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电阻评课稿

电阻评课稿

电阻评课稿
电阻评课稿

《电阻》说课稿

河南省清丰县瓦屋头镇第二初级中学王永刚

一、教材分析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的题目是《电阻》,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电阻是电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电流、电压构成初中电学的三大基石。初步理解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学习变阻器、欧姆定律、电阻的串并联等内容的必要基础,本节知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无论是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还是物理知识的扩展来看,“电阻”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借助形象直观的实验操作,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通过对本节知识在物理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并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现有的知识水平,现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2、过程和方法

(1)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2)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开阔视野。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现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控制变量法科学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是:电阻的概念的建立。

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对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我采用学生的个人自主探究、小组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的启发引导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快乐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相辅相成,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我的教学过程如下:

1,设疑导学,激发求知欲

应用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激起兴趣,引发思维,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2、巧引启思,突破难点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欧姆的生平简介和有关电阻的常识,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去感染和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投身科学探究的热情,并能把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从物理走进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3、经历探究,突出重点:

科学探究活动——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4、在本节的练习处理中,我设计了两类题目:一是落实双基方面的,二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这样设计既加强了双基,巩固了知识,也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七、板书设计

系统化、条理化的板书设计,便于学生明确知识的重点,分化教学的难点,加深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认识,易于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便于学生笔记和复习。

我设计的教学板书如下:

八、教学反思

充分地利用物理实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自主地从物理现象去探索物理规律,从学习物理知识到应用于实践,从而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但是,班额过大、器材欠缺,场地受限等教育现状,都成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阻力和考验,需要在今后与各位同行互相学习,共同探讨,力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篇二:《变阻器》评课稿《变阻器》评课稿

本节主要的学习内容:从观察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定值电阻开始,引出在实际电路中改变电流大小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实际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变阻器。在此基础上讲述电学实验中常用的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原理和使用方法。

华老师在本节课中呈现的亮点:

1、教学设计切合学生实际,体现新课程理念

(1)设置情境导入

通过实物录音机声音大小的调节导入有利于打开学生的记忆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极易引起学生共鸣,又能使学生认识到实际生活中经常在使用此类用电器。

(2)设置问题和实验进行巧妙过度

录音机是怎样控制声音大小的?”

回顾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用那种方法改变导体的电阻更方便?”

小组合作探究“用改变接入电路铅笔芯的长度改变小灯泡的亮度”

通过提出疑问,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最终得出:灯泡的亮暗来自改变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改变电阻大小是通过改变导线接入部分的长度来实现的。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变阻器的原理

3、目标定位准确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和把握,决定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能否达到最优化。教学目标的确定决定了一位教师教学设计思路的走向,每一个环节的安排是紧紧围绕自己所确立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简单的说环节的设计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4、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实验和探究。

本节课安排了两次合作探究活动。

(1)小组合作探究用铅笔芯改变小灯泡的亮度

(2)合作探究变阻器有效的连接方式

两次活动时间和内容充分,教师不仅能在学生活动前给予一定的指导,并且能在学生活动中进行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巧妙设计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几点想法:

1、学生作图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有待加强。

2、探究活动之后给予学生机会,让学生归纳结论,更有利于学生发展

在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后,学生不仅观察到实验现象,同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

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并且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尤其应让学生得

出一定的结论,哪怕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是不规范的,我们都应该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

因为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3、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尤其是学生在合作探究观察讨论过程中,

各显其能,虚心向他人学习、请教,在完成整个探究过程中学习了新知,同时培养了良好的

学习态度。篇三:电阻说课稿(定稿) 《16-3 电阻》说课稿

安县沙汀实验中学薛和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是来自安县沙汀实验中学的薛和军,我说课的题目是《电阻》,是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六章第三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

教学教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是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3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演示实

验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初步理解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两大电学基础知识之后的又一大基础知识,是学习

后面变阻器、欧姆定律、电阻的串并联等内容的必要基础。在本节中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

主动探究本节知识。所以,不管是从课标的要求来看,还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扩展来看,

“电阻”都具很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掌握了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

究能力,实验、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已有一定的提升。

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亲身体验科学探究

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节知识内容在物理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当前学生特点和已有的知

识水平,我将这样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学习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知道电

阻的大小跟导体的种类、长度、横截面积、温度等因素有关.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阻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

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探究活动,研电阻大小与材料种类、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渗透研究问

题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开阔视野。(2)

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难点:电阻的概念的建立。从前面学习电流、电压的类比法入手,结合多媒体直观

演示,为学生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法科学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通过学生动手进进行实验探究,

互动研讨,学生归纳, 让学生突破重点

四、教法和学法

用小组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的启发引导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快乐的

学习;另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相辅相成,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五、教学程序

1,设疑导学,激发求知欲

问题:导线多用铜、铝,重要的电器设备的导线还要用银来做。铁是导体,多又便宜,为什么不用它做导线呢?

应用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激起兴趣,引发思维,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2、巧引启思,突破难点

? 演示实验后,通过学生观察到得实验现象,说明导体虽然能导电,但同时对电流也有阻碍作用,物理学中常用“电阻”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还能猜想出改变其他因素从而变灯泡的亮度么?,例如材料、长度、粗细、温度、体积、颜色等等,学生的有些猜想缺乏针对性,电流与水流对比,象河道的构成材料、河流的长度,河流的宽度都会影响水流的运动情况,进而引导学生,让学生对猜想进行筛选,逐渐趋于合理,明确探究方向。

先进行讨论结束后再老师进行一定的引导,将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电阻的大小可能与这几个因素有关,如果研究电阻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其它几个因素该怎么办呢?

