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儿童普通感冒规范诊治专家共识(2013年

中国儿童普通感冒规范诊治专家共识(2013年

中国儿童普通感冒规范诊治专家共识(2013年
中国儿童普通感冒规范诊治专家共识(2013年

1 前言

普通感冒即急性鼻咽炎,是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 ections,URTIs)的一个最常见类型,也是儿科容易滥用抗菌药物的疾病[1-2],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其年幼儿,年均每人可达5~7次[3-5]。普通感冒影响患儿的健康和学习积极性,可能并发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乃至肺炎等;另一方面,小儿肝脏解毒和肾脏排泄等功能发育尚不完善,用药不当较易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对健康造成的危害甚于疾病本身。2010年中国哮喘联盟和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共同组织进行的关于“普通感冒的诊治现状与认知程度的调查”表明[6]: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知程度存在不足,存在治疗上的盲目性、重复用药尤其不恰当联合用药、过多使用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等现象。

本着改善儿科医师对普通感冒的认识,避免因治疗不当所致的危害,提高临床的诊治水平,国内部分儿科临床医学专家参考国内外有关指南和研究资料,共同制定了《中国儿童普通感冒规范诊治专家共识》。

2 病因及危险因素

病毒的病原学地位突出,其中以鼻病毒最常见(30%~50%),其次为冠状病毒(1 0%~15%)、呼吸道合胞病毒(5%)、副流感病毒(5%)、腺病毒(<5%)和肠道病毒(<5%)等[1,7-8]。营养不良、贫血、维生素AD缺乏、过度疲劳、着凉或缺乏锻炼、居住环境拥挤、大气污染等均是普通感冒的诱因。特应性体质儿童易患普通感冒,而其鼻炎症状又常易与普通感冒相混淆。免疫缺陷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普通感冒患儿症状多较严重[7]。

3 临床表现

普通感冒常发生在季节交替之际尤其冬春季,起病较急,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咽部充血等症状,始于感染后的10~1 2h,2~3d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轻,持续时间7~10d,部分患儿症状可持续到3周甚至更长[1,8-10]。年长儿可能主诉咽痒、咽痛和咽部烧灼感。患儿可因耳咽管阻塞出现听力减退,也可有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咳嗽和少量咳痰等症状,全身症状轻、发热不明显或仅有低热。

需注意的是,婴幼儿往往鼻咽部卡他症状不显著而全身症状较重,可骤然起病,呈高热、咳嗽、食欲减退,可伴有腹痛、呕吐、腹泻、烦躁等,甚至热性惊厥[7,11]。

4 并发症

多见于婴幼儿患者,波及邻近器官或向下蔓延、或可继发细菌感染,引起中耳炎、鼻窦炎、扁桃体咽炎、咽后壁脓肿、颈淋巴结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进之,链球菌性扁桃体咽炎者2~4周后可能并发急性肾炎、风湿热等。

5 诊断与鉴别诊断

5.1 诊断原则

普通感冒主要依据临床症状而诊断,但须排除其他疾病[1,12],必须注意小儿多种传染病的前驱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症状相似,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百日咳、猩红热、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手足口病等,届时应结合传染病的流行病史、接触史、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资料等综合分析,并密切观察病情演变加以鉴别[11]。

5.2 实验室检查

5.2.1 外周血象病毒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加,部分患者可有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数下降。细菌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可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12]。

5.2.2 病毒学检查多用于流行病学研究,临床一般不必开展普通感冒的病毒学检查。

5.3 鉴别诊断

普通感冒与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部分疾病鉴别要点见表1[7,12-14]。

表1普通感冒与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部分疾病鉴别要点

病原季节

性主要症状体征平均

病程

实验室检查

普通感冒鼻病毒

或冠状

病毒等

季节

性不

明显

鼻咽部卡他症状、

咳嗽、发热等

一般无异常体征出

7d 病毒感染者外周

白细胞数正常或

低,淋巴细胞比

相对增加,部分者白细胞总数和巴细胞数下降

疱疹性咽峡炎柯萨奇

A组病

好发

于夏

秋季

高热、咽痛、流涎、

厌食、呕吐

咽部充血,在咽腭

弓、软腭、悬雍垂

的黏膜上可见疱疹

和小溃疡

7d 同普通感冒

咽结合膜热腺病毒

3、7型

秋冬

高热、咽痛、眼部

刺痛,有时伴消化

道症状

咽部充血、可见白

色点块状分泌物,

周边无红晕,易于

剥离;一侧或双侧

滤泡性眼结合膜

炎,可伴球结合膜

出血;颈及耳后淋

巴结增大

7~

14d

同普通感冒

流行性感冒流感病

有明

显季

节性

(我国

北方

为11

月至

临床症状常因年

龄不同而各具特

点:年长儿症状与

成人相似,起病急

骤,有高热、畏寒、

头痛、背痛、四肢

酸痛、疲乏等,不

颜面潮红、眼球结

膜轻度充血、局部

淋巴结肿大、肺部

可出现粗啰音

5~

10d

血象可见周围白

胞总数大多减少

平均约为4×109

中性粒细胞显著

少,淋巴细胞相

增加。并发肺炎

白细胞总数可能

次年3月多发) 久即出现咽痛、干

咳、流鼻涕、眼结

膜充血、流泪等,

偶诉腹痛、腹泻、

腹胀等消化道表

幅度下降,低达

1~2×109/L

急性细菌性鼻窦炎肺炎链

球菌、

金葡菌

秋冬

和春

鼻窦部疼痛、鼻

塞、流脓鼻涕、嗅

觉减退、发热

鼻窦部压痛>10d 鼻窦引流物培养

见致病菌

链球菌性扁桃体咽炎A群β

型溶血

性链球

菌为主

冬春

咽喉痛、吞咽困

难、发热、身体不

扁桃体肿大,猩红

热样皮疹

7d 咽扁桃体拭子培

可见A群β型溶

性链球菌

变应性鼻炎非感染

季节

性或

全年

鼻塞、鼻及咽部发

痒、流清水样鼻

涕、打喷嚏

鼻黏膜苍白、水肿

或呈紫色

不定鼻分泌物涂片可

嗜酸粒细胞增多

6 治疗及预防

6.1 治疗原则

普通感冒具有一定自限性,症状较轻无需药物治疗,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则需服药,以对症治疗为主,并注意休息、适当补充水、避免继发细菌感染等[1 2]。

