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运城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运城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运城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五句话”总体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攻坚时期。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打造健康运城,根据《运城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山西省《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运城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是“十三五”时期全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综合性、纲领性文件,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卫生计生领域发展、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成绩

“十二五”期间,全市卫生计生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卫生计生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实现,人口持续均衡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卫生计生事业在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527.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5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8‰,达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人口发展目标要求。201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8岁,婴儿死亡率下降至5.0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6.87‰,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0.04/10万,出生缺陷发生率下降至52.38/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山西省较高水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医改工作全省领先。一是全民医保体系进一步健全。2015年,全市城镇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98.25%和99.31%,人均筹资标准提高至470元,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人。在13个县(市、区)实行了按病种付费、床日付费、总额预算控制、重大疾病限额付费等多种支付方式,支付方式改革实现全覆盖。与10所省级三级甲等医院建立了即时结报服务。大病保险全面推行,新农合重大疾病病种扩大到31种,补偿比例达到70%且不设封顶线,大病保险住院补偿最高支付限额可达到60万元,保基本、防大病、兜底线能力进一步增强。二是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继续巩固完善。在13个县(市、区)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机构和行政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采购总量、人均采购量及回款情况连年位居全省前列。为

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定编制4448名,对乡镇卫生院院长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进行了公开选拔,对工作人员进行了竞聘上岗、全员聘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立了公益性的管理体制、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激励性的分配机制和长效性的补偿机制。三是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13个县(市、区)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60%由县级财政予以补助、40%由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予以补偿,目前已全部完成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市编办对全市县级公立医院编制进行了重新核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两年内实现按核定编制全部招聘到位。各县(市、区)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年度所需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并按时足额到位。正式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四是启动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发挥三级医院的专业技术优势,积极稳妥推进运城市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深入开展市对县、县对乡的对口支援和帮扶。在河津市启动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试点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运城市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意见》,全面执行新农合、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统一的分级诊疗制度。五是健康服务业和社会办医加快发展。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促进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截至2015年底,运城市民营医院机构数达到163个,占全市医院数比例达61.7%,占全市医院总床位数31.1%,诊疗

服务量和入院人次占比分别达到21.4%和22%,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知名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专科医院,成为公立医院的有益补充。

——生育政策逐步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一是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全市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2015年全市符合政策生育率为89.33%,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平稳。二是“单独两孩”政策稳步实施。建立完善了服务事项公开制、首接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八项工作制度。市级、县级共受理“单独两孩”申请1133个,全部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完结。三是各项优质服务任务全面落实。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覆盖目标人群23132对、完成任务率达到102.36%,为72.95万名育龄妇女进行了“三查二补”,对80余万名妇女进行了生殖健康普查。四是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不断健全。为计生家庭发放奖励金,开展了救助关爱计划生育失独和伤残家庭系列活动,为461个失独或伤残家庭办理了住院及意外伤害保险,为45107个计生家庭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五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进一步加强。在盐湖区开展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确保流动人口享受到市民化服务。加强同晋南、晋东南、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以及北京等流动人口集中区域的协作,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一是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2011-2015年共争取投资6.3亿元,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934个,建筑面积达56万平方米。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市、区)综合医院均达到二级甲等标准,县、乡级医疗卫生机构100%达到国家标准化水平,村级80%达到国家标准化水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率达到100%、规范化建设率达到91%。二是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大力实施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和百千万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近5年多渠道引进各类人才8429人。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等项目为依托对急救、药学、检验、护理等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组织了基层医院管理培训、全科医师培训、公共卫生专业骨干培训、乡村医生专项业务培训等。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度,严禁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卫生技术岗位。进一步完善医务人员职称评审向基层倾斜政策,落实优秀人才到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工资倾斜政策,全面落实了国家乡村医生补助政策,按照每人每月100元标准对离岗乡村医生发放退养补助,按照每人每月15元的标准确保乡村医生养老保险补助及时足额到位。三是中医药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积极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全面推行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截止2015年底,全市10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5.6%以上的乡镇卫生院、78%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6.9%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位居全省先进行列。各县(市、区)均建立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扎实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覆盖率为71.14%,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覆盖率为60.55%。大力实施中医药“名院、名科、名医”工程,共创建25个省级中医特色专科,市中医院通过三级乙等中医医院评审,评选县级名老中医129余人,2个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四是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覆盖。完成了所有县级综合医院的HIS、LIS、PACES、电子病历设备的安装并投入使用,在13个县(市、区)医院建设了远程会诊系统。以智慧医疗项目为依托,对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各类医疗信息数据库资源有效整合,加快实现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联互通,动态监测。五是医疗服务质量显著提升。积极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优质护理服务”、“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等专项活动,全面启动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综合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病种数均达50种以上,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建立起完善的预约诊疗管理制度,二级及三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区的比例达到100%,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

