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家意识决定公民意识

国家意识决定公民意识

国家意识决定公民意识
国家意识决定公民意识

国家意识决定公民意识

今天的中国经济用“资源浩劫”来形容最为恰当,在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疯狂扩张中,产生了一种特殊利益结合现象:一方面,众多的地方政府通过上大型重工业项目,来追求短平快的业绩;另一方面,在地方政府庇护下,一些企业把全民的资源环境变现为私利,而且方式极端粗鲁,不顾后果……

2006年国内对公众参与环保进行了多项测评,其结果令国人意外,中国公众参与环保意识与环境督促二项均不及格。

从表面上看,我们是地方政府与公众对环保问题的认识程度不足,是政府与企业的责任心不够,环境的事是国家的事,环境与企业和家庭无关,即使全球十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我国占了七个,企业与家庭依旧“辉煌和温馨”。

环境问题仿佛并不影响我们的一切,我们依然在尽情的享受着咖啡、豪华别墅、高尔夫球、轿车、鲍鱼、燕窝……

近三十年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越来越繁荣,可是我们却好像离中国5000年的文明与礼仪之邦的称号越来越远,相反离愚昧和自私越来越近。现在的中国人只关心自己小家,不关心国家这个大家,即使关心也只是在舞台上唱唱,报纸上说说,文件上念念。

随地吐痰,随便扔垃圾,随意对江河排放污染……文明与野蛮没有了道德的底线。渐渐地,我们已经不懂得尊老爱幼,不知道天人合一的生存法则;渐渐地,公众的信仰也开始盲目,曾经的雷锋与劳模已是傻子和愚人代名词,今天崇拜的时代英雄已是十七、十八岁的超男超女……

在老百姓看来,地方政府行为就代表国家利益;在政府看来,公民行为就意味着国民素质;在社会看来,企业的生产方式就等同于国家意识与公民意识的最终体现。

所以说国家意识决定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导致今天的公众意识。

可能大家会不太赞成我的观点,可事实总是事实。古人常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一个国家的公民只关心自己的小家而不问国家这个大家的时候,当一个企业只顾自己口袋里的银子的时候,可以说这个国家精神就开始走向崩溃。时下很多老百姓、企业、政府的所作所为就淋漓尽致的表现为“国家兴亡,与我何妨”。

政府的事就是人民的事。既然是人民的事,就应该让人民做主,人民也应该像关心家里的事一样关心国家的事。这才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所做的事总是躲躲藏藏,或者自说自话,或是错误的违背了自然科学,或是以权谋私,更可怕的是做出有害国家利益的事。这些事公民是看得见听得到的。特别是环境问题,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政府与企业却更多的是为政绩和商业利益来与公众周旋,结果是利益群体越战越勇,而公民为生存环境的所做的努力屡战屡败。不少地方政府和高官与企业联手,权力与经济互惠,欲望与环境竞争,导致个人意识临驾于国家意识之上。

不能不说,这是中国公民的悲哀也的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

从圆明园事件到都江堰建坝,从北京动物园搬迁事件到云南三江并流在不远将来的消失,最终,中国的森林、河流、土壤、空气等会使人都很难生存,而大米、蔬菜、鱼肉、食品、饮水也会使人一日三餐“心有余悸”。

为了生存,成千上万的公民在呼吁,在呐喊,以致促使一个大国的总理提出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洁的空气,这不能不说我们很多地方政府在环境政策上不科学和不可持续的发展观造成的,同时也反映出我们的文明、教育和道德的苍凉。

古人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的社会在这样一个以经济发展、人的欲望为价值观、为政绩观、为发展观的前提下,出现环境与督促二项指标不合格

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同时“国家兴亡,与我何妨”就显得更是正常了。

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的决定,应该是对我们公民的一次强烈的提醒。

记得潘岳先生在2007年初答记者时说到:从国有资产管理局到体改办,见到中国的财政改革、国有资产改革和金融改革。同样的特殊利益结合现象,给每项改革都造成了巨大损失。继财政、国资、金融之后,资源和环境是中华民族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我们在动荡的全球化世界上最后的战略储备。如果“老本”被劫掠一空,何谈民族的复兴?

资源是人民的,国家是人民的,公民的权利也是属于人民的,而复兴与持续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更是属于中国的每一个人的!

人民的权力还给人民,同时也告诉全体公民,只有我们每一个人把环境问题看成是家事问题,中国才会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否则我们今天的所说的强国只是昙花一现的现象。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面对能源、资源的严重制约,中华民族没有退路!