目前,临床对普通感冒者存在重复用药、不恰当联合用药和盲目用药等问题,例如含退热成分的复方感冒制剂与退热药联用;给予无发热患儿使用含退热成分的复方感冒制剂;同时服用两种以上感冒药等,以致超量用药并增加不良反应。本共识推出治疗路径(图1)可供临床医师参考。

注:A/D第1代抗组胺药/减充血剂

图1普通感冒临床治疗路径[12,15-19]

6.2 一般治疗

适当卧床休息,多饮水、清淡饮食,保持鼻、咽及口腔卫生。药物治疗首选口服途径,避免盲目静脉补液。静脉补液用于以下情况:(1)因感冒导致患儿原

有基础疾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而需要静脉给药;(2)因患儿严重腹泻或高热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者;(3)因胃肠不适、呕吐而进食甚少者[12]。

6.3 药物治疗

6.3.1 病因治疗尚无专门针对普通感冒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普通感冒者无需全身使用抗病毒药物,病程早期应用利巴韦林气雾剂喷鼻咽部可能有一定益处[12]。

6.3.2 对症治疗

6.3.2.1 减充血剂能使肿胀的鼻黏膜血管收缩,以减轻鼻充血,缓解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减充血剂连续使用不宜超过7d。给药方法有鼻腔局部给药和全身口服给药,伪麻黄碱是儿科最常用的口服鼻减充血剂。注意鼻腔长期使用减充血剂有可能导致药物性鼻炎和鼻黏膜充血反弹[12,15]。

6.3.2.2 抗组胺药通过阻断组胺受体抑制小血管扩张,降低血管通透性,消除或减轻普通感冒患者的打喷嚏和流涕等症状。第1代抗组胺药,如马来酸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等尚具有抗胆碱作用,有助于减少鼻咽分泌物、减轻咳嗽症状,第2代抗组胺药则无抗胆碱的作用。因此,第1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及减充血剂(如伪麻黄碱)通常作为经典复方制剂被推荐用于普通感冒早期的对症用药。

6.3.2.3 解热镇痛药针对普通感冒患者的发热、咽痛和全身酸痛等症状。该类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通过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使体温调节中

枢的调定点下调,产生周围血管扩张、出汗散热而发挥解热作用。注意:诊断不明者应慎用解热镇痛药以免掩盖病情而影响诊断,过量使用解热镇痛药物会损伤肝脏和消化道黏膜[12,20]。《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建议:对于体温≥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药物治疗[17]。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其解热镇痛作用强而迅速,同时还具有抗炎、抗风湿、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但其可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甚至可引起胃溃疡和胃出血,对肝、肾功能也有损害,严重者可致肾乳头坏死、肝昏迷甚致死。其还可引起瑞氏综合征,并造成白细胞、血小板降低。目前普通感冒发热已不使用阿司匹林儿童制剂,世界卫生组织(WHO)主张急性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的儿童不应使用阿司匹林。尼美舒利解热镇痛作用和抗炎作用均较强。但该药在儿童治疗应用中引起多起严重肝脏毒副反应,应引起我国儿科临床的足够重视。尼美舒利不推荐作为退热药物。

6.3.2.4 镇咳药可分为中枢性镇咳药和周围性镇咳药,又根据其是否具有成瘾性和麻醉作用分为依赖性和非依赖性两类:①依赖性镇咳药:如可待因等,可直接抑制延髓中枢,镇咳作用强而迅速,并具有镇痛和镇静作用,但具有成瘾性;②非依赖性镇咳药:如右美沙芬,作用与可待因相似,但无镇痛和镇静作用,治疗剂量对呼吸中枢无抑制作用,也无成瘾性。2009年《儿童呼吸安全用药专家共识:感冒和退热用药》建议儿童禁用具有成瘾性的中枢镇咳药,如可待因及含可待因的复方制剂。英国胸科学会指南指出,阿片类镇咳药可待因疗效并不优于右美沙芬,且不良反应更多,不推荐用于咳嗽治疗[19]。

