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版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版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版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版

古文

一、填空题。(1*10)

二、诗歌赏析。(2*9)

三、名词解释。(4*4)

四、简答题。(4*8)

五、论述题。(2*12)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1、《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辣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曹操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比如汉乐府的《薤露》和《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

●3、曹丕,《典论》。

●4、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始于曹丕《典论·论文》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幹、刘祯、阮瑀、应玚七人。其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被杀,因此实际上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时期的文学活动。其中王桀、刘祯的成就最突出,钟荣《诗品》列之于上品。王桀的诗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刘勰许为“七子之冠冕”。

●6、曹植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西安市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满。如《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浮萍篇》、《美女篇》、《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第三类是述志诗。《杂诗》(仆夫早严驾)第四类是游仙诗。如《仙人篇》《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

●7、曹植的诗确如钟嵘《诗品》所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披文质。”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8、《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9、刘祯,他的答赠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

●10、蔡琰,其诗今存三首,其中五言体的《悲愤诗》较可信。

●11、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一、整体风貌:政治理想的高扬,悲凉慷慨的精神。1、建安文人既饱受离乱之苦,也富有饱满的政治热情,他们共同追求建功立业,扬名后世。(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2)曹丕博通经史百家,又善骑射,好击剑,颇有“救民涂炭”之志。2、建安文人高扬的政治热情,造成了当时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的特点。(1)“慷慨”一词为建安诗人所习用:①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②曹丕《与谁作诗》“慷慨时激扬”(2)“悲风”一词也常出现。①阮瑀《诗》:“临川多悲风”②曹植《野黄雀行》“高树多悲风”

二、人生观:人生短暂的哀叹:1、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疫病流行,人多短寿。曹丕享年40岁,曹植享年41岁,王桀、徐幹等死于建安二十一、二十二年。2。、面对短促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三种态度:(1)单纯的哀叹,徐幹《室思诗》“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2)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曹操《短歌行》(3)努力突破天命所限,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曹操《龟虽寿》。

三、个性色彩:强烈的个性表现。1、诗歌创作独特风貌:曹操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植诗骨奇高。2、诗体运用各具匠心:曹操擅长四言,曹丕《燕歌行》二首被誉七言之主。3、诗歌语言:曹操、阮瑀、陈琳:质朴。王桀:秀美。曹植:风骨与文采兼具,最杰出代表。

四、感情色彩:浓郁的悲剧色彩。1、世纪乱离,风衰俗怨,曹操诗“悲凉”,曹植诗颇有忧生之嗟。2、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敢于正视社会与人生的苦难,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名声。

●12、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13、嵇康的诗,现存五十余首。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较高。其四言《赠秀才入军》诗共十八章。

●14、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阮籍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也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段,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批判现实。其中,嵇康的诗成就最高。

第二章、两晋诗坛

●1、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2、在诗歌技巧方面,陆机、潘岳诸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貌——繁缛。繁,指描写繁复、详尽不必繁琐。缛,指色彩华丽。

●3、与汉魏古诗相比,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如陆机《拟古诗》中的《拟西北高楼》:高楼一何峻。苕苕峻而安。绮窗出尘冥。飞阶蹑云端。佳人抚琴瑟。纤手清且闲。芳草随风结。哀响馥若兰。玉容谁能顾。倾城在一弹。伫立望日昃。踯躅再三叹。不怨伫立久。但愿歌者欢。思驾归鸿羽。比翼双飞翰。。

二、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如陆机《猛虎行》: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整驾肃时命,杖策将远寻。饥食猛虎窟,寒栖野雀林。日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崇云临岸骇,鸣条随风吟。静言幽谷底,长啸高山岑。急弦无懦响,亮节难为音。人生诚未易,曷云开此衿?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

三、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例如陆机名作《赴洛道中作》二首。

总之,追求华词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

●4、左思曾以《三都赋》名震京都,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却是其《咏史》诗八首。

●5、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6、钟荣《诗品》置左思于上品,评其诗曰:“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曰“典”。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故曰“怨”。而借古讽今又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曰“精切”。他的诗能起到讽喻作用,故曰“得讽喻之致”。

●7、郭璞的游仙诗。

●8、兰亭之会: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朋友们在会稽的一次聚会,此次聚会名流荟萃,规模宏大,与会者多达四十余人。聚会的目的主要是欣赏山水,饮酒赋诗。此次聚会共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采用流觞赋诗的方法,流觞所至,即席赋诗。兰亭之会在后世享有盛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

●9、玄释合流,给东晋玄言诗人的思想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思想上,支遁注《逍遥游》之新义,为众人所接受。东晋诗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又处于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环境中,没有采取老庄以至阮籍、嵇康那样鄙弃功名、追求自然的生活方式,而是追求“心隐”,无论在朝野,只求适意而已。以优雅从容的风度,过着风流潇洒的生活。当时方内名士与方外高僧无不追求这种生活方式,而这一生活的主体,便是山水、清淡和诗酒风流。东晋玄言诗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发展的。

