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受众信息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_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_纪诗奇[1]

受众信息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_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_纪诗奇[1]

受众信息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_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_纪诗奇[1]
受众信息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_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_纪诗奇[1]

收稿日期:2012-10-26

修回日期:2013-01-31

作者简介:纪诗奇(1982-),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信息传播。

受众信息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

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纪诗奇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100124)

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网络化,传播媒介的结构和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时,传播媒介对微观

个体行为的影响也日益增加,因此探索受众传播行为的普遍规律对了解舆论传播动力学机制,引导社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在大量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受众传播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由相关假设推导出影响因素与传播行为作用关系的概念模型,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收集585份有效样本数据,对本文提出的概念模型及相关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传播决策过程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影响:传播效益、态度和风险感知;对信息的信任可以有效降低风险感知,但是信息质量对提高信任没有明显作用。最后,本文对研究成果的启示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舆论传播

结构方程

影响因素

传播效益

风险感知

中图分类号

G2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1965(2013)03-0030-07

Factors of Audienc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Behavior :

Conceptual Development and Empirical Study

Ji Shiqi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Abstract

Media affect people more than ever while their structure and nature have been changing.Consequently ,common rules of infor-

mation dissemination are important to social development ,which could help us to understand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dynamic mecha-nism.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attitude ,risk perception and benefit on news communication behavio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umer behavior theories ,the study attempted to establish a concept model and perform an empirical validation using 585survey results as an example.We tested the proposed model using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technique on data collected via a Web survey ,and discusse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model.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audience ’s attitude ,expected benefit and perceived risk have strong impacts on their communication decisions.Audience ’

s trust of the information has strong effects on perceived risk.The presence of information quality does not strongly influence audience ’s trust.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at last.Key words

opinion communication

SEM

influencing factors

dissemination effect

risk perception

0引言

当今社会是一个被网络所覆盖,被网络所组织的

社会。正如Castells 所描述的“网络社会”的特征[1]

所有种类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融合,传播媒体变得广泛、多样和灵活,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全人类的知识以非线性的网络方式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传播技术融合了新闻、信息和不同社会组织的事件,使人们对自身生

活的环境有了更多的了解,由此人们更少地依赖于传统观点和惯例,而更多依靠“知识”来适应知识社会的历史进程和网络社会的组织形式

[2]

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为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活动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谣言和恐慌情绪的产生与传播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在高度网络化的今天,具备了影响范围更大、演化速度更快的特点,网上信息流与网下人流不断交互、强化,使得一些舆论

第32卷第3期2013年3月

情报杂志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Vol.32No.3Mar.2013

的传播更具隐蔽性、突发性与扩散性。然而,由于人们对网络环境下舆论传播的规律缺乏理解,决策者往往不能提前,甚至及时地发现并化解系统的脆弱性,如何应对这种趋势是各个国家在网络社会中面临的共同挑战。对传播现象及其内在规律和动力学机制的科学理解有助于利用网络规律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促进网络平台为人类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提供便利,这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稳步增长、文化长期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舆论传播是一种群体传播状态。这种行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受到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关注。

从经济学角度看,个体的传播行为可以被看作是决策者经过一系列理性思考所做出的选择,理性思考可以基于诸如成本、风险等变量。之前已有学者尝试通过对经济学理论的相关原则和心理学理论消费者行为以及经济效用原理进行整合以解决现实中的消费行为问题[3]。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传播被看作是基于微观个体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行为。微观个体从属于社会群体,社会群体的成员具有相同共性,可以以家庭、朋友圈或社会阶级为单位。在这个由个体、不同群体所构成的社会网络中交互影响、交换信息,这个网络的聚合度和度分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微观个体的传播行为。其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分别为创新扩散和意见领袖[4-5]。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对传播行为的研究更着重于信息认知过程所导致的决策行为研究,其中对于信息质量、信誉度、熟悉程度等因素的感知被诸多学者广泛认同。决策过程也是通过感知、学习和信息处理的一系列处理分析过程[6]。

人的态度如何影响实际行为是心理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虽然对事物的心理态度并不是导致实际行为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为的发生[7-8]。以往研究表明,相对于疑惑、矛盾或内部不一致的态度,人们对自身所持有的态度越自信、果断,那么该态度对其相关行为的预示更加明显。同样,对于态度的记忆也对预测行为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也认为记忆与对某种事物或信念的理解和经验有关。

信任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在经济[9-10],社会[11-12],行为心理学[13],管理、组织[14-15],技术[16]等诸多领域已经被广泛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信任在交换关系中起着关键性作用[17]。网络环境下的信任与传播决策行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确定的作用关系以及信任在传播过程中是否担当关键影响因素是值得去深入探究的问题。1概念模型的提出与假设

1.1基本理论模型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新闻消息的传播已经网络化。这一点与电子商务有着类似特征。从消费决策角度来看,决策者在采取行动的时候所具备的信息往往是不完整,甚至是不准确的。因此,决策者往往面临着某种程度上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但是风险并不是唯一的重要影响因素,被决策者感知到的效益是行为的驱动力[18],这与经济学的效用原理观点一致。结合风险和效益感知,Tarpey and Peter[19]提出了一套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假设消费者所感知到的商品的属性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并且消费者总是基于商品净价的最大化来进行决策。我们将这个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我们从舆论传播的视角考虑:用户浏览新闻获得知识与购买商品有着十分类似性质,浏览新闻所耗费的是时间和精力,购买商品所耗费的是货币。如果我们将公众对新闻事件的传播看作是一次消费行为,便可以通过消费决策理论对这一过程进行解释。

1.1.1Attitude态度。人的态度作为一个心理活动很难被测量,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一种基于知识积累和经验的惯性心理。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与一般消费行为不同,因为新闻事件具有连续性和逐步深入的特点,所以我们以后的研究中将态度归结为内部因素。本文是以网络化信息传播环境为背景,因此对外在因素的考虑必不可少。第一,受众对接收信息的信息源(电视台、网站、微博、朋友)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着其自身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第二,受众对相关信息主题是否有固定的订阅习惯也应该被考虑进来。第三,外界对该事件的普遍看法作为外在因素在态度形成这一过程中也发生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在舆论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对新闻事件的态度的鲜明程度与传播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1.1.2Benefit传播效益。本文将传播效益定义为决策者通过传播相关新闻消息所带来的正面效应的心理预期。来自于受访者的反馈表明:他们在通过互联网或人际关系传播舆论信息的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因为他们能感受到各种收益(如:对见义勇为事件的传播,有利于宣传真善美,建立和谐社会;对白血病患者家属网上求助信息的传播,有利于帮助其治愈疾病;对一些有失公平的新闻事件的传播可以发泄自身不满情绪等)。传播行为与消费行为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传播行为会对第三方(如受众、社会公众)产生影响,因此通过总结与归纳,我们大体上可以将传播收益分为两类:a.个人效益,此类效益用于解释传播者出于增

·

13

·

第3期纪诗奇:受众信息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加自身利益的目的而传播舆论信息的行为;b.他人(社会)效益,此类效益用于解释传播者出于增加其他人或社会整体利益的目的而传播舆论信息的行为。因此,传播者对效益的预期是传播行为的一大诱因,并且传播者对于特定舆论信息所预期的传播效益越大,他就越倾向于传播该信息。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假设2在舆论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所感知到的传播收益与传播行为成正相关关系。

1.1.3Perceived risk风险感知。作为消费行为研究的重要对象,许多学者对风险进行了分类。基于网络的风险主要分为三类[21]:财务风险、产品风险、信息风险(个人隐私信息)。

在电子商务消费行为研究中,消费者的风险感知被证明显著影响消费行为,这是因为相对于传统的实体店购物方式,一些消费者会由于风险感知过于强烈而排斥互联网购物方式。D.J.Kim et al通过实证研究,证明消费者的风险感知与消费行为呈负相关关系,风险感知越强,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越低。

我们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行为,消费行为和舆论传播都具备决策行为的基本特质。第一,在消费行为中,消费者付出金钱获取商品的价值;在舆论传播行为中,受众付出时间和精力,获取传播所带来的收益(如个人受关注度、兴趣满足、知识获取、社会价值等)。第二,传播过程和消费过程都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进而导致风险感知。

