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范周:做文化创意就像卖豆腐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范周:做文化创意就像卖豆腐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范周:做文化创意就像卖豆腐
来源: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b2439378.html, 神州创意产业网


“现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策性引导起绝定性作用,一定要过度到法律规范;这需要时间,现在法律缺位,再没有政策就更乱了”
自2006年起,范周的工作就和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相连。

那时,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在一万公里之外的英国兴起了近十年,但在中国,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很多行业过去太注重其自身地位,有点像大学的学科建设,很多学科由新兴学科综合在一起,就总被人瞧不起。”范周很无奈。

直到2007年,推动文化发展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范周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际遇了新的历史时期。但那时的他,仍然对此有很多顾虑。

2012年,国家对外公布了内涵更丰富的相关概念,范周认为,不管是产业的内在驱动还是市场需求,都将达到一个膨胀期--在这个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将迎来一个新的时期。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范周的顾虑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做文化产品和卖豆腐一样,都是做产品,卖给人家吃,好吃人家才会再来买,千万不要神圣化自己,弄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午后,范周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的身份,与《新商务周刊》记者分享了关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与希望,也坦承了他个人的担忧与困惑。

大数字,小模式

目前国内,小到只有几人运作的传媒公司,大到国家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从理念到实践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能否说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迎来了它的春天?

经历了十年的“成长期”,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已经迎来了最佳时期。

首先在政策层面,政府对文化的重视被列入国策。其次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很多领域已经发展到顶端,唯有文化产业有更大的生长空间,在优化产业结构上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世界潮流的发展趋势。

还有就是市场需求。去年我国人均收入突破了4500美元,我相信今年达到5000美元没有问题,5000美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文化产品消费的井喷期将爆发,这也是后小康社会的消费特征。

政策、潮流、市场都在呼唤它,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它的发展历史进入这样一个阶段,我相信在十年内,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一定会有实质性的发展。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在GDP中占一个怎样的比重才算合理?

2011年这个比例是2.8%,今年的数字还没有出来,我预计能够达到3.0%;

按照目前计划,2015年的目标是5%,这个数字也有可能实现。

但是,即便产值实现了倍增计划、实现了占GDP比重5%的规模,也只能够说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数量上去了,却不能代表我们产业发展的全部。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有一个规模,但是不能拿规模来说事,因为文化的软实力不仅仅是看市场的占有率。5%意味着每年产值3.7万亿元左右,这个规模很大,但是消费市场主要是国内。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的文化市场上只占4%,这只能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市场需求量大,另一个就是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举个具体的例子,我国去年生产的动漫总时长是26万分钟,世界第一,但是只占世界市场的1%;排在第二的是日本,时长10万分钟,却占了世界市场的68%.你能说我国的动漫产业世界第一吗?

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往往会形成一个产业链,比如迪士尼从一部动画片发展到一个品牌、主题公园等等,中国目前为什么没有形成这种良性发展的模式?

我们在这方面做过一些尝试,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做过一些文化衍生品,但总体而言产业链比较短,主要还是门票和收视率带动经济效益,过于单一。

文化创意产业链,在国内外形成这样一长一短的两个现象,与我们的企业机制有关。很多项目是国营企业或者国家机构在做,国企一般都有一个任期机制,很少有人把自己的努力留给五年、十年后的下一任。

民营企业倒是可以长治久安,但是他们眼下亟待解决的是生存问题,需要立竿见影,投入和产出立即兑现。

另外配套机制也不够成熟。很多文化产品需要长期的积淀,但是这期间又需要投入,而银行贷款不会冒险为你贷款十几年去创造。这是一个以成败论英雄的市场,你做了多少努力、沉淀了多少东西都不重要,市场只看你的成就。

从“政策红利期”到“法规红利期”

有人说“文化创意产业是穷人的行业”,因为他前期投入小、门槛低,依赖的更多是创造力而不是制度,所以国外很多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就是个体,文化和艺术的行业是个体的行业,这是由这个产业的特征决定的?

