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科院国际经济学答案

社科院国际经济学答案

社科院国际经济学答案
社科院国际经济学答案

1、简述关税壁垒对效果开放经济和大国开放经济的福利影响

答: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海关法和海关税法,对通过关境的进出口商品征收的税赋。主要有进口税、进口附加税、出口税和过境税等。

征收关税将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效应。它将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并产生价格效应、生产效应、消费效应、税收效应和贸易条件效应(对大国)、净福利效应等。

(1)小国情况下

世界价格pw,因为是小国国内征收关税减少平衡的数量,不影响世界范围的价格, 国内均衡pt=pw+t

由于征收关税t,使得消费总量从Q2将为Q4,价格从pw升至pt,使得消费者剩余减少a+b+c+d;生产者剩余增加a;关税收入c;净福利变化-(b+d),福利下降;贸易进口减少(Q2-Q4)+(Q3-Q1)

(2)大国情况

初始世界价格为Pw,因为是大国,其国内随关税减少的需求将影响世界范围的供给增加,从而降低世界范围的价格至pw’,最终国内均衡价pt=pw’+t

由于征收关税t,使得消费总量总Q2降为Q4,价格从pw升值pt,使得消费者剩余减少a+b+c+d;生产者剩余增加a;关税增加c+e;净福利变化为e-(b+d),效应不确定。

此外征税前后,进口商品的价格从pw降为pw’,进口数量减少了(Q2-Q4)+(Q3-Q1)

2、简述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

答:静态效应: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效应是由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专项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过生产,本国从其他成员国进口产品所带来的的利益。贸易转移效应是产品过去从生产成本较低的非成员国进口转向成本较高的成员国进口的损失,是参加关税同盟的代价。当贸易创造效大于转移效应时,参加关税同盟给成员国带来的综合效应就是净效应,一位者成员国的经济福利水平的提升;反之则是净损失和福利下降。

动态效应:关税同盟建立后,排斥第三国产品的同时,为成员国之间的相互出口创造条件。所有成员国的国内市场组成统一的区域性市场,这种市场范围的扩大促进企业发展、产生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进一步增强同盟内的企业对非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能力。第二,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成员国之间企业的竞争,由于市场相互开放,各国企业面临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为取得有利地位必然改善效率,促进技术进步。第三,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当同盟建立、同盟外的企业可能将生产点转移至同盟内,从而避开关税壁垒,可观赏产生伴随而生的资本流入,吸引直接投资。

3、简述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条件、基本思想、贸易模式。利用模型简要阐述这一理论。

答:

假设条件:1)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A和B)和两种商品(X和Y),一种投入,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2)两国生产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成本的不同。3)两国的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4)生产要素只在国内自由流动,不能出境5)没有技术进步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不存在规模经济7)不考虑交易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7)资源都充分利用,不存在未利用的资源和要素8)物物交换、两国贸易平衡,即国际收支没有资本项目的影响

基本思想:

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进而获得比较利益。

贸易模式:两优取其重,两害取其轻,两国专业化生产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相互交换,直到两国内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相同。假设A国X商品更加便宜,那么就会将X出口B国换取更多的Y,更多的Y回到A国可以换取更多的X,从而获得利益。

模型:

可见A国生产X/Y的效率比为3:2,而B国为1:2,虽然整体上A国保持绝对优势,但如果X 与Y的交换比率在3:2-1:2之间,A国或B国可以获得额外的贸易所得,从而产生贸易。

4、简述国际贸易绝对优势理论的假设条件、基本思想、贸易模式。利用模型简要阐述这一理论。

答:

假设条件:1)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一种要素。2)劳动力要素可以在国内流动、不能国家间流动,且总量固定而不变。3)规模报酬不变、没有技术进步。4)两国在不同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5)完全竞争市场,价格接受者没有经济利润。6)没有运输费与交易费7)两国物物交换、贸易平衡。7)自由贸易

基本思想: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

贸易模式:两国专门生产自己占据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获得贸易所得。

模式:

假设平均投入,则共同生产2.5单位X与3单位B,

A国只生产X,B国只生产Y,则可以最大化生产数3单位X与4单位B。

5、简述新H-O模型是如何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的。

答:重叠需求、产业周期、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

6、简述国际生产折中论

答:又称国际生产综合论,它把跨国公司的活动视为国际生产的一种方式,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有机结合,企业从事国际生产的结构和水平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下列条件。

1)具有其他国家不具备的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特殊优势,2)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所有权优势必须比通过外部市场转移更有利,内部化优势3)只有当国外的区位优势和使用所有权优势相结合才能同时提高这两类优势的生产力。4)当一个企业所面临的所有权、趣味及内不化优势给定是,国际生产只有当其于企业长期管理战略相一致才会发生。

在任一时点,一国企业相对于别国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越多,月具有较强的内部化动机;国外的趣味优势越明显,越倾向于选择直接投资,如果一国具有这两方面的条件,就会对外国的跨国公司具有较强吸引力。因此,一国对外直接投资低位的变化,是企业优势、趣味优势的相对变化同时决定的。

7、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项目构成。

答:国际收支平衡表,是系统地记录一国一定时期内各种国际经济交易项目及其金额的统计报表,集中反映了一国国际收支的总体情况和具体构成。主要包括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

