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苏轼的旷达与忧伤

浅谈苏轼的旷达与忧伤

浅谈苏轼的旷达与忧伤
浅谈苏轼的旷达与忧伤

苏轼的旷达与忧伤

[论文摘要]:一般传统的观点认为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但在苏轼的大部分词看来,属于豪放风格的其实并不多,他的词作主要风格应该有“旷达”与“忧伤”两种(相对于说是苏式婉约,我更喜欢说成“忧伤”)。苏轼仕途坎坷、命运多舛, 但通过深层次的哲理思考以及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他做到了随遇而安、从容不迫, 始终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但也在很多词作中向世人展现了他忧为国,伤为情的另一面。

[关键词]:苏轼; 豪放; 旷达词; 襟怀;婉约;忧伤;爱情

东坡居士苏轼,生于“百年无事”的北宋中期。而他的出现也颠覆了传统的“词为艳科”的庸俗品位,“诗余”的附庸地位。而后人常把苏东坡与辛弃疾并称,视为“豪放派”的代表。词坛上关于词派的分法,历来也有豪放、婉约之别。明张《诗馀图谱》:“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 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 苏子瞻之作, 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

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李清照、柳永的婉约词风,历来被相提并论。在《吹剑续录》里有这样的佳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卓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个故事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苏轼所代表的豪放派和柳永所代表的婉约派词在风格上的迥然不同。我们在诵读苏子的“大江东去”或者“老夫聊发少年狂”时,固然被其激越的情感和旷达的风格所倾倒,而当我们在诵读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或者“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时,又不得不被其哀切的情感和低回凄婉的词句所感染。

1.豪迈词中的旷达

从苏轼的经历来看, 他实则与豪放无缘: 早年虽才气横溢, 狂放自由, 然而王安石变法、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等一系列打击使他由乐观豪逸转化为“物我相忘, 身心皆空”、“间居静照, 想已超然”。他能超脱, 却没了豪放, 他看破红尘, 却没了豪放的心境, 甚至一改豪放的性格, 进而表现出一种“旷达”的理趣情怀。因此严格来说, 辛弃疾更能得“豪放”要旨。东坡虽不袭柳七词风而变革词体, 另开词境,“自是一家”开词坛“豪放派”之先河, 辛弃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豪放”, 而东坡多的是一份“旷”,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 摆脱绸缪宛转之度, 使人登高望远, 举首高歌, 而逸怀浩气, 超然乎尘垢之外”(胡寅《酒边词序》),“旷达”才是东坡词的主要风格, 王国维《人间词话》亦称:“东坡词旷, 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 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 旷达对待人生波折, 力求自我超脱, 而不是因人生不如意就轻率否定、游戏人生甚至自暴自弃。苏轼在逆境中的词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 但苏轼的词更多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 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词作依然是笔势飞腾, 辞彩壮丽, 并无衰疲颓唐之病。词中常流露出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阔大胸怀, 达观襟怀。

苏词中给人印象较为深刻的就是其对“人生如梦”的感叹。但这“人生如梦”的“梦”, 一方面固然是作者在感叹人生有限、命途易变, 另一方面却是在借“梦”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深层次的哲理思考, 借“梦”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旷达态度。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明月如霜》中的“梦”就是词人着意要表达的一种人生领悟, 一种旷达情怀。

2.婉约词中的忧伤

很多时候,人们在谈论苏子的豪迈,豁达一面的时候,常忽略掉苏子那忧伤的另一面。这里我不说是婉约,因为个人觉得婉约是一种很官方的说法,而在谈论苏子的时候,我想东坡其实是一个很现实,很人性化的伟人。很多时候的生活,很多时候的家难,东坡先生也有

权力去展现,去宣泄他的忧伤与哀愁。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因为词中那种“不思量,自难忘”的悼亡之痛,曾催下过无数读者的眼泪,从而成为爱情婉约词之绝唱。苏轼在词中用了一对看似矛盾的句子“不思量,自难忘”,表达了一种真实的心境:虽然生死两界茫然不知,但虽并未刻意去追忆,而亡妻却时时浮现脑海,甚至亡妻的形象时时进入梦中。然而,时过境迁,历尽沧桑,模样已变,相见不见相识了,从前的恩爱,今天的陌路,怎能不使人嘘唏感喟?千言万语,涌动于心,却表现为无言的凝视,极静的场景偏又有泪水滑落。最后,作者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一个特写镜头推向了读者:明月清冷,夜深沉,松柏掩映,坟孤单。品读这幅画面,怎么会不被伤悲与凄凉所浸染?《江城子》句句如泣如诉,尤其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与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在写男女伤情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抒情方式含蓄委婉、深沉厚重,怎一个“婉约”了得。

