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郭象所删《庄子》佚文概览

郭象所删《庄子》佚文概览

郭象所删《庄子》佚文概览
郭象所删《庄子》佚文概览

郭象所删《庄子》佚文概览

——《庄子复原本》四论之四

张远山

弁言佚文可窥刘安版概貌

刘安版《庄子》大全本于唐宋亡佚,南宋王应麟最早对郭删之文进行辑佚。《困学纪闻》卷十,著录了他从《世说新语》、《文选》、《后汉书》注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辑出的《庄子》佚文三十九条,开启后人辑佚之先河与门径。其后明人阎若璩校订《困学纪闻》,增辑佚文八条。孙志祖撰著《读书脞录续编》,增辑佚文十二条。翁元圻注释《困学纪闻》,增辑佚文二条。近人马叙伦《庄子义证》辨析前人所辑,删其可疑条目,增辑佚文至一百二十八条。近人杨伯峻《列子集释》,也随处指出历代注疏所引《庄》文不见今本。今人王叔岷集前人辑佚大成,早年著作《庄子校释》(1947)增辑佚文至一百五十余条,晚年著作《庄子校诠》(1988)增辑佚文至一百七十六条,每条之下详注大量出处。王辑佚文数量居冠,总计3355字(误收若干注文),不及郭删四万余言的十分之一,故有重要遗漏,如闻一多所辑《逍遥游》郭删佚文“无极之外复无极”等。

复原本五十二篇靠前的四十一篇(范围与郭象版三十三篇重合)所补脱文663字,仅占已知佚文的五分之一。大量已知佚文,属于郭删之篇,难明篇目归属。少量已知佚文,属于郭存之篇,有些条目亦知篇目归属,只是不知应补该篇何处。有些条目又知应补某篇某处,但是并非该处郭删之文的全部,补入将使上下文难以衔接,仍然不宜补入。因此本文举例辨析若干已知佚文,以窥刘安版概貌,作为复原本的组成部分。为免繁琐,仅对下引少量佚文简注出处。欲知佚文出处者,请观王叔岷之书。

一佚文多涉庄后史实

日本高山寺古钞本郭象版《庄子》,钞录于镰仓幕府时期(1185-1333,相当于元代),书末录有元代以后的中国钞刻本全予尽删的郭象之跋:

庄子闳才命世,诚多英文伟词。正言若反,故一曲之士,不能畅其弘旨,而妄窜奇说。若《阏弈》、《意修》之首,《卮言》、《游凫》、《子胥》之篇,凡诸巧杂,若此之类,十分有三。或牵之令近,或迂之令诞,或似《山海经》,或似《占梦书》,或出《淮南》,或辩形名,而参之高韵,龙虵并御,且辞气鄙背,竟无深奥,而徒难知以困后蒙,令沉滞失流,岂所求庄子之意哉?故皆略而不存。今唯裁取其长,达致全乎大体者,为卅三篇焉。

郭跋自述删残《庄子》大全本“十分有三,为卅三篇”的六条理由:“或牵之令近,或迂之令诞,或似《山海经》,或似《占梦书》,或出《淮南》,或辩形名”。

本书绪论三《刘安版大全本篇目考》,旨在钩稽郭删篇目,无暇辨析佚文内容,仅言第

六条理由“或辩形名”暗示郭象删去《惠施》,第五条理由“或出《淮南》”暗示郭象删去“解说三”(又见《淮南子外篇》)。

郭述前四条删除理由,均与佚文内容相关,而以第一条“牵之令近”最为重要。郭象认为,“一曲之士”所撰外杂篇,牵涉晚近史实,必非庄撰,故应删去。

已知佚文之中,涉及六条明显的庄后史实。

○庄周病剧,弟子对泣之。应曰:“我今死,则谁先?更百年生,则谁后?先不得免,何贪于须臾?”(《意林》引桓谭《新论》)

此条或为蔺撰《曹商》庄子将死章之佚文,或为别篇之一事两述。东汉桓谭,后于刘安,先于郭象,得见刘安版大全本。

○田光答太子曰:“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武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

荆轲刺杀秦王,事在前227年(秦始皇二十年),庄殁59年,蔺殁33年,魏殁13年。

○易姓而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者,七十有二代。其有形兆垠堮勒石,凡千八百余处。

《史记·封禅书》“昔无怀氏封泰山”集解,注引服虔曰:“古之王者,在伏羲前。见《庄子》。”东汉服虔,后于刘安,先于郭象,得见刘安版大全本。秦始皇“封于泰山,禅于梁父”,事在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庄殁67年,蔺殁41年,魏殁21年。

○卢敖见若士同,深目鸢肩。

“卢敖”即“卢生”,与“侯生”等四百余人同被秦始皇坑杀。“坑儒”事在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庄殁74年,蔺殁48年,魏殁28年。

○庚市子,圣人无欲者也。人有争财相斗者,庚市子毁玉于其间,而斗者止。(《文选》张协《七命》注引《淮南子·庄子后解》)

○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下,细万物,而独往者也。(《文选》江淹《杂体诗》等注引《淮南王·庄子略要》及司马彪注)

《文选》注引《淮南子》之《庄子后解》、《庄子略要》及司马彪注,证明刘撰“解说三”不仅是刘安版《庄子》大全本之附录,而且收入刘著《淮南子外篇》。计入《庄子》大全本五十二篇的刘撰“解说三”,均属庄后史实。前179年刘安出生,庄殁107年,蔺殁81年,魏殁61年。

以上佚文涉及六条明显的庄后史实,加上篇名不详的“解说第三”共计七条,均被郭象以第一条删除理由“牵之令近”删去。然而郭象史识不够,仅知删去七条明显的庄后史实,不知郭存外杂篇仍有八条隐晦的庄后史实。

一,《曹商》著录“庄子将死”,临死不能著书。

二,《说剑》虚构庄子见赵文王,前266年赵王何卒后得谥“惠文”,庄殁20年。

三,《胠箧》言及“田成子十二世有齐国”,田齐第十二世齐王建于前264年即位,庄殁22年。

四,《让王》著录魏牟问道于詹何,魏牟小庄子四十九岁。

五,《秋水》著录魏牟面斥公孙龙,事在前256年,庄殁30年,蔺殁4年。

六,《盗跖》言及“汤武后世绝灭”,前256年秦灭周,庄殁30年,蔺殁4年。

七、八,《天道》言及“素王”、“十二经”,均非战国能有,迟至西汉始有。刘安版新外

篇《天道》之“素王”为汉语史首见。前139年刘安进献汉武帝的《淮南子·主术训》之“素王”,为汉语史第二见。前134年董仲舒应汉武帝诏的《天人三策》之“素王”,为汉语史第三见(“十二经”见《天道》注)。《淮南子》进献汉武帝之年,庄殁147年,蔺殁121年,魏殁101年。

