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兽医免疫学(动物医学免疫学)课件重点总结

兽医免疫学(动物医学免疫学)课件重点总结

兽医免疫学(动物医学免疫学)课件重点总结
兽医免疫学(动物医学免疫学)课件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现代的免疫概念:指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并能将非己物质清除的复杂的生理学反应。

免疫的基本特性

1.识别自己和非己 (recognition of self and nonself ):是免疫应答的基础

2.特异性(specificity) 即针对性,指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由此产生的免疫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免疫记忆(immunological memory) 记忆产生的根源是免疫记忆细胞的产生。

免疫的基本功能

1. 免疫防御( immune defence):即抗感染免疫,针对的是病原微生物。

2. 免疫自身稳定(homeostasis):指清除变性、损伤及衰老细胞的功能。

3.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指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的功能。针对的是机体内部的敌人——肿瘤细胞。

英国医生Jenner发现牛痘预防天花

Vaccine :牛痘苗,现泛指“疫苗”。

Vaccinate :免疫接种牛痘苗现泛指免疫接种。

Vaccination :牛痘接种今译为“(疫苗)接种”。

克隆(或细胞系)选择学说

?认为机体内存在有识别多种抗原的细胞系,在其细胞表面有识别抗原的受体;

?抗原进入体内后,选择相应受体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最后成为抗体产生细胞及免疫记忆细胞;

?胎生期免疫细胞与自己抗原相接触则可被破坏、排除或处于抑制状态,因之成体动物失去对“自己”抗原的反应性,形成天然自身耐受状态,此种被排除或受抑制的细胞系称为禁忌细胞系;

?免疫细胞系可突变产生与自己抗原发生反应的细胞系,因之可形成自身免疫反应。

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学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1)免疫学诊断(2)免疫学预防(3)免疫治疗

2.免疫学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1)免疫学理论对生命科学研究的促进(2)免疫学技术队生命科学研究的推动

第一章

1.抗原(antigen, 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致敏L-C和(或)抗体,并能与相应的致敏L-C和(或)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例如:乙型肝炎疫苗、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灭活苗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能。

反应原性(reactigenicity) 又称为,免疫反应性。抗原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能。

抗原性=免疫原性+反应原性

2.完全抗原:又称免疫原(immunogen):在具有免疫应答能力的机体中,能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半抗原不属于免疫原。

3.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又称半抗原(Hapten),单独存在时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大多数的多糖、类脂、药物等如二硝基酚、青霉素。复合半抗原:无免疫原性,但有免疫反应性。简单半抗原:无免疫原性,无免疫反应性。

半抗原只有结合与初次免疫所用的载体相同的载体是,才能引起再次免疫反应称载体效应,其证明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主要和免疫原的载体相互作用,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则和完整抗原的半抗原决定簇相互作用。

载体:是能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大分子物质。

即半抗原+载体=完全抗原

常用载体:BSA(牛血清白蛋白)OVA(卵清白蛋白) HSA(人血白清蛋白)

构成抗原的条件

一、异源性(foreignness)异源性又称异物性,是构成抗原的首要条件。

二、大分子有机物抗原的免疫原性与其分子大小密切相关

三、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立体构像的复杂性

?分子结构和空间构象复杂者抗原性强。

?对蛋白质抗原来说,凡是含有芳香族氨基酸的蛋白质抗原性较强,如酪氨酸。

?多肽链中的二硫键也起重要作用。(形成环形结构)

四、物理状态及可降解性

1.抗原的物理状态:一般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通常比可溶性抗原强。一些免疫原性弱的可溶性抗原,可由于分子的聚集增加质点的大小或吸附在颗粒表面,从可增加或使其获得免疫原性。

2. 抗原分子的可降解性对免疫原性有明显影响

1.免疫三大特点:

识别自己和非已、特异性、记忆性,其中最大特点是特异性.

2.特异性的含义

所谓特异性(Specificity)是指物质之间的相互吻合性、针对性、专一性。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AD)

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又称为抗原表位(epitope),既是免疫活性细胞识别的部位,又是与相应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相结合的部位。

交叉反应:抗原除了能与自身抗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能与其它的抗血清发生反应。这种抗原抗体的反应就是交叉反应。

医学意义:1)利用交叉反应推测物种进化的亲缘关系和进行疾病的诊断和病因的探析。2)影响免疫诊断的结果。

免疫应答:机体接受抗原物质刺激后,体内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和产生效应的过程。包括抗原递呈、淋巴细胞活化、免疫分子形成及免疫效应发生等一系列的生理反应。通过有效的免疫应答,机体得以维护内环境的稳定。

初次应答:是机体第一次接触某一抗原物质所发生的免疫应答。

再次免疫应答:机体第二次接触同样的抗原而发生的免疫应答。

初次应答其特点:初次应答刺激幼稚B细胞,比较缓慢柔和,产生抗体的潜伏期长,产生的抗体滴度低,维持的时间短且多为亲和力较低的IgM。

再次免疫应答特点:再次应答刺激记忆B细胞,较快速激烈。产生抗体的潜伏期短,产生的抗体滴度高,维持的时间长且多为高亲和性IgG等其他类抗体。

1、半抗原-载体现象:小分子物质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但当与大分子物质连接后,就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2、载体效应:半抗原只有结合在与初次免疫所用的载体相同时,才能引起再次免疫应答。

1.小分子半抗原可通过与载体大分子结合而获得免疫原性,获得特异性抗体

2.载体不仅增加了半抗原分子的大小,使之获得免疫原性,而且在再次应答的免疫记忆中起重要作用,再次应答由载体决定。

3.大多数天然抗原都可看作是半抗原-载体复合物,半抗原实质上就是抗原决定簇,而其余部分则为载体。

4.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决定于载体,而体液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决定于半抗原。

类属Ag:指存在于同属生物中的共同Ag。如A群沙门氏菌有OAg1、2、12三种不同的AD。D群OAg有9、12二种不同的AD。O1、O2为A群特异的Ag,O9为D群特异的Ag。 O12为A、D群类属Ag 。

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指不同种系或无亲缘关系的生物之间共同具有的Ag。属于共同Ag的特殊情况。异嗜性抗原被认为是自身免疫病之因。

抗毒素(antitoxin):外素毒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这种抗体称之为抗毒素。

外毒素经0.4%甲醛处理,可脱毒而保留原有抗原性成为类毒素。

类毒素:一些经变性或经化学修饰而失去原有毒性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的毒素。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

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中,需Th协助的Ag,称TDAg或T细胞依赖性Ag。如:异种组织、微生物等。

2.非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

不需TH协助,直接刺激B-C分化成浆细胞的抗原。如细菌脂多糖(LPS)、肺炎球菌荚膜多糖(SSS)、PVP等。

TD抗原与TI抗原的区别

结构特点载体表位无载体表位

T细胞辅助需要不需要

免疫应答体液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抗体类型多种 IgM

免疫记忆有无

第二章抗原

抗体(antibody,Ab):在抗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下,由B淋巴细胞转化浆细胞产生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包括IgG、IgM、IgA、IgD、 IgE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的结构:分子巨大,所有抗体都是有1个或多个单体组成.

单体:由四条多台链和几对二硫键接成的一个基本单位成为Ig单体

四肽链结构所有Ig的基本单位都是四条多肽链的对称结构。

重链(heavy chain,H链)其中两条相同的长链称为重链,由446个aa组成,结合有不同含量的糖,故Ig属糖蛋白。

轻链(light chain,L链)两条相同的短链称为轻链,由214个aa组成。

重链和轻链二硫键连接

稳定区(constant region,C区)

肽链aa组成和排列相对恒定区域,称为稳定区,决定着抗体分子的多种生物活性,由L的1/2、H的3/4组成。

根据H链恒定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同分为:

重链分5类:αγδεμ

Ig: IgA IgG IgD IgE IgM

根据L链恒定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同分为:

两型:κ、λ

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区):抗体分子肽链N-端,L链的1/2和H链的1/4的aa组成和排列顺序多变,故称可变区。是识别AD和决定抗体特异性的部位。

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在V区内,重链与轻链各有3个特殊区域,在这些区域aa排列顺序变化大大超过V区的其他部分,这些区域称为超变区或高变区,又叫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g region , CDR)。

框架区(Framework region,FR):维持超变区的空间构型,FR1,FR2,FR3,FR4

每条L链和H链的高变区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单一的抗原结合位点。

每个IgG分子有2个抗原结合位点,在功能上称为双价抗体。

抗体的免疫学功能

1.调理吞噬作用:与具有FcR的吞噬细胞结合,可提高其吞噬能力。免疫学上称为调理作用,这类抗体称为调理素(opsonin)。这类亲细胞抗体在与抗原结合前或后都能与细胞结合,只是在与抗原结合后,增加了与细胞的结合能力

