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国金属公司metallgesellschaft

德国金属公司metallgesellschaft

德国金属公司metallgesellschaft
德国金属公司metallgesellschaft

Metallgesellschaft’s Hedging Debacle

Anand Shetty, Iona College

John Manley, Iona College

Abstract

This case investigates when hedging does not reduce risk, but rather may increase risk. INTRODUCTION

Metallgesellschaft Corporation (MG) is the subsidiary of Metallgesellschaft A.G., a German conglomerate with 15 major subsidiaries closely held with over 65% of stock owned by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ncluding banks. In 1993, MG’s trading subsidiary, MG Refining and Marketing (MGRM), established very large energy derivatives (futures and swaps) positions to hedge its price exposure on its forward-supply contracts to deliver gasoline, diesel fuel and heating oil (about 160 million barrels) to its customers over a period of ten years at fixed prices. The counter-parties to forward contracts were retail gasoline suppliers, large manufacturing firms, and some government entities. The central premise of their forward contracts is to supply oil at fixed price to independent retailers who often face severe liquidity crisis and squeezes on margin when oil prices rise. It believed it is possible to arbitrage between the spot oil market and the long-term contract market. This arbitrage required skilled use of the futures markets in oil products, and this was to be MGRM’s stock in trade.

THE HEDGING STIUATION

MGRM developed several novel contract programs. First, it offered a “firm-fixed”program under which the customer would agree to a fixed monthly delivery of oil products at a set price. (102 million barrels of oil products were obligated under this program by September 1993). Second, it offered a “firm-flexible” contracts under which the customers were given extensive rights to set the delivery schedule for up to 20% of its needs in any year, besides the fixed price commitments. (A total of 52 million barrels were contracted under this program). Third, it offered a “guaranteed margin” contracts under which it agreed to make deliveries at a price that would assure the independent operator a fixed margin relative to the retail price offered by its geographical competitors. The contracts could be extended annually for a defined period and at MGRM’s discretion. This means they were not firm obligations. (By September 1993, a total of 54 million barrels were committed under this program.) It is the first two programs involving 154 million barrels of obligations for periods up to ten years that constituted MGRM’s designated short position in oil.

Most of the forward contracts were negotiated during the summer of 1993 when energy prices were low and falling and the contracts came with cash-out option if the energy price were to rise above the contractually fixed prices. The fixed delivery prices were set 3 to 5 dollars higher than the spot price when writing the contracts. Under the cash-out provision, the buyer could choose to sell the remainder of its forward obligations back to MGRM for a cash payment of one-hal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evailing near month futures price and the contractually fixed supply price times the total volume remaining on the contract. MGRM opted for early

exercise sell-back options instead of negotiated unwinding. These options take effect when the front-month futures rises above the fixed delivery price in the flow contract. Although customers might wish to exercise these sell-back options, if they expect spot prices in the future to fall, they might well wish to do so even if they regarded a surge in spot prices as permanent. Remember, that they must compare the immediate cash payment with the PV of expected future difference between spot prices and the delivery prices over the remaining life of the contract. EXPOSURE

MGRM’s fixed price forward delivery contracts exposed it to the risk of rising energy prices. MGRM hedged this price risk with energy futures contracts of between one to three months to maturity at NYMEX and OTC swaps. The objective of its hedging strategy was to protect the profit margins in its forward delivery contracts by insulating them from increases in energy prices. MGRM would gain substantially from its derivative positions if the energy prices rise. During the later part of 1993, however, energy prices fell sharply ($19 a barrel in June 93 to $15 a barrel in Dec. 93) resulting in unrealized losses and margin calls on derivative positions in excess of $900 million. To complicate the matter, the futures market went into a contango price relationship for almost entire year in 1993 increasing cost each time it rolled its derivatives. The MG’s Supervisory Board responded to the situation of mounting margin calls by replacing MG’s top management and liquidating MGRM’s derivative positions and forward supply contracts which ended MG’s involvement in the oil market. It suffered derivative related loss of $1.3 billion by the end of 1993. The new management team declared that “speculative oil deals…..had plunged MG into the crisis…..” Only a massive $1.9 billion rescue operation by 150 German and international banks kept MG from going into bankruptcy.

One reason for not buying forward contracts for the same maturity is that market for long-dated oil contracts is small - only about 10 firms made prices in this market. Another reason is that the MG’s credit rating was low enough for those firms to be exposed to it for long. (Economist) If energy prices had risen rather than fallen, MGRM would not have had a problem. It would have had unrealized gains on its derivatives position, and positive margin flows from the forward contracts. Although it would have had unrealized losses on its forward contracts, it would not have mattered as it would be offset by the unrealized gains on its derivative positions.

MGRM’s hedging strategy included short-dated energy futures contracts and OTC swaps – a “stack and roll” or “rolling stack” strategy. Under this strategy, MGRM opened a long position in futures staked in the near month contract. Each month MGRM would roll the stack over into the next near month contract, gradually decreasing the size of the position. Under this plan the total long position in the stack would always match the short position remaining due under the supply contracts. It bought long futures positions on the NYMEX (equivalent to 55 m. barrels of gasoline, heating oil and crude oil) and entered into OTC energy swaps (100 to 110 m. barrels) with swap dealers (mostly banks) entitling it to receive payments based upon floating energy prices while making fixed payments. MGRM’s total derivative’s position was almost equal to its forward commitments, a barrel for barrel hedge or with hedge ratio of one. The short- term nature of the derivatives called for continuous roll forward to maintain the hedge position. This exposed the firm to rollover risk. A stack hedge refers to a futures position being “stacked” or concentrated in a particular delivery month (or months) rather than being spread over many delivery months. The stack and roll strategy can be profitable when markets are in “backwardation,” that is, when spot prices are higher than futures prices. But when markets are

in “contango,” that is, when futures prices are higher than spot prices, the strategy will result in losses.