人对于特定新闻主题的知识积累和传播经验有助于人对于事件的性质、未来走向以及传播风险做出有效预测。比如之前经历过传播不实信息所带来负面影响的人再次接收同样信息的时候会对风险做出更明确的判断。因此,传播行为所带来的风险感知会对决策者形成心理上的障碍。基于以上论据,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在舆论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态度与风险感知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4在舆论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风险感知与传播行为呈负相关关系。

第三,我们通过对消费决策模型进行扩展与改进,得出了舆论传播决策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在舆论传播行为过程中,针对特定舆论事件,

传播者的传播

图1概念模型中的因素关系行为受到其态度、传播效益和风险感知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1.2前因变量

1.2.1信任。决策者在做决策的时候总是面临某种程度的风险(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中),这是由决策环境的特性所决定的。在这种不确定条件下,当一个决定被做出时,信任可以有效地解决各种风险问题[22]。关于信任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比如信任是风险的影响因素或者只是风险的一个衍生品。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一般将信任和风险看作两个独立的概念[23-24]。有学者认为在存在风险感知或负面效应的情况下,信任将成为决策的关键因素[25]。然而,信任并不是影响决策行为的唯一因素。一个人在没有信任或信任度很低的情况下仍然会做出选择。比方说,人们会出于猎奇、炒作的目的传播、编造来路不明或虚假的小道消息。正如假设2中的描述,这反映了源自传播效益的激励效应。本研究认为信任的增加将会缓解风险的负面影响。

基于以上论据,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在舆论传播过程中,决策者对信息的信任与风险感知呈负相关关系。

1.2.2信息质量。信息质量指的是特定事物相关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本文中的信息质量指的是信息源提供的信息质量。信息源是向受众传播信息的人或媒介,包括电视台、网站、微博、朋友等。

决策者通常认为高质量的信息有助于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因而对信息质量十分在意[26]。在现实中,信息渠道的多样性与信息传播过程的信息损耗导致了信息质量的巨大差异。面对各类媒体所提供的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受众会认为提供高质量信息的媒体具有更高的责任感和可靠性,进而增加对该媒体的信任度。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6在舆论传播过程中,决策者对信息质量的感知与信任呈正相关关系。

1.2.3信息源信誉度。在消费决策领域,信誉被广泛认为是可以有效降低风险[27-29]和提高信任度[30]的关键因素。这主要是因为信誉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与购物体验相关。为了获得客户的再次消费并通过口碑相传吸引新客户,商家会尽可能地展现诚信和提高知名度。从信誉的角度来看,舆论传播和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主要体现是:对于商家来说,信守合同,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是提高信誉的主要途径。但是对于受欢迎并被广泛认可的媒体或意见领袖来说,提供具有时效性,并且让大多数人感兴趣的信息是获得关注的主要手段。相对而言,信息的合法性和对用户隐私

·

23

·情报杂志第32卷

的保护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不同类别的媒体和个人存在一定差异)。就当前情况而言,知名互联网媒体对于用户隐私的保护措施还有待完善。因此,在舆论传播过程中,信誉度和风险感知不存在明显关系。基于以上论据,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7在舆论传播过程中,信息源的信誉度与信任呈正相关关系。

1.2.4对信息源的熟悉程度。对信息源的熟悉程度描述的是信息接收者与信息源之间的关系的强弱。如果信息源是媒体,那么信息接收者与之就是订阅或受众关系,这种关系存在强度差异,比如有的电视频道受众会定期收看,而有的电视频道受众会偶尔才会收看。在舆论传播的网络中,每个节点都有可能是信息源,也有可能是信息接收者。当信息接收者选择传播收到的信息,那么他对于下一个信息接收者来说就成为了信息源。如果信息源是人,那么信息接收者与之可能是亲人、朋友、师生、上下级、同事、医患关系等,在没有任何关系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称之为陌生人,这类人与人的关系自然也存在强度差异。信息源与信息接收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接收到的信息的信任程度,来自于信息源的观点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信息的态度的形成。因此,本文做出如下假设:假设8在舆论传播过程中,对信息源的熟悉程度与信任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9在舆论传播过程中,对信息源的熟悉程度与态度呈正相关关系。

1.2.5信息热度。信息热度描述的是信息在传播网络上的曝光度。热门的新闻舆论具有更高的曝光度,会被更多的信息源发布,这会增加该信息被接收的概率,增加信息接收者与新闻信息的交互,增强其对信息的理解程度,有利于让人形成鲜明的态度。同时,出于对虚假信息的排斥心理和从众心理,越是被广泛传播的信息,越容易让人误以为信息是真实有效的,并容易让人以为具有更高的传播效益(基于假设2)。因此,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10在舆论传播过程中,信息热度与态度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11在舆论传播过程中,信息热度与传播效益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12在舆论传播过程中,信息热度与信任呈正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如下概念模型(见图2)。

2问卷设计和数据采集

首先,本文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概念模型的相关组成部分进行度量。获取数据之后,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来验证概念模型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图2舆论传播决策模型

2.1问卷设计为了量化模型中相关因素,本文借鉴了相关研究中的量表和概念,并通过对比舆论传播与消费决策的差异对量表进行了重新设计,通过与相关人员面谈的方式,对问卷内容进行了合理性验证。在正式调查之前,首先执行测试问卷22份,之后将测试问卷调查结果与相关定量研究领域专家进行座谈,对问卷内容进行审查与调整。在这之后正式开展大规模问卷调查。

2.2数据采集问卷调查以手机结合互联网形式进行,参加调查的人员是按照人口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特征,从统计局民意调查样本数据库中按照比例随机选取,共计1000人。本次调查通过短信群发端口向被选取人员的手机发送问卷调查邀请短信。短信说明了本次调查的意义与目的,如果短信接收人愿意参加,他/她可以选择两种途径来回答并反馈问卷结果:一是通过手机登录问卷直接回复调查结果;二是按照手机短信内容提示,利用计算机登录互联网问卷回复调查结果。系统会直接把结果记录在计算机数据库中,并进行数据审核、计算、分析等工作。根据数据库记录结果显示,有711人登录了问卷首页,实际回收问卷结果585份,响应率为82.3%。样本的人口特征如表1所示。

表1人口特征

性别人数年龄人数受教育程度人数

男35916岁以下2小学4

女22616岁-25岁234初中75

26岁-35岁248高中76

36岁-45岁88大专180

46岁-55岁13大学本科234

研究生及以上16

总计585585585

3数据分析与结果

3.1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数据收集完成后需

·

33

·

第3期纪诗奇:受众信息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要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信度分析一般采用一致性指数(通常用Cronbach's alpha 值表示)检验,一般要求α系数大于0.7。本文首先对问卷的量表进行了信度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显示本文的问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表2

问卷量表信度分析结果

潜变量参考文献观测变量

Cronba ch's α问卷整体信度

对信息源的熟悉程度

[31]

您是否熟悉该信息源

您是否经常从该信息源处获取信息

0.768

态度[32]自己的看法

前因后果是否了解

是否了解他人态度和观点是否了解社会态度和观点

0.728

信息质量[33]提供新闻信息是否全面信息源信息及时性信息源信息可信度信息源信息有用性

0.746

信息源信

誉度[34][35]

[31]

信息源名声

信息源诚信

信息源知名度0.765

0.876

信息热度[36]事件热门程度

周围人讨论热度0.743风险

[36]

是否关心隐私泄露深入了解的风险

0.756

信任

[31][34]信息源渠道重要性

外界新闻消息是否可靠

是否倾向相信外界信息0.721

传播效用[37]传播个人收益

传播社会收益0.761传播行为

[34]

是否向他人传播

0.876

效度方面,本量表参考了大量相关文献,且经过了专家组3位专家的修改,所以本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同时基于AMOS7.0软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量表效度进行了检验,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效度检验要求各问项的因子载荷最低值为0.5且必须显著。检验结果表明各问项的因子载荷都大于0.5,且都达到统计显著或非常显著的水平(相应的C.R.值均大于2)。因此可以判定该测量模型有较高的收敛效度。3.2

结构模型评估

本文运用AMOS17.0软件以

极大似然法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估计。采用绝对适配度拟合指数:GFI (良性适配指数)、

RMSEA (近似误差均方根),增值适配度拟合指数:IFI (增量适配指数)、CFI (比较适配指数),简约适配度拟合指数:PGFI (简约适配度指数),PNFI (简约调整后的规准适配指数)对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了评价(见表3)。

表3

模型拟合效果评价表

绝对拟合指数

相对拟合指数简约拟合指数指数GFI RMSEA IFI CFI PGFI PNFI 模型

0.911

0.0600.9120.9110.6840.7213.3对概念模型中关系的检验我们对概念模型

中传播决策、态度、兴趣、信任、风险感知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通过建立结构方程(SEM )得出的分析结果表明:拟合度达到期望标准,并且路径系数十分显著,如图3所示:

图3模型结果分析

检验结果显示,“态度—>传播”的显著水平p <0.