物使用率控制在60%以下、门诊患者控制在20%以下。

——疾病防控保障有力,妇幼健康水平显著改善。一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15元提高到40元,开展项目由10类41项扩展到12类45项。高血压患者管理率达50.99%、血压控制率达70.96%,Ⅱ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达23.92%、血糖控制率达70.13%,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累计管理率为92.79%、规范管理率33.05%,成为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城市;二是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成效显著。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达到100%,以乡为单位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达95%以上。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达到89.88%,有效遏制了艾滋病蔓延上升势头。全面推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新涂阳患者治愈率达93.99%。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慢性病综合示范县和2个省级慢性病综合示范县。13个县(市区)碘缺乏病均达到消除目标,碘营养水平处于适宜状态。盐湖等7县(市)达到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控制目标,稷山、万荣等8个县(市区)大骨节病均达到消除目标。三是组织实施消化道癌早诊早治、口腔窝沟封闭、农村癫痫防治、死因监测、脑卒中、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管理等项目。开展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干预,启动为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健康体检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对40岁以上高血压

患者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技术筛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及脑出血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四是慢性病综合防控得到加强。群众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广泛开设“健康大讲堂”。加强健康教育宣传,运城电视台、《运城日报》等已开设宣传专栏。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意识及能力,开展“健康促进医院”创建试点工作。五是妇女儿童健康状况逐步改善。国家免费孕产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城乡居民全覆盖。实施“降消项目”,加强“三网监测”,规范实施并全面完成各项重大和基本公共卫生妇幼项目,启动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筛查并实现接生机构全覆盖。2011-2015年,住院分娩率由99.77%提高至99.95%,儿童保健覆盖率由76.54%提高至92.74%,孕产妇保健覆盖率由95.45%提高至97.82%,高危孕产妇管理率达到99.97%,无一例新生儿破伤风发生,妇幼卫生各项工作名列全省前茅。

——有效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卫生监督与应急等工作得到加强。一是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善。全面推进城乡清洁运动和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加大城区旱厕改造力度,完成9.2万座农村改厕任务,加大了城区旱厕改造力度。二是卫生综合监督得到强化。积极推行“县有监督员、乡有协管员、村有信息员”的工作模式,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监督覆盖率100%,星级宾馆、大型

洗浴场所、游泳场馆等公共场所量化管理率100%,日供水千吨以上的城市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100%,饮用水抽检合格率达90%以上。三是有效维护公众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形成了覆盖全市100%县(市、区)的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网络,初步掌握了主要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和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物的基本情况。食源性疾病网络监测实现了全覆盖,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开展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报告,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了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监测,初步建成了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和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系统,初步掌握了我市食源性疾病分布及流行状况。在卫生监督所建立食品安全标准工作平台,逐步推进食品安全标准的贯彻落实。四是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加强“一案三制”应急体系建设,健全完善预案,加强人员培训,开展应急演练,全市未发生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得到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2015年,全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5.21张和2.14人、1.78人。2015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达到2045万,入院人数达到68万。卫生计生事业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

