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81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181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181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181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150

.论著.

181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张云曹晖汪明沈丹平沈志勇倪醒之吴志勇沈艳莹刘强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治经验,分析其病理特征和影响GIST预后

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经手术治疗的181例GIST患者的临床

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Fletcher推荐的生物学行为分级法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

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本组GIST病变部位:胃107例(59.1%)。小肠51例(28.2%),结直肠等其

他部位23例(12.7%);伴有肝转移7例。172例(95.0%)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其中胃

镜53.5%(92/172),CT34.3%(59/172),超声内镜或胶囊内镜17.4%(30/172)。瘤体长径0.5~

30.0cm不等,平均7.0cm。CDll7阳性171例(94.5%),CD34阳性156例(86.2%)。外科手术完全

切除176例,其中合并联合脏器切除26例;姑息性切除或活检术5例。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

分别为95.2%、87.9%和78.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原发部位、核分裂像数目、

Fletcher分级和是否合并联合脏器切除对生存率有影响(P<O.05);多因素分析显示.FIetcher分级和

肿瘤大小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术后有8例高危患者和3例复发转移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后病情稳定。

结论内镜和CT是GIST有效的诊断手段.用netcher分级法来判断GIST的生物学行为和预测预

后是简单、有效的方法.外科手术仍是目前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而结合靶向治疗将成为改善

GIST预后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外科手术;临床病理;靶向治疗;预后

mors

Analysisofclinicopathologyandprognosisin181patientswithgastrointestinalstromal

ZHANGYun,CAOHui。WANGM流g。SHENDan-ping,SHENZhi—yo鸭。NIXing-zhi,WUZhi—yong,

SHENYan-ying,LIUQiang.DepartmentofGeneralSurgery,Re面iHospital,ShanghaiJiaotong

Univers毋,Shandmi200127,China

Correspondingauth07:酗0Hui.Email:caohu厶hcn@hotmail.com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therapeuticexperienceofgastrointestinalstromal

tumors(GIST)andtoanalyzethepathologicalfeaturesandprognosticfactorsofGIST.Methodsne

clinicopathologicalandfollow-updataof181patientswithGISTadmittedinRenjiHospitalbetween

January1999andDecember2007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Allthecasesweregroupedaccording

to玎etcher’Srisk8Cheine.L/fetableandCOXregressionmodelwereusedtoevaluatethe

prognosticfaetors.ResultsOutof181tumo伟,107(59.1%)werelocatedinstomach,51(28.2%)in

intestineand23(12.7%)ineolorectumorothersites.Distantmetastases,includinglivermetastaseswere

foundin7patientsintraoperatively.Tumotsizerangedfrom0.5to30cmwiththemeanof7.02em.

ThepositiverateofCDll7was94.5%(171/181)andthatofCD34was86.2%(156/181).One

hundredandseventy一8ixpatientsunderwentcompleteresections.includingmulti.organresectionsin26

patients.11leotherpatientsunderwentpalliativeoperations.‰l一.3?and5.yearoverallsurvival

ratesof181patientswere95.2%。87.9%and78.5%respectively.Univariateanalysisrevealedage.

tumorsize,primaryorganoftumor,mitoticcount。Fletcher’sclassificationandmulti.organresection

wereassociatedwithsurvivalrate.NosignificantdifferenceofSeXWasexistedamonggroups.COX

hazardproportionalmodelrevealedthatadvancedstageandlargetumorsizeindicatedwo鹅eprognosis.

Eightpatientswithhighriskofrecurrenceand3patientswithrecurrenceandmetastasiswerestable

DOI:i0.3760tcma.j.issn.1671—0274.2009.02,018

作者单位: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张云、曹晖、汪明、沈丹平、沈志勇、倪醒之、

吴志勇),病理科(沈艳莹、刘强)

通信作者:曹晖.Email:caohuishcn@hotmail.corn

万方数据

afterreceivingimatinibtherapy.ConclusionsThediagnosisofGISTdependsonendoscopeandCT.

Fletcher7

sclassificationissimple

andeffectivetoevaluateGISTbehaviorandprognosis.Surgical

resectionisstillthemaintherapyforGISTandtargeted

therapywillphyamoreimportantroleforprognosisinthefuture.

fKeywords】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Surgicalprocedures;Clinicopathology;Targetedtherapy;Prognosis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

GIST)是近lO余年来才被广泛认识的一类较少见

疾病.其症状隐匿.术前确诊困难.具有很高的转移

率和术后复发率.即便部分看似良性的小病灶也有

出现转移的报道[1'引。由于这类实体瘤所表现出的

生物学行为差异很大.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研

究。现收集我院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收

治确诊的181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

分析.总结GIST的诊治经验和病理特征并探讨预

后因素,以期提高GIST的诊治水平和改善预后。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181例GIST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测

确诊。其中男102例,女79例;中位年龄58岁

(24。84岁),男女比例为1.3:1.0。肿瘤原发部位分

别为胃107例(59.1%),其中胃底贲门部占42。l%

(45/107),胃体占50.5%(54/107),胃窦占7.4%

(8//107);小肠5l例(28.2%);结直肠9例(5.0%);

食管l例(O.5%);其他部位(网膜及系膜等)13例

(7.2%)。

二、临床特征

首发症状为消化道出血者77例(42.5%),腹

胀、腹痛或腹部不适70例(38.7%),腹部包块7例

(3.9%),肠梗阻4例,进食哽咽感4例,胃肠穿孔l

例。发热l例;另有9例为B超或cT等体检发现,

8例为行其他手术意外发现。

三、影像学检查

除8例为其他手术时意外发现、1例剖腹探查

发现外。其余172例(95.0%)均在术前通过影像学

检查明确病灶部位.部分患者行多种影像学检查。

四、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测

所有病变组织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

化检测(EnVision法)。甲醛固定的181例组织标本

石蜡包埋后切成3斗m切片,经二甲苯脱蜡和梯度

酒精脱水后。分别与抗体CDll7(DaKo,GIST细胞

表达)、CD34(DaKo,GIST或血管内皮细胞表达)、15l

Vimentin(Antibobv.间叶源性细胞表达)、SMA

(DaKo,平滑肌细胞表达)、S.100(DaKo,神经鞘膜

细胞表达)、Desmin(DaKo,肌源性细胞表达)及

NSE(NeoMarkers.神经源性细胞表达)起反应。

五、肿瘤生物学行为判断标准

GIST生物学行为判断标准主要参照Fletcher

恶性潜能分级法【-]分为极低度危险、低度危险、中

度危险和高度危险4组。

六、治疗

181例GIST中176例行完全切除,其中26例

合并联合脏器切除.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合

并肝转移灶切除7例。联合胰体尾、膈肌或肾脏等

切除术17例:5例GIST因肿瘤广泛浸润只能行姑

息性切除或活检术。共有9例合并行淋巴结清扫

术.获检淋巴结65枚均无转移。术后有8例高危患

者应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服用时间1。18个月;高

危患者发生复发转移的3l例中有3例服用伊马替

尼.服用时间3~24个月。

七、随访和统计学方法

所有病例通过电话、信件或门诊进行随访,末

次随访日期为2008年4月30日.生存时间定义为

自手术治疗之日至末次随访日或死亡所经历的时

间。使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生存

率的计算采用寿命表法.单因素的组间比较采用

Wilcoxon法.对影响生存率的多因素分析采用逐步

向前法COX回归模型筛选自变量.进入的水平为

仅=0.05。剔除的水平为B=0.05。

结果

一、影像学检查结果

胃镜明确诊断者92例(53.5%).超声内镜20

例(11.6%)。胶囊内镜10例(5.8%)。CT59例

(34.3%),B超23例(13.4%),小肠钡剂灌肠6例

(3.5%)。

二、肿瘤形态学观察

大体及镜下表现:GIST瘤体长径为0.5-30。0cm

不等,平均7.0cm.较大肿瘤有囊样变性、坏死和局万方数据

灶出血。141例(77.9%)镜下显示肿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18例(9.9%)镜下显示肿瘤细胞以上皮样细胞为主。22例(12.2%)为混合型。

