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案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案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案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案

康保一中高二历史备课组主备课人温家庆参与人温家庆高娟娟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 掌握情况☆☆☆☆☆

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轮复习学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可分两个时期来把握:(1)奴隶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2)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战国萌芽,秦朝确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空前强化达到顶峰。)

【考点概要】

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又称封邦建国)

(1)背景: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②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2)分封目的:______________(“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内容:

①分封对象:_____(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②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______。

③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等。

④权利和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____政令,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派服劳役、朝觐述职等____;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_____实行再分封。

⑤等级序列:周王——___——___——士。(4)瓦解:①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周郑交质、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②原因:____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5)影响:①积极影响: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疆域;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

②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_____,造成了周朝后期的_____局面。2.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

(1)目的:①巩固____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______________的矛盾。②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2)特点:①以__________为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②_______________(家、国结合),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3)作用:①巩固了_____,保障了贵族_____的特权,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_____、_____、_____。②家、国结合,使_____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影响后世。

(4)维护工具:_____(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其实质是:___________。(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_____,分封制是宗法制在_____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等级森严。(3)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_____是政治制度的核心。

(4)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考点2: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开始)1.变法大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商鞅变法的背景原因有:①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调整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③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目的/宗旨:_____

3.性质:一次较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_____改革运动。

4.内容:(1)经济改革:以农求富。

①_______。以法律形式承认_____。

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对努力耕织的人进行奖励,对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者进行惩罚。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③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政治改革:加强集权。

①普遍推行___:全国划分为41个县,县的令、丞由___任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②制定秦律,严格刑罚:在乡里和军队中推行连坐制度,并规定轻罪重刑。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但后来产生暴政。

③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3)军事改革: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扩大了统治基础。

(4)文化改革:加强思想控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实质是文化专制。

(5)风俗改革: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融合。

5.作用:兵之效,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为秦后来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2)消极: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文化高压政策不利思想文化的发展;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并适合秦国国情(最主要);②措施全面,赏罚分明,百姓拥护;③法家思想的传播,秦孝公的重用,商鞅改革的坚毅精神等。

※商鞅死因:触动旧贵族利益。

考点3: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1.背景或条件

(1)政治前提: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

(2)经济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

(3)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

(4)思想来源: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5)实践条件:_____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_____思想的可行性。

2.目的:_________________。3.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_____;中央:__________;地方:_____。(1)皇帝制度的建立

①“始皇帝”来历: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称“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首创“__”称号(“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从此,“__”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被沿用。

②内涵及特点:皇帝独尊、_____(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等大权于一身)、_____。其中,_____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2)中央: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指_____、_____和_____。左右_____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_____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_____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九卿:三公之下,秦朝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

③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地方:郡县制

①起源:源于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②建立:秦统一后,实行_____。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郡下设县,县置县令、县丞和县尉;县级以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_____直接任免。

③特点:与分封制相比较,特点有: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④意义:a.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发展;b.从根本上否定了_____,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归纳总结】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主体措施: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配套措施或巩固集权和统一的措施: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秦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车同轨;建长城,修弛道、直道,开灵渠;移民。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1)积极:①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②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

(2)消极:①导致暴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②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考点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1.七国之乱:西汉初年,中央沿用______,地方实行_____,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_____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平定后,把王国__________权收归中央。

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政治措施:

①建立中朝:中朝,任用布衣为相,为决策机构;外朝,即原来的三公九卿,执行。相权受限,皇权加强。

②设置_____:全国分13州,各置刺史一人。中央特派,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位卑权重,无固定治所;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治所为州。

③实行_____(推恩分化,削弱王国)、附益法(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为诸侯王谋取利益)、酎金夺爵(剥夺列侯爵位)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王国的威胁。

④选官制度: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任用。实行_____和_____。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注重人才道德(“举孝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

(2)经济措施: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3)军事措施:出击匈奴。

(4)文化措施:①思想上:_____,_____,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②教育上:创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体系。

3.汉武帝加强集权的影响:①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专权,政局动荡。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71~499年)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

②社会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各地人民起义不断,改革迫在眉睫。

2.改革的过程及内容

(1)前期(471~490年):冯太后主持,重点:建

①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

②推行_____。作用: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加强民族融合。

③设立_____: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征徭役和兵役。

④推行租调制: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2)后期(490~499年):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主要措施:①迁都洛阳。原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气候恶劣,位置偏,受柔然骚扰,不安全。作用: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②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3.性质:少数民族自上而下的____改革运动。4.改革作用: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②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③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

②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

③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

④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⑤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1.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_____——起草诏令,决策机构;_____——封驳审议,审核机构;_____——负责执行,下设:吏(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户籍、土地和赋税)、礼(礼仪、科举)、兵(军政)、刑(刑狱)、工(国家工程建设)六部,行政机构。

