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组织视域的武术本质特征及发展策略研究

自组织视域的武术本质特征及发展策略研究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717-722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4752472.html,/journal/as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4752472.html,/10.12677/ass.2016.55101

文章引用: 王彩霞, 刘军. 自组织视域的武术本质特征及发展策略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717-722.

Research on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Wu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lf Organization

Caixia Wang, Jun Liu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Received: Oct. 28th , 2016; accepted: Nov. 13th , 2016; published: Nov. 16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4752472.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culture take a harmonious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path, that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lf organiz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culture and the reliable path. Based on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Wushu system self-organization is dis-cussed.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Wushu still cannot ignore its original form of succession, by starting from characteristics of self-organization and enhancing its openness from multiple channels, cultivating its nonlinear equilibrium and breaking the original means the fluctuation factor, to achieve the purposes of inheritance and living state protection. Keywords

Wushu, Self Organization,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自组织视域的武术本质特征及发展策略研究 王彩霞,刘 军

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收稿日期:2016年10月28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13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16日

Open Access

王彩霞,刘军

摘要

为了使中华武术文化走向和谐、健康的发展道路,即从自组织的视角实施传承与发展中华武术文化的可靠路径。本文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基础上对武术文化传承体系的自组织性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依旧不可忽视其原始的传承方式,要从其自组织特性入手,多渠道增强其开放性,培养其非线性,打破原有的平衡态以及多手段促成其涨落因子,达到传承与活态保护的目的。

关键词

武术,自组织,传承,发展

1. 前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传统武术作为一种类似昆曲等的技艺,非常依赖人的传播。而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可供人们选择的娱乐健身项目不断增加,传统武术的发展陷入一种窘迫的状态。传统武术在技击格斗、健身娱乐、强身健体方面的作用仍不可小觑,我们有责任将我们中华民族最传统的体育项目发扬光大。本文从“自组织”的视域来研究武术的本质特征,提出传统武术的发展策略。

2. 研究结果

2.1. “自组织”的相关定义

协同学创始人哈肯认为: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可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两类。“如果一个体系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者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我们便说该体系是自组织的”[1]。

“自组织”这个词在哲学上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按照事物本身如何组织起来的方式,组织化的方式可以划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自组织”;另一种是“被组织”[2]。

自组织体系包含四个基本特质:

开放式:通过系统内外的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使得系统有可能从外界引人负熵流,从而克服系统内熵自然增加,使系统进人相对有序状态。

非平衡性:指孤立系统不随时间变化,与外界没有联系的一种“死”、混乱无序的状态。系统有远离平衡态,才有可能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的耗散结构。

各子系统间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既不能用简单的直线方式加以刻画,也不符合叠加原理。

系统有涨落趋势:当系统演化到某一临界点附近时,某种微涨落就会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被放大为影响系统整体运动的巨涨落,系统就会失稳,有可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

任何一个组织,必须具备自组织的一些特质。比如,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各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所以它才一脉相传,成为我国的国粹。透过武术文化不断变迁的自组织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们对武术的态度变化的历史轨迹。

2.2. 武术的自组织性本质特征的分析

在华夏民族长期的生活和斗争中,武术孕育而生,武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内涵越来越丰富,

王彩霞,刘军

价值越来越多元。从武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武术文化体系在它的延续过程中,体系逐渐变得庞大、功能逐渐变得丰富,它的发展符合人类学的发展,符合“自组织”规律,通过自组织方式组织起来,自觉地运用和遵循组织演化的规律进行发展。

2.2.1. 武术的开放性

武术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武术习练者的开放性和武术内容的开放性。武术传承场由原来的乡村拳场过渡为现代学校,教学群体更为集中,教学内容更为专业。过去的师徒关系转变为现代的师生关系。各个拳种为求进步,相互之间不断进行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例如:传统意义上的内家拳、外家拳在现在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形式上有所融合。武术文化中的各个子系统(包括各拳种、武术习练人群、武术社团等)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姿态,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精神的交换。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学习资源和内容更为开放,网上各种免费的教育资源和平台,自由选择时间进行学习,这些都可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3]。武术的开放性是手段,目的是通过不断创新,实现武术的自生长。

2.2.2. 武术的非平衡性

武术的传承和发展纵向上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横向上又包含着各个拳种,不同的技术。武术各拳种所练习的内容有所差异,所强调的重点不同,如长拳注重身体外形的表现,要求关节灵活,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而太极、形意则是以养生为基础、炼气为核心。由于武术群体具有开放性的特征,通过交流学习、创新等活动,各项目系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但具体到一个子项目,他们处于不同的位置,各自有各自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所以它们又是非平衡态的。

2.2.

