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围绕职业核心技能设计方案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职业核心技能设计方案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职业核心技能设计方案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职业核心技能设计方案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职业核心技能设计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孙中义

一、围绕职业核心技能设计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为了更好地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国际职业教育领域提出职业核心技能的概念。核心技能是人们在职业生涯甚至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并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最基本的技能,它们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成为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的基础,其影响辐射到整个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领域。

1、高职教育要围绕核心技能培养人才

英国是较早开展职业核心技能研究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开发研究,英国将现阶段的核心技能明确为6项,即: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与人合作、自我提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英国所开发的核心技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可转移性,它不仅是普通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行一种新型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础。

结合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中国实际情况和职业技能开发的需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OSTA)在1998年立项、2000年正式启动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国家课题研究中,提出中国自己的《核心技能标准体系》,该体系参照英国标准分为8个技能模块: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根据国情,我国“核心技能标准体系”比英国标准多了两项:革新创新能力和外语(主要是英语)应用能力。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适用的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技能型、技术型人才,必须关注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并把核心技能的培养作为各类专业人才的最终任务。因而我院在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时候,在对社会需求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核心技能的培养,研究本专业核心能力,将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

2、职业核心技能是设计培养体系的基本依据

学院修订教案计划的有关规范,是学院教育教案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制定教案计划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课程体系设计与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贯彻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案计划的原则意见》,结合我院围绕培养职业核心技能设计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思考,我院自2004年起,每年都制定印发有关规范,并强化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思想。

为了更好的指引个专业完成高职教育的两大任务,尤其是围绕培养职业核心技能设计设计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我们主要做了两各方面的规定。

一是提出六大原则,即主动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坚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培养的原则,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的原则,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注重创新和特色的原则。

二是设计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内,我们对全院的公共基础课、职业核心技能课、职业技术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尤其是对全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了基本框架。使得各专业围绕职业核心技能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的思路更加明晰,并在制度上加以规范和落实。

3、围绕职业核心技能设计专业能力的三个模块

根据OSTA提出的八大通用核心技能,结合高职培养人才培养任务,学院把高职的专业能力要求分为职业通用能力(包含于综合素质与能力模块中)、专业核心技能(又称专业知识与

技能)和职业拓展能力(包含于专业拓展能力模块中)三个模块。各模块有各自的侧重,整体又有机结合,互为促进和强化。

二、围绕核心技能培养优化设计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计是核心技能培养的基础性工作,高职人才培养要根据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要求,积极开发核心技能课程,设计适应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试,将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使之能够满足完成高职教育的两大基本任务的要求。为了使课程体系能够支撑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我院共设计了四个课程平台。

1、公共课程平台

公共课含“两课”、公共基础课和规定必修课三个部分。主要包括“两课”、大学语文、公共英语、体育与健康、安全教育、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等。根据专业不同,个别专业的可进行部分调整。这是一个院级的课程平台。

平台课程的任务除了完成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和基础理论教育功能外,还要根据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要求,突出这些课程工具性的作用,主要完成职业通用能力模块的培养,关注两个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一个是外语应用、一是信息处理。

2、职业技术基础课平台

这是第二个平台,即传统的专业基础课平台。平台课程的任务是完成职业技术基础知识或基础理论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基础素养以及行业通用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基础。这个平台是面向职业(岗位群)的,为同类专业所共有。根据高职专业管理的规律,同类专业往往由同一个系,所以这个平台又称为系级教案平台。

围绕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要求,在这个平台,我们设计了两门职业技术基础课作为推荐课程。一门是重点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表达(方法与设计)”能力的“公共关系基础”,一门是培养“交流表达(内容体现)”能力的“应用写作”。

这样,在前两个平台中,基本上体现了我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即三大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称为“三个基础”。“三个基础”分别是公共英语和应用写作两门课程支撑的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支撑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公共关系课程支撑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3、职业技术课程平台

第三个课程平台,传统称为也称为专业课平台,分为职业技术课、职业技术选修课以及独立的实训环节三类课程。这个平台是面向具体岗位的,主要是围绕特定岗位的需求,完成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一般来说,每一专业核心技能模块有2门以内的对应课程,设计一个以上的独立实训环节。