公民有公民的义务,政府有政府的责任,企业有企业的标准,建立一个和谐社会,首先要各自明确自身的责权利,需要在法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阳光的、相互依存的,有道德与博爱的心态。

心态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生态,生态决定未来。2008是《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决定性的一年,我们是“修修补补”?还是“屡战屡败”?面对千疮百孔的中国大地,我们会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又会怎样关心我们唯一的家园?只有政府、企业、公民把国家利益视为最高利益时中国才有可能筑就一个阳光的绿色中国。

浅谈大学生如何建立世界公民意识

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世界公民意识的培养 摘要:近代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全球的沟通和交流达到空前的水平,地球村模式已经形成。我国顺应全球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以敞开怀抱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到来。本文将以中国共产单第十八届代表大会召开为背景,通过学习世界公民意识并结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实际情况,探讨关于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途径。 关键词:全球化,公民意识,改革发展 前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代表大会提出“生态产品”: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际上,地球村的形成,要求我们在生态环境之外的各个领域中也要具备全球性视野。全球参与才能更好地保障地球公民权益。 正文: 1.世界公民意识 1.1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1.2世界公民意识 世界公民的培养,实质是一种现代生存理念的培育,它着眼于“世界公民人格”与全球“公共价值”意识的养成,表现为一种普世但非同质的价值理想。所谓世界公民意识,就是将个体的行为与责任,放大到全球去考量。因此,需要对这个世界熟悉和理解,才能更好地增强世界公民意识。 2.明德尚行,学贯中西

公民意识

解读“十七大”报告亮点之二——公民意识的觉醒法治社会的力量 【作者】:黄蕾【来源】:基础部【浏览次数】:1703 【添加日期】:2008-1-3 10:48:56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七大报告中的这一重要论述,引起全国人民的普遍关注。此次召开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公民意识”,昭显了新一代领导人的创新与活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了许多方面,但一个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它的标志就是人民成为公民并具有公民意识。 所谓公民意识,指的是公民在民主政体的国家中对自己与其他社会成员在政治上处于平等关系的政治主体意识或政治角色的意识,而非顺从者或旁观者的奴隶或臣民意识。公民意识的作用在于指导和规范公民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利益,履行自己的义务,自觉参政议政,自觉监督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及其人大代表和公职人员是否正确行使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 西方国家的公民们基于其文化里所特有的幽暗意识,内心充满了对权利的渴望与追求。文艺复兴中,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伟大的思想家们极力倡导“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思想,这些思想直接引发了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这些代表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宪政理念被写入了宪法。 与西方各发达国家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公民意识在宪法中得以体现并不具有内发性。中国民众的思想受制于两千多年的儒教思想。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造就了国人根深蒂固的臣民意识,权力至上、权力崇拜以及无奈的清官情节、圣人掌权的心理等。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臣民”思想,面对权利无动于衷和面对权力的贪婪与顶礼膜拜构成了中国人(至少是近代以前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很鲜明的就是“老百姓”这个称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和听到,和它相近的名词,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 一、公民意识概念的界定 《辞海》对公民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由此可见,公民是指一个人在法律上的角色,是社会中参与或监督国家公共权力运行的独立主体。 二、当代中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分析 我国中学生公民意识整体上还是处于较高水平的。主要体现在:中学生对国家历史、国家制度和国情比较清楚;中学生普遍比较关注社会发展,对基础法律知识有较好的了解;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以及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值得我们关注。主要表现在大多数中学生对公民角色的认识还处于不自觉状态,他们将自己作为“公民”的这一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角色忽视了、淡化了;在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方面,他们往往仅停留在认识和遵守道德、法律的层面上,却不愿主动制止不道德和违法行为;他们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都不十分理想,经常把义务与权利、义务与道德混淆在一起。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公民意识仅仅体现在书本上、体现在口头上,却没有真正内化成为他们自己的意识。

中学生在公民意识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在行动中体现出应有的素质,理论和实际脱节、知行不统一。任何一种道德行为必然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因此,我国中学生公民意识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对中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和培养的必要性 1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落实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需要。公民意识是体现现代政治秩序和法治观念的民众意识,包括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公德意识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是中学的德育目标。中学思想品德课就其课程目标看,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树立独立、健康的政治人格、法律人格、道德人格和心理人格,教育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做一个善于调适自己心理、情绪的有良知的负责任的好公民。 2 在中学生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是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公民意识的缺失已成为制约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著名学者李慎之在谈到我国民众公民意识缺乏时说:“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他认为,中国

