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社会学新编

现代社会学新编

现代社会学新编
现代社会学新编

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研究

学院名称: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班级:电气2班

姓名:陈小波

学号:011300205

成绩:

2015年 10月 29日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大学高校的扩招以及就业体制的不断改革,大学生就业一直深受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难正日益成为社会问题。面对自主择业以及岗位竞争的巨大压力,为了使自己能更快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许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正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问题建议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服从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第一阶段是指从1978年到1980年代中期的计划体制遗留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下,由于高等教育仍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就业实行的是“统包统分”,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该阶段中国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比较被动、单一。

第二阶段是从1985 年开始,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分步骤、分层次地逐步进行改革。1989 年,国家对毕业生开始实行双向选择制度,使毕业生的就业逐渐走向市场化,这是毕业生就业制度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由此,大学生就业的最大变化是“经济地位”成为择业时最优先考虑的因素。

第三阶段是指1990年代中后期-至今追求发展的多元化时代,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的就业也走向了“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甚至自己创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加人了WTO之后,中国的社会形势发生了改变:我国高校实行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且又值政府机构精简,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就业矛盾突出,形势十分严峻。

200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04年我们国家的本科毕业生就有280余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20.71%,就业形势严峻。2006年413万毕业生,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0万,2010年631万, 2010年本科加上硕士的数量会在100万以上。来自教育部的消息曾说,截止到2008年9月1日,有351万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尽管比去年同期增加54万,但仍有144万的2007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实现就业。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高校连续7年跨越式扩招造成就业难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1998年的4 7倍,毛入学率为21%,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而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预计到2010年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将达到3000万人左右,比2005年增加438万人。教育部表示小幅度的增加还将继续,今后几年招生增长幅度将维持在3%~5%之间。与这串逐年加大的数字相伴而生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手拿本科、专科文凭徘徊在用人单位门前,久久难以找到工作的机会。

与此同时,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1000万左右,下岗登记800万左右,农村向城镇转移劳动力1000万左右,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汇入,劳动力市场上的岗位争夺更加剧烈。区域经济形势不但影响当地的人才需求、人才环境,也容易引起人才流向的不平衡。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乡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导致了区域人才需求不平衡以及高校毕业生流向的不平衡。

在当今许多招聘会现场,我们也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大学生在求职时简历已由多方投递转变到重点投递;更多地注重薪金待遇而不问其他;面对招聘单位已由多条件挑选转变为单

条件迎合。

大学生的就业与发展以当时社会政策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但总体上这种变迁说明了大学生就业的三个趋势。

一、自主化——主体性越来越强。从三个阶段的大学生就业演变过程来看,就业的主体意识逐步增强,“自主性”越来越突出,既摆脱了国家制度层面造成的社会结构性抑制,也逐步摆脱了父母这一家庭因素造成的微观层面的制约。

二、务实化——政治色彩淡化。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战略地位逐步提升,大学生就业观念上也表现出了经济取向的强化,经济意识普遍增长。大学生随着经济意识强化而更主动地投身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国家“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务实的体现,是质的飞跃。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尤其是大学生考公务员热的“仕途经济”,近几年再掀高潮,说明中国行政系统的经济功能已经与脑体倒挂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三、多元化——选择面越来越宽随着社会变迁与就业形势的变化,就业从单一越来越走向多元,这种多元不仅仅包括就业类型的多种多样,还有“非正规就业”甚至是“不就业”的选择。前者主要表现在职业类型的多元化(如:公务员、科研院所、国企、外企、私企等)以及地理位置(大城市、省城、沿海、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就业途径(选择岗位和自主创业)的多元化;后者主要表现在家庭内就业、自由职业者、自由撰稿人和职业考研族、出国族等。

当然,当今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观念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和分歧,具体表现在:

一、“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人们对这两种观点各执一词,而很多大学生在面对这一问题时也通常表现十分迷茫。

二、大学生喜欢“孔雀东南飞”,独独钟情于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所谓“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地方一套房”,这种现象加剧了区域性人才供需矛盾,导致东部地区人力供给相对过剩;而广大中西部却人才缺乏。

三、大学生薪酬预期仍与企业有差距。很多大学生对自我期望过高,很多时候往往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而导致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

四、受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都希望找一份稳定有保障的工作,即过去所说的“铁饭碗”。这种思想体现在就业价值观上,就会过分注重用人单位的性质,在择业上偏好机关单位、国有企业等。但是随着人事制度改革,机关单位大规模“精兵简政”,用人需求量减少;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大量减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预测,以后增加的就业岗位主要来自集体企业和个人私营单位。

五、毕业生和企业认为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中,对“品德素质”认知差异最大。“.品德”被大学生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而对企业来说对“品德”的重视仅次于“专业水平”及“沟通能力”。“德才兼备”是企业用人的恒久标准。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生对自身“品德”的重视程度高的多。企业选人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德才兼备;而毕业生更倾向于表现“才”的方面,而对“德”的方面重视不足。

面对一系列的就业观念问题,有以下的建议:

1. 要树立劳动者就业的观念

国家已经完全取消了包分配就业政策,大学生不应自视为天之骄子,破除专业一定要对口的就业观念,把自身看作有知识的劳动者,先就业后择业,自己到劳动力市场或用人单位寻求职业。大学生应尽可能地提高自身素质、拓宽自身知识、丰富人生经验和加强岗位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岗位。同时大学生应珍惜和把握平凡的就业机会,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

2. 要树立自主择业观念。

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主择业权,把就业机遇掌握在自己手中。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和动向制定明确的目标,把个人目标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要对自我进行认真的分析,分析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劣势与不足,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等,在此基础上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第三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等。第四要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与措施。最后要行动起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3. 要树立多渠道就业的观念

事实上中国目前面临的有事无人做的现象大量存在。大学毕业生要解决就业问题,必须从多渠道入手。要树立无论在什么地方、从事何种职业,只要自己的知识和才智能得以施展,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就业就是光荣的信念。青年大学生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应当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勇于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到基层和群众需要的地方去,从眼前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怕艰苦、不怕挫折,始终保持蓬蓬勃勃的朝气与活力,惟其如此,方能够在磨砺中成才成功!