2.作用:①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②相权一分为三,加强__。(四)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注意从中央分割相权、地方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把握)

1.背景: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建裂局面,巩固统治。

2.主要措施:

(1)收精兵——集中军权:①杯酒释兵权:和平削权,集中统兵大将和地方_____的兵权;②中央:将禁军统领权归_____,设_____行使调兵权。兵权互牵制,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③禁军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强干弱枝,保证中央对地方军事优势。

(2)削实权——集中行政权:①中央: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_____为宰相办公机构,但相权被三分:设_____分割行政权,_____分割军政权,设_____(盐铁、户部、度支)分割财政权,_____被称为“计相”。(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合称“二府三司”)

②地方:规定所有州郡____中央,派____做州郡长官,设_____监督,直接向朝廷奏报。(3)制钱谷——集中财政权:①中央:设___分割宰相财政权。②地方:派_____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3.影响:①积极: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的局面,基本解决了_________的矛盾,加强_____,巩固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消极: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造成国家积贫、积弱(即“三冗二积”)。

③教训:改革必须结合实际,精兵简政,等。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五)元加强中央集权

1.中央:①一省制:即___,设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归中书省。相权反弹,严重威胁皇权。

②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关。③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④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2.地方:_____制度

(1)目的: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控制。

(2)内容:山东、山西、河北由_____直辖,其他地方设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军、政、财大权,但行政权力是受到中央的节制,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3)影响:加强了元朝的_____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初步基础;是我国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___

(六)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1.商周时期:“_____”制(以称“世官制”)2.战国至秦朝:_____制。代表: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3.两汉:汉武帝时期实行_____和____。4.魏晋南北朝:实行_____,注重门第出身。5.隋唐:_____。①概况:_____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_____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_____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_____;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②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为出身低微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6.明清:_____。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既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考点5: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_____废除丞相制度

①背景: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引起政局动荡;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

②废除:1380年,_____诛杀丞相胡惟庸后,下令裁撤_____,废除_____,由_____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_____。

③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_____制度被废除,_____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皇帝政务负担繁重。

(2)_____创立内阁制度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置_____,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太祖仍亲自主持政务。

②_____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___制度正式确立;后来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__”,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__”;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实际上掌握了宰相的权力。(3)监察制度: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地方:按察使司,负责司法监察。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进行监察。

(4)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2.清朝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1)_____设军机处

①设立:清初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__________来处理。____时,设立军机处。

②起因: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

③演变: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是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核心。

④职能:_________(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

⑤影响:简化了行政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2)消极影响:绝对的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以致近代中国无力抵御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如: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近代科技的落后,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结束:191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实行代议制共和制。

【知能拓展】最早从理论上提出、最早从理论上否定、最早在实践上开创、最早在实践上完成否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分别是:①韩非子②秦始皇③黄宗羲④康有为⑤孙中山⑥毛泽东

A.①③②⑤ B.①④②⑤

C.①③⑤⑥ D.①③②⑥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过关检测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

一.单项选择题:5分×12=60分。

1.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2.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到“布衣卿相,礼贤下士”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崩溃 C.郡县制瓦解 D.宗法制崩溃

3.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4.《礼记·大传》载:“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5.《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说明了古代那一种制度的特征

A.选贤举能 B.兄终弟及 C.嫡长子继承 D.选贤禅让

6.下列对西周宗法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B.是分封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C.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 D.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7.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这说明西周礼乐制度的实质是

A.处理阶级关系的原则规范 B.维护贵族生活享受的制度

C.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D.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

8.坐落在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今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曾经是明清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这种对列祖列宗的膜拜,源于我国古代的

A.分封制B.宗法制C.皇帝制D.郡县制

9.“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 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D.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10.《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①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的居多②利用血缘纽带跟分封制度相配合,团结同姓贵族③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④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④

11.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似的制度……。”他所说的“贵族政体”应该是指

A.西周分封制 B.秦朝郡县制 C.元朝行省制 D.明朝内阁制

12.《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启(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上述解释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利工具

C.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原因 D.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篇》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材料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历史》

材料四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从此,“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春秋后期和战国前期,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国政。“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上)》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当时受益于该制度的有哪些人?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5)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关检测二】商鞅变法、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单项选择题:4分×15=60分。

1.商鞅主张并实行了“连坐法”、“鼓励告奸”、“轻罪重刑”、“刑用于将过”、“不赦不宥”等法令,反映了商鞅A.主张推行严酷的法律 B.坚决贯彻法治 C.以人人监督强化法治 D.推行法律具有随意性2.(2010·南通高三期末)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3.秦始皇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规定:只有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这些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A.便于发布命令 B.增强皇帝的神圣感 C.便于控制兵权 D.否定周王的权威

4.《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玉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材料反映了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5.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等官职,组成中央政权机构,其直接意图是

