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哀郢教案

哀郢教案

哀郢教案
哀郢教案

《哀郢》教案

一、楚辞介绍

1、楚辞

“楚辞”在汉代一般被称作“赋”,在文学史上被称作“屈赋”、“骚赋”,“楚赋”,“骚体诗”等名称,是诗人屈原在楚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楚辞”这种诗歌体式,按其名称本义来说,是指楚地歌辞的意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在语言风格以及声调节拍上都有着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如语言风格上喜用“兮”字,是屈原在吸收民间语言和南方歌谣的形式与韵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实际上,汉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为“赋”,把楚辞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地区的一种新诗体,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带韵散文之类的作品。

2、“楚辞”与《诗经》

“楚辞”也受到《诗经》的影响,但与《诗经》相比,“楚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也是很明显的:

(1)《诗经》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作品,主要属群众性集体创作,有浓厚民歌色彩。楚辞由屈原创造,是诗人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2)《诗经》多以四字句为定格,篇章比较短,风格比较朴素。楚辞的篇幅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更富于变化。

(3)《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文学,是我国当时南方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二、屈原及其作品

1、屈原生平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姓芈(音米),氏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一生在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追求圣君贤相的“美政”,力主改革以富国强兵。

屈原的生平详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楚世家》、刘向《新序·节士》。

屈原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年轻时即楚怀王前期,曾得怀王信任,受到重用,当时屈原任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怀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与他同事的上官大夫,嫉妒他的才能。屈原为怀王起草改革朝政的宪令时,因拒绝代表保守势力的上官大夫要修改其中一些条文,而得罪上官大夫,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刚愎自用、感情用事的怀王“怒而疏屈原”,屈原被流放。后来屈原担任三闾大夫,把昭、屈、景王族三姓居住区管理得井井有条,“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王逸《楚辞章句》)。

楚怀王十六年(前313),秦惠文王想攻打齐国,当时的楚国在屈原的主张下,已与齐

国结盟,秦惠文王有所顾忌,就派张仪用重金作见面礼贿赂楚怀王,并向怀王许诺只要楚与齐绝交,就把商、於方园六百里的地划归楚国。怀王听信张仪的话,于是同齐国绝交。可事后,秦国并没给楚国地,楚怀王觉得受骗,一怒之下发兵攻打秦国。十七年(前312),秦国在丹、淅(二水名,流于陕西、河南境内)大败楚军,诛杀楚军八万余人,俘虏了楚将屈匄(音丐),占领了楚汉中方园六百里土地。十八年(前311),秦国考虑到暂时灭不了楚国,而且齐和楚又重新结盟,提出割让先前侵占楚国汉中六百里地的一半同楚国议和,怀王不愿意要地,而更愿意要先前到楚国游说并欺骗过他的张仪,张仪被秦国又派到楚国,他到楚国后,又重金贿赂当时掌权的靳尚,靳尚对楚怀王宠姬郑袖说秦将用美女来换张仪,会使郑袖失宠,于是郑袖又在怀王面前说情,怀王放了张仪。当时屈原出使齐国刚回,力谏怀王杀掉张仪。怀王也有些后悔,派人追张仪,可是没能追上。怀王二十四年(前305),楚国又背叛齐国同秦国和好,并前往秦国迎娶新妇。一向主张联齐抗秦的屈原因为劝阻楚怀王同秦和好,被贬斥到汉北之地(《抽思》云,“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怀王二十八年(前301),秦与诸侯联合攻打楚国,杀唐眛,攻占重丘。怀王二十九年(前300),秦国又进攻楚国,大破楚军,歼灭二万余人,楚大将景缺战死。怀王三十年(前299),秦国再次攻打楚国,攻占八座城池。当时秦昭王想把楚怀王骗到武关,怀王正打算动身,屈原劝谏道:“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动身,以免得罪秦国,怀王到了武关,结果被秦扣为人质,要挟楚怀王割地,遭到怀王拒绝。楚国立怀王儿子横,这就是顷襄王,他任命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顷襄王三年(前296),怀王客死在秦国被送回来安葬,“楚人怜之,如悲亲戚”,楚人因为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客观上则肯定了屈原判断之准确。子兰于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大怒,将屈原从汉北放逐到江南地区。屈原“上洞庭而下江”,辗转沅、湘一带,故都日远,长年不复,“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目睹国土沦丧,民众流徙,面对残酷现实,自感回天无力,又不肯与恶势力妥协,抑郁悲愤,遂于五月五日怀石,自投汨罗江而死。

关于屈原的死,苏轼《屈原庙赋》有解释、体悟,“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死犹能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

2、屈原的生卒日期

关于屈原的生卒的具体日期,目前说法不太统一。

关于生年,后人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二句推测其出生年月日,主要有三种说法:

邹汉勋定为楚宣王二十七年(前343)戊寅正月二十一日;

郭沫若定为楚宣王三十年(前340)正月初七日;

浦江清定为楚威王元年(前339)正月十四日;

汤炳正定为楚宣王二十八年(前342)正月二十六日。

关于卒年,据《哀郢》、《怀沙》及《史记·楚世家》推测,亦无确证,目前也有几种说法:

黄文焕定为顷襄王十年(前289);

林云铭定为顷襄王十一年(前288);

蒋骥定为顷襄王十三四年或十五六年(前286-前283);

刘梦鹏定为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

3、屈原的作品

屈原两次被贬,流放中仍不忘国事,在失意中写下许多著名的诗篇以明志,表现了诗人志存高远、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思想境界,为了国家忍辱负重,含悲苦行,心系祖国,矢志不渝。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作品。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从内容分大致有三类:

一是以《离骚》、《九章》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述说了自己的生平、情感、理想以及同恶势力斗争的精神境界;

二是哲理诗《天问》表现了他对宇宙、社会的怀疑和探索;

三是祭祀神灵的《九歌》。

楚辞在句式上突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格局,句子加长,句式参差,富于变化,创作形式上也由短篇发展为长篇巨制,大量运用比兴手法表情达意,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先河。

鲁迅充分肯定了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屈原“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4、屈原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的伟大之处,并非他那至死不离开楚国的实践行为,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生的进取模式,其内容包括:

(1)忠君爱国。他对楚国怀有“深固难徙”的钟爱,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深沉眷恋情绪,本国没有希望,甚至遭祸殒身,但他仍然希望存君兴国;受到疏远、流放之后,他怨君更忠君,将“俗之一改”寄希望于君之一悟,因而有恋阙思君、表白陈情的倾诉,有抨击群小、以显己美的对比。

(2)独立不迁。屈原廓其无求,头脑清醒,独立于世,横而不流,他追求正直、光明,鄙视周容、佞曲,即使备受摧残,穷困茕独,谣诼攻击,无人支持,也不改弦易辙。为了美好人格、操节的保持,他牺牲了欢乐、升擢,也牺牲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更牺牲了比生命还看重的“修名”。

