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第24卷第2期2008年3月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J()I瓜NAI,OFJILINBUSINESSANDTECHNoLOGYCoLLEGE

V01.24,No.2

M盯.2008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钟振强,宋丹兵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21)

【摘要】本文从公共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在厘清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含义的基础上,科学界定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涵义,然后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求为发掘和改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途径服务。’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

【中圈分类号】F810.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935(2008)02-0045—03

【收稿日期】2007.08.28

【作者简介】钟振强(1980一),男,广东新会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政府会计。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已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但是,根据我国当前情况,我们要在短期内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似乎难以实现。因此,当前财政实践中提出了一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要求我们为全体人民构筑起最起码的基本均等化公共服务。本文将就这个问题,在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涵义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剖析

1.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含义辨析

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是主从关系。所谓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利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为促进社会公众基本消费的平等化而进行的一系列公共行为,例如国防、公安、司法等。而基本公共服务只是公共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政府向社会公众所必须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具体来说,我们可从两个角度理解基本公共服务:一是从消费需求的层次看,与低层次消费需要有直接关联的即为基本公共服务。层次低的就是基本的,类似于马斯洛解释人的基本需求,吃饱、生存是最基本的需求,除此之外,安全、穿衣等也是基本需求。基本需求得到保障后,人们追求高档消费就不是基本需求了,这不再是政府的职责;二是从消费需求的同质性看,人们无差异消费需求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如对食品和药品的消费,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要求保证质量安全,尽可能减少对健康带来的危害。这样的消费需求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但是,“基本”不是绝对的,它会因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认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应该是覆盖全体公民、满足公民对公共资源最低需求的公共服务,涉及义务教育(甚至可以是义务教育及其延伸,即基础教育,例如我国当前的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医疗、住房、治安、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其特点是基本权益性、公共负担陛、政府负责性、公平性、公益性和普惠性。其中,基本权益性是指它应涵盖公民的生存权、健康权、居住权、受教育权、工作权和资产形成权等基本权利;公共负担性和政府负责性是指它应由公共财政承担、由政府负责提供;公平性、公益性和普惠性是指它应由全社会普遍分享,惠及全体人民。尽管‘鼍耋本’’不是绝对的,它会因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无论何时、何地,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都应当是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基本'’。

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科学内涵

‘均等”,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就是‘‘平等’的意思。而这里所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它是公

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之一,它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具体来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该具有以下的特征:

(1)相对性。均等化是基于公平原则和社会平均水平,把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使不同社会阶层均衡受益,由此确保全体人民公平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消除不和谐因素;而平均化则是对公共资源进行单纯的份额等同的分配,既不公平也无效率,有碍于全体人民共享水平不断提高的基本公共服务。因此,我们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该是一种相对的大体相等,大体相等不是搞平均主义。

(2)地域性。一般来说,一国政府通常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内部又有政权的划分,而这些划分主要就是根据一国行政区域来进行的。而地域之间或者说是地区之间又可能存在着各种差异,例如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和地理环境不同、人文风俗习惯差异等等,这必然造成不同地区的社会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包括需求量、需求的层次)存在着差异,此时,政府也必须根据地区具体情况来确定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不同地区可以提供不同种类的基本公共服务,甚至可以提供同种但不同量或者不同标准的基本服务。因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具有地域性的,它要求我们实行地域性的‘‘均等化”。

(3)层次性。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范围是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但这种基本的公共服务必须界定在一定的程度之内,超过这个程度就是一般的公共服务而不是基本的公共服务了。当然,在合理范围内,政府可以根据不同的能力水平或者不同需求紧迫程度,为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次的基本公共服务。层次较高,要求的能力水平或者需求紧迫程度也相应较高;反之,层次较低,要求的能力水平或者需求紧迫程度也相应较低。

(4)城乡一致性。城乡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与制度安排、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居民收入、自然环境等等各方面。这种差异性将可能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们提出要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为了社会的大致均等,这种均等要求我们不能把城乡区别对待,必须为城乡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走一条城乡一致性的道路。

(5)同一基本公共服务的地区一致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要求绝对的平均化,这是从一个整体或者大体上来说明的,但对于较小的地区范围之内,例如同一城市或者更小的地域,均等化又要求我们在同一地区内实行基本公共服务的平均化,让该地区范围内的全体社会公众等量地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这样做的原因是,较小的地区代表了在该地区中的各种差异已经相对较小,我们可以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平均化的供给来更好地促进本地区的同步发展。当然,这种统一基本公共服务的地区范围的界定也应该是根据“能力原则”随着时间、地点而有所变化。

