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导学案1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导学案1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导学案1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导学案1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V ,下落高度为3.减小实验误差:应尽量减小重物下落时纸带所受的阻力。因此重锤应选______(填重、轻),纸带应_______放置。

4.(单选)关于“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试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 .天平测出重锤质量

B .采用直流低压电源

C .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D .测出重锤下落时间

解析:因为实验中根据公式12

mv 2=mgh,不需要测出重锤的质量。同时实验中使用的是打点计时器,不需要测量秒表时间,采用的低压交流电电源,应用打点计时器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要求选用的纸带打出的第一、二点间距接近2mm ,故C 选项正确。

答案:C

5.(单选)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通过计算得到的有 ( )

A .重锤质量

B .下落时间

C .重锤的下落高度

D .与下落高度对应的重锤的即时速度

解析:重锤的质量不需要测量,打点计时器是计时的仪器,

故下落时间不需要计算,重锤下落的高度要测量出来,只有与下落高度对应的重锤的即时速度需要用平均速度计算出来。

答案:D

答案:1.mgh =mv 2

/2 ;瞬时速度2.刻度尺 ;低压交流电源 3.重 ;竖直

力(或弹力)做功的前提条件,重力势能(或弹

性势能)的变化同动能的变化在误差允许范围内

相等,自由落体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能守恒问题。

物体减小的重力势能可以通过测量物体下落的高

度差计算,再利用平均速度与中间时刻瞬时速度

的关系计算瞬时速度和动能的改变量。

除自由落体外,任何满足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机械能都是守恒的,因自由落体法阻力较大,

且下落时间较短,不便观察。为提高实验精确度可以选择在气垫导轨上操作实验,如图4-5-1所示,滑块与气垫导轨间的摩擦力非常小,几乎为零,这样滑块在导轨上滑动时就等效为只有重力做功。我们只需要测出气垫导轨上 的高度差就可测出重力势能的减小量,再利用光电门测出滑块 的时间,利用平均速度与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的关系计算 和 的改变量。通过比较经过两个光电门时减少的重力势能和增加的图4-5-1

动能即可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

同理,平抛运动等只要满足只有重力做功也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答案:两个光电门间,经过两个光电门,瞬时速度,动能

重点归纳

1.用气垫导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在该实验中选取气垫导轨、光电门、数字计时器等器材,如图4-5-1所示安装实验装置,图中m 为滑块质量,l 为挡光板长度,G 1、G 2为光电门.

(2)将滑块从轨道上端某一处滑下,测出它通过光电门G 1和G 2时的速度v 1和v 2,可得

到G 1到G 2这段位移中滑块的动能增量ΔE k =12m v 22-12

m v 21. (3)再算出G 1到G 2这段位移中滑块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 p ,比较ΔE k 和ΔE p ,得到ΔE k =ΔE p 的结论,从而证明机械能守恒.

2. 利用平抛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运用如图4-5-2所示的装置,让小球从光滑斜轨道的某一

高度处由静止开始滚下.小球离开轨道时做平抛运动.

(2)测出图中平台高度H 、小球在光滑斜轨道上由静止开始滚下

时离平台的高度h 以及小球做平抛运动时的水平位移s .

(3)由H =12gt 2算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时间,再由v =s t 算出小球离开轨道时的速度v .

(4)比较mgh 和12m v 2的大小,即比较gh 和12v 2的大小,若gh =12

v 2,则可以验证机械能守恒.

[例1] (单选)关于“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试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 .天平测出重锤质量

B .采用直流低压电源

C .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D .测出重锤下落时间

解析:因为实验中根据公式12

mv 2=mgh,不需要测出重锤的质量。同时实验中使用的是打点计时器,不需要测量秒表时间,采用的低压交流电电源,应用打点计时器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要求选用的纸带打出的第一、二点间距接近2mm ,故C 选项正确。

答案:C

触类旁通

1. 如图4-5-3所示,光滑水平轨道与光滑圆弧轨道相切,轻弹簧

的一端固定在轨道的左端,OP 是可绕O 点转动的轻杆,且摆到某处就

能停在该处;另有一小钢球(可看做质点).现在利用这些器材测定弹簧被

压缩时的弹性势能. (1)还需要的器材是 、 .

(2)以上测量实际上是把对弹性势能的测量转化为对 的测量,进而转化对 和 的直接测量.

解析:小球被弹簧弹开后,弹簧的弹性势能全部转化为小球的动能,小球沿光滑曲面上滑时,小球的动能全部转化为小球的重力势能。故只需测出小球的最大重力势能即可;也即转化为测出小球的质量和高度差。

答案:天平、刻度尺、重力势能、质量、高度

知识点2

实验注意事项及数据分析

重点归纳

4-5-2

图4-5-3

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

1.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注意事项

(1)安装打点计时器时,必须使穿纸带的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少纸带和限位孔的摩擦.

(2)纸带应保持竖直,平直不卷曲,避免人为增大摩擦阻力.

(3)纸带选取:点迹清晰、点成一线及第1、2点间间距接近2 mm 这样的纸带最合适.

(4)测量下落高度时,必须从起点开始算.

(5)实验中数据比较式为gh n 和12v 2n

,不需要进行物体质量的测量,物体的质量选取要尽量大些,以减小因摩擦造成的相对误差.

(6)数据计算时,应注意重力加速度g 取当地的值. (7)式子v =2gh 是根据机械能守恒

定律mgh =12

m v 2得到的,而我们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显然,运用该式求解速度不妥.

(8)不能用公式v =gt 求物体下落速度.该式认为物体下落的运动加速度为g ,而实际上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摩擦力的作用,如计时器的限位孔与纸带的阻力等.因此下落的加速度必将小于g ,而下落高度是直接测量值.这样得到的是机械能增加的结论,而有阻力作用时机械能应为减小的,故这种方法不能使用.

2.纸带打点数据的分析

(1)v n =h n +1-h n -12T

,即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某一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过程中的平均速度,这种方法能准确地反映实验的实际,直接从纸带中求出实际速度,因此在数据处理中,我们可以使用该种方法.

(2)数据处理除了数学分析以外,还可以用作图法来进行处理.

