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是汉朝著名的开国大将,出生于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他年轻时生活困顿,人们都很轻视他。秦末天下大乱,韩信投奔楚人项梁、项羽叔侄率领的军队。但是在那里,韩信一直没有机会展露锋芒。项梁战死后,韩信被项羽委任为侍卫官。他设法为项羽出谋划策,却从未被采用过。后来,韩信果断地离开了项羽,投奔了刘邦。

最初,刘邦并不看重韩信,只是让他做了一个小军官。有一回韩信违反军法,险些被处死,虽然侥幸被救下,也只是被派去掌管军粮,仍然人微言轻,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后来,韩信结识了刘邦的心腹重臣萧何,萧何发现他有着惊人的军事天賦,因而十分佩服他。

当时,刘邦刚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偏僻的汉中地区。刘邦的手下多来自于关中附近地区,那些人归乡心切,陆续逃亡。韩信得不到刘邦的重视,也弃官逃跑。萧何听说韩信逃走后,马上连夜追赶,终于追上韩信,把他劝了回来。刘邦知道后,非常生气,责备萧何不该大张旗鼓地追一个逃兵。萧何对刘邦说:“韩信之才异于常人。您要是只满足于汉中王的位置,那就不用管他;但您要是想争夺天下,就必须重用此人!”他极力夸赞韩信的才能,劝刘邦尽快拜韩信为大将军,并且一定要择吉日良辰郑重地举行拜将仪式。

刘邦十分信任萧何,就按萧何所说的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为刘邦分析了诸侯割据的局势,并提出了打败项羽、:统一天下的作战计划。刘邦听后极为高兴。后来,刘邦依据韩信的策略,举兵东征,消灭了魏国和赵国,打败了燕国和齐国,最后与项羽展开决战,并赢得了胜利,实现了统一大业。之后,刘邦建立汉朝,成为汉朝的第一位皇帝,即后世所称的汉高祖。萧何也以功被封为丞相。

刘邦登基后,却对韩信产生了猜忌。他先是削去了韩信的军权,改封韩信为“楚王”。没过多久,又设计擒住韩信,然后赦免了他,降为“淮阴侯”。再后来,刘邦的皇后吕氏与丞相萧何合谋,用计将韩信骗到宫中,当场斩杀。

韩信之所以功成名就,是由于萧何的鼎力举荐。但韩信最后的死亡,也是因为萧何设下的计谋。所以人们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楚囚对泣

公元291年,西晋宗室诸王掀起了一场争权夺利的内乱,十六年间先后有八王卷入这场动乱,史称“八王之乱”。其直接后果是国内生灵涂炭,民生凋敝,百姓被迫揭竿而起。

而此时迁居到中原的少数民族贵族也趁乱起兵,争夺最高统治权。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曜占领了长安城,晋愍帝司马邺出城求降,西晋至此覆灭。

次年,南渡过江的皇族宗亲、世家大族与南方世族结成联盟,共同拥立琅琊王司马睿为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这些逃难的贵族、官僚刚有了容身之地,就乐不思蜀,重新过起了花天酒地的日子。

但是,还有一些人不忘国耻,心系国事。有一天,士大夫们又在建康郊外的新亭聚会宴饮。

武城侯周颉闷闷不乐地放下酒杯,叹气说道:“眼前的景色依旧,可是山河破碎,国家巳大不同于往日了。”

其他人闻言也伤感起来,想起家园故国沦陷异族之手,全都大哭起来。

宰相王导虽然也伤痛,但眼见众人啼哭,就起身大声喊道:“我们现在应该想想怎么为

国家出力,恢复中原,岂能像楚囚一样相对哭泣?”他让大家发奋振作,不要效仿春秋时期被晋国俘虏的楚国人那样徒然相对哭泣。

王导的一席话让众人备受鼓舞,他们马上停止了哭泣。后来,王导带领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合作,一起辅佐晋元帝,巩固了东晋的统治。

厝火积薪

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政论家,他在担任梁怀王太傅时,发现当时的社会局面表面看似太平,实则隐藏着许多矛盾。他从现实出发,把自己的思虑写成奏章呈给了汉文帝,这就是有名的《治安策》。

在《治安策》里,为了向文帝说明形势之严峻,他打了个比方,说当时的形势犹如“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即把火种抱到柴草堆下面,而自已躺在柴堆上睡觉。

贾谊此言并非危言耸听。因为汉朝从开国之初就大规模推行分封制,很多皇族子弟受封为王侯,其封国势力之大,已经到了威胁中央朝廷统治的地步。比如几年前,汉高祖的幼子、文帝的亲兄弟淮南厉王刘长就曾图谋反叛,由于阴谋泄露被召回京城。大臣们都要求按律法处死刘长,汉文帝却顾念手足情谊,赦免了他的死罪,废除了他的王爵,将他流放到蜀郡严道。刘长在流放途中绝食而死。

更值得一提的是,淮南王不是第一个举起反旗的,在他之前,还有济北王刘兴居。刘兴居是汉文帝的侄子,他趁着匈奴侵犯边境之时,发动军事叛乱,但他的叛乱没有得到众人的支持,很快就被朝廷镇压了。他本人在被俘后自杀。

而近年来,又有人举报吴王刘濞在封国内自行其政,招募豪杰和罪犯,大肆发展自己的实力。

贾谊分析以上形势,认识到诸侯国与中央朝廷的矛盾不可调和,如果不趁早解决就会遗祸无穷。

汉文帝看完贾谊的《治安策》后,根据贾谊的建议,下旨将封地面积最大的齐国、淮南国分化成几个小国,迈出了削弱诸侯国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的第一步。

从善如流的故事

春秋末期,楚国是公认的强盛之国。公元585年,楚国派军攻打郑国,由于双方国力相差太多,郑国很快就抵挡不住楚国的进攻了。郑国急忙向自己的盟友、当时的强国之一晋国求救。晋景公便任命乐书为主帅,统领援军赶往郑国。晋军到达郑国境内后,与楚军狭路相逢。楚军认为晋士气正旺,没有与之抗衡的把握,就主动撤军回国。

乐书心有不甘,不想无功而返,就去攻打亲附楚国的蔡国。蔡国和郑国一样,也是一个弱国。如今无端遭遇兵祸,只好向楚国告急。楚国闻讯后大为恼火,立即派公子申、公子成率领申、息两县的军队前去解围。

得到楚国军队到来的消息后,晋军将领赵同和赵括主动请求率军出战,乐书听了就要向

楚军下战书。

但是军中将领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一起劝阻他:“楚军退而复来,定是一心求胜,我们不能轻易迎战。况且他们只有两县的兵力,我们如果与之对敌,就算贏了也不光彩;若是输了,却是莫大的耻辱。”

乐书认为他们言之有理,于是传令军队做好撤退的准备。这时有人提出异议:“六军中共有十一位卿佐,反对出战的不过这三人而已,这说明大多数将士更愿意与楚军作战,您为什么不考虑多数人的意愿?”

乐书说:“正确合理的意见才能符合多数人的想法。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都是我国的贤士,他们考虑得非常周全,他们反映的才是大多人的想法。于情于理,我都应该虚心接受他们的建议。”然后,他便命令军队回国,没有和楚军针锋相对。

两年之后,乐书见楚国忙于他事,立刻率军直扑蔡国、沈国,轻轻松松地就取得了胜利。人们因此称赞乐书:“乐书从善如流,做事非常妥当!”

当局者迷的故事

元澹,字行冲,是唐朝的知名学者。他编撰的三十卷《魏典》,在唐朝时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当时,大臣魏光乘上书唐玄宗,请求将唐初名臣魏征校勘整理的《礼记》列入儒学经典。唐玄宗就命元澹负责召集学者为该书加上注解,以便推广应用。

元澹便与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等人共同整理魏征的《礼记》遗稿,将其定为五十篇,并逐一添加注解,然后呈献给皇帝。

时任右丞相的张说上奏说,西汉的戴圣编定的《礼记》已经沿用了上千年,和经书一样被广泛接受,现在忽然改用魏征修订的版本,还使用新的注解,似乎太过草率。唐玄宗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

元澹知道后,便写了一篇文章来反驳张说的观点。在这篇《释疑》中,元德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委婉地说明了自己的论点。文中客人向主人发问:“《礼记》作为儒家经典,先有汉代学者戴圣编定、郑玄加注的版本,后有魏征校勘修订过的版本,两者相较,哪个更优秀?”

主人回答:“戴圣所编选的《礼记》在汉朝晚期才开始传扬,后世有很多人为之作注作解,由于年代久远,书中前后冲突存疑之处很多。魏征忧其繁冗驳杂,故重新校勘考订,去芜存菁。怎料那些泥古不化的保守派竟会反对此书?”

客人对主人说:“当局称迷,傍观见审。”意思是,这种情况犹如对弈,下棋的人看不清形势,看棋的人却看得清清楚楚。这无疑是在肯定元澹的观点。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一点:做事情时,一定不要固执己见,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才不会“当局者迷”。

城下之盟的故事

本文分类:成语故事发布时间:2014-9-21已被阅读22 次

公元前700年,楚国兴兵讨伐绞国,楚国的大军把绞城围得如同铁桶一般。而绞国人坚守城池,不肯出战。楚军虽然几次发起强攻,却都被箭雨逼退,始终不能接近城门。楚军的统帅见攻城受阻,只好暂时下令让大军撤到南门休整,又命人赶回国内禀报楚武王。

将军屈瑕对楚王说:“绞国人行事鲁莽,眼光不长远。我们可以针对这一点,采用一个巧妙的计策对付他们。”楚武王觉得他的计策很高明,就吩咐楚军按计行事。

次日,绞城城外突然出现了好几拨楚国的樵夫,他们或砍柴或伐木,忙得不亦乐乎。实际上,这些人都是楚国士兵装扮而成的。

绞国的将军发现樵夫后,怒上心头,立即派出士兵抓捕那些樵夫。没多久,士兵们就抓回了三十个楚国樵夫。绞国将军大喜,重重奖赏了立功的士兵。

一天后,又有很多楚国的樵夫来城外打柴,这次绞国的士兵不等主将吩咐,就私自出城抓人。此时,隐藏在北门附近的楚国伏兵趁机猛攻绞城,逼近绞城城门。绞国人慑于敌方的军事压力,不得已签下了不平等条约。后人就用“城下之盟”来形容被迫签署的屈辱条约。

唇亡齿寒的故事

春秋时期,虢国屡次侵犯晋国,晋献公便决定灭掉虢国。大夫荀息想了一个计策:“虢国与虞国唇齿相依,我们可以先从虞国借道讨伐虢国,等灭了虢国,就能顺道灭掉虞国。”

