同族相关词,称为相关叙词。目的扩大检索范围,提高查全率。

用项?a?a参照项之一,符号为Y,由叙词的同义词或准同义词(即非正式主题词)指向叙词,与代项作用正好相反。

附表:是主表的组成部分,专门收录一些可作叙词用的专有名词,其结构和功用与主表相同。

以《汉语主题词表》为例,包括四种附表:世界各国政区名称,自然地理区划名称,组织机构,人物。

辅助表:包括词族索引、范畴索引和英汉对照索引,采用不同的编排方式满足人们从不同角度查词的需要。

词族索引?a?a又称词族表或等级索引。是展示叙词词间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将主表中收录的可以入族的全部叙词按隶属关系分别归入各有关族首词之下,按隶属关系逐级展开。

范畴索引?a?a又称范畴表或分类索引。也是展示叙词词间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根据叙词所属的学科专业范畴,将所有的叙词进行分类处理,并按学科专业的角度组织和展示全部叙词。

轮排索引?a?a利用字面成族的原理,将有相同单词的词族叙词汇集在一起,排列在该单词之下,从而可查出含有该单词的某一个或全部词族叙词。

叙词双语种对照索引

专有叙词索引

叙词表的结构随其学科或专业范围、所用自然语言的语种、收词数量等不同而变化。

用主题法查找文献,要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利用词表

☆选择主题词要把握概念的含义

☆要利用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和相关关系增加检索线索

C 关键词法

含义:关键词是从信息单元的题目、正文或摘要中抽取出的能够描述信息主题内容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

与标题语言、元词语言、叙词语言的不同:关键词语言是没有经过规范化处理的自然语言。

基本原理:以关键词作为表达信息源和提问的标识,不必编制专门的词表,不进行词汇控制,也不显示词间关系,可以利用计算机自动抽词和生成索引。

关键词组织信息有两种形式

带上下文的关键词索引:包括题内关键词索引、题外关键词索引、双重关键词索引;

另一类是不带上下文的关键词索引:包括单纯关键词索引、词对式关键词索引和简单关键词索引。

关键词语言的基本特性

直接从文献的题名、摘要或正文中抽取关键词;

没有词汇控制,任何有实质意义的单词,都可以作为标引和检索的标识;

按字顺排检关键词,并进行多种形式的轮排,以增加检索入口;

主要采用计算机自动抽词标引,编制速度快;

提供快捷而方便的检索,容易掌握,但检索的全面性稍有欠缺;

关键词常常带有上下文,有助于消除自然语言的多义现象对检索的影响,提高检索的专指度。

(2)分类组织法

分类组织法是从信息主题内容的角度组织和揭示信息。它的实施也是一个分类的过程,首先根据信息所反映的属性及形式特征,对信息进行区分和类聚,建立相应的信息分类体系;然后根据信息分类体系,找到适合每一个信息单元的类目,赋予它们分类代码和相应的语词形式的类别标识,并根据不同类别的分类代码的某种次序进行排列组织。

分类表是分类组织法的语言基础和依据。

运用分类号表达各种信息概念,并将各种概念按学科性质进行分类和系统排列。

分类法主要包括体系分类法和组配分类法。

体系分类法

体系分类法主要通过分类表来体现,包括大纲、简表、主表和辅助表。

体系分类法概念

体系分类法,又称等级分类法、列举式分类法,它直接根据知识分类的等级体系列出所有的类目,并根据概念之间的等级、从属关

系分别赋予相应的分类号,按一定的次序排列,提供从学科分类检索信息的途径。

体系分类法的主要特点是按学科、专业集中信息,并从知识分类角度揭示各类信息在内容上的区别和联系,提供从学科分类检索信息的途径。

类目划分原则

划分类目只使用一个标准;

选择反映事物本质的、符合分类目的的属性作为划分标准;

划分所得的各下位类的外延之和应等于其上位类的外延。

组配分类法组配分类法的构成基于概念的可分析性和可综合性。

组配分类法的基本思想:整个分类表全由复分表组成,即只给出一些基本概念的划分标准,而不给出实际使用的概念子项。管没有给出详细具体的类别,但由于包含了所有的基本概念,且划分标准完备,进行信息归类时只要通过若干个由基本概念划分产生的子项之间进行组配,就可以在任意专指度上构造出合适的类目。

组配分类法分为:分面组配分类法、组配-体系分类法和体系-组配分类法。

分面组配分类法由若干个面构成,这些面都是基本范畴,都可以作为检索途径,而无主次之分,一般只用于比较窄小或比较单纯的专业范围使用。

组配-体系分类法首先将知识分为一些基本类,构成一个作为主干的体系结构;然后每个基本类进一步做分面分类,则相当于一个分面组配分类法。

体系-组配分类法基本上属于体系分类法,只是大量采用分面组配方法,使用各种复分表、仿分以及组配符号、合成符号等,并且使分类号尽量保持分段的组配形式。

分类语言的词表分类语言的词表即为分类表。

编制说明:包括分类表的编制经过,编制原则,部类及大类的设置及其理由,标记方法,使用方法等。

类目表:分类法的主体,决定分类号的含义,是选用分类号表达信息内容和检索课题的主要依据,由大量的类目以并列关系和等级关系为主构成的分类体系。以中图法为例,其类目表由基本大类、简表、详表、复分表组成。

基本大类?a?a分类法中的第一级类目,使整个类目表的总纲。《中图法》有22个基本大类。

简表?a?a又称基本类目表,是对基本大类作若干次划分后得到的一种类目表,是分类法的缩影。介于基本大类与详表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用途:便于人们快速浏览类目表中的有关部分,并据此查找到详表中的有关细目;也可供简略分类之用。

详表?a?a又称主表或正表,是信息源分类的实际依据,由简表进一步展开而成。由类目、分类号和类目注释组成。

类目,分类法的?°语词?±,限定所表达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分类号,类目的代号,一般由字母、数字或两者的组合构成。分类号的构造方法:层累制?a?a分类号的位数与类目级别基本上对应;顺序制?a?a分类号按类目的先后顺序(不论等级)从小到大安排;混合制?a?a混合采用前两种方法。

类目注释,说明类目的含义、范围、使用规则等事项。如:?°参见?-?±(指出相关类目),?°依?-而分?±(指出细分方法),?°仿?-分?±(指出可仿某类进行细分),?°宜入?-?±(指出交替类的选择)等。