2.ADCC作用抗体依赖性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当抗原为细胞且效应细胞为K-C或NK-C等时,靶细胞与相应的抗体结合,K-C或NK-C可与结合在靶细胞上的IgG的Fc片段结合,从而被活化,释放溶细胞因子,裂解靶细胞。

3.引起过敏反应效应细胞为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时,引发Ⅰ型过敏反应。

4.免疫调节作用 B-C的BCR与sIg都能与同一种抗原结合,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同一种抗原的关系,由sIg结合的抗原通过与B-C Fc受体结合,导致B-C释放抑制因子,抑制其活化,而抗原与BCR的结合则导致B-C的活化。

5.与IgG选择性通过胎盘有关 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与Fc片段及Fc受体有关。

(二)胃蛋白酶水解

1.酶解位点 H链间二硫键近C端

2.酶解片断 1、个大分子—— F(ab') 2、几个小分子—— pFc′

3. 酶解片断的生物学活性

F(ab′)2

(1)具有双价抗体活性,因而与抗原结合能够形成沉淀,可见现象。

(2)其特性和功能与Fab相同。

pFc′无任何生物活性,为小分子肽,不能结晶。

抗体的类与型

类(class):

依据其重链C区的理化性质及抗原性差异。Fc段氨基酸组成,约60%不同,重链决定Ig的种类。

IgG(γ)、IgA(α)、IgM (μ)、IgD(δ)、IgE(ε)

型:

(1)根据轻链C区的抗原性不同,分为κ、λ两个型。

(2)每个Ig分子中的两条轻链都是相同的,在一个Ig单体分子上不可能同时出现κ和λ两种轻链。

五类抗体的理化特性和免疫学功能

一、IgG

?1 IgG是介导体液免疫的主要抗体,是再次免疫的主要抗体;

?2单体形式存在于血清和其它体液中;血清中含量最高,占血清Ig总量的3/4,半衰期最长(21天左右);

?3结合补体,激活补体的传统途径;

?4唯一通过胎盘的Ig,穿过胎盘,介导新生儿抗感染免疫;

?5结合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K细胞、NK细胞,参与调理吞噬和ADCC效应;

?6其Fc段与葡萄球菌A蛋白(SPA)结合,可以纯化抗体,也可以用于免疫诊断;

?7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同时也是血清学诊断和疫苗免疫后监测的主要抗体。

二、 IgM

五聚体IgM:

1 五聚体形式存在于血液中

2 分子量最大,不能穿过血管壁和胎盘

3 个体发育中合成最早的Ig,脐带血中IgM增多,提示可能存在宫内感染。

4 IgM是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半衰期短,故检测IgM水平可用于传染病的早期诊断。

5 结合和激活补体的能力最强?

6 调理吞噬和凝集作用比IgG强?

?单体IgM:

为mIgM,是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是最早出现的BCR。

三、IgA

1.分为两种类型:血清型IgA:单体,存在于血清中。

分泌型IgA(SIgA): 含J链和分泌片的二聚体,存在于胃肠道和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中

2.SIgA不能通过胎盘,但初生动物可以从母乳中获得SIgA。

3.SIgA是参与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滴鼻、点眼、饮水

4.中和毒素、调理吞噬

四、IgE

1.种系进化中最晚出现的Ig,血清中含量最低

2.单体形式存在

3.结合肥大细胞和嗜碱性性粒细胞,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4.在抗寄生虫感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IgD

1.单体形式存在血清中,含量低,仅占血清总Ig的1%;

2.分子结构类似于IgG,但不能通过胎盘,也不能激活补体;

3.表达在B细胞膜上的smIgD是成熟B细胞的重要标志,参与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4.血清中的IgD功能不清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一、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Ig与Ag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必需是超变区与抗原的空间构象完全吻合。

与抗原结合后,可介导体内的多种生理和病理效应(中和病毒、毒素,过敏反应)

与抗原结合后,体外可产生凝集、沉淀现象用于检测等。

二、激活补体

抗体(IgG1、 IgG2、 IgG3、IgM)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发生变构,其重链恒定区上的补体结合点(CH2)暴露。C1q与之结合,从而使补体各成分激活。

三、结合Fc受体

主要通过IgG/IgE的CH3/CH4功能域与位于不同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介导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四、通过胎盘

IgG是人类唯一能从母体通过胎盘转到胎儿体内的Ig。

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PcAb):指由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抗原物质中多种抗原决定簇的多种抗体混合物,如:免疫血清(含多种特异性抗体)。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 McAb) 第二代抗体由单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同一抗原表位的抗体。

单克隆抗体的特性

1、 高度均一性: 纯度很高的均一性抗体

2、高度专一性: 只对抗原分子上某一抗原决定 簇起反应

3、大量产生及稳定性: 杂交瘤细胞能在体内外无限繁殖之传代.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第四章 补体

1.补体(complement ):存在于人和动物正常新鲜血清中具有酶样活性的一组不耐热的球蛋白,是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分子。

补体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点

1.补体蛋白多为糖蛋白

2.肝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是补体合成和分泌的主要细胞

3.含量相对稳定,不受免疫的影响;

3.连锁反应性:

4.不稳定性,对理化因素的作用敏感

5.代谢率高,血清中补体蛋白每天约更新一半。

6.与Ag-Ab 复合物结合并被激活,其作用没有特异性

7.作用的双重性: 生理、病理

补体的激活是指补体各成分在受到激活物质的作用后,在转化酶的作用下从无活性酶原转化为具有酶活性状态的过程。

激活补体的途径:

◆ 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 )

◆ 替代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 MBL 途径(mannose-binding lectin pathway)

1、补体经典激活途径

定义:由抗原抗体复合物作为激活物的

激活过程

阶段:识别阶段 C1与Ag-Ab 的补体结合部位结合后, 随即被激活,这一过程称为补体激活的启动或识别

活化阶段 C1s →C4、C2→C3、C5 C3转化酶(C4b2a) 的形成 C5转化酶(C4b2a3b) 的形成

攻膜阶段 C5的活化 攻膜复合体的形成

1、补体经典激活途径涉及3个功能单位:

识别单位: C1q 、C1r 、 C1s (活化的C1)

PcAb

特异性

敏感性 均一性 有 无 差 强

低 McAb 高

激活单位: C4、C2、C3( C4b2a是C3转化酶,C4b2a3b是C5转化酶)

攻膜单位:由C5-C9组成。

2、C1的激活需要满足的条件:

(1)必须是抗原-抗体复合物才能激活补体;

(2)单个的C1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的IgG的Fc段结合才能激活,而IgM只须一个分子即可启动经典途径(为什么)。

补体替代激活途径

?激活因子为脂多糖等

?激活顺序为: C3 → C5 → C6 → C7 → C8 → C9

?参与成分:B、D、P因子、C3、C5-C9

?旁路途径的优势:在机体内产生抗体之前即可发挥作用,在感染早期的抗菌意义重大。

与传统途径比较有2点不同:

?不需求C1 、 C4和C2的参与,激活过程由另一组血清因子所实现。

?诱因不尽相同。如:聚合IgG4、 IgA2 、IgD 、IgE、LPS、眼镜蛇毒、某些肿瘤细胞膜等因子均能直接活化C3;

●相同点: C5以后的活化过程。

补体活化的MBL途径

定义:由急性期蛋白引起的补体系统激活过程

阶段:识别阶段:MASP形成,裂解C4, C2分子

活化阶段:C3→C5

攻膜阶段:C5b→C5678(9)n (MAC)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比较项目经典途径 MBL途径旁路途径

主要激活物 IC 病原体甘露糖细菌脂多糖等

参与成分 C1-9 MBL SP C3,C5-9

C2-9 B、D、P因子

C3转化酶 C4b2b C4b2b C3bBb

C5转化酶 C4b2b3b C4b2b3b C3bnBb

作用在抗体形成后发在感染早期即在感染早期即

挥作用,参与特异发挥作用,参发挥作用,参

性免疫应答。与非特异性免与非特异性免

疫应答。疫应答。

五、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

(一)溶菌和细胞溶解效应

?导致靶细胞的溶解,可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起免疫防御作用

?某些病理情况下,补体系统可导致宿主细胞溶解,引发组织损伤与疾病。例如,针对细胞表面自身抗原的抗体可固定补体,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导致正常细胞溶解。

?当某些病人出现先天性或后天性的补体缺陷时,出现的最重要表现是容易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出现反复性感染。

(二)调理作用

补体和抗体均具有调理作用

1、存在于血清中的促吞噬作用物质称为调理素(opsonin)。调理素与细菌及其它颗粒物质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物质的吞噬作用。

2、在吞噬细胞表面有多种补体受体,如CR1,CR3,CR4等,结合了靶细胞或抗原的补体片段(C3b/C4b)可与吞噬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特异结合,促进两者的接触,增强吞噬作用和胞内氧化作用,最终使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增强。

