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任教学科:

任教年级:

任教教师:

第1课基本形体切挖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形体切挖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创造出有特色的切挖造型。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材料,花泥、萝卜、陶泥、切挖工具等。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展评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⒈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几何形体。

⒉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课件)生答。

师总结: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或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

⒊欣赏课本范图以及草图,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形体切挖?

形体切挖就是将基本形体的某一部分切除或挖空,切除的部分可以是规则形体,也可以是不规则形体,使这个基本形体成为一个新的造型。如凯旋门是在六面体上切除一个规则的拱形门,而矮凳是在圆柱体基础上切挖掉一个不规则形体。

二、发展阶段

⒈尝试做

师:每位同学准备好一块立方体的泥材,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尝试制作《凯旋门》,比比哪个小组最快。(生练习)

请制作最快的小组介绍他们的制作方法。

师总结:切,用刀(强调握刀方式);挖,可用汤匙;还有很多东西也可利用,例如:纸卷筒,可以在花泥上镂空等。

⒉欣赏讨论

欣赏以形体切挖方式制作的各种图片。

⒊教师示范

师示范怎样将六面体花泥加工成圆柱体,示范完整作品的切挖。完成后把作品进行写生。

三、练习阶段

作业内容:根据构思对基础形体进行切挖练习,做完后根据作品画出结构图。

学生制作,师巡视辅导。

四、作品展示

作品摆在展示台上,评选出最棒的作品,请作者说说自己的构思以及制作方法。

五、拓展阶段

欣赏以形体切挖方法及不同材料制造的建筑、日用品等图片,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反思:

第2课点的集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点的不同存在形式,学习表现点的集合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各种点与线的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其掌握不同点的表现形式,从而有选择的进行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点、线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明白点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及其在各类画种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运用点的集合表现特殊画面效果。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作画工具。

学生:彩笔、水粉颜料、作业纸、彩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课题

欣赏多幅生活中的点的集合画面,导入课题。

⒈日照举办帆船比赛的画面,在辽阔的海面上,每一艘帆船就是一个小点,许多驶出港口的帆船构成了无数点的集合,也构成了一幅别开生面的图画。

⒉草原上的羊群、马群构成的画面。

⒊马路上的汽车构成的点的集合的画面。

随着图片的播放描绘场景,在描述中让学生明白点是在相对空间中较小的物体,许多物体集合起来就可以形成画面。揭示并板书课题《点的集合》。

二、寻找,渗透概念

通过学生熟悉的图片,仔细观察,在自然界中寻找各种各样的点,明白点无处不在。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得出:豹皮上的斑点、花园里的点点小花、夜空中的星星是

点。从高处往下看,大树是点,车辆是点,人物是点。抬头看,飞机、小鸟也都是点。甚至于在中国地图上我们所在的城市也是点。

再给出一组图片请学生再辨析那些是点。经过刚才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点的分辨再加上现在这些图片的出示,学生可以得出:点的形状可以是各种样子的,只要在相对空间中较小都可以看成点。

三、欣赏,感受魅力

通过多种不同的绘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学会用多种绘画形式来创作丰富多彩的点的集合作品。

马赛克壁画用小块不同色彩马赛克镶嵌而成。

电脑绘画,将点整齐排列,用黑白画的形式表现图案。白点集合表现物体,黑点集合表现背景。

中国画中的点不仅墨色万变,还概括表现型型式式的物象。

民间工艺把点的组合作为自己画种的表现手法。

欣赏修拉作品《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揭示点彩派绘画技巧:将各种原色直接点在画面上,不经调和的颜色经过重叠形成丰富的色彩,画面给人朦胧的效果。

凡高的《星月夜》将点进行方向形组成,形成线化感觉,增加流动效果。

四、提示,学生创作

作业要求:以不同的点为造型元素,采用多种工具和材料,完成一幅有创意的作品。

可以让学生自己观看书上的绘画步骤,这里的步骤简单易懂,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用合适的材料创作,题材不限。

五、评价,展示作品

在学生绘画创作中,巡视指导,对于闪观点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

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的方法展示讲评作品。

教学反思:

第3课远去的路

教学目标:

⒈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所学透视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⒉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现象。

⒊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教学重点:

⒈通过观察了解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⒉能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创作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道路的变化,由此及彼,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自然中其它物体的透视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绘画彩笔、作业纸、彩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在练习纸上画一条由近到远的道路。

分析学生的练习作业中的透视运用,导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发展阶段

⒈透视的发展史

课件欣赏乔托的作品《逃亡埃及》,并出示古埃及的画面,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学习乔托在画面中通过明暗等绘画手段表现了人物及景物的透视感,是透视学的奠基人。

欣赏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加深对作品中透视现象的认识。

⒉自然中的透视

以一幅有明显透视效果的道路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画面中都有哪些透视现象,教师总结并板书:近宽远窄、近高远矮、近大远小

结合课件讲解物体的透视感,并渗透视平线和视点的概念。

对照图片,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往远处看,画面中的透视也有相应的变化。

⒊欣赏作品中的透视

欣赏《呐喊》等系列绘画作品中的透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在画面中的作用,并同时引导学生欣赏画面的构思和表现,为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

三、学生创作

作业内容:利用绘画或者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要求:在画面中要表现出道路的透视感。

可以根据想象添加合适的环境。

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讲评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透视的几种表现。

教学反思:

第4课线与造型

教学目标:

回顾知识,总结线条的不同类型。能从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分析线的构成形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生活中提炼概括不同形式的线。

学会欣赏艺术作品中的线的表现力。

能够运用线条表现人物的头像,尤其是表现人物头发。

教学难点:对线条的组合进行组织,运用有规律的线条进行精细刻画人物发丝。

教学准备:

学具:绘画纸、黑色勾线笔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课题

课件出示宋代画家武宗元的作品《朝元仙仗图》。

通过这幅作品的欣赏,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出示中国画线描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图中主要是用什么来表现画面的?

教师小结:看来线是表现造型的主要手段。导入板书课题。

二、讲解演示阶段

⒈生活中的线

出示生活中跟线有关的图片,蜿蜒的长城,斑马身上的线,重叠的树干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线和我们的生活是分不开的。

引导学生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其他和线有关的场景?师总结线的不同种类:直线、曲线、粗线、细线、长线、短线、波浪线和折线等。

⒉艺术作品中的线

观察艺术作品中的线,说说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这些线的?

教师小结线的组合:

有规律的排列:整齐、有秩序,富有节奏的美感。

自由性的组合:自由、优美、富有创造性。

在创作时,根据物象的特征,启发引导学生可抽象地表现画面。

⒊小练笔

根据线的不同组合形式,同学们在练习纸上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练习表现线条的组合。

展示并简评学生的小练笔存在的优缺点。

⒋教师示范

多媒体出示不同发型的图片,用头发作比喻,分析直发、鬈发分别给人什么感觉?

教师找学生做模特,简单演示怎样画人物,如何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不同的发型,并板书步骤。

⒌欣赏表现人物头发的学生作品,拓展学生创作思维。

三、学生创作阶段

作业要求:用线条表现人物头像,着重表现人物的头发。

教师指导,对无从下手的学生可以单独指导示范。

四、展示与评价

展示优秀学生作品,让学生互相说说谁画得好,头发画得怎么样,还应该怎么改进。

五、课堂小结

通过大家的作品可以看出大家对线已经十分了解,并且能用线来表现头发的造型,我们可以把今天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以后的作品创作中,让我们的画面更加丰富。

教学反思:

第5课风景写生

教学目标:了解风景写生的题材,学会如何制作取景框,并能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风景写生。

教学重点:制作取景框,学习线描写生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取景框,选取一处风景进行线描写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风景图片若干、自制取景框若干。

学生:教材、铅笔、绘图纸、黑色卡纸、剪刀、风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出示家乡日照的宣传视频,通过听音乐观看视频,体会欣赏家乡的美景。

二、发展阶段

⒈带着问题欣赏作品

课件出示画家的写生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是如何运用和组织线条的?