Critics assert that MGRM’s strategy exposed it to three significant and related risks: rollover risk, funding risk, and credit risk, because of the maturity mismatch between the hedge and the delivery contracts and other features. It was exposed to rollover risk because of uncertainty about whether it would sustain gains or losses when rolling its derivatives position forward. It is exposed to funding risk because of the marked-to-market conventions that applied to its short-dated derivative’s position. It is exposed to credit risk because of its forward delivery counter-parties might default on their long-dated obligations to purchase oil at fixed prices. If the energy prices fell, this risk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because of the increase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ntractual prices and prevailing spot prices. To minimize the credit risk, MGRM limited the annual volume supplied under contract to no more than 20% of the customer’s needs and included in the contracts a cash-out option. It could, however, be a factor in MGRM’s ability to raise funds against the collateral of these contracts.

Another feature of MGRM’s hedging strategy, which entails mismatched maturity structure, is that it exposed the firm to excessive amount of basis risk-variations in the value of the short-dated futures positions not compensated by equal and opposite variations in the value of the long-dated delivery contracts because of a one-for-one hedge it entailed. One barrel of oil for delivery in one month is simply not equal in PV to one barrel of oil for delivery in ten years and the value of two different dated obligations do not move in lock step. In general, spot prices are more variable than the futures prices. This is a feature that all hedgers must deal with. Hedgers in the futures market are “speculators on the basis,” trading greater price risk for a lessor basis risk. The basis risk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ice of the instrument and the price of the underlying asset being hedged.

A rolling stack of short-dated futures initially increases the variance of cash flows. This occurs because movements in the price of oil within the month create losses or gains on the entire stack of contracts. These losses or gains must be settled by the end of the month; while compensating gains or losses on deliveries are realized only gradually over the remaining ten years of the delivery contract. When cash flows matter, the rolling stack may be worse than no hedge at all.

CONCLUSION

MGRM has been losing money on its futures position throughout 1993. The consequences had already been felt within the U.S subsidiary by the end of the summer as the firm’s credit lines were used up. When the oil price fell yet more precipitously at the end of the year, the company did not have sufficient cash to continue to roll over its stack of oil futures contracts as planned and could not meet a large number of its other obligations until it received an emergency line of credit from its bankers. Losses eventually totaled nearly $1.3 billion. By January the firm was close to declaring bankruptcy and its future was not clear.

MG eventually negotiated a $1.9 billion bailout from its bankers in tandem with a plan to shed assets such as its auto parts manufacturing business, its tin mining operations, its recently acquired heating equipment and others. The price of MG share fell by half between November 1993 and February 1994 as a consequence.

QUESTIONS FOR DISCUSSION

1. Why did the MG’s Supervisory Board end its forward delivery program and liquidate its derivative positions in response to large unrealized losses in derivatives position when, in fact, its forward delivery contracts were in the money?

2. Did the Board panic in the face of huge margin calls?

3. Could it be that the Board did not understand the full implications of the hedge strategy and panicked in the face huge margin calls?

4. Did MG have funding problems?

5. Some critics say that MGRM’s stack and roll strategy was flawed because it exposed it to rollover risk, funding risk, and credit risk. Is this the reason for liquidating the derivatives position?

6. Why did management choose a hedge with a mismatched maturity structure? Why did management run such a large stack?

REFERENCES

Edwards Franklin R. and Michael S. Canter, 1995. The Collapse of Metallgesellschaft: Unhedgeable Risks,

Poor Hedging Strategy, or Just Bad Luck?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Spring.

Culp Christopher L. and Merton H. Miller, 1995. Metallgesellschaft and the Economics of Synthetic

Storage,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Winter.

Mello Antonio S., and John E. Parsons, 1995. Maturity Structure of a Hedge Matters: Lessons from the

Metallgesellschaft Debacle,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Spring.

中国在美国上市公司一览表

中国美国上市公司一览表 一、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 纽约证券交易所( New York Stock Exchange,NYSE),是上市公司总市值第一,IPO数量及市值第一,交易量第二的交易所,有大约2,800间公司在此上市,全球市值15万亿美元。至2004年7月,三十间处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中的公司除了英特尔和微软之外都在NYSE上市。2005年4月末,NYSE和全电子证券交易所(Archipelago)合并,成为一个盈利性机构。纽约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的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百老汇大街11号,在华尔街的拐角南侧。纽约证券交易所有大约2,800间公司在此上市,全球市值15万亿美元。至2004年7月,三十间处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中的公司除了英特尔和微软之外都在NYSE上市。2006年6月1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宣布与泛欧证券交易所合并组成纽约泛欧证交所(NYSE Euronext)。

按地域美国纽交所中国上市企业分布情况如下:

42% 16% 6% 其他 按行业美国纽交所中国上市企业分布情况如下 : 医药互联网13% 3% 3%3%其他 二、 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NASDAQ) 纳斯达克始建于1971年,是一个完全采用电子交易、为新兴产业提供竞争舞台、自我监管、面向全球的股票市场。纳斯达克是全美也是世界最大的股票电子交易市场。纳斯达克(NASDAQ )股票市场是世界上主要的股票市场中成长速度最快的市场,而且它是首家电子化的股票市场。每天在美国市场上换手的股票中有超过半数的交易在纳斯达克上进行的,将近有5400家公司的证券在这个市场上挂牌。