001,验证了假设1;“传播效益—>传播”的显著水平p =0.002,验证了假设2;“态度—>风险感知”的显著水平p <0.001,验证了假设3;“风险感知—>传播”的显著水平p =0.023,较为显著,验证了假设4;“信任—>风险感知”的显著水平p <0.001,验证了假设5;“信息质量—>信任”的显著水平p =0.558,

因而拒绝了假设6;“信息源信誉度—>信任”的显著水平p <0.001,验证了假设7;“对信息源的熟悉程度—>态度”和“对信息源的熟悉程度—>信任”的显著水平p <0.001,验证了假设8和假设9

;“信息热度—>态度”“信息热度—>传播效益”和“信息热度—>信任”的显著水平p 均<0.001,验证了假设10、假设11和假设12。

4结论和展望

4.1

研究发现

以往的研究表明:在消费决策过程

中,效益、风险、信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信息传播行为与消费行为的相似性:在传播决策过程中,效益起到了驱动力的作用,促进传播行为。不确定性和负面影响的预期造成的风险感知对传播行为起到了抑制作用。舆论信息的热度作为前因变量,对传播效益的感知起正面作用。信任可以有效降低风险感知。另外,对信息源的熟悉程度、信息源的信誉度和信息热度都可以对信任产生积极作用,进而降低风险感知,间接促进传播行为。

本文的另一发现是受众对新闻舆论的态度是传播行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对新闻相关背景信息掌握的越全面,观点越鲜明,越倾向于传播该信息。一个很典型的体现就是新兴的信息媒体,无论是在线社区论坛、微博、社交网站,转载功能往往都与评论紧密结合。对信息源的熟悉程度、信息热度都与态度的形成呈正相

·43·情报杂志第32卷

关关系。其中,熟悉的信息源与受众的交互相对频繁,能对受众产生持续性的影响,有助于受众对信息形成鲜明的态度。热门的舆论信息具有更高的曝光度,会广泛引起受众,增加信息被接收的概率。

在现实中,互联网媒体散布虚假消息和谣言的概率要远大于传统媒体,根据本文得出的结论分析,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相对于传统媒体,互联网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者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收益预期更大;二是因为在互联网传播虚假消息的惩罚相对较轻,降低了风险感知。从这个角度看,加强信息传播的法制建设和舆论监管,加大对传播虚假信息行为的惩处力度的确能在某种程度上对传播行为起到抑制作用。

一个值得探讨的案例是在2011年日本地震后,关于核泄漏影响海盐供给的谣言四起,很多人在缺乏对相关知识背景深入思考的情况下,从自身和他人的需求出发,选择传播信息,引起了社会的恐慌情绪。但是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专家及时进行了辟谣,通过各类媒体向受众宣传和普及相关知识,恐慌情绪很快被平息下去。从这个角度分析,增强风险感知,阻止虚假信息的传播还有三条途径:一是对虚假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在受众熟悉的媒体发布真实信息并提高信息的曝光度,使受众有机会了解真实情况;二是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受众对涉及国计民生的敏感问题、重大问题具备充分的背景知识和客观理性的态度;三是加强网络媒体道德建设,提高网络媒体受众的道德修养,增强社会公众对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建立健全培养媒体受众理性思考的长效机制。在本文中的假设3,态度与风险感知的正相关关系印证了上述观点。4.2理论和实践贡献本研究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舆论传播决策理论研究方面,本文通过分析对消费行为与信息传播行为的相似性与独特性,对消费决策模型[19]进行了改进,用传播决策模型解释了态度、传播效益、风险以及相关前因变量与传播行为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各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此外,本文还通过实证研究对模型中的相关假设做了验证并结合现实中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实践意义方面,本文的结论得出了影响态度、传播效益、风险感知的五个前因变量,这对个人合理处理舆论信息,媒体改进经营模式,政府合理引导舆论走向,控制虚假信息传播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4.3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本文结论的普适性还有待验证,本文中问卷数据以互联网和手机为反馈途径,说明问卷参与者中网民、年轻人和具有高级文化程度的人群比重较大,舆论传播途径偏向于网上传播。虽然互联网作为舆论传播途径日趋重要,但是人际传播仍然是整个舆论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全面、科学的数据有助于我们完善舆论传播理论,解释更加复杂的舆论传播现象。

参考文献

[1]Castells.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M].Wiley-Black-well,2000(1)

[2]Giddens,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A].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3]G Antonides,An Attempt at Integration of Economic and Psycho-logical Theories Ofconsump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Psy-

chology,10(1):77-99

[4]C W King J O.Summers,Overlap of Opinion Leadership Across Product Categorie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0

(1):43-50

[5]J H Meyers,T S Robertson,Dimensions of Opinion Leadership [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2(2):41-46

[6]J Zielinski T S.Robertson and S.Ward,Consumer Behavior,Scott Foresman Series in,arketing[M],1984

[7]I Ajzen M.Fishbein,Understanding Attitude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M].Prentice-Hall,Inc.,Englewood Cliffs,

NJ,1980

[8]M Fishbein I.Ajzen,Belief,Attitude,Intention,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Addison-Wesley,1975

[9]P Dasgupta,Trust as a Commodity,in:D G.Gambetta(Ed.),Trust:Making and Breaking Cooperative Relations[M].Basil

Blackwell,New York,1990:49-72

[10]C,Snijders,Trust and Commitments[D].Utrecht,Netherlands:University of Utrecht,Doctoral Dissertation,1996

[11]J Coleman,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1990

[12]D Gambetta,Trust:Making and Breaking Cooperative Relations [J].Basil Blackwell:Oxford Press,1988:213-237

[13]KT.Dirks,D L Ferrin,The Role of Trust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1,12(4):450-467

[14]S Balasubramanian P.Konana,N M Menon,Customer Satisfac-tion in Virtual Environments:a Study of Online Investing[J].

Management Science,2003,49(7):871–889

[15]G L Urban,F.Sultan,W J.Qualls,Placing Trust at the Center of your Lnternet Strategy[J].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0,42(1):39-48

[16]S Marsh,Formalizing Trust as a Computational Concept[D].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University of Stirling,Scotland,

UK,1994

[17]R C Mayer J H.Davis,F D.Schoorman,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3):709-734

[18]W L.Wilkie,E A.Pessemier,Lssues in Marketing's Use of Multi-attribute Attitude Model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3,10(4):428-441

·

53

·

第3期纪诗奇:受众信息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19]PJ Peter,L X.Tarpey,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Consum-er Decision Strategie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75,2

(1):29-37

[20]Jacoby J,Kaplan L.The Components of Perceived Risk in Ven-katesanmM.(Ed.),Proceedings,3rd Annual Conference Associ-

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Chicago,1972:82-93

[21]A Bhatnagar S.Misra,H R.Rao,On risk,Convenience,and In-ternet Shopping Behavior[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0,43(11):98-114

[22]N.Luhmann,Familiarity,Confidence,Trust:Problems and Alter-natives[A].in:D Gambetta(Ed.),Trust:Making and Breaking

Cooperative Relations,Basil Blackwell,Oxford,1988:94-107[23]H Kee R Knox,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Study of Trust[J].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70

(14):357-366

[24]O E Williamson,Calculativeness,Trust,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93:453-486[25]D G.Gambetta,Can We Trust Trust,in Trust:Making and Breaking Cooperative Relations,Gambetta,Ed.,Electronic Edi-

tion ed.Department of Sociology,University of Oxford,1988:

213-237

[26]S M.Miranda,C S.Saunders,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Mean-ing: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on Information Sharing[J].Infor-

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3,14(1):87-107

[27]S Antony Z Lin,B Xu,Determinants of Escrow Service Adoption in Consumer-to-Consumer Online Auction Market:an Experi-

mental Study[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6,43(3):1889

-1900

[28]A Boot S.Greedbaum A.Thakor,Reputation and Discretion in Financial Contract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