学生欣赏,根据问题回答。

教师总结:在绘画时要灵活地运用线条,注意线条的轻重、疏密的排列,同时要注意物象的前后遮挡关系,面对远处的静物要用较虚的线条,近处的景物线条则要实一些。

⒉制作取景框

课件出示一张庞大复杂的建筑群图片,提出问题:当遇到这样多而复杂的景物是,我们应如何绘画呢?引出取景框的作用。

⒊取景框的使用

课件出示如何利用取景框选取景物的方法。

三、课堂写生

教师带领学生拿好需要的材料到操场上,面对我们的教学楼和体育馆利用取景框取景,选取自己喜欢的风景进行绘画,在绘画构图时应注意取舍,主体要突出。

四、展示与评价阶段

展评作品:自评,谈谈自己是如何选取景物的如何构图的。互评,谈谈同学作品中的优点。师评,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或者提出修改意见。

五、小结

鼓励学生课下也可利用线描的形式画画身边的景物。

教学反思:

第6课让剪影动起来

教学目标:

⒈了解皮影的相关知识,体会皮影艺术的特点。

⒉学习怎样去制作剪影,最后怎样让剪影动起来,体验皮影艺人的表演技能。

⒊通过对剪影知识的了解和制作剪影,增强学生对中国民间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剪影人物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皮影活动的原理,并能学习让剪影人物动起来。

教学准备:

学生:卡纸、剪刀、针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⒈同学们,你会剪纸吗?平时都剪些什么?(课件出示传统剪纸作品)

教师小结:对,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影子,我们把这样的画称为剪影。剪影是一门艺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皮影戏就可以成为会动的剪影,今天我们也来研究一下如何让剪影动起来。(板书课题)

二、发展阶段

⒈看皮影

①介绍皮影戏知识。

②皮影戏是是操纵以动物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

表演,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

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

乐演奏,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展示皮影图片。

②欣赏皮影戏表演视频。

③研究皮影人物的制作方法。

出示真的皮影人物,分小组欣赏和研究皮影人物的质地,造型,再观察一下它们各关节的连接处是怎样连接的?同学们动动手让皮影人物动一动。

⒉做剪影

①教师讲授制作剪影的过程。

在制作之前,以小组为单位构思表演故事,分工制作。

讲授制作剪影的过程和方法。

②学生制作

画草图→将草图形象拓在黑色卡纸上→将人物形态的各部位按关节分开剪→连接→在相应的部位装上木棍

三、展示与评价阶段

根据构思表演自己制作的剪影故事。

以小组为单位将制作好的剪影轮流展示并表演。

师生互动,说一说制作剪影和表演剪影的感受,交流一下。

四、教师总结

从传承民间艺术的角度教育学生热爱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面对正在迅速失传、断代的民间艺术,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恢复它繁荣时的原貌,而是要如何拯救、保护和传承。

教学反思:

第7课漂浮的画

教学目标:

1、了解流色转印的常用方法,学习利用水与油不相溶的特性,转印出不同肌理效果的画面。

2、制作过程中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培养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水与油不相溶的性质,做水面上的油漆吸附练习。

教学难点:根据制作过程中油水变化的节奏及画面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准备:

学生:油漆、具有吸附能力的纸张(水彩纸、生宣纸等)、装着清水的敞口容器、汽油。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出示利用本节课方法制作的作品)

欣赏作品:说一说,你们感觉欣赏的作品像什么?给你什么感受?想不想知道它们是怎么画出来的?

导入并板书课题:漂浮的画。

二、发展阶段

⒈自学教材,尝试探究。

对照课本中的技法点击学习流色转印的方法。

讲解制作要点:⑴将汽油滴入油漆中几滴,轻轻搅拌。⑵搅拌好后,滴入几滴油漆在水盆里,用小棍轻拌。⑶把铅画纸覆盖在水面上,轻轻掀起,图案就吸附在纸上。⑷晾干后压平,也可以用来剪图形。

