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

一“文化”界说

1、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既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2、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文化。

特征:人类创造;后天获得;民族共有;延续性

3、西汉以后,文与化开始结合成一个整词,其涵义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文明)。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2、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等。

根据视角的不同,还可以将文化结构进一步分类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分为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四层次说: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

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心态文化层可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社会心理是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经由文化专家的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著作、艺术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并跨时空传播。

?根据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可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分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

态,前者包括政治理论、法权观念等,后者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

基层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保持着密切联系,是经济基础的集中体现,但它的产生和发展仍然要经过社会心理这一中间环节起作用;高层意识形态是更高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它与社会存在之间的中介是社会心理和基层意识形态。

文化研究: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术语,“文化研究”特指20世纪50、60年代发轫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尔后逐步扩展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亚洲地区的一种学术思潮与知识传统。迄今为止, 文化研究经历了“文化主义”、“结构主义”、“葛兰西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四个理论范式阶段。

文化研究的对象:

历史经典---当代文化

精英文化---大众文化

主流文化---边缘文化或亚文化

形式主义、象牙塔---权力及运作机制、文化政治

学科---跨学科、超学科、反学科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1、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

2、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3、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理伦理等。

4、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和现实性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的民族自身;二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三是有助于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末来。

2、学习中国文化:一是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二是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三是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警惕文化决定论:因为原因的原因的原因就不是原因了。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也称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地形、地貌、气候等。

中国历史上只有月氏族的主体在公元前2世纪迁到中亚了,其他各民族都没有完全离开过中国。从境外迁入中国的民族是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中国历史上,除汉族以外,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经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蒙古、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秦以后,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国。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惯称为三大阶梯。

中国疆域的基础是在乾隆年间最终确定的。

中国的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注意:前面是先分自然和人文,再从人文中分出经济和社会文化)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有四个方面::

?一是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

?二是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决定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

?三是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以各种形式转化或传递。

?四是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

尽管地理环境提供给人类的条件是有限度的,但只要人类的活动没有超越这一限度,就能够拥有相对无限的活动余地。:

?因为第一它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

?第二它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

?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定,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儒化的程度是不同的;三是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

?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

?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

?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汤因比《历史研究》挑战与应战理论

过量与不足,要适度

中国华侨:东南亚与美国、澳大利亚

?中国内陆外海大河文明农业文明

?西方陆海相间海洋文明商业文明

?血缘关系:先验性与等级性本分、耐心

?利益关系:七月与平等进取、冒险

?群体本位责任感忧患意识集体主义

?个人本位自我实现个人主义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自然经济的起源:

农耕文明源远流长,起源很早。早在四、五千年前,代表新石器文化的仰韵文化、龙山文化,已经从渔猎过渡到农耕生产,已经显示出农耕文明,表明四、五千年前农耕文明已在黄河中游地域开始形成;同时,长江中下游也出现了农业文明,如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遗存和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遗存,都表明这一点。

二、农耕文明的重心南移

农耕文明虽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但黄河中下游农业率先到达较高水平,此地自然也就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自然也就成了封建政权力量相互较量争雄、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的地区)。

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如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农耕区域渐次向南扩展。而秦汉统一后,南北文化易于交流,汉晋以降,北方边患渐多,战乱频繁,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人口由于迁徙及战死的因素而大量减少,生产力大受破坏,而江南战乱较少,相对于北方,它得到较大的发展,生产的巨大潜力开始发挥出来。

三、农耕自然经济体制的特点:

1.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多元化经济成份并存:农耕自然经济并非一种单一型的自然

经济,而是在它的体制下允许多元化的经济成份并存。这些成份互相对立同时又相互依存、补充。

中国南北文化差异

?南矮北高;南瘦北胖;南柔北刚;南细北爽

?南米北面;南甜北咸

?南腔北调;南繁北齐;南老北孔

?南船北马;南床北炕;南拳北腿;南骗北抢

?南轻北重;南经北政;南下北上

?南曲北歌;南戏北剧

1)纵向:

远古村社经济——宋元明清的乡族经济;

奴隶制经济残余残存于封建经济中;

贵族分封制度一度中断,但至明代亦存。

(2)横向:

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

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由来已久。

关于商品经济的特点:

(1)中国的农耕经济并非纯粹的自耕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其中也保留有商品经济一定的余地与比重。

按理,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是对立的,我们不能清楚它在我国产生的确切时间,但可以肯定,当古代中国土地私有化刚刚起步的时候,它就已经悄然出现,并且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2)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是为了补充农耕经济的不足和满足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这种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中国历朝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加强了商品经济的依附性,从而使它的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的变迁而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特点。

第二节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在明清时期(十六、十七世纪以来),西方文明以突飞猛进之势发展,出现了“近代化”运动,而中国却在农耕经济上原地踏步,明中叶始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却倍受挫折,步履蹒跚,出现了迟滞状态。其原因是有:

一、经济体制。根本上讲,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够成熟的特征。由此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顺利发展。

首先,社会经济过早成熟,即与西欧社会相比,许多到西欧中世纪末才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在中国却早已出现,古已有之;

其次,社会经济又不成熟,它未能充分成熟,相反地却加重加大了传统农耕经济的保守性与坚固性。

二、社会矛盾。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中国历代王朝有一种盛衰交替、稳定与战乱(治与乱)互易的周而复始的规律。王朝更替的变化周期与同时期的经济兴衰周期大体同步,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破坏、停滞周而复始。农耕经济生产总量的增长,根本上是以扩大劳动量的投入来实现,而人口增长率会高于物质资料的增长率,人口增长与生产增长的比例会失调,战乱、灾荒等自然社会因素会自发调节其矛盾,使社会经济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循环中而遭受周期性的破坏。

三、上层建筑的箝制与束缚:

上层建筑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同时又严重地阻碍之。

(一)经济剥削:赋税、徭役、兵役、重农抑商。

(二)意识形态的保守、怀古阻碍之。

(三)古代的政治布局的阻碍:

