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银负载细菌纤维素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

银负载细菌纤维素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

银负载细菌纤维素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
银负载细菌纤维素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

银负载细菌纤维素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

陈文彬,张秀菊,林志丹

(暨南大学理工学院材料系,广州510632

)摘要 利用细菌纤维素超精细网络结构和高持水率的特点,在细菌纤维素上通过硼氢化钠(NaBH4)

还原硝酸银中的Ag+

原位生成纳米银颗粒,

并对其微观结构等进行表征,同时对银负载细菌纤维素纳米复合膜的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进行研究。XRD结果表明纳米银颗粒具有较完善的结晶结构,且银晶体为面心立方结构;XRF检测表明复合材料中含有Ag元素;由UV-Vis可知Ag/BC纳米复合材料在424nm处出现了Ag的吸收峰;从SEM图可看出随着硝酸银浓度的增大,细菌纤维素微纤表面负载的银颗粒增多,粒径大约为50~80nm。抗菌实验结果说明Ag/BC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很强的抗菌性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大抑菌率分别达到99.4%和98.4%。细胞相容性实验表明,Ag/BC纳米复合材料还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因此将其用于抗菌伤口敷料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 银 抗菌 生物相容性中图分类号:O636.1+1 文献标识码:A

Preparation of Ag/BC Nanocomposite and Study 

on Its Antibacterial PropertyCHEN Wenbin,ZHANG Xiuj

u,LIN Zhidan(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inan University,Guang

zhou 510632)Abstract Silver particle was in situ reduced from silver nitrate precursor by NaBH4and loaded on the surfaceof bacterial cellulose(BC),because of ultra-fine network and high water holding 

of BC.The properties of antibacterialand biocompatibility of Ag/BC nanocomposites were studied.XRD results indicate that nano-silver particles have agood crystal structure,and face centered cubic(FCC)structure.XRF shows that Ag element is introduced into com-posites.UV-Vis curve demonstrate that characteristic absorption peak of silver is appeared at 424nm.SEM photo-graphs indicate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silver nitrate concentration the number of silver p

articles on the surface of bac-terial cellulose microfiber also increases,and the silver particles size is about 50~80nm.Antibacterial test resultsdemonstrate that Ag/BC nanocomposites have strong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and the antibacterial ratio against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

lococcus aureus reaches 99.4%and 98.4%respectively.The Ag/BC nanocomposite alsohas a good biocompatibility,and this material can be used as promising 

antibacterial biomaterial for wound dressings.Key 

words bacterial cellulose,siliver,antibacterial,biocompatibility *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

2010B08070106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1609711) 陈文彬:

男,1984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高分子材料 E-mail:chenwenbi0902@126.com0 引言

细菌纤维素(BC)是一种由微生物合成的具有纳米网络结构的纤维素,结构与植物纤维素相似,不含木质素和半纤维素,

持水率高[1,2]

,由于其能够提供利于伤口愈合的湿润环

境而有望用于伤口敷料[3,4]

。但BC本身不具有抗菌活性[5],而银粉由于其优异的广谱抗菌性广泛用于抗菌领域[6,7]

,并且与碘等灭菌剂相比,银具有高温稳定性和低挥发性[

8]

。但银粉用于创伤敷料需要合适的载体。目前负载银的载体主

要是沸石、黏土、羟基磷灰石等[9,10]

。Marcos 

Diaz等以纳米羟基磷灰石为载体合成了平均直径为65nm的银颗粒,该复合材料对一些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很强的抑

菌作用[9]

。Hong

-Lin Su等利用硅酸盐黏土为载体制备了银粒子直径为30nm的银黏土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表明该材料能够诱导产生活性氧来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

从而起到杀菌的作用[10]

。由于BC具有超精细网络结构和持水率高

等优点,因此可以作为纳米有机载体负载纳米银原位制备新型抗菌材料。Barud等利用三乙醇胺作为还原剂制备了平均

直径为8nm的球形银粒子吸附在BC上[11]

。此外BC还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12,13]

。如果BC和纳米银复合成的抗菌

材料既具有很强的抗菌性能,又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那么此类抗菌材料用于伤口敷料、皮肤美容等方面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将BC作为载体原位制备抗菌敷料并对其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进行的研究报道很少。因此本实验利用具有三维网络超精细结构的BC作为载体,

通过硼氢化钠·6·材料导报B:研究篇 2

011年7月(下)第25卷第7期

(NaBH

)还原硝酸银中的Ag+在BC中原位生成纳米银颗粒,并对Ag/BC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和细胞相容性进行研究。

1 实验

1.1 试剂与仪器

细菌纤维素,广州易德化工有限公司;硝酸银(AR),广东光华化学厂有限公司;硼氢化钠(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大肠杆菌(ATCC 8099)、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暨南大学生命科学院;营养肉汤(琼脂)培养基、柠檬酸钠(AR)、氯化钠(AR)、PBS溶液(0.03mol/L,pH=7.2~7.4)、磷酸氢二钠(AR)、磷酸二氢钾(AR),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蛋白胨、牛肉膏,英国oxoid LTD;琼脂粉,广州斯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T3细胞,暨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DMEM培养基、胰蛋白酶、胎牛血清,Gibco公司。

扫描电子显微镜,XL-30ESEM,荷兰Philips公司;X射线荧光仪,Philips分析仪器公司;X射线衍射仪,XD-2型,苏州大华电器仪表厂;754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菁华科技仪器有限公司;超净工作台,SW-CJ-2FD,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高压灭菌锅,ZIW8-GI36DW,西化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恒温培养箱,DHP060,上海实验仪器总厂;恒温摇床,上海智城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倒置显微镜,Nikon公司;冷冻干燥机,FD-1A-50,北京博医康实验仪器有限公司。1.2 Ag/BC复合膜的制备

配制5种浓度分别为2mmol/L、4mmol/L、6mmol/L、8mmol/L、10mmol/L的AgNO3溶液。将规格为15mm×10mm的细菌纤维素膜分别浸泡在上述5种浓度的AgNO3溶液中12h。取出用蒸馏水反复清洗,再加入30mL 0.1mol/L的柠檬酸钠水溶液,然后加入0.2mmol/L的NaBH4溶液0.2mL,此时溶液颜色变成黄色并搅拌6h,最后得到的即为Ag/BC复合膜。对5种不同浓度的AgNO3溶液(2mmol/L、4mmol/L、6mmol/L、8mmol/L、10mmol/L)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分别命名为S2、S4、S6、S8、S10。纯BC作为对照组,命名为S0。

1.3 Ag/BC复合膜抗菌性能研究方法

分别用抑菌圈法和平板菌落计数法表征Ag/BC复合膜的抗菌性能,具体试验过程如下所述。

抑菌圈法:首先向灭菌培养皿中加入0.2mL培养24h后的新鲜菌液,然后向培养皿中加入20mL熔化后冷却至50℃左右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摇匀冷却后备用。用灭菌镊子将灭菌后直径为10mm的S0、S2、S4、S6、S8、S10置于冷却凝固后固体培养基平板上,并轻压样片与接种琼脂充分接触,然后翻转平板放入(37±1)℃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每组样品做3个平行试验,最后根据式(1)计算抑菌圈直径。

W=(T-D)/2(1)式中:W为抑菌圈的直径,mm;T为样品和抑菌圈的总直径,mm;D为样品的直径,mm。

平板菌落计数法:首先将灭菌后的待测样品(S0、S2、S4、S6、S8、S10)放入盛有新鲜培养基的三角烧瓶中,然后加入活

化24h的新鲜菌液。将含有待测样品和菌液的三角烧瓶固定于恒温振荡培养箱的摇床上,在(37±1)℃温度条件下,以150r/min的速度振荡培养48h。将振荡后的待测菌液用0.3mol/L的PBS溶液先稀释100倍,然后按照1∶10、1∶100、1∶1000的比例用0.3mol/L的PBS溶液进行浓度梯度稀释。吸取0.2mL的稀释样液放于灭菌培养皿中,每个稀释度平行接种2个平皿,倾注50℃左右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充分摇匀,待琼脂培养基凝固后翻转平板,将上述平板置于(37±1)℃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h。最后,计算平板上的单个菌落数(cfu),并将此菌落数乘以菌液稀释度,即可得出原菌液的活细胞数(cfu/mL)。以细菌正常生长的为空白组。根据式(2)计算抑菌率:

抑菌率=(A-B)/A×100%(2)式中:A为空白组的平均菌落数,cfu/mL;B为待测样品的平均菌落数,cfu/mL。

1.4 Ag/BC复合膜生物相容性评价

首先将Ag/BC复合膜在12孔板中泡培养基过夜,然后将传至第三代的3T3细胞用0.25%胰酶消化后,血球计数板计数,以1×104个细胞每毫升的浓度滴加到材料上,每孔加100μL。3h后待细胞基本贴壁后补加1mL培养基,然后置于37℃、5%CO2孵箱中复合培养。隔天换液1次,7d后将Ag/BC复合膜取出,PBS溶液洗3次后用0.25%戊二醛固定3h,再用PBS溶液清洗3次,每次5min。然后将Ag/BC复合膜依次浸泡在50%的乙醇中4h,75%的乙醇中过夜,85%的乙醇中2h,95%的乙醇中1h(重复1次),100%的乙醇中1h(重复1次)。最后将Ag/BC复合膜取出真空冷冻干燥12h,喷金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生长情况。此外,对培养2d和7d后的材料用显微镜拍照,记录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的显微镜照片。

2 结果与讨论

2.1 Ag/BC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2.1.1 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

图1为纯BC和Ag/BC复合膜的X射线衍射图谱

图1 纯BC和Ag/BC复合膜的X射线衍射图谱Fig.1 X-ray diffraction spectra of pure BC and Ag/BC

nanocomposites membranes

由图1可看出,纯BC在2θ为14.69°和22.83°时出现了衍射峰,对应的晶面分别为(101)和(002)。而在Ag/BC复合膜的XRD图谱中在相同位置也出现了纯BC的特征衍射

·

·

银负载细菌纤维素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陈文彬等

峰,说明纳米银颗粒的生成没有改变BC的结晶类型。此外,在衍射角2θ为38.1°、44.3°、64.4°和78.1°时出现了银的特征峰,对应的晶面分别为(111)、(200)、(220)和(311),这表明本研究制备的纳米银具有较高的结晶度且银晶体为面心

立方结构[

14,15]

。2.1.2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X射线荧光(XRF)

光谱法是一种对待测物质中所含元素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的常用表征方法。本实验对待测样品S6进行了X射线荧光分析(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很明显地看出,Ag元素已经成功复合进入细菌纤维素中

图2 Ag

/BC复合膜的X射线荧光光谱Fig.2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Ag/BC nanocompositesmembranes

2.1.3 扫描电镜照片分析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S0、S2、S4、S6、S8和S10的微观形貌,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纯BC和Ag/BC复合膜的扫描电镜照片Fig.3 SEM photographs of pure BC and Ag

/BCnanocomp

osites membranes从图3(a)可以看出,纯BC由直径约为20nm、表面光滑的纤维交错而成,且纤维间的孔隙很大。当BC浸泡在Ag

-NO3溶液中时,

Ag+

可以通过BC的孔隙很容易地渗透到BC内部,因此Ag+

在B

C的孔隙内被NaBH4还原生成纳米银。从图3(b)-(f)中可以看到,纳米银颗粒附着于纤维表面,且随着硝酸银浓度的增大,

生成的纳米银颗粒增多,粒径大约为50~80nm。从SEM照片可知,BC超精细的三维纳米网络结构为纳米银在BC内原位生成提供了空间,因此BC可以作为负载银的优良载体。

2.1.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图4为纯BC和Ag

/BC复合膜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从图4中可知,纯BC在300~800nm的扫描范围内吸光度逐渐下降,而Ag/BC复合膜却在424nm处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吸收峰,该峰为纳米Ag的特征吸收峰,与文献[3]报道的在420nm左右出现纳米银的吸收峰一致。因此,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以再一次证明纳米银颗粒已经成功引入到BC中

图4 纯BC和Ag/BC复合膜的紫外可见光谱Fig.4 UV-Vis absorption spectrum of pure BC and Ag

/BCnanocomp

osites membranes2.2 Ag

/BC纳米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纳米银的抗菌机理至今尚未明确,现有的研究认为,银原子的杀菌过程均是通过与细胞膜作用,使其失去正常传输介质的能力,而导致细菌死亡。银原子可在细胞壁的外部形成不规则的凹陷,进而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致使银颗粒在

细胞内堆积而使细菌死亡[

16]

。本实验采用抑菌圈法和平板菌落计数法来测定Ag

/BC复合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能。抑菌圈法可以根据抑菌圈直径定性地判断其抗菌性能,抑菌圈越大,抗菌性越强。此法操作简单,直观性好,肉眼可辨认。而平板菌落计数法则可以定量地测得各种试验样品的抑菌率,但此法操作较繁琐。

2.2.1 抑菌圈法

图5为Ag/BC纳米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照片。表1为不同银含量的Ag

/BC纳米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测得样品和抑菌圈的总直径T,根据式(1),样品直径D为10mm,计算出抑菌圈平均直径W。从图5和表1可以看出,纯BC周围没有形成抑菌圈,而Ag/BC纳米复合材料周围则有非常明显的抑菌圈存在,且随着银浓度的增大抑菌圈直径也逐渐增大。这说明纯BC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没有抑

·8·材料导报B:研究篇 2

011年7月(下)第25卷第7期

菌作用,Ag/BC纳米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随着银浓度的增大而逐渐提高。因为从SEM照片可看出,随着银浓度的提高,银颗粒的数量明显增多,但其粒径增大并不明显,粒径约为50~80nm,始终维持在纳米级范围内。由于纳米银具有小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其抗菌性能要远远强于微米级银粒子。所以本研究制得的纳米银颗粒应该具有很强的抗菌性,这也可从平板菌落计数法得以证明。

表1 纯BC和Ag/BC复合膜对大肠杆菌和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

Table 1 Diameters of antibacterial circle of the pure BC andAg/BC nanocomposites membranes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材料

抑菌圈直径/mm

E.coli S.aureus平行试验

平均

直径

mm

平行试验

平均

直径

mm1 2 3 1 2 3

S0 0 0 0 0 0 0 0 0S2 2.46 2.16 2.23 2.28 2.74 2.60 2.58 2.64S4 2.86 3.04 2.90 2.93 2.71 2.81 2.85 2.79S6 2.86 3.02 3.32 3.07 2.95 2.90 2.76 2.87S8 3.40 3.44 3.86 3.57 3.44 2.98 3.20 3.20S10 4.10 4.18 4.30 4.19 3.18 3.54 3.34 3.35

2.2.2 平板菌落计数法

表2为不同银含量的Ag/BC纳米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平板菌落数(cfu/mL)。其中S为空白对照,即细菌正常生长的菌落数。根据式(2)可以计算出Ag/BC纳米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如表3所示),从表3可知,纯BC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20.0%和12.5%。这可能是由于纯BC中含有微量的无机盐而具有微弱的杀菌作用。但随着银浓度的增大,Ag/BC纳米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从88%逐渐提高到99.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从88.1%逐渐提高到98.4%。这与前面的抑菌圈法的试验结果相吻合。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纯细菌纤维素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几乎没有抑菌作用,而Ag/BC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强抑菌作用,且随着银浓度的增大,抑菌率逐渐提高,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大抑菌率分别可达到99.4%和98.4%。因此Ag/BC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

图5 纯BC和Ag/BC复合膜对大肠杆菌(a)和金黄色

葡萄球菌(b)的抑菌圈照片

Fig.5 Antibacterial circle of the pure BC and Ag/BC nano-composites membranes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a)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b)

表2 不同银含量的Ag/BC纳米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平板菌落数

Table 2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the pure BC and Ag/BC nanocomposites membranes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材料

E.coli

1∶10 1∶100 1∶1000菌落数

①②①②①②cfu/mL

S.aureus

1∶10 1∶100 1∶1000菌落数

①②①②①②cfu/mL

S∞∞314 277 102 88 1.5×107∞∞398 377 94 98 4.8×107S0∞∞252 229 90 92 1.2×107∞∞321 346 90 76 4.2×107S2 235 248 44 52 21 15 1.8×106 382 377 104 122 63 37 5.7×106S4 194 163 39 61 23 36 8.9×105 361 370 87 73 56 34 4.0×106S6 149 134 38 48 15 24 7.1×105 345 320 53 49 23 28 2.6×106S8 102 84 36 28 7 3 4.7×105 264 285 44 32 15 9 1.7×106S10 24 14 0 1 0 0 9.5×104 142 158 12 6 0 0 7.5×105 注:∞表示细菌数量很多,不可计数;①、②表示每个稀释度做的两个平行试验

