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嵇康理想人格的追求

浅谈嵇康理想人格的追求

浅谈嵇康理想人格的追求
浅谈嵇康理想人格的追求

浅谈嵇康理想人格的追求

廖华军

(2006级汉语言文学)

【摘要】嵇康爱憎分明而又刚肠疾恶,他一生都在追求,追求自由,追求真理,追求超越,追求真我,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人格。审美人格作为他的第一层面,将人生作为审美对象,寄情山水,娱乐心灵;他崇尚自然,超然物外,具有反抗意味的放达超脱,任性任情的自然人格;向往空灵、玄虚的道家文化,他遁世寻仙,追求与道逍遥,入世行不违大道,追求心灵的超越而从悲剧走向崇高的道玄人格。嵇康作为历史上著名文人之一,作为对理想人格追求的代表人物,了解他的思想,了解他的人格追求,对于当今社会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人格审美自然道玄

Ldeal Personality of the Pursuit of ji Kang

LIAO Hua-jun Instructor: DAI Xue-zhong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rade 2006)

【Abstract】Ji Kang fair, for the love and hate, there is a clear distinction, his life in pursuit, the pursuit of liberty, the pursuit of truth, the pursuit of transcendence, the pursuit of true self, the pursuit of their ideal personality. Aesthetic personality as his first level, the life as aesthetic objects, He focused on landscapes, enjoy yourself; his respect for nature, aloof, His broad-minded, according to their own temperament and preferences to work, This is his natural personality; He longed for in spirit, mystery of the Taoist culture, so he stay away from the secular world, Search and asked Immortal, the pursuit of Happy, and when in Secular, things do not go against the principles of his mind, He pursued a spiritual transcendence from tragedy to Sublime personality. Ji Kang as one of the history of the famous author, as a representative of ideal personality to understand his thinking, to understand the pursuit of his personality.

【Key words】personality aesthetic natural dogen

提到“魏晋风度”,人们往往把“竹林七贤”作为一个特殊的研究群体和对象。他们任情任性、放荡不羁,用超然的眼光看待世界,对抗名教的虚伪和世事的平庸。他们张扬着生命的自由,洞察世界的智慧,发掘自我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如果从人格的视角审视,魏晋风度更是一种人格自我追求的表达,意在构建理想人格的乐章。作为“竹林七贤”代表人物之一的嵇康在生活中、宇宙自然中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人格,展示生命的美丽与丰盈,执着于现实,“一个人固执地追求着自由,追求着真理,追求着超越,追求着一个真的自我。”①他追求一种玄远的精神境界,体验着‘道’的本体意义,旨在追求自由、超脱、道玄,是一种人格的理想化。这种理想化的人格既是对自我人格的写照,又具有很强的超现实意味,其超越性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理想化的产物,是一种精神绝对自由,心灵完全自适,人性自然完美的理想人格。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索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一人格的审美化

嵇康的审美能力是卓越的,他用他非凡的学识才情在诗歌意象、山水情趣与音乐才情上展现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征服了我们。据戴明扬《嵇康集校注》所述,嵇康诗现存54首,他的这些诗或四言或六言,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都是对人生审美情趣的写照,是其对审美人格的追求。

(一)意象之感

嵇康诗文中的飞鸟意象,表达了作者自己追求那超越世俗的审美无上境界。这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映射,形成了诗人在个体生活追求、心性表达和审美上的虚幻性和飘渺性。例如嵇康诗文中的鸾鹏上下,前后腾跃,以极大的跳跃性和交错性,给人一种磅礴无比的气势,心中升起一股征服自然,超脱人世的崇高悲壮感,即审美效应。其意象中的崇高悲壮正是其人格审美化的追求。

(二)山水之趣

在山水情趣上,嵇康在自然山水中观照自己的理想人格, 主观地赋予自然丰富情感, 并以独特的审美情趣, “描绘出一幅幅充满玄虚之趣, 蕴含哲理之美、清远之韵的山水画卷, 是为晋代山水艺术之滥觞, 开创了山水审美寄情畅神的人格追求境界。”②他以他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味着自然山水,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阴,建立起一种美的

晶莹的意境。例如诗文中的“兰圃”、“长川”、“归鸿”、“琴诗”等等具体的意象无时不在表达一种悠闲自得,仿佛如世外桃源一般,富有清淡之情趣,意境玄远。所以他用心灵去谛听大自然的天籁, 领悟其中的妙趣,从而获得了精神的慰藉与完整。也许是“兰”高雅脱俗的君子品格、沁人心魄的幽香、宁静淡远的气质, “青” (清) 的玉洁冰清、明朗清澈、单纯沉静、明晰不混等属性, 使诗人对它们情有独钟, 心驰神往,以极大的篇幅描绘出一幅幅清远之趣、审美之韵的山水画卷。嵇康以娱乐山水的艺术心灵,体验着、升华着对自然山水的体悟,对审美人格的追求,领悟着其中的真谛。

(三)音乐之美

在嵇康的音乐才情方面,他以一个音乐家的独特心灵,发挥他作为文学家的才华,将变化多端的音乐形象以自然万物的雄伟壮丽、飘逸灵秀、千姿百态描绘出来,在起伏变化的旋律中蕴含出了无限丰富的审美意蕴。正是在这长久的审美体验中,嵇康提出了他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故章为五色,发为五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声无哀乐论》)他将“自然之和”视为音乐之本,只有抛弃人的喜怒哀乐、在非功利的状态中才能体悟到琴声的美妙,欣赏到音乐的美,体悟自然中的心灵韵味,构建心灵审美的乐章。琴是他诗歌审美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生活、心灵的真实写照。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临川献清酤,微歌发皓齿,素琴挥雅操,清声随风起。”(《酒会诗》)

“抱琴行吟,弋钓草野。”(《与山巨源绝交书》)临刑前他顾视日影,索琴弹之,他用琴控诉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理想人格破灭的悲哀。

人生难得一知己,嵇康用琴诉说着知音难觅的悲哀,排遣着忧思难解的孤寂。他将审美的目光投入现实生活,将现实人生变为审美的人生。他不愿做与世隔绝的隐士,也不愿过金玉满堂的豪奢生活,他只想象普通人一样,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在简单朴素的生活中做自己喜欢的事:弹琴、饮酒、赋诗、交友、养生,在朴素的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个性,在平淡的日子里体验美好人生。这正是嵇康将艺术生活融合个性以审美的方式体验出的超越世俗的一种意味,是自己对审美人格追求的心灵表达。