越南最大市值上市公司

越南最大市值上市公司 简介:FPT成立于1988年,现为越南最大的资讯及通讯科技公司。FPT的业务可分为以下十大类: 1、伺服器系统安装、设计、保安及整合; 2、软件出口(其软件产品已出口到美国,法国及日本等地); 3、电讯及互联网服务提供(现为越南四大互联网服务供应商之一); 4、企业资源规划服务(提供一站式ERP配套顾问服务及软件); 5、电脑生产(以Elead为品牌生产个人电脑、伺服器、手提电脑等); 6、科技产品分销(为越南最大的科技产品分销商); 7、移动电话分销(代理各大国际知名品牌); 8、软件方案(为各大企业提供度身定制的软件方案及系统); 9、电脑及系统维修; 10、电脑程式及多媒体设计师培训等(与印度最大的I.T.培训公司合营)。 FPT旗下所有分支业务公司皆已获ISO9001:2000认证,证明其产品及服务水准已达国际级水准。FPT的客户包括以下五大类: 1、越南各级政府机构及部门; 2、各大金融机构如银行及保险公司; 3、电讯公司及其他工商机构; 4、国际性机构如世界银行(World Bank)、欧盟(EU)、国际劳工组织(ILO)等; 5、跨国巨企如英国石油(BP)、可口可乐(Coca Cola)、福特(Ford)及三菱(Mitsubishi)等。 FPT的合作伙伴几乎囊括各大国际知名科技企业,包括国际商业机器(IBM)、惠普(HP)、微软(Microsoft)、思科(Cisco)、甲骨文(Oracle)、摩托罗拉(Motorola)、东芝(Toshiba)、三星(Samsung)等。 FPT于2006年12月上市,现为越南最大市值上市公司。 投资风险 1、越南入世后来自国际大企业的竞争; 2、科技产品的周期趋短,影响公司毛利水准。 越南的“蒙牛” 简介:Vinamilk于1976年成立,为越南奶制产品的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达75%。Vinamilk 拥有超过200种奶制产品,包括炼奶、奶粉、谷物奶粉、鲜牛奶、乳酪、豆奶、雪糕、芝士、饼

期货案例分析

1993年德国金属公司石油期货交易巨额亏损案例 1.1 案例综述 德国金属公司是一家已有113年历史的老牌工业集团,经营范围包括金属冶炼、矿山开采、机械制造、工程设计及承包等,在德国工业集团中排位约在第十三、四名,公司以经营稳健著称。“德国金属”为交易合约制定了一套套期保值的策略,试图将油品价格变动风险转移到市场上去。一系列技术性的因素却造成了套期保值失败,使“德国金属”非但没有达到回避或降低风险的目的,反而招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1.2 案例风险识别分析 1.2.1行情误判风险 德国石油期货公司的亏损的直接原因在于,公司管理层对期货市场行情判断失误,认为石油期货市场在长时间内都是反向市场,做出了相反的决策,具体而言,公司没有预料到93年底的石油价格会不升反降,市场方向发生反转,有反向市场变为正向市场。 1.2.2基差风险 石油价格下跌,这些头寸所带进来的新的风险——基差风险(basis risk),即不同期限的期货或远期价格之间关系变化的非线性风险,比单纯的价格风险更难以预测,“德国金属”根本无法控制。 1.2.3保证金不足风险 在1993年底世界能源市场低迷、石油产品价格猛烈下跌时,“德国金属”在商品交易所和店头市场交易的用以套期保值的多头短期油品期货合同及互换协议形成了巨额的浮动亏损,按期货交易逐日盯市的结算规则,“德国金属”必须追加交纳足量的保证金;对其更为不利的是,能源市场一反往常现货升水的情

况而变成现货贴水,石油产品的现货价格低于期货价格,当“德国金属”的多头合约展期时,非但赚不到基差,还要在支付平仓亏损外,贴进现金弥补从现货升水到现货贴水的基差变化。为了降低出现信用危机的风险,纽约商业交易所提出了把石油产品期货合约初始保证金加倍的要求,使“德国金属”骤然面临巨大的压力。也正是因为保证金制度,才加剧了公司财务负担。从事后分析,1993年底世界石油价格正处于谷底,通过做空头对冲原来套期保值的多头期货合约所形成的亏损额最高,1993年12月,原油价格从每桶低于13美元的价位底开始缓缓回升,至1993年夏天,价格升到每桶19美元还多,高过原来多头建仓的每桶18美元的价位,也就是说,如果不忙着全部斩仓,而是给予资金支持,那么到1993年夏天就扭亏为盈了。保证金制度下,由于德国石油期货公司在当时情况下没有充足的资金做保障,只能在市场反弹之前就被强行平仓,从而失去了转亏为盈的机会。 1.2.4投机风险 从德国金属公司签订的这份协议来看,出于其对自身在全球商品市场交易的丰富经验及在金融衍生交易方面的技术能力的充分自信,投机的因素已经超过了套期保值的初衷。 “德国金属”在商品交易所和店头市场通过石油标准期货合约和互换协议建立起来的多头头寸不是套期保值,而是冒险,是一种一厢情愿地把全部赌注压在世界油品交易市场会长期呈现现货升水这样的假设上的投机。但事实并非如此,德国石油公司的行情误判,市场反转,向不利方向发展,造成公司在能源期货市场上亏损13亿美元。 1.3 案例风险管理启示 1.3.1行情误判风险管理 对于行情判断,是进行投资决策的成败关键。市场投资者,不可能完全正确预测市场变化,对市场行情进行十分准确的把握。德国石油期货公司的高管们没有准确预测行情,历史上名声显赫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也是由于市场反转,

中国在德国的投资

中国在德国的投资 1. 进入德国市场的天赐良机 对于中国投资者和企业家们来说,想要在德国投资企业并涉足高科技领域,目前是不可多得的天赐良机。原因如下: ?近几年的经济危机对德国企业也造成了冲击,来自欧洲的需求量大幅下降,来自亚洲的需求量也受到小幅度影响。即使是那些能够承受这方面损失的成功企业,也仍然面临着一个严峻考验:如何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进行融资。 ?银行业危机使许多原有的融资广受质疑。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尤其是传统家族企业,能够拥有的企业成长资本是有限的,而借助企业内部现金流进行融资扩张在经济衰退阶 段也并不可行。此外,传统保守的他们并不青睐通过增加债务支持企业发展的做法, 而占有高比率的自有资本对他们来说也尤为重要。这就给那些股权投资者们提供了机 会,只要他们谨慎行事。 ?近年来,许多银行对企业融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企业债券市场在德国仍相对薄弱。大部分企业,这里主要是指那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没有经过评级,在资本市场上 的经验也相对匮乏。总的来说,德国企业考虑替代类融资方案以及接受战略投资者的 意愿持续增强。 ?其他投资者,如英美集团的私募基金或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的主权投资机构,在最近几年对投资持明显的谨慎态度。这类资金的短缺,为来自其他地区——如中国、新 加坡和香港等地的投资者们提供了机会。 ?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正转由家族中的下一代继承。随着年轻一代的崛起,决策地位常常由更加务实并具备全球化视野的管理人才继任。他们对于股权投资以及战略 合作伙伴的态度十分开明,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者(其中包括曾和他们在同一所商学院 学习的校友)也不带有任何偏见。 ?总体来看,在过去几年中,人们对中国企业和投资者的态度有着明显转变。从前,中国企业普遍被怀疑侵犯德国技术型企业的知识产权,并试图以山寨产品夺取德国领军企 业的传统主宰市场。诸如此类的事件在过去经常发生(并且现在还时有发生)。这仍 然是双方相互靠拢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之一,甚至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全球最大的 工业博览会,中国是2012年度的合办国)也再次成为了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但以往成功的交易案例,使德国人在总体上趋于以更为冷静、有别于以往的的视角来看待这 一现象。一言以蔽之:中国的企业和投资者与其他国家的投资者没有任何区别。这个 评价尤其适用于经济、政治、金融以及商业媒体等领域。