2.3 Ag/BC纳米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将在Ag/BC纳米复合材料表面培养2d和7d的3T3细胞进行显微镜拍照,记录细胞的生长情况,如图6所示。将3T3细胞培养7d后的Ag/BC纳米复合材料真空冷冻干燥后用扫描电镜进行观察,记录细胞在材料表面的形貌,如图7所示。

2d后细胞在材料表面开始生长,且细胞伸展性较好,大部分呈梭形,但细胞数量较少(如图6(a)所示)。7d后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且细胞形态没有发生变化,表明细胞在材料表面增殖良好(如图6(b)所示)。从培养7d后的SEM图(图7)可以清晰地看到,3T3细胞紧紧附在材料表面,细胞突起明显,伸展形成梭形,并形成很多伪足状突起,分泌产生细胞质基质———胶原纤维,拉扯着细胞,使其贴附于材料表面。因此,从Ag/BC纳米复合材料的体外细胞实验可知,该复合

·

·

银负载细菌纤维素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陈文彬等

材料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

表3 不同银含量的Ag

/BC纳米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抑菌率

Table 3 Antibacterial ratio of the pure BC and Ag/BCnanocomposites membranes ag

ainst Escherichia coliand Staphy

lococcus aureus材料抑菌率/%

E.coli S.aureusS0 20.0 12.5S2 88.0 88.1S4 94.1 91.7S6 95.3 94.6S8 96.9 96.5S10 

99.4 

98.

3 结论

(1)利用细菌纤维素的超精细三维纳米结构,用NaBH4

还原AgNO3溶液中的A

g+

成功制得Ag/BC纳米复合材料。由XRD谱图可知制备的纳米银具有较高的结晶度且银晶体为面心立方结构;XRF光谱也同样表明Ag元素存在于复合材料中;SEM照片则表明银颗粒附着于纤维表面,随着银浓度的增大,纳米银颗粒增多,粒径为50~80nm;从UV-Vis光谱可知在Ag/BC纳米复合材料中出现了Ag的吸收峰。

(2)通过研究Ag/BC纳米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可知该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很强的抑菌作用,

且随着银浓度的增大,抗菌性增强,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大抑菌率分别达到99.4%和98.4%。(3)通过研究Ag

/BC纳米复合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可知细胞在该复合材料表面增殖良好,表明Ag/BC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细胞相容性。

参考文献

1 Hiroyuki Y,Junji S,Antonio N N,et al.Optically 

trans-parent comp

osites reinforced with networks of bacterialnanofibers[J].Adv Mater,2005,17(2):1532 Nakayama A,Kakugo A,Gong 

J P,et al.High mechanicalstrength double-network hydrogel with bacterial cellulose[J].Adv Funct 

Mater,2004,14(11):11243 Wan Y Z,Huang 

Y,Yuan C D,et al.Biomimetic synthesisof hydroxyapatite/bacterial cellulose nanocomp

osite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J].Mater Sci Eng C,2007,27(4):8554 Barud H S,Ribeiro C A,Cresp

i M S,et al.Thermal chara-cterization of bacterial cellulose-phosphate composite mem-branes[J].J Thermal Analysis Calorimetry,2007,87(3):815

5 Maneerung 

T,Tokura S,Rujiravanit R.Impregnation ofsilver nanoparticles into bacterial cellulose for antimicrobialwound dressing[J].Carbohydr Poly

m,2008,72(1):436 Matthew Eby 

D,Heather R Luckarift,Glenn R Johnson.Hybrid antimicrobial enzyme and silver nanoparticle coating

sfor medical instruments[J].Appl Mater Interf,2009,1(7):1553

7 Monteiro D R,Gorup 

L F,Takamiya A S,et al.The growingimportance of materials that p

revent microbial adhesion:Antimicrobial effect of medical devices containing silver[J].Int J Antimicrobial Ag

ents,2009,34(2):1038 De Santa Maria L C,Ag

uiar M R M P,Costa M A S,et al.Sy

nthesis of composite based on submicron sized silver parti-cles hosted on microspheres of surface-functional porouscrosslinked copolymer networks[J].Mater Lett,2007,61(14-15):29939 Marcos Diaz,Flora Barba,Miriam Miranda,et al.Sy

nthesis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a silver-hydroxyapatite nano-composite[J].J Nanomater,2009:49850510Su H L,et al.The disruption of bacterial membrane integ

ri-ty through ROS generation induced by 

nanohybrids of silverand clay[J].Biomaterials,2009,30(30):597911Barud H S,Barrios C,Regiani T,et al.Self-supp

orted sil-ver nanoparticles containing bacterial cellulose membranes[J].Mater Sci Eng 

C,2008,28(4):51512Wang 

Zongliang(王宗良),Jia Yuanyuan(贾原媛),Shi Yi(石毅),et al.Research on characterization and biocompati-bility of nano-bacterial cellulose Membrane(纳米细菌纤维素膜的表征与生物相容性研究)[J].Chem J Chinese 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30(8):1553

(下转第19页)

·

01·材料导报B:研究篇 2

011年7月(下)第25卷第7期

3 Badescu V.An extended model for upconversion in solarcells[J].J Appl Phys,2008,104(11):113120

4 Chen Z G,Chen H L,Hu H,et al.Versatile synthesisstrategy for carboxylic acid-functionalized upconverting na-nophosphors as biological labels[J].J Am Chem Soc,2008,130(10):3023

5 Kaczmarek F,Stryla Z,Jendrzejczak A.Kinetics of Er3+-doped fluorozirconate optical fiber upconversion fluorescenceand laser emission under 800nm excitation[J].Appl PhysB:Laser Opt,2001,73(2):125

6 Wang X,Zhuang J,Peng Q,et al.A general strategy fornanocrystal synthesis[J].Nature,2005,437(7055):121

7 Mai H X,Zhang Y W,Si R,et al.High-quality sodiumrare-earth fluoride nanocrystals:Controlled synthesis andoptical properties[J].J Am Chem Soc,2006,128(19):64268 Heer S,K mpe K,Güdel H U,et al.Highly efficient mul-ticolour upconversion emission in transparent colloids of lan-thanide-doped NaYF4nanocrystals[J].Adv Mater,2004,16(23-24):2102

9 Li Z Q,Zhang Y.Monodisperse silica-coated polyvinylpyr-rolidone/NaYF4nanocrystals with multicolor upconversionfluorescence emission[J].Angew Chem Int Ed,2006,45(46):7732

10Li Z Q,Zhang Y,Jiang S.Multicolor core/shell-structuredupconversion fluorescent nanoparticles[J].Adv Mater,2008,20(24):4765

11Chen Z G,Zhang L S,Sun Y G,et al.980nm laser-driven

photovoltaic cells based on rare-earth up-converting phos-phor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J].Adv Funct Mater,2009,19(23):3815

12Wang F,Liu X G.Recent advances in the chemistry of lan-thanide-doped upconversion nanocrystals[J].Chem SocRev,2009,38(4):976

13Vetrone F,Naccache R,Mahalingam V,et al.The active-core/active-shell approach:A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in lanthanide-doped nanoparticles[J].Adv Funct Mater,2009,19(18):2924

14Wang F,Han Y,Lim C S,et al.Simultaneous phase andsize control of upconversion nanocrystals through lanthanidedoping[J].Nature,2010,463(7284):1061

15Chen Zhigang(陈志钢),Song Yuelin(宋岳林),Tian Qiwei(田启威),et al.Solvothermal synthesis and upconverting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water-soluble NaYF4∶Yb,Ernanoparticles(水溶性NaYF4∶Yb/Er纳米颗粒的溶剂热合成及其上转换发光性能)[J].Mater Rev:Res(材料导报:研究篇),2010,24(8):5

16Chen Z G,Tian Q W,Song Y L,et al.PEG-mediated sol-vothermal synthesis of NaYF4∶Yb/Er superstructures withefficient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J].J Alloys Compd,2010,506(2):L17

17Sharma1A,Jain C P.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solid dispersions of carvedilol with PVP K30[J].Res PharmSci,2010,5(1):45

(责任编辑 余 波

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

(上接第10页)

13Helenius G,Backdahl H,Bodin A,et al.In vivo biocom-patibility of bacterial cellulose[J].J Biomedical Mater ResPart A,2006,76A(2):431