●10、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11、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田园诗是他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一、田园诗歌中所包含的内容:(1)、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

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2)、写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和生活体验。这部分是其田园诗最为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如《饮酒》“种豆南山下”。(3)、写自己的穷苦和农村生后的凋敝。如《归园田居》(其四)“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面貌。

二、咏怀诗与咏史诗,抒发孤独苦闷和慷慨不平,所用偏重于古代人物。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如《清晨闻叩门》。

三、悲叹行役的辛苦,表现队仕宦的厌倦,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如《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

四、赠答诗中表现对友人的敦厚之情。以其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来书写。如《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坦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构建桃花原始的社会理想蓝图。

●12、陶诗的艺术特色:(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创造了安静悠闲的田间境界)

一、情、景、事、理的浑融。(1)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如《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2)“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其中包含生活情趣。《杂诗》(其一)“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1)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2)很少用华丽的词藻、夸张,只是白描,朴素。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3)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杂诗》(其一)“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中“待”常见,且用的精彩。

●13、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成为他的象征。

第四章、南北朝诗歌

●1、南北朝民族中的抒情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2、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词》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吴诗共326首,西曲共142首。

●3、南朝诗歌的形式特点:⑴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正如《大子夜歌》所说“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⑵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⑶现存南朝诗歌内容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4、《木兰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很有特点:

首先,是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而结构严谨。其次,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在一起。此外,诗中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或叙事、或摹声、或写景,如百川归海,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

●5、谢灵运诗歌的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如《南史·颜延之传》载:“延之尝问鲍照己

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此外,汤惠休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缕金”(钟嵘《诗品》卷中引用)。

●6、沈德潜曾将谢诗与陶诗做过比较:“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心在俊。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从写意到写象。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发感喟。而陶诗中则是对自然的的流露,不掺杂对世俗的过分描写。

二、从启示性到写实性。陶渊明的诗歌,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陶诗中的物象描写,常采用白描的手法,虽然只是淡淡的几笔,但在平淡的外表下,却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如他笔下的青松、《饮酒》秋菊、孤云、《归园田居》归鸟等意象,无不渗透着诗人的性情与人格,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和人格的象征。而谢灵运的诗歌语言,则更注重写实性。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辉。……因而他笔下的物象,就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

●7、元嘉三大家:主要人物有:鲍照、谢灵运和颜延之。宋文帝时期,活跃在这个时期。他们的类似之处是注重描绘山水景,讲究辞藻华丽,对仗工整。

●8、鲍照诗歌的的类型:

一、他将满腔的悲愁苦闷之情与怨愤不平之气发而为诗,因而其诗歌的突出内容,就是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被遭压抑的痛苦。如《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二、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是鲍照诗歌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也渗透着诗人自己的慷慨不平。如《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三、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在鲍照的诗中也占相当的比例。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是哀怨凄怆,细致感人。如《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食苗实硕鼠。点白信苍蝇。凫鹄远成美。薪刍前见陵。申黜褒女进。班去赵姬升。周王日沦惑。汉帝益嗟称。心赏犹难恃。貌恭岂易凭。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

四、反对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的疾苦。如《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蝶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9、鲍照的诗歌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轿凌厉,但在当时却被目为“险俗”或“险急”。

一、从诗歌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①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表现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②他描写边塞战争,征夫戎卒,以及游子、思妇和弃妇的生活,反映普通百姓及不幸家庭的悲哀。③同情百姓的疾苦,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和官僚政治的腐朽等。(诗歌可借鉴鲍照诗歌类型)

二、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方面来看,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吴歌》)

三、鲍照的诗歌,征服同时代的许多读者和诗人,而且也深得后代诗人与诗论家的赞许。

第六章、永明体和齐梁诗坛

●1、永明体: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诗体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故称“永明体”,又称新诗体。以沈约、谢朓为代表人物,诗歌具有音节和谐流畅的音韵美,声律圆美流畅。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

●2、在永明体的诗人中,沈约在当时甚是有名望,诗歌成就也较为突出。钟嵘《诗品》以“长于清怨”概括沈约诗歌的风格。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他的山水诗和离别哀伤诗。

●3、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不仅在“竟陵八友”中最为突出,而且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

●4、谢朓曾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5、谢朓与谢灵运诗歌比较:

一、谢灵运诗风以繁复典丽为主,又有清新明丽的特色。谢朓诗风以清丽高华为主,又有细密幽寒的一面,二人面目不同而有相近之处,称为山水诗的双壁。

二、谢灵运是山水诗走向成熟的代表人物,他走向山水与其政治上的失意是分不开的,他不满足与被动地接受自然,而是以一种凌驾其上的感觉征服者姿态去面对自然,他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和谐的。谢朓仕途得意,平静地走向自然,与自然有一种亲和感,时时处处都能领略到山水的美,能从旧识中见出新情,多呈现平秀清发之态。

三、谢灵运是通过山水诗来发泄以心中的怨愤,他的山水诗往往与玄理结合,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目的借山水体悟玄理。谢朓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发现山水之美,表达感情成为诗歌创作的自觉追求,以审美的态度在山水中寻求心灵的契合,以寄托自己的惆怅。