A.确立皇权至上 B.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防止大臣专权自恣

6.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此采取的最主要的举措是

A.制定律例 B.全国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7.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之所趋”的理解错误的是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8.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9.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10.(2010·吉水高三模拟)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

A.分封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刺史制度的确立 D.三省制的确立

11.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措施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监察制度 D.统一货币

12.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①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②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③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④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14.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1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过关检测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一.单项选择题:2分×25=50分。

1.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而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设置中朝 D.设置刺史

2.(2010·合肥模拟题)从汉景帝到汉武帝时期,西汉政府

A.推行郡国并行制 B.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C.实行州县两级制 D.大力实施行省制度

3.(2010·温州十校高三期中联考)“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中的“州官”,其最初的职能是

A.代表中央巡察地方 B.管理地方行政 C.管理地方军事 D.管理地方财政

4.(2010·台山测验)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这番话,下列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

A.东汉察举制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B.唐代科举制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弟子才识多平庸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5.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6.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

7.(2010·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历经“秦朝军功授爵制——西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其对应的选拔依据正确的是

A.绩——孝廉——门第——才 B.才——孝廉——门第——绩

C.才——门第——绩——孝廉 D.孝廉——绩——才——门第

8.(2010·泰兴高三模拟)西汉察举制和隋唐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A.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到一些德才兼备之士 B.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

C.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 D.皇帝和高官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9.(2009年·南通二调)《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10.针对唐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有:①设中书门下分掌行政权②废丞相,设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③设枢密院掌管中央军政④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北宋制钱谷,对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B.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避免了地方官吏的贪污 D.使北宋政府有足够的财政同辽等议和

12.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13.(2010?荆州高三期中)某学校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想了解浙江省和安徽省的省份名称的来历。研究发现,浙江省古代隶属于“江浙行省”管辖,而安徽省古代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管辖。“江浙行省”和“河南江北行省”这两个省级行政区划设置,最早应出现在

A.唐朝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1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B.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16.(2009年·江苏四市二调)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这里的“我朝”是指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17.(2010·温州十校高三期中联考)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 B.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D.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18.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②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③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政权和财政权④明太祖时废除了中书省

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19.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20.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21.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分散地方管理权力,防止割据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2.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④是导致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原因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C.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4.(2010·华南师大附中高三综合测试一)一般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其最主要的依据是A.废井田,开阡陌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25.下列词句:①休养生息②杯酒释兵权③犯颜直谏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⑤“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可以作为萧何、魏征、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键词句。对应的排序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⑤④ C.①③②④⑤ D.③①④②⑤

二.非选择题:50分×1=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书》记载:“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表明秦朝将新创的制度推向全国。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制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

(2)材料二反映唐代推行的哪种制度?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材料三《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3)汉、唐、北宋、明朝统治者为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4)本朝指的是哪朝?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材料中“尽夺藩镇之权”的表现。对此,材料四作者有何看法?

材料五(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5)材料五反映元朝中央和地方各实行怎样的制度?其地方制度实行的原因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材料六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祖皇帝罢丞相始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6)高祖皇帝罢丞相后,明成祖为解决政务繁忙问题,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特点是什么?

材料七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处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7)材料七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8)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

(9)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认为秦汉至明清的政治机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政治改革有何借鉴意义?

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轮复习过关检测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过关检测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

一、单项选择题:5分×12=60分。

1.B 2.B 3.A 4.B 5.C 6.B 7.C 8.B 9.B 10.A 11.A 12.B

二、非选择题:40分×1=40分。

13、参考答案要点:

(1)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受益人: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等。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

成、互为表里。

积极作用:分封制巩固统治,扩大周朝疆域;宗法制巩固分封制,保证了贵族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4)历史现象: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候国实力增强。

(5)特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等级森严;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最高统治集团未形成集权。

【过关检测二】商鞅变法、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单项选择题:4分×15=60分。

1.A 2.D 3.B 4.B 5.D 6.B 7.C 8.A 9.C 10.B 11.B 12.D 13.D

14.B 15.C

【过关检测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一、单项选择题:2分×25=50分。

1.A 2.B 3.A 4.A 5.A 6.A 7.A 8.B 9.D 10.B 11.B 12.D 13.C

14.C 15.B 16.D 17.C 18.D 19.D 20.D 21.C 22.D 23.D 24.A 25.C

二、非选择题:50分×1=50分。

26.参考答案要点:

(1)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影响:积极:巩固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祖国疆域形成和中华民族形成;奠定两千多年政治格局的基础。局限:易致暴政,影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自由发展。

(2)制度:三省六部制。

特点: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3)措施:①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频繁任免丞相,任用布衣为相;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分散相权;

③北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军权,三司分割财权;

④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

(4)朝代:北宋。

表现:收兵权:杯酒释兵权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禁军一半守京城,一半分驻各地,保证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收财权: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地方失去割据的经济基础。收行政权:州郡直属中央,文臣做知州,通判监察。