二人格的自然化

“自然”是道家学说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依照自己的规则演化而不附加任何外在条件。它最早见于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也可以指自然之道和人的自然之性。众所周知魏晋时代是一个动荡、残酷的时代,它先后经历了晋代魏、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这三个大动荡的年代。这是一个伦理纲常与礼法教条崩溃的时代,士人在痛苦迷茫中,追求自我,强调自我的存在,强调个体的自觉。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一个时代。”

③(P183)自由、解放、智慧、浓情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的自觉”时代,人们开始意识到个体生命的存在,思考个体生命的意义,探索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

这一次的思想解放,主要表现在儒道对理想人格的观念上,儒家的人格理想,强调的是对名教的自觉认同,是道德与自由的统一,强调真美善合一。而道家则认为人格的本体在自然,它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强调自我、真我、本我的回归,追求人的自然属性,保持一种宁静、闲适、淡泊的生活态度。例如《庄子》中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圣人无为, 大圣不作, 观于天地之谓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此天地之道, 圣人之德也。”意指自然无为才是美的最高境界。嵇康作为道家信仰的代表人物,他的自然人格理想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

有鉴于名教与自然争论的模糊性对自己理想人追求的桎梏,他根据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见《老子》三十八章)进行理论思考,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话题。自然就是自然而然,越名就是要超越世俗社会,消除名教对人性的桎梏,遵从人的本心出发,回归自然。例如嵇康在《释私论》中,提倡“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的理想人格。主体“无措”、“通物”的核心是超越,超越一切外在局限,而到达自然之境,具有浓厚的理想人格色彩。其人格得实质而言,“就是要在名教与自然统一的基础上,达到性情的至真至诚至纯,精神的超越、自由、飘逸。”

④嵇康的意图仍是针对名教名不符实产生虚伪所做的理论探讨,反对名教的束缚而返归

自然之性。他提出君子“不以爱之而苟善,不以恶之而苟非。心无所矜,而情无所系,体清神正,而是非允当。”他的这种自然人格的观点要求我们任心行事,不匿不隐,不以自己的喜好评判是非,不以名教衡量行为是否允当,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这种坦诚宽容、公正自然的人格精神,既是对名教的否定,又是对传统儒家人格的怀恋,也是对道家自然人格的向往。

(二)天质自然的形骸

嵇康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非常注重外貌的时代,因为好的外貌在交际、应酬与仕途中带来一定方便。而嵇康则是一个例外,据《晋书·嵇康传》记载: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也就是说嵇康的先天条件良好,俊美容貌,高洁气质,颀长身材,按理来说这样的人更应该注重自己的仪表才是,可是嵇康则不同,他把容貌比作土木,表现出了他对外在容貌的轻视。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曾这样自述:“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他认为不刻意显示容貌,具有自然的美,显得随性而为,彰显一种别样的风采。

(三)任情任性的行为

在行为上,嵇康“任情任性”,随自己的喜好而行事。他寄情于山水,畅游山林,追求个体自由,摆脱约束,回归自然,享受悠闲,在自然的生活中,修身养性,追求一种心灵上的超越。于是他浪迹山水,寄情于自然,在与自然的交融体悟中抚慰心灵。宗白华先生曾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③(P189)这种自然山水中的畅游是嵇康自己作为灵动人格主体的投射。“平野深坳,寒泉幽壑,乃至一山一木,一树一花都是诗人感受生命,体验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自然中,思考人生,体悟生命,审视宇宙。”⑤

三人格的道玄化

“道”是一种最高的哲学范畴,它既是万物的本体,也是最高的人格理想。“道”本无为,而无为的境地则是一个超脱现实功利之外的怡然自得的境界。魏晋时期,在主张“名教”与“自然”相对立的魏晋玄学影响下,“无为”、“任性”、“自然”成为文人的思想崇尚,文人以道家的批判精神批评汉末朝廷的腐败与社会风气的虚伪,以道

家的清静无为思想消解乱世之间的尖锐矛盾。他们开始注重自然,并用道家学说诠释儒学,追求一种旷达、玄远的人格思想境界。嵇康用他的道玄人生诠释这一人格理想:(一)寻道

嵇康思想内在的玄学人格属于道家范畴,例如老子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的圣人境界。庄子加以引申,指出至人,神人的概念,追求逍遥,超越自我。而嵇康继承道家老庄的思想,所以在他的诗歌中也表达了这种道家意味,他吸取了道家的神仙学说,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游仙诗,抒发出自己内心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也即是对道家那种理想人格境界的憧憬。嵇康则在《游仙诗》里说:“鸾凤避罻罗。远托昆仑墟。”(《答二郭诗三首》其三)“坎凛趣世教。常恐婴网罗。”(《答二郭诗三首》其二)“王乔弃我去, 乘云驾六龙。采药钟山隅, 服食改姿容。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兄秀才公穆入军诗》十四)嵇康在其中表达了一种生活态度,即遁世绝俗的高隐之态,采药服食的寻仙之趣和与道逍遥的风神个性。(二)悟道

嵇康面对司马氏集团的残酷、暴虐,目睹世道人心的荒诞、虚伪,身处这一黑暗至极的社会,他深切感受到在这个人间,因虚伪的名教这一桎梏背离大道之行滋生了许多人

间罪恶和灾难,他不甘于为世俗所同化,不甘于与世浮沉、同流合污。于是他在《卜疑》中提出了多种生活态度, 实际上是利用“卜疑”的形式表达了自己身处“大道既隐”的社会,在人生十字路口上经过内心斗争,郑重做出的人生选择。“这是基于对大道失落的乱世的忧患意识之上的深思熟虑的一种理性自觉。”⑥这种人生选择的实质是“观大鹏于南溟”、返归于道。只有体悟了道,跳出自身的局限反归于道,才能真正做到任情任性,因任自然而无为,才能与万物同一,才能坚持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嵇康心与道冥,与道为一,也就能“顺天和以自然”,苦修入境以待有所领悟。他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游心太玄,追求玄远,追求心灵的自由,宁静和愉悦,充满了浓厚的人间气息和浓郁的生活情趣。例如嵇康的养生之中“起坐弹鸣琴”、“任自然以托身”(《答难养生论》),所以能“俯仰自得”,陶醉于一种淡泊宁静而自足自乐和喝下一杯杯的人生苦酒,追求“玄超于野”的体道心境。他认为“名利”、“喜怒”、“滋味”、“声色”、“神虑”是养生必须弃绝的,这是嵇康的养生大理、养生之道,其实也正是