合计郭删外杂篇佚文的七条明显庄后史实,郭存外杂篇的八条隐晦庄后史实,刘安版《庄子》大全本至少有十五条庄后史实。其中十条又是蔺后史实,其中八条又是魏后史实。

外杂篇提及庄后史实,足证所有外杂篇撰者全都无意伪托庄撰。郭象刻意删去“牵之令近”的庄后史实,意在把郭存外杂篇全都视为庄撰,以便利用郭象排于外篇靠前、偏离内七篇的刘安版“新外篇六”,全面反注庄学。冒充庄撰的并非外杂篇撰者,而是删去庄后史实、刻意篡改反注的郭象。

二佚文多合郭述理由

另外三条郭删理由“或迂之令诞,或似《山海经》,或似《占梦书》”,实属一类,即郭跋所谓“妄窜奇说”、“辞气鄙背,竟无深奥”,是郭象对其删残《庄子》的主要自我辩护。

以下十三条佚文,盖属“迂之令诞”。

○童子夜啸,鬼数若齿。

○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是鬼智不如童子也。

○有斲鸡于其户,悬苇灰于其上,插桃其旁,连灰其下,而鬼畏之。(上三条似同出一篇。)

○阴气伏于黄泉,阳气上通于天,阴阳分争故为电。玉女投壶,天为之笑则电。

○阴阳交争为雷。

○阳炙阴则虹。

○阳燧见日,则燃为火。

○流脉并作,则为惊怖;阳气独上,则为癫病。

○腾水上溢,故为雾。(上六条似同出一篇。参看《外物》“阴阳错行,则天地大骇,于是乎有雷有霆”。)

○蛣蜣之智,在于转丸。

○童子埋蜻蛉头,而化为珠。

○橡樟初生,可抓而绝。

○槐之生也,入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上四条似同出一篇。)

以下十四条佚文,盖属“似《山海经》”。

○龙伯国人钩鳌。

○夸父与日角走,渴死于北地。

○周周衔羽以济河。

○老槐生火,久血为磷,人弗怪也。

○阖庐试其民于五湖,剑皆加于肩,地流血,几不可止。

○马血之为磷也,人血为野火也,大鹞之为鹯,鹯之为布谷,布谷之复为鹞也,燕之为蛤也,田鼠之为鹑也,老韭之为芫也,老羭之为猨也,鱼卵之为虫也,此皆物之变者。

○朽瓜化为鱼,物之变也。

○地三年种蜀黍,其后七年多蛇。(上三条参看《至乐》“种有几”章。)

○鹪螟巢于蚊睫。(此条参看《则阳》“蛮触国于蜗角”。)

○螝二首。(此条参看《则阳》“蜗角二国”。)

○南方有鸟,其名曰凤,所居积石千里,天为生食,其树名琼枝,高百仞,以璆琳琅玕为实;天又为生离珠,一人三头,递卧递起,以伺琅玕。凤鸟之文,戴圣婴仁,右智左贤。(此条参看《秋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

○函牛之鼎沸,蚁不得措一足焉。

○濳鲠春日毁滴而盖衢者,鳝也。(有司马彪注。)

○鹊上高城之垝,而巢于高榆之巅,城坏巢折,凌风而起。故君子之居世也,得时则蚁行,失时则鹊起。(有司马彪注。)

以下三条佚文,盖属“似《占梦书》”。

○梦者阳气之精也。心之喜恶,则精气从之。

○咸者不作,而欲食之,夜必梦饮三冷。

○尹儒学御,三年而无所得,夜梦受秋驾于其师。明日往朝其师,其师望而谓之曰:“吾非独爱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将教子以秋驾。”(有司马彪注。)

综观三类佚文。“迂之令诞”者,实为博物之学。“似《山海经》”者,多及动物植物。“似《占梦书》”者,实为“梦/觉”之辨。内七篇多有博物之学,多及动物植物,多涉“梦/觉”之辨,而郭存外杂篇少有,郭删外杂篇佚文多有,足证外杂篇大多仿拟内七篇。然而郭象裁剪取舍外杂篇的宗旨,是用外杂篇反对内七篇,用伪《庄子》反对真《庄子》。所以“妄窜奇说”、“辞气鄙背,竟无深奥”的,并非外杂篇撰者,而是篡改反注的郭象。

郭象把“梦/觉”之辨视为《占梦书》,庄子必将笑之曰:“汝其梦未始觉者邪?”(《大宗师》)

三佚文不合郭象之义

以上二节,辨析郭述六条删除理由。其实郭象自述的删除理由,不尽不实。郭象删除、裁剪、拼接外杂篇的根本理由,是许多外杂篇之文不合郭义。略举六类。

第一类斥尧舜。

○许由字武仲,隐于沛泽之中,尧闻之,乃致天下而让焉。由以为污,乃临池洗耳。其友巢父饮犊,闻由为尧所让,曰:“何以污吾犊口!”牵于上流而饮之。

○尧以天下让巢父,巢父曰:“君之牧天下,亦犹予之牧孤犊,焉用惴惴然以所牧而与予!予无用天下为也。”牵犊而去。

二条佚文均及“巢父”,郭象版无“巢父”。内外杂篇无不贬唐尧,褒许由,郭象反注为褒唐尧,贬许由。“巢父”更甚于许由,所以郭象尽删之。

○善卷,尧闻其得道之士,乃北面而师事之。蒲衣八岁而舜之师。

“善卷”见于《让王》,“蒲衣”即《应帝王》“蒲衣子”。

○祝牧谓其妻曰:“天下有道,我韨子佩;天下无道,我负子戴。”

此条义同孔言“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见”,文同《让王》“石户之农以舜之德为未至也,于是夫负妻戴,携子以入于海,终身不返”。伪道俗见,多以尧舜之时为“天下有道”。

第二类斥周道。

○坐而至越者舟也。

此条参看《天运》:“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欤?周鲁非舟车欤?今祈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

第三类斥孔子。

○丈人曰:“汝逢衣徒也,亦何知问是乎?修汝所以,而后载言其上。”

此条已经补入《达生》复原本。

○仲尼读书,老聃倚灶觚而听之,曰:“是何书也?”曰:“《春秋》也。”

○其人与骨皆已朽矣。

以上二条参看《天道》:“轮扁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公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矣夫?’”

○狂接舆者,楚人也,耕而食。楚王闻其贤,使使者持金百镒、车二驷,骋之曰:‘愿烦先生理江南。’接舆笑而不应,使者去而远徙,莫知所之。”

“接舆”为斥孔始祖。郭象删改内七篇较为谨慎,所以保留内七篇之三处“接舆”。郭象删改外杂篇较为大胆,所以尽删外杂篇之“接舆”。

《史记》提及“诋訿孔子之徒”的《渔父》、《盗跖》、《胠箧》、《畏累虚》、《亢桑子》五篇。前三篇不太激烈(后世儒生仍视为过于激烈),郭象存之。后二篇过于激烈,郭象删之。亦属此类。

第四类斥儒家。

○虽通如儒墨。

此条已经补入《骈拇》复原本。

郭象篡改外杂篇三篇五处“儒墨”为“杨墨”(参看《胠箧》辨析三),导致后人误以为庄子像孟子一样“辟杨墨”。与《齐物论》贬斥“儒墨”,《应帝王》、《寓言》、《山木》褒扬杨朱,不可兼容。