晋献公认为虞公未必会答应借道。荀息说:

“虞公很贪婪,如果我们把垂棘的美玉和屈地的良马送给他,他必然见利忘义,痛快地答应我们的要求。”晋献公也很珍爱美玉和良马,不愿轻易予人,因而沉吟不决。荀息便说:“这只是权宜之计,等我们灭了虢国之后,就去讨伐虞国,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取回美玉和良马了。”晋献公权衡之后,同意了荀息的提议,派他带着美玉和良马前往虞国游说。虞公见到这些珍贵的礼物,喜出望外,当即允诺借道给晋国。

虞国的大夫宫之奇是位有识之士,他对虞公说:“有一句谚语说:‘唇亡齿寒。’如果嘴唇不存在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我们虞国和虢国就是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一旦虢国灭亡,那我们离亡国之日就不远了。所以坚决不能允许晋国借道。”虞公心里只有美玉和良马,根本不理会宫之奇的意见。

宫之奇见忠言不被采纳,无奈之下率领族人逃往国外以求自保。他在路上感慨道:“虞国就要大祸临头了,只怕到不了新年就会沦为晋国的附庸。”

晋国的大军穿过虞国国土直抵虢国都城,虢国人做梦也没有料到晋军竟然会从虞国的边境冒出来,还没来得及抵抗,就成了亡国奴。晋军班师回国时,经过虞国国都。虞公毫无戒备地到城外犒劳晋军,祝贺他们凯旋。晋军乘机突然发难,擒住了虞国君臣,之后进城夺回

了当初贿赂虞公的美玉和良马。直到此时,虞公才如梦初醒,后悔自己不该贪财而不听信良言,但为时已晚。

乘风破浪的故事

宗慇是南朝宋代人,生于南阳郡涅阳县。他自幼胸怀大志,有一回,叔父宗炳询问他的志向,他慷慨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宗炳听了这惊人的话语,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

宗愨少年时,时局比较稳定。很多人都想靠文学才能谋取前程,不愿演习武艺。可是宗慇却热衷习武,很多人因此而轻视他,认为他不求上进。

宗慇长到十四岁时,他的兄长宗泌将要娶

亲,宗家人高高兴兴地张罗着这件事。可是婚礼当夜,宗家突然闯进了十几个强盗。家人全都慌乱不已,纷纷四处躲避。这时,宗慇英勇地站出来保卫家人,把那群强盗赶跑了。

公元446年,宋文帝命交州刺史檀和之领兵征讨林邑。风华正茂的宗慇自告奋勇地请求随军出征。宋文帝认为他虽然年轻,却胆气十足,便同意了他的要求,并授予他“振武将军”的封号。

临阵对敌时,林邑军驱赶着一群经过训练的大象做先锋。象群以惊天动地之势向宋军的阵地冲来,宋军顿时阵脚大乱。在象阵的攻势下,宋军连连败退,主帅一筹莫展。宗慇对主帅说:“狮子乃是百兽之王,我们可以造一些假狮子来吓退象群。”主帅当即命人照办。

双方再次交锋时,林邑军故技重施,再次驱使象群出战。宋军便把连夜赶做的假狮子拉了出来,象群被獅子吓得慌不择路。宋军士气大振,勇猛出击,轻松贏得了胜利。

宗慇不仅多智谋,而且很有雅量。他的家乡有个叫庾业的人,家业殷实,每次宴请宾客时都会摆上山珍海味。但宗慇登门拜访时,庾业却说:“宗慇出身行伍,向来不讲究饮食,简单地做些家常便饭就好了。”宗慇毫不介怀,从容地吃过饭才告辞。数年后,宗慇做了豫州刺史,巧的是庾业在州里担任长史,成了他的下属。宗慇对他坦诚相待,绝口不提当年之事。

宗慇的声名渐渐远扬,他的言行也为世人所推崇。公元459年,竟陵王刘诞占据广陵拥众作乱,为骗取士兵的支持,他谎称宗慇是他的盟友。士兵们听了,就大胆地跟着刘诞谋反叛乱。后来,宗慇奉命跟随朝廷的军队一起平叛。宗慇单枪匹马地来到城下,对着城上大喊:“宗慇在此!”城上的士兵看到宗慇后,都没了斗志。宗慇顺利地平定了叛乱。

宗慇累立功勋,被朝廷封为洮阳侯,官拜左卫将军。他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一生,让世人称许不已,更激励了无数后来者。而“乘风破浪”这个成语也广泛流传开来,直到现在仍然鼓舞着有志之士。

长驱直入的故事

本文分类:成语故事发布时间:2014-8-10已被阅读25 次

公元219年,曹操准备对荆州用兵。当时,驻守在襄樊地区的曹军将领曹仁,正处于和荆州守将关羽相持的局面中。关羽的大军围住了襄阳,而曹仁则坚守樊城。七月,曹操命令于禁率救兵解樊城之围。

当年八月份,樊城连降大雨,汉水水势暴涨,关羽便引汉水淹灌于禁大军。曹军损失很重,主帅于禁无奈之下只好向关羽投降。关羽又将大水引向樊城,致使数段城墙塌陷。

曹仁的部属都陷入了恐慌中,纷纷劝说曹仁弃城逃跑。奋威将军满宠力排众议,他劝曹仁:“洪水的来势虽猛,但雨停之后就会很快消去。要是我们现在弃城,那么从此洪河以南就将落入敌人手里了,请您慎重决定啊!”曹仁考虑之后,与将士一起发誓与城共存亡。

.曹操很快又派将军徐晃带领第二批援军前往襄樊。徐晃知道自己统率的军队数量较少,且以新兵为主,实力较弱,不宜与关羽正面交锋。所以他先在阳陵坡一带扎下营寨,准备相机行事。徐晃写了一封信,令人将信缚在箭上射进樊城,告诉曹仁援军已到。与此同时,曹操也在调集其他援军。他还派人通知徐晃先按兵不动,等会齐诸军之后再发起进攻。

这时,徐晃发现关羽的一支军队屯驻在偃城。他就带着兵马在偃城郊外挖掘沟堑,佯装欲断绝偃城的退路。守军信以为真,匆忙烧毁军营,撤离偃城。徐晃随即占据了偃城,他两面连营,慢慢向关羽的大本营推进。这时,殷署、朱盖率领的十二营援军也恰好到达樊城附近。徐晃当机立断,订下与曹仁里应外合夹攻关羽的作战计划。

彼时,关羽的军队分成两部分驻扎在围头和四冢两地。徐晃用声东击西之策,对外宣称要攻打围头,暗地里却率主力去攻打四冢。关羽发现他的真实意图后,又惊又怒,急忙率五千将士迎战。徐晃和手下将士勇猛作战,将关羽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之后,徐晃率军乘胜追击,一路杀进了关羽大军在樊城城下设下的包围圈中。关羽的大军从外向里布下了十重防御,而且在阵中密布陷坑和鹿角(用削尖的树枝组成的鹿角状防御物)

等障碍物。尽管他们防守得如此严密,却依然挡不住徐晃的攻势,被杀得溃不成军,四散奔逃。

战后,曹操亲自写了一封表彰信,派使者送到徐晃军营。信中写道:“我为将三十余年,所听闻的古代通晓兵法的人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像将军一样,长驱直入,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所向无敌,令敌人闻风丧胆。”

陈陈相因的故事

本文分类:成语故事发布时间:2014-8-10已被阅读26 次

西汉初年,国家逐渐安定。自汉高祖刘邦起,接连几代皇帝都实行同样的治国策略:对商人征收重税,禁止商人从政为官:以农为本,对农民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国家压缩开支,厉行节俭。

汉文帝以身作则,自己常穿着粗绨制成的衣服。他宠爱的慎夫人穿着不及地的短小衣裳,

帷帐上没有任何装饰,以倡导勤俭朴素的风尚。

至汉武帝时,汉朝已经享有了七十多年的太平。加上自开国以来,统治者都坚持“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终于得到了恢复,家家户户都富裕起来,百姓不必担忧温饱问题。

据《史记?平准书》记载,那时“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就是说国库里钱财充盈,穿钱的绳子都腐朽断裂,致使钱币散落,没法统计数目。还记载着,“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意思是国家的粮仓里堆满了粮食,

陈粮压着陈粮。粮仓里装不下的粮食都溢到了外面,以致腐烂不能食用。另外,当时的街头巷尾都有百姓们养的马,田野间更是马匹成群,不计其数。举行宴会时,因为宾客众多,都骑着公马,便禁止宾客骑乘母马,以防众马在马厩里互相踢咬,骚动不安……

文景之时,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百姓都非常珍惜这样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奉公守法,安居乐业,因此,文帝、景帝统治的时期被后世赞誉为“文景盛世”。及至武帝时代,汉朝国力更加强盛,成为公认的富强之国。

车载斗量的故事

本文分类:成语故事发布时间:2014-8-8已被阅读42 次

三国时期,东吴用计谋夺取了荆州,并杀死了荆州守将关羽。公元221年,刘备在蜀中称帝,不久便大举伐吴。吴主孙权在与大臣们讨论之后,最终决定求助于魏国,两国联合抵抗蜀军。

孙权挑选了中大夫赵咨做使者。临行前,孙权一再叮嘱赵咨,见到魏国君臣后一定要灵活行事,不要令东吴受辱。赵咨斩钉截铁地回答:“如果我有辱使命,定当以死谢罪,不会活着回来见您!”

赵咨到了洛阳后,前去拜见魏文帝曹丕。曹丕知晓他来使的目的,就故意问:“吴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赵咨回答道:“吴王乃是聪明、仁智、雄略之主。”曹丕笑着说:“你是不是把吴主捧得太高了?”

赵咨侃侃答道:“我没有夸大其词。吴主从平民中发现了鲁肃,此为其聪I从军队中提拔了吕蒙,此为其明;俘虏了于禁却没有杀他,此为其仁;攻取荆州未损一兵一卒,此为其智;坐拥江南而志在天下,此为其雄;向您俯首,此为其略。这难道还称不上聪明、仁智、雄略吗?”曹丕转而以威胁的口吻问:“我打算征讨江南,如何?”赵咨沉稳地回答:“大国虽有征讨之兵,小国也有防备之策。”曹丕不甘心,又问:“吴国可畏惧魏国?”赵咨朗声回答:“吴国有百万精兵,还有长江、汉江作为天然的护城河,为什么要惧怕别国?”

