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影响

浅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影响

浅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影响
浅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影响

浅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影响(3000字左右)

发生在十八世纪九十年代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多年来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焦点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及专著,争论也是一直不断。本文将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简单回顾与分析,并结合一些学者的观点来对其影响再进行一下浅谈。

一、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活动

首先,回顾下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活动。此次马戛尔尼访华,是资产阶级革命后,西方第一次大规模的访华。1792年9,英王乔治三氏于18世纪末(1792)为了发展其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派遣马戛尔尼勋爵(1837-1806年)为特命全权大使率领400多人的船队来华,借为乾隆帝贺70寿辰,提出在中国沿海设立贸易港口,在北京常驻使节等等要求。但马嘎尔尼使团来华后,遭遇“礼仪之争”,在是否需要磕头的问题争执不休,因此会谈就此不欢而散,其结局,马戛尔尼使华所提出的贸易通商要求被清政府谢绝,并在结束祝寿典礼后一再被催促起程归国。最后,马嘎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无功而返。于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9月6日回达两年前始发港普利茅斯港,马戛尔尼结束了他的使华之行。这次马戛尔尼的中国之行,颇有些狼狈,正如马戛尔尼的随员安德逊所说的:“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1 以上为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大致事件简述。至于它的结局,我们采取马戛尔尼访华失败说,对于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主要有三种范式。其一为现代性范式。其二,文明冲突范式。其三,后现代主义范式。在这里不再一一解释,这三种范式可以从关于马戛尔尼访华几本典型的著作中获得,如著作《历史之岛》([美]马歇尔?萨林斯Sahlins?M,2003,368)、《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法]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1995),以及《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美]何伟亚James L?Hevia,2002)等。三本著作还分别从人类学,文献研究,以及中西交流的不同角度讨论这个近代史上赋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本文不打算对这三种范式一一解释述说了。只想在这些著作的基础上再结合笔者自身的理解,对历史事件的影响进行下浅谈。

二、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影响

说起影响,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就是历史上有许多事件开始并不得到重视,但时过境迁之后,却深深的影响着后世。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或许就是类似的一件事,它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我们就对它的影响进行浅谈。

第一,西方人开始了对中国形象的修正和对中国态度的改变。

经过1793 年英国对中国的印象清晰了,也改变了。首先,中国军事设施的落后让马戛尔尼看清楚了清政府的实力。此时的清朝承平已久,军备废弛,国防设施陈旧。其次,清朝的官僚制度让马戛尔尼看过了清政府浮华背后的隐忧。官吏只会迎合上级而不顾百姓生死,不计成本的挥霍百姓钱财。再次,清政府办事的自负和不务实、浮夸让马戛尔尼更加轻视中国。清政府为了显示天朝的物产丰盈,招待使团的物品过于丰盛且全部免费提供。“规定使团在北京的每日用费是一千五百两银子,以当时的物价而论决不可能有如此高的花费。这些不但没有使英国使团“朝服”,反而让英国人看到了中国人办事的浮夸浪费和务虚不务实,他

们认为这是一个外强中干的中国”。2

此次马嘎尔尼使团回英国后,他们通过对自身在华的回忆及记述,向英国人乃至欧洲人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这对于对中国向往有加的西方人无疑是个晴天霹雳。原先的中国神话形象开始完全颠覆,代之出现的是一个名不符实的国家,即落后的现实同高级声望不相符的国家。西方人开始对中国形象进行修正,正如阿兰·佩雷菲特所认为:“英国使团所反映的对中国的看法预示着西方在19世纪对中国的态度。马戛而尼使团在西方与远东的关系中是个转折点。它既是一个终点,又是一个起点。它结束了一个世纪来的外交与商业上的接近;它在西方人中开始了对中国形象的一个修正阶段。”。评价与态度也开始改变,马嘎尔尼更是在1793年访华后,说:“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十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十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3他毫不留情地戳穿了“盛世”的神话,看出“盛世”背面的败亡之兆,认为中国只是一个“泥足巨人”,很容易被打倒在地。自此,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使欧洲人对中国的观点发生根本性的转折。

第二,它为1840年的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前面第一点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使欧洲人对中国的观点发生根本性的转折,他们认为只不过是个“泥足巨人”,另外,马戛尔尼的出使还使欧洲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不用武力,就无法打开中国的大门。因为礼貌和沟通对中国人来说不起任何作用。既然把中国人定义为半野蛮人,那就意味着中国需要用西方的炮火之光加以照亮。虽然并不主张马上武力攻打中国,但马戛尔尼也认为中国政府是应该被推翻的。

同时,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前就已经清楚,印度正在使英国付出更大的代价,而想填补这笔逆差,必须同中国进行三边贸易,但马嘎尔尼使团来华却遭贸易拒绝。当时马嘎尔尼使团中最小的一个成员11岁的斯通(曾把这个虬发碧眼的西崽唤上龙膝抚弄,惊异不已),48年后,斯通参加英国议会有关是否与中国开战的投票,毫不犹豫投下了赞成票。他的理由是:中国听不懂自由贸易的语言,只听得懂炮舰的语言。

虽然马嘎尔尼使团之后及“鸦片战争”前夕又有阿美士德使团来华,不论在人数还是规模都不及马嘎尔尼,同样毫无建树,除了继续纠缠“礼仪”的胜负。1840年,英帝国主义者终于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鸦片战争爆发,同时中国沦为了殖民地。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也就是英国使团首次访华的半个世纪之后,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被迫五口通商,以及一系列条约——这却是半个世纪前提出的要求。乾隆时期英国使团想得到而没有得到东西,英国军队用坚船大炮都得到了,而且获得的获得的更多。

第三,它使中国丧失了融入世界的契机。

马戛尔尼的访华,是资产阶级革命后,西方第一次大规模的访华,它的历史意义在于使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国如此近距离的接触,也是新旧世界文化的初次见面,双方如果妥善的利用这次机会,中西双方的文化相互交流,对于大家都不无裨益。尤其是清朝政府,如果能够合理的把握住这次机会,积极地吸引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技术,相信到了清朝晚期,中国不会处于那样的水深火热中的,虽然清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所以马嘎尔尼使华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这个事件已经是世界史的意义)上至关重要的偶然事件,就是这个事件决定晚期中华帝国是否有机会平稳的过度到近代化的过程中,避免中国殖民地化的命运。

