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发表时间:2018-10-11T10:08:32.02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0月20期作者:周勇

[导读] 当今社会,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学生之间的矛盾事件也频繁报出。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说明我们培养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小学阶段。

周勇(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牟坪镇中心小学校四川宜宾 644000)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0-118-01

当今社会,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学生之间的矛盾事件也频繁报出。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说明我们培养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小学阶段。在当今互联网急速发展的社会,孩子们所接触的事物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对于辨别能力不强的小学生思想教育尤为重中之重。这就给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如何使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并回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死板教学,要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思想,让我们的课堂源于生活,立足生活,并最终回归于生活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一、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在小学教育中很多老师不够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认为学生上这节课就是浪费时间,通常这节课程就会被老师认为最重要的语文数学课程所取代,或者就算是有品德与社会课程,老师也不会认真上课,让学生自己自习或者敷衍了事的随便讲讲。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实行有效的教学方法,第一,要求老师转变思想观念,从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做起。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要求老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如果老师自己对课程将要讲解的知识都不了解,又怎么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的含义,所以老师必须要认真备课,让自己完全的掌握课本教材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更好地为学生授课,提高教学质量。第二,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要注意讲课方法,讲课时声音要洪亮,充满感情,条理要清晰,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只有老师在课堂授课的时候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才会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更加有学习兴趣。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视。在长期的教育中,学生逐渐地忽略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在上课时很多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上课经常走神开小差或者学习其他的科目。

对此,老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因为品德与社会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科学文化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要求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而没有高素质的思想道德品质,那么学习再好也对社会无益,所以教师在要求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小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生活环境、学习经历等不同,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因此,教师在组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以此实现因材施教。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挥主要作用。因此,在组织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一般会选择一些直观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其中以多媒体的运用和趣味小品演示的方式运用的作为普遍。比如,在《我的家乡真美丽》这一内容中,我会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自己家乡的景象,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观赏到美丽的家乡风情。然后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来为创设民俗文化情境,以春节为例,学生随心所欲畅谈自己的春节印象,并在课堂上组织迎新年活动,从装扮教室到包饺子、表演节目等将文化因素贯穿其中,如吃到含有硬币的饺子则喻为来年有好运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跳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

三、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感悟道理

教师的教学除了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外,教师还要结合教材内容,善于捕捉生活现象,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事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集体荣誉靠大家》时,个别班级在自习课上总有学生讲话,每天都被值周老师扣分,班级晨会时间甚至其它时间一些同学互相抱怨情绪不高。发现这种情况,我意识到这正是对学生集体荣誉感教育的契机,因此课上展开讨论,同学们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七嘴巴舌地讨论起来,提出不少创造性的好点子。最后教师非常激动的肯定了同学们的想法,并告诉他们:“集体的荣誉要靠每一个成员的努力,哪怕只有一个人没有尽力也无法获得。”身边的事例更能打动学生的心,增强学生对道德认识的亲切感,同时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不自觉地加强了。

教学中教师善于捕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研究,从中感悟道理感悟快乐。比如在讲《我长大了》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们围坐在一起,每个人讲自己成长中的趣事,讲述中让学生展示幼年的用品、照片,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己的成长,用自己的心灵感悟自己的成长过程,感悟出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培育和关心,学生从中感悟自己成长的快乐。通过这样捕捉生活现象,对学生进行教育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道德认识的亲切感。

四、进行社会实践,深刻研究学习

社会是一门非常全面而又复杂的学科,简单的三言两语是无法向学生全面的讲述清楚的,也无法通过教材的学习和课堂实验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教师要学会运用课外资源,使学生走入社会中去实践,如走进商场、超市等让学生们去了解产品的价格和价值,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比较判断,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全面的知识,并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品德与社会就好比生活与社会,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只有学生真正的走入生活中才能产生真实的情感和感悟,认知和领悟道德。因此,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培养要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脱离了社会生活的行为是一种缺失。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事物,触及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使学生学会总结,这样才能够达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最佳效果。

总之,为了能够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有效性,教师需要从学生入手,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来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课堂参与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激发学生品德与社会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兴趣。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中历史教学的高效与有趣