户、错误和遗漏账户三大类。

1)经常账户是对实际资源在国际件流动行为记录的账户,包括货物、服务、收益和经常转移。这是本国与外国进行经纪交易而经常发生的项目,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2)资本与金融项目,是指对资产所有权在国际件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它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两大部分。资本账户反应资产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转移。金融账户反应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投资与接待的增减变化。金融项目可安投资类型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

3)错误和遗漏账户,是认为设置的抵消账户,用啦抵消编表时出现的净的借方或贷方余额。

8、简述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答:。1)周期性不平衡,是指在经济衰退阶段,收入减少,有效需求下降,从而导致进口下降,因此可能引起贸易收支顺差;但经济衰退也可能造成资本外流,引起资本项目逆差。2)结构性原因,造成不平衡,因国内生产结构变动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例如一国主要生产初级品,同类国家越来越多,而产生品价格上升,贸易条件恶化。

3)价格性原因,造成的不平衡。汇率一定的情况下,一国物价普遍上升,高于其他国家,必然导致出口下降,金口口增加,国际收支发生逆转。反之则发生逆差。

4)收入性不平衡,国民收入变动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包括周期性和长期增长带来的变化,后者是收入长期增长导致进口需求增长超过出口,从而国际收支不平衡。

5)偶然因素,政治动荡、自然灾害和国际援助等元婴。

9、简述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理由。

答:

1)最佳关税轮。对于大国而言,收取关税后因为对国际价格产生影响,其净福利变化难以确定,可以假设有这税率T,使得净福利变化最大化。

2)贸易条件轮。大国情况下,关税可以改善本国贸易条件

3)幼稚产业轮,从动态角度,提出了保护具有潜在优势的新兴产业的观点,但这种保护是暂时性的。

4)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认为,将贸易政策与宏观政策联系一起,贸易政策作为实现总需求政策目标的一种选择。一国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国内有效需求可能不足,于是开放条件下奖励出口,限制进口是总需求政策的一部分,一方面净出口提高需求,另一方面顺差影响到国内的货币供给。但这是需求不足时的偶尔手段,但不是长期政策。5)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针对不完全竞争市场,政府干预可以改变市场结构和环境,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本国企业获得更多额垄断利润。

10、什么是出口补贴,简述出口补贴的福利效应。

答:出口补贴是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给于的直接补助或间接补助。直接补助是想出口上提供现金补助,间接补助是想选定商品的出口给于财政税收的优惠。主要目的是以低于实际生产成本的价格出售其产品,提供其在国际是市场上的竞争力,托大商品的出口。贸易条件效应,出口补贴使得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降低,不利于本国贸易条件的改善;出口扩大效应,出口产品价格下跌,可以刺激出口量增长。

补贴会提高国内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的同时,降低国外销售价格。

D为国内需求,Pw为世界均衡价格,实施补贴后,国内不享受补贴价格上升至Ps,国外价格下降至Pw’,消费者剩余减少a+b,生产者剩余增加a+b+c,政府补贴(Q4-Q3)*s,净福利效应为负。

进口国企业受损,进口国消费者获利,出口国生产者获利。

11、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如何解释

答: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国出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商场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按商品。根据这一观点,一般认为美国是资本相对丰富、劳动相对稀缺国家,理应出口资本密集型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二战后美国里昂悌夫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结果发现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与H-O理论向反。

这个谜题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它推动了在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迅速发展。对于其的解释,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对要素禀赋理论假设条件的修正。1)人力资本。熟练劳动力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形成,高熟练劳动形成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实质是资本密集型。2)美国进口品很大一部分是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很多术语资本密集型。3)要素密度逆转,农业在美国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而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属于劳动密集型。4)需求逆转,虽然美国的资本要素比较充裕,美国消费者的需求结构中资本密集型商品展绝大多数。

12、什么是倾销?简述倾销形成的条件和分类。

答:倾销是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项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是否构成倾销的主要依据有:进口国生产企业是否收到冲击,至于市场份额明显减少;进口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利润否明显降低;在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下,进口国同类产业是否难以建立起来。

分类:1)持续性倾销,存在是无期限的,厂商以追求利润最大化。条件:在市场不完全竞争,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索面临需求弹性不同,国外的需求弹性更大;国内外两个市场完全隔离,不存在销售到国外的产品回流。

2)掠夺性倾销,是为了挤垮国外市场的竞争对手,出口商暂时以低价策略销售,一旦达成目的获取垄断地位,优惠重新提高价格,获取垄断利润。

13、什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哪些形式

答: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以上国家、经济体,通过达成协议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一般有五种形式。

1)自由贸易区,组织内成员之间取消关税,厂商可以将商品自由输出输入。但没有共同对外关税,实践中常采取“原产地证明”以区分来自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商品,但仍难于区分。

2)关税同盟,在自贸区基础上,成员国设立共同对外关税,无需附加原产地证明。成员国将关税制定权让渡给一体化组织,问题是成员国的国内限制措施仍构成相互之间的自由贸易。

3)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商品自由流通、共同对外关税,还是先了生产要素、服务的自由流通。

4)经济联盟,在共同市场基础上,进一步协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成员国采用统一的经济政策。

5)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实现了经济联盟后,继续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协调乃至统一,逐步实现经济和其他方面制度的一体化,是最终阶段。

14、什么是幼稚产业,判断标准有哪些?