至今我们仍在感叹:“如果两个世界能增加他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为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术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刚刚驯服了蒸汽,并将制服电力的国家把各自的发明融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信息和技术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4

最后,我们说18 世纪末中国融入世界的最后一次机会,随着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失败而告终。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和封闭思想等等,从马嘎尔尼访华这一事件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18世纪中英之间的平等交往尚有可能,那么到19世纪中叶,这样的机会已经没有了。这也正应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前主任蒋廷黻的一句话:“鸦片战争之前,我们不给他们平等待遇;鸦片战争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虽然历史已过去,可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仍在继续。

注:

[ 1][ 4] [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M ]. 王国卿等译.三联书店,1993.567,卷首语

[ 2]陈娟娟,鲁婷.简析马戛尔尼使团使华的背景、原因、影响及其现代意义[ J].传承,2009( 3)

[ 3]转引自刘倩.浅析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及其影响[ J].考试周刊,2012( 78)

浅谈中国梦与个人成长

浅谈中国梦与个人成长 “梦”,带给我们多少遐想、多少憧憬、多少激情!“梦想”,是最美好的东西,无论一个人多么得贫穷多么得卑微,他都可以拥有梦想,而只要一个人怀揣着梦想,他就可以活出精彩。梦想,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也是我们在困境中得以生存下去的支柱。一个人没有梦想的时候,那么即使他还活着,他也已经死了。而有了梦想,并且为了梦想去努力,那么哪怕他现在低微到了尘埃中,他也会在尘埃中开出花来。 当年越王勾践被俘虏为奴,受尽折磨,卧薪尝胆的时候,如果没有梦想让他得以支撑下去,恐怕早就以死来保全自己身为王者的尊严了,又何谈最终灭掉吴国?苏武留居匈奴牧羊十九年持节不屈,若不是心中有梦想有希望,恐怕也坚持不到回汉朝受封赏,而是早就在那艰苦的牧羊生活中以死成全自己对大汉朝的忠心了吧?孙中山为了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一共失败了十次,如果没有梦想,他又怎么能够一直坚持到最后的辛亥革命并取得成功?梦想是深藏在人们内心处最强烈的渴望,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和潜意识,也是人们走出困境走向成功的原动力。马天峰先生《播种与收获》中,这样说过,梦想不是回忆,是努力,是努力创造活着的意义;梦想不是忍受,是怒吼,是决定从今天不再等候;梦想不是服输,而是挣扎,然后活得更潇洒。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都有着自己的梦想,都有着自己的渴望和追求,或许是一日温饱的愿望,或许是安邦治国的抱负,或许是腾云驾雾的妄望……也许,我们执着于自己的梦想久了,渐渐地忘了梦想生长的土壤。当“中国梦”没有绽放,个人的梦又如何开花?从根本上说,我们每个人梦想生长的土壤,都深深植根于“中国梦”。我们每个人梦想的成长,都有“中国梦”的成长相伴。有了“中国梦”的茁壮,我们才有了做自己的梦的自由。中国梦与我们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 当一种梦想能够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的时候,这种梦想就有了共同愿景的深刻内涵,就有了动员全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感召力。一个人,是渺小的;但是当他和祖国联系起来是,就是伟大的。一个梦想,是渺小的,但是当它成为祖国的梦想时,就是不可估量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是啊,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旺则国兴旺,少年在成长中心怀梦想,则国充满希望。 今年3月,我们新任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定义了“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并寄语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这是党对青年的殷殷期盼,这是国家对青年的深深呼唤。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飞扬的青春将是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中国梦,是我们大学生心中的那片星空,仰望星空,我们体察内心。找到心之所向,了解喜、怒、哀、乐的表达与变化。我们体察内心,在今夜三省吾身之后,整理自己的情感,明天对梦想的追逐更加明确而积极。我们仰望心中的星空,确定梦想的方向。 在茫茫的大草原上,向最远处瞭望,远到不能再远的地方,天与地交汇在一起,看到长长的地平线。我想这天就是中国梦,我们无法飞翔,直接触摸到中国梦,不过我们可以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向前,走到地平线,在那里,我们伸伸手就可以够到天。地平线就是中国梦交汇到现实的所在,就是我们自己个人成长路途上的梦想。小学六年级的老师曾经这么和我说过: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要你敢想敢做,那么成功总会被你抓在手心。 作为一名大学生,对于我的祖国,对于社会上的冷暖,我开始看的越来越透彻。我梦想的中国,有这样可爱一群人。他们敢于抵制日货,他们敢于救起倒在血泊中的孩子,他们敢于扶起摔倒的老人,他们敢于质询、敢于揭露、他们能够在了解这个国家的阴暗面后,依然爱他如生命,会为了这些中国梦而奋斗。我梦想的中国,有这样无私的一群人。他们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激情,守护在我国的边疆,守护在我们的家园,守护在我们需要的地方。我梦想的中国,有这样一群有爱的人,在一方遭受苦难的时候,他们不会冷眼旁观,而是纷纷地站出来慷慨解囊,安慰受难者的心灵。我梦想的中国,还有一个强势的政府。它会在国人遭遇不公时,勇敢站出来,做国人最坚实的后盾,它会在中国领土主权遭到质疑与挑衅时,勇敢站出来,以强硬的态度宣示:只有战争没有谈判。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在成长中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但我们同属于一个国家,我们都有同一个身份—中国人。所以我们每个人成长的梦想又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先贤顾炎武早就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因为,国强则民富,国家好了,我们才能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我们成长成一名成功者的道路上,请让我们握紧彼此的手,让我们各自的梦想编织成一道网,保护好中国梦,保护好这滋养着我们个人成长梦想的土壤,努力地去实现我们共同的梦想。