4、公共选修课平台

公共选修课程,是我院的第四个课程平台,也是一个院级课程教案平台。这个平台的着眼点是综合素质教育,目标是职业拓展能力。

按照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要求,该平台要重点关注和提升学生交流、合作、自我提高、革新创新方面的能力,教给学生职业生涯乃至人生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的行业适应能力、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能力。

我院根据师资力量、专业特色、办学特色,设计了一系列的特色课程。为了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我院将公共选修课的设计与学校综合素质教育体系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结合各种各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共同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服务。

我院从2001年给99级各专业开设选修课,2004年又重新设计了选修课开设的模式,决定由各系分别开设,并于2005年秋季在各专业全面开设了选修课程。2006年,在修订2006级专业教案计划的过程中,根据我院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设计,我们系统的优选了67门课程,作为2006级各专业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人文社科、体育与卫生、职业综合技能、经济与管理、工程技术、学院特色等六大类。

三、适应职业核心技能培养进行过程设计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有相适应的培养方法,领先的观念、科学的设计、适当的方法相配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领先的观念是先导,科学的设计是保障,适当的方法是必由之路。学院在多年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总结出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即双证结合、工学结合、产教结合。

1、双证结合提出毕业标准、设计课程体系

落实双证结合,确保学生获得一门以上的与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原则意见”中,我院对各专业的毕业标准作了统一的规定,其中明确要求,合格的毕业生应当“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能适应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获得劳动部门或有关行业的一种以上的从业资格认证或技术等级证书。”

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原则意见”提出,各专业“职业技术课的设计要综合考虑、整体优化,应结合市场规律、尊重教案规律,科学设计理论和实验教案环节的课程安排,并和专业培养有关的职业资格、技能的考试、鉴定有机地结合起来。”

2、校企结合保证培养体系设计和课程设计突出就业导向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校企结合或产学结合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走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形式。在体系的设计方面,为了使校企结合落到实处,在“原则意见”中,明确要求“修订教案计划要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要特别关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本专业领域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使教案计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产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教案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应主动争取企事业单位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条件的专业应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订和实施教案计划。”

为了保证教案计划修订过程能够体现产学结合、校企互动,在“原则意见”中,要求“教案计划方案经专业带头人提出草案后,各系要组织专门的论证会,有条件的应召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进行论证。”

学院各专业都成立了由院校教师、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此外,各专业在修订教案计划的过程中,还组织了由企业、行业人员参与的专门论证研讨会。2004年以来,学员围绕旅游与酒店管理、机电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管理、多媒体技术、商务秘书、保险、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电算化、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宝玉石技术等专业召开了20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共邀请了2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到学校参与制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工学结合进行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过程设计

工学结合是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有效模式。工学结合能够给学生以真实的角色体验,学生可以通过工学结合,了解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要求,结合自己的专业规划和职业或岗位的要求,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形成学习的主体意识,突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生中心地位。学院通过工学结合,可以密切校企之间的关系,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便于调整和优化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案方法,建设实习和就业基地。企业通过工学结合,参与院校培养的过程,有利于选聘优秀的人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是一种多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思想,首先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吸收工学结合的各种成果,有效利用来自工作一线的信息,在“原则意见”中,要求各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能力模块、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在对用人单位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要广泛吸收校内外尤其是用人单位的有教案或实践经验的专家参加,有条件的征集学生或毕业生的意见,征求他们对专业修订的建议或意见。”

(1)2+1教案改革的设计

目前,我院工学结合的主要体现在2+1的教案改革。为了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需要,我院从2003年开始,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实行2+1教案改革。“2+1”的含义是把学生高职阶段3年的学习,分为2年的在校学习和1年的岗位学习。2年在校期间,系统学习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基础的实践知识;第三学年实行工学结合,按照酒店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进入酒店的前厅、客房和餐饮等部门进行顶岗实习工作,增强专业适应性。

在顶岗工作中,学生被派往有关企业(实习基地),学生主要接受实习单位管理;这期间的培养计划,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培训、教育由双方共同承担;学生则结合岗位要求按照计划接受培训,并根据工作性质,辅以自我学习与自我提高。教案系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每两个月对各实习点进行教案巡视,现场指导学生的学习;为加强学生自身管理,学院还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撰写实习日记和实习小结,实习结束前撰写实习报告,填写实习鉴定表。