[例2]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 ,

查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9.8 m/s 2,测得所用重物的质量为1.00 kg ,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点

迹清晰的纸带如图4-5-4所示,把第一个点记为O ,另选连续的4个点A 、B 、C 、D 作为测量点,待测量后得到A 、B 、C 、D 各点到O 点的距离分别为62.99 cm 、70.18 cm 、77.76 cm 、85.73 cm.根据以上数据,可知重物由O 点运动到C 点,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________J ,动能的增加量等于________J .(取三位有效数字)

思路点拨: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mgh, O 为第一个点,动能为零,动能的增加量等于C 点的动能,所以从纸带数据求C 点的速度后可得动能的增加量.

解析:交流电源频率f =50 Hz ,则

T =1f =150

s =0.02 s 由O 点到C 点,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

ΔE p =mgh c =1.00×9.8×77.76×10-2 J =7.62 J

打下C 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等于物体的瞬时速度)为

v C =OD -OB 2T =--22×0.02 m/s =3.89 m/s

动能的增加量为

ΔE k =12mv 2C =12

×1.00×3.892 J =7.57 J. 答案:7.62 7.57

图4-5-4

触类旁通

2. 在用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

(1)所用重锤的质量m =1.0 kg ,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为50 Hz ,打下的纸带如图4-5-5所示(图中的数据为从起始点O 到该点的距离),则在打B 点

时,重锤的速度v B =0.79m/s ,重锤的动能E k B =0.31J ,从开始下落

到打B 点时,重锤的势能减少量是0.32J.(取两位有效数字) (2)根据纸带算出各点的速度v ,量出下落距离h ,则以v 2为纵轴,以h 为

横轴,画出的图线应是下图所示中的( )

解析:v B =

x AB +x BC 2T =--32×0.02

m/s =0.79 m/s B 点的动能为E k B =12mv 2B =12

×1×0.792 J =0.31 J 重锤的势能减少量为

ΔE p =mgh =1×9.8×32.4×10-3 J =0.32 J

因为mgh =12

mv 2,故v 2∝h ,作出的v 2-h 图线应为过原点的直线,正确选项为C. 答案:C

【实验目的】

验证节能守恒定律

【实验原理】

在只有重力做功的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重力势能

和动能互相转化,但总的机械能守恒,若物体某时刻速度

为v ,下落高度为h ,恒有:

mgh=mv 2/2

故只需借助打点计时器,通过纸带测出重物某时刻的下落高度h 和该时刻的瞬时速度,即可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

测定第n 点的瞬时速度的方法是:测出第n 点相邻的前、后两段相等

时间T 内下落的距离S n 和S n+1,然后由公式v n =(S n +S n+1)/2T 或由

vn=(d n+1-d n-1)/2T 算出(如图4-5-6所示).

【实验器材】

铁架台(带铁夹),打点计时器,重锤(带纸带夹子),纸带几条,复写纸

片,导线,直尺,学生电源.

【实验步骤】

1. 1.按图3-5-7把打点计时器安装在铁架台上,用导线把打点计时器与

学生电源连接好.

2.把纸带的一端用夹子固定在重锤上,另一端穿过计时器限位孔,用手

竖直提起纸带使重锤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

3.先接通电源,后松手让重锤带着纸带自由下落.

4.重复几次,得到3

~5条打好点的纸带

5.

在打好点的纸带中挑选点迹清晰的一条纸带,在起点标上O ,以后各

图4-5-5 图4-5-6 图4-5-7

点依次标上1、2、3、4、……用刻度尺测出对应下落高度h 1、h 2、h 3、h 4……

6.应用公式V n =(d n+1-d n-1)/2T 计算各点对应的瞬时速度V 1、V 2、V 3

7.计算各点对应的势能减少量mgh ,和动能增量mv 2n /2,进行比较.

【实验结论】

自由落体运动机械能守恒或仅在重力作用下物体机械能守恒。

【注意事项】

1.实验中打点计时器的安装,两纸带限位孔必须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少摩擦阻力.

2.实验时,必须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工作正常后才松手让纸带重锤下落.

3.打点记时器必须接交流电源.

4.重锤的选择应是质量较大,从而使重力远大于下落过程中所受的阻力,实现减小实验误差的目的.

5.选用纸带时应尽量挑第一、二点间距离接近2mm 的纸带.

6.计算下落高度时,都必须从起始点算起。不能搞错,为了减小测量h 的相对误差,选取的各个计数点要离起始点远一些,但纸带也不宜过长,有效长度可在60cm-80cm 内.

7.因为实验要求第一个点对应重锤开始下落的时刻,这就要尽量使每点是清晰小点,为此提起纸带的手要保持不动,待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再松开纸带.

8.测量长度时,都必须从起始点开始,只进行一次刻度对齐,读出各点高度,实现减少测量次数多而带来的误差.

9.实验中,只要验证gh 是否等于V 2/2即可,不用测重锤的质量.

[例3] 为进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有下列器材可供选用:铁架台、打点计时器,复写纸、纸带、秒表、低压直流电源、导线、电键、天平.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是 ;缺少的器材是 .

解析:由实验原理1.步骤知,不必要的器材是:秒表、低压直流电源和天平;缺少的器材是:低压交流电源、刻度尺和重锤. 答案:低压交流电源、刻度尺和重锤

触类旁通

3. 利用打点计时器所获得的打点的纸带如图4-5-8所示,,A 、B 、C ……是计数点,相邻计数点对应的时间间隔是T ,对应的距离依次是s 1、s 2、s 3……下列计算打D 点时的速度的表达式中正确的有( )

A .T s s v D 243+=

B .T

s s s s v D 44321+++= C .T s s v D 16-= D .T

s s s s v D 45432+++= 解析: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D 点既是CE 的中间时刻,也是BF 的中间时刻,故AD 选项正确。

答案:AD

一、单项选择题

图5-28S 6S 5S 4S 3S 2S 1C D E F G B A 图4-5-8

1. 1.利用重锤下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 .应该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

B .操作时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再释放纸带

C .打点计时器应接220 V 的直流电源

D .应用停表测量物体下落的时间

解析:在重力势能的变化量及动能的变化量中均含有m ,因而可消去;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打点计时器是测量时间的仪器,因此,不需要再用停表测量时间,故选项A 、C 、D 错;在操作时,应先接通电源,让打点稳定后再释放纸带,选项B 对.

答案:B

2.运用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对重锤的要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 .质量较大的

B .密度较大的

C .体积较小的

D .质量、体积、密度对实验结论没有影响

解析:用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应尽可能让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质量大的、体积小的和密度大的物体下落时的阻力相对来说都比较小,实验中产生的相对误差就会减小.

