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果蝇的伴性遗传-中山大学

果蝇的伴性遗传-中山大学

果蝇的伴性遗传-中山大学
果蝇的伴性遗传-中山大学

果蝇的伴性遗传(完善纠错版)

陈钧瑜08342045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8级生物技术广州510275)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伴性遗传,认识伴性遗传正、反交的差别,同时熟悉雌雄果蝇的鉴别方法和掌握伴性遗传的实验和统计方法,该实验选取了野生型的红眼果蝇和突变型的白眼果蝇作为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通过观察F1代与F2代的红、白眼形状,进行性状分离的统计,用χ2检验法检验果蝇伴性遗传定律。

关键词:黑腹果蝇;伴性遗传;χ2检验

生物体有些性状是伴随性别一起遗传的,他们遵循自身的遗传规律,由于和性别有关,因此称为伴性遗传方式。在果蝇的身体中,眼色红白眼是一对伴随X染色体遗传的基因,他们的遗传和果蝇的性别有关,本实验通过果蝇杂交实验,旨在验证伴性遗传的规律。

在很多生物中有性染色体,而性别与这些性染色体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那么在性染色体上也会有基因,这些基因的遗传方式就会与性别有关。遗传学上,将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1]。

伴性基因主要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决定红眼、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是一对等位基因。除了XY性别决定基因外,还有ZW性别决定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的基因的行为类似于X连锁基因的遗传[2]。

非伴性基因的F1代均表现显性性状,而伴性基因,在正交情况下,F1代和非伴性遗传相同,而在反交情况下,F1代会出现隐性性状。由此可以看出,正交和反交后代(F1、F2)的性状表现是不同的,这反映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基因的遗传方式的差别,子代雄性个体的X染色体均来自母本,而父本的X染色体总是传递给子代雌性个体,这是伴性遗传的一个重要特征。

1材料与方法

1.1主要试剂和仪器

1.1.1 实验仪器和用具

恒温培养箱,培养瓶,麻醉瓶,白瓷板,毛笔,镊子,双目解剖镜。

1.1.2实验材料和试剂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野生型(红复眼品系)(+)和突变型(白复眼品系)(w),乙醚,乙醇棉球,麸皮,红糖,琼脂,酵母,丙酸。

1.2实验方法与步骤

1.2.1材料准备和处理

挑选和收集雌性(♀)红眼[+]处女蝇,雌性(♀)白眼[w]处女蝇。瓷板和毛笔要用酒精棉擦过晾干。麻醉瓶要用60℃烘烤过并且冷却到室温。

1.2.2杂交组合设计

A杂交组合:把雌性(♀)红眼[+]处女蝇和雄性(♂)白眼[w]各3-4只,放在同一培养瓶内,贴上标签。

B杂交组合:把雌性(♀)白眼[w]处女蝇和雄性(♂)红眼[+]各3-4只,放在另一培养瓶内,贴上标签。

1.2.3果蝇的培养

将配好的A、B杂交组合放在25℃培养箱中培养,7天后见到F1幼虫出现,即倒干净亲本果蝇(成虫)并用处死瓶处死。

再过7天,观察F1成虫性状(注意瓷板、毛笔及麻醉瓶要消毒),把观察结果分别记录在相应的表中,注意分析正、反交后代眼色和性别的关系。A、B组合各挑3~5对成虫转入新的培养瓶中饲养。

7天后倒干净F1的成虫并处死。

1.2.4结果的观察

再过7天后F2成虫出现,把成虫转到另一空瓶,麻醉后观察眼色和性别,把观察结果记录到相应的F2表中。可连续观察和累积7天的数字。

1.交配方式

A:野生型♀× 突变型♂突变型♀×野生型♂

P X+X+ XwY XwXw X+Y

↓↓

F1 X+Xw X+Y X+Xw XwY

↓↓

F2 X+X+ X+Xw X+Xw XwXw

X+Y XwY X+Y XwY

表型雌:野生型雌:1/2野生型,1/2突变型雄:1/2野生型,1/2突变型雄:1/2野生型,1/2突变型

2实验结果

2.1 观察形状结果统计

表2 F

表3 F

注:表2表3汇总了五位同学(陈钧瑜、于谦慧、潘碧华、庄映娜、张)的统计结果。

2.2 卡方χ2检验

χ2=∑(观察数-理论数)2/理论数

自由度= n-1

表4 对F2代正交的统计结果做x2测验

自由度=n-1=3-1=2

χ2=∑(O-E)2/E=0.0390

查χ2表,进行差异显著水平检验。当两组变数,自由度为2时卡平方值χ2=5.991的概率是0.05。实验中χ2=0.0390≤5.991,因此P>0.05,说明观察值和理论值无显著差异,可以认为实验数据符合伴性遗传定律的假设。

表5 对F2代反交的统计结果做x2测验

自由度=n-1=4-1=3

χ2=∑(O-E)2/E=5.509

查χ2表,进行差异显著水平检验。当两组变数,自由度为3时卡平方值χ2=7.815的概率是0.05。实验中,χ2=5.509≤7.815,因此P>0.05,说明观察值和理论值无显著差异,可以认为实验数据符合伴性遗传定律的假设。

3结果与分析

根据伴性遗传理论,F1代正交与反交所得的果蝇应全部为显性性状;经观察,F1代所有果蝇为红眼性状,由此可以得知红眼性状为显性,白眼性状为隐性。其中,正交雌蝇为野生型杂合体。

根据F2代实验结果,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F2代均出现性状分离;但是,正反交的结果不同,正交F2代不出现雌性白眼的突变型,而反交F2代四种性状均出现,说明果蝇眼色的性状有可能不是常染色体遗传,属于伴性遗传。

根据表2和表3的统计数据可得:在F2 后代中, 正交18#♀ x 22#♂[X+X+×X w Y] F2的表型为雌性全部是野生型,雄性则一半是野生型一半是突变型;比例为(229红♀∶117红♂∶116白♂),其实际比值为1.97∶1∶1(χ2=0.0390, df (2) ), 与2∶1∶1 的理论比值相符合。反交22#♀ x 18#♂[X w X w × X+Y] F2 表型为雌性、雄性都是一半是野生型一半是突变型;比

