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导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导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导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导案

第7课戊戌变法

姓名:刘昌江备课时间:2012年月日授课时间:2012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戊戌变法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

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时间:15分钟)

(阅读“公车上书”一目,做1—6小题。)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2、公车上书的时间是年,当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和,邀请各省参加科学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反对和请求。

3、公车上书后,和创办。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继续宣传。

4、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5、维新派组织,标志着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6、强学会的机关报是。

(阅读“百日维新”一目,做7—15小题。)

7、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次上书帝,痛切陈述国家处于危亡的时候,惟一出路是任用维新派参预谋划,倡导变法。皇帝也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命他全面筹划变法。

8、戊戌变法的时间是,按照维新派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由于这一年是旧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又由于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

9、在戊戌变法的内容中,直接触及了顽固派利益的是。

10、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以为首的派,发动了。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逃往国外,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11、“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这句话是说的。

12、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13、戊戌变法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14、强学会属于阶级政治团体。

15、戊戌政变时,表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维新派人士是。

二、合作交流、质疑探究采用同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

1、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三、展示提升、深度研习

1、假如戊戌变法成功了,中国会如维新派所设计的那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吗?

2、戊戌变法作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引起深刻的反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请说说你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答案提示

1、(1)不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因为戊戌变法是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一次改良运动,想依靠朝廷本身改革社会,发展资本主义,这只能是幻想,中国人民要想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求得国家富强,只有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认识到这样几点:

1.任何一次变法或改革的出现,总是与某种社会需要相联系,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2.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3.变法或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伴随着新旧势力的激烈斗争,往往出现挫折甚至失败,有时还得付出沉重代价甚至流血牺牲。

收获:我们要学习他们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精神。

四、重点点拨、完善提升

1、康梁维新派的主要思想

①要求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

②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④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2

维新派的主要政治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没在变法的法令中得到体现,这是维新派斗争的一种策略。因为维新派发起变法是依靠光绪帝的支持,而光绪毕竟是一个封建皇帝,如果直接提出资产阶级的政治目标,恐怕难以为光绪帝所接受。

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

②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③戊戌变法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五、反馈训练、巩固提高

一、夯实基础。

1.使康有为、梁启超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警醒并要求变法的事情是()

A.洋务运动的失败 B.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C.鸦片战争的失败 D.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

2.康有为发动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联名上书的事件发生于()

A.1894年 B.1897年 C.1895年 D.1898年

3.下图是光绪帝被宣扬变法的言词感动,而召见了()

A.刘光第 B.康有为 C.梁启超 D.林旭

4.在戊戌变法法令中,属于文化教育的内容是()

A.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D.训练新式军队

5.1898年6月到9月,清朝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1898年是旧历的()

A.辛亥年 B.戊戌年 C.甲子年 D.辛丑年

6.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7.在反对维新变法的斗争中,对慈禧太后的身份定位最恰当的是()

A.清朝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

B.清政府中顽固派的首领

C.中国皇权政治发展历程中的女强人

D.中国近代史上令人唾弃的卖国贼

8.历史课堂上同学们就“百日维新”失败的客观原因展开了讨论,其中正确最正确的是()

A.顽固派的强大 B.光绪帝被囚禁

C.袁世凯的告密 D.帝国主义的破坏

9.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有()

A.戊戌变法历时103天,谈不上有什么影响

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戊戌变法裁撤了冗官,减少了财政开支,提高了政府效率

D.戊戌变法训练了新式军队,建立了三支海军

10.如果你想查找有关康有为戊戌变法的史料,以下不需要搜索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网

B.历史名人网

C.戊戌风云网

D.中国变法与革命网

二、能力提升

1、材料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材料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材料三:“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请回答:

(1)这些话是谁说的?他是在什么事件中被杀害的?

(2)一同被杀害的还有哪几个人,他们被称为什么?

(3)“贼”指何人?

(4)为什么“无力回天”?

(5)“死得其所”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

(6)他参与了什么运动,这个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2、材料:“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请回答:(1)这句话是谁说的?

