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父亲辛笛与_九叶_诗友_王圣思

父亲辛笛与_九叶_诗友_王圣思

父亲辛笛与_九叶_诗友_王圣思
父亲辛笛与_九叶_诗友_王圣思

“九叶”的命名及形成基础

在2003年3月的《新民晚报》上读到一则趣闻《陕西有棵九叶奇树———一

树九枝枝枝迥异》,①树干是花栎木,树高两米,树身有两人合抱之粗,生有九

种不同的树枝和树叶。可惜有三枝枯死了,存活的六枝分别是桃树枝、柿树枝、

青枫树枝、松树枝、栗树枝和花栎木枝,这棵树被当地人称作九叶树。这真是大

自然的神奇造化。由此联想到在中国诗坛上也有这样一棵九叶之树,由九位诗

人组成,他们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和穆

旦。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们的诗合集《九叶集》,以后被诗坛公认为

九叶诗派。与自然界的那棵奇树相同的是,九位诗人有着相似的诗学理想,就

好比是那共同的花栎木树干,而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个性则就像那九枝叶片

迥异的树枝。

《九叶集》入选的是1940年代他们九人的诗歌作品。书名是由我的父亲辛

笛起的。那是在“文革”结束后,父亲正好到北京开会,曹辛之(笔名杭约赫)召

集其他在京的几位诗人———陈敬容、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一起来家聚会(穆

旦已于1977年病逝;在温州的唐湜、在兰州的唐祈与他们互有通信往来),商

父亲辛笛与“九叶”诗友◎

王圣思

讨如何出好这本诗集。定个什么书名呢?他们都从旧社会走过来,又刚从一个可怖的社会环境中走出来,还心有余悸。父亲一向有自知之明,以往的经验使他认定,他们的诗艺和追求成不了“社会主义的花”,②那么就作陪衬新诗之花的绿叶也行,九个人正好就是九片叶子,就叫“九叶”吧,③大家都很赞同。于是《九叶集》的书名应运而生。封面由已成为装帧艺术家的曹辛之设计,黄绿的封面上绘有一棵长着九片肥硕叶子的绿树,绿色树干的纹路和树叶的脉络清晰,下方为白色大字“九叶集”,中间排成三行的黑色小字是作者名字,整体色彩鲜明协调,画面干净利落。扉页上题有幸存的“八叶”对身心遭受严重摧残而早逝的“一叶”穆旦的衷心悼念。这部诗集一经问世就获得青年读者的喜爱,人们发现原来早在四十年前就有如此不同于1950年代以来的诗歌,原来诗歌还可以如此借用象征、隐喻、通感等手法来表现。

1980年代还处在冷暖不定的“气候”之下,《九叶集》出版后引起热烈的关注,也产生过一些波折。“文艺界某领导人听到某些人的反映,说《九叶集》的作者大多在英美受过教育,有几位还是在新中国诞生后才从海外回国的,说‘九叶’是搞现代派的……于是发下话来,对《九叶集》不宜多宣传。因此有一家诗刊已经组来了评论文章便退了稿。但是,尽管这样,并未影响报刊编辑们对《九叶集》的兴趣和关心。《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文学评论》、《读书》、《上海文学》等报纸和期刊都发了文章;海外的报刊也经常有对它评介的文章刊载。”④在此之前,诗坛曾有过一场关于“朦胧诗”的大讨论,引发讨论的导火线就是“九叶”诗人之一杜运燮的新作《秋》,有人认为看不懂,批评为“朦胧诗”。大讨论后来转到批评更年轻的北岛、舒婷等诗人作品,但热烈争论的结果却是“朦胧”作为一种诗歌美学特征为读者和诗坛所接受。九叶诗派也作为一种诗歌流派、一种承上启下的文学传统为人们所研读。

如果追溯历史的话,可以发现,九叶诗派的实际形成早于它的命名有三十多年。在1940年代后期的上海,父亲和一些志同道合的诗友一起以《诗创造》、尤其以《中国新诗》为园地,通过他们的诗歌作品和办刊方针,来探索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新诗发展道路,在这样共同的诗学追求和互相吸引之中,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形成具有流派特色的诗人群体。

当时杭约赫(曹辛之)是《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两份诗刊的主要编辑者。⑤杂志所依托的星群出版社(后又名森林出版社)是抗战胜利后他在重庆就与臧克家、林宏、郝天航(鲁风)、解子玉等筹备起来的,1946年到上海成立。杭约赫主持星群出版社的各项业务,先后出版的诗集有戴望舒的《灾难的岁月》、臧克家的《泥土的歌》《罪恶的黑手》、辛笛的《手掌集》、任钧的《发光的年代》、袁水拍的《诗与诗论》、陈敬容的《交响集》、杭约赫的《火烧的城》、唐祈的《诗第一册》、唐湜的《英雄的草原》、方敬的《受难者的短曲》等三十多种。同时杭约赫和臧克家、林宏、沈明、郝天航等又商量创办杂志《诗创造》,大家集资,杭约赫主持具体编务,于1947年7月出版,每月一期。父亲和杭约赫、陈敬容、唐湜、唐祈、袁可嘉等都在《诗创造》上发表诗文。尤其唐湜和陈敬容不仅帮着杭约赫搞编务工作,更以同声相应的诗人敏感,分别评价了辛笛、唐祈、陈敬容、杭约赫、杜运燮、穆旦、郑敏等人的诗,从而为九叶诗派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和诗学的基础。

以诗会友及挨批

不过,那个时代办刊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且不说在国民党统治区中环境恶劣,物价飞涨,白色恐怖笼罩,当局动辄对进步刊物实施查封和抓人,单就诗歌界的某些现象就令人不解。照理,同一阵营的诗友应该一致反对专制统治者,但却出现因诗观有所不同而视友为敌,并加以激烈攻击的情况。《诗创造》刚创刊,北方杂志《泥土》就注意到它,出现一篇文章《文艺骗子沈从文和他的集团》,主要针对沈从文,把穆旦、袁可嘉、郑敏、李瑛等都归入“沈从文集团”,还涉及姚雪垠、陈白尘、李健吾、郭沫若、马凡陀等,最后评论到《诗创造》,说它是“公然打着‘只要大的目标一致’的旗帜,行进市侩主义的‘真实感情’……这正是我们的敌人该打击之”。⑥从《诗创造》编余小记⑦也可以看出,刊物试图坚持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兼容并包的编辑方针,立即遭到来自诗坛朋友方面的激烈批评,被扣上“市侩主义”、“唯美派”等帽子,可见自发的极左观点以“革命的名义”早在那时已露端倪。第5期《诗创造》以编者的名义作出反驳,认为“批评决不是谩骂”,强调坚持“在诗的创作上,只要大的目标一致,不论它所表现的是知识分子的感情或劳苦大众的感情,我们都一样重视”。但是在外在的压力下,刊物内部也出现不同意见,第二年,刊物更

换了主持人,此后《诗创造》的战斗力加强了,艺术性却减弱了。

父亲得知此情况,提议另办一个刊物,⑧于是杭约赫、陈敬容、唐湜、唐祈等到我家聚会,商议新诗刊的办刊方向及起名为《中国新诗》。在第1集上按姓氏笔画列有编辑人方敬和他们五人,后因方敬远在重庆无法兼顾而不能参加。

他们之所以汇聚到一起,其实还是以诗会友所致。父亲与陈敬容在1930年代清华读书时期就相识,那时陈敬容爱好文学,曾从四川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旁听课程,课余写新诗。父亲负责编辑《清华周刊》的副刊,她的诗作曾经父亲之手发表;到1940年代陈敬容也已写了不少诗。而父亲与杭约赫、唐湜、唐祈的结缘则因都是爱诗的人,应约给《诗创造》诗稿和在星群(森林)出版社出书,同时父亲还借助于供事的银行贷款和做广告,以解决办出版社和刊物经费上的窘境。唐湜当时还是浙江大学外文系的学生,但也已创作了体裁各异的抒情诗、散文和叙事长诗。他在1946年春到上海,一度住在宝山暨南大学宿舍里,成为李健吾的私淑弟子,又经友人介绍,带着诗稿去看望臧克家,在那里认识了杭约赫和陈敬容。不久,他回浙江大学继续学业,常利用节假日到上海,与诗友们切磋诗艺。他是最早评价几位“九叶”诗人作品的诗人兼诗评家。唐祈在1938年就读于甘肃学院文史系的时候,也是因为对诗歌的热爱使他认识了来自四川、一度在兰州生活的女诗人陈敬容。后来他又考入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西北工作,1947年已在上海的陈敬容去信约他一起编办《中国新诗》,于是他就从重庆特地来到了上海。1948年6月《中国新诗》第1集问世,改用森林出版社的名义。唐祈、唐湜分别回忆,⑨杭约赫、陈敬容和唐祈主要负责每期的编务工作,周末唐湜也从杭州赶来上海参与其中,他们对中国新诗的发展、现状经常做些讨论,如何既发出时代的呼唤,又要在诗艺上继承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也是编务日程上常作探讨的论题,碰到有些约稿事宜或稿件取舍也会来找父亲商量。