(四)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与国家政策上的平均主义又使先进地区商品经济及新因素发展不起来

第四节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基本特点:

持续性、多元化结构与早熟又不成熟。

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文化的延续力、文化的包容性格、文化的凝重性。

第三章中西婚恋文化比较

任何一个民族的婚姻都包含着爱情、婚姻、生殖这三大要素

第一节婚姻

1.婚姻的基础

西方人:爱情一婚姻一生殖

(个人本位、自主择偶、不稳定)

中国人:生殖一婚姻一爱情

(家族本位、血缘延续、稳定)

挑选对象:

西方首先注重相貌和身材。

中国首先考虑健康和性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国人看来,最不幸、最值得同情的四种人:鳏、寡、孤、独。

中国婚姻礼仪:

《礼记·昏义》: “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

纳采:男方托媒说亲;

问名:问女方的生辰八字,与男方合,以定婚姻的吉凶;

纳吉:如占卜为吉,就把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告诉女方;

纳征:男方将聘礼送到女家;

请期:选择成婚日期;

亲迎: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新娘回男家。

.婚姻的状态

中西方人的婚姻基础必然影响到他们的婚姻状态,不同的婚姻基础必然导致不同的婚姻状态。

西方人的婚姻:是个人的一种权利,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尊重对方的隐私

中国人的婚姻:是家庭的一种义务,水乳交融,化为一体,无分彼此

.补救的方法

中西方的婚姻模式各有其不可克服的弊端,就必然会导致婚姻的变质,出现婚姻变异的补充形式。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和以生育为基础的婚姻都会发生变异。

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海誓山盟和爱的消失都是真实的,补救措施——离婚或情人习俗(保留婚姻)

以生育为基础的婚姻:妻子不能生子,可用纳妄来弥补。还有狎妓和偷情等

在中国婚姻的妻妾结构中,注意两点:

(1)妻妾的地位是不同的,妻是代表着家庭、家族的,而妾主要是为取悦老公,前者是主,后者为辅。妻的角色要求:贤妻、良母佳媳、严妇,任务:辅佐丈夫、教育子女、孝敬公婆、管理家政。妾的角色和任务相对单纯。

(2)选择妻妾的标准也是不同的,选妻要讲究门第、出身、教养、为人处事的圆到通达,而选妄则主要在其容貌、才艺及性感条件。前者是身份和门面,具有象征意义,后者是娱乐和享受,具有装饰意义。这种不同是由妻妾在婚姻中的功能决定的。妻是代表家族,而妾只是在生育与性爱方面对它的一种补充。

解除婚姻关系的条件

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者去;多言去;盗窃去。

不得解除婚姻关系的约束(不得“以旧换新”的条件)

三不去:

“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经史子集稗武侠

妻妾婢妓偷言说

第二节家庭

1.家庭的轴心

任何一种文化中的成熟的家庭结构,都具有纵横两种联系的纽带。要成立家庭,就必得有男女异性结合而成夫妻,形成姻亲关系。这是基本的横向的纽带,是“纬”。同时,他们也必然要生育子女,繁衍后代,形成血亲关系。这是基本的纵向的纽带,是“经”。纵横交叉,经纬交织,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家庭。

不同的文化会选择不同的方面作为组成家庭结构的基点,形成家庭运作的轴心。以爱情为基础的西方婚姻,是以横向的姻亲关系为其基本纽带;以生殖为基础的中国婚姻,则是以纵向的血亲关系为其基本纽带。

注重生育,则意味着婚姻的首要功能是传宗接代,即维系血缘的延续。这是一种以由父到子纵向生成的血亲关系作为家庭结构的主轴,其他一切关系都围绕着它展开,都是在此关系的支配下运作的。

中国的家庭就是这样一种以父子关系为主轴、以婆媳关系为副轴、以血缘为纽带的结构模式。

2.家庭的结构

中西方家庭轴心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家庭结构的差异。由姻亲关系为轴心的西方家庭,在结构上具有如下特点:简单,成员之间关系平等,以情感为联系的主要纽带。西方家庭(特别是现代家庭)中每个成员之间的平等性是有目共睹的,即使在不同的辈份之间,如父母与子女之间,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且都有相当的独立性。

中国家庭的结构则具有另一些方面的特征:比较复杂,等级性较强,以伦理为维系的纽带,这是由以生殖为基础的婚姻状况和纵向血亲关系为轴心的家庭模式决定的。中国家庭结构的等级性典型的有“九族制”和“五服制” 。

所谓“九族制”,是指以本人为中心,向上推四代,再向下推四代,共为九代,作为界定亲族的有效中心,向上推四代,再向下推四代,共为九代,作为界定亲族的有效范围。如果以男性为中心计算,每个男性都有父党、母党和妻党三个方面的亲族关系。父亲的亲属是父族,即本宗九族;母亲的亲属是母族,即外戚九族;妻子的亲属是妻族,即内亲九族。中国人的亲族系统是以本宗九族为主轴,外戚九族和内亲九族为副轴。

“五服制”本来是指丧礼中的五种服装——斩衰、齐衰、小功、大功和绍麻,服丧的亲属成员根据自己同死者关系的远近,分别使用不同的服饰,承担不同的服丧义务。以父系亲族系统为例,它由一个直系血亲九族和四个旁系血亲构成,其结构如下:

(1)直系血亲:自己的上四代及自己的下四代子孙。

(2)第一旁系血亲:本人兄弟姐妹及其下三代子孙。

(3)第二旁系血亲:父亲的兄弟姐妹及其下三代子孙。

(4)第三旁系血亲:祖父的兄弟姐妹及其下三代子孙。

(5)第四旁系血亲:曾祖父的兄弟姐妹及其下三代子孙。

这是一个套式同心圆锥型的结构,共有五层,从(1)到(5)是由里往外排列,其关系是逐级由近到远,由亲到疏。“五服制”规定,亲族中凡是超过上述第五层的,就可以不作亲族对待,也就是说,不再行亲族之礼。而在五层之内的亲族,也非平等对待,而是按照辈份的远近享