联系到不久前看的《神雕侠侣》,杨过在断肠崖前哀愁的诉说这那十六年来的思思念念,说着“苏子十年之思又如何,我十六年都过来了,还不知道小龙女是在人世间还是早已不在人世”,诧然伤感。东坡先生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那么的让人动容。而他展现的又岂是一个婉约就能表达出来的?这是一种无言的忧伤,一种跨越时空的忧伤,至少笔者是这样认为的。而在其他的很多豪迈词中,也是隐隐约约能感受到东坡先生的那种不可言喻的忧伤,也许说成是无奈的忧伤更加合适吧。

“无情未必真豪杰”。在苏轼许多词作中, 荡气回肠的怀妻之情、缠绵悱恻的惜春之念、委婉深切的思乡之意都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这些词中, 我们可以看到, 达观的苏轼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君子、伟丈夫。他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 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 就

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 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词至东坡, 倾荡磊落, 如诗如文, 如天地奇观, 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 , 苏轼那乐观豁达、超然脱俗、随遇而安的襟怀至今仍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读其词, 念其人, 苏轼的一生足以令吾辈倾慕、模范。

[参考文献]:无从查询。

浅谈苏轼的处世情怀与旷达人生

浅谈苏轼的处世情怀与旷达人生 摘要: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逸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 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 关键词:苏轼诗词政治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3-9795(2012)04(b)-0176-02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产生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或傲 岸泉石之畔、放浪筵席之间,而以其诗词名扬天下;有的伏处民间撰史立论成就一家之言;有的流窜边陲之地,同时坚持自己的志向不懈,而成就鸿文巨篇。他们大都在政治上有其不幸的遭遇:或终生抑郁潦倒,或在党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或与邪恶势力斗争失败告终,甚至有的以身殉志。然而他们大多数虽然九折而不会,其悲剧行的人格力量可歌可泣、上薄云天。肉体的生命也许早逝若干年,但是精神的生命却长存于天地间。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象征,他们的业绩、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理想,已经沁入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他们像皓月朗星一样闪耀在民族历史的天幕上,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依然到处可见他们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都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其中给予我精神联系最深远的是苏轼。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生活的坎坷造就了他的出众文章,政坛生涯

的暗淡又常常伴随着艺术生涯的辉煌。欣赏他的豁达、欣赏他的淡然、欣赏他的恬静。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在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后依然恬静淡然的生活。心情愉快的生活着并没有陷入一度的困苦中。苏轼在被贬谪后甚是豁达,每日吃的好睡的香,与邻人饮酒赋诗好不自在。能够像苏先生这样宠辱不惊、淡然豁达的人真是不多!很多人遭遇了贬谪后沉郁、忧愁。借诗抒怀,表达自己的不得志,抑郁愁闷的心理。然而让我欣赏的是苏先生并没有像他们一样在诗中一味的重复着自己的痛苦,沉陷在其中不能自拔。而是真正的用心生活,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总是快乐的生活着。本文也只能从个人主观的角度出发,结合前人的些许观点来谈谈我所认识的苏轼。苏轼的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从多方面分析和探寻苏轼的处事情怀和对人生的旷达态度。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王国中,苏东坡是一位非常少见的、杰出的全能文艺家。他多才多艺,在文学艺术的好几个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还记得苏东坡把美丽的西湖比作西子姑娘的绝妙比喻。还记得东坡先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诗句。月圆月缺,年年中秋,每逢这个佳节的时候总有人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东坡的这首中秋词中,包含着多么深的人生感慨和期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东坡的事,有感而发,常有奇妙的比喻和对人生、对宇宙的真知灼见,妙趣横生。在词方面东坡是一个开拓者、改革家。苏东坡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疆域,他更喜欢写社