复分表?a?a又称辅助表,是供主表中某些类目共同细分而从主表中抽出的一部分类目表。

作用:节省分类法的篇幅,强化其分类功能。

类型:分为通用复分表和专用复分表。通用复分表都附在主表之后,专用复分表则插在主表中的有关部分。

索引:快速查阅有关类目的工具。分直接索引和间接索引。

直接索引?a?a以类目名称及其同义词为标目,按字顺排列,一个标目直接对应于一个分类号。

间接索引?a?a以类目所包含的要素为标目,按字顺排列,但一个标目直接对应于若干个相关的分类号。

附录:指出分类标引中经常查阅的参考资料,一般不看作分类表的有机组成部分。

构成分类词表的三个基本原则

在分类语言的类目体系中,任何一个分类节点上,类目划分的依据只有一个。

任何一个上位类,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若干个同级的下位类。任何一个下位类只能有一个上位类。

拥有同一个上位类的若干同级类目,称为同位类,同位类之间是独立不相关的。

分类语言的特性

分类语言的符号:标引或检索时必须使用分类号。可读性差,但通用性和标准性好,便于排列和查找。

分类语言的词语

词语的语义表达:即类号。缺乏直观性和可理解性。

词间的关系:主要通过上位类、下位类、同位类以及交替类目、参见类目或类目注释等来显示。利于族性检索。

对信息的集散:按学科集中信息源,不论文献中研究的事物是否相同。

分类语言的语法(句法):属于先组式的信息检索语言,缺乏类号之间的组配、轮排等灵活的语法措施。

分类语言的使用

利用分类语言进行标引和检索时,信息源和提问主题分析的重点在于辨别确认信息源和提问的学科性质。

?°因类求书?±,查全率较高;查准则不易?a?a类分的越细,查准率越高。

另外,受等级体系和标记符号的束缚,增加新类目或更改原有类目在体系中的位置,不太容易。

题录:又称为篇目索引、篇名索引,针对文献中所刊载的各种论文,以篇为单位,论文题名为标目,根据其外部特征按照一定的方法组织条目所形成的一种检索工具。

用户利用题录可以获得文献的出处、著者等线索性信息。

题录的分类:

根据收录的文献对象范围;根据题录出版的周期;根据收录文献的知识门类;

题录的著录款目一般由题名、责任者、出处等描述文献外部特征的著录项目及标识符号组成。

书目:书目是以各种文献为对象,揭示文献的题名、作者、出版者、出版日期、载体形态、主题内容、获得方式等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

主要有:国家书目;联合目录;推荐书目

文摘:文摘是对初始信息内容进行浓缩加工,即抽取其中的主要事实和数据而生产出的,基本保持原有信息涵义的信息组织产品,是原始信息的浓缩和精华。

文摘的分类:按照对文献内容的压缩程度;按照所涉及的知识门类;按照文摘的作者根据加工手段

文摘的款目结构主要包括题录部分、文摘正文和补充著录三部分。其具体内容为:①文摘类号、序号;②文献题名;③责任者;④责任者单位地址;⑤文摘正文;⑥补充著录,主要包括参考文献、插图、表格等的数量,抽取的关键词以及文摘员姓名或编号等内容。

综述:综述是对与主题相关的大量初始信息记录或非记录形式传播的大量初始信息或事实等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且按一定逻辑顺序组织而成的,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反映特定课题研究的全部或大部分成果的具有研究价值的二次信息产品

根据综述的内容深度及侧重点,分为:叙述性综述;事实性综述;评论性综述;预测性综述。

综述一般有引言、概述、正文、建议、参考文献等五部分组成。

二十、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信息检索的基本理论

信息检索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求查找有关信息的过程。

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 :信息集合与需求集合的匹配与选择。

信息检索的基本程序信息检索的基本程序

分析用户信息需求,并用确切的语句表达

选择检索系统;确定检索途径;编制检索提问式;实施检索;检索结果的分析

信息检索技术

信息检索技术是指能够快速、有效地从信息检索系统中查找到用户需要信息的查询技术。

信息检索技术主要有:布尔逻辑检索;加权检索;截词检索;位置检索;全文检索

超文本检索;智能化检索

全文检索:全文检索是指对文献全文内容进行字符串的匹配检索。

主要包括的技术有:字符串检索;同义词控制;后控词表等技术等

超文本检索

超文本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知识表达技术,按个人意愿将关联的各种多媒体信息进行非线性编排。

超文本信息检索的优越性以知识单元为单位;文献是结构化建立的,可根据两个文献间路径确定文献的重要性;避免了检索语言的复杂性。

智能化检索完成智能检索要求系统:能够考虑个别用户的特性;能够在问题描述一级解决问题;有一个完整有效的人——机接口;能够确定存贮有关文献的数据库、文献结构、内容及其用户求解问题的有关知识;能够自动确定用户和文献之间的某些关系;能够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

数据库信息检索

联机数据库检索;光盘数据库检索;联机数据库检索;联机信息检索概念;联机信息检索系统的组成;联机信息检索的特点;DIALOG联机信息检索系统

联机信息检索概念:联机信息检索就是指人们在计算机检索网络的终端机上,利用通信线路与计算机数据库中心连接,并使用特定的检索指令、检索词、检索策略,从数据库中检索出所需信息,再由终端设备显示或打印的过程。

联机信息检索系统的组成:联机检索中心;检索终端;通信网络组成

联机信息检索的特点:收录文献内容广泛;报道及时;查找迅速;资源共享;检索途径多,检索方便。

光盘数据库检索

光盘检索的优势与不足:不受时间及国际联机检索通信费用限制;功能比较齐全、操作简单易学;引进光盘数据库一次性投入较大、数据容量小、专业范围窄、更新速度慢;EI光盘数据库的检索方法

5.4.4 信息检索效果评价

信息检索效果是信息检索服务过程中所反映的效率和结果。

影响检索效果的因素

信息检索效果评价;影响检索效果的因素;信息检索系统;信息检索者;信息用户

信息检索效果评价

基于检索结果的相关性,查全率和查准率成为评价检索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关性指被检出的信息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相关度。

查全率是指检索出的信息的数量与检索系统中相关信息总量之间的比率。

查准率指检出的相关信息的数量与检出的信息总量之间的比率。

二十一、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方法:1)分类法(1)分类法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A系统性强。B有利于对非文本信息的组织。C检索范围易于调控。D通用性。(2)分类法自身的不足。A关系的表达能力欠缺。B体系的一维性。C语言专业性太强。D更新周期长。(3)分类法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不足。A类目划分的标准欠妥。B部分类目划分逻辑性差。C类名不规范。D类目注释缺乏。(4)分类法的完善。A分类系统的构建。B加大标引深度。C减少类目层次。D多维分类系统的构建。E加大更新频率。F加强分面组配技术的应用。F加强检索结果的组织。

2)主题法(1)主题法的优势:直观性、相关性、组配性、动态性;(2)主题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两种形式:一是采用现有的词表(叙词表、标题表)组织网络信息资源。二是广泛采用关键词法

主题词法:由于主题词表式结构化的受控词表,是后组式的检索语言,它可以清晰和系统的表示自然语言词汇之间的基本语义关系。主题词表在检索系统中起着组织信息和查找信息的功能。