受不同的礼遇,也履行不同的义务。这不同的划分标准,一是内亲高于外戚,一是辈份近的高于辈份远的。

中国家庭结构的复杂性,我们只需通过亲属称谓即可见出。按照社会学的理论,亲属的称谓有两种类型,一是类分法,一是描述法。类分法是只标辈份,不标系出和序数;描述法则不仅标出辈份,而且详细地标出系出和序数。在这两大类型中,西方采用的是类分法,中国采用的是描述法。

例如,对父母辈的亲戚称谓,在中国,首先要分出系出,即出于父系还是母系。男性出于父系的有伯父、叔父、姑父,出于母系的有舅父、姨父;女性出于父系的有伯母、婶子、姑母,出于母系的有舅母、姨母。其次,还要标出序数,如叔父即一定要分清是二叔、三叔、四叔还是五叔、n叔,姑母也要分清是大姑还是二姑、三姑、四姑等等。而这些在西文中只用一个词来标示,男性的在英语是Uncle,法语是onkel,俄语是厦HAg,女性的在英语是ALInt,法语是Tanta,俄语是T6?n,都既不分系出,也不加序数来表示其排行。

中西方亲属称谓的这种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家庭模式和机制的差异。西方的家庭模式是以姻亲关系为轴心,是横向的,平等的,故而无须分清系出和长幼。中国的家庭模式是以血亲关系为轴心,是纵向的,有等级的,故而必须分清系出和长幼。分清系出是为了区别远近、内外,强调父系,突出父子关系这一主轴。而分清长幼,标示序数,则是为了保障和突出纵向关系,将横向关系纵向化。

3.家庭的功能

表面上看,任何社会都由个人、家庭、国家等不同的组织层级所组成。

但在西方,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家庭只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在西方,家庭问题总是要么还原为个人间题,要么放大为社会问题才能得到理解和解决,而且只有当它被还原为个人间题或放大为社会问题时,它才会获得意义。

在中国,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并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单独的个人不具有社会意义,它只有在自己充当了某家庭的一个成员时,才会获得其意义。家庭作为血缘单位,它不仅是经济生活的基本单位,同时还是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首先,家庭是中国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承担者。

其次,家庭是中国社会控制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家法”与“族规”)。

再次,家庭还是中国社会宗教功能的主要承担者(祭祀家族祖先)。

由于家庭与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所以,历代的统治者才十分重视维护家族制度,常常表彰那些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大家庭。

中国人不像西方那样将家事个人化和社会化,却将个人之事和社会之事家庭化、家族化。如名门望族、出身寒门,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同时也“一人犯法,诛连九族”即满门抄斩。

因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为本位的,所以社会性的团体很不发达。中国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团体都是家族性的,而非社会性的,其构成都是以家族为基本模式。即社会组织的家族化。

家族体制进一步放大,就会形成国家的体制,即“家天下”的社会格局。

?西方是贬低或侮辱对方的人格、才能和修养:shit,bitch ,fuck you。

?中国是侮辱对方的长辈或祖宗:

?“他妈的”、“操你妈”

?“操你奶奶”、“操你祖宗”

?骂后代更有杀伤力:报应;生个儿子没屁眼;断子绝孙

第四章

礼制与法治——中西社会规范体系之比较

在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中,法律与道德都是其社会成员行为模式的最基本规约形态。一般来说它们都共同体现和维护特定的文化价值。但两种社会规范系统的运行机制与方式是各自不同的:

法律体现着国家的权力意志,有着鲜明的时代、阶级特征,道德则更多地体现最大层面上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方式,它更多地体现着历史的承传和全社会共同文化的特征;

法律以国家强制的手段,在行为层面上起作用,道德则以感召的手段,在行为与思想信念层面上起作用;

法律用理性建立社会公正的客观行为规则,道德则凭良知建立心灵的好恶是非。

在原始文化中表现为两者的混同。然而自轴心时代以降,中西文化却表现出价值选择和规约方式选择的不同倾向。

中国人崇礼,礼的基础是等级秩序与道德约束,故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将德治作为政治的最高理想。

西方人倡法,法的核心是制度约束与权利平等。因此,从罗马帝国以来,建立稳定有效的法治秩序一直是西方社会的管理目标。

一、伦理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较早确立的社会规范体系,其中以公元前1000年左右由周公旦主持制定的礼较为完善。这是一整套以外显的仪式与规范程序确定下来的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方式,其背景是以血缘谱系为前提的宗法观念和等级秩序,基础是以宗法管理和道德约束为手段的德主刑辅之治。

中国伦理:家族伦理----社会化

西方伦理:社会伦理----家庭化

在中国,氏族公社制度被私有制的家族封建制度取代,但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基本结构并末改变。类血缘关系。正是因为这一点,氏族公社制度下的血缘伦理后来始终成为历代历代所奉行的最高伦理典范。

在作为基础的中国家族伦理中,“孝”占有核心位置。在春秋以前的三代实行的是尊尊、长长、亲亲的宗法制,在这种制度下,孝的观念高踞所有伦理之上。这里的孝不仅指对父母,而且包括对死去的祖先。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实质上就是要“复礼”,而“礼”正是以“孝”为核心的。

中国伦理从家族推及社会,使家族伦理社会化,使用的是自然的类推思维: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大学》:古代用以培养高级人才的教科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以,“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里共有八个步骤,但只有三个阶段:一是个人的修身阶段,二是家族的实践阶段,三是社会化的治国阶段。但其枢纽是第二阶段,即家族伦理的实践阶段。个人的修身总是在家庭的

伦理实践中加以培养的,而社会的治国之道又只是对家族伦理的放大和运用,故其伦理必然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

汉初的《孝经》和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孝作为家族伦理的核心,便以理论的方式正式规定下来。