根据学过的的知识学生将回答出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这时我将告诉他们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4.学生动手

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后,经师生讨论后让学生采用合适的器材对所猜想的因素进行足一探究

探究一:探究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表一:

结论:在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时电流强度与材料有关探究二:探究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

结论:在材料和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探究三:探究电阻与长度的关系结论: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5.分析总结与归纳

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性质有关,此外,还与导体的温度有关。因此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拓展知识

本环节中学生介绍半导体,超导体以及他们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为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6.反馈练习

落实基础,巩固了知识。 7.知识小结

1.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因素有:一是电路两端的电压;二是连接在电路中的导体;

2.电阻是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3.导体的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还跟温度有关。

4.电阻是导体本身一种性质。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教学板书如下:

六、教学反思

1.目标达成:充分地利用物理实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自主地从物理现象去探索物理规律,从学习物理知识到应用于实践,从而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2.教材处理:在讲解的过程中, 灵活处理教材中的环节,对半导体、超导体的介绍,增添了现实科技的丰富,并设计动手探究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理解.篇四:科学评课稿

利用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2010年温州市中考复习会听课有感

温十二中任伟

习题教学是初中科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习题课无论是现在的新课改,乃至今后,都

是科学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一种课型。但在习题课中,有些教师总感觉讲了很多,甚至重复多

次,可学生就是掌握不好,这可能跟传统的习题教学过于重视教师的讲解、过于重视结果、

过于重视题海战术有关。如何上好一节科学习题课,真正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消

除困惑,纠正存在的问题,梳理知识结构,完善知识系统,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促进教

学的目的,是当前科学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在2010年温州市科学中考复习会上,我们有幸

欣赏了一节这样的习题课。

这节习题课给我体会较深的是林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只重视结果,她针对教学

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

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不断发展。并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

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看法:

一、一题多解,拓宽思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例题:在实验中发现,电压表0-15v量程的已损坏,0-3v的量程能

正常使用,若还想继续该实验,电压表应接在哪个位置?请在下图

中画出电压表的位置。

老师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提出:现在有2位同学,a同学和b同学按你们提供的

方法,将电压表接入电路中,他们都能正确测出滑动变阻器的电压吗?

教师小结:这个题目与前面的一样,可采用2种解题方法,即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电压

与电阻成正比的关系。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活动作用范围的广泛和全面的程度。它表现为思路开阔,能全面

地分析问题、多方向、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地研究问题。它是发散思维的一大特征。

在这节课中林惠老师通过以上不同的证法,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

生的思维的广阔性。

二、一题多变,应机思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例题:下图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已知电源电压6v不变、待测电阻r阻值约为10

ω、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为0-10ω。

(1)请你根据电路图,用笔代替导线连接实物图。

(2)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如何

变化?

变式1:在实验中发现,电压表0-15v量程的已损坏,0-3v的量

程能正常使用,若还想继续该实验,电压表应接在哪个位置?请

在下图中画出电压表的位置。

变式2:若只有一个电流表,你有办法测出r的阻值吗?请写出你

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把典型的例题按其科学过程和科学思想的有机构成,采用变式手段,分

解成单一、思维清晰、方法明了的几个简单题目(例如例题(1)(2)),再进行独立而有机的

解答,让学生逐步地由低到高、有外到内、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真正感悟答案之外的科学

实质,最终将典型的难题(例如变式1、2)化于“无形”之中,这就会使习题教学起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将问题进行变式训练后,林惠老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

“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探寻规律,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克服思维定势,完善学

生的认知结构,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习惯。

在本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搭建“脚手架”,逐步引导学生独立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教会学生简单的,又让学生自己解决复杂的;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变式1和变式2就是对教学效果的很好的体现。

三、题组教学,透表求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例题:若只有一个电流表,你有办法测出r的阻值吗?

请写出你的方法:

课堂习题2:已知电源电压6v、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为0-10ω,移

动滑动变阻器的过程中,发现电压表在0-5v间变化,你能算出r的阻

值吗?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应用这些方法,完成课堂习题3:某校兴趣小组同学想探究“一段电路中的电流跟电阻的关系”,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图,已知电源电压为6v,滑动变阻器r’的变化范围为0-10ω。通过实验,该兴趣小组测得4组数据,如下表所示:(1)在实验中,应调节滑动变阻器r2的阻值,使r两端的电压保持为 ___伏

(2)实验室有3种规格的滑动变阻器,甲(10ω 1.5a)、乙(15ω 1.5 a)、丙(20ω 1.5a),分析该实验,你认为该兴趣小组选择了滑动变阻器

此类问题都是两个电阻串联的电路,尤其是结合实际,都要用到欧姆定律、串联电路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解决的方法有欧姆定律公式分析法,电压分配等。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总结相同类型的题型,使学生能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科学习题千变万化,只靠“类型+公式”的方法复习是不够的,初中科学考查的目标有能力的考查,尤其是掌握科学思想和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要提高这一能力的有效方法就是进行变式训练的题组教学。同时教师通过不断变换命题的条件,延伸拓宽,产生既类似又有区别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挑战中寻找乐趣,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为以后的知识演绎扎实基础。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提组教学等变式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思路,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数学能力的提高。

但在这节课中,运用变式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方面体现不够。如果在老师的

引导和鼓励下,通过创设一定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质疑,并能通过思考提出问题并能自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的目的。或教师适时地给出一些错例解答,让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在辩别或修正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回顾和反思,可以达到培养思维的批判性的目的。篇五:测量电阻说课稿

测量电阻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测量电阻》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学情分析、教学设计、预设效果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测量电阻》是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电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安排在电流、电压、电阻以及欧姆定律的学习之后,是一种基本的测量电阻的方法,是欧姆定律的具体应用。本次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理规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还可以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联系前后知识,从而完成知识的系统化。教材安排测量电阻的实验,要求学生多测几组数据,计算出的电阻,从而使所测的数据更准确。

本节课学习重在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亲身体验的机会,有获得成功感,从而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物理这门功课产生浓厚兴趣。

(2)、实验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是:

1.知道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原理;

2.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规则;

3.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巩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是:

1.通过测量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2.通过学生根据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计实验、制订实验操作方案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

1.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操作、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实验过程中,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3)、实验重难点

重点知识: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难点: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己的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电阻概念的认识。