通过工学结合,酒店、学校和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受到社会、企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学院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2)其他专业的工学结合设计

除2+1教案改革的专业以外,我院各专业积极采用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作业和参与工程施工等方式,实现培养过程的工学结合设计。

岗位认知实习。我院机电类专业、地勘类专业一般都安排有一定时间的岗位认知实习,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基本程序和基本要求的感性认识,为今后全面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打下基础。

专业仿真实习。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针对某一项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作业或训练,进一步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如野外地质构造实习、钻探操作技能训练、数控机床工件加工等。

岗位作业实习。即顶岗实习,是指在毕业实习阶段,利用一个学期或一年的时间到订单培养单位或校外实习就业基地进行顶岗作业,进一步熟练技能,增加岗位的适应性,达到毕业后直接上岗的目的。

参与工程施工。这种工学结合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地质类专业的培养设计。安排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三年级学生,在学校老师和地勘单位施工专家的指导下,独立承接地质类工程工程,学生分工协作完成工程任务。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 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我认为其根本的 指导策略应该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备相对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 实践能力为的一线技工人才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走产学研结合德发展道路,建立培养学生大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

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成份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学科型教学 的影响,偏重于“学”的熏陶,淡薄于“术”的传授,“应然”要求与“实然”状态难以和谐一致。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就业,大力改革教育方式,砍掉过多的理论教育和没有必要的基础课,大力加强实际动手的实践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在相关操作的实际经验。但是又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他们往往跟某一个大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 的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分配到那些大型企业中,因此从一开始他们都建立的是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要求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而我们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不仅仅面向一个企业,往往是很多个,因为一个企业要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而这些企业有一些是相关的属于同一类型的,有一些

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

2011年5月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1-05-05 作者简介:刘志忠(1970-)男,河北临城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温斌(1979—) 男,河北临城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思政教育研究。于小五(1970—)男,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思政教育研究。 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 刘志忠 温 斌 于小五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邢台054035) [摘要]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教学深入推进和教学品质建设的重要基础,受到学界的长期重视,作为一种“可迁移的,可通用的,对推动职业技能和学习有极大辅助作用的综合性能力”,其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克服当下存在的弊端推进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个人工作实践,对此进行浅显分析。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自主学习;心理素质[中图分类号] 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专辑-0201-02 高职教育是我国较为特殊的一类教学形式,其一方面填补了中学与本科教育之间的空白,同时凭借职业化能力的培养, 为各个行业输送了大量的技工和专业技术人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高职教育的软硬件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职教育面临着改革与深入,其人才培养模式向着高素质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结合高职教育职业化的教学特征, 以及教学中学校、教师和学生都高度重视的职业技能与就业问题,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就成了高职教学深入推进和教学品质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职业关键能力的内涵 所谓职业关键能力,是与高职教育中专业能力和基本能力相对而言的。与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不同, 职业关键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可通用的,对推动职业技能和学习有极大辅助作用的, 能够适应职位升迁、岗位调动、技术进步等一系列变化因素的跨职业领域的综合性职业能力” 。职业关键能力由德国人力资源学家梅腾斯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有了一定的调整,大致上可以分为强制性能力(信息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选择性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等)两个方面,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在高职教育中学生职业关键能力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一)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在职业环境变化迅猛,外部环境和使用的设备技术都日新月异,以汽车专业为例,就目前的发展速度来看,汽车制造和维修的一体化设备不到3年就会彻底地更新换代一次。 在这样的职业环境之下,若不能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将难以适应技术的更新换代。因而自主学习能力是职业关键能力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既包括了专业技能的学习,也包括了在岗的继续学习。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很容易产生工作倦怠、 迷惘、压力过大等负面心理因素。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对于高压力下自我缓解与自我调节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职业关键能力中必须注意到心理因素这一环节。 (三)组织管理能力 团队意识与分工合作是当下职业能力中十分突出的一个因素, 随着工作难度的加大,要求的提高,个人越来越难以独自完成一项工作。因而团队中的配合意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对于提升团队工作,改善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创新和想象的能力。 时代在飞速发展,工作中无论是技术还是工作方法都需要不断地创新, 在现在企业绩效管理中,员工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考评指标,而想象力则是工作创新的重要基础。因而创新和想象能力也是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前高职教育中不利于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因素(一)心理关注与教育的缺失 这是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广泛存在的问题,由于资金的不足与教育理念的忽视,高职院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职业技 1 02