6.3.2.5 祛痰药普通感冒者后期可有少量痰液,鼻分泌物倒流也会带来类似

“痰液”的感觉。

儿科常用的普通感冒治疗药物成分见表2[12,15,18-27],常用复方制剂的组分见

表3。

表2儿科常用普通感冒治疗药物成分

药物种

类及名

药理及应用禁忌证不良反应一、减充血剂

1、伪麻黄碱选择性收缩鼻黏膜血管、消除鼻

咽部黏膜充血、肿胀,而对心率、

血压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较

弱。伪麻黄碱是儿科最常用的口

服鼻减充血剂

严重高血压、服用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以及对盐酸伪麻黄

碱过敏或不能耐受

者,萎缩性鼻炎和

鼻腔干燥者

有较轻的兴奋作用,偶见一

性鼻黏膜烧灼感、针刺感、

痛、头晕、心率加快等

2、盐酸赛洛唑啉作用于鼻黏膜α-肾上腺素能受

体,产生血管收缩作用,从而减

轻鼻黏膜充血。血管收缩迅速,

作用时间长,副反应小。多用其

同伪麻黄碱同伪麻黄碱

滴鼻液或喷鼻液二、第1代抗组胺药

1、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 通过阻断组胺受体抑制小血管扩

张,降低血管通透性,有助于消

除或减轻普通感冒患者打喷嚏和

流涕等症状。可通过血脑屏障,

具有一定程度抗胆碱作用,有助

于减少分泌物

对本品过敏者嗜睡、口渴、多尿、咽喉痛

困倦、虚弱感、心悸、皮肤

斑、出血倾向,但皆很少见

2、苯海拉明同马来酸氯苯那敏对本品过敏或对其

他乙醇胺类药物高

度过敏者;新生儿、

早产儿、重症肌无

力者

头晕、头痛、嗜睡、口干、

心、倦乏等,偶可引起皮疹

粒细胞减少、贫血

三、解热镇痛药

1、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

似,几乎没有抗炎作用,对凝血

机制无影响

对本品过敏者偶见恶心、呕吐、出汗、腹

等,少数患儿可发生过敏性

炎、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

等。大剂量或较长时间应用

则有可能发生肝毒性

2、布洛芬有明显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

根据国内外研究,布洛芬治疗儿

童高热安全、有效、持续时间长,

阿司匹林或其他非

甾体抗炎药过敏

者、活动性消化道

消化不良、胃烧灼感、胃痛

恶心和呕吐等,胃溃疡和消

道出血者不足1%。1%~3

适于儿科广泛临床应用,但应注意用药过量溃疡的儿童禁用本

患儿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如头痛、嗜睡、眩晕、耳鸣

偶见有下肢水肿、肾功能不

全、皮疹、哮喘、肝功能异

白血球减少等

四、普通感冒用药中的镇咳药

右美沙芬镇咳作用与可待因相似,其治疗

量不抑制呼吸,无镇痛作用。可

长期服用而无成瘾性,世界卫生

组织认为其是一种可以取代可待

因的镇咳药

精神症状者禁用

肝病者慎用

头晕、头痛、嗜睡、易激动

嗳气、食欲减退、便秘、恶

皮肤过敏。过量可引起神志

清、支气管痉挛和呼吸抑制

五、普通感冒用药中的祛痰药

1、愈创木酚甘油醚刺激性祛痰药,能刺激胃肠道黏

膜反射性地引起支气管黏膜腺体

分泌增加,降低痰液黏稠度,使

黏痰易于咯出

该药过敏者、肺出

血、急性胃肠炎、

肾炎及肾功能减退

患儿

恶心、胃部不适、头晕、嗜

2、溴己新使黏液中的黏多糖解聚,降低黏

稠度;另一方面促使气管、支气

管的流变学特性恢复正常,黏痰

减少,痰液稀释易于咳出。祛痰

作用还与其促进呼吸道黏膜的纤

毛运动以及具有恶心祛痰作用有

对本品过敏者禁

用,消化性溃疡患

儿慎用

胃部不适、恶心以及头痛、

晕等,经减量或停药后可消

失。血清氨基转移酶可一过

升高。严重不良反应:皮疹

遗尿

3、氨溴索为溴己新的活性代谢产物,能增

强呼吸道黏膜浆液腺分泌,减少

黏液腺分泌;可使痰中的黏多糖

纤维断裂从而稀释痰液,并通过

抑制糖蛋白合成而降低痰液黏

度;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

增强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易

于咳出

对本品过敏者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胃

胃部灼热、消化不良、恶心

呕吐、腹泻、皮疹;罕见头

眩晕、血管性水肿

4、复方祛痰药

愈酚溴新制剂由愈创木酚甘油醚和盐酸溴己新

组成,两种成分的组合能有效稀

释、溶解痰液,促进纤毛摆动,

扩张支气管,促进痰液排出。适

用于2岁以上儿童

无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

腹泻、头晕、头痛、心悸、

眠、皮疹和盗汗。偶见一过

轻度血清转氨酶升高,停药

可自行消失

表3普通感冒市售常用复方制剂的组分

药品名称退热药减充血剂

(D) 抗组胺药

(A)

