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献综述的类型复习过程

文献综述的类型复习过程

文献综述的类型复习过程
文献综述的类型复习过程

一、文献综述的类型、特点及作用

文献综述是“一种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一定时空范围内有关特定课题研究的全部或大部情报的基础上,简明的类述其中的最重要部分,并标引出处的情报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的定义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文献综述反映原始文献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它反映一定时期内或是某一时期一定空间范围的原始文献的内容。其次,文献综述集中反映一批相关文献的内容。其它二次文献如题录、索引、文摘、提要等一条只能揭示一篇原始文献的外表信息或内容信息,且各条目之间没有联系,而综述一篇可集中一批相关文献,且将这批文献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予以揭示,信息含量比二次文献多得多。第三,文献综述是信息分析的高级产物。书目、索引等是对原始文献的外表特征进行客观描述,不涉及文献内容,编写人员不需了解原始文献的内容,也不需具备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提要、文摘是对原始文献的内容作简要介绍和评价,编写人员需要具有相关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以识别和评价原始文献;文献综述则要求编写人员对综述的主题有深入的了解,全面、系统、准确、客观地概述某一主题的内容。运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等方法对一定范围的文献进行深度加工,对于读者具有深度的引导功能,是创造性的研究活动。

1.文献综述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献综述进行划分,最常见的方法是根据文献综述反映内容深度的不同即信息含量的不同划分

按照文献综述信息含量的不同,可将文献综述分为叙述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和专题研究报告三类。

叙述性综述是围绕某一问题或专题,广泛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并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对有关的理论、观点、数据、方法、发展概况等作综合、客观的描述的信息分析产品。叙述性综述最主要特点是客观,即必须客观地介绍和描述原始文献中的各种观点和方法。一般不提出撰写者的评论、褒贬,只是系统地罗列。叙述性综述的特点使得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花费较少的精力了解到本学科、专业或课题中的各种观点、方法、理论、数据,把握全局,获取资料。

评论性综述是在对某一问题或专题进行综合描述的基础上,从纵向或横向上作对比、分析和评论,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明确取舍的一种信息分析报告。评论性综述的主要特点是分析和评价,因此有人也将其称为分析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在综述各种观点、理论或方法的同时,还要对每种意见、每类数据、每种技术做出分析和评价,表明撰写者自己的看法,提出最终的评论结果。可以启发思路,引导读者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专题研究报告是就某一专题,一般是涉及国家经济、科研发展方向的重大课题,进行反映

与评价,并提出发展对策、趋势预测。“是一种现实性、政策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情报分析研究成果”。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预测性,它在对各类事实或数据、理论分别介绍描述后,进行论证、预测的推演,最后提出对今后发展目标和方向的预测及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对于科研部门确定研究重点和学科发展方向,领导部门制定各项决策,有效实施管理起着参考和依据的作用。这一类综述主要表现为预测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专题调研报告,建议、对策与构想报告等。按文献综述报道内容的时间范围划分,可分为动态性综述、回顾性综述和预测性综述。动态性综述主要以描述近期内各类现实动态为主,如政治动态、科研动态、体育动态、经济动态等。新闻综述就是典型的动态综述。这类综述的时效性强,反映最新发展态势。回顾性综述描述过去一定时期内的成果和发展历程,总结性较强,以作为当前的借鉴参考。预测性综述是在综述的基础上,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预测。

按照综述报道的时空范围划分,可分为纵向综述和横向综述。纵向综述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展开叙述,可揭示综述主题的发展速度;横向综述不分时序,按照主题或地域、国家、产品等展开叙述,有利于在同一水平上对比。按照综述的服务对象划分,可分为决策性综述、研究性综述和普及性综述。决策性综述主要目的是对各级领导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在综述的基础上,重在提出建议即决策的依据。研究性综述为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工作服务,专业性较强,不需要对基本概念、原理的介绍。普及性综述面向广大读者,目的是让一般读者了解某一主题、学科、事物的概况,有一个基本认识,一般包括基本概念、状况、现状、趋势的简单全面的介绍。按照综述文献报道的对象划分,可分为学科综述、文献综述和会议综述、专题综述等。学科综述,综述某一学科的发展态势;文献综述,综述一批文献的研究成果,分析这批文献的内在规律;会议综述,综合报道会议上提出的各种观点、理论,一般作者不加评价;专题综述,综述某一专题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文献综述的特点

文献综述的内容特征前已述及,文献综述是一种高级情报研究产品,它是对原始文献的再创造。其内容特点如下:

内容的综合:这是文献综述最基本的特点,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文献综述首先表现出对大量文献的综合描述。各种类型的综述,其基础都是综合叙述。“必须将每一篇需综述的原始文献置于上下文里,并用某一方面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和综合”。另一方面,它综述广泛时空范围内的发展和情况,既有纵向描述,又有横向覆盖。

语言的概括:文献综述对原始文献中的各类理论、观点、方法的叙述不是简单地照抄或摘录,而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简洁、精炼的语言将其概括出来。因此文献综述不同于文

摘,不是将原文献的中心内容摘录出来;也不同于节录,不必完全按照原文节选下来。而是将文献中有用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用最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的描述,提炼出数据,同时舍弃原始文献中的论证、计算、推导过程等细节。

信息的浓缩:文献综述集中反映一定时期内一批文献的内容,浓缩大量信息。一篇综述可以反映几十至上百篇的原始文献,信息密度大。关于一篇综述需要有多少参考文献,国内外的学者们都做过不少研究,有一些不同的意见。评价综述文献的压缩程度可用综述文献正文每页所引用的参考书目平均数或者是被综述的原始文献页数与综述文献页数之比来考察。各学科综述的浓缩度是不同的,要以是否集中足够的原始文献,以全面反映综述主题为依据来确定。

评述的客观::综述性文献的客观性有两方面,一方面叙述和列举各种理论、观点、方法、技术及数据要客观,必须如实地反映原文献的内容,不得随意歪曲,或是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同时还要避免因理解不同而出现的误解;另一方面,在分析、比较、评论各种理论、观点、方法时要有一种客观的态度,应基于客观进行分析、评价,不能出于个人的喜好、倾向进行评论,更不能出于个人的感情有意偏袒或攻击。另外,在做出预测时,要以事实、数据为依据,以科学的推导方法为手段,力求客观,而不是凭空想象,出于主观愿望盲目提出

