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总复习.第六七单元doc

总复习.第六七单元doc

总复习

第六课时《统计和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个人备课日期:集体备课日期:

二次备课日期:主备人:

复习内容:教材140页第11题,练习二十九143页第13、14题。

复习目标:

1. 熟练掌握众数、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区别;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条形、折线统计图分析和预测数据。

2.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培养对事物进行分析和预测的能力。

复习重点:正确区分和计算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正确分析和预测统计图。

复习难点:理解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含义及其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用具:课件。

【课前复习准备】

回忆:1.在“统计”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个统计量?结合以前学习的有关统计量,请你试着把它们归纳起来,并对它们进行比较。

2.在本册的“数学广角”中,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说出这种知识的规律吗?请你试着写一写。

复习流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

二、检查课前复习情况

1.学生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三、梳理要点

师生共同梳理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板书略)

1. 认识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

2.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3.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清楚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注意会看图例,作出决策)

4. 找次品:最优策略: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均分的就平均分成3份,不能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四、巩固练习(课件)

1.2003年甲、乙两市各月降水量统计表

(1)求出每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

(2)说说用什么统计图表示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更合适?为什么?

2.找次品示例:

平衡: 3——(1,1,1)2次

11——(4,4,3)——天平两边各放4个

不平衡:4——(1,1,2)3次

3. 教材习题处理

(1)做教材140页第1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此图是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考察内容是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的有效分析。

①因为统计图中蓝色的折线表示学龄儿童,根据对学龄儿童的折线数据分析发现:1980年的学龄儿童最多,2000年的学龄儿童最少。

⒓根据题目要求的分析:没上学的学龄儿童实际上是指:学龄儿童的人数与实际入学儿童人数的差。通过仔细观察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发现:1980年的学龄儿童和入学人数之间的差值最大,2000年的学龄儿童和入学人数之间的差值最小。所以,1980年没上学的学龄儿童最多,2000年的最少。

③这一问比较开放,只要合理即可。

(2)完成第142页第6题,说说做法。

13.①一班数据的平均数为: 8.45(秒);中位数为:8.45;众数为:8.3、8.4、8.5和8.6,共有4个。

二班数据的平均数为: 8.4(秒);中位数为8.4;众数为8.4。

②8.4是两个班所有数据的众数,所以用8.4表示两个班的成绩更合适。一班数据的平均成绩为8.45秒,二班数据的平均成绩为8.4秒,如果这两个班进行50m的往返接力比赛,二班获胜的可能性大。

14. 此题把统计图与分数的意义、大小比较等知识结合起来了。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1)略

(2)比较说明从1980年到2000年,年人均食品的支出占年人均支出的分数正在逐步缩小。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虽然年人均食品支出呈现增长趋势,但是年人均支出的增长速度更快,两条折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说明包括食品支出在内的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五、全课总结

执教日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