4. 要树立多层次就业的观念

大学毕业生就业要克服一步到位的思想,必要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策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 科技进步周期的不断缩短和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 必将引发劳动者工作岗位的流动与职业的变换。因此, 大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和多层次就业的新观念,努力克服一步到位的思想,为了生存,先就业,并在工作中努力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然后再选择职业,求得发展。

5.重视品德素质,不要一天到晚想着耍小聪明,也许会给你带来一时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耍小聪明的才是真正的“愚人”!再说招聘方眼睛都很辣,你的小伎俩逃不过他们眼睛的。

6.多参与用人单位就业讲座或者其它就业讲座建立双方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被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有效沟通的平台。

大学生作为中国新一代的继承者和建设者,应当充分发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艰苦奋斗、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以不平凡的心态,成就非凡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直起一片晴空!

【参考文献】中国青年报《纵观改革30年:大学生就业观念逐渐变迁》

周胜良;邢亮;王业兵;用市场经济的观点解读大学生就业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Z2期

张胜期;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

1 社会学正式出现于(C ) A.人类社会出现时 B.十三世纪 C.十九世纪三十-四十年代 D.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2 社会学的创始人:(A ) A.奥古斯特·孔德 B.斯宾塞 C.马克思 D.马克斯·韦伯 3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B ) A.人类历史的全过程 B.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整体 C.过去了的社会 D.当今世界上还存在的各种原始部落 4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C ) A.个人的集合,只是个空名 B.客观存在的实体 C.社会关系的总和 D.聚集到一起 5 中国古代儒家所传说和向往的最高社会理想是:(A ) A.社会

B.小康社会 C.理想国 D.和谐社会 6 首次提出实证一词的思想家:(C ) A.孔子 B.马克思 C.孔德 D.韦伯 7 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是在(A )一书中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学原理》 C.《社会学方法论》 D.《经济与社会》 8 《自杀论》的作者是(C ) A.奥古斯特·孔德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马克斯·韦伯 9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 ) A.迪尔凯姆和马克斯·韦伯 B.帕森斯和默顿 C.科赛和达伦多夫

D.库利和米德 10 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在(D) A.1952年8月 B.1958年6月 C.1978年12月 D.1979年3月 11 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后,对中国社会学产生较大影响的社会学家是(B ) A.晏阳初 B.费孝通 C.景汉 D.本文 12 下列属于评比性文化的是(D ) A.庆典方式 B.拜访方式 C.礼仪禁忌 D.科学技术 13 组成文化的最小的单位是( A) A.文化特质 B.文化特质丛 C.文化丛 D.文化模式

《现代社会学理论》精.doc

《现代社会学理论》 一、结构 见书P7——P15页 第二章行动:社会安排中的意义和动机(构建理论) 韦伯和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人类意图的产物。 1、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是社会学的一位奠基性的人物,也是构建理论的奠基人。认为人总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的行动者,其行动方式要看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理解其行为的,以怎样的方式赋予行为以意义的。将社会行动体系分为四类:工具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对于非理性行为我们可以用直接性观察理解其行为的意义,而对于理性行为,我们以说明性理解其行为意义。对说明性理解要求在因果和意义两方面都必须是充分的。 2、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与韦伯同为建构主义经典理论的奠基人。认为社会的缘起在于其成员的心智中,考察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及其境遇、行动。 3、符号互动理论:齐美尔影响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学思想,最突出的是由芝加哥大学米德发展起来的符号互动论。符认为:社会是由代表心理过程的姿态和语言(符号)的交换构成的。 4、米德: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分支——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其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是自我,人类在描述自我时,既用主我“I”也使用宾我“me”。主我是思考着行动着的主体,宾我me是主我I所思考的那个客体的自我,是自我的一个面相,是他人对自我凝视的一种表达,社会经由宾我me进入个体,并且同时被主我I所建构和重构。符号互动论者讨论的互动是主我与宾我之间的内在对话,社会期待与个体的要求和表达在其中进行协调。一个发达完整的自我意味着,人们能够比较确信,自己赋予一个符号的意义与他人所赋予的意义大体一致。 5、戈夫曼:符号互动论者,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主张一种拟剧视角,印象管理是其核心主张。其核心理论概念仍是自我。一是正式自我,它定位于社会情境中。正式自我是外在于人的,并寓于社会控制模型中,又是在与个人的关联中发挥作用的。第二是进行表演或印象管理的自我,这种自我是冲动的,情绪的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也正是在正式自我和表演的自我之间不断协调的过程。 6、现象学:现象学受韦伯的影响较大,代表人物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关注的是行动者通过哪些方式,将感觉材料转变成各种类型化或心智图像来解释社会世界。 舒茨对韦伯行动的意义与行动的动机是同一的观点提出的质疑,将行为的动机分为两类,一是因果动机和目的动机。 7、常人方法学:想要用一种科学的方式将社会世界类型化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学家必须以与行动者的做事方式完全相同的方式来解释社会。代表人物,[美]加芬克尔,致力于对日常生活中例行性的平凡活动进行直接经验性的研究,认为这些活动的核心特质是反身性。 8、帕森斯:自愿行动。 9、哈贝马斯:把行动分为两个主要类型:沟通行动和策略行动,但主张这两种类型的行动都是理性的,可以被观察者理解的。沟通行动理性是为了平衡把理性行动仅看作目的性的或工具性行动的片面观点,沟通行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成理解。 第三章理性:个人利益最大化 1、马歇尔:马歇尔体现了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功利主义社会学思想的基础。马从需求、个人欲望或目标的角度入手来说明人的活动,并引入效用这个关键词来点明一个行动者可能追求的各种社会对象的相对价值。 2、帕累托:与马歇尔同时代的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家,帕累托最优:成功的公共决策应该建立起一种个体效用的计算方法,应该明确地以全部人口的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 3、交换理论:关注的焦点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其核心假设是,人们会理性行动,争求价值最大化。 4、其他见书P95—96 第四章结构:决定经验的隐秘模式 1、弗洛伊德(略) 2、列维:原始的思维(略)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概述