《中国新诗》的几位编辑各尽所能,做好编务工作,稿件的来源则是大家想办法分头约稿。父亲记得他曾通过巴金夫人萧珊转来她西南联大的校友杜运燮、穆旦的诗作,杜运燮也曾回忆:“1948年,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湜在上海编辑出版《中国新诗》杂志。我当时在新加坡教书,与他们都未见过面,只是由于与穆旦和萧珊的通信联系,略知他们与我对诗的追求有共同或相似的看法,应邀把一些新作寄给萧珊转给辛笛,在《中国新诗》(1948年)发表。从此也与辛笛等结下诗缘。在那之前,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袁可嘉已于1947年5月在上海《大公报·文艺》、唐湜1947年9月在上海《文艺复兴》杂志、陈敬容1948年4月在上海《诗创造》上发表文章,评论《诗四十首》。诗友们的鼓励也使我感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温暖。”⑩陈敬容则写信给已在北平工作的袁可嘉,也请他向校友穆旦、杜运燮、郑敏、马逢华等约稿。輥輯訛他们还约到已有盛名的卞之琳、冯至、金克木、李健吾等人的诗文稿。这样,原先西南联大的四校友——

—穆旦、袁可嘉、郑敏、杜运燮毕业后尽管分散在北方、南洋等地,也加盟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常撰稿人。

回应蛮横的批评

一集薄薄的月刊《中国新诗》,有诗歌、有译作、有诗论、有诗评,内容丰富精炼,而尤以立足生活现实、采用现代诗艺的诗歌流派风格在诗坛上崭露头角,就是说,与活生生的人的生活、情感、心理相关的内容均可入诗,而社会现实性很强的题材也是他们特别关注和思考的对象,只是不作直露浅薄的呼喊,而采用思想知觉化、寻找客观对应物、新诗戏剧化、感性与知性相统一等加以深刻的、艺术的表达,使诗经得起咀嚼,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正是由于凸显不同寻常的诗学特色,《中国新诗》才出了一集,又引发来自诗坛“左派”的批评,被讥讽为“南北方才子才女大会串”,輥輰訛认定这份南方的刊物与北方的“沈从文集团”也有关联。待《中国新诗》出到第3集,北方刊物又有一篇文章輥輱訛进行点名批评,并追踪根源:“抗战胜利以后,这类诗首先出现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的有袁可嘉、穆旦、郑敏、辛笛等人,后来在文汇报《笔会》上大登特登的,还有一员后起之秀陈敬容。《诗创造》问世了,而这批人更是一拥而去,而且这时又增加了一批‘新人’像唐湜、唐祈、杭约赫、方平等等之流。但不久《中国新诗》更应运而生,一时野草闲花,烂桃坏杏,蔚为大观,俨然成了诗坛上的‘盟主’。”

这两篇文章都有谩骂式的人身攻击,我在此不愿多引用,怕脏了我的文章。这种方式让人想起苏联官方代表日丹诺夫当时对阿赫玛托娃、左

父亲辛笛与“九叶”诗友

王圣思

琴科等诗人作家进行的人身污辱性批判,最后的结论也是一致的:“《中国新诗》实在是中国新诗的恶流”、輥輲訛“《中国新诗》确是今天诗坛上的一股逆流”。輥輳訛

随后,诗人兼诗歌理论家袁可嘉撰写《诗的新方向》輥輴訛一文对无理蛮横的批评作出有力回应。袁可嘉指出,这本诗刊《中国新诗》的意义,一是在于具体化并象征了南北青年诗人们的破例的合作,有着共同的心愿:“想在现实与艺术间求得平衡,不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让现实扼死艺术,从而使诗运迈前一步”;二是“《中国新诗》第一二集所刊载的诗作的极不相同的风格证实诗发展的多种可能的途径,决不像某一些文学统一论者所幻想的,非走业经划定的路线不可”。与别的诗刊相比较,他甚至大胆“肯定《中国新诗》所代表的方向确定地比别的广阔、自由,更有收获优秀果实的希望”。值得注意的是,袁可嘉的这些文字说明了确实存在这样一批有着自觉的美学理想追求的诗人群体(当然,那些攻击批评他们的文字也从反面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而诗坛出现或偏向现实或偏向艺术的极端是他们警觉的弊病,他们试图走出一条两者结合的新路。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中也作了如此的努力,既继承中国古典诗词和“五四”以后新诗的传统,又吸收西方现代诗艺,融汇消化,孕育产生了风格多样、艺术个性不同的诗歌作品。若能将这样的新诗方向坚持到以后的年代,那么中国新诗坛该会有多么丰富异彩的另一番景象!

唐湜的文章《论〈中国新诗〉——

—给我们的友人和我们自己》輥輵訛也阐明了《中国新诗》的编辑原则,对来自诗坛友人的批评绝不苟同,明确指出:“《中国新诗》和口头上红得发紫的‘人民诗’的不同不只在于文学技术或表现手法的运用,更在于本质上的存在意义的差异”,反过来批评了“人民派”只求一时的虚浮的功效,以口号的现实为借口逃避生活的现实,而《中国新诗》正视一切痛楚的呼喊和绝望的挣扎,并给出一种有深厚的心理与社会生活的悲剧式表现,文章最后有针对性地肯定了《中国新诗》三集中诗歌的价值。

当六十年来我们经历了极左的一场场政治运动之后,诗坛友人曾被更“左”的棍棒更严酷地击倒之后,重观和回顾1940年代后期诗坛的这场论争輥輶訛还是令人深省的。

1948年11月出了五集的《中国新诗》,连同《诗创造》和星群(森林)出版社一起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幸好杭约赫不在场,后来被迫离开上海。唐湜与往常一样趁周末从当时教书的昆山赶去一起编刊物,在弄堂口碰上出版社的学徒,告诉他特务在守候,他一听拔脚就走,也才免于一场灾祸。

诗友们后来的遭遇

在通常情况下,评论研究一般是在作品诞生后才能较为集中展开,因此文学评论总要比文学创作迟一些,对形成于1940年代后期的这支诗歌流派的评论研究,照理正好应从1940年代末自然延续到以后的年代,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包括他们的诗艺不合时宜,“九叶”诗人有些搁笔自省,不再写诗,有些罹遭磨难,被剥夺了歌吟的权利,对他们的研究还没来得及展开就猝然终止了。穆旦留学美国,1953年回国,在南开大学任教,因当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放弃教职,为抗日参加中国远征军当过翻译而被打成“历史反革命”。杜运燮曾回忆1942年冬他和穆旦在印度加尔各答相遇,“穆旦刚从野人山九死一生出来,那时日军进攻东南亚,盟军从野人山大溃退,野人山是无人区,从那里撤退时死了很多人。穆旦在加尔各答休养了三个月准备回国”。輥輷訛入缅甸抗日的远征军在杳无人烟的野人山迷路,穆旦“曾经一次断粮八天之久”。他也曾与部队失去联系,“在失踪五个月之后,却令人意想不到地居然‘从地狱中生还’,来到事先指定的部队集结地——

—印度”。輦輮訛这段经历正是穆旦1945年9月写出那首令人难忘的《森林之歌——

—祭野人山死难的兵士》最真切最残酷的生命体验:“在绿叶后面/它露出眼睛,向我注视,我移动/它轻轻跟随。”那是令人恐怖的热带森林动物的眼睛,那也是倒下去的士兵不肯瞑目的眼睛!“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正是有了穆旦的诗作,那些为抗战捐躯的无名士兵才没有被真正遗忘。而今天中国远征军的事迹由于电视连续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放映、纪录片和报刊对幸存的远征军战士的采访更加广为人知了。

1959年父亲去北京出差,绕道天津探望我大伯和四叔,也去看望了穆旦叔。在穆旦的日记里有如此记载:輦輯訛

一月二日。意外地,王辛笛到办公室找我,晚上便去成都道桂林路口84号看他。相谈颇畅,从他得知巴先生及蕴珍輦輰訛近况。我将自己的近况也约略告诉了他。全日咳嗽甚剧,看中医服药。

穆旦叔的长子英传从美国把他父亲日记的手迹用电子邮件发给我,介绍了当时他父亲的情况——

圣思大姐:

我猜想1959年1月2日王辛笛伯伯过天津找我父亲原因。1958年我父亲被南开大学党委定为历史反革命,1959年1月9日又被天津中级人民法院判处管制三年,由高教六级副教授降为行政十八级,调到南开大学图书馆,1959年1月5日开始“自动打扫图书馆甬道及厕所,每早提前去半小时”。因为王伯伯与巴金先生和萧珊阿姨交往密切,而我父亲自1953年1月回国后也与他们有很多联系,上海的人们大约是担心南开的事情,托王伯伯看望并了解我父亲在反右后的处境。当时信上肯定是没法写清事情细节的。

我很后悔没能早几个月读到那小本日记,可请王伯伯回忆一下那时的情节。不知王伯伯是否留有那时的日记?