浅析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浅析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作者:李延龄安思达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11期 [摘要]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珍贵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公民素质,促使他们承担起振兴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历史重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切实将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摆在突出位置。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意识道德情操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236-01 21世纪,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意识到培养国家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公民的现代化水平日益成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条件,而公民意识更是公民现代化水平的重中之重。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以我国现代化进程及社会对公民个人素质的基本要求为指导方向的。站在社会法治和公共大众的立场上,通过各种形式和具体操作方式,搭建相应平台,促使从教者与大学生双方进行互动交流,充实和完善大学生道德意识、心理素质、理想信念及责任意识。注重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现代化素质,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亦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标志。 一、高尚的道德情操 所谓道德,是指建立在社会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内心信念,评价和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在人类社会中,道德情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规范,是人类和谐生活的依据与支撑,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以及道德水准会在个人的道德水平中体现,个人的道德品质会通过其潜在的行为方式表现。我国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具有较高的民族意识、公德意识和维权意识,但在道德行为践行方面还稍有欠缺。道德品质涵盖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多个领域,对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是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我们每个公民拥有优良的道德风范、具备良好的道德意识。人们互帮生助、和平相处,浓厚的人文关怀和趋同的价值走向,利于形成诚信友爱、和谐温暖的人际和社会氛围。当前,社会思潮、政治思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扩大化,这种思想文化的多元性模糊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弱化了道德信仰的导向力量,致使部分人的道德意识陷于虚无,甚至出现了群体道德滑坡现象和道德失范行为。改变道德意识淡薄的现状,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

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论文 题目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指导教师纪芳 学生姓名仲亮吕振高玉鹏 学号200900804066 200900804080 200900804019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教学单位物理系(盖章)

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仲亮吕振高玉鹏 (德州学院物理系,山东德州) 摘要 关键词 参与监督责任法律平等独立公共自主自主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具体体现为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这种意识还包含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它是公民对自身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应履行权利和应承担义务的自我认识"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公民对于社会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倾向!情感和价值观"。公民意识决定于公民的实践,而公民的实践活动可以是纯粹的公民政治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活动"由此,公民意识并非可以和公民的其他意识严格区分开来的,它或者直接来自于公民自身的政治实践活动,或者来自于对有关其政治地位的规定,或者来自于公民对政治现象的关注,也可来源于公民在参与经济或社会其他活动时所带来的思想观念。 一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 1. 参与意识 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 2. 监督意识 公民的监督意识正是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

提高中学生公民意识活动方案

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学科教学渗透、学生实践活动、学校文化建设”为主要途径,以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学校、家庭、社区、政府四方协作教育为依托,调动、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建立起有效的公民教育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公民教育环境,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 二、公民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李宝民 副组长:张百忠 成员:胡占国周贺尹鹤忱何秀春及全体班主任。 三、活动要求 (一)以公民教育目标为主线,整合各科教育资源,构建公民教育的课程体系 公民教育的课程化,是公民教育实施的必由之路。通过常规的公民教育课,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公民知识,明确公民教育的内涵,让学生在争议性问题的案例分析中明辨是非,提高道德判断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展民主意识,提高公民参与技能。

统合各科教育资源,研究每门学科开展公民教育的突破口,采用综合渗透的方式,系统、全面地推行公民教育。要积极地利用各种文化活动、社区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加强学校和社区合作,开展“服务性学习”,真正将公民教育的目标明确地包含在基础教育的目标中,将公民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相关的课程之中。 (二)以活动为中心,探索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为解决生活实际而开展的学习最富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公民教育没有体验不行。体验在家庭,在主体参与中内化公民意识;体验在校园,在互动交流中内化公民意识;体验在社会,在实践感悟中内化公民意识;体验在大自然,在自主探究中内化公民意识。要以活动为中心,让未成年人在活动中内化公民知识,增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技能,提升公民道德修养。 1、实施学校文化行动 根据学校实际,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与民主管理之中,在自主活动中,提升公民素养。 2、开展“服务学习”活动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区活动或公益劳动,每学期每个学生要体验1个社会服务者的角色,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增强社会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社会

公民意识及公民意识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4078276.html, 公民意识及公民意识的培养 作者:库尔班·阿布都尼亚孜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31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培养 公民意识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所获得的公民资格的认知,对自己在本国中的地位和权利义务关系的认识。公民意识在推动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进步和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等诸多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公民意识的概念 公民是指那些有权参与施行政治活动和公正处理事务的人。公民这个概念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出现了多种提法。在法律上,公民指的是自然人。这个自然人依法具有一国国籍、享有本国宪法赋予的权利和履行法定义务的。国家也从宪法的层面界定了公民的概念含义,规范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按照这个宪法层面的界定,公民是个法律规定的自然人,是国家的最小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 公民意识是自古以来总是跟爱国主义精神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在抵御外敌入侵时,大部分公民对自己的国家表现出极大的热爱和情感,对敌对势力表现出坚决反抗的态度。公民意识是同公民身份关系紧密联系的,公民意识只是对公民身份关系的主观性映像,它既反映公民身份关系变化的内容和结构、同时也反作用于公民身份关系的实践。公民意识属于一种政治倾向意识,即一国公民在社会政治实践活动的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自发的心理何和行为反应。以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方式显示出来,而这些所表现出来的因素的综合构成了以国公民的政治人格,即公民意识。 (二)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公民意识作为一国公民对自己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处地位的认知和情感态度,且对自己法律赋予的权力和法定义务的认识,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不可小觑。 1.公民意识是推进民主法治的重要根基 公民意识作为一种公民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平等自由,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认知,推进国家的民主和法治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世界各国制定颁布的宪法当中,平等权在公民基本权利中处于首要地位。这就给与了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以平等的地位,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特征,增强了公民对国家的认知意识、认同程度,加深了公民对自己的国家的情感,从而促进了公民对本国政治行为和现象的良性态度。公民意识积极影响和决定公民政治

