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抗流感合剂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研究

抗流感合剂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研究

抗流感合剂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研究

流行性感冒护理常规

流行性感冒的护理常规 一、概念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 二、护理措施 1、热水泡脚,常泡常好 2、按摩按摩,才不得病 3、护好口鼻,利人利己 4、盐水漱口,你的护身法宝 5、可乐煮姜,偏方治大病 6、控制治疗传染源 7、切断传播途径 8、疫苗预防 9、药物预防 三、健康教育 预防流感的几种常用小措施: 1.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2.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感染流感病毒。 3.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4.秋冬气候多变,注意加减衣服。 5.多饮开水,多吃清淡食物。 6.注射流感疫苗。 四、饮食指导 1、经常吃煎炸食物:会令喉头充血,增加黏膜表面伤口及感染机会。 2、关窗闭户保温:关了窗,空气流通受阻,室内空气易趋混浊,微生物含量上升,对呼吸道更不利。 3、切勿吃药消除病症就当痊愈:很多人吃药止住鼻水、不再头痛或不再发烧时就就当已痊愈,继续工作,这样做其实很不智,因为感冒实则还未痊愈,不好好休息,等于削减自身的免疫能力。 4、少吃肥腻食物:猪肉汤、鸡汤等油腻之物,平日食用可能没大问题,但感冒期间饮用,可能会令外感传里,病情加倍严重。 5、洗澡洗头慎防着凉:热水澡后,血管扩张,体温降低,容易再次着凉。洗头后,应避免吹风或开空调,因为头发湿漉漉的,很容易头部受寒。 6.禁吃咸食:食用咸食后易使致病部位黏膜收缩,加重鼻塞。咽喉不适等症状。而且过咸的食物容易生痰,刺激局部引起咳嗽加剧。 7.禁食甜、腻食物:甜味能助湿,而油腻食物不易消化,故感冒患者应忌食各类糖果、饮料、肥肉等。 8.禁食辛热食物:辛热食物易伤气灼津,助火生痰,使痰不易咳出,故感冒患者不宜食用,尤其葱一定要少吃。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9 版)》及新版方案修订内容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9年版)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全球大流行。全国流感监测结果显示,每年10月我国各地陆续进入流感冬春季流行季节。 流感起病急,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患者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发展成重症病例,少数危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坏死性脑病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而死亡。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幼儿童、肥胖、孕产妇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也可发生在一般人群。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流感临床诊治工作,减少重症流感发生,降低病死率,在《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修订版)》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既往流感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为单股、负链、分节段RNA病毒。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不同,分为甲、乙、丙、丁四型。 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2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7天,儿童、免疫功能受损及危重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 (二)传播途径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在特定场所,如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需引起警惕。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系的流感病毒感染。 (四)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流行性感冒患儿的护理