英传

2004.4.18收到英传的邮件时父亲已去世三个多月了。父亲那时不写日记,但英传猜想的原因应该是对的。记得为父亲写传记时我曾问过他与“九叶”诗友交往的情况,提到见过穆旦,但来往不多,还有几位以前只是通过诗歌神交,直至1980年代才第一次见面,如袁可嘉、杜运燮和郑敏等。

“九叶”中还有杭约赫、唐湜、唐祈等被打成“右派”,发配北大荒,受尽磨难和屈辱。其他几位也不再拿起诗笔,或以翻译为主,或在大学任教,而父亲则根本改行干工业,但“文革”中他们全部遭难,无一幸免。即使在非常时期,父亲与杭约赫还是有联系的。辛之多才多艺,主要从事书籍装帧艺术设计,从北大荒回京后,在单位做了一年的清洁工,仍心心念念于装帧设计。“文革”期间悄悄地刻竹子、刻图章是他自娱自乐的爱好,一如父亲悄悄写旧体诗一样。1974年冬,辛之寄来他刻竹时的照片和已完成的竹刻筒照片,照片背后题写了几句话:“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北国乏竹,故以刻竹自娱耳。辛笛老兄留念。辛之于北京一九七四年冬。”父亲见之写下七绝《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七日咏曹辛之刻竹》:“羡君才思益无穷,铁笔银钩刻画中。湘女有灵千滴泪,箨龙感遇叫秋空。”

1979年秋末冬初,父亲去北京,在辛之叔家笼火取暖,辛之将他篆刻印章拿出来给父亲欣赏,父亲发现有一枚“闲愁最苦”,是仿篆刻名家乔大壮体,古拙可喜,父亲爱不释手,想起森玉外公与乔大壮的交往。民国初年,乔大壮在外公家暂住,曾刻一石章“人生只合在湖州”,送给湖州人外公留作纪念,1940年代母亲和父亲结婚时,外公又将之赠给女儿留念。乔大壮暮年生活凄苦,终在苏州闾门外自沉于水,外公每一提及浩叹不已。可惜“文革”中抄家,将这枚有纪念意义的石章一并抄走了,所以父亲看到辛之的仿刻章,追怀往事,向辛之索要携归。辛之还赠送给父亲“辛笛读书”等刻章,父亲则作旧体诗《谢辛之赠刻石》答谢:“竹石元来是一家,全凭妙手琢菁华。寒斋集子无多卷,惭愧朱泥印锦花。”家中的大量藏书在“文革”前期已被抄走,所以诗句感叹已无多少书可钤印。后来辛之还为父母刻了多枚姓名章和闲章“九叶”等,也惹人喜爱。

九叶之树长青

《九叶集》出版之后父亲和诗友还出版了《八叶集》,选入的是他们的新作,只是辛之已不再写诗而未收入作品。“九叶”诗友之间的联络更频繁了,经常写信,互通近况,交流新写的作品,探讨诗艺创新。1980年代以后,他们诗情喷涌,笔耕不辍,陆续分别出版了个人诗集、散文集、诗论集、诗评集或译诗集等,可列出一串长长的书名。他们若来上海都会到我们家,除唐湜叔常来外,父母曾热情接待过敬容姨。运燮叔和丽君姨来沪,正好母亲在美国探亲,父亲腾出卧室,让他们住得舒服些,晚上则围桌谈诗。而运燮叔他们也细心得很,不知怎么从父亲那里知道恰逢我的生日,于是买了大蛋糕庆贺,给我意外的惊喜。可嘉叔从美国讲学归来,路经上海,父亲也竭尽地主之谊,陪着他到各处座谈交流演讲,请他介绍美国诗歌发展的最新情况。辛之叔和友兰姨南下,父亲更是张罗着聚会,邀请当年创办或投稿给《诗创造》的在沪诗友如林宏、郝天航(鲁风)、王果(穆歌)、圣野、方平诸先生与他们见面,畅谈往事和诗事。我在编选《九叶之树长青——

—九叶诗人作品选》的时候,接受了编委会的建议,第1辑收入的是“九叶”诗人的作品,第2辑则选入包括上述诗人在内的其他诗人发表在《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上有代表性的作品,目的在于展示促成“九叶”诗人流派风格的那一片园地。到1990年代,远在福州的《诗创造》发起人之一沈明老诗人与父亲也有通信往来,而在

父亲辛笛与“九叶”诗友

上海的这些《诗创造》诗友们及儿童文学家、旧体诗友鲁兵等更是几乎每年与父亲相聚,在小屋餐厅,听他们朗诵自己的新诗作,也会对父亲的某首诗歌加以讨论,我陪侍在一旁,深为他们到老仍诗情澎湃、诗谊弥笃而感动。

现在,“九叶”诗人只有北京的郑敏姨(1920~)健在,她曾在美国留学,1955年归来,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作为诗人“冬眠”了近三十年,八九十年代她在诗歌创作和理论探讨方面独树一帜。多年来我因照顾年迈的父母,又照顾病重的丈夫,始终没有机会拜访她,但她的诗歌却常读常新,她悼念唐祈的组诗《诗人与死》震撼人心,百读不厌,她的深刻在女诗人中是少见的。

九叶诗派崛起于1940年代后期,销声匿迹三十余年,在1980年代复出,一直活跃在诗坛上。我在这篇文章中介绍一些当时诗坛论争的史实和“九叶”诗人之间的联系,是为了说明这个诗歌流派并不是一下子蹦出来的,而是有它形成的历史渊源和诗学基础的。如今,八片叶子先后凋零——

—穆旦(1918~1977)、陈敬容(1917~1989)、唐祈(1920~1990)、杭约赫(1917~1995)、杜运燮(1918~2002)、辛笛(1912~2004)、唐湜(1920~2005)、袁可嘉(1921~2008),但“九叶”的诗歌却持续地引起读者的关注,他们的现代诗创作经验提供了有价值的启发,研究九叶诗派的论文选题越来越丰富,对他们个体研读的专题也在不断地深入,可以相信,生长在中国新诗发展历史土壤里的九叶之树依然长青。

①黄河、爱军:《陕西有棵九叶奇树——

—一树九枝枝枝迥异》(新华社今日专电),《新民晚报》2003年3月13日。

②郑敏:《必然中的偶然——

—辛笛与“九叶”的诞生及命名》,《记忆辛笛》,宁夏出版社2006年。

③郑敏:《诗歌与哲学是近邻——

—结构—解构诗论》第43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④曹辛之:《本来可以不说的话》,《读者良友》第5卷第4期(1986年10月)。

⑤曹辛之:《面对严肃的时辰——

—忆〈诗创造〉和〈中国新

诗〉》(见《最初的蜜杭约赫诗稿》附录),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

⑥初犊:《文艺骗子沈从文和他的集团》,《泥土》第3辑(1947年7月23日)。

⑦《诗创造》第1期至第12期(1947年7月至1948年7

月);可参见王圣思选编:《“九叶诗人”评论资料选·〈诗创造〉编余小记》第355—363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⑧唐湜:《人与诗——

—辛笛论》,《九叶诗人:中国新诗的中兴》第47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⑨《唐祈诗选·后记》第18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年;唐湜:《人与诗——

—辛笛论》,《九叶诗人:中国新诗的中兴》第48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⑩杜运燮:《海城路上的求索》,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诗四十首》系杜运燮诗集,1946年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輥輯訛袁可嘉:《半个世纪的脚印·附录—袁可嘉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輥輰訛张羽:《南北才子才女的大会串——

—评〈中国新诗〉》,《新诗潮》1948年第3辑。

輥輱訛舒波:《评〈中国新诗〉》,《新诗潮》1948年第4辑。

輥輲訛同12。

輥輳訛同13。

輥輴訛袁可嘉:《诗的新方向》,《新路周刊》1948年第1卷第17期,收入王圣思选编:《“九叶诗人”评论资料选》第1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輥輵訛唐湜:《论〈中国新诗〉——

—给我们的友人和我们自己》,《华美晚报》1948年9月13日,收入王圣思选编:《“九叶诗人”评论资料选》第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輥輶訛详细资料介绍还可见游友基:《九叶诗派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蒋登科:《九叶诗派的合璧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等。

輥輷訛杜运燮:《西天缘》(见杜海东“不是序——

—写在书前”),《热带三友·朦胧诗》第3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

輦輮訛陈伯良:《穆旦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輦輯訛该则日记收入《穆旦诗文集》第2卷第25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輦輰訛《穆旦诗文集》原注:指巴金与夫人萧珊(本名陈蕴珍)。

