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4.王安石(学案)

4.王安石(学案)

4.王安石(学案)
4.王安石(学案)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一)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

1、“三冗”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分别是怎样形成的?“三冗”给北宋带来了什么后果?形成三冗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根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社会矛盾的激化(内忧外患)

(1)内忧:(统治危机)

①原因:土地兼并,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北宋统治集团的矛盾尖锐化。

②结果:各地农民、士兵起义给北宋统治阶级沉重打击。

(2)外患:(边境危机)

①宋辽之战-------澶渊之盟

北宋对辽采取被动防御的方针,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后来,北宋在澶渊打了败仗,却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②宋夏之战

A时间:1040—1042;宋仁宗

B和约:庆历和议

C内容:宋给夏银两7.2万两,绢15.3万

匹,茶3万斤。

D评价:

积极:暂时维持和平。

消极:反映积弱,加剧积贫。

(二).挽救危机的尝试——庆历新政(1043年)---------揭开了王安石变法的序幕

1.直接原因:夏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

2.目的:革除弊政、维护封建统治

3.人物:范仲淹宋仁宗

4.措施:以整顿吏治为核心

主要内容(了解一下):

1)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

2)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

3)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

4)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5)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5.结果:失败

6.失败原因:⑴改革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他们反对

⑵宋仁宗动摇

7.影响: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

(三)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改革精神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四)、宋神宗的支持

二、变法经过(1069年)

1、目的:摆脱积贫积弱和社会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2、核心内容富国强兵

3、指导思想:依靠天下所有劳力积极开发自然资源,积极开源而不是节流。(“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4、主要措施:

三.评价王安石变法

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一场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而实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2、进步性:

⑴变法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⑵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⑶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3、局限性:

⑴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⑵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四、变法失败原因:

1变法触犯了官僚、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主要原因)

2.思想上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且新法实行过于急进

3.宗在变法的后期开始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4.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根本原因:没有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剥削制度,反而从根本上认可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剥削制度.

五.改革的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够成功。

4、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阻力也有艰险,

因此,改革者要有勇气和胆识,行动要坚决彻底,此外还要注意用人。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材料二: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夷狄骄盛,寇盗横炽”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①夷狄骄盛:辽、西夏对宋进行战争;

②寇盗横炽:农民起义;

③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2)结合材料一,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缓解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士: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学校制度。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

商:均输法、市易法

2.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大都包含着有关土地问题的内容。这些措施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历史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商鞅变化、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解决土地问题的主要措施和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动了封建经济发展。(2分)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加了赋税收人。(2分)王安石变法;方田均税法;抑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赋税收入。(2分)分)

(2)简要分析上述三次改革把土地制度变革作为核心内容的原因。

——原因:国情:中国是农耕为主的国家,自然经济占主体;目的:无论是发展经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还是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都离不开土地制度的调整和变革。(4)

2021人民版选修1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word学案

2021人民版选修1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word 学案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积贫、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缘故;; 2、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缘故和教训; 3、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重点与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关心学生逐步把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利用图表分析教材重点,通过问题探究细化难点。 【知识导学】A级(一)、变法的命运——曲折→废止 反对变法,对变法百般阻止和破坏;王安石提出“”的思想,坚持变法;对变法的态度的变化;做了宰相,废止新法,变法最后失败。 【摸索探究】B级1、阅读P55【学思之窗】,从上述意见,你能看出他们对变法的不同态度吗?什么缘故又不同的看法?宋神宗的态度如何样? (1)文彦博反对变法;王安石主张变法; (2)变法会涉及到许多人的利益,会对他们产生不同的阻碍。阶级不同(或集团利益不同),对变法就会有不同看法和态度。文彦博代表了守旧保守势力,变法必定会危机其自身利益;王安石代表了锐意改革的革新派,主张变法,富国强兵;宋神宗作为最高统治者,期望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巩固统治。 (3)宋神宗支持变法。 C级2、分析变法失败的缘故 ①改革的实质是对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再分配的调剂,并没有从全然上解决封建社会的要紧矛盾;②改革自身缺陷:变法的理念和措施脱离实际(理念违抗经济规律,措施实施时过于激进);③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猛烈反对;④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⑤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坚决 C级3、从王安石身上,你觉得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 (1)不拘泥于传统,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精神;(2)敢于和旧势力斗争的精神;(3)关怀国计民生,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精神。 【知识导学】A级(二)、二、积贫局面的改善