流行性感冒患儿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9-08-16T11:05:05.630Z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3期作者:潘金嫦 [导读] 【摘要】流行性感冒是最常见的一种病症,传播快、波及广,极易引起爆发,通过给予流感患儿实施全面的护理,切断流感的传播途径,以达到控制流感的流行传播,减少并发症发生。 (广州市社会福利院康复医院广东广州 510520) 【摘要】流行性感冒是最常见的一种病症,传播快、波及广,极易引起爆发,通过给予流感患儿实施全面的护理,切断流感的传播途径,以达到控制流感的流行传播,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护理 【中图分类号】R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176-01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特异的流感病毒引起。全年皆可发病,大多在冬末春初流行,冬季流行时情况严重。流感除具有普通感冒的症状外,最显著的特点是爆发突然、迅速传 播、波及面广、发病率高,其临床特征为突然高烧,体温可达39℃-40℃,发冷、头痛、关节酸痛、疲乏无力,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患儿常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1] 。流感 的传染源一般为流感患儿、隐形感染者,传播途径多数是由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少数也可经共用物品等间接接触而感染。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炎、心肌炎等。 流感病情有其发展、转归过程,目前尚无较好的特效药,除了要采取及时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还需加强护理方面的工作[2] 。我院近几年针对流感的特点从隔离、基础护理、 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入手,对患儿进行比较全面的护理干预,全部患儿均在短时间内恢复健康,均未发生并发症,未影响到患儿的日常生活。因此,适当的对症治疗、有效的护理方式对于流感的治疗效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具体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病例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14例流行性感冒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为11个月-8周岁,平均年龄为4.5周岁。14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流涕等流感症状,流感咽拭子检查阳性,遵医嘱予达菲、抗病毒口服液口服等对症治疗及实施全面护理措施后患儿全部治愈,无发生并发症及流感爆发病例。 2 护理 2.1隔离措施 福利机构是儿童聚集的地方,小儿由于年龄段比较特殊,各项生理机能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免疫力较差,一旦发现流感,若不及时隔离,很可能造成爆发。对诊断为流感的患者应立即采取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设隔离室,隔离室保持良好通风,关闭内走廊的门窗,分区域进行护理,由专人负责,各项护理工作尽量集中进行,工作人员进出隔离室必须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并及时更换,如有潮湿、污染应随时更换;加强空气及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患儿用物要专人专用,使用过的物品,包括衣物、被服、餐具、毛巾等用后应及时消毒;患儿口鼻分泌物经初步消毒处理之后方可弃去。 2.2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面色、生命体征、食欲情况及有无咳嗽咳痰情况,注意观察咳嗽的节律、性质、诱因、时间,痰液的量、色、质、味等,并做好记录。如出现呼吸困难、 高热持续不退、烦躁不安、尿量减少、抽搐、心衰等异常情况,应警惕肺炎、心肌炎、高热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须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3] 。 2.3基础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通风良好,避免对流风。如有发热时应按发热常规处理,患儿发热时应每1-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可选用物理降温;使用药物降温时,要协助患儿多饮水,以防虚脱。患儿出现高热惊厥时,护理人员应保持镇定,将患儿置于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呕吐物,以免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惊厥持续时间长或者有明显紫绀时,应立即吸氧,保持环境安静,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复杂型惊厥应立即外送医院治疗。咳嗽咳痰的患儿,应确保患儿呼吸道通畅,患儿 睡觉时可将背部稍抬高,呈半卧位,减少气管分泌物对咽部的刺激,减轻咳嗽症状[1] 。若患儿呼吸道分泌物量多粘稠时可予雾化吸入,每天1-2次,每次吸入10-15分钟,以湿化气道 稀释痰液。同时可协助患儿翻身和叩背,必要时可给予吸痰护理。 2.4饮食护理 疾病流行期间应加强营养,注意膳食平衡,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优质蛋白和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如新鲜的水果、蔬菜、食用菌菇、豆制品、乳制品等,忌暴饮暴食,避免生冷和不易消化的饮食。流感患儿大多会伴有一定程度的发热症状,疾病流行期间若有发热,可以食用一些流质或者是半流质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鸡蛋羹等,婴儿可将奶量减少1/3,暂停辅食的添加。如果患儿出现呕吐或者是腹泻的症状,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 2.5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熟悉患儿姓名、疾病情况等基本信息,根据患儿的情况制定出符合他们特征以及生活习惯的心理护理措施,注意流感患儿的情绪变化,多关心和帮助患儿,同时加强和患儿之间的沟通,设身处地地为患儿考虑,多听轻音乐,减少和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患儿哭闹时护理人员可根据患儿喜好,利用图书和玩具等转移患儿注意力,最大程度上为患儿创造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 2.6健康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的防病意识,定期培训,流感流行期间每日通风至少3次,注意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一般情况室温在18℃~24℃,相对湿度在50%~60%。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添衣被,注意保暖,防止受寒。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高儿童自身免疫力。注意合理安排儿童的休息,不熬夜,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个人卫生,督促儿童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物,勤晒被褥。用流动水洗手,个人用品应专人专用。在流感的高发季节,尽量减少集体活动。 3 小结 福利机构属于人口密度高的区域,儿童病情重,残疾程度高、身体抵抗力较差,一旦发生流感,如果不予以及时处理,有爆发的风险,同时可能引发惊厥、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采取适当的治疗干预并辅以全面的护理措施,可以缩短流感患儿的病程,提升患儿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朱丽平.孤残儿童护理员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87-88. [2]刘辉,江桂云,张忠丽等.简析流行性感冒的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22):407-407,416. [3]吕昌东,刘丽红,邹惠英.一起企业流感爆发流行的预防控制及社区护理干预[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3):73-75.

