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下历史3

七下历史3

七下历史3

第3课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武则天的统治措施2、熟练记忆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

教学导入:利用故事和讨论导入

预习练习:

一、女皇帝武则天(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唐太宗去世后,高宗即位,让皇后代为视政,大权由此旁落。

2、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后人把武氏临朝称制到代唐称帝的20余年统治称为“”。

3、武则天统治时期,在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继承唐初以来的制度和措施,大力推行,任用___________。武周政治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的作用。

二、开元盛世(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4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4、712年,即位,为稳定朝廷政局,采取代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

,,,。

5、经唐初近百年的发展和积累,到玄宗开元年间,“”,史称“”。

三、社会经济繁荣(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4--16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6、国土的辽阔:唐朝疆域(读P14地图)

7、手工业的发展:___________、陶瓷业(典型代表“____________”)、丝织品业。

四、由盛转衰(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6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8、唐王朝衰落于。

练习提升:

1、(基础训练)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惟一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

C她能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2、(基础训练)郭沫若所说,“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对谁的业绩的称赞?()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武则天

3、(综合提高)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政绩相似处有()

①重用人才②完善科举制度③虚怀纳谏④发展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基础训练)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是在()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唐高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

5、(基础训练)代表了唐代制陶业突出成就的是()

A唐三彩 B白陶 C青瓷 D黑陶

6、(综合提高)唐朝开元年间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将之与“贞观之治”作比较,其()

A国家政权更加稳固 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社会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问答题(综合应用):

什么是“开元盛世”?“开元盛世”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各课复习要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各课复习 要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各课复习要点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一、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化统一字 焚书坑儒摧残了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统一岭南,修筑灵渠)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评价: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史实);但

也有残暴的一面(史实);总体功大于过。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一、秦的暴政 繁重的徭役和赋税(上交三分之二)严酷的刑法二世更加残暴(赵高“指鹿为马”) 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揭竿而起) 时间:公元前209年起义地点:大泽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破釜沉舟) 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相关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刘邦是汉高祖。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景之治(历史上把帝景帝统治时期称为是“景之治”)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教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教案 综合探究三 游历华夏 教 学目 标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关注社会生活,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 教材分析 重点 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 如何让学生分工合作,收集分析资料、获取信息,提高探究的能力。 教具 教学过程 播放:旅游风光片。叙述:在欣赏旅游风光片的时候,从同学们的表情和眼神中,我看到了你们内心的强烈渴望。提问:眼见为实,你们最想去什么地方旅游观光、探险?叙述:在

同学们的回答中,我发现:大家最感兴趣的往往是与现在生活的环境有显著差异的城市或景点。一条优秀的国内旅游线路,应该体现我国地区之间显著的差异,展示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提问:课文中提供的旅游线路有什么优点? 探究学习工作单 探究小组—— 记录员——旅游线路——————————————————旅游景观 交通工具 线路特色 教学过程 模拟旅行,考察访问1、学生分析处理资料2、合作学习、讨论线路沿途的自然和人文景观。3、讨论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4、整理材料,写出报告。展示成果,组织交流学生评价,教师小

布置作业 练习册1---9题 板书设计 一、 旅游线路二、模拟旅行 教学后记 第一课 国土和人民 教 学目 标 知道我国的面积、地理位置、疆域和邻国,濒临的海域和岛屿知道我国行政区的划分 教材分析 重点 我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单位及人口民族的分布 难点 我国人口和民族分布特点 教具