文献综述的形式特征

文献综述除了在内容上与其它信息产品及文献有着较显著的区别外,在形式上也存在一些较显著的特征。它的形式特征往往成为判断一篇文献是否是综述性文章的主要依据。参考文献数量多。前已述及,文献综述浓缩原始文献的内容。因此,其最显著的形式特征就是参考文献数量众多。米哈伊诺夫提出参考文献在40-100篇的文章就算综述;而普赖斯认为,凡包含其他著作的引文25处以上的任何论文都是综述性论文;伍德沃德认为可将参考文献数量不少于40处的任何科学文献算作综述性论文。标题醒目。综述性文章的标题一般直接反映其综述类型,如包含“综述”、“概述”、“述评”、“评述”、“进展”、“动态”,或是“现状、趋势和对策”、“分析与思考”等文字的标题,该文献一般是综述性文章。另外,在综述性文章的标题中经常会反映综述的时间范围,如“近几年”等字样。《近十年来我国综述研究概述》是一典型的综述性文章标题。

文献综述的作用

浓缩信息,集中报道一批相关文献,便于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学科、专业、专题发展动态。随着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全球信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学科的文献量激增;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大量涌现;其它语种文献日益增多,文献分散程度日益增大。用户所能

阅读的百分比越来越小,当文献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用户就会对阅读文献失去兴趣。文献综述浓缩各方面信息,使用户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大容量信息,且不存在语言障碍。一篇综述覆盖了几十至上百篇原始文献,用户无需阅读大量原始文献,减少了重复阅读。系统报道,便于用户全面、系统地了解某方面的进展或概况。文献综述将所报道的内容经分析综合,使之有序化。报道时既可纵向延伸,又可横向比较,或是纵横交错。从不同角度将各种理论、观点、方法条理化、系统化,反映问题的全貌。对原始文献提出评价和预测。文献综述要反映一批相关文献,因此在撰写综述的过程中,从原始文献的选择、对原始文献内容的概括和介绍都要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去粗取精,消除谬误,提供精华;在综述的基础上,合理推理,进行科学的预测,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使得领导部门制定决策有据可依。科研人员可作为确定新的研究方向的参考,以避免重复开发研究。提供回溯检索途径,扩大用户控制文献量。文献综述文后附参考文献及其有关信息,且因综述一般是按一个或几个专题、问题进行综述的,因此参考文献一般也属于同一类的或具有相关性,读者可从文后的参考文献入手进行回溯检索,直接查找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原始文献,并集中掌握一批相关文献。文献综述已日益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特别是从事科学研究、制定决策的用户都喜欢阅读相关的文献综述,一些用户已将文献综述作为一种主要的信息来源,并对文献综述的质量提出很多要求。如何撰写质量较高的综述,是目前信息工作人员和读者都很关注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的编写

1.文献综述的编写步骤

文献综述是信息分析的重要成果。信息分析又称为情报研究、情报调研、情报分析与综合等。它是指“情报工作者根据社会和用户的需要,围绕某一课题,有目的地搜集和占有资料,并通过整理、评价和筛选,运用分析、综合等手段,对有关的信息进行系统地概括的一种科学思维活动和再创造的活动”。在信息分析的过程中,将产生题录、索引、文摘、提要等一系列信息品,而文献综述是信息分析的最高级产品。它不同于前面几类产品只对原文献的形式和内容作简单加工,而是一种再创造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研究活动。

米哈伊诺夫认为“编写综述通常界乎于科学情报工作与研究工作本身之间,有时已经处于两者的分界线之外”。文献综述的撰写过程就是信息分析的过程,它是在综合分析全部或大部分相关文献内容的基础上编写文献综述的研究工作。

文献综述的编写流程如下:确定选题与研究重点;文献资料的搜集、跟踪与积累;分析、评价资料价值,进行筛选;整理资料,使之系统化;撰写综述。

确定选题与研究重点确定选题是信息分析的第一步,也是撰写文献综述的第一步。

文献综述的选题一般有主动选题和被动选题两种方式。主动选题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情报人员或情报研究机构通过日常的情报研究、服务活动,发现问题和线索,进行选题;一是情报人员或机构在与情报用户的接触和交流中,了解到用户有哪些方面的需求,从而定题;一是专业研究人员在日常的研究工作中,日积月累大量的系统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主动选题撰写综述。被动选题分为上级领导部门下达的选题和外单位委托选题。不管是被动选题还是主动选题,都要考虑综述选题是否有研究价值;根据本单位和自身的人力物力情况,是否有能力完成选题。选题的合适与否,关系到能否顺利地完成编写任务,并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选题的原则

针对性原则:也有人称为对用户的适用性原则,是指选题必须满足一定用户的需求,即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如果是上级领导部门选题或委托选题,选题的部门或单位应从本单位、本部门的需要出发,同时结合生产、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考虑选题;如果是情报部门自发选题,则不仅要了解用户的直接需求,还应该了解和挖掘出用户的潜在需求,挖掘出用户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或没有意识到的那部分需求。预见性原则:选题的预见性,要求综述的选题要注意当前的热点问题,及时报道。但如果只是单纯追求热点报道,跟在“热点”后面展开工作,就会产生信息迟滞,不能及时满足读者需求。因此,选题时要善于发现那些从学术和决策角度出发有较大价值,本应引起人们关注,但尚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题进行综述,填补空白,引起人们的关注。

可行性原则:选题的可行性是指具有完成这个选题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条件。物质条件包括可获得资料的途径、多少、经费来源等;人力条件是指参加撰写及搜集资料的人数多少,撰写人员是否具备撰写综述的各方面条件,知识结构、学术水平、技能如何,及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组织能力、外语水平如何。另外还要考虑完成综述撰写的时间限制,在现有人力物力情况下能否按时完成,完成的可能性如何,是否有能力承担撰写工作。无论是被动选题还是主动选题或是研究者的自发选题,都应仔细论证其可行性,以决定是否定题。在考虑选题的可行性时,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本单位和撰写人员自身的优势。