流行性感冒病人的护理

流行性感冒病人的护理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容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典型的临床特点是急起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冬春季节高发。本病具有自限性,婴幼儿、老年人和存在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易发,且易并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病因及发病机制】 流行性感冒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是一种有包膜的RNA病毒,根据病毒核蛋白(NP)和膜蛋白(MP)抗原性不同,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甲型流感病毒易变异,常引起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变异缓慢,多引起小流行;丙型流感病毒较稳定,常散发。流感病毒在人体外的抵抗力很弱,在一般室温下只能生存数小时,加热至56℃时30min或100℃时1min即被灭活,对干燥、紫外线照射及常用消毒剂都很敏感,但在低温环境下,病毒较为稳定,4℃能存活1个多月。 流感病毒借助血凝素侵入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内,并在细胞内进行复制。受感染的上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脱落、露出基底细胞层,出现临床症状。病毒复制导致细胞病变是主要的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 1.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从潜伏期到发病后1周左右。尤其是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生活用品接触传播。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同型免疫力不超过1年,一般仅能维持6~8个月,各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由于病毒不断发生小的变异,故可引起反复发病。 4.流行特征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发病率高、流行过程短是流感的特点。流行常沿交通线蔓延,大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小流行或散发以冬春季多见。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2d,短的为数小时,长的为3~4d。 1.症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单纯型流感:最常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开始出现寒战,继而有高热(39~40℃)、头疼、全身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发热多于1~2d 达高峰,3~4d内退热,其他症状也随之缓解,但乏力、呼吸道症状可持续1~2周。 (2)肺炎型流感:发病初与单纯型流感相似,1~2d后病情迅速加重,持续高热、剧烈咳嗽、呼吸急促、发绀等症状,病程可长达3~4周。严重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本型常见小儿、老人、体弱多病或免疫力低下者。 (3)中毒型流感:主要为神经系统及全身血管系统损害,临床上有明显脑炎或脑膜炎症状,如:高热不退、嗜睡、昏迷等症状。此型病死率较高。 2.体征呈急性面容,面颊潮红,眼结膜及咽部充血水肿,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呼吸音减弱。但无肺实变体征。 3.并发症继发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细菌性肺炎等。 【治疗要点】 本病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采取支持和对症治疗,但仍要求早期应用抗病毒药,金刚烷胺对甲型流感有效已较为肯定,应及早用药,发病24h用药最佳。并发细菌感染者用抗生素。 【护理评估】 1.健康史询问周围是否有流感病人,与其是否有接触史,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等。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最新版(2018年版)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 (2018年版)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暴发和流行。 流感起病急,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可发展至重症流感,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亦可发生在一般人群。 2017年入冬以来,我国南北方省份流感活动水平上升较快,当前处于冬季流感流行高峰水平。全国流感监测结果显示,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和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过去三年同期水平,流感活动水平仍呈现上升态势,本次冬季流感活动强度要强于往年。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流感的临床管理,减少重症流感发生、降低病死率,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和《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既往流感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为RNA病毒。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分为甲、乙、丙、丁四型。

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受感染动物也可成为传染源,人感染来源动物的流感病例在近距离密切接触可发生有限传播。 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婴幼儿、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人感染H5N1/H7N9病例排毒可达1~3周。 (二)传播途径 流感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人感染禽流感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受污染的环境而获得。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的流感病毒感染。 (四)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下列人群感染流感病毒,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度重视,尽早(发病48小时内)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 1流行性感冒区分感冒类型 流行性感冒区分感冒类型 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 “流感”与“感冒” “流感”不是流行起来的“感冒”,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 “流感influenza”,是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累及上呼吸道的全身性疾病; “感冒common cold”,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除了普通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还包括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炎和急性气管炎等疾病。 2流行性感冒临床表现 流行性感冒临床表现 1.潜伏期 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数为2~4天。 2.表现 (1)单纯型流感:常突然起病,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40℃,多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颜面潮红,眼结膜外眦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呈自限性过程,多于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轻症流感与普通感冒相似,症状轻,2~3天可恢复。

