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难点笔记大全

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难点笔记大全

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难点笔记大全
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难点笔记大全

管理心理学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学习管理心理学,首先要了解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体系结构和学习的目的与方法。

第一节什么是管理心理学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管理心理学以企业中的人作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原因如下:

1、“企业就是人”。

2、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

3、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是企业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中的具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三、管理心理学的体系结构

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心理学是在广义行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心理学中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也是既有联系又区别的。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的学科,它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而组织行为学则是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律性的学科。

第二节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心理学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中国管理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中国式的管理心理学的体系,通过学习起到以下作用:

1、对推进管理现代化的作用

2、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3、对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

第三节怎样学习管理心理学

在学习过程中,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以马克思关于管理二重性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国内和国外经验相结合。做到学能致用,用能生效。

一、要明确管理心理学的两种属性

西方管理心理学一方面具有与生产力、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与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二、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管理心理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1、强调研究人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的作用

2、强调研究人的动机和心理活动规律

3、强调研究企业管理中如何有效地调动人们劳动积机性的途径

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行为

由于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定量法

思考题:

1、什么叫管理心理学?

2、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心理学?

3、管理心理学为什么以人作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4、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之间有何关系?

5、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管理心理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期,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进一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理论起源

一、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管理心理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和现代生产力、科学技术相联系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分不开的。

管理心理学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在工业中的应用,由此产生的工业应用心理学和同期先后出现的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三个分支学科为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提供了素材,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从而使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由必需变为可能。

第二节管理心理学开创阶段

管理心理学的开创阶段是以梅奥德“霍桑实验”及人群关系理论为基础的。他们将人视作“社会人”,将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扩展到人的社会性需要,士气及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为管理心理学奠定了实验的理论基础。

此后,勒温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莫雷诺创建的社会测量学,以及马斯洛创建的需要层次理论都对管理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对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改变了传统管理对人的错误认识,从忽视人的作用而变为重视人的作用。

因此,现代管理由原来的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由原来对“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了“动机激发”的管理:由原来的“独裁式”管理,发展到“参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虽然产生较晚,但是它的出现和开创,得到了西方企业界的重视,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之中。结果对于激励工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缓和紧张的劳资关系、强化资本主义企业管理,都起了不小的作用。在许多国家被广泛地研究、传播与应用。其中美国是世界上管理心理学研究较早、且较发达的国家。

思考题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梅奥的“霍桑实验”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实验他得到了什么新的理论观点?

3、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是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逐级发生的,你认同么?详细说明一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第三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学习管理心理学.必须要具有有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实质、理论和方法是什么,了解什么是人的本质,人的心理和行为等学问。

第一节管理学基础理论

一、管理的实质

管理的实质是经济意义上的管理。是用以指导人们如何有效地管理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过程所有一切活动的。

所谓管理,就是对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的运动进行决策、计划、指挥、监督、组织、核算和调节。

二、管理理论

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等三个阶段。

(一)古典管理理论

这是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又分别由三种理论组成。

1、早期管理理论

该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下半期,即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时期,其主要代表有亚当·斯密,他的代表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他的劳动价值论,特别是关于分工的理论,对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此后,又一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劳动价值论。

2、传统管理理论(又称经验管理)

该理论的特点是,根据企业多年管理实践的经验积累而成的一整套管理理论和方法。可以列出这一理论阶段代表人物且为人们所熟知的有:巴贝奇,他发展了亚当·斯密劳动分工学说;还有艾默生,概括管理效率十二原则;麦尤斯,提出的管理六原则等等。都是一些经验管理的总结。

3 、科学管理理论

该理论的特点就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建立经济管理理论的主要依据,由于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经济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管理理论在这一阶段上,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比较有影响,且又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的代表人物有:泰勒、法约尔、韦伯,以及后来古利克和厄威克。

(二)行为科学理论

这是西方管理理论的第二个阶段。它强调人的行为,认为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才能提高效率。

所谓行为科学,就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率。研究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尤其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

行为科学理论从它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可以大致分成三个时期:

1、早期的人际关系理论

以梅奥“霍桑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为代表,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基础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时期

行为科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需要层次理论,即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

(2)人性管理理论,即研究同企业管理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

(3)群体行为理论,即研究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4)领导行为理论,即研究企业中领导方式的问题。

3、行为科学理论发展新时期

行为科学形成后,已迅速发展到一个不同于形成阶段的新时期,其特点在于:把行为科学与“科学管理理论”

也日益广泛。

(三)现代管理理论

这是西方经济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继行为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管理理论学派,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等等,从而形成了现代管理理论。

三、管理现代化

按照现代化大生产对管理提出的要求,管理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管理思想的现代化

(2)管理组织的高效化

(3)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4)管理技术的计算机化

(5)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6)管理方式的民主化

第二节人为学基础理论

人为学也称人学或行为学,是研究人的哲学,研究人的本质与行为运动规律的学问。

主要研究两方面的内容:①人的本质;②人的行为。这门学问的研究对学习管理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

一、人的本质

探讨人的本质,是学习研究管理心理学的出发点。

(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的这个论断的根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劳动、语言、思维,是人特有的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据,是人的社会属性的重要表现。

2、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3、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存在、传播的具体形式。

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属性的内容是十分复杂的。除此之外,还有民族国家关系、家庭婚姻关系、亲朋师生关系、同事同乡关系、宗教信仰关系等等。

(二)人的本质是一个历史过程

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历史过程,所以不存在永远同一的人的本质。生产劳动是人类产生、存在的基础,生产劳动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发展的基础。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人改变着社会所处的自然界环境,也改变着人的社会环境。

(三)人的本质不是永恒的

人的本质是稳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只是难以变动而已。人类的本质,个人的本质均如此。

二、人的行为

(一)人类行为的概念

行为是人类日常生活所表现的一切动作。人类行为特征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

1、自发的行为

2、有原因的行为

3、有目的的行为

4、持久性的行为

5、可改变的行为

(二)行为的种类

(1)管理行为

(2)政治行为

(3)社会行为

(4)文化行为

(5)战争行为

(三)研究人的行为的目的

人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有以下几方面:

(1)研究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目的在于激发动机,推动行为。

(2)研究人类行为的控制与改造,目的在于保持正确的行为。

(3)研究人与物的配合,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4)研究人与人的协调,目的在于创造一种良好的激励环境。

总之,研究人为学的目的是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第三节心理学基础理论

心理学是管理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我们研究和应用管理心理学做人的工作,预测行为的规律性,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有关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及其规律性。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

(一)心理的含义

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和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

客观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即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是动物心理发展的继续,动物心理的发展为人的心理产生作了生物学上的准备。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心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的特点。

(二)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并不是物质之外的独立实体,而是高度完善的物质组成的人脑的属性。没有头脑的心理活动是不存在的。

(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脑只有在客观现实的作用下,才能产生心理。人的一切心理现象,不论是简单的感觉、知觉,还是复杂的思维、情感等,都可以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源泉。没有人的实践活动就没有人的心理现象。

三、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心理现象的不同形式对现实的动态反映。在19 世纪和20 世纪初期,心理学家把心理过程划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一)认识过程

认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

(二)情感过程

1、情感的一般概念

情感是人脑的机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

2、情感和情绪的分类

按基本表现形态,可将情绪分为:

按社会性内容,可将情感分为:

(l)道德感(2)理智感(3)美感

3、情感的两极性

情感或情绪往往表现为肯定或否定的对立的两极性,在每一对立的情感中间还有许多程度上的差别,表现为多样化的形式。同一件事对同一个人有时会出现两极的对立情感或情绪。对立的两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三)意志过程

1、意志的一般概念

意志也是人脑的机能,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特征

人的意志过程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能够自觉地确立目的

(2)自觉的能动性

(3)意志具有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4)意志具有对心理调节的作用

(5)意志具有坚持的作用

3、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1)意志和认识的关系

离开认识过程,就不会有意志行为。认识不仅影响意志,反之意志也给认识以巨大的影响。所以说没有意志,也就不会有深入的、完全的认识活动。

(2)意志和情感的关系

当某种情感对人的一定行为起推动或支持作用时,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当人们在从事他所不愿做的事情时,情感也可能成为意志的阻力。

认识、情感和意志是密切联系的。心理活动,通常既是认识的,又是情感的,也是意志的。任何意志过程总包含有认识成分和或多或少的情感成分。而认识和情感过程也包含有意志成分,事实上并不存在不与任何认识和情感过程相关联的意志过程。

4、意志行为的结构

意志总是通过一系列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为,是意志行为。研究意志行为,主要是分析行为的心理方面,即心理对行为的调节过程。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思考题:

1、管理及其实质是什么?

