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2.1探索酸的性质第一课时

1.2.1探索酸的性质第一课时

1.2.1探索酸的性质第一课时
1.2.1探索酸的性质第一课时

1.2探索酸的性质第一课时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初中《科学》第五册第一章第二节<<探索酸的性质>>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和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索酸的性质(第一课时)>>是浙教版初中《科学》第五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课程要把学生从初一学习过的物质具有酸性的概念引到酸的概念,很自然地从物质组成角度对物质归类进行研究,体现物质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思路---分类研究,第一课时酸性物质的介绍,在酸的定义基础上为更深层次地探究酸的性质做好铺垫,在整个科学课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了解酸的主要性质。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使用方法,会正确使用pH试纸。

技能领域:会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情感领域:开展“自制酸碱指示剂”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会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

难点:酸的概念形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酸性物质已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酸性及酸碱指示剂等知识,这些内容对酸的主要性质。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使用方法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而且16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讨论。

四、教学准备

青桔子,盐酸、硫酸(浓,稀)、硝酸、,酚酞、石蕊试剂,蓝色红色石蕊试纸,白醋、水、酸果汁、盐酸,玻璃棒、点滴板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几个青桔子,同学们,想吃桔子吗?顺势扔给就近的同学,拿到桔子的同学开始品尝,并分发给周围的同学,并作出皱眉状,我顺势问没吃到橘子的同学:你们猜想他们为什么皱眉?学生回答:太酸了

(让学生亲身体验,引起学生兴趣,通过抢桔子事件活跃课堂气氛,并埋下伏笔,表现积极的同学能吃到好的桔子。)

问题1:“酸甜苦辣”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味道,正是这多种滋味使人们味口大开--------,请同学例举出日常生活中有酸味的物质?

学生:食醋、发酸的面包、桔子、可口可乐……

问题2:为什么像胃液、食醋、水果等不同的物质,都会有酸味?

(。设疑导入,用悬念法唤起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精讲点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思考,表达,交流

引导:胃液里有胃酸——盐酸、食醋里有醋酸、可口可乐里含碳酸、柠檬、柑橘等水果里有柠檬酸等

问题3:酸的种类很多,既然都称它们为酸,那么它们之间会不会有什么相似的性质呢?它们间有会有哪些不同呢?

新课:

请学生写出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方程式,并总结共同点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酸的含义

1.1什么是酸

投影:含酸的水果(图1-10)

问:根据生活经验,说说图中的水果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讨论:酸性物质是否等同于酸?

它们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总结:溶液的酸性是由于其中含有一类特殊的物质——酸

出示:盐酸、硫酸和硝酸溶液,盐酸、醋酸的微观模型图。(使抽象问题形象化)

讲述:一些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叫电离(展示氯化钠电离的微观图片)

2.酸的电离通式:酸===== H ++酸根离子(阴离子)(以盐酸、硫酸和硝酸的电离方程式为例)请学生写出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方程式,并总结共同点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一):酸——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只有(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顺便引出碱和盐的概念)

讲述:酸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叫做这种酸的酸根离子。(酸根离子一定是阴离子?一定是带电的原子团?)硫酸根离子是硫酸的酸根,硝酸根离子是硝酸的酸根。酸由氢和酸根组成,可表示为

H n RO m=== n H ++RO m n-

H +的个数==酸根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思考:①酸一定含有氢H2 C O3。②酸电离时一定产生氢离子吗?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可能含有碳元素如

例题:HBr====H++B r-,请问溴化氢是否是一种酸?//已知硫酸氢钠的电离方程式为Na H SO4=== Na++H++ SO4 2-的。Na H SO4

是不是一种酸?为什么?分析: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根据Na H SO4的电离方程式可以发现,Na H SO4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有H +和Na+两种,不属于酸的特点,所以不是酸。

3.常见的酸:工业生产中用到的硫酸、硝酸、胃液中含有的盐酸,水果中含有的柠檬酸,食醋中有醋酸,可乐等饮料中含有碳酸。

解释:全部,阳离子等含义。

练习:写出碳酸氢钠的电离方程式,要求判断是不是属于酸?