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原则、策略。 2、熟悉其变法举措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3、认识变法的积极影响及失败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知道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⑵通过对王安石具体变法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进一步锻炼分析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对变法内容予以具体细致的分析,加深对变法意义的理解。 ⑵对照教材以及熟悉的其他中国古代变法实例,比较其时代背景、内容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⑴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内容。 ⑵认识变法各项举措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2、难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教学过程: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通过三个探究让学生全面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探究一回忆本专题第一课的内容和本课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从必然性和可能性两方面分析归纳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认识王安石变法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 探究二从背景中总结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探究三阅读下列材料,归纳变法的指导思想。 (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 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宋史·司马光传》思考: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各自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并从论战中反映出变法的什么特点?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自主学习,完成学案,初步掌握王安石变法的的主要内容及积极意义。 2、通过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掌握,加深对变法意义的理解。 变法过程中,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各有不同的反响。请你选择一个角色,设想当时的情境进行体验。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案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学习目标】 1.知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2.能力:科学地认识和评价王安石变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 【学习重难点】 通过材料归纳概括王安石变法每项措施出台的目的、具体内容、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学习过程】 一、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 2、 A 阅读本单元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试从“三冗、两积、内忧、外患”等方面概括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两积:积贫积弱 内忧: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外患:辽和西夏的威胁 B 结合A 题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猬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王安石变法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材料二:就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实际效果,朱熹指出:“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1)材料一反映出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危机? (2)“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具体指的是什么? (3)为什么会导致“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的局面?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后果。回答第(1)问之前,应仔细阅读材料,结合关键词“西戎”“岁币”“徭役日繁”“官吏猬滥”“叛而为寇”等,把握材料的大意,然后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来概括。第(2)问突出识记能力;第(3)问要结合采取的措施带来的消极影响去分析判断。【答案】(1)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①财政困难。②官吏冗滥。③农民负担沉重,反抗不断。④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2)“兵也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军权的措施;“财也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财权的措施,设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负责财政;“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行政权、司法权等措施。(3)北宋过分集权,造成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浩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由此导致北宋的积贫积弱。

新人教版选修1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学案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课标要求】 1、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2.主要内容:归纳王安石在“富国”、“强兵”、“育才”等方面采取的主要变法措施。 3.历史作用:⑴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⑵养育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 【知识疏理】 二、变法目的和性质: 1、时间:1069年。 2、人物:宋神宗、王安石。 3、中心:富国(理财)。 4、目的:,,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5、性质:在不触动的前提下,对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改革。 三、变法措施: (一)富国之法(理财之法) 1、思想和策略: ⑴对社会问题认识:①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而在

于。 ②农民贫困是由于,由于政府把加在农民身上。 ⑵变法的指导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依靠农民积极开发自然资源,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2、具体举措:(商业措施:均输法、市易法。农业措施:青苗法、役免法、农田水利法)

(二)强兵之法

(三)育才之法 1、改革科举制度(王安石认为科举的变更是除旧布新的开端) ⑴内容: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取士,在《》《书》《易》《》《》中选一经。

⑵作用:选拔大量能够的有用人才。(也是目的) 2、改革学校制度 ⑴认识:要统一思想,培养改革派人才在于的变革和发展。(也是目的) ⑵原因:①作为全国最高的学府,长期以来是高官子弟的地方,已徒有虚名。 ②太学被保守派所把持,成为反对变法的。(甚至以“王莽变法”考题攻击王安石) ⑶内容:整顿太学,把改革派编纂的《》《》《》(合称《》) 作为必读教材,也使科举考试的依据。 ⑷作用:使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3、育才之法的影响: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直到仍在太学中流传。 四、改革的结果和认识(短暂的变法) 1、变法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局面 ⑴改变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经济很大发展,国库积蓄够年之用.(理财中哪五个?) ⑵抑制兼并,人民负担减轻:如:

北宋王安石变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宋王安石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年号的作用与“熙宁”年号 年号,除了是用于纪年以外,另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百度百科》 如何理解宋神宗的“熙宁”年号? 材料一: 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餮[tiè]。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韦骧《钱塘集》 依据材料,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所持观点的认识。 材料二: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注:此为宋人话本中诸多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故事之一]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历史时,应如何看待诗歌、话本等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三、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表格 ①富国:“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改变“积贫”局面 ②强兵————改变“积弱”局面 ③取士、育才————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材料三: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部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宋史列传第八十六》 五、作业 材料四:罗斯福执政时,国内发生了经济危机,闻知中国历史上有一套调节物价的方法,有人介绍说是王荆公的新法。……抗战时期,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华访问,在兰州下飞机,即向国府派去的欢迎官员提起王安石来,深表钦佩之忱。 ——钱穆《国史大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为什么重视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与罗斯福新政有哪些相似之处?) 六、课外阅读材料: (一)王安石诗三首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熙宁前后莆田人物及大事摘略

2018-2019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人教版选修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指导意见学习要求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 要内容 1.了解王安石受到重用的原因。 2.理解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3.认识王安石变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 知识点一起用王安石 1.原因 (1)庆历新政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王安石给宋仁宗上《言事书》,提出了变法的设想。 (2)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知识点二措施及内容 类别措施内容 富 国 之 法 农 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需还本付息 农田水利法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公用水渠需“疏通均济” 免役法 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照贫富等第收取 免役钱,雇人服役 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全国土地,按照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商 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均输法 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 采购物资 强 兵 之 法 兵 保甲法政府把农户编为保甲,农闲练兵,维持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将兵法设“将”为军队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将一人 工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 取 士 之 法 士 改革科举废明经诸科,取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 【概念阐释】将兵法

把禁军的厢、军、营、都四级编制改为将、部、队三级编制,在北方各路陆续分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副将各l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 【易错提醒】 1.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复杂尖锐,阶级矛盾、民族问题冲突不断,统治集团内外交困,不得不进行改革,以挽救统治危机。 2.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发展经济、缓和阶级矛盾都服从于维护封建统治这一主要目的。 3.王安石变法“富国”与“富民”政策的不同:“富国”政策主要是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富民”政策主要是使天下百姓丰衣足食。 【结构图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主题王安石变法中的富国之法 [史料研读] 史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史料二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①。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②。” ——司马光《传家集》 1.史料一是对王安石变法中经济措施的评价。