独创性原则: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大量的重复阅读,节约时间和精力,因此也要避免重复选题。选题应该是别人没有做过的,在决定选题前应广泛调查了解前人是否做过同类综述或是正在做。如果不做任何调查就盲目选题,容易造成重复选题,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并造成读者的重复阅读。

如何选题

文献综述的选题应坚持针对性、预见性、独创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选题。配合国家制定科研发展方向和科研规划选题。如国家“九五”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选择和确定,需各学科提出综述性的报告,供领导部门选择决策。针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重大的规划、政策、决策、重点建设项目选题。如在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上马及建设中,有关人员提交了专题情报调研报告上百个。选择行政管理中的有关内容选题。如技术引进,制订生产计划,开发新产品,及其它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综述,使管理人员了解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以便借鉴和学习。有争论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对有争论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综述各家之言,或在综述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有助于读者横向比较鉴别,加以选择。启发读者的思路。针对新学科、新问题、新思潮研究及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的生长点,科学发展趋势、动向苗头中反映出的重大问题选题。对一些有发展前途的新问题应及早从苗头抓起,可配合其发展,不断追踪反映。配合国家经济、政治的形势进行有关基础理论研究选题。如现阶段关于“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等。

资料的搜集、跟踪与积累搜集资料的步骤在确定了选题之后,就可以着手进行资料的搜集了。有计划、有步骤地搜集资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明确查找范围:必须进一步明确本综述课题所涉及的内容主题有几个方面,是哪些方面,从而明确所需资料的大致范围,进而确定资料查找的范围和重点,哪些是与综述主题密切相关的核心资料源,哪些是撰写综述所需的背景资料源,哪些是参考资料源和工具资料源,划定检索范围。

系统检索:明确了查找范围和重点后,开始进行系统的检索,全面、广泛地搜集一切可能的相关资料。“系统检索是根据文献的内容特征(学科或主题)或外部标识(如作者、篇名、出版机构),通过检索工具全面系统获得文献信息的一种方法”。在手工检索中,经常利用的检索工具有文摘、索引、题录、目录通报、目录卡片等。在机检中,经常利用的有机读索引、文摘、全文数据库等。就检索途径而言,手工检索途径有分类、主题、著者、书名、参考文献、及各种专用名词术语和专用符号代码途径。机检系统的检索途径较多,除了包括上述手工检索的途径外,在全文检索系统,还可以利用自由词、关键词、时间、地点、文摘词、机构名等检索途径,并可进行模糊检索、蕴含检索和组配检索,能够较全面地检索到相关的资料。检索途径和检索工具的种类繁多,在进行系统检索时,应根据自身的条件、综述课题的概念和内容确定查找主题和类目,进而确定合理可行的检索

方法和检索策略,选择适用的检索工具,保证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在检索过程中,要将检索到的资料的有关信息记录下来,以备获取原始文献。

广泛浏览:一般的检索工具的出版在时间上都有一定的滞后期,大约一年到几个月。因此,还需广泛的阅读浏览近半年的各类文献资料,获取最新信息。文献资料的类型主要有:图书、期刊、会议文献、专利资料、标准文献、报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机构指南、图册、辞典、科技报告、学位论文、手稿、统计资料、产品资料、政府出版物、内部资料等,以及缩微型和机读型文献。并注意浏览新书书目,新书通报等。在检索和浏览时如何利用这些文献资料获取信息呢?可利用图书、专业辞典、百科全书了解已有的定义、观点;利用报纸、政府出版物了解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及规定,以及课题的一般概况,获得背景材料;利用相关的年鉴、手册获得事实和数据,掌握发展概况;利用综述性文献和会议录掌握最新消息和研究动向;利用专利说明书了解某项技术或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还可利用专利查新,了解某项技术或产品是否已开发过。应该强调的是,要注意对综述性资料的搜集和利用。信息交流:包括参观考察、参加会议或个别交谈、现场调查、发放调查表等方式,直接获得第一手材料和最新资料。通过交流获得的信息应准确地记录下来,并要认真核对其来源和可靠性,才能在综述中引用或参考。

搜集资料的原则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搜集资料的质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广泛性原则:这里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学科范围广泛,不仅要搜集本专题的相关文献,还要搜集一定的相关的交叉学科、基础学科的文献资料;二是指文献类型广泛,包括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机读型文献等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料;三是搜集的时空范围广。根据综述的内容,搜集的资料在时间上可追溯几十、上百年,在空间上可包括国内、国外的文献资料。

代表性原则:要注意搜集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如刊登在本学科核心期刊上的文献,由学科带头人或知名科学家撰写的文章,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人的讲话等,可以代表当前的发展水平和认识程度。

时间性原则:搜集资料应确定搜集的时间范围,回溯查找到哪一段时间为止。因为文献资料都有其时效性,有些专题的文献资料半衰期很短,老化速度快。确定合理的查找时间,可以避免获取一些无用信息,减少资料筛选阶段的工作。资料的搜集并不局限于这一段时期,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撰写综述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注意学科发展动态,继续查阅、搜集最新资料,尽可能将最新的、最近时期的资料在综述中反映出来。伴随着资

文献综述的类型

文献综述是"一种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一定时空范围内有关特 定课题研究的全部或大部情报的基础上,简明的类述其中的最重要部分,并标引出处的情报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的定义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文献综述反映原始文献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它反映一定时期内或是某一时期一定空间范围的原始文献的内容。其次,文献综述集中反映一批相关文献的内容。其它二次文献如题录、索引、文摘、提要等一条只能揭示一篇原始文献的外表信息或内容信息,且各条目之间没有联系,而综述一篇可集中一批相关文献,且将这批文献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予以揭示,信息含量比二次文献多得多。第三,文献综述是信息分析的高级产物。书目、索引等是对原始文献的外表特征进行客观描述,不涉及文献内容,编写人员不需了解原始文献的内容,也不需具备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提要、文摘是对原始文献的 内容作简要介绍和评价,编写人员需要具有相关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以识别和评价原始文献;文献综述则要求编写人员对综述的主题有深 入的了解,全面、系统、准确、客观地概述某一主题的内容。运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等方法对一定范围的文献进行深度加工,对于读者具有深度的引导功能,是创造性的研究活动。 文献综述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献综述进行划分,最常见的方法是根据文献综述反映内容深度的不同即信息含量的不同划分按照文献综述信息含量的不同,可将文献综述分为叙述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和专题研究报告三类。