关键词法:关键词检索在网络信息的组织中应用相当广泛,有相当部分的搜索引擎都以主题词为组织与揭示信息的主要途径与方法。不同的搜索引擎提供的关键词检索功能不同。有的只能进行简单关键词查询,有的既可以提供简单关键词查询,又可以提供高级或复杂的关键词查询。

(3)主题法的缺陷:关键词的使用给数据交换和网络检索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主题法的通用性较差,由于主题法采用经规范化的自然语言词语做标识,其含义直观,但是通用性不足;主题词表结构复杂、专业性强,一般用户难以理解,而且编制和维护主题词表的成本较高。

(4)主题法的自我完善:采用关键词与叙词法相互结合的双重组织法来揭示网络信息资源,可同时给出标引词——关键词与叙词,然后建立关键词与叙词之间的参照关系,对每个叙词进行多个关键词注释,使关键词较准确地覆盖叙词。

二十二、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它是对网络数据进行组织和处理的基础。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a 是关于数据的结构化的数据。突出了元数据的结构化特征。b 是与对象相关的数据,此数据使其潜在的用户不必预先具备对这些对象的存在或特征有完整认识。c 是代表性的数据,通常被定义为数据之数据。包含用于描述信息对象的内容和位置的数据元素集,促进了网络环境中信息对象的发现和检索。

通行的元数据格式采用三层结构的方式加以定义:a 内容结构对该元数据的构成元素及其定义标准进行描述;b 句法结构定义元数据整体结构以及如何描述这种结构;c 语义结构定义元数据元素的具体描述方法。

元数据的内容结构:a 描述性元素 b 技术性元素c 管理性元素 d 复用元素

元数据的句法结构:a 元素的分区分层分段结构 b 元素结构描述方法 c DTD描述语言 d 元数据复用方式

元数据的语义结构:a 元素定义是对元素本身有关属性的明确定义 b 元素内容编码规则确定在描述元素内容是应该采用的编码规则 c 元素语义概念关系把元素放置在一个概念体系中来说明它的上下文关系,说明它与其他概念的关系。

元数据的作用:a 对信息对象的内容、特征进行描述,从而利于信息的存取和利用 b 包含信息对象的位置信息,便于信息的发现和检索 c 指出相关信息的存储地址和存取方法,便于相关信息的连接 d 提供有关信息的名称、内容、年代、格式等基本属性,在不用浏览信息本身的情况下,就能够对信息有个基本的了解和评价e对某些非文本信息进行文字说明,以便对描述对象有一个完整的描述。

二十三、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

(1)网上一次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文件方式,以文件系统来管理和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简单方便,是存贮图形、图像、图表、音频、视频等非结构化信息的理想方式。但弱点是随着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不断普及和信息量的不断增多,以文件为单位共享和传输信息就会使网络负载越来越大;对结构化信息的组织与管理显得软弱无力;随着以文件形式保存和管理的信息资源的迅速增多,文件本身也需要作为对象来进行管理。

自由文本方式:主要是对非结构化的文本信息进行组织和管理,不是对文献特征的格式化描述,而是用自然语言深入揭示文献中的知识单元,主要用于全文数据库建造。

超文本方式:是一种非线性的组织形式。

主页、页面方式:通过页面对某机构、个人或专题作全面介绍,用主页将这些信息集中组织到一起,相当于网上得档案全宗。(2)网上二次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搜索引擎方式:搜索引擎是指internet 上专门提供查询服务的一类检索工具,实质是存贮、报导网上一次信息。是目前Internet上对二次信息进行组织的主要方式之一。

目录指南方式:将信息资源按照事先确定的概念体系分门别类地逐层加以组织,用户先通过浏览的方式层层遍历,直到找到所需信息的线索,再通过信息线索连接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

指示数据库方式:在对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编目除了提供详细的书目信息外,还要对其存储位置进行描述,指示数据库便是存贮有关网上一次信息的网址以及相关信息的描述信息。

另外,从信息的存贮形式又可以将二次信息的组织方式划分为:文件方式、数据库方式、主题树方式、超媒体方式等。

(3)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发展趋势

分类组织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广泛采用自动分类系统;分类主题一体化;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的结合、

网络信息资源分类组织应具有以下特征:多维性;词语标记;多重列类;动态性;兼容性。

网络信息资源的自动分类步骤:自动搜索网站上的网页信息资源,并进行分析、加工、根据HTML标识分析网页信息资源的各个组成部分,判断信息资源属于哪一类信息,并删除无意义的标识;利用自动切分词软件,对分析、加工后的信息进行分词,提取表达网页信息资源的语词;对所提取的语词,进行词频统计,根据语词的来源成分,赋予相应的权值,在词频及权值的基础上,确定网页信息资源的特征关键词;将特征关键词与分类知识库进行相似性匹配,依据相似度分析,将能涵盖各特征的关键词的类目,确定为主要类目,将涵盖其他特征的关键词的类目,确定为次要类目;按主要类目和次要类目,对网页信息资源建立分类索引数据库,供用户检索使用。

二十四、信息化

是指人们依靠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的自身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

a 信息化是一个社会产业结构发展的过程,是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逐渐演进的动态过程。

b 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应该包括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设施、信息化人才、信息法规建设、信息意识和教育水平

c 从信息化涉及的社会层面来说,信息化包括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

二十五、国家规定的信息化的六要素

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

信息管理概论

一、选择题 (46分) 1、 网络安全主要功能不包括() A、 对象认证 B、 数据维护 C、 数据保密 D、 访问控制 正确答案: B 学生答案: A 2、 信息系统的弊病不包括() A、 信息收集得不完整 B、 信息的传输速度太慢 C、 信息的存储合理 D、 对收集到的信息没有进行科学加工,或者加工的方法不科学正确答案: C 学生答案: A 3、 信息系统开发各阶段不包括() A、 需求分析阶段 B、 系统分析阶段 C、 系统设计阶段 D、 系统实施阶段 正确答案: A 学生答案: A 4、

企业战略规划不包括() A、 信息技术 B、 体制 C、 组织 D、 信息资源 正确答案: B 学生答案: A 5、 信息化体系以()为核心 A、 信息技术 B、 信息资源 C、 信息网络 D、 信息产业 正确答案: B 学生答案: A 6、 ()是信息管理的首要环节。 A、 信息加工 B、 信息处理 C、 信息识别 D、 信息获取 正确答案: D 学生答案: A 7、 下列()不属于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A、