三、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本组患者根据Fletcher分级分为极低度危险15例(8.3%),低度危险48例(26.5%)。中度危险52例(28.7%)和高度危险66例(36.5%)。Vimentin阳性率100%,CDll7阳性率94.5%(171/181),CD34阳性率862%(156/181).SMA阳性率122%(22/181),

S—100阳性率29.3%(53/181).Desmin阳性率8.3%(15/181),NSE阳性率10.5%(19/181)。

四、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均无重大并发症及围术期死亡。术后服用伊马替尼的8例患者均无复发和转移,发生复发转移的3例服用伊马替尼患者目前疾病稳定。

五、随访结果

181例GIST患者随访率89.5%.失访19例;中位随访时间为40个月。复发转移37例,其中低度危险组1例。中度危险组5例(死亡4例),高度危险组3l例(死亡22例),共死亡26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87.9%和78.5%。生存曲线见图1。单因素分析比较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原发部位、核分裂像数目、Fletcher分级和是否联合脏器切除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尹<0.05).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多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和肿瘤大小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见表2。GIST不同肿瘤大小和Fletcher分级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见图2。图3。

表1本组患者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

表2本组患者生存率多因素分析结果

图1181例GIST患者总体生存曲线

图2肿瘤不同大小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

图3临床不同Fletcher分级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

讨论

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临床表现与肿瘤部位、大小和生长方式有关,肿瘤较小时可无任何临床表现.故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往往在体检或其他疾病诊治过程中或手术时意外发现。本组资料中有9例在体检时由B超和CT发现.8例患者在行其他手术时意外发现。随着肿瘤体积增大或向邻近器官侵犯,临床上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等一系列非特异症状[3]。本组42.5%患者首发症状为消化道出血,38.7%为腹痛腹胀.文献报道,GIST中位发病年龄为55。60岁.最

常见于胃(60%一70%),其次是小肠(20%.30%)【引。

万方数据

本组GIST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8岁,胃占59.1%.小肠占28.2%.与国外报道相似。由于GIST为间叶来源,发生于胃的GIST其具体分布与一般上皮来源肿瘤不同.本组发生于胃底贲门部占42.1%.胃体占50,5%,而胃窦部仅占7.4%:原因可能与胃不同区域Caial细胞增殖活性不同有关【s1:

影像学检查对GIST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组患者95.0%通过影像学检查术前明确病灶部位。其中胃镜53.5%。CT34.3%。内镜超声或胶囊内镜17.4%。目前多层螺旋CT行三维重建在GIST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弥补内镜、胶囊内镜和小肠钡灌对肠外壁肿瘤诊断的不足。对于来源于腹膜的GIST。应首选CT检查。

GIST最后确诊依靠组织学表现和免疫组化检测。由于GIST的发生与4号染色体上的c.kit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导致其编码的蛋白CDll7在细胞水平有过度表达.故CDl17阳性已成为GIST的定义性特征之一.但并非所有的GIST患者CDll7均阳性.有5%以下的GIST是由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仅(PDGFR.仅)突变引起[引。此外,CD34阳性表达也可以作为GIST诊断的重要依据。本组患者CDll7阳性率94.5%.CD34阳性率86.2%,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基本符合。

GIST生物学行为复杂。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F.1etcher等…提出的恶性潜能分级标准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国外一般认为.生物学行为表现为高危的GIST占20%~30%.而本组高危患者比例达36.5%。这可能与国内患者就诊偏晚及相应临床诊断水平较低有关。GIST的生物学行为一直是令人困惑的问题。即使较小的病灶(2cm以下)以及细胞分裂并不活跃的GIST也可以发生复发和转移[¨。因此在临床治疗上。准确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对预后评估是非常重要的。本组资料单因素分析显示,除性别外,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原发部位、核分裂相数目、Fletcher分级和是否联合脏器切除均对生存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和肿瘤大小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即在调整其他因素影响预后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临床Fletcher分级.死亡的风险是原来的3.378倍;每增加一个肿瘤大小等级,死亡的风险是原来的2,765倍,随着等级的增加,死亡的风险性也在增加。本组死亡26例.均为中、高度危险患者,而且复发转移患者主要集中于高度危险组(占83.8%),这说明在临床上运用1;1etcher恶性潜能分级法来判断GIST的生物学行为和预测预后是简单有效的方法。

外科切除目前仍是GIST的首选治疗方式㈣。Clary等【8]报道.完整切除肿瘤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46%.不完全切除者为16%。An等[,]报道,高危患者完全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77.1%。本组完全切除率达97.2%.其中联合脏器切除26例;5年总体生存率为78.5%。GIST淋巴转移较为罕见.本组淋巴清扫术9例。获检淋巴65枚,均未发现转移。因此,对于GIST不建议行常规淋巴清扫。

GIST术后复发转移率高达40%~80%。绝大多数发生于首次切除的2年内.有些分化程度高的肿瘤.甚至在10年以上复发[10]。一旦出现复发转移,再次手术疗效不佳。近几年.随着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的临床应用.作为进展期GIST和无法完全切除的复发转移GIST的治疗作用是明确的…。国内一项GIST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中期报告显示.对于有复发风险的GIST患者.完整切除后予以伊马替尼(400mg/d)口--]-降低肿瘤的转移率和复发率In]。Blay等[t2j报道,连续服用超过1年的患者在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疾病控制率方面均优于1年后停药的患者。本组有3例复发转移患者服用伊马替尼时间最长为24个月,病情稳定;8例高危患者术后即服用伊马替尼,时间1,18个月不等,均未出现复发转移。由于伊马替尼价格昂贵。因此,应准确判断GIST的生物学行为,选择有高度复发和转移风险的患者用伊马替尼作为辅助治疗。

GIST作为临床上概念较新的肿瘤.仍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早期诊断、早期手术的肿瘤治疗原则仍是提高GIST治愈率的根本手段:分子靶向药物新辅助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研究的开展.已使GIST的治疗从单一的外科手术向综合治疗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HetchercD,BemanJJ,Corlessc,eta1.Diagnosis0fgastrointestinal8trolllal

l哪rg:acon¥en眦s

approach.HumPathol,2002,33(5):459-465.

[2]KamiyamaY,AiharaR,NakabayashiT,etaI.1啊fhorodeoxyghcosepositionemissiontomography:usefultechniqueforpredictingmalignantpotential0f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l≈.WorldJSurg,2005,29(11):1429.1435.[3]张信华,何裕隆,詹文华,等.胃肠间质瘤135例I临床诊治分

万方数据

154

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7。10(1):17.20.

[4]TrentJC,BenjaminRs.Newdevelopmentsin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CurtOpinOncol,2006,18(4):386—395.[5]MiettinenM,SobinLH。].aisotaL.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ofsmmaeh:aclinicopathologlc,immunohistochemieal,

andmoleculargeneticstudyof1765ca8e¥withlong—termfoUow?up.AmJSurgPathol,瑚5,29(1):52-68.

