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探析《论语》中的为师之道

探析《论语》中的为师之道

探析《论语》中的为师之道

[摘要]认真领会新课标的精髓,以《论语》中孔子的教学论述为理论依托,结合日常教学实践进行比照剖析,重新认识孔子有教无类、正身正人、教学相长、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现行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牢固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而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国家建设人才。

[关键词]孔子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师角色转变

自从韩愈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以来,人们一直奉从至今。教师扮演着单方面传授知识和道理的角色,教师在学生面前是权威、偶像。但新课标要求教师走下“圣坛”,平视教学对象,转变教师观念,树立全新教师观。教师要从“灌输现成知识”转变为“确立人格楷模”,从“传输现成知识”转变为“共同建构知识”,从“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共同寻求新知”。在这个背景下,我重读《论语》,想从老祖宗孔子那儿取点经。这一读,如醍醐灌顶,《论语》使我再次明白了该怎样为师之道。现将其中涉及为师之道的篇章摘录一些,并稍加整理,略述心得,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有教无类,师门永敞

《卫灵公篇》: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本义是人无分贵贱,国不分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因此,孔子的学生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子路、子夏、子贡等。从职业上看,经商的、从政的、做司仪的、干杂活的和书呆子各种类型都有。孔子的学生有来自鲁、齐、晋、宋、秦、楚等不同国度,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这真正体现孔子博爱精神和宽大胸怀。

“有教无类”给我的启发就是:关爱每一个学生。学生个虽然千差万别,但在老师眼中不外三类:优秀的、普通的与调皮的。我们对优等生总是关爱有加,却往往会忽视普通生,讨厌调皮的孩子。但是,现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哪怕他是一名“捣乱分子”。这后两类学生占一个班级人数的大部分,教师应怀着孔子一样的博爱精神和宽大胸怀,关爱每个学生,给每个学生都受到教育的机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