我国民族分布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提问:XX年11月1日,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你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获取有关信息的?承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一、 众多的人口展示:中国与世界自然资源分比较表展示: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 承转:我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分布很不均匀。展示:中国人口密度的分布图归纳: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不平衡。黑河—腾冲 人口占全国人口 东南部 94% 西北部 6% 提问:为什么中国人口会出现东密西疏的状况?展示:《中国地形图》和《中国人口分布图》归纳: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东部多为平原区,适于人们生产和生活,西部多为高原和沙漠,不利于人民生产和生活。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这是由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开发时间的长短决定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完整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40分)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夏朝B.西周C.秦朝D.汉朝 2.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在 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230年D.公元221年 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唐·李白。此诗称颂的历史人物是() A.秦始皇B.齐桓公C.周武王D.汉武帝 4.秦统一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秦始皇在中央设的官职是①太尉②丞相③御史大夫④郡守⑤县令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④⑤D.③④⑤ 5.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这一称呼最早始于()A.黄帝时期B.夏启时期C.秦始皇时期D.汉武帝时期 6.为巩固统一,加强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秦朝统一了文字。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文字是() A.大篆B.小篆C.隶书D.楷书 7.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B.东起辽东,西起临洮 C.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D.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8.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拓疆土,加强集权,强化专制,其中,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的措施是() A.建立专制集权统治制度B.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C.焚书坑儒D.开灵渠,修长城 9.与中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秦末农民战争B.楚汉之争C.长平之战D.秦统一六国 10.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这一史实有关的成语是()A.破釜沉舟B.四面楚歌C.项庄舞剑D.三顾茅庐11.秦朝末年,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你认为导致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陈胜、吴广起义B.秦朝的暴政C.修建阿房宫D.项羽、刘邦起义 12.最后推翻秦朝的是()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13.西汉的建立者是() A.项羽B.刘邦C.刘秀D.刘彻 14.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A.汉文帝时期B.汉景帝时期C.汉武帝时期D.汉元帝时期 15.为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在思想文化领域里采取的措施是() A.重视人才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设立太学D.削弱封国势力16.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A.排斥诸子百家的学说B.排斥儒家以外的各家学说 C.排斥法家和道家学说D.排除法家以外的各家学说 17.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B.经过汉武帝的统治,西汉国势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C.汉武帝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七年级 2、学科:历史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查阅资料,收集关于成吉思汗、忽必烈的事迹或故事。 【教学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及巩固统治的措施;民族融合的表现。分析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锻炼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疆域辽阔,民族融合加强,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中的第12 课,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辽宋夏金,政权由统一走向分裂,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而蒙古族建立元朝,统一全国,使政权分立走向统一,顺应了历史的趋势,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同时开启了元明清的统一政权时代的到来。所以,本节课内容多,知识点碎,但又承上启下,因而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规范,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对古代史的知识也很感兴趣。但是他们对历史朝代的更迭并不清楚,所以,需要给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朝代更迭脉络。 【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基础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探究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同时配合小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刚同学们听到的歌曲叫《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我国古代,这个美丽的草原曾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家呢?对,蒙古族。 当13 世纪的曙光升起的时候,在蒙古高原上勃然兴起了一个雄劲、强悍的民族,这就是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曾经完成过震惊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业,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二、点明学习目标:

2019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9课秦统一中国 1秦灭六国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地方:建立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统一度量衡: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车同轨: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开灵渠、修长城:开凿灵渠,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1秦的暴政(秦朝灭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2)沉重的赋税;(3)残酷的刑法;(4)秦二世更加残暴,与赵高狼狈为奸 2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地点:大泽乡领导人:陈胜、吴广

根本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直接原因:戍边遇雨误期 结果:起义军被镇压下来,陈胜、吴广被杀害。 意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它沉重的打击了秦朝的统治,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影响: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继续领导军队分别对秦军作战。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刘邦则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3楚汉之争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历时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3“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府库充盈。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政治上措施)“推恩令”与刺史制度的实施与来源:原因: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计谋,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2(思想文化上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还在长安兴办太学 影响:从此,儒学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3(经济上措施)盐铁专卖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课 教 学 设 计 李振亚 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初一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一单元复习课。作为复习课,主要运用学习即温故知新、找联系、逐步建构意义、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等教学理论,引导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初步了解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培养想象再现再认历史知识能力;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示意图”方式,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学习发掘知识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的能力;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互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获取经验和启示。 【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繁荣”与“开放”的表现及相互关系;(能力)通过想象再现历史事实;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说明特点;运用图示法概括历史知识 难点:(知识)“繁荣”与“开放”的表现及相互促进关系,可运用图示法投影展示;(能力)如何使用图示法概括历史事实?可通 过展示、评议启发学生发现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知识)把抽象知识情感形象化:在初步了解隋唐历史知识基础上,让学生以导游身份、大胆想象、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再现历史事实; (能力)把思考触角伸向知识内在联系,发展历史思维:寻找事实依据说明个人观点;绘制并展示知识示意图,运用知识示意图概括历史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的动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与理性融合,获取经验启示:通过师生评议、问题讨论等互动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客观评价同学作品和历史事实,获取经验启示。 【课前准备】 1.教师发放总复习提纲,学生在自己单元复习基础上,从单元复习内容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模块,小组合作设计专题旅游计划; 2.学生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发掘知识内在联系,独立绘制知识示意图(把本单元分五模块): A,隋朝运河示意图 B,唐朝著名皇帝政绩示意图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