《中学生公民意识养成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定稿

《中学生公民意识养成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2011年12月,经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批准,我和封校长承担了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第九期重点教研课题《中学生公民意识养成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工作。目前,课题研究工作已经基本结束,特申请结题。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将课题研究情况向各位专家汇报如下。 一、课题基本概况 针对中学生公民意识普遍较为淡薄的情况,本课题组尝试以鞠文灿教授的“指向问题、主体参与、重在体验”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模式为指导,重新构建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宗旨、以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活动为手段、以项目听证会为抓手、以多元化评价机制为推动的“主动·经历·感悟·多元”的教育模式,力求提升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效,让广大中学生在公民意识教育实践中实现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进而通过丰富多彩的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提升素质、培养能力,努力争做合格的公民、有用的公民、杰出的公民。 本课题由江苏省口岸中学封留才校长和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陆全贵主持。由于课题研究涉及的学校多,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队伍庞大,最后确定由市教研室统一牵头,以泰州市高中政治学科基地(江苏省口岸中学)为基础,统一部署,联合联究。参与课题研究的有八个实验学校,分别是江苏省泰州中学、江苏省口岸中学、泰州二中、泰州三中、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泰州实验中学、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 课题从2011年4月准备申请立项,在2013年6月通过中期评估并获得优秀等级的评价,在2014年4月申请结题,前后历时三年有余。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意识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公民意识不仅能体现我国精神文明的程度,而且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作用。 在科技更加发达,社会更加开放,信息更加透明,交通更加便捷,文化更加多元的全球化时代,本身就充满了竞争、挑战、风险、误区、诱惑,加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急剧变化的社会使新与旧、传统与时尚、本土与外来、坚守与融合、高尚与低俗、公平与差异、改革与保守、发展与风险、甚至正义与邪恶等复杂社会现象共存,让青少年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潜移默化中改变这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加上应试教育、考学文化盛行,学生无心也无力关