2 社会学教程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和条件(三个)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研究的领域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五个) 社会学的功能★(四个)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什么是社会★(我国典籍中的社会、西方的社会概念、现代社会概念) 社会本质 社会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 社会的构成要素★(人、社会关系、社会行动) 文化的含义(广义与狭义) 产品文化 物质文化 工具文化 文化的分类★智能文化 精神文化规范文化 理念文化 文化的特性 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从、文化模式) 文化的功能★(整合、导向、维持秩序、传续) 文化的多样性与相对差异性 文化变迁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关于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个性发展角度、文化发展角度、社会结构角度)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个人角度与社会角度)和可能性(三个方面) 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五个) 社会化机制含义

对于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化的实施者与社会化对象的关系或机制的理解可分为三种:教化论、学习论和互动论。 社会化的机构★(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 第四章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含义★ 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人际互动、群体互动) 社会互动的类型★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合作、竞争、冲突) 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集体行为) 社会互动的意义(三个) 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交往理论、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学、社会交换论★、人际互动)社会角色的含义 社会角色的特点(普遍性、具体性、复杂性、表现性) 按获得角色的方式划分: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社会角色的类型按角色规范性程度划分:规定角色与开发角色 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 角色扮演的含义★ 角色扮演的过程(了解角色期望—角色认同—角色扮演的具体过程) 角色扮演中的问题★(角色混淆、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失败)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的定义 社会群体的特征(四个) 按群体规模:大群体、小群体 按成员间的亲密程度分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社会群体的分类★按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群体: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按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初级社会群体、次级社会群体 其他分类:内群体和外群体参照群体

社会学概论-全国-1404

1404-全国-社会学概论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 1、属于斯宾塞主要社会学代表著作的是()(1分)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动力学》 C:《社会静力学》 D:《政治经济学批判》 2、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1分) A:社会发展 B:社会行动 C:社会心态 D:社会问题 3、达伦多夫的代表著作是()(1分)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4、艾尔弗雷德·舒茨创立了()(1分) A:现象学社会学 B:后现代社会学 C:理解社会学 D:符号社会学 5、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开设“群学”的是()(1分) A:康有为 B:梁启超 C:章太炎 D:谭嗣同 6、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田野调查指的是()(1分)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 C:文献法 D:实地研究 7、定量分析的资料整理的步骤是()(1分) A:审查、分类和编码、汇总 B:汇总、分类和编码、审查 C:审查、汇总、分类和编码 D:分类和编码、审查、汇总 8、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被称为()(1分) A:自然资源 B:文化 C:人口 D:环境

9、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被称为()(1分) A:文化采借 B:文化冲突 C:文化传播 D:文化震惊 10、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种倾向,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民族的,这被称作()(1分) A:文化中心主义 B:文化优越主义 C:文化排斥主义 D:文化相对主义 11、再社会化也称()(1分) A:二级社会化 B:文化反哺 C:继续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12、在社会化的相关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分为()(1分) A:两种水平四个阶段 B: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C:四种水平八个阶段 D:五种水平十个阶段 13、社会角色的扮演一般要经历的过程是()(1分) A:角色领悟→角色期待→角色实践 B: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期待 C: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D:角色实践→角色领悟→角色期待 14、在合作的类型中,金钱借贷属于()(1分) A:指导性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契约式合作 D:自发性合作 15、社会网络的形态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可以分为()(1分)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D:集中形态和分散形态 16、配偶双方或配偶一方曾有过婚史,而且配偶双方或一方将与前夫或前妻所生的子女带到新的家庭,这种家庭被称为()(1分) A:丁克家庭 B:断代家庭 C:重组家庭 D:残缺家庭

古典及现代社会学理论复习题(含答案)