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 B、 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 C、 综合开发策略 D、 模块化开发策略 正确答案: D 学生答案: A 8、 狭义的信息管理是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 ) A、 分类 B、 主题 C、 规划 D、 立法 正确答案: C 学生答案: A 9、 CIO是既懂___________,又懂____________,且身居高级行政管理职位的复合型人物 A、 信息产业、信息管理 B、 信息技术、业务管理 C、 管理技术、总部管理 D、 存储技术、计划管理 正确答案: B 学生答案: A 10、 信息管理研究从( )为信息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工具。 A、 技术角度

信息管理概论总复习题

. 1、下面哪项不属于信息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的共通特性。() A.共享性 B.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 C.稀缺性 D.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 参考答案:A 题目分析:共享性是作为资源独特特性,B是共通特性,C是共通特性,D是共通特性 2、下面的说法哪项是先验信息的含义。() A.事物实际所具有的信息; B.主体在实际观察该事物之前已经具有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C.主体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实际获得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D.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的状态。 参考答案:B 题目分析:无

3、下面的说法哪项是语义信息的含义。() 专业资料word . A.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 B.认识主体所感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内在含义;C.主体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实际获得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D.认识主体所感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外在形式。参考答案:B 题目分析:无 4、下面的说法哪项是语用信息的含义。() A.主体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实际获得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B.认识主体所感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内在含义;C.主体在观察事物之前已经居具有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D.认识主体所感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效用价值。参考答案:D 题目分析:无 5、下面的信息类型中,哪项属于一次信息。() A.游记; B.论文; C.文摘; D.述评

参考答案:A 6、下面的信息类型中,哪项属于二次信息。()A.游记; B.论文; 专业资料word . C.文摘; D.述评 参考答案:C 题目分析:无 7、下面的信息类型中,哪项属于三次信息。() A.游记; B.论文; C.文摘; D.述评 参考答案:D 8、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A.生物信息; B.全信息; C.经济信息; D.语用信息 参考答案:B

信息管理概论作业答案1

一 1、知识管理的三要素是:组织、人、信息技术。对 2.知识管理技术如按过程分类,它包括知识的生产、共享、应用和创新。对 3.马费成教授提出信息管理发展的四阶段说对 4.钟守真教授提出信息管理发展的五阶段说错 5.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在1948年研制成功的错 6.现代,信息管理人员更加技术化、专业化、专门化,他们在组织内部被称为CIO或CKO。对 7.技术手段说的代表人物是:霍顿错 8.孔茨提出双因素理论错 9. 信息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国内比较尤代表的学者卢泰宏教授提出了三维结构理论对 10. 信息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尤以国外学者为代表,信息过程说的代表人物是:泰勒。对 11. 信息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尤以国外学者为代表,管理职能说的代表人物是:莱维坦。错 12.中国各朝代都有专门记录和管理档案文书的官员,如司马光就是史官,负责这方面的事务。错

13.中国古代图书整理活动到清朝达到极致,代表性事件就是《康熙字典》的出版。错 14.中国古代倡导的信息管理方式是:五部分类法错 15.古代信息管理时期的信息管理对象以纸制手抄本、印刷本为主对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图书馆四项职能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社会信息流整序、传递情报、启发民智的文化教育。对 17. 图书馆的出现将信息管理的目的发展到藏与用相结合。对 18.中国古代信息管理重心集中于藏。对 19.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信息管理活动的重心开始向西方国家倾斜。对 20. 古代封建社会的信息资源主要以文献信息资源为主。对二 1、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对 2、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起源于霍桑实验。对 3、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法约尔。对 4、安索夫的《公司战略》一书于1965年问世。对 5、经验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戴尔。错 6、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对 7、人们将泰勒称为“管理理论之父”、“过程管理之父”。错

信息资源管理导论 - 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信息资源管理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073003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分 3 学时51 适用专业信息管理适用层次专升本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信息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 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课程从信息、情报和文献;信息学学科体系;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模型与种类;信息源;信息整序;信息服务;信息用户;信息系统;信息产权等方面阐述了信息的性质、种类和作用,信息的交流、传播、组织、处理、检索和利用的原理、方法和规律,研究了信息系统的功能以及信息产权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信息学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运用,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二、课程内容、重点、难点和教学环节 (一)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情报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几个有代表性的情报学理论。 (2)理解信息的性质和作用。 (3)熟练掌握信息、情报、文献、信息资源等概念以及相互关系。 2、教学内容 (1)信息概述 (2)信息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二)信息交流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发展过程。 (2)熟练掌握信息交流的各种类型。 (3)理解信息交流概念,信息交流的模式与要素。 2、教学内容 (1)信息交流与社会 (2)信息交流的模式与要素

(3)信息交流的类型 (三)信息源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信息源概念,非文献信息源的种类和特点。 (2)熟练掌握印刷型文献信息源各类型和特点。 (3)理解缩微型信息源、声像型信息源和数字化信息源。 2、教学内容 (1)信息源概述 (2)文献信息源 (3)非文献信息源 (四)信息整序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信息整序的理论基础,计算机信息整序方法。 (2)理解信息整序结构和按外部特征的整序方法。 (3)熟练掌握分类整序方法和主题整序方法。 2、教学内容 (1)信息整序的理论基础 (2)信息整序的基本原理 (3)信息整序方法 (4)计算机信息整序方法 (五)信息服务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信息服务的概念,信息服务的特性和原则,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机制和管理机制,信息服务的市场经营与管理。 (2)理解和掌握信息检索服务,信息报道与发布服务,网络信息服务,信息服务的政策与法律保障。 2、教学内容 (1)信息服务概述 (2)信息服务方式 (3)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机制和管理机制

信息管理概论作业1-答案

作业1 姓名:学号:工作站: 一、填空题: 1.古代封建社会的信息资源主要以以文献信息资源为主,古代信息管理时期的信息管理对象以以纸制手抄本、印刷本为主,此时的信息管理重心集中于以藏为主,倡导的信息管理方式是:四部分类法。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图书馆四项职能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社会信息流整序、传递情报、启发民智的文化教育。 3、马费成的四阶段说:传统管理阶段:以图书馆文献信息源管理 为核心;技术管理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资源管理阶段:以信息资源管理为核心;知识管理阶段:以知识的创造、学习、应用、理解和协商为核心。 4、信息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尤以国外学者为代表,信息过程说的代表人物是:泰 勒(R.S.Taylor)内容是围绕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信息的传递、信息过程的成本、信息过程的效果。国内比较尤代表的学者卢泰宏教授提出了三维结构理论,将信息管理的基本问题归纳为五个问题域,分别是存、理、传、找、用。 5、知识管理的三要素是:组织、人、信息技术。 6、知识管理技术如按过程分类,它包括生产、共享、应用和创新 二、名词解释 1、信息:从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进行回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定义、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定义 见书本47页 2、知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见书本28页第三段。 3、信息管理: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经济、人文等手段,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类型的 信息资源及信息活动加以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实现它的价值,并带来效益。 管理包括对信息资源进行规划、组织、配置、传递、利用、反馈和评估;信息管理不但是一种管理的思想,也是一种管理的技术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说,它还是一个系统。P25 4、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协助企业组织和个人(people),围绕各种来源的知识内容(knowledge),