2019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9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开发。②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国家根本,仰给江南”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 2、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原因)。。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③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⑤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经济中心南移的启示: ①要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科技的发展。②要采取积极发展经济的政策③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④要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二、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的发展 (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2、手工业的兴盛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3)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比较出名。(注意和唐朝的比较) (4)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 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 3、商业贸易的繁荣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模拟试题带答案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模拟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 1.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李白称赞他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称赞他的功绩是 A.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B.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 C.推行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D.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2.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上述反映了丝绸之路的 A.背景 B.内容 C.时间 D.作用 3.2016年11月,中央开展监察制度的试点改革。两千多年前,我国的秦王朝在中央设立的官职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B.太尉C.郡守D.御史大夫 4.为了巩固统治,他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叫“光武中兴”,他是 A.刘邦B.曹操C.光武帝刘秀D.汉武帝 5.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 A.秦朝疆域辽阔 B.秦朝统一货币 C.秦朝统一文字 D.秦朝统一度量衡 6.修建骊山陵墓、长城和驰道以及阿房宫可以看出,秦的暴政最突出的表现是 A.沉重的赋税B.繁重的徭役C.残酷的刑罚D.可怕的殉葬 7.造纸工艺的进步使得书写材料发生了根本革命。导致这场“革命”的造纸技术革新家是() A.张角B.蔡伦C.董仲舒D.张衡 8.刘秀建立东汉后,励精图治,使汉王朝出现“中兴”局面,但东汉中期以后国势却日渐衰落,导致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 ) A.黄巾起义的打击B.皇帝年幼,无法主政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D.州牧割据,威胁中央 9.“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下列人物中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李冰B.蔡伦C.祖冲之D.毕昇 10.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原因 A.刑法残酷B.骄傲自大C.剥削沉重D.失去人心

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祖国南北重归一统时间:518年朝代:隋朝建立者:杨坚(隋文帝)年号:开皇统一南北时间:589 定都:长安 原因(客观):陈朝皇帝陈叔宝荒淫奢侈 (主观):①隋朝强大(政治上很好,军事上很强,经济上富达);②北方名族大融合; ③南北经济的发展迅速;④人民渴望统一 国土范围:西域=新疆南=南海东=东海北=内蒙古 措施:①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交绢数量减少一半,成年男子徭役减轻3分之一); ②严惩不法官吏。(这些措施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倡导节俭 结果:短短20多年,人口繁盛、仓禀充实(国家的粮食存库已够支付全国五六十年的开支)历史把这一盛世叫做“开皇之治” 历史意义:结束了剥据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大运河的开通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大运河开凿者:隋皇帝时间:605 概括:①中心:东都洛阳;②北:涿郡南:余杭;③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④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地位: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政治目的(根本目的):为了加强对东方和江南地区的统治 经济目的:方便从南方运输粮食和布锦 积极作用:①加强我国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②巩固国家统一 消极作用:加速了政治腐败 隋朝灭亡时间:618 根本原因:暴政直接原因:农民起义 与“秦”朝相似(短暂却重要)作用:承上启下 第2课唐太宗贞观之治 隋亡唐兴时间:618 建立者:李渊(唐高祖)定都:长安唐朝建立后陆续平定各地的割据势力,全国复归统一 玄武门之变继承皇帝:李世明(中国历史上著名皇帝唐太宗)年号:贞观 贞观之治措施:①经常与大臣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教训,改善统治;②帝王必须勤于政事; ③大臣要廉洁奉公;④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深刻认识到百姓是舟遇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话出之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之口);⑤善于任用贤才(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重用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⑥善于纳谏 开明的统治思想(以民为本) 唐太宗统治时期,君明臣贤,励精图治,农民负担轻 效果:唐朝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祥和安定的气象,国力增强。 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叫做“贞观之治” 女皇帝武则天由于唐高宗体弱多病,大权逐渐由皇后武则天掌握。时间:609 国号:周武则天自称“圣神皇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措施:①打击削弱贵族势力(维护统治);②任用正直而有才能的人并且破格提拨;③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二、“贞观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三、“开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②整顿吏治③重视农业生产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 四、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诞生:(七下P15)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4、发展: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5、结束:清朝末年。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 6、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测试题(2019最新编辑)