14Maria L C D,Santo A L C,Oliveira S,et al.Synthesis andcharacteriza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impregnated into bac-terial cellulose[J].Mater Lett,63(9-10):797

15Jiang Guohua,Wang Li,Chen Tao,et al.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dendritic silver nanoparticles[J].J MaterSci,2005,40(7):1681

16Wen Xin(温昕),An Shengjun(安胜军),Hou Zhifei(侯志飞),et al.Ag-loaded sustained release antimicrobial dres-sings(载银缓释型抗菌敷料)[J].Progress Chem(化学进展),2009,21(7-8):1644

(责任编辑 汪雁南)

·

·

高发光效率的亲水性NaYF

4∶Yb

/Er纳米晶的制备/宋岳林等

细菌纤维素的研究进展

细菌纤维素的研究进展 摘要:细菌纤维素是一种天然的生物高聚物,具有生物活性、生物适应性,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例如高的结晶度、高的持水性、超精细纳米纤维网络、高抗张强度和弹性模量等,因而成为近年来国际上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热点。概括细菌纤维素的性质,发酵过程,改性方法以及在生物医学材料上的应用。 关键词:细菌纤维素;改性;生物医学材料;应用 0 前言 细菌合成纤维素是在1886年由Brown首次报道的,是胶膜醋酸菌A.xylium 在静置培养时于培养基表面形成的一层白色纤维状物质。后来在许多革兰氏阴性细菌,如土壤杆菌、致瘤农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如八叠球菌中也发现了细菌纤维素的产生。细菌纤维素与天然纤维素结构非常相似,都是由葡萄糖以β一1,4一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此外,细菌纤维素相对于传统的纤维素资源又有其优势,如加工时不用去木质素,可合成高质量的纸张或者加工成任何形状的无纺织物,还可通过发酵条件的改变控制合成不同结晶度的纤维素,从而可根据需要合成不同结晶度的纤维素。 从纤维素的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无合适的实验手段以及纤维素的产量较低,因此多年来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近十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体外无细胞体系的应用,细菌纤维素的生物合成机制已有了很深人的研究,同时在细菌纤维素的应用方面也有了很大进展。 1.细菌纤维素的结构特点和理化特性 1.1化学特性 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BC和植物纤维素在化学组成和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均可以视为是由很多D-吡喃葡萄糖苷彼此以(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线型高分子,相邻的吡喃葡萄糖的6个碳原子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呈稳定的椅式立体结构。

纳米银及其抗菌应用技术

纳米银及其抗菌应用技术 资讯与基础常识 厦门博正科技有限公司(制) 2009年10月29日

目录 第1章认识纳米银 (3) 第2章纳米银杀菌知多少? (3) 2.1广谱抗菌 (3) 2.2强效杀菌 (4) 2.3渗透性强 (4) 2.4修复再生 (4) 2.5抗菌持久 (5) 2.6安全无毒 (5) 2.7无耐药性 (5) 第3章纳米银和其它抗菌产品的区别 (5) 第4章纳米银的抗菌应用技术 (6) 第5章纳米银在鞋袜上的应用效果 (7) 第6章国内产业应用纳米银抗菌技术的现状 (7) 第7章哪些产品需要应用纳米银抗菌技术? (8) 第8章纳米银抗菌为什么这么烦人? (9) 8.1鞋业对纳米银抗菌的烦恼: (9) 8.2鞋业对纳米银抗菌认识的误区: (9) 第9章 TINAPH博正研发中心最新鞋业纳米银应用成果 (9) 第10章了解鞋业[QB/T2881标准] (10) 第11章记住我们的工作程序 (12) 第12章我们的使命 (13) 第13章我们的工作很光荣 (13)

第1章认识纳米银 纳米(nm)是继微米之后的目前最小的一种计量单位,1纳米为百万分之一毫米,即毫微米,也就是十亿分之一米。 纳米银就是将粒径做到纳米级的金属银单质。纳米银粒经大多在25纳米左右,对大肠杆菌、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等数十种致病细菌微生物都有强烈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而且不会产生耐物性。动物试验表明,这种纳米银抗菌微粉,即使用量达到标准剂用量的几千倍,受试动物也无中毒表现。同时,它对受损上皮细胞还具有促进修复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纳米银遇水抗菌效果愈发增强,更利于疾病的治疗。第2章纳米银杀菌知多少? 纳米银,是利用前沿纳米技术将银纳米化。纳米技术的出现,使银在纳米状态下的杀菌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极少的纳米银可产生强大的杀菌作用。可在数分钟内杀死650多种细菌。纳米银广谱杀菌且无任何的耐药性,能够促进伤口的愈合、细胞的生长及受损细胞的修复,无任何毒性反应,对皮肤也无任何刺激反应。这给广泛应用纳米银来抗菌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是当今世界最新一代的天然抗菌剂。神奇的纳米银有七大特点: 2.1广谱抗菌 纳米银颗粒直接进入菌体与氧代谢酶(-SH)结合,使菌体窒息而死的独特作用机制,可杀死与其接触的大多数细菌、真菌、霉菌、孢子等微生物。经国内八大权威机构研究发现:其对耐药病原菌如耐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习题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1.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与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培养基是指直接取自自然界不需加工的培养基 B.接种前需对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等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 C.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过程包括培养基的配制和纯化大肠杆菌两个阶段 D.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尿素是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和碳源 2.微生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相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土壤中的微生物能降解多种化合物,是大自然的清洁工 B.生活中许多发酵产品需要微生物,如酿醋需要的关键细菌是酵母菌 C.可利用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分解秸秆,并将其产物转化为乙醇 D.许多微生物也可导致人类患病 3.微生物(除病毒外)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并通过代谢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繁殖。下列有关微生物营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纤维素分解菌与硝化细菌所利用的碳源物质是相同的 B.许多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为原核生物,不含线粒体,所以只进行无氧呼吸,为厌氧型生物 C.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浓度越高对微生物的生长越有利 D.生长因子通常是微生物生长必需的,而微生物本身合成这些物质的能力往往不足 4.苯酚是工业生产排放的有毒污染物质,自然界中存在着降解苯酚的微生物,某工厂产生的废水中含有苯酚,为了降解废水中的苯酚,研究人员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了只能降解利用苯酚的细菌菌株,筛选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①为土壤样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使用平板划线法可以在⑥上获得单个菌落

B.如果要测定②中的活细菌数量,常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C.图中②培养目的菌株的选择培养基中应加入苯酚作为碳源 D.微生物培养前,需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消毒处理 5.要将从土壤中提取的自生固氮菌与其他细菌分离开来,应将它们接种在( ) A.含五大类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B.加入某种指示剂的鉴别培养基上 C.含蛋白胨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D.无氮的选择培养基上 6.下列关于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经选择培养后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 B.选择培养这一步可省略,但培养纤维素分解菌少 C.经稀释培养后,用刚果红染色 D.对照组可用同样量的培养液涂布到不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上 7.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一些物质配制而成的,这些物质是( ) A.指示剂或化学药品B.青霉素或琼脂C.高浓度食盐D.维生素或指示剂8.在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中会出现透明圈,产生的透明圈是( ) A.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的复合物B.刚果红与纤维二糖形成的复合物 C.纤维素分解后形成的葡萄糖导致的D.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形成的 9.在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实验中,下列关于土壤取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选取深层的土壤作为样品 B.可选取树林中多年落叶的腐殖土作为样品 C.可选取树林中多年积累的枯枝败叶作为样品 D.可把滤纸埋在土壤中经过30 d左右,再选取已腐烂的滤纸作为样品 10.下列有关纤维素分解菌分离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通常采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和鉴定