(2)肺炎型流感:实质上就是并发了流感病毒性肺炎,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原有心肺疾患的人群。主要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剧烈咳嗽、咳血痰或脓性痰、呼吸急促、发绀,肺部可闻及湿啰音。胸片提示两肺有散在的絮状阴影。痰培养无致病细菌生长,可分离出流感病毒。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3)中毒型流感:表现为高热、休克、呼吸衰竭、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严重症状,病死率高。 (4)胃肠型流感除发热外,以呕吐、腹痛、腹泻为显著特点,儿童多于成人。2~3天即可恢复。 (5)特殊人群流感:临床表现①儿童流感:在流感流行季节。一般健康儿童感染流感病毒可能表现为轻型流感,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流涕、鼻塞及咽痛、头痛,少部分出现肌痛、呕吐、腹泻。婴幼儿流感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可出现高热惊厥。新生儿流感少见,但易合并肺炎,常有败血症表现,如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在小儿,流感病毒引起的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及胃肠道症状较成人常见。②老年人流感:65岁以上流感患者为老年流感。因老年人常存有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原发病,因此老年人感染流感病毒后病情多较重,病情进展快,发生肺炎率高于青壮年人,其他系统损伤主要包括流感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的心电图异常、心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也可并发脑炎以及血糖控制不佳等。③妊娠妇女流感:中晚期妊娠妇女感染流感病毒后除发热、咳嗽等表现外,易发生肺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导致流产、早产、胎儿窘迫及胎死宫内。可诱发原有基础疾病的加重,病情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④免疫缺陷人群流感免疫缺陷人群如器官移植人群、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流感病毒后发生重症流感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由于易出现流感病毒性肺炎,发病后可迅速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及发绀,病死率高。 3流行性感冒预防 流行性感冒预防 季节性流感在人与人间传播能力很强,与有限的有效治疗措施相比积极防控更为重要。主要的预防措施如下。 加强个人卫生知识宣传教育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 2.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等,避免飞沫传播。

中药新药治疗流行性感冒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 中药新药治疗流行性感冒临床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传染性强,容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临床特点是起病急,表现为发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可有鼻塞、流涕和喷嚏等症状。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为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常引起大流行和中小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变异较少,可引起暴发或小流行。丙型流感病毒较稳定,常引起散发病例。流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而南方地区可全年流行,以冬春季和夏季为流行高发季节。本指导原则主要针对季节性甲型流感、乙型流感为主的药物研发和试验设计,对丙型流感也可参照实施。 根据流行性感冒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与中医学医籍中记载的“时行感冒”“风温”“时疫”等近似,病因以时邪疫毒为主,常挟有时令六淫之邪“合邪”为患;病机为邪袭卫表,肺失宣降。临 —1—