二、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课标,我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引导者,组织者,和学生平等交往,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针对九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及本节课的实际,我决定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用实验探究法解放学生的双眼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去实验,解放学生的大脑去思考,充分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使学生的主体地

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2)用讨论法,使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在讨论中增长新知识,开阔思路,活跃思想,增强兴趣,保持记忆。

三、学法指导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学法,学生学习的目标是否明确,有无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是教学质量高低主要因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在主探究,鼓励学生积极与同伴交流与合作。

四、学情分析

教材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等,并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虽然经历了几个探究,有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但考虑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少,学生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困难:

1、学生不能很好的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表格。

2、在实验操作中,出现一些电路故障,不能迅速排出故障。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下面九个步骤)

第一步: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第二步:复习关联知识,导出实验原理

第三步:自主设计,合作交流

第四步:群策群力,实验探究

第五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第七步:知识小结

第八步: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第九步:课后作业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我设计下面这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下两发电站到南江之间有四十多公里的输电线,刚刚由于地质灾害,下两发电站到南

江的输电线在某处发生了短路。如果每1米输电线的电阻为0.01ω。你能不能用我们所学的

知识,帮检修员估算一下,短路地点距下两发电站大概多少km?(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方法?

学了今天这节课的内容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二)例题推出测电阻的原理。

1、学生完成学案上的[知识回顾]

(1)减小错误差的基本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姆定律内容:一段导体中的______,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正比,

跟__________________成反比。公式_________。

(3)、例题:有一个电阻,当它两端加6v的电压时,通过的电流是0.2a。求该电阻的

阻值是多少?

6vuui ?解:由得 r ? = =30ω 0.2ari 现有一个阻值不清的电阻,你有办法测出它的电阻吗?

根据上面的计算,如果能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阻中的电流,

ur?用欧姆定律的推导式就可以计算出电阻。下面请同学们设i 计实验方案。

(三)设计实验方案(结合学案完成)

各实验小组讨论、设计一个能测电阻的电路图,可能出现电路中没有滑动变阻器的情况。

然后以此为契机讨论到底用不用滑动变阻器,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滑动变阻器在此电路中的

作用。

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画出测电阻的电路图,可能大部分学生都没画滑动变

阻器,让同学们想想自己所画的电路图只能测几次电阻,同学们都想到只能测一次,那么老

师设疑如果要多次测量,减小误差应该怎样改进你所设计的电路图呢?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改变电源电压,一种是用滑动变阻器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更方便,学生很容易得出用

滑动变阻器。在电路图中加入滑动变阻器。

电路图确定之后,再给学生时间讨论实验步骤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设计表格较为简单

(可以参照教材上的表格)。学生讨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后让学生简单叙述一下,这样可以

将学生的成果进行交流,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评价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注意事项:1、

连电路时开关应断开;2、注意电流表、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的接发和量程的选择;3、闭合

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滑到最大阻值一端。)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辅导实验。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知识讲解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知识点1 怎样测小灯泡电阻 一、实验过程: 实验目的:1.会用电压表测电压,会用电流表测电流; 2.会用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原理:欧姆定律 实验器材:电源、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待测灯泡(2.5V,3.8V)、导线若干。 实验电路图: 实验表格 实验步骤 1.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2.检查电路,试触无误后,闭合开关, 3.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使阻值变小,观察电压表示数,使示数为小灯泡的标定电压值(2.5V)再读出电流表示数,观察灯泡亮度,记录表格, 4.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使阻值变大,使用电压表示数为某一值(1V),观察电流表示数,灯泡的亮度,并记录, 5.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使阻值继续变大,使电压表示数为某一值(0.5V),观察电流表,灯泡的亮度记录, 6.计算电阻值,填入表中, 7.分析表格,总结规律。 二、实验注意事项

1.连接电路时,开关要处于断开状态,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应调到最大, 3.电压表、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法要正确,量程选择要合适, 4.小灯泡的电压应从额定电压开始,逐次降低。 三、数据分析总结规律 通过实验记录,对数据分析,发现灯泡的电阻不是定值,是变化的且变化较大,是什么原因使灯泡的电阻发生变化的呢?是导体两端电压变化了,是通过灯泡电流变化还是亮度变化引起电阻的变化? 分析: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1.导体本身的条件:①材料②长度③横截面积 2.温度 而与导体两端电压,通过导体电流无关,并不影响导体电阻的大小。 测小灯泡灯丝电阻过程中,本身的条件没有变化,没有改变灯丝电阻大小; 只是灯丝的温度对电阻大小影响,如何影响的?灯泡越亮,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四、故障分析 在电源、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导线完好的情况下 知识点2 测定定值电阻的阻值

并串联电阻计算公式

串、并联电路中的等效电阻 串、并联电路中的等效电阻 学习目标要求: 1.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特点。 2.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3.会计算简单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 4.理解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5.会运用串、并联电路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串、并联电路问题。 中考常考内容: 1.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2.串联电路的分压作用,并联电路的分流作用。 3.串、并联电路的计算。 知识要点: 1.串联电路的特点 (1)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由于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 一条路径,因此,各处的电流均相等,即;因此,在对串联电路的分析和计算中,抓住通过各段导体的电流相等这个条件,在不同导体间架起一座桥梁,是解题的一条捷径。

(2)由于各处的电流都相等,根据公式,可以得到 ,在串联电路中,电阻大的导体,它两端的电压也大,电压的分配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因此,导体串联具有分压作用。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串联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即 。 (3)导体串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因此,串联导体的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串联导体的电阻,总电阻等于各串联导 体电阻之和,即。如果用个阻值均为的 导体串联,则总电阻。 2.并联电路的特点 (1)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由于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分别相接且又分别接入电路中相同的两点之间,所以各支路两 端的电压都相等,即。因此,在电路的分析和计算中,抓住各并联导体两端的电压相同这个条件,在不同导体间架起一座桥梁,是解题的一条捷径。 (2)由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根据公式,可得 到,在并联电路中,电阻大的导体,通过它的电流小,电流的分配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因此,导体并联具有分流作用。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即 。