第五类斥仁义。

○养性爱民。

此条意为,顺道无为之“养性”,即属“爱民”。《徐无鬼》“爱民,害民之始也”,则斥悖道有为之“爱民”。《知北游》、《则阳》均谓“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已”。庄学仅仅反对庙堂伪道使鱼处陆之后“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的虚假“仁义”之害民,并不反对江湖真道使鱼处水的“至仁”之“爱民”。

第六类斥庙堂。

○眇者无以与乎眉目之好,夫刖者不自为假文屦。

陆释引司马彪、崔譔、向秀诸本《逍遥游》“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下,均有此二句。此条虽知为《逍遥游》佚文,又知应补何处,但与下文义难衔接,所以《逍遥游》复原本未

补。义难衔接,或可证明郭删不止二句,不能证明郭删正当。

《逍遥游》不仅是内七篇首篇,而且是内七篇总纲,预伏后六篇所有义理线索。“夫刖者不自为假文屦”,正是预伏《德充符》“刖者之屦,无为爱之”。郭象删去《逍遥游》二句,然后反注《德充符》,导致后世误以为庄子赞美形残身丑。其实庄子是贬斥庙堂滥用“刑教”,导致“兀者”众多,“踊贵屦贱”(《左传·昭三年》)。

综上所述,郭删六类实为一类,即不合郭义。其它所有郭删佚文,无不从属此类。即使佚文貌似不悖郭义,也是拔出萝卜带出泥的牵连而删。

郭象篡改,大要为二:其一,以儒义篡改、裁剪、拼接外杂篇。其二,删去外杂篇所有明显的庄后史实。前者是用篡改较多的外杂篇之郭义,反对篡改较少的内七篇之庄义。后者是证明篡改过的郭象版外杂篇均为庄撰,以此证明郭义符合庄义。

四佚文属于裁剪弃余

郭象裁剪刘安版外杂篇之旧十六篇,拼接为郭存外杂篇之新八篇,佚文也有旁证。兹举三例。

○假令十寸之杖,五寸属夜。昼主阳,夜主阴;阳主生,阴主死。之昼复夜,生复死,虽一尺之杖,阴阳生死之理无有穷时。

此条或为《惠施》“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绝”之解释。郭象裁剪《惠施》残篇526字拼接于《天下》,而弃其余,导致《惠施》残篇之“历物十事”、“辩者二十一事”均失解释,义遂难明。

○子张见鲁哀公,哀公不礼。去曰:“君之所好士,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好龙,室屋雕文,尽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退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真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今君之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

“子张”不见别篇,此条或为《子张》佚文。郭象裁剪《子张》残篇1354字拼接于《盗跖》,而弃其余。佚文钞引《申子》“叶公好龙”寓言(申不害,前400-前337),益证虚构“孔子受币”、“孔子不见母”二事而妄诋孔子的《子张》,是刘安凑数编入的劣篇。内七篇、魏牟版外篇二十二的寓言均属原创,无一钞引别书。

○走卒惊跸,叫呼而行,巨人之所富贵者也。

此条义同《子张》残篇“富之于人,无所不利”。别无外杂篇言及此义,此条或亦《子张》佚文。

五佚文明篇目而难补

佚文虽明归属某篇,但因已知佚文并非郭删之文的全部,因而难以补入归属之篇。第三节“第六类斥庙堂”所举《逍遥游》二句,为内七篇一例。本节再举外杂篇三例。

○声氏之牛,夜亡而遇夔,止而问焉,曰:“我尚有四足,动而不善,子一足而超踊,

何以然?”夔曰:“吾以一足王于子矣。”

此条参看《秋水》:“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或为《秋水》佚文,由于不知补于何处,《秋水》复原本未补。郭象删去此章五节之末二节,详见该篇。

○谓之刑法以守之。

王叔岷认为此条属于《胠箧》“为之斗斛以量之”一节之佚句。由于不知补于何处,《胠箧》复原本未补。

○今始人生而未尝睹刍豢稻粱也,惟菽藿糟糠之为睹,则以至足为在此也。俄而粲然有束刍豢稻粱而至者,则瞲然视之,曰:“此何怪也!”彼臭之而无嗛于鼻,尝之而甘于口,食之而安于体,则莫不取此而弃彼矣。

王叔岷认为此条属于《天运》之佚句。因不知补于何处,《天运》复原本未补。

上文五节,均从郭删角度辨析佚文。下文四节,再从其它角度辨析佚文。

六佚文可补庄子生平

庄子生平,后人所知甚少,佚文可以略补不足。

○宋桓侯筑苏宫,使蔡讴,观者数百,倍去之,无有悲色,君乃赏蔡。(有司马彪注。)○桓侯行,未出城门,其前驱呼辟,蒙人止之,以为狂也。(有司马彪注。)

宋桓侯名“辟兵”(又称宋辟公),出行使人开道,呼“辟”自犯名讳,蒙人认为桓侯疯了。以上二条郭删佚文,可证蒙邑属宋,故庄子为宋之蒙人,而非楚人。

○伏主人马栈下。

《太平御览》、《事文类聚》、《合璧事类》引《秋水》惠子相梁章“庄子往见之曰”,“庄子”下均有此六字。此条虽知属于《秋水》佚文,又知应补何处,但与下文难以衔接,《秋水》复原本未补。义难衔接,或可证明郭删不止一句,不能证明郭删正当。

○惠子始与庄子相见而问焉。庄子曰:“今日自以为见凤皇,而徒遭燕雀耳。”坐者俱笑。

佚文“凤皇”、“燕雀”之喻,合于《秋水》“鹓雏”、“鸱鸢”之喻。可证必非《秋水》佚文,而是一事两述。蔺撰《曹商》、魏撰《秋水》均有庄子拒聘章,即为一事两述。佚文可证《秋水》惠子相梁章确谓庄惠初见,事在前322年惠施罢相之前。

○惠子从车百乘,以过孟诸,庄子见之,弃其余鱼。

“孟诸”为宋泽,佚文乃述前322年惠施罢相归宋。庄子时年四十八岁,惠施时年五十九岁,二人尚未交友。惠施罢相归宋之后,始与庄子交友。

○庄子谓惠子曰:“羊沟之鸡,三岁为株,相者视之,则非良鸡也。然而数以胜人者,以狸膏涂其头也。

司马彪注:“羊沟,斗鸡之处。株,魁帅。鸡畏狸也。”蔺撰《达生》斗鸡章,或即本于此条庄言。曹植后于刘安,先于郭象,得见刘安版大全本,其诗《斗鸡》“愿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场”,化用此条。

以上四条郭删佚文属于庄惠之辩、庄惠之事,与六条郭删理由无一相合。足证郭象删改内外杂篇,不仅意在为郭义自造伪证,而且不惜修剪不合郭义的庄子史实。

以下二条无关庄子生平,然而义理相关,顺便及之。

○妪鸡搏狸。

上条言鸡畏狸,故斗鸡“以狸膏涂其头”。此条言母鸡护雏鸡,虽畏狸而仍搏之。此条与上条,或许同出一篇。

○象见子皮,无远近而泣。

母象爱子象,故见子皮而泣,义同上条母鸡爱雏鸡,故畏狸而搏。此条与上条,义本《天运》所引庄言“虎狼仁也,父子相亲”。乃谓动物亦有“仁义”,故“仁义”并非至高价值,“道德”方为至高价值。