1、简述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三阶段及其主要代表理论。 1)古典社会学理论阶段: 涂而干(实证主义传统)、韦伯(人文主义传统)、马克思(批判主义传统)2)现代社会学理论阶段:结构功能主义/交换论/冲突论/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行动理论/符号互动论/现象学/常人方法学、批判理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3)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新功能主义系统功能主义、结构化理论理性选择理论、沟通理论后结构主义. 2、简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三大研究传统的主要主张。 1)实证主义传统孔德、斯宾塞倡导,涂尔干正式确定。基本观点:社会科学应该以自然科学为标准模式建立统一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的目的就在于对现象的因果关系做出说明/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取向,特别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并强调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2)人文主义传统韦伯开创。基本观点: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规律,所以不能盲目仿效自然科学来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不是说明,理解行动者赋予其行动及其生活世界的主观意义。 3)批判主义传统马克思开创。基本观点:社会学理论知识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在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检视,从而改造现实社会,而不是维护和修补现存社会结构作单纯性解释。通过对社会的批判来推动知识的反思性发展,以此来引导社会秩序的建立。 3、孔德社会学中“实证”的含义。 1.真实:指知识要注重研究我们的智慧真正所能及的事物,撇开虚幻神秘的东西。 2.有用:知识必须能够有益于不断改善我们个人和集体的现实境况,反对以知识去满足人的无用的空泛的好奇心。 3.肯定:必须善于在个体中建立合乎逻辑的和谐,在整个群体中形成一致的精神,以免引起无穷的疑惑和无尽的争论。 4.精确:我们的知识与现象的性质相协调,并符合我们的需要所要求的精准度,抛弃模糊的认识和主张。 5.相对:知识具有相对的意义,必须反对以往哲学追求绝对知识的倾向。知识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人们对现象的研究总是受到内在和外在状况的限制。 4、简述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 社会是一个实体,而且是一个有机实体。 (1)所谓生长过程,是指社会规模由小到大的变化。 (2)结构的进化,是指社会组织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的改变。 (3)功能分化,这是伴随着社会结构进化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 (4)相互依赖,是指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的社会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 与生物有机体间的差异: 1.生物有机体是一个结合紧密的整体,而社会有机体是松散的整体。 2.生物有机体中意识集中于机体的一定部位,而在社会中,意识通常分布于组成它的各个分子(即每个人上),因此它的每个成员都具有程序大体相当的感受能力。 3.生物有机体中部分是为整体而存在,社会有机体中,社会整体作为部分成员的幸福服务。 5、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病具有其固定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的三个基本特征:外在性(客观性)、强制性、普遍性。 6、集体意识 集体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机械团结以强烈的集体意识为基础,在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集体意识几乎笼罩着个人意识的绝大部分,社会强制与禁令支配了生活的大部分。在分化的有机团结社会里,集体意识不是表现为具体规范上的统一,而是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

03社会学教程(三)笔记 (1)

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第一节社会分化与阶级 一、社会分化 1、社会分化的概念 异质性;同质性;分化 社会分化是指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 社会单位 社会分化特征:功能专门化;地位多样化 2、社会分化的类型 (1)水品分化和垂直分化 前者并非不平等,只是职能差别;后者社会不平等,蕴含张力 (2)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和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 前者包括性别和年龄分化;后者往往包括民族和职业等 二、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定义及划分标准 阶级:这样一些集团,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划分阶级标准:对生产资料占有多少、在社会劳动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占有劳动所生产的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第一条是根本 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社会历史现象、生产力、剩余产品、剥削、私有制; 共同行动:阶级意识、组织化程度 阶级和阶层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阶级消亡 三、当代社会的阶级划分 1、新中间阶级 管理阶层 2、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 赖特:生产资料占有、组织资产、资格认定技能 赋予阶级以新的含义 韦伯: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没有明确区分 四、等级、身份和种姓 1、等级制度 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

2、身份制度 身份两种含义;身份制:社会声望评价 3、种姓制度 先赋性、无流动;族内婚;印度四类身份、南非种族隔离制度 第二节社会分层 一、社会阶层的含义和特点 1、社会阶层含义 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马克思的阶级VS韦伯的阶层 2、多元特征 分析视角多元化;任何社会特征几乎都可以作为分析视角 3、研究的意义 阶级分析的深化;阶级分析的必要补充;认识非阶级社会社会结构的基本视角 二、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标准 1、社会分层的理论 (1)韦伯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分层含义 韦伯三重标准:财富、权力、声望 身份群体 三位一体、相互联系和转化、相互独立、重要性不同 (2)其他分层理论 索罗金多元分层论;伦斯基分层理论 2、社会分层的方法与标准 (1)社会分层的方法 客观法、主观法、声望法 (2)社会分层的综合指标 赖特三要素;社会经济地位(收入、教育、职业综合) (3)职业分层 较高技术水平、教育水平、权力地位的职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3、地位一致与地位相悖 资源集中或多元化 三、社会分层的功能 1、功能论 帕森斯、戴维斯