光是怎样传播的评课稿

《光是怎样传播的》评课稿 合肥市安居苑小学庄春梅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现就陈老师的这节课,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与同仁们共同探索学习。 教材简介: 《光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科学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第三课内容。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光与影关系也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教材主要让学生在观察光影关系的认识基础上,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特点,从而可以回过头较为科学的解释影子的成因,并且为下一课“光的反射”这一传播特点埋下伏笔。 课例分析: 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内容陈老师提出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掌握光是直线传播这一特点。(2)过程与方法:首先是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再是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然后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结论;最后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和善于思考的能力;懂得推测要有依据;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重点是设计实验并通过分析实验中的现象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学过程:围绕这一教学目标,陈老师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探究----分析探讨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这四个环节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学生实验时,老师能深入学习小组,成为他们的合作探究的伙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予以帮助和指导,如:()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和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课堂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了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尤其是多媒体应用得当,丰富多彩的图片,光源的事例,影子的成因,日食、月食的形成等很好的体现了多媒体课型形象直观的特点,最后的课件,实际上是陈老师自己做的一个微课,精美的图片再加上生动的讲解,降低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适时展现了教学内容,

欧姆定律公式计算并联电路

1.将两个电阻R1、R2并联后,再与电池组和开关串联成回路.如图所示,已知干路电流为I=2A,通过R1的电流为I1=1.2A,电源电压为U=24V,求R1和R2的阻值是多少? 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是12V且保持不变,R1=R3=4Ω,R2=6Ω.试求:(1)当开关S1、S2断开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各是多少? (2)当开关S1、S2均闭合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各是多少? 3.两个灯泡并联在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2伏特,总电阻为7.5 欧姆,灯泡L1的电阻为10欧姆,求: (1)泡L2的电阻 (2)灯泡L1和L2中通过的电流 (3)干路电流 4.两个灯泡并联在电路中,两灯并联后的总电阻为2.4欧姆,灯泡L1的电阻为6欧 姆,灯泡L2中通过的电流为0.75安培,求: (1)L2的电阻 (2)电源电压 (3)灯泡L1中通过的电流 (4)干路总电流 5.两个灯泡并联在电路中,灯泡L1的电阻为20欧姆,L2的电阻灯泡为30欧姆,干路总电流为0.5安培,求: (1)两灯并联后的总电阻 (2)电源电压 (3)灯泡L1和L2中通过的电流 6.两个灯泡并联在电路中,灯泡L1的电阻为15欧姆,L2的电阻灯泡为30欧姆,灯 泡L1中通过的电流为0.2安培,求: (1)两灯并联后的总电阻 (2)电源电压 (3)灯泡L2中通过的电流 (4)干路总电流

7.如图所示电路,当K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伏,?电流表的示数为1A;?K闭合时,电流表的读数为1.5安,?求: (1)R1的电阻 (2)R2的电阻 8.阻值为10欧的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为0.3安,现要把它接入到电流为0.8安的电路中,应怎样连接一个多大的电阻? 9.如图所示,电阻R1的阻值为10Ω.闭合电键S,电流表A l 为0.3A,电流表A的示数为0.5A. 求:(1)通过电阻R2的电流. (2)电源电压. (3)电阻R2的阻值. S R2 R1 A

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大小》评课稿 元志芳今天观摩了徐圆圆老师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整节课听下来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1.本节课非常完整,教师思路清晰,重难点把握准确,能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训练。张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营造了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交流、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多媒体手段的运用非常恰当,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例如:讲第二个例题时,教师演示,动画清楚地反映出大小一样的图形分的分数越少,1份就越大,分的份数越多,1份就越小。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讨论时间充分,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度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操作,有的学生折纸;有的画阴影,有的比较,学生讨论踊跃,每个学生都在活动、思考,教学效果比较好。整节课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积极,不仅课堂参与程度高,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张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讨论活动中分类例举——概括方法——探究意义——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个案例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

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也正是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和改进的的地方。

五年级数学上册《相遇》评课稿 元志芳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会用线段图整理数学信息和问题,重点要让孩子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和组织上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我校的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 1、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让学生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此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搭建数学模型 本节课,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单单是一个相遇问题的“点”的学问,而是引领学生通过对这个“点”的探究,建构一种数学模型,形成解题策略。张茹老师在设计时大胆放手,首先给学生一个探究提示,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究的提示,首先自己动手用线段图来整理信息和问题,然后根据线段图进行分析,逐步理解了数量关系,进而列出算式,建构数学模型;最后借助多媒体直观、多彩、形象、生动的演示,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数量关系。整个活动过程注重了学生之间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学生生的自主学习地位体现较好。

教师如何自我评课

教师如何自我评课 许多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心中无数,不知自己的课好不好,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往往要等教研员和老教师点评后才心中有数。其实课后只要按照九个问题自问自评就可以了:符合要求的就应该是好课,哪些方面欠缺就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这些问题同时也可作为评价别人课的参照。这九个问题可简化为27个字:明目标、自主学、合作探、精点拨、整建构、找规律、巧组织、高效率、人人清。 1、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适度明确并告诉学生?(明目标)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学生也要知道。就像作战一样,不仅指挥员要知道战斗目标,战斗员也要知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士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亦如此。对于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写在教案上,而要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以通俗的形式或问题告诉学生。学习目标要适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检测性,学生看到目标就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不要机械套用三维模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可尝试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即把一节课的目标设计成几个问题,问题解决了,学生就达标了。在问题中要包含目标的三维性。 2.教学内容是老师灌输还是先让学生独立自学和操作?(自主学)