2、简述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3、什么是人的行为?行为的特点和种类有哪些?研究行为的目的是什么?

4、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是什么关系?

第四章人的个性

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其中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它是在个体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节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

一、个性的特点

二、个性的形成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虽然生理素质对个性有一定的影响,但个性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塑造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大体都经历儿童时期、学生时期和走向社会三个时期。

三、环境对个性的影响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生活条件的作用和影响是很大的。先天的遗传只是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前提,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后天的环境,特别是社会生活条件的作用。

第二节人的气质

一、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指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二、气质的类型和特征

气质类型的分类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按理智、情绪及意志的强度,可将气质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当然,还有许多中间型,如理智——意志型。

2、按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可将气质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3、按个体的独立性和顺从性,可将气质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三、气质在管理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1、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2、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

3、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4、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情感和行动。

第三节人的性格

一、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个性中的重要心理特征,是区别个性的主要心理标志。性格可以反映人的行为取向,还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动机和态度,所以说性格是行为方式和现实态度的统一体。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一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一定思想、意识、信仰、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

性格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独特性、整体性和持续性。

(二)性格的特征

性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特征,包含着多种多样的性格特征。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三)性格的本质

所谓性格就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性格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每个人的性格,都自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形成这个系统的各种元素都有自己的排列方式和组合方式。

二、性格的发展

性格的发展,是一个有序的、连贯渐进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状况的改变,使人的生活和工作能适应新的环境及其变化。

(一)性格发展的特点

1、内涵的发展

2、发展的连贯性

3、身体衰退早于心理衰退

4、发展曲线

(二)性格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性格的因素虽然很多,但就其形成和发展来说,不外于以下两方面:

1、生理性因素,主要包括遗传、体格与体型、性别。

2、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职业。

(三)性格发展的分期

心理学家对人的发展的分期,多以年龄为划分依据,但所划分的期数和起止年龄,则不完全相同,大致可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

(四)性格发展的过程

不成熟—> 成熟

1、被动—> 主动

2、依赖—> 独立

3、少量的行为—> 能产生多种行为

4、错误而浅薄的兴趣—> 较深与较强的兴趣

5、时间知觉性短—> 时间知觉性较长

6、附属的地位—> 同等或优越的地位

7、不明白自我—> 明白自我,控制自我

第四节人的能力

一、什么是能力

(一)能力的定义

能力是与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通常是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

(二)能力的作用

人的知觉或思维活动是在他所从事各种工作或操作中进行的。为了顺利地、成功地完成这些活动,重要的心理前提是具有多种综合能力。

(三)能力的分类

能力有一般和特殊之分。人在顺利地完成某项任务时,必须同时具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在很多种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等。特殊能力是指出现在某些专业活动中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等。

三、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影响能力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以素质、知识和技能、教育、社会实践、勤奋等对能力的影响最显著。此外,营养状况、个人的爱好、兴趣等,对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的影响。

四、能力与兴趣

一个人的能力发展与兴趣有密切的关系。

五、能力的个别差异

人的能力是有个别差异的,即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是不同的。

第五节性格与能力、气质的关系

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构成个性的心理特征,它们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彼此关联,密不可分的。

一、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1、性格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能力为基础。

2、能力的发展水平受性格特征的影响。

3、优良的性格特点往往能补偿某方面的能力弱点。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气质影响着性格的表现方式,还会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动态。

2、性格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着和改造着气质,从而使之服从于生活实践的需要。

3、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而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

思考题:

1、简述希波克拉特的气质类型学说。

2、什么是气质?如何划分气质类型?

3、如何认识气质在管理实践中的作用?

4、什么是性格?性格特征有哪些?

5、什么是能力?影响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6、性格与气质、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何?

7、性格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第五章人的需要

欲望和需要是人的能动性的源泉和动力。

需要→心理紧张的状态→动机→寻找选择目标→满足需要的活动→需要满足,紧张消除→产生新的需要。这是人的需要与行为的一个客观规律。

第一节人的欲望

一、欲望的概念

所谓欲望,是指人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的一种反映形式。或者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尚未达到要求的一种表现形式。形成欲望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缺乏;二是期待。

二、欲望的种类

欲望的种类很多,大体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1)以属性分:可分为物质的欲望和精神的欲望;

(2)以时效分:可以分为将来的欲望和现在的欲望;

(3)以弹性分:可以分为弹性极小的欲望和弹性极大的欲望;

(4)以个体需要分:可分为生存欲望、发展欲望、荣誉欲望等。

三、欲望的特性

1、欲望的无限性

2、欲望的关联性

4、欲望的竞争性

第二节人的需要

一、什么是需要

(一)需要的含义

所谓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

(二)需要的产生

人的本能→内部↘

刺激→需要

客观环境→外部↗

需要是在各种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但各种刺激又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内部刺激受一定的年龄、生理等特点的制约,外部刺激则受环境的制约。由于刺激的不同,产生的需要也就不同。

(三)需要的特点

1、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结合

2、劳动创造与满足需要结合

3、人的需要与发展生产结合

4、人的需要取决于社会生活条件

(四)需要的分类

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三类

1、从人们需要的性质来说,可以分为生理上的需要与心理上的需要。

2、从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来说,可以分为远的间接需要与近的直接需要。

3、从人们需要的范围来说,可以分为社会成员个人的需要和社会成员的共同的需要。

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关系复杂,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处理,通常可分为4种情况:(l)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是一致的,或者说是相应的。

(2)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之间,部分一致,部分不一致。

(3)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没有直接联系。

(4)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冲突。

二、需要的层次

(一)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需要层次的论述表征为一个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其过程中呈现出如下阶段性。

1、提出人的第一层需要理论。

2、恩格斯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的需要理论。

3、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需要层次。

(二)西方的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归纳为五类,即为人的五类基本需要。

(l)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社交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1)这五种需要是从低到高,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一个层次的需要相对地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

(3)同一时期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要是占支配地位的。

(4)需要满足了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马斯洛需要理论也有其两重性,作为科学,它是一种激励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共同规律。但是,他的研究是在西方社会条件下进行的,研究结果也更多的是反映在西方社会里人们这方面的事实,有一定的局限性。

2、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

麦克利兰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三种: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情谊需要。

他认为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把个人的成就看得比报酬更重要,报酬只是衡量自己进步和成就大小的一种工具。

他认为高度成就需要是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的,这种人对于企业和国家都很重要。

三、满足需要

(一)满足需要的目的与原则

马克思主义把满足人的需要看成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目的的本身。

满足需要必须遵循几个原则,对我国来说有以下几点:

(1)首先要考虑中国是一个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

(2)要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出发。

(3)满足需要的程度必须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满足需要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满足职工需要的途径

一般地说,满足需要有两条途径:

1、职务以外需要的满足,这种满足不是工作本身获得的,而是工作以后获得的。

2、职务之内需要的满足,是指在进行工作的同时就能得到某种满足。这种满足,主要是指工作环境本身。

(三)满足职工需要的方法

人的需要很复杂,要解决好不容易。根据实践经验,一般采取以下方法:

1、从调查研究入手,调查研究是解决好职工需要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和前提。

2、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进行综合分析。

第三节人的动机

一、行为产生的动机和模式

1、动机的概念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个人需要的满足)的过程。

2、动机的来源

动机是促使个人产生行为的原因,而动机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内在条件(需要),一是外在条件(刺激)。

3、行为的模式

行为的基本模式:

刺激→个人需要(欲望)→行为目标

二、行为动机的种类

动机的种类很多,一般可以分为:

1、生理性动机

2、心理性动机

对个人动机的模式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的因素,有以下三种:

(1)嗜好与兴趣

(2)价值观

(3)期望值

三、行为动机的测量方法

行为的产生与维持都靠动机,其测定的方法通常有下列几种:

1、观察法

2、自陈法

(1)问卷法(2)选择法(3)面谈法

3、投射法

思考题:

1、什么是欲望?欲望的特性有哪些?