(三)细胞粘附作用

?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及B细胞都有CR1受体,结合C3b,覆盖有C3b的颗粒结合到上述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粘附。

?细胞粘附在抗感染免疫和免疫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调理吞噬、趋化作用、清除免疫复合物等。(四)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

?在病毒与相应抗体形成的复合物中加入补体,可明显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

?在没有抗体存在时,补体也可对病毒产生溶解灭活作用。

阻断病毒与细胞的吸附过程

调理吞噬

(四)炎症反应(inflammatory response )

?C3a和C5a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吸引具有相应受体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向补体激活的炎症区域游走和聚集,增强炎症反应。

?C3a,C4a,C5a,具有过敏毒素作用,可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五)免疫复合物的溶解

循环IC可激活补体,所产生的C3b与抗体共价结合(Ag-Ab-C3b), C3b与红细胞、表面CRl的相互作用(免疫粘附) ,通过血流被转运至肝脏、脾脏,被局部的吞噬细胞所清除。由于红细胞血小板数量巨大,故成为清除1C的主要参与者。此外,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也具有此功能。

C3的激活: C4是有C1s激活的第一个分子。在C1的作用下C4的a-链在N端裂解位点被裂解,使C4断裂成为C4a和C4b。其中C4a存在于液相具有过敏毒性。C4b有不稳定的膜结合位点,能直接与细胞膜结合。C4b与膜结合后可固定C2,在C1s作用下将其裂解成C2a和小分子C2b.。C2b释放到液相,也有过敏毒性;C2a结合在C4b上形成C3转化酶C4b2a ,从而导致C3的裂解。

第五章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控制和执行免疫功能的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腔上囊、淋巴结、脾、哈德氏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免疫细胞:T、B淋巴细胞、NK、K、辅佐细胞、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

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和法氏囊。

骨髓:血细胞分化的场所,所有免疫细胞的发源地,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定居的地方。免疫,造血功能,又是外周免疫器官。

胸腺:T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单位胸腺小叶。(1)提供T-C分化成熟的场所(2)产生胸腺激素,诱导T-C成熟。

脾脏:脾脏是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含有大量的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其中T ︰B = 40︰60(1)滤过血液作用(2)滞留淋巴细胞的功能(3)免疫细胞识别抗原、增殖、产生免疫免疫应答的场所。(4)产生吞噬细胞增强激素

种类中枢周围

器官名称胸腺骨髓淋巴结脾扁桃体

发生时间早较晚

抗原剌激无直接影响体积增大、结构发生变化

功能培育初始T、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免疫应答

表面标志:淋巴细胞表面存在着大量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分子。表面抗原,表面受体。

表面抗原:在淋巴细胞表面能被特异性抗体所识别的表面分子。由于是在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又称为分化抗原。

T细胞:(1)表面抗原(CD):OKT系统,Leu(leukocyte)系统

CD2:与CD58(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LFA-3)结合诱导T-C活化。

LFA-1:与细胞间粘附子-1(ICAM-1)结合,促进T-C与其他细胞(B-C, APC)的相互作用。

CD3:仅存在与T细胞表面,由5条多肽链形成3个二聚体的复合体,与TCR形成含有8条肽链的TCR-CD3复合体

CD4和CD8:分别称为MHC-Ⅱ类分子和MHC-I类分子受体在同一细胞表面只表达一种。T细胞分两大亚群:CD4+T细胞和CD8+T细胞。CD4位于TH上,识别MHC-Ⅱ类分子非多态区并与之相结合,构成TH活化的协同刺激信号。CD8位于细胞毒性T细胞(CTL)和抑制性T细胞(TS)上,识别MHC-I类分子非多态区,构成CTL活化的协同刺激信号

CD28 :与B7结合(位于B-C和APC上)触发T-C活化。

CD40L:位于活化的TH上,能与B-C或APC上的CD40结合,触发APC的活化和B-C的分化。

(2)表面受体(TCR):TCR由两条多肽链(α、β)组成,每条肽链均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浆区组成,胞外区折叠成两个环型功能区,分别称为α1、α2、β1、β2,其远端α1、β1为可变区(V区),近端α2、β2为稳定区(C区)。

TCR-CD3复合受体:功能TCR特异识别抗原肽-MHC复合物,CD3将识别的信号传递信号传到T-C内,促进T-C活化增殖。

红细胞受体(erythrocyte receptor, ,ER):即CD2分子,能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形成E花环,故可用E花环试验加以检测,B-C无此受体。

B细胞:(1)表面抗原①MHCⅠ、Ⅱ类分子②白细胞分化抗原:CD40:与T-C的CD40L结合,协同刺激信号。CD80/86(B7-1, 2):与T-C的CD28结合促进T-C活化。LFA-3:与CD2结合。

(2)表面受体:①抗原受体: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Surface immunoglobulin,sIg),又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membrane immunoglobulin,mIg),是B-C 特有的重要表面标志,简称BCR。功能:是特异性识别和捕获抗原的结构。mIg有五种,mIgM、mIgD、mIgG、mIgA、smIgE,多为单体mIgM 和mIgD, 两者都有表明是成熟的B-C,只有sIgM为不成熟的B-C。

②Fc受体(FcR):是能与Ig Fc段结合的受体,能与抗原一抗体复合物结合,可用EA玫瑰花环实验计算B淋巴细胞的数目。

③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CR):CR能与抗原一抗体一补体复合物结合,可用EAC(erythrocyte-antibody-complement)花环加以检测。

④细胞因子受体(Cytokines receptor,CKR )

E花环:T淋巴细胞表面有绵羊红细胞(SRBC)的受体(CD2),存在于95%成熟T淋巴细胞表面,能与绵羊红细胞结合,经染色后,可见红色的绵羊红细胞与中央的蓝色淋巴细胞组成玫瑰花瓣状,形成花环样,称为E花环。凡表面粘附有3个或3个以上绵羊红细胞(SRBC)者为花环形成细胞(即E阳性细胞)。

EA花环:B淋巴细胞表面有Fc受体,能与免疫球蛋白(lgG)的Fc段结合,因此用抗体致敏的牛红细胞或鸡红细胞与B淋巴细胞混合,可见B淋巴细胞周围粘附有牛红细胞或鸡红细胞,经染色后,可见红色的牛红细胞或鸡红细胞与中央的蓝色淋巴细胞组成玫瑰花瓣状,形成花环样,为区别T淋巴细胞的E花环,就称为EA花环。凡表面粘附有3个或3个以上牛红细胞或鸡红细胞者,称为花环形成细胞(即EA阳性细胞)。

EAC花环:B淋巴细胞表面有Fc受体,能与免疫球蛋白的Fc段结合,因此用抗体致敏的牛红细胞或鸡红细胞与B淋巴细胞混合,可见B淋巴细胞周围粘附有牛红细胞或鸡红细胞,经染色后,可见红色的牛红细胞或鸡红细胞与中央的蓝色淋巴细胞组成玫瑰花瓣状,形成花环样。由于大部分B淋巴细胞表面有补体受体,能与C3b与C3d结合,因此在抗体致敏的牛红细胞或鸡红细胞中加入补体,可形成红细胞-抗体-补体复合物,再与B淋巴细胞混合,则可形成EAC玫瑰花环,简称为EAC花环。凡表面粘附有3个或3个以上牛红细胞或鸡红细胞者,称为花环形成细胞(即EAC阳性细胞)。

第六章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ytokine,CK):一类由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和相关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产生的高活性多功能蛋白质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和生理性细胞产物不属于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的分类

一.按产生CK的细胞类型分类

1. 淋巴因子(lymphokine): IL-2~6,9~14,IFN-γ,TNF-β

2. 单核因子(monokine): IL-1,6,8,TNF-α

3. 其他细胞产生的CK:红细胞生成素(EPO),IFN-β等

细胞因子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二.细胞因子的功能分类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GF)

趋化因子(chemokine CK)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s):是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类主要负责信号传递,联络白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作用的细胞因子。

产生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等

作用: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参与免疫应答和介导炎症反应种类:IL-1--IL-30

2干扰素(interferon, IFN)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

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的可溶性糖蛋白。

3、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可以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细胞因子。TNF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TNFβ:活化的T细胞产生,亦称淋巴毒素。TNF作用:1 杀瘤、抑瘤作用。2 免疫调节作用。3 促进炎症反应

4、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是一组促进造血细胞,尤其是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因子。

5.、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是一类可介导不同类型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细胞因子

6.、趋化因子(Chemokine):一组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能吸引免疫细胞到免疫应答局部,参与免疫调节和免疫病理反应。主要功能是招募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进入感染发生的部位。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1、理化特性:绝大多数细胞均为低分子量(15~30KD)的分泌型糖蛋白,一般由100个左右的氨基酸组成。多数细胞因子以单体形式存在,只有少数细胞因子如二聚体(IL-5、12);三聚体(TNF)。