讲授常见的酸:有盐酸、硫酸、硝酸、碳酸、磷酸、醋酸等。

问题:酸与酸性物质有何不同?

引导讲授:酸是酸性物质中的一种,酸性物质不一定是酸。

问题:初一时已学习过,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定未知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石蕊试液、酚酞试液、……

归纳讲授:象石蕊、酚酞等遇到不同的酸碱性溶液呈现不同颜色的物质,称为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

(二)、酸碱指示剂:

三、酸碱指示剂:

1在酸或碱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是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

2常见的酸碱指示剂及其在酸碱性溶液中呈现的颜色如下:

酸遇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也不能说碱遇到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例题:abcd的颜色分别是什么?

*如何鉴别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答:紫色石蕊试液。在三瓶无色液体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若石蕊试液不变色,仍为紫色,则原液体是水,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该液体呈酸性,则原液体为盐酸。若紫色石蕊试液呈蓝色,则为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

*拓展:鉴别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还可用无色酚酞试液。若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为氢氧化钠。若酚酞试液仍呈无色,则该液体为盐酸;

*水和盐酸,能否用无色酚酞试液来鉴别?

答:不能。无色酚酞试液遇到中性的水,和酸性的盐酸溶液,都不变色,仍为无色。

*提问:检验盐酸和氨水分别用什么石蕊试纸?用什么方法检验氯化氢和氨气呢?

答:盐酸和氨水都是溶液(含有水)。盐酸的水溶液呈酸性,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氨水的水溶液呈碱性。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干燥的氯化氢和氨气,都是中性的。都不能使石蕊试纸变色。所以检验氯化氢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只有试纸事先用纸湿润,氯化氢溶于试纸的水中,形成少量的盐酸,盐酸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氨气溶于试纸的水中,形成氨水,碱性的氨水,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3酸碱性和酸碱度。酸碱性:溶液的酸碱性指的是溶液呈酸性、碱性还是中性。通常用酸碱指示剂来测定(只是较为粗略地测定)。*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H+.浓度越大,酸性越强。pH>7溶液呈碱性,pH越大,OH-.浓度越大,碱性越强。

酸碱度:是定量地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的一种方法。可用pH值来表示。测定溶液酸碱性强弱(pH值)最常见、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测定方法: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溶液,滴在干燥pH试纸上,将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从最接近的颜色来确定被测溶液的酸碱度。的

活动:实验结论:紫色石蕊试液只能检测物质的酸碱性,而不能检测物质酸碱性的强弱。pH试纸既能检测物质的酸碱性,又能检测物质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三)布置作业

自制酸碱指示剂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相交线与平行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的第一章,是初一学生在学习了《图形认识初步》后第二次学习几何。它包括五大块内容:一是相交线;二是平行线及其判定;三是平行线的性质;四是平移。前三节主要讨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四节是有关平移变换的内容。本章内容都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己多观察、多动手、勤思考,结合当地特点的一些问题,抽象出隐含在这些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问题,引入本章要学习的相关内容。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学习有关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体现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它既包含了相交线的内容又包含了平行线的内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平行线和角的关系,区别在于它们的题设和结论刚好交换,是一个互逆的命题,这种结构关系也为我们将来学习其它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提供了范例,包括一些特殊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等。因此,平行线的性质既是平行线的判定的逆用, 又是将来学习几何图形性质与判定的重要基础,在本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另外,平行线的性质与现实世界中的联系也很紧密,如本节课例题“梯形残片”的问题等,通过学习可以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实现生产实际服务。 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建模、操作、讨论得到平行线的性质,并加以说明和验证.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设置 本节课内容的数学本质是平行线性质的探究与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探索酸的性质讲义

