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生态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我国生态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我国生态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我国生态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我国生态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环境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严峻挑战。目前,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了我国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了解我国目前有哪些生态问题,它的成因以及危害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症下药,集中精力去解决最急迫的问题,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土地资源、空气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动物资源等方面,具体体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减小,水质污染,水资源缺乏,动物物种锐减,天然森林资源锐减,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湿地面积减少。

放眼当前的世界,当前的中国,早已是满目疮痍,生态环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想只能问曾经和现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我们到底做了什么?是我们该醒醒的时候了,想想我们的草地、森林、空气、水,曾经的绿地变成荒漠,曾经的清澈变成浑浊,曾经广袤无垠变成大窟窿。它们为什么变成样了。

从政治方面来看,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不完善和资源价格政策的不合理性是生态环境破坏的关键因素。

生态环境立法不配套,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职责分不清,相互配合不够协调,环境资源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少,技术手段差,执法不严,群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监督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的自然资源低价或者无价的政策,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资源无价政策诱使人们单纯的追求经济产值和经济增长速度,不顾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因此造成的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自然资源的不断衰竭。

从经济方面来看,人口的持续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投入不足是生态环境破坏重要因素。

资源的需求量不断的增长,人们只有不断地向自然索取,但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和我国技术水平不发达,是我们一直以粗放的经济方式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目的,结果资源不仅大量浪费,而且给空气,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带来不可恢复的伤害,再加上我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的资金和认识不足,使问题逐日累积最后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从文化方面来看,对生态环境资源价值的认识不足和全民生态意识薄弱是生态环境破坏的一个因素。

调查显示,过去全民对许多环境问题缺乏了解,根本不可能主动去保护环境,正是因为没有意识才使当局政府没有及时颁布有效地法令来强制全民对环境进行保护,才使改革开放以来商人只关注自我利益忽视对环境的自我主动保护。

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威胁生态平衡: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生物物种减少。

酸雨是因为SO2在空气中与H2O反应H2SO3使雨水呈酸性。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我国南方土壤本来多呈酸性,再经酸雨冲刷,加速了酸化过程;我国北方土壤呈碱性,对酸雨有较强缓冲能力与稀释能力,一时半时酸化不了,酸雨可对森林植物产生很大危害。酸雨对中国森林的危害主要是在长江以南的省份。根据初步的调查统计,四川盆地受酸雨危害的森林面积最大,约为 28 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 32%。贵州受害森林面积约为 14 万公顷。根据某些研究结果,仅西

南地区由于酸雨造成森林生产力下降,共损失木材 630 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 30 亿元。环境污染与破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致使环境质量下降,甚至造成生态危机,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第二,危害人类健康。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很高时,会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状恶化,甚至在几天内夺去几千人的生命。其实,即使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不高,但人体成年累月呼吸这种污染了的空气,也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肺癌等疾病。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致使人们呼吸被污染的空气,饮用被污染的水,吃被污染的瓜果蔬菜,遭声的折磨,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具有影响范围大,接触时间长,潜伏时间久等特点。

第三,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使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人类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

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需要几倍的时间乃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恢复,甚至永远不能复原。人类为恢复和改善已经恶化的环境,必须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其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环境已经向人类亮出了“黄牌”,如再不清醒,就将会被罚出“场”外。到那时,尽管人类为子孙后代留下数以亿计的财富,但由于前人“愚蠢”的行为,毁掉了他们的生存条件,再多的财富又有什么意义!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危害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 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 2.1×103km 的速度扩展。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是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多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我国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这导致有些地区水灾频发,有些地区又极度干旱。二是人为因素,我国国民惜水、节水意识薄弱,节水措施不到位,这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七、各种污染严重 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肆发展第二产业,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