2、细胞因子产生的多源性。

3、.生物学功能的多效性。

4、生物学活力的高效性:细胞因子的半衰期短,在动物机体内含量少,活性高,这与细胞因子同靶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之间具有极高的亲和力有关。

5、合成快,降解也快(短暂的自限性分泌)。

6、生物学作用重叠性、协同性与拮抗性。

7、与靶细胞上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8、作用方式:非特异性,既不与抗原反应,也不表现抗原特异性。

9、细胞因子的网络性:一种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同一细胞因子对不同靶细胞可产生不同的作用。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1、抗病毒

2、抗感染

3、抗肿瘤

4、刺激造血功能

5、参与和调节炎症反应

6、细胞因子参与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7、免疫调节作用

第七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主要组织相容性:指器官或组织移植时供者与受者相互接受的程度。

组织相容性抗原: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与移植物存活有关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是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高度多态性的基因群,其表达的产物分布在各种细胞表面。

与排斥反应有关的基因复合体其编码的产物称为MHC分子或MHC抗原

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TCR对抗原肽和与其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进行双重识别。即在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抗原肽的同时,还需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自身MHC分子。

第八章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连锁反应和表现出特定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物理屏障、先天免疫

特异性免疫应答: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征:1、特异性2、多样性3、记忆性4、自限性5、识别自己非己

MHC分子及其与免疫应答的关系:MHC分子是T-C识别配体的必须成分,即T-C不能识别游离或可溶状态的蛋白质抗原,只能识别与MHC分子非共价结合的蛋白质抗原。MHC限制现象:T-C只能识别与自身MHC分子相结合的抗原。特定的T细胞识别特定的自身MHC分子。

抗原提呈细胞: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也称辅佐细胞(accessory cell)。

(一)根据APC功能分

①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professional APC)

(1)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

1、体内抗原提呈功能最强的APC;

2、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刺激初始型T细胞活化和增殖

3、是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

(2)巨噬细胞

1、通常认为,MΦ不能对初始T细胞提呈抗原,只能对活化T细胞或效应T细胞提呈抗

原。

2、在进一步活化T细胞的同时,MΦ自身也被激活并可发挥细胞免疫效应。

(3)B细胞

1、B细胞可借助其mlg摄取抗原

2、B细胞可通过mlg浓集并内化抗原,并对抗原加工处理

3、B细胞提呈抗原的优势在于使相互作用的T、B均被活化

②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

(1)内皮细胞(2)上皮细胞(3)成纤维细胞(4)所有表达MHCⅠ类分子并具有提呈内源性抗原能力的细胞

(二)根据APC提呈的抗原来源分

①外源性抗原的APC:主要对外源性抗原进行递呈,接受递呈的细胞是CD4+T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郎罕氏细胞、B细胞和内皮细胞等。这些细胞都可表达MHCⅡ类分子并与外源性抗原肽结合,表达于细胞膜表面。

②内源性抗原的APC:主要对内源性抗原进行递呈,接受递呈的细胞是CD8+T细胞。所有有核细胞,如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胞内菌感染细胞、衰老细胞、移植的同种异体细胞等。可表达MHCⅠ类分子并与内源性抗原肽结合,表达于细胞膜表面。

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中B细胞抗原识别过程区别:

①初次应答的抗原识:

1、B细胞不作为APC,而由MФ来充当;

2、MФ处理和递呈的抗原肽上含有2种AD,一供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二供细胞识

别(半抗原表位)。

3、、MФ首先将处理好的抗原肽递呈给Th细胞,Th细胞再将之传递给B细胞,B细胞对

半抗原AD加以识别,从而形成所谓的“抗原桥”。

②再次应答的抗原识别:

1、T,B细胞之间不再需要形成“抗原桥”,但需形成T-B结合物;

2、B细胞本身可作为APC,不再必需MФ充当;

3、B细胞利用BCR结合并内化抗原,加工成肽,与MHC-Ⅱ类分子结合后递呈给Th细胞,

诱导Th活化;

4、BCR与抗原的结合,导致MHC-Ⅱ类分子和B7分子的表达上调,从而抗原递呈能力提

高;

5、当B细胞将抗原递给Th细胞时,即形成T-B结合物;

6、B细胞在递呈抗原的同时自身也被活化。

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A: BCR识别、结合抗原

B: BCR-抗原复合物内化及抗原加工

C: MHC分子结合加工后抗原

D: 加工后抗原和MHC分子同时表达于B细胞膜表面

E: TCR识别MHC分子提供的抗原信号

F: T细胞被TCR信号活化

G: T细胞合成和表达CD40配体(CD40L)

H: T细胞上CD40L与B细胞上的CD40相互作用

I: 活化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J: 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膜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

K: CD40和细胞因子受体传递B细胞分化的信号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初次免疫应答(primary response):机体第一次接触某抗原所产生的免疫应答特点:潜伏期长主要是IgM,含量较低,持续的时间短高浓度的抗原(TD-Ag 、TI-Ag )再次免疫应答(secondary response):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所产生的免疫应答特点:潜伏期短,抗体的含量较高,持续的时间长主要是IgG,亲和力高低浓度的抗原(TD-Ag )

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比较

特性初次应答再次应答

反应的B细胞幼稚型B细胞记忆性B细胞

潜伏期4-7天1-3天

达高峰的时间7-10天3-5天

抗体的量变化大,取决于抗原初次应答的100-1000倍

抗体种类应答早期主要是IgM 主要是IgG.

抗原TD和TI抗原TD抗原

抗体亲和力低高

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区别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介导细胞T细胞B细胞

参与细胞T细胞、APC B细胞、TH、APC

MHC-限制性有无

引发的抗原TD-Ag TD-Ag、TI-Ag

效应产物TH细胞、TC细胞Ab

效应方式特异性细胞介导细胞毒DTH Ag-Ab复合物形成

生物学功能抗细胞内感染、抗肿瘤抗感染、抗肿瘤

DTH、移植物排斥反应Ⅰ、Ⅱ、Ⅲ超敏反应免疫调节

细胞免疫的过程和机制:

几乎所有的细胞表面都有MHC-I,CD8+T细胞能识别细胞表面的MHCI+抗原复合物,识别后进行攻击。

根据功能不同T细胞可分为三类,其表面均有相应的受体,具有抗原特异性:细

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s,Tc)、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 TH)、抑制性T 细胞(suppressor T Cells, Ts)。

Tc细胞:作用是消灭外来病原。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表面呈现病毒表达的抗原,并结合到细胞表面的MHC-I类分子的沟中,形成MHC-抗原结合物。被Tc细胞接触、识别后,Tc分泌穿孔素(perforin),使靶细胞溶解而死,病毒进入体液,被抗体消灭。癌变细胞也是Tc攻击目标,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容易患癌症。

TH细胞—CD4 receptor:又称辅助性T细胞,对各种免疫细胞,Tc、Ts、B都有辅助作用,对于免疫具有重要作用。TH的受体能识别与MHC-II结合的外来抗原。MHC -II类分子存在于巨噬细胞和B细胞表面。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细菌等微生物,在细胞内消化、降解,抗原分子与MHC-II类结合呈现在细胞表面,将抗原传递给具有相同M HC-II类分子的TH,同时,Mφ分泌白介素-1,刺激TH,促使其分泌白介素-2,它促进TH,形成正反馈,刺激T淋巴细胞分化出Tc,刺激B细胞分化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Ts细胞—CD8 receptor抑制性T细胞,只有在TH的刺激下才发生作用。在外来的抗原消灭殆尽时,发挥作用而结束“战斗”。

细胞免疫的全过程:在细胞免疫中蛋白类抗原由抗原提呈细胞(APC)处理成多肽,它与MH C结合并移至APC表面,产生活化TCR信号;而抗原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有关受体结合就产生第二膜信号,协同刺激信号。在双信号刺激下,T淋巴细胞才能被激活就是Br etcher-Cohn双信号模式。T淋巴细胞被激活后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并迅速增殖、分化,其中一部分在中途停下不再分化,成为记忆细胞;另一些细胞则成为致敏的淋巴细胞,其中Tc有杀伤力,使外源细胞破裂而死亡。TH细胞分泌白介素等细胞因子使Tc、Mφ以及各种有吞噬能力白细胞集中于外来细胞周围,将外来细胞彻底消灭。在这一反应即

将结束时,Ts开始发挥作用,抑制其他淋巴细胞的作用,终止免疫反应。

记忆细胞不直接执行效应功能,留待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它将更迅速、更强烈地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有少数记忆细胞再次分裂为记忆细胞,持久地执行特异性免疫功能。

体液免疫的过程:

第一步:B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与互补的抗原分子结合后,活化、长大,并迅速分裂产生一个有同样免疫能力的细胞群——克隆(clone)、无性繁殖系。其中一部分成为浆细胞,

产生抗体;一部分发展为记忆( B )细胞(memory cell)。

第二步:需要巨噬细胞和TH细胞的参与。Mφ表面带有MHCⅡ分子,它们吞噬入侵的病原体,抗原分子经Mφ处理后表达在细胞膜上,夹在MHCⅡ分子的沟中。TH细胞表面带有不同的受体,能识别Mφ表面MHC+特异的抗原分子结合物。B细胞表面带有MHC分子,可和特异的抗原分子结合,TH细胞可刺激结合Ag的B细胞分化。这一步比第一步作用更

强大。

浆细胞产生抗体:浆细胞一般停留在各种淋巴结。每一个浆细胞每秒钟能生2000个抗体,它们寿命很短,经几天大量产生抗体之后就死去,而抗体则进入血液循环发挥生理作用。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两短臂末端高变区与抗原结合,抗体的柄端(FC)可与吞噬细胞(如巨噬细)上的受体结合而使抗原—抗体复合物被吞噬。

记忆细胞也分泌抗体(有部分资料说能产生抗体的只有浆细胞),它们寿命长、对抗

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当同样抗原第二次入侵时,能更快的做出反应,很快分

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再次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

它比初次反应更快,也更强烈。

体液免疫的两个关键:

(1)产生高效而短命的浆细胞,由浆细胞分泌抗体清除抗原;

(2)产生寿命长的记忆细胞,发生二次反应立即消灭再次入侵的同样抗原。

第九章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allergy):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亦称超敏反应。特点:伴有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四种变态反应:

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1) 致敏阶段

1、变应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IgE

2、Fcε与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上的FcεR结合

(2) 反应阶段

1、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结合

2、一个变应原分子可与两个相邻的IgE结合,细胞就被活化,脱颗粒,释放活性介质,产生各种生物学效应。

病例:全身性过敏反应: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

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

消化道过敏反应:腹痛、腹泻

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皮肤红肿

II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又称细胞毒型。

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细胞固有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吸附于细胞表面的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异嗜性抗原。

机制:ADCC作用、补体系统的溶细胞作用、调理吞噬作用。

病例: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血管炎型反应

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引起,免疫复合物可使肥大细胞脱粒,释放活性介质,引起局部炎症,或使小血管遭受机械阻塞,影响血液供应,导致局部组织的病理损伤。

机制:1、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大分子的免疫复合物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小分子的免疫复合物不沉淀、易被肾小球滤排、存在于循环仍为可溶状态

2、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3、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

病例: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坏死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全身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由于该病主要因注射异种动物血清所致,故称为血清病。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Ⅳ型变态反应在12h或更长时间产生,属典型的细胞免疫反应。这些细胞被特定抗原致敏后,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才引发迟发型变态反应。

特点:反应发生慢(24~72h),消退慢;

抗体和补体不参与,由T细胞介导;

发病无明显个体差异;

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炎症细胞因子参与

机制:1、引起Ⅳ型超敏反应的抗原(胞内寄生菌、某些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2、效应T细胞的形成CD4+效应TDTHC D8+效应CTL

3、效应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毒作用:1、CD4+Th1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

织损伤2、CD8+CTL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病例: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结核杆菌感染、OT(结核菌素)试验

接触性皮炎:红斑、丘疹、水疱、皮炎

同种移植中急性排斥反应及肿瘤局部反应

第十章疫苗与免疫预防

机体获得抗感染免疫力的途径:

疫苗的种类:

1、强毒苗:危险性大

2、弱毒苗:人工致弱强毒而制成的,非易感动物传代致弱:猪瘟兔化弱毒苗,应用广。

①弱毒苗为低毒力的活的病原微生物;

②免疫力较强,产生抗体快,较少的免疫剂量可诱导产生坚实的免疫力

③弱毒苗接种后,其病原微生物要在体内复制、增殖进而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④弱毒苗不需要佐剂,不影响动物产品的质量;

⑤弱毒苗可仿自然感染途径接种,如点眼、滴鼻、饮水、注射等方式;

⑥弱毒苗贮存和运输不便,保存期较短,一般采用真空冻干工艺,通常需要冷冻保

存;

⑦弱毒苗的缺点是病毒有时会在体内返强。

⑧存在散毒的危险。

死疫苗:死疫苗又称灭活苗,是将病原体经理化方法灭活后,保持其免疫原性制成的疫苗。

①疫苗稳定,安全性好。灭活疫苗是无毒力的死的病原微生物,不能在体内复制、增殖。

②灭活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慢,维持时间长。

③产生免疫保护力时间较长(需7—14天)

④用量较大,需多次接种。

⑤抗原需量大,浓度高,制作工艺复杂。

⑥灭活疫苗不需要真空保存,但所使用的佐剂对疫苗免疫效果影响较大。

⑦贮藏及运输要求不高,一般为冷藏保存,严防冻结。

⑧灭活疫苗一般只能通过注射免疫。

⑨灭活疫苗的缺点是万一灭活不彻底会因接种疫苗造成疾病流行。

联苗: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细菌(或病毒)联合制成的疫苗,一次免疫可达到预防几种疾病的目的。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新城疫-减蛋综合症-传染性法氏囊病三联疫苗等

多价苗:是指将同一种细菌(或病毒)的不同血清型混合制成的疫苗。如巴氏杆菌多价苗、大肠杆菌多价苗等。

特点:接种动物后,能产生对相应疾病的免疫保护;

具有减少接种次数、使用方便等优点,一针防多病。

良好疫苗的条件

1.安全性好,没有明显的副反应,一种弱毒疫苗如果有可能散毒或返强,在使用时就必须慎重;

2.有效,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保护率高),保护时间长(免疫期长);

3.稳定而易于保存;

4.使用简便,易于大面积防疫;

5.制造容易,价格低廉。

免疫失败的原因:

1、遗传因素

动物机体对接种抗原的免疫应答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受遗传控制的,不同品种,甚至相同品种不同的个体,对同一疫苗的反应强弱也有差异

2、营养因素

动物营养状况也是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之一。

机体维生素、氨基酸及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不平衡等都会使机体免疫应答能力降低。

饲料发霉产生的一系列的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能影响机体免疫效果。

为追求利润,某些预混料厂家不按质量标准配制预混料,或某些原材料供应商供给客户劣质假冒原料,都会影响免疫效果。

3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密度、通风状况、环境卫生及消毒等环境因素也影响免疫效果。

接种疫苗后,至少l0天后才会有好的免疫效力,这10天的抗体空白给病原微生物可乘之机,这种情况下,往往造成免疫失败。

4母源抗体的影响

目前认为.NDV、IBDV、MDV等常可因母源抗体的影响而干扰免疫效果

5、疫苗的因素

疫苗质量差,疫苗过期;

疫苗运输、保管不当,造成疫苗失败或减效;

疫苗的使用:疫苗的稀释方法、水质、注射器、接种途径、接种剂量免疫程序等。

疫苗的安全性

6、病原血清型

口蹄疫大肠杆菌多价苗

7、疾病

疾病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禽白血病病毒、鸡贫血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网状内皮增殖病毒以及畜禽的圆环病毒等感染动物后均可产生免疫抑制作用。

8、药物与毒物因素

地塞米松、痢特灵、氯霉素、卡那霉素及某些磺胺类药物等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影响动物的免疫应答。

一般而言,活菌苗免疫接种的同时不能使用抗生素及其它抗菌药物;免疫前后两天内不能对猪舍消毒。

9、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干扰作用

同时免疫两种或多种弱毒苗往往会产生干扰现象。如IBV对NDV。

两种病毒感染的受体相似或相同,产生竞争作用

一种病毒感染细胞后产生干扰素,影响另一种病毒的复制

实验

血清学反应:体外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1、特异性

Ab只能与相应Ag特异结合。

Ag表面常具有多个(多种)不同表位,所以免疫血清中也应含有相应多种特异性Ab

交叉性

2.交叉性

交叉抗原:不同的Ag物质之间存在相同的Ag表位时,称为交叉抗原。

交叉反应:用不同抗原制备的抗血清除与各自的相应Ag发生反应外,尚能与对方Ag发生反应。

一.沉淀反应

(一)环状沉淀反应

原理:将可溶性抗原层积于抗体之上,如果二者相应,则可在抗原、抗体两液接触界面形成白色的沉淀环

(二) 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原理:可溶性Ag与Ab在含有电解质的半固体(1%)琼脂内进行自由扩散,当两者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相遇时,如果二者相对应而且比例适当,则可在相遇处形成白色的沉淀线,为阳性反应。另外,沉淀带对于组成它的Ag、Ab具有特异地不可透过性,而对其它的Ag与Ab是可透过的,所以一条沉淀带仅代表一种AgAb系统的沉淀物。