德国交易所上市相关规定要求

欧洲领先的上市平台
1
Taking Your Company Public
初级市场 – 一般市场 – 高级标准 在德意志交易所上市 - 中国企业通往欧洲资本市场的捷径 Tailor-made capital market access designed for the leading compani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负责条款
2
This presentation was prepared by Deutsche B?rse AG. Any information contained herein has been obtained from company and external sources believed to be reliable, but not guaranteed as to its accuracy or completeness. All proprietary rights and interest in this presentation shall be vested in Deutsche B?rse AG and all other rights including, but without limitation to patent, registered design, copyright, trade mark, service mark, connected with this presentation shall also be vested in Deutsche B?rse AG. Whilst all reasonable care has been taken to ensure that the details contained in this presentation are accurate and not misleading at the time of presentation, no liability is accepted by Deutsche B?rse AG for the use of information contained herein in any circumstances connected with actual trading or otherwise. Neither Deutsche B?rse AG, nor its servants or agents, are responsible for any errors or omissions contained in this presentation which is published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only and shall not constitute an investment advice or an offer to sell or a solicitation to buy shares of Deutsche B?rse AG. Neither Deutsche Boerse AG, nor its servants or agents, are responsible for any errors or omissions contained in this presentation which is published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only and shall not constitute investment advice or an offer to sell or a solicitation to buy shares of Deutsche Boerse AG or any other security traded on any marketplace in the Deutsche Boerse Group. The marketplaces of Deutsche Boerse AG reserve the right to modify any of their rules or product specifications, and any such modification may affect the continuing validity of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presentation.

国内、香港及美国上市公司条件汇总

中国上市公司条件 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所谓非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没有上市和没有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这种公司到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除了必须经过批准外,还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最终上市。 我国《公司法》与《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股票的上市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1)向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申请时应当报送有关文件:申请报告书,公司登记文件,所具备上市条件的文件。(2)接受国务院或其授权的有关部门审查。对申请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所报的文件。国务院或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要审查。条件不符合者不予批准。(3)向证券交易所上市委员会提出申请。股票上市必须在国务院或其授权的管理部门批准的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向证券交易所委员会提出申请须报送下列文件:申请书,公司登记注册文件,股票公开发行的批准文件,经会计事务所审计的公司近3年的或者成立以来的财务报告和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签字、盖章的审计报告;证券交易会会员推荐书;最近一次招股说明书;证券交易所要求的其他文件。(4)与证券交易所订立上市契约。股份有限公司被批准股票上市后,就成为上市公司。在上市公司股票上市前,还要与证券交易所订立上市契约,确定上市的具体日期,并向证交所缴纳上市费。(5)证券交易所批准后的上市公告。股票上市交易申请经批准后,被批准上市的公司必须公告其股票上市报告,并将其审批文件供公众阅读。 公司上市的条件,以下条件必须全部满足,缺一不可:1、其股票经过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已经向社会公开发行;2、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五千万元;3、开业时间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连续盈利;原国有企业依法改建而设立的,或者公司法实施后新组建成立,其主要发起人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可以连续计算;4、持有股票面值达人民币一千元以上的股东人数不少于一千人,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本超过人民币四亿元的,其向社会公开发行的比例为百分之十五以上;5、公司最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6、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创业板上市条件 创业板公司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申请在深交所上市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股票已公开发行; (二)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 (三)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4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0%以上; (四)公司股东人数不少于200人;

我公司作为德国某大型上市公司废钢销售代理

我公司作为德国某大型上市公司废钢销售代理,在荷兰和国内分别设有贸易公司,专业从事国际废钢的销售。 1、货物来源 供货商为欧洲的废钢企业,货物为全球采购,因此货物会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如:俄罗斯、德国、中东、东南亚、美国等。 2、与供货方关系 1)交易模式 a、欧洲废钢企业进行废钢的全球收购,将收购到的废钢信息提 供给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委托代理销售公司。 b、由委托代理销售公司将废钢信息提供给各废钢采购企业,有 代理公司于废钢采购企业进行废钢交易的洽谈。 c、部分废钢采购企业与欧洲废钢企业进行直接沟通,进行废钢 采购。

2)交易流程 a、首先由欧洲废钢企业提供信息给委托代理公司 b、委托代理销售公司将相关资料(FCO)提供给废钢采购企业[[[[FOC:FCO(FULL CORPORATE OFFER) 厂商向买方提供的文件,中文意思应该是“责任供货函”,内容包括:供货数量;批量;质检单;价格;结算办法;运输方式。废钢交易中的FO C包含:废钢种类、总数量、价格、月交易量、货物规格、废钢资料有效期限、交易方式等信息。]]]] c、废钢采购企业在收到FCO后,如能够接受该批废钢的规格和 价格,则发送ICPO给委托代理销售公司 ICPO含义:ICPO(Irrevocable Corporate Purchase Order) 不可撤消的购买订单 d、委托代理销售公司在收到ICPO后,与欧洲废钢企业沟通,将要交易的废钢锁定(锁定及该批废钢不在向外推销,说明该货 物已经有人订购) e、欧洲废钢企业收到委托代理销售公司提供的ICPO后,将该 批货物锁定,并提供企业资质、合同文本等信息 f、委托代理企业与废钢购买企业沟通,安排废钢购买企业的具体看货时间、对具体合同条款的合理性进行商议并达成共识 g、废钢购买企业安排看货行程,欧洲废钢企业安排看货、看货 后签署合同 h、按照合同具体条款进行合同执行