作者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时的失败。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意义: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初步基础;是我国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6)制度:内阁制。特点:可协助皇帝票拟。

(7)职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作用: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时代特征: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8)发展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服从中央。

(9)借鉴意义: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权力过于集中不利于国家的发展,要注意进行民主化改革。(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福师1208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开卷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1题10分,共20分) 1、三公九卿制度 考核知识点:秦汉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48--57 答: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所谓三公,是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三公分别领导九卿,名义上是宰相之职,他们总隶于皇帝。 所谓九卿,就是奉常(后改太常),掌宗庙礼仪和文教;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掌宫廷车马仪仗及牧养;廷尉(几度改为大理),掌司法;典客(后改为大行令、大鸿胪),掌诸侯、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大司马),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帝私人财政及山海池泽之税。 2、三省六部制 考核知识点:隋唐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70--78 答: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中央辅政机构,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分管各项政务,其分工如下:吏部掌管官吏的铨选、考

课、勋封等事务;户部掌管户口、田土、赋税等事务;礼部掌管礼仪、祠祭、学校等文教事务;兵部掌管军事行政、后勤供应、武职铨选等事务;刑部掌管刑法狱讼和司法行政等事务;工部掌管水利土木工程及工匠等事务。三省六部是隋代新的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1题15分,共30分) 1、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 考核知识点: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参见P268--274 答:一、军事制度的改革 ①.陆军:曾国藩利用地方人力物力资源,招募本地失业农民入伍,而由一些坚决保卫儒道的士人率领,建立起一支非正规的军队。袁世凯在华北训练的“新建陆军”,张之洞在长江地区训练的“自强军”,都采用了近代化的军事编练方式。清政府还在各省创武备学堂,改建省兵制,并裁减绿营和勇军。1906年,又改兵部为陆军部,直接统辖新军。 ②海军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办新海军,1910年成立了海军部。海军官制略如陆军,分为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水师学堂和造船厂等也归海军部统辖。 二、行政机构的改革 (1)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2)调整和增设中央各部(3)组织责任内阁 三、教育制度的改革 (1)建立新式学堂(2)废除八股文,另立取士标准(3)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2、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构成。 考核知识点:南京临时政府,参见P274--276 答:南京临时政府仿照美国总统制组织中央政府。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临时大总统是行政首脑,在政府中负实际政治责任,并主持国务会议,等等。 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制与三权分立的美国总统制大体相同,是按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建立政府的,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临时大总统和临时副总统的选举,限于革命战争环境,不是民选,而是由已独立的各省都督府指定的代表组成的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选举,“以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当选。代表投票权,每省以一票为限。”第二,临时大总统的行政权力高踞于立法权和司法权之上。第三,南京临时政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实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4)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4)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层层分封给贵族,宗法制解决的就是贵族内部的财产和权力分配问题,因为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就是严格的嫡庶之分,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所以贵族分封所得的土地、人口就能有秩序的控制在大宗手裏,以此类推的传承下去,从而保证的了分封制下继承的制度性和有序性。所以说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