镇咳药祛痰药其他成分

惠菲宁- 盐酸伪麻黄马来酸氯苯氢溴酸右美- -

碱那敏沙芬

澳特斯- 盐酸伪麻黄

碱盐酸曲普利

福尔可定愈创木酚甘

油醚

-

艾畅- 盐酸伪麻黄

碱- 氢溴酸右美

沙芬

- -

艾舒- 盐酸伪麻黄

碱- - 愈创木酚甘

油醚

-

奥亭- 盐酸麻黄碱马来酸溴苯

那敏磷酸可待因愈创木酚甘

油醚

-

奥斯灵- 盐酸伪麻黄

碱马来酸氯苯

那敏

福尔可定- -

福必安- 盐酸麻黄碱- 福尔可定愈创木酚甘

油醚

-

新泰洛其- 盐酸麻黄碱盐酸曲普利

啶磷酸可待因愈创木酚磺

酸钾

-

新康泰克(蓝装) - 盐酸伪麻黄

马来酸氯苯

那敏

- - -

惠菲芬布洛芬盐酸伪麻黄

碱马来酸氯苯

那敏

- - -

新康泰克(红装) 对乙酰氨基

盐酸伪麻黄

马来酸氯苯

那敏

氢溴酸右美

沙芬

- -

泰诺酚麻美敏混悬液对乙酰氨基

盐酸伪麻黄

马来酸氯苯

那敏

氢溴酸右美

沙芬

- -

泰诺酚麻美敏片对乙酰氨基

盐酸伪麻黄

马来酸氯苯

那敏

氢溴酸右美

沙芬

- -

日夜百服咛(日片) 对乙酰氨基

盐酸伪麻黄

- 氢溴酸右美

沙芬

- -

日夜百服咛(夜片) 对乙酰氨基

盐酸伪麻黄

马来酸氯苯

那敏

氢溴酸右美

沙芬

- -

白加黑(白片) 对乙酰氨基

盐酸伪麻黄

- 氢溴酸右美

沙芬

- -

白加黑(黑片) 对乙酰氨基

盐酸伪麻黄

盐酸苯海拉

氢溴酸右美

沙芬

- -

快克对乙酰氨基

酚- 马来酸氯苯

那敏

- - 盐酸金刚

胺,人工

黄,咖啡

纳尔平对乙酰氨基

酚盐酸甲基麻

黄碱

马来酸氯苯

那敏

氢溴酸右美

沙芬

愈创木酚磺

酸钾

核黄素磷

钠,无水

啡因

臣功再欣布洛芬- 马来酸氯苯

那敏

- - 葡萄糖酸康普力星对乙酰氨基- 马来酸氯苯- - 人工牛黄

酚那敏

康裕登通对乙酰氨基

酚盐酸甲基麻

黄碱

马来酸氯苯

那敏

氢溴酸右美

沙芬

愈创木酚磺

酸钾

咖啡因

瑞可对乙酰氨基

酚盐酸甲基麻

黄碱

马来酸氯苯

那敏

氢溴酸右美

沙芬

愈创木酚甘

油醚

-

安贝特对乙酰氨基

酚- 马来酸氯苯

那敏

- - 人工牛黄

咖啡因

好娃娃对乙酰氨基

酚- 马来酸氯苯

那敏

- - 盐酸金刚

胺,人工

黄,咖啡

儿童小白糖浆对乙酰氨基

盐酸伪麻黄

- 无水氢溴酸

右美沙芬

- -

时美百服咛对乙酰氨基

酚盐酸伪麻黄

- - - -

儿童灵诺对乙酰氨基

酚盐酸伪麻黄

- 氢溴酸右美

沙芬

- -

祺尔百服咛对乙酰氨基

酚盐酸伪麻黄

马来酸氯苯

那敏

氢溴酸右美

沙芬

- -

复方氨酚愈敏口服溶液对乙酰氨基

盐酸甲基麻

黄碱

马来酸氯苯

那敏

- 愈创木酚磺

酸钾

咖啡因

联邦菲迪乐对乙酰氨基盐酸伪麻黄盐酸曲普利- - 咖啡因

水杨酰胺

碱啶

惠菲通- - - - 愈创木酚甘

油醚,盐酸

溴己新

-

易坦静- - - - 盐酸氨溴索盐酸克仑

西可奇- - - 磷酸可待因桔梗流浸膏-

史达功或华芬- - - 氢溴酸右美

沙芬

愈创木酚甘

油醚

-

复方甘草合剂- - - - 复方樟脑

酊,甘草流

浸膏,愈创

木酚甘油醚

浓氨溶液

甘油

镇咳宁糖浆- 盐酸麻黄碱- - 甘草流浸

膏,桔梗酊酒石酸锑钾,桑白酊

可愈糖浆- - - 磷酸可待因愈创木酚甘

油醚

-

注:“-”表示不含有该种成分

7 治疗中的几个问题

7.1 抗菌药物的使用

过多使用甚至滥用抗菌药物是普通感冒治疗的误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资料分析发现62%普通感冒患儿接受抗菌药物治疗[26]。Arroll等[27]比较1 1项抗菌药物与安慰剂随机对照研究,荟萃分析结论不支持使用抗菌药物(两组间疗效比较P>0.05)。

7.2 抗病毒药物的使用

尚无专门针对普通感冒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有些复方感冒制剂的组分中加入金刚烷胺,该药仅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通过阻断M2离子通道,核糖核蛋白(RNP,病毒RNA与核蛋白的复合体)将不能成为游离型,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28]。金刚烷胺对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冠状病毒并无抑制作用。7.3 中药

中药的泛用、误用及其不良反应的报道近年有所增多。临床实践中,普通感冒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已被广泛采用,而许多治疗普通感冒药物又同时含有中药和西药。应用中药时注意以下几点:(1)对其组分应充分了解;(2)选择最适宜的中药方剂或中西医混合药物,避免错误用药;(3)需重视理化性质的配伍,避免形成难溶性物质、有毒化合物或酸碱中和等而造成的疗效下降;(4)注意药理作用的配伍,避免引起生物效应的拮抗作用。中医治疗的原则是辨证施治,感冒有风热型、风寒型、内伤型等,可以选用金莲清热泡腾片、桑菊饮加减、杏苏散加减、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金振口服液、养阴清肺口服液等,详细中药方剂可参考“儿童咳嗽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9]。

8 预防

(1)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均衡膳食、充足的睡眠、适度运动和避免被动吸烟;

(2)普通感冒的密切接触者有被感染的可能,故要注意相对隔离;(3)勤洗手是减少普通感冒的有效方法;(4)普通感冒易发季节可戴口罩,少去人多拥挤的公众场所;(5)导致普通感冒的病毒及血清型众多,且RNA病毒变异频繁,迄今尚未研发出普通感冒疫苗。流感病毒疫苗对普通感冒无效[10]。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大量研究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不仅仅是单纯降压,更重要的是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为此,2015 年ACC/AHA/ASH 发表联合声明:对于合并有冠心病(包括稳定性心绞痛、ACS、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ACEI作为一线首选药物。 虽然ACEI在冠心病防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我国临床实践中应用仍远远不够。为了进一步改善临床应用情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强调,冠心病患者应用ACEI应遵循3R原则,即:Right time (早期、全程和足量);Right patient(所有冠心病患者只要可以耐受,ACEI均应使用);Right drug(选择安全、依从性好的ACEI药物)。 ACEI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推荐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建议: ●STEMI发病24h内,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建议早期应用ACEI。

