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疑难病辩治举隅

疑难病辩治举隅

疑难病辩治举隅
疑难病辩治举隅

疑难病辨治举隅

10级中医实验班

王小兵

110010104111

疑难病辨治举隅

王小兵指导老师:冷伟

(陕西,咸阳712042)

[摘要]:本文通过对顽固性咳嗽和顽固性呃逆的辨证论治特点进行分析,以探究中医药在治疗疑难病证的共同规律。

[关键词]:疑难病;顽固性咳嗽和顽固性呃逆;辨证论治

通过一段时间的跟师临床和对疾病的观察,笔者发现顽固性咳嗽和顽固性呃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对医者来说也较为棘手,今将跟师所学习到的经验结合一些文献资料对二者的治疗进行探讨。

一、顽固性咳嗽

顽固性咳嗽是指无明显肺部疾病证据,咳嗽持续超过三周者。它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故西医治疗效果较差,而中医药对其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高国青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总结到:顽固性咳嗽多从五脏论治,但以肺脏为多,尤其注重审证求因和辨痰湿、淤血、气滞等病理因素方法的应用,还要留意结合现代医学病因论治[1]。而伤寒大家刘渡舟则认为顽固性咳嗽多因湿邪内犯所致,临证喜用甘露消毒丹、三仁汤进行化裁治疗所谓的顽固性湿咳[2]。蜀中名医唐步棋曾著专书以论咳嗽,他对顽固性咳嗽的辨治多遵补火助阳的观点[3]。沪上名医黄文东在治疗顽固性咳嗽时也是辨明病因和存在的病理因素,多用三拗汤和止嗽散化裁,他的用药的经验是久咳必加地龙和鹅管石;如患者久咳而全身无汗者,他认为是外邪伏表致使肺气失于宣降,在治疗时加少量麻

黄或桂枝以发表祛邪[4]。

专方或专药经验:黄吉庚应用蝉蜕和白僵蚕治疗咽痒久咳[5];周汉青治疗因慢性咽炎引起的顽固性咳嗽,用浙贝母、法半夏按2:1比例研为细末备用。临床使用每次10g,每日2次,饭后温开水送服,疗程为30日[6];刘丽娜创养阴利咽、活血散瘀法以治疗顽固性咳嗽[7]。

总结:结合笔者跟师的经历来看,欲在治疗顽固性咳嗽中提高疗效,当辨清患者的体质,详细了解患者的诊疗经过,全面收集现在的症状以辨清病因、病位、病机、病理因素,然后选择合适的方药,尤其要注意合参名医名家的临证经验。

举例:患者刘某,男,23岁。形体较胖,静而多喜。2013年10月患感冒后发咳嗽,已发作2月余,时发时止,有时咳嗽发作难以忍受,多处求医,西医诊疗方法已用较多,疗效不显;中药多遵清热化痰、祛风止咳、养阴利咽、解表散寒等法,疗效较差。现症见:咳嗽,特以为苦,腹部微胀,余无不适,无汗,舍淡红苔薄黄,脉濡。

诊断:咳嗽(湿咳)

处方:甘露消毒丹化裁

光杏仁10g 广藿香15g 净滑石30 g 炙甘草5g

石菖蒲15g 条黄芩10g 青连翘10g 浙贝母15g 荆芥10g 地龙8g 蝉蜕8g

煎服法:3付,每日1付,水煎成400ml,每4小时一温服。忌辛辣、油腻食物。注意保暖,勿使汗出当风。

效果:3付毕,咳嗽大为减轻,后以六君子汤出入调理。

分析:该患者形体较胖,多属多湿体质,结合刻下症状和舌脉来看,确属湿咳,故用甘露消毒丹之藿香、滑石、石菖蒲、浙贝母来清热化湿,加用荆芥、地龙、蝉蜕来祛风止咳,黄芩、连翘清湿中之热。二、顽固性呃逆

顽固性呃逆是指呃逆发作持续48小时者。

在治疗顽固性呃逆方面,早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就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呃逆的表现和治疗方药,旋覆代赭汤、三泻心汤就是其代表。然而治呃逆类疾病,《金匮要略》中的橘皮竹茹汤和《症因脉治》的丁香柿蒂汤最为有效。近代医家李冬认为顽固性呃逆轻者可选用紫苏子、紫苏梗或重者可选用旋覆花、代赭石类重镇降逆者[8]。徐景藩则认为刀豆壳性善降逆,在应用时无需辨证,常以30g为常规量应用[9]。笔者在跟诊期间,发现陕中附院的杜晓泉、唐尚友、张华、王捷虹医师在治疗顽固性呃逆是多喜用丁香、柿蒂、旋覆花、代赭石。

总结:在对顽固性呃逆进行辩治时,常需问清病因(有受寒、有受惊而发者),辨明寒热(寒可用丁香柿蒂汤,热可用橘皮竹茹汤),辨明病情轻重,相兼病证,同时还可合参李冬和徐景藩的用药经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情志疗法亦可治顽固性呃逆。

举例:张某某,男,24岁。呃逆已发2月余,呈间歇性,时有反酸,以下午为甚,无口苦,腹泄,每日2到3次,便质稀,四肢厥冷,常冷汗淋漓,纳食可,余无不适。消化道钡透示:1、慢性浅表性胃炎;2、慢性阑尾炎。舌淡红苔黄,脉沉。

(补充:该病诊治时间较长,曾用益气健脾,疏肝和胃,运脾化

湿,行气导滞,甘寒清胃法效果不显,此次诊疗更换了思路,效果较佳。)

诊断:顽固性呃逆(气机不调)

处方:橘皮竹茹汤合丁香柿蒂汤化裁

旋覆花20g(包煎)刀豆壳30g 柿蒂10g 化橘皮10g 淡竹茹15g 紫苏梗15g 川厚朴12g 粉葛根20g 广陈皮12g 法半夏10g 莲子肉15g 炒山药15g 煅补骨脂20g 刺猬皮10g 川黄连10g 云茯苓15g 煎服法:7付,2日3付,水煎400ml,每4小时一温服。忌辛辣,油腻食物。

效果:7付毕,呃逆明显减轻,但此后呃逆和腹泻常相伴而发,在此方的基础上出入调治一月余,病情稳定。

分析:该患者呃逆已久,故治疗过程也较波折,主要在于病患既有热的表现也有寒的表现,较难抓住主要的方面,此次治疗以治疗热证为主,选用橘皮竹茹汤加旋覆花、刀豆壳、柿蒂、紫苏梗治疗呃逆,陈皮、法半夏、刺猬皮辽胃酸,莲子肉、炒山药、补骨脂、川黄连、茯苓固肠止泻。