公民意识的缺失

公民意识的缺失:传统道德教化的反思 扬州科技学院(筹)师范学院古良琴 摘要:中国正处于迈向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中,而成熟的民主法制社会需要有成熟的公民作为群众基础的,公民是民主法治建设的主体,是民主法治国家的土壤和根基。没有自由平等的公民,就没有民主法治的国家。然而超长的 封建统治时间,超强的威权性伦理教化规训和遮蔽个体生命,造成个体生命缺失和贬抑,个体成为君臣父子夫妇人伦关系之中合“礼”之一分子、一个部件,懂“礼”之士,顺“礼”之“民”,严重地扭曲了人性,剥夺了人的尊严,造成了强大和顽固的臣民意识、子民意识、奴才意识。而奴性意识、臣民意识在我们的传统社会文化—心理构架中十分突出和顽强,仍至今天个体意识并未完全从群体意识中走出来,臣民意识依然遮蔽着时代所需要的公民意识。 关键词:公民意识传统道德教化缺失贬抑规训失语 从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来看,目前正处于迈向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中,而成熟的民主法制社会需要有成熟的公民作为群众基础的,公民是民主法治建设的主体,是民主法治国家的土壤和根基。没有自由平等的公民,就没有民主法治的国家,我们今天在建设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的国家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中,最大的困难和问题就是缺失合格的主体条件,即缺失合格的现代公民。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慎之先生指出:“为什么中国现代一百年来成就不大,以致被称为‘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第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始终没有能培养出够格的现代化公民。”[1]他又说:“千差别、万差别,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2]培养合格的公民是中国迈向民主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公民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我国历来没有公民的概念,也没有公民意识。“自从秦始皇以来的2200年间,中国实行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直是专制主义。统治者执行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老百姓遵守的是‘非礼忽视,非礼忽听,非礼忽言,非礼忽动’的奴隶主义。”[3]超长的封建统治时间,超强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严重地扭曲了人性,剥夺了人的尊严,造成了强大和顽固的臣民意识、子民意识、奴才意识。正如鲁迅先生所激烈批判的,中国的国民具有太多的劣根性:麻木、迷信、势利、卑怯、自大、好古、虚伪、懒惰、巧滑、保守、庸俗、自私、奴性等等。 遗憾事的是,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和文化批判尚未取得实质性成果,就被救亡运动所压倒。近代中国的国民性改造和“新民”、“立人”的努力,由于不具备稳定的政治条件和相应的经济基础,收效甚微。建国后,在多年战火的洗礼和社会主义教育之后,一度出现过“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可喜局面。但是,在计划经济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之下,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在实践中并未真正得到尊重,人民群众的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仍然付阙如。及至后来,由于领导人的失误,中国政治背离了民主与法治的轨道,国民改造更是误入歧途,国民的劣根性在“文革”中集中爆发出来。直到今天,国民的劣根性和臣民意识还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巨大阻力,权力崇拜、清官意识、“包青天”现象、法律观念淡漠、缺乏社会公德等,都说明国民性改造的任务远未完成,人的现代化还任重而道远。要改造国民性,抛弃臣民意识,就需反思和审视产生国民劣根性,特别是臣民意识的原因。本文就传统道德教化对个体生命遮蔽和规训谈谈公民意识缺失之原因。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于公民的地位的认知以及与这种地位相应的情感、观念和意志的总称。它主要包括主体意识、权利意识、民主平等意识、守法护法意识、公德意识。而主体意识是现代公民意识的基础,作为民主法法治国家的现代公民,需要具备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和理性精神。应该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自由的、和他人地位平等的人,有自己独立的权利能力、行为责任能力和人生价值,自觉关注和实现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决不依附于他人。卢梭说过:“作为主权权威的参与者,就叫做公民,作为国家法律的服从者,就叫臣民。”[4]公民与臣民显著的区别就是公民身份独立性和平等性,而长期的封建专制之下的威权性伦理教化把我们的国民塑造成听话的顺民、臣民,奴性意识在我们的传统社会文化—心理构架中十分突出,个体意识并未从群体意识中走出来,臣民意识依然遮蔽着时代所需要的公民意识。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其标志是公民具有公民意识。所谓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国家和社会中的身份地位的自觉意识,是对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自觉意识,是对公民主体地位的自我确证。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首次将“公民意识”写进党代会报告,而且明确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课题,即“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步发展,广大民众的公民意识也不断增强。但我国公民意识的整体水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还不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努力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中国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其中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历史重任,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突出的紧迫性,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和社会丑恶现象的消极影响,成为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一、大力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从而成为未来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公民意识首先表现为一种主体意识,是公民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也是公民对自己是国家主人的自觉意识。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要求主体具有主动性,自觉去实践、探索和改革,要增强主体的目的性意识,避免有盲目行为,要求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中国社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严酷的封建礼教秩序中,主体意识的孕育、生存的可能性被完全剥夺,忠君意识、权力崇拜却成为人的自觉意识。市场经济一方面以一种难以抗拒的物质力量使人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直接唤醒和强化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使之认识到自我权利、利益、尊严、责任和风险等;另一方面又造成过分强调自我,偏重经济

当前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困境及对策

当前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困境及对策初探 摘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村公民文化的发育非常不足。着重对我国农村经济落后的影响,第三空间发展缓慢,政府职能划分不清,公民意识严重不足这几方面引起的农村公民文化发育不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应从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发展村民自治组织,引导农民有序参与,提高农民素质四个方面来培育农民公民意识。 关键词:公民文化;公民意识;培育;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凸显了加强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特别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直接带动了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由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变,由伦理化社会向民主法制化社会转变。因此,加强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势在必行。 一、加强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意义 首先,加强农民公民意识培育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 法治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才能逐步实现农民的民主管理。因此,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加速和推动作用。新农村建设要求培养新型农民,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加强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是培养新

型农民的主要内容。只有把传统农民造就成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 其次,加强农民公民意识培育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社会资源缺乏,利益诉求和表达机制的不平衡,农村教育落后,农民素质偏低,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绊脚石。因而,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有利于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最后,加强农民公民意识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建设进程。公民意识作为与法治相伴而生的概念,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社会转型期,农民公民意识的缺失严重阻碍了我国依法治国的步伐。因此,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有助于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 二、农民公民意识培育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困境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落后的影响,第三空间发展缓慢,政府职能划分不清,道德滑坡封建迷信现象屡见不鲜等方面。 1.农村经济落后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影响并制约着政治的发展。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较好满足时,人们才会关注到自己更高层次的需要是否被满足,包括政治参与和政治地位等。但由于多年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造成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农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关注更多的是物质生活上的问题,