第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

第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学案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程标准】自读、1分钟 了解井田制从出现到废除的历史过程,了解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理解地主与农民的租佃关系与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 【学习重点、难点】自读、1分钟 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自主学习】 一)废井田、开阡陌——土地制度 [阅读课本完成] 商周时期---- 土地制度是 . 其性质是:,实质上是贵族所有;井田中有私田,但劳动者(奴隶)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权; 春秋时期-----从土地向土地制转变。 井田制的瓦解 1)原因:①根本原因:的使用私田得到开垦 ②各诸侯国为增加而实行赋税改革 [如:齐国管仲“”;鲁国“”均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2)表现:“公田不治”“私田增多”、贵族争田 3)结果:各国税制改革,客观上,战国秦国变法,废除,确 立。 战国时期-----用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1、多种形式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国有制:国家政权直接掌握土地,用于经营或封赏和授田。包括 等山林川泽,草地池塘,垦田荒田。 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 三种。 战国以后土地所有制发展趋势 -----原来皇室、地主、自耕农土地所有制,逐步发展到以土地所有制为主。地主 2、土地兼并 1)、根源: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2)、表现:东汉豪强地主、魏晋南朝士族地主及唐朝的田庄经济到宋明请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3)、影响:导致大量破产,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威胁中央集权,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导致 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4)、政府抑制兼并的常见措施:“”、“” [知识拓展]土地兼并的成因、影响、历代统治阶级采取的对策 成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是财富的主要标志,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影响---土地兼并使农民失去土地,造成社会矛盾激化;使封建政府税收减少影响国家财政; 对策---政府采取措施清查地主土地数量,按亩征税.如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也有实行赋税改革,如唐后期两税法,明代一条鞭法,清代地丁银制度,都使地主承担更多赋税.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土地制度的变化引起人与人关系的变化) [了解概念]见课本P9第5自然段了解什么是租佃关系 1、产生:租佃关系起源于时期,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是什么意思 战国.产生,地主与农民间通过形成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它是的必然结果。 2、发展:②宋代“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而耕者得其半”体现了怎样的关系 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自宋代始,成为仅次于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明清时期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这一时期还出现了 关系。 3、影响: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 所; 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大为,他们能和发生联系,促进 的发展。 练兵题目:什么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随着租佃关系的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是变强了还是变弱了这种变化有何积极意义[见P9]背诵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到全国,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积极意义:生产自主权提高,对生产产品也有一定自主权,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题例训练】15分钟。勇于探索、勤于动脑。 1、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贵族争田现象严重 2、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1、三公九卿 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要官员。三公是秦汉最高的行政长官,秦及西汉前期是丞相(百官之首)、太尉(掌军政)和御史大夫(掌监察),西汉晚期为丞相、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监察),东汉为司法、司徒、司空,但此时三公名义上分部九卿,实则丧失原有职权。秦汉九卿承担国家主要行政职能,职名前后变化较大,但组织职能相对稳定。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到隋唐三公九卿职能被三省六部取代。 2、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制度。隋唐改革国家组织,开始建立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到唐代完善这种制度。隋代三省为内史(掌拟诏制令权)、门下(掌封驳权)、尚书省(掌行政权),唐代为中书(内史省改名)、门下、尚书省。三省长官在隋唐均为丞相。六部是尚书省下辖的六个具体职能机构,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部,长官为尚书。六部成为当时及后世中国主流的国家行政职能机构。 3、南书房 清朝的内廷机构。原为康熙帝书房。康熙十六年(1677)始选翰林等官员入值,称南书房行走,为皇帝的文学侍从,有时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故南书房一度被视为机要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后,不再参与国家政务。 4、军机处 清代中后期处理机要政务的中枢机构。雍正八年(1730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参与政务的权力。军机处的人员主要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处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军机大臣下另有军机章京,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中选取,俗称“小军机”。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恭撰上谕,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用兵时则核查山川道里、兵马钱粮的树木,以备顾问;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与,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军机处虽能参与军国大政,决定权仍在皇帝的手中,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职权力,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5、酎金令 汉削弱诸侯国措施之一。酌金即汉时诸侯与宗庙祭祀时随同酌(指重酿之酒)所献的黄金。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在长安祭高祖庙献酌饮酒时,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国人口数目献黄金助祭,每千口俸金四两,余数超过五百口也是四两,由少府验收。武帝时,曾借酌金不足为名,削弱、打击诸侯王和列侯的势力。 6、乡遂制度 西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国的范围指国都及共近郊,划分为若干乡采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比、闾、族、党、州、乡)。边远农村地区衽遂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赞,五赞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邻、里、赞、鄙、县、遂)分别设“邻长、里胥、赞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乡遂制度是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最新中国政治制度史(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大纲 (请和本学期公布的大纲核对,答案供参考) 同学们: 你们好!根据学院的要求,现在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期末复习大纲公布如下。就有关的问题提示如下: 1、本大纲所有复习题是供大家自学时使用,由大家根据所学,自行在电子课件或者教材中寻找答案。 2、期末考试是机考,随即出题;试题有可能与本大纲重合,也有可能超出本大纲,请大家复习时在范围上要更宽泛些,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 3、题目很小,内容琐碎,题量却比较大。因此大家要立足于本大纲的复习,不要再找所谓重点进行复习。再强调一遍:要全面复习。 4、题型大家一望而知,不再赘言。请大家再参考平时答疑公告栏中所载“答疑回放”中的ppt。 5、说白了,请大家依据此大纲复习,并注意平时答疑中的有关公告。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的邦鄙是指()的行政区域。 A首都附近B、民族杂居地区C边境地区D、各诸侯国内部 2、西周的大夫是分封的,所封的土地称为()。 A、采邑 B、庄园 C、坞堡 D、领地 3、辽朝以民政为主的地方行政系统由()负责。 A、南面官 B、大王院 C、枢密院 D、北面官 4、元代称大都周围一带称为“腹里”,直属中央的()管辖。 A、户部 B、中书省 C、尚书省 D、门下省 5、洪武九年,朱元璋下诏将全国各行省一律改为(),废除行省制度。 A、承宣布政使司 B、都督府 C、提刑按察使司 D、都指挥使司 6、封建时代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控制,主要表现在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