王安石变法背景导学案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课标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理清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表现,分析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 理解改革的必要性; 2、通过自主学习准确说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北宋中期形成 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从而认识到改革迫在眉睫; 3、复述庆历新政的内容,总结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并比较其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加深对 改革背景的理解。 【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学习方法】 采取情景再现、问题探究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识导学】 A级(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激化 激化的原因:、、、 激化的表现: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 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2)民族矛盾激化(见教材资料回放) 原因:;表现:; 【思考探究】 B级1、以往的农民的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两汉、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时,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 【知识导学】 A级(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集中军权:①杯酒释兵权; ②枢密院有,统兵将领有无,互相牵制; ③实行更戍法; 集中行政权: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分行政权、枢密院分军事权、三司分财权)(2)、负面影响 ①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局面; ②,导致财政十分困难,出现局面。 【思考探究】 B级 1、分析三冗产生的原因 冗官原因: 影响: 冗兵原因: 影响: 冗费原因: 影响: C级 2、北宋建国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有何利弊? 利 弊 【知识导学】 A级(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043年) 背景:;目的:; 措施:规定定期考核业绩;严格制度;改革;慎选地方官吏; 减轻徭役、重视农桑;中心措施:; 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思考探究】 B级 1、庆历新政—改革失败的原因 C级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请问:范仲淹“忧”什么?与王安石变法的联系是什么? 【本课小结】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本课小结】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 【当堂检测】 (A级)一、单项选择题 1.北宋“杯酒释兵权”的皇帝是 A.宋太祖B.宋太宗 C.宋仁宗D.宋神宗 2.北宋中期以后,土地大量兼并的最直接影响是 A.农民反抗斗争不断B.大地主、大官僚的出现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一、积贫积弱的北宋(导学案) 【导语分析】 本专题学习中国古代第三次重要变法,即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不同于前两次的是这次变法发生在封建王朝中期,是一次为了克服统治危机的自救改革。结合导语,需明确以下三个方面: 一、宋元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晚唐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混战→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并立→ 南宋与金的对峙→元朝重新统一全国; 二、宋朝时期的历史特征:经济方面:①经济重心南移、改变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 ②商业取得重大突破,打破时空限制、出现最早的纸币;③棉纺织业兴起、棉布开始成为重要衣料;政治方面:①极力强化中央集权、形成三冗、国家积贫积弱;②与辽和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频繁;文化方面:①三大发明取得划时代成就、影响深远;②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重树统治地位;③世俗文学艺术勃兴、诗词戏剧成就斐然。 三、北宋中期的两次改革:宋仁宗任用范仲庵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史称“庆历新政”);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核心。 【学习目标】 1.了解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原因及结果; 2、掌握积北宋中期贫积弱局面的表现及成因; 3.理解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与积贫积弱局面的联系; 4.掌握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失败原因。 【基础梳理】 一、兵虚财乏→形成“三冗”局面、加剧财政危机 1、形成根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造成许多弊端。 原因:①晚唐到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割据和分裂混战,给了北宋统治者深刻教训; ②北宋政权是武将发动兵变而建立,为避免兵变重演、急需加强中央集权。 目的:防止地方割据和分裂; 表现:将地方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全部收归中央; 结果:一方面基本铲除了武将专权和地方割据的基础、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另一方面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种下积贫积弱祸根。 2、弊端表现:形成“三冗”局面 ⑴集中军权造成“冗兵”:①国家每逢灾年就将编入军队(“募兵养兵”赈灾安民);②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______(“强干弱枝”);③在边防大量屯兵以防止_____和____ 的侵扰。上述三种因素造成军队人数激增,形成“冗兵”局面。 其它军事措施:①军事布署上实行“、”(含义:强化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军; 强化京师布防、削弱地方军力);②削弱禁军将领的军权、设枢密院牵制(禁军将领只有统兵权、枢密院掌调兵权);③实行“更戍法”,禁军定期轮换驻防、频繁调动。后果:①造成地方和边防的防务力量薄弱;②造成“兵不识将、”的局面,军队缺乏系统训练、又不利于军事指挥,削弱军队战斗力。 ⑵改革官制造成“冗官”:①“定官不定员”、实行一职____;②“重文轻武”、大大增加的名额;③通过_____授官大量授予官职。上述三个原因导致官员人数激增、官僚机构庞大,形成“冗官”局面;同时官吏因循苟且、相互牵制和推诿,导致效率低下、整治腐败。 ⑶“冗费”加剧财政危机:①“冗官冗兵”导致_____和__ __开支庞大;②大兴土木的费用;③_____开支不断增大;④每年给辽和西夏缴纳“_____”。结果:政府开支浩大、入不敷出,导致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 “三冗”局面产生的根源:北宋初年的措施;从反面说明改革要精兵简政。 二、内忧外患→农民起义与辽夏威胁加剧政治危机和边防危机 1、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含义:“积贫”是指财政困难、国穷民贫;“积弱”是指军队战斗力弱、无力应付边患危机; “积贫”的原因:①主因:宋初加强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导致政府财政困难;②政府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加剧土地兼并,国家税收大量流失;③统治阶级花天酒地、挥霍浪费大量财富;④沉重的赋役和地主的盘剥,造成人民十分贫困,民贫又加剧国穷。 “积弱”的原因:①极力限制武将不利于其发挥军事才能;②更戍法使兵将分离不利于军事指挥;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导致地方和边防防务薄弱;④“募兵”救灾导致的军队素质低下。 根源: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 后果:内不能镇压、外无力抵抗的侵扰,政治危机与边防危机交织。 2、内忧的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原因:⑴政府土地兼并导致农民大量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兼并;②政府的赋役负担沉重;③官僚和豪强变相增加苛捐杂税,拼命压榨农民。 3、外患的加剧:对北方边境的侵扰: ⑴宋辽的战和:①最初宋太宗主动攻辽:目的在于将契丹势力赶到长城以外;②后因攻辽失败转为被动防御;③澶洲之战:1004年辽大举南下攻宋,打到黄河岸边的澶洲;④澶渊之盟:澶洲之战虽然宋军胜利,统治者却以胜求和,订立屈辱的“澶渊之盟”,每年给辽纳“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 ⑵宋夏的战和:西夏对宋曾发动三次大规模军事进攻、北宋屡战屡败;被迫与西夏议和,每年纳“_______”白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 结果:没有解除辽和西夏的威胁、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加剧政府财政危机和人民负担。 三、“庆历新政”昙花一现→揭开改革变法的序幕: 1、背景:①对_____战争的惨败加重了社会危机;②有远见的官僚要求________革新弊政。 2、方案:地主阶级士大夫范仲庵、富弼等上奏《》 3、时间人物:宋仁宗任用为参知政事,实施改革,史称“________”; 4、目的:克服危机、维护封建统治; 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改革; 5、主要内容(中心问题):_________:精简官僚机构、裁汰官员。 6、结果:历时仅就宣告失败,宋仁宗下诏废除新法、罢免革新派。 原因:①触犯保守派官僚贵族利益遭到激烈反对;②变法决心动摇。 (范仲淹被罢官后创作《岳阳楼记》,名言、表达忧国忧民情怀)7、影响:它揭开了北宋____ __、___ ____的序幕。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