(3)上下求索。对理想、对真理、对美政的追求,执著不懈,不屈不挠。

(4)好修为常。屈原说过,“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一篇《离骚》,言修者凡十一,志行高洁,仍不断磨炼、提高、完善。

与众不同的是,屈原汲汲以求的是以上四项的“全能”,力图将执著不舍的深切眷恋、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坚韧不拔的求索精神、好修不懈的崇高品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超越现实的理想模式、完人模式,是屈原的伟大、独特之处,亦是其痛苦、悲剧之源。因为根据当时的环境、条件、气氛、屈原是无法进行“全能”操作的;若要操作,必有舍弃;若不舍弃其中一部分,则不仅不能实现、实施、尝试,而且连自身也难以保全,所以就一下子陷入了困境、难以解脱。屈原遭到接二连三的打击之后,面临的已不是“进与退”、“仕与隐”、“成功与失败”的选择,而是“玉碎与瓦全”的选择。屈原克服了短暂的思想动摇,始终坚持“全能”,决不轻易舍弃其中任何一项。因此以其生命与“修名”为代价,为我们

自塑了一个完美的人格典型;屈原的悲剧,正源于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而他的矛盾,正是他的人格的体现、他的“美”的张扬,而他,也就成了民族精神的完美象征。

三、课文分析

1、解题

《哀郢》是屈原《九章》中的第三篇,郢是楚国的故都,在现在湖北荆州江陵县西北。“哀郢”的含义主要有二种:一种说法是对郢都沦陷的哀悼。另一种说法是指屈原被楚王流放离开郢都,借对郢都痛惜表达强烈的思君念国情感。(东汉王逸)

2、关于《哀郢》的创作背景

关于《哀郢》创作时间、地点、背景目前众说纷纭,有十种之多。较有代表性的说法主要有二种:

第一种说法是放逐思归说。王逸、洪兴祖持这种说法。这种说法推测此诗创作于顷襄王十八年左右(前281年),因为文中屈原说自己已被放九年,而据明代黄文焕《楚辞听直》认为屈原放逐是在顷襄王九年(前290年)左右。所以就是顷襄王十八年了。而据四川省科协的钱玉趾考证,约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年),汉北两城市被秦军攻占,屈原从放流九年的汉北逃归郢都,立即被逐,东迁夏浦一带后写出《哀郢》。

第二种说法是白起破郢说。这种说法以王夫之,郭沫若为代表。认为此诗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当时秦将白起率兵击破郢都,顷襄王率残兵退守陈城(今河南淮阳)。后来迁都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到前223的被秦灭掉。

3、诗意串讲

[原文]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都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而轸(zhen3)怀兮,甲之鼌(音朝)吾以行。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词语]

1.不纯命:指天道无常;纯:正,常。

2.震:震惧,惊动;愆(qian1):罪过。震愆:流离在外。

3.离散:流离失散;相失:彼此失散。

4.仲春:夏历的二月间;东迁:指楚国都东迁。

5.去:离开。就远:踏上远行的道路。

6.遵:沿着;江夏:长江和夏水。

7.国门:国都城门;轸(zhen3):痛。轸怀:沉痛的怀念。

8.甲:指甲日。鼌(音朝):同“朝”。甲之鼌:甲日的早晨。

9.闾:里门,居住的地方。去:离开。10.怊(chao1):悲伤貌。荒忽:恍惚。其:加强语气,无义。焉:如何。极:终点。何极:哪里有止境。11.楫:划船的桨。齐扬:并举。容与:行进缓慢。

[译文]

老天爷的变化反覆无常,为什么要使百姓播迁动荡?人民都妻离子散不能相顾,正当仲春二月向东流亡。离开故乡而奔向远方,顺着长江和夏水到处流浪。走出国都的城门心绪纠结,一个甲日早晨我已在路上。从郢都出发离别了闾里,我忧思无边神志惚恍。一齐举桨而

心怀犹豫,令人哀伤的是从此再见不到君王。

[原文]

望长楸(音秋)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音现)。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心蝉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zhi2侄)。

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凌阳侯之汜(音饭)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心絓(gua4挂)结而不解兮,思蹇(音千)产而不释。

[词语]

12.长楸:指郢都大梓树,古人以顾望乔木表示故国之思,此以长楸代指故乡郢都。13.涕:泪。淫淫:泪多的样子。淫:过甚。霰(现):小雪珠。14.夏首:地名,夏水与长江合流处。西浮:往西漂流,按讲屈原整个行程是东行,此处指行到曲折处,暂为西向。15.顾:回看,回望;龙门:郢城的城门名。16.蝉媛:同婵媛,缠绵,心里牵挂不舍。17.眇:同渺,遥远。蹠(zhi2侄):践踏。18.从流:随着流水前行。19.焉:乃。洋洋:飘泊无定的样子。

20.凌:乘在上面。阳侯:大波。古代传说陵阳国之侯,溺死于水,其神为大波。这乃是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迷信解释。氾(音饭):同“泛”。21.翱翔:飞翔,这里形容船的忽上忽下。薄:义同“迫”,到,止。焉薄:止于何处。22.絓(gua4挂)结:牵挂而内心郁结。23.蹇(音千)产:迂曲不畅的意思,指委屈,忧抑。释:解开。

[译文]

望着故都高高的梓树长叹,禁不住雪珠坠落般泪滴涟涟。船过夏首又向西漂流,回看郢都的东门早已不见。内心牵挂旧都我无比感伤,回顾渺茫不知落脚何方。任凭风波推移顺着湖水流动,在这里无所归依羁旅他乡。乘着漫无边际的阳侯大波,四处飘忽游荡不知将到何所。心情像打了死结总是不能开解,思绪萦绕纠缠始终难以摆脱。

[原文]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之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登大坟而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词语]

24.运舟:运转船只;下浮:顺流下航。25.终古之所居:祖先世代所居住的地方。26.逍遥:漂荡的样子;来东:来到东方。27.羌:发语词,楚地方言,无义。28.须臾:片刻;反:同“返”。

29.背:背向;?夏浦:夏水滨;西思:思念西方。30.大坟:水边高堤。31.聊:暂且:舒:舒散。

32.州土:指所经过的江汉地区;平乐:指土地宽阔,人民生活富饶。这句是说看到这里富饶的国土,想到富庶广大的楚国,迫切危亡,这里也不能久保,不禁感到哀痛。所以本句开头用“哀”字。33.江介:江畔,江边;遗风:古代遗流下来的淳朴风气。

[译文]