●除非不能耐受,所有NSTE-ACS患者均应接受ACEI治疗。 临床应用注意点: (1)早期:AMI早期口服ACEI可降低死亡率,ACEI应在发病24h 内开始应用。 (2)长期:所有AMI后的患者都需要长期使用ACEI。AMI早期因各种原因未使用ACEI的患者,应该尽早并长期使用。 (3)获益:合并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或前壁大面积心肌梗死等高危患者获益更大。 给药方法和剂量: ACEI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早期干预方案通常在24~48h内用到足量。如卡托普利的用法为首剂6.25mg,能耐受者2h 后给12.5mg,10~12h后25mg,然后增至50mg bid;福辛普利初始剂量为5mg,24h后重复1次,如收缩压仍>100mmHg且无低血压表现,逐步倍增至20mg qd的目标剂量。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标准与讨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7.01.001 通信作者:邵宗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300052,Email :shaozongho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e311777753.html, ;张连生,兰州大学第二医院,730030,Email :zhanglianshe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e311777753.html, 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plastic anemia (2017)Red Blood Cell Disease (Anemia )Group,Chinese Society of Hematology,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Shao Zonghong,Department of Hematology,General Hospital,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Tianjin 300052,China.Email:shaozongho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e311777753.html,;Zhang Liansheng,Department of Hematology,Lanzhou University Second Hospital,Lanzhou 730030,China.Email:zhanglianshe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e311777753.html,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再生障碍性贫血(AA )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0版)的基础上,参考国外诊治指南及近年相关文献,广泛征求专家建议和意见,重新制订了以下AA 诊断与治疗新版中国专家共识。 一、AA 定义及发病机制AA 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BMF )综合征。其年发病率在我国为0.74/10万人口,可发生于各年龄组,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AA 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目前认为T 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功能亢进造成骨髓损伤在原发性获得性AA 发病机制中占主要地位,新近研究显示遗传背景在AA 发病及进展中也可能发挥一定作用,如端粒酶基因突变,也有部分病例发现体细胞突变。先天性AA 罕见,主要为范可尼贫血(FA )、先天性角化不良(DKC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DBA )、Shwachmann-Diamond 综合征(SDS )等。绝大多数AA 属获得性,故本指南主要讨论原发性获得性AA 。 二、AA 的诊断建议(一)诊断AA 的实验室检测项目1.必需检测项目:(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及形态、血红蛋白(HGB )水平、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血小板计数(PLT )和形态。(2)多部位骨髓穿刺:至少包括髂骨和胸骨。骨髓涂片分析:造血细胞增生程度;粒、红、淋巴系细胞形态和阶段百分比;巨核细胞数目和形态;小粒造血细胞面积;是否有异常细胞等。(3)骨髓活检:至少取2cm 骨髓组织(髂骨)标本用以评估骨髓增生程度、各系细胞比例、造血组织分布(有无灶性CD34+细胞分布等)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骨髓浸润、骨髓纤维化等。(4)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34+细胞数量。(5)肝、肾、甲状腺功能,其他生化,病毒学(包括肝炎病毒、EBV 、CMV 等)及免疫固定电泳检查。(6)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 12水平。(7)流式细胞术检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克隆(CD55、CD59、Flaer )。(8)免疫相关指标检测:T 细胞亚群(如CD4+、CD8+、Th1、Th2、Treg 等)及细胞因子(如IFN-γ、IL-4、IL-10等)、自身抗体和风湿抗体、造血干细胞及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标志检测。(9)细胞遗传学:常规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del (5q33)、del (20q )等]以及遗传性疾病筛查(儿童或有家族史者推荐做染色体断裂试验),胎儿血红蛋白检测。(10)其他:心电图、肺功能、腹部超声、超声心动图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 线或CT 等),以评价其他原因导致的造血异常。 2.可选检测项目: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以下项目:(1)骨髓造血细胞膜自身抗体检测;(2)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检测、端粒酶基因突变检测、体细胞基因突变检测。 (二)AA 诊断标准1.血常规检查:全血细胞(包括网织红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至少符合以下三项中两项:HGB<100g/L ;PLT<50×109/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 )<1.5×109/L 。

2017版: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17版: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0版)的基础上,参考国外诊治指南及近年相关文献,广泛征求专家建议和意见,重新制订了以下AA诊断与治疗新版中国专家共识。一、AA定义及发病机制 AA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BMF)综合征。其年发病率在我国为0.74/10万人口,可发生于各年龄组,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AA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目前认为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功能亢进造成骨髓损伤在原发性获得性AA发病机制中占主要地位,新近研究显示遗传背景在AA发病及进展中也可能发挥一定作用,如端粒酶基因突变,也有部分病例发现体细胞突变。先天性AA罕见,主要为范可尼贫血(FA)、先天性角化不良(DKC)、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DBA)、Shwachmann-Diamond综合征(SDS)等。绝大多数AA属获得性,故本指南主要讨论原发性获得性AA。 二、AA的诊断建议 (一)诊断AA的实验室检测项目 1.必需检测项目: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及形态、血红蛋白(HGB)水平、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血小板计数(PLT)和形态。(2)多部位骨髓穿刺:至少包括髂骨和胸骨。骨髓涂片分析:造血细胞

增生程度;粒、红、淋巴系细胞形态和阶段百分比;巨核细胞数目和形态;小粒造血细胞面积;是否有异常细胞等。(3)骨髓活检:至少取2 cm骨髓组织(髂骨)标本用以评估骨髓增生程度、各系细胞比例、造血组织分布(有无灶性CD34+细胞分布等)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骨髓浸润、骨髓纤维化等。(4)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34+细胞数量。(5)肝、肾、甲状腺功能,其他生化,病毒学(包括肝炎病毒、EBV、CMV等)及免疫固定电泳检查。(6)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7)流式细胞术检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克隆(CD55、CD59、Flaer)。(8)免疫相关指标检测:T细胞亚群(如CD4+、CD8+、Th1、Th2、Treg等)及细胞因子(如IFN-γ、IL-4、IL-10等)、自身抗体和风湿抗体、造血干细胞及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标志检测。(9)细胞遗传学:常规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del(5q33)、del(20q)等]以及遗传性疾病筛查(儿童或有家族史者推荐做染色体断裂试验),胎儿血红蛋白检测。(10)其他:心电图、肺功能、腹部超声、超声心动图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等),以评价其他原因导致的造血异常。 2.可选检测项目: 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以下项目:(1)骨髓造血细胞膜自身抗体检测;(2)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检测、端粒酶基因突变检测、体细胞基因突变检测。 (二)AA诊断标准 1.血常规检查:

《单片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单片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SPC:强化、简化、优化达标时代之选 编者按:高血压是心血管病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虽然人们对高血压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日益全面和深刻,虽然临床降压药物及联合治疗方案渐趋丰富,但目前血压达标率低仍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严峻问题。近年来,具有“强化、简化、优化”特点的单片复方制剂(SPC)凭借优异的患者依从性和血压达标率脱颖而出,先后获欧美相关指南推荐。在此背景下,《单片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简称“共识”)适时而出,相信能为中国SPC的合理与规范应用提供指导,也必将为中国的高血压防治贡献力量。 单片复方制剂是中国高血压治疗的大趋势,至少在未来30年,不会出现单一成分药物可完全控制血压。因此心血管医生亟需改变处方行为:单药不达标者直接换成单片复方制剂,二级及以上高血压患者直接给予单片复方制剂。总之,“一口水,一片药”,选择优化成分的单片复方制剂是高血压治疗的必然方向。 单片联合降压血压防控大势所趋 高血压是心血管病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62%脑卒中和49%心肌梗死与高血压相关。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显示,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知晓率30.2%,治疗率24.7%,控制率仅为6.1%。与1991年第三次全国高血压普查相比,治疗率显著提升,但控制率收效甚微。作为国内首次跨地区、跨医院、跨科室的高血压治疗现状横断面调查,2009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与中国高血压联盟发起的CHINA STATUS研究证实:三甲医院门诊降压治疗患者达标率仅30.6%,合并冠心病、糖尿病及肾功能不全者更低,依次为31.3%、14.9%和13.2%。回顾流行病学数据后,霍教授表示,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态势,估计现有高血