2、什么是需要?需要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如何正确评价该理论?

4、如何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正确处理职工的需要问题?

5、什么是动机?影响个人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第六章人的挫折

在心理学上,挫折是指一种情绪状态,指挫败、阻挠、失意之意。研究挫折理论,对改变人的行为,提高人的积极性是很有意义的。

第一节什么是挫折

一、挫折的意义

心理学上将挫折解释为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二、挫折的差异性

挫折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对某人构成挫折的情况,对另一个人并不一定成为挫折。

三、挫折的产生

(一)产生挫折的因素

1、外在因素,又可分为实质环境与社会环境。

2、内在因素,包括个人的生理条件与动机的冲突。

(二)挫折特征

1、竞争与合作的冲突

2、满足欲望与抑制欲望的冲突

3、自由与现实的冲突

(三)挫折的组织原因

造成挫折的原因除了一般因素外,还有以下几种属于组织特有的重要原因:

1、组织的管理方式

2、组织内的人群关系

3、工作性质

4、工作环境

(四)挫折容忍力

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即受到挫折时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叫做挫折容忍力。挫折容忍力的高低,受以下三种因素的影响:

1、生理条件

2、过去的经验与学习

3、对挫折的知觉判断

第二节挫折行为

一、情绪上的反应

一个人受到挫折后,其原因不论是属于外在因素还是内在因素,在情绪上可能产生以下几种反应:

1、愤怒的攻击,包括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

2、不安

3、冷漠

4、退化

二、防卫的方式

个人为了减轻或避免挫折可能带来的不愉快与痛苦,在生活经验中学会某些适应挫折情况的方式,因为这些适应方式在性质上是防卫性的,所以称为防卫方式。

防卫方式的目的在防止或减轻挫折可能引起的焦虑,并非真正解决挫折问题,常见的有下列几种:1、合理化作用

2、逃避作用

3、压抑作用

4、代替作用

5、表同作用

6、投射作用

7、反向作用

三、环境的不良适应

个人的思想、性格、行为习惯与其生活环境中所要求的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等相符合时即为良好的适应,不相符合时就叫不良适应,有攻击、退化、冷漠和固执四种表现。

第三节挫折与管理

一、预防挫折

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预防挫折:

1、消除产生挫折的原因

2、改善人群关系

3、改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

二、正确对待受挫折人

研究挫折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最终目的在于找出对待受挫折人的有效方式方法。一般采用下列几种方式方法:

1、采取宽容的态度

2、提高认识,分清是非

3、改变环境

4、精神发泄法

思考题:

1、什么是挫折?产生挫折的原因有哪些?

3、挫折的防卫方式有哪些?

4、预防挫折的方法有哪些?

第七章人的期望

期望与人的需要和价值观,与客观存在着的目标相联系,需要→期望→目标。研究期望理论对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有着明显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期望理论

一、什么是期望

(一)期望的概念

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的产生和形成又是有条件的,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二)期望心理的产生

期望心理的产生,一般都与目标、目标价值及可行性比较相联系。其中目标及目标价值是外在因素,可行性比较是内在因素。

当外在因素作用于人的大脑,经过内在因素的作用,出现能力及经验接近或大于客观要求时,期望心理便会产生。

(三)期望心理特征

期望心理一经形成,不仅带有普通心理特征,还有着区别于其他心理现象的特征:

1、表现一定的期望概率。

2、表现一定的行为动力。

3、期望心理伴随客观环境及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二、期望理论

(一)期望理论的内容

期望理论是一种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并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到最终的奖酬目标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人们有需要,又有达到目标的可能时,积极性才能高。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

其中,激励水平是指为达到高绩效而做的努力程度。期望值是指主观上估计达到目标,得到奖酬的可能性。效价是指人们在主观上认为这奖酬的价值大小。

(三)期望理论的发展

期望理论提出以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新发展:

1、区别了两种效价。

2、区别了两种期望值。

3、考虑其他与工作有关的变量对本理论的主要变量可能有影响。

4、包括与工作有关的满足变量。

三、期望理论在管理上的应用

期望理论在管理上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树立目标,激发期望心理

(二)运用期望值调动积极性

(三)把人的期望方向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

第二节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评价在心目中有轻重主次之分,这就构成了个人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期望、态度和行为的心理基础。

(二)价值观的形成与来源

人的价值观决定于世界观,是从出生起,在家庭和社会中积累形成的。父母、老师、朋友、电视、报纸、书刊、互联网等都是形成价值观的来源。

(三)价值观的分类

行为科学家格雷夫斯把错综复杂的价值观进行了归类,最后概括出以下七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反应型、部落型、自我中心型、坚持己见型、玩弄权术型、社交中心型和存在主义型。

二、价值观的作用

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行为,还影响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进而还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经营管理价值观

经营管理价值观是对经营管理好坏的总看法和总评价,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

企业经营管理价值观主要有最大利润价值观、企业价值最大化价值观、企业价值一一社会效益最优价值观。

为实现经营管理现代化,管理者还要树立以下现代经营管理观念:

1、战略观念

2、市场观念

3、变革观念

4、竞争观念

5、服务观念

6、专业观念

7、素质观念

8、开发观念

9、质量观念

10、信息观念

第三节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种过程型的激励理论。它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励人们的动机,指导人的行为,使个人的需要、期望与企业的目标挂钩,以调动人的积极性。

一、什么是目标

(一)目标的含义

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所要达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期望标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所期望达到的成就和结果。

(二)目标与动机

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动机、指导行为,这方面着重注意以下三点:

1、目标必须与需要和动机结合

2、无论设置个人还是团体目标,要让职工本人参与。

3、当目标不能实现时,要善于引导,避免导致非理智的破坏行为。

(三)目标与行为

动机支配行为,促使人们向一定的目标努力,从而形成各种目标行为。

二、目标管理法

目标管理,亦称目标管理法,实质上是一种管理上的激励技术,也是职工参与管理的形式之一。

(一)目标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目标管理是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德鲁克首先提出的,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后,经许多管理学家的不断探索和完善,以及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丰富并发展了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思想,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目标管理方法。

(二)目标管理的内容

目标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目标,一般是指企业的总体目标。它的基本内容指的是企业经营活动、生产发展、经济效益,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对职工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目标。

目标是定量化的实体,由项目和数值组成,前者牵涉到目标项目的选择,而后者则关系到目标值的确定。

(三)目标管理的过程

目标管理的整个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目标的制定阶段

2、目标的实施阶段

3、目标成果的评价阶段

三、目标管理的作用

目标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集中企业每个职工的力量,保证完成企业的各项任务。

2、能创造一个培养各级管理人员真正领导能力的管理环境。

3、能迅速提高每一个职工的工作能力。

4、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目标管理之所以能极大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要经验和做法是:

1、坚持职工参与制定目标

2、坚持个人目标与总目标结合

3、坚持激发职工达到目标的责任感

4、坚持“目标一权利”的原则

5、坚持自我评价

思考题:

1、什么是期望?期望心理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2、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如何在管理中应用期望理论?

4、目标管理过程分为哪些阶段?

5、目标管理有哪些作用?