将要驾着船顺流下航,因此北出洞庭再东入大江。离开长久居住的故国之地,如今慢慢飘泊渐来东方。梦魂牵萦故都总欲归去,哪里有一时一刻忘记回返。背离夏浦心头仍挂念西边,伤心的是故都离我越来越远。登上江边的高丘远望,姑且安慰一下忧愁的内心。伤心楚国富庶的州原沦丧,沿江淳厚的风俗将无处找寻。

[原文]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cha4chi4)而含慼戚。

[词语]

34.当:面对;陵阳:地名,在今安徽省青阳石埭之间,以当地陵阳山得名。35.淼:大水渺茫望不到边;?如:往。36.曾不句:我从未想到大厦会成废墟;夏作“厦”;?丘:丘墟。37.两东门:郢都两个东门;芜:生了荒草。38.怡:快乐。39.接:衔接。40.惟郢路:想起离开郢城的道路;辽远:遥远。41.不可涉:不能渡过,涉:渡。42.忽若:恍惚像是。去:离开郢都。不信:指不见信于楚王。43.复:同“返”。44.惨郁郁:悲惨忧郁;不通:指不能自解。45.蹇:发语词。侘傺(cha4chi4):失意的样子。慼:同戚,悲伤。

[译文]

面对着陵阳山还能到哪里,渡过浩淼的波涛欲往何处?怎料想宗庙宫室竟成荒丘,谁曾想郢都两东门也会荒芜?很久以来心情不快,忧虑与愁苦交替着接连不断。想起到郢都道路如此辽远,长江夏水涉渡多么艰难。感觉离开故都不被信任时间好象很短,至今已过九年仍然未能召还。惨恻郁闷襟怀不能舒展,惆怅失意心中悲戚满含。

[原文]

外承欢之汋约兮,谌(chen2)荏(音认)弱而难持,

忠湛(音战)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音章)之。

尧舜之抗行兮,瞭(辽)杳杳(yao3)而薄天。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憎愠惀(温伦)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众踥蹀(音接叠)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词语]

46.外:外表;承欢:承君之欢;汋约:同“绰约”,美貌,这里形容小人的媚态。47.谌(chen2):诚然,实在;荏弱:软弱;持:指其立身。48.忠:指忠贞的人;湛湛:厚重的样子。49.妒:嫉妒;被:应作“披”;被离:伤乱交错的样子;鄣;阻挡,遮蔽。50.尧舜:尧帝和舜帝;抗行:高尚的行为。51.瞭:眼明;杳杳:远状;薄天:接近天,上达于天。薄:同“迫”。52.被:披,加上。53.憎:憎恨;愠惀:忠心耿耿的样子,指忠诚之人。54.夫人:那些小人;慷概,指口头上讲得慷慨激昂。55.众:指众小人;踥蹀:奔走的样子。56.美:指君子;超远:疏远;逾迈:越来越疏远。

[译文]

有些人表面顺从柔情媚态,实际上软弱无能难以依赖。良臣忠心耿耿希望进用,嫉妒者便纷纷设置障碍。唐尧虞舜都有高尚的德行,光明正大远远地上迫苍旻。众多嫉妒者群起诋毁,说他们不慈不仁横加罪名。憎恶内心美好的贤德之士,喜好能说会道的奸佞之徒。平庸者都奔走钻营天天进用,贤能者却越来越远地被驱逐。

[原文]

乱曰: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词语]

57.曼:引,展开;曼目:纵目;流观:四方眺望。58.冀:希望。59.首丘:头向山丘。古代相传狐在死时一定将头朝向它生身的小山。60.信:诚然,的确。弃逐:被抛弃放逐。

[译文]

尾声:

放开我的眼光向四方环顾,希望回都一次能在什么时候?鸟雀飞翔都要归还故土,狐狸死了头向着栖居的山丘。确实不是我的罪过而被弃逐,哪里有一天一夜忘记这烦忧!

4、内容分析

此诗不计乱辞,可分为五层,每层三节(四句一节)。前三层为回忆,第四层抒发作诗当时的心情,第五层为对造成国家、个人悲剧之原因的思考。乱辞在情志、结构两方面总括全诗,为第六层。

诗的开头诗人仰天而问,可谓石破天惊。此下即绘出一幅巨大的哀鸿图。“仲春”点出正当春荒时节,“东迁”说明流徙方向,“江夏”指明地域所在。人流、江水,兼道而涌,涛声哭声,上干云霄。所以诗中说诗人走出郢都城门之时腹内如绞。他上船之后仍不忍离去,举起了船桨任船飘荡着:他要多看一眼郢都!他伤心再没有机会见到国君了。“甲之鼌(朝)”是诗人起行的具体日期和时辰,九年来从未忘记过这一天,故特意标出。第一层总写九年前当郢都危亡之时自己被放时情景。

第二层为“望长楸而太息兮”以下三节,写船开后仍一直心系故都,不知所从。“长楸”意味着郢为故都。想起郢都这个楚人几百年的都城将毁于一旦,忍不住老泪横流。李贺说:“焉洋洋而为客,一语倍觉黯然!”因为它比一般的“断肠人在天涯”更多一层思君、爱国、忧民的哀痛。诗中从“西浮”以下写进入洞庭湖后情形,故说“顺风波”(而非顺江流),说“阳侯之氾滥”,说“翱翔”,等等。

“将运舟而下浮兮”以下三节为第三层,写继续东行时心情。“运舟”指驾船、调转船头。“上洞庭”言由洞庭湖北行,“下江”言顺流而下。去之愈远,而思之愈切。诗人之去,可谓一桨九回头,读之真堪摧人泪下。

“当陵阳之焉至兮”以下三节为第四层,写诗人作此诗当时的思想情绪。在这一层中才指出以上三层所写,皆是回忆;这些事在诗人头脑中九年以来,魂牵梦萦,从未忘却。“当陵阳之焉至兮”二句为转折部分,承上而启下。此陵阳在江西省西部庐水上游,宜春以南。《汉

书·地理志》说:“庐江出陵阳东南”,即此。其地与湖湘之地只隔着罗霄山脉。大约诗人以

为待事态平息,可以由陆路直达湖湘一带(俱为楚人所谓“江南之野”),故暂居于此。

第五层即“外承欢之汋约兮”以下三节,承接第四层的正面抒情,进而揭出造成国家危难之根源。朝廷那些奸佞之徒善于逢迎奉承,不仅因为他们无能,还因为他们无忧国忧民之心,只知为了一己的利益而诬陷正直之士,所以在治国安民方面实在难以倚靠。但关键还在于当政者喜好怎么样的人。“憎愠惀之脩美兮,好夫人之忼慨”,便是屈原对顷襄王的评价。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作品表现的思想是极其深刻的。

诗的前三层为回忆,其抒情主要通过记叙来表现;第四、五层是直接抒情。乱辞总承此两部分,写诗人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的痛苦和悲伤。“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语重意深,极为感人。全诗章法谨严,浑然一体。