摄影/祖忠人

王圣思

父亲讲的故事

夜里睡不着,便忽想起父亲当年讲的几个故事来。仔细一琢磨,这几个故事无不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和智慧。说来共享。 第一个故事,是我幼学之前听父亲讲的。故事是这样的: 以前有个孩子,在家里娇生惯养,学得很任性,对人不讲礼貌,见到人也不主动称呼辈分,总是“嗨嗨”的打招呼。孩子的父亲拿他没有办法。 有一次,孩子的父亲打发他去邻村里的供销社买盐,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这个孩子很快出了村子,直走得满头大汗,还没有看到邻村的影子。 这个时候,路边有个放羊的老人。这个孩子跑上前去就问:“嗨,到于家村还有多少里路啊?” 老人故意不理他。这个孩子又加大了声音问:“嗨——到于家村还有多少里路啊?” 老人还没有回答。这个孩子便走到老人眼前,再问。依然是“嗨嗨”的。 老人这时候回答了:“还有三十秫秸呢。” 这个孩子很纳闷:“秫秸?你们不论里啊?” 老人回答:“论里?论理(论里)你得叫我声大爷。” 第二个故事,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听父亲讲的。那个时候,冬天夜长,农村人又没有其他娱乐方式,只有在漫漫的冬夜里,一家人围着红红的火炉,守着一豆煤油灯火,听故事。故事装点了少年的梦。故事是这样的: 以前,有一家子有三个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同时找到了女婿。这三个女婿都很聪明,就是都腿脚不好。大女婿是个转巴,走起路来,右腿画圈,摇摇晃晃。二女婿是个点巴,走起路来,右脚一点一点的,歪歪斜斜。三女婿是个拖巴,走起路来,右脚抬不起来,在地上拖着走,好像擦地。老岳父很要面子,这些事情他从来没有告诉过乡人。 一转眼,老岳父的生日到了,拜寿的人很多。三个女婿要来拜寿,把老岳父愁得没有办法,很怕三个女婿的事情叫乡里人耻笑,于是再三告诫自己的三个女儿想办法。 三个女儿分别告诉了三个女婿,三个女婿是聪明人,说请老人家放心就是。 生日这天,这家子的门口站满了看热闹的人。 一会儿,三个女婿骑着高头大马来到了门前。大女婿在前,依次是二三女婿。到了门前就得下马走进去,这可是起码的礼仪。老岳父老岳母也在门前站着,准备迎接三个女婿。但是,老岳父的心里更像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 只见大女婿一抱拳,对各位乡亲说:“各位,我自幼跟着师傅习文练武。最近又学习了一套梅花篆字,现在给大家表演一下,马上无纸笔,就容我下马用腿表演吧。”下马,右腿画着圈圈,就进去了。 二女婿不敢怠慢,接着说:“诸位,刚才大姐夫的篆字我也学过,写得很好,可惜没有断句,且容我下马给他断开字句。”下马,右腿一点一点做断字句状,就进去了。 三女婿接着说:“诸位,刚才两个姐夫写得实在一般,扰了大家的视听,且叫我给他擦个干净。”说完,下马,右腿拖着擦着就进去了。 众人没看出端的,鼓掌,老岳父岳母这才放下心来。 第三个故事是父亲在我上高中的时候讲给我的,对我震动最大,现在记忆犹新。故事是这样的: 以前,村子里大人小孩穿的鞋子,都是家庭主妇用麻线纳好鞋底,然后做成的。当时,纳鞋底的麻线当地不产,都是很远的北乡里商贩来卖的。一般在集市上,他们才来,很快就会被抢购一空。麻线成了稀缺物。 这一年,村里东头的老三推着小推车,打算到北乡里去贩买点麻线来。走了一天路,人困马乏,终于到了北乡。北乡的田野里,到处都栽种着绿油油的麻。老三擦擦汗,喜滋滋地看着那些绿绿的麻。

“父亲”阅读训练及答案

父爱如山,父亲从来都是沉默而寡言的,他们的爱静悄悄的却深沉,关于《父亲》原文以及《父亲》阅读答案,你我一同慢慢分享... 父亲原文 (1) 一个老者蹲在阳光里,从清早开始,他在这儿蹲了整半天了。 (2) 此刻,他正清点他半天的收获,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膝盖上展平,然后,小心翼翼地叠好。他是来卖油果儿的。自从儿子娶了那个女人回来,在家里他日益显得碍手碍脚了。然而,他总得谋一个生计。于是,他想出个主意,每天到对门店里揽一篮儿油果,拿到这儿来卖。行人如潮,谁也不去注意他。 (3) 一天,她背了画夹偶尔经过这儿,目光以下子被他吸引住了。她胸前别着枚好看的校徽。这些日子,她正为毕业作品犯愁。 (4) 她走向他,像株小白杨。小白杨轻轻叫了一下:“老人家,我给你画张像,好吗?” (5) 画像?他瞪起眼,脸绷得紧紧的。继而,他抬起头,眯着眼睛打量了她一会儿,嘴角狡黠地咧了一下:“好吧。不过,这些油果儿你全买了。” (6) “恩。”她应着。 (7) “五毛一个,十个,拿五块吧!”他转而一想,忽然想“敲”她几个。她踌躇了一会儿,掏出钱递过去。他犹豫了片刻,将五块钱捏在手里。 (8) 他往阳光里挪了挪,背靠着一截老树。她打开画夹子,用恬静、温柔的眼睛注视他。他让她看得浑身不自在,避开她的目光,朝远处看去。远处,那顶小花帽真漂亮。他叹了口气,眼底闪过一丝温情,然而,温情一瞬间便过去了。 (9) 她合上了画夹子,将十个油果儿留给了老人,要了他的地址和姓名,像一朵云飘走了。 (10) 两个月后,他收到她寄来的信,信中还有一张美术馆画展的参观券。 (11) 展览厅里,许多人围着一幅画,他也好奇地挤了进去。画面上一个苍老、寂寞的老人,蹲在一株老树下,老人的目光阴沉而悲哀,一缕阳光留恋地停在他的脸上,他的眼里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他和他对视着。他猛然间发现这个老人正是自己,他的脸陡然羞得绯红。半天,他将目光游移出这幅画,在一小张纸片上,吃力地读到那两个字:“父亲”。 (12) 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有那么好几次,他的儿子、儿媳带着冬冬经过他这个卖油果儿的老头的身边,竟离得远远的,像躲瘟神。他痛苦地哽咽起来,浑浊的老泪。(13) 好些日子过去了,美术馆前,有个老者总蹲在那儿,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说是要给女儿的。 1、文中写了几对父子?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第2段中“那个女人”改为“儿媳妇”好不好?为什么? 3、在第12段中的结尾横线上用比喻修辞补充完整句子。 4、怎样理解“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 父亲阅读答案: 1. 3对父子 第一对是老者和他儿子第二对是老者儿子与冬冬(隐含的) 第三对是老者与小白杨 前两对是真正有血缘关系的父子 第三对是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女 2.不好。因为用“那个女人”可以体现出老者与儿子儿媳间的关系僵化,能够为下文“在家里他日益显得碍手碍脚了”“他的儿子、儿媳带着冬冬经过他这个卖油果儿的老头的身边,

我和父母之间的故事

我和父母之间的故事 在爸爸妈妈的精心呵护下,我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我用几个小小的片段,讲讲我和爸爸妈妈之间的故事。请你跟随我,一起感受我们的温馨与快乐。 (一)转魔方 以前,看到别人转魔方,我觉得太神奇了,很想自己也能拥有这种本领。我问爸爸,要怎样才能学会呢?爸爸想了想,说:“既然你这么感兴趣,不如我们从网上下载教程来学一学吧?”我们在网上的“魔方小站”下载了视频,爸爸边看边学,边手把手,一步一步耐心地教我。爸爸把转魔方分成七个步骤,每天教我一个步骤,并要我记牢,爸爸说这样才能连贯。虽然刚开始觉得挺难的,但为了拥有“转魔方”这种神奇的本领,我还是坚持学习,并且认真地反复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用一个星期就学会了转魔方。我在练习把魔方复原的时候,妈妈就给我计时。“10分钟!”妈妈说着,又把魔方给打乱了。我再一次复原。妈妈大叫:“7分钟!这次 有进步啦!”我一次比一次快,最好的成绩是2分钟。我兴奋得一蹦三尺高! 这一天下午,爸爸下班回到家,听说我转魔方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决定跟我来一场魔方比赛。我说:“来就来,谁怕谁!”我们各自拿了一个魔方,面对面端坐着,妈妈一声令下:“计时开始!”我们便飞快地转起魔方来。我用了145秒(2分钟25秒)

就复原了,爸爸手忙脚乱,用了305秒(5分钟5秒)才复原。爸爸是老师,教会我魔方,我现在却比爸爸厉害,妈妈乐呵呵地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爸爸,谢谢你教会我这个神奇的本领!我觉得转魔方太有趣了,下个“六·一”,我想到班里去表演,让老师、同学们见识见识我的厉害! (二)摘草莓 今年农历正月初六,爸爸妈妈带我坐公交车到巨峰寺的欢乐草莓园摘草莓。以前我没有去采过草莓,不知道草莓有没有花?如果有花,花又是怎么样的呢?草莓是长在树上还是像花生一样埋在地里呢?一路上,我兴奋得不得了,有无数的问题在脑海里萦绕,于是不停地问妈妈。妈妈笑着对我说:“哦,这个啊?妈妈也很想知道哦!草莓园很快就到了,我们待会一起去探个究竟吧。”我们一家带着好奇心,走进了草莓园。农民伯伯把草莓种成一排一排的,非常整齐。走近一看,原来草莓的枝和叶都是趴在地上生长的;花是白色的、小小的、有五片花瓣,中间有黄色的花蕊。轻轻拨开密密的枝叶,才能看到一些成熟和没成熟的草莓,没成熟的草莓是白色和淡青色的,熟透了的草莓是红色的,一个一个在阳光的照耀下新鲜欲滴,让人垂涎三尺。我一边咽口水一边提着篮子采草莓。我蹲下来,细细地寻找红草莓,生怕把草莓踩坏了。我看到一颗红草莓,便喜出望外地捧在手心,大喊:“爸爸快看,这个可以采吗?”爸爸跑到我身边,