在几番往来问答中,曹丕始终没占到上风,但他不怒反喜,温和地问赵咨:“东吴像您一样的才能高士有几人?”赵咨回答:“才智出众的人至少有八九十人;至于像我这样的庸碌之徒,则是车载斗量,数不胜数了。”

曹丕赞赏地说:“好的使者‘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您完全符合这样的评价。”当时,

魏国臣民无不敬佩赵咨的才德。赵咨完成使命回到东吴后,孙权称赞他不辱使命,并根据他立下的功劳提升他为骑都尉。

车水马龙的故事

本文分类:成语故事发布时间:2014-8-8已被阅读42 次

东汉光武帝死后,太子刘庄登基,是为汉明帝。明帝册封贵人马氏为皇后。马皇后就是东汉开国功臣伏波将军马援的女儿。明帝为了表示对辅佐光武帝中兴汉朝的功臣勋将的怀念,便让画师将他们的肖像画在南宫的云台上。明帝特意吩咐不要画岳父马援的像,以免有宠信外戚之嫌。

马援当年死后因被人嫉妒谗害而蒙受不公待遇,马皇后吸取教训,为人处世十分谦虚。她得知明帝不让画师在云台为马援画像的举动后,欣然表示支持。马皇后没有生育儿女,明帝就立贵人贾氏所生的皇子为太子,并把太子交给马皇后抚养。马皇后待太子视如己出,用心调教,太子也非常孝顺马皇后。

马皇后崇尚节俭,常穿着粗布做的衣裳,裙子也不镶嵌花边。宫人们朝见马皇后时,开始以为皇后穿的衣服是用特别的材料做成的,走上前看清楚后都惭愧不已,更加敬佩马皇后的德行。

马皇后经常研习《春秋》、《楚辞》等典籍。有一回,明帝想考考她,就拿来大臣的奏章让马皇后看,然后故意问该怎么处理。马皇后立即流畅地作出回答。虽然如此有才,但马皇后却从不主动过问政事,更不会干涉政事。

明帝死后,十八岁的太子刘炬继位,是为汉章帝。章帝尊奉马皇后为皇太后。公元76年,几位大臣上奏章帝,请求封赐太后的兄弟。章帝就准备封舅舅们为侯。但是太后提出光武帝曾经立下“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不能违反祖训,所以封侯的事情就没有实行。

翌年夏季,部分地区出现了旱灾。那些大臣就借题发挥:“今年出现如此严重的旱灾,是因为去年皇帝没有封赐外戚。只有立即封爵,旱灾才能停止。”

针对大臣们的奏章,太后发布了一道诏书,说:“凡是提议封爵的,不过是想取悦于我,进而为自己谋得利益。旱灾是天灾,与封爵之事有何关联?汉成帝时,曾经在一天之内将太后的五个弟弟封为侯,但是旱灾却丝毫没有缓解。”

诏书中还说:“过去我路过濯龙门时,亲眼看到外戚们出行时的奢华排场,真可谓‘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这么张扬,真是不该啊!”太后还举出很多前朝外戚骄横跋扈,最终祸国殃民的例子,以阻止章帝分封自己的亲族。人们就把这道诏书里说的“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简化为成语“车水马龙”

豺狼当道的故事

本文分类:成语故事发布时间:2014-8-8已被阅读29 次

公元125年,东汉宫廷里的十九个宦官在中常侍(皇帝的近侍)孙程的带领下发动政变,将年仅十一岁的济阴王刘保扶上皇位,此即汉顺帝。从此,东汉的最高统治权从外戚集团转移到了宦官集团。

公元132年,汉顺帝年满十八岁,正式册封梁贵人为皇后。顺帝又封皇后之父梁商为执金吾(维护京城治安的官员)。因为这种关系,:皇后的兄长梁冀变得越来越骄纵。有一回,洛阳令吕放与梁商在一起时,微微表露了对梁冀的不满情绪。梁冀听说后,竟然派人刺杀了吕放。

事后,梁冀还借题发挥,诬告别人是凶手,此案牵连甚广,前后共有百余人被害。梁商利用职权公然袒护自己的儿子,汉顺帝也不明实情。但是,经历此事后,洞悉内情的人们都看清了梁冀的狼子野心。

公元141年,梁商因病去世。汉顺帝下令让梁冀继任大将军,又派梁冀的兄弟梁不疑担任河南尹。梁冀手握大将军官印,又与顺帝身边的宦官曹节等人交往密切,其权势可谓遮天蔽日。他大肆搜刮民脂民裔,以供自己挥霍享用。

在梁冀等人的诱导和纵容下,官员们上行下效,变本加厉地压榨老百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百姓实在无法忍受贪官污吏的欺凌,便纷纷揭竿而起,攻杀那些作恶多端的官吏。各地义军遥相呼应,声威日壮。地方官员控制不住形势,接二连三地向朝廷发出求援急报。汉顺帝接到表章后,寝食难安。

谏议大夫周举提出一个应对策略,即命人到地方上调查基层官吏的品行政绩,表扬尽忠职守的好官,惩治贪财害民的坏官。如此,方能平息民愤,铲除民间动乱的根源。

汉顺帝深以为然,立即任命周举、张纲等八人为使者,分别派他们去郡县巡查。周举等七人接到沼令后就立刻离开了京城。但是官位最低、最年轻的张纲却一直没有启程的意思。他的想法是:擒贼先擒王,整顿吏治最关键的是惩罚朝堂上的那些高官显贵。

传达诏令的人一再督促他启程,张纲只好不情愿地出发了。但是在路上他还是难以压制胸中的怒火,走到洛阳都亭的时候,他愤然砸毁了自己乘坐的马车,并就地掩埋了车轮,以明绝无前进之意。身边的人都很惊讶,问他为何做出如此举动。张纲怒气冲冲地说:“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就是说:现在是那些像豺狼一样暴虐不仁的高官掌握着朝廷实权,怎么能忙着去惩治那些像狐涯一样贪污腐败的地方吕员!随后,他毅然返回M城,呈递奏章揭发梁氏兄弟的罪行。

草菅人命的故事

本文分类:成语故事发布时间:2014-8-7已被阅读25 次

贾谊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政论家。他在担任梁怀王的太傅期间,向汉文帝呈递了题为《治安策》的奏章。在奏章中,他总结了秦朝滥施刑罚,以致两世之后就被推翻的教训。

奏章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秦朝重视刑罚的作用,推崇以吏为师。秦始皇让赵高负责教导自己的小儿子胡亥。赵高教给胡亥的都是残暴的律法,动辄便是斩首割鼻、株连灭族的刑罚,胡亥就养成了暴虐凶残的性格。

秦始皇去世后,赵高联合丞相李斯用阴谋把胡亥推上了帝位,胡亥即“秦二世”。胡亥害怕朝臣以及他的兄弟们谋夺他的皇位,就让赵高想办法。赵高说:“必须用严刑酷法除掉先皇任用的臣子以及诸位皇子,才能确保您的皇位永固。”

胡亥就按赵高说的,将十二位兄弟杀死于咸阳,又将十位姊妹肢解于杜县,株连而死的人不计其数。连名将蒙恬、蒙毅也无辜被杀。

秦朝建造了大量宫殿,仅在关中就有三百多处,在关外还有四百多处。这些宫殿里的嫔妃数目多得惊人。秦始皇一死,胡亥就下令让所有没有生育过的妃嫔生殉始皇陵。

胡亥还从全国各地征调了七十万囚犯和平民来修建阿房宫及骊山陵墓。骊山陵墓修完之后,为了封锁陵墓的机密,在秦始皇的棺椁送进墓室之后,胡亥就下令关闭墓门,将全部工匠困死于墓中。

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去疾、将军冯劫见胡亥杀人如麻,所征徭赋太重,逼得百姓起义,就都劝说胡亥轻徭薄赋,暂时中止阿房宫的修建。胡亥非但不听忠言,反而认为他们是在徘谤自己,就派官员追究他们的罪责。去疾、冯劫先后自尽;李斯被关进大牢,最终在咸阳闹市上被腰斩。

之后,胡亥让赵高代理政务,自己放心地去享受声色犬马之乐。有一天,胡亥在上林苑(皇家园林)射猎,看到一群人走进苑内,竟猝然发难,把他们都射死了,还为此扬扬得意。

胡亥草菅人命的暴行,根本巩固不了皇帝的权威,反而加剧了统治危机。不久,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聚众起义,奏响了秦朝覆灭的丧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贾谊在这篇《治安策》引用前朝旧事,目的是讽谏汉文帝。彼时,西汉开国元勋周勃被免去官职,回乡闲居。河东守尉时常到周府巡视。周勃怕遭人陷害,与守尉相见时,常常顶盔束甲,并让僮仆手持兵器跟随。后来,有人诬陷周勃图谋叛乱。汉文帝没经过认真调查,就下令廷尉(管理刑狱的官员)将周勃捕拿到长安,关入监狱。后来的审查证明了周勃的清白,所谓的谋反纯属子虚乌有。汉文帝释放了周勃,并恢复了他的封号和官职。

汉文帝读完贾谊的《治安策》后,接受了他的谏言,自此对涉及大臣的案件都慎之又慎,不再随意处置。

沧海桑田的故事

本文分类:成语故事发布时间:2014-8-7已被阅读次

很久以前,有个名为王方平的仙人降临到一个名为蔡经的人的家中。在仙人出现前,蔡经及其家人就先听到空中传来动听的金鼓箫管的乐声,中间还夹杂着人马的喧嚣声。过了一会儿,他们看到很多鼓乐手骑着麒麟,缓缓地落到地上。之后,一辆由五龙拉着的辇车缓缓驶来,王方平坐在上面,头戴远游冠,身披五彩绶带,腰间挂着虎头形箭袋,气宇轩昂,就像大将军一样。他的侍者身高丈许,都举着仪仗,簇拥着他。

等到王方平在院中落座之后,那些侍者便都消散不见了。王方平和蔡经一家人互相见礼后,一个人又坐了半天。后来,他仰头看着天空,命令使者去迎接麻姑。蔡经全家从未听说过麻姑是何许人物,都满怀期待地等候着。片刻之后,有使者在空中报告王方平:“麻姑让我前来问候您,别后五百年来,一直未遇到重逢的机会。现在麻姑正在执行巡查蓬莱岛的命令,请您稍候,她很快就会前来拜会您。”

不多时,麻姑真的到了。她带来的侍者大约只及王方平侍者的半数。麻姑的容貌很美,就像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她头上挽了一个发髻,后面的长发垂到腰际;身上穿的衣服不像是常见的锦缎做成的,上面绣着花纹,华美炫丽。麻姑对王方平施了一礼,王方平也立即起身回礼。双方入座后,王方平就让侍者摆上酒宴。菜肴多是各种珍奇的花果,而盛放酒菜的器皿都是用金或玉制成的。

