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机械制造工艺学知识点汇总 全 (复习资料)

机械制造工艺学知识点汇总 全 (复习资料)

机械制造工艺学知识点汇总  全  (复习资料)
机械制造工艺学知识点汇总  全  (复习资料)

粗基准概念:以未加工的表面为定位基准的基准。

精基准概念:以加工过的表面为定位基准的基准。

精基准的选择:1基准重合原则2统一基准原则3互为基准原则4自为基准原则5便于装夹原则6 精基准的面积与被加工表面相比,应有较大的长度和宽度,以提高其位置精度。粗基准的选用原则:1保证相互位置要求2保证加工表面加工余量合理分配3便于工件装夹4粗基准一般不得重复使用原则(1、若必须保证工件上加工表面与非加工表面间的位置要求,则应以不加工表面作为粗基准;2、若各表面均需加工,且没有重点要求保证加工余量均匀的表面时,则应以加工余量最小的表面作为粗基准,以避免有些表面加工不起来。3、粗基准的表面应平整,无浇、冒口及飞边等缺陷。4、粗基准一般只能使用一次,以免产生较大的位置误差。)

生产纲领: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进度计划。备品率和废品率在内的产量

六点定位原理:用来限制工件自由度的固定点称为定位支承点。用适当分布的六个支承点限制工件六个自由度的法则称为六点定位原理(六点定则)

组合表面定位时存在的问题:当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合表面作为定位基准定位时,由于工件的各定位基准面之间以及夹具的各定位元件之间均存在误差,由此将破坏一批工件位置的一致性,并在夹紧力作用下产生变形,甚至不能夹紧

定位误差:由于定位不准确而造成某一工序在工序尺寸或位置要求方面的加工误差。

产生原因:

1工件的定位基准面本身及它们之间在尺寸和位置上均存在着公差范围内的差异;

2夹具的定位元件本身及各定位元件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尺寸和位置误差;

3定位元件与定位基准面之间还可能存在着间隙。

夹紧装置的设计要求:

1夹紧力应有助于定位,不应破坏定位;

2夹紧力的大小应能保证加工过程中不发生位置变动和振动,并能够调节;

3夹紧后的变形和受力面的损伤不超出允许的范围;

4应有足够的夹紧行程;

5手动时要有自锁功能;

6结构简单紧凑、动作灵活、工艺性好、易于操作,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斜楔夹紧机构:(1)斜楔结构简单,有增力作用。(2)斜楔夹紧的行程小。(3)使用手动操作的简单斜楔夹紧时,工件的夹紧和松开都需敲击

螺旋夹紧机构:该机构具有结构简单、工艺性好、夹紧可靠、扩力比大以及行程不受限制等优点,故应用广泛。缺点是动作慢、效率低。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概念:规定产品或零部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是一切有关生产人员都应严格执行、认真贯彻的纪律性文件。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作用:

1是组织车间生产的主要技术文件,据其进行生产准备。车间一切从事生产的人员都要严格、认真地贯彻执行工艺文件,才能实现优质、高产、低耗。

2是生产准备和计划调度的主要依据。有了工艺规程,在产品投产之前就可以进行一系

列的准备工作,并可制订进度、调度计划,使生产均衡、顺利。

3是新建或扩建工厂、车间的基本技术文件。新、扩建工厂、车间时,只有依据工艺规程、生产纲领,才能确定机床的种类、数量,工厂、车间面积等。

制订工艺规程的原始资料:是产品图样、生产纲领、现场加工设备以及生产条件等,同时由生产纲领确定了生产类型和组织形式。

制订工艺规程的原则:可靠地保证零件图样上所有技术要求的实现;必须满足生产纲领的要求;在满足前两者的前提下,一般要求工艺成本最低;尽量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生产安全。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程序:

1、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2、选择毛坯;

3、设计工艺过程:包括划分工艺过程的组成、选择定位基准及零件表面的加工方法、安排加工顺序和组合工序等;

4、工序设计:包括选择机床和夹具、确定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及公差、确定切削用量、计算工时定额等;

5、编制工艺文件。

工序: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对同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安装:工件经一次装夹后所完成的那部分工序。

工位:一次装夹后,工件在加工过程中如作若干次位置的改变,则工件在每一个位置上所进行的那部分工序。

工步:在加工表面、加工工具、切削速度和进给量都不变的情况下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序。走刀:刀具对工件的每一次切削。

经济加工精度:指在正常加工条件(正常加工条件:采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设备、工艺装备和标准技术等级的工人,且不延长加工时间。)下所能保证的加工精度。

工艺顺序的安排原则:1先加工基准面再加工其他表面2一般情况下先加工平面再加工孔3先加工主要表面再加工次要表面4先安排粗加工工序再安排精加工工序5、易出现废品的工序应适当前移,次要表面的加工应往后放。

热处理工序的安排:1、退火与正火:安排在机械加工之前。目的是改变材料的硬度,以利于切削。2、时效:用于消除残余应力。3、淬火:可以提高机械性能。一般需配合回火,安排在磨削之前。4、渗碳与氮化:变形大,故一般安排在精加工之前。5、表面处理:可提高零件的抗腐蚀能力、耐磨性等。一般安排在工艺过程的最后。

工序分散:将工艺路线中的工步内容分散在更多的工序中去完成。工序集中:是使每个工序中包括尽可能多的工步内容。使总的工序数目减少,夹具的数目和工件的安装次数也相应地减少。

工序分散的特点:1、设备夹具简单、易调整,对工人技术水平要求较低,便于工人掌握;2、有利于选用最合理的切削用量;3、设备数量多、生产面积大、工艺路线长。

工序集中的特点:1、有利于采用高效的专用设备和工艺装备,显著提高生产率;2、减少了工序数量,缩短了工艺过程,简化了生产计划和组织工作;3、减少了设备数量、操作工人数量和生产面积;4、减少了工件的装夹次数,缩短了辅助时间,并有利于保证工件的位置精度;5、专用设备、工艺装备投资大,调整维修费事,生产准备时间长、转产难。