(6)不同基本公共服务间的水平均等。我们认为,根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是可以变化的,但不同的基本公共服务间的水平应该是大体均等的,这种水平的大体均等是基于各种基本公共服务的‘墨砉本”属性要求上,既然是基本的公共需要,那么就代表它们各自所处的地位和重要性是大体相当的,所以它们的供给水平应该也是大体均等的。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评价,其目的就是为了发掘和改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对它进行评价,首先要涉及到的问题是指标设计,这是量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与特征,分别提出了以下评价指标体系:

1.人均GDP

我们前面已经提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根据“能力原则”随着时间、地点而有所变化,‘能力”较高则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可以较广,标准也可以较高。这里所谓的“能力”,主要就是经济实力,而国内生产总值即GDP就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这种经济实力的衡量,并不应该完全依靠一个绝对量即GDP总量来进行,用一个相对量即人均GDP才能更加准确地反映一国或者地区的真正经济实力,这也是理论界衡量一国或者地区经济实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我们衡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也应使用人均GDP这个指标。人均GDP较高,则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可以较广,标准可以较高,甚至关于‘‘地域一致性”下的同一区域界定也可以更广;人均GDP较低,则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可以较

少,标准可以较低,关于‘‘地域一致性”下的同一区域界定也可以相应收缩。

2.人均财政收入

衡量‘能力”的大小,人均GDP是一个重要指标,并不是其全部,因为人均GDP只是表示一国或者地区的整体经济情况,但基本公共服务是由各级政府来提供的,只有政府拥有足够的财力也即政府财政收入才能为社会公众提供这些基本公共服务。与人均GDP指标情况类似,要反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程度,也不是使用总量指标即财政收入总量,而是使用相对指标即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较高,则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可以较广,标准也可以较高,‘‘地域一致性”下的同一区域界定也可以更广;反之,人均财政收入较低,则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可以较少,标准可以较低,‘‘地域一致性”下的同一区域界定也可以相应收缩。

3.人均可支配财力

我们衡量经济实力的大小,人均可支配财力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只有可支配财力才是政府可支配使用的经济资源,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真正源泉。影响可支配财力数的因素主要是列收列支、先征后返性收入、税式支出、收入退库、各种偷逃税、欠税等,这些收入虽然反映、体现在收入‘块头”上,但不能形成政府财力,政府还必须等量安排支出,扣除这些后的财政收入才是政府真正可支配财力。因此,我们应该衡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时,也应该使用人均的可支配财力指标。当然,这个指标的使用是有缺点的,即可支配财力的确定和收集相对困难。

4入均财政支出

前面三大指标是从能力上反映各级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客观可能性,这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但是,我们只有将这种客观可能性转变为现实,让我们准备的物质基础使用出去,那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才能得到实现。而这种由可能向现实转变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政府的财政支出表现出来的。当然,与前面三大指标类似,我们在衡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时候,也需要使用相对指标即人均财政支出,这才体现到每个人所享受的公共服务的均等性。需要指出的是,本指标中所谓的‘财政支出”并不是一国或者地区的全部财政支出,它只是包括其提供的所有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总和。

5.各项基本公共服务人均支出

我们要反映各项具体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和不同基本公共服务间的水平均等情况时,需要通过另一个相对指标即各项基本公共服务人均支出来实现,具体来说,它是通过人均情况下某一具体基本公共服务所获得的财政支出来反映的。某项人均财政支出较高,则该项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较高,‘‘地域一致性”下的同一区域界定也更广;反之,某项人均财政支出,则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较低,‘‘地域一致性”下的同一区域界定也相应收缩。

中国是一个经济基础较差、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还在不断增大,各级政府财政将面临巨大的压力。进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是促进政府效率提高和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利益的重要平台,我们在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评价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上各种评价指标,以求全面、真实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

【参考文献】

【1】刘尚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实要求与政策路径[J】-浙江经济,2007,(13).

[2】肖鹏.公共服务提供的政府与社会分担机制研究[J】.财政研究,2007,(3).

【3】傅道忠.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7,(5).

【4】王泽彩.财政均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探索[J】.财政研究,2007,(1).

【5丌‘元竹.科学把握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中国经贸导刊,2007,(13).

[6】张恒龙.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J】.地方财政研究,2007,(1).