鱼和熊掌能否兼得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中历史教学的高效与 有趣 今年通过新的《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学习,结合《品德与社会》历史教学内容,我发现教学中的高效与有趣共同实现有一定难度。《品德与社会》中的历史教学它侧重于对学生历史知识、分析能力和历史价值教育。在教学中要想实现这三目标,难免要加重学习任务,让学生阅读搜集大量史料,牢记历史事件。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训练。任务如此繁重,而我们面对的又是小学生,如何实现鱼和熊掌兼得即如何实现《品德与社会》历史课的高效和有趣我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下面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激发学生主动喜欢历史,了解历史、探究历史是我们实现高效和有趣的第一步。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开启学生课前主动搜集资料、记忆史实,课中积极探究,参与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1、让学生重视历史,使学生在思想上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学史使人明智",多讲一些诸如毛泽东、拿破仑等伟人或名人学史、重史、用史的故事;引用古今中外的史学迷案,如埃及金字塔之迷等激发探究兴趣.这样,学生的学史"欲望"也在这过程中逐渐滋长起来. 2、精心巧妙设疑布阵。阿西莫夫说:“科学始于好奇。”学生的求知规律也是遵循“无疑—有疑—无疑”这一原则的。历史教学中有些内容文字简洁、知识性强,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因而,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惊讶、新颖之感,以引起学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2、借助多媒体教学。我们可以广泛采用电教媒体提供的信息,寻找和建立情知融合点,创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把远的拉近,把抽象的变成具体,把虚的变实,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其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时学生会精神振奋,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从而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比如:在讲《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由于时代距离我们较遥远,学生很难体会到圆明园的壮丽、奢华及被毁后的巨大反差。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播放圆明园原状、被毁后等片段既能让学生体味到历史的残酷。 3、多鼓励学生,给学生以成就感。心理研究表明:小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应结合新课改,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化,《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增强了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其更贴近儿童的生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非常重要。只有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化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

各种活动中实现。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多媒体能向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悦耳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如在教学《腾飞的祖国》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播放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神五成功发射”等精彩的画面,激动人心的画面很快吸住了学生的眼球。学生此时已经形成了一种内

课程与教学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1、统觉----统觉是指新观念为已经存在于意识中的旧观念所同化或吸收的过程。 2、兴趣----赫尔巴特认为“兴趣”乃是人的意识的“内在动力”。是一种心灵的“内现的力量”,它力求把某一思想对象保持在意识中,或者使其返回到意识中。 3、专心----“专心”即钻研新观念,明确地意识和理解新观念。 4、审思----“审思”即把意识中各种新旧观念联系统一起来。 5、学科课程----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6、示范----所谓示范,是教师向学生演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 7、呈示----所谓“呈示”,是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来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 8、展示----所谓“展示”,是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 9、口述----所谓“口述”,是通过语言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 10、被动适应论----被动适应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11、主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简答题 1、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中把教育的本质概括成哪几个方面? 答: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中把教育的本质概括成三种: ①教育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 ②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③教育即生产 2、博比特的课程开发包括哪几个步骤? ①人类经验分析 ②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③课程目标的获得 ④课程目标的选择 ⑤教育计划的制度