人生修养之大理,人生修养之道。可以说,嵇康养生所表达的那种“与道为一”、“与道逍遥”之至境,也正是他在人生修养中所追求的怡然自得、自我追求、人格独立的精神境界。这种恬淡的境界,也就他所表达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而在《释私论》中嵇康一再强调做人要“行不违乎道”,而大道之势,乃自然之势,道法自然, 自然之中有大道,道之所在,即人性的所在,追求那种玄远、清逸的理想人格境界。

(三)殉道

嵇康把这种理想人格的追求演绎到了一种至境,“从悲剧走向崇高。”⑦嵇康是因吕安事件被司马氏借机杀害的。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看了看日影,离行刑还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要来平时珍爱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地就戮,那年他才四十岁。“他为后人留下一腔悲愤,留下一曲荡人心魄的广陵散,留下了一出让后人同情、惆怅而且景仰的悲剧。”⑧嵇康以这种特殊形式追求理想人格,面对邪恶,正气凛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面对死亡,从容就义。他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人生意境和精神超越,摆脱各种桎梏、束缚而归入自然之道的独立人格以及生命和心灵的自由。

结语

综上所述,嵇康深刻的体悟自然,体悟人生,怀着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人格。他批判现实,超越世俗,寄情山水,用琴谱写出了自己的独特生命体验,表达了他冲破世俗名教桎梏,追求真理,追求人生意境和心灵超越的理想人格。

注释:

①崔久云.行走在出发与回归之间的嵇康—嵇康诗歌与人格的出发与回归主题[J].考试周刊,2008,(29):169

②皮元珍.嵇康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272

③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④荣梅.玄学与魏晋审美人格的确立[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8

⑤赵国乾.玄学与魏晋士人理想人格的追求[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12):27

⑥刘思刚.嵇康:拯救的人生[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91

⑦罗海永.生命意识的张扬—嵇康人格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29

⑧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36

参考文献

[1]皮元珍.嵇康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2]阮忠.论阮籍、嵇康诗歌的文化品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1999,(6):120

[3]邵秋艳.阮籍、嵇康人格美的心理解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9,(3):26-29

[4]余秋雨.余秋雨散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95-117

[5]荣梅.玄学与魏晋审美人格的确立[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8,(2):96-99

[6]赵国乾.玄学与魏晋士人理想人格的追求[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12):

26-28

[7]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8]王大恒,王晓恒.论嵇康诗歌中的飞鸟意象[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9,(5):26

[9]罗海永.生命意识的张扬—嵇康人格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29

[10]崔久云.行走在出发与回归之间的嵇康—嵇康诗歌与人格的出发与回归主题[J].考

试周刊,2008,(29):169

[1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2]周红波.自然·和谐·超越:嵇康人格美对现实的启示意义[J].理论月刊2009,(10):133

[13]梅良勇,李源.嵇康的人格境界观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4):39

[14]刘思刚.嵇康:拯救的人生[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91-95

[15]张宏.道骨仙风[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183

[16]王宝兴.从阮籍与嵇康游仙诗的比较看魏晋士人的理想人格建构[J].信阳农业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07,(4):101-103

[17]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现代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的概念 人格心理学以人格为研究对象,以人格的结构、发展和测量等为主要研究领域。“人格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 一、人格的多种定义 1、总和式定义 始于古罗马时代,他们认为,人格是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 比如沃伦认为人格包括个人品性的各方面,普林斯认为人格是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 这种定义有助确定人格的外延,探讨人格应该包括的特性,有一定启发作用。这种定义是肤浅的人格特质并不是简单的总和,而是有机的整合。 2、整合式定义 强调人格各种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人格的各种属性只是构成整个人格的元素,人格由这些元素组成。 比如卡米查尔认为人格室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麦克柯迪认为人格是使有机体的行为具有个人特有倾向的整合。 3、层次性定义 把人格的各种属性看做是又组织的,并安一定层次结构排列,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具有内在统一性。 比如詹姆斯把自我分为四个内在统一的层次:第一层室物质自我,包括人的身体、财产和朋友等;第二层是社会自我,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第三层是精神自我,它的功能室把不同层次的自我统一起来,尽可能排除人格各部分的不协调;第四层是纯粹自我,即对自己进行反省的自我,也就是自我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 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个体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独特适应方式。 比如肯卜夫把人格定义为人在对环境进行独特的适应中所具有的那些习惯系统的综合。 这种定义着重于人格的功能,没有指出人格的内在特性和本质。 5、区别性定义 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 比如思科恩认为人格是习惯、倾向和情操有组织的系统,起作用的整体或同一体。 上述定义虽指出了人格的某些特征,但是不全面。奥尔波特指出人格室人体内部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 二、当代大百科全书和主要教科书中人格定义 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 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的有机结合。 3、《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的定义 人格与一个人动机倾向的稳固组织有关……通常主要指情感——意动的特质。