四、艺术特色

1、本诗全诗结构严谨,在结构上具有独创性。

(1)开头并未交待是回忆,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留下深刻的印象。(2)四句为一节,三节为一层意思,很整齐。(3)倒叙法,先从九年前秦军进攻楚国之时自己被放逐、随百姓一起东行的情况写起,到后面才写作诗当时的心情。这就使诗人被放以来一直不能忘记的那一幅幅悲惨画面,那摧人肺肝的情景,得到突出的表现。全诗六层,从抒情方式上看,前三层在叙事中抒情,使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后三层直接倾吐内心,由于诗篇纪事和抒情融合为一体,诗句凄婉真切,感情真挚动人。

2、语言上的特点是对偶多,骈句多。

如“去故乡而就远,遵江夏以流亡”、“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背夏浦而西思,哀故都之日远”等,既富有对偶美,也有助于加强感情力度。

3、善于使用质问、反问的句式抒情。

将内心愤慨、悲伤、绝望的感情表达得异常充分,所以司马迁有“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的感慨。在风格上,徐焕龙《楚辞洗髓》谓之“于《九章》中最

为凄惋,读之实一字一泪也”,诚然。

五、阅读与思考:

1、说说你对《哀郢》创作背景的看法。

《哀郢》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其创作背景历来说法不一。王逸以为是屈原被流放时怀念故国而作。洪兴祖说:“此章言已虽被放,心在楚国,徘徊而不忍去,蔽于谗谄,思见君而不得,故太史公读《哀郢〉而悲其志也。”(《楚辞补注》)王夫之认为是为楚国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市)被秦将白起攻破而东迁于陈(在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二七八年)的事件而作;《哀郢》即“哀故都之弃捐,宗社之丘墟,人民之离散,顷襄之不能效死以拒秦,而亡可待也。”(《楚辞通释》)

这首诗歌主要内容是屈原由于郢都失陷而追想自己当年流放的情形;围绕着对于故都的思念,篇中深刻表现了诗人对楚国乡土的热爱、人民命运的关怀,同时也对楚国腐朽的统治集团作了尖锐的揭露。

2、《哀郢》在主题和艺术上有何特色?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doc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 【历史脉络】 一、先秦散文:夏(前21'前16世纪)一商(前16~前11世纪)一周[西周:前 10 66、前771年?东周:前770~前476年(春秋)'前475"前221年(战国)]- 秦(前 22广前202年~前206年)。先秦散文分为两类: A、历史散文: 1《尚书》:最早,商周记言史料汇编记 2《春秋》:最早编年体史书,大事记言 3《左传》:叙事散文成熟标志,“叙事之最”。左丘明 4《国语》:最早国别史。左丘明记 5《战国策》:录士策谋,记言。西汉刘向编事 6“春秋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B、诸子散文: 1《老子》:春秋老子著 2《论语》:记录孔子言行,语录体。寓 3《孟子》:对话辩论式,战国孟子和弟子编理 4《庄子》:又称《南华经》,汪洋恣肆,变幻莫测, 挥洒自如,寓言故事连缀战国庄周 5《墨子》:逻辑性论理。战国墨翟著于 6《荀子》:朴实深厚,说理精辟战国荀况著形 7《韩非子》:严峻峭刻 二、两汉散文:(前206、公元23年~25箜20年)汉代散文可分三类: A、史传文1《史记》: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

2《汉书》:断代史,东汉班固 B、政论文1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 2晁错《论贵粟疏》 3王充《论衡》(东汉) C、赋1枚乘《七发》(开汉赋先声) 2司马相如《子虚》《上林》 3扬雄《甘泉》《河东》《长杨》《羽猎》 4班固《两都赋》东 5张衡《二京赋》《归田赋》汉 最早写赋是战国荀子(咏“礼、智、云、蚕、箴”) 三、魏晋南北朝:(220^589年)。这时期散文分三大类: A、散文 魏(220~265) 1曹丕《与吴质书》 2曹植《与杨德祖书》 3稚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4阮籍《大人先生传》 蜀(22广263):诸葛亮《出师表》 西晋(265~316):李密《陈情表》 东晋(317~420年) 1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王羲之《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哀江南》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哀江南 教材分析: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它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抒发兴亡之感。本文出自《桃花扇》的最后一出,由戏曲中的人物——苏昆生所唱的七首曲词组成,旨在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这种感触,不是苏昆生独有的,而是那个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声。《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那是因为这种民族悲声里,包含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的对历史的兴衰的探索。也正是这个原因,《桃花扇》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写男女爱情故事的戏曲。 七首曲词,六首侧重写景,最后一首直抒胸臆。诗词鉴赏的重点,往往落在表达技巧和精炼的语言上。本篇《哀江南》是安排在高中语文的第四册,而第三册里刚学过古典诗词,高二学生完全有能力用诗词鉴赏的方法鉴赏、品评文中的曲词。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曲词中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3、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点: 赏析情景交融的写法和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通过对南明灭亡后南京城内外景象的描写而抒发的感情。 2、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感知课文,理解课文,进而达到鉴赏目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解决本文生字词,并熟读全文,选背其中的一二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言:“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高度概括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朝代更替的规律。而朝代的更替往往是通过战争完成的。战争之后,往往是一片萧条,社会遭到极大的破坏。目睹萧条衰败之景,人们往往伤感不已。此情此景,文人们留下了不少作品: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今天,我们拜读孔尚任的《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哀江南》,领会苏昆生的心情。 二、作者介绍

最新哀郢教案

《哀郢》教案 一、楚辞介绍 1、楚辞 “楚辞”在汉代一般被称作“赋”,在文学史上被称作“屈赋”、“骚赋”,“楚赋”,“骚体诗”等名称,是诗人屈原在楚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楚辞”这种诗歌体式,按其名称本义来说,是指楚地歌辞的意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在语言风格以及声调节拍上都有着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如语言风格上喜用“兮”字,是屈原在吸收民间语言和南方歌谣的形式与韵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实际上,汉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为“赋”,把楚辞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地区的一种新诗体,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带韵散文之类的作品。 2、“楚辞”与《诗经》 “楚辞”也受到《诗经》的影响,但与《诗经》相比,“楚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也是很明显的: (1)《诗经》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作品,主要属群众性集体创作,有浓厚民歌色彩。楚辞由屈原创造,是诗人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2)《诗经》多以四字句为定格,篇章比较短,风格比较朴素。楚辞的篇幅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更富于变化。 (3)《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文学,是我国当时南方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二、屈原及其作品 1、屈原生平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姓芈(音米),氏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一生在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追求圣君贤相的“美政”,力主改革以富国强兵。 屈原的生平详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楚世家》、刘向《新序·节士》。 屈原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年轻时即楚怀王前期,曾得怀王信任,受到重用,当时屈原任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怀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与他同事的上官大夫,嫉妒他的才能。屈原为怀王起草改革朝政的宪令时,因拒绝代表保守势力的上官大夫要修改其中一些条文,而得罪上官大夫,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刚愎自用、感情用事的怀王“怒而疏屈原”,屈原被流放。后来屈原担任三闾大夫,把昭、屈、景王族三姓居住区管理得井井有条,“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王逸《楚辞章句》)。 楚怀王十六年(前313),秦惠文王想攻打齐国,当时的楚国在屈原的主张下,已与齐