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

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 [摘要]文章从创新创业的关系辨析入手,厘清二者各有侧重、互有交叉、相互支撑的辩证关系,在剖析当前“双创型”人才培养中出现的主要症结后,提出了以专业教育为起点,以职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一体化渗透式为特征,以活动课程开发为创新的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确定了“双创型”人才职业能力层化培养实施体系、载体及执行体制。 [关键词]高职“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创业与创新的关系辨析 要开展创新与创业的一体化教育,首先要厘清创新、创业的关系。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实施创业教育,不单是为解决当前学生就业的权宜之计,还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长远大计。1991年创业国际会议的东京会议报告中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可见,“创业”不等同于创办企业或其他赢利机构,它还包含寻找机会、采取主动、创造性解决问题等内涵。创业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它的实施对象具有普遍性。 创新教育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创新教育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不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它更注重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土壤”的养成。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人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 创新与创业教育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有着必然的联系。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共性在于“以人为本”,是贯穿教育各阶段的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全面发展他们的兴趣、个性、知识和智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创新与创业教育的侧重又各有不同,创新注重价值发现,创业注重价值实现。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创新并不必然导致创业活动,创业也并不等于创新,二者应视为互有交叉、相互支撑的统一体。 二、“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1.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不甚明确。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在“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中忽视了青年学生立足岗位创新创业的主流事实,忽略了青年学生进入企业创新创业,或在就业一段时间后自行创新创业的现实性,

心得体会:关键能力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最新)

心得体会:关键能力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最新) 教育是民生之首,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并再次明确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总书记多次指出,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这本质上是对新形势下“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新回答、新阐释,实际上更是我们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功能提出了新要求——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形成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出发点,克服我国以往教育改革的功能性缺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探索一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教育改革新路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经典格言:“只有调准了弦的小提琴才可以演奏。”而我国正面临创新型人才严重缺失的现状,我们的教育却还在那条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老路上步履蹒跚,教育工作的变革迫在眉睫。在此情形下,我们又该如何定位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呢?

中学是为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奠基的阶段,我们培养的学生,起码十年以后才能走向社会。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替之快让我们更加清楚:在长达6年的中学时期,决定学生未来竞争力的不是知识,而是方法、能力。2014年8月,开学之初,新的教育教学方案制定之时,一个核心概念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能力”。 何为关键能力?这一概念最初由德国著名职业教育学家梅腾斯提到,指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的能力,是实现自我、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态度之集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自我发展、学会适应改变”等五大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学生立足社会、改变社会的根本,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和关键。 我校近四十年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证明,我国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主要有4种,即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其中,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其核心是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有效沟通能力则既包含基本的语言能力,也涉及认识他人和自我的能力,是与人相处、协同合作的必备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我管理能力指个体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一)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一) 一、目的 为认真贯彻集团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人才培养、使用。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公司的人才梯队,满足公司乃至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二、原则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三、人才培养目标 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专业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四、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及项目组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五、主要内容 本方案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人才的甄选、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方法、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一)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 公司人才培养体系由启航工程计划、育英工程计划、菁英工程计划、卓越工程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公司战略人才库。 1、启航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对有上进心、乐于学习、积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 2、育英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优秀班组长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各车间或职能部门及生产单位负责人。 3、菁英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核心技术人员及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公司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为公司后备岗位储备人才。 4、卓越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后备干部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全面的人才,为公司今后的战略扩张作好准备。 通过上述四个计划,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公司后备人才。关键岗位主要指公司根据当前或根据未来发展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公司因应未来发展变化而储备的一些可替代高级岗位的人才。

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一)