[6]HeinrichMC,CorlessCL,DuensingA。眦a1.PDGFRAactivatingmutationsin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Science,2003,299(5607):708—710.

[7]ColdJS,DematteoRP.Combined鲫画caJandmoleculartherapy:the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model.AnnSurg,

2006.2“(2):176-184.

[83claIyBM,DeMatteoRP,k而sJJ,eta1.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lmandleiomyosarcomaoftheabdomenand

retroperitoneum:8chnicalcomparison.AnnSurgOncol,2001,

8(4):290?299.

[9]AnJY,ChoiMG,NohJII,eta1.GastricGIST:asingle

institutionalretrospectiveexperiencewithsurgicaltreatmentfor

primarydim.EurJSurgOnool。2007,33(8):1030?1035.

[10]1)enlattoolip,LewisJJ,LeangD,eta1.Twohundred

gastrointesfnalstromaltumom:recurrencepatternsandprognostic

factorsforsurvival.AnnSurg.2000.231:51?58.

[11]詹文华,王鹏志,邵永孚,等.伊马替尼术后辅助治疗胃肠间

质瘤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中期报告.中华胃肠外科杂

志,2006,9(5):383?387.

[12]BlayJY,kCesneA,Ray-CoqIlaIdI,eta1.Prospective

muhicentricrandomizedphaseillstudyofimatinibinpatients

’ri出advanced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mcomparing

interruptionvei№us

continuationoftreatmentbeyond1year:the

Frenchsarcomagroup.JClinOne01.2007,25(9):1107—1n3.

(收稿日期:2008.09.20)

乙状结肠间疝一例

宣卓琦蒋小青

患者男,14岁。因腹痛10h。加重6h于2008年1月18日入院。患者于18日凌晨许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腹疼痛。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重,不向他处放射,伴恶心.未呕吐,无畏寒发热.无排气排便,予山莨菪碱静滴及抗炎补液处理.疼痛无明显缓解。凌晨4时患者自觉腹痛加剧,呈持续性钝痛,呕吐多次,初为黄色液体,后为无色透明液体。患者近20d来曾有过多次类似腹痛发生。均于当地卫生院对症处理后好转。此次入院查体:腹肌紧张,左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未及明显包块,肠鸣音减弱。初步诊断:肠梗阻,肠扭转可能。入院2h后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有淡红色渗液800m1.降结肠无血管系膜区形成疝囊,系膜区与后腹膜形成疝囊颈部.大部分小肠疝入,并扭转。术中松解疝囊.游离全部小肠.见距离回盲部约70cm处回肠缺血坏死,颜色暗红.温盐水纱布热敷后颜色无明显恢复,术中诊断:腹内疝、部分回肠坏死并急性腹膜炎.遂行部分回肠、回盲部切除术加乙状结肠系膜修补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于2008年1月29日治愈出院。

外科DOI:10.3760/cma.j.issn.1671—0274.2009.02.019

作者单位:214400南京,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胃肠

.病例报告?

讨论乙状结肠系膜根部附着在后腹壁处形成V形反

褶,其尖端靠近左髂总动脉,形成潜在的陷窝,是疝的好发

部位。乙状结肠系膜疝分为3种类型:(1)乙状结肠间疝:

(2)跨乙状结肠系膜疝;(3)乙状结肠系膜内疝【l】。上述分型

是基于手术中所见,术前作出准确分型比较困难。其中乙状

结肠间疝最常见.其疝口位于乙状结肠系膜附着处内侧的

先天性陷窝,称为乙状结肠问窝。该间窝常见于胎儿及婴

儿,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2】。本例患者即为乙状结肠间疝。

同时存在盲肠及升结肠系膜发育不全。与侧腹膜不固定.回

盲部游离,疝入乙状结肠隐窝,加上患者活动时肠管的钟摆

样活动及旋转,使疝入肠管无法回纳并逐渐扭转.疝入肠管

越来越多,最终几乎所有小肠肠管全部疝入乙状结肠系膜。

最先疝入的回盲部及部分回肠由于扭转缺血时间过长.手

术时已失去生机,须行肠管切除。

参考文献

[1]MartinLC,MerkleEM,ThompsonWM.Reviewofinternal

hernias:radiographicandclinicalfindings.MR。2006,186

(3):703—717.

[2]MathiellD,htcianiA.Internalabdominalherniations.AJR,

2004,183(2):397-404.

(收稿日期:2008,07.os)

万方数据

181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作者:张云, 曹晖, 汪明, 沈丹平, 沈志勇, 倪醒之, 吴志勇, 沈艳莹, 刘强, ZHANG Yun, CAO Hui, WANG Ming, SHEN Dan-ping, SHEN Zhi-yong, NI Xing-zhi, WU

Zhi-yong, SHEN Yan-ying, LIU Qiang

作者单位:张云,曹晖,汪明,沈丹平,沈志勇,倪醒之,吴志勇,ZHANG Yun,CAO Hui,WANG Ming,SHEN Dan-ping,SHEN Zhi-yong,NI Xing-zhi,WU Zhi-yong(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

,200127), 沈艳莹,刘强,SHEN Yan-ying,LIU Qiang(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病

理科,200127)

刊名: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年,卷(期):2009,12(2)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12条)

1.张信华;何裕隆;詹文华胃肠间质瘤135例临床诊治分析[期刊论文]-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7(01)

2.Karniyama Y;Aihara R;Nakabayashi T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useful technique for predicting malignant potential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外文期刊] 2005(11)

3.Fletcher CD;Beman JJ;Corless C 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a consensus approach [外文期刊] 2002(05)

4.An JY;Choi MG;Nob JH Gastric GIST:a single institutional retrospective experience with surgical treatment for primary disease[外文期刊] 2007(08)

5.Clary BM;DeMatteo RP;Lewis JJ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nd leiomyosarcema of the abdomen and retroperitoneum:a clinical comparison[外文期刊] 2001(04)

6.Blay JY;Le Cesne A;Ray-Coquard I Prospective multicentric randomized phase Ⅲ study of imeti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comparing interruption versus continuation of treatment beyond 1 year:the French sarcoma group[外文期刊] 2007(09)

7.詹文华;王鹏志;邵永孚伊马替尼术后辅助治疗胃肠间质瘤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中期报告[期刊论文]-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6(05)

8.Dematteo RP;Lewis JJ;Leung D Two hundr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recurrence pattern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for survival[外文期刊] 2000(1)

9.Cold JS;Dematteo RP Combined surgical and molecular therapy:the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model[外文期刊] 2006(02)

10.Heinrich MC;Corless CL;Dueusing A PDGFRA activating mutations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外文期刊] 2003(5607)

11.Miettinen M;Sobin LH;Lasota 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of stomach:a

clinicopathalogic,inununohistechemical,and molecular genetic study of 1765 cases with long-term follow-up[外文期刊] 2005(01)

12.Trent JC;Benjamin RS New developments in gastrointestinal strmal tumor[外文期刊] 2006(04)

引证文献(2条)

1.荣维淇.王黎明.吴凡.崔修铮.刘立国.苗成利.吴健雄小肠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期刊论文]-实用肿瘤杂志 2011(2)

2.闫栋.梁小波.郗彦凤.王立平.侯生槐.张鑫.马俊杰.李超亿.姜汇源.胡学忠101例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分析[期刊论文]-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e212174850.html,/Periodical_zgwcwkzz200902014.aspx