《现代社会学理论》读后感

《现代社会学理论》读后感 社会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也是一门集大成的理论体系,它集合了从哲学发展分化出众社会科学以来的一切方法论和论述支点,将一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扁平放置到“社会”这个领域中,认为无论是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还是心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它们论述的对象,在其横截面上都发生在社会之中。从这个意义来讲,对“社会”这一概念的认知,的确是社会学这个理论体系的基础支点,也给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比较广阔的场域。 马尔科姆·沃特斯的这本《现代社会学理论》并非现代社会学的前沿成果展示,反而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大学生教材。当然这并不能成为质疑该书的理论价值的理由。因为对于中国理论界而言,社会学是一门最有价值的引进理论系统,对于中国建国以后的社会学理论研究及其体系构建,包括教育教学、应用对策系统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而这本教材也系统全面的向国内学者展现了这个西方当前最庞大也最具人气的学科类型的内在结构和学术价值。 全书共十章,第一章为绪论,是对全书的基本框架和理论背景的预览,介绍了一些一般性的理论常识,如提出了“社会是什么”这样一个初始命题,从而揭开了关于社会的几大流派的基本理论立场,用两大维度来划分社会的本质类型,即主观与客观、个体与集体。主观个体则主张社会是行动构建的,主观集体则主张社会是功利的;客观个体主张社会是功能的集合,客观集体主张社会是一种结构。两大维度和四大基本框架划分出的社会本质论类型有行动主义、理性主义、结构主义与系统论四大流派,囊括了以韦伯、马克思、涂尔干、吉登斯、哈贝马斯等众多西方社会学家的思想体系。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就是介绍这四大流派的基本观点细节。第六章到第九章是社会理论的一些重要论题,文化与意识形态,权力与国家,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分化与分层。如果说第二章到第五章是本体论和认识论,讲的是西方学者是如何认识社会,在他们眼中的社会是什么,那么第六章到第九章就是系统论,是说有关于社会这个系统,其中有哪些子系统和子问题需要个别对待,这些子系统对于整个社会理论体系具有哪些填补作用。最后一章谈的是社会理论的发展前景,谈到了一些初露端倪的新领域和新思路,如要融入实证主义或追求宏大理论体系之辩,目的是要让社会理论与现时代社会结构与形态越发契合,并在巨大的转型运动与频发的现代社会危机中能够以更为敏锐的视角发现问题的症结,从而予以明智的诊断。 这本书在阅读上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即要突破的是大量的理论背景,因为是一本给西方社会学专业大学生进行基础教育的示范性教材,而且社会理论又是西方理论界的原创,因此穷尽式的汇集了西方社会理论学家,包括一些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学与历史学等方面的大师。而每一个学者的理论体系都是独立而自给自足的,因此将他们按照某个特定为主题安排在一个维度上,的确是作者总揽全局的理论视野和功底决定的。一本教材必须要有大量的常识系统储备,而更重要的是呈现在整个作品中清晰而理性的逻辑结构,而不是大量学者及其观点的堆砌罗列,这种清晰的逻辑结构才具有示范性和引导作用,让大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内在的常识结构和逻辑,有利于自行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多角度判断、发散联想的学人,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尤其是对于社

社会学概论(教学考一体化)作业练习2019年12月

第1次作业 一、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总分30.00) 1.社会学的创始人是()。A. 奥古斯特·孔德 2.()以科赛、达伦多夫为代表,重点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是作为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反思和对立物提出的。( 3.00分) D. 社会冲突理论 3.一个人在公司是老总,若是在家里他还扮演着公司老总的角色,和朋友聚会还以大老板自居,这就是()。(3.00分) D. 角色选择的不适当 4.()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是依据心理学的行为主义理论和经济学的功利主义理论而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视为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的理论。 A. 社会交换理论 5.帕森斯从行动理论出发,提出了()观点。他以系统概念为基础,把行动系统分为四种类型:社会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行为有机体系统。(3.00分) D. 系统功能主义 6.()的中心论点是批判“科技理性”对人类的控制,他严厉批评科技理性对当代社会产生的坏影响,并指出实证论者以自然科学作为社会研究的典范和对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存在的强调。 D. 哈贝马斯 7.一个生命在孕育之时和出生之后就具备性别、民族、种族等角色,这些就是()。(3.00分)C. 先赋角色 8.()是指个体在社会中通过自己的活和努力而获得的角色,比如有的人通过努力创办自己的公司成为一名商人等。(3.00分A. 自致角色 9.()被公认为是社会学的主要思想奠基人和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3.00分) A. 马克斯·韦伯 10.()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3.00分) D. 符号互动理论 二、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总分52.00) 1.网络互动与传统互动相比有哪些新的特征?()(4.00分)A. 开放性B. 交互性C. 虚拟性 2.以下属于非对称性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的有()。(4.00分)B. 模仿C. 暗示D. 调适 3.社会角色失调的原因有()。( 4.00分)A. 边际人的角色冲突B. 角色学习不够,准备不足C. 本我人格与角色人格不相符D. 多重群体的社会化 4.以下属于社会角色失调表现的有()。(4.00分) A. 角色中断 B. 角色冲突 C. 角色失败 D. 角色不清 5.对称性社会互动主要包括()。(4.00分)A. 竞争B. 冲突C. 强制D. 合作 6.西方社会学在迪尔凯姆、韦伯等人的推动下形成了()三大传统,为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4.00分)B. 人文主义C. 实证主义D. 批判主义 7.下列属于实证主义社会学家代表的有()。(4.00分)B. 孔德C. 斯宾塞D. 迪尔凯姆 8.社会学主要的研究方法有()。(4.00分)B. 定量研究C. 定性研究 9.集体行为的特征有()。(4.00分)A. 过渡性B. 非结构性C. 自发性D. 狂热性 10.迪尔凯姆确定的方法论原则有()。(4.00分) A. 坚持实证主义原则 B. 必须把社会事实看成物 C. 必须把功能分析同因果分析区分开来 D. 坚持用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 11.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主要有()。(4.00分)A. 非对称性社会互动B. 对称性社会互动 12.社会学孕育、创立于欧洲,发展、兴盛于美国,大体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时期?()(4.00分)A. 成熟与分化B. 创立与奠基C. 修正和综合D. 多元化发展