三、结语

以上两种病证,我作为亲历者,发现它们确实很有意思,也着实考验医者的医疗水平。笔者于此只是通过对这两种病症的辩治思考以达探究中医药在治疗疑难杂症中的一些规律,尚不全面和缺乏资料的翔实,还请读者予以斧正。

参考文献:

[1] 高国青.中医药治疗顽固性咳嗽的临床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06,28(7):557-558

[2] 刘渡舟.刘渡舟论伤寒[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第一版:382-385

[3] 唐步棋.咳嗽之辨证论治[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第一版:90-110

[4] 黄文东.黄文东医案[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第一版:30-35

[5] 杜永岩.黄吉庚教授应用虫类药治疗咳嗽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5,37(12):19

[6] 周汉寿.贝母散治疗慢性咽喉炎较好[J].中医杂志,2004,45(7):491

[7] 刘丽娜.慢性咽炎从虚从瘀论治探讨[J].天津中医药,2004,21(6):449

[8] 李冬.从肺胃论治胃食管反流[J].中医杂志,2005,25(3):13-14

[9] 徐景藩.徐景藩脾胃病证治辑要[M].江苏科技技术出版社,1999,第一版:180-181

中医经典理论临床应用举隅

中医经典理论临床应用举隅 作者:王素霞 作者单位:河北省平山县中医院中医内科,河北,平山,050400 刊名: 河北中医 英文刊名:HEBE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11,33(3) 参考文献(3条) 1.才项仁增历代经典巨著对藏医药学兴起和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甘肃中医 2009(07) 2.王洪图内经讲义 2002 3.刘炜;刘玉沽;张军升陷汤加味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河北中医 2010(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张华东.路洁.边永君.王秋风路志正教授论《伤寒论》口渴的辨证[会议论文]-2006 2.刘冰.姜树民姜树民教授研读《脾胃论》《兰室秘藏》及临证应用经验[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4) 3.周茂福读"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有感[期刊论文]-江西中医药2010,41(12) 4.王志意.王德华学习《伤寒论》体会[会议论文]-2002 5.刘军.周振坤.王顺"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举隅-针刺飞法取凉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2011,08(14) 6.曲红伟.王东升"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症[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4) 7.王威岩.周振坤.梅成"读经典、做临床"应用举隅-针刺十三鬼穴治疗癫痫[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1,08(18) 8.梅成.章一鸣"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举隅-针刺循经感传合龙虎交战手法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4) 9.张翠红.张海蒙.张潮.徐平徐平教授"解"医经[会议论文]-2006 10."读经典,学名著"大型读书活动辅导试题答案[期刊论文]-河北中医2007,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e62767318.html,/Periodical_hbzy201103033.aspx

半夏泻心汤验案举隅

临床用半夏泻心汤心得体会 何院生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连、黄芩、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7味药组成。全方寒热互用以调和阴阳,苦辛并用以复升降,补泻兼施顾其虚实,多用于以心下痞为表现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验案1: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李某,男,40岁,患者1个月前上腹胀痛,伴有嗳气吞酸、恶心,食欲渐减,稍食则腹胀,每次饮冷和辛辣食物后加重,偶见空腹痛,大便偏稀,舌红、苔薄黄腻,脉滑。胃镜检查示:胃黏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闻,局部糜烂。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方用半夏泻心汤:制半夏10 g、黄芩10 g、黄连6 g、干姜10 g、党参10g、炙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服7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偶有嗳气吞酸,前方加旋复花15 g,代赭石15 g,再服药10剂,嗳气亦减。继服上方10剂,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恢复正常,随访至今未发。 按: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黏膜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在胃镜检查中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本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1~50岁多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本病属中医学“吐酸”、“嘈杂”、“痞满”等范畴,方中黄连、干姜、半夏辛开苦降,清痞散结,和胃降逆;黄芩、黄连,清泄胃热;党参、炙甘草益气健脾。故半夏泻心汤,为辛开苦降、调和寒热、和胃降逆、开结散痞,促使脾胃运化正常的方剂。验案2: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食管返流病 陈某,男,56岁。胃脘灼热胀痛2月余,伴嗳气返酸,每次饮冷加重,口臭,大便偏稀,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滑。胃镜检查:食管中、下段狭窄,粘膜见条状发红,糜烂;胃粘膜皱襞潮红,胃窦近幽门部粘膜皱襞明显水肿。病理检查:均排除食管癌。诊断:返流性食管炎。证属上热下寒型。治宜寒热并调,和胃降逆。处方:半夏10 g,黄连10 g,黄芩10 g,党参6 g,炙甘草6 g。水煎服,日l剂。服10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前方加乌贼骨15 g再服药10剂,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胃镜复查:食道粘膜恢复正常,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胃食管返流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为异常的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病理性反流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障碍和(或)与其功能有关的组织结构异常以至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低下而出现的反流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并发症。中医应归属于“胃脘痛”、“痞证”、“吐酸”、“嘈杂”等病的范畴。其病机为胃失和降,湿中化热,湿热胶结而成寒热错杂之证。治疗上多以辛开苦降、和胃降逆法为主治疗,均获良效。故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食管返流病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验案3半夏泻心汤治疗胃溃疡 王某,女,43岁,患者1个月前上腹部胀痛,呈烧灼性,疼痛常因饥饿、服药、酸性食物而诱发,吃凉食后加重,伴烧心,吐酸水、嗳气、稍食则腹胀、纳呆、消瘦,偶尔呕吐,大便偏稀,偶黑色或柏油样大便,舌红、苔薄黄腻,脉滑。X线钡餐检查:可见龛影,胃镜检查示:大弯侧多发溃疡。诊断为胃溃疡。方用半夏泻心汤:制半夏10 g、黄芩10 g、黄连6 g、干姜10 g、党参10g、吴芋2g、炙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服7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继服上方20剂,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恢复正常,随访至今未发。 按:半夏泻心汤为仲景治脾胃病而设,为治疗消化道疾病的良方,具有开结散痞、并调寒热、清热化湿、调节升降、温中止泻等功效。只要证属中焦寒热错杂、虚实互见、阴阳不调.均可使用。半夏泻心汤具有保护胃粘膜作用。李惠林等【1】以胃溃疡面积、胃液游离酸度、胃蛋白酶活性等为指标,观察本方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防治作用,显示本方对大鼠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有保护性作用,且对醋酸性胃溃疡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小儿厌食症也分型中医教你调理小儿厌食症(精)