中国胃肠道间质瘤(GIST)病理共识意见

·标准与规范· 中国胃肠道间质瘤(GIST)病理共识意见 中国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共识意见专家组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近几年在GIST 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少进展。欧洲医学肿瘤协会(ESMO)于2004年发布了《关于GIST诊疗的欧洲共识》[1]。2007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表了最新的GIST诊疗临床实践指南[2]。为了指导和规范我国GIST的诊断和治疗,2007年5月24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GIST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研讨会议”。9名病理学专家对GIST的病理诊断草案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改,达成了《中国GIST病理共识意见》。全文如下: 一、GIST的定义 GIST是一类特殊的,通常CD117免疫表型阳性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组织学上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免疫表型上表达c-kit基因蛋白产物CD117,由突变的c-kit或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A)基因驱动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 GIST涵盖了大部分过去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的胃肠道间叶肿瘤。1998年,GIST的分子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发现大部分GIST表达c-kit基因蛋白产物CD117,c-kit基因有功能获得性突变(75%~85%),这是GIST的特征性表现[3]。因此,2000年版世界卫生组织(WHO)消化系肿瘤分类将GIST独立出来,与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脂肪瘤等相区别[4]。2003年,在无c-kit基因突变的GIST中部分又发现有PDGFRA 基因的突变[5]。 二、GIST的病理诊断必须依据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做出 组织学符合典型GIST、CD117阳性的病例可做出GIST的诊断。GIST可发生于消化道自食管至直肠的任何部位,包括网膜、肠系膜和后腹膜在内,但最常见于胃(50%~70%)和小肠(25%~35%)[6]。组织学上GIST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组成,依据细胞形态可分为三大类:梭形细胞型(70%)、上皮样细胞型(20%)和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混合型(10%)(图1,2)。 免疫组织化学上,GIST特征性表达CD117(95%)(图3,4),大多数表达CD34(70%),局灶性表达平滑肌动蛋白(SMA,40%)和S-100蛋白(5%),通常不表达结蛋白(desmin,2%)[7]。CD117 阳性表达应定位在肿瘤细胞膜和(或)细胞质[8]。 推荐中性甲醛液固定肿瘤标本[1]。建议外科医师对于直径≥2 cm的GIST应在术后每隔1 cm予以切开,并及时固定。固定时间应超过12 h,以保证后续的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三、对于组织学符合典型GIST、CD117阴性的肿瘤,必须交由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检测存在c-kit或PDGFRA基因的突变,才能做出GIST的诊断。 检测基因突变的位点至少应包括c-kit基因第9、11、13和17号外显子以及PDGFRA基因第12和18号外显子(图5~7)。由于大多数GIST(65%~85%)的基因突变发生在c-kit基因第11号外显子或第9号外显子[9],因此对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的患者,可优先检测这两个外显子。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加回顾性分析我校附属医院收治的3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17、CD34、Vim、Ki-67、HHF、S-100 和EMA 染色。结果37例GIST患者中,CD117阳性者33例,阳性率为89.19%;CD34阳性者31例,阳性率为83.78%;Vim阳性者36例,阳性率97.30%,该三项指标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它指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CD117及CD34阳性表达是GIST确诊最有价值的指标。 标签:GIST;病理分析;免疫组化;CD117;CD34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指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40岁以上患者为高发人群;男女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手术是根治GIST的唯一方法,但是术后会有较高的复发率及转移率,影响治疗效果[1]。本研究以37例GIST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校附属医院收治的3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在37~79岁,平均年龄56.5岁;肿瘤发生部位:胃18例,其中胃大弯8例,胃体6例,胃底2例,胃小弯2例;小肠14例;结肠4例;直肠1例。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尿频、腹部肿块等;患者均无典型的消化道症状,比如恶心、呕吐、便血等;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进行放化疗;B超、CT影像均可见腹腔内有实质性肿块;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 1.2方法所有标本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TBS液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细胞相应部位出现黄棕色反应即判定为阳性;CD117、CD34、Vim、HHF、EMA阳性定位于胞质或胞膜,Ki-67阳性定位细胞核,采用Ki-67标记进行测定;S-100抗体阳性信号定位于细胞质。随机选择10个视野,高倍镜下计数1000细胞中阳性细胞数。 1.3統计学处理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0.05视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病理形态学特征37例患者肿瘤多为单发,仅5例为多发,肿瘤形状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结节状肿块;直径在7.6~30cm,平均直径12.3cm;肿瘤多为膨胀性生长并挤压周围组织;常见与周围组织粘连;部分肿瘤有浸润;表面无完整包膜,或可见假包膜;切面呈多彩状或灰白、灰红色,质地中等偏硬,大部分有出血、坏死、囊性变等。

2020 CSCO胃肠间质瘤指南首次发布详解指南要点

2020 CSCO胃肠间质瘤指南首次发布详解指南要点 从共识到指南,CSCO胃肠间质瘤(GIST)指南今年首次发布:推荐等级更高;由文字变为表格,使用更便捷;依据证据级别进行推荐,更具说服力。今年BOC/BOA会议期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李健教授为大家解析了CSCO胃肠间质瘤2020版指南要点。详情如下: CSCO GIST指南由六部分构成:病理、影像、手术、药物、随访、附录。病理部分 对于经典型GIST病理类型,I级推荐新增SDHB(胃),其他I级推荐包括CD117、DOG-1、Ki67;II级推荐:CD34;III级推荐:PDGFRA。SDH缺陷型GIST的I级专家推荐同经典型GIST。II级推荐为SDHA。 NF1相关性GIST的I级专家推荐包括CD117和DOG-1,II级专家推荐为Neurofibromin。 BRAF突变型GIST的I级专家推荐包括CD117和DOG-1,II级专家推荐为BRAF。 GIST分子检测 GIST分子诊断适应人群,I级推荐:拟行靶向治疗患者、继发性耐药患者;II级推荐新增:如一代测序检测为野生型GIST,可行NGS,其他推荐包括

低危GIST、疑难病例明确诊断、同时性或异时性多原发GIST;III级推荐新增:小GIST、微小GIST。 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总体原则没有更新,手术目标的I级推荐为原发GIST R0切除(2A 类证据)或需急诊处理并发症或转移性GIST切除;淋巴结清扫的I级专家推荐:通常无需淋巴结清扫,存在病理性肿大淋巴结的情况下需行淋巴结清扫(2A类证据)。 小GIST的处理原则是今年指南的重要更新:对于胃部最大径≤2cm小GIST,且有不良因素患者,I级推荐更新:表现为不良生物学行为的小GIST,开放手术切除或腹腔镜切除(2A类证据);II级推荐更新:胃小弯侧、胃后壁、胃食管结合部等部位GIST,腹腔镜或内镜切除(有经验的腹腔镜中心)(2B 类证据)。 辅助治疗 对于高危患者,新增III级推荐:伊马替尼辅助治疗5年(3类证据)(肿瘤破裂患者应延长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时间);这类患者的I级推荐为伊马替尼辅助治疗3年(1A类证据)。 相关研究进展 PERSIST-5研究是一项单臂II期研究,旨在评估5年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用于原发性GIST的疗效和安全性,主要终点为无复发生存率(RFS),研究纳入