第八章人性管理

管理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对人性的认识问题。研究这个问题是搞好企业管理的重要前提。

第一节人性管理思想

一、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

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实际上是指管理者对职工需要和劳动态度的看法,它不同于哲学意义上的人性论。

二、人性的假设

西方管理心理学者认为,从传统管理到管理心理学,实际上存在四种对人性的假设: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

(一)“经济人”

这是早期的管理思想。它认为在企业里人的行为主要目的是追求自身的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泰勒称之为“经济人”。

(二)“社会人”

美国管理学家梅奥基于霍桑试验的积极成果提出“社会人”的概念。“社会人”的观点,比之“经济人”的观点,无疑是一大进步。它强调了人的社会性需求,突出了人际关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三)“自动人”

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的。“自动人”是“社会人”的发展。“自动人”观点认为,人除了有社会需求外,还有一种想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潜力的欲望。

(四)“复杂人”

“复杂人”的观点是:人不只是单纯的“经济人”,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人”,更不可能是纯粹的“自动人”,而应该是因时、因地、因各种情况采取适当反映的“复杂人”。

第二节个性差异管理

一、个性差异管理的必要性

个性差异,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稳定的特征上的差异。它不仅表现在经验和能力上,而且还表现在某种情绪因素上,对组织有利也有弊。所以,对个性存在差异性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二、自我认识与管理

自我认识决定个人行为的基本形态和生活态度,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有两个层面:

1、个体内部意识的自我

2、呈现于外部世界的自我

(一)自我概念的意义

所谓自我概念,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个体的自我观。自我概念包括三个构成要素: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

(二)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概念是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与他人交互作用的结果发展所形成的。

三、组织对个性差异的管理

(一)差异的测定

测定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体格检查

2、智力测验

3、性向测验

4、成就测验

5、性格测验

6、成绩考核

(二)差异的管理

2、如果由于团体内的个人差异而产生矛盾和冲突,通常采用三种不同的管理策略,或分而治之、或压制、或疏导。

第三节人的行为改变

一、人的行为改变过程

(一)行为改变的层次

(1)知识的改变;

(2)态度的改变;

(3)个人行为的改变;

(4)团体或组织行为的改变

(二)改变的周期

改变的周期可以分两种情况:

1、参与性的改变周期

2、强迫性的改变周期

(三)改变的程序

克特·勒温提出了改变程序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解冻期、改变期和冻结期。

二、学习对行为改变的影响

(一)学习的意义

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能保存和运用过去的经验,并能用以改变当前的行为,这种因为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改变,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学习。

(二)人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特征

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类能学习很多东西。

2、人类对外界刺激的知觉是经过选择的。

3、人类的学习,除了谋得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外,也可能学到错误的方法。

4、学习必须要有动机,才能收到效果。

5、人们遇到问题时,先运用学得的各种符号及抽象概念等,来代替问题中的事物及其关系,以寻求可能解决的途径,是为思考。

6、人们解决问题时,所采纳的方法并非客观上最完美的解决方法,而是自以为最满意的方法。

(三)学习曲线

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学习的成果常随练习次数的增多与时间的经过而有所变化,若将此种关系画成曲线,即成为学习曲线。

从学习曲线上通常可能发现的现象有下列几种:先慢后快、先快后慢、高原现象、开头与最后冲刺和学习极限。

三、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态度,一般是指个人对所处环境中各种人物和事物的认识,评价及其倾向性。态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一)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态度是在后天经过学习而形成的。一般认为,以下因素可影响态度的发展及态度的最后模式:

1、需要的影响

2、知识的影响

4、个人性格的影响

5、其他

(二)态度的改变

一般可分以下两种情况:

1、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

2、以新的态度取代旧的态度

(三)态度的作用

1、态度的习惯性

2、态度的忍耐力

3、态度对学习的影响

4、态度的隐藏性

思考题:

1、有哪几种主要的人性假设?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什么是个性差异?组织如何正确对待个性差异?

3、人类学习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4、态度对于人的行为有哪些作用?

第九章激励行为

激励是管理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作为领导管理者,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就更加需要激励全体成员,以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一节什么是激励

一、激励的概念

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也可说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

第二节激励的过程与因素

一、激励的原则和过程

(一)激励的原则

对职工的激励一般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组织目标的设置与满足职工的需要尽量一致。

2、组织的行政管理政策、规章制度,要有利于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要有良好的管理方式,实行参与制、民主管理、授权管理。

4、建立良好的人群关系。

5、形成良好的风气。

6、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和工作环境。

(二)激励的方式

激励的方式主要有外在的激励方式和内在的激励方式两种。

(三)激励的程序

1、了解需要

3、利益兼顾

4、目标协调

二、激励效果的影响因素

人能接受各种激励,包括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激励效果,一方面受其个体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其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两个变数是影响激励效果的决定因素。

三、激励的手段和效果分析

(一)激励效果的分析

激励效果的大小,与激发的力量有密切的关系,而激发力量等于目标价值与期望概率的乘积。

这是一个期望值模式,它说明积极性被调动的程度与各种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有关。

目标价值表示这一目标对某人来说需要到什么程度。期望概率是指达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

目标价值的确定与人的思想境界有关,也与当时所处的环境、地点、时间等条件有关。期望概率则多由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确定。

(二)个人行为激励的手段

1、分析职工工作情绪因素

2、采取各种有效的管理制度

3、开展以工作成效为中心的评比和竞赛

第三节激励强化方法

一、强化的概念

强化是指通过外力来干预某种刺激与行为的联系,可分“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正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给予肯定或奖励,使该行为巩固、保持;负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给予否定或惩罚,使它减弱、消退。

二、强化的方法

运用强化作为手段,来达到预定的行为结果,可采用以下方法:

1、设置鼓舞人心的目标

2、采用渐近法

3、信息及时反馈

4、个人需要的满足

三、强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般来说,把正、负强化的理论运用于企业管理之中,往往表现为对职工的奖励与惩罚。对正确的行为,应给予奖励。相反,不正确的行为造成了失误,要酌情给予惩罚。奖励是正强化,惩罚就是负强化,这两种强化在行为控制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思考题:

1、什么是激励?激励有哪些主要作用?

2、激励要遵循哪些原则?

3、个人行为激励的手段主要有哪些?

4、什么是强化?强化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第十章组织行为

第一节组织的意义与作用

一、组织的概念

车丽萍《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含义 1.定义 广义的管理不仅包括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狭义的管理仅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管理一般是指狭义的组织内的管理。因此,可以把管理界定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特征 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避开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人的活动,即通过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②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经验被记忆在人脑中,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再现出来,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 ③思维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指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⑤言语是指将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的过程。

管理心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1、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一、管理心理学的定义: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 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满足员工需要,充分 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 生产与技术系统 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市场营销与公关系统 财务经济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系统 研究与发展系统 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包括输入、转换与输出过程。 三、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1、突出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思想、机制与方法。 根据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规律、行为规律;运用动机与激励、竞争与压力、规范与约束、保证与保障、选择与培养、组织与团队环境影响等形成与建立有效的人本管理机制;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改善人际关系等方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和管理效率。(主观能动性、生命的价值、生存的需要、团队意识、个人素质)2、在面临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智力资本转化的过程中,智力资本作为企业组织的重要资 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代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理念,发挥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3、组织结构资本与人力资本是紧密联系并相互作用的。 强调员工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强调其主体地位。依靠员工个人、团体、组织和领导行为来实现企业目标。 4、关系资本(市场资本)作用的发挥,必须以人力资本为核心与结构资本形成良好的互动 关系。 内部人际关系、市场与公共关系、团队心理气氛、组织形象、文化建设。 2、管理心理学的内容范围 (一)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基本理论,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关于个体心理研究(核心) 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核心是激励及核心创造力问题,即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他涉及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等;同时还涉及人的认识差异、能力差异、个性差异等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战略管理期末考试试卷A及参考答案

上海交通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考研-真题-课件 大学-管理学-考研-真题-课件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考研-真题-课件 上海交通大学战略管理期末考试试卷A及参考答案 2010-03-08 16:24:01 来源:大学历年考试试题浏览:3001次 战略管理试卷(A卷) 一、简述题:(共50分) 1、战略管理最终的目的是什么?(10分) 参考答案:战略管理最终的目的是价值最大化,战略必须能为带来价值的提升,否则这样的战略就是一种伪战略。价值由收益性、成长性和风险三个要素构成,也就是说战略管理要处理好企业收益性、成长性和风险三者的关系,以实现价值最大化。 2、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分别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什么问题?(10分) 参考答案:公司层战略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即业务组合问题。具体而言,它要明确企业的战略发展态势(是进、退还是守的发展态势)、是多元化经营还是单一经营、采取什么样的多元化、业务间如何进行协同。 业务层战略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即通过什么(价格还是差异化)来参加市场竞争。它要确定竞争战略手段、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等问题。 职能层战略解决企业各职能如何配合实施企业战略意图(哲学、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的问题。 3、公司层战略中的多元化战略的基本假设、目的是什么?(10分) 参考答案:多元战略的基本假设是公司的主业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或者是主业业务波性太大,风险过大。在主业还有足够的成长空间时,集中经营应更有效率。多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二是规避业务风险。 4、在战略决策中,如何理解和处理好“避短”与“补短”的关系? 参考答案:“避短”与“补短”决策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是要分析企业某一“短”是否可避,若可避,采取避短的决策风险较小。若不可避,则还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补短的意愿,补短成功的概率=f(补短的心理张力/补短的难度),意愿越强烈,越可采取补短的决策,否则不应盲目补短,避免因无法承受补短过程的困难而崩溃;二是这一短是禀赋型的、还是非禀赋型的,即是不是可补的问题,若是禀赋型的短,则宜采取避短或弃短的决策。 5、战略管理几个层次的问题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10分) 参考答案:战略管理共分六个层次:企业哲学、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战略基石、战略风险、职能层战略。企业哲学是最深层的问题,它决定了其它战略管理问题,公司层战略决定了业务层战略的具体形式,公司层战略与业务层战略共同决定了战略基石,战略基石决定了战略风险,而战略基石与战略风险共同决定了职能层战略,职能活动围绕着充实战略基石、规避战略风险而展开的。 二、分析题:(20分)