【责任编辑:辛晓莉】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钟振强, 宋丹兵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21

刊名: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

年,卷(期):2008,24(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6条)

1.刘尚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实要求与政策路径 2007(13)

2.肖鹏公共服务提供的政府与社会分担机制研究[期刊论文]-财政研究 2007(03)

3.傅道忠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思考[期刊论文]-现代经济探讨 2007(05)

4.王泽彩财政均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探索[期刊论文]-财政研究 2007(01)

5.丁元竹科学把握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07(13)

6.张恒龙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期刊论文]-地方财政研究 2007(01)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张启春.ZHANG Qi-chun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间转移支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8(1)

如何认识和选择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目标、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以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直接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公共服务的内涵与外廷的确定,理论上应该以公共品概念为准,以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为界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公共服务的范围应该与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吻合.现阶段纳入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容体系的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公共卫生与基础医疗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基础科研服务、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公益性基础设施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服务八大类的公共服务.本文强调作为公共决策的生产者所提供的行政管理服务构成基本公共服务的一项内容.基于政府职能与公共财政制度及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内在逻辑关联,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该成为我国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内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核心任务.

2.期刊论文李梅香.王永乐.Li Meixiang.Wang Yongle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述评-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9,29(6)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国内学者对该主题进行了广泛研究.此文从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概念、内容范围,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涵义、理论基础、评估标准与方法、影响因素、实现路径或措施等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述.

3.学位论文斯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析——以浙江省诸暨市为例2008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都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我国公民无论居住在哪个地区,都有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财政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和加强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和政策手段,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责无旁贷也大有可为,必须切实有效承担职责,积极发挥作用。

本文从财政部门的视角,就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内涵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充分研究和借鉴前人对公共服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通过对笔者所在地区--浙江省诸暨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实证研究,由点及面,试图从中发现规律,分析提出政府财政改革面临的基本任务,为新时期下如何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寻思路,以期能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所裨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实证研究为主是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

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引言,概述了选题的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对国内外学者研究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的理论观点进行了分类综述;第二部分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的分析,阐述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理论依据、现实意义,提出了地方财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约条件以及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第三部分重点对浙江省诸暨市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进行了说明,包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情况、基本公共服务重点领域的主要做法及成效,从而得出诸暨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特色和经验,为其它地区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借鉴。同时指出了诸暨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公共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的需求;公共服务投入结构不尽合理;公共服务投入的使用效益不高;基本公共服务差异较大,等等;第四部分则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提出了下阶段诸暨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路对策:一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科学界定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责任;二是要建立财政收入增长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支出保障水平;三是要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政策,确保人民共享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四是要优化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比重;五是要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形成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格局;六是要强化财政支出管理机制,提高公共服务资金使用效益。

从诸暨市的实际来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强化政府职责,抓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体制和机制,包括建立健全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和规范的财政支出管理机制等,完善制度保障。诸暨市应该根据自身市情认真研究公共服务模式,在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走在前列,为全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提供借鉴。

4.期刊论文杨冬梅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析-行政论坛2008,""(6)

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和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结果均等.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基本公共服务结构性差距悬殊.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在于:加强政府间财政体制改革;培养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稳定财源;实现预算管理科学化和改革与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体制.

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的背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与理论基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的界定以及如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多元化探讨,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6.学位论文徐靖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路径的初步研究2008

2006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了2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到达2000美元的台阶,既是经济从起飞到加速的黄金发展期,也是积累矛盾的爆发期,是走向繁荣富强或贫困动荡的分水岭。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得尤其重要。对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都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但是,无论是与人民的期望,还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比较,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程度是比较低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于城乡之间,还存在于不同公共服务之间。差异不但存在,而且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产生基本公共服务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公共服务的供应方看,各地政府的服务能力相差巨大,如城市政府和乡村政府,相对富裕地区的政府和欠发达地区的政府,这既有经济基础的差异,也有管理能力的悬殊。从公共服务的需求方观察,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人文不同,对公共服务的内容、标准和消费能力也存在巨大差距。由此

,造成的社会矛盾有激化的趋势,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困境,必须要寻找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为实现和谐社会创造必要基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公民无论居住在哪个地区,都有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是为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发展权提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主体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是保证人人享有大致相等的公共服务水平。由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低、各地的财政实力差距悬殊,要在全国的范围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目标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因此,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