答案:D

3.在利用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运用仪器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有( B )

A .重锤质量

B .重锤下落的高度

C .重锤下落的瞬时速度

D .重锤下落的时间

解析:重锤质量不需测量,瞬时速度和下落时间是由实验数据计算出来的,故选项B 对.

答案:B

4.实验时,发现重锤减小的势能总是大于重锤增加的动能,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C )

A .选用的重锤质量过大

B .选用的重锤质量过小

C .空气对重锤的阻力和打点计时器对纸带的阻力影响过大

D .实验操作不细致,实验数据测量不准确

解析:该实验中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重锤总会受到空气阻力和纸带与限位孔间的摩擦力作用,故选项C 正确.

答案:C

二.双项选择题

5. 利用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实验误差的来源有( AD )

A .电源频率的不稳定,打点时间不均匀,产生实验误差

B .重物质量的测量不准确,造成实验误差

C .某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先释放纸带,再接通电源,造成了实验误差

D .电源电压不稳定,造成打点漏点,产生误差

解析:因电源频率不稳定,打点周期不均匀,而在计算瞬时速度时,我们误认为打点周期是均匀的,造成了误差;该实验的质量对数据分析不影响,选项B 错;选项C 是操作上的错误,而不是误差;当出现打点漏点时,将产生较大的误差.

答案:AD

6.在运用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时,某同学为了减少实验的偶然误差,他进行了多次测量,列表作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D )

A .应作v -h 图

B .应作v 22

-h 图 C .作图象时,先描点,后按顺序把相邻的点用直线连接起来

D .作图象时,是把尽可能多的点用一条直线连接起来,并使不在直线的点均匀分布在

直线的两侧

解析:由mgh =12mv 2,得v 22∝h ,故若v 22

-h 作出的是直线,能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若是曲线则无法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选项A 错,B 对;利用作图法是求平均的方法,因而选项C 错,D 对.

答案:BD

1. 1.用重锤下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 .应该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

B .操作时应该先放纸带再通电

C .选用重锤时,质量小的较好

D .选用重锤时,重的比轻的好

解析:该实验不需测量质量,mgh =12

mv 2两边已消去,操作时先通电后放纸带,选项A 、B 错;尽可能让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故选项C 错,D 对.

答案:D

2.在利用重锤自由下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D )

A .重锤下落的实际高度大于测量值

B .重锤下落的实际高度小于测量值

C .重锤实际末速度大于gt (g 为重力加速度,t 为下落时间)

D .重锤实际末速度小于gt

解析:该实验下落高度实验值与测量值相等;但由于受阻力作用,实际速度小于理论值gt ,故选项D 对.

答案:D

3.如图4-5-9所示,是用自由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得到的一条纸带,我们选中N 点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下面举出一些计算N 点速度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C )

A .N 点是第n 个点,则v n =ngT

B .N 点是第n 个点,则v n =g (n -1)T

C .v n =s n +s n +12T

D .v n =2gd n +1

解析:选项A 、B 、D 均是应用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求出的理论值,而不是实验值,故只有选项C 对.

答案:C

4. 把一个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把小球拉到一定高度A 点,然后放手,

小球就摆动起来,如图4-5-10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 .在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内观察小球的摆动情况,小球可摆到跟A 点

等高的C 点

B .在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内观察,小球有时可摆到比

C 点更高的位置

C .不论观察时间的长短,小球一定能摆到C 点

D .不论时间长短,小球一定不能摆到C

解析:小球摆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减少,不可能摆到C 点.

答案:

D 二、双项选择题

5. 某位同学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下列操作步骤中错误的是( AC ) 图4-5-9 图4-5-10

A.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用导线连接到低压直流电源

B.将连有重锤的纸带穿过限位孔,将纸带和重锤提升到一定高度

C.先释放纸带,再接通电源

D.更换纸带,重复实验,根据记录处理数据

解析: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是先接通低压交流电源,再释放纸带的.

答案:AC

6.在“用物体自由下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下列物理量不需测量的有( AB )

A.重锤的质量B.重力加速度

C.重锤下落的高度D.纸带打出的点的长度

6.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 )

A.重锤的重力应远远大于重物所受的空气阻力和纸带所受打点计时器的阻力

B.实验时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C.打点计时器应接在电压为4~6 V的直流电源上

D.测下落高度时,须从起点算起,且选取的各点应距起始点适当远一些解析:重锤的重力远远大于空气阻力和纸带所受阻力时,可以减小相对误差;该实验中不需要测量物体的质量;打点计时器应该接在交流电源上;离起点适当远一些,可以减小测量下降高度的相对误差.

答案:AB

7.在“用电磁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应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

B.应当选用点迹清晰,特别是第一、二点间接近2 mm 的纸带

C.打点计时器应接在电压为220V的交流电源上

D.手提纸带,先接通电源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落下

解析: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试验中,等式两边都有质量,故可把质量m约去,选项A错误;点迹清晰的纸带方便处理且可以防止漏点,一二点间的距离可以通过自由落体运动大概估算为2mm,选项B正确;电磁打点计时器应接在6V左右的交变电流上。

答案:BD

8.在“用打点计时器验证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对于自由下落的重物,下述选择的条件哪种更为有利?( )

A.只要足够重就可以

B.只要体积足够小就可以

C.既要重,又要体积小

D.应该密度大些,还应便于夹紧纸带,使纸带随同运动时不致扭曲

解析:既要重又要体积小可以使得重力远大于阻力,较小实验误差,也即D选项中的密度大些。

答案:CD

9.“用打点计时器验证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A.物体下落的实际高度大于测量值

B.重物和纸带受到阻力的作用,使物体下落的加速度小于重力加速度

C.测量时的测量误差

D.物体的实际加速度a大于重力加速度

解析:该实验的主要误差来源是阻力的影响以及测量时的误差。故选项BC正确。

答案:BC

三.非选择题

10.用打点计时器和重物在自由下落的情

况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电源频率

为50 Hz,依次打出的点为0、1、2、3、4,

则在图4-5-11中两条纸带中应选取的纸带

图4-5-11

是 (选填“甲”或“乙”),

解析:因为物体自由下落时第1、2两点距离要接近2_mm.

答案:物体自由下落时第1、2两点距离要接近2_mm

11.图4-5-12中,A 、B 、C 、D 为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得到的四条纸带,图中数值为相邻两计数点的距离(单位为mm).

(1)能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纸带是C 、D .

(2)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工作,后释放纸带得到的纸带是D .