2021年高中语文《哀江南》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2021年高中语文《哀江南》教案人教版第四册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当堂背会课文。 2、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3、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赏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及《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 《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1出,实际共44出),写明末夏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奸党余孽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妆奁,被李香君坚决拒绝。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

阮大钦仰仗权好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季君嫁给新任浩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灭后,侯方域在栖霞山同李香君相会。这时,复征文人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 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未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2、传奇与杂剧 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杂剧主要有以下区别。 (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本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光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

2018年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2018年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08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 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庾信《哀江南赋》 3、时令纪月法

《哀江南》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哀江南》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 计 一、检查预习 1、生字词,用小黑板(很原始吧?如果不是公开课,我连小黑都不用!)请了两个学生读。 2、朗读。(第1支曲子范读,第2至6支请了五个学生读,第7支齐读。) 二、整体把握 (实录) 师: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也有戏眼。“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眼是? 生:绿 师:“红杏枝头春意闹”呢? 生:闹 师::“云破月来花弄影”—— 生:弄 师:《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是—— 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师:很好。戏曲《窦娥冤》的戏眼是——

生:冤KG1E+Et$ee` 师:《闺塾》呢? 生:(略思考)闹! 师:好,那么,我们这一课《哀江南》,戏眼是—— 生:哀! 师:(在课题的“哀”字下标重点号)这里的“哀”是什么意思? 生:悲哀、哀叹 师:悲哀和哀叹,哪个准确些? 生:哀叹 师:(板书:哀叹)“哀叹”什么? 生:江南? 师:这里的“江南”指的是哪里? 生:长江以南 师:准确些。 生:这里只是南京。 师:为什么要哀叹南京? 生:因为南京是当时的首都。 师:准确地说,南京是南明的开国之都,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来朱棣迁都北京。而写《哀江南》的时候,清兵入关,

南明灭亡,南京只能说是“故都”。这里的江南,既指南京,又有着“国家”的意义。我还想问,哀叹江南的什么? 生:灭亡 师:是的,这是一种“亡国之痛”(板书)。是谁在哀叹亡国之痛? 生:作者{Jvt 师:作者本人直接抒情? 生:是苏昆生 师:对,是借戏中人物苏昆生之口来表达的。这苏昆生是什么人? 生:樵夫;李香君的教曲师傅 师:这苏昆生曾是明代宗室,唱曲名家,李香君的教曲师傅,长期生活在秦淮河边,非常有名,相当于歌星周杰伦之类。现在国家灭亡了,他沦落为樵夫,靠打柴为生。你们能不能想像得到周杰伦打柴的样子?(生笑)很惨吧?亡国给百姓带来的伤痛,不仅是物质上的破坏,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创伤。 师:这种亡国之痛是怎样表达的,用的是什么抒情方式? 生:(众)写景;寓情于景;直抒胸臆 师: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都有吗?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 黄桥中学高三语文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怀古诗的解题方法、技巧与思想内容;(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准确鉴赏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1 【教学设想】多媒体演示、学生共同参与探讨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题 余秋雨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为什么?因为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用苍劲悲凉的情感来吟咏,所以怀古诗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它的魅力。)二、解决预习题概括分类 咏史怀古诗从思想内容上分有三类: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金陵怀古 司空曙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注】司空曙,晚唐诗人。庾开府即庾信,南朝梁著名诗人,早年在金陵做官,深受梁武帝赏识,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北周代魏后,他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 【答案】 一、思想内容: A、相同点:都写昔盛今衰 B、不同点:李诗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事变迁的感慨 司诗既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 事变迁的感慨,又借以寄寓对唐 朝国势衰微的感叹,更含有自己 的故园之思 刘诗既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 事变迁的感慨,又表达国家兴亡 取决于人事的观点,告诫统治者 不要沉迷声色,贪图享乐,步六 朝后尘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优质课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顾建芬

第9课《说“木叶”》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培养学生筛选课文中的主要信息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材助读】 一、走近读者: 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1910年2月出生于北京。他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俞平伯在为《夜》所作的序言中称之为“异军突起”。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夜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选》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弛想》。 林庚先生在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也有突出的贡献,先后出版了《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中国历代诗歌选》等著作。此外,林庚在楚辞、唐诗研究、明清小说等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 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一书。作者林庚,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者。他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而大多用“木叶”一词。从这一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细微用语中的差别入手,作者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门,令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的后面,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诗人的感情,是诗人精心遣词用语的良苦用心。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

《楚辞·哀郢》全文注释、分析

哀郢① 屈原《九章·哀郢》当作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史记·屈原列传》载,楚顷襄王立,令尹子兰谗害屈原,屈原被放江南之野(郢都附近长江以南之地)。《楚世家》又载顷襄王元年“秦大破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秦军沿汉水而下,则郢都震动。屈原的被放,也就在此时。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国家迁都,百姓流亡,屈原写下了这首哀悼郢都沦亡的诗篇,抒写自己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皇天之不纯命兮②,何百姓之震愆③?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④。 去故乡而就远兮⑤,遵江夏以流亡⑥。 出国门而轸怀兮⑦,甲之鼂吾以行⑧。 发郢都而去闾兮⑨,怊荒忽其焉极⑩。 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凌阳侯之氾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 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 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障之○51。 尧舜之抗行兮○52,瞭杳杳而薄天○53。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54。 憎愠惀之修美兮○55,好夫人之慷慨○56。 众踥蹀而日进兮○57,美超远而逾迈○58。 乱曰○59:曼余目以流观兮○60,冀一反之何时○61。 鸟飞反故乡兮○62,狐死必首丘○63。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64,何日夜而忘之○65!