例为(103红♀∶88白♀∶76红♂∶77白♂),其实际比为 1.34∶1.14∶1∶1(χ2=3.617, df (3) ), 与1∶1∶1∶1 的理论比值相符。

本实验χ2分析表明实验值和理论值无差异显著,置信度较高,实验观察值符合假设。但是实验仍然存在一定随机性和差异性,主要原因是样品数量过少,应该加大统计数量,故本组数据汇总了多组同学实验统计数据,以求尽量降低统计的偶然误差,使统计结果更可信。正反交的实验结果符合伴性遗传的假设,说明眼色这对性状是由X 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4 注意事项

4.1 在培养果蝇时应该注意:要经常观察, 及时将已生霉的培养瓶中的果蝇转移到干净的培养瓶中(本次试验中有多管培养瓶受真菌感染作废,原因可能是在转移的时候棉塞受污染所致);在F1代和F2代培养的瓶中要控制虫体密度, 在受精卵开始发育时将成蝇的大部分或全部放掉并处死;要控制温度,果蝇的生活史周期的长短与温度有密切关系,提高温度和降低温度都会使果蝇的生活史周期缩短或延长。如果超过30℃,会造成雌蝇的育性下降或不育,甚至可引起果蝇的死亡。相反把环境温度降低到10℃,果蝇的生活史周期可延长到50多天,这时果蝇的生活力会很低。果蝇的适宜环境温度是20℃—25℃。故应放在恒温箱中培养,最好为25℃。

4.2亲本必须为处女蝇,其原因是雌蝇生殖器官有受精囊,可以保存交配所得的大量精子,能使交配后卵巢产生的卵受精。在杂交时,若雌蝇不是处女蝇,其体内已储有另一类型雄蝇的精子,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导致整个实验失败。故处女蝇的挑选十分关键。

4.3在下一代的子代羽化之前一定要将亲本全部清除干净并处死,以免出现回交现象影响统计结果的准确性。

4.4 果蝇的麻醉要适度。掌握好麻醉的时间,乙醚滴加的量要控制好,如果麻醉不足会导致果蝇在实验完成前苏醒,果蝇活动影响观察;若麻醉过度甚至会导致果蝇死亡,影响翅膀等性状的观察和判断。

4.5 用消过毒的毛笔挑取果蝇,并放在烘烤过的瓷片上观察,切忌不可用镊子或其他锋利的金属器具,以免戳伤果蝇蝇体和生殖器,影响果蝇生长繁育。

参考文献

[1] 王金发,戚康标,何炎明.《遗传学实验教程》[M]. 2008年2月第1版. 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8,2:7~8,19~22.

[2] 贺竹梅编著. 《现代遗传学教程》[M]. 2002.3 .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The Sex-linked Inheritance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Junyu CHEN

(School of Life Science, Sun Y 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510275) Abstract: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sex-linked inheritance,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cross, and to obtain to basic skill of the experimental and statistic method, we choose the wild type red eye Drosophila and mutant type white eye Drosophila as parents to make positive and negative cross. By analyzing and counting the segregation of the eye color of the F2, and also using χ2test to check whether the statistics fit with the sex-linked inheritance law, we can confirm that the statistics in our experiment, which strengthen the classical sex-linked inheritance law.

Key word:Drosophila Melanogaster; sex-linked inheritance; χ2 test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2年9月28日 -2012年10月20日 小组编号:周五5组 小组成员:白坦蹊陈朱媛呼波王启明 【摘要】 实验利用果蝇,这一常用的遗传学模式生物,进行杂交实验,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基因连锁交换等遗传学规律。报告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卡方检验,对三隐性状中的基因遗传距离进行了计算,证明实验数据基本符合假设的。 【实验原理】 一、遗传定律 1.基因分离定律 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按原样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理论上配子分离比是1∶1,F2代基因型分离比是1∶2∶1,若显性完全,F2代表型分离比是3∶1 。 控制体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2号常染色体,正常体色对黑体完全显性,用正常体色果蝇与黑体果蝇交配,得到F1代都是正常体色,F1代雌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F2代产生性状分离,出现两种表现型。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不同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间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分配到配子中去,它们所决定的两对相对性状在F2代是自由组合的,在杂种第二代表型分离比就呈9∶3∶3∶1。 控制体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2号常染色体,正常体色对黑体完全显性,控制眼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红眼对白眼完全显性,用黑体红眼果蝇(♀)与正常体色白眼果蝇(♂)交配,得到F1代都是正常体色,F1代雌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F2代产生性状分离,出现四种表现型。 3.伴性遗传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传递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它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因此称为伴性遗传。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两种,雌蝇为XX,雄蝇为XY。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W)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W)对白眼(w)为完全显性。 当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时,F1代雌性果蝇、雄性果蝇都为红眼,F2代雌性果蝇都是红眼,雄性果蝇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当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时,F1代雌性果蝇为红眼,而雄性果蝇为白眼,此现象又称为绞花式遗传,F2代雌性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比例为1∶1,雄性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比例也是1∶1 。 4.连锁与交换定律 连锁是指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互换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与重组。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的,而同源染色体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一定频度的交换,因此在子代中将发现一定频度的重组型,但一般比亲组型少得多。 5.基因定位 基因定位就是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确定基因的位置主要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而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用交换值来表示的。只要准确地估算出交换值,并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就可以把它们标志在染色体上,绘制成图。