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一)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因此,应充分明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剖析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提出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彻底打破了毕业生就业由国家“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形成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出现了“双向选择找市场,立足市场靠竞争,竞争制胜靠实力”的局面,大学生无疑将面临新的更大的挑战和考验。一边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刚毕业的大学生因其尚未具备适应社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心态,对于“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的职业发展如何?”等问题没有明确的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竞争的激烈,学生在大学阶段迫切需要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职业能力的定义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工作胜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具体包括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职业道德、择业心理素质、就业法律知识、求职技巧等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应注重以学生为本。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 培养与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应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切入点,进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能对自身价值进行准确定位,从而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盲目就业的现象。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增强社会竞争力传统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共性的发展,忽略学生个性的发挥,因而造成大量高文凭、低能力的“人才”充斥企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导致学生缺乏适应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掌握知识与能力,提高素质,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加强与企业的衔接,缩短职业适应期职业能力培养应建立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企业、人才市场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设计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双轮驱动的教育教学机制,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有效缩短学生步入社会的职业适应期。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合理安排时间,增强学习效能使高职院校学生具备正确的择业观应成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可以使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择业观,正确定位,根据社会及企业需求,更加客观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合理安排在校的学习时间、学习资源,增强学习效能,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有效缩短从“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实现大学生的成功就业与职业、事业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的主要问题 学校的重视程度尚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尚待解决随着劳动力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要。有关部门曾针对“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毕业生的是什么”的问题做过调查统计,在十项因素中排在前五位的是:就业指导不够,对社会缺乏了解,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2019-01-19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发展形态的梳理,探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特点,进而对不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和审视,得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单一、孤立存在的形态,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各自特点,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多形态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形态 1.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结合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录用就业”,它通常有两种培养方式:一是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一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训[1]。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由校企双方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用工需要,通过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学校保证按照企业需求培养所需人才,企业保证录用合格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合作互利的关系。 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的英国,在我国已经持续了100多年。它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2]。它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理论和实践探索,它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促进和渗透,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和完善,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实质上是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给予企业、职业院校和学生以适当的政策扶持或资助,从而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并从中获得合理的受益,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技能培训,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学生为高职院校交付部分学费,从企业实习岗位中获取劳动收益,并在岗位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个人价值。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特点 2.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化,大体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人才培养宗旨的社会化。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化。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不仅侧重于专业技能人才社会适应度和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还受制于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人才培养方式的社会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还要为学生传授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对口的企业提供适应的岗位和技能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将发生更加紧密的联系。在高职高专教育中,专业教学改革是牵动教学全局的根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和实施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核心问题。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的指导思想 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针对性强,人才培养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又多为学科交叉专业,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生产第一线技术和管理工作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必须根据各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根据我国“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论,优化设计各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设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我院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边研究、边改革、边实践、边优化”的思路开展工作,至今已进行了三次大调整,具有“学做交替、内强外联、一主两辅、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特征,形成了“贯彻一条主线、采取两个结合、构建三个体系、实施四个循环、形成五大模块”的基本思路,其内涵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两者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对内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对外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以专业技术应用为主,兼顾技术管理和相关技术应用为辅,拓宽学生就业口径;重在改革、重在实践、重在