小儿厌食症也分型中医教你调理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本病的发生以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为主要原因。治疗原则应以调和脾胃,恢复运化功能为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可分为以下三型进行治疗: 脾失健运型 主要症状为面色萎黄、不思饮食,甚至拒食。若强行进食后则会恶心、呕吐、腹胀。患者舌质淡,舌苔白不厚或薄腻。中成药可选用曲麦枳术丸、香砂枳术丸。汤药可选用经验方:太子参 12克,茯苓 9克,白术 9克,陈皮 9克,枳实 6克,神曲 9克,麦芽 9克,鸡内金 6克。水煎服,每日两次。 胃阴不足型 主要症状为口干多饮、不思饮食、大便干结,有的小儿皮肤干燥。舌苔多为花剥苔或无舌苔。中成药可选用大补阴丸。汤药可选用经验方:玄参 9克,麦冬 9克,生地 9克,沙参 9克,石斛 9克,玉竹 9克,乌梅 9克,山药 9克,甘草 9克。水煎服,每日两次。 脾胃气虚型 主要症状为面色白、无光泽,形体瘦弱,除厌食外,若进食稍多,则大便不通或大便溏泻。患者舌质淡,舌苔薄白。中成药可选用启脾丸、小儿健脾丸。汤药可选用经验方:党参 9克,茯苓 9克,白术 9克,山药 9克,扁豆 9克,砂仁 3克,桔梗 3克,陈皮 6克。水煎服,每日两次。 现介绍几种开胃食品供家长选用。 将小茴香苗洗净切碎,稍加食盐、芝麻油、味精,凉拌当菜吃,每日半小盘。也可将小茴香加少许肉馅包馄饨、饺子或包子,让孩子进食。食量要由少增多,不可过量。小茴香健胃,理气化滞,食后可消食除满,增进食欲,实为治小儿厌食的美味佳肴。

鲜橘子皮洗净,切成条状、雪花状、蝴蝶状、小动物状等各式各样小块,加上适量白糖拌匀,置阴凉处一周。小儿用餐时取出少许当菜食之。每日 2次。橘皮药名陈皮,是一种理气、消积、化食的良药。橘皮含有大量维生素 B1、橙皮甙 (C28H34O15等,还有健胃、止呕、祛痰止咳的功能。 鲜玫瑰花摘下后,加白糖适量密封于瓶罐内,一个月后启封。将玫瑰花糖少许加入汤内,让小儿食之。玫瑰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C 、葡萄糖、蔗糖、柠檬酸、苹果酸等,是芳香健脾佳品。 小儿面黄肌瘦,时常腹泻,可用大红枣 5~10枚,洗净煮熟去皮核食之,也可与大米煮粥食之。大枣温脾健胃,益气生津,可治疗贫血、腹泻。 将山药洗净去皮, 切成薄片先用清水浸泡半天, 加大米少量煮成稀粥, 再放桂圆肉 3~ 5枚用小火煮,加白糖少许食之。山药含淀粉、糖类、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精氨酸与多种矿物质,是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长肌肉的良药佳肴。

放血疗法临床治验举隅

放血疗法临床治验举隅 【摘要】放血疗法是中国中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其方法简便、高效、经济,被临床广泛应用。笔者运用放血疗法治疗痤疮、带状疱疹、软组织拉伤等常见病症,疗效满意。此法适应证很广,但需辨证施治、灵活掌握针刺深浅,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关键词】放血疗法;病案 放血疗法,又称刺络法、刺血法,此法由来已久,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其方法简单,疗效显著,被越来越多的医者所重视和推广。作为一名基层医务人员,此法令笔者在工作中受益匪浅,特将临床常见病例的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1.1 毒虫叮咬例1,女,19岁,战士,2008年5月6日就诊。主诉:前一晚左小腿外侧被毒虫叮咬后,痛痒难忍。检查发现:叮咬处有一核桃般大小的硬结,局部红肿、灼热。遂给予刺络放血治疗:常规消毒红肿硬结,用一次性5ml注射器在硬结处快速散刺3针,深约2分,即在此处拔一火罐,吸拔出浊液污血,留罐5~10min。起罐后,痛痒顿消,一次而愈。

1.2 背阔肌拉伤例2,男,19岁,战士,2008年6月22日就诊。主诉:前一日体能训练做引体向上时不慎拉伤右上臂,疼痛难忍,手臂活动受限。查:腋后侧有一拳头大的包,质软,压痛明显。诊断为背阔肌拉伤,引起局部软组织损伤或撒裂,致使局部瘀肿疼痛。给予刺络拔罐,隔日1次。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5ml注射器散状后刺放血,深约3~4分,并在针处拔罐。留罐10min,使暗红色瘀血尽血。经此治疗,肿痛顿减,手臂活动自如。次诊,在包块四周以1.5寸毫针围刺并加电,选择疏密波,留针20min。如此5次治疗后痊愈。 1.3 痤疮例3,女,22岁,干部,2007年11月20日就诊。主诉:两颊、额头弥漫大小不等的丘疹、脓疮1年,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诊断:痤疮。月经后1周,取其大椎、肺俞,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每穴点刺三下,深约2分,立即加以拔罐,留罐5~10min,出血5~10ml,5日1次,5次1个疗程,并嘱其每日用温水洗脸,勿用化妆品,忌食辛辣食物。复诊时丘疹、脓疮消退,再以上法治疗2次而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1.4 麦粒肿例4,男,32岁,干部,2007年11月5日就诊。主诉:左眼肿痛,多眵发痒2天。查:左眼下睑内红肿,有一绿豆大硬结,色鲜红,周围充血。诊断:麦粒肿。选穴:耳穴:眼点、耳尖穴。穴位常规消毒,以一次性采血针分别点刺两穴,并立即挤压,出血3~5滴。以酒精棉球消毒针孔,干棉球压迫止血。次日复诊患眼仅有微痛,红肿明显缩小,同法治疗1次后,诸症皆愈。