一、物质的变化 变化证据变化类型 将铁丝扭成各种形状形状改变物理变化 硝酸铅和碘化钾混合生成沉淀生成沉淀化学变化 落叶变黄颜色变化化学变化(叶绿素被破坏)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生成气体化学变化 铁在高温下变成铁水状态变化物理变化 木柴燃烧发光发热化学变化 开水沸腾状态变化物理变化 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颜色变化化学变化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产生沉淀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中构成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物理变化中分子没有改变 胆矾、蓝矾CuSO4?5H2O 蓝色固体五水硫酸铜在常温常压下很稳定,不潮解;200℃时失去全部结晶水而成无水物。无水物也易吸水转变为五水硫酸铜。无水硫 酸铜(白色或灰白色粉末)吸水后反应生成五水硫酸铜(蓝色), 明矾KAl(SO4)2·12H2O Al3+很容易水解,生成胶状的氢氧化铝Al(OH)3:氢氧化铝胶体的吸附能力很强,可以吸附水里悬浮的杂质,并形成沉淀,使水澄清。所以,明矾是一种较好的净水剂。 蛋白质和硫酸铜在盛有2毫升鸡蛋清的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可发现有鸡蛋清发生凝固。这是由于鸡蛋清中的蛋白质与硫酸铜产生化学反应,使蛋白质发生变性的现象。 硫酸铜具有毒性,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变成凝聚状态的沉淀物。可以用硫酸铜检验蛋白质的存在在生物体内广泛的存在着蛋白质,蛋白质是细胞的基础物质,由硫酸铜、生石灰和水制成的波尔多液可以消灭病虫害。此时由于植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酸性液体,以及病菌入侵植物细胞时分泌的酸性物质,使波尔多液中少量的喊式硫酸铜转化为可溶物,产生少量可溶性Cu2+,Cu2+进入病茵细胞后,使细胞的蛋白质凝固。同时Cu2+还能使细胞中某种酶受到破坏,因而妨碍了代谢作用的正常进行。Cu2+还能与细胞质膜上的阳离子(H+、Cd2+、K+、NH4+发生交换吸附而使之中毒,因此波尔多液能够杀菌。 二、酸 1.电离:一些物质溶解于水或者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2.酸: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如HCl、H2SO4、HNO3、H2CO3等; 3.酸的通性: (1)跟指示剂反应PH<7 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注意:用玻璃棒蘸少许溶液PH 试纸时滴在PH试纸中部. 酸的PH<7,但PH<7的不一定都是酸。 (2)酸 + 碱 --- 盐 + 水(中和反应) ①用胃舒平中和过多胃酸 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 ②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Cu(OH)2 + H2SO4 === CuSO4 + 2H2O。

5.3.1《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的5.3节《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这几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认识作一个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们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2.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经历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那么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并掌握它们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解决使学生感悟到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及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可增强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且它们互为逆命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在记忆和使用时将其混淆.因此,我确定 本节课的难点为:明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采用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测量,猜想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2.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测量、猜想、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流程分五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探究新知实验猜想;归纳性质说理证明;应用新知巩固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问题:已知公路c分别与两条互相平行的公路a,b相交,两辆汽车在公路a,b上同向行驶拐弯后上公路c又同向行驶。 (1) 如果公路c与公路a的交角为700那么公路c与公路b的交角是多少度呢? (2)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利用情景导入,引出新问题,为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做好铺垫,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应用与生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实验猜想 问题1:作出两条平行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标出所得的8个角,你能借助你所画的图想办法解决如果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这个问题吗?如果两直线平行,内错角、同旁内角又 各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学生首先独立完成问题1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能 否按要求正确画图并准确标记直线和角;能否准确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分别进 行讨论,并得出正确结论.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具体的帮助、鼓励和指导,使全班 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画图,度量角度等简单易行的操作调动所有学生参加到课堂教学的活动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说课稿 沪教版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首先感谢区教研室给我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给我的课提出宝贵的意见。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酸和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两类物质,酸和碱的生产及使用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本节课主要目的是把酸和碱的知识与前面学习的这些有关章节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巩固前面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为学生直接参加工农业生产,更好的使用酸和碱做好知识和思想准备。 因此,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碱的方法及从微观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有酸味的物质(白醋、柠檬汁、西红柿等)和有滑腻感的物质(熟石灰、肥皂、洗衣粉等)学生并不陌生,但这些物质为什么有的有酸味,而有的有滑腻感?怎样用化学方法识别它们?这些问题虽然学生以前没有认真思考过,但却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学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和创造的化学学习情境,让他们去观察、去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并探索出规律来,在“做科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用酸碱指示剂、石蕊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从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3.1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也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内容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以及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本节内容则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去发现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综合来看,平行线的性质在教学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基础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内容标准要求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掌握他们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并灵活的进行实际应用。 2、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后续知识内容学习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可以增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多发面的能力。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并应用平行线的性质。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对于数学活动的方法及思路还不够清晰,在探究时容易出现思维混乱,主题不明。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四)教学辅助手段 利用多媒体(几何画板、实物投影)、学案进行辅助教学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5.3.1 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