课题:北宋王安石变法 【学习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掌握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客观评价王安石变法。 【重点难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自主学习】 一、历史背景 唐(618——907年) 辽(916——1125) 金(1115——1234) 五代十国 (907——960960——1127) 南宋(1127——1276) 1038——1227) 蒙古(1206——1271) 元(1271——1368年) 二、基础梳理 (一)历史背景

(三)结局与评价

【课堂检测】 1.下列各项不属于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表现是 A.政治上官僚机构膨胀 B.经济上财政入不敷出 C.军事上面临着辽夏的威胁 D.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变法 2.北宋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 D.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 4.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的共同之处是①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②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5.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这表明他认为 A.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在于对人才的态度 B.最高统治者的才能决定国家命运 C.社会治安状况是衡量朝政兴衰的标准 D.改革教育与选官制度是根本大计 6.王安石在变法中始终支持哪一种思想、对扫除重重障碍起了极大的作用 A.利不一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D.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感悟总结】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和掌握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分析其失败原因,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概括、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和整合课程教学资源、通过材料与历史视频和图片,营造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发表看法;通过由易而难的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通过分组讨论、体验表演等方式,促进学生情感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并能独立评判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学习王安石变法,理解和认识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学习改革勇于改革、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实质。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设置、设疑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教师创设情 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生分组讨论、参与互动、体验感受、师生 交流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利用《杨家将》的故事导入,提问为何杨家将经常和边疆民族的战争连绵不断,这些战争的结果如何?为何出现这样的结果?提示: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采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原则布置兵力,造成边患迭起。从而再引入“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局面的教学。 讲授新课: 一、变法的背景:(假设你生活在北宋宋仁宗时期,请分别站在农民、军人、政府官员的立场上分析你的幸福指数有多少) 1、——“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展示让人震惊的几个数字 投影1 北宋官员人数,士兵人数,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宋真宗1万17万24万;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116万;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宋仁宗宋英宗宋真宗91万126万宋英宗宋仁宗宋英宗所出无余剩2408万余贯欠缺1500万余贯 投影2: 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项目宋真宗景德年间 (1004—1007)宋仁宗庆历年间 (1041—1044) 商税 450万贯 1975万贯 酒税 428万贯 1710万贯 盐税 355万贯 715万贯 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 投影3: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四川饥民王小波、李顺聚众起义。王小波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得到贫民的拥护,起义队伍很快壮大,增加至数万人。十二月,王小波身受重伤战死,义军由其妻弟李顺为头领继续斗争。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李顺又善于收用人才,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 投影4: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 问题探究:从以上一组材料中,你感觉当时北宋的统治出现了哪些问题?