胃肠道间质瘤诊治指南

胃肠道间质瘤诊治指南 1.定义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由突变的c-kit 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 (PDGFRA)基因驱动;组织学上多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免疫组化检测通常为CD117或D0G-1表达阳性。 2.流行病学 GIST 临床较为少见,发病率约为1/10万~2/10万,占胃肠道肿瘤的2%~3% ,发病部位从食管到肛门皆可出现,而胃和小肠最为多见,60% ~70%发生于胃部,以胃体、胃窦和贲门部多见,20%~30%发生于小肠,结直肠占5%,食管<5%,近年来在肠系膜、网膜、肝脏及女性阴道等处也发现了间质瘤。发病年龄多>40岁,男性多于女性。 3.病因 研究认为c-kit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是引起GIST的主要原因。这些功能获得性突变最常位于外显子11(71%),其他外显子,如9、13、14、17不常见,而外显子11突变的患者对伊马替尼的治疗反应。小部分KIT阴性GIST患者存在血小板原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外显子18点突变或缺失,此部分患者对伊马替尼治疗不敏感。 4.病理解剖 4-1GIST 的生长方式 GIST 可向腔内和/ 或腔外生长,通常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可有或无包膜,切面灰红或灰白色,较大的肿瘤可发生出血坏死或黏液样变性。肿瘤生长方式有腔内型:向腔内生长,表面可出现溃疡;壁内型:沿胃肠道管壁内生长,舯物表面黏膜隆起;腔外型:向腔外生长舯物;混合型:腔内、腔外混合生长。 4-2.组织学特点 GIST 具有很大的组织学变异,需借助免疫组化来验证诊断。GIST 呈阳性表达的标记物有:kit(95%)、CD34(60%~70%)、ACAT2(平滑肌肌动蛋白30%~40%)、S100(5%)、DES(结蛋白1%~2%)、角蛋白(1%~2%),其中KIT 是最特异、最敏感的标记物,然而约5%的GIST 为KIT 阴性,且这类患者的一部分可能获益于KIT 靶向治疗。 5.病理生理 5-1.c-kit 基因突变 1998 年Hirota率先发现GIST 中存在c-kit 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及c-kit 蛋白产物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_0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提高对胃肠间质瘤的认识。方法收集36例GIST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GIST肿瘤细胞基本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CD117和CD34均呈弥漫阳性表达。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多发于中老年,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 标签: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常见的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发病率为1/10万~2/10万,易被误诊为胃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1]。近年来由于免疫组化、电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对GIST的诊断有了很大提高。为了进一步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本文对我院收治36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进行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经手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36例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15 例,女11 例,年龄38 ~79 岁,平均(51.84±9.7)岁,间质瘤位于胃23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及结直肠8例,肠系膜2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及腹部包块等。 1.2 方法所有标本为手术切除标本,均经10%甲醛固定,常规切片,HE 染色,镜下观察、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 两步法检测CD 117、CD34 、S -100、SMA的表达情况,常规设置阳性和阴性对照。 1.3 判定标准[2] 标准采用LewinEmory等将GIST分为良性GIST、肯定恶性GIST、潜在恶性GIST。肯定性恶性指标为肿瘤浸润邻近器官、向远、近脏器的转移交界性指标:直径4cm肠间质瘤,肿瘤核分裂象≥1个/50HPF。直径5.5cm 胃间质瘤肿瘤;核分裂象>5个/50HPF;核异形性明显肿瘤出现坏死,当肿瘤具备一项恶性标准,或两项潜在恶性指标时,则为恶性;仅有一项潜在恶性指标时,则为潜在恶性,而无上述指标时则为良性。 2 结果 2.1肉眼观察肿瘤位于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肠系膜。以胃多见。低危险度肿瘤直径1.0~4.8cm,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无包膜或有假包膜。切面灰白、灰红、质韧。中、高度危险性者质软,呈息肉状,伴有出血,坏死、囊性变。 2.2镜下观察GIST肿瘤细胞基本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多数梭形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完整版)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完整版) 近年来,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在诊断、治疗及研究领域取得快速进展,部分研究结果将对GIST临床诊疗实践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GIST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经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对关键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并对争议问题进行投票,最终,在2013年版共识基础上,形成了《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7年版)》,现予公布。 1 病理诊断原则 1.1 GIST的定义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在生物学行为上可从良性至恶性,免疫组化检测通常表达CD117和DOG1阳性,显示卡哈尔细胞(Cajal cell)分化,大多数病例具有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基因活化突变,少数病例涉及其他分子改变,包括SDHX、BRAF、NF1、K/N-RAS及PIK3CA等基因突变等。 1.2 对标本的要求手术后的标本需要及时固定,标本离体后应在30分钟内送至病理科,采用足够的中性10%福尔马林液(至少3倍于标本体积)完全浸泡固定。对于直径≥2 cm的肿瘤组织,必须每隔1 cm予以切开,达到充分固定。固定时间应为12~48小时,以保证后续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有条件的单位应留取新鲜组织妥善冻存,以备日后基因检测之用。