(5):1165-1183

[29]P Resnick R.Zeckhauser E.Friedman K.Kuwabara,Reputation System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0,43(12):45-

48

[30]P M.Doney J P.Cannon,An Examination of the Nature of Trust in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7,61(2):35-51

[31]D Gefen,E-commerce:the Role of Familiarity and Trust[J].O-mega: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0,28

(6):725-737

[32]AJZEN M F.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J].Psychological Bulle-

tin,1977,84(5):888-919

[33]W J Doll,G Torkzadeh,The Measurement of End-user Compu-ting Satisfaction[J].MIS Quarterly,1988,12(2):259-274[34]S L Jarvenpaa,N Tractinsky M Vitale,Consumer Trust in an Ln-ternet Store[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00,1(1-2):45-71

[35]C Moorman R.Deshpande G.Zaltman,Factors Affecting Trust in Market Research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3,57(1):81-101

[36]R Crane and D.Sornette.Viral,Quality,and Junk Videos on Youtube:Separating Content Trom Noise in an Information-rich

Environment.In Proc.of AAAI Symposium on Social Informa-

tion Processing,Menlo Park,CA,2008.AAAI

[37]Lasswell,Harold D.1960.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J].In Wilbur Schramm ed.Mass Com-

munications.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17-130

(责编:刘影梅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上接第29页)

[3]David Popenoe.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47-660

[4]王福德.论消极性集合行为发生的心理动因及其控制[J].四川省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2):14-16

[5]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4(4):57-70[6]马广海.社会转型期功能性集体行为的原因与控制[J].人文杂志,2001(4):12-16

[7]周旗,郁耀闯.乡村居民灾害感知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301-306

[8]Aguirre B E,Manuel R Torres,Kimberly B Gill,et al.Collec-tive Behavior in the Station Building Fire[J].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2011,92(1):100-118

[9]孙多勇.突发事件与行为决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59-260

[10]Robert Menschel.市场.群氓和暴乱:对群体狂热的现代观点[M].郑佩芸,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1]毛凤娇.行政决策信息障碍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12]Anthony Giddens.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13]王建平.从“广州事件”看信息时代的集群行为[J].江淮论坛,2003(4):64-67

[14]郭渐强,欧阳兰,张慧.行政决策中的信息障碍与克服对策[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2):114-116

[15]刘佳.暴雨预警短信未普发,气象局运营商互推诿[EB/ OL].[2012-07-24/2012-11-29].http://tech.ifeng.

com/telecom/detail_2012_07/24/16245841_0.shtml?_from_

ralated

[16]Werner J Severn,James W Tankard.Ir.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7]徐雪高,靳兴,初沈杰.农民获取不同类型信息的渠道结构现状及成因分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46-

48

[18]宋雪雁,王萍.信息采纳行为概念及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科学,2010(5):760-762,767

[19]沙勇忠,解志元.论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10(4):73-77

[20]商红日,孙珏.政府传播:公众信息反馈问题[J].中州学刊,2003(1):19-21,91

(责编:刘武英)

·

63

·情报杂志第32卷

影响消费者行为因素有内在和外在两种

影响消费者行为因素有内在和外在两种: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内在因素包括(1)动机。动机与行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动机导致行为。消费者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消费者动机可分为两部分:生理动机和心理动机。(2)感受。感受指消费者在其了解答范围内通过其眼、耳、鼻、舍、身接受外界色、形、味等刺激或坏境所形成的心理上的反应,是个体对于社会和物质坏境的最简单、最初的理解。(3)态度。态度通常指个体对事物所特有的一种协调的、有组织的、习惯性的内在心理反应。(4)学习。学习即指“在相似的情况下,由过去的行为所引发的行为改变”。换言之,学习是指由于经验而引起的个人行为的改变。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外在因素包括(1)相关群体相关群体指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个人的态度、行为或价值观的团体。相关群体可分为参与群体与非参与非所属群体。(2)社会阶层社会阶层指一个社会按照其社会准则将其成员分成的相对稳定的不同层次。(3)家庭状况家庭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很大(4)文化状况文化是社会精神的结晶,它使人们建立起一种是非观念,从而影响消费者行为。文化状况有时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起决定性作用,企业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勒啤酒的市场细分策略中国的吸烟消费者大多知道"万宝路"香烟,,但很少知道生产,经营万宝路香烟的公司叫菲力普摩里斯公司,这就是这家公司在1970年买下了位于密尔瓦基的美勒啤酒公司,并运用市场营销的技巧,使美勒公司在五年后上升为啤酒行为市场占有率的

第2名.原来的美勒公司是一个生产导向型企业,全美啤酒行业中排名第七,市场占有率为4%,业绩平平.到1983年,菲力普摩里斯经营下的美勒公司在全美啤酒市场的占有率已达21%,仅次于第一位的布什公司(市场占有率为34%),但已将第三,四位公司远远抛在后头,人们认为美勒公司创造了一个奇迹.所以能创造奇迹,在于菲力普公司在美勒公司引入了该公司曾使万宝路香烟取得成功的营销技巧,那就是市场细分策略.它由研究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开始,将市场进行细分后,找到机会最好的细分市场,针对这一细分市场作大量广告进行促销.美勒公司的实践,也使啤酒同行业者纠正了一个概念上的错误,即过去一直认为啤酒市场是同质市场,只要推出一种产品及一种包装,消费者就得到了满足.美勒公司并入菲力普公司的第一步行动,是将原有的唯一产品"高生"牌重新定位,美其名为"啤酒中的香槟",吸引了许多不常饮用啤酒的妇女及高收入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占30%的狂饮者大约消耗啤酒销量的80%,于是,它在广告中展示了石油钻井成功后两个人狂饮的镜头,还有年轻人在沙滩上冲刺后开怀畅饮的镜头,塑造了一个"精力充沛的形象",广告中强调"有空就喝美勒",从而成功地占据了啤酒豪饮者的市场达10年之久. 寻找新的细分市场,怕身体发胖的妇女和年纪大的人觉得12盎斯罐装啤酒的份量太多,一次喝不完,从而公司开发了一种7盎斯的号称"小马力"的罐装啤酒,结果极为成功.1975年后,美勒公司又成功地推出一种名为"Line"的低热量啤酒.虽然1900年以来,不少厂商试图生产低热量啤酒,但他们把销售对象放在节食者的大多数人原本不喝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因素的分析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引言 消费者购买行为是指最终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所谓最终消费者是指以消费为目的的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个人或家庭。所有这些最终消费者构成了消费者市场。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受一系列相关因素影响的连续行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非常复杂,多种多样。这些因素有时独立地,有时又相互交织地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由于消费者行为的对象是干变万化的人的行为,不可能有通用的最佳模式,那么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 二.影响因素 市场营销刺激因素由四“P”组成: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其他刺激因素主要存在于购买环境之中,包括:经济、技术、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消费者行为既受到个人需要、认知、学习、态度等心理因素和年龄、生活方式、自我形象、个性等个人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家庭、社会阶层、参照群体和文化因素等影响。

(一)文化因素 文化是人类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美学、习俗、语言文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的总称。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一种历史现象的沉淀;同时,文化又是动态的,处于不断的发生变化之中。包括: 1.文化 文化是引发人类愿望和行为的最根本原因。 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购物行为明显存在差距,青少年一般购物在于求新求奇,但他们也会更多的参考一下价格,他们更多喜欢在专卖店够买衣物(价格不算贵但衣服比较时尚,展示个性),中年人一般在职场更多的会选择职业装,或比较显示地位的休闲装,老人更多的会比较想穿出"青春活力"会在挑选衣物时更细心,仔细. 2.亚文化

亚文化包括民族、宗教、种族和地域等。亚文化为其成员带来更明确的认同感和集体感。许多亚文化构成了重要的细分市场。 3.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是在一个社会中具有相对的同质性和稳定性的群体,他们按等级排列,每个阶层成员具有类似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社会阶层不仅受收入影响,也受其他因素如职业、教育和财产等的影响。在一些社会系统中,各阶层具有特定的作用和特定的社会地位。 (二)社会因素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同样也受到诸如小群体、家庭以及社会角色与地位等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影响。 1.群体 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受到许多参考群体的影响。直接影响的群体称为会员群体,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事等主要群体和宗教组织、专业组织和同业工会等次级群体。崇拜群体是另一种参考群体。