七佚文可证郭象反注

郭象删改《庄子》,以证反注之郭义,然而佚文多与郭义牴牾。

○干将补履,不如两钱之锥。

○以十钧射者,见天而不见云;以七钧射者,见鹄而不见鸧;以五钧射者,见鸧而不见雀。”

以上二条,有助于理解《逍遥游》“小大之辨”。参看《逍遥游》“斄牛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秋水》“小大异便”、“梁欐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

○人长七尺,不以为大;蝼蚁七寸,而得大名。

○以足言之,则殇子为寿;不足论之,则彭祖为夭。

以上二条,有助于理解《逍遥游》“小大之辨”、《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以上四条,均证“大境”之上,更有“至境”。郭象删之,旨在曲解庄学四境为郭义二境。把庄子贬斥大知大言,反注为庄子褒扬大知大言。

○吾亡是非,不亡彼此。

此条抉发庄学“是/非”之辨、“彼/此”之辨的不同义理层次。《齐物论》“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就俗谛而言,庄周、蝴蝶,确有“彼此”之分,但无“是非”之分。就真谛而言,庄周、蝴蝶,既无“是非”之分,又无“彼此”之分,仅是“物化”。“吾亡是非”,即达于真谛。“不亡彼此”,即不废俗谛。

○猿之于木,若蠛蠓于地也。

此条演绎《齐物论》“孰知正处”、“(民)木处则惴慄恂惧,猿猴然乎哉?”物德各异,均为天道分施。猿猴宜处于木,蠛蠓宜处于地。鱼宜处于水,不宜处于陆(参看《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外物》“涸辙之鱼”)。

○羌人死,燔而扬其灰。

此条推演《齐物论》“孰知正处”,犹言“孰知正丧”。羌人丧仪,异于华夏丧仪。华夏不当自矜正丧,不当鄙视夷狄。

○市上之人有善戴尊者,累十尊而行千里。与之更者,行道未半,而以其尊颠。

此条演绎《养生主》“道↘技”之辨。“善戴尊者”技进于道,“与之更者”仅止于技。

○空穴来风,桐乳致巢,此以其能苦其性者。(有司马彪注。)

此条演绎《人间世》“材之患”,“文木”之患,“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

○亡羊而得牢,断指而得头。

“牢”指“牛”。此条演绎《德充符》“犹有尊足者存”、“德有所长,形有所忘”。两害相权取其轻,三兀者宁愿亏身而被刖足,不愿亏德而被黥劓。

○四时常保其青青。

此条演绎《德充符》“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

○被发童子,日月照之则行。

此条演绎《德充符》“葆始”,永葆“童子”之初始真德。参看《外物》所引庄言“婴儿生无所师而能言”。

○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

此条演绎《大宗师》“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参看《知北游》“物物者非物”。均明天道非物,故能使万物生、死、化,而自身不生、不死、不化。

○生,寄也;死,归也。(《吕览·节丧》高诱注引)

○生乃徭役,死乃休息也。(《淮南子·俶真训》高诱注引、《列子·天瑞》张湛注引、《文选》班固《幽通赋》李善注引)

二条演绎《齐物论》“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养生主》“帝之悬解”、《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东汉高诱,后于刘安,先于郭象,得见刘安版大全本。东晋张湛、唐初李善,虽然后于郭象,其时刘安版大全本尚未亡佚。

八佚文可解庄学疑难

郭象删改《庄子》原文,反注《庄子》原义,可谓煞费苦心,无所不用其极,然而郭义仍与郭象版伪原文处处牴牾,留下诸多庄学疑难。佚文有助于消解郭象篡改反注造成的若干疑难。

○凤,羽族之美。

“凤”即“鹏”。内七篇以老聃为“龙”(并未明言),孔子为“凤”(《德充符》)。外杂篇以老聃为“龙”(《天运》),庄子为“凤”(《秋水》)。“龙/凤”之辨,从属于“鲲/鹏”之辨(《逍遥游》辨析三)。“鲲/鹏”之辨已被郭象遮蔽,遑论“龙/凤”之辨。

○神龙失水而陆居,为蝼蚁之所制。

前句义本《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后句参看《庚桑楚》“吞舟之鱼,荡而失水,则蝼蚁能苦之”。“处水↘处陆”之辨(《大宗师》辨析八),也被郭象遮蔽。

○言不广,不足以明道。

此条取义于《天下》“以寓言为广”。庄学“言/意”之辨(《外物》辨析四),本谓言之意不能尽“道”,非谓言之意不能尽“物”。参看《则阳》:“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非言非默,议有所极。”由于郭象否定“道”之存在,庄学“言/意”之辨,遂被局限于“言能否尽物”,而与“言能否尽道”脱钩。魏晋以降“言/意”之辨,多被郭象误导。

○谓之不善持生。

此条义本《让王》“道之真以持身”。郭象版《让王》作“道之真以治身”,此条佚文可为郭象改“持”为“治”之旁证。

○遐方企踵。

“企踵”可与《泰初》“垂踵”合观。《泰初》“以二垂踵,惑而所适不得矣”,众注不一,此条可解众疑。

九佚文可证已知庄义

可证已知庄义的佚文甚多,姑举五条。

○人而不学,谓之视肉;学而弗行,谓之撮囊。

此条参看《让王》“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郭象否定“道”之存在,故删《让王》此句之“道”。

○夫去智任性,然后神明洞照,所以为贤也。

“去智”参看《大宗师》“离形去知”,“任性”参看《骈拇》“任其性命之情”。

○遍谓周曰:吾知道近乎无内,远乎无外。

《知北游》所引庄言“周、遍、咸”,《惠施》“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此条合之,演为寓言。

○至乐无假。

此条综合《至乐》篇名和《德充符》“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天道》暗引)。

○胥士之殉名,贪夫之殉财,天下皆然,不独一人。

此条参看《秋水》“无以德殉名”,《则阳》“不得师天,与物皆殉”,《让王》“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骈拇》“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子张》“小人殉财,君子殉名”。

十佚文可补今缺庄义

另有一些佚文,可补今本所缺庄义,姑举七条。

○楚人有卖矛及盾者,见人来买矛,即谓之曰:“此矛无何不彻。”见人来买盾,则又谓之曰:“此盾无何能彻者。”买人曰:“还将尔矛刺尔盾,若何?”