答:幼稚产业是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暂时的保护是正当的,如果不保护就在国外成熟竞争下无法实现,不过等成长起来,就具备了精湛隔离,不必保护。

穆勒标准,保护产业以充分实现规模经济,最终产业面对自由竞争获得利润。

巴斯塔布尔标准,不光将来是否能有成本优势,还要比较保护期的成本和将来产业获得的预期利润的贴现值,才能确定。

坎普标准,在B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外部性的考虑。首先企业自己会考量成本与未来收益,其次企业考量不会加入外部性,而社会福利应该考量。

15、做图分析重叠需求轮是如何分析贸易发生的原因。

答:重叠需求轮是林德提出,从需求方面讨论贸易发生的原因。核心是两国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果、收入水平决定的,解释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工业产品的贸易问题。

假设条件:1)一国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偏好不同,收入越高消费者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越偏好必需品。2)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偏好也相同。3)本国生产匹配本国需求结构的产品。

观点:1)收入水平越接近,两国重叠需求的范围越大,越容易发生贸易;2)各国收入不断提高,重叠需求的范围扩大、贸易扩大,新的商品进入贸易。

图:横轴表示一国人居年收入水平,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商品品质等级,人均收入越高、需求品质越高,即OP线表现。A国C-E之间的商品,B国F-H之间的商品,均只有本国需求,没有国外需求,因此不可能成为贸易品。只有交叉的D-E是两国重叠需求的,可以输出输入。

16、国际收支调节轮的弹性论

答: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市值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运用汇率与价格的变动对经常项目失衡进行调节,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关系密切。

弹性分析法认为货币贬值可以提高外国商品相对国内商品的价格,但是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益取决于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在各国国内价格不变下,一国进出口需求弹性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时,贬值可以起到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但贬值常常伴随着J曲线的时间之后效应。

17、简述国际收支调节轮的吸收论

答:吸收分析法,只有当一国商品、劳务的产出增加超过其吸收能力的增加时,该国的国际收支才能得以改善,实际上就是凯恩斯成熟理论与弹性分析法的综合。源于凯恩斯的收入-支出决定理论。总吸收超过总收入应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收缩,减少对贸易商品的需求,同时也降低对非贸易品的需求和总收入,必须运用支出转换政策消除金所性政策的不利影响。

贸易差额可以表示成国民收入与其吸收之间的差额,即

CA=X-M=Y-A,d(ca)=dy-da,A即为国内吸收。货币贬值对贸易差额的影响取决于对国民收入和吸收两部分影响的相对大小,后者可分贬值后收入变动对吸收的影响adY,a为边际吸收倾向等于边际消费倾向于边际投资倾向之和,二是对吸收的直接影响da’,即

da=ady+da’

合并得到d(ca)=(1-a)dy-da

货币贬值对国民收入的影响,(dy增加的条件),国民收入提高,若a<1则国内吸收的增加国民收入的增加,贸易收支得到改善;若a>1,国内吸收增加大于国民收入的增加,贸易收支进一步恶化,a=1,不影响贸易收支。

货币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da减少。

18、论述并证明马歇尔-勒那条件,什么是J曲线效应。

答:货币贬值产生价格和贸易量两种效应,结合一起决定经常项目的收支变化。当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大于1,数量变化大于价格变化,贬值可以减少进口总额;反之增加进口额;对出口情况亦然。弹性越大,贸易收支更好,弹性小则反之。

马歇尔-勒纳条件是在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限大时,而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绝对值大于1,则货币贬值可以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ηx+ηy/>1

Px出口产品的本币价格,Pf进口产品的外币价格,e外币的直接法汇率

J曲线,是描述货币贬值的时滞效应,当一国货币当局采取使本国贬值的调整后,相关实体部门贸易量的调整不会同步进行,而是需要一个过程,由于贸易量相对汇率变化的滞后,最初只会是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经过一段时间后,贸易量的变化才会逐渐产生对国际收支的改善影响。原因是,1)认识时滞,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商品的新价格信息还不能立即为需求方所了解。2)决策时滞,供求双方都需要时间判断价格变化的重要性,改变贸易伙伴、贸易量等。3)生产时滞,供给方国内对商品和劳务的供应不能立即增加。4)取代时滞,供需都需要时间处理存货。5)交货时滞,商品和劳务运输需要时间。

19、绝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如何评价

答:购买力平价解释了纸币条件下汇率决定与其剧烈波动的原因,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包括绝对和相对购买力平价说。

1)绝对购买力平价,假设两国市场间的套购活动,使得两国同质商品具有相同价格。每一时点上,汇率决定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商:E=Pa/Pb,其他条件不变下,外币汇率与本国物价水平呈正比,与外国物价水平成反比。

2)相对购买力平价是,名义汇率等于过去的基期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之商。

Et=E0*(Pat/Pa0)/(Pbt/Pb0)

汇率取决于两国购买力

购买力平价理论,将物价水平与汇率联系起来,较为合理的体现了两个货币价值的对比关系。绝对购买力平价是理论的直接表现形式,多用于理论模型;相对购买力平价阐述汇率随价格的变化趋势,实践中使用较多。