品苏轼作品学其人生的旷达与洒脱

摘要:苏轼一生坎坷, 多次被贬,九死一生, 虽处逆境, 而独立不依, 刚正不阿, 以乐观豁达的态度直面人生, 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本文试结合其作品来分析他面对逆境时超然自适、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及其对后人黄钟大吕般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苏轼作品; 洒脱;旷达; 教育意义 “他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林语堂《苏东坡传》 一、苏轼的逆境人生 三苏在宋英宗时名噪京师,神宗登位,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在王安石变法中,处于政治狭缝中的苏轼屡屡遭打击,但他时时“缘诗人之义, 托事以讽”。将耳闻目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 在《送黄师是赴浙宪》中: “哀哉吴越人, 久为江湖吞。官自倒帑禀, 饱不及黎元。”描绘了洪灾过后民不聊生的惨状。“乌台诗案”使他受尽凌辱和折磨, 谪贬黄州。却保持着旷达的心胸, 淡然处之。《定风波》: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哲宗亲政, 被流放岭南, 3年后,再贬海南。直到65岁才遇赦北归, 1年后就病逝了。综观苏轼的一生, “心似已灰之木, 心如不系之舟, 问汝功业, 黄州, 惠州, 儋州。”“不系之舟”是苏轼坎坷一生的最好象征。在40多年的仕途生涯中, 苏轼有30 多年辗转漂泊于各个地方, 直到老死, 始终没有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过。但他始终保持着自己坚定的政治操守, 独立不倚, 正直不屈。 二、苏轼在逆境中人生态度的形成 苏轼思想通达, 兼收并蓄,把儒、佛、道思想融合在一起, 互相弥补, 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 佛道思想使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 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 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又用儒家思想避免了佛道思想中虚无主义和逃避现实的倾向, 使他在逆境中也从未放弃拯世济民的责任感。也就是说: 他一直没有割裂“兼济”和“独善”的关系, 而是把两者统一起来, 所以, 他无须辞官、无须归隐同样能完善自我。 三、苏轼面对逆境的旷达人生 处变不惊, 执着追求。苏轼一生光明磊落, 为人正直率真,不阿附权贵, 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 从监狱出来后, 来到黄州, “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晚年被放逐荒远的岭南, 却“报道先生春睡足, 道人轻打五更钟”, 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 后来他又被迫渡海, 离别亲人, 白首投荒来到海南。面对不公平待遇, 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 海南万里真吾乡”。一生颠沛流离, 横跨了大半个中国, 尽管不幸接踵而来, 从来都“天下为己任”,无论处庙堂之高, 还是处江湖之远。不管历经多少磨难, 九死不悔。“拣尽寒枝不肯栖”正是苏轼独立不倚刚正不阿的政治操守的象征。 随缘自适, 超然物外。苏轼有兼济天下之志,经世报国之才,命运一次次将他抛下,都坦然面对,《初到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以逐客身份来黄州这荒凉之地,但没有抱怨, 他自嘲“老来事业转荒唐”,从现实局促的功利之心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 去欣赏当地的鱼肥水美、竹茂笋香。“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 《超爱铿然曳杖声。”没有行路难的感叹, 而是悠然自得地欣赏着自己的竹杖敲击山路的声音。 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苏轼知足感恩, 他认识到“人之所欲无穷, 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所以选择安贫乐道, 澹泊自持。由于苏轼超然物外,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忘怀得失,所以能做到“无往而不乐”, 无论身在何方, 总能随缘自适, 自得其乐。 寄情山水, 寻求超脱。他常登山临水, 怀古凭吊, 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 抒发自己

也无风雨也无晴------谈苏东坡的幽默和旷达33

也无风雨也无晴------谈苏东坡的幽默和旷达33 连着三节课我们都是以苏轼为例讲关于人格修养,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我们且不说人格太次会如何,那个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那是法律问题或者道德问题,我们讨论的是,如果一个人不把自己的人格修养得具备一定的魅力,那么在当今社会,甚至可以说难于生存,更不必说要发展、要实现自身价值,因为谁都不愿意和一个性情乏味的人合作共处。我们之所以拿出几个课时来讲苏东坡,理由就在于他可以说是古今第一性情中人,在他有生之年,无论什么处境都活得很快乐,有声有色;在他去世之后,留给历史长河的是无限精彩和穿透时空限制的人格魅力。真是说不尽的苏东坡,这节课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幽默谈起。 “乌台诗案”的时候,苏轼与续娶的第二位夫人王闰之已经共同生活了十二年,尽管被排挤出朝廷,展转外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妻子和家人生活总还是平平安安,可是“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鸡犬”(孔文仲《孔氏谈苑》,孔文仲比苏轼小一岁,完全同时,记载应该是很真实的),丈夫突然要被捉入京城大牢问罪,夫人王闰之当然吓得不行。如果不是苏东坡,换一个人,他顶多是安慰妻子,“别害怕,没什么大事”,这无疑是空话,不会产生安抚妻子的作用,再差劲一点的男人,没准哆嗦得比他老婆还厉害。而苏轼怎

么样呢?他给妻子讲故事:当年真宗皇帝去泰山封禅,回来时听说有个隐士,叫杨朴,安贫乐贱,吟诗自娱,不愿为官,就特意召见来了。皇上问杨朴:“你天天跟朋友吟诗唱和,那么这次有没有人给你作诗送行啊?”杨朴回答:“没有。只有我老妻吟唱一绝。”皇上很惊喜:“你夫人也会作诗?不妨诵来朕听听。”杨朴不愿意。皇上非让他诵来不可,他才诵道:“且休落魄贪杯酒,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你可别以为这是打油诗顺口溜,它严合格律。皇上哈哈大笑,就把杨朴放回去了。故事讲完了,玩笑还在继续:“夫人若是想救我,何不也吟诗一首?”我们设想一下王闰之的反映,她也许会嗔怒:“都什么时候啦,你还这么没正经!”可是她的心镇定下来了。 幽默不是滑稽,不是耍贫嘴,它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充满自信的表现。宋人笔记当中,关于苏东坡幽默的故事很多,大多数是他和文人朋友之间的雅谑玩笑。比如有关吃鱼的两则:和尚佛印是东坡的好朋友,虽是出家人,并不戒酒肉。一天煎了鱼下酒,东坡来了,佛印急忙把鱼藏在磬底下了。东坡已经看见了,进门就说:“今日特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说:“你堂堂学士怎么连这么俗的对联都不知道?积善人家庆有余嘛。”“哦,磬(庆)底下有鱼(余)啊,那就拿出来吧!”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跟苏东坡有师生之谊,可他们并不拘师生之礼。