床上常见的证候类型有风热犯卫证、风寒束表证、表寒里热证、湿热壅滞证等。 本指导原则是用于指导中药新药治疗流感的临床试验设计、实施和总结中的一般性原则,不能代替研究者的临床实践。由于不同年份或地域流行的流感病毒类型可能不同,流感病毒也可能出现变异,临床表现、证候类型、治则治法等各有不同。因此,临床试验应根据法规与技术要求,结合研究药物的临床背景情况、处方来源、立题依据、组方特点、临床定位以及非临床研究结果,确定临床试验目的,并在非临床研究结果基础上,结合学科进展以及临床实际,遵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合理制定临床试验方案,以确保能够评价试验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指导原则中所指流感仅包括自然情况下发生的,病因未明确者不列入本指导原则范围。同时,研究者要提供证明研究期间属地发生流感流行的依据,如辖区地(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提供的能证实本地发生流感流行的证明性材料,材料应载明研究期间属地流感流行的强度与流感毒株类型构成,以说明受试者属地流感流行的真实性。 本指导原则所提出的要求,只是药品监管部门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和认识,具有阶段性的特点;除了药品监管法规和技术要求中所规定的,不要求必须强制执行。采用本指导原则以外的方 —2—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 (2011年版) 第一章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 ),为单股、负链、分节段RNA病毒。常为球形囊膜病毒,直径80-120nm,丝状体常见于新分离到的病毒,长度可达数微米。根据核蛋白(nucleocapside protein ,NP)和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MP分为甲、乙、丙三型。甲、乙型流感病毒都带有8个不同的RNA节段,丙型流感病毒只有7个RNA节段,少一个编码神 经氨酸酶蛋白的节段。甲、乙型毒株基因组分别编码至少10和11种蛋白。由于基因组是分 节段的,故易产生同型不同株间基因重配,同时流感病毒RNA在复制过程中不具有校正功能, 其发生突变的频率要高于其它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 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蛋白结构及其基因特性又可分成许多亚型,至今甲型流 感病毒已发现的血凝素有16个亚型(H1-16),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N1-9 )。甲型流感病 毒的命名规则:类型、分离宿主(如果宿主是人则可以省略)、分离地点、分离序列号和分离 年份(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亚型)[如A/Brisbane/10/2006(H3N2)]。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命 名法和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无亚型划分。甲型流感病毒在动物中广泛存在,目前已知所有亚型包括16种血凝素亚型和9种神经氨酸酶亚型的甲型流感病毒都可以在鸟类特别是在水禽中存在,甲型流感病毒还可以感染其它动物,如猪、马、海豹以及鲸鱼和水貂等。目前为止,乙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之外还没有发现其它的自然宿主。丙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之外还可以感染猪。流感病毒很容易被紫外线和加热灭活,通常56 C 30min可被灭活。流感病毒在pH 值v 5或>9,病毒感染性很快被破坏。流感病毒是包膜病毒,对于所有能影响膜的试剂都敏感,包括离子和非离子清洁剂、氯化剂和有机溶剂。 第二章流行病学 流感在流行病学上最显著的特点为:突然暴发,迅速扩散,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流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而南方地区全年流行,高峰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一般流行3-4周后会自然停止,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 国家流感中心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4348365.html, )提供每周更新的我国流感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信息。 一、概况 流感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和大流行。在非流行期间,发病率较低,病例呈散在分布,病例在发病时间及地点上没有明显的联系,这种情况叫散发;一个集体或一个小地区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病例叫暴发;较大地区的流感发病率明显超过一般的发病水平,可称为流行;大流行有时也称世界性大流行,传播迅速,流行广泛波及全世界,发病率高并有一定的死亡。 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常常引起局部暴发,不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现,主要侵袭婴幼儿,一般不引起流行。 二、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成人和年龄较大的儿童患季节性流感(无并发症)期间,病毒在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住院的成人患者可以在发病后持续一周或更长的时间散播有感染性的病毒。婴幼儿流感以及人H5N1禽流感病例中,长期排毒很常见(1-3周)。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免疫缺陷患者也会出现病毒排毒周期延长。 三、传播途径 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污染病毒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通过气溶胶经呼吸 道传播有待进一步确认。

流行性感冒临床

流行性感冒临床

流行性感冒临床路径 (2017年县医院适用版) 一、流行性感冒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流行性感冒 (ICD-10:J11.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卫生部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编撰专家组,2011年版),流感流行或非流行时期出现发热伴上呼吸道症状或原有慢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具有以下1种或1种以上病原学检测阳性的患者,可以确诊为流感: (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采用实时RT-PCR和RT-PCR方法); (2)流感病毒快速抗原检测阳性(可采用免疫荧光法和胶体金法),需结合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判断; (3)流感病毒分离培养阳性; (4)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流感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住院治疗标准:①妊娠中晚期妇女;②基础疾病明显加重;③符合重症流感诊断标准;④伴有器官功能障碍。

(2)在发病48小时内尽早开始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 (3)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 (四)标准住院日为5-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1.101流行性感冒疾病 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 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生化检查(含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血糖、电解质等)、血沉、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 (3)病原学相关检查:鼻、咽拭子流感病毒快速抗原检测、呼吸道标本病毒核酸检测、呼吸道标本病毒分离培养、血清病毒抗体检测(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对照); (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气分析、胸部CT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医院流行性感冒临床路径及表单