解析: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试验中的纸带在做自由落

体运动,也即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答案:(1)C 、D (2)D

12.在“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打点计时

器的频率是50 Hz ,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值为9.8 m/s 2,测得所用重物的质量为1.00 kg ,甲、乙、丙三个学生分别用同一装置打出三

条纸带,量出各纸带上第一、二两点间的距离分别为0.18 cm 、0.19 cm 和0.25 cm ,可知其中肯定有一个学生在操作上有错误,该同学是丙.

若按实验要求正确选出纸带进行测量,测得连续三个计时

点A 、B 、C 到第一点O 的距离分别是3.14 cm 、5.01 cm 和7.06

cm ,如图4-5-13所示.

(1)纸带的左端与重物相连; (2)打点计时器打下计数点B 时,重物的速度v B =0.98_m/s ;

(3)从起点O 到打下计时点B 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 p =0.49_J ,此过程中重物动

能的增量ΔE k =0.48_J ;(g 取9.8 m/s 2)

(4)通过计算,数值上ΔE p > (选填“>”、“=”或“<”)ΔE k ,这是因为实验中有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

(5)实验结论是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机械能守恒.

13.如图4-5-14所示,A 和B 是两个质量分别为m 1和m 2的小物块,分别系在一条绕过定滑轮的软绳两端,已知m 1>m 2,现在要利用此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

定律.

(1)若选定物块A 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过程进行测量,则需要测量的物理

量有①②(或①③)(填选项前的编号).

①物块的质量m 1、m 2;

②物块A 下落的距离及下落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③物块B 上升的距离及上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④绳子的长度.

(2)为提高实验结果的精确程度,某小组同学对此实验提出以下建议:

①绳的质量要轻;

②在“轻质绳”的前提下,绳子越长越好;

③尽量保证物块只沿竖直方向运动,不要摇晃;

④两个物块的质量之差要尽可能小. 以上建议中确实对提高精确程度有作用的是①③(填选项前的编号).

(3)写出一条上面没有提到的提高实验结果准确程度有益的建议:时间和高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或选取受力后相对伸长量尽量小(不可伸长)的绳子等].

图4-5-

12 图4-5-

13

图4-5-1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9+在山的那边(教师版)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2年去英国留学,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那时,诗人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教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都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童年的山区生活,是封闭的,压抑的,而诗人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这种独特的体验,成了他创作的源泉。所以,《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生活经历。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体味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一课时

1、反复诵读法 新课标明确要求:“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诵读既是诗歌教学的目标,也是诗歌教学的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朗读,以读激情,以读感悟,从而体会诗的感情,理解诗的意蕴。 2、讨论点拨法 在加强诗歌朗读训练的同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赏诗、品诗的过程中学生自主质疑,师生合作探讨学习,对于学生难于解决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能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3、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运用声、像、图三维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直观,教学手段更便捷,适当穿插展示课件能创设教学情境,又能解构文本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课件的提示,能激情导思、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课堂,体现诗的情美、理美、文美、意美。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 )_____ 诱惑.( )_____ 一瞬.间( )_____ 隐秘.( )_____ 喧.腾( )_____ 痴.想( )_____ 凝.成(nínɡ):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八年级生物上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教材分析: 动物的行为是动物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所作出的适应活动,包括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动物的一切状态。动物的行为对于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是十分重要的,与人类的生活也极为密切,动物的运动依赖与一定的身体结构,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所以课本首先以家兔为例讲述运动系统的组成,以人的屈伸时动作为例讲述骨,关节,肌肉的协调性,作为本章的铺垫。第二、三节分别举例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在学习本章时,要领会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依据“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知识产生和建构的场所,是学生“做中学”的乐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科学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 《动物的运动》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第一节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系统组成的知识,揭示动物运动的本质,巩固和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后面学习动物行为的基础。因此,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 (2)概述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3)概述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能力目标: 探究实验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养成细致观察和科学推理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肌肉、关节的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3、根据素材分析推理,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用具】: 1.准备多种动物运动方式的视频资料。 2.准备运动系统各成分模型或标本。 3.肌肉骨骼运动的课件。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三、运动系统的组成 1、骨的外形和作用 2 、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3 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看动物的运动方式图,回忆学 过的相关知识。 观看一些动物的一些行为。 观察人体骨骼标本 认识长骨的结构特点 分析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讨论得出:运动需要骨、 骨连接(关节)和骨骼肌共同 完成。 ①动物的运动方式有哪些? ②动物为什么能运动 ①这些动物在做什么? ②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生存 和繁殖) 观察人体骨骼标本多媒体给出人体 骨骼标本,学生观察人体的上肢骨和 下肢骨,认识与运动有关的重要关节 的位置。 多媒体课件提供关节运动的动画, ①多媒体课件演示骨骼肌的结构,观 察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骨上的特 征。 ②多媒体课件提供骨骼肌受刺激收缩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导学案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年级:八年级主备课人:胡翠容审稿:八年级生物组 课型:新授课时间:2013年月班级:姓名: 预习案 一、预习提纲 1、运动系统数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2、骨、关节、肌肉是怎样协调配合完成动作? 3、运动对于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二、预习自测题 1、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和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 2、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 3、动物的运动方式各种各样,例如蚯蚓的运动方式是;鱼的运动方式是;鸟的运动方式是;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有等(任意填两种)。 4、运动系统的组成包括、和。骨与骨之间通过_____等方式相连形成_____,_______附着在骨骼上。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叫,_____可绕过_____连在不同的骨上。 5、关节的结构包括:、、、、。关节周围由包裹着,内部形成密闭的。关节腔内含有,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 6、骨的_____变化产生运动。骨的运动要靠的牵拉。骨骼肌具有的特性。当骨骼肌受_____传来的_____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_____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7、一组骨骼肌只能_________骨改变位置,而不能将骨_____,骨的复位要靠另一组肌肉的收缩牵拉,可见与骨连接的肌肉至少是由___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例如:屈肘时, ________收缩,_________舒张,伸肘时,__________收缩,________舒张。 8、运动的完成,除了需要运动系统外,还需要的控制和调节,运动中能量的供应需要、、等系统的配合。 9、运动对生物生存的意义:哺乳动物靠_____支撑身体,骨在骨胳肌的牵拉下围绕着关节运动,使躯体能够完成各种_____,从而具有强大的_____能力,有利于动物寻觅食物、 ________、争夺栖息地和_________,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10、水螅主要在水草上;蜗牛依靠_______缓慢爬行;蚯蚓缓慢_____;蝗虫能够_____,也善于_____;家鸽与飞行有关的_____非常发达,还具有轻而坚固的。 【展示交流】分小组交流以上内容 行课案 【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1、以家兔为例,你能说出前肢骨和后肢骨的名称吗? 2、观察教材42-43页家兔的骨骼和关节模式图,并结合实物说出关节的组成?哪些结构使关节具有牢固性?哪些结构使关节具有灵活性? 3、为什么一组肌肉的两端总是附着在不同的骨上?骨、关节和骨骼肌在运动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正式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了解象征,明确寓意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资料助读 (一)关于什么是诗歌? 1、诗歌: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2、诗歌分类:根据表现内容,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根据诗歌的外在形式和语言特点,分为格律诗和自由律诗。 3、诗歌的特点: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像。诗歌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从感情上打动读者的。③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④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的,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 4、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 5、意象: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二)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1、作家作品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79年,当时作者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王家新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他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与他童年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日渐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八年级生物上册 17 动物的运动学案(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17 动物的运动学案(新版) 苏教版 第一节动物运动的形式和能量供应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并说出相关运动结构 2、举例说明动物运动的意义 3、说出动物运动的能量供应 4、理解动物的运动形式与其特有的形态结构密切相关 5、学会分析概括资料 【学习过程】 一、动物的运动形式任务一认真观察视频中动物的运动形式及运动结构,根据任务单的指示,小组合作,将相应的动物归类,并且讨论写出其运动形式和运动的主要结构得出结论动物的运动形式。 二、动物的运动形式与其特有的形态结构有何关系 1、空中动物适应飞行的特征(鸟类)任务二 按照任务单上的要求,阅读资料,小组合作学习,比较鸟类和人的某些特征,分析总结鸟类适应飞行的特征有哪些(注意分工协作)空中飞行需克服的困难鸟类适应飞行的特征(概括)减轻体重减少阻力提供持久动力