中国人爱“家”,没有什么不是家的:公家、国家、东家、浑家、本家、大家、自家、人家;农家、渔家、船家、店家、商家、厂家;行家、专家、阴谋家、野心家;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

文化就清楚地宣示了其社会群体立场,处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必须服从于一个群体的代表,个人没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伦理的这一特征一直保持了两干多年,甚至2l世纪的今天,仍然留有种种或明或暗的印记,仍然在不同程度地支配着今天中国人的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

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始氏族的血缘伦理就被割断,代替它的是直接面向社会的一个个个人的伦理。

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俄瑞斯特斯》:

阿伽门侬(希腊远征军统帅),俄瑞斯特斯(儿子),艾列克特拉(女儿),妻子及其情人。阿波罗神庙,雅典法庭,审判长为雅典娜女神

阿波罗:代表城邦法治原则,为儿子辩护,双重谋杀案

复仇女神:代表原始的氏族血缘关系,为妻子辩护,无血缘关系

A雅典由母权制(血缘)进入父权制社会(城邦法治)。但中国没有断裂或炸毁而是顺利转移了

B逐渐摆脱血缘关系转变为法律关系,家族伦理进入社会伦理,群体意识进入个体意识二、法律

?就中西社会的规范体系来说,在西方起主要作用的是法律,而中国则是伦理。因此,相对地说,西方法律发达,中国则伦理发达;西方以法律治国,中国是以伦理治国。

西方社会是强调个人独立,人人平等的社会,每个人直接面对社会,面对法律,所以,它比较容易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构建人人适用的法律体系;中国社会则是家族制,其结构是一个等级的同心圆,这是一个有着远近、亲疏、长幼、尊卑之别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所产生的法律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1、法律的基本思想

?西方法律是立足于肯定权利,因而是以肯定式的语言加以表述的。

?西方人早在古希腊的斯多噶派便已萌发“天赋人权”的观念,到罗马帝国时,西塞罗更把它发扬光大。到近代,英国的密尔和洛克,法国的孟德斯坞和卢梭,美国的杰弗逊等,都以肯定和提倡人的权利著称于世。

1775年诞生的美国独立宣言和1789年诞生的法国革命人权宣言,都明确主张人的权利与生俱来,政府负有保障的责任。所以,西方法律的制订是以肯定和保障人的这种权利为其出发点的。

如在今天美国的法律中,它所肯定的美国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多到数不胜数。而道德,也是以不侵犯法律所规定的别人的权利为准则的。

中国法律则主要是确认义务,在“义务”意识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就是“光宗耀祖”,即为自己的家族争光的意识。中国的“五伦”实为五对义务: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德;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等等,均为义务,没有一条属于权利。这种普遍而强烈的“义务”意识,便

是中国法律的现实基础。

因为是强调义务,所以带有指令性质,也就会常以禁止违反其指令的方式予以表述。所以,中国法律的表述方式通常是否定式的,是禁止型的,它属于“刑法”、“禁律”、刑罚(体罚),功能是对逾越礼制、违反伦理的行为的惩罚。

刑法是家法的延伸:家法、族规、国法。

?西方权利本位,权利与义务对等,义是指法律的公平正义,RIGHT:权利、正义。以制约

王权为目标。

?中国是义务本位,权利与义务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与法治精神相违背,义是指道德上的仁义或情感上情义。以民众对管理的服从为鹄的。

儒道释无论是为义为道还是为佛理,都鲜明地标榜自己的价值选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淡泊明志”、清心寡欲,在行为层面上他们都选择了去欲、禁欲、无私,反映到法律上就表现为对人的种种自然欲求和权利的否定,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缺少私法内容,疏于对私权利的保护。

学术界公认中华法系的一大特点是民法落后,重刑法轻民法,诸法合体,以罚代法。梅因在《古代法》中说:“中国古代只有刑法而没有民法。”

传统文化的义务本位,正是指个人对群体的义务。中国的群体首先是家族血缘群体,然后是在此基础上扩大的国家、民族群体。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国家、民族因专制政治而由皇帝代表,但他往往代表的只是皇权,而不是人民的国家。

中国封建法典权利与义务向最高统治者和最广大劳动者两头分离

?马克思曾痛斥:“专制制度的惟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专制君主总是把人看得很下贱。……哪里君主制的原则占优势,哪里的人就占少数;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

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典,赋予了统治者最大的个人权利,他拥有全国的土地财产和人民,他可以任意地决定国家、人民的命运。而人民的权利则在对君主的绝对服从中消亡,因此我们看不到封建法律对民众参政权、议政权和监督权的规定,也没有结社、言论甚至思想的自由权利。

从秦的焚书坑儒到清的文字狱,禁止言论、思想自由的事件不绝于书,对此人民只能“道路以目”。统治阶级的经济压迫更是使人民生活倍加艰辛,历史上多次揭竿造反的农民起义,要求的正是求生存的基本人权。

中国的“德治”、“礼治”带上了“人治”的色彩。“人治”社会实质上是社会对君权及权力群体的失控,政治权力没有受制约和监督,不受控制的权力必然会乱法,“礼治”对此的实际解决必然是符合德治理想的对圣王品格的期待与依赖。

?传统宗法社会推行礼制规范体系的理想途径是教化与垂范,孔子的《论语》中的圣君贤臣,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成王、伯夷、叔齐、柳下惠等,将他们作为我们模仿、

效法的榜样。

?政治的清廉或腐败,老百姓人身安全、财产的生杀于夺全都系于父母官的品行和个人意志。黎民百姓唯有苦苦地期望仁厚爱民、公正不阿的明君贤臣,而他们的出现却是让老百姓“千

年等一回”。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理想中的礼治并未真正实现过。

?直到今天,这一传统仍然活着。社会若要宣传和提倡某种精神品格,往往还是通过树立模范人物来实现。

?仅在建国后的半个世纪中,经过中央政府表彰推祟,号召全体人民学习的模范人物,就有

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王杰、焦裕禄、徐洪刚、孔繁森等,不下于几十位。各地区、部门自己所定的模范人物就更是不计其数。