信息管理概论真题及答案

信息管理概论 试题 第 1 页 共 9 页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信息管理概论 试题 (开卷) 2008 年7月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人们通常对信息管理的认识与把握至少表达出五种不同的含义:______,信息媒体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产业或行业的队伍管理。 2.________是信息管理思想发展到一定的历史时期所出现的一个新的阶段。 3.从人们认识信息的层次上还可以把信息的诸多定义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日常生活层面上,二是在科学或科学认识层面上,三是在________上。 4.________是由一组控制计算机系统并对其进行管理的程序组成。它是计算机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核心,其任务是控制、管理计算机的各种资源和工作流程,组织、协调计算机的运行,为其他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提供服务和支持。 5.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 )就是__________。 6.信息采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_________;二是针对性原则;三是及时性原则;四是系统性原则;五是预见性原则;六是计划性原则。 7.元数据结构从功能上来说可分为________、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 8.如果从科学的正式交流渠道与非正式交流渠道的思想出发,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分为__________和不稳定的信息资源两类。

信息管理概论 试题 第 2 页 共 9 页 9._______包括结构分析(SA )、结构化设计(SD )和结构化程序设计(SP )。 10.初期的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结构一般由模型库、数据库以及__________等三个部件组成,20世纪80年代,DSS 增加了知识库和方法库。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现代信息管理 2.模式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为什么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呼唤着知识管理的出现?

信息管理概论复习资料

信息研究对象:信息资源、信息活动。 信息管理研究的四个组成部分: (1)信息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内容包括信息管理的科学基础和技术基础、信息行为理论和信息交流理论、信息管理的发展历史、信息管理的研究进展、信息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等。(2)信息产品管理。主要研究微观层次上的信息管理问题,包括信息产品的开发——信息采集、加工、存储、传输、利用等内容。(3)信息系统管理。属于中观层次的信息管理问题,包括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和安全管理,组织的信息资源配置和信息技术投资评估,信息系统管理的发展与组织竞争战略的关系等。(4)信息产业管理。主要研究宏观层次上的信息管理问题,包括信息产业的结构和测度,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机制与管理模式,信息产业政策和信息立法问题,社会信息化的内涵与发展战略等。 信息管理的发展阶段:传统管理阶段、技术管理阶段、资源管理阶段。 信息管理人才:信息管理研究人才、信息管理教育人才、信息管理技术人才、信息管理业务人才、高层信息主管。 CIO的地位、职责、产生和素质要求是什么? ?CIO地位:CIO不同于普通的信息管理人员。在企业中,CIO 的出现就标志着它不同于传统的信息技术部门或信息中心的负责人, ?CIO的职责: ①参与企业高层管理决策。CIO 作为企业高层管理中的一员,参与高层管理决策是其主要职能。②负责组织的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CIO 应负责考虑信息技术如何支持组织目标和组织战略的实现,这就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需要从战略高度审视、规划和实施信息化建设,其目的就是在企业的战略目标下将企业的运作与信息技术应用融为一体,并最大限度地应用信息技术。③确立组织的信息结构和信息流程。 ④负责组织的信息技术管理。CIO 是组织的信息技术专家,必须保证为组织的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持。⑤宣传、咨询与培训。⑥负责维护企业网站、做好组织宣传。CIO应对网络宣传这一部分负责,利用企业网站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产品的销售打下坚实的基础 ?CIO产生的社会条件: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决速发展,人类社会的信息资源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如信息资源的数量呈指数增长趋势,出现了“信息激增”、“信息爆炸”、“信息污染”等现象;信息加工处理手段现代化;信息载体多样化等等。这些新的变化,一方面给人们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人们利用信息资源的难度。人们已经意识到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人们对庞大复杂的信息有时感到无所适从。 与此同时,信息社会的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信息的有效管理与控制活动是有效利用信息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面对如此复杂的信息资源,人们对有效地管理与控制活动―即信息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一种新的信息职业角色―CIO应运而生。 ?CIO 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是: ①管理经验。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CIO,至少需要5 至8 年的管理经验积累。②技术才能。通晓信息技术是CIO安身立命的根本。③经营头脑。CIO 的工作必须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④信息素养。CIO 应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较高的信息分析能力,能够为企业高层的战略决策发挥信息支持作用。⑤应变能力。⑥表达能力。 ⑦协调能力。作为企业信息流的规划者,CIO要善于协调企业内部各层次、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以及企业与其协作伙伴的关系。⑧领导能力。CIO 要有领导威信和支配企业信息资源的权力,能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资源管理班子,既能指挥信息部门的工作,也能对企

信息资源管理概论复习提纲草稿完整版

信息资源管理概论复习 提纲草稿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信息资源管理概论 名词解释 信息:信息是用以消除随机和不确定性的东西。【申农】 信息资源管理:p20 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从技术角度看,信息系统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完成组织内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使用和维护等,支持组织的计划、组织、人事和控制。 信息采集:信息资源采集是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或管理工作规划的需要,寻找选择相关信息并加以聚合和集中的过程。 信息组织:利用一定的规则、方法和技术对信息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揭示和描述,并按给定的参数和序列公式排列,使信息从无序集合转换为有序集合的过程。 信息检索: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求查找相关信息的过程。(广义上的信息检索包括存和取两部分) 信息化:是指人们依靠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的自身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割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知识管理:是对一个组织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组织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 填空 1、信息的性质:普遍性、客观性、动态性、可识别性、可传递性、可处理性、可度量性、 可共享性、依附性、时效性。 2、信息资源特征: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稀缺性、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共享性 【最重要】、生产和使用的不可分性、时效性、不同一性、驾驭性。 3、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主要有技术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四种。 4、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诺兰阶段模型包括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6 个阶段。 5、在工商领域,最早提出信息资源管理概念的是 6、信息系统学派是西方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主流,主要以 《信息资源管理:概念与案例》1979、《信息资源管理手册:是信息资源管理变为易 事》1982、《公共行政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10年的进展》1985、《信息资源管理》 1982 《信息趋势:从信息资源中获利》(1986与霍顿合着)、《信息管理:过渡期的策略与工 具》 7、1985 史密斯()、梅德利()《信息 资源管理》1987 《信息资源管理》1992 D.胡赛因和.胡赛因 《信息资源管理》1984等为代表。