两人在推杯换盏之际叙起了别后之事。麻姑说:“我自从得道升天,名列仙班之后,已经目睹过三次东海变为农田的过程。刚才在蓬莱仙岛,又发现与上次所见相比,东海变得更浅了,也许它又将变成农田了。”

宴饮过后,王方平和麻姑分别乘着车驾离幵了。他们的使者在前开道,齐奏鼓乐,就像刚来时一样庄重气派。

不贪为宝的故事

本文分类:成语故事发布时间:2014-8-4已被阅读42 次

春秋时期,宋国有个人到山里开采石料,意外地发现了一块有着温润光泽的矿石,他猜测那是罕见的宝玉,心中一阵狂喜,就带着宝玉回了村子。他请来一位玉工帮他鉴别,玉工看过之后,赞不绝口:“真是难得一见的好玉啊!这玉上竟然没有任何瑕疵。但是我听说你们这一带很不安定,你一定要小心谨慎,别在人前显露此玉。”

那个人往常不怎么和人往来,现在突然请玉工到家,难免会引起一些闲话,村子里那些游手好闲的家伙还时不时地探着脑袋胡乱张望。那人知道门外的人居心不良,就悄悄地藏起了宝玉,佯装什么事也没发生。虽然这样,他心里仍时刻绷得紧紧的。他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就打算卖掉宝玉,但他不熟悉玉器的行情,怕自己上当受骗。反复思量了几天后,他终于作出决定,要把宝玉送给大人物,赚个人情。某天清晨,他悄悄动身离开了村子,直接奔向都城。

到了京城,他向人打听到了主管建筑工程的司城子罕的府邸,然后登门求见子罕,并献出了宝玉。子罕很惊讶,问他:“我们素未谋面,你为什么要送给我东西?难道你有求于我吗?我一向不收人家的礼品。”那人解释说:“我没有事情要麻烦您。这块宝玉我已经找玉工鉴定过了,确实是好东西,这才斗胆进献给您,请您收下我的一片心意。”子罕说:“我不能

收您的礼物。要是我收下了这块玉,我们俩就都失去了宝物。”那人露出茫然的神色,不知如何回答。

子罕对他说:“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假如你把宝玉送给我,你就丢了宝物;而我收下你的宝玉的话,就丢了‘不贪’的宝物。这样岂不是我们都失去了各自珍视的东西吗?”

那人见子罕态度坚决,只好道出实情:“我若把这块宝玉留在身边的话,就永无安宁之日了,迟早会因它惹上麻烦的。所以只能敬献给您。”子罕考虑到自己身为官员,也该对宋国盗贼众多的情况负责,就打算想办法为那人解决难题。他让那人先留在京城,然后找来玉工雕饰那块宝玉,等完工后又帮忙卖掉了宝玉。之后,子罕将钱还给那人,还特地派手下人保护他回乡。那人在途中兴高采烈地说:“真没想到我竟然见到了一位‘不贪为宝’的高士!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他!”

不屈不挠的故事

本文分类:成语故事发布时间:2014-8-3已被阅读25 次

汉成帝建始三年,长安城忽然传出谣言,说洪水即将淹没全城。因此,百姓纷纷逃亡,城内乱成一片。汉成帝在前殿召集公卿们商量办法。成帝的舅舅,担任大将军的王凤还没弄清楚实情,就听信谣言,建议皇帝和太后带领嫔妃宫人上船避难,并安排军民人等去城楼上躲避。

大部分人都盲目地同意王凤的建议,但宰相王商却提出了反对意见。王商老成稳重,他根据情理推断洪水不会在一天之内突然爆发,此事定是民间误传。他劝成帝不要轻易下达让军民登楼避水的命令,否则一定会加剧城内的混乱形势。

很快,长安城里的民心稳定下来。朝廷派人调查,发现果真只是流言,并没有洪水暴发。成帝表彰了王商临危不乱、处事果断的作风;同时责备王凤应对失当,有失大将风度。王凤心内愧悔,同时又嫉恨王商。

后来,王商发现琅琊太守杨彤失职,令琅琊郡遭受了很大的灾难,就准备追究杨彤的责任。杨彤是王凤的亲家,王凤就去找王商求情,积极为杨彤开脱责任,请王商饶过杨彤。但王商不徇私情,秉公处理,奏请皇帝罢免了杨彤。

于是,王凤对王商的恨又加深了一层,使用卑鄙的计谋陷害王商。成帝偏信王凤的一面之词,免去了王商的宰相官职。《汉书》的作者班固对此评论道:“王商质朴厚道,生性不屈不挠,所以结下许多仇家,并因此被削去了官职。”

不名一钱的故事

本文分类:成语故事发布时间:2014-8-3已被阅读18 次

传说,汉文帝刘恒在位时做过一个奇怪的梦,他看到自己身子离地,就要跃到天界了,但是力气不够,距离天界还差一点点。在这紧要关头,有一个戴着黄帽子的人用力推了他一

下,他才借力飞升上天。

文帝醒来后,清晰地记起了梦中的景象。处理完政务后,他在未央宫中散步,临近西侧的沧池时,他看到撑船的水手里有一个戴着黄帽子的人,酷似在梦中助他登天的人。文帝立即传唤那人,原来他叫邓通,是蜀郡南安县人。

文帝相信鬼神之说,他认定邓通能把他推上天,必有异于常人之处,所以极其宠爱邓通,不仅多次给予他丰厚的赏赐,还授予他上大夫的官职。有时候文帝出宫游玩,还会去邓通的家中歇息,尽兴畅饮。可是邓通除了驾船之外,确实没有任何才能。他做上大夫时,没有取得任何功绩,不过是小心谨慎,会讨好皇帝罢了。

有一回,文帝又到了邓通家,兴冲冲地找了一个相士为邓通相面。相士说:“邓通面相不好,来日必定受穷,而且很可能会饿死。”文帝听后很不高兴,说:“能给邓通富贵的人是我,我哪会让他受穷挨饿呢?”说完,汉文帝下旨把蜀郡严道的一座铜山赐予邓通,还给了他铸钱的权利。之后的几年间,“邓氏钱”流通遍及全国,邓通因此暴富,家财远超过皇亲国戚。

邓通非常感激汉文帝的厚爱。后来,文帝的背上长了一个疮,总是发炎生脓,又胀又痛,令他痛苦不堪。邓通为了表达对皇帝的忠诚,竟然不嫌脏臭,经常用嘴替皇帝吸吮脓血。

文帝看着邓通这般殷勤,却不喜反忧。他问邓通:“你说世上最爱我的是谁?”邓通不明其故,就回答:“最亲的人是父子,这样论起来,最爱您的人应该是太子。”文帝听了,什么话也没说。

第二天,太子刘启来给文帝请安。恰好文帝的疮疾又发作了,文帝就让太子给他吸吮脓血。太子面有难色,勉强吸了一口,受不了那种恶臭,吐得昏天黑地。文帝看着太子,不禁摇头叹息,便让太子退下了,然后宣邓通进宫为他吸吮。太子回去后,吐了几次还是恶心。他心中既羞愧又愤恨,从此恨上了邓通,下决心要找机会报复他。

公元前157年,四十六岁的文帝因病去世。太子继位,是为汉景帝。景帝难忘旧仇,立即免去了邓通的官职。后来,有人举报邓通违反了铸钱的法律。景帝就下令逮捕邓通,派人仔细审查,发现事实果真如此。景帝便下令收回严道的铜山,并罚没了邓通的所有财产。

邓通获释后,无家可归,甚至衣食无着。景帝的姐姐长公主想起文帝的遗言,不想眼睁睁看着邓通饿死,就让人给他送去些财物。但是官吏们为了取悦皇帝,把财物全都据为己有,还搜查他的贴身衣物,一点东西也没给他留下。

长公主知道后,又给了邓通一些衣服、食物。邓通依赖救济又艰难地活了两年。再后来,长公主也没心思照管邓通了。邓通潦倒至极,不名一钱,沦落到以乞讨为生,但仍食不果腹,最后被活活饿死了。有些人认为这应验了相士的预言,其实只是凑巧罢了。

不堪回首的故事

本文分类:成语故事发布时间:2014-8-2已被阅读21 次

公元960年,后周的末代皇帝七岁的柴宗训即位后不久,肩负保卫京城重任的禁军统领赵匡胤便趁皇帝年幼,人心未定,突然发动政变篡夺了帝位,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宋朝开国之初,还有几个割据政权与其并立。赵匡胤决定依次灭掉所有对手,最终实现天下一统。从公元962年起,宋朝陆续派兵征服了南平、后蜀、南汉等政权,最终将位于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南唐纳入了包围圈。

当时南唐国的皇帝是李煜,即后世所谓的李后主。此人喜好诗词歌赋,亦精通琴棋书画,但是对军政要务却是一窍不通。他长在深宫,无论饮食起居还是服饰器物,皆华贵舒适至极。

李煜的正宫皇后周娥皇(大周后)有着过人的姿色,并且通晓音律,极富才华。但李煜还不知足,时常偷偷地约会大周后的妹妹小周后,终日沉迷于赏花弄月、吹弹歌舞,完全不顾国家的存亡兴衰。

当时南唐随时都可能遭到宋朝的侵犯,李煜非但不积极备战,反而卑躬屈膝地献媚求和。一旦宋朝遇到军事胜利或其他喜庆之事,李煜就献上在国内征集的数额巨大的财宝以表庆贺。后来,他还自愿削去南唐国号,奉宋朝为宗主国。但是,他一厢情愿的讨好根本动摇不了宋朝扫平江南的决心。公元974年,赵匡胤遣使者到南唐,命李煜亲自前往开封朝拜。李煜害怕有去无回,拒绝从命。赵匡胤便抓住这个理由,派大将曹彬等人带领十万军马攻打南唐。

就在敌军大举进攻,国家面临覆顶之灾的时候,糊里糊涂的李煜还在宫内跟一些和尚道士讲经论道,完全不知外面已经天翻地覆了。直到某一天,他出宫巡査金陵城,忽然发现城外到处都是黑压压的宋军大营,这才终于明白南唐已陷入了何种境地,他急忙下旨组织防御。可是这道命令发布的太迟了,宋军不久就击垮了南唐最后一支勤王的军队,打进了金陵城,俘虏了李煜,之后又将他押送到了开封。