2020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20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是指各种严重脑损伤导致的意识丧失状态,如昏迷、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和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慢性意识障碍(prolonged DoC,pDoC)是指意识丧失超过28 d 的意识障碍。本专家共识旨在梳理近年来pDoC领域的重要进步,对于使用混乱的名称、诊断及治疗方法,建立相对统一的认识、评价与实施标准,以利于pDoC 临床及研究工作的规范化。由于pDoC 涉及领域较多,本共识仅就该领域专家已达成一致的部分予以总结,之后将完善和更新共识的范围及内容。本文对pDoC的诊治要点进行总结。 pDoC的诊断与评估 1. 临床诊断 推荐意见:正式的病案系统及法律文书中,建议统一使用ICD-10 诊断,即“持续性植物状态”。一般性医学文件及学术交流中,建议使用意识状态+时间,如:MCS 3 月,VS 6 月等。

2. 临床评估 推荐意见:采用CRS-R 作为pDoC 检查与评估的标准临床量表。使用CRS-R 作为预后评估首选工具,GOS-E作为预后评估的辅助量表。 3. 神经影像与电生理评估 推荐意见:由CRS-R 量表、多模态脑成像技术及神经电生理技术联合的综合评估体系可减少临床误诊,提高预后预判。必须进行的评估项目包括多次的CRS-R量表评分、头部MRI、EEG;应该进行的评估项目为fMRI、MMN、qEEG;对提高诊断准确性有帮助的评估项目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MRI、TMS-EEG、ABR、SEP。 pDoC的治疗 pDoC 目前缺乏确切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尽管缺乏系统性研究及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但鉴于大量的pDoC 患者人群及巨大的治疗需求,临床对pDoC治疗的研究与尝试一直在进行。

《单片复方制剂降压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要点

《单片复方制剂降压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要点 1 中国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现状 中国高血压患病率高,人群庞大。新近公布的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的我国“十二五”高血压抽样调查,共抽取年龄≥18岁人群超过45万人。这一最新结果发现,整体上,我国年龄≥18岁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3.2%,患病人数2.45亿。随着国家对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病防治工作的日益重视,在广大医生的共同努力下,近10年来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明显升高,但也仅分别为46.9%、40.7%和15.3%,现状仍然严峻。 临床实践中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令人堪忧。中国高血压控制现状调查显示,40.4%的高血压患者日常生活中漏服降压药物,其中28.1%的患者每月漏服≤3次,7.4%的患者每周漏服1~2次,5.0%的患者每周漏服≥3次。治疗依从性不佳是影响我国高血压患者达标率的重要因素。2017年China PEACE研究显示,校正年龄和性别后,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22.9%和5.7%;在联合用药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钙拮抗剂使用率仅6.5%,ARB/ACEI +利尿剂使用率2.7%。 真实世界调查显示,单片复方制剂(SPC)使用率的提升与整体血压达标率提升呈正相关。 2 近5年高血压指南对SPC的推荐

近5年来,欧洲、美国、中国、日本、加拿大及中国台湾地区等陆续更新了高血压管理指南,其中SPC的地位得到提升(表1)。 3 SPC降压治疗优势 3.1 降压疗效 降压达标是保证降压获益的根本。目前我国临床应用的各种新型SPC是在临床试验基础上所组成的治疗方案,主要集中在氯沙坦/氢氯噻嗪、缬沙坦/氢氯噻嗪、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培哚普利/吲达帕胺、缬沙坦/氨氯地平等。其结果表明新型SPC能够大幅度地提高降压治疗的达标率。 3.2 保护靶器官,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与自由联合相比,SPC治疗带来更多心血管获益,能够更好地保护靶器官,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3.3 SPC降压治疗的其他优势 SPC作为联合降压治疗更方便、可靠、依从性更高,较自由联合更有效地控制血压。 3.4 不良反应与副作用 在联合使用情况下,增加其中一种药物的剂量,并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这方面已经有较多的临床试验证据。 4 SPC的治疗建议 降压达标是高血压管理永恒的主题。降压药物通常在治疗第1周和第2周分别达到最大降压疗效的50%和80%,近年来的一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中国专家共识(4)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中国专家共识 2014-05-28 22:22 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作者:宿英英 字体大小 - | + 对于神经重症(neurocritical care)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欧洲脊髓灰质炎的流行,近20 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05年美国神经亚专科联合会(UCNS)对神经重症这一独立专科进行了认证,负责对神经重症医师培训并进行监督。作为新兴的神经病学亚专科,将神经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交融为一体,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并且高质量的医学监护与救治是神经重症肩负的最高使命,而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成为了完成这一使命的最基本单元。 2012年美国神经病学会(AAN)针对神经科住院医师神经重症培训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64%的医院建立了NICU(102个),75%的NICU至少配备1名神经重症医师。2010年中国一项针对NICU的调查显示:NlCU存在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多种模式并存,规模大小不一,专业人员不稳定等诸多问题。 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推出《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中国专家共识》,供各医疗单位参考,从而推进神经重症专科建设,并为与国际接轨做出努力。 我们对2012年12月之前Medline数据库中相关的临床试验、meta分析、指南或共识进行文献检索。采用牛津循证医学中心摊荐的证据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证据确认,并根据证据水平提出推荐意见。对暂无相关证据,专家高度共识的部分,按最高推荐意见推荐。 一、NICU建制 (一)NICU模式 2001年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40284例患者)显示:与NICU相比,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脑出血患者病死率增加(OR=3.40,95%CI1.65~7.60,P=0.002)(1b证据)。2011年一项meta 分析(基于12篇文献,24 520例患者)结果显示:与综合ICU相比,NICU可明显降低病死率(OR=(0.78,95%CI.64~O.95,p=0.0lO)和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预后(OR=1.29,95%CI 1.ll—l.5l,P=O.001)(1a证据)。 ICU按人员管殚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封闭式lCU:重症医师直接负责患者诊治,并决定患者的转入与转出。开放式ICU:患者转入ICU后,仍由主管医师负责诊治,并选择性接受重症医师会诊。1996年一项前瞻性ICU封闭前(12例患者)与封闭后(121例患者)的对照研究显示:封闭式ICU的标准化死亡比率(实际死亡率/预测死亡率)低于开放式ICU(O.78,3l%/40%;0.9,23%/25%)(1b证据)。 1998年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lCU封闭与开放相比,ICU停留天数缩短(6.l d与12.6d,P<0.01),住院天数缩短(19.2d与33.2d,p<0.01),机械通气天数缩短(2.3 d与8.5d,P<0.01)(1b 证据)。2001年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ICU开放式改为封闭式后,ICU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从28%下降至20%(p=0.01),经相关因素校正后,病死率下降了将近一半(OR=O.51,95%CI0.32-0.82,P=0.005)(1b证据)。 2008年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NICU配置神经重症医师后(259例患者)与之前(174例患者)相比,卒中患者出院率增加21%(P=0.003),N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日分别缩短了1.92d 和1.70 d(1b证据)。20l2年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2096例患者)显示:ICU配置神经重症医师后,缺血性卒中住院期间病死率下降(22%与28%,P=O.023),住院天数缩短(11.09d与11.89 d,p=O.001);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住院病死率和1年病死率均下降(18.5%与3l.7%,P=0.006; 20.8%与33.7%,P=0.OlO),但ICU停留天数延长(11.55 d与3.74d,p