信息管理概论作业.答案

在线作业1 单选题:(共20道试题,每题2分) 1.下面哪项属于信息资源不同与其她物质资源的独特特性。(A) A.时效性 B.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 C.稀缺性 D.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 2.下面的说法哪项就是先验信息的含义。(B) A.事物实际所具有的信息; B.主体在实际观察该事物之前已经具有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C.主体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实际获得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D.事物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运动的状态。 3.下面的说法哪项就是实得信息的含义。(C) A.事物实际所具有的信息; B.主体在实际观察该事物之前已经具有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C.主体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实际获得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D.事物运动的状态与变化的方式。 4.下面的说法哪项就是语义信息的含义。(B) A.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B.认识主体所感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内在含义; C.主体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实际获得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D.认识主体所感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外在形式。 5.下面的说法哪项就是语法信息的含义。(D) A.主体在实际观察该事物之前已经具有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B.认识主体所感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内在含义; C.主体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实际获得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D.认识主体所感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外在形式。 6.下面的说法哪项就是语用信息的含义。(D) A.主体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实际获得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B.认识主体所感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内在含义; C.主体在观察事物之前已经居具有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D.认识主体所感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效用价值。 7.下面的信息类型中,哪项属于三次信息。(D) A.游记; B.论文; C.文摘; D.述评

信息管理概论网上作业答案

信息管理概论_000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90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1. 信息单元、数据依据逻辑方法再现和重组的过程是一个序化增值的过程是信息组织的哪项功 能:() A. 基本功能 B. 增值优化功能 C. 目标功能 D. 社会功能 2. 下列哪一项属于信息服务的信息增值服务层:() A. AT&T B. MCI C. Sohu网 D. 中国电信 3. 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有何特点:() A. 没有固定的传播者和受者 B. 传播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 C. 该模式无法体现出反馈,无法体现互动性 D. 参与者处在虚拟的空间中 4. 下面的说法哪项是先验信息的含义:() A. 事物实际所具有的信息 B. 某主体在实际观察该事物之前已经具有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C. 某主体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实际获得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D. 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的状态 5. 以下关于信息管理活动各个时期的特点描述,哪一项属于近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的特点: ()

A. 信息管理的对象主要是纸质的手抄本和印刷本 B. 信息管理的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如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 C. 四部分类法是这个时期主要的信息管理方法 D. 信息资源类型多样化,报纸与杂志等新型载体大量涌现 6. 电子商务技术框架中,主要包括安全、认证和电子支付的是哪一层:() A. 发布层 B. 传输层 C. 应用层 D. 服务层 7. 下面的说法哪项是语法信息的含义:() A. 主体在实际观察该事物之前已经具有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B. 认识主体所感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内在含义 C. 主体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实际获得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D. 只考虑事物运动状态及其状态改变的方式本身,而不考虑信息的内容及效果 8. 信息管理起源于三个不同领域,下面的这些领域哪个不是其起源的领域:() A. 政府行政管理领域 B. 工商企业管理领域 C. 图书馆领域 D. 传播领域 9. 下面的信息服务机构,哪一项属于信息流通服务业的范畴:() A. 微软公司 B. 图书馆 C. 计算机经营商 D. 法律咨询公司

南京大学2015年信息资源管理概论第二次作业DOC

题号:1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本题分数:3.96 内容: 美国信息政策的制订原则有() A、税收减免 B、有限管制 C、保护知识产权 D、高等教育 正确答案:ABC 题号:2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本题分数:3.96 内容: 绘制网络图的规则正确的是() A、画出的网络图要符合各项工作之间的先后顺序 B、网络图中箭头表示工作前进的方向,可以有回路 C、必要时可以出现带箭头的虚线 D、每个箭线的箭尾编号要小于箭头编号,可以重复编号 正确答案:AC 题号:3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本题分数:3.96 内容: 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包括() A、系统的总体规划 B、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 C、系统的文档管理 D、系统的安全和保密 正确答案:BCD 题号:4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本题分数:3.96 内容: 甘特图法的特点是()。 A、可以帮助高层管理人员了解全局 B、不能表示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 C、简单、明了 D、不适合于复杂的系统项目 正确答案:ABCD 题号:5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本题分数:3.96 内容: 光盘检索的特点有()

A、存储量大 B、成本低 C、检索速度快 D、相对固化 正确答案:ABC 题号:6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本题分数:3.96 内容: 文献的要素包括() A、文献信息 B、文献载体 C、符号系统 D、记录方式 正确答案:ABCD 题号:7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本题分数:3.96 内容: 专利权包括() A、发明 B、实用新型 C、外观设计 D、商标 正确答案:ABC 题号:8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2.97 内容: 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个联机检索服务机构是Dialog系统。 1、错 2、对 正确答案:2 题号:9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2.97 内容: 造成信息系统安全与保密问题的自然或不可抗拒的因素是误操作。 1、错 2、对 正确答案:1 题号:10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2.97 内容: MARC记录中,留有适当的字符供用户选用的是记录分隔符。 1、错

信息资源管理概论复习提纲(草稿)

信息资源管理概论 名词解释 信息:信息是用以消除随机和不确定性的东西。【申农】 信息资源管理:p20 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从技术角度看,信息系统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完成组织内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使用和维护等,支持组织的计划、组织、人事和控制。 信息采集:信息资源采集是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或管理工作规划的需要,寻找选择相关信息并加以聚合和集中的过程。 信息组织:利用一定的规则、方法和技术对信息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揭示和描述,并按给定的参数和序列公式排列,使信息从无序集合转换为有序集合的过程。 信息检索: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求查找相关信息的过程。(广义上的信息检索包括存和取两部分) 信息化:是指人们依靠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的自身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割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知识管理:是对一个组织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组织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 填空 1、信息的性质:普遍性、客观性、动态性、可识别性、可传递性、可处理性、可度量 性、可共享性、依附性、时效性。 2、信息资源特征: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稀缺性、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共享 性【最重要】、生产和使用的不可分性、时效性、不同一性、驾驭性。 3、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主要有技术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四种。 4、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诺兰阶段模型包括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 熟,6个阶段。 5、在工商领域,最早提出信息资源管理概念的是梅迪克(W.D.Maedke) 6、信息系统学派是西方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主流,主要以 霍顿(F.W.Horton)《信息资源管理:概念与案例》1979、《信息资源管理手 册:是信息资源管理变为易事》1982、《公共行政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10年的 进展》1985、《信息资源管理》1982