(2)他是在什么背景下说出这句话的?

(3)这句话反映了他什么样的主张?

材料分析题答案:

1、(1)谭嗣同说的,在戊戌政变中被杀害。

(2)一同被杀害的有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他们被称为“戊戌六君子。”(3)“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4)因为维新派只依靠一个手无实权的光绪帝,又没有发动群众,当顽固派发动政变时,

无力反抗。

(5)“死得其所”是指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我认为他的死表明了他为了国家的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激励后人,唤起民族觉醒,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令人敬仰。

(6)他参与了戊戌变法,说明要想依靠朝廷本身改革社会不过是幻想,中国人民要想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求得国家富强,就只有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2、(1)梁启超(2)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要求实行变法,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作业布置】:

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任选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人物中两个搜集查询他们的资料,整理出他们的主要事迹。

【板书设计】

背景

序幕

宣传变法

开始时间及标志

戊戌变法

主要内容

结果

意义

失败原因

【教学反思】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及测评试卷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企图一举消灭红军。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4.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7课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和,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巨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史称“”。从此,运动揭开了序幕。 二、年6月到9月,(人物)按照维新派(代表人物为、)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这次变法被称为“”,又因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 三、戊戌变法主要内容: 政治上,;经济 上,; 3、文化教育上,; 4、军事上,。 四、戊戌变法的影响: 1、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特点: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 3、目的:试图在不改变清朝统治的前提下,挽救民族危亡,发展。 4、作用:是近代史上的第一次的潮流。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解放)作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近代史上那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做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2、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3、戊戌变法期间,一个英国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不可能了解到的情况是() A.英国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 B.沙俄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C.外国商人在上海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D.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有外国军队驻扎 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练习题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基础达标 1.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两句话说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 贪官恶霸横行乡里 C. 贫苦农民富有斗争精神 D.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 2.1900年,当人类跨入20世纪门槛的时候,新世纪的曙光并未给中国人民带来丝毫的喜悦。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民族创痛是这一年发生了()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与这一规定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八国联军最初要求清政府定支持义和团运动的12名官员死罪,最后解决的办法是赐令庄王自裁;端王充军新疆;毓贤即行正法。在各省,从判处死刑直到仅仅加以谴责的官员共有119名。——《剑桥中国晚清史》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 (2)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职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页 1 第 能力提高 1.义和团到处捣毁教堂、拆毁铁路、砍断电线等行为,体现了义和团运动() A.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B.盲目排斥外洋事物 C.英勇抗击外国侵略 D.领导者的腐朽堕落 2.图片承载着历史。下列图片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是() A.虎门销烟B.圆明园遗迹 C.侵略者坐在清朝D.日军在旅顺的暴行 皇帝的宝座上 3.爷爷把在北京东交民巷拍的照片给大家看,并介绍说是1905年的作品,而小明马上看出其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教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难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义和团的拳民被清朝当地政府和八国联军折磨斩杀的现场照) 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运动 1.材料展示:于是西人之教堂遂为若辈之城社,而民教涉讼之案,地方官几于不敢问矣!因而教焰日张,民气日积,自来教堂之变端,何莫非平时积忿之所致哉! 2.问题思考:结合材料分析义和团是在怎么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 3.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的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4.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指向谁?(学生讨论) 提示: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初期斗争矛头:腐败的清朝政府。

部编版历史8年级上册教案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难点:“扶清灭洋”口号的理解;《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运动 1.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帝国主义国家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的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2.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指向谁?(学生讨论) 提示: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初期斗争矛头:腐败的清朝政府。 3.教师讲解: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抵抗侵略者,承认其合法地位。 (二)“扶清灭洋”口号 1.学生发言:阅读教材,谈谈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 提示: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知识点 新人教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知识点 知识点一、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的兴起 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2义和团的性质 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3义和团的发展 清政府对义和团由“剿灭”到“招抚”,并承认义和团合法地位。实际目的是利用义和团。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4义和团的口号 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扶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灭洋”反映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知识点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5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西摩尔的率领下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而发动侵华战争。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廊坊阻击战 在北京的战斗 天津保卫战(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殉国) 3义和团的失败 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义和团失败(慈禧下令剿杀,请八国联军”助剿“) 4八国联军的罪行