品德与生活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品德与生活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品德与生活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1 一、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八位名师都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课前深了解、研究学生的情况,为教学设计做铺垫。 二是深入研究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 三是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走出课堂的教学活动还要事先与相关人员或部门单位联系。 四是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尤其是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认真解读课程标准 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对教学目的进行准确定位,确立新的教育目的观:换位观,引导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培养公平公正的品德;生态观,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要合作,要有责任心;共赢观,要让学生知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要关爱他人;对话观,引导学生要多与别人交流、沟通,学会尊重、理解别人;分享观,引导学生美好事物要与别人共同分享,与人为善;多元观,在分清是非标准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允许有不同的选择,要宽容。 三、确立新的教学观 生活化教学,教学内容体现动态化生活;确立新的学习观,自主探究、自主构建和积极引导相结合。上述内容说白了就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且这些方式必须为学生所乐于接受且力所能及;精心策划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且这些活动内容要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如调查、辩论、走访等等。这次研讨会上张为花老师在上课时就采用旅游的形式,通过旅游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知道怎样与别人沟通、交流。更为可贵的是她还创造性的让学生现场当播音员展开对话,这不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了吗?这也正体现了品德课多元化的教学理念 四、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这次研讨会上五位教师都成功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精心地设计,合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8-03-14T16:07:10.25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月02期作者:甘粉会 [导读] 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担负着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两项重要任务。 甘粉会(贵州省盘州市第五小学贵州盘州 561600) 摘要: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担负着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两项重要任务。尤其是在当今独生子女大都在家长的保护下成长缺少对社会的认识,也缺乏独立的能力和品德,所以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让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产生真正的作用,去提高学生的认识也就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针对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进行一下简单的探讨,看看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社会现象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2-0066-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尤其针对农村的教学有何途径?我想就要突出生活性,注重活动教学。 1.品德课的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生活的才是最亲切的 "再简单的生命筵席,也会因为爱而倍感丰盛。当爱像明媚的阳光一样照彻寒冷的心房时,我们会发现,爱的本身就是一波弦音的震颤,一种花香的弥散,持久、热烈,从一双手到另一双手,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感动是一种积极、奇妙的心灵体验。在品德教育中,若让学生收获一份感动,就帮助他们体验了一次情感的升华。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升童年生活的质量。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教学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也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在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窗口,这难道不正体现出品德教育的成功吗? 2.品德课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学生才会感到开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就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创设巧妙的情境,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课堂教学紧紧抓住了与学生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的家庭生活故事,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教学便自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体验的最佳契机。我们的活动化、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活动课、情景剧的形式引入到课堂,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们不喜欢反复出现的老面孔,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使之不断更新呢?课堂上可以使用"小品表演""快乐竞答"、"挑战高手"、"芝麻开门"、 "智力快车"等电视节目形式,也可以用 "圆桌会议"、"小学生辩论会"、"开心家庭组合"等比赛形式,还可以用"小小法庭"、"知识银行"、"我来当老师""今天我是班长"模拟形式等等进行授课,还可以走出教室,走上田野、街头、工厂、社区等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小品表演中,学生可分角色表演日常生活中不尊重和尊重父母的种种表现,表演遵守交通规则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表演如何礼貌待人、爱护公共设施、爱护班集体等等情景。在举行"圆桌会议"时,可改变原有的横平竖直的座位排列方式,让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师就在学生当中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一个零距离互动平台;在"小小法庭"上,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审判那些不道德、不讲诚信、破坏环境、猎杀动物、审判那些因无钱到网吧上网而勒索他人钱财的人,他们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诠释小学生的思想境界;走上街头当一次交警,走到田间第一回农民,走回家庭当一天家庭主妇…我相信这样的课收效一定很大。老师们,"参与是开心的,体验是开心的,成功更是开心的!"这是小学生发出肺腑的感叹。 3.品德课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 活动情境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目标而服务。现代社会本身及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经常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如《学校生活有规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认识规则的普遍性。(2)理解规则的必要性,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3)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开始将《小学生守则》等学校规则内化。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孩子们说说平时经常玩哪些游戏?每次都玩得开心吗?这些游戏分别都有哪些规矩?如果碰到个别人不守规矩,大家会怎么样?请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我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探究、讨论。游戏中的规矩就是一种规则,参加游戏的人必须共同遵守,否则,游戏就不能进行下去。同样,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也有规则。如:公共交通的规则,体育比赛的规则,娱乐活动的规则等。这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则,公共交通、体育比赛、娱乐活动、公共财物会怎么样?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得出:没有规则,生活就会非常麻烦。我穷追不舍,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校里能不能没有规则?如果完全没有规则,同学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们想什么时候上课就什么时候上课,行不行?与同学们关系最密切的学校规则是什么?同学们通过讨论,进一步认识到《守则》的重要性。我又一次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的内容,再小组讨论《小学生守则》的内容有什么意义?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刻认识到学校规则必须遵守,这是学习成长必不可少的。让学生以实践检验真理,让他们在精神上进一步升华,更牢固地树立遵守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的品德更规范,更有章可循。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仅供参考)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仅供参考)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基于此,本学科的课型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活动型、实践体验型和综合学习型三种基本课堂形式。下面“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这三种课型。即“情景设置、目标内化——自主合作、信息搜索——精讲点拨、知识整合——当堂训练、巩固双基——课堂小结、总结升华。” 一、情景设置、目标内化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每种课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新课即将开始时,教师要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或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展示目标的方法灵活多样,常用的方式有:小黑板张挂、口头表述或出示投影片和播放多媒体课件。一节课采用何种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目标的表述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切不可照搬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更要忌空、大、虚。 二、自主合作、信息搜索 这个环节是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整体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的课型中处理方法也大不一样。 活动型教学: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实践体验型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社会即课堂,课堂即社会,树立大课堂观、大社会观。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专门的时间,提供足够的条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我们生活的区域和环境。如在教学《通信的种类和发展》一课时,我们要让学生亲自到邮局寄一封信,或寄一张汇款单,或在网上练习E-mail。让学生体验通信的快速发展以及给人类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然而,由于思想品德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这就对教者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如何突破这些难点?下面笔者试图就自己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要让他们懂得深层的思想教育内涵,确实需要教者创新的应用各种教育方法。一、民主讨论法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二、故事讲解法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三、情景设计法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及其对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影响_荣艳红