⒉尝试制作:在敞口容器里盛一定量的清水,随后滴入几滴油漆,让学生观察油漆和水之间的变化。

小结:⑴滴入清水中的油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沉入水底,还有的在水中漂浮。

⑵总结制作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

⒊作品展示,汇报交流。

学生提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师生讨论解决。

⒋深入探究,讲解演示。

根据学生的制作,教师示范流色转印的技法:在清水中放入油漆(水面要浅)--------快速搅拌--------把纸平放在水面进行吸附印制。

三、创作阶段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选用任意颜色搭配并用吸附法完成肌理作品。

四、评价阶段

⒈分析并展示作品,采用自评或互评的方式进行交流评价活动。

⒉学生针对自己喜爱的作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五、课后拓展

干透后,压平。根据肌理图案运用刮线或剪图形等方法,创作一幅有主题意义的作品。

教学反思:

第8课山山水水

教学目标:

⒈认识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初步了解学习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⒉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纸画出一幅表现近景、中景、远景的中国山水画。

⒊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简单的笔墨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山水画的近景、中景、远景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墨色的浓淡、虚实变化,笔墨水分的控制,空间的表现。

教学准备:

学生:国画颜料、生宣纸、调色盘、墨汁、画毡或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播放国画山水作品,古筝曲《平湖秋月》伴奏,激发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自豪之情和学习热情。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山水画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新授阶段

⒈出示山水画作品,从画面构图来引领学生由近及远感受画中美景。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景物的层次是借助哪些手段和技巧区分出来的?

⒉课件出示中国山水画名作: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唐寅《落霞孤鹜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等作品。

小组研究讨论:这些山水画中画家是如何表现近景和远景的?

小结:近景画得具体、远景简略;近景墨色浓、远景墨色淡。

讨论:如何表现画中的浓、淡、干、湿?

⒊教师示范

教师讲解示范一幅山水画的全过程。先用中锋勾、皴的方法画近处的景色,再用侧锋、淡墨画出远景。

⒋学生尝试

用浓、淡、干、湿画近、中、远的山。

⒌展示并赏析学生作品

三、学生创作

尝试用中国画技法画出美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出远近关系。

四、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针对学生创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辅导,及时表扬绘画技法好的作品,以互相学习、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五、作品展评

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作品中的优缺点,寻找不足及改进方法。

教学反思:

第9课彩墨家园

教学目标:学习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

通过对中国画名家作品的赏析,感受并了解中国画树和点景的表现方法,以及用笔的疏密及墨的浓淡来表现景物的远近。

教学重点: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

教学难点:用墨彩结合的方法,表现家乡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装饰教室,创设情境

创设有国画氛围的教室环境,利用设备循环播放中国山水画名家作品,并配以中国古典乐曲。

二、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欣赏优美的家园照片或视频。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祖国地大物博,风光无限,今天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到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家园去旅行一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

出示课题:《彩墨家园》。

三、名作欣赏,分析作品

中国山水画名家作品欣赏。

思考:画家是如何表现树和点景的,是如何表现景物远近的?

⒈齐白石的《农耕图》中景物远近的表现方法;

⒉石涛的《村舍》中树和点景、景物远近的表现方法。

四、现场演示,讲解重点

学生初步体验用笔用墨方法,教师点拨并演示。

树的画法:

鹿角法画树,其树枝是向上出枝的,形状像鹿角,所以称为鹿角法。

蟹爪法画树,其树枝是向下出枝的,形状像螃蟹的爪子向地下抓去,所以称为蟹爪法。

叶的画法:

点叶法是用粗细和干湿浓淡的笔画而成。有介字点、个字点、垂叶点等。

点景的画法:

点景应注意位置、大小、藏露等关系的变化,用笔要简练、果断,有韵味。寥寥数笔传神为妙。

五、展开想象,大胆创作

结合自己家乡的特点,用墨彩结合的方法,表现家乡的美景。

六、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10课我做的乐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各种乐器的发生原理,了解乐器的基本组合和制作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设计草图来制作一件乐器,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体会制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究乐器的发声原理,并设计制作一件乐器。

教学难点:将材料巧妙利用,合理设计,使乐器声音动听,外观精美。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自制乐器。

学生,能制作乐器的铁盒,竹筒纸等多种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看视频“另类乐器神奇演奏大法”片段。

2.看了这段视频,你想不想自己也动手做一件乐器呢?出示课题《我做的乐器》。

二、发展阶段

1.选择材料

(1)听一听

引导学生听打击乐演奏。乐曲中出现的乐器你认识吗?请你说一说它们的名称。

(2)看一看

图示打击乐器。老师出示自制乐器,一边出示一边演示演奏方法。像这样能打、敲、摇、刮响的乐器都是打击乐器。

(3)选一选

你觉得什么材料适合做打击乐器?并说明理由。

现在老师再添加几种新的材料:网线、颗粒状小件(如米粒、豆子、彩珠、铃铛、铁环等),你能不能再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刚才的材料组合构成一件打击乐器?