但有一定局限:理论认为人们是根据纸币购买力平价纸币价值的,事实上纸币价值不取决与纸币购买力,而是纸币购买力取决于纸币价值。假设了所有商品都是贸易商品,忽视非贸易品。忽视了贸易成本和壁垒。过分强调了物价对汇率的影响,忽视了汇率变化对物价的影响,是相互的。忽视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冲击。没有对物价如何影响汇率的传导机制具体分析。

20、简述最优货币区理论

答:

最优货币区是一组国家组成,在这个区域内,要么采用单一货币(完全货币联盟),要么在保留不同国家货币的同时,在这些货币之间实行持久严格的固定汇率,且相互之间实行完全可自由兑换,对非成员国的货币采用浮动汇率制。这样一个区域的适当范围,或者一国参加货币区与否可以通过传统法、成本收益法来评价。

要素市场流动性高、经济的开放度(相互贸易部门占比高)、产品多样化较高可以适应汇率固定,金融一体化程度高、政策一体化高。内部要素充分流动,对外则全完不流动

金融市场,

商品市场自由流通

宏观年经济协调和政策融合

(待完善)

丁伯根法则:

如果系统具有线性结构,政府要实现n个独立的经济目标,至少要有n种线性无关的有效的政策工具。政府需要的有效政策工具数据通常与它的独立目标数量大体相同。(线性方程求解)

论述题

1利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论述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

2利用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理论的吸收方法,论述货币贬值对收入和吸收的效应。

吸收方法:D(ca)=(1-a)dy-da’,

货币贬值对收入的影响效应:1)就业效应dy/de>0,当一国储蓄非充分就业、生产要素违背充分利用,货币贬值因其的出口需求上升引发产灵和就业扩大,(马勒成立)国民收入增加。这种条件下,收入效应取决于1-a的正负。若a<1,a=1,a>1,则相应的收入增长对贸易收益影响。2)贸易条件效应dy/de<0,由于货币贬值提高了进口品的本币价格,出口品的价格没有提高,因而货币贬值往往会带来贸易条件恶化,国民收入下降。

货币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效应:1)实际余额效应,本姑哦通胀、货币供应不变下物价上涨时实际货币余额减少,消费者保持货币而减少消费,吸收下降,抛售债券使得利率上升,投资下降,吸收进一步减少。2)收入再分配效应,货币贬值使得名义收入增加、税收上升,可支配下降,如果政府实行财政紧缩,则吸收下降。3)货币幻觉,货币贬值,物价上证,消费者仍然购买与货币贬值前相同的商品数量,支出增加,吸收上升。4)预期效应,人么预期物价上证,提前消费,吸收上升。5)替代效应,人们增本国产品消费,替代进口茶品,吸收上升。

3利用蒙代尔-佛列明模型,论述在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4论述出口补贴和贸易配额的福利效应

5论述国际货币制度、及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6、论述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

7、论述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理论的货币方法的基本思想、假设条件、政策含义和评价

8、论述开放条件下一国实现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

9论述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条件、基本思想、贸易模式。利用模型阐述

答:假设条件: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2)两国都采用相同的圣餐技术,相同的生产函数。3)两国的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一种是资本密集,4)规模收益不变,5)要素供给不变6)消费偏好相同,相同的社会无差异曲线7)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8)生产要素国内流动,商品国际自由流动,没有运输盒交易成本9)两国贸易平衡。

基本内容:每个国家用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交换,一国出口商品总是用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进口要素稀缺的密集度

10、抛补利率评价和非抛补利率评价

答:假设I,i*,e(即期汇率),f(远期汇率),f’(未来预期的即期汇率)

抛补是在远期市场上进行了对冲,i-i*=(f-e)/e

非抛补是没有在远期市场上对冲,而是对未来汇率有所预期i-i*=(f’-e)/e

条件:

有效且完全自由竞争的外汇市场;没有市场壁垒,资本在国际流动不受限制;交易成本很低或可以基本忽略。

但现实中没有完善的外汇市场,而且有外汇管制。利率评价的关系式中,未能表明到底是利率决定汇率,还是汇率决定利率,虽然多数人认为是前者决定后者,然而货币危机时,货币的预期贬值同样可以使本国资产收益率发生变化,所以没有说明汇率决定基础,仅仅解释了特定条件下的变动原因。最后,利率评价忽视利率结构问题,期限和信用,各国的债券不具有完全替代性,之间利率就会出现差异,名义利率的变化不能体现实际利率的变化。

附加:如何看待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和要素禀赋轮。

(1)亚当·斯密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他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在对其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在他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利益论”。绝对成本学说这一学说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这种贸易分工互利的双赢思想,到现代也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2)比较成本说是对绝对成本说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它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创立。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进而获得比较利益。总之,比较利益学说,进一步分析,揭示了国际贸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国际分工的必要性。它证明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能实现贸易的互利。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核心是比较优势原则。比较成本说揭示了人类分工协作的大道理。自其创立的一百多年来,它一直被西方国际经济学界奉为经典,并成为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的主线。即使在当代,它也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比较成本说的启示:“各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保证参加国际分工和贸易所能得到的利益。”然而这个理论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

(3)赫克歇尔—俄林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俄林认为,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于成本的绝对差异,而成本的绝对差异是由于:第一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同,即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第二,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要素密集程度不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自创立以来,虽然受到里昂惕夫等学者的质疑,但仍被奉为当代国际经济理论中的圭臬,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该理论构成了对古典学派李嘉图比较成本说的重大挑战,奠定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俄林理论有助于我们分析,判断和预测世界各国的贸易模式,并制定相应对