2、水中动物适应游泳的特征及陆地上动物适于其运动形式的特征总结(板书)通过以上资料分析得出结论: 1、动物的运动形式与其特有的密切相关 2、动物的运动形式其生存环境,这是长期的结果。 三、动物运动的能量供应获(1)自学教科书P79相关内容内容,完成下面概念图:动物体的组成物质______系统______系统食物食物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储藏在(结构)______系统氧气氧气作用______系统其中能量释放(2)想一想:和动物运动时能量供给直接有关的系统有________系统、_______系统、______系统。(3)动物特殊的生理活动,所需能量也来源于。 四、动物运动的意义 1、观看角马大迁徙的视频,思考动物运动的意义动物通过运动可以,提高。 五、反馈练习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诗词中涉及的动物运动形式有() A、飞行、爬行 B、跳跃、爬行 C、跳跃、游泳 D、飞行、游泳 2、下列运动形式相同的一组动物是() A、青蛙、黑熊

八年级生物导学案21动物的运动

八年级生物导学案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2.1动物的运动(15分钟)学习目标: 1.认识动物的行为和动物的运动 2.骨的各部分名称 知识点1.认识动物的行为和动物的运动 1.下列不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 A蜘蛛结网B蜜蜂采蜜 C老鼠打洞D小狗的呼吸和心跳 2.动物的行为常表现为多种多样的___ 动物的行为依赖于一定的___ 知识点2.运动系统的组成 3.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哪些结构组成的( ) A骨骼和肌肉 B骨和肌肉 C肌腱和肌腹 D肌肉和关节 4.关节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是( ) A杠杆作用 B连接作用 C支点作用 D支持作用 5.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关节的牢固性.这是因为( ) A体育锻炼能使关节囊增厚 B体育锻炼能使关节软骨发达 C体育锻炼能使关节囊分泌的滑液增多 D体育锻炼能使附着在关节上的肌肉发达 6.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 ) A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B关节头.关节窝和关节囊 C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软骨 D关节头,关节面和关节腔 7.一块完整的骨骼肌至少附着在( ) A一块骨上 B相邻的两块骨上 C多块骨上 D三块骨上 8.下图是关节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填出各部分的名称: A___B___ C___D___E___ (2)关节能够灵活运动的重要原因是___.C内有___.减少了运动时两骨间的摩擦 (3)把两块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的是___ (4)我们通常说的脱臼是指___从___中滑脱出来的现象 知识点3.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9.骨骼肌具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所受到的刺激一般来自( ) A骨骼肌内部的刺激 B身体外部传来的刺激 C神经传来的兴奋的刺激 D人体内部各器官产生的刺激 10.骨骼肌在运动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 ) A支点作用 B调节控制作用 C杠杆作用 D动力作用 11.下列关于肌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骨骼肌连在不同的骨上 B将骨骼肌连在相同的骨上 C受到刺激收缩产生的动力 D为运动提供动力 知识点4.运动的完成及运动的意义 12.运动过程中需要的能量是由( )提供的 A有机物 B水 C无机物 D维生素 13.人体的运动不仅需要运动系统来完成.还需要( )的调节 A神经系统 B消化系统 C循环系统 D呼吸系统 14.下列一个动作完成的正确生理活动顺序是( ) ①骨骼肌的收缩②肌肉附着的骨受到牵拉产生动作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 A③①②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②①③ 15.袋鼠前肢短小.后肢发达.其运动方式是( ) A爬行 B奔跑 C攀援 D跳跃 16.患关节炎的病人感觉疼痛.并且运动受到限制.其发病的部位在( ) A关节腔 B关节囊 C关节软骨 D关节面 17.杂技演员能够完成一些高难度的动作.他们的关节的特点是( ) A牢固性和灵活性都比较大 B牢固性和灵活性都比较小 C牢固性大.灵活性小 D牢固性小.灵活性大 18.当你不小心手被针扎.猛然缩手.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所处的状态分别是( ) A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B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C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舒张 D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 19.如果人体的某些骨骼肌瘫痪并逐渐萎缩.这是由于() A缺少体育锻炼的结果 B缺少血液供应的结果 C肌肉细胞的内部结构出现了病变D控制肌肉的神经受到了损伤 20.下列结构中.即能减少运动时关节头和关节窝之间的相互摩擦.又能缓冲运动时的震动的是() 21.请你根据下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风湿性关节炎是青少年和儿童常见的一种关节疾病.它是风湿热反复发作引起的。患者的关节囊和关节软骨都有可能发生病理性的变化,关节腔内出现积液和积脓,使关节活动受到限制,出现疼痛和肿胀的现象。 ⑴关节囊在关节的运动中起什么作用? ⑵关节软骨再关节的运动中起什么作用?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附答案