八种自然灾害_分布、成因、措施、危害

地震、滑波、泥石流等八种自然灾害,分布、成因、措施、危害 一、泥石流定义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三、形成的原因 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四、我国泥石流分布的特点 1、我国泥石流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尤其在地形条件上表现较为明显。 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和盆地之间的接触带上,此外青藏高原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也是泥石流集中分布地。 在两个地带中,泥石流又多集中分布在一些沿大断裂,深入阶段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这也是我国泥石流发生的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在每一个大型构造带中,高频率的泥石流的发生多集中在混合花岗石、片麻岩、片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页岩、泥灰岩、泥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 2、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冰雪融化有关。 高频率的泥石流往往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局部暴雨强度大、较软湿、冰雪融化快的地区,如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西藏等地,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 五、减轻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措施 防治水土流失,减轻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有许多种,生物措施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效果好。 生态环境恶化,坡面植被覆盖率低,乱砍滥伐现象严重,经常会造成水土流失。而许多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就是水土流失恶性发展的直接结果。 由此可见,崩塌、滑坡、泥石流与水土流失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生物措施。减轻崩塌、泥石流的生物措施主要包括改良耕作技术以及改善对生态环境有重要的影响的农、牧业管理方式,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 生态措施的主要作用。生物措施的作用主要包括保护坡面、减少皮面物质的流失量、固结上层、调解坡面水流、削减坡面径流量、增大坡体的冲蚀能力作用。其不仅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治本措施,而且投资少、收益快、容易被群众接受。 对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生物治理应从水土保持入手,以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为目标合理进行生物规划设计。 根据具体地区的环境、地形特点,配置体型,树种、草类、实行山水林填的综合治理,推行乔、灌,草并举的治理原则。 治理泥石流可以通过具体规划泥石流形成区,还可以造沟坡水源涵养林和沟谷水土保持林。 泥石流危害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1.人类活动已使许多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请你完成下图,总结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 2.虽然人们只曾经在陆地上一小部分地区施用过农药DDT,但是,远在南极的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 A. DDT的挥发性极强; B.这些南极企鹅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 C.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D.考察队把DDT带到南极。答:[] 3.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景观中,生态环境最差的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探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C.风劲百草折,沙埋树梢平; D.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答:[] 4.列举你知道的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填在下图中。 5.“让残酷的现实不要成为未来”是你我共同的心愿。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你打算用怎样的行动保护身边的环境呢? 探究乐园 1.在今天被人们称作“千里无人烟,干燥无水源”的罗布泊地区,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史学家誉为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的文明国度——楼兰古国。而今,楼兰古国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只有用歌曲寄托哀思,不断呼喊“楼兰姑娘你在何方?” (1)请你推测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

(2)谈一谈这一实例对你有何启示。 2.请你认真观察下列漫画,回答问题: (1)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对生物圈可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2)请分别为上面的漫画拟一个主题。 (3)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有人认为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犹如我们与自己影子的关系,请你就该比喻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堂延伸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宝贵的自然资源。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在改造自然,改善生活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对地球的水资源造成日益严重的破坏。请你阅读下面的资料,并思考问题。 松花江——哈尔滨的母亲河,多少年来,她滋润着肥沃的黑土地,静静地流淌着、养育着两岸无数的儿女。然而,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两岸许多未经处理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排入松花江,使不同河段的江水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资料表明,沿江30多个排污口,每年将大约3亿吨污水排入松花江,使沿岸城市人民赖以生存的水源越来越不符合生活饮用水的标准。据调查,松花江干流已没有Ⅰ类和Ⅱ类水质的江段,达到Ⅲ类水质的江段在丰水期也只占30%、枯水期只有11%,平水期内有13.8%江段的江水水质属于Ⅴ类水质,绝大部分江段水质是Ⅳ类,已不符合食品及制药等诸多行业的工业用水要求,更不适宜饮用。目前,松花江的污染程度仅次于海河和辽河,排在全国的第三位。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约100吨苯类物质流入松花江,造成了江水严重污染,这给松花江沿岸特别是大中城市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1)你们当地的水域环境是否也有类似的污染情况? (2)有人说:“地球上最后一滴清水将是人类的眼泪”,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3)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国家采取了哪些政策?请查阅资料列出一些在当地可采取的可行措施。