犀角地黄汤临床治验举隅

【医案医话】 犀角地黄汤临床治验举隅 田永明 1 李玉会 2 范丽 1 摘要:犀角地黄汤始见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发扬于吴鞠通《温病条辨》,为温病热入营血证凉血散血之剂,实一剂良方、名 方。但近年来囿于部分成见, 主要是寒温门户之思维定式,临床应用中将该方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急危重症,并累经犀角禁售之劫,其应用有所偏颇、局限,笔者认为该方临床应用可遍及多个学科,即使换犀角为水牛角,亦可获一定疗效,今试撰文结合病例以 图正之。 关键词:犀角地黄汤;血热;凉血;中医药疗法 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8.01.051 文章编号:1003- 8914(2018)-01-0115-02作者单位:1.项城市中医院肿瘤科(河南项城466200);2.项城市中 医院医政科(河南项城466200) 犀角地黄汤来源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组成: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右四味呋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喜妄如狂者,加大黄二两,黄芩 三两, 其人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为无热,但依方不须加也。发扬于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时欲漱口不欲咽,大便黑而易者,有瘀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邪在血分,不欲饮水,热邪燥液口干,又欲求救于水,故但欲漱口,不欲咽也。瘀血溢于肠间,血色久瘀则黑,血性柔润,故大便黑而易也。犀角味咸,入下焦血分以清热,生地黄去积聚而补阴,白芍去恶血、生新血,牡丹皮泻血中伏火,此蓄血自得下行,故用此轻剂以调之也。 我们目前的方剂学将其临床应用定位于:黄色肝萎缩、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等属血分热盛者,其中传染病、急重危症、晚期疾病者多,而目前的感染性疾病、急危重症多为现代医学的阵地。累世良方,升华于温病经典,荣幸列于方剂教材,幸大哉,然不幸亦大哉!临床应用中,怀寒温学派之见者,目之为温病一方,遗弃不用者不少;科班出身者,囿于教材,冠一高名:忽略犀角地黄汤作为一首重要方剂,在治疗疑难 顽疾中,有其独特的优势[1] 的事实,而将此诚治疑难、急危重症之应该广泛推广的古良方、名方束之高阁,且该方又遭遇犀角禁售之劫,若一剂良方从此成为传说,岂不令人扼腕叹息。 笔者临床应用中,遵照药典悉将犀角改为水牛角,在常见病中,亦获一定疗效,不揣寡陋,希翼与方家共赏。1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属中医学“肌衄”“发斑”范畴,其病因 病机多由于外感六淫,饮食劳倦,禀赋不足,脾胃亏虚, 以致热伏于内,毒蕴于中,壅遏脉络,迫血妄行,血从肌肤腠理溢出 [2] ,舌质红、苔黄,脉数,法宜活血凉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舌苔厚腻可加薏苡仁、白芷,咽痛加金银花、 桔梗,鼻塞加藿香、龙胆草、辛夷。杨某,男,10岁,冬日来诊,因平素学习任务繁重,过食辛辣,偶感风寒,出现斑疹初起色鲜红,逐变为紫 暗,散在分布,压之不退,作痒,双下肢多见,基本对称,关节肿痛,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数。给予水牛角15g ,生地黄、赤芍药、牡丹皮、蒲公英各10g ,白茅根、生槐花各10g ,秦艽10g ,草果30g ,薏苡仁30g 。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药渣添开水煮15min ,熏洗、 泡脚,配合抗过敏西药,注意饮食调护、勿劳累,7剂下肢关节疼缓解,皮疹见消退, 30剂皮疹未见明显反复,再巩固30剂后痊愈,改为2天一剂持续1月后,停药观察。2逆经 女性逆经,亦称倒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来潮前1 3天或正值行经时,出现周期性的衄血,以鼻出血最为常见,临床多见于20 35岁的年轻女性[3] 。 赵某,女, 28岁2016年5月27日初诊。症见鼻衄, 经量多8年,加重2周,伴周身乏力、口舌生疮、舌质暗、苔黄燥裂、脉沉数有力,查血色素90g /L 、血小板107?109/L ,凝血功能正常。辨症属血热迫血妄行。治以清热凉血、散瘀止血。犀角地黄汤加味:水牛角15g ,生地黄30g ,牡丹皮10g ,白芍10g ,泽泻10g ,炒栀子10g ,大黄碳6g ,三七粉5g ,地榆炭10g ,日1 剂,水煎服,5剂显效。连服,42剂,衄血未见复发。3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属“骨痹” “虚劳”“血证”等范畴[4] , 症可见高热不解、鼻衄等出血症状,口干、气促、· 511·光明中医2018年1月第33卷第1期CJGMCM January 2018.Vol 33.1

冯志荣应用五味消毒饮验案举隅

冯志荣应用五味消毒饮验案举隅 O作者:汪明,谢席胜。编辑:杏林君冯志荣为享受国 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四川省第2 届省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 余年,学识渊博,广采博览,精研医理,善治各种疑难杂症,医疗经验极为丰富。五味消毒饮,亦称“消毒饮”,是传统的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功能。冯志荣主任医师在临床喜用本方,他认为凡辨证系火毒内蕴之候,均可使用本方进行加减治疗。现将冯老使用本方治疗毒蛇咬伤、肾盂肾炎、丹毒及肛周脓肿的验案介绍如下。 1 毒蛇咬伤 患者,女,56 岁,农民。因毒蛇咬伤左足背部15h 于2013 年8 月就诊。查见其足背部有齿痕2个,从齿痕口可见有渗血,齿痕口周围有大小不等水疱数10 个、局部皮温高、有瘀斑、整个伤肢肿胀明显、红肿蔓延至大腿根部,疼痛剧烈,触之更甚。舌红苔黄,脉滑数。中医诊断:毒蛇咬伤。冯老认为系蛇毒伤及血脉,火毒内功之候。对于此病冯老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除给予常规积极西医方法处理外,冯老给予患者泻火解毒、活血消肿的治疗。内服五味消毒饮,处方如下:银花藤、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g ,野菊花15g ,紫背天葵15g,红藤30g,大黄5g ,丹参30g,防己10g,山药30g ,加水煎熬取汁反复3次,每次煎熬20min ,3 次药液混合后作为分3

次服用的剂量。前3 天每日2 剂(每4h 服用1次,6次/d),以后每日1剂。服中药的同时局部运用中草药外敷,具体外用药物有七叶一枝花、紫花地丁、半边莲、芙蓉叶、蚤休、栀子、生大黄、红藤、银花藤、地龙、川芎、牛膝、红花、丹参、泽兰、三七等。上药共研细末,用适量蜂蜜调成稀糊状,涂于肿胀之处,保持湿润,视情况8~12h 换药1次。患者住院7d,共内服中药10剂,每天外敷中药2 次。经上述治疗后,患者伤肢肿胀消退,伤口逐渐愈合,于住院半月好转出院。按语:毒蛇咬伤属临床季节性常见疾病,病情较重,延误治疗后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民间有“治蛇不泄,蛇毒内结,二便不通,蛇毒内攻”之说,强调治疗毒蛇咬伤应该以解毒、利尿、通便为原则。冯老的内服处方充分体现了这一个原则;再配合外用药用,起到清热、解毒,凉血、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内外兼治,故疗效显著。 2 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患者,女,45 岁。有尿路感染反复发作史 3 年、肾功能轻度异常1 年,突然再次发作尿频、尿急、尿痛伴发热(体温 38.9 C)、腰痛4d,于2010年10月就诊。尿检:白细胞1976/卩L,白细胞酯酶(+++ )。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左肾区叩痛明显,时寒战,尿培养提示大肠埃希菌感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因患者青霉素类、头孢类过敏,予盐酸左氧氟沙星静脉给药。3d 后上述症状未明显缓解,仍发烧。请冯老给予会诊。冯老认为先治用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之法,予以五味消毒饮加味。具体方药为:

肝主筋临床应用举隅

?医案医话? 肝主筋临床应用举隅 胡平安 张立萍 山东省滨州市中医院(256613) 临证多年对“肝主筋”在临床中的应用稍有体会,现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求正于同道。 1 臀部筋膜炎从肝论治 吕氏[1]曾报道臀部筋膜炎从肝论治六法。一曰泻肝通利法,用治湿热型臀部筋膜炎,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木通、泽泻、地龙、枳壳各9g,车前子、当归、生地各15g,茯苓、牛膝各12g,生甘草6g。二曰养肝舒筋法,用治血虚型臀筋膜炎,方用补肝汤;熟地、当归各15g,炒白芍、枸杞子、牛膝各12g,木瓜、地龙各9g,川芎、陈皮、炙甘草各6g。三曰滋肝柔筋法,用治阴虚型臀筋膜炎,方用滋阴解痉汤:生地黄30g,女贞子、当归各15g,生白芍、虎杖各24g,枸杞子12g,秦艽9g,青皮、甘草各6g。四曰疏肝理气法,用治肝气郁结型臀筋膜炎,方用逍遥散化裁:柴胡、青皮、甘草各6g,当归、茯苓各12g,白芍、郁金、白术、槟榔各9g。五曰暖肝温经法,用治寒凝型臀筋膜炎,方用暖肝煎:当归15g,白芍、枸杞子、茯苓各12g,小茴香、官桂,乌药、吴茱萸、枳壳各9g,细辛3g。六曰调肝化瘀法,用治血瘀型臀 筋膜炎,方用复元活血汤加减:当归15g、桃仁、赤芍、大黄、牛膝各12g,红花、柴胡,甘草各6g,炮山甲、郁金各9g。吕氏认为臀部筋脉为肝所主,系肝胆经脉循行之部位,导致臀部筋膜炎的原因虽和湿、热、寒、瘀有关,但肝机能低下,疏泄失职、气机郁滞是其主要病机,故六法中多有疏肝行气之品。《傅青主男科》云:“手足心腹一身皆痛,将治手乎?治足乎?治肝为主,盖气一舒,诸痛自愈”。 2 椎动脉型颈椎病用白芍木瓜散 有人报道用白芍木瓜散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余遵法用之确有良效。药物组成:白芍60g,木瓜、灵仙各20g,葛根,潞党参各15g,升麻、川芎、桂枝各10g,方中重用白芍、木瓜、甘草以酸甘化阴,养血柔肝。 3 芍药草瓜龙牡汤治疗孕期腓肠肌痉挛 刘氏[2]曾报道运用芍药草瓜龙牡汤治疗孕期腓肠肌痉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药物组成:白芍、甘草、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木瓜20g。随证加减。刘氏认为此病的发生乃阴血虚不能濡养筋脉所致,故重用白芍,木瓜、甘草以养血滋阴,舒筋缓急。 4 四物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 钱氏[3]报道用四物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明显。方中四物汤养血柔肝为主,再配合祛风、散寒,化湿通 质暗、舌苔白,脉涩。诊为局限性硬皮病,证属寒凝血瘀型。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方用大黄 虫丸加减,处方:制大黄、虻虫各6g,水蛭、 虫、桃仁、杏仁、炙草各10g,熟地、赤芍、伸筋草、川牛膝各15g,桂枝、制附子各3g。以此方为主治疗50d 余,并配合药渣外敷,局部皮肤蜡样光泽消失,触之皮肤已柔软,症状消失而临床痊愈。 按:局限性硬皮病,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其发病,与结缔组织发生硬化性改变、小血管发生病理性变化有关,而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多为阳气不足,寒邪凝聚,瘀血内阻,经脉不通,肌肤失养而发病。阳气不足多是发病的基础,瘀血内停是发病的关健。因此在治疗上多采用活血化瘀,温补阳气,可在大黄 虫丸的基础上加温补阳气之品。因局限性硬皮病,病位在体表,故可用药渣直接局部热敷,以使药力直达病所,获事半功倍之目的。 体 会 大黄 虫丸本是治疗五劳虚极,妇人经闭的一个著名方剂,诸药合用,以达瘀血去,新血生,气血渐复。正所谓“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去其闭”,而扶危厄,起沉疴。另据现代药理研究:本方具有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性,加速血液循环的速度,增强血管壁的弹性,降低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等作用。因此笔者在临床上凡是遇到经久不愈的疑难病证,其临床症状包括有:皮肤色暗、紫红、青紫或色素沉着;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粗糙、肥厚、苔藓样变,或局部出现肿胀、肿块、结节,或有固定性疼痛、刺痛,顽固性皮肤瘙痒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涩等症,其病是由于瘀血内停所致,均可在大黄 虫丸的基础上灵活加减治疗,并多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收稿2002209202;修回2002211228)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长夏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临床尤以1~6岁小儿为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较农村为高。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较好。但病情迁延不愈,可使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而易罹患他症,甚至影响生长发育而转化为疳证。 本病多见于中医文献所载“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恶食”等病证之中。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厌食的原因,一是由于局部或全身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的张力下降,消化液的分泌减少,酶的活力降低所致;二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及各种刺激的影响,使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所致。 1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所引起。其病位在脾胃。盖胃司受,脾主运化。脾胃调和,则知饥欲食,食而能化。诚如《灵枢·脉度》所载:“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若喂养不当、他病伤脾、禀赋不足、情志失调等损伤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致脾胃失和,纳化失职,而成厌食。 1.1喂养失当 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之一。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知自节。若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婴幼儿未按期添加辅食,或片面强调高营

养饮食,超越了小儿脾胃的正常纳化能力;或过于溺爱,纵其所好,恣意零食、偏食、冷食;或饥饱无度;或滥服滋补之品,均可损伤脾胃,产生厌食。诚如《素问·痹论》所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1.2他病伤脾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若罹患他病,误用攻伐,峻加消导;或过用苦寒之品损脾伤阳;或过食香燥、辛辣之品而耗胃阴;或病后未能及时调理;或夏伤暑湿,脾为湿困,均可致受纳运化失常,形成厌食。 1.3先天不足 是部分患儿厌食的原因。患儿胎禀怯弱,元气不足,脾胃薄弱,往往生后即表现不欲吮乳。若加之后天失于及时调理,则脾胃益虚,食欲难以增进。 1.4情志失调 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恐。若失于调护,卒受惊吓或打骂;或所欲不遂;或环境突变等,均可致情志抑郁,肝失调达,气机不畅,乘脾犯胃,而形成厌食。 2 辨证论治 本病应以脏腑辨证为纲,紧紧围绕脾胃加以辨证。根据发病原因、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证候特点等区别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之不同证型。本病总由脾失健运所致,治疗当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 2.1脾失健运