果蝇眼色性状的伴性遗传论文

果蝇眼色性状的伴性遗传 王伊丹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3级生物技术与应用基地班广州 510275) 【摘要】通过果蝇眼色的实验验证伴性遗传的规律并正确认识伴性遗传正反交的差别。采用黑腹果蝇(D.melanogaster)野生型(红复眼品系)wild type(+)18#和突变型(白复眼品系)white eye(W)22#进行正反交杂交,收集F1,F2代果蝇并统计总数及雌雄个体中眼色各性状数量。实验结果可知果蝇的眼色决定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符合伴性遗传规律。 【关键词】伴性遗传;正反交;眼色;性别 黑腹果蝇(D.melanogaster)是生物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模式生物之一,它在遗传的染色体理论建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很多生物中都有性染色体,果蝇也不例外,其性染色体属于XY型,雄蝇为XY,为异配性别;雌性为XX,是同配性别。通过果蝇眼色性状的遗传学研究可以观察到果蝇眼色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密切关系,因此知道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存在正反交的区别。本文通过对黑腹果蝇野生型红色复眼与突变型白色复眼个体进行杂交,通过F1,F2 代的数目及性状利用卡方检验验证伴性遗传的规律。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黑腹果蝇(D.melanogaster)野生型(红复眼品系)wild type(+)18#和突变型(白复眼品系)white eye(W)22#由我院提供。 1.2实验用培养基 本次实验采用麦麸,玉米粉培养基。配制方法:①将琼脂,红糖加入水中煮沸至完全溶解;②用少量水把麦麸,玉米粉调至糊状,倾入①中不断搅拌,连续煮沸20min;③加入丙酸,再煮几分钟停火;④趁热加入酵母并搅拌均匀[2];⑤立即分装至洁净的培养试管中,每管培养基厚度约为0.5-1.0cm[3]。 1.3果蝇F1,F2代眼色各性状数目的测定 挑选和收集18#和22#品系处女蝇各3-4只,雄蝇同样各3-4只。A杂交组合:18#(♀)[+]和22#(♂)[W]各挑选3-4只,放在同一培养瓶内,贴上标签。B杂交组合:22#(♀)[W]和18#(♂)[+]各挑选3-4只,放在同一培养瓶内,贴上标签。将配好的A,B杂交组合放在25℃培养箱中培养,7天后见到F1幼虫出现,即倒干净亲本果蝇(成虫)并处死。再过7天,观察F1成虫性状,把观察结果记录,注意分析正反交后代眼色和性别的关系。A,B组合各挑选3-5对成虫转入新的培养瓶中饲养。7天后倒干净F1的成虫并处死。再过7天F2成虫出现,把成虫转到另一空瓶,麻醉后观察眼色和性别,记录结果,可连续收集7天的数据。

实验三:果蝇的伴性遗传

实验七果蝇的伴性遗传 14级生物技术1班王堽 一、目的 1、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方法; 2、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 二、原理 1910年,摩尔根在实验室中无数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蝇。让这只白眼雄蝇与野生红眼雌蝇交配,F1全是红眼果蝇。让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F2果蝇中有3/4为红眼,l/4为白眼,但所有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这表明,白眼这种性状与性别相连系,外祖父的性状通过母亲遗传给儿子。这种与性别相连的性状的遗传方式就是伴性遗传。摩尔根等对这种遗传方式的解释是: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动物,控制白眼的隐性基因(W)位在X性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却没有它的等位基因。如果这种解释是对的,那么白眼雄蝇就应产生两种精子:一种含有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另一种含有Y染色体,其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F1杂型合子(Ww)雌蝇则应产生两种卵子: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红眼基因(W);另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后者若与白眼雄蝇回交,应产生1/4红眼雌蝇,l/4红眼雄蝇,1/4白眼雌蝇,l/4白眼雄蝇。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一样,表明白眼基因(W)确在X染色体上。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 两种类型.雌蝇细胞有2条X染色体,为同配性别(XX),雄蝇为XY是异配性别.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其遗传过程中,其性状表达规律总是与性别有关.因此,把性染色体上基因决定性状的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用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雄均为红眼果蝇,F1代相互交配,F2代则雌性均为红眼,雄性红眼:白眼=1:1;相反用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都是白眼,F1相互交配得F2代,雌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为1:1,雄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亦为1:1。由此可见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雌雄性别有关系。 伴性遗传可归纳为下列规律: 1. 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如哺乳类等为XX为雌性,鸟类ZZ为雄性)传递纯合显性基因时,F1雌、雄个体都为显性性状。F2性状的分离呈3显性:1隐性;性别的分离呈1雌:1雄。其中隐性个体的性别与祖代隐性体一样,即1/2的外与其外祖父具有相同的表型特征。 2.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传递纯合体隐性基因时,F1表现为交叉遗传,即母亲的性状传递给儿子,父亲的性状传递给女儿,F2中,性状与性别的比例均表现为1:1。 3.存在于Y染色体差别区段上的基因 在进行伴性遗传实验时,也会出现例外个体,即在 B 杂交组合,F1 代中出现不应该出现的雌性白眼,这是由于两条x 染色体不分离造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38154

果蝇杂交实验正式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日期:年月日

果蝇的杂交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 2、进一步理解和验证伴性遗传和分离、连锁交换定律; 3、学习并掌握基因定位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是完全显性。当正交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时,无论雌雄均为红眼;反交时雌蝇都是红眼,雄蝇都是白眼。 三、实验材料和器具 野生型雌蝇雄蝇,突变型雌蝇雄蝇、放大镜、麻醉瓶、毛笔、超净台、乙醚、酒精棉球、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琼脂 四、实验流程 配培养基→选处女蝇→杂交(正交,反交)→观察F1 五、实验步骤 1、配培养基 2、选处女蝇在超净台上选取野生型和突变型的雄蝇雌蝇 3、杂交 (1)正交取红眼雌蝇5个和白眼雄蝇4个,放入培养瓶中(♀)红眼(+ +x x w) x)×(♂)白眼(y (2)反交取红眼雌蝇3个和白眼雄蝇4个,(♀)白眼(w w x x)×(♂)红眼(y x+) 贴上标签,放于恒温箱饲养 4、观察并记录 分别将正反交的F1代用乙醚麻醉,倒在白纸上,分别数红白眼的雌蝇和雄蝇,记录数据。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正交实验中,F1代雌雄硬都是红眼;在反交实验中,雌性都是红眼,雄性都是白眼,但也出现了个不该出现的雌性白眼分析:在伴性遗传中,也有个别例外产生,这是由于2条X不分离造成的,F1中出现的不该出现的雌性白眼,但是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七、注意事项 要经常观察,如果培养瓶内有生霉的,必须将果蝇转移到干净的培养瓶中 F1代幼虫出现即可将亲本放出或处死 要严格控制温度,偏高的温度或者偏低的温度都可能引起果蝇的死亡 亲本必须是处女蝇,其原因是雌蝇生殖器官有受精囊,可以保存交配所得的大量精子,能使交配后卵巢产生的卵受精。在杂交时若不是处女蝇,其体内已储有另一类型雄蝇的精子,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导致整个实验失败。 在F1代羽化前,一定要将亲本全部清除干净并处死,以免出现回交现象,影响结果 果蝇的麻醉要适当,掌握好麻醉时间,麻醉过度会使果蝇直接死亡 取果蝇的时候用毛笔,避免用其他锋利的器具,避免戳伤果蝇,影响生长繁育 八、个人总结 第一次饲养果蝇,开始时感觉这么复杂和漫长的实验是一个很大