这其实是一个误导。我去过欧盟国家、美国、日本考察过很多次,包括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他们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政府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扶持政策与积极推动、税收反哺、提供低廉地价,政府投入的钱相当宽裕,在文化创意产业上提供的地价,绝对不是房地产开发和正常的土地价格。

有些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如韩

国电视剧的流行,完全是政府在强力推动。韩国的人拿到政府投入的资金后,通过第三方来扶持电视剧发展。早在欧盟之前,欧洲议会就成立了艺术文员会,专门出台了支持文化和艺术发展的制度。

因此,不是国外靠民间靠市场,而是国外更是靠政府主导。民间、个人的力量通过这些政策支持才能够得以发挥、表现出来。但是推动过程中,市场的作用也很大,通过市场可以让很多民营资本和民营经济进入,两者相辅相成。

文化创意产业主张自由创造,但是我国除了一些配套机制和资金的缺位外还受到一些约束,比如电影、书籍、报刊的审查制度,这是否会限制它的发展?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审查制度肯定会限制好作品的诞生。解决电影审查的问题,就需要尽快建立起电影分级制度,这也是电影业一直在呼吁的。

但目前由于许多条件还不具备,比如一些法律法规还没出台,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迟早会进入法规建设的时期。我有一个观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红利期即将过去,法规红利期即将到来。其他文艺作品和电影一样,需要尽快加强法制建设。

从政策主导到法律主导,需要一个怎样的过渡阶段?

靠政策推动,下个文件就完事了,当然这容易纠错,但是给这个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稳定因素,而且政策的人为倾向性和主观意识性很强,容易与实际脱节。法律法规不同,它们很稳定,可以让企业长期地、有战略性地思考。政策一般都是管一阵子,法规可以管一辈子。

现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策性引导占绝对性作用,这一定要过度到法律规范;这需要时间,现在法律缺位,再没有政策的话就更乱了。

矛盾的产业

就“文化创意产业”这个词而言,“文化”更偏向于意识形态和社会性的内容,而“产业”则更看重经济属性和商业效益,在本质上这两者是否矛盾?又该如何协调?

这是很矛盾的。

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属性是它的意识形态属性,在社会效应上表现得很突出。做一个文化产品,虽然不一定是“主旋律”,但总得有对真善美的追求,仅仅为了有人看,那么渲染色情、暴力的电影肯定卖座。在人类文明产品的生存过程中,文化产品要区别于一般的物质产品,意识形态就是第一属性。

当然经济属性也不能被忽略。产业不是公益的性质,拍一部投资需要几千万元的电影,那么你就不得不去考虑能不能收回成本,能够收回成本又要考虑能否赚钱,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首先要遵从它的社会效应。

实际上这种协调

并不难,真正被人民群众喜欢的作品,同样会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人再囧途之泰囧》这部小成本制作电影,票房已经突破八亿元,但它取得了成功说明市场有这种消费的需求。

比如《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一档普通的节目,收视率那么高,只要节目做得好,就不会为市场发愁的;反之,如果市场不好,可能说明产品本身有问题。

像电影、动漫这类的文化作品转换成商业利益的渠道会很多,但是一些更偏重于艺术类的,比如798艺术区,生存现状和出路在哪?

在我国,通常只看它带来的经济效益,产值多少、规模多大、解决的就业人口多少等等,但是比如大学科技园,它不是纯商业性的,而是一个人才的孵化器,培养人才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只以经济效益来衡量文化区的效益是不科学的。

在国际上,一些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都有一个明显的聚集效应,它本身是一个艺术区,但同时又要和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它是周边文化的一个绿洲,而不是一片孤岛。

在一些欧洲国家,这样的园区并不是被当作商业区去发展,而是作为一个文化平台,看重的不是它的经济效益,而是对周边社区的影响;或者是文化的观光地、旅游地。这样才是一个健康的文化产业园生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