补中益气汤在内科临床治验举隅

补中益气汤在内科临床治验举隅 发表时间:2015-10-16T09:16:35.217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7月第30卷供稿作者:聂永丽[导读]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中医院疑难杂症专家门诊本文介绍了灵活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冠心病、高血压、慢性乙型肝炎、尿道综合症等四则验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聂永丽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中医院疑难杂症专家门诊湖北荆州 434020 【摘要】本文介绍了灵活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冠心病、高血压、慢性乙型肝炎、尿道综合症等四则验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内科;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71.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419-01 补中益气汤,首先见于金元医家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卷中》,系东垣先生根据《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义制定。本方由黄芪、人参、白术、当归、升麻、柴胡、橘皮、炙甘草组成,其功效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疗劳倦内伤,中焦脾胃之气虚弱,生化乏源,机体功能衰退,甚至脏气陷而不举,临床表现为面白,短气,头晕目眩,语声低怯,疲怠乏力,或见寒热,自汗,少食,腹 胀,便溏,久泻,久痢,小便频数,脱肛,崩漏,子宫脱垂,自成脐腹以下重坠等症。舌质淡或舌胖,边有齿印,脉象细弱或濡细。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历来被推崇为调理脾胃的代表方。现将本人在内科疾病方面应用介绍如下。 1 冠心病 李某,女,58岁,干部。于2000年5月14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心前区憋闷2年,加重一周。2年前因过劳而致胸闷、气短,阵发性心前区憋闷,经心电图等理化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经常服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片等药。近1周症状加重而来诊。症见:阵发性心前区憋闷,伴气短、汗出、乏力、胸闷、纳呆。舌质淡胖有淤斑,脉细。中医诊断:胸痹;症机概要:中气亏虚,血脉瘀阻;治则:益气养心,活血通痹;处方:党参30g,黄芪25g,当归20g,陈皮15g,白术10g,丹参30g,川芎15g,郁金15g,桃仁10g,红花15g,元胡15g,徐长卿15g,甘草10g。水煎服,10剂后心前区憋闷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续服12剂,诸症皆除,仅偶有胸闷感。嘱其继续服补中益气丸,3个月后,能上班工作。随访一年未复发。 按语: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病。辨证虽有虚实之分,但临床表现往往虚实并存。该患者年事已高,脏腑已衰,心脾气虚,气血运行失畅,属气虚血淤之候。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加上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品,标本兼顾,难疾乃愈。 2 高血压 刘某,男,49岁,2001年3月10日初诊。其患高血压十余年,常感头痛头晕,长期服用降压之西药及中药平肝潜阳之剂,症状时缓时剧,终难根治。患者形体消瘦,精神疲惫,头昏痛,语音低,气短懒言,口干夜甚,大便干,纳呆,舌质嫩暗红,少苔,脉细弱。中医诊断:头痛(中气下陷证);证机概要:中气亏虚,清阳不升,久病挟瘀;治则:升举阳气,佐以痛络行淤;处方:党参15g,黄芪2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柴胡各5g,白术10g,川芎12g,元胡15g,桃仁10g,僵蚕10g。水煎服,每日1剂。3天后复诊,头晕痛减轻。再服上方加减治疗近2月,血压恢复正常,头昏痛消,纳增,嘱间服补中益气丸半年,追访二年,病情一直稳定。 按语:患者病久中气亏虚,生化乏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痛头晕时轻时重,缠绵不愈。且“久痛入络”,气虚夹瘀,故前医叠进平肝潜阳终不见效。更用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合川芎、元胡、桃仁、僵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证合拍,故获显著效果。 3 慢性乙型肝炎 任某,男,21岁,学生。患乙型肝炎1年余,屡用中、西药治疗,病情反复不已,每复查肝功能反复无常。于1998年7月20日来院就诊时,面色萎黄,头昏乏力,神疲倦怠,形体消瘦,值盛夏之季绒衣不脱,脘腹作胀,大便溏薄,日行二三次,舌质薄白微腻,舌质偏淡,脉细弱。查肝功能:黄疸指数6u,麝浊12u,谷丙转氨酶196u,HBsHg(+),HBcHg(+)。阅以前病历,所用药均系黄芩、龙胆草、山栀、菌陈、生大黄、白花蛇舌草等苦寒通下之品,已达半年。经分析综合判断为肝脾同病。中诊:胃痛;证机概要:肝失疏泄,脾气虚弱,中阳受损;治则:补中健脾,益气温阳;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白术各15g,党参20g,当归10g,升麻、柴胡各6g,机壳15g,炮姜6g,焦附片6g,茵陈20g,薏苡仁12g。上药水煎服5剂,复诊时畏寒已减,胃纳亦增,大便溏,但日行一次,药合病机,守原方继服10剂,再诊时大便成形,诸症均减,仍守原方减附片6g加砂仁3g,连服20剂后诸症均解,复查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正常。 按语:“见肝之病,则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治肝病当配伍健脾之品。本病反复不已,是由肝病传脾,土雍侮木,互为因果,加之前治苦寒之品用之太过损伤脾阳,经调整治法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而获效,说明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4 尿道综合症 方某,女,48岁,2003年2月8日初诊。尿频、尿急,伴尿道灼热半月。尿常规多次检查均为阴性,服用清热消炎的中西药无效,病情日渐加重。诊时患者语音低微,面色萎黄,纳差神倦,舌淡苔白,脉细无力,大便干燥。西医诊断:尿道综合症;中医诊断:淋证(气淋);症机概要: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治则:益气升陷,温阳化气;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50g,当归、麦冬、白芍、白术、柴胡各15g,升麻、炙甘草、桂枝、陈皮各10g,党参30g。水煎服,5剂药后,诸症大减,大便通畅,饮食增加,精神明显好转,面色始有红润。药已中病,守方加减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尿道综合症属中医学“淋证”范畴。本案患者属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膀胱气化无力,与补中益气汤证病机相符。《灵枢?口问》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认为中气亏虚,清气难升,浊气难降,故小便不利。《丹溪心法?小便不通》认为“提其气,气升则水自降下,益气承载其水也。”方中加桂枝温阳化气,麦冬、白芍阴柔缓急。全方共奏补中益气、温阳化气之功,使清气上升,浊阴自降,小便自利,诸症自愈。

