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兼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共存与互动

试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兼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共存与互动

试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兼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共存与互动




网络影响力的日益壮大,对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也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便成为一项新的课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领域、方式及手段上的延伸,更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新趋势。除了以其数字化、网络化、高速化、信息容量大、虚拟性等技术特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外,更以其平等、自主、交互性的内涵,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

一、网络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对比分析

目前,对于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人们众说纷纭,有的把网络教育的发展炒得火热,认为网络将会使学校、书籍、教师、图书馆成为历史,有的认为网络会像当初的电影那样,最初被炒得沸沸扬扬,最后却不了了之。如何客观、辨证地看待二者关系,对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但这并不意味着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就仅仅在于是否采用了信息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网络思政具有以下特征:

1.互动性。与传统思想教育的单向传播或灌输不同,网络思想教育突出师生的双向或多向互动。在网络教育中,每一个个体都是自由而平等的,施教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再以权威自居,平等地与受教者进行讨论与交流。此外,可以进行一对多的教学信息传播、多对多的教学信息交流,实现网络的双向交互,使任何一个用户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送者,有利于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向交流。

2.自主性。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受者对教育者的被动应付不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受者的主动参与,在网络中凸显了人的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呼唤人的主体意识,以受教者自己的认知、体验、领悟、抉择、实践为立足点,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根本目标。

3.个性化。传统教育强调教育对人的塑造作用,突出教育目标的划一性,教育内容的统一性和教育过程的操作性,施教者只能根据大多数受教者的需要进行教育,学生的个性需要无法得到充分尊重和满足,教育常常被比喻作“生产”,学生成了加工的“对象”与“产品”。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网络交流的快捷性和隐匿性,有助于

施教者迅速、准确地了解受教者的思想状况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

4.开放性。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对狭隘、封闭的活动空间不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大幅度提高了教育传播的范围和时效。在网络时代,高校“围墙”概念将逐步消失,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网络“撒”到哪里,“教室”就延伸到哪里,真正打破了明显的校园界限,不仅使学生能突破时空限制,接收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指导,共享世界各地图书馆的资料及其它各领域的信息;还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手段更加多样,可以获得除文本以外更丰富、更直观的多媒体信息。但是,当高新信息技术扑面而来,网络大量出现在图书馆、学生宿舍、教师家庭和各个公共场合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信息接收中的权威地位也被打破。网络是柄双刃剑,在便捷沟通交流的同时,也难免有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比如精神垃圾等,畅通无阻地到达大学生的计算机屏幕,直接毒害青年一代的思想,影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程。

(二)传统教育模式的特点

一方面,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xl,-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言传身教,用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使得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然而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堂上,教师面对全班学生,往往满足不了学生个体差异的要求,针对性有限。而在网络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在发生着变化,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组织教学,不仅做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而且增加了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双向交流,这就为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提供了条件,教学过程也由师生之间的单向灌输扩展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另一方面,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时,存在着潜在的情感交流。同时,学生可以在集体环境中生活,参与一些多样化的集体活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群体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健康人格的塑造。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应使学生在学会认知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注重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各种方法与技巧,并巧妙的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因势利导,达到使学生心悦诚服的目的。它强调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综合运用情绪、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最大限度发挥情感功能,以知教人、

以情动人、以意育人,从情感到个性,既有针对性又有说服力。

然 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靠的主要还是居高临下的灌输,很难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的设置也缺乏超前性和预防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常常孤军奋战,陷入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窘迫状态,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也没有很好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局面。针对大学校园里不断出现的“新鲜不良事物”,不是预防、排除,而是以“堵”为主,容易引起部分青年学生的反感。

通过对比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发现两者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更好地在工作中加以综合运用。