论苏轼的婉约词风

论苏轼的婉约词风 【摘要】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倾倒了多少英雄豪杰!也使苏轼赢得了豪迈、雄放的千古美名。他那奔放不羁、意气横逸、气魄宏大的豪放词,被人们代代吟咏传唱,击节叹赏。苏轼也被人们尊为词坛豪放派的开山之祖。但仔细翻阅《东坡乐府》,发现在现存苏轼三百四十多首词中,其豪放词不足他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而较多的却是明丽、妩媚的婉约词。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风 东坡词历来是词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当人们再度走近这位豪放派一代宗师的词学世界驻足审视时,仍然有新的发现,并且随着学术视野的拓展,这类发现恐怕没有终结的—天。苏轼作为豪放词派的开山鼻祖,其刚健豪迈的词风常常掩盖了他对婉约词的独到贡献。其实这位极富才华和创造力的北宋成就最大的词人,其词作内容和形式的千姿百态,不仅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还多方面地对婉约词风的发展与创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开婉约词歌咏友情的先河 查礼说:“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词为倚声之体,借助声情以曲达文情,确乎有其方便和优长之处。晚唐五代和北宋初期的婉约词中,大凡送别念远、赠答怀旧之词,多写男女柔情,很少涉及朋友之情。苏轼当然也“未能免俗”,但可贵的是苏轼能走出闺怨坊曲的窄路,更多地用词来抒发亲人师友之间的感情,常借助于婉约词长于抒情、手法细腻的特点,将自己充沛深挚的肺腑之情融入词中,开婉约词歌咏友情的先河。 苏轼一生广交朋友,奖掖后进,为人心胸阔达,待人真诚朴实,因而朋友遍天下。但宦海浮沉,官场常有不测。他与朋友常因升迁、贬滴而辗转江~湖。所以他十分珍视朋友间的欢聚与重逢。一旦与朋友分别,怅惘之情油然而生:“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其惜别之情感人至深,可见苏轼对友情的珍重。分手后,他更一往情深,每当想念朋友时,总认为朋友一定也在思念自己:“凭杖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甚至在送走朋友后,夜不成寐时,还设想朋友因思念自己而“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如果没有朋友间的深切了解和真诚友谊,怎能写出如此动人的词章? 二、抛却艳情词的俗套,歌唱至爱情深的伉俪真情。 自晚唐温庭筠以后,文人填词多为应歌而作,意在侑酒佐欢,加之时尚狎妓之风,故其中不乏充斥一些淫词艳调。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多用代言体写女性的相思恋情,有着较浓的脂粉气;一类是写士大夫文人与风尘女子之间的婚外恋,虽然并不排除其中某些真诚相爱的成分(如柳永的部分歌妓词),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两类作品都应称之为艳情词。而苏轼对爱情的歌唱却非如此,人们总喜欢标举他的《江城子》词。诚然,这首悼亡词着重展现了词