新授课,老师不要急于先讲,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操作。过去都是“先教后学”,这种模式的基本假设是:这节课是新授课,学生对于这些知识一无所知,老师要从头讲起。难道学生对这些问题真的一无所知吗?事实上只要给学生一定时间和条件,加以科学引导,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学课本。新课程提倡“先学后教”,其含义包括先学后讲、先练后讲,先考后讲。书本知识先让学生看书思考,有些问题可以先考一下学生是否知道,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作用,要给学生完整的自学时间。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的进行自学。 3.学生不会的问题是否通过相互讨论和帮助来解决?(合作探) 学生在自学中不会的问题不要急于解答,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学生的合作组织要分小组和大组。首先是两个人的小组合作。实验证明两个人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对于老师布置的自学内容,两个人首先是相互检查,然后是相互帮助。两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大组来解决(6—8人一个大组)。大组一起讨论不会的问题,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大组不能解决的通过全班讨论解决。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巡回检查,不要急于讲解,要充分发挥学生互助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要灵活掌握:小组能够解决的大组就不要讨论了,大组能够解决的全班就不要讨论了,要实事求是,不要走过场。教师在巡回检查中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为点拨做准备。 4.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并退到最后一步?(精点拨)

电流 电阻 电压 计算公式

电流电阻电压计算公式 1、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有以下几个规律:(如:R1,R2串联) 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 ③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 2、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有以下几个规律:(如:R1,R2并联) 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或。 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R总= R 注意: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支路电阻都小。 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5、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6、计算电功还可用以下公式:W=I2Rt ;W=Pt;W=UQ(Q是电量); 【电学部分】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⑴Q=I2Rt普适公式) ⑵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⑴I=I1=I2 ⑵U=U1+U2 ⑶R=R1+R2 ⑷U1/U2=R1/R2 (分压公式) ⑸P1/P2=R1/R2 6并联电路: ⑴I=I1+I2 ⑵U=U1=U2 ⑶1/R=1/R1+1/R2 [ R=R1R2/(R1+R2)] ⑷I1/I2=R2/R1(分流公式) ⑸P1/P2=R2/R1 7定值电阻: ⑴I1/I2=U1/U2 ⑵P1/P2=I12/I22 ⑶P1/P2=U12/U22

学习微课之肤浅心得(黄萍萍)

学习微课之肤浅心得 湾井完小黄萍萍 “微课”是当前教学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株洲之行的学习微课,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几点肤浅的感受: 对微型课题研究的肤浅理解 微课程是微型课程的简称,是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 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它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能使学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对微型课题研究的特点的肤浅认识 小,即微课容量小,目标明确,具有相对独立性。微型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教师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有价值的细小问题。拿历史教学来说,可以具体到某一历史情境的背景的探讨分析,或者是某一历史事件教学的导入方式等等。容量很小其强调深度而不强调广度,学习的内容往往是一个具体的点,而非一个泛面;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控制在5—8分钟。 活,即微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广泛,内容相对集中。微课程可以涉及很多课程内容领域并且适合于不同的学习结果。其研究的选题论证、方案设计、立项开题、实施研究等相对简便。其次,在研究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可以单独研究,也可以合作研究。 实,即首先是选题“务实”,微型课题研究立足于当前教育教学工作,选题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其次,研究过程“踏实”,源自于实

作文讲评课 评课稿

作文讲评课评课稿 今天聆听了一节习作讲评课,收获很多。尤其是孩子们的优美习作,让我很感动。本节作文讲评课进行了作文后的讲评,教师结合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旨在帮助学生习作水平的再次提高。 课中,重点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在学生自己修改的基础上,进行专家会诊。教师亲自示范,选一篇习作,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自由发言,边修改边让学生简要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把主要问题梳理出来。同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修改符号。重点通过修改问题作文的细节描写,过渡段以及结尾,从而使作文内容更加具体生动、真实感人。付老师的教学,给了我很多启迪: 修改作文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加深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的参与意识。 在课中,学生参与了作文的评析,亲自去体验,去感受,激起了强烈的作文兴趣与欲望。来自于身边的同年龄、同水平的并非完美的学生习作,则可以唤起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的独立意

识,促使其调动自己的知识修养来体味、参与、完善阅读对象,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量。 (二)创造了同学间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修改作文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各抒己见,既独立又合作的学习思考,促进了同学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通过品评作文,写得好的同学,由于作品的不断被认同,会对其写作形成良性的刺激,从而激发起更浓厚的写作兴趣;而对于作文水平差及日常懒于动笔的同学,则会形成无形的压力和鞭策,促使其产生向好意识、竞争意识。这样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评改是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有效途径。 “一篇文章,三分写,七分改。”学生的习作初稿,就象一块粗糙的玉石要经过精雕细刻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样,必须经过反复地精心修改,才能成为一篇上乘之作。在评改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和强化了写作知识的迁移,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以后的思考会更深入,也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欣赏、品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修改作文及自己写作的能力。 总体感觉,这节课上的很实,扶放得当,交给了学生修改习作

《牛和鹅》评课稿

《牛和鹅》评课稿 今天廖轶华名师工作室来到汉滨小学举行教学研讨活动,市二小的谢守双老师执教了四年级语文《牛和鹅》,这篇课文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针对本节课,我想谈谈自己在听课中的一些见解和想法,希望和大家共同学习进步。 《牛和鹅》是第六单元“童年生活”人文主题下的首篇文章,与其它课文呈现形式不同的是本课呈现了学习伙伴的批注,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正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落实“通过“”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谢老师的这堂课从整体感知、学习批注、迁移运用批注三方面,通过学习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整堂课的训练中,将学习批注阅读的方法贯穿其中,使学生的批注能力得到了发展。其教学亮点有如下: 一、教学目标明确 在本堂课的开始,谢老师就让大家谈论一下对牛和鹅的一些看法,接着播放了鹅的一些视频,在我们的认知中,总觉得鹅是弱小的,但是随着视频的播出,让我们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鹅,在同学们的哈哈大笑中,也对鹅有了初步的认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接着让学生关注课文的奇特之处,引出“批注”这一概念。接着用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循序渐地学习批注;使学生明白批注的角度可以是“有疑问”、“有体会“、有启发、“写得好”的角度;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对作业本的片段进行批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了课堂学到的批注方法。 二、重视学法 本堂课上共安排两次小组合作学习,无论是交流学习批注的角度还是迁移运用批注方法完成课堂作业本,教师都能走到小组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读中自悟,体验情感 课前预习环节,谢精心挑选了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通过朗读让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并用自己的声音语调及动作演示,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中读准了字音,理解了词语的意思。除此之外,在学习课文第5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我”见到鹅时的恐惧心情,谢老师除了让学生关注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心情外,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掌握了朗读的语气、语调,进而真正体会人物的心情。 总之,谢老师这节课板块清晰,活动开展真实有效,在一个真实的阅读情景中,基于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生一起学习并运用阅读方法,达成有效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教师如何自己评课