策,在充满风险的国际竞争中知己知彼,掌握主动权,此外,我们应认识到一国的生产要素实际是变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相应发生变化。当代技术革命已改变了要素的内涵,促进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信息资本等无形要素和有形要素的相融合,赋于生产要素以全新的内涵。因此我们不能片面静止地对待要素禀赋上的比较优势,这是我们借鉴俄林理论应持有的科学态度。

亲测已过-社科院院考最新2018国际经济学-题库答案

国际经济学 一. 简述题 1.简述关税壁垒对小国开放经济和大国开放经济的福利影响P100 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海关法和海关税法,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征收的税赋。主要有进口税,进口附加税,出口税和过境税等。 征收关税将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效应。它将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包括一系列效应:价格效应、生产效应、消费效应、税收效应、贸易条件效应(对大国来说)、净福利效应等。 1,小国情况: 讨论: 价格效应:自由贸易时,世界价格(均衡时的国内价格)为Pw,征税t后,国内价格上升为Pt。国内价格调整不对世界价格造成影响。 生产效应:生产者剩余增加a; 消费效应:消费者剩余减少 a+b+c+d 贸易效应:进口减少Q1Q3+Q4Q2; 税收效应:关税收入为c; 净福利效应: a-(a+b+c+d)+c= - (b+d)<0,福利下降。其中b为生产扭曲,d为消费扭曲。 2,大国情况:

价格效应:征收关税会降低世界市场价格,即世界价格由Pw降为P’w。 贸易条件效应:征税前Q3Q4的进口价格为EFQ3Q4,征税后为HIQ3Q4,征税国贸易条件改善,收益e; 净福利效应: a-(a+b+c+d)+(c+e)=e-(b+d) 。净效应不确定。 2.简述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P130 关税同盟是美国经济学家维纳(J·Viner)在其于1950年出版的《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中提出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 关税同盟的效果可以分为静态效果和动态效果。 静态效果 1.贸易创造和转移效应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缔结关税同盟之前,某个国家不生产某种商品而从世界上生产效率 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商品;建立关税同盟后,如果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被排斥在关税同盟之外,则关税同盟内部的自由贸易和共同的对外关税使得该国该商品在同盟成员国内的税后价格高于同盟某成员国相同商品在关税同盟内的免税价格,这样同盟成员国原来从非成员国进口的成本较低的商品转从关税同盟内部生产效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来进口。 2.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 缔结关税同盟后,无论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情况下,进口国(上面例子中的A国)X商品的价格都比原来下降了。如果A国X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则A国对X商品 需求数量的增加幅度要大于X商品价格的下降幅度,从而使X商品的销售额也就是进口额 增加,这就是贸易扩大效应。 4.建立关税同盟后,可减少行政开支 5.建立关税同盟后,可减少走私

国际经济学英文题库(最全版附答案)

【国际经济学】英文题库 Chapter 1: Introduction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products are not produced at all in the United States? *A. Coffee, tea, cocoa B. steel, copper, aluminum C. petroleum, coal, natural gas D. typewriters, computers, airplanes 2. International trade is most important to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A. the United States *B. Switzerland C. Germany D. England 3. Over time, the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of nations has: *A. grown B. diminished C. remained unchanged D. cannot say 4. A rough measure of the degree of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of a nation is given by: A. the size of the nations' population B. the percentage of its population to its GDP *C. the percentage of a nation's imports and exports to its GDP D. all of the above 5.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s greater for: *A. small nations

社科院题库-国际经济学

1.林德重叠需求论的假设条件和主要观点。 重叠需求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其理论核心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重叠需求理论有两个假设条件: 1、消费者行为假设:假设在一国之内,需求受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决定。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但如果消费者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2、两国需求重叠的假定:厂商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需求结构来决定其生产方向与内容,而生产的必要条件是对其产品有效需求的存在;如果两国的平均收入水平相近,则两国的需求结构也必定相似。反之,如果两国的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则他们的需求结构也必存在显著的差异。 重叠需求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重叠需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独立条件。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若是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也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贸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 2.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可以表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假设条(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不同的技术。技术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而导致成本的不同。(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比较优势理论。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

国际经济学题库(英文版)知识分享

Part Ⅰ. Fill in the blank with suitable content. 1.Seven themes recur throughout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se are the gains from trade , the pattern of trade , protectionism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2. Countries engag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for two basic reasons :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economics of scale . 3. A country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producing a good if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ing that good in terms of other goods is lower in that country than it is in other countries. 4. Labor is the only one factor of production. LC a 、LW a and *LC a 、* LW a are the unit labor requirement in cheese and wine at Home and Foreign, respectively. If aLC/aLW