二、凝集反应:

原理: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红细胞或细胞悬液)或表面覆盖抗

实验动物学重点题库

复习题 1、简述动物实验中3R原则内容及其意义。 Replacement 替代1.尽量使动物一体多用2、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3、尽量使用高质量动物4、使用恰当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学方法 Reduction 减少1、用有生命的物体代替动物进行研究2、用数理化方法模拟动物进行研究Refinement 优化1、改善实验设施条件,提高动物实验质量2、改善控制技术,减少对机体的干扰 3R研究的意义 1、作为提升突破技术壁垒能力的载体和具体体现“标尺”,在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3、体现时代发展、社会进步 2、简述免疫缺陷动物的概念以及生物学特性(主要是裸鼠和联合免疫缺陷鼠)。 指由于先天性遗传突变或用人工方法造成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缺陷的动物。 一、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动物:1、裸小鼠(nude mice):1)被毛生长异常,呈裸体外表。2)无胸腺,仅有胸腺残迹或异常胸腺上皮,不能使T-cell正常分化,导致细胞免疫力低下。幼龄鼠有残存的未分化的上皮细胞。3)B细胞功能正常,NK细胞活力增强。4)繁育能力差,乳腺发育缺损,以雄性纯合子与雌性杂合子繁育。5)T细胞缺陷可通过移植成熟T细胞、胸腺细胞或正常胸腺上皮得到校正。2、裸大鼠(nude rat):基因符号为rnu,一般特征似裸小鼠。1)发育迟缓,体重为正常大鼠的70%。2)裸大鼠较裸小鼠对多种传染病更敏感。3)比裸小鼠更强壮、寿命更长。4)体型较大,对大范围的外科手术方法较有利。二、联合免疫缺陷动物1、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 mice):突变基因scid位于16号染色体。1)该突变基因造成编码Ig重链和TCR的基因重排异常,抑制B-cell和T-cell前体的正常分化。2)C.B-17Icr为携带来自C57BL/ka小鼠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gh-1b等位基因的 BALB/cAnIcr的同源近交系。3)纯合子血清中无免疫球蛋白,淋巴结、胸腺变小,缺乏体液、细胞免疫功能。饲养于SPF环境中。4)通过移植人免疫组织或免疫细胞,可使SCID 小鼠具有人类部分免疫系统,称为SCID-hu小鼠。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1.简述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概念及作用。 答: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就具有的天然免疫,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非特异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作用:在感染早期,产生一定的免疫应答,包括皮肤、黏膜物理屏障作用以及局部细胞分泌杀菌物质的化学效应,有非特异性效应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进行杀伤,及血液和体液中效应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受到外来异物刺激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的异物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作用:经识别抗原成分后开始分化增殖的T、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经一段时间后生成效应细胞,杀伤清除病原体,起主导作用。 2.简述免疫系统具有双重功能(防卫、致病)的理论基础。 答:免疫系统通过对“自己”或“非己”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应答,来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免疫系统在免疫功能正常条件下,对非己抗原产生排异效应,对自身抗原成分产生不应答状态,对机体正常运行具有一定的防卫作用;但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免疫应答可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例如免疫应答反应水平过高或过低,或者对自身组织细胞产生免疫应答,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这就导致免疫性相关疾病的发生。 3.简述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答:BCR(B细胞抗原受体)是通过其V区抗原结合部位来识别抗原的,BCR的V区,尤其是V区的CDR1、CDR2和CDR3氨基酸序列的多样性,决定了对抗原识别的多样性。造成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有 1)组合造成的多样性:编码BCR重链V区的基因有V、D、J三种,编码轻链V区的有V和J两种,而且每一基因又是由很多的基因片段组成。这样,重链基因的组合和重链基因与轻链基因的组合将产生众多不同特异性的BCR。 2)连接造成的多样性:编码CDR3的基因位于轻链V、J或重链V、D、J片段的连接处,两个基因片段的连接可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增加了CDR3的多样性。 3)体细胞高度突变造成的多样性:在BCR各基因片段重排完成后,其V区基因也可发生突变,而且突变频率较高,因而增加其多样性。 4.简述细胞因子共同的基本特征。 小分子蛋白(8-30KD);可溶性;高效性,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可诱导产生;半衰期短;效应范围小,绝大对数近距离发挥作用。

医学实验动物学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进行严格控制,遗传背景明确,可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是指一切用于实验的动物,除了符合严格要求的实验动物外,还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等。 实验动物与实验用动物:遗传控制不同,微生物控制等级不同,培育的形质和目标不同。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是指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 实验动物标准化:遗传质量标准化微生物质量标准化环境标准化营养标准化 按遗传控制标准,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CH3),突变系(裸鼠),杂交系(F1),封闭群(远交系)(KM小鼠,wister大鼠) 按基因型分:1、同基因型动物(如近交系、F1代) 2、不同基因型动物(如封闭群)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级: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2001年版的国家标准中,大小鼠取消普通级动物,犬、猴只分普通级和SPF级,豚鼠、地鼠和兔仍然分4级) SPF动物定义: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屏障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动物。饲养管理同清洁动物) 无菌动物的特点:形态学及生理学特点: ①形态学:盲肠肥大(增大5~6倍),肠壁薄,易发肠扭转。心脏、肝脏、脾脏相对较小。 ②生理学: 血中无抗体,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弱。体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无菌鸡生长较快、无菌豚鼠和无菌兔生长较慢。无菌大小鼠与普通大小鼠生长速度相同。 (3)饲养要求:隔离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剖腹产动物或无菌卵的孵化。由于肠道无菌,饲养困难,应注意添加各种维生素。每2~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粪便标本。 悉生动物:概念:悉生动物是指在无菌动物体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又称已知菌动物。植入一种细菌的动物叫单菌动物;植入两种细菌的动物叫双菌动物;植入三种细菌的动物叫三菌动物;植入多种细菌的动物叫多菌动物。(由于肠道接种有利于消化吸收的细菌,故饲养较无菌动物容易,形态学和生理学方面与普通动物无异。) 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特点: 1、其基因纯合度达到98.6%,个体差异小,似同卵双生反应一致重复性好,用少量动物即可获得精确度很高的实验结果,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2、隐性基因纯合使许多病态性状得以暴露,可获得大量先天性畸形及先天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如高血压、白障、糖尿病.动物模型。 缺点:出现近交衰退。近交衰退是近交过程中动物群体由于基因分离与纯合发生一系列不利于个体或群体发育的变化和现象。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 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1 、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与主要生物学功能。 组成: ①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 ②补体调节蛋白 ③补体受体 功能: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 ①、细胞毒作用:参与宿主抗感染、抗肿瘤; ②、调理作用: C3b/C4b 可作为非特异性调理素介导调理作用; ③、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将免疫复合物随血流运输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 ④、炎症介质作用:C3a/C5a 的过敏毒素作用、 C5a 的趋化和激活作用、 C2a 的激肽样作用,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 ⑤、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2 、补体激活的三个途径: 经典途径: ①激活物为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C1q 识别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4b2a 和 C4b2a3b ③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或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 旁路途径: ①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 C3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3bBb 和 C3bBb3b ③其启动无需抗体产生,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就能发挥作用 ④存在正反馈放大环 MBL (凝激素)途径: ①激活物非常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N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MBL 识别 ②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相同

③其无需抗体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对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 ④对上两种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 3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过程及比较: 经典途径 / 旁路途径 /MBL 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 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 IgA/ 病原微生物、糖类配体 参与成分: C1-C9/ C3 、 C5-C9 、 B 、 D 、 P/ C2-C9 、 MBL 、 MASP C3 转化酶: C4b2a/ C3bBb/C4b 2a 、 C3bBb C5 转化酶: C4b 2a 3b/ C3bBb3b/ C4b 2a 3b 、 C3bBb3b 作用: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4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全过程。 经典激活途径指主要由 C1q 与激活物( IC )结合后,顺序活化 C1r 、 C1s 、 C4 、C2 、 C3 ,形成 C3 转化酶( C4b2b )与 C5 转化酶( C4b2b3b )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它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5 、补体系统可通过以下方式介导炎症反应 激肽样作用: C2a 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 过敏毒素作用: C3a 、 C4a 、 C5a 可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炎症性充血、水肿; 趋化作用: C3a ,C5a 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引起炎性细胞侵润。 6 、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的方式。 第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第二,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 C3b 、 C4b 、 iC3b 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第三,引起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断,其中,C3a C5a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C3a C5a C567 具有趋化作用。 7.简述I g生物学功能。 一、V区功能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文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同名7185)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同名7185)