教师如何自己评课 许多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心中无数,不知自己的课好不好,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往往要等教研员和老教师点评后才心中有数。其实课后只要按照九个问题自问自评就可以了:符合要求的就应该是好课,哪些方面欠缺就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这些问题同时也可作为评价别人课的参照。这九个问题可简化为27个字:明目标、自主学、合作探、精点拨、整建构、找规律、巧组织、高效率、人人清。 1、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适度明确并告诉学生?(明目标)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学生也要知道。就像作战一样,不仅指挥员要知道战斗目标,战斗员也要知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士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亦如此。对于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写在教案上,而要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以通俗的形式或问题告诉学生。学习目标要适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检测性,学生看到目标就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不要机械套用三维模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可尝试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即把一节课的目标设计成几个问题,问题解决了,学生就达标了。在问题中要包含目标的三维性。 2. 教学内容是老师灌输还是先让学生独立自学和操作?(自主学) 新授课,老师不要急于先讲,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操作。过去都是“先教后学”,这种模式的基本假设是:这节课是新授课,学生对于这些

知识一无所知,老师要从头讲起。难道学生对这些问题真的一无所知吗?事实上只要给学生一定时间和条件,加以科学引导,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学课本。新课程提倡“先学后教”,其含义包括先学后讲、先练后讲,先考后讲。书本知识先让学生看书思考,有些问题可以先考一下学生是否知道,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作用,要给学生完整的自学时间。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的进行自学。 3. 学生不会的问题是否通过相互讨论和帮助来解决?(合作探) 学生在自学中不会的问题不要急于解答,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学生的合作组织要分小组和大组。首先是两个人的小组合作。实验证明两个人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对于老师布置的自学内容,两个人首先是相互检查,然后是相互帮助。两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大组来解决(6—8人一个大组)。大组一起讨论不会的问题,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大组不能解决的通过全班讨论解决。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巡回检查,不要急于讲解,要充分发挥学生互助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要灵活掌握:小组能够解决的大组就不要讨论了,大组能够解决的全班就不要讨论了,要实事求是,不要走过场。教师在巡回检查中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为点拨做准备。 4. 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并退到最后一步?(精点拨) 从理论上来讲,全班有一个学生能解答,老师也不要急于讲,老师要退到最后一步,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要把解决问题的

微课培训反思 (1)

微课培训反思 7月20-22日,我有幸参加了微课培训,几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新世代的产物,微课就是其中的一种。之前接触到微课的时候,对它很模糊,没有明确的认识,我们会认为微课是一次简短的课堂活动,或是记录课堂活动的一小段视频,或是将40分钟的一节课分解成多个课堂碎片等等。在经过培训之后才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它主要表现在短小精悍,“短”是指视频长度短;“小”是指主题小;“精”是指设计,制作,讲解精良;“悍”是指学习效果震撼令人难忘。 1 微课的“微”,在于目标设计的细小、集中、精准、精炼。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积少成多,从而达到积累大智慧。 2、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课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3. “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10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4. “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作文课评课稿:《介绍我自己》

作文课评课稿:《介绍我自己》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求一定不能太高。基本要求主要有:1、乐于表达,对习作有兴趣、有自信心。2、留心周围的事物,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内容要有趣有序。3、习作中尝试运用习作中平时积累的语言,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4、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标点。 学生作文,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写什么的问题,因此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潘东辉老师正是这么做的,她在习作指导中,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明确内容范围,使学生明白写什么。另一项是拓宽思路,使人人有内容可写。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对这次作文的要求越来越明确,对于写什么心里越来越有底,对于写好作文越来越自信。潘东辉老师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用激励的,甚至挑战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当中。 潘东辉老师的习作讲评也很有特色,讲评内容量比较大,学生参与比较多,体现了讲评是对习作的进一步指导的思想。第一环节,《猜猜我是谁》老师读学生习作,学生猜作者,这样对广大的学生来说,是激趣,对作者本人是激励,同时在听读当中强化了“要抓住特点”来介绍的意识。第二个环节叫《精彩题目套餐》,屏幕出现一系列题目,比如《胖兔子与食鸡狂》、《有个性的小太阳》、《自信的我》……等等,一看题目就知,有侧重写长相的、有侧重写性格的、

有侧重写兴趣爱好的,也有些人把两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写的。这样就让学生明白,可写的太多了。有些呢,学生自己还是没有想到的,如果再写自己的作文,还有更多可写的,这既是展示,又拓宽了写作的思路。第三个环节,潘东辉老师先指名让学生读片段,再让学生在小组中读自己作文中的精彩语句,然后推行代表在全班交流。这是省时高效的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怎样通过写独有的外貌、独有的脾气、独有的事情、独有的情感来展示一个独有的我。这是最具体的,最生动的怎样写的指导。第四个环节,指导学生怎样修改。潘东辉老师准确把握了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标点的年段要求,习作当中的几句话,师生一起来修改,然后请同学帮忙修改,

常用导体材料电阻率计算公式

常用导体材料电阻率计算 公式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电学部分】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⑴Q=I2Rt普适公式) ⑵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⑴I=I1=I2 ⑵U=U1+U2 ⑶R=R1+R2 ⑷U1/U2=R1/R2 (分压公式) ⑸P1/P2=R1/R2 6并联电路: ⑴I=I1+I2