一果蝇的伴性遗传

《4.3.1伴性遗传--果蝇的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林骅青 一、概述 “伴性遗传”一节是北师大版必修二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有果蝇的伴性遗传和人的伴性遗传两大部分内容等。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依照科学史的顺序,本节课将继续学习伴性遗传的规律,最后自己总结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要想得出伴性遗传的规律,必须先理清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然后才能推导出基因可以通过性染色体从父母传给后代,即伴性遗传。萨顿依据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的行为与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在亲子代之间的行为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进而提出假说。该假说通过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得以证实。二者分别从逻辑思维和实验证据两个角度把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从而把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萨顿、摩尔根等科学家的研究思路,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同时又为下一节“人类的伴性遗传”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目标分析 (一)依据课程标准并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掌握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本质,并利用此观念解释各种情景中的生命现象本质。 2.科学思维:基于果蝇实验的事实和证据,采用恰当的思维方法揭示其生物学规律及机制。 3.科学探究: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测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尝试运用假说--演绎法探究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提高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问题、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素养。 4.社会责任:认同科学研究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要有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领悟假说演绎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果蝇伴性遗传的现象、解释及验证;

遗传学实验果蝇杂交设计书

遗传学实验果蝇杂交设计书 一、单因子试验 1、实验原理 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也称孟德尔分离定律。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下不互相影响,各自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而在形成配子的时候,就会互相分开,并按照原样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去。 在一般情况下,配子的理论分离比是1:1,子二代(F2)的基因型分离比是1:2:1,若显性完全,F2的表型分离比是3:1。杂种后代分离出来的隐性基因纯合体与原来隐性亲本在表型上是一样的,隐性基因并不因为和显性基因在一起而改变它的性质。 单因子杂交是指一对等位基因间的杂交。野生型果蝇是长翅(+/+),其长翅超出腹部末端约1/3.残翅果蝇的双翅已经退化,只留下少量残迹(vg/vg),无飞翔能力。Vg的基因座位于第二染色体,。对长翅(+)完全隐性。 用野生型长翅果蝇与残翅果蝇杂交,子一代(F1)全是长翅。子一代系内交配,子二代产生性状分离,长翅:残翅为3:1,。 基因型为+/vg(长翅)雌雄均可产生两种配子+和vg,并且各占1/2,。简单列表可知F2的性状比为3:1。 2、实验步骤 (1)确定杂交亲本,挑选处女蝇。 选用2#与18#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 选用野生型长翅和突变型残翅果蝇为杂交亲本。雌蝇一定要选处女蝇。处女蝇的挑选方法:亲本饲养2周之后,提前10—12小时把培养瓶内所有活的成虫倒干净,然后在倒掉成虫的12小时内吧新羽化的成虫倒出来,装进消毒过的培养瓶或者平底试管进行适度麻醉,麻醉后放在消毒过的白瓷板或者硬纸板上把雌雄蝇分别挑出,雌蝇即为处女蝇。根据实验所需处女蝇数量的多少,可连续收集,但不要超过3天。 (2)配好杂交组合,进行正、反杂交。 正交组合:野生型长翅(♀)×突变型残翅(♂)。用消毒过的毛笔把3—4只长翅处女蝇扫入培养瓶中,然后把培养瓶水平放置,一面麻醉状态下的果蝇沾到培养基或水珠而被闷死,随机用同样方法扫入3—4只残翅雄蝇,塞紧棉塞,贴好标签,保持水平直至果蝇苏醒后放入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反交组合:将亲本性别交换。 (3)培养7天之后把亲本果蝇成虫全部倒出来处死。 (4)再过7天F1成蝇出现,把F1成蝇转移到经过消毒的空瓶子里进行适度麻醉,观察F1翅形的变化,并把结果记录。把5~6对适度麻醉的F1转入另一培养瓶,标明信息。 表2 正、反交F1果蝇翅形观察结果记录表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验证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和连锁互换规律,掌握果蝇杂交的实验技术和基因定位的三点测验方法,在实验中熟练运用生物统计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原理】 1. 果蝇(fruit fly)是双翅目(Diptera)昆虫,属果蝇属(genus Drosophila),约有3000多种,我国已发现800多种。大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真菌,树液或花粉为其食物。以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利用突变株研究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已近一百年,至今,各种研究遗传学的工具已达完善的地步,果蝇对今日的遗传学的发展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从1980年初,Drs. C. Nesslein-Volhard和E. Weichaus以果蝇作为发育生物学的模式动物,利用其完备的遗传研究工具来探讨基因是如何调控动物体胚胎的发育,也带动了其它模式生物(线虫、斑马鱼、小鼠和拟南芥等)的研究,且有非常具体的成果。 通常用作遗传学实验材料的是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有许多优点: ⑴饲养容易。在常温下,以玉米粉等作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 ⑵生长迅速。十天左右就可完成一个世代,每个受精的雌蝇可产

卵400~500个,因此在短时间内就可获得大量的子代,便于遗传学分析。 ⑶染色体数少。只有4对。 ⑷唾腺染色体制作容易。横纹清晰,是细胞学观察的好材料。 ⑸突变性状多,而且多数是形态突变,便于观察。 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30℃以上温度能使果蝇不育或死亡,低温能使生活周期延长,生活力下降,饲养果蝇的最适温度为20~25℃。 生活周期长短与饲养温度的关系 果蝇在25℃时,从卵到成蝇需10天左右,成虫可活26~33天。果蝇的生活史如下: 雌蝇→减数分裂→卵 受精 雄蝇→减数分裂→精子 第一批成虫 羽化(第八天) (可活26~33天)产第一批卵