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016年8月20日,第10号台风“狮子山”在西太平洋海域形成,该台风是为数不多的能影响到我国东北地区的台风。下图示意“狮子山”的移动路径。读图回答1—2题。 1.8月30—31日“狮子山”风速逐渐减弱的原因是 A.纬度变高,且地表摩擦力增大B.植被覆盖率增大 C.地转偏向力增大D.人为干预天气 2.下列关于该季节“狮子山”对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大风造成一些农作物倒伏B.连日的阴雨天气,导致农作物减产 C.农田低洼地区积水形成渍涝D.风暴潮导致海水倒灌,造成农田土壤盐碱化 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山南麓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甲地的自然地貌是 A.河口三角洲B.山前洪积扇C.峡谷D.台地 4.图中甲地7、8月份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A.地震B.崩塌C.山洪D.干旱 5.防御甲地春季主要气象灾害的有效措施是 A.种植造林B.拆除库坝C.禁止开矿D.人工增雨 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的现象,霜冻线是区分可

能出现霜冻区域的标志。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某年某月14、15日两天霜冻线的分布。据此完成6—8题。 6.图示月份最有可能是 A.10月B.8月C.5月D.2月 7.造成图示区域霜冻线整体向西北凸的主要因素是 A.大气环流B.纬度位置C.地形地势D.河流分布 8.与14日相比,15日霜冻面积扩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A.甲B.乙C.丙D.丁 (2018届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降水相对变率是降水平均偏差(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是衡量降水稳定程度的指标。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等效频度分布示意图,下表为我国部分城市不同时段降水相对变率表。根据图表完成9—10题。 9.影响武汉和开封干旱等效频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B.气温C.降水D.河流 10.造成武汉旱灾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春季气温快速上升B.夏季受副高控制 C.秋季晴朗少雨D.冬季寒冷干燥 冻雨,俗语称“滴水成冰”,形成于特殊的温度层结,逆温层和融化层是冻雨产生的重要条件,常以700hPa温度≥0.0℃和850hPa温度<0.0℃作为冻雨出现的预报判据。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温度垂直剖面(单位:℃),据此完

中国人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

要来揭揭自己的伤疤了。其实中国人可以写《丑陋的中国人》,而旁边的那个邻居呢估计写了书名作家就要被暗杀了,当然啦这是题外话。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下面我们来聊聊关于中国人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 1空气污染。举个例子前阵子比较火的pm2.5(其实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因为某帝国主义国家驻华使馆发布北京pm2.5数值而在国内引起热议。不管他的目的如何,我们自己是不是应该反思:如果不是空气质量让人感到不舒服,我们会去追捧paper tiger大使馆发布的数据吗?其实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经常能见到一排排的烟囱在排放未达标的废气。其中的粉尘、有毒颗粒物、重金属等都被排放到了大气当中,城市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尤为严重,在坐的各位或许都有在大街上被黑烟洗礼过的经历吧? 由此带来的酸雨及呼吸道疾病、皮肤病、甚至肺癌的高发我想很值得我们反思。2水污染。我生在河南郑州,居住的地方有一条金水河,10年前有人在那里钓鱼嬉戏,可是现在却因为城市污水排放变成了一条臭水沟。我的老家在河南巩义,就是农村,同样在10年前我9岁还在小河沟里摸螃蟹,可现在却因为一家印染厂河水能在一天当中变化赤橙黄绿青蓝紫甚至更多颜色。我现在身在大山大水的大武汉,长江就在我们身边,可是就拿江豚、中华鲟来说,他们——还剩下多少?很痛心,我不想再说下去了,可是如果我们不去正视我们所犯的错误,儿时摸螃蟹的经历和可爱的江豚会成为我们永远的回忆 3.固体污染。通俗来讲,废弃的建筑材料、塑料等固状物都可以称作固体废物。而这些垃圾的不当处理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固体废物如果露天堆放,其散发出的各种有毒有害气体会直接进入大气,污染空气。经雨水冲洗后,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又会随着水渗透到地下,造成土壤、地下水的污染。对地表的污染就更不用说了。我不知道在做的当中有没有去过垃圾厂的。如果有去过而且你不是在那里工作的话,此类经历真的会令人终身难忘。真的是令人作呕的气味不断向你侵袭,目及所示全部都是一座座的垃圾山,我甚至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汇来形容我所看到的场景。就是这样的垃圾场在每座城市的周围,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其实关于中国人破坏生态的环境的恶果还有很多,我简单列一些数据 1 .由于气温的不断升高,喜马拉雅山部分冰山将在今后4 0年内消失。千湖之省———湖北省水质堪忧,一半中小河流、湖泊受污染; 2 .“沙龙”每年吞噬我国国土 2 4 6 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尤以“三北”(华北、西北、东北)沙化最为严重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播主1201 曹文琦未完稿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一、上的生态环境破坏据研究, 4000 年前,黄河流域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西周时,黄土高原拥有森林 4.8 亿亩,森林覆盖率为53%(而现在的全国森林覆盖率仅 为 13% ,航拍和专家分析的结果仅为8.9%);及至春秋战国, 狼烟四起,烽火连天,人的生存环境开始遭受巨大的破坏。 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折腾百姓,继续毁灭生态,大兴土 木,大伐森林,史书中就称“蜀山兀,阿房出”。汉时,中国人口剧增,统治者的思想又都是崇本抑末,以粮为本,单 一的粮食种植业,砍掉林、牧、副、渔、商,结果,重农反 而误农,粮食产量反而上不去。因为重农贵粟,必然毁林开 荒,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地力下降,从而导致农业劳 动生产率每况愈下。 而且,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不像游牧民族或者欧洲人是牧 农产品并重、以肉类奶类为主的,中国人饮食几乎等同于吃 植物性的粮食,所以,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我们的祖先只好 大规模地毁林开荒。还有,中国古代有着庞大的专制官僚机 构和军队,而军队又以步兵为主,它不像游牧民族、西方民 族以骑兵为主之补给容易,饿了吃马肉渴了喝马奶就行,可 以就地解决,中国人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粮食总是军事家们考虑的头等重大的问题;由于粮食保存的时间比肉