人民版历史选修1专题四第二节王安石变法学案设计(无答案)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单元综述】 宋初,为削弱地方权力,采取了一整套集中军权、财权、政权于中央的运行机制,但在北宋中期,出现了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防危机。 面对这种形势,范仲淹主导了庆历新政,但改革昙花一现。其后的王安石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案,创行了新法,大大改变了当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局面,但由于变法的涉及面广、阻力大、变法的措施也不是非常得当,新法最终被废止。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 【学习目标】 掌握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具体内容、结局和历史作用等基本知识。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不同阶层利益的再分配,充满着矛盾和风险,应该学习王安石不畏强权的精神。 [学习重点]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 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对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历史作用的分析;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学习内容】 (一)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 一、历史背景:阅读思考:回忆第一节积贫积弱的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尖锐 A无限制的土地兼并→农民赋税沉重 B 连年战争和频繁的自然灾害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2)民族对立严重——辽和西夏与宋多次发生战争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出现朋党之争 2、积贫积弱局面的局面形成 阅读思考:北宋为何会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呢? (1)积贫局面的形成 “分化事权”(机构重叠) ①官僚机构膨胀 “恩荫”法 授官多 冗 科举取士多②为应付对外战争及稳定社会秩序,经常“荒年募兵” 冗兵 ③对辽和西夏战争,军费高涨,岁币增多 (2)积弱局面的形成 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①集中军 权 实行“更戍法”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兵无常 ②荒年招募流 民当兵,军队素质下降 ③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 思考:你认为北宋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主要原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庆历新政昙花一现 (1)主持:宋仁宗、范仲淹、富弼等 (2)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北宋的统治秩序 (3)中心: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4)主要内容: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重视农桑;减轻徭役等。 (5)结果:失败 (6)影响:社会矛盾没有缓和,积贫积弱局面改变,改革呼声高涨。 4、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实施变法。 二、目的: (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历史人教版选修1导学案第四单元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Word版含答案(1)

预习导航 梁启超说,“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 安石)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 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 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 知识点一起用王安石 1.原因 (1)庆历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又起。 (2)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 (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知识点二富国之法 1.目的: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2.内容 (1)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借贷,这样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2)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工程。 (3)免役法(募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4)市易法: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5)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田亩多少、好坏征税。

(6)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的原则。 自主思考王安石的理财措施分别是针对哪些社会问题提出的? 提示:(1)青苗法是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百姓的高息盘剥提出的。 (2)农田水利法是针对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问题而提出的。 (3)免役法是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而提出的。 (4)市易法和均输法是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而提出的。 (5)方田均税法是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而提出的。 知识点三强兵之法 1.目的: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2.内容 (1)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农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2)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 (3)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领军队。 (4)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 自主思考王安石的强兵之法会产生怎样的改革成效? 提示:(1)保甲法: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但减少了军费的开支,有利于抵御西夏的进攻。 (2)保马法:提高了马匹的数量和质量,节省了政府的开支。 (3)将兵法:有效防范了更戍法带来的弊端,使兵有常将,将能识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4)军器监的设立改善了武器的质量,提高了数量。 总之,王安石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弱局面。 知识点四取士之法 1.目的:选拔和培养人才,为变法制造舆论。 2.内容 (1)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2)整顿太学,设专门学校培养人才。 (3)惟才用人: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员,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

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1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自主预习暫新 一、历史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1 ?“三冗” (1) 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官员数量大增,形成“冗官”二 (2) 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造成“冗兵”问题。 (3)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及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 形成“冗费”。 2 ?“两积” (1) “三冗”问题使国家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冋面的形成。 (2) 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将领无调兵权,导致战斗力降低,形成积弱的局面。 3 ?“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4 ?“拗相公”王安石 (1) 王安石担任地方官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2) 王安石在上书宋仁宗的《言事书》中提出了“变革天下之弊法”的主张。 (3) 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 ------- 思奢”点拨------------- [图解示意]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与危机加深 二、主要内容:核心是富国强兵 1 ?富国之法一一理财措施 (1) 内容 ①青苗法:政府拿岀一定数量的钱或粮食作本,在夏秋两收前以低息贷借给农民,帮助 他们渡过难关。到夏秋两季收成之后,农民再按20%到30%勺利息率归还钱粮。 ②募役法:由州县政府出钱雇人服役,按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 户人家,出的钱越多。