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

小儿推拿治疗疗小儿厌食症 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疾病,原因多系喂养不当致脾胃失常所致。该病症病程长,长期服药会引起毒副作用,影响小儿正常发育。本文探讨了采用小儿推拿法治疗厌食症的可行性,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上把小儿长时间见食不贪、食欲不佳,甚而拒食诊断为厌食症,中医将此病症称为“纳呆”,病因当系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因脾主运化水湿,而胃主收纳、腐熟水谷,小儿体质贫弱,气血未盈,脏腑不坚,所谓“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再加上喂养失当,饮食不节,容易致使脾虚食积,胃津脾阳亏损,最终导致脾胃功能失调2%4。从祖国医学上来看,针对“纳呆”之病症,治当以健脾和胃为主,消食导滞,但考虑到小儿脏腑娇弱,易波及其他系统,引起损伤,因此临床在治疗时常选择中医推拿法来辨证治疗。 一、推拿方法 观察组结合中医辨证思路,每个穴位操作三分钟,一天一次,21天为一疗程。 1、主穴:补脾经、大肠经、运八卦、掐揉四横纹、摩腹、揉中院、揉足三里、捏脊, 2、点穴:捏脊后选双侧足三里、内关及肾俞、脾俞、胃俞、天枢、气海,用拇指纹面按压, 3、加减穴: (1)食滞伤脾型:加清胃经、揉板门。 (2)胃阴不足型:加分手阴阳,揉二马、揉三阴交,揉涌泉, (3)脾胃虚弱型:加补大肠、补肾经、推三关、推上七节骨。 二、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加大,体重增加或接近正常儿童; 2、好转:食欲、食量均显著改善,体重有所增加,但仍略低于正常儿童,其余症状或体征有所改善; 3、无效:疗程结束后症状、体征均无变化,或加重。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己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本文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推拿法,这一方法以穴位为原则,延伸至经络,最终达到调节治病的目的。其中的捏脊疗法,原理是通过对督脉和足太阳经的捏拿,以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通经活络、恢复脏腑元气的作用。配合点穴补位,可提振全身阳气,推动气血运行,打通经脉,规律性点穴可平衡阴阳,调节气机,最终实现调和脾胃失常,恢复功能,治愈厌食。在捏脊法涉及的五脏六腑的俞穴,该类穴位功能在于将命门之气输注于五脏六腑之中,可发挥显著的激活各脏腑功能的作用,故该类穴位一直是采用捏脊法时重点推拿的部位。另外,从营养学上讲,小儿厌食症与消化腺分泌功能低下、胃肠道运动功能失常等因素有关,本文在选择穴位时,除捏脊法外,还应用了揉中院、揉足三里、掐揉四横纹、清胃经等方法。其中揉中院有近治之功效,可达到腹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目的,而揉足三里则有健脾和胃之功效,以上方法指向的穴位可帮助激活患儿的胃液和胃蛋白酶,提升血清淀粉酶和尿淀粉酶活性,从而促进肠吸收。此外,在研究中发现,小儿厌食症还与微量元素锌的缺乏有关,这或与喂养不当、营养搭配不合理有关,若在长期推拿过程中不注重锌元素的补

小儿复方赖氨酸颗粒应用于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效果分析

小儿复方赖氨酸颗粒应用于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7-06-25T13:25:18.51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5期作者:苍雪静 [导读]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的诊疗时间,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应用小儿复方赖氨酸颗粒对小儿厌食症应用的影响,为儿童患者和工作人员提供治疗措施和指导。方法:随机在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儿科治疗的小儿厌食症的儿童患者中选出60例进行观察,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 30例,治疗组采用小儿复方赖氨酸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住院天数、治疗情况和满意度等数据。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实验证明小儿复方赖氨酸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好,患者和家属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小儿复方赖氨酸颗粒;治疗效果研究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期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为主的症状。它是一种症状,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小儿厌食症又称消化功能紊乱,在小儿时期很常见,主要的症状有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腹胀、腹痛和便血等。这些症状不仅反映消化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且常出现在其他系统的疾病时,尤其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障碍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时。预防和治疗小儿厌食症已成为儿科临床医疗人员共同关注的焦点与难点。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应用小儿复方赖氨酸颗粒对小儿厌食症应用的影响,为儿童患者和工作人员提供治疗措施和指导。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在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儿科治疗的小儿厌食症的儿童患者中选出60例进行观察,儿童患者中男孩25例,女孩35例,年龄0.5-7岁,平均(2.1±0.7)岁;病程1-7d,平均(3±0.6)d。儿童患者的在院治疗时间多为20天到30天。经过相关诊断,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厌食症》(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的相关诊断标准,同时排除合并有消化系统疾病、肠虫症以及维生素AD缺乏引起的厌食反应者。组间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具可比性(P >0.05)。 1.2方法 随机在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儿科治疗的小儿厌食症的儿童患者中选出60例进行观察,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在合理指导喂养并行纠正偏挑食物习惯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小儿复方赖氨酸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以上两种方法均以2周为1疗程,既定疗程结束后观察患儿的食欲情况有无改善并记录其食量,检测血清锌浓度并同时对患儿的腹部皮下脂肪厚度进行测量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住院天数、治疗情况和满意度等数据。同时本研究的相关人员对儿童患者的健康报告进行具体分析,为研究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1.3观察指标 观察60名小儿厌食症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观察变化情况。痊愈:食欲与食量恢复到与正常儿童相同水平;显效:食欲及适量显著改善,厌食症状减少达2/3以上;有效:食欲及适量有一定改善,厌食症状减少间于1/3-2/3;无效:食欲及适量无明显变化,厌食症状减少低于1/3,甚至有加重的迹象。通过统计学检验我们得出P<0.05,本研究数据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通过对我院治疗的60名儿童患者在进行贝飞达胶囊与葡萄糖酸锌治疗期间状况进行分析和资料对比,主要得出了以下结果:治疗组患者中,显著改善为19例,改善为10例,无效为1例,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患者中,显著改善为10例,改善为14例,无效为6例,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的治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厌食是儿科经常遇到的主诉。要弄清是否确系厌食。有的家长过分要求小儿进食,有时小儿食量变化较大或偏食,可误认为厌食。要从病史、体检和必要的化验检查深入了解,以除外消化系统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对消化道的影响。详询小儿家庭和学校环境,有无影响进食习惯的因素。赖氨酸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之一,是肽激素和辅酶的前体物质之一,它可以促进体内丙酮酸的代谢过程,使其进一步氧化成乙酰辅酶A,并且有利于神经组织中乙酰胆碱的合成,促进神经递质的代谢而兴奋神经中枢。小儿复方赖氨酸颗粒的使用可以有效促进患者治愈。由于各患者之间病情存在着细微的差距,患者临床表现很复杂,在治疗工作开展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相关的分析。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数据进行严密的监控,根据病情的变化为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够减少小儿厌食症的危害,由于患者年龄小,要加强治疗意识和防护意识,应用小儿复方赖氨酸颗粒对小儿厌食症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的诊疗时间,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安全. 小儿复方赖氨酸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2013,16(20):65-66 [2] 陈琳. 小儿复方赖氨酸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观察[J].右江医学,2010,38(1):46-47 [3] 兰敏,黄桂英. 小儿厌食症应用小儿复方赖氨酸颗粒治疗的效果分析[J]. 中国处方药,2016,14(9):83-84