2 2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出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沉重的打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知识点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时间及签订国 1901年(庚子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 《辛丑条约》内容 ①“钱”: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②“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③“兵”: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④“馆”: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⑤“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抗击八国联军》 《抗击八国联军》一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正是因为这样才催发了近代有识之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努力,从而为下一单位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这段历史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整个近代历史上起着关键的承接作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大致情况; 2、识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及《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3、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1教育网 2、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国耻与苦难,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2·1·c ·n ·j ·y 【教学重点】 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本课的重点。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疯狂绞杀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www-2-1-cnjy-com 2、《辛丑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的武装控制之下。清政府已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1*cnjy*com 【教学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形成初步的认识,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努力使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21·cn·jy·com ◆课前准备 ◆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日本胜利。这场战争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不仅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主要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展示《时局图》)《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把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示钟的作用。图中熊代表俄国,犬代表英国,蛤蟆代表法国,鹰(即鶧)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香肠代表德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封建帝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历史现实。中华民族在这时候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二、进入新课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新教案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 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8万多人只剩下3万多人。 4.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刘伯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7课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7课复习提纲 第一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走私 背景: ①19世纪上半期,世界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②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顽强抵制了英国工业的产品的倾销。 ③后来,英国商人发现,从鸦片走私中可以牟取暴利,于是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危害: ①鸦片对吸食者的身体和精神都有严重的损害。 ②罪恶的鸦片走私,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影响清政府的财 政,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③③大批官僚吸食鸦片,使清政府更加腐败,军队的战斗力进一步 削弱。 二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6月 地点:广州虎门 人物:林则徐(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影响: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 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三、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把中国变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导火线(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3、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4、结果: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5、《南京条约》主要内容: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为通商口岸;②中国赔款2100万元; ③割香港岛给英国;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 国商定。 6、影响:①严重危害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②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③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7、失败原因:①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知识能力提升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能力提升训练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下面是某班同学自编的一首歌谣:“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 ) A.五四运动 B.中共成立 C.井冈山会师 D.遵义会议 2.“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该诗描绘的是中共() A.一大B.遵义会议 C.七大D.十一届三中全会 3.“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美画卷。以下关于“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使红军打退了敌人的第五次“围剿” B.它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准备了条件 C.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它体现了红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4.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以下说法不符合相关史实

的是() A.红军长征是历史上的壮举 B.长征的胜利,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C.红军长征过程中宣传了革命思想 D.长征的胜利,意味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成功 5.下列是某校为举办“中国共产党早期奋斗历程”图片展而搜集的图片,请你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它们排序() ①井冈会师创新路②南湖游船开天地 ③八一枪声建军队④遵义会议扭乾坤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②③④①D.④③②① 6.这次会议召开后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挥师北上,到达陕北,取得长征的胜利。这次会议使“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的原因是() A.作出了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决定