战略管理期末考试试卷A卷

战略管理期末考试卷A卷 一、名词解释 1、战略 2、企业使命 3、价值链分析 4、差异化战略 5、行业生命周期 6、战略联盟 二、问答题 1、简述持续竞争优势的条件? 2、如何理解PEST分析模型? 3、简述建立IFE矩阵的步骤? 4、总体战略的类型? 5、简述企业并购的动因? 6、虚拟经营可采用哪几种运作形式? 三、论述题 1、如何运用SWOT分析法对企业战略进行分析? 2、论述混合多元化经营的竞争优势? 3、谈谈你对“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的看法与理解?

四、计算题 某公司拟改进一车间,建成投产后的产品售价55元/件,在成本方面,固定费用为66,000元,单位产品变动费用为28元。求其盈亏平衡点,若要达到52,000元,则生产并销售多少件产品? 五、案例题 海滨宾馆位于海滨城市一个度假村内,几十年来,一直以精美的海鲜和良好的设施著称。海滨宾馆近年来业务没有扩展,利润在下降。宾馆建筑已经出现衰老迹象。宾馆有24间客房,一间能容纳60人的餐厅,一间供80人的会议室,一间面对大海的酒吧。宾馆配套有两个娱乐场和一个儿童娱乐场。 财务方面,上一年度宾馆营业额仅为560万元。就其客房数字而言,这个数字表明收益平平。与同行旅馆业相比,海滨宾馆的营业额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海滨宾馆%旅馆业% 食品49 41 住房16 21 饮料28 33 其他 4 5 100%100% 很显然,食品是海滨宾馆的强项。许多附近旅馆的游客也到海滨宾馆就餐,许多常客来自远离10公里外的城市。

度假村除了海滨宾馆还有两家宾馆。这两家宾馆很新,规模也比海滨宾馆大,经营效益很好。 青岛周围地区气候温和,从5-10月是旅游旺季。海滨宾馆终年营业,但每年的11月到4月期间很少有旅客住在宾馆。 问题: (1)影响海滨宾馆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2)海滨宾馆可以考虑采取什么战略来应对张经理面临的状况? (3)如何开展该战略?

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得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过程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 二、心理学得研究领域 理论研究: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三、心理学得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测验法 (三、)实验法 (四、)调查法 四、心理学得前世今生 今日心理学得两大热点:认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五、心理得实质 △心理就是脑得机能,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能动得反映。 (一)、脑就是心理得器官,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1、(生理学、临床学)脑损伤影响与之相应得心理机能; 2、(生物演化)心理活动水平与脑得发展水平呈正比; 3、(个体生长发育)脑得发育成熟程度影响到人心理发展水平。 (二)、客观现实就是心理活动得源泉与内容 1、脑作为心理器官,不会自己发展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人才会产生心理。 2、人得心理活动得一切内容都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 3、客观现实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生活对人得心理发展有更为重要得影响。 (三)、心理对客观现实得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1、心理反应具有主观性 2、心理反应具有能动性 3、心理反应既受自然规律制约,又受到道德规范制约 (四)、心理学在实践中发展 1、通过实践活动使客观现实真正作用于大脑,导致相应心理活动得发生与发展 2、实践检验人对客观现实得反映 作业: 1、心理学研究得对象就是什么?心理现象有哪些方面? 答案:(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得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得心理也研究人得心理,而以人得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与社会心理。 (2)人得个体心理现象得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与动机、能力与人格。 2、用事实说明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答案:(1)人得心理就是在与客观现实接触中才产生得,离开了客观现实就没有人得心理。(2)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得能动得反映,不同得人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会有不同得反映。3、怎样理解人得心理就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得主观反映。 答案:人得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主要就是社会现实。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映象。人得心理就其反映内容来说,就是客观得;就其反映形式如感知、思维、情绪、意志来说却就是主观得,就是对客观得主观映象。 4、实验法得优缺点各有哪些?

管理心理学--学习笔记

管理心理学学习笔记: 1.心理由哪几部分构成? 人的心理基础分为生理基础和社会基础,其中的自然属性指的是由神经元构成神经系统进而形成一个人的中枢系统;其中的社会基础指的是社会属性,它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社会影响决定着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属性影响和制约着自然属性。 答案要点:心理构成包括三部分内容:动力系统、指向系统和特征系统,动力系统和指向系统属于个性倾向性特征, 特征系统属于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个性倾向性特征包括个人的动机、需要、认知、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内容;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气质的概念与类型及各类气质的行为特征。能力的概念和能 力差异与类型。性格的概念、性格差异与类型。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个性倾向性的不同,其次是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上的差异。 2.如何评价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模式? "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X 理论曾风行于20 世纪初到30 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这种理论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 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这对我国目前 的管理实践,有一定借鉴作用.但"经济人"假设及X 理论,也有很大局限性. 1、"经济人" 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这 是20 世纪初个人主义价值观点统治思想的反映,泰勒从企业家与工人都有的营利心来录求提高效率的根源, 把人看成机器.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相对立的. 2、"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式,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 性、创造性与责任心.他们认为由于人是天性懒惰的,因此必须用强迫、控制、奖励与惩罚等措施, 以便促使 他们达到组织目标. 3、"经济"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 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 答案要点: “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X 理论曾风行于20 世纪初到30 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这种理论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这对我国目前的管理实践,有一定借鉴作用。但“经济人”假设及X 理论,也有很大局限性。 (1)“经济人”假设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这是20 世纪初个人主 义价值观点统治思想的反映,泰勒从企业家与工人都有的营利心来录求提高效率的根源,把人看成机器。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相对立的。 (2)“经济人”假设把人当做机器的附属品,而忽略了人类的精神需要,如情感需要、尊重的需要等。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他们认为由于人是天性懒惰的,因此必须用强迫、控制、奖励与惩罚等措施,以便促使他们达到组织目标。 (3)“经济人”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 3.如何评价社会人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模式? 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和企业劳资关系的紧张,使得管理者开始重新认识"人性" 问 题. 从" 经济人"的假设到" 社会人"的假设;从以工作任务中心的管理到以职工为中心的管理无疑是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上进了一步.资本家实行参与管理,满足工人一些需要,在企业中确实起到了缓和劳资矛盾的效果. 在这方面,西方尤其是许多企业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尽管如此,"社会人"假设也存在不可摆脱的局限性. 2、假设中的人际关系,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关系、剥削关系,也没涉及到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变,因此它 不能解决资本主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与冲突.如,我们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