果蝇杂交的实验报告

实验四:果蝇的杂交 姓名:许哲同组者:李永久 班级:生科08级学号:200805140167 实验时间:周二下午 摘要经典遗传学的三大遗传定律分别是: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与交换规律。果蝇具有生活史短、繁殖率高、饲养简便等特点,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尤其在基因分离、连锁、交换等方面,对果蝇的研究更是广泛而充分。本次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后代中果蝇的各种性状,结合各种统计处理方法,从而证明这三大定律。 1.引言 孟德尔定律是G.J.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提出的遗传学中最基本的定律,包括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孟德尔最早选用豌豆,根据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提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对之后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是指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其表现在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个体进行杂交,F1代全部表现显性个体的性状,F1代自交,F2代出现隐性个体的性状。并且,在理论上,F2代中,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的比例为3:1。孟德尔最初使用豌豆的花色(红花和白花来验证)。理论如图所示: 图一:分离定律图示 自由组合定律(the 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决定不同对性状的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不同对基因(非等位基因)之间互不干扰,其实质是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最初由孟德尔在做两对相对性状(豌豆的子叶颜色黄色,绿色,圆粒和绉粒)的杂交实验时发现,基因分离比为9:3:3:1。(如图所示)

遗传学实验 果蝇的伴性遗传 (1)

实验四果蝇的伴性遗传 PB12210261 徐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 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研究遗传学的经典材料,因为它容易采集、培养;它繁殖率高,生活周期短,一般10-14天能繁殖一代;它的染色体数目是2n=8。本实验选取果蝇为实验材料了解其饲养条件,性状识别,观察完成伴性遗传的研究。 【关键词】 果蝇伴性遗传 【Abstract】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is a classic material of studying genetics. Firstly, it is easy for us to collect and to feed. Secondly, as we all know,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has a 2n number of 8, which means we could easy to observe it, furthermore, it also has numerous of gene mutations. Finally, its biocycle is very short,therefore it can generate a generation in only 10-14 days. In this experiment we performed the Sex linked inheritance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Key words】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Sex linked inheritance 【前言】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叫作伴性基因,其遗传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一定差别,它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伴性基因的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果蝇的染色体有X和Y两种,雌性是XX,为同配性别;雄性是XY,为异配性别。伴性基因主要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所以这类遗传也叫X—连锁遗传。【实验部分】 一、实验目的 1、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进一步认识伴性遗传的特点。 2、记录杂交结果,掌握统计处理方法。 3、认识黑腹果蝇的形态学特征,观察果蝇的生活史。 4、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对伴性遗传的特点有感性认知。 5、通过对结果的观察记录,掌握实验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二、基本原理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叫作伴性基因,其遗传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一定差别,它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伴性基因的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 果蝇的染色体有X和Y两种,雌性是XX,为同配性别;雄性是XY,为异配性别。伴性基因主要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所以这类遗传也叫X—连锁遗传。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单基因控制,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之间的关系为红眼对白眼完全显性。当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杂交,F 1代中的果蝇均为红眼,F 代中红眼果蝇∶白眼果蝇=3∶1,但在雌果蝇中全为红 2 代中的雌果蝇为红眼,眼,在雄果蝇中红眼果蝇∶白眼果蝇=1∶1。当反交时,F 1

实验七:果蝇的伴性遗传

班级:2014级生物(1)班学号:20140322142 姓名:王堽 实验三果蝇的伴性遗传 一、目的 1、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方法; 2、了解伴性遗传并认识果蝇伴性遗传的特点; 3、学会记录交配结果及掌握统计处理的方法; 4、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 二、原理 1910年,摩尔根在实验室中无数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蝇。让这只白眼雄蝇与野生红眼雌蝇交配,F1全是红眼果蝇。让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F2果蝇中有3/4为红眼,l/4为白眼,但所有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这表明,白眼这种性状与性别相连系,外祖父的性状通过母亲遗传给儿子。这种与性别相连的性状的遗传方式就是伴性遗传。摩尔根等对这种遗传方式的解释是: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动物,控制白眼的隐性基因(W)位在X性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却没有它的等位基因。如果这种解释是对的,那么白眼雄蝇就应产生两种精子:一种含有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另一种含有Y染色体,其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F1杂型合子(Ww)雌蝇则应产生两种卵子: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红眼基因(W);另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后者若与白眼雄蝇回交,应产生1/4红眼雌蝇,l/4红眼雄蝇,1/4白眼雌蝇,l/4白眼雄蝇。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一样,表明白眼基因(W)确在X染色体上。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 两种类型.雌蝇细胞内有2条X染色体,为同配性别(XX),雄蝇为XY是异配性别.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其遗传过程中,其性状表达规律总是与性别有关.因此,把性染色体上基因决定性状的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用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雄均为红眼果蝇,F1代相互交配,F2代则雌性均为红眼,雄性红眼:白眼=1:1;相反用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都是白眼,F1相互交配得F2代,雌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为1:1,雄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亦为1:1。由此可见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雌雄性别有关系。 伴性遗传可归纳为下列规律: 1. 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如哺乳类等为XX为雌性,鸟类ZZ 为雄性)传递纯合显性基因时,F1雌、雄个体都为显性性状。F2性状的分离呈3显性:1隐性;性别的分离呈1雌:1雄。其中隐性个体的性别与祖代隐性体一样,即1/2的外孙与其外祖父具有相同的表型特征。 2.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传递纯合体隐性基因时,F1表现为交叉遗传,即母亲的性状传递给儿子,父亲的性状传递给女儿,F2中,性状与性别的比例均表现为1:1。 3.存在于Y染色体差别区段上的基因 在进行伴性遗传实验时,也会出现例外个体,即在 B 杂交组合,F1

遗传学实验-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

传学设计性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果蝇杂交实验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技术 班级名称 学生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2015年11月15日 教务处制 1前言 1.1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验证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和连锁互换规律,掌握果