1.3 GIST的病理诊断和辅助检测 1.3.1 基本诊断组织学上,依据瘤细胞的形态可将GIST分为3大类:梭形细胞型(70%)、上皮样细胞型(20%)及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混合型(10%)。即使为同一亚型,GIST的形态在个例之间也可有很大的差异。除经典形态外,GIST还可有一些特殊形态,少数病例还可见多形性细胞,尤多见于上皮样GIST。间质可呈硬化性,可伴有钙化,特别是小GIST,偶可呈黏液样等。此外,发生于小肠的GIST内常可见嗜伊红色丝团样纤维小结(skeinoid fiber),对诊断也具有一定的提示性意义。 1.3.2 靶向药物治疗后的GIST 经靶向药物治疗以后,GIST可发生坏死和(或)囊性变,部分病例中细胞密度明显降低,瘤细胞成分稀疏,间质伴有广泛胶原化,可伴有多少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反应。近年来,经靶向治疗后再经手术切除的GIST标本也逐渐增多,对这类标本推荐的组织学疗效评判标准为:①轻微效应,0%~10%;②低度效应,>10%且<50%;③中度效应,≥50%且≤90%;④高度效应,>90%。但是组织学评估疗效与GIST预后的相关性尚有待于更多病例的积累和研究。 1.3.3 GIST的免疫组化GIST的免疫组化检测推荐采用CD117、DOG1、CD34、琥珀酸脱氢酶B(SDHB)及Ki67标记,可酌情增加SDHA 标记。CD117和DOG1建议加用阳性对照。 1.3.4 GIST的分子检测应在符合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分子检测,推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GIST的分子检测十分重要,有助于疑难病例的诊断、预测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疗效及指导临床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发表时间:2018-04-02T15:29:27.21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1期作者:陈晓丽 [导读]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和鉴别。 衡阳市中医医院病理科湖南衡阳 421000 【摘要】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和鉴别。方法本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在2016年3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外科手术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为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患者,其中有83例患者得到确诊,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重新进行切片和染色,分析观察选择肿瘤细胞丰富的蜡块进行连续切片,所有患者均选择采用CD117、CD34、SMA、S-100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结果本研究的83例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占同期消化道今夜肿瘤的79.81%,其中发生在胃部的患者64例,发生在小肠部位的患者5例,发生在结肠的患者4例,发生的网膜和肠系膜的患者10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作为消化道最为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结合发病部位,而CD117、CD34 高表达率可以作为胃肠道间质瘤确诊的主要依据,通过选择采用SMA、S-100 蛋白但联合使用能有效协助患者的鉴别和诊断。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鉴别诊断 现如今胃肠道间质瘤从临床特点、病理改变、遗传学特征以及免疫表型等都逐渐的越来越清晰,同时人们对于胃肠道间质瘤分子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所以胃肠道间质瘤在诊断上,逐渐的变得成熟[1]。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高新技术的应用,实现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早期诊断,然后掌握生物学行为的预测方法,这能够对临床的治疗提供靶向药物指导,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预后进行改善。胃肠道间质瘤开始的时候是指定与一种中性肿瘤,这种肿瘤不是平滑肌肿瘤,也不是神经鞘瘤[2]。胃肠道间质瘤现在主要被用来表示一组特殊的肿瘤,而肿瘤能够构成胃肠道间叶肿瘤大部分。肿瘤当中也包含大部分曾经被命名为平滑肌肿瘤、富于细胞性平滑肌肤母细胞瘤和平滑肌肉瘤。本研究主要分析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所以现将主要研究情况作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在2016年3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外科手术患者,选用104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42例,患者的年龄为31岁到69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5±11.1)岁。其中确诊了83例患者,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有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5例,患者的年龄为36岁到64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8.9±6.8)岁。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患者存在有腹痛和腹部不适等情况,患者存在有腹部肿块。同时患者存在有反酸、嗳气、厌食、腹泻、便秘、乏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有少数患者可无症状,在体检的时候偶然被发现。本研究所有患者对于本研究君之情,而且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本研究通过了我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和批准。 1.2方法 本研究患者最初病理诊断包括平滑肌瘤和肉瘤,也存在有神经鞘瘤,通过对患者的存档切片和病理诊断进行复查,确认无误以后,在挑选细胞丰富的蜡块进行连续切片处理,为为所有的患者均选择采用用CD117(酪氨酸激酶受体)、SMA(平滑肌肌动蛋白)、CD34(骨髓干细胞抗原)、S-100 蛋白及desmin(结蛋白)5 种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P二步法检测处理。胃肠道间质瘤的细胞形态学与组织学生长方式存在多样性,大多数肿瘤细胞表达为梭形细胞,具体分析主要有肥大梭形和长梭形,有包茎的病例,核长、钝或两端圆形,染色质分散或染色核仁不明显[3] 。常见的核内空泡,肿瘤细胞被制备成螺旋状和栅栏状排列,间质薄壁小血管多见。肿瘤细胞常见,形态上皮细胞,上皮性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形态也较多,大多为圆形或鞭状,胞质空白,核周围出现明亮的区域。从细胞质细胞的角度看,印戒细胞或颗粒细胞的表达有许多核细胞和小细胞,甚至有些奇特的细胞形态。间质改变主要与血液,局灶性炎细胞浸润,粘液样变性和囊性改变等有关。个体化癌症患者的肿瘤细胞分析,通常表现为非典型性较明显,可见肿瘤细胞及病理性有丝分裂。本研究中83例患者均选择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17阳性肿瘤细胞大部分为胞浆,少数细胞为棕黄色,CD34阳性细胞及胞浆棕黄色,HHF35,Vimentin和NSE阳性肿瘤细胞胞质棕色。 2.结果 本研究的83例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占同期消化道今夜肿瘤的79.81%,其中发生在胃部的患者64例,发生在小肠部位的患者5例,发生在结肠的患者4例,发生的网膜和肠系膜的患者10例。 本研究的诊断结果表明,肿瘤位于患者的胃肠壁,通常位于肌层,少数患者位于粘膜下或浆膜下。肿瘤向管腔的生长将导致粘膜隆起,形成继发性溃疡。还有其他患有肿瘤的患者向外或者浆膜下生长,形成网膜或肠系膜肿块。肿瘤材质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肿瘤直径1.5~16厘米,其切面呈灰色和深红色或深褐色,肿瘤性质坚韧,恶性肿瘤,质地较细腻,多为鱼类样表现为伴有坏死的出血性囊性变。 在本研究中,15例患者的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和浸润。手术时3例有肝转移,5例手术时有淋巴结转移。通过镜检发现两种基本的细胞学类型:除了上皮样细胞,不同的细胞形态,可以基于肿瘤组成的一定比例。纺锤体细胞一般是编织的,呈栅状,也有一些涡状,上皮样细胞,一般呈弥漫性或巢状脐带状。 3.结论 在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的过程中其实并不困难,主要是为了解问题。在以往的诊断中,胃肠道间质瘤常常被诊断为胃肠平滑肌瘤或神经鞘瘤,胃肠道间质瘤,胃肠道平滑肌瘤在鉴别平滑方面肌。另一方面,免疫表型主要是SMA,但结蛋白表达阳性,而CD117和CD34阴性。平滑肌瘤细胞胞质丰富,形态单一,呈梭形,嗜酸性。提示CD117,CD34和结蛋白表达几乎完全划定,即GIST和平滑肌瘤是不同类型的肿瘤。综上所述,胃肠道间质瘤作为消化道最为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结合发病部位,而CD117、CD34 高表达率可以作为胃肠道间质瘤确诊的主要依据,通过选择采用SMA、S-100 蛋白但联合使用能有效协助患者的鉴别和诊断。参考文献: [1]徐玉荣.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J/OL].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7,(04):1-5.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特征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特征分 析 摘要:1983年,Mazur等发现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该种肿瘤绝大多数缺乏平滑肌细胞,因此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定义为包括生物学行为与起源不明的全部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1]。胃肠道间质瘤主要临床症状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常见临床表现有腹痛、包块、胃肠道出血及消化道梗阻等。良性病变和早期病变常无症状,即使出现症状亦无明显特异性,且胃肠道间质瘤的后续发展是难以预测的,良恶性病变治疗后均可出现复发,预后不佳,因此胃肠道间质瘤一般采用外科手术切除治疗,是有可能治愈的方法,早期诊断和及早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特点及临床特征,报告如下。 关键词:临床病理诊断;特征分析;肿瘤;肿瘤护理;胃肠道间质瘤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8年5月期间于我院明确诊断的52例GIST 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42~73岁,平均(55.4±9.7)岁;临床症状:便血27例(51.9%),腹胀29例(55.8%),腹痛25例(48.1%),肠梗阻4例(7.7%);均具有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 1.2方法 所有切除肿瘤组织均使用4%甲醛固定,常规脱水后石蜡包埋,切片进行检查,每例均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抗体应用CD117、CD34及DOG1。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记录患者瘤体位置与大体病理组织学形态。(2)记录瘤体光镜下及免疫组化结果。免疫组化表达判定标准:切片显示清晰且着色显著,肿瘤细胞染色呈现为棕黄色或棕褐色,1个高倍视野的肿瘤细胞数超过10%判定为阳性,否则为阴性;CD117及DOG1定位于细胞质和(或)细胞膜,CD34定位于细胞质。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胃肠间质瘤外科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与NCCN指南解读(最全版)