此条可证《韩非子》之“矛盾”寓言,并非韩非原创,而是钞自《庄子》初始本。

○海上之人好鸥者,每旦之海上,从鸥游。鸥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从汝游,取来玩之。”明旦之海上,鸥舞而不下。

此条已成后人熟知的典故。

○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轩,仁人者送人以言。

此条演变为后世格言“赠人以车,不如赠人以言”。

○警策我也。

○出处语默。

○小巫见大巫,拔茅而弃,此其所以终身弗如。

三条之“警策”、“出处语默”、“小巫见大巫”,均为后世习语。

○人生几何。

此条义本《知北游》“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曹操后于刘安,先于郭象,得见刘安版大全本,其诗《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钞引此条。

结语佚文极少违背庄学

总观所有《庄子》佚文,几乎没有违背庄学之例。外杂篇虽然时常偏离内七篇,然而有些偏离,实为对内七篇的丰富和发展。固然不宜把外杂篇视为庄撰,从而误解庄学真义,但也不应以内七篇为标准,忽视乃至否定外杂篇的自身价值。经过郭象篡改反注的外杂篇,才是反庄学的伪庄学。

郭象篡改反注的伪庄学,极度矮化了庄子,庄子必定“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地拒绝强加于他的无根之毁。退一万步说,即便如同某些郭象追随者所言,郭象篡改反注的伪庄学,远远超越了庄子,庄子也必定“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地拒绝强加于他的不虞之誉。

由于庄子是先秦中国思想的至高标杆,先秦思想又是后世中国思想的万世不竭之源,因此郭象对先秦思想巨人庄子的反向改造和极度矮化,不仅极度矮化了一位古之博大真人,而且限定了后世思想的可能发展,限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标高,导致后世国人不再具有“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的伟岸人格,难以成为“以德为循、自适其适”的顺道真人。反庄学的郭象伪庄学,遗害后世深远,导致中华民族长期“役人之役,适人之适”,匍匐于“以隶相尊”、“泉涸陆处”的专制统治之下。

(张远山《庄子复原本注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古书的注释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十三经注疏》 2、掌握古书注释的 常见术语:曰、为、谓之 谓犹之言 之为言读曰(读为) 读若(读如) 一、古注的重要性 1、古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注释古书重要依据 3、古注能教我们注古书的方法 4、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理论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期——先秦 先秦的注释是非系统性的,且多在古籍正文中。 《孟子离娄上》:”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2、注释的兴盛期——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两汉注释的特点:主要限于给儒家经典著作做注。 (3)两汉时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毛诗诂训传》《古文尚书注》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解诂》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注释范围扩大到非儒家经典著作。唐代开始既注原文,也注前人之注。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老子注》《庄子注》《春秋外传》《国语注》《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周礼疏》、《仪礼疏》《春秋公羊传疏》《春秋谷梁传疏》《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孟子疏》《经典释文》《荀子注》管子注》《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汉书集注》《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等思想观点。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古籍整理和古注的高峰期——清朝 (1)原因: 统治者大搞文字狱,文人不敢涉及现实而把精力转向古籍。 (2)清人古注成就体现:注书范围广,注书质量高。 范围广:前人没人整理和注释的古籍,清人作了注解,前人注解过的古籍清人重新作注。质量高:注释详尽可靠,解决了古书中许多疑难问题。 三、古注的内容

也谈《庄子序》的真伪问题

也谈《庄子序》的真伪问题 ——兼论郭象“独化论”在当时缺乏回应的原因 韩国良 摘要:《庄子序》强调的是“内圣外王”也即为“王”的资格问题,而《庄子注》则强调的是万物的性分问题。“内圣外王”所以与《庄子注》相矛盾,并不在于“内圣”的提法不正确,而在于它与《庄子注》的侧重点以及主体精神不一致。“内圣外王”带有以道匡君,甚至以道自任的意思,而“各有性分”则更多地强调的是各守其分、欲不出位。二者在思想上差别如此之大,说它们同出一人之手显然是不可思议的。郭象的“独化论”所以在当时缺乏回应,最根本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关键词:郭象;独化论;《庄子序》;《庄子注》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关于《庄子序》是否为郭象所作,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争议的焦点就集中在《庄子序》的思想能否代表《庄子注》的思想上。因此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涉及的并不只是《庄子序》的真伪问题,它还关系到如何看待郭象《庄子注》的哲学成就问题。笔者认为,《庄子序》非郭象所作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前人所以长期未能就此达成共识,主要是因为主伪论者与主真论者一样,对郭象《庄子注》的哲学体系的认识同样存在着偏失。《庄子序》认为《庄子》一书的中心主旨乃在阐述“内圣外王”之道,但《庄子注》则认为《庄子》一书重在发明万物“各有性分”之理,说明凡圣所禀异气,天生而成,非由人为,万物的职分也即社会地位都是先天确定的。这也就是说前者强调的是君王的“内圣”也即作为一个君王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问题,后者强调的是社会分工也即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问题;前者侧重于以道匡君,后者侧重于各守其分。二者在思想上存在如此明显的矛盾,说它们同出一人之手,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一、关于《庄子序》真伪之争的历史回顾 我们这里所说的《庄子序》是指三十三卷本郭象《庄子注》前的一篇序文,一共399字,旧题“河南郭象郭子玄撰”。这篇序文究竟在何时编入《庄子注》不得而知,但早在北宋就已受到质疑。《宋会要辑稿》第五十五册《崇儒四·勘书》载,北宋真宗时欲重刻郭象《庄子注》,命国子监直讲孙奭与龙图阁待制杜镐等同校刻板:“镐等以《庄子序》非郭象之文,因册(删)去之。真宗当出序文谓宰臣曰:‘观其文理可尚,但传写讹舛耳。’乃命翰林学士李宗谔、杨亿,龙图阁直学士陈彭年等,别加雠校,冠于篇首。” 从现有文献看,对这一记载最早予以回应的是王叔岷,他在1948年完稿的《郭象庄子注校记》中指出:“宋人有谓此序非郭象之文,未足据信。”其中的理由就是他认为此序准确地反映了《庄子注》的思想:“序中‘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二语,实为全书(指《庄子注)纲领。”[1]也就是说王叔岷对这则材料并未作过多分析,他的重点乃放在《庄子注》与《庄子序》的思想是否一致上。 王叔岷先生之后,对这则材料再予关注的是王利器,他在《哲学研究》1978年第9期发表题为《<庄子序>的真伪问题》的文章评价这则材料说:“当时对于这篇三百九十九字的《庄子序》是很慎重考虑的,所以才命李宗谔、杨亿他们专为此事而‘别加雠校’。这样的处理,在当时刻书事业中,是绝无仅有的,这就反映了这篇序文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同时,他们认为这篇序文‘非郭象之文’,意见是一致的。只不过郭象原序早已失传,而这篇所谓郭象序,也还‘文理可尚’,因而宋真宗赵恒才自以为是的采取了自欺欺人的手法,并滥用他那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命令他的学士们‘别加雠校,冠于篇首’。”[2]显然他的观点与王叔岷先生是正好相反的。然而遗憾的是他在这里并没有举出内证,也就是说并没有列出《庄子注》与《庄子序》二者在思想上不相合的地方。仅凭这一孤证就认定《庄子序》是伪托,这在论证力上显然是有些单薄的。正因如此,所以此文发表以后,曾