《马嘎尔尼访华》读书报告

再谈睡狮之殇:被夸大的愚昧与落后 ————后现代史学观马嘎尔尼访华 2018030041 周加生85 1995年,《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出版,即刻引发了史学界的剧烈反响,再度掀起“世纪末之争”。该书也成为后现代史学观著作的代表。本文将从以下方面阐发笔者对本书的见解和补充。 一、本书框架及其主要内容 本书首先为“马嘎尔尼访华”事件铺设背景,包括清帝国的制度和社会背景,大英帝国的发展状况等等。正文则从大英帝国的计划筹备讲起,记叙了清王朝的应对工作,并详述马嘎尔尼使团自舟山北上,一路朝京,中途遇礼仪冲突,热河会面,赠礼传信,短暂逗留,参观,谈判到被遣返这一全过程。 笔者认为“马嘎尔尼访华”事件在本书中充当了论据的角色。作者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分析,为世人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后现代史学观,并打破“现代史学观”垄断历史研究领域的局面。 笔者认为,本书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用六章叙事,用两章铺设背景——详细阐述清帝国的局势,大英帝国遣使时的国情等等。史学研究的严谨性在本书中得以充分体现。笔者认为,正因完备客观的背景铺设,史学家得以更充分地揭露某些囿于现代史观的谬误,破而后立,进而正确地分析史实。本文受此启发,将立足于以下几方面,对本书进行解读和补充:重审史料的客观性;探究“中西礼仪冲突”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后现代史观角度解读乾隆回信;从社会背景入手分析乾隆拒绝使团请求的原因;对后现代史观的个人理解和展望。 二、重审《马嘎尔尼访华日记》的客观性 历来,西方均以《马嘎尔尼访华日记》为史料依据,忽视了为他们提供信息的使团方面究竟是否客观。现代史学观认为马嘎尔尼使团的任务以失败告终,当归咎于清王朝的自大,自闭,不合作,且认为此次访华事件,体现了清朝对贸易和科技的轻视,甚至认为该事件是1840年英帝国发动鸦片战争的诱因。笔者认为,这是对此次事件的过度解读。对于该事件的定义,存在中西方彼此的误解。 根据何伟亚对该事件的描述,笔者尝试梳理马嘎尔尼的心路历程,并加以分析,发现其前期大致是向逐渐自信发展,至热河觐见开始,逐渐对任务丧失信心,但他最终仍然认为此行有所收获。 在觐见时,马嘎尔认为礼物一定会让皇帝满意,因此对乾隆冷淡的反应暗含不满,并主观断定清帝国轻视科技。而且,马嘎尔尼对皇帝赠与的玉如意和其他礼物不屑。

马戛尔尼访华的影响

马戛尔尼访华 ————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期望与失望在古老的东方有一个神秘而又强大的国度,他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东土。马可波罗曾来到这里,写下了《马可波罗游记》,用文字向西方的所有人描绘了一个强大、富饶的中国,甚至在书中说中国“遍地黄金,喝了河水就能变年轻.....”。马可波罗笔下的中国让西方国家无限神往,瞻仰这个神秘和富饶的国家,并且想到这个国家来揭开他神秘的面纱。这就为马戛尔尼访华对中国的失望,以及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失望埋下了铺垫。由期望到失望,原因众多。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被当作“天方夜谭”。但《马可〃波罗游记》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和约翰逊、马丁〃罗比歇等众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纷纷东来,寻访中国,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因此可以说,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同时,在13世纪以前,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是通过中亚这座桥梁间接地联系着。在这种中西交往中,

中国一直是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去了解和认识中国以外的地方,特别是西方文明世界。最早可以追述到周穆王西巡。尽管周穆王西巡的故事充满了荒诞和神话色彩,但至少反映了中国人已开始去了解和认识西方,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之后,一条从中国经中亚抵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出现了,中国对西方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等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一大批西方的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更深入了。但直到13世纪以前,中西交往只停留在以贸易为主的经济联系上,缺乏直接的接触和了解。而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在13世纪以前,一直停留在道听途说的间接接触上,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非常肤浅。因而欧洲人对东方世界充满了神秘和好奇的心理。《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世界进行了夸大甚至神话般的描述,更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这又有意或者无意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往。从此,中西方之间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的新时代开始了。马可〃波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马可〃波罗游记》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也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事实已经证实,《马可〃波罗游记》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马可〃波罗游记》打开了欧洲的地理和心灵视野,掀起了一股东方热、中国流,激发了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结。

浅谈中国梦与个人梦之间的关系

浅谈中国梦与个人梦之间的关系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奇,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个属于自己民族的梦,而每一个人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是人民幸福之梦;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个人的梦和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 翻开中国的历史,我们无一不对古老的中华民族感到骄傲。在古代,我们拥有着世界最多人口,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更有着辉煌灿烂的文明。中国的火药和指南针传到欧洲,开启了人类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中国的造纸术传到世界,加快了人类的文明化步伐。那时的我们很自信,因为我们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 可是在近代,中华民族遭到了来自西方列强的侵扰,中华民族矛盾愈演愈烈。当鸦片战争击破"天朝上国"迷梦,当西方文明剧烈冲击“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心理,当中华儿女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面对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华儿女就有了一梦想,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正是因为这梦想,我们经历坎坷依然前行,正是因为这梦想,我们历经沧桑信心不改。 从鸦片战争到现在21世纪的中国,无数中华儿女为了这个梦想而奋斗,为了这个梦想奉献终生。是中国共产党真正