ACEI在心血管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一、ACEI专家共识:冠心病 ACEI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建议ACEI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ST段抬高的AMI(STEMI)、非ST 段抬高的AMI(NSTEMI),不推荐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同时,ACEI也适用于冠心病二级预防及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 (一)ACEI用于STEMI 1.ACEI用于STEMI的循证医学证据 早期干预试验(<24~36h):第二次新斯堪的那维亚依那普利生存协作研究(CONSENSUS-2)、第四次心肌梗死生存率国际研究(ISIS-4)、第三次意大利急性心肌梗死研究(GISSI-3)、第一次中国心脏研究(CCS-1)。 晚期干预试验(发病后>48h):生存与心室扩大试验(SAVE)、急性梗死雷米普利研究(AIRE)、群多普利心脏评价研究(TRACE)。

(1)新斯堪的那维亚依那普利生存协作研究Ⅱ(CONSENSUSI-2)研究人群为斯堪的那维亚103个医学中心,60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组,胸痛症状出现后24h内开始安慰剂(n=3046)或依那普利(n=3044)治疗。随访41~180天,主要终点为治疗6个月时的总死亡率。结果如下表: (2)卡托普利早期应用对远期病死率的影响CCS-1远期随访报告 CCS-1研究人群为AMI(发病36h 内)患者。使用卡托普利(12.5mg,3次/d)或安慰剂治疗4周,随访7079例,平均年龄64岁,随访23.3±16.9月。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n=3525)相比,卡托普利组(n=3554)累计总死亡率降低10.6%(p=0.03),累计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1.4%(p=0.03),累计心力衰竭死亡率降低25.0%(p=0.004)。 (3)生存与心室扩大试验(SAVE)、急性梗死雷米普利研究(AIRE)、群多普利心脏评价研究(TRACE)这三个研究为ACEI与安慰剂对照研究,研究人群均为心梗高危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该荟萃分析结果发现,与安慰剂相比,使用ACEI的患者有显著的生存优势。 (4)心肌梗死后使用ARB氯沙坦的最佳试验(OPTIMAAL)这是第一项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中直接比较ACEI和ARB治疗对死亡率影响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纳入5477例≥50岁急性心肌梗死后的高危患者:卡托普利组(n=2733,50mg tid),氯沙坦组(n=2744,50mg qd),平均随访2.7年。结果发现降低全因死亡率方面,卡托普利具有优于氯沙坦的趋势。 2.ACEI用于STEMI患者:适应证 Ⅰ类适应证: AMI最初24h内的高危患者(心力衰竭、左室功能异常、无再灌注、大面积心肌梗死)(A) AMI超过24h的心力衰竭或无症状左室功能异常患者(A) AMI超过24h的糖尿病或其他高危患者(A)

2020年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规范化操作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年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规范化操作中国专家共识 (完整版) 复杂腹壁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是困扰腹壁外科医师的难题,理想的治疗效果不仅是要恢复腹壁的解剖完整性与外观,更要恢复腹壁的功能,通过腹壁重建达到治疗腹壁缺损的目的。腹壁重建的核心是关闭腹壁缺损,而如何关闭各种大或巨大腹壁缺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腹壁缺损的修复重建是腹壁外科医师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基于对腹壁解剖、生理及功能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出现的组织结构分离(component separation,CS)技术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案,由于其能够帮助实现各种大或巨大腹壁缺损的关闭,因此,该术式及其各种改进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推广[2-3]。我国于2010年左右开始应用CS技术治疗各种大或巨大腹壁缺损[4],目前开展此技术的医院和例数明显增多,但尚缺乏相应的手术操作规范。因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与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实用技术分会腹壁修复与重建外科学组在参照国内外最新技术进展与指南基础上,结合国内专家的临床经验,经过多次深入讨论并广泛听取意见,组织编写制定本专家共识,以期为临床医师规范化实施CS技术提供帮助。 1 CS技术原理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肌肉及其腱膜组织的存在是保证腹壁解剖与功能完整的重要条件,采用具有收缩性的肌组织及其腱膜对腹壁缺损进行功能性修复是腹壁重建的理想选择[2]。腹壁的肌腱膜结构主要是由中央两条纵行的腹直