理想人格塑造 理想人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中人们最推崇和向往的人格模式,它集中体现了该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由于理想人格是以美感要求不断变化的形态出现,对人们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是人们所希冀的目标,常常具有追求和超前的特征。理想人格是一种时代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中具有着不同的内涵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是以儒学的“君子理想”为典范的。“儒学具有修己和治人两个方面,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其枢纽的观念,如‘士’、‘仁者’、‘贤者’、‘大人’、‘大丈夫’以及‘圣人’等观念也都和‘君子’可以互通。甚至儒学家关于人生境界的一般议论也是和君子的理论分不开的”。“仁者爱人”的儒家理想人格在千余年的系统化、具体化、世俗化过程中,终于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深层的传统文化意识。 (大学生而言)该主动的积极地面对大学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但是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课余时间才是必须的。 现在大学中,除了日常的上课,还有各种各样的讲座、讨论会、学术报告、文娱活动、社团活动、公关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大学新生来说,的确是令人眼花缭乱,因此必须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时间才能使自己过得充实。 首先要先保证学习。然后最好能专门制订一份休闲计划,对一些较重大的节假日和休闲项目做出妥当的安排,这样能使你的休闲和学习有条不紊地交叉进行,使身心得到有效地放松和调适。当然,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最好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客观条件制订出一个体育锻炼计划,务必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此外大学新生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如唱歌、跳舞、下棋等等;尽量培养自己有多种兴趣爱好,如集邮、剪贴、垂钓等,这样可以增添你的活动和情趣,使你的生活充实丰富、生机勃勃。若能够拥有一项或多项自己有兴趣而又擅长的爱好,那是再好不过的了。有些同学能写得一手好书法,或制得出精妙的手工艺品,或打得一手好乒乓球,这无疑会给他们的人生增添无穷的乐趣,也有利于建立自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报刊。以读书为乐事,既可以排遣烦忧,愉悦性情,又可以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对大学新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利。 瞧,生活中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 刚刚跨人大学门槛的新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父母的"重点保护"对象过渡到独立性较强的集体生活;由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由过去见识、交往、活动范围较狭窄的生活环境,到置身于大学这个小社会中等等。诸如此类变化,许多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心理矛盾加剧,学习缺乏动力,人际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那么大学生怎样才能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早日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到以下三个"尽快": 尽快确立新的学习生活目标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目标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产生自觉行为的动力。人一旦没有生活目标,就会意志消沉、浑浑噩噩。大学新生正处于富于理想、憧憬未来的青年中期。但大多数学生只把考上大学作为中学学习奋斗的目标,对大学生活缺乏长远的打算。升入大学,中学阶段的目标已经实现,有的人认为,大功告成,可以松口气了。有的甚至把"混文凭"、"跳龙门"、"留城市"作为学习目

论人格魅力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王纪悦 (烟台南山学院,山东 烟台 265706) [摘要]班主任是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一条纽带。班主任工作的成功,除了学生本 身素质、 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外,最关键的是班主任自身的人格魅力。“教育者的人格力量是教育事业的一切。”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培养学生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是班主任集聚人格魅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班主任;人格魅力;应用[中图分类号]D320 [文献标识码] B [收稿日期]2012-11-06 班主任是班集体全面教育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承担着。 主管班级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工作,堪称班级的灵魂。他是联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教师与学生有着深刻影响的一条纽带。他的成功与否,对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乃至将来的前途命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班主任,谁不想做好自己的班级工作,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其原因除了学生本身素质、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外,还与我们班主任自身的人格魅力有很大的关系,乌申斯基说过: “教育者的人格力量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人格魅力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那么, 如何才能更好的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呢?一、要了解学生 所谓理解,就是班主任要知道学生的所好所求、所做所想、 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理解,首先是班主任对学生的理解。要理解学生,就要掌握学生的思想特征和个性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引导。为了沟通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感情,班主任要善于进行心理移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经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去思考、 去体验。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以便和学生取得共同语言,并根据学生的心里特征,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意图和做法。比如有的学生重视哥们义气,当自己的好友做了违纪的事情,为了“不出卖”朋友,则去说谎。甚至隐瞒事实,顶撞班主任,做出不该做的事情。班主任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一味训斥大发雷霆,盲目定论,就会导致你越要管,我偏不让你管;你越要我服,我偏不服的结果。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尊重和理解学生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友谊的正确内涵,使之树立正确的友谊观,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体会班主任的良苦用心。 真心热爱学生的班主任,都会重视细心的去观察学 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规律,发现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及时加以引导和鼓励。对于一个有观察力的班主任来说,学生的喜怒哀乐和其内心活动的细微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实践证明,有的学生在班里表现比较差,考评分数低,我们如果在班里点名道姓的讽刺挖苦他,就会使他认为自己在同学们眼中是最差的学生,从而产生不求上进,破罐子破摔,脚踏西瓜皮摔到哪里算哪里的消极想法。如果我们注意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他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从心里感到自己不是那么差,自己也有许多优点,从而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信心。因此, 对班主任来说,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是增强班主任人格魅力的基本功。 二、要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就是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班主任对学生尊重,首先是对学生的存在价值和上进心的肯定,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形象的说明了老师应该尊重学生,并使其产生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尊重学生,就是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时万般无奈而发火,也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能扑灭学生心中积极向上的理想火花。尊重学生,不能对学生讽刺挖苦,肆意训斥,更不能体罚。体罚学生,是束手无策的标志,更是缺乏理智的表现。马卡连柯认为,抑制能力是人类最高尚的品质。他说:“不能抑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了的机器。”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要求班主任必须沉着冷静耐心细致。实践表明,如果班主任不理解学生,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其自身利益,在工作中采取命令式、强制性,但非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而且还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第2012年第12期(总第412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12,2012Total No.412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12-0114-02114--

我眼中的庄子 ——以退为进的哲人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高中之前这些便是我们对于庄子仅有的了解,还只是来源于课本学习。老子作为道家的代表其思想的光芒远盖过了庄子的主张,所以书籍和历史记载都对其着墨甚少。但随着我阅读书籍量的增加,伴随各种故事和古籍我对庄子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被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越发认为他是一个有趣的智者。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庄子也是有济世的正义感的,而非冷血自私之人。 以往人们对庄子思想的认知停留于他所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但事实上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他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仅主张老子传统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思想,他还有自身对道德的追求。不同于老子略显消极的“无为”,对世事漠不关心的破罐破摔状态;庄子注重更多的是对物质私欲的淡泊,他不是“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无救世信仰的书呆子,他只是在以无为的方式与世事的污浊做着抗争,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所以我