《现代社会学教程》 试题

社会学概论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5题。 1.社会学: 2.家庭: 3.文化特质: 4.社会化: 5. 集体行动: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20题。 1.完全否定存在客观意义上的社会问题的理论是: A.社会病理性 B.社会解组理论 C.价值冲突理论 D.社会建构理论 2.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关系叫: A.社会体系 B.社会制度 C.社会结构 D.经济体制 3.社会群体存在的本质反映是: A.生产关系 B.社会关系 C.组织 D.人的本质 4.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互相接触,其中的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的一部分。通常将这个文化变迁过程称为: A.文化冲突 B.文化濡化 C.文化传播 D.文化移植 5.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6.根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可讲社会群体划分为: A.初级群体及次级群体 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C.内群体和外群体 D.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7.下列属于第二产业范畴的是: A.采矿 B.卫生 C.银行 D.家具 8.()是社区变迁的主流和趋势,也是各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A.经济化 B.政治化 C.城市化 D.社会化 9.()是人们为了社会管理的方便或某些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而人为划定的,因而其边界或范围很清楚。 A.社区 B.行政区 C.政府 D.国务院 10.下列哪个场所不属于再社会化的场所: A.军队 B.兰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C.监狱 D.精神病院 E.法轮功组织 11.下列哪一项不是冲突的结果: A.容忍 B.和解 C.胜利 D.失败 12.韦伯注重探讨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权力 B.地位 C.声望 D.财富 13.“社会控制”这一重要社会学概念最早是哪位社会学家提出的: A.罗斯 B.波尔干 C.曼海姆 D.埃利斯 E.以上都不是 14.莫顿提出的手段—目标学说中提到的几种类型,哪个是个人对文化准许的目标和手段均表示接受:

04社会学教程(四)笔记 (1)

第十章社会问题 第一节社会问题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研究在社会学学科中的地位 社会问题是那些对社会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的现象 社会学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要求研究社会问题 2、社会问题的含义 问题两种理解;默顿理解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1、破坏性 2、普遍性 任何社会都存在;任何时期都存在 3、复杂性 成因复杂;影响复杂 4、时空特征 三、社会问题的认定 1、广度和烈度 影响范围;影响严重程度 2、认定社会问题的不同观点 客观主义的观点 心理认知论的观点 其认定既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认定的作用,是个复杂的过程 四、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 1、社会病理学的观点 社会不正常的表现 2、社会解组论 社会规范、制度失效,联系松散、社会秩序混乱 3、价值冲突论 冲突;亚文化;种族冲突 4、偏差行为论 行为偏差、蔓延 偏差行为:迪尔凯姆社会变迁;差异交往论 5、标签论 标签

6、批判取向的社会问题观 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人道主义;病态社会 7、社会建构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不同参与者对社会问题形成过程的影响,关注社会问题界定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影响力的比较和互动 第二节人口问题 一、人口问题的实质 1、人口问题是世界性问题 人口;两种关系 2、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是人口问题的基本关系 人口问题的实质;“两种生产”理论 生产能力低:生产资料不足;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素质低 二、人口理论 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英国;《人口原理》 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个抑制 贵族立场 2、适度人口论 看法多元 适度人口是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保持某种特定标准或指标达到最高水平所需要的人口数量 理想状态;罗马俱乐部 3、人口过度理论 人口转型理论;诺特斯坦 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三、中国人口问题 1、发展、现状和问题 (1)发展与现状 人口数量、性别比、年龄构成、城市化、分布 (2)问题 规模过大抑制社会发展;年轻人口比重大就业压力(对比人口红利);质量不高;老龄化(老龄化社会、年轻型人口、中间型人口、老年型人口) 2、成因 (1)历史和文化原因 多子女生育文化;奖励耕战 (2)政治方面原因

现代社会学教程复习资料

<<现代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张敦福主编 第l节 二、社会学想象力 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素质,它思考人们实际上需要的是什么以及人们感到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它能帮助人们运用所了解的情况发展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事情。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一可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社会学的想象力主张通过个人置身于所处时代及社会中,才能理解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己的命运。 4节 ·、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1、描述与政策评估功能; 2、解释与理解功能; 3、预测功能; 4、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 5、社会批判功能; 6、启蒙与教育 3章4节 二、交换沦者的理论观点 社会交换论的基木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布劳。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了·组普遍性命题:①成功命题。②刺激命题。③价值命题。④剥夺与满足命题。⑤攻击与赞同命题。霍曼斯将5个命题看成是·组“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切社会行为。布劳的交换理论是从社会结构的原则出发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换过程,其理论目标既想克服功能主义忽视研究人的理论缺陷,又想弥补霍曼斯理论只局限于微观层次方而的不足。布劳的理论方法是从描述交换过程及其在微观层次上的影响开始,再从群体层次上升到制度与社会的宏观层次。他认为,社会交换关系存在于关系密切的群体或社区中,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从微观到宏观,系统地追溯了交换现象的各种发展过程及其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归纳过程取向的社会结构理沦功能 四利,理沦流派的核心内容(P70) 功能论: 冲突论: 互动论: 交换论: 第4章2节 ·、社会结构及其组成部分: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群体和社会制度 社会地位:社会成员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通常是指社会成员基于社会属性的差别而在社会关系中的相对位置及其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二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初级群体/基木群体:是有经常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所形成的具有紧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第五章l节 四、生活中的两种文化观: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论我族中心主义是指站在木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木民族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文化相对沦的基本论点是,不主观地用一种文化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另一种文化。认为每一种化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考研真题及典型试题详解(第三、四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研)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2.基本社会化(中山大学2018年研) 答:基本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基本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3.本我(弗洛伊德) 答: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其中本我是最原始的人格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内驱力和被压抑的倾向;超我是个体对社会的道德限制和楷模进行内化的结果,它是人的行动的检察官;自我则是来自本我但又经过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它既监督本我,又满足自我。 二、简答题 1.简述个人社会化的基本特征。(山东大学2015年研)