流行性感冒临床路径 一、流行性感冒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流行性感冒(ICD-10:J11.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卫生部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编撰专家组,2011年版),流感流行或非流行时期出现发热伴上呼吸道症状或原有慢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具有以下1种或1种以上病原学检测阳性的患者,可以确诊为流感: (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采用实时RT-PCR和RT-PCR方法); (2)流感病毒快速抗原检测阳性(可采用免疫荧光法和胶体金法),需结合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判断; (3)流感病毒分离培养阳性; (4)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流感病毒特异性

IgG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住院治疗标准:①妊娠中晚期妇女;②基础疾病明显加重;③符合重症流感诊断标准;④伴有器官功能障碍。 (2)在发病48小时内尽早开始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 (3)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 (四)标准住院日为5-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1.101流行性感冒疾病 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 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生化检查(含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血糖、电解质等)、血沉、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 (3)病原学相关检查:鼻、咽拭子流感病毒快速抗原检测、呼吸道标本病毒核酸检测、呼吸道标本病毒分离培

流感的护理

流感的护理

流感的护理 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婴幼儿、老年人和存在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并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病因】 流感病毒所致。该病毒不耐热,100摄氏度1分钟或56摄氏30分钟灭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1%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对紫外线敏感,耐低温和干燥,真空干燥或-20℃以下仍可存活。其中甲型流感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数为2~4天。 2.表现 (1)单纯型流感常突然起病,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40℃,多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颜面潮红,眼结膜外眦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呈自限性过程,多于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轻症流

感与普通感冒相似,症状轻,2~3天可恢复。 (2)肺炎型流感实质上就是并发了流感病毒性肺炎,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原有心肺疾患的人群。主要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剧烈咳嗽、咳血痰或脓性痰、呼吸急促、发绀,肺部可闻及湿啰音。胸片提示两肺有散在的絮状阴影。痰培养无致病细菌生长,可分离出流感病毒。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3)中毒型流感表现为高热、休克、呼吸衰竭、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严重症状,病死率高。 (4)胃肠型流感除发热外,以呕吐、腹痛、腹泻为显著特点,儿童多于成人。2~3天即可恢复。 (5)特殊人群流感临床表现:如老年人流感:65岁以上流感患者为老年流感。因老年人常存有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原发病,因此老年人感染流感病毒后病情多较重,病情进展快,发生肺炎率高于青壮年人,其他系统损伤主要包括流感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的心电图异常、心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也可并发脑炎以及血糖控制不佳等。【检查及诊断】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1.外周血检测 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淋巴细胞增高。重症病例也可以升高。若合并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上升。 2.血液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出现低钾血症,少数病例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流行性感冒试题及答案

流行性感冒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的病原体是(B) A、流感杆菌 B、甲型流感病毒 C、乙型流感病毒 D、丙型流感病毒 2.对流感病毒抗原转变的错误叙述是(D) A、HA和(或)NA变异幅度大 B、产生流感病毒新亚型 C、由不同型别的流感病毒基因重组造成 D、由病毒基因点突变造成 3.抗原漂移指的是甲型流感病毒的(D) A、型特异性抗原小变异 B、型特异性抗原大变异 C、亚型抗原的大变异 D、亚型抗原的小变异 4.对流感病毒血凝素的错误叙述是(C) A、可以凝集人和动物的红细胞 B、具有中和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 C、具有酶活性 C、可与宿主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 5.流感病毒分型的根据是(A) A、核蛋白和膜蛋白的抗原性 B、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 C、血凝素(HA) D、流行病学特征 6.甲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依据(B) A、核蛋白 B、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C、M蛋白 D、多聚RNA酶 7.从咽漱液中分离流感病毒常接种于(B) A、Hela细胞 B、豚鼠 B、鸡胚和狗肾传代细胞 D、鸡胚和Hela细胞 8.流感的确诊的主要依据是(C) A、发病季节 B、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重 C、病毒分离 D、流行规模 9.流感的临床表现,不符合的是(D) A、全身症状重 B、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轻或不明显 C、年老患者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感染流感,病情可持续发展 D、肺外并发症多见 10.流感的预防措施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A、对流感患者进行隔离及治疗 B、流感流行前接种流感疫苗 C、流感流行前,给所有易感人群使用金刚烷胺进行药物预防 D、减少公众集会活动