认为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是他更为理性而早于孔子之类的倔强之人认清了现实的黑暗与抗争的无力感,虽没有达成济世的成功之路,但至少他没有走弯路,他光明正大的“逃”了,逃到了他想要浪漫里。 其次,庄子的逍遥无为说,是对战争的积极抵制,无为胜有为。 人们普遍将庄子所追求的浪漫理想总结为自由,即一种不为法度约束的放纵,这多半是种曲解了。用“逍遥”来概括更为恰当贴切些,不只局限于肉体的不受限,还是人精神的洒脱,可谓“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境界,一种回归精神世界,而忽视现实外在的状态。在当时“率肉食人”的战争背景下,庄子他坚守了心中的道德感,没有让自己的智慧成为战争的帮凶,拒绝求贤若渴的楚王,这种无为反而胜有为,这种逍遥反而是以静制动了。 最后,以上的现实压力催生了庄子善辩的能力,也在论战中展现着幽默的个性,让庄子更具人格魅力。 “逍遥”保留了庄子的道德感和自由灵魂,但现实的落差也使其变的愤世嫉俗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变得“毒舌”了,把现实中的恼火压抑,在论战中一吐为快。他经常与惠子做论战,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濠梁之辩”这个故事,虽然惠子在道理上往往更胜一筹,但是庄子也在论战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他的层次已经超越道理达到了精神层面,将外在的口舌之争内化于心中的领悟与修为。在其对话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读出庄子的幽默,只是这幽默太高冷,正如他的个性外冷内热,尽管他是至情至性的情种,却总是摆出一副清高的姿态,这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人格魅力 制作人员:李台扬宁子俐赵壮航董仕森指导教师:郭刚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 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人生,即以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为人生愉悦。”在拜读了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定义后,我深深有感,不光钦佩于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豁达写照。 苏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释、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其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文豪.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苏轼的散文.诗词.绘画等卓越成就的取得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另外苏洵对他是深有影响的.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的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 苏轼一生虽然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是实事.处处留有[政声".在风翔他被称为:[苏贤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低写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苏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足见苏轼在民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苏轼留下的遗产也为数不少.除了四川眉山有[三苏祠"外.全国上下有百处关于苏轼的遗迹.三苏祠有朱德亲笔题词: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二.苏轼旷达性格形成的原因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工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会有以下表现:一.殉道.即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自沉汨罗江.二.抱怨.既在诗中抒发穷困愁苦.怀才不遇的怨气. 陶渊明的诗多有贫病愁苦之叹.以及对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抱怨.以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颓废,杜

先秦是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整个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反映在思想届就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这在我国是绝对空前绝后的。而在众多的学术流派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儒、道、法、墨这四家,其中又以儒、道最为影响深远。道家理想人格虽然不像儒家理想人格那样占据历史文化的主流,但它独特而深刻的内涵体现着该时代人们特有的文化心态、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不失为时代新人格构建有借鉴意义的蓝本。 于丹教授曾经在她的演讲中说过“儒家与道家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儒家给我们的中国人的一片心灵的土地,道家给我们的是头顶上一片心灵的天空。”与儒家教给我们的“接济天下”不同,道家教给我们的是一个人的社会人格的实现,是出世,是自我的超越,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至人无己”的一种虚拟的理想人格。 一、道家理想人格的基础 道家的这种理想人格是在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条件下形成的,是当时的人们依据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塑造出来的、最值得追求向往的最完美的人格典范。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主要构想者,其代表作为《老子》和《庄子》。 道家理想人格的提出建立在对现实的批判、否定与超越的基础之上,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老子指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儒家的道德说教都是对人类天性的限制和损害,是造成贫困的根源。他认为,“仁义”是人的最大桎梏,因此,他主张“绝巧弃利”,“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等。鼓励人们崇尚自然无为,追求内在自我,摒弃一切外在诱惑,保持内心的平静,进入一种“真人”的境界。 二、道家理想人格的特点 与其他各家相比,道家的独特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内圣外王、修身治国的价值目标。道家也以“内圣外王”为其理想人格结构,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一种精神境界,着眼于“内圣”,“无不为”则指治世之道,着眼于“外王”。道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也包含有治国平天下的重大社会责任,要求人们把个人的良好品格推及社会。老子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和庄子向往的“至德之地”都是由此而来的。老子认为真正的圣人应是内修其本,而不是外在。 第二,超越物欲、超越现实的思想境界。老庄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动荡、人人自危的时代。君子不是为物质的享受而活着,主要是以道德的完美,以理义悦我心。老庄主张无私无欲,不让精神受外物所累。老子主张让小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庄子认为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摆脱外在的诱惑,远离声色,达到“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他们深切地体会到,现实社会已把人变成奴隶,扭曲了人的本性,人们对“名”、“利”的追求变得虚伪贪婪,所以道家的理想人格要求超越世俗羁绊。 第三,“为道日损”、心斋、坐忘的构建途径。在道家看来,欲望和知识会干扰人的清静之心,是道德沦丧的原因和表现。所以他们提出要崇尚自然无为,把一切都忘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达到最终的理想人格。