二、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特征分析

大学生是网络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对象。据调查,大学生上网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看新闻,获取信息。这是比较积极的一种,能够较好的利用网络资源为自己服务。二是玩游戏。游戏对智力以及反应能力的培养有好处,但是如今游戏的逼真与刺激,非常容易让人沉迷其中,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三是网上聊天。但是在网络上获取信息、进行网上学习的学生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大部分上网的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聊天交友和游戏娱乐上,没有很好地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开阔视野,为自己的工作、学习服务。因此,如何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这种现代化手段引导大学生,也是互联网给我们提供的一个时代性课题。

据研究,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特性表现为对平等身份的强烈认同,对各类信息的极度开放和对自我意识的率性表达。具体表现为:

第一,由于其相对较高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大学生注重独立思考,推崇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在尊重权威的同时决不盲从于权威,甚至本能地对信息灌输持逆反或抵触态度。

第二,大学生对网络的关注呈现个性化和分散化趋势。从国际局势到生活资讯,整体视野极其宽泛,而个体关注的内容又各不相同,从而导致思政工作在微观层次t-的不确定性。因此,必须考虑全体学生的整体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来安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想状况,制定个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案和内容。

第三,政治热情和政治冷漠并存一方面,大学生关心时事,是网上论坛和各种签名活动的主力军之一。另一方面,许多同学又对正统的理论教育和政治活动敬而远之,认为与个人前途无关,从而形成了大学生对待政治问题较为多元

的心态。

掌握在网络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对象——大学生的主要特点,将能更有针对性的结合传统教育方法与网络教育方式开展工作。

 三、对网络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大学师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不仅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提供了新手段,也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网络教育具有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上的极大优势:教育信息的及时传递,网络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有效利用;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讨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及协作学习;教学空间的无限扩展,教育对象的空前膨胀;促使教育社会化,使教育从学校走向社会与家庭;促进终生教育和全民教育的开展等。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教育有着极大的需求,而传统教育由于规模有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时间空间固定等原因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网络教育的优势和社会对教育的极大需求预示着网络教育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

但是,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这些优势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鉴别信息、自我控制等能力,所以网络教育难以适应自控力不强的教学对象。另外,网络教育也不信B良好地适合所有领域的学习,不能彳艮好地完成情感、动作技能等领域的学习。尽管现在可以利用虚拟技术来模拟现实世界,但模拟情境终究不能代替真实感受,像驾驶、动手术、跳水等类操作技能必须亲自去实践,否则将是纸上谈兵。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信息技术的挑战面前,我们必须冷静地全面审视两种教育模式各自的利弊得失。笔者认为:

(一)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应当是一个有益的共存关系。所谓共存是指这两种模式的发展不是相互替代,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容,相互渗透,最后统筹规划,共同发展。尽管网络教育产生的革命性变化确实会使传统教育面临极大挑战,但并不会像有些专家所说的那样,会导致传统教育的消失。传统教育仍然存在许多网络教育本身不具有的优势,两者无法相互取代,而是共存于教育过程中。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我们坚定网络教育发展的信心,同时有利于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

(二)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还应当是一个有益的互补关系。所谓互补是指二者优势互补。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育层次、对象、领域和教

育目的上有时可以大致分工,有时可以互有交叉。在进行网络教育的同时,以适当的形式加强德育教育,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传统教育的角度出发来精心策划和整合,以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和优势,可以避免目前网络教育发展中的盲目炒作和建设。

同时,在网络环境这一迥异于传统形态的新事物面前,如果用原来的教育方法“剪裁”网络,肤浅地理解网络教育,便会导致仅将教材、教案搬到网上的尴尬。因此,可以一方面在利用思政网站的基础上,重视BBS论坛、班级录、电子邮箱、QQ群等各类网络交流工具;另一方面,借鉴传统教学模式中某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理论,继续发挥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积极交流与情感互动,在网络教学中加以保持,互通有无,合作互补,实现“阵地战”与“运动战”相合的思政工作。

近年来,以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渗透作用大为特征的网络文化,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宽学习成才渠道,加大与外界交流等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如何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要着眼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大力弘扬主旋律,不断强4t:利用校园局域网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服务的意识,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合力,这对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