信息资源管理概论答题纸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信息资源管理概论”课程重考试卷 一简答题 (共8题,总分值64 ) 1. 简述信息的依附性。(8 分) 答:信息必须依附。信息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同一个信息可以依付不同的载体。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或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因此,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也同时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播和可转换等特点。 2.简述元数据的作用。(8 分) 答:元数据是描述信息资源或数据等对象的数据,其使用目的在于:识别资源;评价资源;追踪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实现简单高效地管理大量网络化数据;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发现、查找、一体化组织和对使用资源的有效管理。 3.简述系统评价应遵循的原则。(8 分) 答:1.综合性原则2.指导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相关性原则 4.简述信息技术四基元。(8 分) 答:感测技术——感觉器官功能的延长。 通信技术——传导神经网络功能的延长。 计算机和智能技术——思维器官功能的延长。 控制技术——效应器官功能的延长。 信息技术四基元和谐有机地合作,共同完成扩展人的智力功能的任务。 5.简述专利文献的特点。(8 分) 答:(1)数量巨大、内容广博。目前,世界上约有90个国家、地区、国际性专利组织用大约30种官方文字出版专利文献,其数量占世界每年400万件科技出版物的1/4。而且,每年仍以100多万件的速度递增。专利文献几乎涵盖人类生产活动的全部技术领域。 (2)集技术、法律、经济信息于一体。专利文献记载技术解决方案,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披露专利权人、注册证书所有人权利变更等法律信息。同时,依据专利申请、授权的地域分布,可分析专利技术销售规模、潜在市场、经济效益及国际间的竞争范围。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综合科技信息源。 (3)反映新的科技信息。首先,大多数国家专利局采用先申请制原则,致使申请人在发明完成之后尽早提交申请,以防他人捷足先登。其次,由于新颖性是专利性的首要条件,因此,发明创造多以专利文献而非其他科技文献形式公布与众。第三,20世纪70年代初专利申请早期公开制度的推行,更加速了科技信息向社会的传播速度。 (4)格式统一、形式规范。各国出版的专利说明书文件结构一致:均包括扉页、权利要求、说明书、附图等几部分内容。扉页采用国际通用的INID代码标识著录项目,引导读者了解、寻找发明人、申请人、请求保护的国家、专利权的授予等有关信息。权利要求说明技术特征,表述请求保护的范围。说明书清楚、完整地描述发明创造内容。附图用于对文字说明的补充。更重要的是,专利文献均采用或标注国际专利分类划分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从而使各国的发明创造融为一体,成为便于检索的、系统化的科技信息资源。 6.简述企业信息化概念的外延。(8 分) 答:企业信息化指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并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的为企业的“三层决策”(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作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管理和运行模式,而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仅仅是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手段。(2)企业信息化的概念是发展的,它随着管理理念、实现手段等因素的发展而发展。(3)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集成技术;(4)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5)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7.谈谈信息资源选择时信息质量的重要性。(8 分) 答:在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愈益重要的角色。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意义在于:通过不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可以有效减少物质与能量的消耗,扩大物质与能量的作用,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信息资源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核心资源。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包括资料、数据、技术、消息、信誉、形象等在内的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无形资产,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如此,信息还为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搭建了平台。企业通过互联网获得全球的市场信息,包括技术、产品、需求等,使新产品的开发从掌握市场信息、确定产品概念到开发、设计、制造同步进行,大大缩短了开发周

秋《信息管理概论》期末复习及答案

秋《信息管理概论》期末复习及答案08 一、试卷类型:)20空,20%1、填空题(共)个,20%2、名词解释(共4 10%))题,10% 选择题(3、判断题(共10 50%)4、问答题(共5题, 采用半开卷考。二、考试形式: ) 以作业内容为主要依据期末复习综合练习(第二部分 (主要内容与作业基本相同)一、填空题 、纵观人类信息管理活动所采用的手段与方法,信息管理活动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1 )和()。 ()、( ( )结束为标志,信息管理活动进入了现代信息管理时期。、以2、从信息管理的起源角度,有三个领域认为信息管理起源于它 们的工作,分别是3 和 ( ) 三个领域。 ( ) ( )、、从对信息管理理解的不同层面角度,信息管理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是技术特征,另一方面是4 ( )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信息管理的内涵与特色。1 / 10 5、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图书馆四项职能是:()、()、()、()。 6、人们对信息管理的认识与把握至少表达出五种不同的含义,分别有()、信息媒体管理、()、()、信息产业或行业队伍管理。 7、一般认为,信息管理思想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阶段,()阶段,()阶段,()阶段。 8、知识管理的发展始终围绕着()、()和()这三个要素。 9、全信息的三要素分别为()、()、 ()、 10、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即()、()、()、()。 11、物质、能量、( )是一切客观事物的三个基本方面。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建立和发展了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和()科学,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 12、信息资源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 ()、选择与决策功能、研究与开发功能。 13、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它的诞生以()的“科学管理”思想的提出为标志。 14、大众信息交流的媒体主要有( )和( )两大类。 15、对现代组织而言,组织的宣传活动是其向外输出信息的主要方法手段,宣传活动可分为三类:()、()和标识系统宣传。 16、一般说来,组织信息交流分为组织()的信息交流和组织()的信息交流两种形式。