郭象庄子注

郭象莊子注選文 郭象莊子注 夫小大雖殊,而放於自得之場,則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其分,逍遙一也,豈容勝負於其間哉!《逍遙遊第一、篇名》 ……夫質小者所資不恃大,則質大者所用不得小矣。故理有至分,物有定極,各足稱事,其濟一也。若乃失乎忘生之主,而營生於至當之外,事不任力,動不稱情,則雖垂天之翼,不能無窮﹔決起之飛,不能無困矣。《逍遙遊》 天地者,萬物之總名也。天地以萬物為體,而萬物必以自然為正。自然者,不為而自然者也。故大鵬之能高,斥鷃之能下,樁木之能長,朝菌之能短,凡此皆自然之所能,非為之所能也。不為而自能,所以為正也。《逍遙遊》 夫能令天下治,不治天下者也。故堯以不治治之,非治之而治者也。今許由方明既治則無所待之,而治實由堯,故有「子治」之言,宜忘言以尋其所況。而或者遂云治之而治者堯也,不治而堯得以治者許由也,斯失之遠矣。夫治之由乎不治,為之出乎無為也,取於堯而足,豈借之許由哉!若謂拱默乎山林之中,而後得稱無為者,此莊老之談所以見棄於當塗,【當塗】者自必於有為之域而不反者,斯之由也。《逍遙遊》 ……夫神人即今所謂聖人也。夫聖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世豈識之哉!徒見其戴黃屋,佩玉璽,便謂足以纓紱其心矣﹔見其歷山川,同民事,便謂足以憔悴其神矣。豈知至至者之不虧哉!今言王德之人,而寄之此山,將明世所無由識,故乃託之於絕垠之外,而推之於視聽之表耳。處子者,不以外傷內。…… 夫體神居靈而窮理極妙者,雖靜默閒堂之裡,而玄同四海之表,故乘兩儀而御六棄,同人群而驅萬物。茍無物而不順,則浮雲斯乘矣﹔無形而不載,則飛龍斯御矣。遺身而自得,雖淡然而不待,坐忘行忘,忘而為之,故行若曳枯木,止若聚死灰,事以云其神凝也。其神凝,則不凝者自得矣。世皆齊其所見而斷之,豈嘗信此哉!《逍遙遊》 夫堯之無用天下為,亦猶越人之無所用章甫耳。然遺天下者,固天下之所宗。天下雖宗堯,而堯未嘗有天下也,故窅然喪之,而嘗遊心於絕冥之境,雖寄坐萬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遙也。四子者,蓋寄言以明堯之不一於堯耳。夫堯實冥矣,其跡則堯也。自跡觀冥,內外異域,未足怪也。世徒見堯之為堯,豈識其冥哉!《逍遙遊》 此天賴也。夫天賴者,豈復別有一物哉!即眾竅比竹之屬接乎有聲之類,會而共成一天耳。無既無矣,則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為生。然則生生者誰哉?塊然而自

中华思想术语翻译选读

中华思想术语翻译选读 逍遥 Carefree 人的心灵的一种自由、无待的状态。最初由庄子提出并以之名篇。庄子认为,人的心灵可以超越于形体无法逃避、无可奈何的境遇之上,消除对于物的依赖,进而达到心灵的自由、无碍。西晋郭象重新解释了“逍遥”之义,认为有待之物能够安于各自的性分即达到了“逍遥”。 The term refers to a state of mind totally free from all constraints. It was first proposed by Zhuangzi in one of his most well-known essays. According to him, people’s mind can go beyond predicament in a way that their bodies cannot, so mentally they can be independent of material concerns and free of all worries. Guo Xiang of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had a new definition of the term. By acting in accordance with its own nature, everything can be free of troubles and worries. 引例: 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 安闲无待地神游于尘世之外,逍遥自在于自然无为的境地。 People should seek carefree enjoyment beyond the constrains of the human world. ( zhuangzi ) 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郭象《庄子注》) 事物虽然有大小的不同,但若安放于自得的范围内,则每一事物都按照其本性发展,功用与其本性相合,担当各自的职分,则它们所达到的逍遥是一样的。 Things, big and small,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But when they are placed where they should be, each of them will develop as its nature dictates, shoulder their proper responsibilities,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same degree of freedom. ( Guo Xiang: Annotations on Zhuangzi)

向秀 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西晋玄学家。少有才理,好《老》、《

向秀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西晋玄学家。少有才理,好《老》、《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郭象。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西晋玄学家。 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常闲居。辟司徒掾。稍迁黄门侍郎。东海王司马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任职专权。为时论所轻。尝以向秀《庄子注》为己注。述而广之。一说窃注之事。恐未必信。力倡“独化论”。主张名教即自然。为当时玄学大师。西晋末年的《庄子注》中第一次精炼提出这种思想的“ 双遣” 。“ 三翻”的典型表述。从而形成以“ 双遣” 。 “ 三翻” 为特征的重玄理论。后为佛学理论所吸收。同时也为道教义理所摄取。

中文名,郭象。别名,子玄。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洛阳。出生日期,252年。逝世日期,312年。职业,玄学家。官员。信仰,老庄学说。主要成就,清谈玄妙。代表作品,《庄子注》。官职,黄门侍郎。太傅主簿。观点,独化。玄冥。物各有性。 人物生平。郭象。字子玄。洛阳人。西晋玄学家。 以文论自娱。后辟司徒掾。稍至黄门侍郎。东海王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遂任职当权。熏灼内外。由是素论去之。永嘉末病卒。著碑论十二篇。先是。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妙演奇致。大畅玄风。惟《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其义零落。然颇有别本迁流。象为人行薄。以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已。其后秀义别本出。 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

综合概述据《晋书·郭象传》记载。他“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世说新语·文学篇》说他“才甚丰赡”。曾与善辩名士裴遐辩论。在社会上很有声望。“时人咸以为王弼之亚”。当时一些清谈名士都很推崇他。如太尉王衍常说:“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郭象早年不受州郡召。闲居在家。“以文论自娱”。后应召任司徒椽。迁黄门侍郎。又为东海王司马越所招揽。任命为太傅主簿。深得赏识和重用。 “任职当权。熏灼内外”。遭到了一些清谈名士的鄙视和非议。郭象解《庄》有明确的诠释进路:“庄子推平于天下。故每寄言以出意”①。这是说。庄子学说的内容本质上是“内圣外王之道”④。而解《庄》的方法则应当是“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 ③。即超越表达手段以把握精神实质。这可以说是王弼“得意忘言”说的发挥与应用。 主要成就。《郭象与魏晋玄学》向。郭哲学是道家发展阶段。

古书注解

古书注解 讲授内容: ⑴古代重要典籍注释情况 ⑵古注内容 ⑶古注术语 ⑷古人旧注选读 一,古代重要典籍注释情况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㈠《左传》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唐.陆德明《左传音义》

唐.孔颖达《左传正义》 ㈡《公羊传》 汉.何休《公羊传解诂》 唐.陆德明《公羊传音义》 徐彦《公羊传疏》 ㈢《谷梁传》 晋.范甯(níng)《谷梁传集解》 唐.杨士勋《谷梁传疏》 陆德明《谷梁传音义》 ㈣《诗经》 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 东汉.郑玄《毛诗笺》 唐.陆德明《毛诗音义》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以上注释见《十三经注疏》