楚辞_九章_哀郢原文

楚辞?九章?哀郢2)原文 九章?哀郢2)⑨龙门:指郢都的东城门。 ⑩眇:同渺,遥远。跖(zh ):脚踏。所跖:驻足的地方。 焉薄:止于何处。薄:止。 蹇产:曲折纠缠。 江介:江边。遗风:古代遗留下来的淳朴风俗。 夏:同厦,高大的房屋。丘:丘墟。 忽:速。不信:不被任用。 蹇:发语词。戚:忧伤。 谌(ch n):实。荏弱:软弱。 被离:同披离,分散的样子。鄣:同障。 瞭:眼明。 夫人:那些人,指群小。忼慨:同慷慨,此指巧言令色,能说会道。 【译文】 上天不再保佑我家邦啊, 为什么让人们这样凄凄惶惶? 他们颠沛流离,亲人失散啊, 正当仲春二月逃向东方。 离开故乡郢都走向远处啊, 沿着长江夏水流亡

一走出城门我心不禁一阵疼痛啊, 甲日的早晨我动身向东方。 从郢都出发离开家乡啊, 我心中恍惚,前途渺茫。 举起船桨让船儿随水飘荡啊, 可怜我再也见不到君王。 远望那高大的梓树我不禁长叹啊, 眼泪就像雪珠般簌簌流淌。 过了夏首一路飞流直下啊, 回头已看不见郢都城门在何方。 牵肠挂肚心悲伤啊, 前途渺茫不知何处是我停脚的地方。 随着风波任其漂泊吧, 从此我就是一个无家的浪子到处飘荡航行在汹涌的波涛上啊,就像飞了起来不知把我抛向何方。 情思郁结难排解啊, 愁肠百曲不舒畅。 我将让我的船儿顺流东下啊, 先南入洞庭再北上长江。 离开了世世代代居住的故土啊, 而今漂泊来东方!

我的心一直想回去啊, 何曾一时一刻把它忘记。 船背夏首向东行啊,心儿却飞向西, 悲伤啊郢都一天比一天远离。登上水边高地纵目远望啊, 想借此暂且舒散一下我的愁绪。 可一见这片安乐的土地悲心又起啊, 可怜 大江两岸还保存着古朴的风气。 面对着洪波巨浪往哪儿去啊,烟波浩渺南渡又将到何处?想不到高屋大厦变成废墟啊,两座东门怎么能荒草簇簇?心中不快这样久啊,旧忧未去又添新愁。 想郢都的道路是多么遥远啊,长江夏水怎么能回头再渡! 忽然间被疏远不再被任用啊,至今已整整过了九个年头。 满怀悲苦心不畅啊,失意潦倒真忧愁。 那群小为邀君欢一副媚态啊, 实际内心空虚毫无操守 我一片忠心希望为国献身啊, 反被小人嫉妒使我们君臣离分。 尧舜的德行多么高尚啊,

【教案】古代文化常识教案(1)

古代文化常识高三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必备知识: 1.熟记并掌握高中课内文言文一些学过的古代文化常识。 2.对课外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了解。 (二)关键能力: 1.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分类,能够分门别类准确熟记。 2.通过回顾所学古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及补充相应的材料。 3.与古文阅读联系紧密的文学常识。 4.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三)学科品格及学科素养: 1.通过回顾所学古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及补充相应的材料。 2.学会通过反复诵读、做题训练强化记忆。 3.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挑选。 4.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及爱国主义思想。 (四)核心价值: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生情分析: 高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十分有限,在这方面所花时间往往不多,也比较不重视课内文化常识的积累,所依赖的材料也仅限于《语文头条》,这远远不够。所以我们古代文化常识复习就要紧紧围绕这些知识分类,做到全而讲细讲透,系统化记忆。 三、过程方法: 导入一一介绍古代文化常识的分类一一课堂实操一一总结一一布置作

业 四、重点难点: 1?重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2?难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能应对文言文阅读中对文化常识的考查。 五、教学用具: 传统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 六、教学课时:2课时 七、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先复习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第二课时复习古代授官称谓、天文历法和礼仪制度。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傅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哀郢》重读

《哀郢》重读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跖。 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心?\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惨郁郁而不通兮,蹇?髻讯?含戚。 外承欢之?踉假猓?谌荏弱而难持。 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 尧舜之抗行兮,了杳杳而薄天。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憎愠?ブ?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众?o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读罢《哀郢》,自然而然便想到这句诗,或许是它们向我展现了同样的意境。长楸、大坟、水波、行舟……万物都在诗人心中被染上了黄昏幽暗的色泽,天地更显苍凉。当那些香草美人的传说随了诗人的青春与梦想一去不返时,怅惘的诗人终于拿起落寞的笔,追忆、倾诉、呐喊与叹息。浪漫的笔触依旧,抒写的却是现实深刻的悲哀。悼故都、忧黎民、怀故园、恨谪迁,区区数百字,却写尽了人生的大悲大痛,浓缩了生命的百恨千愁,演绎了一出千古悲歌。

《哀江南》(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哀江南》(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执教人:宜城市实验中学鲁发福 教学目标 1、常识:认识孔尚任,了解《桃花扇》; 2、了解结构层次; 3、艺术鉴赏: ①、写景方法:虚实相生、详略结合、今昔对比、情景交融; ②、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4、人文素养:理解主旨,体会苏昆生、柳敬亭、老赞 礼的故国哀思。 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手法; 2、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难点 结合背景,体会故国哀思。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秦淮八艳”又称“金陵八艳”。指的是在明末清初改 朝换代时期生活在秦淮一带的八个名妓:顾横波、董小宛、 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她们 不仅颜色如花,倾城倾国,而且琴棋书画,吹弹歌舞,诗词 曲赋,无所不通。更可贵的是,若论胸中志气,政见节操, 有的真能令须眉俯首,男儿气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与李香君有关的《哀江南》。 二、孔尚任与《桃花扇》 (一)、孔尚任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岸堂,又号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清初戏曲 作家、诗人。曾隐居曲阜石门山中,精乐律,擅词曲。康熙 帝南巡至曲阜时,被召讲经,受康熙赏识而擢升。曾被派往 淮扬一带治河。这期间,他到过扬州、南京,结交故老遗民,凭吊南明遗迹,搜集明末传闻,为后来写《桃花扇》准备了 素材。回到北京后,经十年时间,三易其稿,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一时,誉满文坛。后被罢官,回乡度日,直至 终年。 (二)、《桃花扇》 1、《桃花扇》的剧情

《桃花扇》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传奇剧作。全剧 共四十四出(四十出之中有四出各加一出)。剧本写的是明 末复社文人侯方域(字朝宗)避乱南京,结识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一见钟情。定情次日,香君得知婚事费用皆出自阉 党余孽阮大铖,用意是收买侯方域,于是义形于色,立即卸 妆却奁,并劝侯方域严辞拒绝。阮怀恨在心,借侯方域发书 劝阻武昌总兵左良玉率师东下一事,诬陷侯方域是左的内应,怂恿马士英杀侯方域以泄私愤。侯方域得到消息,只身逃往 史可法处避难。 甲申三月,李自成入京,崇祯自缢,马士英、阮大铖等 即于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王朝。昏王奸臣不理朝政,沉 溺歌舞。阮大铖又逼香君改嫁田仰,香君以死相拒,碰毁面颊,血溅扇面。杨文骢把扇面血痕点染成折枝桃花。阮大铖 奏请“广搜旧院,大罗秦淮”,香君未能幸免。她痛骂奸臣 的无耻,被送到宫内当歌伎。侯方域重回金陵,被阮捕获。 不久,清兵攻破扬州,直逼江南,福王及马士英、阮大铖出逃,侯方域得以出狱,香君也乘机从宫内逃出。最后,侯方域、李香君在栖霞山中相遇,道士张瑶星以国仇家恨点醒他们,二人不忍看见国破家亡,双双入道。 2、《桃花扇》的思想意义 《桃花扇》的思想意义在于:明朝灭亡以后,孔尚任第 一个以戏剧的形式,展现了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