企业战略管理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

企业战略管理考试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4分,共20分) 二、1.企业战略 三、2.SWOT分析法 四、3.企业使命 五、4.PEST模型 六、5.战略控制 七、二、判断正误(在正确表述后的括号里划“√”,在错误表述后的括号里划,“×”,每小题1分,共7分) 八、1.战略管理是一种全面的管理过程。( ) 九、2.市场开发战略是由新市场领域和现有产品领域结合而成的一种企业成长战略。( ) 十、3.战略集团是指在企业中同样的战略领域、遵循着相同或类似战略的公司群体。( ) 十一、4.价值链分析的重点在于经营资源活动分析。( ) 十二、5.差异化战略的核心是取得某种对顾客有价值的独特性。( ) 十三、6.市场细分的实质是需求的细分。( ) 十四、7.顾客价值矩阵由世界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福克纳和魁因首先提出。( ) 十五、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十六、1.经典战略理论缺陷之一是忽视了对企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与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 十七、A. 钱德勒 B.安京夫C.波特 D.安德鲁斯 十八、2.市场渗透战略是由现有产品领域与( )组合而成的一种企业成长战略。 十九、A. 新产品 B.新市场C. 现有市场 D.现产品 二十、3. 进入威胁的大小取决于( ). 二十一、A. 进入者的多少 B.退出壁垒的高低C. 产业内竞争的程度 D.现有企业的反映程度 二十二、4.经验认为,速动比率较为合适的比例是( )。 二十三、A.1:1 B.2:1 C.1:2 D.1:3 二十四、5在产品一市场3×3矩阵中,相关产品与相关市场相对应的企业战略类型是( )。二十五、A. 市场渗透 B. 多元化 C. 全方位创新 D. 市场创造 二十六、6.纺织印染厂原来只是将胚布印染成各种颜色的花布供应服装厂,现在纺织印染厂与服装加工厂联合这属于( )。 二十七、A. 前向一体化 B.后向一体化C.横向一体化 D.混合一体化 二十八、7.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在

企业战略管理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企业战略管理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1. 什么是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谋划。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对企业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又是制定各项具体策略和计划的基础。企业战略又是一个以变革为实质内容的概念。 2、企业战略构成要素 经营范围 资源配置 竞争优势 协同作用 3、企业战略包括哪些层次?各层次战略的主要内容是? 企业层战略:1)决定企业整体的业务组合和核心业务 2)根据业务组合和各类业务在组合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基本战略业务单位及对各战略业务单位的资源分配方式和分配次序3)建立战略变革决策机制 业务层战略: 1)决定本业务对实现业务发展应作出的贡献类别和数量,决定

本业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远景,以及本业务活动与企业内其他业务活动的关系,包括需要与企业内其他业务共享的资源和职能。2)决定本业务的涵盖范围,明确业务活动所采用的基本技术类型和技术开发潜力,研究其目标市场的类型、结构、竞争状况和变化趋势 3)确定本战略业务单位内各项职能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4)制定实现业务发展目标的计划,对各计划期和各方面负责的人员及业务活动进程提出明确要求,并根据计划对本战略业务单位的资源进行分配,建立对业务内各项活动资源使用效果的控制和评价机制。 5)协调和平衡本战略业务单位中的各项职能战略 职能层战略:1)明确并满足业务战略成功实施对本职能的具体要求 2)确定本职能活动与其他相关活动的关系,寻求本职能与其他职能可以共享的活动和资源。 3)对本职能的各项具体活动进行组织安排 4)确定本职能的发展方向和资源分配 4、如何理解企业战略管理过程 l 战略分析: 1)明确企业的使命和宗旨

车丽萍著《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含义 1.定义 广义的管理不仅包括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狭义的管理仅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管理一般是指狭义的组织内的管理。因此,可以把管理界定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特征 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避开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人的活动,即通过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②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经验被记忆在人脑中,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再现出来,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 ③思维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指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⑤言语是指将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的过程。

战略管理期末考试笔记

1.商业模式:是管理者整合企业要素,形成的完整的,有独特竞争力的运行系统,是企业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纽带。 2.战略管理者层次和职能: 公司层。公司层管理者包括CEO、其他高级管理者、董事会和公司层职员。CEO是总体管理者的核心,在其他高级主管的协助下,公司层管理者的任务是负责组织的整体战略。这一角色包括定义组织的使命和目标,决定开展哪些业务,在不同的业务间分配资源,制定和实施跨业务的战略,领导整个组织。负责资源的分配和掌握行业进退,还要充当企业战略设计者与企业所有者之间的联系人。保证公司和业务层的战略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是CEO的职能。业务层。业务单位是一个自足的事业部,为某一特定的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业务层的主管总经理,是事业部的负责人,将公司层的知识和意图转换成具体的业务战略。 职能层。职能层管理者负责组织公司或事业部的具体业务的职能或运营。 职能经理的职责范围通常局限于某一具体的组织活动。制定涉及本领域内的职能战略,协助达成业务层和公司层总体管理者的战略目标。 3.产业的生命周期:从产业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经历的时间。 不同周期产业的特点: 萌芽企业:成长较慢,产业的进入壁垒来自掌握技术上的诀窍而不是规模经济所要求的成本或品牌忠诚。竞争主要在于如何更有效地教育顾客,打开分销渠道、完善产品设计。 成长企业。随着产品需求的上升,顾客对产品逐渐熟悉,经验曲线和规模经济的效应令价格下降,分销渠道也变得成熟起来。这一阶段,来自潜在竞争者的威胁最大。高成长同时也以为这新进入者可以很容易被产业吸收而不至于加剧产业内的竞争。产业内的竞争强度不大。有战略意识的公司利用成长阶段相对平和的环境为即将而来的震荡阶段做好准备。 产业震荡。需求接近成熟,绝大多数需求来自产品更新,首次购买者的人数很少。产业内竞争加剧。需求增长速度下降,导致产能过剩。充分利用过剩的产能,企业通常选择降价,结果可能是爆发价格战。 成熟产业。市场充分成熟,需求完全来自产品更新,需求增长缓慢或没有增长。进入壁垒开始提高,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威胁变小,随着需求增长的下降,争夺市场份额竞争开始,导致价格下降。为了生存,企业专注于成本最小化和建立品牌忠诚。成熟产业中较高的进入壁垒为企业提高价格和利润创造了机会。 衰退产业。需求增长变成负数。需求下降导致产能过剩。利用产能,企业开始降价,陷入价格战。 4.-波特五力模型 1)潜在竞争对手进入的风险 2)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强度 3)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4)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5)产业替代性产品的相似度 波特五力模型中的潜在竞争对手进入风险: 1.规模经济 2.品牌忠诚 3.顾客转移成本 4.资本要求 5.绝对成本优势 6.政府管制 潜在竞争对手的进入风险是进入壁垒高度---令进入产业的竞争者付出代价函数。 代价越高,壁垒越高,这一竞争力量越弱。 规模经济,是同降低公司成本结构的大规模生产相关的优势。 规模经济优势的来源: 1)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带来的成本削减; 2)大宗购买原材料和部件的折扣;

《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

《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 很多东西,无论是知识还是生活,在未接触之前,我们都似乎对其有着某些浅显的认知,然而,在深入接触之后,我们才知道当初的自己是多么的无知,然后陷入其中不可自拔。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认为管理心理学就是讲领导是如何管理员工的,也就是所谓的领导心理,或者说还包括了之前接触过的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和组织管理心理,我所知道的仅限于此。然而,翻开目录,我发现管理心理学是一门非常丰富的学科,它不仅包括领导心理、人力资源管理心理、组织管理心理,还涵盖了目标管理心理、信息管理心理、时间管理心理以及环境管理心理。我想,自己之所以对管理心理学有着简单的认识,是因为我对管理的内涵不够了解。那么,到底什么是管理呢?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过:“管理是任务,管理是纪律,但管理也是人。”管理,看似单一的两个字,却有着巨大魅力,它就像一双无形的手左右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首先,管理的主体并不仅仅是企业或组织,也就是我前面浅显的认识,它也包括个体的自我管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管理者,个体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效率所从事的任何活动都是管理活动。其次,管理的客体也是丰富多彩的,它不仅包括个体心理的自我控制与调节,也包括个体和组织对于时间、环境、信息等资源的管理,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信息管理心理、时间管理心理、环境管理心理等。 因此,朱永新写的《管理心理学》这本书给管理下了这样一个定

义:管理是个人或组织为了实现目标,提高自身的效率所进行的活动。由此可见,管理科学有包括两个子系统:个人的自我管理系统和组织的自我管理系统。个人的自我管理系统又包括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及工作管理,组织的自我管理系统又包括家庭管理、医院管理、学校管理、城市管理等等。 充分认识了管理的内涵之后,再转回头看一下管理心理学,什么是管理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有哪些?哪些内容是生活中容易忽略但又有很大的作用的呢?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规律,使个人或组织提高效率的一门科学。看到定义,再结合之前对管理的定义,我们就很荣翻译理解管理心理学了,它主要包括了五个方面:目标管理、人力管理、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和信息管理。人力管理和时间管理之前老师都详细讲过,在这里,我想就自己涉猎未深的几点展开探讨,分别是目标管理心理、环境管理心理以及信息管理心理。 第一,目标管理心理。目标管理是对组织(或个人)活动的全过程实行全面综合管理的科学方法,它是管理者以预先确定最优的最终效果为目标,并通过实施和评价等手段调动和激励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使组织的各项管理都围绕目标的实现而统筹运动。通俗来说,它也就是研究个人或组织如何设计、选择、确定和实现目标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目标管理呢?目标管理有何好处? 其实,在生活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如果没有一个明确可行