南宋.朱熹《诗集传》 ㈤《论语》 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 唐.陆德明《论语音义》 宋.邢昺《论语疏》 以上注释见《十三经注疏》六朝.皇侃《论语义疏》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 ㈥《孟子》 汉.赵岐《孟子章句》 宋.孙奭shì《孟子疏》 以上注释见《十三经注释》宋.朱熹《孟子集注》 清.焦循《孟子正义》。 ㈦《庄子》

晋.郭象《庄子注》 清.郭庆藩《庄子集解》 ㈧《昭明文选》 唐.五臣注 唐.李善《文选注》 ㈨前四史 刘宋.裴骃《史记集解》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以上合称“史记三家注”唐.颜师古《汉书注》 唐.李贤《后汉书注》 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

㈩《楚辞》《国语》《吕氏春秋》《淮南子》《战国策》 汉.王逸《楚辞章句》 三国.韦昭《国语解》 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战国策注》 (十一)《五经正义》 唐孔颖达著,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春秋左氏传述义》《周易正义》《礼记正义》 (十二)四书集注 南宋朱熹著,全称“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国学 郭象庄子注选文

国学郭象庄子注选文 郭象庄子注选文 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逍遥游第一、篇名》 ……夫质小者所资不恃大,则质大者所用不得小矣。故理有至分,物有定极,各足称事,其济一也。若乃失乎忘生之主,而营生于至当之外,事不任力,动不称情,则虽垂天之翼,不能无穷﹔决起之飞,不能无困矣。《逍遥游》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为而自然者也。故大鹏之能高,斥鷃之能下,桩木之能长,朝菌之能短,凡此皆自然之所能,非为之所能也。不为而自能,所以为正也。《逍遥游》夫能令天下治,不治天下者也。故尧以不治治之,非治之而治者也。今许由方明既治则无所待之,而治实由尧,故有「子治」之言,宜忘言以寻其所况。而或者遂云治之而治者尧也,不治而尧得以治者许由也,斯失之远矣。夫治之由乎不治,为之出乎无为也,取于尧而足,岂借之许由哉!若谓拱默乎山林之中,而

后得称无为者,此庄老之谈所以见弃于当涂,【当涂】者自必于有为之域而不反者,斯之由也。《逍遥游》 ……夫神人即今所谓圣人也。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今言王德之人,而寄之此山,将明世所无由识,故乃托之于绝垠之外,而推之于视听之表耳。处子者,不以外伤内。…… 夫体神居灵而穷理极妙者,虽静默闲堂之里,而玄同四海之表,故乘两仪而御六弃,同人群而驱万物。茍无物而不顺,则浮云斯乘矣﹔无形而不载,则飞龙斯御矣。遗身而自得,虽淡然而不待,坐忘行忘,忘而为之,故行若曳枯木,止若聚死灰,事以云其神凝也。其神凝,则不凝者自得矣。世皆齐其所见而断之,岂尝信此哉!《逍遥游》 夫尧之无用天下为,亦犹越人之无所用章甫耳。然遗天下者,固天下之所宗。天下虽宗尧,而尧未尝有天下也,故窅然丧之,而尝游心于绝冥之境,虽寄坐万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遥也。四子者,盖寄言以明尧之不一于尧耳。夫尧实冥矣,

《郭象与魏晋玄学》读后感

姓名:黄珣 学号:201030870204 槛外人眼里的魏晋玄学 ——读《郭象与魏晋玄学》有感“去看那些看不见的事物,去听那些听不到的声音,把灵魂呈现给不存在的东西吧。” 这是1947年,刚刚考入北大哲学系的汤一介先生在《月亮的颂歌》中所许的诺言,彼时,19岁的翩翩青年的心中早已埋下了要成为一名哲学家的种子。如果可以选择,我更想认识这时候的汤先生。 有关研究魏晋玄学的著作中,我选择了阅读汤一介先生的《郭象与魏晋玄学》,所读的版本已经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2009年),据1983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的出版已26年。如书中后记所言,这本书是“‘改革开放’较早出版的一本学术专著。” 汤一介先生,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汤霖,是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进士;父亲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其著作是研究魏晋玄学与佛学不可不读的经典著作。1949年前,汤一介学习哲学,除了家学的影响之外,更多的是想去寻找真理、探讨人生的意义;1949年,他的思想里有了一种错觉,他认为真理并不是太遥远,他完全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年11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文革时期,在那距离我们并不算遥远,却又让我们这些未曾经历过的人觉得那般神秘不知所措的年代,汤先生在他的“不惑之年”迷惑了十年,像他所言,他批斗了一些人,一些人也批斗了他。1978年完全平反完的他,才开始潜心学术。 《郭象与魏晋玄学》是一部成功的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著作,作为特定时期的作品,可以理解为何书中开篇多次提及马克思主义,又为何多次引用马恩著作的话语。如绪论伊始: “当前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一个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国哲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作出科学分析的重要课题。”(P1) 其实,我并非是对类似马克思主义的教义反感。相反,我自己的身份还是一位“光荣”的共产党员,是的,像在如今中国大学校园里,加入共产党就如同认

大二下古代汉语

大二下古代汉语复习内容 一、简化繁(30分,根据语境把简体字化成相应的繁体字) 二、作品与作家搭配(10分,根据作品写出相应的作者) 1.宋代: 朱熹——《四书集注》(《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楚辞集注》 邢昺bǐng——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 孙奭shì——为《孟子》作疏 2.清代“说文四大家”: 段玉载《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3.魏晋南北朝: 何晏《论语集解》魏·王弼《周易注》、《老子注》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郭象《庄子注》郭璞《尔雅注》 魏晋南北朝三大注: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 4.唐代: 颜师古《汉书注》李善《文选注》陆德明《经典释义》(释难义、难音) 成玄英《庄子疏》孔颖达《五经正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左传) 5.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注)、《楚辞章句》(注)、服虔《春秋左氏传注》 6.《十三经注疏》(个人觉得这是期末考试这道题的重点): (1)三经: 《周易》——韩康伯、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 《尚书》——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西汉·毛亨传唐·孔颖达等正义东汉·郑玄笺

(2)三礼: 《周礼》——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彥疏 《仪礼》——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彥疏 《礼记》——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3)三传: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4)其他: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李隆基)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歧注宋·孙奭疏 三、注音(10分,破读、通假等) 例举(详情请看P1074): 牺尊(suō zūn)仆射(pǔ yè)齐衰(zī cūi)滑稽(gǔ jì) 四、名词解释(20分) 【声训、衍文、脱文(夺文)、如字、破读、讹文、叶音(读作“谐音”)、注、疏、笺、正义、反切、双声、叠韵、格律、《说文解字》、句读、破读、通假字、假借字、同源词、十三经、对仗、拗救】 1.声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 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就声音关系而言,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2.衍文:校勘学术语,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 3.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夺文”。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 象。