类、奶类长久,所以,中国的家、军事家总是追求庞大的粮 食储备,以应付不测。 为了解决政府、军队的巨大供给问题,中国人也只好开 荒。西汉开荒8 亿亩,东汉开荒7 亿亩,至此黄河流域的森 林全部倒地。三国时期,中国人口从东汉时的 5648 万,减至 767 万,民族差点毁灭,生态也就再所难保,火烧赤壁、 火烧连营八百里,也不知烧掉了多少森林。南北朝时,兵燹 战乱频仍,中国人开始大规模南迁,长江流域的生态也就面 临着威胁。 隋时隋炀帝大兴土木,唐时开发东南,开荒14 亿多亩,“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加上隋唐征战、五代动乱,后来, 又经过宋辽金元争霸天下,元末、明末、清末、民国的战乱 破坏,中国人的生态资源被破坏殆尽。 可见,王朝循环不仅常常使得中华民族的人口减少过半 (中国历史上有10 次战争造成了人口减半),人民蒙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且使得子孙后代继续生存下去的环境遭受了灭 顶之灾。二、生态环境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长时期内仍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跃进”全 民炼钢,大规模砍伐森林;“文化大革命”时“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 ,梯田修到山顶上,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改革开放之后,政府虽然开始重视环境问题,但由于体制、 制度的原因,环境恶化的状况一时还难以扭转过来——高消