第一章 现代免疫: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对其产生免疫应答(清除抗原性异物,或维持免疫耐受),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生理性防御机制。 三大免疫功能的表现: 功能生理表现病理表现 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 免疫稳定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癌症或持续性感染 免疫的类型及特征:1、非特异性免疫(自然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皮肤及粘膜分泌物;第二道防线: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粒细胞】 特征:反应迅速,并非针对特定Ag 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两个分支【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抗体】 特征: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自限性 免疫学分类:1、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2、免疫学检验3、免疫药理学4、分子免疫学 琴纳(Jenner)——牛痘疫苗Behring与Kitasato北里——抗毒素(被动免疫) 巴斯德(Pasteur)——疫苗(主动免疫)Metchnikoff——细胞学说 Ehrlich(欧立希)——体液学说Burnet——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 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2、免疫反应性 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的物质半抗原:能与抗体结合产生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耐受原(变应原):可能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即超敏反应的抗原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物性2、理化条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立体构象、物理性状等)3、其它条件(宿主因素、免疫方法) 【异物性:与自身成分相异或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前未接触过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表位):是Ag分子表面有一定空间构象的特殊的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特异性。 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主要特点: T细胞决定簇B细胞决定簇 受体TCR BCR MHC递呈必需不需 决定簇构型顺序决定簇构象决定簇、顺序决定簇 决定簇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多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 决定簇性质多为加工变形后的短肽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 等 共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特异性应答产物发生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应答产物发生反应 抗原的分类:根据诱生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关系: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在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而表现的不同抗原。 超抗原(SAg):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姓名:学号:记分: 一单选择题以下每一考题下面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填在括号内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B )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淋巴结 E.脾 2.人类T细胞不具备的受体是( C ) A.E受体 B.IgG Fc受体 C.C3b受体 D.DHA受体 E.IL—2受体3.关于IgA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E ) A.二聚体IgA结合抗原的亲合力,高于单体IgA B.IgA1主要存在于血清中C.sIgA是膜局部免疫的最重要因素 D.sIgA具有免疫排除功能 E.以上均正确4.与类风湿因子有关的Ig是( C ) A.IgG B.IgA C.IgM D.IgD E. IgE 5.惟一能通过胎盘的Ig是( A ) A.IgG B.IgA C.IgM D.IgD E.IgE 6.决定Ig的类和亚类的部位是( D ) A.VL十VH B.VL十CL C.铰链区 D.DH E.CL 7.体液补体抑制因子是( D ) A.C1qB.IgG1 C.IL-2 D.H因子 E.B因子 8.各种单体抗体分子都有的特性是( B ) A.分子量在10万以下 B.具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部位 C.H链与L链借非共价键相联 D.能结合补体 E.能促进吞噬9.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不包括( C ) A.肿瘤的诊断 B.肿瘤的治疗 C.血清Cl-含量测定 D.激素水平测定 E.细胞受体测定 10.关于细胞因子( E ) A.细胞因子是由细胞产生的 B.单一细胞因子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C.细胞因子可以自分泌和旁分泌两种方式发挥作用 D.细胞因子的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 E.以上均正确 11.既属于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又属于造血因子受体超家族的是( D ) A.IL-6受体、IL-2受体 B.IL-2受体、IL-4受体 C.IFN-α受体、IFN-γ受体 D.IL-8受体 E.IL-1受体 12.宿主的天然抵抗力( A ) A.经遗传而获得 B.感染病原微生物而获得 C.接种菌苗或疫苗而获得 D.母体的抗体(IgG)通过胎盘给婴儿而获得 E.给宿主转输致敏巴细胞而获得 13.5种免疫球蛋白的划分是根据( D ) A.H链和L链均不同 B.V区不同 C.L链不同 D.H链不同 E.连接H链的二硫键位置和数目不同

实验动物学重点整理

实验动物学重点整理 1大小鼠年龄、体重、寿命的比较数据? 成年动物的年龄、体重和寿命比较 小鼠大鼠 成年日龄(天)65-90 85-110 成年体重(克)20-28 200-280 平均寿命(年)1-2 2-3 2动物实验的对照类型? (一)空白对照: 不给任何措施的情况下观察动物自发变化的规律。家兔白细胞数每天上下午有周期性的生物钟变化。 (二)实验对照: 采用与实验组相同操作条件下对照,如给药实验中的溶媒(Nacl),手术,注射以及观察时的抚摩等都可以对动物发生影响。有人报告,针刺犬的人中穴对休克、心脏血液动力学有改变,但采用空白对照(不针刺)不够,应该设有针刺其它部位或穴部的实验对照。 (三)有效(标准)对照: 常用于药物研究。对一新药疗效可用一已知有效药或能引起标准反应药物做对照,可考核实验方法可靠性,又可通过比较,了解新药疗效和特点(普鲁卡因---对皮肤黏膜穿透力弱,用纳塞卡因---穿透力强,作用快、持久)。(四)配对对照: 同一个体不同眼睛比较对照期和实验期差异(左眼试验,右眼对照);同一种动物后代分成左右两部分进行对照和实验以比较差异,此法可大大减少抽样误差。实验中可用同卵双胎或同窝动物。 (五)组间对照: 将实验对象分成两组或几组比较其差异。这种对照个体差异和抽样误差比较大,可用交叉对照方法以减少误差。观察某药物疗效可用两组犬先分别做一次实验和对照,再相互交换,以原实验组做对照组,原对照组做实验组重复第一次实验,观察疗效或影响,切记检查指标和条件要等同。 (六)历史对照与正常值对照: 此种对照要慎重,similar background ---条件、背景、指标和技术方法相同才进行对比,否则得出不恰当的甚至错误结论。 3转基因动物的概念、制备过程? 转基因动物: 用物理、化学、生物手段将确定外源基因通过生殖细胞或早期胚胎导入动物染色体,其基因组内稳定整合导入外源基因,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使其获得人类需要新功能。 技术程序: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免疫术语 免疫(immunity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的主要功能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 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分类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inn ate immun ity ): 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 线 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T细胞固有免疫效 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 作用特点: +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先(0?96小时) +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 +无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 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 作用特点: +获得性(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 + 特异性(TCR/BCR) +记忆性 +耐受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术语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 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 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的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MALT的功能及特点: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IgA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 +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骨髓的功能: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的功能: +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医学免疫学复习简答题总结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复习 1、试述CD4+T细胞如何分化为CD4+Th1、Th2、Th17 和Tfh 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和作用。 (2) 2、什么是免疫球蛋白转换,那些细胞因子诱导Ig类别转换为IgG、IgA、IgE。 (2) 3、比较三种补体激活途径 (2) 4、干扰素分类及其作用。 (3) 5、细胞因子概念和分类? (3) 6、细胞因子的产生特点和作用方式有哪些? (3) 7、比较IL-10 和TGF-β发挥免疫负调节作用的差异。 (4) 8、诱导Th1、Th2、Th17、Tfh分化的细胞因子分别是什么? (4) 9、试举一例已经商品化的细胞因子并说明其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作用机理。 (4) 10、HLA复合体的分区及各区所含的基因座位。 (4) 11、比较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在结构和与递呈抗原肽方面的特点。 (4) 12、T细胞的成熟过程 (5) 13、简述淋巴细胞再循环的定义及其生物学意义。 (5) 14、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特点 (5) 16. 简述T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和共抑制分子及其主要功能。 (6) 17. 简述调节性T细胞亚群及其负向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 (7) 18. 简述B细胞与CD4+Th2/Tfh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7) 19. 试述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加工提呈过程。 (8) 20、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8) 21、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9) 22、抗体的效应阶段 (10) 23、细胞因子对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10) 24、细胞因子在抗感染免疫过程中的作用 (10) 25、总结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效应细胞和其作用,适应性免疫细胞的共同特点和其意义。 11 26、简述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引发的超敏反应及其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11) 27、简述抗体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主要功能。 (12) 28、以肿瘤细胞为例,叙述肿瘤抗原呈递过程,以及对T细胞的激活。 (12) 29. 简述免疫耐受的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13) 30. 举例说明研究免疫耐受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重要意义。 (13) 31、试述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原则。 (13) 32、简述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和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及其作用机制。 (14) 33、简述ABO血型和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及其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 (14) 34、举例说明抗体刺激性超敏反应和抗体阻抑型超敏反应及其发生机制。 (15) 35、以Arthus反应或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为例,简述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15) 36、以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为例,简述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15) 37、感染β-溶血性链球菌后,会出现Ⅲ型超敏反应。 (15) 38、举例说明固有免疫细胞对适应性应答的调节作用。 (16) 39、简述三种专职APC作用的T细胞及其介导产生的主要生物学效应。 (16) 40、简述新生儿Rh型溶血症的发生机制、预防措施及免疫学检测方法。 (17) 1

实验动物学考试题总结[1]