机械产品生产过程:指从原材料开始到成品出厂的全部劳动过程。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阶段划分:粗加工阶段半精加工阶段精加工阶段精密、光整加工阶段划分优点:粗加工时,切削层厚,切削热量大,利于消除因热变形带来的加工过误差、粗加工留在工件表层残余应力产生的加工误差;避免后续加工划伤以加工好的加工面;利于及时发现毛坯缺陷;利于合理使用设备(精粗机床);利于合理实用技术人员。

加工总余量:毛坯尺寸与零件设计尺寸之差加工总余量为所有工序余量的和

加工余量的组成(影响因素):1、上工序的表面粗糙度Ry和表面缺陷度Ha;2、上工序的尺寸公差T a 3、上工序形成的表面形状及空间位置误差e a 4、本工序的装夹误差ε b 5、上工序产生的表面缺陷层T缺a:包括冷硬层、气孔夹渣、氧化皮、裂纹等:根据工序尺寸公差确定;;:包括定位和夹紧误差。

时间定额:在一定生产条件下,规定生产一件产品或完成一道工序所需消耗的时间。

组成:基本时间、辅助时间、布置工作地点时间、休息和生理需要时间、准备与终结时间过定位的解决方法:(同方向上可移动;可调支承;自位支承)1 采用大端面和短销组合定位2 采用长销和小断面组合定位3 采用大端面和长销组合定位

切削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始误差的影响,会使刀具和工件间的正确几何关系遭到破坏引起加工误差。原始误差在敏感方向上时加工误差最大。

误差敏感方向:原始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最大的方向(通过切削刃的加工表面的法向)。

误差复映:当车削有圆度误差的毛坯时,由于工艺系统受力变形的变化而使工作产生相应的圆度误差

减小误差复映的措施:提高工艺系统刚度减少进给量增加走到次数

影响机床部件刚度的因素:联接表面间的接触变形;零件间摩擦力的影响;接合面的间隙;薄弱零件本身的变形

减小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影响的措施:提高工艺系统的刚度;提高联接表面的接触刚度;采用合理的装夹和加工方式(1、降低切削用量2、补偿工艺系统有关部件的受力变形3、采用恒力装置)

跃进(爬行)现象:对于各种机械减速的微量进给机构,理论上讲手轮每转动一小格,工作台应相应进给一定的数值。实际上开始转动手轮时,只能消除内部间隙,工作台并不移动,直到手轮转动到某一角度时,工作台才突然移动一个较大的距离,而后又停止。工作台在进给手轮低速微量进给转动过程中,由不动到移动,再由移动到停滞不动的反复过程称之为跃进现象。

产生原因:进给机构中各相互运动表面之间存在着摩擦力(特别是工作台与导轨之间),开始时阻止工作台移动,并促使整个进给机构产生弹性变形。随着进一步转动手轮,使其弹性变形程度和产生的弹性力P增大到能够克服工作台与导轨之间的静摩擦力f u0(即P1≥f u0)时,工作台开始移动,并产生一个加速度,使工作台移动一个较大的距离。之后,因弹性力P减小到小于动摩擦力f u(即f u≥P2)时而停止移动。如此周而复始而产生跃进现象。

工艺系统刚度:是指工件在切削力法线方向fy的作用下,刀具相对于工件在该方向上的位移y的比值。

工艺系统刚度曲线:

1力与变形不成直线关系,说明不是纯粹的弹性变形;

2加、卸载曲线不重合,其包容面积说明损失在内部摩擦和塑性变形上的能量;

3卸载后恢复不到起点,说明有塑性变形;

4反复多次加、卸载后,起、终点逐渐接近直至重合,说明塑性变形越来越小,最终不再有塑性变形。

减少工艺系统热变形对加工精度影响的措施:1、减少热量的产生及其影响2、加强散热能力3、控制温度变化,均衡温度场4、采取补偿措施5、改进机床结构6、控制环境温度

分布曲线存在的问题:

1分布曲线法不能反映出零件加工的先后顺序,也就无法把按一定规律变化的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区分开;

2需在全部一批零件加工完之后才能绘制出分布曲线,不能在加工过程中提供控制工艺过程的资料,即只能为下批工件的加工提供参考。

保证和提高加工精度的主要途径:(误差预防、误差补偿)1、减少或消除原始误差2、补偿或抵消原始误差3、转移原始误差4、分化或均化原始误差

加工表面质量包括:加工表面的几何形貌和表面层材料的力学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

加工表面的几何形貌:包括表面粗糙度、表面波纹度、纹理方向和表面缺陷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零件乃之产品的使用性能和寿命都有显著影响:1对耐磨性、零件工作精度及保持性的影响2对抗腐蚀性能的影响3对疲劳强度的影响4对配合性质的影响

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影响因素:1、几何因素2、物理因素3、工艺系统振动

几何因素:粗加工(H=f/(cot kr+cot kr')式中f—刀具的进给量;kr、kr'—刀具的主、副偏角。)精加工(H=rε(1-cosα/2)化简:H≈f2/8rε)

减小措施:1、选用合理的刀具几何角度;2、减小进给量;3、选用具有直线过渡刃(修光刃)的刀具。合理选择切削液。

物理因素:切削用量的影响:进给量f (进给量越大越粗糙)切削速度v(v越高,粗糙度亦越好;v较低时表面质量显著下降)切削深度(正常情况下,切削深度对粗糙度的影响不大。当切削深度很小时,由于刀刃存在一定的刃口半径ρ,会出现挤压、打滑和周期性地切入加工表面等现象,从而对粗糙度产生影响。)工件材料性能的影响(工件材料的韧性和塑性越好,切削后的粗糙度越差。相反晶粒越均匀,粒度越细,越能获得好的粗糙度。)刀具材料的影响:刀具的材料不同,其化学成分也不同。加工过程中,前、后刀面的硬度、粗糙度的保持性、与工件材料金属分子的亲合性、与切屑和加工表面间的摩擦系数均不相同,由此影响了刃口的锋利、积屑瘤的产生及塑性变形的程度。此外,适当增大刀具的前角和刃倾角,提高刀具的刃磨质量,合理地选择冷却润滑液等,也能有效地改善表面粗糙度。