绿色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6.何为“绿色污染”?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绿色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20分) 绿色污染是指某种入侵生物大量繁殖,损害了土著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导致的物种减少,生态环境毁坏的现象。引起绿色污染的植物都是外来物种,它们通过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进入到污染发生区,经过一段默默无闻的潜伏期后,突然爆发出来,给人类带来巨大麻烦。由于绿色污染带来的损害之大,又难以治理,犹如一场战祸,故我们常常把引起绿色污染的外来植物称作“入侵植物”。 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1)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大 爆发,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比如,凤眼莲又名水葫芦,原产于南美洲,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我国,五、六十年代作为猪饲料在推广。特是现在已遍布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河湖水塘,疯长成灾,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阻塞航道。 我国每年因打捞水葫芦的费用就多达5—10亿元,由于水葫芦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接近100亿元;空心莲子草又名水花生,原产于南美洲。1892年在上海附近岛屿出现,50年代作猪饲料推广栽培,现在几乎遍及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成为草灾,主要表现在:(1)堵塞航道,影响水上交通; (2)排挤其他植物,使群落物种单一化;(3)覆盖水面,影响鱼类生长和捕捞; (4)在农田危害作物,使产量受损; (5)田间沟渠大量繁殖,影响农田排灌; (6)入侵湿地,草坪,破坏景观; (7)滋生蚊蝇,危害人类健康。 2)绿色污染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极本 地物种的生态,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1980年地处闽东沿海的福建省宁德市从美国引进了草本植物大米草。然而,大米草引进后的迅速蔓延和疯长,不仅蚕食了闽东沿海的滩涂,造成海洋环境污染,而且导致沿海滩涂物种大量减少。大米草种植的结果与原来引进的目的恰恰相反,并未给宁德农民带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处理办法修订稿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处 理办法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南昌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巷三公路LM—9项目经理部 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处理办法 编制: 审核: 批准: 南昌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二0一五年三月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处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本项目境监督管理,及时依法妥善地处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根据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以及因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或生态遭到破坏,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第三条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根据类型分为水污染事故、海洋污染事故、大气污染事故、噪声与振动危害事故、固体废物污染事故、农药与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放射性污染事故、生态破坏事故等。 第四条根据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程度分为四级: (一)一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者为一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伍千元以上,两万元以下(含两万元)且对环境造成影响的。 (二)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两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含五万元)的; 2、人员发生中毒症状; 3、因环境污染引起厂群冲突; 4、对环境造成一定危害。

(三)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含十万元)的; 2、人员发生明显中毒症状、辐射伤害或可能导致伤残后果; 3、人群发生中毒症状; 4、因环境污染使社会安定受到影响; 5、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 6、捕杀、砍伐国家二类、三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四)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十万元以上; 2、人群发生明显中毒症状或辐射伤害; 3、人员中毒死亡; 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的正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6、捕杀、砍伐国家一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第五条项目环境保护成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事故处理领导小组”)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报告与处理实施统一领导。针对具体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项目部组成由相应的业务科室牵头的临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调查处理小组(以下简称“事故调查处理小组”)负责调查处理的具体工作。 第二章管辖

自然灾害与防治(高考真题含答案44道2012—2014年)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含答案44道)试题汇编(2012—2014年)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考点1: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包括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2012广东卷文综5)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出现的灾害现场,其灾害类型是 A.泥石流B.地面沉降C.陨石坠落D.滑坡 【答案】A 【解析】仔细看图,可以清楚看到公路一侧山体整体移动——滑坡。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地质灾害类型 2.(2012浙江卷自选)【自然灾害与防治12】(10分)读美国本土主要自然灾害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①—④代表不同的灾害类型。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灾害类型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单选,3分) A.①龙卷风②海啸③飓风④暴风雪

B.①海啸②暴风雪③龙卷风④飓风 C.①海啸②飓风③龙卷风④暴风雪 D.①飓风②龙卷风③暴风雪④海啸 (2)下列关于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选,3分) A、飓风一般发生在春季 B、暴风雪主要发生在冬季 C、海啸一般发生在白天 D、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夜晚 (3)龙卷风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或人畜“吸”起卷入空中,往往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试从地形与气候角度分析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原因。(4分) 【解析】 (1)考查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分布及主要类型; (2)考查美国本土自然灾害时间规律; (3)考查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气候、地形原因。 【答案】: (1)C (2)B (3)地形:平原地形有利于冷暖空气长驱直入。气候:春夏季;向大陆输送的暖湿空气与来自西部的干燥冷空气相遇,积聚到一定强度后产生龙卷风。 (2012天津卷文综2、3)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2),回答2题。