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实现“中国梦”的人间正道的。在这场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从蹒跚学步的幼年迅速成长起来,经历过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考验。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国梦”牺牲了数百万优秀党员,中华民族牺牲了上千万英雄儿女,英烈们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无数中华儿女执着于这个梦170多年,然而,在这百余年间的中国人不敢有梦。 1949年10月,从此在这东方屹立着一个新中国。经过数十年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定让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终于使中华民族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生活的改变让我们拥有了做梦和实现梦想的勇气。 而今,在实现这个梦想新的历程上,习近平总书记重新全面阐述了“中国梦”这一概念,他用简简单单的三句话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结合起来,展现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案例1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案例1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康熙年间,大量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通过寄送传教报告、书信、回忆录等,向欧洲介绍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丰富、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中国形象,并进而形成长达百年的欧洲“中国热”。 但是,在18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并更加闭关锁国。而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则以英国产业革命为标志开始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工业上的空前发展,使英国有了更多的对外扩张要求。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政府决定以给乾隆皇帝贺寿为名派遣使节访问中国,讨论两国的贸易和建交问题,并希望缔结一项伦敦与北京之间的商业联盟条约,从而得到贸易上的最优惠待遇。英国在出使人选问题上颇费了一番脑筋,他们考虑到中国历来轻商,且官吏傲慢、精明,所以使者必须是与商业无关、地位崇高且办事能力强的人。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出身贵族,获有神学硕士学位,做过驻俄公使、爱尔兰事务大臣和印度马德拉斯总督,被英国政府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副使斯当东(George L. Staunton)是法学博士,代表团其他成员也都是各种专家,有哲学家、医生、机械专家、画家、制图家、植物学家、航海专家及一些有经验的军官。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在给乾隆皇帝的信中写道,他们派人出使中国的目的,绝非谋求扩充本国领土,亦非谋求获取外国财富,而只是为了“研究世界各地的出产,向落后地方交流技术及生活福利的知识”,“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1但信中还是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珠山(即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在北京设立洋行;得到珠山附近一个岛屿,以便储存货物;在广州附近拨出一小块土地供英商居住;英商货物由广东至澳门在内河行走时,不上税或少上税等。 1792年9月26日,马戛尔尼使团从朴次茅斯起航。为了向中国显示英国势力的强盛,抑制中国人的傲慢,英国政府让特使和56名使团成员乘坐装有64门炮位的“狮子”号军舰,并选了一支50人的精悍卫队。另外39名成员和送给中国皇帝的礼物载于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印度斯坦”号。马戛尔尼使团携带的礼品多是代表英国文明的天文地理仪器、钟表、乐器、车辆、兵器、船模等。 1793年8月5日,马戛尔尼使团在天津大沽上岸后,对陆上的中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狮子号”船上的第一大副安德逊在描述当地的炮台时说:“这地方只有一个炮台,仅仅是一个方形的塔,看样子与其说是为了保卫之用,不如说是为了装饰。它虽然是很靠近海面而且临视着江口,但是在围墙上一个大炮也没有。”2 8月6日,清政府指派王文善前来处理英国使团事务。王文善雇了一些民船接待英国使节。安德逊发现,中国民船的构造形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但在航海技术方面的科学毫无 1[英]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4页。 2[英]安德逊著,费振东译:《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50页。

《马戛尔尼访华记》观后感教学内容

《马戛尔尼访华记》 观后感

《马戛尔尼访华记》观后感 班级:环境工程121 姓名:孙胜宇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主要是为了与中国进行通商,开展商业贸易。在此期间,中西双方因礼仪等问题产生冲突。最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预期目的并未达成。不过,此次访华对中国和欧洲都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丧失了一次与世界接轨的机会,而欧洲则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勋爵为特使,以补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为名,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其主要目的是请求扩大通商事宜,包括请求中国开放更多的口岸,降低税率,给予租界,并派公使长驻中国等。 在觐见乾隆皇帝所行理解这一关键问题上,中英双方发生了严重争执。其实,这一争执早在天津已经开始。中方认为,英国使节在觐见中国皇帝时必须行三跪九叩之大礼。对此,马戛尔尼断然拒绝。而中国官员则极力坚持,双方相持不下。马戛尔尼表示:他愿意在符合他对本国君主所行的礼节限度内,尽其所能,在觐见时表示他对中国皇帝的敬意,但他坚决反对作任何把英国解释为中国藩属国的事情。 乾隆皇帝得知后,很不高兴,下令办理接待事务的大臣进一步开导对方。但是,马戛尔尼却拒绝开导。最后,这位特使在热河行宫觐见乾隆皇帝时,使用了他觐见英国国王时所行的礼节,只象征性地行了屈膝礼。这在中国历史上也许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明显是对中国皇帝权威的蔑视和挑战。乾隆皇帝的恼怒和不满是不言而喻的。皇帝降旨令其早日出境,而英方提出的全部要求,一个也没有答应,全盘予以拒绝。

英国使节这种强硬态度,本来就是大英帝国向大清帝国发出的挑战信号。但遗憾的是,没有引起时人的注意和回应。依然沉醉在“一统无外,四夷宾服”传统美梦中的士大夫们,仅仅把这位“英吉利贡使”拒绝行跪拜礼的动机理解为远方夷狄不开化的表现,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外来异质文明对中国文明的挑战和试探。这是历史的悲剧。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和后来的鸦片战争有和关联?我们又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思考?当今中国对外交往时又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首先,从当时的世界背景及中外实际状况来了解。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掀起思想文化解放的高潮,人们逐渐摆脱中世纪教会对思想的禁锢与压制,追求自由、提倡人性,极大地促进当时形成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的解放促使人们对自由、正义的追求,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最终引发了资本主义革命。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最终建立君主立宪制。后来革命扩展至欧洲大陆,法国、德国等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相继建立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又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 18世纪60年代开始,"珍妮机"等一系列工业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不是偶然的,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前提的。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英国的国力