上。 A、使用 B、培养 C、考核 D、以刑罚恫吓 7、宋代地方的军、民、财、法和人事权互不相属,权力都集中到中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主要着眼于官吏的() A、职有常守 B、相互牵制 C、争权夺利 D、能力培养 8、秦汉考核官吏实行一年一考,三年课()一次。 A优劣B赏罚C殿最D贤否 9明清时期在府一级设有同知、通判为知府的辅助官员,当时被称为() A副手B副官C辅官D佐贰官 10、“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说舜在用强制手段夺取最高首领的权位,是对所谓()制度的破坏。 A禅让B官员任免C官吏选拔D君主即位 11、清世宗雍正以后,皇帝对各省政务的批示经过须经过()。 A内阁B户部C军机处D兵部 12、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如果皇帝不亲政事,考核由()负责,交皇帝核准。 A奉常B长史C侍中D尚书 13、考课制度中,对官吏的提升称为()。 A升B提拔C迁D拔擢 14、东汉,三公改为(),共同辅助皇帝决策。 A太尉、司徒、司空B大将军、骠骑将军、将军C太尉、国尉、廷尉D郎中令、卫尉、校尉 15、西晋诸侯王身兼中央要职,又拥有一定的军队,威胁中央的安全,因此出现了()。 A吴楚七国之乱B靖难之役C八王之乱D异姓王反叛 16、宗法制度首先强调的是() A尊尊B忠君C极谏D亲亲 17、西周国学将成绩优异者通过司马推荐给周王。被推荐者叫作() A进士B贡士C贤士D才士。 18、御史台独立后,()主管纠劾官吏的失职滥权及其他违法事件,责任最重。A治(持)书侍御史B殿中侍御史C侍御史D御史 19、唐代宦官擅权,是先从掌握()开始的。 A财权B人事权C军权D处理宫中事务权 20、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部[州]监察区,各部设()。 A刺史B御史C廷尉D司隶校尉 21、()是指出自忠诚,从对统治者有利的出发点上提出来的补阙和匡正。 A劝慰B勉励C谏诤D讥讽 22、东厂一般是由(D)的掌印太监监领,称提督东厂,直接受皇帝指挥。 A、御用监B尚宝监C神宫监D司礼监 23、汉代()并行,郡设守,国设相,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A郡国B府州C路府D省州 24明清两代的首都北京,名为()。 A顺天府B应天府C奉天府D大名府 25、“夏后”的“后”的意思是()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当代的价值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当代的价值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13政治班 学号:8 姓名:王佳楠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当代的价值谈起中国古代历史,政权变换,朝代更迭,从奴隶制社会的开始到封建制社会的结束,人们对政治的利用日趋成熟,利用其终结,利用其开始,从具有政治头脑的个人或群体中诞生并付诸于实践的,我认为就是政治制度,而政治制度则是王朝的灵魂,经济制度则是骨架,仅管传统的政治制度大都以集权,专政为核心,以服务于君主的家天下为首要任务,但用理性且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政治制度仍有许多可取之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基于马列主义思想结合中国特色,并吸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优秀经验及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精华所铸就而成的,其虽渺小但不容忽视,下面我将从宗法制、中央集权制、科举制来一一列举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当代的价值进行论述。 宗法制是为了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宗法制使社会各层成员按照宗法的原则组织起来,以自然血缘关系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用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它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统治阶级内部秩序,使得王在拥有极大政治权利的同时多了血缘关系的保障。由于人是社会化

较高的群居动物以农业社会为根基,以血缘关系形成纽带,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宗法制的出现与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家族亲情的重要性,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宗法制的核心,既巩固了宗法制,有使家族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文明两千年来没有中断与宗法制中重视家族延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当代,宗法制同样影响我国的方方面面,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和谐”二字十分重要,“不和谐”的问题与事件屡见不鲜,且难以解决,这正需要大力宣传宗法制中有家才有国,家和万事兴的内容,和谐社会要从家做起,而宗法制也将广大中华儿女的心连接到一起,共同歌颂着龙的传人,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自豪感,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以上是从国家角度论述,而从个人角度来看,宗法制延续下来的孝道观念植根于中国人民心中,古人重孝道,这其推行的宗法政治制度有关,孝是宗法制度的必然产物;后来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推崇父慈子孝。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养育,下一代对上一代的赡养。个人良好品德对社会起到了良好的反作用。 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与中央。自秦国统一六国以来,中央集权制由萌芽发展至明清达到顶峰,可以说中央集权制在封建社会中是极为先进,具有长久存在价值的政治制度,但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认为不能单一论证其在现今中国所起到的价值,因此我将中国划分为建国以来和改革开放以后两个发展阶段进行详细论述。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预习导学】 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年周武王伐灭商,建立周朝,史称。 2.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内容:(1)核心和对象:周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和,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权利和义务: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和的义务。分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的独立性。同时,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实行再分封。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 作用:加强了,扩大了,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绵数百年的强国。 西周的分封制的特点:是我国古代早期的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对象多样化,以周姓王室贵族为主;周天子享有至尊权威;土地、义务是天子、诸侯的纽带;层层封授,等级森严。 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西周的宗法制度: 目的:为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和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用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作用:宗法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和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2.宗法制特点:核心是制,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奴隶主统治。