赵匡胤意气风发地在明德楼里接见了身穿白衣服、头戴纱帽的亡国之君李煜,賜给他一个违命侯的称号。这样的赏赐是多么的嘲讽!自此,李煜就作为宋朝的降臣,默默地住在开封城里,过着屈辱悲惨的生活。

身为亡国之君,李煜客居他乡的日子显得特别漫长,而陪在他身边的只有小周后,她昔日的天姿国色,如今已变成了玉惨花愁。面对春花秋月,李煜不觉回忆起往昔的种种繁华,想到现在的境遇,他的心头总是涌上难言的苦涩和伤痛。

可是,这样的日子也没过多久,赵匡胤就死去了,其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赵光义阴险多疑,常令人监视李煜的一举一动。更过分的是,他还曾宣召小周后一人进宫,让她留宿在宫内,次日才放还。得知了此事后,李煜在精神上大受打击。

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李煜登上小楼,遥望着南唐故国的方向,垂泪涟涟。次日,他怀着悲痛的情怀填写了一首《虞美人》词,字里行间饱含着亡国之痛:“小楼昨夜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监视者将《虞美人》和李煜另外一些怀念故国的诗词报告给了赵光义,赵光义对此很不满,他觉得李煜不该对早已灭亡的南唐有任何眷恋。公元978年的七夕,正是李煜四十二岁的生日,赵光义以贺寿之名,命人送了一瓶毒酒给李煜,李煜饮后暴亡。

不寒而栗的故事

本文分类:成语故事发布时间:2014-8-2已被阅读8 次

义纵是汉武帝时代有名的酷吏。他生于河东郡的一户平民人家,少年时不安本分,軎欢行侠仗义,常和一群少年合伙在大道上抢劫路过的商人。官府虽然屡次派人抓捕他,但一直没有成功。

义纵的姐姐义狗是一位医生,她因医术楕湛而奉命进宫为武帝的生母王太后治病。在她的医治下,太后很快就恢复了健康,所以太后非常喜欢义狗。有一次,太后问义绚:?你的兄弟子侄中有做官的吗?”

义狗听出太后有封赏之意,心里非常不安,诚恳地对太后说:“我有个弟弟叫义纵,他无才无德,整日游荡成性,很不成器,不能为官。太后以为这是谦让之辞,仍然告诉武帝:“义狗的弟弟至今还没担任过任何官职,希望你能起用他。”武帝就宣召义纵入京,封他做了中郎,以后又派他去上党郡做县令。

义纵在做强盗的时候,很有胆量,也非常了解官府的各种积弊陋习。所以,他到任后恪尽职守,果敢有为。他为政勤奋,从未拖延过任何公事》又执法严明,对那些违法的土豪恶霸从不手软。郡里考察县令政绩时,他被评为第一。

后来,他改任长安县的县令。某次,王太后之女修成君的儿子触犯了律法,义纵一点也不顾忌他的显赫身份,而是马上将他收押入狱。武帝听说此事后,称赞义纵铁面无私,并升他为河内郡都尉。

义纵到了河内郡之后,发现郡内有个穣姓土豪,倚仗自家权势在乡里横行霸道,为所欲为。他立即派人捉拿了穣家所有人,随后公布了他们的罪行,处死了穰家人,并抄没了他们的家产。此后,百姓们安居乐业,一郡之内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义纵因此升任南阳太守。

南阳有个叫宁成的劣绅,他曾经是出了名的酷吏。辞官回乡后,宁成在郡里买了上千顷田地,雇用了大量贫苦农民替他耕种,没几年就积累下千万家产。他行事十分张扬,每次出门时都带着几十个骑马的仆人,比太守还要风光。但是当听到义纵到了南阳时,宁成竟然惊慌失措,收敛起平日的嚣张气焰,提前带着家人和门客等在城门外谦卑地迎接义纵。义纵见他满脸阿谀之色,心生厌恶,不愿与之交谈,径自入城。

义纵进了太守官署之后,立刻登上公堂发布命令,让吏员去搜集宁成等权势人物的罪证。等到证据搜集完之后,他即刻派出官差抓捕涉案人员。迫于压力,宁成与另外两姓豪族连夜外逃,而三家的财产都被查抄入官了。

公元119年,北部边境附近的定襄郡局势不稳,监狱里几乎人满为患。武帝就决定让义纵到定襄担任太守,以平定郡里的乱局。义纵到郡后,发现监狱管理松弛,很多囚犯的亲属和朋友都能随意进出大牢,他们还用钱财买通官员,暗中四处请托,企图为囚犯脱罪。义纵马上下令从牢狱查起,顺藤摸瓜,逮捕了参与其事的行贿者,并将他们和囚犯一起问斩,一日内接连斩杀了四百余人。这等雷霆手段震惊了全郡,闻者无不胆寒。这之后,定襄的百姓都知道了义纵执法冷酷无情,只要提到他的名字,都不寒而栗。

后来,义纵又回到京城长安担任右内史,负责治理西部城区。公元前117年,汉武帝大病初愈,准备去甘泉宫游玩,却发现沿途道路年久失修,显得破败不堪,于是怒骂道:“义纵是不是认为我再也不可能经过这条道路了?”当年冬季,汉武帝命杨可主管告缗(告发隐匿资产的富户)之事,杨可又选派了许多使者到各处执行。义纵不知内情,把杨可的使者当成乱民抓起来了。

武帝知晓此事后,又想起以前的怨恨,不由得勃然大怒,认为义纵胆大妄为,不把自己的命令放在心上,就下令让大臣杜式去审问义纵。有了皇帝的默许,审问的结果可想而知。义纵,一个曾经让人不寒而栗的人,最终被武帝诛杀了。

跛鳖千里的故事

本文分类:成语故事发布时间:2014-7-26已被阅读88 次

很久以前,有六匹勇敢的马儿一起住在中原的某处山林里。可是山林里的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不能为六匹马提供充足的水和牧草。所以,六匹马决定舍弃这片土地,另去寻觅一个水丰草美的栖息地。

一天早上,在薄薄的晨雾还没消散以前,马儿们开始了结伴远行。它们沿着一条林间小路往山下奔去,噃噃的马蹄声打破了山谷的宁静。

它们很快就出了谷口,来到了一条大道上。可刚走了一会儿,领头的枣红马就突然仰头嘶鸣了起来,另外的马儿听到头儿的嘶鸣,都减慢了速度。它们开始讨论一个重要的问题:接下来往哪走?哪条路的尽头才会有理想的新家园?

“兄弟们,早上好!”六匹马的身后响起了热情的招呼声。马儿们听到呼唤,纷纷转过头去,它们看到一只跛脚的鳖正冲着它们礼貌地点着头,说话的同时还奋力挪动四肢往前爬行着。

枣红马顺口回了一句:“你好,兄弟!”它见鳖走得辛苦,又问:“鳖兄弟,你这么拼命地赶路是打算去哪里呢?”

鳖抬起一只脚比画着正南方,兴致勃勃地说:“我要去一个叫乐土的地方。据说,有动物在那儿看到了清澈的湖泊和遍布绿树青草的大平原。那里阳光充沛,四季如春,所有的动物——不管是空中的鸟类、地上的兽类,还是水中的水族,都过着快乐的生活。”

马儿们听完这番话,齐声问道:“乐土真的存在吗?要走多远才能到达那个地方?”鳖说:“我知道的也不多,只听说乐土是在正南方,从咱们这里出发要走上一千里路,或者两千里路,也或者三千里路……”

枣红马不相信地说:“路途这么漫长,你觉得自己有走到的一天吗?”鳖满怀信心地说:“一定有。”马群中的灰马晃了晃脑袋,不屑地说:“你拖着跛脚还想走那么远的路?我劝你还是务实点,忘掉这个想法吧。至于远行千里的事,就让我们骏马去做好了。”

鳖说:“我的跛脚的确会让我多费很多时间,但我每前进一步就离终点近了一点。只要我不退缩,一直走下去,就一定能到达乐土。”然后,它转过身来,坚定地向南方爬去。走之前,它留下一句话:“你们要是也想去乐土,就跟着我的脚印走吧。”

鳖走了之后,马儿们还是犹豫不决。枣红马建议追随鳖去乐土,往正南方向走。但其他的马儿都不同意。灰马说:“那只鳖说的未必可信,我觉得咱们应该往西走,到关中去。那里有辽阔的平原和大片牧草,绝对是我们的天堂。”

黑马又提出异议:“我反对。关中地区到处是人类。咱们过去后,一不小心就会被抓住,从此沦为人类的奴隶。咱们最好还是往正东方的巨野走吧,那里有举世罕见的大沼泽,还有丰盛的水草。我们到了那里就会吃喝无忧,而且再也不用担心人类的威胁。”

剩下的三匹马也有自己的主意,它们说:“沼泽地一来没有道路,二来连歇息的地方都保证不了。我们最佳的目的地应该是北方的大草原。”六匹马互不相让,只信任自己的选择。整整一天,它们还是没吵出个结果。而那只鳖却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了地平线的尽头。

那只鳖在通往南方的大道上走了半天,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一眼,没看到骏马们跟来,就接着往前走。每天不管天气如何,骄阳似火也罢,风吹雨淋也罢,它从不懈怠,只是一步一步地前进着。

曰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它就这么不停地走啊走啊。在漫长的旅途中,它爬过了无数道山岭,趟过了无数条河流,穿越了无数片森林。终于,在付出了长达三年的辛苦努力之后,这只意志惊人的跛脚鳖终于到达了它梦寐以求的乐土。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苦尽甘来的鳖高高兴兴地在大湖的岸边搭起了自己的小窝。每天早起后,它都会爬到一座山上,望着来时的路途努力地搜寻熟悉的身影。但是,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第三年都快结束了,它还是没见到那群马儿。

博士买驴的故事

本文分类:成语故事发布时间:2014-7-26已被阅读84 次

北齐有位著名的文学家,叫颜之推。颜之推的父亲颜勰少年时因家境不好,寄居在舅舅家,所以读书非常用功。他博览经史,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一个出色的学者。颜之推以父亲为榜样,也立志努力学习。

早年颜勰担任南朝梁湘东王萧绎的谘议参军(参谋官员)。萧绎倍加推崇老庄哲学,他为了宣扬玄学,收览了大批弟子,并亲自给他们授课。颜勰也让颜之推跟着萧绎学习,但颜之推不喜欢这类抽象虚无的学说,他更愿意在闲暇时间钻研自己认为有用的书。