论庄子哲学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摘要:庄子,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哲学追求与他的存在方式,往往都呈现内在的一致性。庄子的哲学沉思以道为内在指向。作为形上之域的对象,道具体表现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它所实际涉及的,则是广义的存在于人之“在”。在当代这个普遍缺乏信仰的时代,或许哲学能够慰藉一下我们的心灵。我们或许可以从庄子的思想中寻找到或多或少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哲学;当代社会;启示 庄子的哲学思想中,“道”是一个重要概念,就其本质而言,道不是人的认知对象, 而是需要用人的整个生命去直觉体悟的存在者; 换句话说, 道并不是一个外在于人的客观实体, 而是就存在于人自身和万事万物之中的自在者。人对这一自在者的把握不是通过理性思维, 而要凭借超理性的直觉。而怎么样才能获得这样的直觉呢?在庄子看来,第一步是“外天下”,即忘却纷繁的世俗杂务,将他们排除在心灵之外,使人的本心不要为俗物所缠绕,以便静心息虑。第二步是外物, 即忘却外在事物, 让心灵不要为外物所役使。心役于物, 则心念外驰, 不能专心自守, 容易导致本心的迷失。第三步是外生, 即忘却自己的生命。 人生而有命, 所以常常会执着生而厌恶死。但人本来和宇宙万物是一体的, 并没有生命。以庄子齐物论观之, 人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 而死亡只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状态。人活着时恋生恶死, 死后反而会恋死恶生。1因此, 生和死只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存在状态, 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不需要执着生, 也不需要害怕死, 生死本为一体。由此言之, 所谓外生也就是齐死生、泯物我, 达到一种物我两忘、浑然一如的境界。 庄子哲学虽然注重对得道和体道境界的精神追求,但同时并不认为理想的人生是空中楼阁, 而是应该落实到具体生活中。因此, 庄子并没有将得道境界和日常生活的技艺割裂开来, 认为道就在技艺当中, 道和技艺是一体的。在人的精神世界中, 直觉成为沟通道和技艺的桥梁, 将人生命中的形上追求( 道) 和日用生活( 技艺) 结合在一起, 成就了一种高超而平凡的人生样态。 对比与庄子生活的社会,现在的社会有了极大的不同。但是,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如今的社会依然是人与人打交道,依然是人来统治这个世界。尽管各种各样的制度、政策是那么的先进,但是人与人之间也做不到完全平等。庄子眼中的理想社会是保持着原始、淳朴自然的“至德之世”。庄子崇尚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我们 正在构建一个民族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而这样的社会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教化为基础的。因此,“至德之世”的理想之国最终必然获得它的现实状态。 庄子也崇尚无为。无为的现象在现实社会中是存在的。例子就不用多说了。可是庄子的无为却不能理解为“什么都不做”。庄子的无为更多的是在强调一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要在自己去努力尝试过后才能“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则是劝诫在遇到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别钻牛角尖,坦然处之。 庄子也在他的思想中描绘了理想的人格:至人、神人、圣人。。在《逍遥游》篇中,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认为,凭借天地之正道,驾御“六气”(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 以遨游乎无穷者,是无所待的至人、神人、圣人。他们已然达到了“与造物者为偶,而游乎天地之一气”的神秘境界。因超越了“我”与“非我”的区别,所以他无己。道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与道合一,故无功。他也许治理天下,但他听其自然,让每个人自由发挥其能力,因此圣人无名。庄子的“圣人”、“神人”、“真人”拥有神与人的双重性格,他们成为以后道教构造神仙形象的原本。庄子的理想人格对于我们个人价值自由全面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苏轼的审美诗意人生 他在困顿中做出了不朽的前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中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后《赤壁赋》中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写景方面,前篇字字秋色,本篇则“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句句都是冬景,鲜明地反映出不同季节山水面貌的变化,勾勒了两幅截然有别的江山景色图,可见作者描景状物的传神。至于夜间山景:陡壁、怪石、危巢、古木等,都写得逼真而有幽森之气,跟作者“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密切吻合,而与前篇幽静安谧的情景恰成鲜明的对照。叙事方面,前篇但言“苏子与客”,“举酒属客”,“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都是即事而叙,简洁明了;本篇对于客、酒、肴则用详述,写得别有情味。反之,前篇对于泛舟而歌的情景,用大段笔墨加以渲染;本篇则唯有“顾而乐之,行歌相答”,“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寥寥几句,同样情致盎然。剪裁安排之妙,确很值得借鉴。抒情方面,前篇由乐而悲而解脱,过程起伏,但直抒多于想象,作者的观点表达得完整而且显露;本篇则从飞鹤探舟而西展开想象,将鹤与道士合而为一,完全是幻觉和梦境的描述,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仕途与诗文写作艺术人生,审美人生才是苏轼生命的灵魂、生命的依归。这正是笔者之所以将苏轼的人生命名为审美人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几经贬谪之后,苏轼逐渐成熟起来,并逐渐开始重新思考人生,乌台诗案以后人生命运的变化是他真切而深刻的体会到了人生的艰难,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说人生如梦。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沉沦下去,并没有因此否定人生,力求超脱自我,始终保持了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儒家讲求入世,苏轼做官锐意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干一番大事业,是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敬佩英雄,更渴望成为像周瑜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甚至在已经“鬓微霜”的年龄,仍发出“又何妨”的呐喊,强烈的入世精神表露无遗。他会为政治上的失意而悲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壮志未酬,功业无成,失望至极,更从反面表现了苏轼的强烈的进取精神。儒家的思想在他的性格中体现为忠诚、刚正、忘我、爱民。他忧国忧民,为民做事,同时直而不随,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在政治上坚持自己的见解,坚持正道,不因得势新贵而趋附于那一边。这也是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的重要原因。这些都是儒家所推崇的典型的“君子”形象和理论。鲜明的个性,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苏东坡。终其一生,他对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实,尽管始终生活在政治的旋涡中,但他还是一路歌唱,作文,评论,无论在他的仕途路上,还是在他的流放路上。显然,苏东坡深谙山水之乐,宦海沉浮,他一生嬉戏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都能够微笑接受,磨难始终跟随着他,直至死亡临近。苏轼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讲求辩证处世,物我合一。“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就像一场梦,辉煌像周瑜一生,失意像我苏轼一生,都是一场梦而已。“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在滚滚不息

教师人格魅力的性格特征 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 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能受到同事、学生的欢迎、容纳,他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 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其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 在表现,它能反映一个教师的道德品格、思想情感、 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等。无论教师的相貌 是否英俊,若具有人格魅力,则具有了令学生尊敬、 爱戴的凝聚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根本在于一种使学生喜爱、仰慕并渴望 接近的性格品质,这种反映一个人的精神和品德的内 在属性,能像磁石般地使众多学生聚集在他的周围。 从人的性格结构分析,具有教师人格魅力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学生关 系上,表现为对学生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 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 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信而不自 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 勤奋认真。 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在 思维 有较强的逻辑性,作为班主任尤其是要富有创新意识 和创造能力。 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 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学生 相处时能带来欢乐的笑声,令人精神舒畅。 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 果断、坚忍不拔、积极主动、不卑不亢等一系列积极品质。

具有上述这些良好性格特征的老师,往往是在学生中受欢迎和受倾慕的人。为了广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我们要优化教学活动中的个人形象。那么,怎样才能具有教师魅力呢?第一,精力充沛,神情自然。 在教学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饱满的热情,大方自然的神情,是优化教师形象的首要因素。与学生交往,神采奕奕,精力充沛,显得富有自信,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教学气氛。如果老师萎靡不振,无精打采,显得疲惫不堪,学生就会感到兴味索然乃至不快。一个精神饱满、神情自然的老师往往也会给人留下自信、乐观、进取和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印象,神情倦怠、精神涣散或者表现出紧张局促、手足无措,都会给学生留下不成熟、不专注、看不起人的印象。 因此,教学中始终要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学生,对他所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并随对方的言谈举止做出自然得体的反应。 也就是要别人喜欢自己,自己要先喜欢别人;要吸引对方的注意,先要注意对方。 第二,仪表整洁,衣着得体。 衣着服饰能反映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修养,如果一个人的服 饰能与自己的气质、职业一致,与自己的形体、年龄协调,与当时的气氛和场合相符,那将使得他显得更潇 洒精神,更讨人喜欢。 第三,谈吐幽默,言语高雅。 谈吐能直接反映出一个老师是博学多识还是孤陋寡闻,是接受过良好教育还是浅薄无知。一个不善言谈、沉 默寡言的人很难引起学生注意。在课堂外能侃侃而