欧洲非上市企业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_省略_与启示_基于英国和德国的实证分析_杨丹

欧洲非上市企业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研究与启示 ———基于英国和德国的实证分析* 杨丹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100875) 【摘要】非上市企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应用模式是目前国际会计的研究热点,也是各国会计准则制定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以英国和德国非上市企业为样本,研究当欧洲全部上市公司强制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情境下,非上市企业是否会增加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应用的期望。研究发现,企业规模、资本结构、组织形式、盈利能力和本土会计准则质量显著影响其会计准则选择的倾向性,企业特征影响因素存在国家差异,但处于不同国家并不会加剧或减弱某一企业特征的影响程度。由于欧洲国家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发展方向具有影响作用,本研究所得结果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未来在非上市企业层面进一步应用提供方向性支持。 【关键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非上市企业比较会计 一、引言 2011年全球G20峰会上各国首脑认可了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深入发展,全球需建立统一的会计准则,以满足不同国家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可比性,提高国际资本投资效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①(IASB,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近年来致力于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International FinancialReporting Standards)并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采用,正是基于这一观点。IFRS的大范围使用最早发生在地域和贸易都不断一体化的欧洲。自2005年起,欧盟委员会(EU,European Union)强制要求欧盟国家全部上市公司使用IFRS编制并报告合并财务报表。随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也逐渐采用IF-RS。根据IASPlus2013年统计,全世界已有近120个国家要求或允许上市公司使用IFRS。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要求上市公司采用IFRS编制并披露财务报表,IASB开始着力制定适用于中小型私有企业的IFRS,并倡导和推动非上市企业逐步启用IFRS。 虽然全球建立统一的会计准则是大势所趋,但对于如何继续推动IFRS在各国企业,尤其是非上市企业的应用,是各国政策制定者需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否如欧洲国家对上市公司一样,强制要求非上市企业使用IFRS?实际上,对于IFRS的强制性采用,国际职业界与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2007年,美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SEC,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发展是必然趋势,并开始允许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以IFRS披露财务报表。同时SEC在2008年路线图中指出,将考虑允许美国上市公司使用IFRS的可能性(SEC,2008)。然而,美国会计协会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的Jamal et al.(2010)提出会计准则竞争会产生优势,全球范围内采用统一会计准则未必是最优,允许美国公司在IFRS和美国会计准则(U.S.GAAP,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之间进行选择可能有助于得到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据此,SEC对U.S.GAAP和IFRS进行理论对比,并从2009年世界五百强中选取183家采用IFRS编制财务报表的上市公司进行实证考察。2011年11月SEC发布研究结果,认为IFRS在部分准则内容上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决定暂时不要求美国公司使用IFRS,待IFRS逐步提高和完善后,再考虑允许美国公司自愿选择是否使用IFRS(SEC,2011)。 SEC的决定为IFRS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可能的方向,在国际会计准则发展初期,是否应允许企业根据自身需求自 72 *①本文英文版刊发于中国会计学会英文期刊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Studies2014年第2卷第2期。本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青年基金项目(14YJC790149)、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3CGL036)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SKZZX2013036)资助。 IASB的前身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简称IASC),2000年全面重组后更名。

各类轴承制造上市公司一览

各类轴承制造上市公司一览 [1]、万向钱潮(000559): 钱潮轴承有限公司是2003年根据万向集团的整体产业结构发展需要而设定的轴承产业公司,以浙江万向特种轴承有限公司为主体,下辖淮南万向特种轴承公司、淮南钱潮轴承部件有限公司、江苏万向龙山轴承公司、万向轴承宁波工厂等全资企业。设备先进,工艺成熟,产品精度高、噪声低、寿命长、可靠性好,并有多项产品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年生产轴承能力达到5000万套。 产品领域覆盖重型汽车、轿车、工程机械、轧钢、水利、农业机械、矿山机械、机器人等,产品进入通用、福特、旦纳、阿文美驰等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采购体系,公司产品除了为柳州微客、江铃底盘、跃进汽车、丹东曙光、上海大众、北方奔驰、湖南车桥、一汽、二汽等国内知名主机厂配套外,其余30%以上的产品出口美国、韩国、香港、台湾等26个国家和地区,业已成为福特、通用等国际知名汽车生产商的供应商。远销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日本、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公司专业生产圆锥滚子轴承、圆柱滚子轴承、球轴承、微型轴承、汽车水泵轴连轴承、超精密高速磨头主轴轴承、汽车水泵总成等系列产品,并重点向系列化、高精尖产品方面发展,相应形成全球OEM市场和售后服务。公司自行研制生产的“QC”品牌精密双列圆锥滚子轴承E97106E、513016汽车轮毂总成、超精密级高速磨头主轴轴承等五大系统产品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浙江万向特种轴承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01年,浙江万向特种轴承有限公司率先通过美国UL公司QS9000体系认证,2003年江苏万向龙山轴承公司、万向轴承宁波工厂、淮南万向特种轴承公司也均顺利通过QS9000体系认证。 作为国内主要的独立汽车系统零部件专业生产基地之一,万向钱潮目前业务包括专业生产底盘及悬架系统、汽车制动系统、汽车传动系统、轮毂单元、轴承、精密件、工程机械零部件等汽车系统零部件及总成。万向钱潮向现代、通用等汽车生产厂商批量供应等速驱动轴,该产品属于高端型号,将有效提升传动系统的毛利率水平。另外,公司的底盘系统拥有目前国内唯一的模块化底盘技术,技术壁垒较高,将持续保持较高的毛利率水平。 [2]、晋西车轴(600495): 1)、国内车轴制造业龙头: 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车轴规格品种最多、首家获得出口火车轴、地铁轴资格并且目前出口车轴最多的生产厂家,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1/3。 2)、主导产品国际竞争力强: 公司产品性价比高,国外市场分布在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其销量占公司外贸出口轴产品总量90%,终端客户包括美国GE、PROGRESS、韩国NEWTEC、法国ALSTOM等国际或其国内知名大公司。08年公司国外收入为33654.12万元,同比增长258.95%,主要是出口轮对的销售收入大幅增加所致。同时,公司是国内唯一能做空心轴技术的企业,空心轴国内价格远低于国际价格。质资方面,目前只有9家企业有从事铁路车轴生产的资质,收购北方锻造后,将减少到8家,并占整个国内市场的50%以上。据预测,09年公司车轴出口估计将达到3万根,比08年增加5000根,09年出口轮对估计2.5万对,比今年的2万对增加5000对。