叙述性综述是围绕某一问题或专题,广泛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并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对有关的理论、观点、数据、方法、发展概况等作综合、客观的描述的信息分析产品。叙述性综述最主要特点是客观,即必须客观地介绍和描述原始文献中的各种观点和方法。一般不提出撰写者的评论、褒贬,只是系统地罗列。叙述性综述的特点使得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花费较少的精力了解到本学科、专业或课题中的各种观点、方法、理论、数据,把握全局,获取资料。 评论性综述是在对某一问题或专题进行综合描述的基础上,从纵向或横向上作对比、分析和评论,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明确取舍的一种信息分析报告。评论性综述的主要特点是分析和评价,因此有人也将其称为分析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在综述各种观点、理论或方法的同时,还要对每种意见、每类数据、每种技术做出分析和评价,表明撰写者自己的看法,提出最终的评论结果。可以启发思路,引导读者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专题研究报告是就某一专题,一般是涉及国家经济、科研发展方向的重大课题,进行反映与评价,并提出发展对策、趋势预测。"是一种现实性、政策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情报分析研究成果"。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预测性,它在对各类事实或数据、理论分别介绍描述后,进行论证、预测的推演,最后提出对今后发展目标和方向的预测及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对于科研部门确定研究重点和学科发展方向,领导部门制定各项决策,有效实施管理起着参考和依据的作用。这一类综述主

深度翻译的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29692596.html, 深度翻译的文献综述 作者:刘东雪 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3期 【摘要】深度翻译是翻译实践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其理论来源于文化人类学的深度描写理论。本文探讨翻译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进而引出美国翻译理论家奈梅·阿皮亚的深度翻译这一概念,指出文化人类学观照下的深度翻译的实质是注释,深度翻译是对译文加脚注、译释和评注等的翻译策略。深度翻译的研究对丰富翻译研究的理论话语,开阔翻译研究的理论视野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深度描写深度翻译注释文化人类学 一、引言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也可以讲是从文化这个角度研究人的科学。美国翻译理论家阿皮亚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下并受到了深度描写的启发,提出了“深度翻译”的概念。深度翻译是翻译实践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其对丰富翻译研究的理论话语,开阔翻译研究的理论视野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深度翻译的来源——深度描写 1999年,文化人类学的解释学转向代表人物者克利福德·格尔兹提出了民族志的“深度描写”方法。“深度描写”是人类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注重细节、强调阐释的研究方法,格尔兹提出文化不是一种引致社会事件﹑行为﹑制度或过程的力量;它是一种风俗的情景,在其中社会事件、行为制度或过程得到可被人理解的——也就是说,深的——描述。深度描写式的民族志感知、阐释行为之间的文化层次,建构一个分层化等的意义结构,解释“这些陌生的行为在那些陌生的地方所具有的自然的意义”。“深度翻译”是对“深度描写”的借鉴,继承了后者对“语境”和“意图”的重视,并在当代文化相对主义的大背景下充分关注文化差异,对文化翻译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深度翻译的涵义 在深度描写的基础上,美国理论家夸梅·阿皮亚创造出“thick translation”一词,中文译为“深度翻译”或“厚翻译”,具体做法指在翻译文本中,添加各种注释、评注和长篇序言,将翻译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以促使被文字遮蔽的意义与翻译者的意图相融合。阿皮亚提出三个深度翻译的理论要点:第一、强调意图的重要性。在很多情况下,了解语义并不等于理解意义。话语是行为的产物,因此和所有行为一样,都具有某种产生的理由,或者说是意图。第二、强调语境的重要性。阿皮尔认为,要了解说话者的意图,就要把握语境,需要“深度语境化”。第三、充分关注差异。

教育科学研究常用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所采用的方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取多种方法,以探求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的质与量之间的变化和规律。 古代的中国和西方,都有总结教育经验的记载,所用方法有的是有关事实的记录,也有初步的经验概括,但都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兴起,社会科学研究的调查法、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以及自然科学研究的归纳法、实验法、统计法等,都先后进入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K.马克思、F.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使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如下: 观察法。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观察法不限于肉眼观察、耳听手记,还可以利用视听工具,如录音机、录像机、电影机等作为手段。观察法的步骤是:①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观察计划。先对观察的现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后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如果情况复杂或内容多,可采取小组分工观察。最后制定整个观察计划,确定进行观察全过程所需的次数、时间、记录用纸、表格,以及所采用的仪器等;并考虑如何保持被观察对象的常态等等。②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必要时也可随机应变。要选择最适宜的观察位置,集中注意力,记下重点,不为无关现象扰乱,观察时可借助仪器及时作记录,不要事后回忆。③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利用统计技术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来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查阅的文件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可选用。文献法的步骤是:①搜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如图书、资料、文件和原始记录等。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材料分别按照适当顺序阅读。②详细阅读有关文献,边读、边摘录、边立大纲。 ③根据大纲,将所摘录材料分条组织进去。④分析研究材料写成报告。使用这一方法须注意:查阅文献之前,要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知识准备,否则难于从材料的分析中作出正确的结论。调查法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包括口头或书面的,直接或间接的),比较充分地掌握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 调查法。一般的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在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利用观察法作为调查和核对材料的手段。调查法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调查法的步骤是:①准备。选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定调查计划、表格、问卷、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各种必要的安排。②按计划进行调查活动,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计划作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③整理材料。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调查研究报告。 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以求得对研究的教育现象作出数量分析的结果。这是数理统计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统计法可用于对教育行政效率的检验,对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对课程分量规定的测定,对学生的成绩的科学比较等等。在教育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描述统计研究情况,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