流行性感冒的护理及预防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的类型较多,而且很容易变异,如有亚甲型、亚洲型、香港型等。为此,当人群尚为产生对变异型的抵抗力时,会有很多人患流感而造成流行。发病年龄多见于5~15岁的儿童。发病季节,上海地区在冬末春初易有流行,尤其是在雨季。 流感与普通感冒的类型,从临床上的表现上无很大差别,都有起病急、高热、畏寒、头痛、四肢酸痛疲乏等,不久出现咽痛、干咳、流涕、流泪及颌下淋巴肿大。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流感具有流行的特点,如有季节性、传染性、地区性及病原特征(每次流行的病原不同),而普通型感冒则无此特征。婴幼儿患流感来势凶,并发症多,如高热惊厥、喉炎、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等。因此对于婴幼儿流感的护理和预防,值得父母们关注。 对婴幼儿的流感护理要做到: 1、卧床休息。增加睡眠、减少疲劳,增强抵抗力,才能较快地控制疾病的发展。 2、合理营养。高热时应多吃留汁如鱼汤、肉汤、脱脂奶、藕粉、稀粥等。菜肴应清淡,易消化(如清蒸鱼、肉松、蒸蛋、蔬菜等),每天都吃些新鲜水果,补充维生素c。进食量不宜过多,以避免呕吐。这样保证每天从摄入的食物中得到一定的热能及营养素,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3、对症处理。退热:服用退热剂(38c以上)或用安乃近灌肠剂(39c).饮水:用退热药后应大量喝水,以达到发汗退热的效果。不服药时也应不断补充水分,可以利尿,有利于排出毒素。高热不退可用物理降温,如在头部放冰袋等。不能用捂热发汗的方法,以防止高热惊厥. 4、密切观察病情。小儿体温虽高,但用退热剂效果快,而且精神状态较好,能玩、能吃、能喝,情绪正常,这类孩子的病情较轻。相反有高热持续不退,烦躁不安或嗜睡、频咳、呛咳、气急(1~4岁呼吸40次/分以上)等,应注意可能有肺炎、喉炎、中耳炎等并发症,要立即去医院诊治。 5、防止继发感染。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开空调的房间也应定时开窗。护理人员(父母或保姆)应戴口罩,勤洗手,减少细菌继发感染的机会。 预防: 1、患儿隔离。患儿在家休养,不能到幼儿园或学校上学,以减少传染给其他小朋友的机会;亦可保证孩子休息,减少并发症。 2、家庭或托儿所有流感病人发生时,应进行空气消毒,如用醋熏。对食具要煮沸消毒,玩具等均需进行消毒。 3、流行季节不要带孩子到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去玩。特别是迎幼儿及体弱儿容易因感染而发病。 4、增强非特异抵抗力。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增强呼吸道适应外界气候变化的能力。常食含钙(如奶类、豆制品、海产品等)及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增强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抵抗力。在3足岁前婴幼儿应补充鱼肝油。 5、预防接种。接种流感疫苗能增强抗流感的抵抗力,降低发病率。接种;后保护期约为6个月到1年。对婴幼儿及体弱儿尤为适用。

流行性感冒最新版本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医院门诊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被列入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的丙类传染病。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容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其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进行传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也可以传播。典型的临床特点是急起高热、显著乏力,全身肌肉酸痛,而鼻塞、流涕和喷嚏等上呼吸卡他症状相对较轻。秋冬季节高发。本病具有自限性,但在婴幼儿、老年人和存在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并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发病原因 流感病毒不耐热,100℃1分钟或56℃30分钟灭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1%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对紫外线敏感,耐低温和干燥,真空干燥或-20℃以下仍可存活。甲型流感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 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其中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成人和年龄较大的儿童患季节性流感(无并发症)期间,病毒在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住院的成人患者可以在发病后持续一周或更长的时间散播有感染性的病毒。此外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患者也会出现病毒排毒周期延长的现象。传播途径 流感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即流感患者在讲话、咳嗽或打喷嚏的过程中,将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排放到空气中被周围人群吸入而引起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污染病毒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有待进一步确认。 流行特征 ①流行特点:突然发生,迅速蔓延,2~3周达高峰,发病率高,流行期短,常沿交通线传播。通常流行3~4周后会自然停止,发病率高但病死率率。②流行规律:通常为先城市后农村,先集体单位,后分散居民。甲型流感:常引起爆发流行,甚至是世界大流行,约2~3年发生小流行1次,根据世界上已发生的4次大流行情况分析,一般10~15年发生一次大流行。乙型流感呈爆发或小流行,丙型以散发为主。③流行季节:四季均可发生,我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而南方地区全年流行,高峰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临床表现 潜伏期