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姓名:陈泳准考证号:082310100281 摘要:苏轼的豪放词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他的婉约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而最能代表他深刻思想和宽广胸襟及性格特征的则是他的旷达词。旷达是苏轼最重要的精神品质。文章从苏轼的旷达着手,分别从苏轼旷达的本质,豁达宏通的性格底色,人生的体验剖析其内涵。 关键词:苏轼旷达阔达宏通人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继北宋欧阳修之后的文学巨匠,他使整个北宋文坛乃至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为之灿然,可称为千古第一人。他不仅作为“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令世人敬仰,而且更以其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魅力,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踏入仕途后,早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属于旧党,后因诗谤之嫌,逮捕入京,终遭贬谪。晚年因新派得势,黜废旧人,他又以旧党关系,远谪海南的儋州(今海南儋县)。在生命最后一年(1101年)写的《字体金山画像》一诗中,他平静地对自己曲折的一生做了这样的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从诗中可见诗人已摆脱了世俗的羁绊,归于无欲无求境界,回首一生;他觉得正是在三次被贬之地成就了自己的功业。能如此豁达看待自己多舛命运的人,该会有怎样旷达的人生境界呢? 一 旷达,是一种放任的、达观的人生态度。它指的是一种超然物外、洒脱达观的审美情趣。旷达的内涵就是解脱超越,改变固有的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发现事物的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使他一方面摆脱现实社会人生的束缚,以超脱的心态去体会外物,书写人生。另一方面,促进它对人生形成真正的领悟,探求生命的意义,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求无限的久远的存在价值。这两个层面的人生境界,在他的人生征程中有重逢的体现。 苏轼的一生,无论是做官还是被贬都在为国家尽心尽力。他不善藏锋,指斥时弊,敢做敢为。他的耿直方正,又偏好用文字来表露,基于这些原因,他屡遭排挤、贬谪和外放。然而苏轼均能以旷达的情怀化解悲苦,乐观面对。无论在何种境地,都不会怨天尤人,而是自解宽心,心中永远憧憬着美好的前景。无怪乎他可以用“九死南荒吾不恨,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文 \ 洪万平 (文学院 2012级汉语言文学1班 120101010030)摘要: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在文学史上并称“苏辛”。但因为两人所处的 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和个人性格的不同,使两人在同为豪放的词风下又突显出各自不同的风格。本文就两人在词风的异同进行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苏词辛词豪放派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以豪放派的代表屹立于词坛。苏轼从根本上改变了词以婉约为正宗的传统,别开生面地开创了豪放派,而辛词继承苏词豪放,所以豪放是两人词风的相同之处。但辛词在继承苏词豪放的同时,又对豪放词进行了创新,以及两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又导致两人词风在细节上又许多的相异之处。下面将对两人词的异同进行较系统的对比。 一、苏词与辛词的相同之处 由于两人性格的豪放大气,是两人在词风上表现出较高的相似之处,因此后人提到“豪放派”就会联想到两人,因此在词风上有很多共通之处。 两人都有大量的怀古、隐逸和饮酒之作。这与两人在仕途上的几起几落都有莫大的关系,两人都有一腔热忱参与国家政事,却又一贬再贬,政治上的失意,满腔的郁闷无法发泄,于是借酒浇愁、借古讽今甚至有时会产生隐逸的想法,这都是两人在其词中的共同之处。例如:两人都有在怀古中抒发壮志未酬的抑郁失落,这是他们最大的相同之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全词借历史以抒怀抱,赞叹历史风流人物而发人生慨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绪于中可见。【1】而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在词中作者明写登临怀古,暗讽当时朝政。用典自然贴切。全词“魄力雄大,虎视千古”(陈廷焯《云韶集》卷五),充满英雄之气。【2】这样的豪放词作很大程度上都突显出二人的相似之处。 因此,“豪放”——这个主题风格与柳永和李清照的婉约词风是决然不同的,这在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其实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也就是区别于婉约的豪放词风。 二、苏词与辛词的相异之处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复习过程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 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天津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1103s214 汪兵 摘要:吾谓苏子,自北宋以来,文学之最者,词风之达者,莫过于东坡一人而已。纵观苏轼一生,仕途上的不顺,宦海沉浮。然而这些挫折并未使之意志消沉下去,相反,正是这些挫折,使他变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超凡脱俗,有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人生情怀。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达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本文浅论苏轼旷达情怀的形成原因,本是出自童子之手,如有见笑大方之家者,亦已焉哉。 关键词:苏轼、旷达、人生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里说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信条千百年来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天下文人,他们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而踏入社会生活。然而,从中国古典文献中不难发现,历史上有多少思想文化巨人,他们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几乎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子,心怀楚王,却最终“葬乎江中鱼腹尔”,放荡不羁的阮籍穷途而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潜,“感于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北宋的苏轼同样也没摆脱这种尴尬的状态。 一、苏轼简介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为唐宋八大家,人称“三苏”。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也是我所崇敬的文人精神偶像。 二、何谓旷达 无论是苏轼的词风,还是他对人生不顺的态度,皆可用“旷达”二字概括。所谓的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苏轼对待人生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能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无所往而不乐"。苏轼一生政治上的不得志,屡次遭贬,使得他对政治生活心灰意冷,他一生当中,当数“乌台诗案”对其一生影响最大,对其旷达情怀的形成影响最大。 三、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6)正月,苏轼作《田围博见示石炭诗,有“铸剑斩佞臣”之句,次韵答之》一首,诗云: “楚山铁炭皆奇物,知君欲斫奸邪窟。 属镂无眼不识人,楚国何曾斩无极。 玉川狂直古遗民,救月裁诗语最真。 千里妖蟆一寸铁,地上空愁虮虱臣。” 这首诗成为政敌蓄谋已久的政治迫害阴谋的导火线。于是在他移知湖州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元丰二年(1076)权鉴御史何正臣,舒亶,权御史中丞李定连续上表弹劾苏轼,其中罪