纤维素降解菌类的分离与鉴定系列实验 一、实验背景 纤维素就是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属于多糖类物质,就是地球上数量最大的可再生资源。如能利用微生物将其转化为生物产品或生物能源,即可缓解能源短缺、解决环境污染,又能形成新的产业。由于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产纤维素酶的细菌与真菌,因而纤维素的生物降解主要依赖于微生物的作用。从20世纪 40-50年代起,针对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就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逐 步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分离筛选方法。迄今为止有关纤维素降解菌分离筛选的研究报导已有很多,如细菌中的生孢噬纤维菌属、噬纤维菌属及纤维单胞菌属等;放线菌由于能形成芽孢,与真菌相比较耐高温与各种酸碱度,故在高温阶段放线菌对分解木质素与纤维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诺卡氏菌属、链霉菌属、芽孢杆菌属及小单胞菌属等;真菌中研究较多的就是青霉属、根霉属、曲霉属等,其中以木霉属的菌株纤维素酶活较高。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与添加少量葡萄糖作为碳源,培养纤维素酶产生菌株,培养一定时间后,经刚果红染色与稀碱液固定,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水解圈,根据透明圈的大小,快速定性鉴定纤维素酶产生菌酶活大小。与传统纤维素酶活检测方法比较,本方法菌丝生长快,两天后菌落经染色,透明圈边缘清晰,直观性强,与酶活力成一定线性关系。纤维素就是世界上所有植物的组成部分,就是地球上最为丰富且可再生的资源。随着世界能源形势趋于恶化,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利用纤维素生产有高附加值资源的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近年来逐步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方向。利用微生物将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转化为生物产品或生物能源即可缓解能源短缺、解决环境污染,又能形成新的产业。因此分离与筛选高酶活性的菌株就是有效利用纤维素物质的关键。 二、实验目的 从目标试样中分离筛选出具有降解纤维素能力的菌株。 三、实验材料: 1、样品的采集 1)风干土样E4-1、E2-6、 E2-6试样。 2)潮湿土样E4-1、E2-6、 E2-6试样。 3)牛粪样品2份

纳米银

纳米银(Nano Silver) 就是将粒径做到纳米级的金属银单质。纳米银粒径大多在25纳米左右,对大肠杆菌、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等数十种致病微生物都有强烈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而且不会产生耐药性。动物试验表明,这种纳米银抗菌微粉即使用量达到标准剂量的几千倍,受试动物也无中毒表现。同时,它对受损上皮细胞还具有促进修复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该产品遇水抗菌效果愈发增强,更利于疾病的治疗。专家认为,这种纳米银抗菌微粉还可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纺织服饰、水果保鲜、食品卫生等领域. 应用领域: 纤维(织物、成品),信息产业、信息产业、生态环境,日常生活用品。 细节应用: 棉、麻、丝、涤纶、晴纶、氨纶、粘胶纤维、蛋白纤维、成品布料、服装、床上用品、日用纺织品、玩具等、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的焊接,电子浆料、水产养殖、园艺设施、土壤改良、建筑材料、装饰材料、洗涤用品、玻璃器皿、包装类纸制品、特殊行业用纸、除臭剂、医药外用抗菌凝胶、塑料制品。 产品特点:永久性抗菌洗涤不影响其功能;具有天然色彩,可调配颜色,应用后不影响染色、可完全替代铅系、锡系焊接、无毒害,无污染、永久性除菌,不伤害人体。 神奇的纳米银-----七大抗菌特点 纳米(nm)是继微米之后的目前最小的一种计量单位,1纳米为百万分之一毫米,即毫微米,也就是十亿分之一米。纳米银,是利用前沿纳米技术将银纳米化,纳米技术出现,使银在纳米状态下的杀菌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极少的纳米银可产生强大的杀菌作用,可在数分钟内杀死650多种细菌,广谱杀菌且无任何的耐药性,能够促进伤口的愈合、细胞的生长及受损细胞的修复,无任何毒性反应,对皮肤也未发现任何刺激反应,这给广泛应用纳米银来抗菌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是最新一代的天然抗菌剂,纳米银杀菌具有以下特点: 1.广谱抗菌 纳米银颗粒直接进入菌体与氧代谢酶(-SH)结合,使菌体窒息而死的独特作用机制,可杀死与其接触的大多数细菌、真菌、霉菌、孢子等微生物。经国内八大权威机构研究发现:其对耐药病原菌如耐药大肠杆菌、耐药金葡萄球菌、耐药绿脓杆菌、化脓链球菌、耐药肠球菌,厌氧菌等有全面的抗菌活性;对烧烫伤及创伤表面常见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及其它G+、G-性致病菌都有杀菌作用;对沙眼衣原体、引起性传播性疾病的淋球菌也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一种抗生素能杀灭大约6种病原体,而纳米银可杀灭数百种致病微生物。杀灭细菌、真菌、滴虫、支/衣原体、淋球菌,杀菌作用强,对抗菌素耐药菌有同样杀灭作用! 2.强效杀菌 据研究发现,A g可在数分钟内杀死650多种细菌。纳米银颗粒与病原菌的细胞壁/膜结合后,能直接进入菌体、迅速与氧代谢酶的巯基(-SH)结合,使酶失活,阻断呼吸代谢使其窒息而死。独特的杀菌机理,使得纳米银颗粒在低浓度就可迅速杀死致病菌。 3.渗透性强 纳米银颗粒具有超强的渗透性,可迅速渗入皮下2mm杀菌,对普通细菌、顽固细菌、耐药细菌以及真菌引起的较深处的组织感染均有良好的杀菌作用。

细菌纤维素

细菌纤维素 摘要:细菌纤维素是一种新型的生物纳米材料材料,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本文从细菌纤维素的组成和结构入手,列举了细菌纤维素合成研究过程中的方法,并进一步对细菌纤维素在环境中的应用进行阐述,最后对未来细菌纤维素发展趋势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细菌纤维素,纳米材料,应用 众所周知,纤维素是自然界中最丰富且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是高分子化学诞生和发展阶段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在当今世界面临人口、资源、环境和粮食四大问题的情况下,大力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高分子材料造福于人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目前,人类获得纤维素的途径主要通过树木、棉花等职务光合作用合成和微生物合成。为了区别于植物来源的纤维素,称微生物合成的纤维素为微生物纤维素或者是细菌纤维素(简称BC)。细菌纤维素最初在1886年,用英国科学家Brown AJ利用化学分析方法确定。当时他发现在传统酿造液表面生成的类似凝胶半透明膜状物质为纤维素,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发酵生产的菌膜中存在菌体[1]。自然界中有少数细菌可以产生纤维素,其镇南关木醋菌属中的木醋杆菌(简称Ax)合成纤维素的能力最强,最具有大规模生产的能力。Ax合成细菌纤维素在纯度、抗拉强度、杨氏模量等理化性能方面均优于植物纤维素,且具有较强的生物性,在自然界中可以直接降解,是一种环境友好,性能优异型材料[2]。近年来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和关注。 1.细菌纤维素的结构和特性 1.1细菌纤维素的结构 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细菌纤维素和植物纤维素在化学组成和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区别,都可视为D-吡喃葡萄糖单体以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直链多糖,直链间彼此平行,不呈螺旋结构,无分支结构,又称β-1, 4-葡聚糖。但相邻的吡喃葡萄糖的6个碳原子并不在同一平面上,而是呈稳定的椅状立体结构,数个邻近的β-1, 4-葡聚糖通过分子链内与链间的氢键作用形成稳定的不溶于水的聚合物[3]。 1.2细菌纤维素的性质 1.2.1 细菌纤维素的独特性质 细菌纤维素和植物或海藻产生的天然纤维素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单元, 但细菌纤维素纤维却有许多独特的性质。①细菌纤维素与植物纤维素相比无木质素、果胶和半纤维素等伴生产物,具有高结晶度(可达95%,植物纤维素的为65%)和高的聚合度(DP值2 000~8 000); [4]②超精细网状结构。细菌纤维素纤维是由直径3~4 纳米的微纤组合成40~60 纳米粗的