马戛尔尼

乔治·马戛尔尼,第一代马戛尔尼伯爵,KB(George Macartney, 1st Earl Macartney,1737年5月14日-1806年5月31日),英国政治家、外交家。 早年生平: 马加尔尼出身于苏格兰贵族家庭,在爱尔兰出生。1759年,他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之后进入伦敦坦普尔大学进修,师从荷兰伯爵亨利·福克斯。 1764年,他被任命为全权特使,赴俄国与叶卡捷琳娜二世商谈结盟事宜。之后他进入英国议会。1769年,他返回爱尔兰出任爱尔兰议会议员,并出任爱尔兰事务大臣。1772年,在他辞职之后,被封为骑士。 1775年,他出任加勒比群岛总督,1776年被封为马加尔尼男爵,属爱尔兰贵族序列。1780年,出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驻今昌奈。1786年,他拒绝出任印度总督,返回英国。1792年,他被加封为马加尔尼伯爵。 出使中国: 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为正使,乔治·斯当东为副使,以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出使中国,这是西欧各国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1793年8月5 日(清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廿三),英国使团乘坐一艘六十门炮舰“狮子”号和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船只抵达天津白河口,之后换小船入大沽,受到直隶总督的欢迎。 8月9日,使团离大沽赴北京,途中在通州停留,与中国礼部官员发生礼仪争执。9月2日,又离北京赴承德避暑山庄晋见乾隆帝,途中参观了长城。9月13日,使团抵达热河,向中国政府代表和珅递交了国书,并同其就礼仪问题再度发生争执。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英国作为独立国家,其使节行单膝下跪礼,不必叩头。 9月14日(八月初十),乾隆帝正式接见使团,马戛尔尼代表英国政府向其提出了七个请求,要求签订正式条约: ?开放宁波、舟山、天津、广州之中一地或数地为贸易口岸 ?允许英国商人比照俄国之例在北京设一仓库以收贮发卖货物,在北京设立常设使馆 ?允许英国在舟山附近一岛屿修建设施,作存货及商人居住 ?允许选择广州城附近一处地方作英商居留地,并允许澳门英商自由出入广东?允许英国商船出入广州与澳门水道并能减免货物课税 ?允许广东及其他贸易港公表税率,不得随意乱收杂费 ?允许英国圣公会教士到中国传教 同时,英国使团向中国政府赠送了一批国礼,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

马戛尔尼

案例: 马戛尔尼的“诅咒” [案例文本]马戛尔尼是出生于爱尔兰苏格兰贵族。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任命他为正使,乔治·斯当东为副使,以贺乾隆帝80大寿为名出使中国,这是西欧各国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1793年8月5日(清乾隆五十九年六月廿三),英国使团乘坐一艘60门炮舰“狮子”号和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船只抵达天津白河口,之后换小船入大沽。8月9日,使团离大沽赴北京。9月2日,又离北京赴承德避暑山庄晋见乾隆帝。9月13日,使团抵达热河,向清政府代表和珅递交了国书。9月14日(八月初十),乾隆帝正式接见使团。根据马戛尔尼自己的记载,他只是向乾隆帝行单膝下跪礼,没有叩头。但据马戛尔尼随行人员回忆,迫于压力,尽管很别扭,马戛尔尼还是在中国官员的指导下完成三跪九叩之礼。马戛尔尼向乾隆皇帝赠送了一批国礼,其中包括毛瑟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同时,他代表英国政府向其提出了七个请求:第一,开放宁波、舟山、天津、广州之中一地或数地为贸易口岸;第二,允许英国商人比照俄国之例在北京设一仓库以收贮发卖货物,在北京设立常设使馆;第三,允许英国在舟山附近一岛屿修建设施,作存货及商人居住;第四,允许选择广州城附近一处地方作英商居留地,并允许澳门英商自由出入广东;第五,允许英国商船出入广州与澳门水道,并能减免货物课税;第六,允许广东及其他贸易港公表税率,不得随意乱收杂费;第七,允许英国圣公会教士到中国传教。乾隆帝以无先例为由拒绝了英国的这些要求。9月21日,使团回到北京。10月7日,和珅向使团交呈了乾隆帝的回信和回礼。使团离开北京,经京杭大运河往杭州等地参观。在游历了东部中国之后,于1794年3月17日从广州离开中国,9月6日回到英国朴次茅斯军港。 马戛尔尼在中国东部和南部游历参观的过程中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状况多有了解。回国后,他写了《马戛尔尼使华记》一书,后来刘半农将其翻译成中文,译名为《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在这本书中,他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多有介绍,其中不乏有很多有价值的看法。而他对中国的虚弱实力的看法成为了后来史学家经常引用的材料。他在书中这样介绍中国:“它的文化是封闭型的,因此不能发展出类似西方的较高级文明;它的历史是永久停滞的,除了皇帝,无人能有自由意识。”基于这样一种对中国的认识,马戛尔尼指出:“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烂不堪的旧船,如果它胆敢禁止英国贸易,那么只需几艘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广州的战略要塞——虎门炮台,只要几门舷侧炮即可解决;伶仃和香港适合英国殖民,俄国人可以有机会在黑龙江建立统治权,并攫取蒙古诸省;而外国稍加干涉,就可立即割断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脆弱联系。总之,中华帝国将象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海岸上撞得粉碎。”马戛尔尼的这些预言就象一个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替乾隆祝寿为名开始了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替乾隆祝寿为名开始了访华之旅,这次访华之旅的真实目的是“取得以往各国未能用计谋或武力获取的商务利益与外交权利”,马嘎尔尼乘坐英国当时最先进的军舰──狮子号(图一),一路耀武扬威,炫耀着自己强大的武力,一路大肆收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情报。9月14日,乾隆在热河接见了马嘎尔尼,接见前发生了一场让史家议论纷纷、感慨万千的礼仪之争:清政府要求马嘎尔尼使团行三跪九叩大礼,而马嘎尔尼则要求用觐见英王的礼仪,行单腿下跪、吻手礼。双方僵持不下,最终都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结果以英国使团行单腿下跪之礼草草收场(图二)。对这样的结果,乾隆皇帝很是不快,当马嘎尔尼向乾隆抛出他们此行真实的目的──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的时候,乾隆皇帝一口拒绝,他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并警告他们不要再到浙江、天津贸易,否则必遭“驱逐出洋”。在天朝上国的闭关政策面前,马嘠尔尼碰了一鼻子灰,不得不离开北京,返回伦敦。后来马嘠尔尼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1840年,这句话得以应验! 清朝闭关政策是鸦片战争前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的政策。它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清政府对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海盗式骚扰的一种抵制。然而,这种抵制徒劳无益,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间内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活动,但它不仅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失去了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长期落后于世界潮流!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历史已然成烟,然而,对历史的思考并不如烟,历史可以过去,对历史的拷问、思索却将永无休止。 罗素关于磕头事件的观点:“当我们不把磕头当作一件可笑的事情时,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中国”。“一座山庄,半部清史”。山庄指避暑山庄,它从1703年开始建造,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清帝曾在此多次接见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节,这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清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清王朝兴衰的一个缩影。 乾隆五十八年,这一年,英国第一个派到中国的使团由马嘎尔尼率领浩浩荡荡的来了,乾隆决定在避暑山庄接见马嘎尔尼,就安排在万树园。《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179 3年,已经战胜荷兰取得世界霸权地位的英国,派其驻俄公使马嘎尔尼为特使,在承德面见乾隆。马嘎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满洲人打仗爱用弓箭,当我告诉他们,欧洲人已放弃弓箭而只用来复枪打仗时,他们愕然不解,认为在奔驰的马上射箭,比站在地上放枪豪迈。” 马嘎尔尼如此揶揄事出有因。他在这次对中国的访问中所遇到的困难超乎他的想象。双方都站在以各自为中心的世界的重心。一方是千年以来的自认为的世界中心的