蝇杂交的实验技术和基因定位的三点测验方法,在实验中熟练运用生物统计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1.2 实验原理 果蝇(fruit fly)是双翅目(Diptera)昆虫,属果蝇属(genus Drosophila),约有3000多种,我国已发现800多种。大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真菌,树液或花粉为其食物。以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利用突变株研究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已近一百年,至今,各种研究遗传学的工具已达完善的地步,果蝇对今日的遗传学的发展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从1980年初,Drs. C. Nesslein-Volhard和E. Weichaus以果蝇作为发育生物学的模式动物,利用其完备的遗传研究工具来探讨基因是如何调控动物体胚胎的发育,也带动了其它模式生物(线虫、斑马鱼、小鼠和拟南芥等)的研究,且有非常具体的成果。 通常用作遗传学实验材料的是果蝇。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有许多优点: ⑴饲养容易。在常温下,以玉米粉等作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 ⑵生长迅速。十天左右就可完成一个世代,每个受精的雌蝇可产卵400~500个,因此在短时间内就可获得大量的子代,便于遗传学分析。 ⑶染色体数少。只有4对。 ⑷唾腺染色体制作容易。横纹清晰,是细胞学观察的好材料。 ⑸突变性状多,而且多数是形态突变,便于观察。 果蝇的性别及突变性状的鉴别: 果蝇的每一体细胞有8个染色体(2n=8),可配成4对,其中3对在雌雄果蝇中是一样的,称常染色体。另外一对称性染色体,在雌果蝇中是XX,在雄蝇中是XY。 果蝇的雌雄在幼虫期较难区别,但到了成虫期区别相当容易。雄性个体一般较雌性个体小,腹部环纹5条,腹尖色深,第一对脚的跗节前端表面有黑色鬃毛流苏,称性梳(Sex combs)。雌性环纹7条,腹尖色浅,无性梳。 实验中选用的果蝇突变性状一般都可用肉眼鉴定,例如红眼与白眼,正常翅与残翅等。 2 实验材料 2.1果蝇品系 正交:2#(雌)×6#(雄)反交:2#(雄)×6#(雌) 2.2实验用具、药品 显微镜、培养瓶、棉塞、量筒、麦片、玉米粉、蔗糖、琼脂粉、丙酸、乙醚等 3实验方法 3.1、果蝇的饲养 3.1.1 培养基的配制(以100ml量为例) 70ml水 + 0.85g琼脂 +

实验四 果蝇的伴性遗传

实验四果蝇的伴性遗传 一、实验目的 1、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进一步认识伴性遗传的特点。 2、记录杂交结果,掌握统计处理方法。 二、基本原理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叫作伴性基因,其遗传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一定差别,它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伴性基因的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 果蝇的染色体有X和Y两种,雌性是XX,为同配性别;雄性是XY,为异配性别。伴性基因主要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所以这类遗传也叫X—连锁遗传。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单基因控制,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之间的关系为红眼对白眼完全显性。当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杂交, F 1代中的果蝇均为红眼,F 2 代中红眼果蝇∶白眼果蝇=3∶1,但在雌果蝇中全为 红眼,在雄果蝇中红眼果蝇∶白眼果蝇=1∶1。当反交时,F 1 代中的雌果蝇为红 眼,雄果蝇却为白眼。F 2 代中红眼果蝇∶白眼果蝇=1∶1,在雌果蝇或雄果蝇中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比例均为1∶1。 交配方式如下所示,其中设A为正交,则B是A的反交 A:红眼雌[♀]×白眼雄[♂] B:白眼雌[♀]×红眼雄[♂] P: X+X+×X w Y P: X w X w×X+Y ↓↓ F1: X+X w×X+Y F1: X+X w×X w Y ↓↓ F2: X+X+ X+X w X+Y X w Y F2: X+X w X w X w X+Y X w Y 表型:♀[+] ♀[+] ♂[+] ♂[w] 表型: ♀[+] ♀[w] ♂[+] ♂[w] 注意: 1、常染色体性状遗传的正、反交所得子代♀、♂性状相同,而伴性遗传则不同。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doc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篇一:实验七果蝇的伴性遗传 实验七果蝇的伴性遗传 09级生物技术2班中午组李昭慧汪琼燕 一、目的 1、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方法; 2、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 二、原理 1910年,摩尔根在实验室中无数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蝇。让这只白眼雄蝇与野生红眼雌蝇交配,F1全是红眼果蝇。让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F2果蝇中有3/4为红眼,l/4为白眼,但所有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这表明,白眼这种性状与性别相连系,外祖父的性状通过母亲遗传给儿子。这种与性别相连的性状的遗传方式就是伴性遗传。摩尔根等对这种遗传方式的解释是: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动物,控制白眼的隐性基因(W)位在X性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却没有它的等位基因。如果这种解释是对的,那么白眼雄蝇就应产生两种精子:一种含有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另一种含有Y染色体,其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F1杂型合子(Ww)雌蝇则应产生两种卵子: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红眼基因(W);另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后者若与白眼雄蝇回交,应产生1/4红眼

雌蝇,l/4红眼雄蝇,1/4白眼雌蝇,l/4白眼雄蝇。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一样,表明白眼基因(W)确在X染色体上。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 两种类型.雌蝇细胞内有2条X染色体,为同配性别(XX),雄蝇为XY是异配性别.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其遗传过程中,其性状表达规律总是与性别有关.因此,把性染色体上基因决定性状的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用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雄均为红眼果蝇,F1代相互交配,F2代则雌性均为红眼,雄性红眼:白眼=1:1;相反用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都是白眼,F1相互交配得F2代,雌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为1:1,雄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亦为1:1。由此可见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雌雄性别有关系。 伴性遗传可归纳为下列规律: 1. 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如哺乳类等为XX为雌性,鸟类ZZ为雄性)传递纯合显性基因时,F1雌、雄个体都为显性性状。F2性状的分离呈3显性:1隐性;性别的分离呈1雌:1雄。其中隐性个体的性别与祖代隐性体一样,即1/2的外孙与其外祖父具有相同的表型特征。 2.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传递纯合体隐性基因时,F1表现为交叉遗传,即母亲的性状传递给儿子,父亲的性状传递