纳米银抗菌水凝胶作用

纳米银抗菌凝胶作用 一、银是一种消毒剂银在医学上的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古人知道银有加速创口愈合、防治感染、净化水质和保鲜防腐的作用。用银器存放食物,能防止细菌生长,延长食物储存期。我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银屑有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除邪气等作用;久服能轻身延年,生银味辛寒、无毒;中医用银诊治有关疾病,西医用银治疡的记载也有100余年。1884年,德国产科医生Crede将浓度1%的硝酸银溶液滴入新生儿眼中,预防新生儿结膜炎,使婴儿的失明率从10%降至0.2%。直到今天为止,许多国家仍在使用Crede预防法,我国也不例外。1893年,试验发现:银对细菌等微生物有杀灭作用。因此,银成为一种消毒剂。 二、纳米银比银更强——杀菌作用今天,银在医学上有了更广泛的作用。0.5%的硝酸银是医治烧伤和创伤的标准溶液;10~20%硝酸银涂抹可治疗子宫糜烂。哥伦比亚大学Fox教授将银与磺胺嘧啶化合,产生磺胺嘧啶银,其活性比单独的磺胺至少强50倍。纳米银的出现,突破了普通银制剂杀菌力比抗菌素弱的瓶颈。科学家们发现,银在纳米状态下具有极强的杀菌作用,是普通银的数百倍。 三、纳米银的抗菌机理:纳米银颗粒直接进入菌体与氧代谢酶(-SH)结合,使菌体窒息而死;能和细菌细胞壁上暴露的肽聚糖反应,产生可塑性化合物,阻止病菌活动,杀死病菌;银可以和病原体的DNA结合,导致细菌DNA结构变异,抑制了DNA 复制,导致病菌失去了活力。这种独特的作用机制,可杀死与其接触的大多数细菌、霉菌、孢子等微生物。经国内八大权威机构研究发现:纳米银对耐药病原菌,如:耐药大肠杆菌、耐药金葡萄球菌、耐药绿脓杆菌、化脓链球菌、耐药肠球菌、厌氧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烧烫伤及创伤表面常见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及其它G+、G-致病菌等均有杀菌作用;对沙眼衣原体、性传播疾病的淋球菌也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四、纳米银的抗菌特点:①强效杀菌:研究发现,Ag可在数分钟内杀死650多种细菌。纳米银颗粒与病原菌的细胞壁/膜结合后,能直接进入菌体、迅速与氧代谢酶的巯基(-SH)结合,使酶失活,阻断呼吸代谢使其窒息而死。②快速杀菌:独特的杀菌机理,使纳米银颗粒在低浓度时就可迅速杀死致病菌。③抗菌持久:纳米银颗粒(专利技术生产)外有一层保护膜,在人体内能逐渐释放,所以抗菌效果持久。④渗透性强:纳米银颗粒具有超强的渗透性,可迅速渗入皮下2mm杀菌,对普通细菌、顽固细菌、耐药细菌以及真菌引起的较深处的组织感染均有良好的杀菌作用。⑤促进愈合:改善创伤周围组织的微循环,有效地激活并促进组织细胞的生长,加速伤口的愈合,减少疤痕的生成。⑥安全性高:经试验发现:小鼠在口服最大耐受量925mg/kg,即相当于临床使用剂量的4625倍时,无任何毒性反应;在兔的皮肤刺激试验中,也未发现任何刺激反应。⑦无耐药性:10nm大小的纳米银颗粒可迅速直接杀死细菌,使其丧失繁殖能力。因此,无法生产耐药性的下一代。 嫒佳凝胶功效

细菌纤维素

改性纤维素在卫生领域的研究及应 用情况 (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轻化工程2010级肖任) 摘要: 纤维素是自然界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未来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纤维素分子中由于高密度的氢键影响作用,使之在医疗卫生领域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综述近年来通过对纤维素化学改性合成可以得到纤维素衍生物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应用。其中,细茵纤维素是一种天然的生物高聚物,具有生物活性、生物可降解性、生物适应性,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例如高的结晶度、高的持水性、超细纳米纤维网络、高抗张强度和弹性模量等,因而成为近年来国际上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热点。概括细茵纤维素的性质、研究历史以及在生物医学材料上的应用,重点阐述细茵纤维素在组织工程支架、人工血管、人工皮肤和治疗皮肤损伤方面的应用以及当前研究现状。 关键词:纤维素、细茵纤维素、组织工程支架、人工血管、人工皮肤、化学改性、 医疗卫生 Modified cellulose in health field research and should use situation Cellulose is the most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of nature, in the future to solve human beings are facing with the energ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so on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but cellulose molecules due to the high density of hydrogen bond effect, make in the medical and health fields was much limited. Recent advances in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cellulose by synthesis can get cellulose derivatives in medical applications. Among them, the fine wormwood cellulose is a kind of natural biopolymer, with biological activity, biodegradable property, biological adaptability, has a unique physical, chem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such as high degree of crystallinity, high water binding capacity, ultrafine nano fiber network, a high strength and modulus of elasticity, etc., and become in recent years international new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hot spot. The nature of the cellulose in fine wormwood, historical stud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the paper fine wormwood cellulose in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s, artificial blood vessels, artificial skin and the treatment of skin damag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Keywords: cellulose, fine wormwood cellulose,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s, artificial blood vessels, artificial skin, chemical modification, medical and health 细菌纤维素( bacterial cellulose,简称 B C) 又称为微生物纤维素( microbial cellulose ) ,不仅是地球上除植物纤维素之外的另一类由细菌合成的天然惰性材料,而且是世界上公认的性能优异的新型生物学材料。能够产生纤维素的细菌【1】主要有A c e t o b a c t e r ,R h i z o b i u m,A g r o b a c t e r i u m和S a r c i n a等,其中研究最多、产量最高的是A c e t o b a c t e r x y l i n u m( A .x y l i n u m,木醋杆菌) 。从纤维素的分子组成看,B c和植物纤维一样都是由B - D- 葡萄糖通过B .1 ,4 精苷键结合成的直链,直链间彼此平行,不呈螺旋构象,无分支结构,又称为 B - 1 ,4.葡聚糖。但从物理、化学、

纤维素分解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纤维素分解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一.实验目的: 1.研究低温环境下纤维素降解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2.采用低温培养的方法从秸秆堆肥中筛选出3株分解纤维素的细茵。 3.通过PCR克隆这3株茵的16s rDNA并与相似菌株做比对.进一步构建分子进 化树.来研究其分类情况。 4.综合其个体形态、茵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发育树构建结果等分 类依据。 二.实验原理: 细菌进行化能异养、短杆状、无出芽分裂、好氧、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无丝状菌体、有细胞壁且能独立生存。应为其第二部分滑动细菌或第七部分的假单胞菌类。由于滑动细菌能在“固体表面和汽一水交界面缓慢滑动”,故其固体菌落边缘应不整齐,且其一般形成亮色肉眼可见的子实体。将灭菌的滤纸蘸取无菌生理盐水后贴在已凝固的平板上,用接种环蘸取土样,点样在平板滤纸上,15℃下培养10 d。用接种环从有滤纸水解透明圈的单菌落处刮取细菌,在贴有滤纸的初筛平板上划线,计数并且观察。 三、实验仪器: 1、材料试验材料为背阴处长时间堆放的秸秆堆肥表层; 2、培养基:初筛培养基。浓缩10倍的赫奇逊固体无机盐培养基”。:啦嘞1.00 g,MgS04·7H20 0.30 g,NaCl 0.10 g,F'eCl3O.0l g,NaN03 2.50 g,CaCi2 0.10 g,琼脂18.00 g,蒸馏水l000lnl,pH值7.0~7.2.121℃灭菌20min。无淀粉滤纸(浙江富阳纸厂)用浓度l%的醋酸浸泡一夜后用浓度2%的Na-2C03水溶液洗至中性,晾干备用。把上述处理过的滤纸剪成直径约为8 ca的圆形滤纸片.放在干净的平皿中,用报纸包好.采用湿热的方法灭菌; 3、复筛培养基。浓缩10倍的赫奇逊固体无机盐培养基:啦P04 1.009,m.庐04‘7H200.309。NaO 0.109.FeCl30.01g,NaN03 2.50 g.CaCl20.10g,羧甲基纤维素钠lO.00 g,琼脂18.00g,蒸馏水10130ml,pH值7.0—7.2,121℃灭菌20 min。 4、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5、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培养基。 四、实验步骤: 1、菌种分离 菌种初筛。将灭菌的滤纸蘸取无菌生理盐水后贴在已凝固的平板上,用接种环蘸取土样,点样在平板滤纸上,15℃下培养10 d。用接种环从有滤纸水解透明圈的单菌落处刮取细菌,在 贴有滤纸的初筛平板上划线,15℃下培养10 d。重复此操作至菌种初步纯化。 2、菌种复筛。 用接种环从已初步纯化的初筛平板上滤纸水解透明圈的菌落处,刮取菌种在复筛平板上划线,15℃下培养7 d,得到单菌落。将分离纯化的单菌落回接到初筛培养基上,观察其对滤纸的分解。将分离到的单菌落接种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15℃下培养7 d,4℃保留菌种或用作各种鉴定。