郭象《庄子注》浅析

郭象《庄子注》浅析 中国哲学魏霏霏 2011021201 摘要:《庄子》注本自古及今不胜枚举,魏晋郭象的《庄子注》亦表达了自己对《庄子》的独特看法。通过注庄他按“崇有—独化—足性逍遥—名教自然的合一”的脉络,融会儒道解决了其所面临的时代困境,建构起造物无主、崇有独化、名教即自然的哲学思想体系。 关键词:郭象《庄子注》崇有独化内圣外王名教即自然 道家经典《庄子》,自古注本繁多。魏晋郭象、向秀注,郭庆藩《庄子集释》,刘文典《庄子补正》,王叔岷《庄子校诠》,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等等都为世人所熟知。然正如陆德明所说:“唯子玄所注,特会庄生之旨,故为世所贵。”(《经典释文》)虽陆德明未见后世之注本,但此评说亦可表明郭注有独特可取之处。 依托经典进行哲学思考自古就是中国哲学的显著特点,“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亦是早已有之的诠释传统。诠释经典可以说是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忠于原文、文本的阐述,另一方面是自己的加于文本的理论创造。两者看似是矛盾对立的,然中国哲学家更多的是注重两者的结合。只是六经注我更多是在发挥自己的思想,而我注六经则忠于原文的意味更浓。《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二中就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郭象注庄是为了发挥他自己的思想,从而建构起自己的哲学体系。那郭象是如何通过注庄来建立其“造物无主”的崇有独化的思想体系呢? 郭象在《庄子注?序》中这样写到: 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死生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 这便是郭象在具体注释《庄子》之前,对其所作的整体性理解,开篇直指内圣外王、造物无主、崇有独化问题,道出了他注庄的主旨。郭象以反对“无中生有说”为起点,而提出“崇有说”,进而由“崇有说”推至“独化论”,并由“独化论”导出“足性逍遥说”并以之为中间环节,最后由“足性逍遥说”得出“宏内游外”,即“名教与自然合一说”,以此为其哲学的最后归宿。 一、有无问题之崇有说 首先,关于本体论有无问题,郭象推崇崇有。郭象认为“无”就是什么都没有,所以“无”不能生“有”,而“有”也不能生他物。“有”是自生,无为而自生,没有

郭象《庄子注》的哲学方法探析

郭象《庄子注》的哲学方法探析-哲学 郭象《庄子注》的哲学方法探析 罗彩 【摘要】郭象《庄子注》通过寄言出意、辩名析理、“迹” 与“所以迹” 的哲学方法来融合儒道思想,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万物自生的本体论、性分冥极的人生论及内外相及的圣人论,以此解决当时社会有为与无为、社会体制与个人自由、名教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郭象;《庄子注》;哲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B2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60(2014)04-0111-07 作者简介:罗彩,湖南宁乡人,(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历史上任何新哲学体系的建立都有其特别的方法。如果了解其方法,就好比有了解剖对象的锋利刀刃,能使我们进入到体系内部,深刻把握到它的内在意蕴与特点。生活在元康时期的郭象,经历了八王之乱及贵无、崇有两派的斗争,试图通过重新改造向秀的《庄子注》来解决当时社会的思想危机,调节有无、自然与名教之间的矛盾。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郭象在《庄子注》中运用了寄言出意、辩名析理、“迹” 与“所以迹”的哲学方法,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万物自生的本体论、性分冥极的人生论和内外相及的圣人论。 一、寄言出意 “言意之辨” 作为魏晋玄学新的哲学方法,由汤用彤先生首先提出,目前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言” 指外在言语,“意” 指内在思想。故“言意

之辨” 就是研究言语和思想之间的关系。“言”、“意”关系早在战国时期的《周易》中就有涉及。在《周易·系辞》里,“意” 指卦意,“象”指卦象,“言” 指卦爻辞。依《周易》所示,每一卦所蕴含的意义是通过该卦的卦象来显示,而每一卦的卦象又是借卦爻辞来表显的。比如:“乾卦” 代表刚健的意思,其以“天” 或“龙” 为象,而这一卦象又以“元、亨、利、贞”为言。针对“言”、“意”二者的关系,《周易·系辞上》论道:“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① 另外,《庄子·外物》篇也明确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②之后,到汉魏期间,名家援用言意之辨的方法来识鉴人伦、品评人物,其中以刘邵《人物志》为典型。作为正始玄学创始人的王弼更是以言意之辨方法为基础,构建“得意忘言”的新言意观,以此重新注解经典,体悟本末体用,实现了由汉代宇宙论向魏晋本体论的划时代转化。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通过分析意、象、言的关系来建构玄学“得意忘言”的新言意观: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③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言” 是理解“象”的工具,“象” 是理解“意” 的工具;其二,“言” 不是“象” 本身,“象” 不是“意”本身,我们只有“忘言”才能“得象”,“忘象”才能“得意”。这里就暗含着“言尽意”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和“言不尽意” (得意忘象、得象忘言)两种倾向。因此,到西晋元康时期,玄学清谈的第二个高潮中,伴随着“贵无”与“崇有”论战,言意关系再次成为学术热点,出现了以“崇有派” 为背景的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和以“贵无派” 为背景的“言不尽意论”①。

注解 古代汉语

古书注解 陈第《毛诗古音考·自序》:“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入。” 一、阅读古代书面语言的主要障碍 (一)由时空因素造成的障碍 1.时 如:字体的变异;词语的生灭;词义的演变;语音的变化;语法、修辞习惯的不同。 2.空 如:一字多形;雅俗的分歧;外来语。 (二)由人为因素造成的障碍 如:讹、乱、衍、脱、避讳、通假、无断句。 (三)由汉字、汉语本身的矛盾造成的障碍 如:字与词的关系;词与语的关系;音与义的关系。 例1:《太平广记》卷250“狄仁杰”条:“秋官侍郎狄仁杰(嘲)秋官侍郎卢献曰:‘足下配马乃作驴。’献曰:‘中劈明公姓,乃成二犬。’杰曰:‘狄字犬旁火也。’献曰:‘犬边有火,乃是煮熟狗。’” 例2:《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二、训诂的方法(由未知求得已知的手段) 郭在贻《训诂学》: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是释词的方法。……概括言之,约有如下数端:一曰据古训,二曰破假借,三曰辨字形,四曰考异文,五曰通语法,六曰审文例,七曰因声求义,八曰探求语源。(《郭在贻文集》第一卷,中华书局,2004年,第483页)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近代汉语词语考释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和古代汉语词语考释的方法一致的。……近代汉语词语的考释工作,大致应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1)认字辨音;(2)参照前人的诠释;(3)排比归纳;(4)因声求义;(5)参证方言;(6)推求语源。”(《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38-250页) 例1:《敦煌变文集·燕子赋》:“雀儿剔秃,强夺人屋。……雀儿打硬,犹自落荒漫语。”《广韵·锡韵》:“诋,诋堗,狡猾,他历切。”《广韵·屋韵》:“堗,诋堗,狡猾,他谷切。”《广韵·铎韵》:“泺,泺谎,狂言,卢各切。” 例2:宋曹勋《北狩见闻录·靖康二年》:“臣以银二两博换饮食,卖人知是徽庙,即尽以炊饼藕菜之类上进,反银而去。” 《唐律疏议》》卷六“名例”:“依律:‘贸易官物,计其等准盗论,计所利以盗论。’”宋王元亮《释文》:“贸易,上音茂。贸易官物,谓以私物博换官物也。”据王元亮注反推,则知“博换”即“交换、贸易”之义。 三、古注的重要性 (一)旧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