颜之推的学习态度非常务实,且阅读范围广阔,不管是经史子集、音韵训诂,还是艺术典籍,他都来者不拒。所以他的学识十分渊博,其文学创作水平也很出众,这令他在文坛声名远扬。公元554年,西魏军队攻入江陵城,萧绎遇害。颜之推举家过江逃往北齐,他做了北齐的黄门侍郎(掌管皇室文书诏令的官员)。后来,他又在北周和隋朝的政府中任职,一生见证了四个朝代的交替。

由于时局不稳,颜之推渐渐无心于仕途。暮年,他只专心做一件事,就是教育自己的儿孙后代。他想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道德准则,把儿孙们教育成理想中的栋梁之才。

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有一个通病,即读书作文太过浮夸,脱离实际。颜之推的后辈中也有一些人沾染了这等风气。颜之推发现这一问题后,就打算用一些实例来鳖示他们,为他们指明正确的方向。

有一天,颜之推有事要去邺城。到了邺城后,他听到了一个引人发笑的故事:

某位饱读诗书的博士,自诩学贯古今,无所不知,但其实就是个死读书、读死书的呆子。

有一天,博士家的驴死了,博士便到市场上买来一头新驴。付完钱之后,博士让卖驴的人给他一份契约。那人说自己不会写字,就从别处借回纸和笔,请博士自己动手写。博士煞有介事地拿起毛笔,饱蘸浓墨,开始奋笔疾书。周围的人见他摆足了架势,都跑过来看热闹。半天时间过去了,博士终于举起写得满满的三张纸,高兴地说契约写好了。

卖驴的人赶紧请博士念上一遍,博士就举起那三张纸大声宣读起来。卖驴的人听完之后,说:“你这三张纸里,怎么没有一个‘驴’字呢?你直接就写:某年某月某日,你从我这买了一头驴,付给我多少钱。多简单的事啊,你写那些没用的干吗?”

他话音刚落,围观的人群就爆发出一阵哄笑。这件事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人们还把这件事缩编成一句话:“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以此揶揄博士的可笑言行。

颜之推回家后,就把这句俗语记到了他的《颜氏家训》中的《勉学》篇里,借以警示他的后辈们务必以博士为戒,远离华而不实之风。

病入膏肓的故事

本文分类:成语故事发布时间:2014-7-25已被阅读62 次

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晋景公得了瓛病,便命人去秦国访求名医。

秦桓公知道后,派出医术高明的缓去医治晋景公。缓还没到晋国时,晋景公在睡梦中见到了奇怪的一幕:有两个小孩子在一起聊天,一个说:“那个医生医术很好,必然会危害到我们,我们到哪里躲躲呢?”另一个就说:“我们就去膏之下、肓之上。看他还有什么手段?”

数日后,缓抵达晋国,他仔细检査了晋景公的身体。一番诊视之后,他叹着气说:“您的病已经无法救治了。病根在膏之下、肓之上,药物对此无能为力。”

晋景公也叹了口气,然后用厚礼答谢了缓,送他回了秦国。没过多久,晋景公果然不治身亡。

兵不厌诈的故事

本文分类:成语故事发布时间:2014-7-24已被阅读22 次

东汉安帝在位时,一些官吏行事不端,引发了羌人的不满,他们多次入侵汉朝边境郡县。武都太守虞诩率数千军马开往甘肃地区征讨羌人。羌人听说后,准备在半道上堵截汉军。虞诩就暂停行军,声称要奏请朝廷增派援军。羌人信以为真,便分散开来劫掠附近的县城。

羌人刚分散开,虞诩就马上命令军队日夜兼程,一天走上百里路。他还吩咐士兵每天在营地增添若干火灶。有人问虞诩:“昔日孙膑指挥军队行军时,每天都要减少火灶的数目,您为何反其道而行之?兵书上说,每日行军不能超过三十里,以防出现突发状况,您为何这般急于赶路?”虞诩解释说:“敌众我寡。我方如果行军迟缓就会被敌人赶上;我方如果行军迅速,并连续增添火灶,敌人就会怀疑我们有了援军,自然不敢追击我们了。孙膑减灶的目的是示弱,我增灶的目的是示威,实际情形不一样,方法自然也要有所变化。”至此,众人方明白他的深意。

当时,虞诩手中仅有三千将士,而羌人的军队却多达万余人。双方正式交锋时,虞诩命令士兵只用射程近的弱弓反击,不得使用射程远的强弩。羌人误认为汉军战斗力不强,都奋力向前。虞诩看到羌人离己方阵地已经很近了,就命令将士改换强弩猛烈攻击,霎时敌人纷纷中箭落马。羌人损失惨重,急忙退军。虞诩又分出一股军队在羌人返回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羌人遭到伏击,又折损了大量人马。

获胜之后,虞诩认真勘查地形,建造了一百八十座堡垒。他通过招募流民,扶贫济困,逐渐稳定了全郡形势。

虞诩率军作战时,不盲从兵书上的理论和古人的经验,而是根据实际情形变通行事厌诈”一词就是随着他的作战事迹流传开来的。

兵不血刃的故事

本文分类:成语故事发布时间:2014-7-23已被阅读30 次

东晋时期的名将陶侃,幼年就失去了父亲,过着穷苦的日子。长大后,他虽是旷世奇才,却迟迟没有得到展露才华的机会。于是,他不得已在县衙里做着低等差事,日子过得很艰难。

一天,鄱阳的知名人物范逵忽然登门造访。陶侃事先没做准备,家里没有任何能待客的东西。他的母亲便剪掉头发,让他拿去卖钱来置办几样酒菜。范逵和陶侃在席间谈了很久。吃完饭,范逵向主人辞行,陶侃追着他送了一百多里。临别前,范逵问陶侃:“你愿不愿意去郡城谋事?”陶侃答道:“我久有此意,只是不曾遇到推荐我的人。”

范逵就特意去拜访了庐江郡太守张夔,向他大力推荐陶侃。张夔便召请陶侃到郡府,请他担任督邮和主簿的职务,并举荐他做了孝廉。渐渐地,陶侃也积累起了一定的名望,得到了很多地方长官的推崇。

公元305年,右将军陈敏举兵造反,他让自己的兄弟陈恢领兵a犯武昌。荆州刺史刘弘委派陶侃做江夏太守,并命他率军讨伐陈恢。

刘弘部下的将领扈瓌心怀妒意,暗地里对刘弘说:“陶侃和陈敏同是庐江人,现在您却

让他率领大军去讨伐叛军。要是他怀有二心,那荆州就危险了。”刘弘不以为然地说:“我信得过陶侃的品行。他绝对不会让我失望的。”

陶侃知道扈瓌对他的诽谤之后,为表明自己的忠心,便让儿子陶洪和侄子陶臻回到荆州,留在刘弘身边做人质。但刘弘立即令二人返回武昌,还将陶侃升为督护,以消除他的顾虑,让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战事上。

陶侃十分感激刘弘对他的信任,他决定用胜利来回报刘弘的恩情。他和部下将士英勇战斗,所向无敌,立下了赫赫战功。

陶侃带兵时,军纪严明,又爱兵如子,在军队中威望极高。他两袖清风,一心为公,事事严于律己。每当打了胜仗,清点战利品时,他都毫无保留地全数分赏给众将士。所以,他深得人心,所有士兵都愿意听他驱遣。

之后,陶侃先后升任龙骧将军、武昌太守。他屡次奉命带军土征,最后凭借军功获得了柴桑侯的封爵,享受四千户人家的赋税。

陶侃做广州刺史时,时局相对缓和,军政事务也不太繁忙。他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屋里的一百块砖搬到外面去,天色渐晚的时候,再逐块搬进屋里。人家问他这么辛苦干吗,他回答:“江北之地还在敌人手中,我担心自己安逸惯了,日后就不能再为国征战了。”

后来陶侃转任交州剌史,他每日都亲自会见宾客,处理公文,丝毫不敢懈怠政事,无时无刻不在辛苦操劳着。他经常对别人说:“圣人大禹尚且珍惜每一寸光阴,我们这些人更应该爱惜分分秒秒的时间。一个人如果活着的时候不能有益于当世,死了之后淹没无名/那便是自甘堕落。”

时任屯骑校尉的郭默,专横暴戾,恣意妄为。他出于私怨谋害了平南将军刘胤,还假传圣旨,诬蔑刘胤是反叛之徒,并通告各地郡县。宰相王导觉得没有把握消灭郭默,便默许了他的所作所为,还加封他为西中郎将、江州刺史,以求息事宁人。

陶侃听说刘胤遇难之后,马上奏请朝廷发兵讨伐郭默。他写了一封信劝说王导:“郭默害死了剌史,朝廷就让他做刺史;有朝一日他若杀死宰相,朝廷也打算让他做宰相吗?”王导看了来信后,才下定决心平叛,并任命陶侃为讨逆军的统帅。

郭默探听到朝廷派来的统帅是陶侃后,大吃一惊,打算立即放弃江州,率军南下豫章。可是他还没来得及行动,陶侃的大军就已经抵达了江州,围住了州城。

郭默明白自己在陶侃面前不堪一击,想放弃抵抗又担心终免不了一死。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晋军吹响了攻城的号角,他的部将宋侯见晋军攻势猛烈,临阵倒戈擒住了郭默,随即出城向陶侃投降。这样,陶侃便兵不血刃地解决了这场叛乱。

陶侃治军严谨,常年为国征战,立下无数显赫军功,享有威信,可谓是维护国家安定的柱石。有鉴于此,晋成帝传旨封陶侃为大将军,并给予他很多项特殊待遇。但陶侃十分谦逊,再三婉拒封赏。

五六年级四字词语和成语故事

小学语文五至六年级重点四字词与成语故事汇总 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倾盆大雨:形容雨极大,就像一大盆一大盆倒下来似的。 饥肠辘辘:肚子饿得咕咕响,形容十分饥饿。 依依不舍:形容很留恋,十分舍不得。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非常熟练流利。 毫不犹豫:丝毫不迟疑,指态度非常坚决。 流光溢彩:流动的光影,丰富的色彩。形容色彩丰富明丽。 津津有味: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如醉如痴:形容对某事非常着迷。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做细致分析,不管懂不懂,全盘接受。囫囵:整个儿。 不求甚解: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理解。甚:很,非常。 牵肠挂肚: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盼着要喝水一样。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能明白。喻:了解,明白。 黯然神伤: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非常伤心。 千篇一律:指文章都一个样,形式呆板雷同,没有新意。 别出心裁:独具一格,与众不同。 大显身手:充分显示出本领和才干。显:表露,表现。身手:指本领。 心安理得:觉得事情合情合理,心里很坦然。得:适合。 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沥:滴。 第二单元 颇负盛名:指名气很大。颇:很。 顶天立地:形容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低头折节:低下头,弯下腰。比喻屈服。 泪眼蒙眬:两眼含着泪花,看东西不清楚的样子。 日出而作:太阳出来了,就开始干活。 日落而息:太阳下山了,就回家休息。 守望相助:课文中家乡的人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生活情景。 第三单元 安然无恙: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近义词:完好无损 藕断丝连:藕已折断,丝还连着。比喻表面上好像已经断了关系,实际上仍然挂牵着。古往今来:指从古代到现在的意思。 庞然大物:外表看上去非常大的东西。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第四单元 小心翼翼:非常小心,丝毫不敢疏忽。 筋疲力尽:形容很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近义词:精疲力竭