教育科研基本方法

教育科研基本方法 ------校本培训四 一、教育科研论文的类别 学术论文 经验总结 调查报告 课题研究报告 (一)学术论文 1、概念:是对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达科学研究成果的议论性文章。 2、特点: 专业性。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专业性问题。 理论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作出结论,侧重于理论分析。 系统性。论题的论述,系统全面,不是零碎、片断的感想。 探究性。该问题是人们还极少研究或研究还很不全面、不深入的。 篇幅较长。由于以上的特点因而篇幅较长,一般包括绪论(绪言、引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二)经验总结 1、概念: 是把教学经验系统化,并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对教学经验进行分析而成的一种教育科研论文。 2、经验总结与学术论文:共同点是“论”;不同点是学术论文侧重理论论述,在论述过程中可以摆事实,也可不摆事实,经验总结则以总结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中内容,注重摆事实,而且大多是结合个人实践来摆事实,篇幅较学术论文短。 3、经验总结与工作总结:共同点都是总结自己的工作,都用事实说话;但工作总结只把工作情况和体会说清楚就行,而经验总结必须具有理论性特征,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有分论点,摆事实是为说明论点服务,在摆事实的基础上适当展开议论。工作总结属应用文,经验总结属论说文,学术论文属议论文。(三)调查报告 1、概念: 是对教育有关的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后写出的书面报告,它是反映调查研究结果、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文体。 2、特点: 客观的调查。调查提纲、调查表格;实地,测试、填表、座谈;统计数据。理性的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果及因、由浅入深的分析,由现象到本质,发现客观事物的规律。既要摆事实,又要谈观点,由观点来统帅材料。 调查报告一般分为引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 (四)课题研究报告 1、概念:

文献综述样文及模板

XXXX 大学XXXX 学院 文献综述 从教师角度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 性的提高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批阅教师 成绩 2011年11月 ● 中文标题“黑体、加粗、二号”字,不超过 两行,最长为35个全角汉字 ● 居中,段后1行 ● 填写时用“宋体、加粗、三号”字, 居中, 单倍行距 ● 填写后下划横线保持左右端对齐

从教师角度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1. 研究背景 [包括研究意义、课题的来源等等]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其中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教得很费力,但学生学习效果却不好。往往教师在课堂上费劲心思,设计了很多活动或游戏,想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把知识变得生动易掌握,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似乎都很投入,学生也积极参与,但下课后却一问三不知(龙艳春, 2005 )。最终,有的学生跟不上英语教学的进度,学习英语非常吃力,一部分学生甚至丧失了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而小学英语教师也感到很困惑:教师教得这么累,学生学得这么苦,为什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呢?针对上述种种现状,探求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迫切。 …… 2.研究现状 2.1国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逐渐成为一种较为系统的教学理论,并且不断完善。其主要研究内容为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有效教师的特点有什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有哪一些?其中国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研究有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布鲁纳的掌握学习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当前世界教育改革普遍关注的趋势之一是强调教育效果,效果本位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新的方法论,效果本位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正向联系,有效的学习时间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教师的态度和期望,激发学生的动机等。除此之外,国外试图考察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并找寻改善提高课堂教学的方案,他们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 页面设置:上/下、左/右页边距均为3厘米,页眉和页脚边距为 ● 一级标题为“黑体、加粗、四号”字 ● 段前、段后均13磅,行距为“多倍行距=1.73” ● 正文一律采用“宋体、小四号”字,西文文字或字符 采用“Times New Roman 、小四号”字,1.5倍行距 ● 段首缩进2字符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本节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均为单选题。 2.在历年考试中,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为考查重点,考生需要掌握各种方法的 基本含义。 一、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 (一)中学教育科研的含文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指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为了改进中学教育工作,围绕某一主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探究教育现象本质的活动。其目的是在自己工作中研究教育现象,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为了准确理解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含义,需要区分科研和教研两个概念。教研是指教学研究,是教师以各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研究。而科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不仅要研究教学问题,还要研究学校德育问题、管理问题,以及社会、家庭中发生的教育现象,与教育相关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等。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 教育科研除具备一般科研的特征,如:探索性、问题性、系统性、继承性和创造性等,还具有自己的 特点。 1.研究角度的多维性 中学教育科研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需要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有机 结合,并从多角度进行研究。 2.研究目的的针对性 中学教育科研是基于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它是改进中小学教育工作的主力军。 3.研究主体的多元性 参加中学教育科研的,不仅包括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更有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而且 他们是中学教育科研的主力军。 4.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教育科研属于科学研究范畴,教育现象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因此,科研方法是多样的,既有宏 观的哲学思考,又有实证研究;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研究。 5.研究成果的滞后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周期性很长的活动,这使得教育研究的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显现和“量化”。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 (一)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 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总是会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当今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教育教学中也有很多情况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学生的时代特征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进行调研抽检情况的的报告

一、调研检查的基本情况介绍 为提高全市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质量,依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以及《铁岭市教育科研领导 小组文件》[XX年.1号]精神。市教育科研所从XX年年10月24日—XX年年11月8日对我市省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调研检查。在调研形式上采取了座谈交流、听汇报、查阅课题相关材料等形式。科研所制定了10个方面的调研检查提纲,组成了调研检查小组,随机选取了各县区课题研究的学校,总计调检学校23所。在各县(市)区教育局及教师进修学校大力支持和配合下,较好的完成了此次调研检查任务。通过此次调研活动,极大地促动了各课题承担学校的科研热情,对保证和提高课题研究质量起到了一定的 作用。 二、调研检查了解到的情况 (一)成绩方面的表现: 1、各县区重视这次调检工作 (1)、文件下达后,有关县区及时对召开会议研究检查一事及时向基层学校传达市里文 件精神,有的县教育局还下发了文件,如昌图县教育局以《通知》的形式及时转发了市里 的文件,李俊田副局长亲自参与了调检活动。 (2)、各县教师进修学校普遍重视此次调检活动。从参加人员组成上看,多数教师学校 校长亲自参加了本地的科研调检,科研室主任全程参与,协助做好有关事宜,使得此次调 检工作顺利完成。 (3)、科研调检工作受到了基层学校的普遍重视。相关材料准备充分,摆放有序。绝大 多数学校的校长亲自做汇报,并提交了详细的书面汇报材料。一些学校建立了课题研究的 奖励政策,调动了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2、大多数被抽检的学校课题研究过程比较扎实,课题管理有新进展。 研究过程反映出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成果,多数学校在开展课题研究中有记录、有材料、 有阶段性成果,文本档案定期装订成册。而且,使课题研究内容紧密结合课堂教学进行, 教师在课堂中能够渗透教育科研理念,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银州区实验小学、 十九小学、铁岭县新台子中心小学、昌图实验小学、市直三中等学校都做得比较好。还有 的学校建立起了课题研究电子文档,从立题到研究过程全部在计算机上体现,资料齐全, 一目了然,随时提取。如区十九小学网站、开发区一小网站有课题研究介绍,市直三中、 开原五中等学校的课题研究电子档案也比较好。 3、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绝大多数学校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素质、学生的素质、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都得到了不 同程度的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也在不断增长。有的学校课题研究已经达到了能够申请结