国际经济学题库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8e (Krugman) Chapter 14 Money, Interest Rates, and Exchange Rates 14.1 Money Defined: A Brief Review 1) The exchange rate between currencies depends on A) the interest rate that can be earned on deposits of those currencies. B) the interest rate that can be earned on deposits of those currencies and the expected future exchange rate. C) the expected future exchange rate. D) national output. E) None of the above. Answer: B Question Status: Previous Edition 2) Money serves as A) a medium of exchange. B) a unit of account. C) a store of value. D) All of the above. E) Only A and B. Answer: D Question Status: Previous Edition 3) Money includes A) currency. B) checking deposits held by households and firms. C) deposits i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s. D) Both A and B. E) A, B, and C. Answer: D Question Status: Previous Edition 4)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end of 2006, the total money supply, M1, amounted to approximately A) 10 percent of that year's GNP. B) 20 percent of that year's GNP. C) 30 percent of that year's GNP. D) 40 percent of that year's GNP. E) 50 percent of that year's GNP. Answer: A Question Status: Previous Edition 5) What are the main functions of money? Answer: Money serves in general three important functions: a medium of exchange; a unit of account; and a store of value. As a medium of exchange, money avoids going back to a barter economy, with the enormous search costs connected with it. As a unit of account, the use of money economizes on the number of prices an individual faces. Consider an economy with N goods, then one needs only (N - 1) prices. As a store of value, the use of money in general ensures that you can transfer wealth between periods. Question Status: Previous Edition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博士

2012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博士 【主办单位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我国第一所人文社科类研究生院。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设置最完整的研究生院,现有38个教学系,80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8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现任博士生导师436名、硕士生导师495名。在2007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公布的《2007中国大学研究生院评价》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入选中国19所一流研究生院,并以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第一,法学、社会学、文学第二的成绩,当选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排名第一的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8月,是目前国内学科设置最为齐全、实力最为雄厚的专业金融研究机构。其主要任务是:为国家提供货币金融政策研究成果和相关咨询服务;为各级政府发展本地区金融业提供咨询服务;为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提供应用性研究成果;培养高级金融研究和金融实务人才。研究所现拥有体制内研究人员36人、外聘研究人员10多人和50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 【项目特色】 为专业人士量身订制的教育项目——本课程专为接受过EMBA教育或它硕士教育的专业人士所设计,为大家提供持续深入学习的平台,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已有知识结构;同时为符合条件的学员提供申请博士学位的机会。 阵容强大的师资队伍——本项目将安排中国社科院一批具有极高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的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参与授课。此外,还将在其他著名高校和中央部委选聘一批理论功底深厚、授课经验丰富的教授或学者型领导参与授课。 独具特色的课程结构——课程设计以研究生院金融学专业博士生课程方案为本源,在确保科学性与学术性的基础上,突出实用性、新颖性与前沿性。 内容丰富的学习安排——除课堂授课外,还将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安排指导教师对学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为学员提供参加课题研究或学术活动的机会。 【报名条件】 1、拥有硕士学位或具备研究生同等学力(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只具有学士学位者需由其上级主管单位开具推荐信,情况优秀者可酌情录取; 2、热爱祖国,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 3、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基础是() A.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B.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复杂 C.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不断增长D.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密切 2.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A.国际经济活动B.国际经济关系 C.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D.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关系 3.国际经济学产生的时间()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二、判断改错题 1.国际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国际贸易理论。() 2.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主要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4.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是站在单个国家角度来研究金融问题的。()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A 二、判断改错题 1.×。将“国际贸易理论”改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金融理论”。 2.×。国际经济学是从西方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一门系统科学。 3.√。 4.×。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是独立于个别国家之外来研究所有国家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问题。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A.比较优势理论B.贸易差额理论C.要素禀赋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2.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A.发展本国工业B.发展本国航运业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3.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大卫·休谟

4.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D.比较优势 5.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A.乙国进口小麦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D.甲国出口小麦6.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B.大卫·李嘉图C.亚当·斯密 D.李斯特 7.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 A.贸易差额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8.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D.商品价格差异9.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 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 10.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大量贸易应发生在() A.发达国家之间 B.发展中国家之间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D.需求相似国家之间 二、判断改错题 1.贸易差额论虽然产生时间很早,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理论。()2.贸易差额理论的奖出限入政策是针对所有产品而言的。() 3.贸易差额理论是第一个自由贸易理论。() 4.绝对优势理论分析的是国际贸易实践中的一个特例。() 5.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一定具有比较优势。() 6.根据绝对优势理论,一国两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时仍可以参与互利贸易。()7.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从理论上说所有国家都可以参与互利贸易。() 8.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只有当一国生产率达到足够高时,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 9.如果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贸易后国际市场价格更接近于小国封闭条件下的国内市场价格。() 三、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2.比较优势 四、简答题 1.简述绝对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2.简述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 教案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上章介绍了技术条件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决定作用,这章将放宽第二个条件,即放松各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这一假设,从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要素禀赋理论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赫克歇尔和俄林师生提出,后经萨缪尔森等人不断完善,该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H-O模型。 第一节 H-O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H-O模型的提出 1)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认为,比较利益产生自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国际贸易←价格差←成本差异←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2)后人以机会成本差异代替了劳动成本差异,形成了比较利益学说的当代理论的解释。但仍未说明劳动生产率差异产生的原因。 3)如果两国相同要素的生产率相同,贸易是否会产生。 H-O模型从要素存量差异的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其出发点有两个: 1)不同国家的要素存量的比例是不同的; 2)不同商品的生产所使用的要素比例是不同的。 二、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度 1、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也可从价格的角度进行定义:如果一国劳动与资本的价格之比(w/r)大于另一国的劳动与价格之比,则称该国为资本丰富型国家;也即一国劳动的相对价格高高于另一国,则该国为资本丰富型国家。 图中,E A、E B分别表示A、B两国的要素总量组合ρA>ρB ,故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则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2、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如果生产A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之比(K/L)大于生产B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之比,那么A商品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B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定义:kx=Kx/Lx;ky=Ky/Ly,若kx>ky,则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H-O理论中,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是给定的,不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即便要素价格变化导致两种商品生产的要素投入之比变化,也不会改变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