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环境破坏是指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那么,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有哪些呢? 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 人类的许多活动都向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和人工环境排放有害物质,造成环境污染;自然界的一些变化也影响环境的质量。 当前,我国是世界上惟一以煤炭为基本能源的大国。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煤炭占75% 能源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并不仅仅如此。它也已经和正在给人类带来许多麻烦。这主要是由于能源(主要是占总量80%的化石能源)的利用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初期,能源的使用量及范围有限,加上当时科学技术和经济不发达,对环境的损害较小。又由于环境的恶化是积累性的,只有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察觉到它的明显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人类的特别注意,因此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然而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由于能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致使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目前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几十亿吨甚至几百亿吨的CO2粉尘及其他有害气体。这些排放物都主要与能源的利用有关。它给人类带来的后果是:由于CO 2等所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全球性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增多;随着SO2等排放量增加,酸雨越来越严重,使生态遭破坏,农业减产;氯氟烃类化合物的排放使大气臭氧层遭破坏,加之大量粉尘的排放,使癌症发病率增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必须指出,目前全球性的环境恶化,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其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上,利用当时世界上廉价的资源(包括能源),不顾后果地向环境疯狂索取,并排放大量污染物积累的结果。直到现在,发达国家仍然是世界上有限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CO 2等有害气体的主要排放者,其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4,他们对世界环境的恶化应负主要责任。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师: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那一刻起,人就成为生物圈中的一分子。人类不断进化发展,逐渐变成了强者,而现在人类已经强大到能够影响生物圈的面貌。有的人说,人类的出现给生物圈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文明,使得整个生物圈欣欣向荣;也有的人说,人类的出现给生物圈带来了危害,人类的活动使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那么,到底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是有正面影响,还是有负面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型的辩论会。全班同学分成正反两方,分别为自己一方所持的观点进行辩论。首先由正方先对自己一方所持的观点进行陈述。 正:我方的观点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具有正面影响。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人类的活动使得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加快了;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通过高科技的手段,改良了土壤,创造了新的品种;人类的辛勤劳动使荒山变成了绿油油的农田,使沙漠变成了绿洲;我国建设的“三北”防护林,有效地抑制了沙漠的蔓延。由此可见,人类的活动改善了生态环境的面貌,对生态环境有正面影响。 师:现在请反方同学陈述。 反:我方的观点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具有负面影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生物圈的和谐,打破了生态平衡,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即使人类会做出一些对环境有益的活动,但那也是在人类破坏环境后所做的一点弥补,而这一点补救却比不上人类破坏的千分之一。因此,我们认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具有负面影响。 师:两方同学都已将自己一方所持的观点陈述完毕了,都非常的坚定而自信。下面进行自由辩论。 正:人类可以消灭一些有害物种,如苍蝇、蚊子、老鼠等,消灭了这些有害生物,可以减少疾病在动物之间的传播,有利于保护珍稀物种。 反:但是没有人类的时候,也没有使物种减少啊,反而是人类出现以后物种才减少了。 正:物种的灭绝有自然的因素,有它本身产生和消亡的自然规律,而且有些物种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而灭绝了,并不全是人类的原因,而且人类通过基因重组又培育出了许多新的品种。此外,还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保护那些濒危的物种。 反:你们还记得沙尘暴吧,满天飞沙,天都变成红色的了。就是由于人类的滥砍滥伐,破坏森林和草原,才使得沙尘暴频频发生。这不正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吗? 正:那人类还建设防护林呢。防护林能隔沙,在沙漠的边上建上防护林,可以减慢沙漠化的进程,这对生态环境具有保护作用。 正:而且人类还可以引进物种。你们都听说过屎克郎吗?澳洲本来没有这种生物,他们的牧场由于牛羊的粪便不能清除,以至于草场快要退化了。这时他们从国外进口了屎克郎。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教学设计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其生存和发展一直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紧紧相依。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生命活动,还包括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并以后两者的影响更大。据调查,有些影响已经涉及到整个生物圈了。本节课的设置,正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出发,去发现和思考人类对生物圈的正负面影响,其中许多负面影响已经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迫使人们不得不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 关键信息: 1、本节课的设计依据教材的环保思想为主线,教师大胆的脱离了教材的内容,依据《生物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创新,加强了生物教育和当地学生实际的联系,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次历时1个半月的学生研究性学习。 2、整个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收集身边的生活素材,使资料的收集和发布成了学生的一种经常化的学习活动,并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样既发扬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信息搜集、整理、应用的能力,又自然地用到课堂教学之中。 3、多媒体课件中音像资料的使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串起了学生的情感线,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到主导作用。 二、学习者分析 初中阶段是科学启蒙教育的最重要阶段。初一阶段的学生,一方面有小学的知识基础,能够独立的阅读文章和进行简单的探究;另一方面该年龄段的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大,对各种知识现象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原动力。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如果能够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最容易形成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志趣,培养学生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学习导引 切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是生命诞生的摇篮和生活的乐土。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包括人类不恰当的开发和利用),地球正在逐渐向着“失乐园”发展,它不断向人类出示“黄牌”警告: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大面积破坏,全球森林面积锐减,酸雨快速蔓延,土地日益荒漠化,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日趋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污染与退化、耕地减少。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同学们,为了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和安宁,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吧! 知识闯关 1.人类活动已使许多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请你完成下图,总结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 2.虽然人们只曾经在陆地上一小部分地区施用过农药DDT,但是,远在南极的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 A. DDT的挥发性极强; B.这些南极企鹅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 C.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D.考察队把DDT带到南极。答:[ ]