光伏组件光衰减现象及影响因素有哪些

光伏组件光衰减现象及影响因素有哪些 1.0绪论 太阳能组件制作完成之后,进行功率测试时,组件功率正常,但是客户接收到组件,安装并运营时发现功率衰减较大。这种现象大多是由于电池片的光致衰减引起的。本文将系统、简要的阐述光致衰减现象。 2.0光致衰减 光伏组件光致衰减可分为两个阶段:初始光致衰减和老化衰减。 1.初始光致衰减 初始的光致衰减,即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在刚开始使用的最初几天内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但随后趋于稳定。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P型(掺硼)晶体硅片中的硼氧复合体降低了少子寿命。通过改变P型掺杂剂,用稼代替硼能有效的减小光致衰减;或者对电池片进行预光照处理,是电池的初始光致衰减发生在组件制造之前,光伏组件的初始光致衰减就能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同时也提高组件的输出稳定性。 光致衰减更多的与电池片厂家有关,对于组件厂商的意义在于选择高质量的电池片来降低光致衰减带来的影响。 2.老化衰减 老化衰减是指在长期使用中出现的极缓慢的功率下降,产生的主要原因与电池缓慢衰减有关,也与封装材料的性能退化有关。其中紫外光的照射时导致组件主材性能退化的主要原因。紫外线的长期照射,使得EV A及背板(TPE结构)发生老化黄变现象,导致组件透光率下降,进而引起功率下降。 这就要求组件厂商在选择EV A及背板时,必须严格把关,所选材料在耐老化性能方面必须非常优秀,以减小因辅材老化而引起组件功率衰减。 3.0光致衰减机理 P型(掺硼)晶体硅太阳电池的早期光致衰减现象是在30多年前观察到的,随后人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特别是最近几年,科学研究发现它与硅片中的硼氧浓度有关,大家基本一致的看法是光照或电流注人导致硅片中的硼和氧形成硼氧复合体,从而使少子寿命降低,但经过退火处理,少子寿命又可被恢复,其可能的反应为: 据文献报道,含有硼和氧的硅片经过光照后其少子寿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硅片中

影响健康的因素

影响健康的因素 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环境因素、生物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和保健服务因素。 (1)环境因素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极大,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人类一方面要享受它的成果,一方面要接受它带来的危害。自然界养育了人类,同时也随时产生、存在和传播着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有害物质。气候、气流、气压的突变,不仅会影响人类健康,甚至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在社会环境中,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的进步与人类的健康紧密相连。因此,人类要健康,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做好改善环境、美化环境、净化环境和优化环境的工作。 (2)生物因素在生物因素中,影响人类健康最重要是遗传因素和心理因素。现代医学发现,遗传病不仅有二三千种之多,而且发病率高达20%。因此,重视遗传对健康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产生、防治有密切关系,消极心理因素能引起许多疾病,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医学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消极情绪如焦虑、怨恨、悲伤、恐惧、愤怒等可以使人体各系统机能失调,可以导致失眠、心动过速、血压升高、食欲减退等疾病。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情绪,能经得起胜利和失败的考验。总之,心理状态是社会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反映,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3)生活方式因素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

族、经济、社会、风俗、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很早就认识到生活方式与健康有关,但由于危害人类生命的各种传染病一直是人类死亡的主原因,就忽视了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直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才逐步发现生后方式因素在全部死因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健康是非常重要。 (4)保健服务因素决定健康的因素十分复杂,保健服务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把卫生保健服务分为初级、二级和三级,实现初级卫生保健是当代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其基本内容是: ①健康教育; ②供给符合营养要求的食品; ③供给安全用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 ④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 ⑤开展预防接种; ⑥采取适用的治疗方法; ⑦提供基本药物。 这些无疑对人类健康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 吉化六小

因素模型

因素模型 杨长汉1 证券资产价格的决定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西方学者在研究中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法去探讨证券价格的决定因素。最主要的两种模型就是单因素模型和多因素模型。 一、单因素模型(Single-Index Model) 夏普(William Sharp)于1963年建立了单因素模型2。单因素模型是指证劵价格的影响因素只有一个,而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则称为多因素模型。单因素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当市场指数上升时,市场中大部分证券资产的价格就会上涨;相反,当市场指数下降时,市场中大部分证券资产的价格就会下降。 单因素模型中有以下两个基本假设条件: 第一,证券的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而这里所讲的因素仅指系统性风险。 第二,一个证券的非系统性风险与其他证券的非系统性风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零,两种证券之间的相关性仅取决于共同的市场因素。 在单因素模型中,主要有两个基本因素会造成证券收益率的波动: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因素,比如GDP 增长率、利率、通货膨胀率等,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引起证券市场中所有证券收益率的变化,相对于市场中的系统性风险;二是微观因素的影响,如公司的财务状况、公司的经营状况以及突发事件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只会引起个别证券收益率的变化,相当于市场中的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投资组合进行分散。 我们以股票的收益率和股价指数的收益率为例,可以得到如下单因素模型公式: it it i mt it r A R βξ=++ 这一公式揭示了股票的收益率与市场指数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其中,it r 为t 时期证券i 的收益率,mt R 为t 时期市场指数的收益率,i β为斜率,表明股票收益率波动对市场指数波动的反应程度,代表两者的相关关系,it A 是截距项,反映市场指数为零时股票收益率的大 1 文章出处:《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研究》 杨长汉 著 杨长汉,笔名杨老金。师从著名金融证券学者贺强教授,中央财经大学MBA 教育中心教师、金融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2Sharp, W.,1966,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39),119-138.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 摘要:是什么出卖了我们的性格?是什么暴露了我们的隐私?我们的行为被什么东西左右着?被什么东西决定着?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从外在看来是指独特而稳定的行为模式,从内在看来是独特而稳定态度,思想,认知等。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留心观察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就会发现,我们身体的一举一动都在告诉别人:我是什么样的人!因为我们身体的反应往往出卖了我们的个性。同理,我们对一个人个性的了解,不仅可以掌握其当前的行为,而且可以根据其个性,遇见其未来的行为。 关键词:行为、影响、心理、修养 行为是反映一个人心理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并直接受心理活动的支配。行为对人的一生中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品,修养,心态,情商,直接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对我们的人际交往,职场晋升,社会荣誉,做事的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既然行为对我们这么重要,那么对影响行为因素的探索有很大的意义。 什么是行为?行为在心理学界的解释是:行为是指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外部活动,是一个整体的行动过程;而运动是指人们身体内外部的生理动作,是人们行为过程在身体上的分散分解。行为具有目的目标,而人们的运动则是接受人们行为目的目标而动作。就行为目标和动机的关系行为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意志行为意志行为是指人们有明确动机目标的行为,按照个人行为动机与整体长远目标是否统一,又可分为有积极主动动机的士气性行为和无积极主动动机的非士气性行为。我们有时可能会将一些具有不愉快,消沉性质的情绪认识等心理活动,都归之为相应的这些人都具有消极被动的动机,有时有些外表现象的结果好象也确实表现出这种状况。但实际上,这里所说的动机的积极主动性或消极被动性,不在于人们的认识和情绪等心理活动是否愉快或消沉,而是在于人们的认识和情绪等等是否能与群体的行动目标相符合。很多看起来消极被动性的心理活动,只要与积极主动的目标联系起来,往往就会有积极主动的性质。 二:潜意识行为潜意识行为是指人们具有明确目标但无明确动机的行为,即人们老想做但又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那些行为。潜意识是指人们平常被压抑的,或者当时知觉不到的本能欲望和经验。潜意识中的内容由于不被人们的道德价值意识和理智种各样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象梦境就是个人在清醒时不能由意识表达的压抑的欲望和冲动的表现,但作梦不是行为,只是大脑这个身体机体的动作。潜意识行为在行为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口语流露与不经心的笔误等行动;二是神经性症状,即过分强烈的潜意识形成的变异行为,它包括压抑,反应形式,投射,文饰作用,升华等等。 三:娱乐消遣行为娱乐消遣行为是指人们有明确动机但却无明确目标的行为,即是指那些总是想去做但却不在乎甚至不知道怎么做以及会做到什么程度的行为。比如一个人具有娱乐休闲动机时,如果他