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2.7抗击八国联军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以及抗击八国联军的过程;掌握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过程和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反抗外辱的优良传统。 2、通过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一场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技能目标 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理解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难点:对义和团口号的评价、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三、教学法指导 通过材料展示、列表归纳、教师讲述、学生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 [讲授新课]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展示材料:“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展示图片:义和团成员 思考:义和团为什么迅速在山东兴起?为什么会不到三月就“遍地红”?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的原因是什么? (1)根本原因: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直接原因:洋教势力的猖獗。 (3)发展原因:清政府的招抚、利用。 3、展示材料: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洋鬼子,尽除兄,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这个揭帖宣传了哪些主张?你怎样评价这些主张?(扶清灭洋)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进步性: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对动员各阶层人士参加反侵略斗争起积极的作用。 局限性:“扶清”反映义和团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带有迷信等色彩,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灭洋”又表现出义和团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 讨论:有人认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纯粹是由义和团运动引起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不同意;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是其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战略转移——长征,教材紧紧围绕着长征的开始,艰难行进, 取得胜利这一线索展开,介绍了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怎样进行长征、如何获得胜利等重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党和红军历史上的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在这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长征精神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具有非常浓厚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教育功能,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军教育的一次绝好机会。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 2、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 2、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歌曲或诗朗诵: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二、进入新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测试题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 1.华北国民党军队总司令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古城北平得到和平解放。这是哪一战役的成果()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2.1946年,国民党撕下和平的面具,露出了浄狞的面目,发动了全面内战。全面内战爆发的地点是() A.中原解放区 B.华东解放区 C.华北解放区 D.东北解放区 3.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重庆谈判主要是为了() A.推迟内战爆发 B.争取和平民主 C.争取更大利益 D.争取舆论支持 4.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决战是() A.转战陕北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5.“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述的是解放战争中哪一著名战役()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下图显示的战役是() A.大别山战役 B.锦州战役 C.渡江战役 D.徐州战役 7.哪一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8.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何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①诚心诚意和中共商讨国家大事②发动战争的准备不足③采取假和平策略欺骗人民④把拒绝和谈、制造内战、破坏和平的罪名嫁祸于共产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9.中共中央撤出延安后,在敌人眼皮下转战12个县,行程2100华里。在这371个艰难严峻、险象环生的日日夜夜,中央领导同志胸怀大局,临危不惧,和边区军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历经风险,饱经艰辛,一次次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材料描述的史实是() A.中原突围 B.转战陕北 C.挺进中原 D.抗美援朝 10.下图是1945年11月7日,张漾兮先生发表于《自由画报》的著名漫画《小距离》。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国共第二次合作 B.北伐战争 C.重庆谈判 D.西安事变 11.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计划实地考证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有关史实,你认为他们应去() A.徐州 B.扬州 C.苏州 D.湖州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知识点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知识点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知识梳理 1.时间:1945年8月——1945年10月 2.地点:重庆 3.目的:蒋介石——①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②赢得政治主动(实质:假和平,真内战);毛泽东——①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②截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人们普遍希望和平建国) 4.成果:(1)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内容:①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②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2)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重庆) 内容:①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②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再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5.意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1.内战爆发标志:1946年6月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 2.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 (1)全面进攻:1946年6月开始——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最高峰)——1947年3月全面进攻被粉碎 (2)重点进攻(1947,3全面进攻被粉碎后):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3.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战 (1)论断:毛泽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者虎”(背弃人民,发动反人民的战争) (2)战略战术(自卫战争):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 (3)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解放区军民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 (4)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①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②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5)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军的重点进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重庆谈判 内战——战略防御 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 战略反攻