3.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景观中,生态环境最差的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探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C.风劲百草折,沙埋树梢平; D.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答:[ ] 4.列举你知道的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填在下图中。 5.“让残酷的现实不要成为未来”是你我共同的心愿。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你打算用怎样的行动保护身边的环境呢? 探究乐园 1.在今天被人们称作“千里无人烟,干燥无水源”的罗布泊地区,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史学家誉为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的文明国度——楼兰古国。而今,楼兰古国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只有用歌曲寄托哀思,不断呼喊“楼兰姑娘你在何方?” (1)请你推测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 (2)谈一谈这一实例对你有何启示。 2.请你认真观察下列漫画,回答问题: (1)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对生物圈可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2)请分别为上面的漫画拟一个主题。 (3)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有人认为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犹如我们与自己影子的关系,请你就该比喻发表自己的看法。

知识讲解 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高考总复习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编稿:王艳欣审稿:李永华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复习建议 重点掌握干旱、地震、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重点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关联性和灾情严重的成因,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知识清单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1.热带气旋(台风) a.形成条件:有广阔的________洋面,海水通过________,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________;有________的不稳定大气层次结构,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________。 b.主要分布地区:Ⅰ.________北部及沿海地区;Ⅱ.________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Ⅲ.加勒比海和________东部海岸。 2.地震 a.地震易发区: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________。 b.主要地震带:________地震带和________地震带。 (3)洪涝灾害 a.成因:Ⅰ.气候:降水强度________且________;Ⅱ.地形:地势________且排水________。 b.分布:主要集中在________纬度地区的季风气候区、河流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 二、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地质灾害 (1)地震:a.多发原因:我国位于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b.分布区:________、新疆、华北和________四个多发区。c.灾情特点:________重________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________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2)滑坡、泥石流灾害:a.多发原因:________面积广,山高沟深、地势________、地质构造________和上层岩性相对________,夏季多________。b.分布:________地区为重灾区。 2.水文灾害 (1)雨涝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________、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2)我国雨涝主要发生在东经110°以________、北纬20°~45°这一范围。东部平原地区________是导致涝灾发生的根本原因。 3.气象灾害 (1)旱灾:a.多发中心:________、华南、西南和________地区。b.灾情:旱灾导致的________灾情重,________受旱灾危害巨大。 (2)台风:多发生于________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3)寒潮:a.成因:________迅速入侵并造成大范围剧烈________,并伴有大风、雨雪、

