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5.《河中石兽》导学案(学生用)

25.《河中石兽》导学案(学生用)

25.《河中石兽》导学案(学生用)
25.《河中石兽》导学案(学生用)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与交流】

【知识链接】:

了解作者:纪昀,字,又字春帆,晚号,清代、家。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乾隆十九年(1754)24岁便中,31岁成为。他为人为官,,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释放回京后,成为卷帙(zhì)浩繁的《》的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著有《》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死后谥文达。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2)标出疑难字词。2.学生自由朗读;全体齐读。

3.疏通文意,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2)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互相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河干.()圮.()于河募.()金棹.()小舟木杮.()

湮.()没啮.()沙溯.()流欤.()曳.()铁钯.()

臆.()断。掷.()

5.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

讲学家设帐

..()..()寺中,闻之.()笑曰“尔辈

不能究.()物理

..()

..()是非

..()木杮

岂能为.()暴涨

..()携.()之去乃.()石性.()

坚重

..(),湮.()于沙上,..(),沙性松浮

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

颠.()乎?”一老河兵闻之.()众服.()为.

()确论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

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

坎穴中如是

..()再啮转转不已.(),遂.()反

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颠.()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

..()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6.疏通文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本文的中心句是哪句?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概括文章的中心)?3.按照故事的发展变化,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4.中心思想:

三.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通假字:曳铁钯.“__钯__”通“__ _”, _ 。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颠__”通“”,

2.词类活用:棹:船桨,词用作词,暴涨:词用作词,。3.一词多义。区别“为”意思。

为暴涨携之去()众服为确论 ( ) 迎水外啮沙为坎穴()4.古今异义。

①二石兽并.沉焉古义:_ _ 今义:并列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 _ 今义:一种学科。

③是.非木杮古义:_ _ 今义:判断词是

④阅.十余岁古义:_ 今义:阅读

⑤盖.石性坚重古义:_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⑥但.知其一古义:_ _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5.翻译句子:

二.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

2

3.分析前三种寻找石兽的方法错在哪里?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温馨提示:从流水、泥沙、石兽的关系考虑。)

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5.“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理解这句话?

7.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三.《河中石兽》的写作特点。

首先,文章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写出了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一番话,加上找到石兽的结果,巧妙地表现了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

其次,文章具有较强的的思辨色彩,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吻合,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使人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初看上去似乎不合常情,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辨驳的说服力,加之实践检验了其正确性,体现了推理的合理性。

最后,文章注重一定的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如分别写讲学家的“笑”和老河兵的“笑”,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自信,写出了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心态,而老河兵的“笑”则更多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

四.课堂小结: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对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记叙,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个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希望同学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五.反馈延伸:

1.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河中石兽导学案附答案

25 河中石兽导学案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 2.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课文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一寺临.河干(靠近) (2)山门圮.于河(倒塌) (3)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4)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规律、道理) (5)众服为确论 ..(精当确切的言论) (6)可据理臆断 ..欤(主观地判断) (7)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8)如是.再啮(这样) (9)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10)但.知其一(只)

《河中石兽》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河中石兽》导学案 (2)

《河中石兽》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达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同学们,这个楚国人按照这种方法能找到自己的剑吗?(不能!)他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剑呢?(马上从剑掉下去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兽掉到水里,过了十多年后,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这尊石兽呢?(石兽掉下去的地方?下游?上游?)如果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就一起来认真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吧! (二)作家作品资料交流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该书是纪晓岚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扫清文字障碍,顺畅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范读 2.明确重难点字的读音 干(gān)圮(pǐ)募(mù)棹(zhào)曳(yè)杮(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落实字音。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岸。(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经历。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10、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12、竟:终于,到底。13、曳:拖着。14、钯:同“耙",农具,用于除草、平土。15、设帐:设馆授徒,教书。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推究。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此,这;杮(fèi):削下的木片。18、岂能:怎么能。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21、湮:埋没。22、颠:颠倒。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25、盖:承接上文,表原因。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27、坎穴:洞坑。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29、倒掷:倾倒。30、如是:像这样。31、遂:于是。32、溯(sù)流:逆流。33、固:固然。34、如:依照,按照。 35、然则:既然如此,那么。36、但:只,仅仅。37、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的推断。38、欤:吗,表反问。(四)借助注释和词典理解文句意思,整体感知课文 【译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词,无义。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耳,助词,表示肯定。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沿,顺流而下。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盖,表原因的发语词。(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倒掷,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学生边读边译,划出疑难地方。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五)作业:完成本课练习题(课前将以下内容印发好,上课发给学生。) 2.一词多义一老诃兵闻之(讲学者的观点)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河中石兽导学案(新部编)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河中石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 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 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预习任务 1.借助工具书读通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搜集作者生平资料和故事,了解《阅微草堂笔记》。 小资料: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预习检测:Array 一、填空 1.本文选自一书,这是所作的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2.本文作者是朝的,字,学者,是的总篡官。 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僧募金重修 5.棹数小舟 6.曳铁把 7.是非木柿 8.湮于沙上 9.不亦颠乎 10.啮沙为坎穴 11.可据理臆断 三、翻译下列句子 12.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13.尔辈不能究物理。 14.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15.……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6.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河中石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能力目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课文。 3.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全班讨论。 四、课堂小结