1.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特指的是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2.实验动物三大特点: 人为遗传限定、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得到控制、应用于科学实验 5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包括哪些内容它有什么意义 实验动物学的核心内容:是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它包括实验动物的遗传学控制标准、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标准、设施环境控制标准、饲料营养控制标准。 意义: 在符合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及其环境条件下,所做的动物实验无论在时间的先后上,还是在世界的不同实验室里,其实验结果应该具有可重复性和可对比性。 8、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应得到人类的保护,其基本原则是要善待动物,保证动物的健康和快乐。 9.针对动物保护主义,科技界的对策是: 1.为动物福利立法,号召“善待动物”。 2.坚持原则、坚持科学、坚持动物实验。 3.进行动物实验伦理审查 提倡动物实验的“3R”原则。Replacement 替代Reduction 减少Refinement 优化10.国际上对动物实验伦理有哪些要求 1.动物居住空间应符合标准,注意日常饲养管理,不使动物陷入饥饿、缺水和患病。 2.尽可能的采用替代法最少地使用和牺牲动物。 3.在必须使用犬、猫和猴时,在实验前应进行训练,尽可能地减少动物的恐惧和不安。 4.实验结束和动物不可能恢复时,应采取安乐死。 5.要爱护动物和对由于试验死亡的动物应持有怜悯和感激之情。 动物实验的“3R原则”: 1替代(Replacement)替代是指用其它实验方法替代用哺乳类动物进行实验研究。 2. 减少(Reduction)减少是指某一研究必须要使用实验动物,而又没有可靠的替代方法时,应考虑把使用动物的数量减少到实验研究目的所必需的最少数量。 3 优化(Refinement)优化是指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减轻或避免给动物造成痛苦和不安,提高动物福利的同时,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第二章实验动物的遗传控制 1. 请说出实验动物种、品种、品系的概念。 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由自然选择形成。 品种(stock):是种以下的非自然分类单位,由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出来的,具有某些生物学特性,能稳定遗传。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重点归纳WF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 重点归纳W F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 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 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或TCR识别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因常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又称表位。PPT: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3)、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指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无须依赖T细胞辅助的一类细胞,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试题及答案

简答题 1、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答:1.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2调理吞噬作用;3.免疫粘附作用;4.炎症介质作用,如激肽样作用、过敏毒素作用、趋化作用。 2、细胞因子的共同特征: 答:1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多源性;2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多向性;3多以旁分泌和(或)自分泌形式在局部发挥作用;4通常为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分泌性糖蛋白;5通常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6细胞因子作用具有高效性;7细胞因子作用具有重叠性;8细胞因子作用具有多效性;9细胞因子作用具有网络性。 3、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特点 答: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细胞组成黏膜和上皮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T细胞、B细胞、抗原递呈细胞 NK1.1*T细胞、B1-B细胞 作用时相即刻-96小时内96小时后 作用特点非特异作用,抗原识别谱较广;不经克隆特异性作用,抗原识别专一;经细胞, 扩增和分化,即可发挥免疫效应克隆扩增发挥免疫效应 和分化成为效应 作用时间间无免疫记忆,作用时间短有免疫记忆,作用时间长 5、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异物性:1.异种物质:如细菌、病毒、异种血清等。2.同种异体物质:如血型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等。3.自身物质。 (二)理化特性:1.大分子;2.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结构;3.物理状态;4.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三)免疫途径和机体应答性:具有异物性和复杂结构的大分子物质是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条件。但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不同,产生的免疫效果也不同。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需经皮内、皮下或肌肉注射、喷雾等方式进入机体,才能取得良好免疫效果。 6、简述T细胞亚群分类及其功能。 答:(1)Th1细胞为CD4阳性细胞,其主要功能有分泌IL-2 (白细胞介素2)、IFN-γ(γ干扰素)和TNF-β(β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参与调节细胞免疫,引起炎症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 (2)Th2细胞也是CD4阳性细胞,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分泌IL-4、6、10等细胞因

实验动物学复习重点

实验动物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实验动物学:是以实验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培育的实验动物应用于生命科学等研 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简而言之: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实验动物】指由人工培育,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 监控,用于生命科学研究、药品与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以及其他科学研究的 动物。 3、【动物实验】应用标准的实验动物进行科学研究,观察实验过程中实验动物有关器官的组 织形态改变、机能反应变化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4、【中医实验动物学】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运用实验动物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中医药研 究的实验学科。 5、【实验动物的特点】 (1)遗传学要求——人工培育,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的动物。 按照遗传特点分近交系、封闭群或远交群、杂交群。 (2)微生物和寄生虫监控要求——根据控制程度分普通级动物(CV)、清洁动物(CL)、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无菌动物(GF) (3)应用要求——实验动物对试验因素的敏感性强、反应一致,从而使研究结果具有可靠性、精确性、可比性、可重复性和科学性。 6、【AEIR】进行生命科学实验研究所必需的4个基本条件: A——animal(实验动物) E——equipment(设备) I——information(信息)R——reagent(试剂) 7、【“3R”原则】 替代replacement原则——尽可能采用低等实验动物或非实验动物,以替代高等实验动物进 行实验。 减少reduction 原则——要求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的用量,甚至可以降低统计学要求。 优化refinement原则——要求优化实验设计和操作,以减轻动物的痛苦。 8、1956年,联合国科教文卫协会建立了“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委员会”,是实验动物学真正 形成的时期。 1988年,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标志我国实验动物工作走上行政法规管理的轨道。 20XX年,国家科技部在全国推行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许可证制度,大大提高实验动物的质量和动物实验的技术。

(完整word版)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

医学免疫学 一免疫的概念: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担负着机体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这三大功能。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功能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1.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 又称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以遗传。 固有免疫的特点: ①非特异性: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某一种特定抗原; ②效应迅速性:针对病原体及异物侵袭可迅速发挥作用; ③无记忆性:其应答模式和强度不随接触病原体的次数而改变。 2.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受抗原刺激后获得的一类具有针对性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①特异性:仅针对特定抗原发挥免疫效应; ②获得性:其免疫效应只有通过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建立; ③记忆性:免疫系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产生比初次快速、强烈的免疫效应。 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 功能: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胸腺的功能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免疫调节功能 二外周免疫器官 功能:是成熟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答发生的部位。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结的功能:1.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淋巴结的结构:1皮质1)浅皮质区:细B胞定居的场所2)深皮质区:T细胞定居的场所。2髓质1)髓索:B细胞和浆细胞较多2)髓窦:巨噬细胞较多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二)脾脏的功能 1.是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2.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4.过滤作用 抗原的概念及其特性

实验动物学完整重点

第一章 1.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特指的是人工培育,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用于生命科学研究、教学、药品与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以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 2. 3.实验动物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它包括实验动物的 ?遗传学控制标准 ?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标准 ?设施环境控制标准 ?饲料营养控制标准 实验动物标准化的意义在于用符合标准的实验动物,在标准化饲养、实验环境条件下,所做的动物实验无论在时间的先后上,还是在世界的不同实验室里,其实验结果应该具有可重复性和可对比性。 4.生命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四个基本条件: AEIR Animal 实验动物 Equipment 仪器设备 Information 信息 Reagent 试剂

5.什么是动物福利?(选择,判断) 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应得到人类的保护,其基本原则是要善待动物,保证动物的健康和快乐。 6.“3R”原则: Replacement 替代-是指用其它实验方法替代用哺乳类动物进行实验研究。 Reduction 减少-是指某一研究必须要使用实验动物,而又没有可靠的替代方法时,应考虑把使用动物的数量减少到实验研究目的所必需的最少数量。 Refinement 优化-是指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减轻或避免给动物造成痛苦和不安,提高动物福利的同时,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第二章 1.近交系(inbred strain)是指采用连续全同胞兄妹交配(brother-Sister inbreeding)20代以上而培育成的动物。 近交系动物的特点 (1)基因的纯合性(近交系动物的每个个体) (2)遗传组成的同源性(一个近交系动物的所有个体) (3)遗传组成的独特性(不同近交系比较) (4)遗传特征的可辨别性(不同近交系比较) (5)遗传的稳定性(所有近交系) (6)表现型的一致性(同一近交系个体间) (7)背景资料的可查性 (8)国际分布的广泛性(定义+特点=简答,分开是小题) 2.封闭群(closed colony)是指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种群,在不从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的动物群体。 3.杂交群动物 由两种不同的近交系杂交所繁殖的第一代杂交动物称为杂交群(Hybrid),又称为系统杂交动物,或“F1”代。 杂交群动物的双亲来自两个不相关的近交系,它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各个个体的基因型相同,是其父母基因型的组合。 (2)表型一致,对试验反应均一。 (3具有杂交优势,生活力和抗病力比近交系强。 (4)具备双亲的生物学特性。 (5)由于基因互作,可产生不同于双亲的新性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