大雪落尽,长街延展,一轮明月下守望着一棵孤独的树,那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题记 走近你,没有熟悉的词能修饰你睿智的笔触。眼冷心热的你在凡尘中穿梭,梦里不停地构筑着赤子的社会。在这样一个文化屈从政治的环境里,你是孤树一帜的庄子,永远在世人不可亵渎的境界中做着一个个美丽的梦。 你不求名利,不求富贵,面对朝堂之邀你仍可以兀自悠闲垂钓。总是你明白,隐居是对清洁的放逐,你也只能居于山野。你对世俗的嘲弄也只是你无奈的伪装吧? 远离庙堂,走近江湖。你脱离了尘世的是是非非,构建着只属于自己的精神江湖。 如果说儒家是封建制度的产物,是有千万追逐名利的儒生顶起来的,那么你,庄子,只是纯粹,用你的人格魅力在博大的中华文化中屹立不倒。 你心中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赤子之心又是什么?易中天教授说,你心中的社会,用八个字概括,便是人如赤子,民如野鹿。即人人都是无欲无求的,没有思想,没有欲望,如同初生之婴儿,自然人人都是幸福的;百姓都如野生的动物一样,想吃便吃,想睡便睡,不要政府,不要官吏,那么这个社会也是没有痛苦的。我不懂,你口中这样浑浑噩噩的人民,怎么会是幸福的? 或许,你的思想,真是凡人不能企及的。 再次走近你,竟不再迷惑。若真能人如赤子,民如野鹿,也许真的会没有苦难与哀痛。你高栖于世人之上,俯视着众生,离我们那么远,又离世界的核心那么近。你以弃尘绝然的姿态筑起了略显孤寂的精神城堡,影响着一代代炎黄子孙。 你一遍遍的构筑这影影绰绰的精神家园,一遍遍重温着那个关乎世界的梦。你精神的城堡,似乎仍旧遥远地不可企及。你的灵性,你的自然,你的神秘,一次次闯进我幼稚的心灵。于是在某个午后,怀着近乎崇敬的心灵,不住地品读你的精神世界。 你如同迷宫般的思想指引着我,吸引着我,也影响着我。品味你,无论站在怎样的高度,都弥补不了云泥般的差距。 庄子,一轮孤月下守望的一株孤独的树,那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妩媚。

WENHUALUNTAN 文化论坛 浅谈教师的人格魅力 ■谷文忠 当今社会是一个更加民主更加富 有生机的社会,也是一个更能体现主体 人格的时代。我们的学生要在未来的社 会立足、发展,就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 人格不是在真空中发展的,而是在一定 条件和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它植根与 人与人之间各种不同关系中。因此,一 个健全人格必须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形 成。学校是实施教育的必要场所,是青 少年人格塑造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教 育工作者更应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努 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 康的发展。 所谓人格,就是“个人相对稳定的 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 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爱好 和倾向等。它们是在一定生理素质的基 础上,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和巩固的。” (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由此可见:一个人的人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不断 完善和提高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们 教师的人格,是教师在学生、工作和生 活的历程中,有意识地严格要求自己而 形成的,用教师的人格去感染学生。 一、教师真挚的爱心会温暖学生的 情感 “爱心”是教师必备的人格内容,是 教师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是教育永恒的 主题。古今中外,凡伟大的教育家都是 充满爱心的人。孔子有“君子学道则爱 人”之语。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说: “人类的爱是心灵和肉体、智慧和思 想、幸福和义务的结合。” 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热爱儿 童。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先生、曹铁云、 张玉仁等,在他们的经验之谈中无不谈 及对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当今社会是 一个充满民主和人道的社会,教师只有 理性的分析不同学生的心理,以爱心为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苏轼人格魅力之所在 前言 “东坡何罪,唯以名太高”,东坡的才干,锋芒毕露却又深沉高远。历代关于苏轼的作品的分析,文学地位的排定,从未断绝。只是“文乃人之精血”,只有了解苏轼,了解苏轼的品行才干,为人之道,了解他的人格魅力,能体会其作品的奥妙所在。此文以综合前人关于东坡人生的评价,原因探讨等方面的内容,以为自制文章之所用。 一:国人对苏轼为人的评价 苏轼为人,天下人皆津津乐道。《宋史》评论说:“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1]欧阳修评价说:“不意后生能达斯里也。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同时期,张方平亦说:“苏轼敏尤可爱。”[2]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写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3]南宋时期,宋高宗说:“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4]而宋孝宗在评论苏轼一生所为时感慨:“负其豪气,志在行其所学。”[5] 近代之人关于苏轼评价的,莫不以林语堂的评价为尊:“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6]台湾学者陈师雄说:“稍有知识之国人,谈及苏轼,几乎无人不知,苏轼乃中国读书人之典范,亦即士一阶层,所愿效法之模范,悬为行为之准则。”[7] 二:苏轼影响力深远的原因 《康震评说苏东坡》:“苏轼是艺术天才、渊博学者、踏月酒徒和爽直诙谐的神奇组合。事实上,苏东坡的知名度和魅力远远大于苏子瞻。在大众眼里,东坡这个称呼具有更浓厚的草根意味,更为平易近人,也因此在民间拥有更大的影响力。”[8]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我不相信我们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孝宗赐