1.古今异义。 井: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阅十余。今义:阅读。 是:古义:代词。今义:判断词是。 盖:古义:发语。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但矢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2.一词多义。 去: 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 为其来也。在。 3.词性活用。 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4.通假字。 “颠”同“癫”,疯。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第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3.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质疑: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3.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

24《河中石兽》导学案附答案

24《河中石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 2.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合作探究 (一)课文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实词 一寺临.河干(靠近)山门圮.于河(倒塌) 阅.十余岁(经过,经历)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众服为确论(正确的言论)

可据理臆断 ..欤(主观地判断) (2)虚词 竟.不可得(终于,到底)以为 ..顺流下矣(认为) 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如是.再啮(这样) 然则 ..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但.知其一(只) 2.文言字词归类整理。 (1)通假字 不亦颠.乎(“颠”同“癫”,精神失常) (2)古今异义 ①一寺临河干 ..(古义:河岸;今义:河水干枯)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③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3)一词多义 ①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寻了十余里这件事) (1)之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 ④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2)为②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①如.是再啮(副词,像) (3)如 ②如.其言(介词,按照) (4)词类活用 ①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指划船)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形容词,这里指突然) 四、当堂检测(堂堂清) (1)纪昀,字晓岚,清代(朝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将古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著有《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 (2)《河中石兽》的体裁是文言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1、2、3、4 2.选做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素材 新人教版

《河中石兽》 课文《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被其文言文的句式难住了,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一起来学习一下。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注释:

25.《河中石兽》复习资料

25、《河中石兽》 一、文学常识: 1、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2、纪(jǐ)昀(yún)(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文学家。 二、文白对译: 原文: ①沧(cāng)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yān)。阅十余岁,僧(sēng)募(mù)金重(chóng)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yǐ),棹(zhào)数(shù)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ěr)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 (zhǎng)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kǎn)穴(xu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shù)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①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的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②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去寻找两只石兽,不也是疯狂的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③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的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三、文言词语: 1、课下注释: 【沧州】:地名,今河北沧州。【河干】:河边。【圮】:倒塌。【并】:一起。 【阅】:经过,过了。【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竟】:终于,到底。【棹】:划船。【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设帐】:讲学,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27.《河中石兽》导学案(学生卷)-15级-

27.《河中石兽》导学案 长初2015级班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前预习案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 木柿.()湮.()没啮.()沙溯.()欤.() 2. 本文作者,字,是朝的、家,也是《》的总篡官。 3.本文选自《》一书,这是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4.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5、解释下列加点字 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 棹.数小舟曳.铁把 是.非木柿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 ..逆上可据理臆断 .. 6.翻译下列句子 山门圮于河译: 二石兽并沉焉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译: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译: 课堂学习案 一、检查预习 二、导入新课 三、熟读课文(抽读、齐读等方式) 四、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 2.小组内互相释疑 3.小组内串译课文 五、课堂探究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 样认识的原因。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 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3、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讲学家的“笑”: 老河兵的“笑”: 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5、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 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理解这句话? 结论:( 理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同步检测2份(含答案)

25.河中石兽 同步检测(一)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____________》,作者 ,字晓岚,直隶献县人, (朝代)学者、文学家,曾任《 》总纂修官。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 河干( ) (2)山门圮. 于河( ) (3)阅. 十余岁( ) (4)求. 石兽于水中( ) (5)竟.不可得( ) (6)曳.铁钯( ) (7)尔辈不能究.物理( ) (8)众服为确论..( ) (9)然则..天下之事( ) (10)可据理臆断.. 欤( ) 3. 下面句子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不亦颠乎 B. 曳铁钯 C. 尔辈不能究物理 D. 卿今当涂掌事。 4. 下面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闻之笑曰 A. 一老河兵闻之. B. 岂能为暴涨携之. 去 C. 其反激之.力 D. 无丝竹之. 乱耳。 5. 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B.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D. 果/得于/数里外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15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 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 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二石兽并.沉焉( ) (2)以为 ..顺流下矣( ) (3)棹.数小舟( ) (4)湮.于沙上( ) 8.翻译下列句子。 (1)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文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