工艺系统震动:工艺系统的低频振动使加工表面产生波度,高频振动则影响表面粗糙度。磨削加工:1、砂轮的粒度号越大(微粉号越小);2、砂轮速度v砂越高;3、工件速度v工越低;4、砂轮进给量f越小;5、磨削深度越小;6、空走刀次数越多;7、砂轮修整得越好。(表面粗糙度越好)

冷作硬化:切、磨削加工过程中,加工表面层产生的塑性变形使晶体间产生剪切滑移,晶格严重扭曲,并产生晶粒拉长、破碎和纤维化,引起表面层的强度和硬度都提高的现象。(或

称为强化)主要指标:硬化层深度h;显微硬度HV;硬化程度N(硬化程度取决于产生塑性变形的力、变形速度和变形时的温度。1、力越大,塑性变形越大,硬化程度也越大;2、变形速度越大,变形越不充分,硬化程度减小;4、变形时的温度不仅影响塑性变形程度,还影响金相组织的恢复程度,当温度超过(0.25~0.3) 金属熔化温度时,就会部分甚至全部地消除冷作硬化现象。)

影响表面层冷作硬化的因素:

切削用量:影响较大的是v和f。

v增大,N和h都减小,其原因一是v增大使温度增高,有助于冷作硬化的恢复;二是v增大使塑性变形程度减小。

f增大,切削力增大,塑性变形严重,f较小时,刃口圆角在加工表面上的挤压次数增多,故都使硬化现象增大。

刀具几何形状:刃口圆角和后刀面的磨损量越大,冷作硬化程度和深度也越大。

被加工材料性能:硬度越低,塑性越大,冷作硬化现象越严重。

减小表面层冷作硬化的措施:1、合理选择刀具的几何形状,增大前、后角,减小刃口半径。

2、限制后刀面的磨损程度。

3、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增大v,适当减小f。

4、采取有效的冷却润滑措施。

影响磨削加工时金相组织变化的因素有:工件材料、磨削温度、温度梯度及冷却速度等。磨削烧伤:对于以淬火的钢件,很高的磨削温度往往会使表面层金属的金相组织产生变化,使表层金属硬度下降,使工件表面呈现氧化膜颜色,这种现象称为磨削烧伤。(回火烧伤、淬火烧伤、退火烧伤)

减小磨削烧伤的工艺途径:1正确选择砂轮2合理选择磨削用量3改善冷却条件4选用开槽砂轮

磨削淬火钢特别是高合金钢时,很容易产生以下三种烧伤:

1回火烧伤:磨削区温度超过马氏体转变温度而未超过相变临界温度时,原来的马氏体将产生回火现象,转化成硬度降低的回火组织(回火索氏体或屈氏体);

2淬火烧伤:若超过其相变临界温度,由于冷却液的急冷作用,使表面最外层出现二次淬火马氏体组织,硬度增高,其里层因冷却较慢仍为回火组织;

3退火烧伤:若干磨温度超过临界相变温度,由于冷却速度较慢而使表面硬度急剧下降。表层金属产生残余应力的原因:由于塑性变形只产生表面层,而表面金属的比容增大和体积膨胀,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与它相连的里层金属的阻碍,这样就在表面层内产生了压缩残余应力,而在里层就产生拉伸残余应力。

影响车削表层金属残余应力的工艺因素:1切削速度和被加工材料的影响2前角的影响

影响磨削残余应力的工艺因素:1磨削用量的影响2工件材料的影响

表面强化工艺:通过冷压加工方法使表面层金属发生冷态塑性变形,以减小表面粗糙度值,提高表面硬度,并在表面层产生压缩残余应力的表面强化工艺。1喷丸强化2滚压加工

减小残余拉应力、防止表面烧伤和裂纹的工艺措施:

1合理选择磨削用量

2提高冷却效果

3提高砂轮的磨削性能

合理选择磨削用量:

增大磨削深度a p,会使表面温度升高;

增大工件和砂轮速度v工、v砂,也会使温升增大,但其影响程度不如a p大;

增大横向进给量f会降低表面温度;

v工越大,表面附近的温度梯度越大,因此即使产生烧伤层也很薄,一般在后续无进给磨削或研磨、抛光等工序中即可去除。但v工增大后,表面粗糙度会变差,若相应提高v砂即可解决。

提高砂轮的磨削性能:

可通过采取提高磨粒硬度和强度、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粘结剂、改变砂轮的表面结构等措施,来达到提高磨削性能之目的。

装配单元:为保证有效地进行装配工作而将机器划分为若干能进行独立装配的部分。

套件:在一基准零件上,装上一个或若干零件构成的部分。为此进行的装配工作称为套装。组件:在一基准零件上,装上若干套件及零件构成的部分。为此进行的装配工作称为组装。部件:在一基准零件上,装上若干组件、套件及零件构成的部分。为此进行的装配工作称为部装。

整机:在一基准零件上,装上若干部件、组件、套件及零件构成的整个机器。

为此进行的装配工作称为总装。

装配工艺系统图:表明产品零、部件间相互装配关系及装配流程的示意图。

装配精度:装配后实际性能参数与理想性能参数的符合程度。

一般机械产品的装配精度包括:1、零部件间的尺寸精度;2、相对运动精度;3、相互位置精度;4、相互配合精度。

装配尺寸链:以某项装配精度指标(或要求)作为封闭环,查找所有与该项精度指标有关零件的尺寸(或位置要求)作为组成环而形成的尺寸链。

装配尺寸链按几何特征和所处空间位置的不同分为:

长度尺寸链角度尺寸链平面尺寸链空间尺寸链

装配尺寸链计算方法:

有极值法和概率法两类。

极值法简单可靠,但当封闭环精度要求较高、组成环又较多时,计算出的组成环公差甚至无法用机械加工来保证。

大量生产时可用概率法计算。

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1、互换装配法:在装配过程中,零件互换后仍能达到装配精度要求的装配方法 1完全互换装配法:在全部产品中,装配环不需要改变其大小和装配位置,装配后即能达到装配精度要求。特点:装配质量稳定可靠,装配过程简单,生产效率高,易于实现装配机械化、自动化,便于组织流水作业和零部件的协作与专业化生产,有利于产品的维护和零部件的更换。但是当装配精度要求较高时,尤其是组成环数目较多时,零件难以按经济精度加工。应用:这种装配方法常用于高精度少环,或者低精度多环的大批量生产装配中。

1、大数互换装配法:在绝大多数产品中,装配环不需要挑选或者改变其大小和位置,装配后即能达到装配精度的要求,但少数产品出现废品的可能性。特点:零件所规定的公差比完全互换装配法所规定的公差大,有利于零件的经济加工,装配过程与完全互换法一样简单、方便。但在装配时应采取适当的工艺措施,以便产品因超出公差而产生废品的可能性。应用:这种装配方法适用于组成环较多,装配精度较高的场合

2、分组装配法:在零件加工时,常将个组成环的公差相对完全互换法所求数值放大数倍,使其尺寸能按经济精度加工,再按实际测量尺寸将零件分为数组,按对应组分别进行装配,以达到装配精度要求。应用:在大批生产中,对于成环数较少而装配精度要求较高的部件

3、选择装配法:将尺寸链中组成环的公差放大到经济可行的程度,然后选择合适的零件装配,以保证装配精度的要求。适于精度要求高,组成环数少的大批量生产。

4、修配法是将尺寸链汇总各组成环按经济加工精度制造。适于小批量生产,装配精度要求高,组成环数多的场合。修配的方法:单件修配法,合并加工修配法自身加工修配法

调整装配法:装配时,用改变产品中可调整零件的相对位置或选用合适的调整件以到达装配精度的方法。适于精度要求高,组成环数多,不能用互换法时。

分组装配法的条件和要求:

1要保证分组后各组成环的配合性质、精度与原来的要求相同。因此,配合件的公差值应相等,公差增大要同向,增大的倍数即为分组数。

2要保证零件分组后在装配时能够配套。

3分组不宜太多,以能经济地加工为原则。

4分组公差不准随意缩小,以符合装配精度为原则。

各种装配方法的选择原则:

1只要组成环零件的加工比较经济可行时,优先采用完全互换装配法;

2封闭环公差要求较严、批量较大、组成环较少时,可采用分组装配法;

3封闭环公差要求较严,环数多时采用调整装配法;

4用其它方法不便或单件小批生产时采用修配装配法。

制订工艺规程的方法、步骤及内容如下:

1、准备原始资料;

2、熟悉和审查产品的装配图;

3、确定装配方法与装配的组织形式;

4、划分装配单元,确定装配顺序;

5、装配工序的划分与设计;

6、填写装配工艺文件;

7、制订产品检测与试验规范

一般装配顺序是:1、工件要预先处理,如去毛刺、清洗、防锈等。2、先基准件、重大件,以保证稳定性。3、先复杂件、精密件、难装配件的装配,以保证装配顺利进行。4、先进行易破坏装配质量的工作,如冲击、加热装配等。5、集中安排使用相同设备、工装的装配。6、处于基准件同一方位的装配应集中进行。7、电线、油路的安装应与相应工序同时进行。8、易燃、易爆、易碎、有毒物质或零部件的安装应放在最后,以减少防护。

钻模的分类:回转式钻模、固定式钻模、翻转式钻模、盖板式钻模

钻模板:固定式钻模板,铰链式钻模板,可卸式钻模板,悬挂式钻模板

钻套:固定钻套、可换钻套、快换钻套、特殊钻套

铣床夹具的对刀:单件试切;数件试切;利用样件或对刀装置对刀

用对刀装置对刀时,影响精度的因素有:

1测量调整误差:如δ的测量误差;

2定位元件定位面相对于对刀装置的位置误差:要正确确定对刀块对刀表面的位置尺寸及公差,并以定位元件定位面为基准标注,避免基准转换。

留有间隙δ的原因:

避免刀具与对刀块直接接触,造成两者擦伤;便于用塞尺测量接触情况,以控制尺寸。一般取δ=1~3。

机床夹具设计的一般步骤:1、研究原始资料、分析设计任务;2、确定夹具的结构方案;3、绘制夹具总图;4、确定并标注有关尺寸、配合和技术条件

制定工艺规程原则:保证产品装配质量,力求提高质量,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合理安排装配质量和工序尽量减少钳工手工劳动量,缩短装配周期提高装配效率;尽量减少装配占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生产率;尽量减少装配工作所占成本

其原始资料:从产品的装配图及验收技术标准;产品的生产纲领;生产条件

查找尺寸链注意的问题:装配尺寸链应进行必要简化;装配尺寸链组成的“一件一环”;装配尺寸链的“方向性”

车削及铣、刨削时热量分配与切削速度之间的关系:

高中数学双曲线抛物线知识点总结

双曲线 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是常数2a(2a< )的点的轨迹。 方程 22 22 1(0,0)x y a b a b -=>> 22 22 1(0,0)y x a b a b -=>> 简图 范围 ,x a x a y R ≥≤-∈或 ,y a y a x R ≥≤-∈或 顶点 (,0)a ± (0,)a ± 焦点 (,0)c ± (0,)c ± 渐近线 b y x a =± a y x b =± 离心率 (1)c e e a = > (1)c e e a = > 对称轴 关于x 轴、y 轴及原点对称 关于x轴、y 轴及原点对称 准线方程 2 a x c =± 2 a y c =± a 、 b 、 c 的关 系 222c a b =+ 考点 题型一 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给出渐近线方程n y x m =±的双曲线方程可设为2222(0)x y m n λλ-=≠,与双曲线 22221x y a b -=共渐近线的方程可设为22 22(0)x y a b λλ-=≠。 2、注意:定义法、待定系数法、方程与数形结合。 【例1】求适合下列条件的双曲线标准方程。 (1) 虚轴长为12,离心率为 54 ; (2) 焦距为26,且经过点M(0,12); (3) 与双曲线 22 1916 x y -=有公共渐进线,且经过点(3,23A -。 _x _ O _y _x _ O _y

解:(1)设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22221x y a b -=或22 221y x a b -=(0,0)a b >>。 由题意知,2b=12,c e a ==54 。 ∴b=6,c=10,a=8。 ∴标准方程为236164x -=或22 16436 y x -=。 (2)∵双曲线经过点M(0,12), ∴M (0,12)为双曲线的一个顶点,故焦点在y 轴上,且a=12。 又2c =26,∴c =13。∴2 2 2 144b c a =-=。 ∴标准方程为 22 114425y x -=。 (3)设双曲线的方程为22 22x y a b λ -= (3,23A -在双曲线上 ∴(2 2 331916 -= 得1 4 λ= 所以双曲线方程为22 4194 x y -= 题型二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方法思路:解决双曲线的性质问题,关键是找好体重的等量关系,特别是e、a、b 、c四者的关系,构造出c e a = 和222 c a b =+的关系式。 【例2】双曲线22 221(0,0)x y a b a b -=>>的焦距为2c,直线l过点(a,0)和(0,b ),且点(1, 0)到直线l的距离与点(-1,0)到直线l 的距离之和s ≥4 5 c 。求双曲线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解:直线l 的方程为 1x y a b -=,级bx +ay-ab=0。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且a >1,得到点(1,0)到直线l的距离12 2 d a b = +, 同理得到点(-1,0)到直线l 的距离22 2 d a b = +,

自考美学复习资料汇总

柏拉图 1,柏拉图《大希庀阿斯篇》讨论美的本质的论著。2,理念论(柏拉图)回忆说、迷狂说(柏拉图) 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并且把崇高和优美并举的西方美学家;, 4,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 5,柏拉图首次提出“美本身”问题; 劳动先于艺术是普列汉诺夫提出的; 杜威《艺术即经验》以审美经验为美学研究对象的美学代表作。 蒋孔阳先生《美学新论》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尼采《悲剧的诞生》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有关; 尼采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明确的区别开来的美学家。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绝对精神论(黑格尔)先验主体论(康德)基本本体论(海德格尔)时间存在论(马克思)解释学理论(狄尔泰)尼采和克尔凯郭尔是的哲学是理性怀疑论的代表。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 康德提出“反思判断力” 康德认为崇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认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 艺术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是克罗齐、德拉克洛瓦; 焦虑说是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的有关悲剧情绪的观点;焦虑的首要特征表现为它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展示了自由的可能性。(罪孽说)

西方存在主义之父的丹麦著名哲学家克尔凯戈尔 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的关系: 惨的对象变成有趣的东西”; 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荷加兹、哈奇生、休谟 新自然主义派人物:托马斯.门罗 传统思想家:克罗齐 法国美学家阿尔贝.加托从艺术审美特征出发把艺术分为三类即:美的艺术、机械艺术、既有实用目的又使人获得审美愉悦的艺术; 马克思对人的存在的认识,包括三个阶段:自我意识-人自身-现实的人; 亚里士多德是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是悲剧理论史上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可以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日本学者中江肇民1883年从西方翻译的《威氏美学》出版;1750年美学之父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专著《感性学》; 意象主要类型包括:仿象、兴象、喻象、抽象;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2.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3.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第二课:《天气日历》 1.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 表格。 2.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 云量和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气温等。 第三课:《温度与气温》 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该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 2.一般情况下,同一天中午的气温要比早上高。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 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风向标测量,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测量风速的 仪器叫风速仪。 3.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即:0~12级。我 们也可以用风旗简要划分为:0级(无风)、1级(微风)、 2级(大风)。 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 1.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 有雨、雪、冰雹等。 2.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3.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将降水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 暴雨,共6个等级。 第六课:《云的观测》 1.天空中的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2.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阴天。3.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层云、积云、和卷云。层云是指靠近地面形成的扁平状 云; 积云是指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卷云是指纤细的羽状云。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1.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 化的一些规律。 2. 我们还可以借助动物、植物推测天气。 3. 常用的天气符号有:

(完整版)自考美学简答论述题复习资料

自考美学问答题复习资料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 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 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5、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 答: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②其次,美学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②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答:(1)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 10、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 答:因为:①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②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③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答: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

高中数学复习-抛物线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数学复习-抛物线 抛 物 线 ) 0(22>=p px y )0(22>-=p px y ) 0(22>=p py x )0(22>-=p py x 定义 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 和一条定直线l 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 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l 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MF M =点M 到直线l 的距离} 范围 0,x y R ≥∈ 0,x y R ≤∈ ,0x R y ∈≥ ,0x R y ∈≤ 对称性 关于x 轴对称 关于y 轴对称 焦点 (2 p ,0) (2 p - ,0) (0, 2 p ) (0,2 p - ) 焦点在对称轴上 顶点 (0,0)O 离心率 e =1 准线 方程 2 p x - = 2 p x = 2 p y - = 2 p y = 准线与焦点位于顶点两侧且到顶点的距离相等。 顶点到准线的距离 2 p 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p 焦半径 11(,)A x y 12 p AF x =+ 12 p AF x =-+ 12 p AF y =+ 12 p AF y =-+ 1. 直线 ,抛物线 , ,消y 得: (1)当k=0时,直线l 与抛物线的对称轴平行,有一个交点; (2)当k ≠0时, Δ>0,直线l 与抛物线相交,有两不同交点; Δ=0, 直线l 与抛物线相切,有一个切点; Δ<0,直线l 与抛物线相离,无公共点。 x y O l F x y O l F l F x y O x y O l F