2、法律的形成过程

?西方法律的制订是由下而上进行的,是人民经过无数次的努力和斗争而来的,所以,它所

反映的是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

?特色:(1)保障平民的权利;(2)限制统治者的权力;(3)法律既是人民自己争取来的,自然容易遵守,养出守法精神。

中国的法律则相反,它不是由下而上争取来的,而是由上而下颁布而成的。最早的成文法律是战国时李埋的《法经》6篇,魏国法典。商靶的《秦律》,西汉萧何的“九章之律”。这些法律都是由皇室制订、颁布的。这种法律出自皇室的制订方式,为其后两千多年的历代统治者所采用。在中国,直到清末以前,从未出现过由平民为自己向统治者争取法律权利的事。

法律既由统治者制订,就当然不会作茧自缚,来限制统治者自己的权力去保障和扩大平民的权利。对于平民,法律既然不是自己制订的,对法律的遵守就只能是被动和消极的,因而也就会缺乏法律意识。

3、法律的执行

?在西方,法律是至高无上的,它超越一切礼俗与情感,也不论身份的高下贵贱。有一句话

最能集中体现西方法律的这一精神,那就是著名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但在中国,法律却并非是超越一切的,相反,它始终是在礼俗和情感的支配下运作的。“法律面前人人不平等”。

有学者曾就最能代表中国法律体系的《唐律》举出七点证据,来说明中国法律的礼俗性质:?(1)唐律中有许多罪名,是专为保障礼教规律而设的,如居丧生子,徒刑一年。

?(2)唐律中补充律文的“律疏”,常常引用古代《礼书》的文字来解释律文,如许嫁以聘财为

准。

?(3)礼教规则,往往被当作法律条文,如居丧期作乐,杖八十。

?(4)法律条文的引用及解释,不受严格的形式主义的拘束,因而做裁决时,可以“轻重相明”,

“比附论罪”,弹性很大。

?(5)君主有特别的人格。《唐律》501条中,刑名最重的,莫过于谋反或谋害国君,犯者不分

首从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事涉皇帝而致死罪者,几乎有20条。

?(6)官吏有特殊地位,和平民不同。凡是九品以上的官,只要所犯的不是五流和死罪,都可

以去官抵罪。

?(7)亲属身份,在定罪量刑上有决定性作用,如妻殴夫徒一年,夫殴妻无罪。

其实,中国的法律,无论在立法还是在执法上,都受礼俗和人情的左右。

?包公:宁屈其子而不屈其父,宁屈其弟而不屈其兄

?海瑞: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成体也

?中国历代法律都明文禁止子孙告父母和祖父母。汉时,衡山王太子爽告自己的父亲,被判以不孝罪弃市。

?甚至连子告父谋反也不能允许。元朝驮马许纳子速怯告其父谋反,皇帝说:“人子事亲,有

隐无犯,今有过不谏,复告于官,岂人子之所为?”将他斩首了。

?再如骂人,这在平常不算回事,但如果以下骂上,则罪加九等。在唐、宋、明、清诸朝律法中,都明确规定,子女骂父母、祖父母应处绞罪,列入不孝重罪,为十恶之一。

?这种由礼俗化所导致的法律的不平等,在夫妻之间也能见出。夫妻之间的互相侵犯,其罪不是对等的。妻告夫、妻殴夫是与下告上、下殴上同罪,而夫殴妻、夫告妻则无罪。?如果是为了维护人伦而做出违反法律的规定,还可以免罪,甚至会受到赞赏。如为了报杀父之仇而杀掉凶手是可以无罪的,丈夫在捉奸时殴伤甚至杀死奸妇、奸夫也可以无罪或减罪

的,如此等等。

?《苏乞儿》苏灿和义兄袁烈

法律出于皇帝,皇帝本身就是法律。

中国传统礼法都不是以保护民权为目标,而是以维护王权为目标

?马克思说:“君主是国家中个人意志的、没有根据的自我规定的环节,是任性的环节。”君主“口含天宪”出言为法,以权坏法。当君主意志与法律发生冲突时,以“人主旨意”为背向,造成了实际生活中有法不依、无法可依,无是非可言,无公正、公理安身之处的局面。?无疑,中国封建法律是典型的人主之法,是制度外的人治管理。

?故而在中国,民众对法律规范也大都不太在乎,理大法大不如人情大。

4、法律地位

?在西方,法律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反而是法律的陪衬和补充,是为法律服务的,它只是使

法律能够得以实施的一种保证。

?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道德是主要的,法律只是它的一个陪衬和补充,是为了使道德得到更充分的实施。礼以德为价值核心,最终形成“德主刑辅”模式

血缘群体价值与政权法律价值的矛盾境案例:

?战国时楚昭王的宰相石奢,在地方巡视,其父杀人,石奢放之,然后负棘请罪,楚昭王赦其罪,但石奢不能原谅自己,自刎而死。临死前他说:“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事王法,

非忠臣也。”

?石奢和楚昭王都是先礼而后法。

5、人性论基础

?西方:性恶论,自然人性,制度建设

?中国:性善论,理想人性,明君贤臣

?孔子:“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双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请问人性是善还是恶?