惠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取得可喜成绩,但与国内先进城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相比,运城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卫生人力资源短缺。我市医疗卫生人才普遍缺乏,且结构不尽合理。2010-2015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入院人数分别增长了15%和52%,增长幅度高于同期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的增长速度,医疗服务供需矛盾突出。从结构上看,护士严重短缺,2015年全市医护比仅为1:0.83,床护比仅为1:0.34,均低于山西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资源配置结构失衡。同时,高精尖专业技术人员偏少,特殊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紧缺,在全省有影响的医学高端领军人才和骨干精英还比较缺乏,难以满足居民对优质服务的渴求。

二是市、县办医院和专科服务能力不足。从市办医院看,目前全市只有运城市中心医院、运城市中医医院、运城市卫校附属医院3所市办综合性医院,辐射半径超过50公里,低于《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每100万-200万人口设置1-2个市办综合性医院,服务半径一般为50公里左右”的设置要求。市中医医院、卫校附属医院单体规模均在400张床以下,低于国

家关于市办综合性医院800张左右的适宜规模要求,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不突出,距离《山西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1-2015年)》确定的将运城作为省级区域医学中心的目标定位尚有差距;从县办医院看,全市13个县(市、区)县级综合医院除稷山县人民医院(500张)外床位规模均低于500张的适宜规模要求,综合服务能力不强,疑难重症病种占比不高;从专科发展看,全市尚无肿瘤、康复、精神类市办专科医院,且部分专业(如儿科、麻醉、重症医学、精神卫生、康复医学等)发展缓慢。专科医疗机构虽然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但尚未有一家达三级甲等水平。

三是基层服务能力仍然较弱。由于编制不足、医疗机构缺乏自主招聘权等因素的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严重短缺,青黄不接的问题比较突出,医务人员学历和技术水平偏低,人才引进难、留人难问题突出,人才流失、老化严重,编制空缺较大,严重制约了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亟待完善,大部分中心卫生院一些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住院手术治疗基本停滞,一般乡镇卫生院开展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较弱。

四是体制机制改革亟待深化。我市在全省人口最多,但财力最弱。全市医疗卫生投入历史欠账较多。当前,政府对公立医院财政投入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基本建设、大型医用设备等仍主要

通过一事一议来解决,医疗机构运行压力较大,市级层面有6.69亿元的历史债务,县级层面还有4.3亿多元的历史债务没有化解。部分县(市、区)新农合基金存在透支风险,费用控制压力加大。此外,县级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尚未推开,个别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没有到位,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还未破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基层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之间横向难以有效沟通,上下不能衔接互补,重医疗轻预防、重单体规模忽视体系协同整合等问题较突出。

五是疾病防控任务艰巨。健康教育宣传形式单一,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率不高,群众健康素养不高,健康生活方式需要进一步强化。全市13个县(区、市)均为碘缺乏病发病区,全市碘营养水平适宜状态需进一步巩固;由于水价过高、病区村比较分散、改水设施老化年久失修等原因,全市10个病区县(区、市)中尚有6个病区未达到饮水型氟中毒控制目标;在8个大骨节病发病区需进一步巩固无新发病例目标。

六是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难度加大。城镇无业人员、困难及破产企业职工独生子女奖励费和退休时一次性奖励尚未全面或足额落实。随着生育政策逐步调整完善,有些干部思想滑坡,造成生育政策执行上有所放松,早婚早育、多孩出生和私自抱养现象时有发生,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任务艰巨。同时,卫生计生机

构改革和资源整合推进较为缓慢,村级卫生专干与村医两支队伍没有整合,基层计生工作方式方法不适应计划生育工作转型发展要求,基层卫生和计划生育机构整合进度不一,乡村计生工作人员整体能力不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亟待加强。