(3)若直线与抛物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则直线与抛物线必相切吗?(不一定) 2. 关于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问题常用处理方法 直线l :b kx y += 抛物线 ,)0(φp ① 联立方程法: ???=+=px y b kx y 22 ?0)(2222=+-+b x p kb x k 设交点坐标为),(11y x A ,),(22y x B ,则有0φ?,以及2121,x x x x +,还可进一步求出 b x x k b kx b kx y y 2)(212121++=+++=+,2212122121)())((b x x kb x x k b kx b kx y y +++=++= 在涉及弦长,中点,对称,面积等问题时,常用此法,比如 a. 相交弦AB 的弦长 2 12 212 212 4)(11x x x x k x x k AB -++=-+=a k ? +=2 1 或 212 2122124)(1111y y y y k y y k AB -++=-+ =a k ?+=2 1 b. 中点坐标 ),(00y x M , 2210x x x += , 2 2 10y y y += ② 点差法: 设交点坐标为),(11y x A ,),(22y x B ,代入抛物线方程,得 12 12px y = 22 22px y = 将两式相减,可得 )(2))((212121x x p y y y y -=+- 2 121212y y p x x y y += -- a. 在涉及斜率问题时,2 12y y p k AB += b. 在涉及中点轨迹问题时,设线段AB 的中点 为),(00y x M , 021*******y p y p y y p x x y y ==+=--, 即0 y p k AB = , 同理,对于抛物线)0(22≠=p py x ,若直线l 与抛物线相交于B A 、两点,点),(00y x M 是弦AB 的中点,则有p x p x p x x k AB 0 021222==+= (注意能用这个公式的条件:1)直线与抛物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2)直线的斜率存在,且不等于零)

美学专题复习题答案

2013年秋期成人教育(专科)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第三部分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鲍姆嘉通在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中首次提出“美学”这一名称,这被认为是美学学科产生的标志。 2.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依据唯物主义哲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著名的美学命题。 3.马克思说,“(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4.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5.在认识论美学的五种形态中,德国古典美学最为重要,它的代表性人物是康德、席勒、黑格尔。 6.在中国现代的美学家中,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7.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美学观的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 8.王维国从20世纪初年起关注“美学”问题,借鉴西方自学观念和术语陆续撰写一系列美学与美育论文,由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 9.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宗白华倡导并亲身实践体验美学,提出了“艺术意境(意境或境界也对)”、“节奏”等重要概念,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10.清末明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接受了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说”,发挥了审美无功利观念。 11.在《古代社会》一书里面,(美国)摩尔根(L.H.Morgan)依照物质生产方式中技术发展的程度,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12.我国在上世纪 50年代出现过短暂而热烈的“美学讨论”,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形成了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和社论等多种不同学说及其争鸣场面。 13.美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形象性和感染性。 14.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 15.“泛审美”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趋向生活化、实用化、通俗化、和商业化,变成了人们生活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16.美感不是心灵所固有的,也非天然的禀赋,更不是神赐的迷狂,美感来源于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沉和浮 一、填空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沉浮)不同,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它可以用改变自身的重量改变沉浮。 4、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7、(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8、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