战略管理期末考试

《企业战略管理》期末考试题 案例分析题1: 福特公司的战略选择 福特汽车公司鲜明地证明了一个大公司如何向多个战略方向出击。 (一)集中生产单一产品的早期发展战略 在早期,福特公司的发展是通过不断改进它的单一产品——轿车而取得的。在1908年制造的T型轿车比以前所有的车型有相当大的改进。在它生产的第一年,就销售了10 000多辆。1927年,T型轿车开始将市场丢给了它的竞争对手。福特公司又推出了A型轿车,该轿车集中了流行的车体款式和富于变化的颜色。当A型轿车开始失去市场、输给它的竞争对手的时候,在1932年,福特公司又推出了V-8型汽车。6年后,在1938年,Mercury型车成为福特公司发展中档汽车的突破口。 福特汽车公司也能过扩大地区范围进行发展。在1904年,它进入加拿大市场的举动就证明了这一点。也是在它的发展早期,福特公司采用了同心多样化战略,在1917年,开始生产卡车和拖拉机,并且在1922年,收购了林肯汽车公司。 (二)纵向一体化战略 福特汽车公司的多样化生产集团是后向一体化战略的杰出实例。下面介绍福特公司在这一集团中几个部门的作用。 1.塑料生产部门一一供应福特公司百分之三十的塑料需求量和百分之五十的乙烯需求量。 2.福特玻璃生产部门——供给福特北美公司的轿车和卡车所需的全部玻璃,同时也向其他汽车制造商供应玻璃。这个部门也是建筑业。特种玻璃、制镜业和汽车售后市场的主要供应商。 3.电工和燃油处理部门——为福特汽车供应点火器、交流发电机、小型电机、燃油输送器和其他部件。 (三)福特新荷兰有限公司——同心多样化战略 在1917年,福特公司通过生产拖拉机开始了同心多样化战略。福特新荷兰有限公司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拖拉机和农用设备制造商之一,它于1978年1月日成立。福特新荷兰有限公司是由福特公司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第九章团体行为与管理 第一节团体的概述 一、团体的概念 团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 二、团体的特征 团体的主要特征是: ①团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在心理上相互意识到对方; ②团体各成员之间,通过活动与交互作用,在心理和行为上能彼此影响; ③团体各成员在情感上有“我们同属一群体”的感受。 由个体构成团体的基本条件是: 1.团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目的。 2.为了达到和实现团体目标,团体有公允的规范和规则。 3.团体要满足各个成员的归属感。 4.团体有一定的结构,每个成员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 5.团体成员之间有工作、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 三、团体的种类 (一)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 (二)假设团体和实际团体 (三)固定性团体和临时性团体 (四)其他团体分类 四、团体的功能 (一)团体对组织的作用 团体能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来实现组织的总目标,这是正式团体对组织来说最主要的功能。团体是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办法的手段,有利于促进复杂的决策;团体在各部之

间起联络作用,有利于形成“一条龙”流水作业;它也是有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手段。 非正式团体的特点之一是信息传递快,沟通灵敏,管理者可以通过它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改进工作。不仅如此,某些非正式团体对正式团体的工作任务也有积极作用,其对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也是有效的。 (二)团体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1.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使自己和其它成员保持友谊和紧密联系,心理协调,彼此都体会到大家同属某一团体。 2.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认同感。 3.团体对个人能产生强大的支持力量。 4.团体引入竞争机制,能促进成员之间相互竞争与相互激励。 5.团体能融洽并协调人际关系。 6.团体可能满足成员的其它心理需要。 (三)团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 2.社会标准化倾向。 3.社会顾虑倾向。 4.从众行为倾向。 五、团体的结构 1.同质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同质结构。 2.异志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异质结构。 第二节团体的凝聚力、士气和高效率 一、团体的凝聚力 (一)什么是团体的凝聚力 团体的凝聚力即指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 高凝聚力的团体有以下特征:

范逢春_ 管理心理学_ 重点笔记

四川大学考研重点笔记 管理心理学 范逢春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导论 1、管理心理学: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的基本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体系中的人或群体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人际关系以及人的积极性,借以解释、预测和激励组织中的人的行为,以达到提高工效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意义 个体管理心理(知觉与信息加工;能力、技能、个性和工作价值取向;工作激励的内容理论和过程理论;工作态度) 群体管理心理(群体动态发展;群体间动力学;团队管理;群体沟通和协调) 组织管理心理(领导行为与管理决策;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发展和战略管理) 3、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内容是人的一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见课件 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区别:研究的侧重点、理论基础、形成背景 联系: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上的联系。 4、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工业心理学—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关系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管理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未来趋势:组织变革和发展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更加关注国家目标. 5、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相关研究、试验和发展研究)P19 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测验法(罗夏氏、主题统觉)、问卷法、个案法 第二章个体心理的原理 个体认知原理 个体情绪与感觉原理 个体意志原理 1、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首先,它是一种直接反映,其次,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感觉的一般规律: 1)感觉的适应性—指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觉器官的感受性的变化,表现在感受性的提高和降低。 2)感觉对刺激强度的依赖性:感受性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即感觉灵敏程度。感觉阈值是指能引起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值。(E=1/R,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值) 3)感觉的相互作用性—指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以及其他感受器的技能状态对感受性产生的影响.(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意义: 感觉是我们身体安全的保障系统、是我们心理安定的保障系统、 是我们的认知兴趣和探究行为的最初推进器 2、常见的错觉 错觉是指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觉。如视错觉、形重错觉、大小错觉、方位错觉、运动错觉。

(精选)企业战略管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企业战略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1.在《竞争战略》一书中( A)提出了著名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A.波特 B.钱德勒 C.魁因 D.安索夫 2.进入壁垒高和退出壁垒高对产业获利能力影响表现为( C ) A. 稳定的高利润 B. 稳定的低利润 C. 高利润高风险 D. 低利润低风险 3.竞争对手各种行为取向的最根本动因是(A )。 A. 自我假设 B. 现行战略 C. 未来目标 D. 潜在能力 4. 久负盛名的“戴尔直销”模式的实质就是(A )。 A.大规模定制B.直销制 C.代理制D.连销制 5. 企业竞争优势的根基是( B )。 A.财务能力 B.核心竞争力 C.营销能力 D.科技能力 6.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在同行业中是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是:(A ) A. 低成本战略 B. 营销战略 C. 竞争优势战略 D. 差异化战略 7.集中化战略一般有两种变化形势,一种是低成本集中化,另一种是( A ) A差异的集中化 B产品线集中化 C顾客集中化 D地区集中化 8.差异化战略的核心是取得某种对顾客有价值的( D ) A.可靠性 B.信誉性 C.实用性 D.独特性 9.从行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来看,市场销售量基本稳定的阶段属于( C ) A.导入期 B.增长期 C.成熟期 D.衰退期 10.下列哪一项属于动态竞争战略( D ) A.成本领先战略 B.差异化战略 C.集中战略 D.进攻战略 11.IT行业变化快,是一个典型的( C ) A.长周期市场 B.标准周期市场 C.短周期市场 D.不能确定 12.通常企业间市场共性越大,企业间攻击的可能性会( B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13.对于进攻者来说,随着入侵阶段的上升,其退出障碍越高,所以防御行动最好是在( A )A.准进入阶段 B.进入阶段 C.持续阶段 D.后进入阶段 14.理发等个人服务业属于下列哪种属性的行业( D )