儿童助人行为的形成和培养

儿童助人行为的形成及培养 摘要: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值得倡导和培养的优秀品质。 儿童助人行为的养成对于儿童更好的融入社会和自身的成长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解析了助人行为的含义,着重分析了影响儿童助人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对儿童助人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划分阶段,最后提出培养儿童助人行为的几点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助人行为儿童培养 1、助人行为的含义以及与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的比较 当我们提到助人行为时,就经常会提到跟它含义相近的两个词: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很多人都无法从根本上区分这三个行为,或者直接把三者采取等同或者模糊对待的态度。实际上,从三者的定义上可以看出三者之间微小的差异。 首先,所谓的利他行为,在社会心理学当中被定义为:一个个体所做出的行为对另一个个体是有益的,而对自己则没有明显的利益。或者说是一种很无私的行为,只是为了其他个体的利益。 其次,所谓的亲社会行为(又被称作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泛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利于公共和社会的行为。人们在公共的社会活动中经常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例如说分享、合作、帮助、安慰、捐赠、同情、关心、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归纳为亲社会行为。 最后来看助人行为。助人是一种关系,当有了求助者的时候,也就有了助人者,于是助人关系就在他们之间产生了,从这一点上面来说,可以把助人行为理解为一种关系型态。然而助人关系,他不同于朋友关系,它指的是两个个体共同的解决其中一个个体的困难,从而使这个个体在面对困境或者危险的时候能够增强克服困难的能力。这样来看,这种关系只是其中一个个体得到了利益,而另一个个体只是无偿的付出自己的劳动。 从对象上看,亲社会行为一般是针对公共群体或者社会整体,而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主要是针对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从动机上看都是有利于他人或者社会,但行为的自愿性、方向性和包含的利益总量有所差异,这三者的关系可以大致归

影响工作效率的现象和原因分析及如何改进提高工作效率

影响工作效率的现象和原因分析及如何改进提高工作效率 一、工作效率低的现象因素表现形式: 1、重复劳动、重复工作; 2、推诿扯皮; 3、以制度为挡箭牌,以开会、没时间等为理由; 4、工作计划不分主次,抓不住主要矛盾和主要工作,眉毛胡子一把抓,做事事倍功半; 5、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6、不会沟通,不会交流; 7、牢骚、抱怨、怪话、散布负能量的话; 8、看待问题简单化,只注重眼前,不能长远的看问题; 9、专业知识和技能不熟练,做事找不到方向,老虎啃天,无从下口,个人执行能力差; 10、工作氛围差,积极向上的正气少,歪风邪气占了上风,唯利是图多,追求少; 11、工作方法、管理方法简单粗暴,团队没有向心力、凝聚力,领导缺乏号召力; 12、没有责任感,缺乏敬业的工作精神和工作的激情,消极、悲观情绪有时主导自己; 13、工作中不能尊重别人,并抱怨别人不能尊重自己; 14、个人的素质、素养尚需提高,做人做事要求别人高,而放低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正如老辈讲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15、职能服务不足,企业宣传不够; 16、生活和工作不能有效的分开,而是相互的影响,让自己的注意力不能集中; 17、客观方面的影响:电脑配置低,缺少工作方法和提高效率的培训;

A.微信群 B.手机提醒功能 C.即时贴 D.例行工作的时时提醒 E.电脑知识的匮乏,不懂信息万事难 F.工作职责,业务管理的不清 18、领导不能以身作则,起不到榜样的引导作用; 二、如何来改进提高工作效率 1、对照以上18条现象,进行自我对照,自我检查和改进,拿出整改计划; 2、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人力资源部在本月拿出2016年考核激励政策初步政策导向方案,最大化激发各级员工的工作主动性; 3、进一步推动集团行政职能部门服务提升工作,变现在各部门提意见和建议为人力、财务、后勤、房地产公司、家纺管理事业部,自己制定2016年职能服务项目及提高计划和激励政策的报告,在本月完成报慈总和周助理。 4、工作职能和岗位职责进一步明晰、各部门可将工作中最细节的职责不清晰的方面发给人力李部长,由人力资源部进行明确职责; 5、各级领导特别是各子公司、事业部的最高领导必须要以身作则,给员工树立好的榜样作用,提升自己的沟通艺术,避免管理的简单粗暴,营造良好的部门工作氛围,建立正能量的积极情绪,人力下周对各子公司、事业部负责人要进行民主测评。 6、推行提高工作效率活动。

最新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资料

一、基本概念 1、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经研究提示影响个人健康和寿命有四大因素:生物学基础占15%、环境因素占17%、保健设施占8%和生活方式占60%。 (一)生物学因素是指遗传和心理。遗传不是可改的因素,但心理因素可以修改,保持一个积极心理状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影响健康的生物因素包括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二)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所有人类健康问题都与环境有关。污染、人口和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社会问题。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人民健康的根本保证。 (三)卫生服务因素卫生服务的范围、内容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健康问题。 (四)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包括危害健康行为与不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行为习惯的统称。不良生活方式和有害健康的行为已成为当今危害人们健康,导致疾病及死亡的主因。在我国前三名死因中是恶性肿瘤、脑血管和心脏病,这些疾病是由生活习惯和不良卫生行为所引起的。 2、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 3、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我国当前的健康教育是在过去卫生宣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的健康教育主要措施仍可称为卫生宣教。 区别:(1)比之过去的卫生宣教,健康教育明确了自己特定的工作目标——促使人们改善健康相关行为,从而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为卫生工作某一时间的中心任务服务; (2)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而是既有调查研究又有干预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涉及多层次多方面对象和内容的系统活动; (3)健康教育在融合医学科学和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传播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4、WHO定义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5、1986年在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通过的《渥太华宣言》中明确指出,健康促进的五个活动领域: (1)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进的含义已超出卫生保健的范畴,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和组织的决策者都要把健康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明确要求非卫生部门建立和实行健康促进政策,其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更容易做出更有利健康的抉择; (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健康促进必须为人们创造安全、满意和愉快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系统地评估快速变化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以保证社会和自然环境有利于健康的发展; (3)加强社区的行动:充分发动社区力量,积极有效地参与卫生保健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挖掘社区资源,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健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发展个人技能:通过提供健康信息和教育来帮助人们提高做出健康选择的技能,并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推荐)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1)社会知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是眼前客观刺激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刺激物既包括物也包括人。人在对别人感知时,不只停留在被感知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外部行为上,而且要根据这些外部特征来了解他的内部动机、目的、意图、观点、意见等等。人的社会知觉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个人的知觉。主要是对他人外部行为表现的知觉,并通过对他人外部行为的知觉,认识他人的动机、感情、意图等内在心理活动。二是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人际知觉的主要特点是有明显的感情因素参与其中。三是自我知觉。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概括认识。人的社会知觉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常常是不一致的,这就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知觉或者偏见,使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在自己的知觉中发生歪曲。产生偏差的原因有:①第一印 (2)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价值观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它决定着个人对人和事的接近或回避、喜爱或厌恶、积极或消极。领导和职工对安全价值的认识不同,会从其对安全的态度及行为上表现出来。因此,要人具有合理的安 全行为,首先需要有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念。 (3)角色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人是领导者,有人是被领导者;有人当工人,有人当农民;有人是丈夫,有人是妻子,等等。每一种角色都有一套行为规范,人们只有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规范行事,社会生活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就会发生混乱。角色实现的过程,就是个人适应环境的过程。在角色实现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角色行为的偏差,使个人行为与外部环境发生矛盾。在安全管理中,需要利用人的

8.1 助人行为的理论

一、亲社会行为与助人行为的概念 (一)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它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等。 (二)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比助人行为概念更为规范的描述对社会有益行为的概念。助人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二、助人行为的理论 (一)干预模式 助人决策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的思索: (一)帮助需求觉察 一个人是否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后,首先取决于他是否意识到了对方需要帮助,即他是否注意到了对方的困境。 (二)助人责任意识 当旁观者观察到情境的紧急性,认识到他人的确需要帮助时,他并不一定会采取行动,旁观者会考虑自己是否应该承担帮助人的义务,自己是否有责任帮助别人。当个人的责任越明确时,助人的可能性越大。 (三)得失权衡 人们会权衡在一个特定的行为中潜在的收益与付出是否对等,付出的代价越大,助人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 (四)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 当你明确你应该采取助人行为时,你还会评价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用什么方式帮助。只有在人们确认自己有能力帮助并且可以在现场找到合适的帮助方式时,个人才会对事件进行直接干预。 助人决策的过程图示:

图1 助人决策的过程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社会作用力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特纳(https://www.wendangku.net/doc/e52629775.html,tane ,1981)提出。社会作用力是指“其他人的存在或行动对个体产生的任何影响”。 1.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 该原则又被称为倍增效应,或者称为电灯泡效应,是指当一些社会源或称作用源、影响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I(impact)的量应当是这些社是的 是的 给予帮助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9856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详 细版 A Specific Measure To Solve A Certain Problem, The Process Includes Determining The Problem Object And Influence Scope, Analyzing The Problem, Cost Planning, And Finally Implementing.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详细版 提示语:本解决方案文件适合使用于对某一问题,或行业提出的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过程包含确定问题对象和影响范围,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成本规划和可行性分析,最后执行。,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人的安全行为是复杂和动态的,具有多样性、计划性、目的性、可塑性,并受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受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支配;同时也受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态度、意识、知识、认知决定人的安全行为水平,因而人的安全行为表现出差异性。不同的企业职工和领导,由于上述人文素质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安全行为水平;同一个企业或生产环境,同样是职工或领导,由于责任、认识等因素的影响,会表现出对安全的不同态度、认识,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安全行为。要达到对不安全行为抑制的目的,面对安全行为进行激励,需要研究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安全行为科学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示范文本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示 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坏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人的安全行为是复杂和动态的,具有多样性、计划 性、目的性、可塑性,并受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受思 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支配;同时也受道德观、人 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态度、意识、知识、认知决定人的 安全行为水平,因而人的安全行为表现出差异性。不同的 企业职工和领导,由于上述人文素质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 安全行为水平;同一个企业或生产环境,同样是职工或领导, 由于责任、认识等因素的影响,会表现出对安全的不同态 度、认识,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安全行为。要达到 对不安全行为抑制的目的, 对安全行为进行激励,需要 研究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安全行为科学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 一、影晌人的安全行为的个性心理因素 1 .情绪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

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

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影响因素分 析 摘要:由于目前对居民消费价格变动原因的分析指标很多,且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之间存在着多重共线性,从而影响了分析模型的稳定性,使所得模型中出现了不符合经济学原理的现象。本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2010年居民消费物价水平为例,建立了关于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变动的因子分析模型,研究发现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主要因素为食品、衣着和家用设备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水平,其次为健身等娱乐设施价格和房价水平。 关键词:消费价格指数;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迅速上升,居民的生活水平显着提高,经济和社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相对于过去而言,居民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在逐渐下降,而在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越来越大。国家发改委在全国物价局长会议上指出,明年要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主线,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切实改进价格监管,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同时由于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日益复杂,价格异常波动的可能性增加。分析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主要影响因素,改进价格监管,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宏观经济的调控提供了参考。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本文通过对2010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进行因子分析,从而确定出影响全国居民消费物价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 二、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 因子分析最初是由英国心理学家C.Spearman提出的,是多元统计分析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目的是浓缩数据。通过对诸多变量的相关性研究,来表示原来变量的主要信息。假设有n个样本,对于多指标问题X=(X1,X2,...Xk),形成的背景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共同原因称为公共因子,假设用Fj表示,它们之间是两两正交的;每一个分量Xi又有其特定的原因,称为特殊因子,假设用ei表示,其两两之间互不相关,且只对相应的Xi起作用。同时,F与e相互独立。于是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Fi叫做公共因子(也称主因子),它们是在各个原观测变量的表达式中都共同出现的因子,是相互独立的不可观测的理论变量。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 人的安全行为是复杂和动态的,具有多样性、计划性、目的性、可塑性,并受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受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支配;同时也受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态度、意识、知识、认知决定人的安全行为水平,因而人的安全行为表现出差异性。不同的企业职工和领导,由于上述人文素质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安全行为水平;同一个企业或生产环境,同样是职工或领导,由于责任、认识等因素的影响,会表现出对安全的不同态度、认识,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安全行为。要达到对不安全行为抑制的目的,面对安全行为进行激励,需要研究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安全行为科学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 一、影晌人的安全行为的个性心理因素 1.情绪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 情绪为每个人所固有,是受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外在表现,这种表现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从安全行为的角度看: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时,人的思维与动作较快;处于抑制状态时,思维与动作显得迟缓;处于强化阶段时,往往有反常的举动,这种情绪可能发现思维与行动不协调、动作之间不连贯,这是安全行为的忌讳。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可临时改换工作岗位或停止工作,不能因情绪导致不安全行为在生产过程中发生。 (1)气质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气质是人的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使个人的安全行为表现出独特的个人色彩。例如,同样是积极工作,有的人表现为遵章守纪,动作及行为可靠安全,有的人则表现为蛮干、急躁,安全行为

较差。一个人的气质是先天的,后天的环境及教育对其改变是微小和缓慢的。因此,分析职工的气质类型,合理安排和支配职工,对保证工作时的行为安全有积极作用。人的气质分为四种。①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捷、乐观,情绪变化快而不持久,善于交际,待人热情,易于适应变化的环境,工作和学习精力充沛,安全意识较强,但有时不稳定。②胆汁质:易于激动,精力充沛,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暴躁而有力,情感难以抑制,安全意识较前者差。③黏液质:安静沉着,情绪反应慢而持久,不易发脾气,不易流露感情,动作迟缓而不灵活,在工作中能坚持不懈、有条不紊;但有惰性,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差。④抑郁质:敏感多疑,易动感情,情感体验丰富,行动迟缓、忸怩、腼腆,在困难面前优柔寡断,工作中能表现出胜任工作的坚持精神;但胆小怕事,动作反应性强。在客观上,多数人属于各种类型之间的混合型。人的气质对人的安全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以及各自安全工作的适宜性。因此,在工种安排、班组建设、使用安全干部和技术人员,以及组织和管理工人队伍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和个人特点来进行合理调配。 (2)性格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性格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最主要的、最显著的心理特征,是对某一事物稳定和习惯的方式。如有的人胸怀坦荡,有的人诡计多端;有的人克己奉公,有的人自私自利等。性格表现在人的活动目的上,也表现在达到目的行为方式上。性格较稳定,不能用一时的、偶然的冲动作为衡量人的性格特征的根据。但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方式。人的性格表现得多种多样,有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理智型用理智

社会心理学助人行为实验报告

只要学好心理学,走遍世界都不怕

组名: 口号:

一、实验名称: 助人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 环境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实验结果及其分析与评价: (一)实验内容: 目的:通过实验,测试大学生助人行为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以及环境对亲社会行为的积 极影响。 设备:手机、自行车、问卷资料等。 主被试:

主试:小组成员甲(女)、乙(男)。 被试:陌生同学N个。 实验过程: (1)在学校二食堂前面的空旷的场地上,主试甲抱着问卷资料急匆匆赶路,在看到有陌生同学经 过时不小心把资料撒了一地,观察此时被试的 反应和做法,观察不同性别的被试是否积极主 动对主试提供帮助。接着,主试乙用同样的方 法在相同地点试验。 (2)在学校图书馆前面,人来人往的地方。主试先用方法一实验。接着主试骑着自行车实验,手 里拿着问卷资料,不小心资料散落一地,此时 观察周边陌生同学的反应和行为,观察是否有 助人行为。同理,主试乙用相同的方法实验。 (二)实验结果: 在二食堂前面,主试甲(女)在试验中,均获得了陌生男同学的帮助,而只有少数试验获得了陌生女同学的帮助;主试乙(男)在实验中,无论被试是男是女,均未获得帮助。

在图书馆前面,主试甲(女)很容易就获得了帮助,而主试乙(男)均未获得帮助。 在主试需要帮助时,被试在看到有人主动对主试提供帮助时,被试毫不犹豫地对主试提供帮助。 (三)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亲社会行为分为三大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确定助人意图阶段、意图和行为相联系阶段。实验过程中,有些被试对主试的需要帮助仅仅是看一眼然后离开,就是只属于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 ●在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受助者的性别是一个很大的因素。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获得帮助。(“凯丽成功受助”和“贺佳受助失败””贺佳再次遭受失败”) ●环境对个人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重大,即对当前所处情景的认知,涉及到事态的严重性、事态