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9、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力(等于)重力, 物体就浮在水面上。 10、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1、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12、一块木头重N,小明用了3N的力把木头压入了水中,这时木头受到的浮力是8N。 13、橡皮、小石块、木块、泡沫、回形针等物体,在水中沉的物体有橡皮、小石块、回形针,在水中浮的物体有木块、泡沫。 14、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一个物体重0g,用弹簧秤测出它受到的浮力是60g,这个物体会上浮。一个物体重100g,用弹簧秤测出它受到的浮力是80g,这个物体会下沉。 16、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7、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18、测量比较液体密度的仪器叫比重计。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 40.简述美育的特点 41.简析“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 42.简述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美”的原因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43.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44.以王昌龄《采莲曲》为例试阐述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 附诗:荷叶罗裙一色载,芜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参考答案 40.(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2)不需要强制和勉强,是心甘情感、乐而忘返的。(3)使人不得不然,是动之以内,从情感角度打动人的。(4)不仅满足每个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5)美育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可以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41.(1)“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有对也有错。(2)对在它指明了美感与动物性性选择的关系。(3)错在它没有看到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本能。 42.(1)艺术作品美不美不在于所表现的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中的美、丑,均可成为美的艺术品的表现内容,艺术的创造性是最美的。(2)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43.(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44.(1)美感包括着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2)美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气息和触觉等这样一些永远在变化的形式因素。(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 美学试题(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简述审美关系的特征。 31.简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32.简述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 33.悲剧的基本特征。 34.美育的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36.举例说明艺术中技巧的审美价值。 参考答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是人与世界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存在。31.(1)审美经验的第一个阶段是呈现阶段,指的是主体借助感知对对象的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从而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 (2)审美经验的第二个阶段是构成阶段,指的是主体在想象等心理要素的作用下,完成审美对象的构 成活动; (3)审美经验的第三个阶段是评价阶段,指的是主 体对已经构成的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评价的过程。 32.(1)审美意象是精神性的,存在于心理活动中, 还未呈现为形式符号,有待凝定于一定的物质实在 中; (2)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 来,赋予—定的形式符号; (3)意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 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 (4)意象经过物态化和物化,便构成了现实的艺术 品,形式符号和物质实在便是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 直接结果。 33.(1)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 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 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 验。 34.[参考答案] (1)诉诸感性。(2)潜移默化。(3)能动性。 35.(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 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 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3)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 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36.(1)艺术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2)艺术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操作的过程。 (3)艺术操作技能与技巧是艺术中不可逾越的环 节。 (4)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不能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 与技巧,否则就会沦为匠艺。 美学试题(三)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30.如何理解美学研究方法的多层次性特点? 31.简评朗吉诺斯的崇高观。 32.简述美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33.简述形式因素在美感中所起的重要中介作用。 34.艺术的接受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 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做法既是不 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36.结合苏东坡谈文与可画竹:“其身与竹化,无穷 出清新”,来谈审美感受的特征。 答案: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小题,36、37小题每题3分, 38、3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 36.(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2)把美育看成娱乐 与道德教育的统一。(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 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37.美学研究的对象:(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2)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研 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 和美学思想。 38.(1)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2)他认为生命的 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 滞、机械化。(3)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动 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4)这种说法不能囊 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 39.(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2)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 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3)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创作 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4)这是一种从起 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四、简答题(本大题小 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0分) 40.(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 地把一切生活都看作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 活。(2)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说凡是能够显示 现实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 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 就出现了矛盾。(3)主观上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 足是“美是生活”在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前一方面容 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后一方面则容易走向庸俗的 生理学观点。 41.(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心理现象。(2) 笑的感情必须与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 不相容。(3)笑要有共鸣,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 里产生的。 42.(1)区别:①方式不同,体育以锻炼身体为主, 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②目的不同,体育的目的 在于增强健康体质,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审美能力。 (2)联系:①现代健康的特征是身心协调,体育 不仅有生理学特征,而且有心理学特征。身体的运 动促进着心理的发展和提高。②美育中的情感活 动促进着身心的全面发展。③体育本身也是美育的 一种途径,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五、论述题(本大题小题,43小题12分,44小题14 分,6分) 43.(1)联想使得美感比一般动物的快感更加丰富多 彩。(2)联想使得既有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生 不已的审美意象。(3)联想使得美感在时间和空 间两个领域得到拓展。(4)分析出“瞿塘贾”与“弄 潮儿”的对比联想。 44.(1)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郑板桥的话 即描述了这一过程。(2)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 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3) 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观事 物在这种相遇中从美的角度展示自己,主体则激发 起创作的冲动。(4)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 中的意象得到了物态化和物化,内在的意义转化成 了外在的形式符号。 美学试题(四)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什么是优美?其特征有哪些? 2.美感的产生是哪些因素的因缘汇合? 3.丑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哪些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1.结合艺术作品,分析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具体事例,论述美育是如何转移人的心理气 质和精神面貌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又称秀美、阴柔美、典雅美等,是人类活动中目 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作为社会实践 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现实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是人对这种和谐 关系的情感肯定。 (1)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 存关系之中。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 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 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 (3)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轻 盈、妩媚、秀雅、圆润、清新等品格。 2.美感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从逻辑上看,它是多种 因素因缘汇合的结果,这些因素有: (1)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 (2)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 (3)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 (4)一定的审美环境。 3.丑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有碍于人生的一种否定 性价值形象,丑的美学意义主要有: 首先,就在于它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 没有丑就没有美,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丑是刺激人 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 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原 始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就充满了以丑为美的审美现 象。 最后,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可 转为艺术中的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 的艺术力量。 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 起。 (3)唯物辨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 的关系问题。 (4)有巨大的历史感。

(完整版)自考《美学》简答题复习资料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 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 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 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 自然美 (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 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 方法不一样。 4、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 答:因为:①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 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 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②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 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③再次,就审美而言, 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 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 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 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 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5、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 象;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 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 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 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6、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 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 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 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 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 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7、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② 最具个 性化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 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8、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答:1)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 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 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 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 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 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而发展。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 活意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 2)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 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 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 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 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 9、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 在论为基础? 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 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 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 根基;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 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 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10、审美形态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生成性——一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 二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审美形态的生成性 也就是广义的美的生成性,是关于美在审美实践活动 中生成的总规律的一个缩影; ②贯通性一一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 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在特定文 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从表面上看,往往只是特 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但在这种体裁和风格的背 后,实际上潜藏着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制约性, 这种制约性导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 ③兼容性——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 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审美形态就是以一定的存在形 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 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 ④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 一。掌握审美形态的二重性特点,可以避免以西统 中,或以中排西的简单化做法,从而在审美形态的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两极对立中保持必要的张力。 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 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答: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现在惊 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 中。①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惊异就是人 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 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 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 往。②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 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 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 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 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③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 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 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 最高的生存状态。 12、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①广泛性或普适性一一即不仅在某一种 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而且还在其他一般艺术形式中 使用,还在现实生活的审美中使用;②统摄性一一即 集杂多于统一。如中国古代审美形态术语颇多,且 有零散性特点,就需要概括和统摄。按照这种统摄性 原则,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地发现中国古代审美形态 的基本脉络;③历史性一一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民族 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而持续的影响,已经在某 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 13、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美 活动的发生有什么意义? 答:①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 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②工具不仅包 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 言符号的能力;③ 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 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 意识④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 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 的一种物质手段⑤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 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 的人化。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 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种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 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14、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在哪 里? 答:①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历史社会文化发 展阶段的产物;②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在历史发展中 不断演变。 15、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答:审美形态与语言密切相关。首先,中国文 字表意,高度重视词汇;西方文字表音,高度重视语 法;其次,由此引发的审美形态的区别是:中国文字 长于抒情,具有诗性;西方文字长于叙事和论证, 具有逻辑性 16、优美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② 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③是和谐化一的内容; ④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17、崇高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答:内涵:①人与自然的对立与超越; ②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超越;③艺术作品的崇高风 格。 特征:①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②社会价值实 现的昂扬之美;③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④恢宏豪迈 的尊严之美。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学期全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 1-1《运动和位置》 1、和另一物体相比,(位置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1-2《各种各样的运动》 1、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 3、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的运动形式(不一定相同)。 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方式。 2、一个物体不一定保持一种运动路线不变,对于复杂的运动,我们应该采取(分段描述)的方式。 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1、物体在斜面上会有(静止、滑动、滚动)三种情况。 2、(物体的形状)、(斜面的高度)、(物体在斜面上的放置方法)会影响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3、物体与斜面接触面(越小),越容易(滚动)。物体在发生滚动时接触面(不断改变)。 1-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1、运动相同的(距离):用时(短),运动(快) 用时(长),运动(慢) 2、实验做3次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或让实验结果更准确) 1-6《比较相同时间运动的快慢》 1、运动相同的(时间):距离(长),运动(快)。 距离(短),运动(慢)。 2、(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常用单位:米/秒、千米/时 1-7《我们的“过山车”》 1、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先设计后制作),并可在拼搭过程中对设计进行(微调)。 2、在测量我们的制作的“过山车”轨道长度时,我们可以直接用(软尺)来测量,也可以先用(棉线搭配尺子)来测量。 3、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时,考虑小球要自行滚动需要设计成有(坡度)。 1-8《测试“过山车”》