?人性三层:

1.人性的第一层,生物性:偏于恶;

2.人性的第二层,社会性:善恶交错;

3.人性的第三层,精神性;偏于善。

?假设性的公理,即:愈是出现得早的事物,它的惰性愈大,也即它发生变化的可能性或能动性愈小,而且这种惰性与它出现至今的时间成正比。用这条公理来判断人的惰性,且用上面3个层次来分别判断,即有如下结论:

?1.人的生物属性出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原生质,也即生命的起源,距今至少20亿年;?2.人的社会生物属性出现的时间,最多可追溯到三叶虫的起源,距今大约5亿年;?3.人作为精神动物出现的时间,最多可追溯到智人的出现,或者索性把南方古猿也考虑进来,距今恐怕也只有不到200万年。

按照上面的数字我们可以大致算出三者所具惰性的比例:生物惰性:社会惰性:精神情性=203108:53108:23106

=23103:53102:2。

如果以人性的总惰性为1,则其在生物性、社会性、精神性的惰性比例将可换算成下式:·生物惰性:社会惰性:精神情性

=0.8:0.2:0。

以此来计算人性的善恶偏向的分配:

0.8(恶)十0.2(O.5恶十0.5善)十0(善)

=0.9(恶)十0.1(善)。

结论是:人性的90%偏向恶;

人性的10%偏向善。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引用黑格尔的话说:“人们认为,当他们说人本性是善的这句话时,他们就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本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

?恩格斯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

?恩格斯说:“卑贱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到今日的动力;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惟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

对人及人性的哲学认识,在此基础上的人权确认和人生价值定位

?这些价值因素确定了社会治理是相信道德的力量还是相信法律的力量;

?社会规范更多倾向于保护人权还是限制人权;

?社会规范权利与义务的分配倾向于权力者还是民众的利益立场。

第五章

生肖文化与星座文化的比较

第一节生肖文化

生肖:生指出生年,肖是肖似。生肖又称属相,相是面相,属相即面相何届。所肖或所属则是十二种动物,和十二地支对应,它们依次为:

鼠、牛、虎、免、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戌、亥。

干支纪年法。

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天干即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一个甲子60年,

也是最小公倍数。

六十甲子序列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已,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注意

这种组合是天干在前,地支在后,不得颠倒,即每个天干只与六个地支相遇,每个地支只与五个天干相遇,天干之单数与地支之双数不能为配。

因此,在六十甲子序列中,不可能出现甲丑、甲卯、乙子、乙午、乙寅……,也不可能出现丁辰、丁寅之类组合。

要想知道某年的干支,最简单的方法是记住几个特殊的年份,例如:公元4年是甲子年,1984年也是甲子年。

十二生肖

据甲骨文记载,约在夏商时期,中国先民已经开始使用生肖,《诗经》、《礼记》等也有记载。

较完整的生肖之说则见于东汉王充的著作论衡.物势》和《论衡.言毒》等,12种属相的排序与今一致。

生肖属相围绕“福、禄、寿、喜、富、贵、康、宁”等吉祥内容。

生肖不仅汉族有,少数民族也有。

蒙族是虎、免、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

傣族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象;

黎族是鸡、狗、猪、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

封建社会,男女婚配要看属相与八字

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时,分别用干支计算,然后配以五行,以占卜凶吉与命运

十二生肖相犯口诀

羊鼠相交一旦休,婚姻匹配古人留。

猪夫若犯羊与鼠。夫妻不利难则无。

只谓白马怕青牛,十人近看九人愁。

配夫若犯青牛马,妇女也难到白头。

第二节星座文化

我们能看到的恒星大约6000颗,古代为方便航海时辨别方位与观测天象,于是将散布在天上的星星运用想象力把它们连结起来,将天空分为了多个区域,称之为“星座”,每一个星座有其中亮星的特殊分布来辨认。

其命名的方式有依照古文明的神话与形状的附会(包含了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埃及、希腊的神话和史诗)。

我们一般谈论的“星座”指的是“太阳星座”,即以地球上的人为中心,同时间看到太阳运行到轨道,谓之“黄道。

将黄道带分成十二个区段,以春分点(3月21日)为0o,自春分点(即黄道零度)算起,每隔300为一宫,并以当时各宫内所包含的主要星座来命名,依次为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处女、天秤、天蝎、射手、魔羯、水瓶、双鱼等宫,称之为黄道十二宫,也称为十二星座。

黄道十二星座如同太阳轨道的十二座里程碑,太阳年年如期出现在每个星座。

人们认为在地球运转到每个等份(星群)时所出生的婴儿,长大后总有若干相似的特征,包括行为特质、性格特征等。

将这些联想(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串联起来,便使这些星群人性具体化;又加入神话的色彩,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部份。黄道12星座代表了12种基本性格原型。

1、白羊座Aries 03/21 - 04/19

性格特点:勇敢,单纯,直接,爱冒险,有冲锋精神,缺乏耐心。

所主宰的身体部位:头部、大脑、脸部。(也称牧羊座)

2、金牛座Taurus 04/20 - 05/20

性格特点:固执,坚持,有耐心,沉稳,较保守,喜欢享受,缺乏变通精神。

所主宰的身体部位:小脑、颈部、喉咙、声带。

3、双子座Gemini 05/21 - 06/21

性格特点:灵活,善变,反应快,善沟通,喜欢快节奏,缺乏耐力。

所主宰的身体部位:手、手臂、肩膀、肺。

4、巨蟹座Cancer 06/22 - 07/22

性格特点:敏感,温柔,多疑,不安,细腻,关注自身感受,爱回忆,缺乏自信。

所主宰的身体部位:胃部、乳房、胰脏、血液。

5、狮子座Leo 07/23 - 08/22

性格特点:骄傲,自信,高贵,威严,忠诚,自我中心,个性急躁,不甘平庸。

所主宰的身体部位:心脏、脊柱、脊髓、脾脏。

6、室女座(也称处女座)Virgo 08/23 - 09/22

说明一下,其实"处女座"在正规的天文学里一直被翻译成"室女座",但是,由于日本的《圣斗士星矢》中,室女座的汉字翻译就是"处女座",直接把日文搬了过来,于是以讹传讹,室女座也就变成了处女座。