01-文献综述范文-翻译-当前零翻译研究问题与对策

外国语学院2018届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示范) 一、研究背景 近来多篇论文中出现零翻译的提法(杜争鸣,2000;邱懋如,2001;刘明东,2002;袁斌业,2002a,2002b,2002c,2002d;石琳,2003;余清萍,2003;余清萍,秦傲松,2004;肖耀田,2004),但国内学者所编三本译学词典(林煌天,1997;孙迎春,1999;方梦之,2004)均未出现零翻译这一词条,国外三本词典/术语著作(Shuttleworth & Cowie,1997;Baker,1998;Delisle,2004)亦未收入这一条目,只有国内孙迎春(2001)编著的《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收进了“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zero translation”(58页)及“zero translation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268页)两个条目,同时又有贾影(2002)反对零翻译提法,并认为承认不可译有“积极作用”。但零翻译现象确实存在,如DIY(自己动手),IQ(智商),EQ(情商),这些零翻译词汇经常在汉语中出现。英语中也有类似情况,如美国《时代》周刊中报道中国特色事物时经常使用拼音,如aizi(矮子),pizi(痞子),shiganjia(实干家),yuan(缘)(王祥兵,2002),shuangying(双赢),guanxi(关系)(顾静,2005)。 这些研究成果揭示了零翻译现象的存在,引进了零翻译的概念,促进了翻译理论概念的扩大,但是从发表的论文及孙迎春(2001)的这两个条目来看,各自运用的名称虽同(也有不同,如杜争鸣称为不译),但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均有出入,因此有必要探讨当前零翻译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研究对策。 二、研究现状及不足 1. 定义不统一、模糊不清 传统翻译理论多把零翻译归结为“音译法”、“移译法”,只看到技巧层面的意义,如秦建栋(1999)讨论“英汉词汇空缺现象刍议”列举“音译法”、“移译法”,袁斌业(2001)论及“英语本族人音译汉语词汇的语用分析”,虽然看到“音译在我国只能用来翻译名词,而在国外则可以用来翻译包括名词在内的各种词语”,但未能从中提炼出零翻译的概念,实际上这里已包含有零翻译与音译的某些区别。 国内最早使用zero translation这一术语的是杜争鸣(2000),但他称之为“不译”,并分析了直译、意译与不译三种翻译策略。他不停留于策略本身,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分析了三种策略的社会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涵义,并看到了不译的三层文化含义。不译背后体现译者对于翻译目的的认识,“而翻译的目的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反映译者本人对翻译的文化含义的意识与潜意识,反映他翻译时所采取的文化姿态与立场。”即翻译观的问题。但从术语的精确性来说

《教育科研方法》性教育文献综述

《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期末作业 课题文献综述 院(系):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专业年级: ..级数学与应用数学 姓名: 学号: 授课教师: (副教授) 2013年6月17日

小学五六年级开展性教育的必要性 【摘要】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让现在的儿童发育时间提前,出现早熟现象。本文从家庭性教育不足、校性教育不落实及媒体对儿童性意识形成的负面影响等方面,阐述对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开展性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小学;五六年级;性教育;必要性 1. 研究背景 性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是整个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性活动的产物,每个人都有性的需求。性教育是人类的共同需要。在中国,性教育已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传统性文化,源远流长,已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在这博大精深的传统性文化始终贯穿着性教育的各种观点、内容和做法。早在公元前500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办学堂教授“六艺”,其中有一门课的教材就是“诗经",在孔子亲自整理的这本教材中,有关男女爱情的诗篇就有数十篇之多,可以看作是早期的一种性教育。至于民间传统的作为性教育工具的“压箱底”习俗,更是一种传统的母亲向出嫁的女儿传授性知识的一种教育活动。其他散在诗歌、小说、戏剧、中医典籍中的性教育观点和内容也是很多的。例如,在马王堆出土的记载先秦时代人观点的竹简《天下至道谈》中就说:“人生而不学者=一日,息。二日,食。非此二者,无非学与服。故益生者食,损生者色也,是以圣人合男女必有则也”。这就是说,一个人生下来只有呼吸和进食是无师自通的,除此以外,其他没有不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就能学会的。饮食有益于生命,而色欲则可能有损于健康,所以人们必须学习与遵守性生活的规律或法则。可见,性教育的重要性,古人已看得十分清楚。当今的科技己飞速发展,改革开放又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然而性科学而言,几千年的性封闭,性愚昧影响仍然存在,社会上“性盲多于文盲”的现象和在某些人士当中“谈性色变”的现象仍然存在。另一方面,西方“性解放”、“性自由”的影响也乘虚而入,使当前中国的性观念处于混乱的状态。