答:个人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个人社会化的基本特征包括: (1)社会强制性 从个体角度看,社会化是任何个体都必须经历的一种社会过程。个体从呱呱落地来到世界后,便把自身置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开始接受社会环境各种各样的影响和制约,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人的思想和行为均是由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 (2)个体能动性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一方面接受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积极主动地认识社会,影响和作用于周围的环境。个体在社会化中的能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个体自身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念和人格特质等因素影响、引导着个体的社会化,个体不仅有选择地将社会价值文化内化,还将内化了的社会价值文化有创造性地外化; ②社会化的个体之间相互作用,个体被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会影响其他个体的社会化,个体既是社会化的客体,也是社会化的主体。 (3)终身持续性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在适应社会、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社会性,完善自己的人格。由于社会总是处在不断变迁和发展之中,个体和社会交互作用,无法造就固定不变的模式,从而使人也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是一个终身不间断进行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 (4)相互性 相互性是指社会化过程中主体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正向、反向和侧向三种影响类型。通常而言,正向社会化比较明显,而反向社会化则不易被察觉。在正向社会化中,施

北大社会学考研 社会学教程 第八章

第八章社区 1、滕尼斯社区与社会概念的区别?(联系具体理论) 答:他认为这是两种小同的社会生活状态,其中前者是指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形成的、关系密切、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组合方式,后者是由契约关系和理性意志形成的社会组合。他用这两个概念来说明这两种社会组合中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性质的不同:前者是一种依存关系,即共同体状态,后者是利益关系,人们因谋求自己的利益而结合。滕尼斯认为社会在由前一种状态向后一种状态变化。(具体作为对理论的补充) 2、社区的构成要素? 答:社区作为种社会实体由以厂基本要素构成: (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 由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群从事共同的社会生活,这就是社区的基础,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存在的首要条件。 (2)一定的地域界界限。 地域界限的清晰程度与人们所从事的共同的社会生活的类型和内容有关,也同人们相互沟通和交往的形式有关。 (3)共同的社会生活 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是社区的本质特征,这些活动是该地域中人们联系的纽带,也使人们形成共同利益,相互认同。在这些活动中,文化活动和狭义的社会活动占有重要地位。 (4)社区又化 社区文化既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也为他们之间的共同生活提供了规则和约束。作为一种底蕴,社区文化在维持社区的存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称为社区意识,居民的社区意识是社区之所以形成和存续的心理基础,它也是衡量社区的发育程度的最重要的指标。 3、虚拟社区的含义及特点?(结合社区概论看) 答:(1)虚拟社区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由网民在网络空间中进行交往而具有某种身份认同和互动功能而形成的共同体,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同质性与相互身份的认同。 (2)虚拟社区具有如下特点: A以计算机、移动电话等高科技通讯技术为媒介; B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么组成; C成员身份相对固定,相互之间能其他成员的存在; D互动具有群聚性。 虚拟社区最重要的形式是BBS。 (3)虚拟社区与传统社区不同之处: A在虚拟社区中,人们很大程度上是以某种虚拟的身份进行活动。其中,有一定的人群、相应的组织,有自己的信息交流空间,成员之间具有同质性,并遵循某些规则。 B虚拟社区在本质上是一种虚拟现实,人们在其中的互动具有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双重特点,虚拟社区中的交往也具有某种程度的趋真性,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虚拟社区具有社会实在性。C虚拟社区中成员的身份和活动具有虚拟性,互动原则是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

现代社会学理论读书笔记

第一章社会学中的一般性理论 大体来说,有三种类型的理论:形式的实质的和实证的。形式理论涵盖的范围是最广的。它的目标是提出一个由一些概念和陈述组成的图式,能够说明社会或整体上的人际互动。这样的理论常常具有范式化的特征,即它寻求针对和自己对立的范式的主张,为未来的理论实践建立一整套研究规划。这样的理论也常常具有基础性的特征,即它寻求找到这样一组唯一的原理,它是社会生活归根结底的基础,能够说明一切。 第一中区分有关的,就是理论家相信属于组成社会世界的要素的那些东西,就是构成社会世界的哪些要素。理论家可以有两种看法,要么认为组成社会世界的是出自思想着、行动着的主体的那些创造解释意义及观念,要么认为人类处境的特征就是处在一套不可改变的共有约束之下,没有机会做出选择或表达意图。第二种区分涉及由理论家提供的说明的类型。在第一种说明类型中,社会世界被化约为它的个体参与者各自的特征,化约为它们各自独立的意义或者利益。 建构主义 韦伯和齐美尔认为,人的行为和自然客体的行为有着根本的不同。人总是积极主动的建构