性格特点:悲观,谨慎,细致,挑剔,认真,负责,爱唠叨,完美主义,爱钻牛角尖。

所主宰的身体部位:肠、肠气、腹部、子宫。

7、天秤座Libra 09/23 - 10/23

性格特点:追求公平,优雅,富有小资情调,和蔼,富人情味,圆滑,虚荣,怕孤独。

身体部位:肾脏、肾上腺、内分泌系统、血管、皮肤。

8、天蝎座Scorpio 10/24 - 11/22

性格特点:强烈,抗压,顽强,坚韧,矛盾,多疑,善妒,难以理解。

所主宰的身体部位:生殖器官、排泄器官、泌尿生殖系统。

9、射手座(也称人马座)Sagittarius 11/23 - 12/21

性格特点:热情,理想远大,乐观,自由,坦率,独立,自私,狂热信仰,不顾他人感受。 所主宰的身体部位:臀部、骨盘、坐骨神经、脊柱。

10、摩羯座(也称山羊座)Capricorn 12/22 - 01/19

性格特点:严肃,现实,理智,孤独,坚强,执著,权力欲,控制欲过强,势利。

所主宰的身体部位:骨关节、胆囊、周围神经。

11、水瓶座(也称宝瓶座)Aquarius 01/20 - 02/18

性格特点:与众不同,独立,好奇心强,聪明,冷酷,孤僻,无法捉摸。

所主宰的身体部位:小腿、脚踝、胫骨、牙齿、血液、血液循环、视力。

12、双鱼座Pisces 02/19 - 03/20

双鱼座的性格特点:善良,浪漫,感性,梦幻,软弱,有包容力,善逃避,滥情,富神秘主义。

双鱼座所主宰的身体部位:脚、脚趾、血液纤维素、淋巴腺系统、关节滑液、身体的组织。

第三节生肖与星座的文化比较

表3.1 生肖与星座的文化成因比较

生肖星座

由来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黄道附

近的恒星分为十二星座

纪法年纪“月”纪

文化背景时辰、日常生活神话

农业文明海洋文明(航海)

生肖与星座有着相同数字“十二”

一年等于十二次月亮变化,先民们发现,月亮圆缺十二次,寒暑变化,植物枯荣一个轮回。这十二,简直如同泄露了天机一般,“天之大数”由此而来

华夏先民可以望月而知“十二”之妙,两河流域的先民也可能望月而知“十二”之妙。

纪年和纪月可以互补

运程为什么非常“灵”:心理学认为人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人们往往会对愉快的事情记忆犹新,而尽量忘却或者不去记忆难过的事情,这样人们在预测的结果与自身的经历出现巧合时,会惊叹于结果的准确,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使人记忆深刻

生肖+星座+血型(日):12*12*4=576

生肖文化是吉祥文化

“六畜”:即牛、羊、马、猪、狗、鸡。“六畜兴旺”,野生动物:虎、兔、猴、鼠、蛇。传统的象征性的吉祥物—龙

围绕“福、禄、寿、喜、富、贵、康、宁”等吉祥内容

中国人逢遇喜庆吉祥,喜欢讨个“口彩” ,谐音寓意

例如:“鸡’,谐音“吉”可称为“大吉大利”,

“羊’,谐音“祥”,鸡与羊的结合称为“吉祥如意”。

一只猴子骑马,手摘蜂巢,称为“马上封候”。

“牛”寓“扭转乾坤”,“鼠”寓“自有所属”,“兔”寓“前途似锦”等等。

表3.3星座的象征性比较

星座积极方面消极方面

白羊座勇气、责任感专横、自私

金牛座沉着、冷静缓慢、固执

双子座思维敏捷、适应性强三心二意

巨蟹座真诚、想象力易怒、怯懦

狮子座意志、事业感专横、虚荣心

处女座谨慎、秩序利己主义、雄心

天秤座艺术感、公正感优柔寡断、懒散

天蝎座耐力、吸引力好斗性、破坏欲

射手座坦率、独立精神高傲、自负

魔羯座严谨、责任感忧郁、冷漠

水瓶座独创性、社交性争奇斗胜、怪诞

双鱼座神秘、敏感忧虑、不健康的癖好

由于西方人思维方式是理性的。他们把一切事物分为两个对立方面的倾向,对好与坏,和平与战争,对与错,成功与失败,原因与结果分析得很清楚。

在星座的象征性上也不例外,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消极的一面。

中国文化是一种吉祥文化。积极

星座动物:白羊座、金牛座、双鱼座、巨蟹座、狮子座、天蝎座、魔羯座。

星座人物:射手座、双子座、处女座,

星座物品:水瓶座、天秤座

各民族的原始时代,均曾产生动物崇拜。

生肖与星座动物中共同形象是:羊与牛。口福和耕牛。在星座中,出现两次“羊”的形象,一是白羊座,二是魔羯座。

魔羯座的图形为具有鱼尾的山羊,巴比伦人想象为鱼和山羊的合体,也称为“鱼山羊”。 羊为何受青睐,原因在于如下背景:大约公元前3000年进入巴比伦的迎尔迪人是牧羊民族,他们称星星为“天的羊”,对行星则另有“随年的羊”的称谓。

生肖与星座视觉符号的构成比较

生肖:单幅、两种生肖双双入图或“全家福”式的。只要能构成吉祥、美好的寓意就行。 龙和蛇的组合:刚柔并济

狗和猪的组合:忠诚和随和结合在一起

马和羊的组合:一往无前,直奔目标和温顺

老鼠和牛的组合:智慧和勤奋

猴子和鸡的组合:灵活和恒定一定要紧紧结合起来

老虎和兔子的组合:勇猛和谨慎,胆大心细

星座:单幅。

原因:一方面由于西方理性思维的表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静止的、理性的;另一方面星座来源于天体,是恒星的划分,一个星座只能代表一种事物,两者之间不可能任意组合。

第六章

中西人格比较

在人的内部,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人格结构。人格结构是一种文化的特质之所在。

人格结构决定着人做什么、如何做和为什么做。

第一节与“他人”之关系

一、“自我”的内涵

“自我”的三个层次:

内在自我、人际自我、社会自我。

人格构成的核心:

西方人:内在自我

中国人:人际自我

儒家给“人”下的一个定义:“人者,仁也。”二人与孤立状态

孔子的定义是:“仁者爱人”。“恕”:“推己及人”,“己欲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中国,最常见的人际关系有五种即“五伦”。自律人格”和“他律人格”。

西方人的人格:自律。由内到外。

中国人的人格:他律。由外到内。

二、个人的独立性

西方:英语?°One or the other?±。中国:汉语?°我?±与?°对方?±。

西方:直呼姓名中国:社会角色

未成年人要具有社会意义,必须“成家立业”

国人热心替人介绍对象和工作成家必须有房子

三、…“他人”的位置

西方人同他人交往,总是倾向于同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以维护自己的独立性

古希腊、中世纪

西方:“自由”、“人权”、“权利”等思潮

中国:“他人”即上帝

中西伦理的不同的心理基础

西方人的伦理意识植根于“罪感”

个人伦理

中国人的伦理意识植根于“耻感”

群体伦理

罪感与耻感

罪感:先验性、独立性、超越性和至上性。内省的方式

耻感:“耻”,从“耳”从“止”。

根源是“他人”,发生的机制是他人之“言”,即他人的“品”和“评”。

中国人的道德实质就是内化他人对自己的要求

利与弊

罪感文化:自律,不因人而异,原则性强,有个性。

耻感文化:重视对方,有人情味。应付做人,“面子”意识、“被看”心理“重关系”,无原则 西方语言:“私”是一个中性词,私人权利正当合法,受他人和社会尊重。

中国语言:“私”往往是贬义,“私”被认为是见不得人的。

大公无私,心底无私天地宽。窗帘门事件。

中国人“私”的隐藏或包装

在他律达不到的地方出现单位,公车

以曲折的方式出现老子,利人利己、主客观

以群体的形式出现把私心放大为或融入公利。指责

第二节灵魂与肉体

个体“人”的构成状态:灵肉或身心

西方:重灵魂轻肉体。21G

轻视肉体方面的东西,譬如感官满足、身体安适、饮食等。

灵肉与身心

1、灵魂是本在、独立的,

心是后生、变化的。

2、灵魂是理智的,

心主要是情感的。

3、灵魂是永恒的,

心是有限,短暂的

身心对立

中国人虽身心对立,但心仍然属于身体亦即肉体的范畴。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真正能够代表具体个人的是身,是肉体。国人常用“身”来指代自己,祝福他人。

指代自己:“安身立命” “自身难保”,“明哲保身”,“献身”,“身家性命”,“身不由己”,“出身”,“吾日三省吾身”等等。

祝福、问候他人:“别来无恙”,“身体怎么样”,“养身术” ,“多多保重” ,祝愿老人“寿比南山”,“万岁”,“万寿无疆”等。

国人“身体化”倾向的体现

1.口腹化倾向:重“吃” 。人头和人口,大治盛世。死刑前:吃--牧师

2.肉体化倾向:追求不朽

西方追求灵魂的不朽

中国着眼于肉体的不朽:道教的“炼丹术”、“长生术” 。儒家追求的香火延续和血缘的传承第三节两种交往系统

人格是在同他人、同社会不断交往的过程中成长起来,并逐渐定型为某种较为稳定的模式。 不同的交往系统,实质上就是不同的人格结构的外在体现。

中西方人格成长的不同点

西方人格的成长过程是逐渐地远离母胎,这是一个不断强化自我意识,不断提高个人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

中国人格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滞留母胎、复归母胎的过程。

“母胎” :母亲、家庭以及社会群体如单位、团体、党派、社区、民族、国家等。

理想的、成熟的人格

西方:确立了以内在自我为核心的人格,独立性和主体性。

中国:确立了以人际自我为核心的人格,具有他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母胎”的区别

在西方,群体是以组成它的个体为出发点的,是以个体的独立性为前提的。

自己的选择,个体的自由意志。以自己个体的目的和利益为前提的。在最深层所支撑的,仍然是一个纯粹的自我。

中国:自我不独立,其价值和意义是由他人以及他所属的群体赋予的,所以必须投入、认同这个群体之中。同乡会、同学会、华侨协会、唐人街等,“身在异邦,心怀祖国” ,我的中国心。

这种重视母胎的集团意识,有人称之为“圈子心理”,如无处不在的交往圈子和单位围墙。“同心圆”结构

清朝外交机构的三层同心圆:最初是一个礼部;后另立“理藩院” ;后又立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国家外交上的同心圆结构正是每一个中国人交往系统中的同心圆结构的外化和放大,本质上都是特定人格的产物。

内外不同、远近有分、亲疏有别、尊卑有序

结语两种人格各自的优缺点和未来

自律与他律是从人格的原始构成方面对人格结构的一种描述。

两者都各有优缺点。

自律人格

强调自我,强调独立性和个性,故有进取意识,有利于自身快速的发展,具有超越性,也有利于社会、科学、经济的发展。

忽视人际沟通和联系,容易出现心理孤独,精神空虚等问题

20世纪西方哲学的对话理论,主体间性,交往理性等

他律人格

内心安宁,人际和谐、温馨,富有人情味,社会稳定。诗人自杀

因缺乏内在自我的支撑而依赖性太强,容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同时,也缺乏一种激发个人创造力的机制,难以对每个人的潜力进行充分的开发。

取长补短、形成互补的格局

人的大脑接受新观念、新知识和人格深处的调整。快与慢,深层与表层

悲剧性。错位、对立。心理的矛盾和人格的分裂。

现代中国人的幸与不幸。

一切都一切都是不固定的,一切都无所适从,一切思想念头都得不到有力的意义支持,人的生存就好象在汹涌的洪水之中,无根无蒂,且永无宁静。

《共产党宣言》

“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的相互关系。”

人格的演化

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与之相适应,人格构成也要调整。

只有整体的现代化才可能有效推进人格的演化,减少人格的冲突和精神的撕裂。

任重而道远。

第七章南北喜剧文化比较

问题

为什么华南、西北、西部没有喜剧文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