【初中语文】河中石兽导学案 人教版

25.河中石兽 二、基础知识达标 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河干.( ) 木杮.( ) 臆.断(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湮.于沙下( ) 啮.沙为坎穴( ) 2.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河干:__________________。(2)设帐:__________________。 (3)尔辈:__________________。(4)木杮:__________________。 (5)河兵: _________________。 (6)河兵: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1)求二石兽于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朝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探究 重点难点探究 (一)典型例题 探究点一:感悟理解句子 例题1:怎样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点睛句的理解。文章的中心作者一般通过议论的句子指出。本文就是通过结尾的议论句揭示中心的。

答案:这句画龙点睛的议论句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它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点拨:从议论句的作用上来回答。 探究点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例题2:试分析比较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概括。结合人物的言行,如“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讲学家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等分析三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答案: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老河兵: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稳重又自信。 点拨:结合文中句子来分析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二)探究问题 问题一: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积累词语: (1)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 ) (2)二石兽并沉焉(并:_______) (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 (4)棹数小舟 (棹:_________) (5)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_________) (6)湮于沙下(湮:_________) (7)不亦颠乎(颠:_________) (8)啮沙为坎穴。(啮:_________) (9)遂反溯流逆上矣(溯流:_________) (10)可据理臆断欤。(臆断: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问题二:再读课文,研讨问题。 3.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4.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第25课 河中石兽

第25课河中石兽 四川德阳五中肖冬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梳通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河中石兽》记载的是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结合注释,读准字音,积累词语,理解大意。 一、读准字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 二、在阅读中积累下列词语: 1.古今异义 并: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今义:并列 阅:古义:古义:经历阅十余岁今义:阅读 是:代词这是非木柿今义:判断词是 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但矢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2.一词多义 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 去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为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 为其来也在 3.词性活用 三、探究结构

第一层:和尚重修庙门难寻石兽;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兽已深埋; 第三层:按老河兵指引找到石兽; 第四层:阐述遇事不能主观之理。 二、探究中心 1.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断的道理。 总结固趣: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进一步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纪昀,字晓岚,他身子很是肥硕,生平最畏暑热;做总裁时,在馆内校书,适值盛夏,炎酷异常,他便赤着膊圈了辫,危坐观书。巧逢乾隆帝踱入馆门,他不及披衣,忙钻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见,传旨馆中人照常办事,不必离座,馆中人一齐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纪昀座旁,静悄悄的坐着。纪昀伏了许久,汗流浃背,未免焦躁起来,听听馆中人寂静无声,就展开了帷,伸首问众人道:“老头子已去么?”语方脱口,转眼一瞧,座旁正坐着乾隆帝,这一惊正是不小。向着他道:“纪昀不得无礼。”纪昀此时只得出来穿好了衣,俯伏请罪。乾隆帝道:“别的罪总可原谅,你何故叫我老头子?有说可生,无说即死。”众人听见这句上谕,都为纪昀捏一把汗。谁知纪昀却不慌不忙,从容奏道:“老头子三字,乃京中人对着皇帝的统称,并非臣敢臆造,容臣详奏。皇帝称万岁,岂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岂不是头?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称子。这‘老头子’三字,从此流传了。”聪明绝顶。乾隆帝拈须笑悦。 从这个故事看,纪晓岚为人机智,善于强词夺理,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他记载的“河中石兽”,居然会逆流而上,它是真的吗?本节课我们将在进一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加以探讨。 探究固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课文,探讨文意。 一、学生翻译课文,老师讲评较正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25《河中石兽》导学案

27.《河中石兽》导学案 班级姓名 (主备人:黄琳) 学习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 木柿.()湮.()没啮.()沙溯.()欤.() 2. 本文作者,字,是朝的、家,也是《》的总篡官。 3.本文选自《》一书,这是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4.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5、解释下列加点字 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 棹.数小舟曳.铁把 是.非木柿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 .. ..逆上可据理臆断 6.翻译下列句子 山门圮于河译: 二石兽并沉焉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译: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译:

课堂学习案 一、检查预习 二、导入新课 三、熟读课文(抽读、齐读等方式) 四、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 2.小组内互相释疑。 3.小组内对子串译课文。 五、课堂探究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 认识的原因。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 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3、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讲学家的“笑”: 老河兵的“笑”: 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5、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 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理解这句话? 结论: 理解: 7、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 而要。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 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难点】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学习过程】 一、导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 之一老河兵闻之. 其反激之.力 9.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岂能为暴涨 ..携之去 ④特殊句式 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 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二、堂测 翻译下列句子。 山门圮于河译: 二石兽并沉焉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译: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知识链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