马嘎尔尼访华(历史剧本)

一、角色介绍: 中国:乾隆皇帝钦差大臣 英国:乔治?马嘎尔尼(正使) 乔治?斯当东(副使)众随从 二、剧情介绍 第一幕英使来朝 旁白:乾隆皇帝82岁生日时,英王使者马嘎尔尼以祝寿为名,从英国朴茨茅斯港出发,前往北京。 马嘎尔尼(在船上):早就听闻中国是礼仪之邦,而且地大物博。我一生最向往的事情就是到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去看一看,今天终于如愿以偿,我一定不负英国所托,说服中国皇帝与我们建立外交关系。 斯当东:是啊,我们很快就能见到中国皇帝了。 旁白:经过几个月的艰辛航程,英国船只绕过非洲好望角,终于抵达中国天津港。清朝的钦差大臣在港口迎接,英国船只驶入港口,大船上写着“英吉利狮子号”,于是钦差大臣立刻命人把一艘艘大船都贴上了“英吉利贡船”的标志。 钦差大臣:英国使者远道而来,辛苦了。我们圣上正在承德山庄避暑,你们可随我先到北京圆明园稍事休息,听候安排吧。 马嘎尔尼:既然这样,我们正好把献给贵国的礼物放于圆明园中。这次远行,我们带来了最先进的发明,相信中国皇帝一定会喜欢的。 斯当东:看,这是蒸汽机和织布机,这是领先世界的军事武器卡宾枪和连发手枪等等。我们听闻中国人重视历法,特意带来了天体运行仪器,还有…… 旁白:还没等副使把话说完,钦差大臣就打断了他。钦差大臣不屑地说, 钦差大臣:这些贡品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用处,看在你们这么有诚意的份儿上就姑且先收下了。 第二幕礼仪之争 地点:热河承德避暑山庄 旁白:那天的拂晓3点钟,在清朝接待官员的催促下,马戛尔尼和他的随行人员身着礼服向皇宫出发。英国人在一片漆黑中走4公里多的路。4点左右,英国人终于来到灯火辉煌的宫殿前,上千名的天朝官员、各国贡使和仆役,在无边的黑暗中等待皇帝的到来。英国人第一次见识中国的早朝制度。等皇帝上朝之后,仪式正式开始。 马嘎尔尼:我等代表大英帝国国王祝中国皇帝“万寿无疆”(行单膝下跪礼)乾隆皇帝(皱眉摇头):免礼吧。 马嘎尔尼:这是英王给您的信。我们真诚地希望能与大清朝进行平等贸易,互通有无,互利共赢。 乾隆:我们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夷通商。你们有什么缺的开口便是,我一定赏赐给你们。 旁白:几个月里,马嘎尔尼与众使者做了很大的努力,清朝皇帝只是接受了英国的“贡品”,却并不谈贸易的事儿,马嘎尔尼失望之极。几日后,马嘎尔尼一行从北京出发,沿运河南下,到达广州,自广州回国了。

形势与政策 中国梦 浅谈中国梦

习总书记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梦’愈发真实具体,中国人民实现温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我认为,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是“中国梦”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国梦”的实现前提。中国梦是国家梦更是每个中国人的个人梦。每个人都有梦想有追求,只有有梦想、有追求的人才会进步,才能不断的发展。  中国梦,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宏伟的事业、美丽的蓝图要有强大的力量作保障。中国社会百年以来历史发展告诉我们,在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的状况下是实现不了中国梦的。我们一定要凝聚力量,首先是中国人民的力量。同时,我们的中国力量内涵很丰富,包括我们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制度力量、文化力量。要把所有这一切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实现中国梦。这样,我们的梦想才会真正照进中国社会的现实。 中国梦基于伟大的爱国情愫,那么我们大学生该如何表达爱国情怀呢? 曾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话:爱国主义是情感与理性的辩证统一, 情感犹如发动机, 产生前进的动力;理性犹如方向盘, 把握发展的方向。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在或已经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更应该给社会做一个正确的导向。爱国需要激情, 更需要理性, 弘扬爱国主义, 不仅要培育“激于义”的忠诚、热烈与坚毅, 还必须具备“止于理”的胆魄、智慧与远见。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它是具体和务实的,是和中华民族与国家的根本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表达爱国主义情感时要以理性爱国为基准,在表达爱国热情和诉求的同时,要着眼于国家利益的大局,选择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力求通过交流、对话、谈判、沟通、协商的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具体而言,就是需要站在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思考问题。认真地考虑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区别,清醒地认识国际形势,明白现代国际关系的特点,这样才能理性地面对国际纠纷和民族矛盾.维护好国家的根本利益、核心利益。