四、谢灵运的山水诗注重音调的节奏只是初步的探索。谢朓则自觉地运用“四声”进行诗歌创作,从而使诗歌形式以华丽典雅的建筑美,进一步发展到了音韵巧变的音乐美。

五、谢朓在摄取和表现自然景物及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段上比谢灵运高出一筹。

●6、在南朝作家中,如范云、江淹、阴铿、何逊等人,都受“永明体”的影响,而其中诗歌成就较为突出的,则是梁朝的何逊和陈朝的阴铿。

●7、宫体诗:宫体诗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最突出的代表梁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徐、庾父子及陈后主等人。所谓宫体诗是指用永明新体诗来描写宫廷生活,尤其是以描写女性为主,也有咏物的题材等,其突出的艺术特点是:a、讲究声律,对偶;b、辞藻华艳,风格轻靡柔弱。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

●8、齐梁诗人集团:①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创建了“永明体”,竟陵八友:萧子良、谢朓、沈约、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②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进行诗赋创作和学术研讨,便成为他东宫的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③萧纲文学集团(这个集团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大力创作宫体诗)。

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1、在“大雅大盛”的风气下,开始出现值得称道的文学名家或名著。北魏出类拔萃的文人是温子昇,曾被梁武帝誉为“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魏书》本传)。他的文章传世较多,擅长于碑版之文,行文多用排比对偶,雕饰而不浮艳,近于东汉文章的气格。

●2、庾信的文学之路:前期创造,以贵公子之尊,出入宫禁,既写奉和陪驾之作,有供君王娱乐的性质,思想内容清浅单薄,风格伤于轻艳。间有佳作,如《秦和山池》《寻周处士弘让》,描摹景物,锤炼辞藻,谐协声韵已属上乘,于诗意的运用和诗境的创造已有相当功力。后期创作,感伤时变,魂牵故国,是其“乡关之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汉族士人入仕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传统的华夷之辨,使他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后期诗作不独有离别之苦,叹恨羁旅、忧嗟绅士,是其“乡关之思”的另一重要方面,更有亡国之悲。移节之耻,思想感情复杂深沉,文学风格自此一变。如《拟咏怀》。

●3、庾信文学风格:绮艳、清新、老成。

●4、庾信风格成因:北朝的背景,南朝的技法,深厚的文学修养,全新的人生感受和充沛的情感表现。

●5、庾信贡献和地位:⑴、南北之风集大成者。⑵、促成律诗走向成熟,开启唐诗繁荣先声,功不可没。⑶、进一步推动了六朝抒情赋与咏物赋的发展。⑷、文学史上第一位俳赋与骈文大家。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1、被曹丕成为“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典论·论文》)的陈琳和阮瑀,他们享有盛名的代表作分别是《为袁绍檄豫州》与《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2、论辩文至魏晋才出现高潮,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题广泛,主要有研寻哲理、横论宗教、品藻人物、针砭风俗、讨论礼制等内容;二是名家辈出,并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风力,刘勰举出傅嘏论才性同,以及王桀《去伐论》、嵇康《声无哀乐论》、夏侯玄《本无论》、王弼《易略例》、何晏《无为论》与《无名论》为代表,评为“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人伦之英也”。

●3、南朝时期著名而享有盛名的,莫过于晋陈寿《三国志》和刘宋范晔《后汉书》。

●4、齐梁时期,文学的“新变”意识更加突出,对于文章体貌深有影响。这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永明声律说兴起。二、文笔之辨的深入。三、不拘常体的呼声。

●5、丘池《与陈伯之书》收到“强将投戈”的奇效,其原因在于不仅晓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如“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

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6、以“深得文理”而著称的刘勰《文心雕龙》一书,其行文本身也表现出卓尔不凡的骈文才力。

●7、吴均《与宋元思书》曰:“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疎条交映,有时见日。”

●8、使北方文坛地位大为改观的,除了一些由南入北的作家如庾信、王褒、颜之推以外郦道元《水经注》与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所代表的北方本土作家的文学业绩,贡献甚大。

●9、《水经注》成书于北魏年间,是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著作,旧传为汉人桑钦作,清代学者多疑此说,以为作者或为三国时候佚名氏。郦道元经实地考察,又参阅东晋袁公崧《宜都山川记》等四百余种著作,为《水经》作注,即为《水经注》。《水经注》总计三十万字,为《水经》字数的20倍,详写记叙沿途地貌、风俗、传统。文字清新疏朗,饶有画意。因此,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1、“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于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2、追溯中国小说的起源:首先是神话传说,从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和两种重要的小说因素。其次是寓言故事,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第三是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等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积累了叙事的经验。

●3、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

●4、《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撰编者刘义庆,成书于南朝宋。《世说新语》共三卷,每卷分上、下。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每门都记载名人轶事若干则。此书上起西汉,下迄宋初。绝大部分记载内容为魏晋人的言行。《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说:“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丽。”是南北朝小说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