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指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所采用的方法。教育科学研究应以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采取多种科学实用的方法,探索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的质与量之间的变化和规律。目前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教育统计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法等等。观察法 1、观察法的含义与特点: 教育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使用最早、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考察事物现象的方法。观察法可分为抽样观察、追踪观察、隐蔽观察和综合观察。所谓“自然状态”就是不加控制、不加干扰、不影响其常态,所谓“有目的、有计划”是指根据科学研究的任务,对观察对象、范围、条件和方法作明确的选择,而不是对能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任何事物都观察。无论是发现课题,获取材料,还是验证假设,都离不开对各种事物的观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已成为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起码要求。 有人对观察法持有偏见,错误地认为:观察法层次低,太普通,太简单,运用这种方法不可能有重大发现。其实,“对原有理论的验证和突破,最终的、最有力的证明总是事实,而对事实的最直接的认识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不少有影响的研究成果都与观察法的应用有关。例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认识结构的发生学研究,最初采用的就是自然观察法。他在妻子的帮助下,对他的三个孩子进行了各种观察和研究、对儿童的象征性行为(模仿、游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撰写了一系列著作,初步构成了他的儿童智力结构发生和发展学说的雏形。再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与儿童全面发展关系的研究,也是建立在对大量的儿童和教育现象的自然观察基础上的。他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期间,不但坚持经常听课,还先后为3700多名学生做了观察记录,对19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了如指掌。他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写了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多本,教育论文百余篇,童话、短篇小说1200多篇。他的著作被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实践证明观察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2、观察法的实施: 观察的步骤为:(1)观察准备。明确目的、对象、制订计划,作好物质准备;(2)进行实际观察。要选好时间、场合、位置、角度,选用多种途径;(3)记录和整理观察材料。 教育观察方案的设计包括:(1)确立观察研究的题目。通过题目阐明要探索和解决什么问题; (2)确定观察对象。观察对象是指观察的事件、过程、现象、实物、环境和人,它们往往是互相包含的;(3)明确观察目的、中心和范围,明确需要什么材料,弄清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4)明确观察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客观性与常态性原则、系统性与全面性原则,一贯性与渗透性原则、可观察性原则和典型性原则;(5)确定观察过程与要求;(6)建立必要的观察制度;(7)组建课题领导机构,作好人员分工。 应用观察法应注意:(1)边观察边思考;(2)善于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关系;(3)要有科学精神,要实事求是,大胆质疑,要坚持不懈,不畏劳苦,要坚持长期观察、锲而不舍,要有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作风。 3.观察法局限性。 观察法虽有许多优点,但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观察法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主要用于对事物及其过程的外部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直接认识。 (2)由于观察手段的局限以及观察法常常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所以在大规模、大范围的

教育研究方法观察报告

教育研究方法—大学生课堂行为观察报告 【摘要】 课堂行为,就是在课堂情境中的社会行为。大学生的课堂行为是衡量教学活动质量与学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学生非专业课中的学习行为与非学习行为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篇观察报告通过对我校部分大学生非专业课行为的观察从数据等方面了解大学生非专业课行为表现、态度并对此现象进行了反思与建议。 【关键词】 课堂行为;学习行为;非学习行为 【引言】 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在课堂中,学生的行为是衡量教师教学活动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因此,研究学生的课堂行为有助于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真实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对大学课堂的认识,从而正确认识和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虽然课堂行为一直是课堂研究领域的问题之一,但是,在当前的研究中,关注

基础教育课堂的多,而对高等教育课堂研究的少;关注教师较多,关注学生较少;放在整个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之下进行的研究多,微观情境特别是课堂情境中的研究少。尤其是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学生群体的课堂行为,国内的研究更是非常少,而在凤毛麟角的相关研究中,绝大多数是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因此我们认为真对大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的观察研究是很必要的。根据我们自身上课的经验,认为大学生课堂效率不甚令人满意,尤其是非专业课的公共课的行为表现更是无法令人满意。但是对于非专业课的课堂表现及行为我们只是根据自身经验做出的答题的认识与判断,并没有进行比较系统,严谨的观察与分析,因此我们无法做出有说服力和可信度的结论。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小组设计一系列的观察记录表格,选取有代表性的课堂,将观察任务分配到六个小组成员当中,小组成员分坐于教室的前,中,后三个位置,对上课学生进行观察。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尽量不被学生觉察,尽可能地保持课堂的原始状态,以便观察到相对真实的课堂,记录到相对真实的数据。但是由于我们能力和时间有限,所以观察的范围可能比较狭小,记录的数据可能不够全面,得出的结论亦可能比较片面,接受批评指正。 【观察目的】 在这个全球经济高速发达的时代,因为我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这句至理名言,因此,愈来愈多的人选择继续读大学接受更高等的教育,实现人生的目标。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思修、毛概等非专业课一直都是很敏感的话题。偌大的教室,除去逃课的

文献综述的类型

文献综述是"一种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一定时空围有关特定课题研究的全部或大部情报的基础上,简明的类述其中的最重要部分,并标引出处的情报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的定义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文献综述反映原始文献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围,它反映一定时期或是某一时期一定空间围的原始文献的容。其次,文献综述集中反映一批相关文献的容。其它二次文献如题录、索引、文摘、提要等一条只能揭示一篇原始文献的外表信息或容信息,且各条目之间没有联系,而综述一篇可集中一批相关文献,且将这批文献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予以揭示,信息含量比二次文献多得多。第三,文献综述是信息分析的高级产物。书目、索引等是对原始文献的外表特征进行客观描述,不涉及文献容,编写人员不需了解原始文献的容,也不需具备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提要、文摘是对原始文献的容作简要介绍和评价,编写人员需要具有相关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以识别和评价原始文献;文献综述则要求编写人员对综述的主题有深入的了解,全面、系统、准确、客观地概述某一主题的容。运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等方法对一定围的文献进行深度加工,对于读者具有深度的引导功能,是创造性的研究活动。 文献综述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献综述进行划分,最常见的方法是根据文献综述反映容深度的不同即信息含量的不同划分按照文献综述信息含量的不同,可将文献综述分为叙述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和专题研究报告三类。