简短的成语故事

简短的成语故事 篇一:小学生简短成语故事,小学生必备成语故事大全 小学生简短成语故事,小学生必备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是汉学精髓,但具有古韵的成语对于小学生来说在理解上还是有些难度的,不妨将成语故事化,通过故事的形式教导孩子学习成语了解成语! 1、沆瀣一气 唐僖宗时,有个叫崔沆的主考官,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由于两人都姓崔,而他们的单名沆和瀣连在一起,又恰恰是表示夜间水气的沆瀣两字,于是有人就开玩笑说他们是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比喻彼此气味相投。 2、不自量力 不自量力的故事 春秋时,弱小的息国与较大的郑国相邻。一次两国发生争执,息国国君不仅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出兵侵略郑国,被郑国军队打得大败。当时有见识的人就认为息国不仅无理,而且还不量力,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果然,没有多久,息国就被楚国灭亡了。 不自量力:指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3、乐不思蜀 三国时,蜀主刘备死后,由昏庸无能的儿子刘禅继位。后来蜀国灭亡,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带到洛阳,一次,司马昭请刘禅饮酒,席

间让人表演了一些蜀国的娱乐节目。当时跟随刘禅投降的蜀国人看后都产生了亡国的伤感,唯独刘禅嬉笑自如。后来司马昭问他是否怀念故国刘禅却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本或乐而忘返。 4、从善如流 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晋军元帅栾书率军前去救援。楚军一见晋军,就撤回去了。栾书于是转而攻打依附楚国的蔡国。楚国急忙派出两个县的兵力,前来援救。这时,晋军上下斗志高昂,准备迎战楚军。只有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三人劝栾书退兵,避开楚军的锋芒。栾书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后来晋军趁楚军回国之际,出兵攻克了蔡国。 从善如流:比喻乐于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5、多难兴邦 春秋时,楚灵王为了称霸,想与诸侯会盟,派椒举前去邀请晋平公参加。晋平公想拒绝, 司马侯劝他去。晋平公说:晋国地势险要,战马多,而楚国又多灾多难。我们完全用不着怕它。他劝晋平公把眼光放远点,同意楚灵王的邀请。多难以固其国后多作多难兴邦。邦:国家。 多难兴邦:指多经困难,反而可以促使上下团结奋斗,使国家强盛起来。 篇二:成语故事短带拼音 lǎo mǎ shí tú 老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汇编

安步当车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隐士名叫颜斶(chù)。齐宣王听说他很有名,就召见了他。 颜斶进宫后,齐宣王傲慢地说:“颜斶,你过来!”颜斶不卑不亢地对齐宣王说:“大王,你过来!”齐宣王很不高兴,旁边的大臣也都责怪颜斶。颜斶便说:“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地问他:“到底是大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下令:谁敢在距离高士柳下惠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另外还悬赏: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两万两。由此可见,一个活着的大王的头,还抵不上一个死去的士人坟墓呢。” 齐宣王觉得自己理亏了,便请求做颜斶的学生,并说:“您和我在一起,食有美味,出必乘车,妻子儿女可以穿上华美的服装。”颜斶毫不动心,坚决辞谢:“我还是希望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儿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慢慢地走路,就当是坐车一样;不犯罪过,就是保持自己的尊贵。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啊!”颜斶说罢,告辞而去。 后来,人们就以“安步当车”表示不乘车而安然步行,又比喻安于现状,不求显贵。安,安详,不慌不忙;步,步行。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传说古时候有八个神仙,他们分别是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吕洞宾、何仙姑与韩湘子。这八个神仙外貌和脾气都各有特色,经常在一起聚会论道,展示自己的独门法术。 有一天,他们一同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pán)桃大会,途中需要渡过东海。茫茫东海,浩瀚无边,天下的凡人和船只根本就没有办法穿越它。于是吕洞宾就提议:“不如我们八个人每人都将自己随身所带的一件宝物投进大海,让这些宝物载我们过海。”大家一致同意吕洞宾的意见。铁拐李首先把拐杖投进水里,自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教案

10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课文由两个成语故事组成。《自相矛盾》主要写的是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成语比喻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个成语故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儿童阅读。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从一到二年级已经学过不少成语故事,所以对成语故事不陌生。孩子们大都非常喜欢这些短小精悍的故事。教学时注意:要加强朗读训练;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词语的意思。学会用关联词语“总是”、“不要… …而要… …”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复述故事。 (二)过程和方法 2.朗读课文,知道两则成语故事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两则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3.了解成语故事的特点,学习作者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并根据《滥竽充数》的内容进行创编故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这二个成语的意思。 (二)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四、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辅助环节)

成语故事

基本意思: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详细内容: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这个事故又叫“圯桥授书”。张良,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曾经要刺杀秦始皇,失败后,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见到一位老翁,老翁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情愿将鞋捡上来并给老翁穿上。老翁让他5天之后再到这里来。2个5天后,张良都没有赶到老翁之前来到此处。第3个5天后,张良终于在老翁来之前来到桥上。老翁交给张良一本书。张良读了之后,当上了刘邦的高级参谋,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良常常出游外地,访贤求师。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桥旁边,看见桥头上坐着一位胡子全白了的老人。老人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脚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动。张良觉得好笑,就多看了他几眼,老人见张良瞧自己,忽然一抬脚,把鞋甩到桥下面去了。老人对张良说:"喂!你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可再一看,老人胡子、头发都白了,又挺可怜他,就强忍住性子,把鞋捡了上来,送到老人跟前。谁知那老人又把脚往前一伸说:"你给我穿上。"张良还是忍住性子,便蹲下来,替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笑了笑,慢慢地站起来,什么也没说,大摇大摆地走了。张良望着老人背影,觉得很奇怪。他刚转身要走,老人又回来了,对他说:"你这个小家伙不错,我愿意教你学点儿本事。五天以后的早晨,你在这儿等我。"张良连忙答应了。第五天早晨,他刚上桥,就见老人已经站在桥上了。老人生气地说:"你怎么让我老头子等你呀?这样可不行。要想学,再等五天吧!"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鸡叫,就起身往桥上去,可老人又先到了。他只好认错。老人瞪了他一眼说:"你要真想学,过五天再来。"说吧,拂袖而去。盼到第四天,到了晚上,张良连觉也没睡,半夜就到桥上等着。过了一会儿,老人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张良迎上前去,见了礼。 老人高兴地说:"年轻人要学本事,就得这样啊!"老人从怀中取出一卷兵书,递给张良说:"你好好读这部书,将来准能成就大事业。"张良接过书,道了谢,还想再问些什么,老人转过身,头也不回地快步走远了。从此,张良专心致志地钻研这部兵书,最终成了一位有名的军事家。

二年级 上 成语故事

1.雪中送炭 【注音】xuě zhōng sòng tàn 【释义】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秋天的一个早上,小狗在家里写作业。可他才写了一会儿,窗外就电闪雷鸣,接着传来哗哗的雨声,下起了瓢泼大雨。小狗自言自语:“会不会有小动物没带伞,被雨淋湿呢?”说着,小狗就撑着雨伞出门了。 小狗看见鹅大姐已经被淋成了“落汤鹅”,赶紧走过去说:“鹅大姐,我把雨伞借给你吧,不然你会生病的。” “谢谢你的好意,可我穿了一身防水衣!我正要去小河里游泳呢。”鹅大姐说完,一摇一摆地走了。 小狗又看见蜗牛弟弟冒着雨慢悠悠地爬来,连忙跑过去,说:“蜗牛弟弟,我把雨伞借给你吧,不然你会感冒的。”蜗牛弟弟说:“谢谢你,不用了,我喜欢在雨中散步。再说,我背上的小房子可以遮风挡雨,如果雨下大了,我会躲进房子里呢。你还是把雨伞借给有需要的小动物吧!” 小狗想,也许没有小动物需要伞,我还是回家写作业吧。正在这时,小猫妹妹冒着雨匆匆跑过来。小狗看见了,高兴地说:“小猫妹妹,我把雨伞借给你用吧!” “你真是雪中送炭的小狗哥哥哇!”小猫妹妹感激地说。 2.一日千里 北宋年间,洛阳镇守钱惟演在城里修了一座驿舍,特请本城文豪谢希深、尹师鲁和后起之秀欧阳修,各做一篇文章。尹的文章用字最少,而且洗练生动。欧阳修暗暗称赞,当晚便去向他虚心请教。事后又把自己的文章重新改了一遍。尹师鲁看后,感慨地说:“欧阳修进步真快,简直像一日前进一千里一样。’’[提示]原来形容马跑得很快。现在形容进步快或发展迅速。 3.对症下药 三国时有个名医华佗给两个发烧头疼的人看病,用了不同的药。两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症状,却用药不同?华佗对他们说:“你的病是由内部伤食而引起的,他的病则是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服药后,他俩的病果然很快便好了。 [注释]症:病症 [提示]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有关措施。也作“对症用药”。 4.世外桃源 【解释】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记载:一个渔夫只身划船进入一山洞,发现一座桃源,这里的居民男耕女织,大人小孩均参加劳动,没有赋税和徭役,人们的关系十分淳朴亲切,到处是一遍安乐祥和的气氛,与外面的世界隔绝。 5.拔苗助长 古时候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烦,心想:"怎么样才能使稻苗长得高,长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终了想到一个"最佳方法",就是将稻苗拨高几分。 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然后回去对家里的人表白:"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一大截! 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五十个成语故事的出处

1、一鼓作气(曹刿guì)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10个简短的成语故事

10个简短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10个简短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一)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二)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三)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

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四)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五)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六)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七)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用英语讲成语故事