谈谈我对中国梦的理解

谈谈我对中国梦的理解 论文提纲 一、中国梦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脉相承 二、中国梦的现实基础 1、经济基础:中国经济面临问题的现实要求 2、政治基础: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 3、社会基础:社会矛盾突发的客观现实 4、生态现实:生态问题刻不容缓 5、文化要求: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三、中国梦的实践路径 1、理论研究,为中国提供理论支持 2、顶层设计,为中国梦勾画路径 3、注重民生,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4、注重社会管理,提升治理能力 5、改善生态环境,共建文明生态 6、注重文化建设,为中国梦提升内核支撑 历史维度中的中国梦 2013年10月15日03:00 光明日报我有话说 从宏大历史视域来看,中国梦是时代的梦,也是历史的梦,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现时代的映射和反映。5000多年文明传承的滋养,170多年深重灾难的砥砺,90多年艰苦卓绝的追寻,60多年艰难曲折的探索,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绽放,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和阐释中国

梦的历史之维。在历史的框架中,中国梦的未来指向更加明确,重大意义更为凸显。 一、源头:5000多年绵延不绝的文明传承,为中国梦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积淀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中国梦是在中国这块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理想之花,5000多年绵延不绝的文明传承滋养、孕育和哺乳,为其提供了最为深厚的历史积淀。 多样性统一的中华文化,孕育了构筑中国梦的文化资源。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形态,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文化是多样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吸收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整体,包含中国各民族和各地区的文化,都有其独特内涵和价值。中华文化所包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与精神家园,构成了全体中华儿女身份认同的基础。它所包含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优良传统,孕育了构筑中国梦的巨大思想资源宝库。 几度出现的辉煌盛世,确立了构筑中国梦的历史记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因由,就在于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辉煌盛世。这为我们畅想中国梦提供了最持久的历史记忆。古代中国在秦、汉、唐、元、明、清都出现过大一统,疆域空前辽阔,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曾经的辉煌盛世是今天我们构筑中国梦的重要参照系,即凭借强大的实力在世界上居于领先位置,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供了构筑中国梦的精神元素。在5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屈原、岳飞、文天祥、郑成功等等,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事迹。民族精神薪火相传,植根于中华5000年的历史之中,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拼搏不息、奋斗不止。今天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当下,为构筑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精神元素。 二、泣梦:170多年灾难深重的近代遭遇,为中国梦提供了沉重的历史警示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逡巡于命运低谷的血泪史、苦难史、屈辱史。对此,中国人民不信邪、不怕鬼、不低头、不服输,在哭泣、悲歌、呐喊和抗争中,以极大的热情揽中国梦入怀。 最沉痛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针对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状况而提出的。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敏锐地指出:“随着鸦片日益成为中国人的统治者,皇帝及其周围墨守成规的大官们也就日益丧失自己的统治权。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历史不会忘记,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步步紧逼;封建王朝统治日薄西山、风雨飘摇;大好河山,竟为他人肆意横行、强征暴敛;国家利益,竟成他人口中之食、砧上之肉;广大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史带给中国的最沉痛的教训。

马戛尔尼 访华失败分析

马戛尔尼使华失败的原因分析 1.马戛尔尼使华背景 18世纪末期,中国正值“康乾盛世”。这时,中国不仅达到清王朝统治的全盛时期,而且也达到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高峰,从各方面实力的比较来看,中国也是世界上的强大国家之一,并不逊色于当时的英国和欧洲。在1790年代初期,乾隆刚刚完成了国内叛乱的平定,以八十多岁的高龄达到个人功业和权力的顶点,以天朝中心的王者气此时,中国与英国的商业贸易往来已有多年的历史,只不过中国对外国商品的有限需求已渐渐不能满足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英国,同时在英国人眼中,中国的限关政策、公行制度和关税定额存在很多弊端,他们打算向中国派遣使团,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进一步扩大对华贸易。 与中国的贸易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1787年,英国国王就已派出凯斯卡特使团,不过由于凯斯卡特在途中病死,这次出访遂告夭折。但英国政府并未放弃出使中国,尤其在国内棉纺织业生产过剩危机的压力下,英国对中国市场的需要更为迫切。1792年,法国大革命的浪潮开始席卷整个欧洲,到处煽起不安和动荡,欧洲大陆的旧政权摇摇欲坠。尽管面临大革命引起的战争危险,英国政府还是派出了以马嘎尔尼为全权特使的庞大使团,以向中国皇帝祝寿的名义出访中国,期望通过此行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向中国提出增设口岸、调整税额、租借土地等要求,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

2.马戛尔尼使华过程 1792年9月,英国使团驶离普利茅斯港,经过约10个月的航行,于1793年7月到达中国沿海的舟山。由于乾隆皇帝的重视,使团自进入中国境内,就在沿途得到秉承皇帝旨意的各级官员的盛情接待。为了代表英国国王向乾隆皇帝恭贺寿辰、敬献礼品,使团携带了大量足以显示英国实力的文化、科技、机械工艺和军事产品,例如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天体仪、地球仪、气候试探架、火镜、马车、毛瑟枪、连珠枪、利剑、野战炮、榴弹炮、军舰模型等,其中一些仪器、兵器在英国乃至欧洲都是最先进的。马嘎尔尼希望通过展示这些代表先进文明的礼品,以博得乾隆皇帝的好感,进而有助于同中国平等建交。不过,令马嘎尔尼想不到的是,此时中国仍自处东亚朝贡体系的中心,乾隆只是将英国使团视如慑服于天朝声名和远威,前来进贡的化外之民,只因其远道而来并有“向化之诚”,而殊加照顾,这一态度与马嘎尔尼的期望不啻南辕北辙。 尽管旅途顺利,但使团越接近北京、热河,两个国家、两个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却日益显露。为了准备觐见乾隆,清朝大臣开始与马嘎尔尼商议、练习觐见礼仪,按照清朝的惯例,使节一定要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当清朝大臣委婉地提出这个要求时,习惯了欧洲主权国家平等观念的马嘎尔尼顿觉难以接受,因为在他看来,英使向中国皇帝的三跪九叩意味着大英帝国向中国的臣服,这不仅有辱英国国王,而且也有损于大英帝国海上霸主的声誉。几经交涉,马嘎尔尼还是没有在觐见礼仪上让步,清朝大臣拗不过他的坚持,勉强答应他