叙述性综述是围绕某一问题或专题,广泛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其容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并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对有关的理论、观点、数据、方法、发展概况等作综合、客观的描述的信息分析产品。叙述性综述最主要特点是客观,即必须客观地介绍和描述原始文献中的各种观点和方法。一般不提出撰写者的评论、褒贬,只是系统地罗列。叙述性综述的特点使得读者可以在短时间,花费较少的精力了解到本学科、专业或课题中的各种观点、方法、理论、数据,把握全局,获取资料。 评论性综述是在对某一问题或专题进行综合描述的基础上,从纵向或横向上作对比、分析和评论,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明确取舍的一种信息分析报告。评论性综述的主要特点是分析和评价,因此有人也将其称为分析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在综述各种观点、理论或方法的同时,还要对每种意见、每类数据、每种技术做出分析和评价,表明撰写者自己的看法,提出最终的评论结果。可以启发思路,引导读者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专题研究报告是就某一专题,一般是涉及国家经济、科研发展方向的重大课题,进行反映与评价,并提出发展对策、趋势预测。"是一种现实性、政策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情报分析研究成果"。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预测性,它在对各类事实或数据、理论分别介绍描述后,进行论证、预测的推演,最后提出对今后发展目标和方向的预测及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对于科研部门确定研究重点和学科发展方向,领导部门制定各项决策,有效实施管理起着参考和依据的作用。这一类综述主

如何写文献综述和文献翻译

第一讲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一、文献综述的概念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 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 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 二、文献综述的作用 一方面佐证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和研究思路 另一方面有助于科研人员借鉴他人成果、把握主攻方向以及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 三、文献综述的撰写 文献综述的格式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部分具体格式:①综述题目;②作者单位;③摘要;④关键词;⑤前言;⑥主题;⑦总结;⑧参考文献。下面着重介绍前言、

主题部分、总结部分及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1、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前言部分要写清: (1)写作的目的。 (2)有关概念的定义。 (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综述范围切忌过宽、过杂,“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 (4)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大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咱学院论文最大缺陷在于这个部分缺失。 几种前言模式: 请看案例一: 社会转型下的中国“媒介审判”现象研究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体改革的深入,我国司法与媒体的博弈日益凸显,“媒介审判”现象一直被广大新闻传播界和法律界的专家开始所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西方学者认为,“媒介审判”(trial by media)也叫“报刊裁判”(trail by newspaper),是一种不依据法律程序而对被告和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在我国的第一本新闻传播法教程里可以看到“媒

教育科学研究报告方法作业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业(四) 一、选择题 1. 研究变量的四种类型分别是( )。 A. 称名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等比变量 B. 称名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随机变量 C. 离散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等比变量 D. 称名变量、顺序变量、连续变量和等比变量 2.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教育统计主要用于研究内容的分类整理、编制数据的各种图表、定量分析和由样本推论总体等。 B. 对研究获得的有效内容进行统计处理,使其成为用数据形式和数据表现形式的研究材料,以数量化的方式说明研究结果,称为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 C. 定性研究方法(例如,深度访谈法、参与观察法等)也要求对收集来的数据资料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D. 统计方法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方法,以为“统计万能”的思想虽然有些过激,但是基本上是正确的。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对相关关系,至少有这样两种情况:变量X 是变量Y 的原因(或结果);或X 与Y 都是其它变量的结果。 B. 有相关一定有因果,两个存在相关关系的事物,一定存在因果关系。 C. 相关关系与数学中函数与自变量关系的没有区别。 D. 相关的概念指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或联系程度,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确、稳定的变化关系。 4.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差异量越大,表示数据分布的范围越广,越不集中,差异量越小,表示数据分布得越集中,变动范围越小。 B. 自由度是反映分布或数据差异信息的个数,即误差() X X i -的个数。 C. 用量化方式描述一组数据的全貌,仅用集中量数来描述是不够的。因为集中量数仅描述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和典型情况,而事实上,数据具有变异性,即它们并不都等于同一个值,而是分散、变化的。 D. 总体方差和总体标准差基本上等于样本方差和样本标准差。 5.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算术平均数受抽样变动的影响较小,从同一个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容量相同的样本,所计算出的算术平均数与其它集中量指标相比,抽样误差较小。 B. 为克服无法对总体进行整体检测的困难,大量的采用了相对容易获得的、对总体抽样的样本数据值。因而,计算样本平均数X 成为一种主要的方法。 C. 算术平均数反应灵敏。一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值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所计算出来的算术平均数也会随之变大变小,能灵敏地反应出来。算术平均数不适合代数运算。 D. 算术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一旦在数据分布中出现个别极端数据,就会对平均数产生较大影响,从而使人对平均数产生怀疑。 二、填空题 1. ( )是具有不同比重的数据(或平均数)的算术平均数。比重也称为权重,

文献综述统一格式

文献综述统一格式 1、使用word文档制作 2、论文题目:用宋体、小二、加粗、居中 正文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顶格 3、作者:XXX 指导老师:XXX 用楷体、四号、居中 4、正文:宋体、小四号、1.25倍行距 5、【参考文献】及内容用宋体、五号 6、页脚:插入页码,居中,奇偶页均同 样例:第 1 页(共4页),五号,宋体 7、页边距设置上:2.5cm 下:2.5cm 左:3cm 右:2.5cm 页眉页脚:系统默认格式 8、A4纸型,单面打印 9、电子文稿的基本格式 (1)标题的层次 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1. 2. …”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2)…”来标识。标题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 (2)插图和表格 1)插图的图续应放在插图的下方,居中排印。图用图1,图2表示 2)表格的表头应放在表格的上部,居中排印;表格用表1,表2表示,表格的左右边框线应去掉;表格中的文字结束时,不使用“。”。 (3)公式 公式应单占一行并居中排印,末了不必加标点符号;一行如有两个以上式子的,可用标点符号隔开,解释公式中的变量应以“式中:”作为标识,左顶格排印。其基本格式为: X+Y=C

式中:X代表。。。。。。; Y代表。。。。。。; C代表。。。。。。。 (4)数字 文稿中的纯数字,应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5)注释 1)明确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区别,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集中排列在文末。 2)注释是对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排印在该页地脚。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注释用数字加圆圈标注。 9.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于文后。 (2)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作为标识。 (3)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每一条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4)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等责任说明。 b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 c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论文集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学位论文报告标准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 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数据库计算机程序电子公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