第三单元测试题 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明太祖时,全国重大军政事务都由他亲自处理,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 ) A.废除了丞相 B.废除了行中书省 C.废除了三司 D.废除了锦衣卫 2.明清时期,宰相制度的废除、军机处的设立、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这些举措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皇权统治的加强 B.文化专制的加强 C.思想控制的强化 D.资本主义因素萌发 3.下列内容不属于明朝“八股取士”规定的是( ) A.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B.考生的答卷,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C.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 D.考生可以针对时弊,谈古论今 4.下图中,郑和下西洋时所携物品中深受当地欢迎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下列关于明朝时期对外交往与冲突的陈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历史上第一批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包括葡萄牙殖民者 D.戚继光抗倭斗争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台州大捷 6.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7.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 A.明太祖——迁都北京 B.戚继光——抗击倭寇 C.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 D.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 8.1624年,一群殖民者手捧白银对当地居民乞求说:“船漏了,请租给我们一张牛皮大的土地歇歇脚,船一修好,我们就走。”后来,这群殖民者不但没有走,反而占领了这里。“这里”是指( ) A.澳门 B.尼布楚 C.台湾 D.雅克萨 9.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代为加强对台湾的管辖设置了台湾府,设置的时间是( ) A.1661年 B.1662年 C.1683年 D.1684年 10.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共同之处是( ) A.抗击了当时世界上头号殖民帝国 B.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C.巩固了明朝的统治秩序 D.使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 11.历朝历代大多整修万里长城,其中达到完善地步的是( ) A.秦长城 B.汉长城 C.唐长城 D.明长城 12.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3.下列不能反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历史现象的是( ) A.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 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C.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 D.江宁著名机户李东阳 14.下列关于清朝疆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完整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新教材)课后题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后题答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炀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答: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几个月不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 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因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2、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答: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第3课盛唐气象 1、说一说:这则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景况? 答: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2、诗歌赏析 (1)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 答:“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 (2)上引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 答: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名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日本文字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它们的创制,与汉字有直接关系。请查找相关资料,加以说明。 答: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假名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本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2、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议一议:这些文物反映出了什么? 答: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等文物反映出了唐朝与阿拉伯、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下列各项,哪些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请在()内画∨ 答:(∨)皇帝荒废朝政()发生严重灾荒()杨贵妃得宠(∨)节度使权利膨胀()农民负担过重(∨)军队战斗力薄弱2、想一想,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愿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九课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1、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条件): (1)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2)商鞅变法的成功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人,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2、秦灭六国:(1)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2)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灭六国过程的特点;由近及远(自西向东);各个击破。 3、秦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221年(2) 都城:咸阳 (3)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4、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秦始皇统一后,采取了那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3)文化上:统一文字;(4)交通上:车同轨,开灵渠; (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 2、列表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3、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4、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答: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此图可以看出:图片形象地展示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图中高高在上的是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大官职,属于皇帝下属的中央政府机构;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依次是郡和县。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管辖,中央政府直接听命于皇帝,所有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1)特点:中央集权 (2)影响: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沿用;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朝的暴政; 1、秦始皇的贡献: (1)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 (2)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 (3)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 2、秦始皇的统治特点:急于求成和暴虐。 3、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试题(含答案)(3)

一、选择题 1.下列作物中,不属于明朝从国外引进的是 A.占城稻 B.玉米 C.甘薯 D.向日葵 2.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清朝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政策是 A.对外开放政策 B.休养生息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汉化政策 3.下列选项与“古代对外友好交往”这一主题不符的是( ) A.玄奘——西行天竺,推动中印交流B.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C.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亚非交流D.郑成功——收复台湾,抗击外来侵略4.清代科举考试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字样时,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这反映出清朝( ) A.八股取士答卷愈益规范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文字狱盛行D.科举制被废除 5.某导演拍摄了一部反映北宋社会生活的电视剧,请找出与史实不符的内容() A.东京市民到“瓦子”(瓦肆)看戏 B.人们过元旦(春节)挂年画。贴“桃符”、放鞭炮、往来拜年 C.街道两旁酒店、茶楼比比皆是 D.艺人在街头说唱小说《水浒传》中的故事 6.明朝时期,明太祖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①实行削藩政策 ②设锦衣卫 ③废丞相 ④设东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A.明朝国威的树立 B.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 8.下列作品,通过描写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从而深刻鞭挞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罪恶的是() A.《秦中吟》B.《红楼梦》C.《牡丹亭》D.《本草纲目》9.“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此思想影响下,统治者实行A.君主专制B.重农抑商C.闭关锁国D.对外贸易 10.下表是清朝前期雍正到嘉庆年间土地与人口变化表。据此,可以推知 A.土地兼并有所好转 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C.传统农业逐渐没落 D.重农抑商政策失败 11.下列作品,通过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是 A.《秦中吟》 B.《红楼梦》 C.《牡丹亭》 D.《本草纲目》 12.“这个政治机构专属于皇帝,由皇帝任命,唯皇帝是从。这个政治机构必须效率极高,又具备保密性,官员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该政治机构的名称及其创立者分别是 A.中书省唐太宗B.宣政院元世祖C.伊犁将军乾隆帝D.军机处雍正帝13.清末御史张瑞荫在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该史料表明 A.军机大臣办事效率高B.名臣贤相多出自军机处 C.军机大臣多是平庸之辈D.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加强皇权 14.18世纪时,轰鸣的机器把西方社会带入工业化时代,而古老的中国却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仍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是清朝在对外政策上实行 A.重农抑商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卷及答案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从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景帝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是汉初几代统治者都坚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其中休养生息的措施不包括( ) 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B.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C.汉高祖让子弟到地方建立侯国D.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当时经济困难 C.重视“以德化民” D.当时人心思安 3.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变化 4.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A.大兴土木B.大兴文治C.休养生息D.平抑物价 5.造纸工艺的进步使得书写材料发生了根本革命。导致这场“革命”的造纸技术革新家是() A.张角B.蔡伦C.董仲舒D.张衡 6.据《汉书·儒林传》记载,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古代学官名),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材料反映了汉武帝( ) A.兴办太学,教授儒学B.支持儒士参政,享受俸禄 C.改造儒学,创建新儒学体系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7.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秦始皇此举旨在 A.维护国家统一B.保障社会稳定C.实行暴政统治D.确立皇权至上8.“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下列人物中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李冰B.蔡伦C.祖冲之D.毕昇 9.汉文帝曾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这反映了汉文帝提倡( )