17《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有坎坷,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1.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适当。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培养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英格兰的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敌军——德国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会被敌军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但是,第二天,他依然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是这样告诫自己的: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飞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二十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飞行的一路上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上尉飞行员,也是一位著名作家莫顿?亨特先生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看看他小时候经历了一件怎样的事而让他成为“孤胆英雄”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训诫.(jiè) 耸.(sǒng)立迂.回(yū) 嶙峋 ..(lín xún) 凝.视(níng) 啜泣 ..(chuò qì) 头晕目眩.(xuàn) 小心翼.(yì)翼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告诫、教导。(训诫) (2)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的样子。(小心翼翼) (3)形容人瘦削。(嶙峋) (4)惊奇、诧异。(纳罕) (5)使眼睛昏花。(炫目) (6)抽噎,抽抽搭搭地哭。(啜泣) 3.文体知识 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为特点,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融于一体,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本文是叙事散文。 4.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也被收入我们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动物的运动》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第一节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系统组成的知识,揭示动物运动的本质,巩固和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后面学习动物行为的基础。因此,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 2.概述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3.概述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能力目标: 探究实验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养成细致观察和科学推理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五、教学方法:演示法、启发式、举例式、讨论法、指导观察法、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六、课后反思 1.成功经验 利用媒体资源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2004年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获得冠军的图片和视频材料,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师生感受到运动的美丽,健康的宝贵,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通过探究实验,亲自解剖和观察动物的关节结构,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理性认识的建立和提升,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通过制作模型的探究活动,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导学案 主备人赵剑飞审核人 【学习目标】 1、记住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骼、肌肉) 2、掌握骨、关节、肌肉的基本结构 3、能说出运动如何产生的 【重点、难点】 1、掌握骨、关节、肌肉的基本结构 2、能说出运动如何产生的 【课前预习】 一、阅读课本p28-29观察与思考,认真分析:运动系统主要是由什么组成的?家兔的前肢骨和后肢骨主要有哪些?关节的基本结构及特点?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和组成 2、家兔的骨骼:前肢骨:肱骨、桡骨、腕骨、、后肢骨:股骨、、胫骨、趾骨、、跗骨。 3、关节的结构:、关节窝(合称关节面)结构特点使关节牢固;关节囊(牢固关节、分泌滑液);(内有滑液,减小摩擦);关节软骨(减小摩擦、防止震荡); 3、脱臼是指关节头从滑出的现象。 二、仔细阅读教材p30,仔细分析完成以下问题:骨骼肌的组成及特性怎样?运动是如何产生的?屈、伸肘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1)骨骼肌(有受刺激而的特性):骨骼肌中间较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骨上)。 (2)运动的产生:当受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骨—杠杆;关节—支点;骨骼肌—动力)(3)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肱二头肌 【课堂学习】 活动一:大吊车的哪些部位相当于动物体的关节? 活动二:举例说出,人体都有哪些部位有关节?进行体育运动时,那些关节容易受伤?应如何保护? 活动三:根据本节所学哺乳动物的运动的内容,推测鸟的胸肌的两段是否都附着在胸骨上?为什么?

课堂归纳总结: 【课堂检测】(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准确!) (一)选择题: 1、大吊车可活动的部分是模拟了动物的() A、骨 B、骨骼 C、肌肉 D、关节 2、伸屈、旋转、环转等各种动作。这说明关节在运动中起的作用是() A、动力 B、杠杆 C、支点 D、调节 3、运动时不小心会造成脱臼,脱臼是指() A、关节骨折 B、关节囊损伤 C、关节韧带扭伤 D、关节头从关节窝里脱出 4、当你在体育课上,双手抓住单杠,身体下垂时你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是() A、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B、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C、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舒张 D、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课堂学习】 5、下列骨、关节、肌肉结构模式图中,正确的是()——为什么? 6、下列骨中,不属于下肢骨的是() A、胫骨 B、肱骨 C、股骨 D、腓骨 7、人体的骨骼肌在运动中起到() A、支点作用 B、杠杆作用 C、连接作用 D、动力作用 8、人的屈肘运动是由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等肌肉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协作完成的,如图所示,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所处的状态分别是() A、收缩、收缩 B、收缩、舒张 C、舒张、收缩 D、舒张、舒张

动物的运动 教学设计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2.教材分析 2.1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与原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化,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抓住重点,借用多媒体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 2.2 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同动物的运动要依赖一定的结构的观点,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大意义,从而真正理解运动和行为的关系,为今后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基础。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相互合作的信心和能力。③情感目标: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严谨的生活态度,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2.3 教学重难点①重点:运动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运动需要身体各系统的配合才能完成,运动对动物的生存有重大意义。②难点:运动是动物结构和功能的统一,运动是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 2.4 教具准备:①教具:多媒体课件、猪的胫骨和脊椎骨各一根、自制模型、条形木棍(一头钻洞)、小铁钉1个、玩具汽车、细绳。②学具:20 cm×2 cm纸板(或木板)2块、皮筋2根、小铁钉1个。 3.教学过程 3.1 复习提问①动物的运动方式有哪些?②动物为什么能运动?教师稍作引导。 3.2 导入新课提供一组动物捕食、迁徙、求偶的视频材料。提问:①这些动物在做什么? ②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生存和繁殖)③你根据什么来判断动物在取食?(如:虎奔跑,虎咬住鹿的颈部)④所有动物的取食方式都一样吗?(不一样)⑤简述动物捕食的过程。(动物捕食时需要观察、奔跑和扑咬等) 小结:同捕食有关的运动是动物的捕食行为,同理动物也有繁殖行为等,所以运动是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 3.3 运动系统的组成学生讨论得出:运动需要骨、骨连接(关节)和骨骼肌共同完成。 3.3.1骨的外形和作用

生物:2.2.2《动物的运动》导学案(济南版七年级上)