,要量力而行,不能操之过急,也不是片面追求绝对的均等化。要循序渐进,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积极稳妥地确定各阶段的发展目标,逐步解决均等化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终极目标,需要在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统筹城乡发展两个途径和实现地区间及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两个层面同时努力。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首先,要健全中央和地方的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和细化中央、省、县三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科学划分政府间的事权范围,明确界定政府间支出责任。同时,应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保证各级政府有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第二,要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着眼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优化转移支付结构,进一步提高各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第三,要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从经济发达、财力充裕的地区提取部分财力,横向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形成省际和县际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有效调节地区间发展差异,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战略任务,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任务和主要途径。首先,还是要加快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蛋糕做大了,加快创造和积累财富,财政的蛋糕才能更大;只有财政的蛋糕做大了,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才能更大,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产品的投入才能更多,才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要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调整政府职能,实现从城乡分治的投资建设型管理体制向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型体制转变,推动政府职能向农村延伸,重心转向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上来。第三,要进行制度创新,对现行不合理的制度进行重新安排,通过创新农村政治体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和决策制度,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在公共服务供给决策中的发言权,努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7.期刊论文管廷莲.吴淑君.Guan Tinglian.Wu Shujun浙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探讨-浙江社会科学

2010,""(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确保城乡居民生存和发展的起点平等、机会均等的基本要求.浙江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呈现出制度保障不均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等、基本公共服务受益程度不均等的非均衡态势.推动浙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建立健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动力机制、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财政资金投入结构、基本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以及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工作机制.

8.期刊论文谢标武汉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为例-长江论坛2009,""(5)

武汉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是有助于推进和谐武汉建设,二是有助于深化武汉城市圈国家综合配套改革有效举措,三是有助于改善民生.武汉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象较为明显.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二元化的城乡非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二是缺乏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三是缺乏科学公共财政制度,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不够;四是政府间的权责关系混乱,不同层级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上的事权和财权不匹配;五是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单一化,制约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要实现武汉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科学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改革.

9.学位论文李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法保障研究——从财政转移支付的视角2009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此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各种矛盾开始凸现。当前我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很大并且呈继续扩大趋势。其中,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贫富阶层之间差距拉大的重要表现。当然,造成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财政能力的不均等是造成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一个重要因素。改变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化的现状,必须从改革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及财政体制这一根本制度入手,真正实现财政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目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论文从财政转移支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理论出发,分析了财政均等化对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财政转移支付法存在许多有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财政转移支付法法律位阶较低且缺乏稳定性,不利于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目标的权威性和持续性;对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督和管理规定的过于原则且缺乏相应的责任认定和处罚措施,使均等化在实施方面流于形式;转移支付形式繁杂,不符合国际上一般的财政转移支付分类标准,转移支付的结构、规模也不体现均等化的目标;财政转移支付基本目标的多头性,其中,“中央控制导向”目标远远超过其“财力均等化”的目标,同时为配合中央的其他政策带有繁重的短期目标倾向,这些都有损于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均等化的目标。此外,1994年分税制改革没有清楚的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事权和财权范围,是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能很好规定和实现均等化目标的深层次原因。财政能力上的不均等已经带来并将继续拉大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化,从而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差距愈大。

为了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本文从财政转移支付的视角提出了以下对策和建议:一是通过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制度设计,在改革政府财权和事权的基础上制定《财政基本法》,《财政基本法》中应当规定财政法的基本原则、财政决策程序等,为财政转移支付法实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提供基础性的制度和法律支持。二是制定《转移支付法》。从宏观的法律框架设计方面,制定的《转移支付法》应当明确转移支付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首要目标,协调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与其他政策性目标的关系。明确规定接受转移支付的对象,合理确定财政转移支付的基本形式,处理好支付形式之间的关系。改进实施机制,成立专门的、层级较高的政府转移支付委员会,建立准确的财政转移支付数据库,为转移支付资金投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提供数据跟踪;从微观的具体内容方面,制定的《转移支付法》应当将现行多样的转移支付形式统一规范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取消不具有不均等化效果的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扩大具有明显均等化效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改变当前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的标准,以“因素法”取代传统的“基数法”,科学界定专项转移支付的标准,控制专项转移支付的数量。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着重从资金结构、计算方法及运作方式等方面入手,从而保证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10.期刊论文李晓南.Li Xiaonan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9(6)

考察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涉及到,为何提供:进一步提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认识;为谁提供:进一步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象;提供什么: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谁来提供: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治理结构;怎样提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体制.

下载时间:2010年9月16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