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名单汇总

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名单汇总: ◎门户网站类◎ ASIA 亚信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TOMO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34176920.html, SINA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34176920.html, SOHU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34176920.html, CHINA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34176920.html, ◎游戏类◎ SNDA 盛大互动娱乐 NTES 网易 NCTY 9城 WZEN Webzen公司(中国概念) ◎短信增值服务◎ LTON 掌上灵通 HRAY HURRAY HOLDING CO LTD,华友世纪KONG Kongzhong, 空中网 ◎通信◎ UTSI UTstarcom CNTF 德信无线 CHA 中国电信 CNC 网通 CHU 联通 CHL 中国移动通信 GRRF 国人通讯 TSTC 东方信联 ◎客户服务网站◎ CTRP 携程 LONG E龙 JRJC 金融界 JOB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34176920.html, BIDU 百度 FMCN 分众传媒 APYM Asia Payment Systems HMIN 如家连锁酒店 JOBS 51JOB-前程无忧 XFML 新华财经媒体 EFUT 富基软件

◎生物科技◎ SVA Sinovac Biotech BBC 博迪森农业肥料 YHGG 亚盛 AOB 东方生物科技 ADY American Dairy CKGT 康太生物科技 AXJ 沈阳生化AXM Pharma Inc CMED 中国医药 TCM 同济堂制药 SSRX 三生制药 SCR 先声药业 SYUT 圣元国际 ◎能源◎ YZC 兖州煤矿 SHI 上海石化 JCC 吉林石化 PTR 中石油 SNP 中石化 HNP 华能 CEO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ESV China Energy Saving STP 无锡尚德 YGE 天威英利 CSIQ 阿特斯太阳能 JASO 晶澳太阳能 TSL 常州天合 SOLF 林洋新能 TSL 天合光能 CSUN 中电光伏 LDK 江西赛维 ◎运输◎ ZNH 南方航空 CEA 东方航空 GSH 广深铁路 HIHO Highway控股有限公司

德国金属成形机床排名【详情】

德国金属成形机床排名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收集整理! 金属成形机床是机床行业的一个分支,产值大约占到机床行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应用范围极广。目前生产地在欧洲和亚洲,包括德国、意大利、瑞士、西班牙、荷兰、瑞典、法国、英国、奥地利、比利时、捷克、土耳其、罗马尼亚、芬兰、丹麦、俄罗斯、波兰、中国大陆、日本、中国台湾、新加披、韩国、印度、美国、加拿大等。 在中国,如果一个老板白手开创一个金属板材加工厂,那么他的购买顺序一般是:创业阶段,一般会选择本土品牌机床或者二手国外品牌机床,有了一定积累后开始购买国内品牌或者台湾、韩国品牌机床,进一步发展后,购买日本品牌或者欧洲品牌,后期是购买德国、瑞士、日本等国的品牌。 国金属成形机床主要生产企业近几年进行了重组,实行强强联合。已进行重组的企业有: 1.贝歇(Beehe)公司被米勒万家顿(Muller Wein-garten)公司收购。2.班宁(B anning)公司(生产辗环机)、瓦格纳(Wagner)公司、SMS公司(生产螺旋压力机)、哈森克勒佛。 德国锻压机床行业概况: ⑴冲压压力机企业有:SchulerAG、Siempelkamp、LASCO、AndritzKaiser、NeffWalter、Dunkes、HelmerdingHIW、OttoBihler、LAUFFER、Presstec、

PSV、RASTER-Zeulenroda、BRUECK、EBUUMFORMTECHNIK、WFMaschinenbauundBlechformtechnik(旋压)、MabuPressen(高速压力机及自动化)、EXNERPressentechnologie、Collin等。 ⑵周边自动化设备及元件有:Strothmann、ARKU、KOHLER、BeckhoffAutomation、BIHLER、BRANKAMP、WolffGerd、VOITH(润滑系统)、SanderAutomation、P/AGmbH、OrtlinghausHPLNeugnadenfelderMaschinenfabrik(自动化)、Hilma(快速换模)、PMEPressen-UMaschinenbauErfurt、TOX等。 ⑶钣金设备生产商有:TRUMPF、Dreistern、Boschert、Hezinger、KnuthWerkzeugmaschinen、SchechtlMaschinenbau、MaschinenStockert、OttemeierWerKzeug、RASReinhardt、WieserAutomation、Schroeder等。 ⑷机器人有:KUKA,CarlCloos。 ⑸压力机部件有:西门子、博世力士乐、Baumueller。 ⑹还有很多周边、配件和软件服务商,不胜枚举。 下面对于德国金属成型机床品牌进行介绍 通快(Trumpf)集团是世界数控机床生产商,在钣金加工设备制造行业中,无