第二节动物的运动 【学习目标】 1.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 2.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3.说出动物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4.认同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问题导学】 探点一:运动的意义、运动的方式 认真阅读课本P92,仔细观察图2.2—16,思考并完成下列题目. 1.运动对动物本身的意义是:能迅速地改变,以利于寻找, ,。 2.常见的动物运动方式是: 。 探点二:运动基础 认真阅读课本P93- P94内容,仔细观察“观察关节的结构”的演示实验和图2.2—17.图2.2——18.图2.2—19,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组成。 骨连结的三种形式是、、。 2. 叫关节。人体的主要关节 有。 3.(1)视图,能够在图上写出关节各部分的名称。 (2)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关节面又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关节能够既牢固又灵活? (4)关节在运动中起作用。 4.骨骼肌包括和两部分,位于骨骼肌两端,附着在相邻的骨上。 探点三:运动的实现 认真阅读课本P95运动的实现这一部分内容,仔细观察图2.2—20,思考并完成下列题目。

1.对照课本图,在自己的身上找出肱骨、前臂骨、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做屈肘、伸肘运 动,结合课本图考虑:屈肘时肱二头肌_____________,肱三头肌__________;伸肘时 肱二头肌_____________,肱三头肌__________。 2.运动是如何实现的? 3.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是由、和三者协调配合,在神经系统的支 配和其他系统的辅助下完成的。 【归纳整理】 【反馈检测】 1. “鹰击长空,鱼翔潜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描述了动物的哪些运动方式() A.飞行、游泳 B.跳跃、爬行 C.飞行、爬行 D.跳跃、游泳 2.运动系统的组成是() A.骨、骨连接和肌肉 B.骨、骨连接和骨骼肌 C.骨、关节和骨骼肌 D.骨骼、骨连接和骨骼肌 3.如下图为关节结构图,视图回答: (1)图中[1]是__________,[2]是___________,[1]和[2]合称为_________。(2)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 ]_________和[ ]__________三部分。 (3)与关节的灵活性有关的结构是[ ]___________和[5]内的_____________。 (4)与关节的牢固有关的是[4]____________和其里面、外面的坚韧的___________。 4.伸肘时肌肉活动情况为() A.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 B.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同时舒张 C.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D.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18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常识;积累字词;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2.理解诗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3.树立崇高的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不息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7分钟) (一)自学指导 1.了解诗歌: 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往往富于想像,借助赋予深刻内涵的具体事物(意象),通过凝炼、生动优美又有节奏感的语言抒发诗人强烈的的思想感情,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新诗:指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也叫现代诗,是与传统诗歌(旧体诗)相对而言的诗歌体裁。其特点是形式较自由,每节诗和每行诗字数不同,押韵要求不严。 诗歌要反复朗读来以品味语言,体味内涵;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2.朗读诗歌: 一要读准字音,字正腔圆;二要读出节奏,抑扬顿挫;三要读懂情感,读出韵味。 (1)一读:用红笔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字音、词义,并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2)二读:尝试用铅笔在每句应停顿的地方标“/”,并用合适的语气、语调和语速,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3)同桌互读:大声读给同桌听,并互相点评朗读情况,提出修改建议,且说明修改理由。 (4)组内互读:组长先读,大家共同评价;让后组长找一位同学再读,大家在评价。 (5)组内齐读诗歌。 3.再读诗歌: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圈点勾画出重点词句,找出诗歌的主要意象,揣摩其深刻内涵。 (二)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痴.想()隐秘.()凝.成() 诱惑.()喧.腾()一瞬.间()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凝成: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一节《动物的运动》学案新 人教版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学习目标: 1、说出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重点) 2、分析说明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3、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学习指导 (一):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42—43页的“观察与思考”,并认真观察相对应模式图(家兔的骨骼、关节和鸡翅的肌肉),然后填写学案中对应的问题,8分钟后检查。比一比,看谁完成的最好! 1、运动依赖于一定的。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和组成。关节是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 2、关节一般由、和三部分组成。 3、关节模式图,标出各部分的名称。关节头和关节窝组成关节面 4、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到而的特性。学习指导 (二):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

44、45页的内容,然后填写学案中对应的问题,8分钟后检查。比一比,看谁回答的又快又准确! 1、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的牵拉。 2、当骨骼肌受到传来的刺激收缩时,会牵动绕活动,于是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因此与骨连接的肌肉是由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3、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分别是、、。 4、下图为上臂肌肉,标上名称: 5、动作屈肘伸肘自然下垂提重物肱二头肌舒张收缩肱三头肌舒张收缩 6、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的供应,因此还需要系统、系统、系统等配合。 8、哺乳动物发达的运动能力,有利于和,适应复杂多变的。 9、除哺乳动物之外,其它动物的运动方式:蜗牛、蚯蚓、蝗虫、家鸽。 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题目,看谁做的又快又准确!相信你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组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 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文导入: 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 与“山 ’’ 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

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 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 “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自主学习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 来的”? 合作探究 1、“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2、“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布置作 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5单元第15章动物的运动复习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第15章动物的运动 复习摘要: 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游泳为主) 动物运动的方式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 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飞行为主) 动物运动的方式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有利于个体生存 动物运动的意义有利于种族繁衍 动物的运动骨的结构 骨骨的成分和特性 骨连结—关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骨骼:中轴骨、四肢骨 骨骼肌 躯体运动的形成:骨骼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 典例解析: 1、将一根羊骨浸入稀盐酸中24小时后,风干,骨将() A.变重、变硬 B.变重、变软C.变轻、变硬D.变轻、变软 解析:骨是由柔韧的有机物和脆硬的无机物组成的。由于骨中的无机物可溶解于稀盐酸中,所以将羊骨浸入稀盐酸中24小时后,只剩下骨中柔韧的有机物,所以骨会变轻,变软。 答案:D。 2、哺乳动物骨的成分与人类近似,现在取某种哺乳动物的骨2.4克,放在酒精灯上煅烧,煅烧至只留下 灰白色粉末,称其重量为1.6克,该动物约处于() A.老年期 B.幼年期 C.成年期 D.不可确定 解析:分析此题需要掌握两个知识点。1:各年龄段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含量比例;2:骨中的有机物能够被燃烧,剩下的灰白色粉末是无机物。由题可计算出,这段骨中无机物为2/3,由此可推算出此骨中有机物为1/3,因此可推断该动物处于成年期。答案:C。 3、关节的什么结构既能减少运动时关节面的相互磨擦,又能缓冲运动时的震荡() A、滑液 B、关节软骨 C、韧带 D、关节囊 解析:关节软骨表面有滑液,所以能减少运动时关节面的相互磨擦,与关节的灵活性相适应。除此之外关节软骨还具有一定的弹性,所以它还能缓冲运动时的震荡。 答案:B。 点评:使关节牢固的结构有:关节囊内有韧带,韧带外有肌肉包围。使关节灵活的结构有:关节头和关节窝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既可减少运动时的磨擦,又可缓冲动物时的震荡;关节腔内有滑液,也可减少磨擦。基础训练: 1、鱼的体形大多呈纺缍形,这有利于() A、增大浮力 B、减少阻力 C、减少浮力 D、增大阻力 2、下列除哪项外都是青蛙的运动方式() A、跳跃 B、行走 C、爬行 D、游泳 3、动物运动的意义是() A、有利于进化和争得配偶 B、有利于寻找食物和依赖环境 C、有利于冬眠和渡过寒冬 D、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 4、无论对儿童、青少年还是老年,钙对人体的作用都是重要的。人体中最大的“钙库”是()