古代诗歌赏析陆游《哀郢二首(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哀郢二首①(其二) 陆游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②。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自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③,废城霜露湿荆榛。 【注】①哀郢:本是屈原《九章》中的篇名,陆游借以为题。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附近。②徂岁:言岁月流逝。下阪轮:下坡的车轮。③章华:指章华台,楚国离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先说荆州十月已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了,接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时光的流逝比作下坡的车轮。 B.颔联紧承首联,由岁月轮转联想到人事代谢,感叹有很多像屈原一样被放逐的人,但也认为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的人。 C.颈联意境苍凉而悲壮,抒发了诗人心中那无法排解的报国无门的孤独、怨愤、惆怅、苦闷,深化了颔联的悲情。 D.这首诗首联和尾联皆写景,遥相呼应,思路缜密,结构严谨;中间两联直抒胸臆,感情浓郁,情因景而发,主旨鲜明。

15.诗的尾联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具有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句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曾形象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认识直接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 (3)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战争的烟尘铺天盖地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战场上的血迹在寒夜中的颜色。 14.解析:选B。“但也认为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的人”理解有误,诗歌中的“天地何心穷壮士”是一个问句,是在质问天地,为什么要让壮士困厄。 15.尾联勾画出一幅荆榛满地、霜露侵入的废城的惨淡景象。意蕴:尾联上下两句通过郢都古今盛衰的强烈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土沦丧的痛惜;尾联借景抒情,眼前之景的惨淡透露出诗人报国无门的孤独与苦闷。 16.解析:易错字:(2)蕙,,茝;(3)燕,脂。

【《赤壁赋》苏轼】《赤壁赋》的备课三题

【《赤壁赋》苏轼】《赤壁赋》的备课三题 一、赋题应为“前赤壁赋”。 从时间看苏轼谪黄州两游赤壁作两赋,如不用前、后加以区分,使人误解。苏东坡──中国历史上“最不可救药的文人”只写了一篇赋。《历代文选》等诸多古文选注本赋题用《前赤壁赋》;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为《前赤壁赋》,注“他(指苏轼)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赤鼻矶)去游览,写了两篇赋,这里选的是前一篇”。《大学语文》(华东师大1984年版)题是《前赤壁赋》,注“苏轼曾两游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此为《前赤壁赋》”。《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第五卷,上海古籍1980年版)目录、总题为《前后赤壁赋》,分题为《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况且,苏轼后世已有前、后说法,清代王符曾云“自来坊本,颜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古文小品咀华》,书目文献1983版)。故用“前”,写两赋前后关系非常明确。 从内容看,《前赤壁赋》写作者七月望夜泛舟大江美景和饮酒赋诗畅达心情,重在游,由此引出主客问答,抒作者怀古伤今人生短暂慨叹。《后赤壁赋》写作者初冬踏步黄泥坡,草木萧瑟,岩崖峻峭,以作者和客人登岩放舟及作者夜梦道士化鹤虚无缥缈,表露作者出世与人世复杂矛盾心情。两赋处处表现作者力求解脱他不满社会现实的踌躇,有一种消极悲观情绪,也反映作者听任自然、豁达乐观情怀。从形式看,《前赤壁赋》多议论,夹以绘景抒情;《后赤壁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辅以人物对话。两赋韵散交错,赋辞优美;理趣映辉,文情并

茂,艺术魅力极强。两篇赋内容形式前后连贯,一脉相承。所以课文的赋题应以“前赤壁赋”为当。 二、课文中“赤壁”指何处 这是争论已久的问题,教者对此应有一定了解。历史上,赤壁为吴将周瑜破曹军古战场,原址在湖北蒲圻,但苏轼两篇赋所写是黄州赤壁而不是当年吴魏鏖战的蒲圻赤壁,那么苏轼为何在《前后赤壁赋》中写黄州(今湖北黄冈)而非蒲圻赤壁? 苏轼44岁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至苏轼游赤壁在黄州已二年多。作者政治上极不得意,郁闷心情无法排遣,“一时兴会所至,于是记以本文”(同上《古代汉语》注),以迁客骚人常用借情山水这一手法来述怀言志,借游黄州赤壁观美景饮酣酒发议论发古人幽思,抒自己愁情,所以课文中所写赤壁不必拘泥于蒲圻原址。再者据说苏轼当时行动不自由,并不能越出黄州到二百里以外蒲圻闲游赤壁,如清代朱日睿诗“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苏轼后世众多名人景仰肯定东坡黄州赤壁月夜泛舟怀古述志抒发其不重得失宽阔胸襟这一乐事。陆游《自雪堂登四望亭·因历访苏公遗址至安国院》,苏公指苏轼,于黄州惨雪堂;安国院,位于黄州赤壁东南,苏轼常去该院。文天祥《读〈赤壁赋〉二首》叹:“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汗漫游。”辛弃疾《霜天晓角·赤壁》赞:“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袁宏道《过赤壁》评:“周郎事业坡公赋,递与黄州作主人。”这些诗句把黄州赤壁作为人们游览凭吊当年吴魏战地古迹。以苏轼赤壁赋词(指《水调歌

哀郢原文和翻译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 外承欢之沟约兮,谌荏弱而难持。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憎愠惀之惰美兮,好夫人之忼慨。众踥暖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译文或注释: 天道不专反复无常啊,为何使老百姓在动乱中遭殃?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正当仲春二月迁往东方。 离别家乡到远处去啊,沿着长江、夏水到处流亡。走出都门我悲痛难舍啊,我们开始上道在甲日的早上。从郢都出发离开旧居啊,前途渺茫我罔然不知何往。桨儿齐摇船儿却徘徊不前啊,可怜我再也不能见到君王。望见故国高大的楸树我不禁长叹啊,泪落纷纷象雪粒一样。经过夏水的发源处又向西浮行啊,回头看郢都东门而不能见其模样。心绪缠绵牵挂不舍而又无限忧伤啊,渺渺茫茫不知落脚在何方。顺着风波随着江流漂泊吧,于是乎飘流失所客居他乡。船儿行驶在泛滥的水波之上啊,就象鸟儿飞翔却不知停泊在哪个地方。心中郁结苦闷而无法解脱啊,愁肠百结心情难以舒畅。