3. 武术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由于各种量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以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其数学模型实际上都呈现出非线性性质[4]。武术在其发展历程中,由古代的狩猎生存到防御外敌、保护家园,伴随着中国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武术的修身养性、防病、观赏等新的功能逐渐被发掘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武术习练者本身得到了最大的利益,而且在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功能发掘。因此,也吸引了更多的群众自发来学习武术,发扬武术。这一现象正是体现了一种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2.2.4. 武术的涨落

武举制是隋唐时期封建王朝选举军事人才的一种制度,在武举制的实施过程中,无疑给武术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5]。那时,人们习练武术的热情高涨,认为提高武术技术,就有机会成为国家的军事官员。武举内容的确立,使得武术更加精炼、更加规范化,另外,平民百姓对于可以通过武术走上仕官之路的诱惑,使更多的人投身于武术习练之中,对武术本身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武举制盛行时期,仕官之诱促使“武术热”悄然升起,武术的发展步入空前辉煌时期。然而,冷兵器时代的退却,武术生命力延续几千年经久不衰的直接动力被截断,尚武之风逐渐退去。晚清时期一连串的军事失利使人们清晰的认识到冷兵器无法保护我们的家园,西方坚船利炮的优越性打击了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武士再不能因出众的武艺进入仕途,传统武术发展的社会主要因素不复存在。传统武术发展举步维艰。随后,传统武术在西方文化的入侵及竞技体育的兴盛的时期受到重创,但为追求竞技的脚步,削足适履,逐渐演变出竞技武术。然而,传统武术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竞技武术却“一枝独秀”。文化大革命期间,作为传统文化的武术被归为“四旧”,遭到了很大程度的摧残。

由此可见,武术的发展其实是与政治相关的,它的兴盛与衰落也是跟随着政治斗争的,在统治者需要,人民需要时,武术是快速发展的;但是在社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长期影响和渗透下,统治者在不断地挑选有利于自身统治的组织来发展,所以,传统武术的发展一再受遭受严重

王彩霞,刘军

的挤压。

综上所述四点,武术群体的发展是符合自组织理论本质特征的,它伴随着人类实践的需要发生变化。

2.3. 自组织视域的武术文化发展策略

武术最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展情况不容乐观,还面临着重重困难和阻碍。传统武术通过习练、师传,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其文化内涵无法估量,它有着历史、文化、科学、教育、和谐、经济、审美等效果,它是一种文化符号。通过什么手段,让中国武术走上科学、健康、和谐之路呢?根据自组织理论的特性,我们应该多渠道增强传统武术文化系统的开放性,发展非线性传统武术文化,增强非线性武术文化的相互作用,多手段促成传统武术文化的涨落因子,进而使得中华传统武术文化能够健康、和谐发展。

2.3.1. 多渠道增强武术文化的开放性

一个系统如果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注定会止步不前,甚至走向衰亡。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主体是武术人,客体则是武术内容、武术形式、武术各子系统本身。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还要依靠武术人为载体,多举措开放武术客体本身。

1) 以人为载体,传承武术文化

王岗在《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中提到:传统武术属于无形文化的范畴,最有效的传承必须是以人为载体的活态、动态传承[6]。而传统武术最重要的传承人却散落在各个农村村落,他们迫于生计,弃武改从他业;另外由于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大多数古村落人口稀少,这样学习武术的生源大大减少。作为一种身体技艺与文化的结合,蕴含着“精、气、神”的中国武术,在学习时大多是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心领神会的非物质形态,所以,必须先以人为载体来发展,还要通过建立合理的制度体系为传统武术的传承提供硬性环境保障,比如,将武术传承人作为“国宝”来保护等,这样武术才能得以传承。

2) 扩大武术习练人群,侧重横向推广普及

中国古代的继承制一方面确保了武术文化的传承,我们的先人为了不让本宗的技艺因自己的谢世而消亡,往往会强迫自己的某位后人来学习、继承,这样的宗法让这些非物质武术文化得以一脉相传;另一方面,这样的“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女”、“外姓人不传”的众多武术传授戒律,又让传统武术只能纵向发展,使得传统文化得不到横向发展,传承面缩小。今天,我们已经从农业文明社会发展到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社会,为了能让传统文化绝艺得以发扬光大,我们就应该在血缘传承和师徒传承的基础上,扩大地缘和业缘(“业缘”是以同业和同学而结合的人群,比如一些职业组织,其目地就是维护本行业的利益,壮大本行业的势力;“地缘”是指特定的地域环境)。武术的地缘传承是指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下进行的地域传承。

3) 利用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促进武术文化的开放性教学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是信息社会,因特网的普及使众多免费学习公众平台和教育资源如雨后春笋般旺盛生长,信息交流更为开放。作为武术文化的传播人,我们可以更多的建设一些宣传平台,如微信武术文化公众号,武术文化微博等等,尽已所能为武术文化的开放性创造条件。作为学习者,我们要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2.3.2. 多角度培育非线性的传统武术文化系统

非线性特质是武术文化创新的根本机制。武术文化各系统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通过使武术文化微变化非线性放大,使微小涨落慢慢形成巨涨落,完成其创新,促使武术文化系统自组织生长。

王彩霞,刘军

1) 适当加入商业的因素

现代社会大多数的活动都带有商业的色彩,商业活动能带动各类事物的发展,所以,为了能激发大众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热爱,扩大武术传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商业因素,发展一些商业武术。例如,通过传播媒介将传统武术表演传播给大众,适时在广场等大众活动频繁的场所举办武术表演,在一些娱乐会所、健身会所开设传统武术学习兴趣班等等。另外在旅游文化兴盛的今天,我们也可借鉴旅游资源来推广武术,我国许多风景区或者名胜古迹都与武术文化有渊源,例如“华山论剑”、峨眉山、嵩山少林寺、武当山等等,可以借此开展武术文化节、承办武术赛事、以表演的形式向中外游客展示武术文化等。