国外钛工业发展及美国主要上市公司介绍

外国钛工业发展及美国主要上市公司介绍 1.国外钛工业概况 世界的钛加工企业经过联合和兼并,已向着集团化、国际化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形成了美、日、独联体三足鼎立的局面。 表一 1999 年世界钛生产量的统计表(单位:吨)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独联体、美国、日本的海绵钛和钛加工材产量远高于中国的规模。目前世界的钛加工材生产主要在美、日两国,其产量约占世界钛材加工总量的70%,其次是俄罗斯。1999 年,由于航空市场的不景气,使钛的需求量急剧下降,受航空用钛冲击最重的是美国和欧洲。它们的钛材主要用于航空航天,占总销售量的70%以上。受冲击最小的是日本和中国,因为日本和中国是以民用钛为主的(日本的军品制造受限制,故将目标转向民用)。 美国有三大钛生产企业,即Timet、RMI 和Allegen Teledyne,其总产量占美国钛加工总量的90%。音航Timet 公司已将欧洲的绝大部分钛加工企业兼并,业务遍及世界各地。1998 年为波空公司的飞机制造提供钛材,并签订了10 年的订货协议。RMI 是RTI 国际公司的控股公司,主要从事航空级钛合金板材的生产和销售,1998 年前,一直是波音航空公司最大的供应商,占波音公司总需求量的60~70%。自Timet 与波音公司签订10 年供货协议后,该公司对波音公司的供货量大幅下降,近年来正在寻找新伙伴,它们已在石化、能源和空中客车公司找到了新市场。Allegen Teledyne 公司于1999 年11 月29 日正式改名为Allegheny,它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最多样化的特种金属材料制造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子束冷床炉。该公司利用先进的技术为不断发展的全球市场提供广泛的特种材料:不锈钢、镍基和钴基合金、钛及钛合金、特种钢、锆及其合金等。该公司还长期与美国电动机厂合作开发薄壁锆管和钛管等产品,并成功地试制了净成型Ti-6Al-4V 管材。 日本的钛材加工企业主要有神户制钢、住友金属工业公司、新日钛及大同特殊钢厂等,前三个厂轧制品贸易占日本的80%。美国飞机产品的剧减,影响了日本的海绵钛出口,但由于日本国内钛材需求量增加,因而使海绵钛的总需求量与1998 年持平。近年来,日本钢管公司(NKK)已与美国活性金属公司(RMI)联合组成了一个合伙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二大钛生产厂家,生产一种专门用于航空、航天工业的新型钛合金,并允许在美国和欧洲销售,预计2005 年这种新合金在全球销售量要达到1000t,2010 年达到2000t。 独联体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钛生产基地和钛出口国家,其海绵钛产能和钛材加工产能均占世界的50%左右,在钛生产和应用的基础研究开发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独联体的海绵钛生产企业有俄罗斯的AVISMA 厂、哈萨克斯坦的UST 厂和乌克兰的Z 厂。钛材生产企业主要位于俄罗斯的VSMPO、VILS 和STUPINO。VSMPO 是世界上最大的钛材生产企业,可以说,它的发展代表着独联体钛材市场的发展。其年产量占整个独联体钛加工材产量度的90%以上,曾达到10 万吨,产品大部分用于潜水艇和军用飞机。曾与波音、法国宇航公司签订供货协议。其产量的70%以上用于出口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因近两年的航空业下滑,目前开工率不足30%,年产仅为5000 吨左右。 欧洲钛加工业主要有IMI(英国)、CEZUS(法国)、Valtimet(法国)、DIG(德国)和Titania(意大利),前三家两年前已被美国Timet 兼并和联合,后两家仍独立存在,但其规模和产量都很小。 2000 年世界经济整体形势趋好,使金属钛消费扭转了下降的趋势。2000 年的世界钛市场可以说是一个调整年,受民用航空业复苏和钛供应链上主要厂家库存调整的双重影响,世界钛市场呈现出量增价跌触底反弹的态势(表二)。但正当钛市场出现好转时,2001年以来以美国经济为首的世界经济的衰退和9.11事件的发生,使2001年世界钛材市场增长又有所减缓,并且2002

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

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 S·普瑞格〈德〉瞿强 [1] 摘要:公司治理结构是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与英美模式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从而为国际比较提供了有益的参照。本文在介绍德国公司法律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其特殊的双层委员会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并考察银行和资本市场在德国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德国;公司治理(Germany, Corporate Governance) 一、引言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英文中“Corporate Governance”这个词本身也是最近二十几年才出现的。该领域的研究边界迄今还缺乏明确的界定,例如美国的学者与德国的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看法不尽相同,前者主要集中讨论企业中的委托-

代理关系,而后者则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讨论企业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对企业管理的影响。[2]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金融体制的区别,探讨这种差异无疑具有较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通常,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与英美的公司治理结构被描绘成两种对立的模式。英美模式是建立在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制上(market-based system),投资者“用脚投票”和随时可能出现的敌意收购是主要的企业控制机制,使得公司管理者需要随时保持警惕,但同时也不利于他们进行长期决策;相反,德国模式建立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制之上(bank-based system),不依赖资本市场和外部投资者,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但提供融资,而且控制公司的监事会,凭借内部信息优势,发挥实际的控制作用,这种体制据说有利于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长期发展。当然,这些看法不是没有争论的。 公司治理结构起初主要是从法律角度来研究的,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越来越多地与公司财务的研究相结合,因为公司的管理制度框架必然会影响其投融资决策和外部资金供应者的收益。中国是一个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对于企业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金融体制目前可以看作是类似德国的“银行主导”的体制,但是从发