精品2019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义和团运动 1.兴起: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发展: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于是,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北京。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3.斗争方式:义和团沿途张贴文告,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通过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等方式,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 4.口号 (1)提出: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2)评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知识点2 抗击八国联军 5.过程 (1)廊坊大捷: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 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并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八国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 (2)围攻教堂、使馆区:在北京,义和团和清军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对使馆区的围攻,使清政府在政治上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3)天津保卫战:天津的义和团在清军帮助下,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并炮轰紫竹林租界。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7月中旬,天津失陷。 (4)失败: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狼狈西逃。在逃跑途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6.意义: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7.八国联军侵华罪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知识点3 《辛丑条约》的签订 8.签订:1901 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9.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练习题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 机的加剧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基础达标 1.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两句话说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 贪官恶霸横行乡里 C. 贫苦农民富有斗争精神 D.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 2.1900年,当人类跨入20世纪门槛的时候,新世纪的曙光并未给中国人民带来丝毫的喜悦。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民族创痛是这一年发生了()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与这一规定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八国联军最初要求清政府定支持义和团运动的12名官员死罪,最后解决的办法是赐令庄王自裁;端王充军新疆;毓贤即行正法。在各省,从判处死刑直到仅仅加以谴责的官员共有119名。 ——《剑桥中国晚清史》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 (2)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职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能力提高 1.义和团到处捣毁教堂、拆毁铁路、砍断电线等行为,体现了义和团运动() A.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B.盲目排斥外洋事物 C.英勇抗击外国侵略 D.领导者的腐朽堕落 2.图片承载着历史。下列图片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是() A.虎门销烟B.圆明园遗迹 C.侵略者坐在清朝D.日军在旅顺的暴行 皇帝的宝座上 3.爷爷把在北京东交民巷拍的照片给大家看,并介绍说是1905年的作品,而小明马上看出其中一幅不符合史实,它是() A.东交民巷居住着大量北京市民 B.各国大使在东交民巷举行宴会 C.东交民巷有许多西式建筑 D.外国军队在东交民巷进行操练 4.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上三个条约对中国影响的共同点是() A.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B.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C.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 D.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义和团民谣:“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材料二1900年7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慈禧太后慌忙向外国求和。八国联军不予理睬,继续向北京进犯。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狼狈西逃。在逃跑途中,慈禧太后命令清军斩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 (1)材料一中的“和约”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误国殃民”?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义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基础同步练习试题

1.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汉人在聊天。张老木说:“我看过谭嗣同赴法场。”李老金说:“我参加过义和团。”王老德说:“我家现住在东交民巷。”赵老刚说:“我在总理衙门当过差。”他们中肯定有一个在说谎。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说谎人是() A.王老德 B.李老金 C.张老木 D.赵老刚 2.近代史上,“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曾被作为清政府的“义务”写进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人民的正当权利和自由,这一规定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3.“东交民巷的大炮注视和监督着紫禁城,象征着条约制度的权威和中国的国将不国”材料中导致中国“国将不国”的条约是()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中国人口约为4亿5千万,列强要求中国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用意是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纳1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该材料反映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一位老者收藏有四张1903年北京东交民巷的照片,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居住着大量北京市民 B.各国大使在举行宴会 C.有许多西式建筑 D.外国军队在进行操练 6.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 化程度 C.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D.《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7.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目前流失在海外 的中国文物大概有164万余件,分散在全世界 200余家博物馆。从《中国文物流失概况简图》可以看出近代我国文物流失海外

2020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八单元知识点新人教版

第七、八单元知识点 1.重庆谈判(1)时间:1945年8月。 (2)目的:(1)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2)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3)概况:1945年10月 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4)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6年1月10日。 (2)地点:重庆。 (3)内容: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 并通过一系列决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2.国民党发动内战 (1)开始标志: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2)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发动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1)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时间:1947年。(3)颁布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4)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5)意义:(1)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2)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影响: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三大战役:①条件: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②辽沈战役:1948年9月。指挥:林彪、罗荣桓。参战部队:东北人民解放军。 经过:首先攻占辽宁锦州,一举切断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③淮海战役:1948年11月。指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参战部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作战中心:徐州。 意义: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④平津战役参战部队:东北人民解放军和华北人民解放军。指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经过:解放军将国民党军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和张家口等孤城,并武力攻占张家口、天津,威逼北平。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⑤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 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张謇创办实业: ①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口号:“实业救国”。③实践: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3)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 ②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③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2.社会生活的变化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电车、轮船、飞机、汽车、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人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1)新式教育的发展:①创办新式学堂:A.洋务运动时期,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 B.甲午战争后,北洋西学堂南洋公学。 C.百日维新京师大学堂。 ②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清政府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2)新闻出版业:①创办报刊:A.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B.民国时期的报纸: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 C.民国时期的刊物: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 ②出版机构:A.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B.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2.文学艺术的成就 (1)文学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女神》;茅盾:《子夜》;曹禺:《雷雨》; 巴金:《家》;老舍:《骆驼祥子》。 (2)艺术人物及作品:①音乐: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②美术: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③电影: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