亲测已过_社科院院考最新2018国际经济学_试题库答案

国际经济学 一.简述题 1.简述关税壁垒对小国开放经济和大国开放经济的福利影响P100 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海关法和海关税法,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征收的税赋。主要有进口税,进口附加税,出口税和过境税等。 征收关税将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效应。它将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包括一系列效应:价格效应、生产效应、消费效应、税收效应、贸易条件效应(对大国来说)、净福利效应等。 1,小国情况: 讨论: 价格效应:自由贸易时,世界价格(均衡时的国价格)为Pw,征税t后,国价格上升为Pt。国价格调整不对世界价格造成影响。 生产效应:生产者剩余增加a; 消费效应:消费者剩余减少 a+b+c+d 贸易效应:进口减少Q1Q3+Q4Q2; 税收效应:关税收入为c; 净福利效应: a-(a+b+c+d)+c= - (b+d)<0,福利下降。其中b为生产扭曲,d为消费扭曲。 2,大国情况:

价格效应:征收关税会降低世界市场价格,即世界价格由Pw降为P’w。 贸易条件效应:征税前Q3Q4的进口价格为EFQ3Q4,征税后为HIQ3Q4,征税国贸易条件改善,收益e; 净福利效应: a-(a+b+c+d)+(c+e)=e-(b+d) 。净效应不确定。 2.简述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P130 关税同盟是美国经济学家维纳(J·Viner)在其于1950年出版的《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中提出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 关税同盟的效果可以分为静态效果和动态效果。 静态效果 1.贸易创造和转移效应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缔结关税同盟之前,某个国家不生产某种商品而从世界上生产效率 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商品;建立关税同盟后,如果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被排斥在关税同盟之外,则关税同盟部的自由贸易和共同的对外关税使得该国该商品在同盟成员国的税后价格高于同盟某成员国相同商品在关税同盟的免税价格,这样同盟成员国原来从非成员国进口的成本较低的商品转从关税同盟部生产效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来进口。 2.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 缔结关税同盟后,无论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情况下,进口国(上面例子中的A国) X商品的价格都比原来下降了。如果A国X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则A国对X商品需求数量的增加幅度要大于X商品价格的下降幅度,从而使X商品的销售额也就是进口额增加,这就是贸易扩大效应。 4.建立关税同盟后,可减少行政开支 5.建立关税同盟后,可减少走私

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前身是成立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社会调查所终审稿

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前身是成立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社会调查 所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前身是1929年成立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社会调查所。1934年社会调查所与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沿用社会科学研究所名称。1945年更名为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195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77年始沿用现名。现在经济研究所已发展成为一个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经济史学(包括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三方面兼有,而以基本理论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经济研究机构。 (一)研究方向与任务 经济研究所既研究理论经济学又研究应用经济学,现阶段的重点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方面,结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和政策实施等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发挥本所人才优势,研究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和中外经济思想史。特别要紧追世界经济学思潮发展的新动向,广泛借鉴和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新方法、新理论,在综合性的专题研究中不断取得新成果。 (二)人员机构与主要科研活动 经济研究所现有工作人员123名,其中正高级研究人员40人,副高级研究人员36人,中级研究人员22人,高、中级研究员占全所在职人员总数的80%。 经济研究所现设有8个研究室。它们的主要研究领域分别是: (1)宏观经济学研究室。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问题密切关联的制度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 (2)微观经济学研究室。中国企业及与中国企业问题有关的制度、政策和理论。 (3)政治经济学研究室/《资本论》研究室。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应用经济学的发展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提供基本理论支持。 (4)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室。国内外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理论和实证问题。 (5)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港、澳、台经济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927—1949年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史。 (6)中国经济史研究室。中国近代经济史,同时兼顾中国古代经济史。 (7)当代西方经济理论研究室。全面跟踪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最新发展和当代学者对西方经济理论史的研究,系统总结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全面把握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潮流。 (8)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室/(发展经济学研究室)。中国经济思想史和外国经济思想史(重点是发展经济学研究)。 经济研究所现管理5个院级研究中心和9个学会及基金会。它们分别是: (1)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欠发达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契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

国际经济学试题-精选稿(教师用-含部分答案)-

国际经济学精选习题集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理论 第1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经济学在研究资源配置时,划分的基本经济单位是(D) A.企业 B.个人 C.政府 D.国家 2.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B) A.国际商品流动 B.世界范围内的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 C.国际收支平衡 D.国际人员流动 3.从国际间经济资源流动的难易度看,流动最容易的是(B) A.商品 B.资本 C.人员 D.技术 二、判断分析题 1.国际经济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一门分支科学。 √。大部分国际经济学应用了宏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如无差异曲线、需求曲线、企业产量按照确定等,但是国际经济学理论本身也获得了许多理论性的进步。在此基础上的国际经济学研究又推动了一般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 第2章比较优势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A)。 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B.技术水平的差异 C.产品品质的差异 D.价格的差异 2.从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A)。 A.重商主义 B.重农主义 C.重金主义 D.自由放任主义 3.绝对成本学说是比较成本学说的(C)。 A.同一形式 B.发展形式 C.特殊形式 D.理论形式