苏轼咏茶诗中的旷达情怀

苏轼咏茶诗中的旷达情怀 宋代文人相比较前代文人,尤其是唐代文人,在心态上已经走向平和从容。他们对待周围人事或自身遭遇,不是要把自己的心情、感受、体验一股脑地说出来,使激烈的情绪得以释放,而是用更加冷静理性的思索,从经历中得出人生的经验。在欣喜时不得意忘形,在失意时也不颓废自弃,总是能够客观地面对人生和命运,心平气和地接受上天的安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此,宋代文人显得成熟、理性、平和、包容。即便是要将内心所感所想表达出来,也多会采取一种曲折委婉的方式,体现出“温柔敦厚”的传统观念。苏轼《汲江煎茶》中写到:“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这首诗作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的春天,诗中所写是作者一次独自烹茶品味的过程。从取水到煎茶,作者都带着一种欣欣然的淡淡愉悦,为了喝到纯正的茶,他一定要用江中流动的水来煎茶,月光中来江边取水,用大瓢舀水,好象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提回来倒在水瓮里,再用小水杓将水舀入煎茶的陶瓶里。当瓶中水煮沸时,雪白的茶乳在水面翻滚,将茶倒入茶碗,飕飕作响,象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他在《试院煎茶》诗里说“飕飕欲作松风声”,也是用“松风”来形容茶声。这虽然带点夸张,却十分形象、逼真地说明,当时周围的环境非常静谧安宁,即使细微的声音也变得响亮。最后写喝茶,说要搜“枯肠”只限三碗恐怕不易做到。这是化用唐代诗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句子,“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人们常用“枯肠”来比喻写诗文思路不灵。卢仝诗说喝三碗可以治“枯肠”,但作者怀疑三碗未必能治“枯肠”,使文思流畅。其实在这里作者不一定真的是要治“枯肠”,只是借此来表明自己饮茶的量。于是,作者一边喝着茶,一边听着荒城里传来报更长短不齐的鼓声。苏轼写这首诗时,还被贬在儋州,此时他已经年过六旬。作为一位心怀高远志向、一生为国为民的有志之士,苏轼可以说是宋代文人中最坎坷的,几经沉浮,但他依然能够保持平和沉稳的心态,泰然处之,不仅没有被挫折击倒,反而借助自己达观超然的人生态度,化解了一次次的不平和抑郁,在失意中体验生活的乐趣。这首诗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虽然在年老时还被贬到岭南、海南这样的荒蛮之地,但苏轼并没有就此沉沦,他能在月夜独自一人取水煎茶,整个煎茶饮茶的过程,在他的笔下依然鲜活生动,就说明他还对生活持有乐观的态度。他将自己融入到宁静的春夜中,心无杂念地品味香茗,静静地听着长短更声,从茶味中感受人生的滋味。整首诗都在营造着一种孤寂的氛围,此时的苏轼,已然和周围的环境合二为一,成为一幅浑然天成的画面。“坐听荒城长短更”一句,更是饱含着苏轼“随物赋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浅议苏轼的旷达词风

浅议苏轼的旷达词风

浅议苏轼的旷达词风 摘要:苏轼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苏轼的仕途坎坷,历经磨难,但他从未被痛苦和悲伤击倒,始终刚正不阿、直而不随,成为后世敬仰的词学大家。苏轼创作的具有旷达疏放、清丽飘逸风格的词更能体现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加显示出了词品与人品的高度统一与融合。本文试结合苏轼的坎坷经历分析其以旷达为基调的词作风格。 关键词:苏轼;坎坷经历;乐观旷达;词作风格苏轼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在诗、词、文等各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的词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他把自己乐观旷达的做人品质融入到词的创作中,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 苏轼22岁考中进士,开始走上仕途。宋神宗熙宁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感到朝廷新旧党争和新党内部的斗争激烈,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以后历任密州徐州知州。在地方官任上,苏轼关心人民疾苦,深受百姓爱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由

于新党政客从苏轼的诗文中寻找借口,将苏轼逮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这是一场卑鄙、残酷的文字狱,使苏轼的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年底结案后,以罪人身份安置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是他一生中经历最为坎坷的一年。绍圣年间,宋哲宗亲政,苏轼被“安置”到岭南的惠州(今广东惠阳),又远谪儋州(今海南儋县)。在困苦的生活中,他保持着乐观的精神面貌,并积极创作。宋徽宗继位之初,向太后听政,苏轼才从海南返回中原,可是,也就在他刚刚回到常州的时候因病去世了。苏轼的大部分词,作于他在政治上累遭打击之后,由于苏轼的审美趣味倾向于天然之美,故其词作也努力追求平淡高逸的境界,刘熙载《艺概》如此评苏词:“东坡词具神仙之姿”,指的正是东坡词的超然之致、天然之韵,具有清旷高超的风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近乎直陈式地披露内心世界 苏轼的不少词感情外放而不内敛,以《满庭芳》为例: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以富有反对传统观念束缚的革新精神,突破前期词作对内容、情感、手法、风格的限制,为词的创作开拓出了一片广阔而高远的新道路,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创作,推动了词作的进步。在此以前低于诗甚至低于音乐一等的状况不复存在,词作成为和诗作一同站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顶峰的体裁。而苏词代表的豪放主义,以其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方式受到后来历朝历代胸襟宽广的创作者和读者喜爱,在我国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简要分析苏轼豪放词派形成的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举证其部分代表作品及与以前作家的比较,着重从苏轼在扩大词的题材、开拓词的意境、运用多种写作方式、豪放与其它风格并存等方面,论述其所作的开拓性贡献以及对后来所产生的影响。 标签:苏轼词豪放派创新 一、创作背景 苏轼词作的创作有独到之处,笔者究其原因,认为其独特词风的形成还是来源于苏轼所处年代的风云激荡的社会背景和他个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社会背景上,北宋动荡不安,苏轼生活的年代更是政治和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为挽救危机,有志之士曾尝试改革。为适应政治改革,文学界也掀起诗文革新运动。彼时,已经有一些带有豪放之风的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如范仲淹《渔家傲》和欧阳修《采桑子》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豪放词风的萌芽之势,为后来豪放词风的真正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苏轼的开创性贡献提供了素材。 人生经历上,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仕途坎坷,频频往返于庙堂和江湖之间,在贬谪与升迁中历尽轮回。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于人生有常人无法想象的体会,也是他有机会游历祖国的好山好水,体味大自然的美好意境,为其创作提供了情感基础。 此外,苏轼思想上,兼容并蓄,接受各种宗教和学说,并在人生阶段先后不同程度地受影响。他对于宗教的理解,复杂而包容,缥缈又自成一派,是真正将文化与文学集于一身的集大成者。 尽管身处动荡,尽管人生坎坷,尽管仕途不如意,但苏轼丰富的人生经历、对自然深刻的思考、对各种宗教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他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抒发自己心中激荡的情感与豁达的胸襟,使他以豪迈的态度对待挫折,以随缘自足的佛家态度生活中,以乐观开朗的襟怀发现美。这些都是苏轼成为文学改革、词作创新举大旗者的直接动因。 二、创作影响