2007年第2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32 No.2 第32卷(总第134期)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Apr ., 2007 71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及其对 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影响 荣艳红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摘 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发生了重大的转向,促成这种转向的原因有美国国内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欧洲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等多种因素,其中也包括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影响。本文剖析了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美国的传播过程及其对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所造成的影响,阐释了其所以造成深远影响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美国初等教育 课程与教学论 影响 作者简介:荣艳红(1972--),女,汉族,河南省沁阳市人,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教育学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7)02-0071-05 收稿日期:2006-08-30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发生了重大的转向。短短几十年间,人文历史的内容受到了重新重视,互不相连的课程逐步建立起了有机的联结,学生的经验兴趣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背诵为主的教学方法也一改往昔的面貌。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的这些变化,一方面是美国国内众多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孜孜不倦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来自欧洲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其中,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就是这样的一位影响深远的教育家。本文将对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在美国的传播以及对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影响展开研究,旨在揭示赫尔巴特对美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变迁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美国的传播 19世纪80年代后期,在赫尔巴特弟子齐勒尔、斯托伊、莱因等人的不断努力下,德国掀起了赫尔巴特教育运动,此时,倾心于赫尔巴特教学法的各国学子齐聚在耶拿、哈勒以及莱比锡大学等德国赫尔巴特研究中心,这其中就包括美国的德伽莫(Charles De Garmo),麦克默里兄弟(Charles and Frank McMurry)等人,他们回国后成为美国教育界重新认识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桥梁人物。自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19世纪80年代末期再次传入美国,一直到1910年以后逐步退出美国教育改革的实践,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美国风行了20多年的时间,根据各个阶段其理论传播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大致划分出以下几个时期: (一)1885—1892年,美国教育界重新认识了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美国学子回国后,在美国组建了多个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非正式研究团体,其中伊利诺州州立师范学校、哥伦比亚师范学院等成为美国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研究中心。很多当年留学德国的人员积极参与了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探讨,在他们的带动下,赫尔巴特教育思想首先激发起了教育界敏感人士的兴趣,他们也积极参与辩论,并撰文发表看法,这其中就包括吉尔伯特(C.B.Gilbert)、约翰·普林斯(John Prince)、约翰·杜威(John Dewey)等人。当时,布朗(George P. Brown)任主编的《公共学校杂志》(The Public School Journal )几乎成为美国赫尔巴特主义者的官方杂志,另外巴特勒(Nicholas Murray Butler)主编的《教育评论》(The Educational Review )、文塞普(A.E.Winship)主编的《新英格兰教育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Education ) 也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持赞同态度,而许多保守派杂志也纷纷开辟专栏探讨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与此同时,耶拿大学等德国赫尔巴特研究中心培训教师的具体方法也被翻版到了许多师范院校。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好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 朱媛媛 尚兰小学 2012.1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 一、本学期,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是由我担任的,现将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开学初,我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课程评价标准》,钻研教材,掌握教材实质,用理论充实自己的头脑。根据课程计划,我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课前书写教案,按时上课,课后及时反思。 在教学中,无论是哪个学科,我都崇尚“快乐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发现学习的乐趣,撷取智慧的果实。所以,设计趣味性的活动吸引学生,是我设计教学的宗旨。例如,《美丽的秋天》这一单元的学习,我让学生课前采集各种秋天的叶子,利用叶子制作标本和画;让学生带秋天的果实和种子,认识果实与种子的关系等等,这一单元的每一堂课,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教学效果良好。 另外,我把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什么是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例如,《我爱我的家》这一单元,让学生通过猜想、小记者行动,鼓励学生了解家人;通过小辩论、情境模拟、体验交流活动,教育学生应该尊敬长辈,用事迹行动来关爱他们。 在日常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活动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如,《新年到了》这一课,我和学生一起动手做彩链条。制作前,我引导学生“布置我们的