创新,重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贯彻一条主线”是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来优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采取二个结合”是采取企事业单位与学校相结合(产学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构建三个体系”指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养成体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实施四个循环”即实施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础、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和工程能力综合训练四个教学循环,四个循环的具体内容体现“以目标为中心,在评价中学”和“以学生为中心,在实施中学”的教育理念;“形成五大模块”是基本素质模块、通用技术模块、专业技术模块一、专业技术模块二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模块。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专业要求,我院优化设计的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曾于xx年11月和xx年6月被教育部高教司收编为全国8个指导性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之一,xx年2月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又被教育部高教司收编,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教学体系 考虑各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主要面向专业领域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第一线,将理论教学体系分解为专业技术和人文素质两大模块,每模块又由若干子模块组成,子模块由若干课程组成。以水机电多学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及评价体系研究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及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市场营销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真正的市场营销人员,是高职高专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面临的一个大课题.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培养及评价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 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都相继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以满足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需求.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市场营销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真正的市场营销人员,是高职高专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面临的一个大课题.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培养及评价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1.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所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核心职业能力,主要是针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工作中所体现出的除了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基本能力。这些能力不仅仅可以应用在市场营销的职业中,而且当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进行职位更换时,这些能力依然能够帮其顺利进入职场并得到良好的发展。一般来讲,核心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就是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处理能力;而社会能力则主要是指学生在进入职场后所面临的自我管理能力、适应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等。可以说,方法能力能够帮助市场营销人才更好的适应工作,而社会能力则帮助市场营销人才更好的适应职场和社会,这些都是人才不可或缺的核心职业能力。人才的竞争也可以说是人的能力的竞争.为了能够使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中具备更大的竞争力,为他们提供最广泛的就业机会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得到更好的职业发展。 2.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为了保证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规格和质量,以满足社会对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加强对在校学习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2.1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强化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分析营销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细化实施培养的内容、方法和形式,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2.2在校园隐性课程中养成职业核心能力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究]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 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究] 摘要:我国经济转型赋予高职教育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高职院校必须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建设入手,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以服务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定位,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大力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担负起“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时代责任。 关键词:经济转型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 一、我国经济转型赋予高职教育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一)国内外经济形势倒逼我国经济转型 国际 __爆发后,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面临着欧洲国家严峻的主权债务危机、世界范围的金融震荡、经济增长大幅滑坡、滞涨严重、失业率高企等若干矛盾。“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突出,风险挑战增多”,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巨大的挑战,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转型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和模式创新”。

(二)我国经济转型赋予高职教育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指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历史使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是提升办学质量和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根本保证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7级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附件: 2017年大数据技术与及用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大数据行业对应岗位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以大数据系统运维与管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应用系统开发能力为目标,系统掌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基本理论、大数据分析挖掘与处理、移动开发与架构、软件开发、云计算技术等前沿技术,旨在培养适应新形势下新兴的“互联网+”专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学制及招生对象 (一)学制:三年 (二)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 三、人才培养规格 (一)职业面向、预期工作岗位名称 1.主要岗位 本专业大数据基础类岗位:大数据文档编写、大数据采集清洗与转换; 大数据技术类岗位:大数据系统搭建与运维、海量数据库管理、大数据软件开发、大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分析; 2.相关岗位 大数据销售服务类岗位:大数据营销、大数据呼叫、大数据售后服务。 3.进阶岗位 大数据技术公司管理岗位和高级技术岗位 (二)起薪标准 4500元/月 (三)人才质量标准 1.知识要求 22395 577B 坻 "#27753 6C69 汩@29901 74CD 瓍 毕业生应具有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

①掌握本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 ②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理解本专业所使用的常用计算机英语,包括技术 性文档和资料; ③掌握计算机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能适应信息化建设; ④掌握Linux平台下大数据平台搭建,数据库系统搭建、优化、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⑤掌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基本的专业技能,能满足大数据岗位的基本素质。 2.能力要求 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相关工作的能力。 ①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 ②具备计算机组装、计算机软硬件故障的判断与定位以及故障排除的能力。 ③具备办公自动化设备维护的能力;具备数据库系统管理维护的能力; ④具备非结构化数据处理能力; ⑤具备数据仓库管理基本能力; ⑥具备OOP程序设计能力; ⑦具备Web应用开发能力; ⑧具备Linux Server、Hadoop项目管理维护的能力; ⑨具备数据挖掘、数据清洗、数据可视化的处理能力。 34754 87C2 蟂26102 65F6 时29227 722B 爫36456 8E68 蹨n(;; 3.素质要求 ①政治思想素质: 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 ②文化素质: 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修养,诚实守信、礼貌待人、为人谦逊的文明习惯;具有自尊自强、爱岗敬业、勤奋好学、追求进步的品格;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勾通和工作协调能力。 ③业务素质: 掌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维护、计算机网络系统维护及管理、关系型/非关系型数据库系统维护及管理、Windows/Linux服务器系统配置管理等方面、各类大数据平台搭建管理维护的专业技能的能力。(四)职业岗位资格证书

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实施方案

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后备人才甄选计划以及岗位轮换计划、部兼职计划、在职辅导、在职培训等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后备人才队伍,以便建立企业的人才梯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第二条坚持“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第三条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一工作领域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第四条人才培养组织体系--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门公司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第五条主要容 1、关键岗位继任者与后备人才的甄选; 2、岗位轮换; 3、部兼职; 4、人才调配; 5、在职辅导、在职培训与部讲师队伍的建立; 6、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 7、晋升与淘汰。