社会现实的行动者,其行动方式则要看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理解其行为的,以怎样的方式赋予其行为以意义的。因此,社会学的观察者必须对参与者确立的意义作出解释,即赋予意义。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关注的重点是行动者通过哪些方式,将感觉材料转变成各种类型化或心智图像来解释社会世界。 功能主义 涂尔干核心命题是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一套共享意识(集体良知)而整合在了一起。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社会行动对于这种宗教性或道德性的共享意识所起到的作用,来对这些社会行动做出说明。 功利主义 行动(建构主义)理性(功利主义)系统(功能主义)结构(批判结构主义) 行动这一论题属于人的主体性领域。它关注的是当个人在社会世界中着手行动的时候,在意识中发生了什么。它包括主体赋予其行动的意义及其行动的原因或者动机。不仅如此,行动论题还涉及互动中沟通意义的种种方式,以及在稳定的主体间社会世界借以确立的方式。在阐述行动这一章里,集中考察了这样一些社会学家的著作,他们主张需要按照主题自己的方式来解释其行动的意义和动机。它也考查了这样一些主张,即力求展现个体的行动如何能够生发出集体的安排。 理性 如果一味关注于行动,就会带来一个方法论上的问题:如花可靠的切入主体的思维。有些理论家提出,只有针对有限的一部分行动才能实现这一点。这部分行动我们称之为理性的行动,即行为总是具体明确的旨在实现一个自觉意识的目标。所有关于理性的主张都会面临的一个具体问题是:有些行为所能提供的益处只在于集体层面,而个人却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对这样的行为如何说明? 结构 结构指的是直接感受到的经验之下潜藏的各种社会安排所体现出来的模式。至于这样的机构定位在何处,则有形形色色的主张,有的说在无意识的心智中,有的说在物质关系中,或有的说在神话或语言的符号关系中。 系统 许多社会学理论家对这样一个事实印象很深,即集体性的社会安排似乎有它自己的逻辑和方向,独立于参与者的主观意向。这些社会安排表现为整合成整体的形式,可以描述为系统。 第2 章行动:社会安排中的意义和动机 与一套意义、理由或意图相关的行事过程被称为行动。对行动的强调意味着,个体不是社会世界的产品甚或摆布的对象,而是创造其周边世界的主体,它们在思考感觉行动着。概括来说,人类行动理论的主要特征如下: 1、把人类看作具有理解力和创造性的主体,最重要的是,他们控制着影响其社会生活的条件。 2、人类赋予行为以意义。而社会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去洞察和理解这种意义。因此社会下必须作为一门研究行动的解释性学科。 3、人类行动是由动机推动的:个体为了实现目标,在内心长时间筹划着行动,根据这种筹划的方式,意义被赋予给了行动。通过人们就行为用言辞表达出来的说法或理由,社会学家就可以理解这些动机。

现代社会学理论

现代社会学理论 现代社会学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界逐渐兴起、流行的一种社会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分析和理解人际关系大多数行为的最佳方法是将行为视为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商品或服务来交换。人们的社会交换是将其能够分享的东西进行交换,同时又是一个权衡了的社会行动过程对利弊的分析过程,并能够选择最具有吸引力的东西的行为,即这个交换是一个理性的。主要特征是:一是直接借用了古典经济学的交换概念并将其扩展到社会学领域;二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混合体;三是把社会交换作为各种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古典经济学、文化人类学、行为心理学。一、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影响和概念的借用古典经济学认为交换是一切历史上的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互通有无、物之交换、互相交易,每个人都期望在交换中得到报酬,这是人类的一种开发倾向,是人类的本质。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是理性自利的,人在行动时,总是精心计算,对市场信息进行估算,对行动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尽量选择付出较小成本就可以获得收益的行动方案。社会交换理论中吸收了成本、报酬和利润等概念,他们认为经济学理论分析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同时也适合于社会领域。二、社会人类学对社会交换理论的影响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列维—斯特劳斯等原始社会的交换行为进行大量的研究。这些人类学家将交换看成是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 1、弗雷泽使用经济动机来解释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姑表联姻模式。 2、马林诺夫斯基对西太平洋群 ”交换制度,这种交换不是经济动机导致的,而是建立一种友谊和维岛的“库拉圈

护友谊的方式。他区分了物质交换和非物质交换,对现代交换理论摆脱功利主义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 3、列维—斯特劳斯重申了交换社会关系,同时指出社会交换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模式,还明确了对等交换的原则。三、社会心理的思想来源社会交换理论还受到心理学家的思想的影响,尤其受到,斯金纳思想的影响。他通过对动物的观察发现,一切行为都可以使用“刺激—反应”的公式表示。包括动物和人类都遵循以下原则: 1、在任何特定的场合,有机体走将发出那些能够得到较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2、有机体将重复那已经证明能得到报酬的行为。 3、若目前的刺激与过去要得到奖励的刺激一样,有机体将会重复过去的行为。 4、若目前的行为情景与过去受到奖励的行为情景相似,有机体将重复过去的行为。三、社会心理的思想来源 5、只要行为能够得到奖励,该行为就会重复出现。 6、当以前曾经被奖励的行为在同样或类似的情景中突然被中断奖励时,有机体会表现出某种情绪。 7、有机体从某一特定行为中得到的奖励越多,该行为的奖励的价值就越小,有机体愿意采取替代行为寻求其他奖励。总之,社会交换理论提出的很多命题和观点逐渐被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心理学家等接受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代表人物是霍曼斯(个人角度)、布劳(社会结构过程的交换)和爱默森(应用网络关系技术建立社会交换网络分析)。第二节霍曼斯的行为主义的交换理论一、对功能主义的批判 1、指出了功能主义的理论性不强的问题霍曼斯认为发现和解释共同构成了理论的基本功能。而功能主义仅仅注意到了发现,没有建立解释体系。例如功能主义对社会规范的研究——角色和角色丛的制度的研究,但是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遵守这些社会规范。 2、认为功能主义缺乏对人的研究他认为功能主义集中对各种社会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并描述它们的的功能;忽视对人的研究。个人被简单化为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并履行这种地位赋予的社会角色。二、霍曼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