现象及影响因素

第六章高聚物液体的流变性质 第一部分内容简介 主要内容:(1)液体的流动类型 (2)高分子熔体的流动特征 (3)影响高聚物熔体粘度的因素 (4)高聚物熔体弹性效应的表现 (5)高聚物熔体粘度的测量方法 难点内容:弹性效应的理解 掌握内容:(1)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的流动特征 (2)高聚物熔体的流动特征及影响流动温度的因素 (3)影响切粘度的结构因素及外在因素 理解内容:(1)高聚物熔体的流动机理 (2)高聚物熔体弹性效应的机理、现象及影响因素 了解内容:(1)高聚物熔体粘度的测量方法 (2)拉伸粘度的基本情况 6.1高分子粘性流动的特点 6.1.1高分子的流动通过链段的位移而完成 高分子流动不是整个大分子链的迁移,而是通过链段相继跃迁而实现的。类似蚯蚓的蠕动。 跃迁不需大的空穴,而有如链段大小的空穴即可以了,此外链段又称为流动单元,尺寸约含有几十个主链碳原子。 6.1.2流动曲线(高分子的流动不符合牛顿流体的规律) 粘度不随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大小而改变,始终为常数,为牛顿流体(Newtonian fluid),包括了低分子溶液、高分子稀溶液。 不符合牛顿流体公式的流体,成为非牛顿流体。 其中,流变行为与时间无关的流体包括:假塑性流体;胀塑性流体;宾汉流体。 A:假塑性流体(pesudoplastic):大多数高分子的熔体和浓溶液属于此类。粘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减少。

大分子流动时,各液体层存在着速度梯度。 细长大分子处于不同的层中,各部分的速度不同,不能持久存在而趋势于进入同一流层,不同流层平行分布,导致了大分子在流动方向上的取向,正如同在小溪中的绳子一样,取向的结果使得粘度下降。 B:胀塑性流体(dilatant fluid),随着剪切速率的提高,粘度增加,即剪切变稠,该现象在高分子熔体和浓溶液中罕见,但常见于悬浮液、胶乳、高分子-填料体系。 C:宾汉流体(或叫塑性流体) 受到的剪切应力小于某一临界值时不发生流动,而超过后,则象牛顿流体一样流动。 例如:泥浆;牙膏;油脂 解释:与分子的缔合或某种有序结构的破坏有关。 6.1.3高分子流动时伴有高弹流变 低分子流动,产生的形变,完全不可逆的; 高分子的流动,形变:一部分不可逆的; 一部分是可逆的:高分子流动不是高分子链段简单的滑移,而是链段分段运动的结果,在外力作用下,分子链沿着外力的方向伸展,即一定量高弹形变,该部分可逆;外力消失后,又蜷曲,形变恢复一部分。 恢复为松弛过程:分子链柔顺,恢复快;温度高,则恢复快。 例如:当PS在175-200℃较快速度挤出,则塑料棒膨胀至2.8倍之大。 6.2高分子流体(熔体)的流变曲线 6.2.1影响粘流温度的因素 分子结构的影响 分子链柔顺性:好时,则内旋转位垒低,流动单元的链段就短,在较低的温度下即可发生粘性流动,例如:PE(100-130℃)、PP(170-175℃),因为结晶Tf被Tm所覆盖,如果不结晶,则在更低的温度下就可以发生流动。 差时,流动所需要的孔穴较大,需更高温度,提供了大孔穴及热运动能量。例如:聚苯醚(300℃),聚碳酸酯(220-230℃)。 分子间作用力:小,在较低温度下可产生分子相对位移,如PS(112-146℃)。 大:粘流温度高,如PVC的粘流温度(165-190℃) 改善方式:加入增塑剂,可降低Tf。 加入稳定剂,提高其体系的分解温度。 分子量的影响

第三章__行为与健康(含答案)

第三章行为与健康复习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 1.“有人爱吸烟,又害怕得肺癌”属于的动机冲突是( D )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双重趋避式冲突 D.趋避式冲突 2.健康相关行为是( B ) A.与疾病有关的行为B.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C.促进健康的行为D.危害健康的行为3.人觉察到自己患有某种疾病去医院看病( D ) A.日常健康行为 B.保健行为 C.预警行为 D.求医行为 E.遵医行为 4.身残志坚,积极康复属于 ( A ) A.病人角色行为 B.保健行为 C.预警行为 D.求医行为 E.遵医行为 5. 情绪过分压抑和自我克制,爱生闷气的行为表现是(C) A.A型行为模式B.B型行为模式C.C型行为模式D.D型行为模式 6.发生地震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带属于( A ) A.预警行为B.日常健康行为C.避开环境危害D.保健行为 7.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行为模式是(A) A.A型行为模式B.B型行为模式C.C型行为模式D.D型行为模式 8. 儿童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的( B ) A.预警行为B.保健行为C.避开环境危害D.遵医行为E.求医行为 9. 乘车系安全带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的( A ) A.预警行为B.保健行为C.避开环境危害D.遵医行为E.求医行为 10.小学生每年体检属于( B ) A.日常健康行为 B.保健行为 C.预警行为 D.求医行为 E.遵医行为 11. 某人多次体检血压正常,却总是怀疑自己有高血压,这是一种(B) A.致病行为模式B.不良疾病行为C.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D.预警行为 12.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等属于健康行为中的( C ) A.保健行为 B.预警行为 C.日常健康行为 D.避开环境危害 E.遵医行为 13. 人类行为构成的五个要素中,人的行为的指向目标是(B) A.行为主体 B.行为客体 C.行为手段 D.行为结果 E.行为环境 14. 美国心理学家Woodworth提出的体现行为基本含义的S模式是(B) A.R—S—O B.S—O—R C.O—S—R D.R—O—S E. S-R-O 15.讳疾忌医属于( D ) A.不良生活方式 B.A型行为模式 C.致病行为模式 D.不良疾病行为 16. 知信行模式中强调的关键步骤是( C ) A.知识的传播B.知识的吸收C.信念的形成D.行为的养成E.技能的掌握17. 有关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拥有良好的健康相关行为的知识就会有相应的良好的健康相关行为 B.知识和行为没有关系,如医生有吸烟危害健康的知识,医生吸烟率并不低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人们的消费行为、购买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社会、个人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一、文化因素 文化是人类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美学、习俗、语言文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的总称。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一种历史现象的沉淀;同时,文化又是动态的,处于不断的发生变化之中。文化一般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基本核心文化;第二,具有不同价值观、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的亚文化。 (一)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态度和看法。不同的文化背景,人们的价值观念相差很大。市场的流行趋势都会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企业在制定促销策略时应该将产品与目标市场的文化传统尤其是价值观念联系起来。例如,美国人希望得到个人最大限度的自由,追求超前享受,人们在购买住房、汽车等时,既可分期付款,又可向银行贷款支付。而在我国,人们则习惯攒钱买东西,人们购买商品往往局限于货币支付能力的范围内。 (二)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由技术和经济构成,它影响需求水平、产品的质量、种类、款式,也影响着这些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方式。一个国家的物质文化对市场营销具有多种意义。例如,电动剃须刀、多功能食品加工机等小电器,在发达国家已经完全被接受,而在某些贫困国家不仅看不到或没人要,而且往往被视

为一种奢移与浪费。 (三)审美标准 审美标准通常指人们对事物的好坏、美丑、善恶的评价标准。由于审美标准对理解某一特定文化中艺术的不同表现方式、色彩和美好标准等象征意义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市场营销人员尤其要把握和重视审美标准。如果对一个社会的审美标准缺乏文化上的正确理解,产品设计、广告创意就很难取得成功,如果对审美标准感觉迟纯,不但产品的款式与包装不能发挥效力,而且还会冒犯潜在的消费者,或者造成不良印象。 (四)亚文化群 每种文化之间有巨大的差异,在同一种文化的内部,也会因民族、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人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审美标准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亚文化通常按民族、宗教、种族、地理、职业、性别、年龄、语言、文化与教育水平等标准进行划分。在同一个亚文化群中人们必然有某些相似的特点,以区别其他的亚文化群。熟悉目标市场的亚文化特点,有助于企业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企业和市场营销人员必须加强对文化的研究,因为文化渗透于产品的设计、定价、质量、款式、种类、包装等整个营销活动之中。营销人员的活动,实际上成了文化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他们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活动,使之适应国际市场的文化需求。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渗透、借用乃至文化变革,要求市场营销人员应具有理解和鉴别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细微差别的能力,并对消费行为进行跨文化分析,从而真正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费者的需求及行为发展趋势。 二、社会因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