第六条适用围--各职能部门及部门公司 第二章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后备人才的甄选 第七条目的通过科学的测评,慎重地甄选,选拔出真正具有领导潜质的后备人才,以树立部门用人及人才晋升理念。 第八条甄选条件 (一)知识经验和工作业绩:基于“知识全面、经历丰富、业绩出色的员工综合素质较强,并且服众”的假设。 (二)关键资质:基于“在每个岗位上,都有一些人做得比其他人好,绩效好的人与绩效平平的人采取的工作方式是不同的;高绩效者之所以能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一般人所没有的某些特质,而正是这些特质导致了他们的高绩效”的假设。 (关键资质:1、沟通能力;2、分析判断能力;3计划组织能力;4、管理控制能力;5、应变能力;6、执行力;7、创新能力;8、领导能力;9、决断力;10、人际关系能力;11、团队合作能力;12、承受压力的能力。)注:1、后备人才分类:管理类、财务类、营销类、技术类等 (三)综合素质和潜质1、性格特征2、职业倾向3、综合能力4、心理测试 第九条甄选工具 1、基本条件通过个人材料进行分析。 2、关键资质通过调查表、访谈、评分等形式进行分析。 3、综合素质和潜质以平时考核、临时性工作反应、创新性进行分析。 第十条关键岗位继任者甄选,根据当前或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按当前中高级岗位总数的20―30%进行评定,对每一个关键岗位的继任者要选定1―3名候选人,如果部没有合适人选,可考虑以外部招聘的形式进行储备。 第十一条后备人才甄选,由各单位根据甄选条件进行初步提案,并由

国内外职业能力研究与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

摘要:从国内外对职业能力的研究与实施情况着手,继而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两个方面分析了高职教育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误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191(2009)03-0105-040引言 培养高职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它也是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任务,亦是降低教育培养成本、推进人才强国、实现与世界职业教育接轨的重要标志。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现状令人堪忧,不仅大大滞后于社会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厌学心理严重及就业时的迷茫、困惑与彷徨,因而亟待改革。高职教育呼唤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支撑它的改革、发展与进一步完善,促进它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需要。 1国外对职业能力的提出、演进及实施 职业能力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人梅腾斯(Mertens )和美国人Pratzner ,他们认为职业能力是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或者说是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 )于1974年即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关键能力的概念基于这样的设想,即存在这样的能力,并且它对人生历程的各个方面如职业生涯、个性发展和社会存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979年,英国继续教育部出版的《选择的基础》一书中首次对英国职业教育中的职业能力做出了专门的规定;之后,在1982年,英国继续教育部又出版了《基础技能》,其中明确规定了职业能力描述的两条原则:“普通性”和“迁移性”。正是职业教育理念上的不断探索、创新与突破为德、英、美三国的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与创新。在此基础上,德国、美国、英国率先发起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与探索。日本、新加坡、瑞士等国也紧随其后,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的全面整合,尽快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力求与世界接轨。20世纪90年代至今,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改革高职课程,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上由关注岗位技能训练转向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内容上寻求职业性与学术性在更高水平上的整合,课程结构上彰显模块化课程的开放性、灵活性,课程实施上由“教程”向“学程”转变,课程评价上建立起及时反馈的多元整合评价体系。 2国内对西方所提出的职业能力的引进、借鉴、探索与创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已开始注意借鉴国外成功的高职课程模式,最初以“原装引进、原装试点、原装推广”为原则,但实践证明“原装引进”容易,“原装试点”难于持续,“原装推广”几乎无法实施。其国内外职业能力研究与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 屈桂梅,马顺彬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南通226007)收稿日期:2009-05-18 作者简介:屈桂梅(1978-),女,湖北钟祥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Journal of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Vol.9,No.3Sep.2009 第9卷第3期 2009年9月

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格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二、培养目标 三、人才培养定位 1、专业能力 2、方法能力 3、社会能力 四、毕业标准 五、课程体系开发设计 1、简要说明设计设计思路 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表1 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 2、专业主干课程设置见表2。 表2 专业主干课程设置表 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工 作任务 职业 能力 主要教学知识点、技能、态度 参考 学时