将行船向下顺流而去啊,过了洞庭湖又进入长江。离开自古以来的住所啊,如今漂泊来到东方。 我的灵魂时时都想着归去啊,哪会片刻忘记返回故乡?背向夏水边而思念郢都啊,故都日渐遥远真叫人悲伤!登上大堤而举目远望啊,姑且以此来舒展一下我忧愁的衷肠。江汉平原人民还过着平安欢乐的日子啊,江汉盆地还保持着传统的楚国风尚。 面对着波涛浩渺不知道去向哪里啊?大水茫茫也不知道南渡到何方?连大厦变成了丘墟都不知道啊,又怎么知道郢都的两个东门是否荒凉?心中久久不悦啊,忧愁还添惆怅。郢都的路途是那样遥远啊,长江和夏水有舟难航。突然遭放逐不被信任啊,不能回郢都至今已有九年时光。悲惨忧郁心情不得舒畅啊,困苦失意满怀悲伤。 有人顺承楚王的欢心表面上美好啊,实际上内心虚弱很不可靠。有人忠心耿耿愿意进身为国效力啊,却遭到嫉妒者的百般阻挠。唐尧、虞舜具有高尚的品德啊,高远无比可达九天云霄。那些谗人们却要心怀妒嫉啊,在他们头上加以“不慈”的名号。楚王讨厌那深忧远虑的美德啊,却喜欢听那些人口头上的慷慨辞藻。小人奔走钻营而日益显进啊,贤臣反被疏远置于脑后。 尾声:放眼四下观望啊,希望什么时候能返回郢都一趟。鸟儿高飞终要返回旧巢啊,狐狸死时头一定向着狐穴所在的方向。确实不是我的罪过却遭放逐啊,何日何夜我会将故国遗忘!

(综合性学习教案)古代文化常识(人教版高二必修)

古代文化常识(人教版高二必修) 综合性学习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 条约等。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 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女口:乾隆三 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 寄托了振 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 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 再如 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 加上一个特定的 堂纪事诗》 信《哀江南赋》 3、时令纪月法 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 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的区别开。如: 练习巩固:2008然后就戊子年, 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 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 以戊辰之年, 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

读懂诗歌-教案

古诗鉴赏之一:读懂诗歌(教) Ⅰ概说 1、鉴赏古诗词的第一步,就是要读懂诗歌。 读懂诗歌,要由表及里,由字面意思到深层含义。 2、树立几个观点: 1、古诗是文言文。 2、古诗是特殊的文言文。 (1)古诗重在抒情。(抒情性) (2)古诗讲究音律。(音乐性) (3)古诗高度凝练。(概括性、跳跃性) 3、怎样才算读懂? (1)明白字面意思。 能说出诗句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等。 (2、)领会深层含义。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营造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Ⅱ快速读懂古诗之“四看” 看题目作者 看意象炼字 看语句表达 看诗后注解 一、看题目作者 ——题目定诗由 ——作者定诗风 1、看标题 (1)表达作者写作缘由。如: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赋得:分题赋诗,分到的什么题目,称为“赋得”。楚江:长江。漠漠:水气迷茫。冥冥:天色昏暗。海门:长江入海处。浦:近岸的水面。 【简析】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微雨,却下得密,以致船帆涨饱了,鸟飞缓慢了。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迷 暗淡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2)表达作者写作目的。如: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张水部:即诗人张藉,曾任水部员外郎。 【简析】 这是一首请张籍指教的诗。意即临近考试了,我的作品会符合考官的心意吗?相传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并有诗回赠。朱因而得名。如果不注意到这个标题,我们极易将它误当作一首爱情诗来欣赏。 《近试上张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玩味。 (3)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 如:《赋得暮雨送李胄》《咏鹅》《蝉》《望庐山瀑布》。又如: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简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部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4)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如: 《天净沙·秋思》 《春夜喜雨》 2、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风格)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特定内容和固定风格。如: 陶渊明——归园之乐 李白——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清新飘逸 杜甫——忧国忧民——沉郁顿挫 王维——含蓄生动,雄浑奇拔(边塞诗) 白居易——雅俗共赏 李贺——奇诡变幻 李商隐——含蓄绰约 杜牧——清丽俊逸

中考文言文《哀郢》全文详细翻译 - 文言知识.doc

中考文言文《哀郢》全文详细翻译- 文言 知识- 哀郢 作者:屈原 天道不专反复无常啊,为何使老百姓在动乱中遭殃?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正当仲春二月迁往东方。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离别家乡到远处去啊,沿着长江、夏水到处流亡。走出都门我悲痛难舍啊,我们开始上道在甲日的早上。从郢都出发离开旧居啊,前途渺茫我罔然不知何往。桨儿齐摇船儿却徘徊不前啊,可怜我再也不能见到君王。望见故国高大的楸树我不禁长叹啊,泪落纷纷象雪粒一样。经过夏水的发源处又向西浮行啊,回头看郢都东门而不能见其模样。心绪缠绵牵挂不舍而又无限忧伤啊,渺渺茫茫不知落脚在何方。顺着风波随着江流漂泊吧,于是乎飘流失所客居他乡。船儿行驶在泛滥的水波之上啊,就象鸟儿飞翔却不知停泊在哪个地方。心中郁结苦闷而无法解脱啊,愁肠百结心情难以舒畅。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鼌吾以行。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将行船向下顺流而去啊,过了洞庭湖又进入长江。离开自古以来的住所啊,如今漂泊来到东方。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我的灵魂时时都想着归去啊,哪会片刻忘记返回故乡?背向夏水边而思念郢都啊,故都日渐遥远真叫人悲伤!登上大堤而举目远望啊,姑且以此来舒展一下我忧愁的衷肠。江汉平原人民还过着平安欢乐的日子啊,江汉盆地还保持着传统的楚国风尚。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面对着波涛浩渺不知道去向哪里啊?大水茫茫也不知道南渡到何方?连大厦变成了丘墟都不知道啊,又怎么知道郢都的两个东门是否荒凉?心中久久不悦啊,忧愁还添惆怅。郢都的路途是那样遥远啊,长江和夏水有舟难航。突然遭放逐不被信任啊,不能回郢都至今已有九年时光。悲惨忧郁心情不得舒畅啊,困苦失意满怀悲伤。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 有人顺承楚王的欢心表面上美好啊,实际上内心虚弱很不可靠。有人忠心耿耿愿意进身为国效力啊,却遭到嫉妒者的百般阻挠。唐尧、虞舜具有高尚的品德啊,高远无比可达九天云霄。那些谗人们却要心怀妒嫉啊,在他们头上加以“不慈”的名号。楚王讨厌那深忧远虑的美德啊,却喜欢听那些人口头上的慷慨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