中国公司境外上市一览表

中国公司境外上市一览表(截至到: 2007 年 3 月 10 日共747家中国企业在境外上市) 出处:美国世界企业上市融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 一、NYSE—纽约证交所(共25家中国企业) 1、中芯国际(交易代码:SMI;地域:上海;行业:电子) 2、兖州煤业(交易代码:YZC;地域:山东;行业:煤炭采选) 3、广深铁路(交易代码:GSH;地域:广东行业:港口交通) 4、华能国际(交易代码:HNP;地域:北京;行业:电力热力) 5、中海油(交易代码:CEO;地域:北京;行业:石油化工) 6、上海石化(交易代码:SHI;地域:上海;行业:石油化工) 7、中国人寿(交易代码:LFC;地域:北京;行业:金融) 8、东方航空(交易代码:CEA;地域:北京;行业:港口交通) 9、南方航空(交易代码:ZNH;地域:广东;行业:港口交通) 10、中石化(交易代码:SNP;地域:北京;行业:石油化工) 11、中国联通(交易代码:CHU;地域:北京;行业:通讯设备) 12、中国电信(交易代码:CHA;地域:北京;行业:通讯设备) 13、中国网通(交易代码:CN;地域:北京;行业:通讯设备) 14、中国移动(交易代码:CHL;地域:北京;行业:通讯设备) 15、华晨汽车(交易代码:CBA;地域:辽宁;行业:汽车制造) 16、中国石油(交易代码:PTR;地域:北京;行业:石油化工) 17、中国资金(交易代码:CHN;地域:北京;行业:金融) 18、玉柴国际(交易代码:CYD;地域:广西;行业:汽车及配件)

19、中国铝业(交易代码:ACH;地域:北京;行业:金属) 20、飞鹤乳业(交易代码:ADY;地域:黑龙江;行业:生活消费品) 21、亚太卫星(交易代码:ATS;地域:北京;行业:通讯设备) 22、亚洲卫星(交易代码:SAT;地域:北京;行业:通讯设备) 23、无锡尚德(交易代码:STP;地域:江苏;行业:电力热力) 24、新东方(交易代码:EDU;地域:北京;行业:教育) 25、深圳迈瑞(交易代码:MR;地域:广西;行业:医疗器械) 二.美国证交所——AMEX(共6家中国企业) 1、中国科兴(交易代码:SVA;地域:北京;行业:医药) 2、海南金盘(交易代码:JST;地域:海南;行业:机械材料) 3、天狮国际(交易代码:TBV;地域:北京;行业:医药) 4、三乐源(交易代码:AOB;地域:黑龙江;行业:医药) 5、博迪森(美)(交易代码:BBC;地域:陕西;行业:石油化工) 6、新龙亚洲(交易代码:NWD;地域:广东;行业:生活消费品) 三.NASDAQ——纳斯达克(共37家中国企业) 1、中华网(交易代码:CHINA;地域:北京;行业:网络) 2、亚信(交易代码:ASIA;地域:北京;行业:网络) 3、UT斯达康(交易代码:UTSI;地域:北京;行业:软件) 4、新浪(交易代码:SINA;地域:北京;行业:网络) 5、网易(交易代码:NTES;地域:广东;行业:网络) 6、搜狐(交易代码:SOHU;地域:北京;行业:网络) 7、携程网(交易代码:CTRP;地域:上海;行业:网络)

25家上市公司重点一览

25家上市公司投资重点一览:动力电池及充电桩成 发布日期:2015-08-11查看次数: 1599作者:本站 核心提示:25家上市公司投资重点一览:动力电池及充电桩成“香饽饽” 随着新能源汽车不限行等优惠政策的落地,新能源汽车发展到了快速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即将被引爆。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这一“香饽饽”,多家上市公司通过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或者成立并购基金、设立子公司、直接参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形式,扩张或介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业务。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 25家上市公司投资重点一览:动力电池及充电桩成“香饽饽” 随着新能源汽车不限行等优惠政策的落地,新能源汽车发展到了快速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即将被引爆。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这一“香饽饽”,多家上市公司通过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或者成立并购基金、设立子公司、直接参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形式,扩张或介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业务。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已有方正电机、万马股份、比亚迪、上汽集团、大洋电机、多氟多等25家上市公司通过募集资金等各种形式扩大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的投资,这些投资包括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电池、充电设施、动力总成系统、租赁等领域,其中“供不应求”的动力电池和充换电设施,成为其投资的两大重点领域。2015年1-6月以来25家上市公司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项目的资金总规模已超534.35亿元。 2015年,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激增,动力电池、充电设施等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链终将受益。据专家预计,2015年我国充电设施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2016年400 亿元,到2020年将突破1000亿元,充电装备市场已然成为企业追捧的“香饽饽”。另外,锂电池作为电动汽车核心材料,也将迎来需求的大爆发。

中集集团案例分析报告

中集集团案例A分析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MBA) 摘要: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从1992年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工厂,经过10年不断的并购发展,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的集装箱生产企业。本报告针对中集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建立起核心竞争力做出了简要分析。另外,本报告对2003年中集集团即将进入多元化产业前的选择做出了分析与建议。 一、中集集团背景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80年1月创立于深圳,最初由香港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合资兴建,总投资300万美元。是深圳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公司由宝隆洋行派人管理,投产后即连年亏损。 1986年中集集团董事会决定停产,准备破产清盘。包括麦伯良在内的企业骨干坚决不同意倒闭,并通过争取得到了董事会批准继续经营,外方人员完全退出管理。 1987年,公司实行股权结构改组,吸收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加盟,成为三方合资企业。同年,恢复集装箱生产。 90年代中期,中集集团通过横向兼并战略实现了低成本扩张,经过几年的发展,到了1996年中集集团奇迹般地一跃成为世界头号集装箱生产集团。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总部设在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其前身是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主要股东为中远集团和招商局集团。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集集团已经成为根植于中国本土的全球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与服务业的领先企业,成为了以集装箱制造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目前主要业务包括国际标准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特种集装箱,半挂车机场设备等。 二、中集成功的因素分析 中集集团从集装箱的无名小厂发展到世界第一,其成功有其必然性。 首先,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该科促成了中国经济和外贸的腾飞,外贸的持续高速增长使中国有条件和可能成为全球集装箱制造中心。这是中集大战的大前提。 其次,是中集对全球大势的把握。而作为企业家的麦伯良,在1990年就预见到了,中国会成为全球制造集装箱的中心,取代当时世界干箱老大韩国,这种对全球大局的把握,使得中集能够比韩国现代和进道首先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捷足先登在中国沿海布局。 随后,是公司有合理的股权结构。中集当时的两个大股东中远集团和招商局,分别占股20%,这形成了较为均衡的股权结构,而后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中集的治理结构,使得这个管理团队能够有一个中长期的战略思考,并且有机会逐步实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