胃肠间质瘤外科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与NCCN指南解读(最全版)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起源于消化道的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近年已逐渐被外科学界熟悉,为了更好地普及推广这个较新的肿瘤概念,及时更新知识和规范诊疗,2010年中国临床肿瘤协作组(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成立专家委员会,首次编写GIST中国共识(2011版)[1]。共识每年进行更新,2012版已修订完毕。而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发布的NCCN指南早已为大家熟知,可以说是目前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癌症治疗指南。笔者就GIST的最新国内共识和新版NCCN指南的外科诊治部分作以解读。 一、GIST的活检原则和适应证 GIST患者症状无特异性,只有病理学检查才是确诊GIST的唯一方法。但GIST质脆、血供丰富,部分呈囊实性,不适当的活检可能引起肿瘤出血、破溃,以致肿瘤播散种植的严重后果。因此,国内外共识或指南对于大多数可完整切除且原发性局限GIST,不推荐手术前进行常规活检。术前活检适用于拟进行伊马替尼治疗的患者,这类患者在治疗前必须取得明确病理诊断。对于首诊即合并转移的可疑GIST,必须进行活检明确诊断,再开始靶向药物治疗。而对于术中冰冻活检,专家共识为不推荐常规进行。只有当手术中怀疑GIST周围有淋巴结转移或手术中肉眼不能排除是其他恶性肿瘤时,才考虑术中冰冻活检。

至于活检方式,NCCN指南始终推荐首选超声内镜下细针抽吸法活检(EUS-FNA)。由于该方法穿刺针直径小,导致肿瘤出血的风险极低;此外,从胃肠腔内进针,有效避免了经皮穿刺引起针道种植和肿瘤破溃导致腹腔播散转移的危险。尽管取得的组织较少,但活检阳性率高,国外报告诊断准确性可达90%以上[2]。获得的组织足够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但可能难以满足基因检测的要求。此外,尽管NCCN指南未提及,但国内专家共识当GIST累及黏膜形成溃疡(通常呈脐样)时,内镜钳取活检常能获得肿瘤组织而明确诊断。直肠中下段GIST可经直肠壁进行粗针穿刺活检,阳性率极高,且收获组织足够进行基因检测。国内外专家共识均认为经皮穿刺有针道种植和肿瘤破溃导致腹腔播散的风险,仅适用于可疑转移的GIST。 二、局限性GIST的治疗 (一)局限性GIST的外科治疗 外科手术仍是原发、局限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已经明确,肿瘤能否完整切除直接与预后相关。对可手术切除的GIST,国内外专家共识和指南有明确的指引,应手术切除病灶或先行新辅助治疗后再行手术。除2 cm 以下的胃GIST,其余原发局限GIST均应手术切除。经活检(推荐细针穿刺)证实小于2 cm的胃GIST,如有超声内镜的高危征象(肿瘤边缘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局部囊性或实性回声)应考虑手术切除。否则可间隔6~12个月复查超声内镜,暂不手术。不止一项回顾性研究证实,小GIST(1~2 cm,milliGIST)或微小GIST(<1 cm,microGIST)在尸检中常见,发现率可达20%~30%[3]。尽管微小GIST同样可以检测到KIT或PDGFRA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6-06-17T14:15:16.37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5期作者:苏超英[导读] 肿瘤的恶性程度不同,会导致基因突变位点的不同, KIT 外显子9 及外显子11 突变的胃肠间质瘤在术后复发率较高。 苏超英(云南云光发展有限公司医院云南昆明 650114)【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2ST)的临床病理特征,为该类肿瘤的治疗和诊断提供临床病理研究资料。方法:对发生于2013年3 月的4 例G2ST 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检查,结合文献讨论该类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4 例均为成人,男性1 例,女性3 例,年龄36-44 岁,临床首发症状同为腹痛,包块,消化道出血,胃肠道梗阻,临床诊断,胃肠道肿块,性质待查,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肿瘤病变位于粘膜下及息肉样突向肠腔,肿瘤组织主要由长梭形细胞和上皮样圆形成多角形细胞组成,瘤细胞界限 不清,核杆状或呈梭形,排列呈束状,编织样或漩涡状,其中一例为混合细胞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示CD117 阳性,CD34 阳性,KI-67均有表达,S100 均有不同程度表达,CK 阳性,VIMENTIN 阳性,Desmin 阳性表达1 例,SMA 阳性表达1 例,其阳性程度从+~~~++ 不等,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几乎所有病例均不同程度表达KI-67 和PCNA,高危险性的阳性表达强,这说明GIST 的治疗和预后除与肿瘤的大小,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及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关外还与KI-67.PCNA.CD117.CD34 在肿瘤中的表达程度有关,治疗首选手术切除。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化临床病理治疗预后【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086-02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个有争议的肿瘤,它发生于胃肠肌壁,且有逐年增设的趋势,Miettinen 提出GIST 是指GI 中既不是典型平滑肌瘤也不是神经鞘瘤的一类间叶性肿瘤[1]。IST 代表一类异源性肿瘤,部份显示平滑肌或神经性或肌神经混合性分化,部分显示不成熟间叶分化,研究发现GIST 可能源于胃肠道壁内的CAJAL 间质细胞,且肿瘤缺乏分化或未定向分化,肿瘤除可发生于胃肠道全长范围,还可发生于肠系膜,网膜腹膜及后腹膜。因此,目前认为GIST 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性肿瘤,现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合相关文献作探讨[2]1、资料和方法以2013 年3 月间在省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4 例GIST 为研究对象,4 例患者均先后行肿块切除,并行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及分析。 2、结果2.1 肿瘤发生部位及大体特征4 例病例中,3 例发生于胃,1 例发生于小肠,直径分别为3.9cm,5.4cm,5.7cm,4.3cm,部分肿块呈多结节状,壁间生长3 例,息肉样突向肠腔1 例,肿瘤均呈实性。 2.2 GIST 的组织学类型与免疫组织化学特征4 例病例中,上皮样细胞型1 例,梭形细胞型2 例,混合细胞型1 例。4 例GIST 中,肿瘤组织主要由长梭形细胞和上皮样圆形成或多角形细胞构成,或两种细胞混合构成,梭形瘤细胞浆丰富,嗜酸性,瘤细胞界限不甚清楚,核呈梭形或杆状、排列呈束状、纺织状或漩涡状,上皮样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胞浆酸性或透明,部分可呈印戒样、瘤细胞排列呈片状索状、巢状。 2.3 GIST 的免疫组织化学特征4 例胃小肠的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肿瘤均不表达CK,而表达CIMENTIN,CD117 阳性,C434 阳性,S-100 均有不同程度表达,SMA 表达一例,DESMIN 表达3 例,KI-67 均有表达,阳性度不等,其中发生于小肠的胃肠间质NSE 阳性,NF 阳性,SYN阳性。 3、讨论3.1 GIST 的临床症状与诊断GIST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多发于胃小肠,结、直肠,食道,网膜及系膜,主要症状为腹痛、包块、消化道出血、胃肠道梗阻、吞咽困难等,多发于中老年人,估计年发病率约为10-20 个/100 万个。由于术前由子内镜检查可见肿瘤组织呈息肉样草伞样隆起,但内镜下活检不易取到肿瘤组织,且有部分GIST位于腹腔网膜、膜等处,内镜检查消化道粘膜无明显异常改变。 因此GIST 的诊断主要依据术后病理诊断,肿瘤在粘膜壁内生长,突向肠腔呈息肉状生长,肿瘤多有假包膜,呈实性分叶状。由于5-7% 胃肠道间质肿瘤CD117 表达为阴性,因此它的诊断需依靠基因突变类型检测,并且在CS117 阴性的GIST 中DOG1 都有较强表达,这提示DOG1 是一个特异的GIST 的诊断标准,特别适用于CD117、PDFFRA 和KIT 突变基因检测阴性的GIST 的诊断。 DOG1 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在GIST 中特异表达的一种细胞膜表面抗原,敏感度达97.8%。 3.2 GIST 的良恶性判定,由于GIST 是一种侵袭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很难预测,HWHIMAWN 提出良恶性特征(表1)表1 GIST 良恶性特征 (另:目前一般将肿瘤分为低、中、高危险性及非常低危险性。 另:当肿瘤直径>5cm,核分裂计数>5/50HPF 或肿瘤直径>10cm核分裂,计数无论多少或核分裂计数>10/50HPT 肿瘤)无论大小是多少时,均考虑为高危险性肿瘤。目前,也有学者认为临床恶性与肿瘤形态分化之间似乎也是关系,即以下几种形态分化的肿痛具有肿痛侵袭倾向:现为神经型分化的GIST;平滑肌和神经双重分化的GIST;免疫组化仅VIMENTIN 阳性者其余均呈阳性表达的GIST。 3.3 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发生GIST 是一个多潜能性的肿瘤,GIST 发生于胃肠肌壁为一种不成熟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增殖,有文献显示,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中,DESMIN 仅3% 病例阳性,CD34 70-85% 病例阳性,CD117 86% 病例阳性表达[3]。ST 是具有异质性的一组肿瘤,它是沿着多个方向广泛分化为单一性的或复合性的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诊治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点、生物学行为以及诊治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9例胃肠道间质瘤CD117,CD34,SMA、Desmin、NSE、S100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進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29例胃肠道间质瘤CD117阳性表达26例占89.7%,CD34阳性表达21例,占72.4%。随访18例患者,有8例复发或死亡,其中NSE和(或)S100蛋白阳性表达6例。在潜在恶性和恶性患者CD117、CD34、SMA、NSE、S100等蛋白的表达与良性患者有明显差异,但Desmin的表达两者没有差异。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D117及CD34是较特异的标记物。NSE、S100蛋白阳性表达者在判定恶性时需高度重视,应行根治性切除。 标签: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免疫表型上表达CD117(ckit蛋白),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免疫表型以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并且在其生物学行为判断上具有一定难度和预后的不确定性[1]。本研究对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特征、生物学行为及治疗等方面作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病例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31~63岁,中位年龄50岁。胃22例,占75.9%;肠道7例,占24.1%。主要症状有腹部疼痛、腹部包块、呕血和(或)黑便,部分病例还有食欲不振、肠梗阻、腹泻和体重下降等症状。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 1.2 方法标本经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采用SP 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117,CD34,SMA、Desmin、NSE、S100蛋白,试剂由福建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实验常规设置阴性和阳性对照。CD117、S100以细胞质和(或)细胞膜着色为阳性,CD34,SMA、Desmin、NSE以细胞质着色为阳性。 1.3 生物学行为判断按WHO(2002)软组织肿瘤分类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分为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3类[2]。可靠的恶性征象是手术时即浸润到邻近器官,或出现网膜、肠系膜、腹膜、肝脏或淋巴结等处转移(注意排除与周围脏器粘连)。肿瘤黏膜侵犯及肌层浸润也是恶性的重要证据(有时继发性溃疡导致难以明确判断黏膜有无侵犯),核分裂像>5~10个/HPF,肯定为恶性。潜在恶性指标是:①胃间质瘤直径>5.5cm,肠间质瘤直径>4cm;②胃间质瘤核分裂像>5/50HPF,肠间质瘤只要出现核分裂像;③肿瘤中心坏死明显;④核异型性明显;⑤瘤细胞丰富,生长活跃;⑥镜下可见黏膜固有层或血管浸润;⑦上皮样间质出现腺泡状结构;⑧非整倍体DNA含量高,PCNA、KI67表达增高等。无任何潜在恶性指标者为良性间质瘤,具有一项者为交界性或潜在恶性间质瘤,具有一项肯定恶性指