中国公民应有的公民意识

中国公民应有的公民意识 一、关于公民意识 1、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它是公民关于自身权利、义务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认 同的总称。公民意识作为对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在本质上必须呈现为与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主体自由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并表现为合理性意识、合法性意识和积极守法精神,从而构筑了社会成员对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选择的价值原则和基准。 2、公民意识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民族意识。这是公民意 识的先决内容。民无国而不立,公民是社会成员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角色,公民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了要以国家利益为先,自觉以公民的角色保护国家利益、保卫国家安全。二是主体独立意识。三是权利与义务意识。这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具体包括公民对自身社会地位、社会权利、社会责任和社会基本规范的感知、情绪、信念、看法、观点、思想,以及由此而来的自觉、自律、自我体验或自我把握;还包括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和公民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自我价值、自我人格、自我道德的评判,对实现公民自身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所取手段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社会群体的情感和对自然与社会的审美心理的意向。 3、公民意识是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公民对于社会政治系统以及各种 政治问题的态度、倾向、情感和价值观。 二、关于中国公民意识 1、树立公民意识,使每个人都能把自己同国家的关系,建立在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 从而意识到争取自由、民主、平等的公民权利的必要。 2、培养公民的现代意识和价值观念,使公民牢固树立民主法治观念、权利本位意 识和自由平等精神,进而形成体现自由理性精神的正义价值。 3、中国公民要摆脱了依赖的思想,能自觉意识到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存在,能有 目的地参与社会活动、参与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生活、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并具有独立自主性、自由自觉性,其行为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 4、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统一的。马克思说过,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 义务。公民在享有法律所给予的各项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权利和义务是每个公民必备的,无权利的思想便丧失了自由公民的资格,而不讲义务的权利则成为一种特权。公民应该重视并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 5、中国公民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既体现了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 的责任感,也包含着对自我与他人权利和价值的意识,包含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 三、关于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交流材料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交流材料 加强体验教育培养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交流材料 学校以做豪迈的中国人的校训引领少先队的工作,高度重视少先队主体地位,以养成教育、体验教育为重点,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重要作用。今天就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方面做个简单介绍。 一、春风化雨 少先队活动是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它可以抓住学生成长中的所有经历和现象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和全面的品德教育,特别是中队教育,辅导员的榜样示范、谆谆教诲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中队生活是孩子们的主要生活也是孩子们的重要社会生活。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和自理能力差,更没有主动为他人服务的思想。而《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指出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因此,中队教育要强化学生服务意识,就得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班级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能力发展空间,我们向全体中队辅导员提出扶着孩子做主人的工作思想。实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管理,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分工。细化管理过程,让孩子在完成中队管理的过程中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同时,每周集体朝会的舞台是提供给学生们体验的最好场所,坚持让学生唱主角,使朝会不但成为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机会,也成为学生相互学习,锻炼展示的好场所。(体验当一回旗手、主持人、新闻记者、特长展示小明星) 二、寸草春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父母为了教育好下一代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以少先队活动教会孩子学会感恩是公民意识培养的首要任务。每年我们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及时地开展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的活动如为妈妈捶捶背、为爸爸沏杯茶,有时还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让学生为家长准备一份惊喜,在学生设身处地地为父母着想的过程中强化亲情教育,教会孩子用行动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进一步增强孩子关心父母,孝敬父母的意识,让小草也要学会报答阳光的恩情。让孩子学会通过爱亲人爱身边的人来激发他的爱心,孩子做到了自己的伙伴自己帮。我校的孩子不仅为灾区孩子伸出援助之手,身边的同学有困难也主动帮忙,(体验当一次护花使者事例)同学们把春风送给别人,自己也感受春天的温馨。让学生在参与少先队活动的过程中进行小公民意识培养,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一定是位好公民。 三、春色满园 少先队活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课程教育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我校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创设有特色的学科活动新模式,每学期都开展全员参与的富于学科特点的活动。(例如:语文学科活动讲故事、情景剧表演、诗朗诵、硬笔书法、诗配画等等,真是妙趣横生)艺术教育是我校特色和品牌。以艺辅德是我校艺术教育的宗旨,让学生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品性是我校少先队工作的另一特色。我们努力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坚持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开展了绘画、书法、阅读、英语、主持、舞蹈、声乐、篮球、田径等20多个兴趣小组活动,增强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让多把尺子量人,多种称号奖人的多元评价方式得以落实。 我校少先队利用节日为依托,体验教育在灵活多样的集体活动中渗透。每年的少先队建队日、国庆节、清明节全员参与,大型诗朗诵、红歌大家唱、寻找祖国每一寸土地、讲一个故事,做一件好事等等通过宣传发动,让学生们主动去了解革命先烈、民族英雄的光辉事迹。促进