也无风雨也无晴——从《定风波》看苏轼词的旷达风格

也无风雨也无晴——从《定风波》看苏轼词的旷达风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果说苏词的主要风格是旷达,那么这首《定风波》可算是苏词的代表作了。 这首先要考虑到它的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因反对新法,在备受折磨和严酷审讯后,幸免一死,被贬到黄州,他当时 的恐悸、孤独、苦闷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曾决心“不复作文字”,不仅对时政噤若寒蝉,而且在与朋友的书信往来中也不敢 畅所欲言;他经常出入佛寺道观,俨然以佛子道士自居,一修炼就是七七四十九天;他经常一个人策杖江边,踽踽独行,品尝着 这生活的苦果。后来他在调离黄州、量移汝州时所写的谢表中有两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他当时的处境:“惊魂未定,梦游缧紲之中; 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正由于有这样的背景和心境,他才写下了“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这样寓义深刻的咏物词。但这仅仅是苏轼人品修养、 性格情怀的一小半。而能在困难中卓然特立,能在逆境中掉臂独行,能从悲哀中排遣超脱,能从苦难中品尝人生,这是苏轼人品性 格中的另一大半。苏轼不久前在狱中刚给弟弟子由写下了绝命诗“梦绕云山心似梦,魂飞汤火命如鸡”,但刚出狱,就又高唱道“ 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十二月十八蒙恩授检校员外郎》)了。来到黄州后他又自我安慰道:“逐客不妨员外置, 诗人例作水曹郎。”(《初到黄州》)所以踽踽独行的苦闷象征,在他心目中却能化成“此间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每欲村酒 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与武林旧游,未见议优劣也”(《答言上人》)的逍遥游了。正是出于这一贯旷达、超 脱的性格和修养,他才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定风波》。 这首词的上阕借写自然界的风雨以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了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他集中了三组形象来 表现自己的旷达风貌。一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曰“竹杖芒鞋轻胜马”,一曰“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都是他最得意的放旷行 为,自然也是他最得意的内心世界的外化。他在其他诗词之中也多次重复到这些形象,如《鹧鸪天》词云:“村舍外,古道旁,杖 藜徐步转斜阳。”《东坡》诗云:“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浣溪沙》词云:“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而后来在被贬海南时,他索性把这种精神修养化作实际行动了:头戴大瓢,冒雨行歌田间。如今,他把这些自己最得意的举动浓 缩在半阕词中,足见他是要多么热烈地表现自己的旷达形象。 词的下阕进一步深化主题,在表现自己外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而写其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会,表现自已忧乐两忘的胸怀。“料峭 春风吹酒醒,微冷”,这是忧,但正在这不堪之中,忽然又“山头斜照却相迎”——夕阳给人送来温暖,这是喜。按着常理,人们

从东坡作品中看苏轼的旷达人生(1)