临床运用“六经病欲解时”验案举隅

临床运用“六经病欲解时”验案举隅 《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理论历来颇受医家争议,医家更多关注“缓解时”,而忽略其含有“出现时”“加重时”及根据时间规律治病的内涵。本文根据“六经病欲解时”理论,分别结合从少阳、太阴、阳明病欲解时论治咳嗽、口干口苦、面红的案例,分析了“六经病欲解时”理论的临床辨证思路及特点。 Abstract:It has always been controversial about the theory of “the time of six meridians diseases t ending to be cured” in Shang Han Lun. Many docto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ime of disease remission,while neglecting its appearance,aggrav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rule of tim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time of six meridians diseases tending to be cured”,this article mad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ree clinical medical records about cough,mouth-dry and bitterness,and flushing from the time of Shaoyang,Taiyang,and Yangming meridians tending to be cured,and analyzed the clinic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ory of “the time of six meridians diseases tending to be cured”. Keywords:Shang Han Lun;the time of six meridians diseases tending to be cured;clinical application 《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提出了“六经病欲解时”,即“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六经病欲解时”是《伤寒论》对六经所属时间里,经气正旺,功能活动相对强盛,在欲解时可能出现疾病向欲或病情加重情况的概括,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善用“欲解时”理论,根据起病时间规律遣方用药,临证每获良效[1]。笔者临证从“六经病欲解时”入手,因时制宜,亦略有收获,深受启发,兹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1.1 咳嗽案——从“少阳病欲解时”论治 案例1:患者,女,62岁,2017年7月22日就诊。1个月前,患者出现咳嗽、咳痰,曾服抗生素及止咳化痰中药治疗,效不佳。刻诊:咳嗽咳痰、量多、色白,纳差,舌淡,苔白厚,脉弦。辨证为脾虚兼痰湿蕴肺,予健脾化湿、止咳化痰为法治疗。方予参苓白术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党参10 g,茯苓10 g,白术10 g,白扁豆10 g,陈皮5 g,山药20 g,炙甘草5 g,莲子10 g,紫苏子10 g,芥子10 g,莱菔子10 g。3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 2017年7月25日二诊:症状无改善,追问患者咳嗽发病时间以上午6-7时明显,间有口干口苦,无咽痛,无气促,无发热等不适,舌淡,苔白,脉弦细。

加味益胃汤治疗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症分析

加味益胃汤治疗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症分析 【摘要】厌食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指较长期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为主的症状,属于进食障碍。多发于女性和儿童,发生厌食症后患儿可表现为心理和行为障碍,伴有抑郁心境、情 绪不稳定,甚至存在生理障碍,表现为畏寒、胃胀、恶心、呕吐等,严重的还可导致眩晕、 晕厥、疲乏无力。中医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常见针对该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就传统医学上 小儿厌食症的病因进行分析,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就加味益胃汤治疗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症 得效果展开分析。 【关键词】加味益胃汤;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症;辨证分型 全身性疾病、药物影响、缺乏微量元素、气候影响、喂养不当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小儿出现厌 食症。小儿厌食症又称为消化功能紊乱,多出现在3-6岁之间,患儿主要表现为呕吐、食欲 不振、腹泻、便秘等情况,严重影响着患儿的身心健康。消化内科综合治疗是目前临床上针 对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因该方法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治疗时间长,依从性较低,因此 效果欠佳[1]。随着中医技术的发展,利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厌食症逐渐取得了广泛关注。本 文就小儿厌食症中医病症、病因进行分析,探讨加味益胃汤治疗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 1 小儿厌食症病因病机 传统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多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多病久病,损伤脾胃等因素引起。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虚赢》中提到“脾胃不和,不能食乳”。《杂病广要》也提出,“脾不和 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这也显然说明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事实上,小儿的脏腑本身比较娇嫩,形气不足,脾常不足,因此脾胃的运化受纳功能常 因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患儿食欲减退[2]。 首先,因很多家长缺乏合理、科学的喂养知识,小儿喜欢进食肥甘油腻的食物,家长认为只 要孩子爱吃能吃就是最好的,最终导致小儿严重偏食,胃肠受损、脾失健运产生厌食的情况。其次,因小儿多病或久病,并损脾气、耗伤胃阴,导致脾运维纳功能失调,从而导致厌食。 同时,因小儿先天身体虚弱再加上缺乏合理、科学和充足的后天喂养,患儿往往脾胃虚怯, 食欲不佳[3]。当然,不宜的家庭环境和生活习惯也是导致肝运失调、气机不畅、横逆范胃的 关键。 2 小儿厌食症中医辨证分型 小儿厌食症主要以厌食为主要临床特征,脾胃不和、脾阴不足及脾胃气虚均会引起厌食等症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厌食”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 脾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脾胃阴虚型三类[4]。脾胃不和者多表现为不思食,或食之无味拒 进饮食,身体偏瘦,而精神状态一般无特殊异常,二便正常,舌苔白腻,脉滑有力。胃阴不 足者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皮肤干燥不润,大便于结,舌苔光剥,舌红少津,脉细。脾胃阴 虚者面色萎黄,精神差,疲倦,厌食,拒食,大便夹不消化食物残渣,便质烂,汗多,舌苔 薄净或薄白,脉无力。 3 加味益胃汤方解 针对脾胃阴虚型患者可给予加味益胃汤治疗,方药组成沙参、麦冬、玉竹、川贝母各10g, 生地、石斛、元参各15g,芦根、蜂蜜各30g以水煎煮,1剂/d,分早晚温度,连续治疗8周。针对胃痛患者可加减10g槐仁或15g丹参。方药中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具有养阴清热、润肺化痰、益胃生津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阴虚久咳、痨嗽痰血、燥咳痰少等症状治疗。麦 冬具有润肺清心、泻热生津、化痰止呕、治嗽行水的作用,《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到“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5]玉竹味甘微苦,性平微温,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筋脉挛痛、养阴润燥的效果,《温病条辨》玉竹麦门冬汤提到“治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