重症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

重症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为突然暴发,迅速扩散,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 二、临床分型 1.单纯型流感。最常见。 2.中毒型流感。极少见。表现为高热、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病死率高。 3.胃肠型流感。除发热外,以呕吐、腹泻为显著特点,儿童多于成人。2~3天即可恢复。 三、重症病例的临床表现 1. 流感病毒性肺炎: 季节性甲型流感(H1N1、H2N2和H3N2等)所致的病毒性肺炎主要发生于婴幼儿、老年人、慢性心肺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2009年甲型H1N1流感还可在青壮年、肥胖人群、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和妊娠妇女等人群中引起严重的病毒性肺炎,部分患者发生难治性低氧血症。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常可发展成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或ARDS,病死率高。 2. 肺外表现: ⑴心脏损害: 心脏损伤不常见,主要有心肌炎、心包炎。可见肌酸激酶水平升高、心电图异常,而肌钙蛋白异常少见,多可恢复,重症病例可出现心力衰竭。 ⑵神经系统损伤: 包括脑脊髓炎、横断性脊髓炎、无菌性脑膜炎、局灶性神经功能紊乱及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⑶肌炎和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在流感中罕见。主要症状有肌无力、肾功能衰竭,肌酸激酶水平升高。 危重症患者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DF)和DIC等,甚至死亡。 四、并发症 1. 继发细菌性肺炎:发生率为5~15%。流感起病后2~4天病情进一步加重,或在流感恢复期病情反而加重,出现高热、剧烈咳嗽、咳脓性痰及呼吸困难,肺部可闻及湿性罗音及肺实变体征。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以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或流感嗜血杆菌等为主。 2. 其他病原菌感染所致肺炎:包括衣原体、支原体、嗜肺军团菌及真菌(曲霉菌)等,对流感患者的肺炎经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时,应考虑到真菌感染的可能。 3. 其它病毒性肺炎:常见的有鼻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中发生率高,并可使病情加重,临床上难以和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鉴别,相关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4. 急性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综合征(Reye综合征):偶见于14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使用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物者。 1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 前言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流感的流行病学最显著特点为:突然暴发,迅速扩散,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具有季节性,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除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呼吸科张明利 季节性流感一般可引起伴有发热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起病急剧,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是在重症感染或引起并发症时则需要住院治疗;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主要为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少数重症病例可因呼吸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简称人禽流感)病死率高达60%以上。疫苗接种是防控流感的主要方法。早期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可以缓解流感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排毒时间并且可能降低病死率;在流行期间,预防性使用可能降低患病率。 在经历了2009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后,为进一步加强流感临床防治并做好相应准备工作,我国仍然急需一部反映流感最新进展、可指导实际临床工作的诊疗指南。因此,卫生部组织了我国流感防治研究领域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临床、中医、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专家,

在总结我国既往流感诊疗方案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制定了适合我国临床使用的《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本《指南》主要涵盖了流感病原学和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最新的综合性信息,以指导提高我国流感的诊断防治水平,减轻流感对人类健康和社会造成的危害。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 (2011年版) 第一章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为单股、负链、分节段RNA病毒。常为球形囊膜病毒,直径80-120nm,丝状体常见于新分离到的病毒,长度可达数微米。根据核蛋白(nucleocapside protein,NP)和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P)分为甲、乙、丙三型。甲、乙型流感病毒都带有8个不同的RNA节段,丙型流感病毒只有7个RNA 节段,少一个编码神经氨酸酶蛋白的节段。甲、乙型毒株基因组分别编码至少10和11种蛋白。由于基因组是分节段的,故易产生同型不同株间基因重配,同时流感病毒RNA在复制过程中不具有校正功能,其发生突变的频率要高于其它病毒。1法想向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血凝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