2019年湖北省名校联盟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3月份)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已广为流传,其内涵主要是对贵族或执政者的专称,而较少涉及人格内容的道德意蕴。如《尚书》卷十三说:“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这里的“君子”,显然是执政者或贵族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通过孔子从不同侧面的反复解说和阐发,“君子”一词被赋予许多优秀道德的内涵,成为一种理想人格模式的称谓。 翻开《论语》,有关“君子”的论述俯拾即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尊贤而容众,喜善而矜不能”,等等。这表明,孔子常在君子与小人的对举和比较中,肯定和褒扬君子是他心目中的道德高尚之人。在《论语》里,孔子也数次提到“圣人”,但他明确对弟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这就是说,圣人难以看见,也难以企及,但君子能够见到,也可以并应该努力做到。 作为孔子精心勾勒和塑造的可望可及、可学可做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在中华文化数千年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推崇。《周易》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被张岱年等学者认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涵的最佳概括。《孟子》中“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论述,使君子人格的内蕴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远。值得注意的是,君子不仅是儒家着力打造和推举的理想人格形象,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概念及其人格内涵也颇为认同。人们耳熟能详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就是《庄子?山水》中的名言。荀子在构建礼法体系时强调“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在荀子看来,一个崇尚礼法的社会,如果没有君子这样品行高尚的人来参与和维护,那将会失去构建礼法社会的基本前提。 后来,思想家对“君子”概念的引述和阐发同样不胜枚举。从西汉的董仲舒到东

班主任如何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 班主任如何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班主任人格魅力塑造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班主任,作为学生政治思想的领路人,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者,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千万不要以为“严”是管理班级的唯一法宝,更不要以为“严格”就是严厉,是惩罚。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味地严格管理,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胆小怕事,厌学,甚至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班主任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就要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那么,班主任如何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呢? 一、塑造人格魅力,班主任应有“童心”。 1.童心让班主任走进学生的生活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发现有个学生没听课,在低头摸着什么。我从他的课桌里拿出一看,是几条黑黑的幼蚕。看得出他很紧张,红着脸,胆怯地望着我。其他学生也屏气凝神,看我的反应。我微笑着说:“哦,小家伙,是你们在捣蛋!”我又话锋一转,对这位学生说:“上课不认真,我得惩罚你。你每天都要向我汇报它们的情况,不能偷懒哦!” 下课后学生们围着我,都争着跟我说蚕的情况。原来有很多学生养了蚕,只是怕我不同意,没有带来学校。听了学生的介绍,我才知道他们对蚕是那么的了解。后来,我让学生送几条幼蚕给我喂养,学生们成了我的指导老师。 作为班主任,要拥有一颗童心,怀着童心与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学习。孩子们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我们要尊重他们,允许、鼓励他们去观察、发现。让孩子们在主动探索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修正自己的经验。 2.童心可以拉近师生距离。 有一次,学校要举行广播体操比赛,但是我班很多学生动作还不标准。上体育课时,学生们在认真练操。我看着看着,不免童心大发,情不

论庄子的人格魅力 摘要:庄子不但是一个文学家与哲学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而且是一位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其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一、提倡“天人合一”,积极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二、他对生命有着强烈的热爱与追求,以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来审读生命,对待死亡。三、对自由有着执著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体现了他追求个体生命逍遥无待的浪漫风度;对现实自由的追求,体现了对自由人格尊严的维护。四、在他恬淡怡然,闲适平和的心态之下,蕴藏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尤其体现在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上。 关键词:庄子;天人合一;热爱生命;追求自由;批判精神 On the Personality Charm of Zhuang zi Abstract: Zhuangzi not only is a writer but also is a philosopher. He left us very rich spiritual inheritance and he was a special person who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 and unique personality charm. His personality charm mainly displays in four aspects: Firstly, he advocated “nature and human united together”, encouraged that human would get along with nature and itself harmoniously. Secondly, he has the very deep love and pursue to life, he read life, treat to death by his optimistic outlook of life. Thirdly, he has the inflexible pursue to freedom. He pursue to spiritual free shows that he pursue the romantic style of carefree individual life. He pursued the reality free shows that he protected the free personal dignity. Fourthly, there was very strong criticism, especially criticize to the dark reality at that time under his gentle point of view. Key words:Zhuangzi; Nature and human united together; Deep love to life; Pursue to freedom; Criticism 中国古代典籍,可谓汗牛充栋,许多文人圣哲的名字也因而留在历史文化的功德碑上。而庄子,在这众多的贤圣雅士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的《庄子》则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作为一名文学家,庄子用奇伟瑰怪的寓言来寄托自己诗意的人生观,所以,闻一多评说他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1](P280-281)因此,“在文学上庄子的独特风

浅谈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 李君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培养德才兼备的跨世纪人才是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然而,教师能否在教学中,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也就是有怎样的教师,就会教出怎样的学生。教师应德才兼备,智慧如泉水喷涌,道德言行可作别人的榜样。 教学工作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人格魅力呢?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形成独特的鲜明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教师人格高尚、完美,就对学生有感染力,使学生产生敬佩、依赖、亲切感,教育效果就好。那么,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如何呢? 1、优秀的品格可使学生产生敬佩感。教师的品格主要包括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等,它反映在教师的一切言论和行动之中。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业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确实如此,优秀的品格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力,会使学生效仿。所以,教育学生是一个过程,不管教师自觉不自觉,对学生都起作用,产生影响。不是正面作用,就是负面作用,对学生的影响不可能是“零”。例如,做几年班主任,有些学生走路,说话,写字都有班主任的影子,这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结果。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成长、成人、成才、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教师应通过自身的表率作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故此,教师应修炼自身素养,完善自身人格至为重要。 2、用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情感是对客观事物好恶倾向的内在反映或对别人所持态度的体验,往往以鲜明的、热烈的情绪表现出来。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深处的崇高感情,是教师对学生态度上的和蔼和严肃,行动上的严格要求和细致关心的和谐与统一。“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如果把真挚的师爱运用于教学之中,学生就会从内心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从而专心地听讲,真诚地接受,甚至会更加勤奋学习。反之,无视学生的特点,感情上产生对立、反感,那么再好的教学都会产生逆反,会被理解为说教,更谈不上教书育人。为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寻找学生的动情点,采用恰当的手段加以逐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向善,向上的健康情感;对学生要亲切,要以鼓励,扶持,肯定的积极态度,去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相互融合的效果。 3、用渊博的知识魅力使学生产生信服感。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甚至是一股“长流水”。教师丰富的智力生活、知识如长流水,才可能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杨帆远航。教师如具有较宽知识面或在某一方面的特长,会使学生产生信服感、敬佩感。这种信服和敬佩感就像一种心理磁铁吸引着学生自觉地接受影响。因为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会使学生感到同他在一起,听他讲课会增见识、解难题,排优虑、长志气,就会专心听他的教诲和接受他所讲的道理。反之,如果一个教师缺乏丰富的知识,甚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谈不上对学生的吸引和好的教学效果了。 4、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有效地运用知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