阅读(9)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0分) 小时候父亲曾让我猜过一个谜语:“生出来四条腿,长大了两条腿,老了三条腿。”我怎么也猜不出来。父亲哈哈大笑……现在,我成了大人,虽然知道了谜底,父亲却以柱上了拐杖。 我写信给兄弟姐妹,告诉他们:“年迈的父亲走路需要拐杖了。”不知是我没写清楚还是他们没读懂,每人都邮来一根拐杖。 母亲过世早,父亲又当爹又当妈,扛起双重责任,省吃俭用,含辛茹苦,把爱心全部倾注到自己的儿女身上,父亲老了。 为了生计我四处奔波,稍有空(kòng kōng)闲困守案头,我何曾注意过父亲的心情?父亲常走进我的房间,在我身边静静地坐上一会儿,之后又回到自己的屋中。从里面传出电视机反反复复的开关声…… 那一天,我问父亲:“您是不是生病了?”他含着泪说:“你就是再忙,也该与我说说话呀。”父亲的话令我慌恐。我捧(bàng pěng)起父亲那双日渐枯槁、布满青筋的手失声痛哭,那(已经曾经)是一双多么有力的手啊!而今,拐杖限制了他的自由,水泥墙使他(软弱脆弱)孤独。我要让年迈的父亲得到儿子时时送来的温暖。 傍晚,我搀扶着父亲去河边散步,仰望那静谧的星空,我把心中的喧嚣沉淀下来,留了一片宁静和真情去陪伴步履蹒跚的父亲。“我要永远陪伴着您。”“不要这样讲,孩子……”父亲又落泪,不过,我知道,这次父亲的泪水是甜的,不是咸的。我写信给像种子一样散步在各地的兄弟姐妹。信中告诉他们:“不要再邮寄拐杖了,因为父亲身边有我。” 1、给文章拟个恰当的题目:父亲的拐杖(2分) 2、文中“含辛茹苦”这个词是经受艰难困苦的意思。(1分) 3、在文中的括号里用“——”选择正确的拼音和词语。(4分) 4、文中写了父亲两次落泪,第一次落泪是因为子女不关心自己的心情,感到孤独而落泪;第二次落泪是因为被儿子的关爱感动了而落泪。(4分) 5、把文中画“——”的句子换一种表达方式而不变其原意。(2分) 我不曾注意过父亲的心情。 6、“从里面传出电视机反反复复的开关声”中想象一下,父亲这时在想:我想和他交流,他却不理我。(我老了,不中用了,成了孩子们的累赘了。)(2分) 7、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文章主要写因为子女忙于生计,忽略了年迈父亲的心灵需要,让父亲倍感孤独和难受,得知父亲的需要后,“我”用另一种方式关心父亲,让父亲感到幸福。 8、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找出一对反义词和一对近义词。(2分) (静谧)—(喧嚣)(静谧)—(宁静)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父爱如山:名人父亲的故事

父爱如山:名人父亲的故事 父爱如山:名人父亲的故事 摘要 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多少年来,人们在歌颂和赞美母亲的同时,并没有忘记父亲的伟大。世界上第一个父亲节于1910年在美国诞生,1934年6月,美国国会统一规定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每个国家的父亲节日期都不尽相同,也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方式,大部分都与赠送礼物、家族聚餐或活动有关。迄今为止,全世界至少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各种方式在这个日子纪念父亲节。 今天是父亲节,让我们来读读几位世界名人以及他们父亲的故事,这些好老爸有的默默无闻,但培养出了扬名天

下的人才;有的则自己就是世界名人,但在教育孩子方面颇有一套。不管这些故事是令人感动或给人以启发,它们都真实地再现了父亲对孩子深沉的关爱,显示了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 父爱如山:名人父亲的故事 文/云林书童 达·芬奇的父亲:充分发展孩子的兴趣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也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爸爸,他培养孩子的信条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6岁那年,达·芬奇上学了,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知识,但对绘画最感兴趣。一天,他上课不专心听讲,还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回家后,达·芬奇把速写给父亲看,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奖他画得很好,决定培养他在这方面的才华。 正是因为父亲如此开明,达·芬奇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绘画中,甚至敢

专门画画恐吓老爸。一次,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在盾牌上画了一个两眼冒火、鼻孔生烟,看起来十分可怕的女妖头。为了把父亲吓一跳,他还关紧窗户,只让一缕光线照到女妖头的脸上。后来,父亲一进家就被盾牌上的画吓坏了,可是等达·芬奇哈哈大笑地解释完,他竟然也没有责备儿子。 16岁那年,父亲把达·芬奇带到画家维罗奇奥那里学画画。在维罗奇奥的指导下,达·芬奇刻苦学习,掌握了很多绘画技巧,终于成为一代大画家。 安徒生的父亲:穷鞋匠培养出大作家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在富恩岛上一个叫奥塞登的小城镇上,那里有不少贵族和地主,而安徒生的父亲只是个穷鞋匠,母亲是个洗衣妇。贵族地主们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从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一起玩。安徒生的父亲对此非常气愤,但一点也没有在孩子面前表露,反而十分轻松地对安徒生说:”孩子,

我与父亲的故事作文

我与父亲的故事作文 导读:一:我与父亲的故事作文 今天,我学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当我读到作者的父亲再鼓励作者、给予作者信心时,我父亲那庞大的身躯突然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一件件难忘的事情历历在目。 记得小时候,我很顽皮,经常遇到麻烦。一天,我爸爸不知从哪拿回来一个衣柜,我的一中好奇之心油然而生,于是就去“研究研究”它。我东搞搞,西弄弄,觉得没什么好玩的,我正想离开的时候,却被那柜子的顶端所吸引了。那柜子的顶端有一个黑色的胶袋。我心想:呀!这个柜子上面有一个胶袋呀!里面装着些什么呢?昰好吃的,好昰好玩的?这个谜底给了我爬上去的勇气。于是,我就沿着一些柜门,抽屉爬上去,我爬呀爬,终于爬到了顶端,我马上把那个袋子拿过来,呀!是个空袋子呀!我气得火冒三丈,这个破袋子,把我累得满头大汗,到头来还一无所获。我正想下去的时候,我才发觉原来这个衣柜昰那么高,我的脚不禁发软,手也颤抖起来。 于是,我就把我爸爸叫来,对他说:爸爸,我下不去,快来抱我下去,我好怕。”我爸爸见我爬得那么高,见我脸上露出惊恐的神情,却无动于衷,面不改色地对我说:“你昰怎么上去的?”“爬上去的.!”我回答说。“你昰怎么上去就怎么下来嘛!你不要一遇到困难就想起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不可能时刻在你身边的。你遇到困难,就想办法解决它,不要总是等着爸爸妈妈来幇你解决,不要总昰要依赖别人!”我依然有些害怕,心想:总不能一直留在上面,但是爸爸又不来抱我。

唉,无奈之下,只好一步一步地向下爬。 那时,我还不懂我爸爸的用意,我当时还以为他不疼我喇。可我现在明白了,如果我爸爸当时抱我下来的话,我就会产生一种依赖性,以后遇到困难,如果没有人幇我的话,我就会不知所措。相反,像现在这样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想起父亲的那番话,我就不依赖别别人,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了。 二:我与父亲的故事作文 我在家里可够调皮的,眼珠一转,就会冒出一个鬼主意。 这不,今天中午刚吃过午饭,我发现爸爸进门时换下的皮鞋横挡在门口,刚把它们放好,我脑海里就闪出一个念头:爸爸的鞋喜欢放在鞋架最下一层里,而鞋架上有他的一双旧皮鞋和新皮鞋,颜色又相近,我何不……说干就干,我把鞋架上爸爸的一只新鞋和一只旧鞋并在一处,放在了鞋架的最底层,而另一只旧皮鞋和一只新皮鞋装在上层鞋架的鞋盒里。 干完了这些,我就乐滋滋地回自己的房间午睡。一觉醒来,忽然听到门外“咚咚”的敲门声。我急忙去开门,果然是爸爸回来了。低头一看,爸爸脚上确实穿着一只旧皮鞋和一只新皮鞋。我忍住笑,问爸爸:“爸爸,你不是上班去了吗?怎么又回来了呢?”爸爸的脸红了,急忙说:“没留神,穿错皮鞋了。”听见我们说话妈妈也惊讶地从屋里走出来。这时,我再也忍不住了,指了指爸爸脚上的皮鞋,哈哈大笑起来。妈妈低头一看,也跟着笑了起来。爸爸好像明白了什么,装出愤怒的模样,扬起了巴掌。我赶紧装作害怕的样子,从鞋盒里找

小学六年级课外阅读训练题 一根善的拐杖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六年级课外阅读训练题一根善的拐杖 ①14 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丌小心摔断了右腿。 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②父亲是个呆丌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 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 让我们想丌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尽管只有十几元。 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収广告单的活儿。 想着父亲右腿上绑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迚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丌停地扎着我。 ③周末的时候,我要替他去収广告单,他丌允,狠狠训斥了我: 没出息的孩子才去収广告单,佝只管给我好好读书!而我头一次没听他的话,偷偷地跟着他。 ④此时虽是上午九点多,但太阳已在尽情地释放她的热情,调皮的风儿也丌见一丝踪影,路旁的几棵梧桐树也是无精打采的。 来往的人们都将自己的脸儿躲在五颜六色的遮阳帽戒太阳伞下。 汗水在父亲的脸上肆意地流淌,可他两只胳膊还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 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 1 / 8

亲难受着。 ⑤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晕倒在地上。 一瞬间,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 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 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的原因吧。 ⑥这是一群麻木的人。 我从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分明写着冷漠。 丌,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万千枯藤上唯一鲜活的叶子,上面写着焦急。 ⑦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良心。 ⑧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按住了老人的人中穴。 原来老人中暑了。 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一再向父亲道谢,而父亲只是擦擦脸上的汗水,轻描淡写地笑笑。 老人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在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都有被吹灭的危险。 父亲赶忙递给老人一根拐杖,轻声说:

全世界著名“模范父亲”的故事

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多少年来,人们在歌颂和赞美母亲的同时,并没有忘记父亲的伟大。1934年6月,美国国会统一规定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迄今为止,全世界至少有20多个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在这个日子纪念父亲节。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地“模范父亲”的故事。这些好老爸有的默默无闻,但培养出了扬名天下的人才;有的则自己就是世界名人,但在教育孩子方面颇有一套。不管这些故事是令人感动或给人以启发,它们都真实地再现了父亲对孩子深沉的关爱,显示了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 ***奥尔森的父亲:诚信做人影响儿子一生 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始创者、总经理奥尔森是美国大名鼎鼎的人物,曾被美国《幸福》杂志评为“美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但是,在谈及自己的成功时,他总是要提到父亲,因为父亲用行动影响了他的一生。 奥尔森的父亲奥斯瓦尔德是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工程师,拥有几项专利,后来成为一名推销员。一次,一位顾客想从他的手中购买他推销的机器,但他发现这位顾客并不真正需要这部机器,于是他极力劝这位顾客不要购买,此事让他的老板火冒三丈,但却为奥斯瓦尔德赢得了好名声。 同时,奥斯瓦尔德的诚实品德也给了三个儿子巨大影响。他们都以父亲为榜样,诚信做人,全部成为有为的工程师。奥尔森本人在为人处世上就秉承了父亲的优点:办事讲原则,合作重诚信,在员工和商业伙伴中拥有非常好的口碑。 ***达·芬奇的父亲:充分发展孩子的兴趣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也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爸爸,他培养孩子的信条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6岁那年,达·芬奇上学了,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知识,但对绘画最感兴趣。一天,他上课不专心听讲,还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回家后,达·芬奇把速写给父亲看,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奖他画得很好,决定培养他在这方面的才华。 正是因为父亲如此开明,达·芬奇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绘画中,甚至敢专门画画恐吓老爸。一次,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在盾牌上画了一个两眼冒火、鼻孔生烟,看起来十分可怕的女妖头。为了把父亲吓一跳,他还关紧窗户,只让一缕光线照到女妖头的脸上。后来,父亲一进家就被盾牌上的画吓坏了,可是等达·芬奇哈哈大笑地解释完,他竟然也没有责备儿子。 16岁那年,父亲把达·芬奇带到画家维罗奇奥那里学画画。在维罗奇奥的指导下,达·芬奇刻苦学习,掌握了很多绘画技巧,终于成为一代大画家。 ***安徒生的父亲:穷鞋匠培养出大作家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在富恩岛上一个叫奥塞登的小城镇上,那里有不少贵族和地主,

《父亲》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父亲①一个老者蹲在阳光里,从清早开始,他在这儿蹲了整半天了。②此刻,他正清点他半天的收获,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的膝盖上展平,然后,小心翼翼地叠好。他是来卖油果儿的。自从儿子娶了那个女人回来,在家里他日益显得碍手碍脚了。然而,他总得谋一个生计。于是,他想出个主意,每天到对门店里揽一篮儿油果,拿到这儿来卖。行人如潮,谁也不去注意他。③一天,她背了画夹子偶尔经过这儿,目光一下子被他吸引住了。她胸前别着枚好看的校徽。这些日子,她正为毕业作品犯愁。④她走向他,像株小白杨。小白杨轻轻叫了一下:“老人家,我给您画张像,好吗?”⑤画像?他瞪起眼,脸绷得紧紧的。继而,他抬起头,眯着眼睛打量了她一会儿,嘴角狡黠地咧了一下:“好吧。不过,这些油果儿你全买了。”⑥“嗯。”她应着。⑦“五毛一个,十个,拿五块吧!”他转而一想,忽然想“敲”她几个。她踌躇了一会儿,掏出钱递过去。他犹豫了片刻,将五块钱捏在手里。⑧他往阳光里挪了挪,背靠着一截老树。她打开画夹子,用恬静、温柔的眼睛注视他。他让她看得浑身不自在,避开她的目光,朝远处看去。远处,有些迷蒙,一位年轻的父亲牵着他的儿子,一路上蹦过来,那顶小花帽真漂亮。他叹了口气,眼底闪过一丝温情。然而,温情一瞬间便过去了。⑨她合上画夹子,将十个油果儿留给老人,要了他的地址和姓名,像一朵云飘走了。 (10)两个月后,他收到她寄来的信,信中还有一张市美术馆画展的参观券。(11)展览厅里,许多人围着一幅画,他也好奇地挤了进去。画面上一个苍老、寂寞的老人,蹲在一株老树下,老人的目光阴沉而悲哀,一缕阳光留恋地停在他的脸上,他的眼里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他和他对视着。他猛然间发现这个老人正是自己,他的脸陡然羞得绯红。半天,他将目光游移出这幅画,在一张小纸片上,吃力地读到那两个字:“父亲。”(12)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有那么好几次,他的儿子、儿媳带着冬冬经过他这个卖油果儿的老头的身边,竟离得远远的,像躲瘟神。他痛苦地哽咽起来,浑浊的老泪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好些日子过去了,美术馆前,有个老者总蹲在那儿,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说是要给女儿的。1.第②节中画线的“那个女人”改为“媳妇”好不好?为什么?(4分) 2.第⑦节中描写人物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举例。(4分) 3.在第(12)节的横线上,用比喻的修辞写完句子。(3分) 4.怎样理解第(12)节中的“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4分) 5.为什么画面上父亲的目光“阴沉而悲哀”又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5分)参考答案:1.不好。感情色彩不同。“那个女人”中包含了“怨恨”“讨厌”的感情,而“媳妇”有喜欢之情。2.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很明显,“递”“捏”是动作描写,“踌躇”和“犹豫”属心理描写。3像虫一样爬出眼眶。(符合比喻修辞格的要求即可)。4.“熟悉”是因为他有儿子、儿媳,是一位父亲。“遥远”是因为儿子、儿媳对他不孝,远远地躲开他。 5.儿子、儿媳的不孝,生活的艰难,使他的目光中充满“阴沉”和“悲哀”;每当他看到年轻父亲牵着儿子时,总会牵动他内心深处的“温情”和曾作为父亲的“慈祥”;但这“温情”和“慈祥”只是瞬间便逝的,因为现实中父亲的角色已离他十分遥远了,所以这“慈祥”“温情”只是“一丝”而已。

我和父亲的故事作文

我和父亲的故事作文 导读:我和爸爸的故事【一】 我有一个快乐的家庭。在这个家里我和爸爸不仅是一对快乐的父子,而且还是最好的朋友每当我遇到困难时,爸爸总会尽全力帮助我。 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我现在想起来都记忆犹新。 一天,我在做数学作业时,碰到了一道非常难的应用题,无论我怎么绞尽脑汁也做不出来。在那一刻,我几乎想放弃了。 这时,我的“大救星”----爸爸走了过来,一看到我这副狼狈的样子就明白了一切。“你怎么了?”爸爸问。“爸爸。”我着急的说,“这道应用题太难了,我做不出。”于是,爸爸看了看这道应用题,神情立刻严肃了起来。对我说:“这道题其实并不难,可能是心浮气躁了,我们再来看看题目中的几个条件。你可以先算出一个星期的总量,然后再除以四天的总量,这样问题就解决了。”听了爸爸详细的解说后,心想:爸爸真厉害啊! 爸爸不仅在学习上能帮助我,在生活中他是我的好朋友。当我获得荣誉是,他会对我语重心长的说:“朱越杰,你不能骄傲,明天还会有更大的挑战在等待着你。” 爸爸你真是我的良师益友啊! 我和爸爸的故事【二】 我和爸爸的关系很密切,就像好朋友一样。如果我做事遇到困难或不想做时。爸爸就会鼓励我,给我打气。但是当爸爸不对的时候,

我也会给爸爸讲一些做事的道理。 每天下午吃完饭,爸爸都催我一起上山散步,我要是不情愿去,就说:“上山又热又累,等天凉了再去。”这时,爸爸总是耐心的对我说:“上山可以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对身体好处可多了。”我就和爸爸一起爬药王山。爸爸又说:“做什麽事情都不要半途而废,要坚持不懈,这样才能成功。就像你学过《挑山工》一样,要学挑山工那样,看准目标,坚持不懈,才能达到目的。”有了爸爸的鼓励,我们父女俩手牵着手终于爬上了山顶。 爸爸使我敬佩的一个人,他在学习生活上给我许多帮助。但如果他做了不对的事情,我给他讲一些道理,他也乐意听。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爸爸也正好回来,我看到爸爸到卫生间洗完手就来到卧室打电脑,我也就没理他,到吃饭的时间了,爸爸就端起碗狼吞虎咽的.吃起来,真像十天没吃饭似的,吃完了又到卧室打电脑,于是,我就跑过去,对他说:“爸爸,你不要什么时间都打电脑,医生说了,长时间打电脑或看电视对眼睛不好。”爸爸听了我的话,想了一会说:“琳琳,你说得对,长时间打电脑对眼睛不好,往后我一定改正这个坏习惯。” 我和爸爸相互帮助,相互监督。每天过得很开心、快乐。 我和爸爸的故事【三】 那天,无意中翻到一张老照片,泛黄的画面上,父亲抱着年幼的我,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 犹记得那时的父亲,是那么年轻,高大挺拔,充满了活力。为人