2) 发展传统武术产业文化

当今,“少林”已成为中国武术极具代表的商标之一,少林寺直接承办的文化中心遍布世界。少林寺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注册了国内29大类近100个商标,经营范围包括不动产、实业、建筑运输、教育与印刷等,特许授权企业使用[7]。少林也不仅仅享誉中国,更是闻名世界。可见,“少林寺”这一文化商标将传统武术文化当做一种产业推向世界。我们可以依照少林武术产业圈的轨迹,将更多的武术文化注册商标,形成产业文化圈推广到世界范围。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流失的逆境中,发展传承传统武术的另一个有效的途径是大力发展传统武术文化产业。

2.3.3. 打破传统武术的平衡态

武术文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功能有所不同,远古时代,武术只是狩猎的手段,近代文明社会,武术是修身养性锻炼身体的手段,武术文化系统通过开放注入更多新的发展因子,才能远离平衡态,这就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文化、喜爱武术文化。

1) 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文化

在中国,公众场合的各种广告,大多是在宣传旅游、宣传各种产品,根本看不到对于传统文化、传统武术的任何宣传。再者,武术无缘奥运会,是国人对传统武术的重视不够,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的[8]。而在日本,到处可见小朋友练习空手道的身影,电视、媒体对空手道的介绍也很多,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空手道馆,比赛也特别多。所以,对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对于空手道文化的宣传方式。

2) 培养武术欣赏者,让更多的人喜爱武术文化

首先,我们的政府要把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来推广。在关注武术本体研究的同时,更多地培养武术的欣赏者。欣赏是一切学问的开始。对武术文化的推广,也要从培养欣赏者开始。武术进校园,让学生能了解武术中蕴含的文化,让他们知道这项传统运动、逐渐爱上武术、习练武术。另外,发挥媒体的重要作用,拍摄有关武术的公益短片,设置武术专题节目,定期对武术大家进行访谈,承办武术赛事等等。国内外宣传双管齐下,孔子学院在很多国家成立,可以成为弘扬武术文化的载体和契机,所以要加大武术课程在孔子学院的开设的力度,通过对武术的教授将武术文化推广到全世界。

2.3.4. 多手段促成武术文化发展的涨落因子

一个系统要想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打破原有的均衡单一的发展状态,必须有内外因共同作用,所以要在原有的发展状态下,要多手段、多渠道促成涨落因子,以推动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 协调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发展,继续武术进奥运的道路

2020年东京奥运会组委会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的新增项目提名的5个项目名单中没有武术这个项目,意味着武术又一次被挡在奥运会大门之外。徐贵华在《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路径探析》中指出:传统武术过于保守,传承过于狭窄,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导致其发展缓慢甚至出现衰退现象[9]。确实,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唯竞技论与金牌主义思想浓烈,传统武术在“以和为贵”的思想引导下,发展

王彩霞,刘军

落后于后来兴起的竞技武术。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本是同根同源的关系,面对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两者更应协调发展,不能让传统武术失去实践的平台。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让武术进入奥运会是目标、是方向,但是在申奥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协调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区别,不能将传统武术完全变成竞技武术,也不能让国内传统武术没有文化承载力。

3. 结论

综上,纵观传统武术发展历史趋势,它是通过组织化的形式获得更多的学习者,并伴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朝着有序化、结构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武术的自生长。在当今社会,武术的发展依旧应该依靠它的原始动力:武术自组织力量,从可以承载文化的“武术人”入手,培养发展武术人,让传统武术文化走上更加健康、和谐的道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吴彤. 自组织方法论论纲[J]. 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1, 9(2): 5-10.

[2]朱怡.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被组织与自组织[J].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18(4): 34-37.

[3]王根顺, 吴长城. 网络学习社区的自组织研究[J]. 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 2011(10): 35-39.

[4]张东岭, 姜佳利. 论终身教育中的自组织[J]. 继续教育, 2003(1).

[5]漆春亭. “武举制”之启示——也谈传承人制度建设[J]. 学科探索, 2007(36): 92-93.

[6]王岗, 朱佳斌. 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3(4): 292-312.

[7]金涛. 商业时代下的中国武术发展现状[J]. 搏击·武术科学, 2012, 9(10): 18-19.

[8]喻竞. 青海传统武术发展现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宁: 青海师范大学, 2011.

[9]徐贵华, 赵光勇. 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路径探析[J]. 中华武术·研究, 2012(1): 51-53.

期刊投稿者将享受如下服务:

1. 投稿前咨询服务(QQ、微信、邮箱皆可)

2. 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期刊

3. 24小时以内解答您的所有疑问

4. 友好的在线投稿界面

5. 专业的同行评审

6. 知网检索

7. 全网络覆盖式推广您的研究

投稿请点击: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4752472.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ss@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4752472.html,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