经典遗传学规律的验证—果蝇杂交

经典遗传学规律的验证—果蝇杂交 〔摘要〕遗传学三大定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基因连锁与互换定律是经典遗传学的理论支柱。本实验通过纯合野生型果蝇与各种 突变体之间的杂交,的确得到了与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连锁与互换定律相符的结果。并计算了两对基因间的距离,作遗 传学图谱。通过三点测交实验计算两对基因间单交换、双交换率, 并计算并发率。 〔关键词〕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 自由组合定律Law of indepent assortme 三点测交Three-point test cross 并发率Coincidence 单交换Single cross 双交换Double cross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揭开了现代生物学的新篇章,遗传学研究逐步成为现代生物学的主导。长久以来,我们 接受并应用经典遗传学的理论:如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 律、基因连锁与互换定律等。但我们从未亲身体验,从未 自己实验验证这几大定律,只停留在理论接受水平。为加 强对遗传学定律的理解,我们采用遗传学常用的经典实验 材料—果蝇,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单因子实验、自由 组合实验、伴性遗传实验,基因连锁与互换实验,三点测 交实验来验证经典遗传学的三大定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果蝇饲养方便,来源广泛;生活史短完成一个生活史周期在最适生活温度下仅需2周时间;繁殖率高,一对果蝇交配以后可产卵几百个;果蝇的突变型多,而且性状便于观察。 因此,果蝇成为重要的遗传学实验材料。 1.2方法: 选取各种纯合野生型果蝇与各种突变体杂交。

果蝇的伴性遗传

果蝇的伴性遗传 PB12207007王思雨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伴性遗传,认识伴性遗传正、反交的差别,同时熟悉雌雄果蝇的鉴别方法和掌握伴性遗传的实验和统计方法,该实验选取了野生型的红眼果蝇和突变型的白眼果蝇作为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通过观察F1代与F2代的红、白眼形状,进行性状分离的统计,用χ2检验法检验果蝇伴性遗传定律。 关键词:黑腹果蝇;伴性遗传;χ2检验 生物体有些性状是伴随性别一起遗传的,他们遵循自身的遗传规律,由于和性别有关,因此称为伴性遗传方式。在果蝇的身体中,眼色红白眼是一对伴随X染色体遗传的基因,他们的遗传和果蝇的性别有关,本实验通过果蝇杂交实验,旨在验证伴性遗传的规律。在很多生物中有性染色体,而性别与这些性染色体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那么在性染色体上也会有基因,这些基因的遗传方式就会与性别有关。遗传学上,将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1] 。伴性基因主要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决定红眼、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是一对等位基因。除了XY性别决定基因外,还有ZW性别决定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的基因的行为类似于X连锁基因的遗传[2] 非伴性基因的F1代均表现显性性状,而伴性基因,在正交情况下,F1代和非伴性遗传相同,而在反交情况下,F1代会出现隐性性状。由此可以看出,正交和反交后代(F1、F2)的性状表现是不同的,这反映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基因的遗传方式的差别,子代雄性个体的X染色体均来自母本,而父本的X染色体总是传递给子代雌性个体,这是伴性遗传的一个重要特征。 实验对象介绍: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昆虫纲,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成虫雌雄的鉴别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姓名:陈斌同组者:蔡运 班级:生科09级学号:09090327 实验时间:周三下午 摘要经典遗传学的三大遗传定律分别是: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与交换规律。果蝇具有生活史短、繁殖率高、饲养简便等特点,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尤其在基因分离、连锁、交换等方面,对果蝇的研究更是广泛而充分。本次通过实施已有实验方案,观察后代中果蝇的各种性状,结合各种统计处理方法,从而证明这三大定律。 1.原理 分离定律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按原样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理论上配子分离比是1∶1,F2代基因型分离比是1∶2∶1,若显性完全,F2代表型分离比是3∶1 。 控制体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2号常染色体,灰体对黑体完全显性,用灰体果蝇与黑体果蝇交配,得到F1代都是灰体,F1代雌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F2代产生性状分离,出现两种表现型。(图1) 图1 图2 自由组合定律不同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间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分配到配子中去,它们所决定的两对相对性状在F2代是自由组合的,在杂种第二代表型分离比就呈9∶3∶3∶1。 控制体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2号常染色体,灰体对黑体完全显性,控制眼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红眼对白眼完全显性,用黑体红眼果蝇(♀)与灰体白眼果蝇(♂)交配,得到F1代都是灰体,F1代雌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F2代产生性状分离,出现四种表现型。(图2) 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传递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它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因此称为伴性遗传。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两种,雌蝇为XX,雄蝇为XY。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W)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W)对白眼(w)为完全显性。当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时,F1代雌性果蝇、雄性果蝇都为红眼,F2代雌性果蝇都是红眼,雄性果蝇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当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时,F1代雌性果蝇为红眼,而雄性果蝇为白眼,此现象又称为绞花式遗传,F2代雌性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比例为1∶1,雄性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比例也是1∶1 。(图3)

遗传学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广州大学 综合性实验报告 实验课题:遗传学果蝇杂交实验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年级:14级 专业班级:生物技术142班 姓名陈子禧学号1414300004实验地点:广州大学生化楼 指导教师汪珍春老师

1、前言 果蝇(fruit fly)是双翅目(Diptera),属果蝇属(genus Drosophila)。Morgan(1909)利用黑腹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发现了连锁与互换定律。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有许多优点:(1)饲养容易,生长繁殖要求较低, 在常温下, 以玉米粉等作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2)生长迅速,12天左右就可完成一个世代, 25℃条件下黑腹果蝇平均产卵量高达375.4粒(P<0.01)[1],因此在短时间内就可获得大量的子代,便于遗传学分析;(3)染色体数少,只有4对;故本研究采用黑腹果蝇e#和6#为研究材料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对果蝇的性状(眼色、体色和翅型)进行观察记录并结合统计学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验证遗传学三大定律,并尝试培养和分析小量的F2代数据观察连锁交换现象。 关键词:黑腹果蝇;遗传学;正交;统计学;遗传学三大定律;连锁交换 2、实验材料 品种: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品系:突变型(e#):长翅、黑檀体、红眼;突变型(6#):小翅、灰身、白眼工具:显微镜、电子天平、培养瓶、棉塞、量筒、烧杯、温度计、玻璃棒、解剖针、毛笔、解剖剪、镊子、恒温恒湿培养箱、电炉药品及材料:燕麦、玉米粉、蔗糖、琼脂粉、酵母粉、丙酸、乙醚等 3、实验方法 3.1、果蝇的饲养 3.1.1培养基的配制:①称量100ml水+0.85g琼脂+7g蔗糖,将上述三份材 料倒入白瓷杯,保留约30ml的水待用,将电炉打开,搅拌至80°C煮溶②将称量的8g燕麦玉米粉干燥混合物与上述保留的30ml冷水混匀成浆糊,搅匀并加入白瓷杯中③不断搅拌体系约5min直至煮沸(此时应成糊状),关火④等待体系自然降温,温度计测温至80°C,倒入1g干性酵母粉和0.4ml丙酸 ⑤冷却至70°C,趁热将白瓷杯的混合物转移至大烧杯,并分装到各个培养 瓶。⑥待水珠或水雾散去后,封上纱布并写上制作日期和品系信息及使用者姓名,待24小时或至少隔一夜后使用。⑦新配制的培养基有效使用期最长为7天,超过7天的培养基水分不足易与瓶壁分离且滋生霉菌,影响实验结果质量。 3.1.2 生活周期:果蝇的生活周期包括四个发育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四 个发育阶段,本实验中从初生卵发育至新羽化的成虫为一个完整的发育周期,在25℃,60%相对湿度条件下,大约为9至10天(因交配到产卵的时间未能准确观察,故仅能推算为9至10天)。 3.1.3 培养条件:25°C恒温、60%相对湿度恒湿的培养箱中培养。