一根拐杖 朱成玉

中考综合阅读 一根拐杖朱成玉 ①14 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上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②父亲是个呆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发广告的活儿。想着父亲右腿上裹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③周末,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让我在家复习功课。我却偷偷跟着。那天很热,我看到父亲脸上的汗水肆意流淌,可是两只胳膊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难受着。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令我终身难忘的一幕。 ④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就晕倒在地上。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的原因吧。 ⑤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向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写着冷漠。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千万枯藤上唯一鲜活的一片叶子,上面写着焦急。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布满皱纹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真心。 ⑥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为老人掐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了。老人醒过来,向父亲道谢,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一支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都有可能被吹灭的危险。父亲递给老人一根拐杖,?拄着点儿走吧,能稳当些。? ⑦?谢谢,那你怎么办?? ⑧?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根拐杖足够了。? ⑨瘦小的父亲渐渐高大起来,早上明明刚和他比过个头儿来的,可是现在却觉得自己比父亲矮了不少。 ⑩没了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摔倒,可是父亲没有,虽然站在那里有点儿摇晃,但却是像一棵树,只是摇晃而已,不会倒下。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 ?人群并没有散去,开始有人伸出手来,一双、两双、十双……枯藤开始发出了新芽儿! ?我们太习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各扫门前雪,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父亲让我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尘世摇摇晃晃。 ?一根善的拐杖,可以让你的人生站得稳当一些。 1.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其作用。(4 分) (1)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千万枯藤上唯一鲜活 ....的一片叶子,上面写着焦急。 指叶子在枯藤上展现出新鲜、有活力的样子。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父亲的善良与热心,反衬出旁人的冷漠。 (2)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 指人的灵魂、品质动摇不稳,即将堕落。这里形象写出了生活中的冷漠麻木会导致的后果:信念追求动

父亲的故事.doc

父亲的故事 那是一个寂静安详的夜晚,满天的星斗一闪一闪,夜空下一条小巷弯弯曲曲的伸向远方,小巷的草丛中一颗颗晶莹的露珠映着满天星光发出阵阵灿烂的光芒...... 小巷的尽头有一座小房子,屋里一位父亲刚刚忙完了一天的事情正在台灯下整理着书桌上的东西,这时一个天真的孩子走进了父亲的房间缠着父亲讲故事,父亲偶不过孩子便只好给孩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孩子,他非常聪明长大后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你知道他的名字叫什么吗,父亲忽然表情神秘的问孩子?"这时孩子却哭闹了起来。因为孩子知道父亲没有好好讲故事,父亲故事中的那个孩子便是他自己,这个故事父亲已经讲过无数变了可悲的是当时那个孩子他太小,他还不理解故事背后父亲心中那个强烈的愿望,更可悲的是那个孩子并不聪明,而且天性贪玩,他很不出众,总是让父亲一次次失望。后来啊,那个笨孩子长大了用了比别人多很多的时间考上了一所差强人意的大学,这时的的父亲已不在年轻,他长出了一丝丝的白发,他的背影也变得略带蹒跚,他为那个孩子花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 走进大学之后那个孩子开始放纵他自己,渐渐的他变地堕落,后来他甚至不敢在接父亲打来的电话,他害怕父亲在电话中问他有没有好好学习,每当挂断电话之后一种莫名其妙的空虚就会让他心里默默地流泪。

多少年过去了,我依稀还记得那年秋夜和那个父亲讲过无数遍的故事。只是,难道父亲的愿望注定要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吗.......... 愿望它是一个梦,把梦变为现实以后,了却一个梦,还有多少人的梦没有如愿实现?生活还在继续......我们要更加努力 2017-05-16 那是一个寂静安详的夜晚,满天的星斗一闪一闪,夜空下一条小巷弯弯曲曲的伸向远方,小巷的草丛中一颗颗晶莹的露珠映着满天星光发出阵阵灿烂的光芒...... 小巷的尽头有一座小房子,屋里一位父亲刚刚忙完了一天的事情正在台灯下整理着书桌上的东西,这时一个天真的孩子走进了父亲的房间缠着父亲讲故事,父亲偶不过孩子便只好给孩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孩子,他非常聪明长大后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你知道他的名字叫什么吗,父亲忽然表情神秘的问孩子?"这时孩子却哭闹了起来。因为孩子知道父亲没有好好讲故事,父亲故事中的那个孩子便是他自己,这个故事父亲已经讲过无数变了可悲的是当时那个孩子他太小,他还不理解故事背后父亲心中那个强烈的愿望,更可悲的是那个孩子并不聪明,而且天性贪玩,他很不出众,总是让父亲一次次失望。后来啊,那个笨孩子长大了用了比别人多很多的时间考上了一所差强人意的大学,这时的的父亲已不在年轻,他长出了一丝丝的白发,他的背影也变得略带蹒跚,他为那个孩子花了太多的精力和

父亲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父亲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父亲——张枫霞 ①虽然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然而,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等到上了初中,看到别人的父亲殷殷地关怀女儿,心里便有了比较,认为我这只知道春耕秋收的农民父亲不懂得什么叫”爱”. ②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亦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学习和收成原本没有太大的联系. ③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年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母亲望着已不年轻的父亲幽幽地说:”要不,别让妮子上了“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生动地一跳:”哪能!儿子娶媳妇花钱比妮子上学花钱多多了,咱们不能太偏心.”就为这一句话,我第一次被感动了. ④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我跟在父亲身后,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在心里默默发誓: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等翻过两座山,骄阳更加炽烈,找到一块小树阴劝父亲休息一会儿.A.我随手抓起两个桃子,还不及放到嘴里,便被父亲劈手夺去,他瞪我一眼说:”这是卖的,有你吃的.”说着从他兜里掏出几个歪裂的小桃子,在衣服上蹭了蹭递给我:”这不一样吃吗“停了停又说:”住校可不比在家里,动一动就得花钱,饭可以吃差点,但一定得吃饱.星期天不要往回跑,家里也不指望你干活,钱和干粮我会给你送去的.”B.接着他自个笑了:”没想到俺妮子还挺聪明,比你两个哥哥强多了,我寻思把桃园好好侍弄侍弄,光许能挣几个钱,你要有本事啊,考个大学让爹光荣光荣.”这是父亲对我说得最多的一次,看得出他心里非常高兴. ⑤到学校门口,父亲让我一个人进去,他则去卖那筐桃子.等到报到完去城里找他,父亲已经走了.我想,他肯定是饿着肚子走的,翻山越岭,还得走二十里地啊! ⑥三年高中,我真的很少回家.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我送干粮和桃子,当然都是些歪七裂八卖不出去的小桃子.冬天天短,父亲每次来,得起大早,见到我,往往是胡须上结了一层白霜,掏出母亲烙的白面饼,硬邦邦的全是冰凌茬.中午,我们爷俩把饼泡在开水里,就着父亲带来的咸菜,吃得有滋有味.夏日,父亲捎带着卖桃,二十里的山路把父亲的脸膛晒成了酱紫色.赶到学校已近中午,我把早已凉好的白开水递过去,父亲一口气就喝了一大缸子.父亲向来都是当天来当天走,三年里,他走了他原来几十年走过的路程.我对父亲的情和爱也在这三年里变得缠绵与圣洁. ⑦三年后,我由县城读到了省城.甭说父亲的大半年收成,就是他的全部收成也难以应付我的高额学费了.父亲说:”不要紧,先到处借借.不就是四年吗我用六年时间,六年不行十年,赶我死之前咋也能把它还清.”我无言,我只是在心里对父亲说:我决不会让您用六年十年时间去还债,您就等着我慢慢地还您的债吧. 父亲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⑧也和三年前一样,父亲挑着行李送我上学,所不同的是这天不是骄阳似火,而是阴雨霏霏.火车上父亲递给我的桃子又红又大,我倒有些不习惯,怪他过于奢侈.C,”你都成大学生了,吃个好桃子,配!”并且不停地催促我快吃.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 ⑨安排好住宿已经很晚了,我要送父亲到学校的招待所住下,他说什么也要自己去.他说他怕我回来找不到自个的宿舍,我知道,那样父亲一夜都不会安心.所以,也只好随他去了.下过雨后,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再加上一天的颠簸我实在太累了,躺在床上不一会就进入了

高分作文范文-我和父母的故事

天空静静的,一丝风悄悄的从我耳边划过。在别人看来可能一切都是那么的惬意,而我却只感觉到了凄凉,一切都是那么的静那麽的凄凉。它们们仿佛是在为我默哀。一个红红的76分印在我沉重的书包里的卷子上,就是因为它才使我的心情如此的沉重。 到放学的时间了,我的心“咯噔”一下,心想:怎么这么快就放学了?完了,回到家可就真的要挨批,搞不好还会玩一玩“男女混合双打”。这一下让我想起了小学三年级时的一次数学测试,我只的了82分结果让妈妈来了个“女子单打”这就已经让我不好受了。想想还摸摸我的屁股,好像现在还疼似的。 我默默的朝家的方向走着,心里一直想着挨打的的疼痛…… 到了家门口,我犹豫了一下,该不该进去,嗨,“该来的还是要来”,进门之后我叫了一声“我回来了”。妈妈说:“儿子回来了,好像不高兴啊?”“嗯,今天我们考试了,考得不好。”“哦,没事,下次努力,先吃饭吧。”“嗯”等我吃完饭,写完了作业,妈妈说:“我看看你的卷子吧。怎么考的这么少得分?”我拿出来给妈妈一看,妈妈的脸色立刻晴转阴,弄得我心里一惊:妈妈不会又要打我吧?妈妈看了有十几分钟吧,这期间的分分秒秒都是煎熬啊!妈妈开口说话了:“你们班上最高分考了多少分?”“91分。”“这次的题不算太难啊,你们怎么考的?分数这么少?这次算你马虎,下次可不能再这样了。”“嗯。”我心里想:妈妈今天是怎么了?我考得这么少的分数妈妈竟然没有打我,甚至都没骂我。然后我问了一下妈妈:“妈,你今天是怎么了,我考得这么少的分数你竟然没打我也没骂我,只是说了几句,我都有点不适应了。”说完还甩甩肩膀。“妈妈是认为你长大了,知道上进了,还有一个就是不想总是打你、骂你,这样你在同学面前就会觉得没有面子,你长大了也知道要面子了,所以妈妈不想让你没面子,在同学面前提不起头来。” 听着妈妈语重心长的教诲,我似乎明白了许多许多……