黑板,需要一条条很长很长的链条,该怎么办?”学生思考片刻,立即回答“可以小组合作,连在一起就长了”。得到这样的回答,我很高兴。接着便顺势利导,对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让学生明白“合作力量大”。我知道,学生全部领悟了,因为他们做成了一条很长很长的链条。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学生的进步总是能令人欣慰的,但自己的进步才更值得自己回味。其实,今年已经是我第二年接受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按说应该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了。可是与去年相比,自我感觉有一定的差距。反思之后,学生的原因可能占大多数,但我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的素质较上一届相比稍差些,再加上是刚入学的学生,课堂行为习惯以及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再加上本学期,我的其他工作较多,也没有更多的精力用于思考教学,没能研究好学生,调整或创新教学活动,使教学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努力方向 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总之,都是我的收获。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一些提高。我决心不断的探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在今后多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理论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相信在今后,我对新课程的理解一定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提要:1.精彩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课程资源。 3.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幽默感和色彩。 4.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5.善于运用鼓励方式。 6.让学生尝试,体验成功。 关键字:活跃气氛恰当利用把握尺度情感补偿心灵调整尝试体验 正文: 我们常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各项活动的内驱力。但是在现行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同学对品德课感到枯燥、乏味,上课成了应付差事。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师造成的。由于品德课长期以来不像语文,数学,英语那样被人重视,加上强调学生接受,注重抓知识点,却把一些应有的教学过程省略了,变成了“填鸭”式教学,学生自然不愿意学习。而学生呢,觉的不是老生常谈,就是高谈阔论,与自己毫无关系,根本听不进去,导致失去了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根据平时在工作中的点滴积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精彩的导入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设计导入时,既要和课堂内容紧密衔接,又要使学生感到新意和活力。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样学生才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设计辽海版品德与社会《成功在于合作》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式,让每个小组同学将纸团从窄口瓶中拉出,看哪组同学的速度最快,为了能够拿到第一,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拉绳子,可是纸团被堵在了瓶口。只有一个组的同学是一个接一个的往外拉,最后是第一名。做完了游戏再让同学说一说为什么没有拿到第一,拿到第一的小组是怎么做的,学生很快就意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样的导入,不仅与本课的内容紧密相关,而且活跃了气氛,使学生以饱满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课程资源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大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受,让他们充分享受画面美,听觉美。此外,多媒体中出现的一些画面,图片,动画,本身就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自然也就更能吸引他们。 多媒体运用中还应注重发掘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课本要求的课程资源,如故事,图片,动画以及学生身边的事,或者是一些事实政治等等。课程资源的利用只是对新课起着辅助作用或者是填充内容上的不足,不能用的太多,否则画蛇添足,适得其反。所以说,课程资源的利用一定要恰到好处。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第一部分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认识 一、品德和社会的含义 这个部分应该分为两个部分来阐述: 第一、思想品德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力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志向。学生应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它是从思想上给人一只标杆。 第二、社会实践是在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后在行动上实践和体现的。一个小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好与坏都表现在他们为人处世,生活的点点滴滴。它是从行动上给人一条准则。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第二部分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很多《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教师的难点,在这里,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

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 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浅谈如何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1、趣味性的导课形式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前提。 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品德与社会》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主动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可见,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也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前提。常见的趣味性导课形式有:小品导入、讲述故事、音乐渲染等等。 2、多种多样的游戏教学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捷径 游戏是儿童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缓冲地区。游戏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游戏教学。它是教师融合特定教学内容于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教学,要是在课堂上采用了游戏教学,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游戏活动能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很快认定目标,进行反馈,并产生感受,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创造性,产生最高程度的快乐体验,使自我教育得以实现。因此,它能较好地满足儿童游戏的天性,又能有效地实现教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发表时间:2017-03-14T16:25:26.007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12月总第225期作者:魏玉斌 [导读] 由于农村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 山东省平度市旧店小学266700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文章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应对策略,力求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应对策略 一、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由于农村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凡此种种,教学偏于一隅,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儿童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评价不科学,应试教育氛围浓。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很少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也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既没有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考察,也不管学生在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更没注意在一堂课中学生转变了哪些态度、养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体验了哪些情感、获得了哪些知识、锻炼了哪些能力……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一张期末统测试卷,并同教师经济利益挂钩。这些现象导致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常常被占用,三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上出现死记硬背现象,应试教育氛围浓。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应对现状的基本策略 1.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提高认识,就要求学校管理部门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安排专门的教师从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同时更要求任课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让《品德与社会》课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2.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要改变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推行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渠道,以主体参与贯彻始终,以提高品社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1)广阔的教学阵地。(2)交互的动态讨论。(3)多样的情景表演。 3.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电化教学能将抽象的理论观点、道德观点形象化,能将枯燥的定义、理论化为美好的形象,电教媒体能以它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选用典型事例声、像结合,为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供很大的方便条件,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高尚行为的育人作用。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坚持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课内外结合,使《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严格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手段,必将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走进农村小学。