浅谈抗菌剂

抗菌剂是一类具有抑菌和杀菌性能的新型助剂。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使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酵母菌、藻类及病毒等)的生长或繁殖保持在必要水平以下的化学物质。抗菌剂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具有耐热、持久、连续、安全等优点。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抗菌剂: 一、抗菌剂概念 消毒: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抗菌:准确的说应该叫“抗微生物”功能。抑菌和杀菌作用的总和为抗菌。 杀菌:杀死微生物营养体和繁殖体的作用(在我们一般生活环境下条件下,一般不需要灭菌)。抑菌: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作用。 防霉:就是抵抗真菌的功效,主要针对霉菌而言。 二、抗菌剂种类 1、有机抗菌剂 有机抗菌剂又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合成型抗菌剂(如:季铵盐、双胍类等),另一种是天然有机抗菌剂(如:甲壳素)。 2、无机抗菌剂 无机抗菌剂主要可分为三种:合成金属离子的抗菌剂(如含:AG,CU,ZN等);TIO2光催化又称光触媒抗菌剂;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如:磺酸银) 3、复合抗菌剂 4、益生菌整理剂 三、抗菌剂抗菌机理 抗菌剂的抗菌作用主要作用于干扰细胞壁的合成、损伤细菌细胞膜、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和干扰DNA的合成,从而使细菌无法繁殖。 四、抗菌剂分类 抗菌剂主要可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 1、有机抗菌剂 有机抗菌剂主要是以乙醇、酰基苯胺类、咪唑类、噻唑类、异噻唑酮衍生物、季铵盐类、双呱类、酚类等为主的抗菌化合物。有机抗菌剂具有种类繁多、即效性和抗菌活性高等特点,当然抗菌活性根据菌种的不同而不同,但其耐热性相对其他抗菌剂会差一点。 2、无机抗菌剂 无机抗菌剂又可分为合成金属离子抗菌剂和光触媒抗菌剂。 金属离子抗菌剂:是利用银、锌等金属通过物理吸附离子交换等方法,将金属固定在多孔载体上面(如硅酸盐、磷酸锆)制成的抗菌剂,然后将其加入到相应的制品中便可获得具有抗菌能力的材料。目前银离子抗菌剂还是在无机抗菌剂中占主要地位,其主要因素是银具有较高的催化能力,高氧化态银的还原势极高,足以使周围空间产生原子氧,原子氧具有强

【人教版】生物选修一:2.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设计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2.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一、【课题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 (二)过程与方法 分析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弄懂实验操作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课题重点】 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三、【课题难点】 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探讨学习了土壤中尿素分解菌的分离与计数,这节课我们以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与纯化为例,巩固加深对这方面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二)进行新课 1.基础知识 活动1:阅读“纤维素与纤维素酶”,回答下列问题: 1.1纤维素是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纤维素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这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纤维素酶。 延伸:草食性动物是怎样消化食物中纤维素的?肠胃中的共生物生物。 1.2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纤维素的分解需要在纤维素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请完成下列过程: 〖思考1〗实验分析:P27的小实验是如何构成对照的? 在一支试管中添加纤维素酶,另一支试管不添加纤维素酶;尽管醋酸-醋酸钠缓冲液用量不同,但都能维持相同的pH。 〖思考2〗1个酶活力单位是指在温度为 25 ℃,其它反应条件最适宜情况下,在 1 min内转化 1mmol 的底物所需要的酶量。 活动2:阅读“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回答下列问题: 1.3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是刚果红染色法。该方法可以通过颜色反应直接筛选。 2.4其原理是: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2.实验设计 活动3:完成实验方案流程图,讨论回答问题:

纳米银抗菌处理剂,纳米银抗菌剂,纳米银抗菌整理剂,纳米银抗菌粉,银离子无机抗菌剂,面料抗菌整理剂

纳米粉体的分散及对棉织物的抗菌整理研究 滕志强1朱平2张建波王炳(青岛大学化工学院) 1滕志强(1978- )男,青岛大学在读级研究生,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功能整理研究。 2 联系人:朱平(1957-),男,青岛大学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功能助剂和功能纺织品研究。 原载:六届论文集;299-303(lq060)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讨论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分散剂在不同pH值下的分散效果,以及最佳分散剂用量,结果表明:2%(o.w.f.)的聚丙烯酸钠在pH值等于9时对3%(o.w.f.)的纳米粉 用于棉织物的抗体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另外,还研究了不同配比的复合纳米微粒ZnO/TiO 2 菌整理,结果发现复合纳米粉体的抗菌效果要比单一纳米粉体的抗菌效果好,证明了纳米协同效应的存在。 抗菌整理协同效应关键词:低聚丙烯酸钠分散性纳米ZnO/TiO 2 1. 1.前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材料的认识与使用已经向多功能化方面发展,纺织业亦是如此。在功能性、环保型纺织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纺织品市场主流的今天,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研究己扩展到众多领域,其中纳米材料的应用便是其中的一种。天然纤维织物因其服用的舒适性等而深受消费者欢迎,但是棉织物本身存在一些缺点,如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些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球菌等在棉织物上存在时间延长,尤其是一些内衣、内裤的穿着环境易滋生细菌,并以人体的新陈代谢产物为营养物质迅速繁殖,释放出令人恶心的臭味。另外,它们还会使棉制品变色、发霉,诱发各种皮肤疾病,危害人体健康。由于某些无机材料做成纳米级后有优越的抗菌功能,同时纳米功能材料耐热、无毒、稳定性强,因此纳米材料便作为新型的抗菌整理剂首先被选用,来代替对人体有毒性和刺激性的抗菌剂,成为开发绿色功能纺织品的一个重要方向[1]。 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和应用的将纳米微粒施加到纺织品上的方法主要有三种[2]:(a)共混纺丝法 (b)后整理法:吸尽法、涂层法和浸轧法 (c)接枝法。然而,时至今日,纳米粉体在纺织品中的应用仍然是一项发展中的技术,这是因为纳米微粒表面活性很大,易发生团聚,且不易与纤维材料结合固着,因而,如何使纳米粒子均匀地分散在纺织品上,且实现纳米粒子与纤维的牢固结合,是纳米功能纺织品开发和应用的关键技术。 和ZnO施加到棉织物上,并对它们的分散性、抗菌性以本文借助于粘合剂把纳米粉体TiO 2 及它们复合物的协同效应进行了研究。 2. 2.实验部分 2.1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原料及试剂 (江苏河海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六偏磷酸钠纳米ZnO和纳米TiO 2 和硅酸钠(天津市化学试剂六厂);低聚丙烯酸钠(上海长风化工厂);染色用粘合剂和渗透剂JFS(烟台三和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2.1.2织物规格 经过前处理的纯棉织物:规格40*40,支数133*72 2.1.3实验仪器 超声波清洗器SK5200H(上海科导超声仪器有限公司);85-2恒温磁力搅拌器(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HH数显恒温水浴锅(江苏省金坛市宏华仪器厂);EL-400立式气动小轧车(上海朗高纺织设备有限公司);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天平有限公司);pHs-25型酸度计(上海虹益仪器厂)。 2.2纳米粉体的分散性实验[3][4] 2.2.1最佳分散剂和pH值的选择 将0.10g等量分散剂(聚丙烯酸钠、六偏磷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硅酸钠)分别加入到盛有100mL蒸馏水的烧杯中,每种分散剂分别配六份溶液,搅匀后准确调节pH值,使含相同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

专题2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课程标准】 1.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 2.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3.讨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应用价值。 【课题重点】 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课题难点】 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基础知识】 1.是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 2.纤维素酶是一种酶,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为,第三种酶将纤维素分解为。 3。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法是利用。 4。刚果红染色法的原理是。 5.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的试验流程是、、、、6.鉴别培养基用于菌种的鉴别,其中加入可以鉴别出 出现的现象是。 7.选择培养的操作方法是 。 8.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即 。 9.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完成后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两种即、。 10.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中要选择样品进行分离纤维素分解菌,该样品的特点是、。作出这种选择的理由是。 11.选择培养能够浓缩所需微生物,原因是。 12.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与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流程有何区别? 13.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这两种的主要优缺点是什么?