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行动研究

《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行动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纵观世界各国,关注公民教育已成为教育面向21世纪的全球性现象,其中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已成了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不少国家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都把道德价值和公民责任感的培养提到了议事日程,一些国家更是把国际意识、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公民意识列为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可见,注重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已是世界教育的共同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一提法意义重大。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几代中国人民的梦想,这一梦想要得到实现,需要以坚实的物质文明为基础,需要现代化的政治制度作保障,更需要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人民为支撑。我们认为,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最佳的途径莫过于从孩子开始。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提升小学生的公民能力,使学生具有健康生活、遵守规则、学会尊重、担负责任、拥有诚信、具有爱心等公民意识和素养,成为爱国、爱他人、守法、履行公民义务、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从学校发展来讲,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小学生公民教育”从局部的探讨上升到“公民教育”整体论视野的高度,统领我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系列活动,从而形成鲜明的、科学的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特色,提升我校的办学文化品位,焕发学校生命的活力。 具体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与能力:在实践中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得以良好培养,并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和劳动观。 2、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形成“遵守规则”的意识与能力:在实践中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公共道德与秩序的准则与规范,并能自觉地遵守。能明确遵守规则的权利与责任,学会通过行动来维持规则执行的技能。

大学生公民意识及培养机制研究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公民意识及培养机制研究的文献综述 省内外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主要都是集中在几个方面如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及其存在的问题;一些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对不同时期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进行研究等,但是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及培养机制还是较为缺乏,需要加以研究。 标签: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机制 公民这个词本身是法律上的一个概念,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就需要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培养。[2]关于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培养的研究,成果是较为丰富的,省内外大都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去进行研究。 一、四川省内研究现状 从中国知网以及中国国家图书馆进行搜索可以发现,目前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研究专著是十分缺乏的。省内研究主要是:一是从青少年公民意识培养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对此提出了些建议;[3]二是研究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及其存在的问题;三是用一些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四是对不同时期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进行研究;五是研究在新时期新环境或者多媒体形势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研究;六是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体系的内涵及其大学生公民培养体系构建进行研究;七是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及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及价值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以学术论文或者学位论文居多,专著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虽然说研究是较为全面和丰富,但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机制建立的系统研究较为缺乏。另外,就是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也是较为匮乏的,需要进行加强研究。在基础上建立相关培养机制,并能够科学的加以实践,这是现阶段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研究的重点。 国内学术界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加强对公民意识的研究,现今研究着重点已经从国外理论介绍和中外比较研究转向公民意识培养问题,目前研究主要是在:一是陈永森(1997)提出在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下一定要不断的提高公民意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4]二是刘阿荣(2009)[5]和周旭东(2008)[6]研究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三是鄯爱红(2004)[7]和康宗基、庄锡福(2011)[8]都在公民意识培育问题研究上做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探索;四是陈联俊、李萍(2010)[9]和杜崙(2009)[10]等都从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我国公民意识的作用方面去进行研究和思考。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主要涉及: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角度;大学生公民意识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有效性的思考。研究多为从大的方面进行论述,具体的调查研究和个案分析缺乏,对现阶段我国公民意识培养机制体系建立的研究也较为缺乏;特别是对现阶段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培养现状的分析较为不足,这是也现阶段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研究的基础。