[Word]马嘎尔尼的预言——大清帝国衰亡的前奏

[Word]马嘎尔尼的预言——大清帝国衰亡的前奏1793年7月,马嘎尔尼勋爵率领的一支庞大的英国访华使团经过长达数个月的颠簸之后,终于抵达了位于大清帝国直隶境内的天津大沽港口,并就此拉开了大清帝国与西方政府间交流的序幕。自此之前,欧洲文明一直对于遥远的东方文明向往有加,这不仅仅得益于诸多出访东方的使者、传教士的游记记录,更受到了欧洲哲学家、文学家如伏尔泰的宣扬影响。在西方人眼中,这个庞大的东方帝国不但拥有大量的财富,还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优秀体制:统治者温和而精明,官员廉洁而高效,民众纯朴而富有道德意识,这一切,再加上距离的因素,都使得大清帝国在西方人眼里是那么的神秘而优雅。很可惜的是,我们下面要讲述的故事,大概不是按照这个轨道运行的了,并且,历史也将永久的偏离这个轨道。 (一) 1793,这个年份对于当时大清帝国的统治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而言,是有着非常意义的一年:这位老人已经到了八十岁的寿辰。不过除此之外,我们似乎无法发现任何有关于整个帝国的事件的发生。清朝的闭关锁国已经持续了多年,这一命令是在清朝初年就得到了严厉的贯彻和执行的。对于乾隆而言,他对于外来的科学技术和器械的重视程度远远达不到当年康熙的重视程度。如果说康熙尚且对于西洋的天文与几何学科深感兴趣的话,那么乾隆皇帝就已经完全跳入了“外来无用论”的极端之中,当然,这种前提是他对于自己帝国的高度自信。生活在圆明园中,自认为天下事无所不晓的皇帝哪里知道,远在105年前,他眼中的蛮夷们就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从农业迈入了工业文明时代,而这个古老的帝国仍然延续的,是欧洲已经摒弃的农业发展模式和传统封建制度。 皇帝的八十大寿不但是帝国的大事,更是世界各个希望与大清国展开贸易的国家不可多得的良机,基于此,马嘎尔尼勋爵的任务不可谓不重大。乔治三世希望的

谈谈你对中国梦的理解——我的中国梦

谈谈你对中国梦的理解—— 我的中国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我从初中第一次看到这句周总理的话之后,一直用来鞭策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不要放弃,不要怕苦的座右铭,他也给了我应对挫折的无尽动力。 中国是一个用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古来国度,万里长城,汉唐盛世,四大发明,秦腔京剧曾是她强大的见证。可是那一年,八国联军像强盗一样闯入了圆明园,掠走了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然后一把大火将这个皇家园林毁于一旦;可恨的日本侵略者残忍地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人民进行非人的折磨……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我们壮丽山河的时候,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被激怒了,被唤醒了,为了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祖国,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在屈辱中抗争。无数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大众一起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华民族崭新的发展篇章。 祖国曾经所拥有的辉煌已成为的过去,侵略者的战争使我们的祖国大地满目疮痍。新中国的一切百废待兴,重建祖国的重担落在了万千中华儿女的肩上,中国人不屈服与命运,我们奋起斗争,我们掌握命运。我们都有同一个梦想,那就是新中国的复兴之梦——让祖国重现昨日的繁荣强大。为了祖国的复兴之梦,我们努力前行,不畏牺牲。 新中国成立六十三年来,我们在经济、科技、军事、体育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高速道路四通八达,机场港口一派繁忙,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这一切无不在昭

示着:中国的无限发展生机和活力。“神舟飞船”、“嫦娥奔月”、“蛟龙下海”,见证着中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两弹一星”、“歼20出击”、“航母下水”,让祖国不再受列强欺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伦敦奥运中国健儿创造的佳绩,从此,中华民族不再是“东亚病夫”。这是一个除旧立新的祖国,这是一个沸腾上升的祖国,这是一个如日中天的祖国。中华民族这个“东方睡狮”已经苏醒,正已稳健的步伐,走在复兴的大路上……我们离梦想的实现越来越近了。 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世界,则国雄于世界!”在祖国的复兴之路上我们是主力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能为祖国复兴所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争取以后将自己的知识化为祖国前进的动力,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所以,从今日起,我们应该拿出自己的实际行动,我们要学会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为振兴中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马嘎尔尼访华对当时中央两国的影响及意义

马嘎尔尼访华对当时中英两国的影响及意义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下令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贸易,此后,又陆续制订各种严格措施,管束稽查在广州贸易的外国商人,并规定外国商人只准通过行商进行贸易。当时中国和欧美各国的贸易中英国占有最大的份额。1793年,英国为了建立与中国的通商关系,以马嘎尔尼勋爵为首,由数百余人组成的庞大使团前往中国,向清政府提出了以下要求:英国在北京开设使馆;允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贸易;允许英商在北京设一货栈;请于舟山附近指定一个未经设防的小岛供英商居住使用;请于广州附近,准许英产同获得上述同样权利;由澳门运往广州的英国货物请予免税或减税;请公开中国海关税则。乾隆皇帝回答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从而坚决地拒绝了英国通商的全部要求。 马嘎尔尼使团出使中国,其目的就是打开中国市场,把国内资产阶级对外扩张伸向中国市场的急先锋,从而促进工业革命的发生以及深入发展,对利润的追求以及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后对巨大市场的强烈的需求,使英国对外扩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生,英国国内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确立,使得英国整个经济展现出资本主义经济原有的扩张性和贪婪性。出访时遇到的礼节上的差异和争执,则是导致中英关系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直接原因。满清政府盲目自大,将正处于快速上升期,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的英帝国看做自己的藩属国,并用宗主国的口吻和气势对待,这对于英国国内统治阶级,以及英国国内逐渐重视平等的国民来说,是十分无法接受的。马嘎尔尼访华失败导致中英关系恶化,对鸦片战争的爆发有推动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扩张,资产阶级进一步加强统治地位的需求,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角度看,是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淘汰落后的封建小农经济的历史必然。 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