(4)试一试

尝试组合,并在小组内交流组合方式。

小结:不同的材料做成的乐器音质是不同的。选择材料时,先敲一敲、打一打、听一听音质,再根据需要选择材料。还可以尝试把几种材料组合到一起制作乐器。

2.外形设计

乐器王国里除了节奏明快的打击乐家族,还有一个重要分支,那就是声音柔美、动听的弦乐家族。

(1)听一听

引导学生听弦乐曲。视频中出现的乐器你认识吗?请你说一说它们的名称。

(2)看一看

图示弦乐器。老师出示自制乐器——竖琴。请学生观察用橡皮筋做的弦是怎样绷上的。还可以怎样绷弦?

(3)想一想

①弦乐的音质和什么有关呢?

②弦乐的外形与它的发声有没有联系呢?

(4)试一试

①尝试拨响几件粗细、多少、松紧不同的弦板,体会弦乐音质的变化。

②尝试拨响带回音箱和不带回音箱的弦乐及不同大小孔洞的弦乐,体会音质的变化

小结:各种乐器独有的外形并不是随便设计出来的,乐器的外形是为了发出更动听的声音而精心设计的。弦乐是通过改变弦的粗细、多少使音质产生变化。弦乐还通过改变孔洞和回音箱的大小形状来改变音质。

4.装饰

(1)欣赏各类装饰独特的乐器,启发学生思维。

(2)装饰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乐器的材料选择适合的装饰方法。

三、创意制作

1.设计草图。

2.根据草图选材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四、展示评价

1.独奏并请学生介绍为了使乐器发出美妙的声音做了哪些设计。

2.组织学生按不同种类乐器分组合奏。

五、收拾整理

收拾整理各种工具、材料。

教学反思:

第11课废旧物的“新生命”

教学目标:⒈初步认识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⒉尝试废旧物品利用,用多种废旧物品进行有创意的制作,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爱惜资源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动手与探索能力。

⒊利用废旧物品进行有创意的制作,感受美、创造美。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废旧物作品及图片。

学生:废旧物品、剪刀、胶棒、双面胶、画笔和彩纸等。

教学重点:根据废旧物品的外形、材质等特点、展开联想。

教学难点:用各种装饰材料制作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出示一幅漂亮的粘贴画作品,请同学们欣赏。

你们能看出来它是用什么材料粘贴的吗?生答:鸡蛋壳等。

大家平时吃完鸡蛋,蛋壳都怎么处理了呢?生答:都扔掉了。生活中很多废旧物品在我们的奇思妙想下都会焕发出“新生命”。导入课堂并板书。

二、讲授新课

⒈教师示范。

教师演示废旧饮料瓶的“再生”制作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制作方法。

⒉分析作品。

将老师搜集的利用废旧物品加工制作的作品分发到小组中,学生分组欣赏作品,探究并讨论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和方法制作的?你还能给作品提出什么建议来吗?

作品赏析:在课件中展示更多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废旧物利用的广泛性,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路。

⒊启发联想。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废旧物品,进行联想。

⒋布置作业:利用废旧物品和辅助材料,制作出有创意的作品。

三、教师指导创作

学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也可以单独自己制作。

教师指导,学生创作。

四、展示与讲评阶段

展示学生作品,有创作者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采用自评、互评的评价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

总结,布置下节课的材料。

教学反思:

第12课保护文物

教学目标:

⒈调查、了解本地区的文物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⒉学会欣赏、绘制文物。

⒊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文物,指导保护文物是我们的责任。

教学难点:绘制文物,制作宣传小报。

教学准备:

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纸。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出示视频,介绍元青花瓷鬼谷下山的拍卖情况。

导入并板书课题《保护文物》。

二、新授阶段

⒈什么是文物?