181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150 .论著. 181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张云曹晖汪明沈丹平沈志勇倪醒之吴志勇沈艳莹刘强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治经验,分析其病理特征和影响GIST预后 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经手术治疗的181例GIST患者的临床 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Fletcher推荐的生物学行为分级法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 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本组GIST病变部位:胃107例(59.1%)。小肠51例(28.2%),结直肠等其 他部位23例(12.7%);伴有肝转移7例。172例(95.0%)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其中胃 镜53.5%(92/172),CT34.3%(59/172),超声内镜或胶囊内镜17.4%(30/172)。瘤体长径0.5~ 30.0cm不等,平均7.0cm。CDll7阳性171例(94.5%),CD34阳性156例(86.2%)。外科手术完全 切除176例,其中合并联合脏器切除26例;姑息性切除或活检术5例。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 分别为95.2%、87.9%和78.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原发部位、核分裂像数目、 Fletcher分级和是否合并联合脏器切除对生存率有影响(P<O.05);多因素分析显示.FIetcher分级和 肿瘤大小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术后有8例高危患者和3例复发转移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后病情稳定。 结论内镜和CT是GIST有效的诊断手段.用netcher分级法来判断GIST的生物学行为和预测预 后是简单、有效的方法.外科手术仍是目前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而结合靶向治疗将成为改善 GIST预后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外科手术;临床病理;靶向治疗;预后 mors Analysisofclinicopathologyandprognosisin181patientswithgastrointestinalstromal ZHANGYun,CAOHui。WANGM流g。SHENDan-ping,SHENZhi—yo鸭。NIXing-zhi,WUZhi—yong, SHENYan-ying,LIUQiang.DepartmentofGeneralSurgery,Re面iHospital,ShanghaiJiaotong Univers毋,Shandmi200127,China Correspondingauth07:酗0Hui.Email:caohu厶hcn@hotmail.com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therapeuticexperienceofgastrointestinalstromal tumors(GIST)andtoanalyzethepathologicalfeaturesandprognosticfactorsofGIST.Methodsne clinicopathologicalandfollow-updataof181patientswithGISTadmittedinRenjiHospitalbetween January1999andDecember2007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Allthecasesweregroupedaccording to玎etcher’Srisk8Cheine.L/fetableandCOXregressionmodelwereusedtoevaluatethe prognosticfaetors.ResultsOutof181tumo伟,107(59.1%)werelocatedinstomach,51(28.2%)in intestineand23(12.7%)ineolorectumorothersites.Distantmetastases,includinglivermetastaseswere foundin7patientsintraoperatively.Tumotsizerangedfrom0.5to30cmwiththemeanof7.02em. ThepositiverateofCDll7was94.5%(171/181)andthatofCD34was86.2%(156/181).One hundredandseventy一8ixpatientsunderwentcompleteresections.includingmulti.organresectionsin26 patients.11leotherpatientsunderwentpalliativeoperations.‰l一.3?and5.yearoverallsurvival ratesof181patientswere95.2%。87.9%and78.5%respectively.Univariateanalysisrevealedage. tumorsize,primaryorganoftumor,mitoticcount。Fletcher’sclassificationandmulti.organresection wereassociatedwithsurvivalrate.NosignificantdifferenceofSeXWasexistedamonggroups.COX hazardproportionalmodelrevealedthatadvancedstageandlargetumorsizeindicatedwo鹅eprognosis. Eightpatientswithhighriskofrecurrenceand3patientswithrecurrenceandmetastasiswerestable DOI:i0.3760tcma.j.issn.1671—0274.2009.02,018 作者单位: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张云、曹晖、汪明、沈丹平、沈志勇、倪醒之、 吴志勇),病理科(沈艳莹、刘强) 通信作者:曹晖.Email:caohuishcn@hotmail.corn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