(三)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健康中国和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改善,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三个方案”和《关于促进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文件,市县两级卫生计生机构改革基本到位,为加快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国家发布《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要求加快推进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联动与一体化发展,明确了运城建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加快发展运城“特色医疗业”的任务要求,为科学确定运城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随着运城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同时,运城将加快打造以“古中国”为标识的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核心区和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这些都

为加快我市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山西综合改革实验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实验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原经济区,后发优势和政策红利逐步显现,有利于加快推进卫生计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市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塑造我市美好形象,实现振兴崛起的关键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进入新阶段,多重健康问题挑战进一步加大。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速,生活方式迅速变化,面临的健康问题更为复杂。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碘缺乏病、饮水型氟中毒等地方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日益沉重,环境污染和食品不安全对健康的影响日益加重,人口流动的日趋频繁进一步加大疾病防控风险。同时,随着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需求日益增长,对服务与费用的压力巨大。必须改变当前以治疗为中心、医防分割的碎片化服务模式,更加注重复杂健康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服务体系。

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三市一中心”建设目标任务,倒逼卫生计生事业提升发展水平。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

如期实现,“十三五”期间我市居民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迫切需要增加优质资源供给、提高服务能力。同时,为将运城建设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立足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在更大的范围内科学定位和谋划运城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按照辐射三省四市1700万人群的服务需求,加快完善卫生计生服务设施条件、提升服务品质,加快发展特色医疗业,提升运城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卫生计生服务辐射带动能力和影响力。

三是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卫生计生资源布局亟待优化调整。“十三五”期间,全市将坚持以人中心,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统筹推进中心城市、大县城、中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这就要求必须同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大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强化中心镇聚集作用,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城乡卫生计生基础设施条件和结构布局必须进行对接调整,加快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服务均等化水平,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

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市委四届一次党代会总体部署,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保健康、提能力、转模式、强支撑、深改革”为着力点,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着力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不断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不断提高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建设健康运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健康需求和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加大政府投入,优化布局结构,强化薄弱环节,切实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有效干预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优先改善重点人群健康,促进人人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坚持以城市定位为依据。从运城建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心城市的总体定位和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的

要求出发,充分考虑运城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辐射三省四市的的特点,进一步增加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优化调整资源布局、提升服务品质,把运城打造成黄河金三角区域医疗健康服务中心和技术人才交流中心。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进依法行政,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发展方式创新,以信息化和科技进步为支撑,基本构建起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面向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连续的健康服务和管理。

——坚持以统筹兼顾为根本。从维护居民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统筹卫生计生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市域内卫生计生资源全行业监管与属地化管理,统筹不同区域、类型、层级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统筹预防、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需求,坚持中西医并重,注重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促进均衡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立基本成熟定型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

医院管理制度,将运城打造成黄河金三角区域和山西南部医疗健康服务中心,全市卫生资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规模数量适宜,全体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医疗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民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到2020年,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普及,群众健康素养全面提升,防病意识普遍加强,健康危险因素得到进一步控制,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防控,传染病、慢性病发病率有所下降,有效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到2020年,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实现乡乡有标准化的卫生院、村村都有标准化的村卫生室、社区都有规范化的卫生服务中心(站),县县(区、市)拥有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一所二级甲等中医院,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与二、三级医院建立稳定的技术帮扶和分工协作关系,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提供中医药服务。卫生人才规模和结构适宜,农村、城市社区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人才短缺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

——到2020年,服务模式实现从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更加紧密,基本建立符合运城实

际的分级诊疗制度,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每个家庭拥有1名合格的家庭医生、每个居民拥有1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1张服务功能完善的健康卡,获得便捷、连续、优质的生命全过程健康服务,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新格局,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健康服务业体系。实现医疗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发展,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全市医疗健康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到2020年,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实现人人享有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面两孩政策稳妥有序实施,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出生缺陷发生率稳中有降,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下降,人口素质持续提高,人口结构和分布不断优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成效显著,人口发展更加均衡。

——到2020年,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财政逐年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保障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各项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有效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专栏1 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