战略管理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战略管理和竞争力 2、描述竞争格局,解释全球化和技术变革对竞争格局的影响。 全球经济的出现,以及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变化所导致的全球一体化,是形成当前激烈竞争格局的主要原因。人们常用“超级竞争”一词,来描述竞争格局的现状。在超级竞争条件下,市场稳定性的假设对市场固有的不稳定性和变化取代。全球经济的出现,技术的飞速进步,是导致当前的超级竞争环境和竞争格局的两个主要原因。 全球经济是指商品、服务、人员、技术和观念超越地理界线自由流通。全球化为公司在当前格局下的竞争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总而言之,全球化已经对多个竞争维度提出了更高的业绩评估标准,包括质量,成本,产量,产品上市时间运营效率等,公司能否意识到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全球化给公司带来了潜在的利益,但同时也带来了风险。总的来说,公司在其本国之外经营,因对异国的文化、习俗和法律等不熟悉所存在的风险以及全球经济的风险都被贴上了“异国的责任”的标签。公司需要时间来学习如何在这个全新的市场上进行竞争。另外公司的业绩也会受到大规模全球化进程的影响。 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类:技术扩散和突破性技术、信息时代、不断增加的知识密度。当技术的传播与扩散使得产品同质化时,或许只有新产品的开发速度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技术的扩散速度降低了专利的竞争优势。突破性技术是指能够摧毁原有技术并创造新市场的技术。虽然一项突破性的技术可以创造出一个新的产业,但同时它也会损害原有产业中的公司。原有产业中的公司可以在优势资源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并借助多元化手段来获取新技术。 在目前的竞争格局下,信息技术的成本不断下降,信息的获取更加便利。低价计算机的增加机器通过计算机网络的相互联系,进一步加快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扩散。因此,在全世界,包括新兴经济体,任何公司都可以获得信息技术的潜在竞争力。

东财企业战略管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企业发展战略中采用相关多元化战略是指()。 A: 向与本企业原有产业完全不相关的产业扩张 B: 向具有相关的技术或相关市场的领域扩张 C: 向产业价值链连续的不同阶段方向扩张 D: 向产业价值链相同阶段方向扩张 答案: B 【2】波特教授在1990 年从企业竞争力的微观角度,提出了钻石模型,从四个方面研究产 业集聚。四要素中不包括()。 A: 需求条件 B: 政府政策 C: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 D: 生产要素 答案: B 【3】SWOT分析是()。 A: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设计的一种投资组合分析方法,又称行业吸引力矩阵 B: 把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产品或业务的组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常用来分析企业相关经营业务之间现金流量的平衡问题 C: 研究企业产品、市场扩张方向的基本框架,又称“产品——市场战略组合”矩阵 D: 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 答案: D 【4】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引入的“价值链”的概念,其中“支持活动”是 指()。 A: 生产经营的实质性活动 B: 计划、控制、协调等职能活动 C: 产业的群体活动 D: 用以支持基本活动而且内部之间又相互支持的活动 答案: D 【5】蓝海战略是指()。 A: 立足当前业已存在的行业和市场,采取常规的竞争方式与同行业中的企业展开针锋相对 的竞争的战略 B: 企业通过挖掘内部资源,谋求发展的战略 C: 企业通过购并、战略联盟等形式谋求发展的战略 D: 不局限于现有产业边界,而是极力打破这样的边界条件,通过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开辟并占领新的市场空间的战略 答案: D 【6】产业的发展障碍不包括()。 A: 激烈的竞争 B: 顾客的困惑与等待观望 C: 被替代产品的反应 D: 原材料、零部件、资金与其他供给的不足 答案: A 【7】关于“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以下的表述正确的是()。

《企业战略管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2)

《企业战略管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一) 1.经典战略理论缺陷之一先忽视了对企业之争环境进行分析与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钱德勒 B.安索夫 C.波特 D.魁恩 2.市场渗透战略是由现有产品领域与()组合而成的一种企业成长战略。 A.新产品 B.新市场 C.现有市场 D.现产品3.从战略分析角度看,衰退产业是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产业中产品的销售是持续()的产业。 A.上升 B.下降 C.平稳 D.不定 4.经验认为,速动比率较为合适的比例是()。 A.1:1 B.2:1 C.3:2 D.1:3 5.在产品--市场3×3矩阵中,相关产品与相关市场相对应的企业战略类型是()。 A.市场渗透 B.多元化 C.全方位创新 D.市场创造6.纺织印染厂,原来只是将胚布印染成各种颜色的花布供应服装厂,现在纺织印染帮与服装加工厂联合这属于()。 A.前向一体化 B.后向一体化 C.横向一体化 D.多元化7.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在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在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是()。 A.低成本战略 B.领先战略 C.竞争优势战略 D.差异化战略

8.美国P&G公司二战后推出“汰涤”洗衣粉获得成功,50年代又推出“快乐”牌,洗衣粉,这种品牌战略是()。 A.多族品牌 B.家庭品牌 C.个别品牌 D.多品牌 9.分散化经营单位最适应的经营战略是() A.差异化战略 B.集中化战略 C.成本经营战略 D.市场渗透战略 10.战略与结构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A.组织战略服从于组织结构 B.组织的结构服从于组织战略 C.组织战略与组织结构并列 D.产生共同愿景 11.战略管理理论从发展先后顺序来看,大体经过了以环境为基本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以产业结构下物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现和以()为基础的核心能力理论三个阶段的演变。 A.科学技术 B.资源、知识 C.社会、环境 D.信息、网络 12.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是指()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和程度。 A.行业内 B.区域内 C.产品市场领域内 D.集团内13.具有较高市场增长率和较高的相对市场占有率的业务是()。 A.问号类 B.明星类 C.金牛类 D.瘦狗类 14.动态相乘效果是指企业将来战略能有效使用现在战略运行中产生的()的效果。 A.有形资源 B.无形资源 C.资源配置 D.组织形式15.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是( )。 A.树立正确的战略思想 B.对战略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祝小宁管理心理学笔记

管理心理学笔记 电子科技大学祝小宁 第一讲:01管理之道 人类号称万物之主宰?可是人类为什么能够主宰世界呢?论单个的比较,人类不见得比得过很多动物,那为什么又能够成为万物之主宰呢?关键是人类总是以社会的形式存在的。人要形成社会,就必须要学会管理。管理要遵照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心理、行为。管理心理学研究在社会和组织活动中,人们与环境相互作用,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反应的规律,旨在提高管理效率的科学。 管理可以从两个面去理解它:道和术。 思路决定出路。 管理之道的核心: 管理的思路,体现在管理这个名词上,不外乎两个字:管和理。管——安——配臵资源;(把资源放在合适的位臵上。)就管理分析来说,管理者本身就是一种成本,但是这种成本能够使得别人做的更多更好,产生巨大的增量。(摩西的故事)。理——治——资源治理。不同的资源放在不同的位臵上,会发生不同的关系,继而带来不同的结果。管理就是对组织资源进行有效配臵和处理。 管理核心:目的效应。管理其实是一种手段,手段要服从目的;木桶效应——稀缺,缺一不可;竹竿效应——重要:关键因素。人力资源是社会和组织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利益是去安好人,治好人的重要因素。制度也是一个因素。而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心。人的活动再复杂都受人的内心的支配。因此管理者只有影响到人的内心,才能安好人,治好人。 曾经有人问老子问题:我是管理者,我在上层,就怎么管理得了下面的人?我是领导,我走在前面,怎么就管理的了后面的人呢?老子说,你是管理者,你在上面,就要用你的言语攻克下面人的心。只有攻克了下面人的心,他们才不会觉得你在上面是压迫。否则,你管理的越深,他们就反抗的越激烈,这样你就防不胜防。心不同,体验就完全不同。你是领导,你想走在最前面,你就必须以你的身(行为),去攻克后面人的心。怎样做呢?面对利害的时候,去攻别人的心。遇到利益的时候反而要走到后面去。悖论——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老子说:“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处上不觉压,处前不为害,天下乐推而不厌。”管子在《心术篇》说:心安则国安,心治则国治;安也者心也,治也者心也。自古会管理的人,都是会攻心的人。如果你不知道人心变化趋势,怎么能攻心呢?管理无外乎两手:以后就是宽(——文——张——恩——奖),另一手就是严(武——驰——威——罚)。 《孔子家语》中说: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一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 管理者必须心胸宽大,否则无法安人、攻心。 第一讲:02管理之道——传统管理模式 进入近代以来,由于机器大生产的产生,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更加激烈,能不能再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最大效益,赢得发展,成了企业事关命运的根本性因素。而按过去那种经验式的管理,不能保证企业产生最大的利润。于是乎,管理在演进过程中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