主要自然灾害成因,危害与防御

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学案 主编:周海超审稿:张秀娟 考点: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与防御第一课时 [考点讲解]自然灾害与防治答题思路 一、气象、水文灾害: 1、洪涝灾害 ①我国典型地区:东部季风区(东北、黄河、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等) ②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a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b夏季风的强弱变化;c台风的影响; d 厄尔尼诺现象 (地形)e地势低洼,水流不畅;(东部平原) (水系)f水系支流多; g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h河道弯曲(荆江河段)。 人为原因:a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b围湖造田;c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③治理措施:a中上游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b退耕还湖;c修建水利工程;d裁弯取直,加固大堤;e开挖入海河道;f修建分洪蓄洪区;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h非工程措施等. 2、干旱缺水问题: ①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 ②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自然原因: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b水污染严重;c浪费多,利用率低。 治理措施:(开源节流)a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f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华北春旱原因:a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b夏季风弱,雨季未到c春耕需水量大. 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a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b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但东北地区在盛夏季节,常有久晴高温天气引起的旱灾。 ③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④广东冬旱:a冬季降水少b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c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 ⑤西亚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或信风带控制,降水少。 ⑥中亚干旱: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旺盛 ⑦解决干旱措施:a修建水利工程,引水灌溉; b农业:营造防护林;选择耐寒作物;改进耕作制度;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3、台风 世界: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西北太平洋(最多)、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我国: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各省区受影响最大 形成原因: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要和图联系),水温26摄氏度; 台风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台风眼区晴朗无风) 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如何减小台风损失: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建设沿海防风林、防波堤等生物和工程措施。4、寒潮 时空分布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 我国冬半年常发,每年秋末、冬季和初春。 影响范围大,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受影响较小,滇南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被认为寒潮影响更小。 形成原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和冷锋(注意图)联系。 灾害特点:降温辐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大风、降温、霜冻、暴雪、冰害等灾害性天气。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尤以春季和秋季对农作物危害较大。 寒潮的利:冰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 防御:a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及早防护;b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作物覆盖、烟熏等) 5、沙尘暴现象 ①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②自然原因:a气候干旱,降水少;b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c地表植被稀少等;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矿。 ③措施: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控制载畜量;c营造“三北防护林; d退耕还林、还牧;e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f禁止采伐发菜等 6、风暴潮: 我国的风暴潮分布: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10月;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7、雪灾:以2008年1月我国南方雪灾为例 ①强烈的“拉尼娜”现象导致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异常是这次全球性雪灾的首要原因 ②反复爆发的强烈冷空气长驱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相遇在南方而形成的冷锋锋面长期存在 ③山脉对冷锋锋面的阻挡作用更延长了锋面的停留时间,加重了雪灾(贵州是准静止锋影响) ④长期低温天气产生的大量冻雨及积雪融化而导致的冰冻是造成这次严重灾害的自然原因 ⑤防灾意识薄弱、抗灾自救应变反应迟缓及基础设施抗灾设计标准低下是造成这次严重灾害的人为原因 ⑥大量积雪及冻冰融化可能会诱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 二、地质地貌灾害: 1、地震

浅析台风灾害成因及其预防措施

学号:20135081143 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 年级2013级 姓名陈新乐 论文题目浅析我国台风灾害成因及其预防措施 指导教师韩艳职称讲师 成绩 2014年12月24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前言 (1) 1我国台风灾害的特点 (2) 2造成台风造成的主要因素 (2) 2.1台风大风引发灾情 (2) 2.2台风降水引发灾情 (2) 2.3风暴潮引发灾情 (2) 3我国台风灾害预防存在的问题 (3) 4关于台风灾害的预防措施的建议 (3) 4.1加强领导、各部门密切协作 (3) 4.2加强防台风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防台风意识 (3) 4.3加快海堤建设,提高防御能力 (3) 4.4加强气象、水文监测预警系统和通信指挥系统建设 (3) 5总结 (4) 参考文献 (4)

浅析我国台风灾害成因及其预防措施 姓名:陈新乐学号:20135081143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 指导教师:韩艳职称:讲师 摘要:台风(泛指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级的热带风暴是地球上破坏力极强的一种自然灾害,常常风、洪潮并发,不仅毁坏江河海堤防等水利设施和影响交通通讯船舶、水产养殖等工农业生产,而且使建筑物和人民生命财产等遭受重大损失。台风灾害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制约因素,也是沿海人民的心腹之患。因此,分析台风造成灾害的原因,做好防御台风的减作,意义重大。 关键词:台风;灾害成因;防御 Cause analysis of typhoon disasters in China and its preventive measures Author chen huan Abstract:Near the center of typhoon (refers to the maximum wind power level of the tropical storm is a natural disaster, earth devastating often wind, flood and tide of complicated, not only the destruction of river embankments and other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and the influence of traffic communication shipping, aquaculture and other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ke the buildings and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uffered major loss. The typhoon disaster has becom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astal areas,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but also the past the coastal people. Therefor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typhoon on caused disasters, completes the defense typhoon made significant reduction. Key words: typhoon;the cause of disaster;defense 前言 台风,指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世界气象组织定义:中心持续风速在12级至13级(即每秒32.7米至41.4米)的热带气旋为台风或飓风。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国际日期线以西,东经100度以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