肌和两侧的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及其腱膜构成,肌肉间的筋膜与腱膜相互交叉融合形成腹白线和半月线,共同构成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复合体,在保护腹腔内容物,发挥正常呼吸、消化、分娩等功能及在维持姿势、站立、弯腰等运动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对复合体某一层肌肉或腱膜的松解,可使肌肉或腱膜层相互间产生滑移、延伸,进而达到降低腹壁缺损关闭时的张力,实现腹腔重新由具有正常神经血管所支配的肌腱膜组织所包绕,即腹壁重建的目的[2,5-6]。 CS技术根据入路的不同可分为前入路CS(anterior component separation,ACS)与后入路CS(posterior component separation,PCS)两种方式,传统开放组织结构分离技术(component separation technique,CST)与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endoscopic component separation technique,ECST)均属于ACS技术,而腹横肌分离(transversus abdominis release,TAR)技术属PCS技术,CS技术可通过开放、腹腔镜、机器人辅助等方式实施[7]。化学性组织结构分离(chemical component separation,CCS)技术是一种通过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botulinum toxin A,BTA)产生暂时性、可逆性的肌肉驰缓,达到类似机械性CS效果的一种技术[8]。本共识主要介绍目前临床常用的针对各种大或巨大腹壁疝的双侧CST、ECST、TAR技术及CCS技术。 2 传统开放CST 2.1 主要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2-3,9-10]

“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

“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 2010年10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1 “胸痛中心”的建立与发展 “急性胸痛”是急诊科常见的就诊症状,涉及到多个器官系统,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快速、准确鉴别诊断是急诊处理的难点和重点。由于ACS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成为急性胸痛患者需要鉴别诊断的主要疾病。 目前临床急性胸痛和ACS的诊断治疗中存在如下问题:(1)急性胸痛的鉴别诊断缺乏规范流程。“胸痛”涉及多个器官疾病,除ACS外,临床相对少见的疾病如肺栓塞等易被漏诊,或诊断不及时,导致致命性后果。临床医生对胸痛的鉴别诊断常感觉无从下手。(2)ACS治疗过度和治疗不足现象并存,医疗资源应用不合理。由于ACS症状具有多样性,很多医生为了减少误诊和漏诊,选择将胸痛患者收入院观察。临床实际情况是,收入院的胸痛患者中,只有10%-15%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1,2],约70%的患者最终除外ACS或未发现任何疾病。尽管如此,仍有5%的ACS患者因症状不典型而从急诊出院,其中16%的患者因不适当出院导致失去救治机会而死亡[3-6]。(3)各种原因导致ACS治疗延误,急性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时间远未达到ACC/AHA指南推荐的标准。早期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的关键,1小时内成功再灌注患者,死亡率只有1.6%,甚至可以阻止心肌梗死的

发生,而6小时内接受再灌注治疗患者死亡率增加到6%[7]。很多患者对STEMI症状认识不足,或因症状不典型,延误了就诊时间;已经就诊患者因症状不典型没有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明确诊断的心肌梗死患者因救治流程不通畅,导致再灌注时间延误。(4)心脏监护病房的建立和早期再灌注治疗极大改善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但治疗已处于心肌缺血的终末环节,很多心肌梗死患者最终仍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恶性心律失常。 “胸痛中心”是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出的概念,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EMS)、急诊科、心内科、影像学科)合作,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对胸痛患者进行有效的分类治疗,从而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ACS的能力,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避免心肌梗死发生,并准确筛查出心肌缺血低危患者,达到减少误诊和漏诊及过度治疗,以及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目的。 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于1981年在美国巴尔地摩St.ANGLE医院建立,至今美国“胸痛中心”已经发展到5000余家,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成立了“胸痛协会”相关学术组织。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如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在医院内设立有“胸痛中心”。各国研究均显示,胸痛中心的建立显著降低胸痛确诊时间,降低STEMI再灌注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及再次就诊次数和再住院次数,减少不必要检查费用,改善了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8,9]。与传统住院相比,胸痛中心采用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方案可以对胸痛患者提供更快和更准确的评估,医疗费用只有传统住院1到3天方法的20%和50%[10,11]。 2 我国建立“胸痛中心”及规范“急性胸痛”救治流程的必要性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是指各种严重脑损伤导致的意识丧失状态,如昏迷、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和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慢性意识障碍(prolonged DoC,pDoC)是指意识丧失超过28 d 的意识障碍。《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梳理近年来pDoC领域的重要进步,对于使用混乱的名称、诊断及治疗方法,建立相对统一的认识、评价与实施标准,以利于pDoC 临床及研究工作的规范化。由于pDoC 涉及领域较多,本共识仅就该领域专家已达成一致的部分予以总结,之后将完善和更新共识的范围及内容。本文对pDoC的诊治要点进行总结。 pDoC的诊断与评估 1. 临床诊断 推荐意见:正式的病案系统及法律文书中,建议统一使用ICD-10 诊断,即“持续性植物状态”。一般性医学文件及学术交流中,建议使用意识状态+时间,如:MCS 3 月,VS 6 月等。 2. 临床评估

推荐意见:采用CRS-R 作为pDoC 检查与评估的标准临床量表。使用CRS-R 作为预后评估首选工具,GOS-E作为预后评估的辅助量表。 3. 神经影像与电生理评估 推荐意见:由CRS-R 量表、多模态脑成像技术及神经电生理技术联合的综合评估体系可减少临床误诊,提高预后预判。必须进行的评估项目包括多次的CRS-R量表评分、头部MRI、EEG;应该进行的评估项目为fMRI、MMN、qEEG;对提高诊断准确性有帮助的评估项目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MRI、TMS-EEG、ABR、SEP。 pDoC的治疗 pDoC 目前缺乏确切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尽管缺乏系统性研究及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但鉴于大量的pDoC 患者人群及巨大的治疗需求,临床对pDoC治疗的研究与尝试一直在进行。 1. 药物治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