【跟踪练习】 1.下列生物能分解纤维素的是() (1)人(2)兔(3)牛(4)蘑菇(5)纤维杆菌 A(1)(2)(3)(4)(5)B(2)(3)(5) C (2)(3)(4)(5)D(3)(5) 2.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胶木膏能提供的主要营养物质是() (1)碳源(2)氮源(3)生长因子(4)无机盐 A(3)B(1)(2)C(1)(2)(3)D(1)(2)(3)(4) 3.从土壤中筛选蛋白酶产生菌时,所用培养基为() A加富培养基 B 选择培养基 C 基础培养基D鉴别培养基 4.分离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用到的方法是() (1)稀释倒平板法(2)涂布平板法(3)单细胞挑取法(4)选择培养分离A(1)(2)B(2)(3)(4)C(2)(3)D(1)(3)(4) 5.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碳源为() A CMC-Na B 木聚糖 C 纤维素 D 裂解酶 6.在酸性贫瘠的土壤中分解纤维素占优势的菌为() A真菌 B 细菌 C 兼性厌氧细菌和真菌 D 放线菌 7.CX 酶能水解() A纤维素和CMC-Na B纤维素和果胶 C纤维二糖和微晶纤维D麦芽糖和蔗糖 8.在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中出现透明圈的菌落是() A分解尿素的细菌 B 消化细菌 C 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D 乳酸菌 9.在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培养时,培养基中酵母膏的主要作用是() A提供碳源 B 提供氮源 C 提供微生素 D 凝固剂 10.要将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应将它们接种在( ) A 加入指示剂的鉴别培养基上 B 含有蛋白胨的固体培养基上 C 只含纤维素粉无其他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 D 含四大营养素的培养基上 11.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基的选择作用原因在于() A 硝酸钠 B 氯化钾 C 酵母膏 D 纤维素粉 12.选择培养的结果,培养液变() A 清澈 B 浑浊 C 红色 D 产生透明圈 13.在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选择培养时用液体培养基的目的是() A 可获得大量菌体 B 纤维素分解菌适宜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 C 可以充分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 D 可获得高纯度的纤维素分解菌

纳米银抗菌剂概要

纳米银抗菌剂G-AG Nano silver antibacterial finishing agent 【产品说明】 纳米银抗菌剂,属无机类抗菌剂,无机抗菌剂的组成,主要包括载体与抗菌成份,其中载体不是抗菌成份,而是保证活性组份稳定,同时具有缓释性。在几种金属中的抗菌性最好最安全属银。纳米银就是将粒径做到纳米级的金属银单质。纳米银粒径大多在小于25纳米左右,对大肠杆菌、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等650多种致病微生物都有强烈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而且不会产生耐药性。动物试验表明,这种纳米银抗菌微粉修复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该产品遇水抗菌效果愈发增强,更利于疾病的治疗。 由于纳米银抗菌剂在使用上,首要考虑是安全性与稳定性。 1、99%的有害菌为单细胞体,寄生在人体内;而有益菌是多细胞体,以菌群的形式在人体 内存活;纳米银专杀单细胞体; 2、单细胞体用蛋白酶呼吸,多细胞体有专门的呼吸系统组织,纳米银抗菌原理就是纳米银 颗粒与蛋白酶结合,产生物理、化学反应,分解蛋白酶,使细菌失去活性,从根本上消灭有害菌; 3、目前纳米银抗菌主要应用于体外,而在体外保持无菌状态对人体是有益的; 银是人体组织内的微量元素之一,微量的银对人体是无害的。此产品通过毒理性检测,本人体是安全无害。本公司的采用高科技手段,把采用络合态银,安全性,稳定性,更好,且为无色透明。并在纳米银材料表面采用偶联剂改性,使之遇水分散性好,不团聚,杀菌,抑菌彻底,持久。通过技术改良,也改变原纳米银本身不防霉菌,真菌缺点。使之在原来的基本上,广谱杀菌650种,防霉,防螨,除臭。 本公司纳米银抗菌剂采用粒径2-5nm的无色透明纳米银溶液为主要抗菌原料,经科学组方精制而成的高效织物抗菌整理剂,广泛用于纯棉、混纺、化纤、无纺布、皮革等各类织物的耐洗长效抗菌后整理处理中,在织物的手感、颜色、状态等不变的情况下,洗涤100次抗菌效果仍然能够保持99%以上。此类抗菌剂性溶出型抗菌剂,与细菌充分接触,杀死细菌,所以抗菌性更加彻底。 【产品特性】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导学案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 2.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了解这类微生物的应用; 3.能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 【学习重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学习难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预习指导】课前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教辅资料、交流,初步完成下列问题。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活动1:阅读P27“课题背景”和“纤维素与纤维素酶”,回答下列问题: 1、纤维素是一种由首尾相连而成的化合物,是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纤维素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这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 2、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纤维素的分解需要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请完成下列过程: 3.1个酶活力单位是指在温度为℃,其它反应条件最适宜情况下,在min 内转化 的底物所需要的酶量。 4、P27小实验:通过设置对照实验体会纤维素酶的作用。分析课本是如何设置对照的? 活动2 :阅读P28“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回答下列问题: 1、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是。该方法可以通过反应直接筛选。 2、其原理是: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当纤维素被 _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为中心的,我们可以通过是否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二、实验设计 实验方案流程图: 活动3:阅读资料一“土壤取样”,回答下列问题: 土壤取样:纤维素分解菌大多分布在的环境中。若找不到合适环境,可将滤纸埋在土壤中一个月左右,也会有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生长。 〖思考1〗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 〖思考2〗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 活动4:阅读资料二“选择培养”,回答下列问题:

纳米银抗菌剂,纳米银抗菌处理剂,银离子无机抗菌剂,纳米银抗菌

纳米银在织物后整理中的应用 徐国荣i李从举2? 1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00029,北京;2北京市服装材料研究开发与评价?点实验室,100029,北京: 【摘要】介绍了纳米银在织物后整理中的应用,主要是在织物抗菌性方面的应用。简要介绍了纳米银的抗菌作用机理。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在研究纳米银抗菌性方面的主要成果。并结合其它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方向和国内外研究纳米银的方向对纳米银往后的发展做了一些展 【关键词】纳米银抗菌性后整理 银的杀菌作用很早就己经被人们了解并应用了。而进入21世纪后,纳米技术的发展更是便银离子的杀菌性能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纳米银,是利用前沿纳米技术将银纳米化,纳米技术出现,使银在纳米状态下的杀菌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极少的纳米银町产生强人的杀繭作用,可在数分钟内杀死650多种细菌,广谱杀繭且无任何的时药性,能够促进伤II的愈合、细胞的生长及受损细胞的修a,无任何毒性反应.对皮肤也未发现任何刺激反应,这给广泛应用纳米银來抗菌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纳米银已经广泛应用于材料、电子、化工等多个产业。纳米银在E卩染后整理中的应用近年也得到了非常广发的研究和进展。各种纳米银后整理剂也纷纷进入市场。 1纳米银的抗菌作用机理: 目前研究发现,纳米银的抗菌作用主要通过以下机制来发挥3: (1)纳米银通过抑制多种细胞膜上酶的活性,并与供电子体反应,尤其是能和含有毓基的供电子体反应。转运Na+的还原型辅酶(NADH)即氧化还原型辅酶Q被认为是纳米银最主要的靶蛋白,低浓度的纳米银就可抑制嗜緘性杆菌膜泡中能量依赖的氧化还原形辅酶Q(NQR) 转运离子的活性,同时还能阻碍溶鴻弧菌纯化氧化还桑型辅酶Q的能力。从而提示,纳米银能与氧化还原型辅酶Q特异性的结合是低浓度纳米银杀菌作用的主要机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NCET-05-02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503001);北京市市属市管髙等学校人才强校计划项目资助

细菌纤维素的研究近况综述

﹡﹡﹡﹡﹡﹡﹡﹡﹡﹡﹡﹡﹡﹡﹡﹡﹡﹡﹡﹡﹡﹡﹡﹡﹡﹡﹡﹡﹡﹡﹡﹡﹡﹡﹡﹡﹡﹡﹡ 关于细菌纤维素研究现状 的综述 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0707班 姓名: 秦 伟 学号: 20070236 指导教师: 彭碧辉 老师 设备

细菌纤维素研究现状 [摘要]: 本文从细菌纤维素的合成入手,列举了细菌纤维素合成研究过程中的研究点,其中包括了对合成过程的研究、发酵工艺及设备的改进以及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的研究等,最后对未来细菌纤维素发展趋势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细菌纤维素;发酵工艺;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 The Bacterial cellulose research situation [abstrcat]: From the synthesis of bacterial cellulose, liststhe synthesis process of bacterial cellulose research points,including the synthesis process of the research,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and equipment improvement and bacterial cellulose composites for future research, development trend of bacterial cellulose is forecasted. [key words]: bacteria cellulose; Fermentation; bacteria cellulose composites 细菌纤维素发现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由于对其物理特性了解不够充分,以致应用受到限制。最近十几年,随着对其生物合成机制的深入了解以及发酵条件的改善,加速了细菌纤维素的工业应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