【教材整合与合作探究】 一、夏商的政治形式 1.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启始创王位世袭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商朝建立后,也采用世袭制,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两种世袭方式 2.商代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3.夏商政治特点: (1)建制:初步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地方封伯、侯 (2)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3)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及灭亡 (1)建立: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灭亡:前771年,犬戎灭周幽王,西周灭亡。 2.分封制 (1)含义:“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史称“封藩建卫”。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3)概况:武王建周后,进行了大分封;周公东征平叛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周公在推行分封制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4)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子镇 (5)诸侯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为周天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6)诸侯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等权利。 (7)诸侯国:齐、鲁、燕、卫、晋等。 (8)评价: 利: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弊: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9)分封制的破坏 表现: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无法控制;战国末年,周王室大部分土地被秦国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练习题

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A.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B.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2.周代祭祀是国家的大事,凡是国家的大典、官员的任命、战前的誓师、战后的行赏等,大都在宗庙中举行。这说明周代 A.借助宗法关系维护统治B.神权政治统治思想盛行 C.注重加强宗族内部团结D.家国一体政治开始形成 3.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禅让制B.世袭C.分封制D.宗法制 4."据史料记载,商王断定大事,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意见,即王本身、卿士、庶民(人)、卜(龟)和筮。如若王、卿士和庶民一致同意,而龟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商朝 A.商王完全垄断决策权B.政治带有迷信色彩 C.王权受制于族权D.已形成早期民主制 5.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A.深受宗法影响B.突出皇权至上 C.体现宗教色彩D.利于邻里和睦 6.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基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B.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 C.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D.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 7.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10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B.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8.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其中“立子立嫡之制”是指 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礼乐制 9.《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A.分封制B.宗法制C.察举制D.世袭制 10.西周是青铜器铭文大发展的时期,其字数与内容较商代相比均有了显著变化。在出土的青铜器中,用何尊、大盂鼎等详细记述贵族们接受周王的训诰和册命典礼的长篇巨制,屡见不鲜。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西周 A.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B.更加注重礼制的建设 C.青铜制造技术的发展D.汉字的运用日益广泛 11.春秋中期以后,很多诸侯国的权力被少数强大的卿大夫家族所控制,政归大夫、政出家门、国君形同傀儡的情况层出不穷。这种情况表明 A.宗法制度重新确立B.天子共主地位丧失 C.等级制度遭受冲击D.政治改革运动频繁 12.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A.统治较为稳定B.政权更迭频繁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各项制度尚不健全 13.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齐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B.齐国国君C.卿大夫D.士 14.中国古语云“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孔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这种思想的源头是 A.君主专制B.中央集权C.宗法制度D.家天下观念 15.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中提到“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从有余的地方取出来,以补不足),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西周的政治机制()A.有利于稳定社会政治秩序B.有利于西周中央高度集权 C.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D.有利于边疆的开发与拓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汇编.

2013高考历史抢分专项突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汇编 一、备考导航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 相互作用。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 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 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封建社会专制统治有利有弊, 展望今后命题, 很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民主化进程、反腐倡廉等热点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早期政治制度对社会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可联系全球华人祭拜黄帝陵和认祖归宗现象, 认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的意义。 二、专题知识归纳 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萌芽于战国 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 度。 (2建立于秦朝 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

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 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 与通判互相牵制。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 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 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 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人民版

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学习目标]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1.背景:废丞相,权分六部 (1)原因: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2)过程:废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3)影响: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皇权对相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2.内阁的设立 (1)原因:朱元璋废丞相导致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3)特点: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受到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4)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但宦官参政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易混易错] 内阁制不同于丞相制。丞相制下,丞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很高。但内阁仅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二、军机处 1.设立: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2.实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3.特点 (1)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 (3)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4.影响 (1)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2)军机处的建立和密折制的推行,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深度点拨] 军机处是清朝政治体制中作用和影响最大的一个机构,但它始终不是正式的政府机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的个人意志来决定。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清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思维点拨] 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它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则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管理机构:理藩院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等事务。 3.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雍正年间,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改为流官,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理藩院与宣政院的职权 (1)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新疆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 (2)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 主题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探究点1 丞相制度的废除 史料一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比喻抗衡,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会典》 史料二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思考(1)结合史料一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是什么?“朝廷总之”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2)谈谈你对史料二中黄宗羲观点的理解。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篇一: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 ) 2. 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上是神权从属于皇权;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与儒学同处于官 3.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6.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 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 ) 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 ) 8. 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 10. 明朝州有二种类型,一种称直隶州,另一种称府属州。( √ ) 11. 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 ) 12. 《大清律案集解附例》是一部以《大明律》为基础编订的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完备 14. 《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 )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c )是实际的最高立 法人。 a.宰相 b.御史 c.天子 d.内阁 2. 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典客)。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 4.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 c )。 ? a.《中国古代社会研究》b.《中国考试制度史》 ? c.《中国政治制度通史》d.《中国政治制度史》