实验三果蝇的伴性遗传

实验三 果蝇的伴性遗传 一、目的 1、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方法; 2、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 二、原理 1)、黑腹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是被人类研究得最彻底的生物之一。是一种原产于热带或亚热带的蝇种。它和人类一样分布于全世界各地,并且在人类的居室内过冬。 在遗传,发育,生理, 和行为等的研究方面,果蝇是最常见的研究对象之一。原因是它易于培养, 繁殖快,使用经济: 它在室温条件下, 十天就可以繁殖一代; 且只有四对染色体, 易于遗传操作; 还有它有很多突变体可以利用。 中文学名: 黑腹果蝇 拉丁学名: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别称: fruit fly 二名法: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亚纲: 有翅亚纲 目: 双翅目 Diptera 亚目: 长角亚目、短角亚目 科: 果蝇科Drosophilidae 属: 果蝇属Drosophila 亚属: Sophophora 种: 果蝇 分布区域: 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 2)、果蝇的生态学特性 果蝇又称小果蝇(Drosophilidae 科,Drosophila 属),英文全名 fruit fly 。它和危害农作物的果实蝇(Trypetidae 科,Bactocera 属)不同,果实蝇危害瓜果类果实非常严重,是农业技术上的一大隐忧. 刚形成的蛹呈微黄色,之后颜色逐渐加深,羽化前呈深褐色。果蝇类昆虫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以腐烂的瓜果等为食,可为害多种瓜果蔬菜及许多植物的多汁器官,甚至连甜酒也成为取食对象n]。研究表明,果蝇具有强烈的趋化性,嗅到水果发出的气味就会飞来取食、交尾和产卵[7]。果蝇对不同水果嗜好程度有差异,该试验表明,黑腹果蝇对几种水果嗜好性顺序依次是葡萄、苹果、香蕉、桃、梨。昆虫嗜好性与寄主植物或食物挥发出的化学物质以及分布在昆虫体表的嗅觉和味觉感器有关[8]。昆虫取食行为取决于从化学感受器输入的感觉信号[9]。研究表明,黑腹果蝇触角和下颚须等感受器官组织含有约62种不同的气味受体蛋白用以检测和识别其所感受的所有化学气味分子[i03。黑腹果蝇对不同水果的嗜好程度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不同水果挥发出的化学成分相关,水果中的何种化学气味成分在起关键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使用化学杀虫剂防治果蝇易增加果实中的农药残留,而且果蝇成虫个体小,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标准版

果蝇杂交实验 实验人:李扬、胡津睿实验时间:2014.9.11—11.06 实验地点:生化楼305遗细室

一、前言 通过果蝇杂交实验:学会杂交实验设计的方法。初步理解遗传的三大定律: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连锁与交换定律。学会运用统计学和遗传学的理论分析实验现象。初步学会论文的撰写方法 通常用作遗传学实验材料的是黑腹果蝇。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有许多优点:⑴饲养容易。在常温下,以玉米粉等作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⑵生长迅速。十天左右就可完成一个世代,每个受精的雌蝇可产卵400~500个,因此在短时间内就可获得大量的子代,便于遗传学分析。⑶染色体数少。只有4对。⑷唾腺染色体制作容易。横纹清晰,是细胞学观察的好材料。⑸突变性状多,而且多数是形态突变,便于观察。 果蝇的每一体细胞有8个染色体(2n=8),可配成4对,其中3对在雌雄果蝇中是一样的,称常染色体。另外一对称性染色体,在雌果蝇中是XX,在雄蝇中是XY。 果蝇的雌雄在幼虫期较难区别,但到了成虫期区别相当容易。雄性个体一般较雌性个体小,腹部环纹5条,腹尖色深,第一对脚的跗节前端表面有黑色鬃毛流苏,称性梳,雌性环纹7条,腹尖色浅,无性梳。 1.实验材料及方法 1.1实验材料:6#黑腹果蝇、e#黑腹果蝇 1.2实验用品:显微镜、培养瓶、纱布、量筒、麦片、玉米粉、蔗糖、琼脂粉、丙酸、 乙醚等。 1.3培养基的配制: 70ml水+ 0.85g琼脂+ 7g蔗糖→煮开至琼脂溶化→加入麦片玉米糊 (30ml冷水与8g麦片玉米混匀)→煮开约3-5分钟,成粘稠的糊状→稍凉后加 入1g酵母粉,0.4-0.5ml丙酸,混匀→分装,待培养基凝固后包上纱布。 1.4实验流程: 取原种:取若干只6#黑腹果蝇和e#黑腹果蝇培养。 取处女蝇:清除原种瓶中的成虫,每隔8h收集刚羽化的成虫,将准确鉴别性别的雌性和雄性果蝇分别放入培养瓶中培养。 杂交:将6#♀与e#♂放入一培养瓶内杂交,同样将6#♂与e#♀放入一培养瓶内杂交,杂交后的子代为F1。 统计F1的性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