第30卷第4期2007年7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30 No.4 J ul. 2007 从东坡作品中看苏轼的旷达人生 谭淑红 (大连职工大学应用语言系,辽宁大连116031) 收稿日期:2006211216 作者简介:谭淑红(19672),女,辽宁大连人,大连职工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摘 要: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九死一生,但他虽处逆境,然而独立不依,刚正不阿,以乐观豁达的态度直面人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这里结合苏轼的作品分析他面对逆境时超然自适、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关键词:东坡作品;旷达;人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751(2007)0420102204 An Observation of Sushi ’s Broad 2minded Attitude to Life from Dongpo ’s Works TAN Shu 2hong (Department of A p plied L inguistics ,Dalian College f or S taf f and W orkers ,Dalian 116031,China ) Abstract :Sushi is a famous litterateur of Bei 2Song dynasty whose poems and articles were well 2known in the world.Although Sushi had experienced a lot of hard work and a near escape ,he still insists on his will and keep s his optimistic attitude to life.He left many valuable literary heritage.This thesis analyzes Sushi ’s broad 2minded attitude to life in adversary environment with a reference to his works. K ey w ords :Dongpo ’s works ;broad 2minded ;life 一、苏轼的逆境人生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 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 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 对。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 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但是并不是说在这场党派之争中,苏轼是个折中主 义者,或者说他毫无主见;实际上,他一向立场鲜明, 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 当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地进行变法 时,他不顾自身安危,屡次上书,反对骤变,认为欲速 则不达,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弊端时,时时“缘 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诚然,作为当时的士大夫阶 层,他有自己的阶级局限性,所持的观点也未必正 确。但是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在作品中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以“使君元是此中人”的身份和角度,将耳闻目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在《送黄师是赴浙宪》中:“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官自倒帑禀,饱不及黎元。”描绘了洪灾过后民不聊生的惨状;在另一首《吴中田妇叹》中他写道:“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 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对当时赋税沉重,谷贱伤农的现象进行了批判。然而这一切却遭来了新进官僚的攻击和诬谄,苏轼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投进了监狱。在这场牢狱之灾中,苏轼九死一生,历经磨难,经过4个月的审讯和折磨后,侥幸获释,谪贬黄州。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一腔忠君爱国之心,却被见疑流放。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最失意的日子,也是一段生活上穷困潦倒的时光。但是,— 201—

旷达的诗句

旷达的诗句

篇一: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天津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1103s214 汪兵 摘要:吾谓苏子,自北宋以来,文学之最者,词风之达者,莫过于东坡一人而已。纵观苏轼一生,仕途上的不顺,宦海沉浮。然而这些挫折并未使之意志消沉下去,相反,正是这些挫折,使他变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超凡脱俗,有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人生情怀。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达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本文浅论苏轼旷达情怀的形成原因,本是出自童子之手,如有见笑大方之家者,亦已焉哉。 关键词:苏轼、旷达、人生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里说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信条千百年来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天下文人,他们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而踏入社会生活。然而,从中国古典文献中不难发现,历史上有多少思想文化巨人,他们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几乎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子,心怀楚王,却最终“葬乎江中鱼腹尔”,放荡不羁的阮籍穷途而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潜,“感于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北宋的苏轼同样也没摆脱这种尴尬的状态。 一、苏轼简介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为唐宋八大家,人称“三苏”。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

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也是我所崇敬的文人精神偶像。 二、何谓旷达 无论是苏轼的词风,还是他对人生不顺的态度,皆可用“旷达”二字概括。所谓的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苏轼对待人生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

(情怀)苏轼最旷达乐观的诗词

(情怀)苏轼最旷达乐观的诗词 01 看破人生路,万事转头空。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平山堂》 这首诗是为怀念恩师欧阳修所作。 十年前,苏轼和恩师把酒言欢,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 而这十年中,自己官场坎坷,尝遍人间冷暖。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 我们所追求的功名利禄,只不过是人生中的幻光。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算得什么呢? 人生要想过得去,惟有看破得失,看淡功名利禄,才能坦然面对挫折,笑看自己的人生。 02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1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的一生,辗转各处,像什么呢? 正像到处飞的鸟类。到处飞是鸟的命运,各处奔波是人的命运,我们在哪里留下痕迹,停留何处,都是偶然,也是必然。 无常,是人生本来的称谓。 人生,是一系列不期然而然、期然而不然的偶然。既然如此,我们也便不必在意生活奔波。 曾经亲密无间的两人,因为命运各奔东西,这无可厚非,都是偶然的事,所以不用放在心上。 人生充满了偶然,而我们则需要用一种必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偶然。 03 直面人生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首词写自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和大家一起出行游玩,中途遇到大雨,同伴狼狈躲雨,却只有苏轼不以为意。 2

苏轼旷达诗句欣赏作文700字

苏轼旷达诗句欣赏作文700字 苏轼旷达诗句欣赏 “旷达”,是一种洒脱、达观的人生态度,旷达的人懂得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发现事物的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旷达情怀中难能可贵的是在三次贬谪、多次流放中仍表现出安然处之,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请你带着一双慧眼,去苏轼的诗词中寻找能表现他旷达精神境界的句子,并说说看你为什么选择这一句。(选择你最喜欢的两句诗句,你应该抓着诗句的写作背景小学作文,诗句的意思及深刻含义,写下你的体会) 如:我选的是《定风波》的两个句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在苏轼被贬黄州,苏轼在一次游山玩水的时候,遇到了一场雨而下的一首诗,它的意思是:“不要听着雨声打到叶子的声音,边哼一首歌变走多好,倚着竹杖穿着芒鞋都好过坐在马上,谁怕?一个蓑衣任平生。”这是多么豪放的诗句啊!穿着衣服在雨中走,一般人都会很烦,因为被雨淋了觉得很不好。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

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这是多么旷达乐观的诗句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