六、教学计划进程与时间安排见表3-表4 表3 教学总周数分配表 学年学 期 周 数 周数分配 备注军训、入 学教育 课堂 教学 社会 实践 课程 设计 技能 实训 顶岗 实习 毕业设计 与答辩 复习 考试 第一学年一二 第二学年三四 第三学年五六 合计 表4 教学计划进程表 课程类型编号课程名称 合计授课形式教学时间安排(各学期周课时数) 学分课时讲授 实验 实践 一二三四五六 公共课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54 30 24 2 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概论 4 72 40 32 2 3 大学英语8 168 14 4 24 4 4 2 4 计算机应用基础★ 4 90 60 30 6 5 体育 5 138 138 2 2 2 2 6 形势与政策 1 40 40 1 1 1 1 7 军训 2 70 70 2周 8 就业指导 2 40 30 10 2 小计29 672 482 190 12 9 5 5 0 0 专 业 基 础 课 小计

职 业 技 能 课 小计 总计 七、人才培养方案特色说明 1、课程设置特色 2、组织教学特色 3、实习实训特色

人才是一个企业最重要也最稀缺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也最稀缺的 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也最稀缺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人才资源战略管理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是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机制的竞争。竞争是企业成败的核心所在,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是由企业所拥有的人才决定的,企业80%的效益又是由最关键的20%的人才为主创造的。因而,一个企业集团人才工作创新机制如何,能不能吸引和凝聚集团各分(子)公司及社会上的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能否合理配置、管理、开发和利用好人才,将关系到企业集团生存发展。“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推进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重点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努力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历史上,《尚书?咸有一德》中最早提出“任官惟贤才”,即要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三国志》中有一句

名言:“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成就事业的关键因素。被称做“经营之神”的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国家的兴盛在于人,国家的灭亡亦在于人,古圣先贤,早有明训;回顾古来历史,可谓丝毫不爽。经营事业的成败,不容讳言,与治国同一道理,在于人事安排是否合宜”。以及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企业家之——原GE的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将60%以上的时间用在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管理骨干。他说:“我们能做的是把赌注押在我们所选择的人身上。因此,我们大部分工作便是选择适当的人。”(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大概有300个企业的总经理是从通用电器出来的)。鉴于人才资源及任用如此之重要性,企业集团领导应审时度势,未雨绸缪,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在集团未来发展中的基础性、决定性、战略性作用,认真研究和制定适合企业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战略。要实施机制创新,通过激励和竞争机制,创造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树人用人的良好环境;建立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双向选择的劳动人事制度;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等。使企业在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在经济全球化的渗透下,在WTO的撞击中拓展生存及发展空间,增强综合实力,提高整体竞争力。 一、企业集团人才发展战略与人才定位 (一)人才资源 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一国或地区基本已经开发、具有劳动能力的总人口数,而人才是指总人口中具有特殊人力资本的群体,具有自信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 势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摘要:高职人才培养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在阐述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三种典型模式及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并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未来的趋势。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势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发展壮大,能否成为高等教育中一支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独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出来的人能否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1.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几种典型模式

(1)工学结合模式。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迸行优势互补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校企合作模式。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上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从而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能够使更多的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工作。 (3)松散型合作模式。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不完善,以及外界冗杂的市场环境的影响,其与企业不能够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模式。在这种松散的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将无从保障。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高职院校主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因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自身独具的特征和特点。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己任;(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和培养方向;(3)采取实践教学等特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4)“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成功的关键;(5)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职业能力水平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的筹码,职业能力的市场定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职业能力的发展是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改变教育观念,确定职业定向;优化教师结构,构建“双师型”队伍;合理设置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实训基地;实行产学研结合,走校企合作道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里,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高职院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主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以学历求生存”向“以能力求生存”的转变过程中,企业越来越需要素质高、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它不是单一的一种能力,也不是一个个孤立能力的机械相加,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是各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也常被称为跨岗位、跨职业的能力,即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职业能力的内容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个层次。基本职业能力是一个现代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生存能力,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而社会能力则是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行为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指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职业关键能力是指一种超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