品德与生活社会骨干教师培训心得

品德与生活社会骨干教师培训心得 一、学校教育德育为先 学校是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要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工作的重头戏就是德育工作,德育工作成功的前提就是方法与细节过程,是德育工作者的智慧,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班主任。而品德课是班主任进行品德教育的媒介之一,所以认真上好每节品德课显得很重要。班主任的德育方法及工作智慧必须不断改进和提高,才能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稳步发展。学校德育工作更需要领导的重视,需要全体德育工作者的真情投入。这样学校的德育工作才会卓有成效,学生才会健康成长。 二、德育不是作秀而是打动 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是楚雄市环城小学刘芮驰老师的课吧。她深入浅出的讲解、风趣幽默的事例、耐人寻味的提问,让人轻松获取知。她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讲课多次提到:我们不能把学生的生活问题、行为习惯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德育不是教,而是打动。这两句朴实的话语却让我时常反思自我的育人理念与育人行为。当孩子因为自制力不强和缺乏一定判断能力出错时,我们过多的是给予严训,而缺乏的恰是那份对真挚情感的打动和打动的技巧,所以往往出现训后屡犯的想象。也正如罗菊红老师在《重实践,导德行,提高课堂效率》一课中讲到:要让我们的一切育人活动达到

真正的育人效果,就必须讲究策略。老师要学着放手,交给孩子们选择,教会他们选择后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学会仔细聆听孩子们最真实的表达,关注心与心的交流;不以成人的生活替代儿童的生活,让自己成为真正的道德的践行者,只有这样,我们的德育才能有根,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因为人的思想只长在伤口上,受伤才痛,痛一次,伤一次,经过伤痛才能提高自身的免疫力。经过大起大落后才有睿智,这才是道德的基础,生命的基础。 三、转变教学观念 生活化教学,教学内容体现动态化生活;确立新的学习观,自主探究、自主构建和积极引导相结合。上述内容说白了就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且这些方式必须为学生所乐于接受且力所能及;精心策划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且这些活动内容要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如调查、辩论、走访等等。这次实践课上李丽老师在上《我来做个小导游》课时就采用旅游的形式,通过旅游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知道怎样与别人沟通、交流。更为可贵的是她还创造性的让学生现场当小导游展开对话,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体现了品德课多元化的教学理念。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在这次培训中我充分感受到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与课堂紧密联系的情境,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地设计,合理地运用,以多媒体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和实践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和实践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自从任教《品德与社会》课以来,在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勤奋努力下 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笔者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活动设计、课后实践活动三方面来浅谈几 点个人看法。 一课前活动准备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良好学习品德、热爱生活为目标的 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不仅拓展到了课前,还延伸到了课后,这样给学生很多学习 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应让学生课 前积极准备,为课堂的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基础,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孩子们 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对这次活动主题进行了相应的资料搜集、课前体验、素材准备等丰富 多彩地活动。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去体会、去感受,为课堂上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我在教《噢!家乡》这课时,课前我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指导、示范, 积极调动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孩子们带来了家乡四季的照片、图片,还带来了地球仪、地图、家乡的土特产,甚至有的还带来了家乡风光介绍的 VCD光碟。孩子们从 VCD光碟中找到了所需的内容,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的始终,高效地完成了 本节教学目标。我在感慨学生潜力的同时,更体会到课前活动准备的重要性。 二课堂活动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因为《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直接参 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让孩子更多地通过实践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在体验中有感受,在感受中产生共鸣。所以,我在教学中巧妙地设计课堂活动,尽量做 到设计新颖独特。 1.创设情境,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 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课堂游戏导入方式有助于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认真听讲,激发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 寓教于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我的家庭》一课时,我首先把学生带到情境中,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你 的家庭是怎样组成的?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你都叫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我及时地给 予表扬和小小的奖励,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每一位学生都活起来, 投入课堂活动中,人人都是局内人。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动起来 《品德与社会》课要培养的是热爱生活的儿童,孩子们是在实际生活中发展,因此在设计教 学活动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脱离社会实际来进行。只有来自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让学 生乐于接受,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便于每个学生愉快的动起来。 课堂中我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有时是实地采访调查,有时是快乐的教学游戏,有 时是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有时是生动形象的情景表演,种种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动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起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