高考复习专题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2、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3、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阅读法(包括文字资料、地图)、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 一、“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略讲)(一)国家的出现 1、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氏族:按血缘关系结成的集团 部落:若干氏族组成部落 2、出现的时间:5000年前 3、早期国家阶段的突出标志: 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二)早期政治领袖——“王”的出现早期政治权力是一种强权,早期的政治领袖兼有军事首长的身份(三)城的出现1、军事防御功能和权力、地位象征 2、反映阶级对立尖锐化 (四)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反映社会权力集中,体现出早期政权和神权的集合 (五)社会不平等现象 1、贫富分化的出现 贫富分化与产品积累、交换扩大有直接关系 2、政治压迫的加重

(六)“帝”的传说——神话的史料价值值得重视 二、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 【首先,请同学们看这段材料: 材料一:《礼记·礼运》是这样描述远古社会的状况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这就是所谓的“大同之世”。[叫一个学生翻译]。从这段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远古社会(原始社会)中,部落成员之间是平等的,有着一种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正所谓“大同之世”】 老师: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故事同学们都不会陌生。那是一个兢兢业业、一心为公的大禹。由于他的德高望重,根据传统的禅让制,舜到了晚年,传位于大禹。到禹的时候,夏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也越来越大。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但是却不给伯益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这时的大禹还会是以前的那个大禹吗? 学生:(回答) 老师:这时的大禹因为自己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凭借自己的威望和权力,继承父亲的位置。又出兵打败对此不服的部落,最后得到了各部落的承认。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王朝的建立、禅让制的废除和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大事件,它标志着氏族公社制的瓦解,从“天下为公,选贤为能”的“大同”社会进入“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社会,保护私有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已经产生。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材料二:而夏朝建立后:“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就是所谓“小康之世”。[也就是阶级社会] 】 夏朝建立后,原来的禅让制就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的继承不再是“选贤为能”而是只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王位”被看作是国王一家一姓的私产,只有王室家族的人才有王位的继承权,不管这个继承者是否有德、有能;而非王室成员,不管是否有能力,是否受人爱戴,也不能继承王位。原始社会的“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从此中国社会进入了“天下为家”的时代。 2、商代政治的特点 (1)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2)神权何王权紧密结合 三、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时间始于周武王时期。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实行分封制。那么,何谓“分封制”呢?封:“圭”指“分茅裂土”。指分封时给诸侯一块土地加一把茅草,表示这块土地上的所有都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基本内容:①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③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④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⑤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封其后代为士;⑥士以下不再分封。 3、作用:积极作用: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展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局限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①受封诸侯有一定的独立性;②生产力发展,一些诸侯国势力壮大;③西周后期受破坏; ④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⑤春秋战国诸侯争战,天子管不了; ⑥战国末期,大部分王室土地被秦国吞并,周王室全失分封大权。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二)宗法制 1、基本内容: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①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嫡长孙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间的关系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 3、与分封制的关系: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4、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③与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③以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政治制度的主体,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概览整体设想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影响;从汉到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和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设置,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教学难点:结合夏、商、西周的相关史实,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特征;结合秦朝以来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高考预测

重要考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皇帝制和中央官制的创立、郡县制的全面推广,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和影响;从汉到元地方体制和中央机构演变的史实及其规律影响;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的原因和影响,清朝军机处设置的背景和影响,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和影响。 命题角度: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概念和特征;着眼于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背景、特征和影响等具体问题的分析评价;同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世界历史的相关问题,以及现实政治问题相比较联系。 教法建议 理解概念:重视指导学生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 掌握线索:指导学生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并探究其发展演变的规律。 比较联系:纵横联系,特别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跨学科联系,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现实思考问题。 课时安排 新授共4课时:第1课,1课时;第2课,1课时;第3课,1课时;第4课,1课时。 单元总结测试2课时,讲评1课时。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综合作业. 一、名词解释 1.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2.尚书台: 东汉光武帝始设尚书台,综理政务。魏始以尚书台为独立机构,国家正式政务中枢。 3.三司会审制:三司会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审判制度。“三司”是中国古代三个主要的中央司法机关,源于战国时期的太尉、司空、司徒三法官,后世也称三法司。汉代的三法司是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唐代以刑部尚书、御史大夫、大理寺卿为三司使;明清两代以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为三法司。 4.嫡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5.三省六部: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6.分封制: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 7.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明朝中后期,是指将原来西南地区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 8.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清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无单称翰林学士官。 9.郡县制: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行政区划)的总称。 二、简答题 1.皇帝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答:皇帝制度的特点:(1)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借助神的威灵,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2)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