⑵U=U1=U2 ⑶1/R=1/R1+1/R2 [ R=R1R2/(R1+R2)] ⑷I1/I2=R2/R1(分流公式) ⑸P1/P2=R2/R1 7定值电阻: ⑴I1/I2=U1/U2 ⑵P1/P2=I12/I22 ⑶P1/P2=U12/U22 8电功: ⑴W=UIt=Pt=UQ (普适公式) ⑵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 ⑴P=W/t=UI (普适公式) ⑵P=I2^R=U^2/R (纯电阻公式) 电流密度的问题:一般说铜线的电流密度取6A/mm2,铝的取 4A,考虑到大电流的趋肤效应,越大的电流取的越小一些,100A

以上一般只能取到左右,另外还要考虑输电线路的线损,越长取的也要越小一些。 计算所有关于电流,电压,电阻,功率的计算公式 1、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有以下几个规律:(如:R1,R2串联) 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 ③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 2、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有以下几个规律:(如:R1,R2并联) 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或。 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R总= R 注意: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支路电阻都小。 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教师应如何在听课评课中提升自我

教师如何在听评课中提升自我 “教师听课评课”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倡导并规范着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与评课。听课、评课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也是一种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听课、评课的过程,是教师在互动中获取经验、自我提高的过程,是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艺术展示、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水平提高等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因此,教师应确立在听课、评课中提升自我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听评课活动中来。 怎样听课、评课?听课评课都包括哪些内容?其方法和策略是什么?今天我就带着这些问题跟大家共同探讨和交流。题目是教师如何在听评课中提升自我 一、如何听课 听课是一般教师或研究者(校长)凭借眼、耳、手、脑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记录本、调查表、录音录象设备等),直接地(间接地)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教育教学方法。 听课时应做到耳、眼、手、脑四个器官并动。概括为“四动”。 (片)1、耳听(耳动) 一要对照教学目标,听清教师的“讲”。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能否突破,标志着这节课的成功与否。要通过听课去评价教师的教学是否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唯一的准绳就是“教学目标”,只有对照目标去听课,才能使我们的关注点不错位、不越位。首先清楚本节课的目标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然后后通过听课去评价教师的教学是否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目标落实到位。 (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二要关注教学活动,听清教师的“导”。在课堂中除了预设的教学活动以外,还会有一些生成的问题,教师是否能游刃有余的解决问题、顺势利导,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还有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的背后,是否有理念的支撑,也需要通过我们的听课过程去发现。 (片)化学课例

电工计算公式大全

⑴串联电路P(电功率)U(电压)I(电流)W(电功)R(电阻)T(时间) 电流处处相等I1=I2=I 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U=U1+U2 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R=R1+R2 U1:U2=R1:R2 总电功等于各电功之和W=W1+W2 W1:W2=R1:R2=U1:U2 P1:P2=R1:R2=U1:U2 总功率等于各功率之和P=P1+P2 ⑵并联电路 总电流等于各处电流之和I=I1+I2 各处电压相等U1=U1=U 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积除以各电阻之和R=R1R2÷(R1+R2) 总电功等于各电功之和W=W1+W2 I1:I2=R2:R1 W1:W2=I1:I2=R2:R1 P1:P2=R2:R1=I1:I2 总功率等于各功率之和P=P1+P2 ⑶同一用电器的电功率 ①额定功率比实际功率等于额定电压比实际电压的平方Pe/Ps=(Ue/Us)的平方 2.有关电路的公式 ⑴电阻R ①电阻等于材料密度乘以(长度除以横截面积)R=密度×(L÷S) ②电阻等于电压除以电流R=U÷I ③电阻等于电压平方除以电功率R=UU÷P ⑵电功W 电功等于电流乘电压乘时间W=UIT(普式公式) 电功等于电功率乘以时间W=PT 电功等于电荷乘电压W=QT 电功等于电流平方乘电阻乘时间W=I×IRT(纯电阻电路) 电功等于电压平方除以电阻再乘以时间W=U?U÷R×T(同上) ⑶电功率P ①电功率等于电压乘以电流P=UI ②电功率等于电流平方乘以电阻P=IIR(纯电阻电路) ③电功率等于电压平方除以电阻P=UU÷R(同上) ④电功率等于电功除以时间P=W:T ⑷电热Q 电热等于电流平方成电阻乘时间Q=IIRt(普式公式) 电热等于电流乘以电压乘时间Q=UIT=W(纯电阻电路 从发电厂输送到市里的电力经过变压器后就是三相四线电.你可以发现电杆上并排挂着四根电线,其中有一根是零线,术语叫中性线(N),其余三根线叫火线.两根火线间电压是380V,一根