关于父亲的故事

关于父亲的故事 范春歌 ①我读高中的时候,有一年校园翻建校舍。下课后趴在教室的走廊上观看工 人们忙碌地盖房子,成为我在枯燥的校园生活中最开心的事。班上的同学渐渐的注意到,工程队里面有一位身泥浆的工匠常常来到教室外面,趴在窗台上专注地打量我们,后来又发现,他热切的目光似乎只盯着前排座位上的一个女孩子。还有人发现,他还悄悄地给她手里塞过两只热气腾腾的包子。 ②这个发现使全班轰动了,大家纷纷询问那个女孩子,工匠是她家什么人?女 孩红着脸说,那是她家的一个老街坊,她继而恼怒地埋怨道:“这个人实在讨嫌!”声称让她的已经参加工作的哥哥来教训他。大家觉得这个事情很严重,很快报告了老师,但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消息更令人吃惊,那位浑身泥浆的男人是她父亲。继而,又有同学打听到,她的父亲很晚才有了她这个女儿,这次随工程队到学校盖房子,不知有多高兴。每天上班来单位发两个肉包子做早餐,他自己舍不得吃,天冷担心包子凉了,总是揣在怀里偷偷地塞给她,为了多看一眼女儿上课时的情景,常常从脚手架上溜下来躲在窗口张望,没少挨领导的训。但她却担心同学知道父亲是个建筑工太掉分。 ③工期依然进行着。有一天同学们正在走廊上玩耍,工匠突然跑过来大声地喊 着他女儿的名字,这个女同学的脸色骤然变得铁青,转身就跑。工匠在后面追,她停下来冲着他就直跺脚:“你给我滚!”工匠仿佛遭到雷击似的呆在原地,两行泪从她水泥般青灰的脸上滑下来,少顷,他扬起了手,我们以为接下来将会有一个响亮的耳光从女孩的脸上响起。但是,响亮的声音却发自父亲的脸上,她用手猛地扇向了自己。老师恰恰从走廊上经过,也被这一幕骇住了,当她扶住这位已经踉踉跄跄的工匠时,工匠哭道:“我再大伙面前丢人了,我丢人是因为生出这样的女儿!” ④那天女孩没有上课,跟她父亲回家了,父亲找女儿就是来告诉她,母亲突然 发病。 ⑤不知为什么,那年翻修校园的工期特别长。工匠再也没有出现在校园里,女 孩也是如此,她一学期没有念完就休学了。我再街上偶然遇见了工匠,他仍然在帮别人盖房子,但人显得非常苍老,虽然身上没有背一块砖,但腰却佝偻着,仿佛背负着一幢水泥楼似的。 ⑥儿女对父亲的伤害是最沉重的,也最彻底,它可以让人们眼中一个大山般坚强的男人轰然倒地。同样的道理,儿女的爱和尊重,能让一个被视为草芥的父亲像山一般挺立。 7.作者描述这段故事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外貌和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使得人物形象真实可信。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⑴她继而恼怒地埋怨道:“这个人实在讨嫌!”____描写 ⑵为了多看一眼女儿上课时的情景,常常从脚手架上溜下来躲在窗口张望,没少挨领导的训。

巴埃萨《父亲》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 [智利] 奥莱加里奥·拉索·巴埃萨 一个小老头下巴蓄着又白又长的胡须,上唇的小胡子被尼古丁熏成了红色。他披着一件大红斗篷,脚登高跟皮鞋,头戴一顶龙舌兰编的草帽,胳膊上挎着一个小篮子,来到兵营的门口,走过去,倒回来,走过去,倒回来,反反复复,显得十分胆怯。他想向哨兵打听什么,但哨兵没等他开口就高声喊道:“警卫班长!” 一个班长从门后跳了出来,仿佛是埋伏在那儿的。他仰起头用询问的目光打量着他,老头儿说:“我儿子在吗?”班长笑了起来。 “他叫曼努埃尔……叫曼努埃尔·萨巴塔,先生。” “我不知道哪个士兵叫这个名字。” 乡下人骄傲地直起身子讥讽地笑了:“可是,我儿子不是士兵,他是军官,是正儿八经的军官……” 警卫团的号手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凑过来低声告诉班长:“是新来的,刚从学校来的……” 班长看他是个穷人,没敢请他去军官俱乐部,而是叫他去了警卫团。 老头儿坐在一条木凳上,把篮子放在伸手可及的身边。士兵们一下子围拢来,他们以好奇的目光看着那个农民,对那个篮子很感兴趣。篮子不大,用一片口袋布盖着。那帆布下面先是听到啄食声,接着便有一只红冠老母鸡露出头来,由于闷热,它的嘴张开着,不停地喘着气。 看到那老母鸡,士兵们一边鼓掌一边像孩子似的高声叫道:“炖鸡吃!炖鸡吃!” 农夫急切地想见到自己的儿子,面对那么多持枪的士兵又十分紧张,不禁傻乎乎地笑起来,思想也乱了:“哈,哈,哈……对,炖鸡吃,炖了给我儿子吃。” 说罢,老人却是一阵心酸,脸上立刻蒙上了一层阴影,接着又说道:“我都五年没见他了!他不愿意回村里去……” 一个卫兵去叫中尉。中尉正在驯马场上跟一伙军官在一起。他个子矮小,长得黑不溜秋,

关于父亲节的作文:我与父亲的故事_1200字

关于父亲节的作文:我与父亲的故事_1200字 那天,无意中翻到一张老照片,泛黄的画面上,父亲抱着年幼的我, 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 犹记得那时的父亲,是那么年轻,高大挺拔,充满了活力。为人 和善又很有风趣,他幽默的话语,常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他经常出 一些小智力题考我,然后,父亲满意的神态和一瓶奖励的汽水是我一 生最美的回忆! 父亲喜欢把我放在他的膝盖上,用下巴贴着我的额头,脸上的胡 子扎得我头乱摆,于是,我的头发就被他衣服上的扣子挂乱了,我气 的哇哇大哭,他就眯着眼看我,直到母亲过来重新给我梳好小辫子, 我才又破涕而笑!我一笑,父亲就满脸洋溢着幸福! 这些童年的记忆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感觉存封了很久很久!俗 话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可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却和父亲逐步生 疏了,他不再给我讲故事,我也不再和他撒娇。可能是岁月的艰难, 父亲沉默了很多,目光也变得严峻了,我甚至有了一点胆怯! 日子慢慢的过去了,父亲为了这个家整天忙碌着,在经历了沧桑 的岁月,和无数的风霜后,他一天天老去,皱纹也悄悄的爬上了眉头。而我,也在父母的关爱下一天天的成长。我的学习成绩也让父亲感到 安慰! 长大后,好多女儿家的心事和生活中的琐事只愿跟妈妈说。和父 亲就没有太多的言语。加上我中学住校,一个月回不了几次家。因为 缺少沟通,我感觉和父亲之间的距离也越发的远了! 我高中毕业时,因为压力和很多其它的因素,没有参加高考。当时,父亲很生气,要知道,他是把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了啊! 为了我的不争气,父亲精神几乎崩溃了,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奶奶告诉过我,其实父亲小时候很聪明,是块读书的料。可因为家里困难,就。。。。。。那时候好多老师(以前叫先生)都到家里劝说祖父,可实在没办法啊!每当父亲想起他童年时眼神里那种深深的无奈和惋惜,我看了就心酸! 为此,我们之间出现了裂痕,父亲把那种失落的痛深埋在心里,他是恨铁不成钢啊。于是,就显得更加沉默了!其实我明白父亲的感受,仅仅我无法言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在他一声声的叹息中,我决定外出打工。 当我踏上行程的那一刻,我仔细的看了一眼父亲,不知何时,他的鬓角已有丝丝的斑白,这些年,我和妹妹的学费已经压得他喘不过气了,想到这,我忍不住想要伸手去摸,这时,他的眼中又流露出了往日慈祥!我知道,对我,他也有着深深的疼爱!仅仅,他把那份爱藏在了心底! 不忍离别,不忍再看父亲难舍的眼神,我带着母亲叮嘱的话语,毅然转身,大步走了,可自己却已泪如雨下!走出很远,我回头看到父亲的背影,竟有一点点的驼了。我知道,是我该为父亲减轻负担的时候了! 我没有告诉父亲,其实我并没有放弃,我仅仅想用另一种方式证明自己!请你相信,女儿还会成为你的骄傲的,此时,千言万语我只想对父亲说一句,女儿永远爱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