用英语讲中国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之一 对牛弹琴 古时候,有一个人琴弹得很好。一次,他对着牛弹了一段曲子,希望牛也能欣赏他的技巧。曲子虽然很好听,但是牛却丝毫不理会,只顾埋头吃草。这个人只好叹了口气离开了。“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Playing the Lute to a Cow In ancient times there was a man who played the zither(古筝)very well.Once,he played a tune in front of a cow, hopping that the cow would appreciate it. The tune was melodious(悦耳的),but the cow showed no reaction, and just kept on eating grass. The man signed and went away. This idiom is used to indicate(显示;象征)reasoning with stubben(顽固的;固执的)people or talking to the wrong audience. 成语故事之二 刻舟求剑 战国时期有个楚国的人,得到一把宝剑,非常珍爱。一天,他坐船过江,不小心把宝剑掉到江中去了。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后,他就从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找他的剑。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讽刺那些办事迂腐,不知道变通情况的人。 Notching the Boat to Find the Swor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 man in the State of Chu had a sword which he cherished(珍爱;珍惜)very much. One day, when he was crossing a river in a boat, the sword suddenly fell into the water. The man the made a mark on the side of the boat at the spot where the sword had fallen overboard. When the boat reached the shore, he jumped from the spot he marked into the water to look for his sword. This idiom satirizes(讽刺)those who stick to rigid rules instead of taking changed circumstances(情况)into account. 一箭双雕 南北朝时代,有个名叫长孙晟的人,聪明敏捷,特别善于射箭。一天他同朋友一起去打猎,忽然看见两支雕在空中争夺一块肉。他的朋友立即给了长孙晟两只箭,说:“你能把两只雕都射下来吗?”长孙晟不慌不忙拉开弓,只射了一箭,就把两只雕同时射下来了。朋友直夸他好箭法。英语小故事尽在英语学习网 这个成语比喻用一种办法同时得到两种收获或效果。英语小故事尽在英语学习网 Killing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英语文章尽在英语学习网 In the period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420-589) there was an expert archer named Zhan sun Shang. One day he went hunting together with a friend. Suddenly they saw two vultures fighting for a piece of meat high in the air. His friend handed him two arrows, and said, “Can you shoot down both vultures?” Zhangsun Sheng effortlessly killed both vultures with only one arrow. Mao Sui Recommending Himself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State of Qin besieged the capital of the State of Zhao. Duke

最经典成语故事大全精选

最经典成语故事大全精选 最经典成语故事大全精选:庸人自扰 唐睿(ruì)宗时,有个叫陆象先的人。他为人宽容,才学很高, 办事干练,素有威名。有一年,陆象先出任益州剑南道按察使。到 任后,对百姓十分宽厚仁慈。即使对于犯罪的人,也不轻易动刑, 而是讲道理以德服人。他的助手司马韦劝他说:你应该用严厉的刑 罚建立自己的威望。 不然,这里的百姓就会轻慢你,就没有人怕你了!陆象先听了, 摇摇头说:老百姓的事情在于道德教化和治理,只要社会安定,百 姓安居乐业,他们便会服从你,谁说只有用严刑才能树立自己的威 望呢?又有一次,一个小吏犯了错,陆象先只是批评了他一顿,劝他 以后不要重犯。而一个属下认为处理太轻,应该用棍子重重责打那 个小吏一顿。陆象先严肃地对他说:人情都是相通的。我责备了他,他难道会不理解我的话吗?他是你的手下,他犯了罪你也有责任,如 果一定要用刑的话,是不是应该先从你开始呀?这么一来,那个属下 不敢说话了,满脸羞惭地退了下去。 后来人们就用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 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 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 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

50个历史知识的成语故事!

50个历史知识的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 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 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 ‘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 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 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小学生讲成语故事

小学生讲成语故事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有志于统一中国,在北方实行了一系 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国力大增。而当时长江南岸的陈朝后主陈叔宝却十分荒淫,不理朝政。他虽知道隋文帝有意征伐,却依恃长江天险,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颖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颖回答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 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 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 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 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颖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颖回答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 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 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 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 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隋文帝采取了高颖的计策,经过七年的准备,在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陈。出发前,他 对高额说:“我是天下者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佯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 军渡江南下,向陈朝的都城建康发动猛烈的进攻,并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主, 灭掉了陈朝。 从前,楚国有个书呆子,家里很穷。 一天;他正在看书,忽然看到书上写着:“如果得到螳螂捕捉知了时用来遮身的那片 叶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体隐蔽起来,谁也看不见。”于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叶子,那该多好呀!” 从这天起,他整天在树林里转来转去,寻找螳螂捉知了时藏身的叶子。终于有一天, 他看到一只螳螂隐身在一片树叶下捕捉知了,他兴奋极了,猛一下扑上去摘下那片叶子, 可是,他太激动了,一不小心那叶子掉在地上,与满地的落叶混在一起。他呆了一会,拿 来一只簸箕,把地上的落叶全都收拾起来,带回家去。回到家里他想:“怎样从这么多 叶子中拣出可以隐身的叶子呢?

8成语故事练习题

8 成语故事 班级姓名学号 一、看拼音,写词语。 Kuākǒu sāi bāng wéi guān fèng lùyǎn zòu ( ) ( ) ( ) ( ) ( ) chuōchuān pèi fúshényùn qiáng bìbìzhēn ( ) ( ) ( ) ( ) ( ) 二、造句。 ……总是…… ……不要……而要……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口()舌惊叹不()乌云()布张牙()爪 点()之笔电闪雷()()不舍名()其实 四、说说下面成语的意思。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五、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一) 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的点睛之笔。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乌云密布——

惊叹不已—— 2、“霎时间”表示时间短暂,请再写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3、游客们为什么会惊叹不已? (二)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有个男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鳃帮,()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俸禄”的意思。 俸禄—— 3、“滥竽充数”中的“滥”指什么?为什么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六、给下面的话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七、按要求写成语。 1、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2、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3、出自神话故事的成语:、、 4、非四字成语:、

成语故事词语

人物心情”的成语:忐忑不安、惊慌失措、闷闷不乐、激动人心、焦急万分、 .表示喜悦的:笑容可掬、微微一笑、开怀大笑、喜出望外、 .表示愤怒的:火冒三丈、怒发冲冠、勃然大怒、怒气冲冲、咬牙切齿 .表示憎恶的:可憎可恶、十分可恶、深恶痛绝、疾恶如仇、恨之入骨 .表示悲哀的:伤心落泪、欲哭无泪、失声痛哭、泣不成声、潸然泪下 .表示忧愁的:无精打采、顾虑重重、忧愁不安、愁眉苦脸、闷闷不乐 .表示激动的:激动不已、激动人心、百感交集、激动万分、感慨万分 .表示舒畅的:舒舒服服、高枕无忧、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心旷神怡 .表示着急的:迫不及待、急急忙忙、急不可待、操之过急、焦急万分 .表示愧疚的:追悔莫及、悔恨交加、于心不安、深感内疚、羞愧难言 .表示失望的:心灰意冷、大失所望、灰心丧气、毫无希望、黯然神伤 .表示害怕的:惊弓之鸟、提心吊胆、惊惶失措、惊恐万状、惶惶不安 描写春天的:春光明媚春回大地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雨如油春花烂漫 夏天的:赤日炎炎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挥汗如雨大汗淋漓鸟语蝉鸣 秋天: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送爽秋菊怒放秋菊傲骨秋色迷人秋色宜人 冬天:天寒地冻北风呼啸滴水成冰寒冬腊月瑞雪纷飞冰天雪地冰封雪盖 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抓耳挠腮挤眉弄眼暗送秋波拳打脚踢辗转反侧东倒西歪瞠目结舌 眉飞色舞一瘸一拐拔腿就跑连蹦带跳一步登天步伐轻盈飞檐走壁 健步如飞大步流星七手八脚蹑手蹑脚手舞足蹈步伐矫健匍匐前进 脚踏实地笨手笨脚手忙脚乱手舞足蹈大快朵颐抓耳挠腮举手投足 奔走如飞上窜下跳目不转睛凝神注视怒目而视左顾右盼东张西望 挤眉弄眼瞻前顾后举目远望极目了望尽收眼底察言观色刮目相看

简短的幼儿成语故事八篇

简短的幼儿成语故事八篇 在教育的道路上一刻都不能松缓,孩子们的潜能是要开发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简短的幼儿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成语一《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成语二《万死不辞》

出处:《三国演义》第八回蝉曰:“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兴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 释义:意思是虽然有一万次死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故事:在东汉末年,朝政的大权落在了董卓的手上。董卓这个人骄横跋扈,出入宫廷敢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成语三《安居乐业》 春秋时,有一位着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并反对当时政治革新,他怀念着远古的社会,认为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痛苦。他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小国寡民”社会大概的样子是: 国家小,人民又少。即使有很多的工具,人们也不去用它。不让人民用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

儿童睡前成语故事

儿童睡前成语故事 1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旱,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2叶公好龙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仅仅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

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 述给鲁哀公听。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 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 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 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 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 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 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 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释读】 比喻自称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甚至害怕。 3掩耳盗铃 【典故】 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 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 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 家去。不过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 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张口结舌”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结合课文内容积累成语。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学习重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学习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学习过程: 一、了解成语故事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好,请根据画面来猜一个成语。真不错!再来一个! 2.成语是祖国语言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 而且很多的成语背后都有着一个生动的故事——它们就叫成语故事。(读题) 这些成语故事,有的来源于寓言故事,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还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 3.那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看来大家了解得还真不少! 4.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一则《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它来源于一个寓言故事,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板贴:故事、道理 二、导学《自相矛盾》 (一)初读。 1. 那第一步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出示:自学引导一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了件什么事? 2.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大家边听边在心里默读,对比中你才能有所发现。 注意文中有两句话很容易读错,你可要仔细哦! 3.我们来看看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开火车读,从你开始。 (1)(课件依次演示生字词)戳 伸出手指做一做戳的动作。要不就是给戳穿了(师用铅笔戳穿纸头),要不就是戳不穿(师用铅笔戳整本书)。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 (2)屏示:矛盾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大家看:(链接)谁来读读介绍。 大家注意了:“矛”字的最后一笔撇可千万别丢了。少了就成给予的“予”了。 在田字格内写一个。板书:矛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这一撇吗?(画矛,一撇就是红缨)“盾”字第一笔是撇,最后是个“目”字,要写得紧凑些。写一个。板书:盾(3)继续。屏示:锐利、坚固。能用它们和上面两个字连起来说说吗? (4)读读这两个词。屏示:夸口张口结舌 这回加大难度了,你能用上这些字词,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真了不起,三言两语就把故事说清楚了。)

历史简短成语故事大全

历史简短成语故事大全 导读:本文历史简短成语故事大全,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

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于是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