公民意识培养

公民意识:一块蛋糕怎么切 一堂公民教育课,引发关于公民意识的思考 暑假前,南京行知小学的一堂公民教育课,请来了著名律师崔武先生,他首先给孩子们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孔融让梨》:孔融4岁时,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挑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把那个大梨给哥哥吧。”第二个故事是《母亲让孩子分蛋糕》:一位母亲,以前经常给儿子分蛋糕,但两个儿子似乎都不太满意,嫌自己的小,抱怨母亲偏心。这次,聪明的母亲制定了一个规则:由大儿子切蛋糕,由小儿子先选择蛋糕。这样一来,大儿子在切蛋糕时就惟恐切得不公平了。 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若有所思。崔武讲完故事,一一点评:孔融4岁能让梨,表现了良好的礼让之风,是“圣人”之举。但生活中很少有这样的孩子,实际情况是,为了争抢食物,又哭又闹者居多。孔融可敬却很难学,有的时候甚至不能盲目乱学。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诉求。肚子饿了一味礼让,那是虚伪;肚子饱了还要再吃,那是贪婪;而母亲让孩子分蛋糕,从自己切蛋糕到让孩子分蛋糕,体现了让孩子参与的意识。让大孩子切蛋糕,让小孩子先拿蛋糕,体现了程序设计的合理。而母亲从蛋糕的分配者,变成分蛋糕的监督者。这个故事中,两个孩子都抢着要蛋糕,而且都想要大的,这比较符合生活的真实。人有各种生理需要,扼杀人的生理需要去讲礼让,这不够人道。在利益纷争面前,我们要学会制定游戏规则,学会通过程序规则做到公平合理,要通过程序让正义看得见、摸得着。长期以来,公民教育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崔武律师事务所曾经向30多个学校发去信函,希望联合开展公民教育的实践活动,却只有南京行知小学做出了积极的响应,该校很快设立了“崔武律师公民教育工作室”。他们还联合推出了公民教育三字经:“我是谁?世间最。俱平等,结社会。不高傲,不自卑。不造神,不怕鬼。存正义,明是非。爱和平,反暴力……”如今,孩子们都能背诵。杨瑞清校长说:“我们将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民主化,来培养孩子的民主性格;通过公民生活的体验,来培养现代小公民。” 崔武律师通过这两个故事,强调的其实就是公民意识,它是法治国家的基础。建设现代化国家包括了许多方面,一个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重要标志就是国民成为公民并具有公民意识。社会学家指出,公民意识大致可以分为公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信仰意识几个层面。现代公民意识最核心的观念,应该是强调社会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个体的主体解放,主要表现在维护、争取自身的自由和权利的强烈意识,以及对社会中其他个体的自由和权利的关注、尊重与维护。 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差距 在我国,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扭曲封闭的文化氛围和教育观念,曾经把我们引入了一个个误区:一方面,无视人的正常诉求,盲目拔高道德要求,用“圣人”标准来教育人,从而压抑正常人性;另一方面,与此相反,日常生活中,缺乏规则意识和参与意识,更缺少最起码的公正和民主,任由人性弱点泛滥,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与社会责任担当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与社会责任担当 调查问卷 你好!这是一份有关公民意识的调查问卷,旨在依据各位对问题的回答了解目前在校学生公民意识的状况。这份问卷不记名,答案也没有对错之分,请你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如实地填写。谢谢你的合作! 第一部分个人信息 ()1.你的性别:A.男 B.女 ()2.你是否独生子女: A.是 B.否 ()3.你的学制: A.本科 B.五年制大专 ()4. 家庭户口背景: A.农业户口 B.非农业户口 ()5. 你家庭(父母)月收入总额为: A.1000元以下 B.1000元~3000元 C. 3001元~5000元 D.5000元以上 第二部分公民意识 填答说明:请同学根据你个人的实际状况,选择一个选项,并将该选项的序号填写在每题前面的括号内。 1、您的年龄段() A、18岁以下 B、19—35 C、36—50 D、50以上 2、您的文化程度() A、初中 B、高中 C、大学 D、大学以上 3、您觉得大学生应如何最有效地获取知识() A、通过课本 B、通过网络 C、通过与同学交流 D、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4、您觉得大学生获取知识是为了什么() A、满足别人的要求 B、养活自己及家人 C、追求自我价值 D、是一种社会责任 5、您觉得大学生是否应承担部分社会责任() A、是 B、否 C、无所谓

6、您觉得大学生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较好地尽自己的社会责任() A、自己默默的努力 B、通过校方组织 C、通过学生社团组织 D、其他 7、您认为大学生能通过哪些方式尽自己的社会责任( ) A、捐助 B、做义工 C、组织、参加公益活动 D、努力学习 8、您对大学生公益社团的了解程度() A、不了解 B、了解的不多 C、比较了解 D、了解 9、您觉得大学生参与公益社团的活动有怎样的收获() A、毫无意义,只是形式 B、只参与的当时有所收获 C、比较有意义 D能增强社会责任感 10、您觉得大学生在尽自己社会责任方面,存在哪些不足() A、规模、影响不大 B、没形成长效机制,无法持久 C、缺乏实质性效果 D、其他 11、您对如上不足,有什么建议: 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

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对教育目的的重新思考 余军 现代公民教育的内涵 一、主体意识是现代公民意识的基础 主体意识是现代公民意识的基础。 民主法治国家的现代公民,需要具备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和理性的精神。 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自由的和他人地位平等的人!有自己独立的权利能力、行为责任能力和人生价值,自觉关注和实现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决不依附于他人;认识到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能够自己作主,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有目的的参与社会活动,积极主动地参政议政,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发展,决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有自己的理性判断,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对自己负责,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决不附和他人的意见,决不盲从他人的行动。 现代公民教育的内涵 (二)权利意识 权利是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保障,是参与社会生活,取得并维护各种权益的根据。 权利意识包括:首先,要知晓权利,了解自己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其次,要主动追求和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在权利遭受侵害时,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权利。 再次,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等 现代公民教育的内涵 (三)民主、平等意识 现代公民意识,本质上是一种民主意识。 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具体体现为公民平等地参政议政的政治权利。 卢梭说过:作为主权权威的参与者,就叫做公民。作为国家法律的服从者,就叫做臣民。 现代公民教育的内涵 (四)守法、护法意识 专制与人治相伴随,民主与法治相依存。 把多数人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并把法律作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是现代社会普遍遵循的法治原则。 公民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和法治观念的强弱,对法治的进程与走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现代公平教育的内涵 (五)公德意识 良好的公德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是民主法治建设和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撑“作为现代国家的公民,应该具备良好的公德意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