高中数学 抛物线知识点归纳总结与经典习题

抛物线经典结论和例题

方程 1. 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 直线 ,抛物线 , ,消y 得: (1)当k=0时,直线l 与抛物线的对称轴平行,有一个交点; (2)当k ≠0时, Δ>0,直线l 与抛物线相交,两个不同交点; Δ=0, 直线l 与抛物线相切,一个切点; Δ<0,直线l 与抛物线相离,无公共点。 (3)若直线与抛物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则直线与抛物线必相切吗?(不一定) 2. 关于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问题常用处理方法 直线l :b kx y += 抛物线 ,)0(φp ① 联立方程法: ???=+=px y b kx y 22 ?0)(2222=+-+b x p kb x k 设交点坐标为),(11y x A ,),(22y x B ,则有0φ?,以及2121,x x x x +,还可进一步求出 b x x k b kx b kx y y 2)(212121++=+++=+,

2212122121)())((b x x kb x x k b kx b kx y y +++=++= 在涉及弦长,中点,对称,面积等问题时,常用此法,比如 a. 相交弦AB 的弦长 2122122124)(11x x x x k x x k AB -++=-+=a k ?+=2 1 或 2122122124)(1111y y y y k y y k AB -++=-+ =a k ?+=2 1 b. 中点),(00y x M , 2210x x x += , 2 2 10y y y += ② 点差法: 设交点坐标为),(11y x A ,),(22y x B ,代入抛物线方程,得 1212px y = 22 22px y = 将两式相减,可得 )(2))((212121x x p y y y y -=+-所以 2 121212y y p x x y y += -- a. 在涉及斜率问题时,2 12y y p k AB += b. 在涉及中点轨迹问题时,设线段AB 的中点为),(00y x M , 021*******y p y p y y p x x y y ==+=--,即0y p k AB =, 同理,对于抛物线)0(22≠=p py x ,若直线l 与抛物线相交于B A 、两点,点 ),(00y x M 是弦AB 的中点,则有p x p x p x x k AB 0 021222==+= (注意能用这个公式的条件:1)直线与抛物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2)直线的斜率存在,且不等于零) 一、抛物线的定义及其应用

2019年自学考试《美学》复习资料第七章

2019年自学考试《美学》复习资料第七章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 1.概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 答: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舜时代。战国时的 中和思想,对我国美育有着重要影响。 到先秦儒家,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为目的,则多指两种和谐: 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从《乐记》开始,认为乐和其他艺术具有潜移 默化的感化特征。儒家美育的目的就是中和。建安时期,徐干首次提 出了“美育”一词。其义基本上是指用礼乐为主的先王之教来培养文 质兼备的君子。 美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便是朱熹“消融渣滓”的过程。其类似于 亚氏关于悲剧效果的净化思想。 明清时期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当时的小说、戏曲论著中。金 圣叹要求读者见文观心。 近代蔡元培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他倡导“以美育代宗教”;梁启超,是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 “趣味教育”。王国维,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为“四育”。 2.结合中西方美育思想说明美育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答:美育内涵: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 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 教育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 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美育的特点: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

诉诸感性——审美对象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 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美育 以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在艺术作品中,感 性形象是情感的载体。美育的过程就是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 过程,而艺术作品正是通过感性意象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诉诸感必的 美育意味着人的感受水平的丰富,用直观、个性的形式来把握审美对象,从而折射出某些价值观,蕴含着对人生和人性的感悟和体会。 潜移默化——美育主要是“化育”。中国儒道禅三家均采用此方式。美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自由发展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水平, 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生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的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能动性——第一,在美育过程中,主体不但为外物和艺术所感动,同时也在这种感动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决定了美育的方 式多种多样,适合着审美主体的多种需要。第二,主体在美育中的能 动性还表现在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能有自觉的追求。第三,审美是人与 物的自由关系中形成的,主体在参与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体 现了自己的能动性。 3.审美教育与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的主要区别。 答:对美育内涵的三种意见: 第一,美育是人格教育——把美和善二者混为一谈。导致善恶不 分的原因,一是在人类文明的初期,社会处于低级阶段,统治者所更 为关切的是等级、秩序,所有的教育都是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二是 因为在古代,学科尚未分化,真善美难以廓清。 第二,美育是情感教育——体现了近代西方二元分立的思维特点,即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有、感性与理性的对立。把美育界定为情感 教育在学理上是不妥的。将美等同于美感,而美感又泛化了情感。美 与情感相关,但不等于情感。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