八年级生物上册 5.2.1《动物的运动》导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学习目标】 1.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 2.描述关节的结构和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可概述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和协作关系。 【学习重难点】 重点:运动系统的组成。 难点:骨、关节、肌肉各自的主要结构特征和功能。 【学习过程】 一、学习引入: 你知道马戏团中的动物表演吗?猴子骑自行车、山羊驮着猴子走钢丝、老虎钻火圈等。马戏团中的动物是怎样完成这些高难度的动作的? 二、旧知复习: 1.蚯蚓、鲫鱼、家鸽、家兔的运动方式分别是、、、。 2.蚯蚓的运动是通过的收缩和的协助完成的,鲫鱼的运动是依靠躯干部和 的摆动以及各种的协调作用完成的。动物们的各种运动的完成都依赖于他们的运动系统。 三、自学检测: 1.运动系统是由、、所组成的,其中骨和关节合称。 2.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关节结构模式图,关节是由 __ 、 _ 、 ___ 、、_ 五大部分所构成,其中 _ 、、合称关节面。 3.肌肉由和两部分构成,肌肉是通过绕过连在两块不同的骨上。 4.运动的产生:当______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______绕______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从物理学的杠杆原理, _____相当于杠杆,______相当于支点,______产生动力。运动主要由运动系统完成外,还需要其他系统的协作,如需要的调节,需要、、等的配合。 四、合作探究: 1.关节头从关节窝中滑脱出来的现象叫做什么?关节软骨有什么作用?

2.关节腔中滑液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关节腔中滑液从哪里来? 3.关节囊的主要功能特点是什么? 4.肌肉的组成和生理特点有哪些? 五、拓展提升: 1. 请以屈肘和伸肘为例,阐述运动过程及过程中肌肉、骨、关节的变化特点? 六、当堂检测: 1.骨在运动中起() A.支点作用 B.杠杆作用 C.支持作用 D.动力作用 2.下列动物体内没有关节的是() A.蚯蚓 B.鱼 C.青蛙 D.蛇 3.当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处于舒张状态时,手臂处于下列哪种姿势() A.提水 B.投篮 C.举重物 D.自然下垂 4.观察图一回答问题: ⑴一块骨骼肌包括①________,②________两部分,它具有________的特性。 ⑵图中肌肉③是__________,④__________。 ⑶图中组成肘关节的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番号) ⑷图A是______动作。这时,肌肉④处于_______状态,肌肉③处于______状态。 ⑸铅球运动员手握铅球,在投掷时,手臂肌肉所处的状态是:③______,④_____。 (6)观察图中一组肌肉的两端附着的位置,它们附着在__________(不同,相同)骨上。

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教师用) 新人教版

【导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2.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3.树立理想,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导学重点】 理解海及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 【导学难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引】 1.掌握字词,扫清朗读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或多音字)注音。 痴.(chī)想隐.(yǐn)秘铁.(tiě)青凝.(níng)成 诱.(yòu)惑喧.(xuān)腾一瞬.(shùn)间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隐秘:隐藏,不对外表露。 ②诱惑:吸引、招引。 ③喧腾:喧闹沸腾。 ④一瞬间:一眨眼的时间,形容非常短暂。 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本文作者不属于重要作家,故此环节也可以省略)王家新,出生于1957年,湖北人,诗人。著有诗集《纪念》《游动悬崖》等。 3.认真朗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正文内容、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诗中的“山”和“海”蕴含着什么意思?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象征重重艰难险阻,“海”象征理想境界。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4.在文中圈画出你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这些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导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初中生活充满了憧憬。追求美好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共同的理想。诗人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作了诗歌《在山的那边》。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诗人心目中的“海”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从中寻求答案。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见预习1。 2.朗读指导: (1)多媒体播放MP3,学生听读。 (2)朗读指导 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根据要求练习朗读。 (4)指名朗读,评价。 (5)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 诗中的“山”和“海”蕴含着什么意思?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首诗分两节,前一节写“小时候”,后一节写“今天”。第一节诗写了童年时候我的向往和困惑,“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理想。小时候的认识是幼稚的。长大后,对生活有所感悟了,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读这首诗要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懂得“海”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是理想的天地,无数座山既是困难也是通向理想之路的阶梯。 三、质疑探究、品味语言: 1.全班齐读课文。 2.探究质疑,品味语言: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导学案

第一节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重点) 2.举例说出动物通过运动适应环境。 3.举例说出动物运动的能量供应。(难点) 【自主学习1】动物的运动形式 自学标题下的内容,完成下列题目: 1. 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之一是能够通过 ___________ ,主动地、有目的地迅速改变其空间位置。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 2. 陆生动物中的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能够在空中振翅飞行或滑翔。其他陆生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以___________ 为主。 3. 一些鸟类在不同的季节南北___________ ,除了获取_______ 外,还在迁徙地的适宜环境里完成_______活动。 【自主学习2】动物运动的能量供应 细胞通过_____________作用将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其中一部分转化为_____________,另一部分主要暂时贮存在一种被称为______________的能源物质中。 【达标检测】 1. 小蝌蚪的运动方式是___________ ,青蛙的运动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下列动物中,能飞翔又不属于鸟类的是() A.海鸥 B.野鸭 C.蝙蝠 D.黄鹂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玩累霜天竞自由。”描写了动物的哪些运动方式。() A.飞行,爬行 B.跳跃,爬行 C.跳跃,游泳 D.飞行,游泳 4.家鸽和蚯蚓的太的主要运动方式分别为() A.奔跑、蠕动 B.飞行、攀缘 C.飞行、蠕动 D.跳跃、爬行 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鸟类迁徙的意义?() A.获取足够的食物。 B.寻找适宜的生活环境。 C.产生有利变异。 D.有利于完成生殖活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