哪位同学能说说什么是文物?分组讨论一下你们所知道的文物都有哪些。课件展示文物的定义: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

⒉文物的种类。

学生自学教材26页中列举的文物种类,了解文物都有哪一些分类?这些类别的文物有哪些是我们了解和不了解的呢?

⒊引导学生谈欣赏文物之后的感受。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⒋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代表正视我国文物惨遭破坏的现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来保护我国现存的各类文物?

⒌立足家乡文化,谈谈自己知道的家乡文物有哪些?

三、学生活动

将学生收集来的各类文物图片剪贴整理,小组合作制作一期以“保护文物”为主题的手抄报。

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四、展评作业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文物保护小报,大家相互赏评。

五、课后小结

文物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可珍惜之处在于不可再生性,一旦毁坏则不可能复原。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对文物的保护,它们是古代文明幸存的见证,妥善地保护它们是我们的责任。

教学反思:

第13课古建筑的保护

教学目标:

欣赏了解古建筑,正确认识古建筑的价值,整理本地区古建筑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古建筑。

培养学生分析、探索、总结问题及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树立保护身边古建筑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古建筑模型、图片文字资料、制作材料、绘画工具材料。

学生:搜集到的古建筑图文资料、各种制作材料、绘画工具材料。

教学重点:认识古建筑的价值,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古建筑。

教学难点:能比较准确地画出古建筑的外形,思考保护古建筑的措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保护文物》一课,谁还能记得文物有哪些分类?(生答)

古建筑物不仅仅是文物的一个简单的分类,它与当地人们的历史风俗、生活习惯和文明息息相关,中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各地的古建筑都有自己的风格,有很多还被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今天就让我们进入《古建筑的保护》一课,来探究一下我们身边的古建筑,并学习保护古建筑。板书课题。

二、新授阶段

⒈欣赏感知

欣赏图片:中国古代建筑欣赏------北京故宫、贵州地坪风雨桥、北京四合院、江南水乡等。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说出这些古建筑的名称、地理位置,初步感受建筑风貌及艺术价值。

⒉结合图片了解古建筑的分类

三、整理交流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古建筑资料或相关故事。

谈谈自己对于亲身游历过的古建筑的认识、感想。

欣赏课件中展示的家乡古建筑,感受家乡古建筑的艺术美,如日照革命烈士陵园,丁肇中故居,五莲山和九仙山上的古建筑等。

四、保护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古建筑的保护方法,并以多种形式展现:宣传画、手抄报、古建筑模型等。或尝试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五、展示赏评

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展示、赏评保护古建筑的作品。

六、总结交流

七、拓展延伸

与家人旅游时注意观察古建筑,将本课的保护方法应用于实践,爱护古建筑。

你对于在古建筑上写字的行为如何评判?遇到这种行为我们该如何做?

教学反思:

第14课电脑美术------版画效果的图画教学目标:

⒈了解电脑“画图”中的铅笔、笔刷、橡皮、喷枪等工具的功能。

⒉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运用电脑中“画图”中图像菜单中的“反色”功能,借助图画工具创作出仿班花效果的有趣图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⒊感受鼠标作画带来的快乐,体验电脑“画图”造型表现的乐趣。

教学重点:用鼠标结合“画图”中的工具画出各种图形。

教学难点:利用“反色处理”功能,借助图画工具制作出仿版画的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

⒈检查学校电脑教室的硬件,确保能够正常上课。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⒈图片导入,师:欣赏多媒体课件展示的这幅版画作品,清有经验的学生简单说说版画的制作过程。

⒉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简单、便捷的方法来制作有版画效果的美术作品呢?今天我们就用电脑中的“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⒊出示课题:点明学习内容。

二、欣赏体验,初步感知

⒈欣赏教材中的电脑美术作品。

你喜欢那些作品,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小结:仿纸版画作品画面色调是黑白灰为主,仿套色版画可以用多种颜色表现。

⒉体验电脑“画图’画图工具和反色功能如何制作版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