信息资源管理概论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64分) 1、简述信息的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付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付不同的载体。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或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因此,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也同时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播和可转换等特点。 2、如何理解广义的信息资源? 广义信息资源是信息和它的生产者以及信息技术的集合。 3、简述交流的重要性质。 4、谈谈信息技术的社会特征。 1、信息、物质和能量是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2、信息的一般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可转换性、可增值性 3、信息的基本容量单位是字节 5、简述文献信息的特点。 文献检索是通过将表示检索要求特征的信息与存贮(记录)在文献数据库中的文献特征信息作相符性比较来实现的。文献特征信息可分为文献内容特征的信息(如分类号、检索词、代码等)和文献外表特征信息(如题名、著者、文献类型、文种、发表时间等)。 6、造成信息系统安全与保密问题的因素是什么? 1、电磁波辐射泄漏2.信息系统网络化造成的泄密3、计算机媒体泄密4.内部工作人员泄密 7、网络信息资源从形式上看有何特点? 1.网络信息资源从形式上看有何特点2、以多媒体为内容特征3、以现代信息技术为纪录手段4、数据结构具通用性、开放性和标准化5、具高度的整合性,便于多种媒体一体化 6、交互性能增强 8、简述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占性:知识产权是一种民事权利,他同所有权一样,具有排他性和绝对性。 地域性:知识产权作为一种专有权在空间上的效力并不是无限的,而要受到地域的限制,既具有严格的领土性,其效力只限于本国境内。时间性:知识产权不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永恒权利,尽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受到保护,超过有效期限,这一权利自行消失,成为社会共同财富。 二、论述题(每题12分,共36分) 1、结合实际论述信息化社会的主要特征。 建立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广泛的信息产业拥有高素质的信息人才构建良好的信息环境信息化社会不仅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管理体制和政策激励的结果。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市场体制和相关的政策、法规,信息化社会将无法正常运作。 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相应人才的拥有量。拥有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信息人才是实现信息化社会的保证和原动力,是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把信息化归纳为"四化"和"四性"。 (1)信息化的"四化": ▲智能化。知识的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形式,知识成了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源。 这种资源可以共享;可以倍增;可以"无限制的"创造。这一过程中,知识取代资本,人力资源比货币资本更为重要。 ▲电子化。光电和网络代替工业时代的机械化生产,人类创造财富的方式不再是工厂化的机器作业。有人称之为"柔性生产"。 ▲全球化。信息技术正在取消时间和距离的概念,信息技术及发展大大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和全球通信卫星网的建立,国家概念将受到冲击,各网络之间可以不考虑地理上的联系而重新组合在一起。 ▲非群体化。在信息时代,信息和信息交换遍及各个地方,人们的活动更加个性化。信息交换除了社会之间、群体之间进行外,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换日益增加,以至将成为主流。 (2)信息化的"四性":▲综合性。信息化在技术层面上指的是多种技术综合的产物。它整合了半导体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数据压缩技术等;在更高的层次上它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整合。人们普遍用synergy(协同)一词来表达信息时代的这种综合性。▲竞争性。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进程不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信息化是通过市场和竞争推动的。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竞争是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电大信息管理概论形成性考核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信息:信息是物质形态及其运动规律的体现,它 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 社会和人的思维之中。 2、信息的共享性:信息的共享性是指信息能同时为 多个使用者所利用,它不 会因为使用者的增加而使 每个使用者获得的信息减少。 3、管理:通过计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使所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资 源得到充分利用,以达到 预定目标的活动。 4、经济信息:反映社会经济活动并为经济活动服务 的信息。 5、经济信息系统:由经济信息源、经济数学方法、 经济信息处理器、经济信 息处理器、经济信息管理者、经济信息用户构成的 综合体。 二、问答题 1、信息的三个层次是什么?各自回答什么问题? 答:信息的三个层次是 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 用信息。 语法信息所回答的问 题是:事物存在的方式, 运动状态或变化是什么。 语义信息所回答的问题 是:事物的这种存在方式 或运动状态的含义就什 么。语用信息要解决的问 题是:信宿所收到的信息 含义是什么价值或效用。 2、信息的作用有哪几个方 面?学习指导P15 问答题 第10题 1)帮助人们提高对事件的 认识,减少活动的盲目 性。2)是人类社会一 切有组织活动的纽带。 3)构成生产力的一个要 素。4)是世界的第三 要求与资源5)是管理 活动的核心 3、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 些?经济管理管理分为哪 几个屋次? 答:基本职能:目 标,计划,组织,指导, 协调和控制。 层次分为:高层管 理,也称战略管理;中层 管理,也称战术管理;基 层管理,也称事务管理。 4、信息在经济管理中的作 用有哪些? 1.信息是企业活动的基础 2.信息是管理的工具 3. 信息是经营决策的依据 4.信息是提高经济效益的 重要保证 5、经济管理对信息系统的 要求是什么?学习指导 P32 问答题第15题 答:可归纳为及时、 准确、适用、完整和经济 五个方面。信息处理及时 性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信 息的收集、记录要及时, 二是信息的加工、检索、 传递要快。 信息处理准确性,首 先是原始数据要准确;第 二是要进行正确的加工处 理;第三是传递要准确, 排除传递中的干扰,保持 信息的真实性。 信息处理适用性,包 括数量适当、格式易懂、

《信息管理概论》期末复习

《信息管理概论》期末复习

————————————————————————————————作者:————————————————————————————————日期:

单选题 1、CPU是指(控制器和运算器合称) 2、从信息实体中直接抽取未加规范化的能代表该信息主题概念的若干词作为主题标识,称为抽词标引 3、存放的是有关主题的数据库或服务器地址,并指引用户到特定地址获取所需信息的网络组织方式是(网络信息指引库) 4、第二传媒是指:广播 5、定题信息服务是从检索方式划分角度来对信息服务进行的类型划分。 6、管理智能说的代表人物是(霍顿) 7、根据规范化的主题词表即一种语词型人工语言将主题概念转化为主题标识,称为(赋词标引) 8、根据专门的分类表将主题概念转化为主题标识,这时的主题标识以分类号或代码的形式出现称为分类标引 9、回溯检索服务是从(检索方式划分)角度来对信息服务进行的类型划分。 10、1C是指那种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 11、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如下选项哪项属于系统软件。(Windows XP) 12、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如下选项哪项属于应用软件。(Excel) 13、计算机检索服务是从(检索手段划分)角度来对信息服务进行的类型划分。 14、计算机诞生的标志是(ENIAC在费城面世) 15、晶体管计算机使用的存储器是(磁芯和磁盘) 16、集成电路计算机使用的逻辑元件是集成电路) 17、将数据、程序和各种操作信息直接转换成计算机能接收到的电信号的硬件系统是(输入设备) 18、将计算机运行的结果由电信号转换成人们能够识别的语言、文字、声音等形式的部件是:(输出设备) 19、联机检索服务是从(检索手段划分)角度来对信息服务进行的类型划分。 20、迈克尔哈默博士提出的理论称为(企业再造理论) 21、三维结构理论的提出者是(卢泰宏) 22、数据经过加工成为:(信息) 23、申农-韦弗的数学模式有何缺点:(该模式无法体现出反馈,无法体现互动性) 24、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有何特点:(没有固定的传播者和受者) 25、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是:(网状模式) 26、下面的描述,哪一项不是宏观层次信息管理的研究内容:(它关注信息从搜集到信息的组织、加工、整理,进而进行分析与预测的过程;) 27、下面的描述,哪一项是微观层次信息管理的研究内容:(它关注信息从搜集到信息的组织、加工、整理,进而进行分析与预测的过程;) 28、下面的描述,哪一项是中观层次信息管理的研究内容(它关心的核心问题是规划与运营好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 29、信息管理起源于三个不同领域,下面的这些领域哪个不是其起源的领域(政府行政管理领域) 30、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全信息;) 31、信息单元、数据依据逻辑方法再现和重组的过程是一个序化增值的过程是信息组织的哪项功能:(增值优化功能) 32、信息过程说的代表人物是(泰勒) 33、需求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马斯洛) 34、.以下关于信息管理活动各个时期的特点描述,哪一项属于近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的特点:(信息资源类型多样化,报纸与杂志等新型载体大量涌现。) 35、以下关于信息管理活动各个时期的特点描述,哪一项属于古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的特点:(信息管理的对象主要是纸质的手抄本和印刷本;) 36、以下关于信息管理活动各个时期的特点描述,哪一项属于现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的特点:(信息管理的机构除了图书馆意外,还有各种功能与目的皆不同的信息管理机构,如咨询公司、企业管理公司等;) 37、下面几个概念中,涵盖的范围最小的概念是(智能) 38、下面的说法哪项是先验信息的含义。(主体在实际观察该事物之前已经具有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39、下面的说法哪项是实得信息的含义(主体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实际获得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