微课评课樊桂玉

“bdpq”的区分 “bdpq”的区分这一微课作品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更好的区分bdpq这四个声母。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拼音教学的时候,发现孩子们对“bdpq”混淆的很厉害,常常读混,写的时候也经常是把“p”写成“q”、“b”写成“d”。在拼写时闹了不少笑话。在刚才这节微课上,复习巩固这四个声母,老师教给孩子们用儿歌的记忆方法,既新鲜又颇有成效。“大拇指向上,左手b来右手d,大拇指向下,左手p来右手q。”、“bd肚子对肚子,pq脑袋对脑袋”这个方法是更为形象些,又动手又动脑,孩子也比较喜欢。孩子们学了这个方法以后兴致极高,乐在其中。相信通过此次学习后,孩子们每次要写到“bdpq”的时候都会动一动手,错误率就会减少很多。 《有趣的汉字——品字结构》 通过微课《有趣的汉字——品字结构》的学习,目标是让一年级的小朋友了解品字结构是汉字结构的一种特殊形式,知道品字结构的基本构字特点,并认识一些常见的品字结构汉字,通过学习,小朋友对中国汉字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这节《有趣的汉字》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课外知识延伸课。从整体上看,它注重学习的灵活性和趣味性,避免了学科知识专业化。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设计创作“字义”和“形意”的文字。根据本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要紧扣“有趣”,突出趣味性、应用性,将品字结构与自然物象相结合,不光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还让他们有效的把握了特征,真是一举两得。 《青蛙看海》 在《青蛙看海》这篇课文中,青蛙看海是容易还是困难,如何理解是一个难点。本课教学时,老师以学生能理解的一些常见的词语、句子为基础,展开教学。本节微课利用歌曲、情境、手势,生动有趣地进行了教学。“诺”这个语气词在苍鹰看来登山看海是特别轻松的,学生从而理解了“苍鹰看海的容易”;教学“天啊,这么高的山!”时,老师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会青蛙看到高山时的吃惊,重点掌握了“天啊”,接着又让孩子们体会了青蛙的动作“吸”,也是联系生活去理解;老师还引导孩子们通过“没有······也没有······”和反问句“怎么上的去呢?”强调了登山的难上加难,有力的帮助孩子们理解了“青蛙看海的困难”。 实验附小:樊桂玉 2014-8-15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知识讲解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怎样测小灯泡电阻知识点1 一、实验过程: 1.会用电压表测电压,会用电流表测电流;实验目的: 2.会用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原理:欧姆定律、导线3.8V)实验器材:电源、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待测灯泡(2.5V, 若干。 实验电路图:实验表格电阻R/Ω灯泡亮度电流电压U/V 次数I/A 2.5 1 1 2 0.5 3 实验步骤.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1 .检查电路,试触无误后,闭合开关,2 3.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使阻值变小,观察电压表示数,使示数为小灯泡的标定电压值(2.5V)再读出电流表示数,观察灯泡亮度,记录表格, 4.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使阻值变大,使用电压表示数为某一值(1V),观察电流表示数,灯泡的亮度,并记录, 5.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使阻值继续变大,使电压表示数为某一值(0.5V),观察电流表,灯泡的亮度记录, 6.计算电阻值,填入表中, 7.分析表格,总结规律。 二、实验注意事项. 1.连接电路时,开关要处于断开状态, .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应调到最大, 2 .电压表、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法要正确,量程选择要合适, 3 .小灯泡的电压应从额定电压开始,逐次降低。 4

三、数据分析总结规律是变化的且变化较大,是什么对数据分析,发现灯泡的电阻不是定值,通过实验记录,是通过灯泡电流变化还是亮度变原因使灯泡的电阻发生变化的呢?是导体两端电压变化了,化引起电阻的变化?分析: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③横截面积 1.导体本身的条件:①材料②长度 2.温度 而与导体两端电压,通过导体电流无关,并不影响导体电阻的大小。 测小灯泡灯丝电阻过程中,本身的条件没有变化,没有改变灯丝电阻大小; 只是灯丝的温度对电阻大小影响,如何影响的?灯泡越亮,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四、故障分析在电源、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导线完好的情况下 故障现象可能原因 电压表无示数电源短路,接线松动,接触不良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滑动变阻器阻值太大电流表有示数灯泡不发光电压表有示数灯泡灯丝断了电流表无示数灯泡短路电压表无示数 电压表断路电流表有示数 电流表无示数电流表短路电压表有示数灯泡发光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断路电压表无示数 知识点2 测定定值电阻的阻值 一、伏安法测定值电阻,只要测出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1.实验原理: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 它的电流,就可求出它的电阻。 2.实验器材:电源、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待测定电阻值和导线若干。 3.实验电路图 4.实验步骤 ①按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 的位置,改变电阻两端电压分别为②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 I分别填入设计的记录表格:I、I、观察电流表每次对应的数值,U、U、U3 12321 次数电压U/V 电流I/A 电阻R/Ω 1 2 3 ③根据每次记录的电压和电流值,求它的对应的电阻值,再求出它们的平均值

评课稿集萃

评课稿集萃 2010年9月28日,惠安县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成功举行后,听课的老师们纷纷对这四堂课进行反思、分析与重建,撰写出了有独特见地的评课文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实践与理论。现选取其中几篇与大家一起分享。 听课心得 辋川峰南小学吴丽英 带着几分欣喜,带着几分渴望,2010年9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惠安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的展评活动。在螺城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里,我观摩、学习了4位青年骨干教师精彩的课堂展示,觉得感触颇深,收益匪浅。现将自己几点的粗浅感受记下,与各位同仁交流。亮点之一:注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气氛,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与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本次展示课,老师们都有一手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气氛的绝活。如惠安实小郭丽梅老师在教学《分苹果》一课时,在课前与学生通过“对口令”的游戏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了学生思维,埋下了新课的伏笔;城南实小何立娜老师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在课前以“老师想和所有的小朋友都握次手,可以怎么握?”为话题,引发学生用心思考,大胆猜测,再请学生说说握手时应注意什么,巧妙地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浓浓的学习气氛。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教学的《搭配中的学问》,整节课,态度非常和蔼,语言也很亲切,如: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搭配的?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亮点之二:积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次活动,执教老师都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丰富的、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情境创设真正成为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激情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如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执教的《搭配中的学问》,以“笑笑过生日”为线索,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的情境,引出了一系列有关生活中的搭配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城南实小何丽娜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情境创设也别有一番新意,联系了当今最热门的话题“去上海看世博”,紧扣教学内容,从穿衣搭配问题、路线问题,配菜问题等有关现实的生活问题,创设了充满数学味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无处不在。惠安八二三实小吴远云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比》,创设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饭煲煮饭”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教师再适时地点拨,引出了比的概念。接着让学生举一反三列举了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了对比的理解。这些情境的创设生动、有趣、真实可信,无雕琢之痕。让人听了心服口服,并由衷赞美教学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亮点之三: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空去体验和探究,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本次活动的展示课,老师们做得尤为突出。如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和城南实小何丽娜老师执教的《搭配中的学问》虽然教学方法各有千秋,教学风格各具特色,但在“搭配衣服。感悟有序”这一环节都具有异曲同工的巧妙之处,同是采用学生大胆猜想——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很好地牚握了新知。如同是课件出示“几件上衣,几件下装”,让学生猜一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然后采用同桌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活动。从中使学生感悟出有序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有的学生用摆学具的方法;有的学生先画不同的图形形状,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