③农田水利法:修复和新建水利设施。 ④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2) 作用:王安石特别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他推行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强兵之法一一整顿军队 (1) “省兵”措施:精减军队,裁汰老弱士兵,归并军营,缩减编制。 (2) 强兵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3) 作用: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 .选才育才之法一一改革科举制和选官制 [课中思考](1)阅读教材P37第一个方框内的这些材料,你对青苗法怎么看? 【提示】青苗法是针对豪强兼并之家利用农民青黄不接之时放高利贷取利而制定的, 其目的自然在于救农户之急,以达到抑制兼并的目的,这一制度的实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了地主豪 强的盘剥。 (2)阅读教材P37第二个方框内的材料,思考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 【提示】保甲法实行主要是能够有效地控制人民,维持治安,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节 省军费开支。 三、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 新法的局限与变质 1 ?变法的局限性 (1) 变法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一开始就遭到强烈的反对。 (2) 王安石变法因执行不善而加重贫苦百姓的负担,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 法的借口。 2 .新法的变质 (1) 1085年,宋神宗去世,新法被逐步废除。 (2) 宋徽宗时,宰相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聚敛钱财,变法原有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三单元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知识点一起用王安石 1.原因 (1)庆历新政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王安石给宋仁宗上《言事书》,提出了变法的设想。 (2)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知识点二措施及内容

, 【概念阐释】将兵法 把禁军的厢、军、营、都四级编制改为将、部、队三级编制,在北方各路陆续分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副将各l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 【易错提醒】 1.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复杂尖锐,阶级矛盾、民族问题冲突不断,统治集团内外交困,不得不进行改革,以挽救统治危机。 2.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发展经济、缓和阶级矛盾都服从于维护封建统治这一主要目的。 3.王安石变法“富国”与“富民”政策的不同:“富国”政策主要是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富民”政策主要是使天下百姓丰衣足食。 【结构图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主题王安石变法中的富国之法 [史料研读] 史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史料二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①。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②。”

第4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第4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课标要求】 ①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②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③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 一.改革的历史背景 1、严重的社会危机 (1)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增设官僚机构-----冗官 扩充军队------冗兵--------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积贫局面养兵养官战争赔款------冗费 分散军权----军队战斗力弱------皇帝------集军权------------ 积弱局面行政效率低下 (2)赋税徭役繁重,自然灾害严重,农民生活困苦, 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3)辽、西夏威胁,民族矛盾激化。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王安石得到宋神宗重用,锐意改革。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变法主要围绕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个方面进行,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巩固训练】 1、阅读下列三段材料: 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二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回答:(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民本 思想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材料二: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质进一步激化。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货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对力日以困穷。”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乘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日知录·宋世风俗》 (1)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中关键问题是什么?对此,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什么?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 参考答案: 1、(1)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材料二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 (2)王安石的“民”侧重指的是农民,他的“关心疾苦”是指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政府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司马光的“民”侧重指的是官僚地主,他的“关心疾苦”实际上是维护官僚地主的眼前利益。 现实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有进步意义。 (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区别是材料三反对的态度更为激烈严厉。 (4)没有区别。因为三人都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2、(1)关键问题:财政危机,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指导思想:以理财为中心,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和节省开支。 具体措施:通过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措施增加财政收入;通过精简军队,缩减编制等减少军费开支,保甲法、保马法也节省了国家的开支。 (2)态度:否定(或认为变法危害甚重)。看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实惠;政治军事实力增强,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

一轮复习:第42讲 王安石变法(学案)

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点一历史背景 1.社会危机四伏 (1)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土地兼并严重,中小农户赋税沉重,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宋初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2.有利条件 (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①内容:整顿吏治,减轻徭役;重视农桑等。 ②结果: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最终失败。 (2)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知识点二变法内容及积贫积弱局面的改善

政治上,取 士之法(培养 变法人才) 改革科举制度 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 设明法科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 才;有利于推动改革;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整顿太学 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 异者直接为官,设专门学校 唯才用人重改革、破成规 知识点三变法的命运 1.斗争 (1)守旧派的反对:他们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 (2)王安石的坚持:坚持“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3)宋神宗的动摇:随着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宋神宗动摇。 2.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漫画历史】王安石变法的阻力 信息提取:左图反映出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不当的问题;右图反映出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图解历史】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