4.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C)。 A.所有产品均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最终将获得全部黄金和白银 B.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将获得大量贸易余额 C.如果两个国家分别出口本国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将同时从贸易中获益 D.如果一国不用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将丧失绝对优势 5.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指出(B)。 A.贸易导致不完全专业化 B.即使一个国家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也可从出口绝对成本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中获益 C.与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相比,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更多 D.只有具备计较优势的国家才能获得贸易余额 6.根据比较成本说,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的条件是(B)。 A.创造大量贸易顺差 B.以较低的机会成本进口商品而不在国内生产 C.本国比贸易伙伴国强大 D.本国相对于贸易伙伴具备绝对效率优势 7.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C)。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 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 8.如果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进行贸易,则( B )。 A.大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 B.小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 C.贸易将仅使小国收益 D.贸易将仅使大国收益 9.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一种主张(A)的传统理论。 A.自由贸易 B.保护贸易 C.国家干预 D.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结合 10.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假定A、B两国生产X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100和90劳动一年,生产Y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120和80人劳动一年,则(C)。 A 国同时生产X、Y产品,A国不生产 B. A国生产Y产品,B国生

国际经济学第五版第三章答案

第三章 ) Answers to End-of-Chapter Questions 1. Use the information in the table on labor productivities in France and Germany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使用该信息表上关于法国和德国的劳动生产率,以回答以下问题。 Output per Hour Worked单 位工作小时的产出 France Germany Cheese 2 kilograms 1 kilogram Cars 0.25 0.5 a. Which country 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cheese? In cars?哪个国家有奶酪的绝 对优势?汽车呢? b. What is the relative price of cheese in France if it does not trade? In Germany, if it does not trade?什么是奶酪在法国的相对价格,如果它不交易?在德国,如果不 进行交易? c. What is opportunity cost of cheese in France? In Germany?法国奶酪的机会成本是 多少?德国呢? d. Which country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cheese? In cars? Show how you know.在奶酪生产上,那个国家有比较优势?在汽车生产上呢?解释你的结论 e. What are the upper and lower bounds for the trade price of cheese?奶酪交易价格的 上下边界是什么? f.Draw a hypothetical PPC for France and label its slope. Suppose that France follows its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deciding where to produce on its PPC. Label its production point.画一条假设的法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并标出其斜率。假设法国根 据其比较优势决定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生产点,标出其生产点。 If the trade price of cars is 5 kilos of cheese per car, draw a trade line showing how France can gain from trade.如果贸易价格是每辆汽车换5千克奶酪,画出交易线 说明法国能够得到的贸易利得。 Answers: a. France has the absolute advantage in cheese and Germany in cars. This follows because France’s productivity is higher in cheese and Germany’s is higher in cars. 法国有干酪和德国车的绝对优势。在此之前,因为法国的生产力是奶酪更高,德 国是汽车高 b. The autarkic relative price of cheese in France is one-eighth car per kilogram; in Germany it is one-half car.奶酪在法国的自给自足的相对价格是每公斤八分之一 的汽车;在德国它是二分之一的汽车 c. Opportunity costs are equal to relative prices.机会成本等于相对价格

社科院《国际经济学》院考题库

简单题 1,简述技术差距模型和产品周期理论。 技术差距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是对静态H-O模型的动态扩展。 1,技术差距模型: 技术领先国家引入技术创新后,研究成功新产品,凭着技术领先,该国向国外出口这种新产品,然而当外国渐渐熟悉并通过技术合作、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等途径掌握了这些高新技术,就能模仿生产这些产品,从而减少进口,并且最终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反而向技术领先国出口该产品,到此,技术领先国的创新利润完全消失,但它不断地引入更新的产品和工艺流程,又制造出新的一轮的技术差距,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2,产品周期理论 1)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该理论按技术变化的特点, 将产品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2)基本内容: 第一阶段,初始期:产品技术未成形,研发费用占较大比重,少数发达国家(创新国)由于具有充足资本和高新科技,具备比较优势。该阶段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与其它发达国家之间; 第二阶段,成长期:技术已确定,被普遍采用,研发成本密集型转化为资本密集型,发达国家拥有这一优势,该阶段产品由发生在发达国家输出到发展中国家; 第三阶段,成熟期:产品实现标准化,原材料和劳动工资是重要成本,发展中国家具备此优势,产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 产品周期理论的国际贸易演变图

2,简要论述重叠需求论的假设条件和主要观点。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方面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该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工业产品的贸易问题 一、假设条件 1.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 2.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 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也就越相似。 二、主要观点: 1,如果两国的收入水平越接近,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越容易发生贸易。 2,如果两国收入不断提高,重叠需求的范围上移,贸易扩大,新的商品进入贸易。 3,在关税同盟理论中,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是什么含义? 关税同盟是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对非成员国采取统一的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成员国在互相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设立共同对外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 关税同盟的重要特点是“对内自由、对外保护”。关税同盟在扩大区域内贸易的同时,也减少了区域内成员国与区域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因此,它对国际贸易有很大的影响。这种贸易上的影响可进一步区分为贸易创造效应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1,贸易创造: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 2,贸易转移: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 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的图示分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