第三单元 历史 人教版 七下 提纲

第三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1、1368年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 就是明太祖。年号为洪武。 2.明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蒙古族和女真族的防御,重修长城。 3. 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全长6000 多千米。明长城是历代规模最大、防御设施 最完善的城防工程。 4.明朝(明成祖)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大部分构成。宫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也是北京城的核心。宫城就又称紫禁城。也就是今天的故宫。 5、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结 构建筑的杰出成就。 6、明清皇帝登基、颁布重要诏书等重大庆典仪式的地方在太和殿 7、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时期。 8.明太祖废除了延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秦朝建立),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9.明朝实行“厂卫” 制度,实行恐怖专政。“厂卫”是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合称,职权大。 10. 明朝时期加强君主专权制的措施: (1)政治方面:①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 ②地方废除行中书省,直属中央的三司; ③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督; ④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 ⑤执行削藩政策。 (2)文化方面:采取八股取士,(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 个部分称为“八股文”)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 11、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称帝。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 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自洪武13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 下事……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有所决。——《明史》 (1)“帝”指谁?(答:明太祖朱元璋) (2)六部指什么?(答: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3)帝方自操威柄指什么?(答:明太祖把一切权力集中在手) (4)这一措施有什么作用?(答:使皇帝直接控制了朝廷的军政大权)13.八股文的内容、形式及其危害?(课本P62—63) 14.阅读系列顾炎武抨击八股取士的材料,回答问题::“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坑儒,而败坏人才有甚于(秦朝)咸阳之郊所坑者。” (1)以上材料中的“焚书”“咸阳之郊所坑”指的是什么?(答:“焚书坑儒”) (2)你认为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抨击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正确。因为八股取士使读书人脱离现实,缺乏实际能力;它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1405 年,派郑和率领船队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境内)出发, 第一次出使西洋(东南亚地区和印度洋沿岸)。

七下中国历史时间轴

七下中国历史时间轴 581年隋朝建立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589年隋朝灭掉陈国,统一南北 605年起开通大运河全长2700多米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四段:从北到南分为水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从北到南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开凿的目的:①游玩江都; ②加强南北交通; 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灭。唐高祖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贞观之治” 七世纪前叶吐蕃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641年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武则天建立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和同为一家“

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763年叛乱被平定。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后期黄巢起义 907年唐朝灭亡。朱温建立后梁。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都城:上京临潢府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都城:东京史称北宋 1004年檀渊之盟 11世纪前叶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1115年金太祖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在会宁称帝,国号大金 1125年辽被金灭 1127年金灭北宋。赵构(宋高宗)登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国

1227年西夏被蒙古灭亡 1234年金被蒙古灭亡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 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统一全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368年初,朱元璋(明太祖)以应天府(今南京)为都,建立明朝。秋,元灭。 1405-1433年明朝前期,朱棣(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意义: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空前壮举。 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的居住权 明朝中期1561年戚继光抗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