5.3.1 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是平面几何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研究几何图形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基础也是学习简单的逻辑推理的素材,是证明角相等、研究角的关系的重要依据.平行线的性质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也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四边形、平移等知识奠定基础. 图形的性质是研究图形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它和图形的判定是几何中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平行线的性质是学生对图形性质的第一次系统研究,对今后学习其他图形性质有“示范”的作用. 教科书由平行线的判定引入对平行线性质的研究,既渗透了图形的判定和性质之间的互逆关系,又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平行线的三条性质都是需要证明的,但是为了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性质1是通过操作确认的方式得出的(在九年级《圆》这一章中再作证明),然后在性质1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推理得到性质2和性质3,体现了由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渗透了简单推理的思想方法,从而逐步构建起学习几何的“基本套路”,实现对逻辑思维的培养,体现数学在培养良好思维品质方面的价值. 因此可以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二、学生学情分析 东直门中学是北京市示范性中学,我的授课班级数学基础较好,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积极性高.但是,学生初次接触图形的性质,对于平行线的性质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都是陌生的,所以,本节课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来构建平行线性质的研究过程. 作为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章节,对于性质2和性质3的论证,学生可以做到“说理”,但把推理过程从逻辑上叙述清楚存在困难,需要老师做示范,学生进行模仿.对于证明过程的严密化,对于刚刚接触平面几何的初一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推理过程符合逻辑的前提下,对于学生在证明过程中使用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来进行表述的方式不作限制,更多关注学生对证明本身的理解.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平行线性质推理过程的严谨表达. 三、教学目标设置 1.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2)经历平行线性质的探究过程,体会研究平行线性质的方法,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探索性和创造.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知道平行线三条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并能初步运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推理.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知道三条性质的关系,能独立完成由性质1推导性质2、性质3. 四、教学策略分析 (1)在学习课标、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把平行线的性质这部分内容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即本节课得到平行线的性质,第二课时了解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并综合运用平行

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

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 联想情景导入 “酸甜苦辣”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味道,正是这多种滋味使人们味口大开。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质都有酸味,如食醋、发酸的面包、橘子、可口可乐,这些物质为什么都有酸味呢?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酸的性质吧! 重点知识详解 一、什么是酸 (一)物质的电离 1.电离:一些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2.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集团。带正电荷的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叫阴离子。 3.电离的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如NaOH=Na++OH-。物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和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所以,整个溶液不显电性。 4.酸:物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生活中的许多水果都含有酸。。 二、酸碱指示剂 1.酸碱指示剂:在酸或碱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 2.酸碱指示剂可以定性地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3 指示剂酸性溶液(pH<7) 碱性溶液(pH>7) 石蕊试液(紫色) 红色蓝色 酚酞试液(无色) 无色红色 蓝色石蕊试纸红色不变色 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蓝色 三、酸有哪些性质 1.酸的通性。 (1)酸跟指示剂的作用: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与碱的作用: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 HCl+NaOH=NaCl+H2O Cu(OH)2+H2SO4=CuS04+2H2O

酸+碱——盐+水 (3)酸与盐作用:酸与盐作用生成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 2HCl+CaCO3=CaCl2+H2O+CO2↑ BaCl2+H2SO4=BaSO4↓+2HCl 酸1+盐1=酸2+盐2 (4)酸与金属氧化物的作用: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2HCl+CuO=CuCl2+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5)酸与活泼金属作用:酸与活泼金属作用生成盐和氢气。 Fe+2HCl=FeCl2+H2↑ Zn+H2SO4=ZnSO4+H2↑ 2.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酸的个性 1.盐酸: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纯净的盐酸是无色有刺激性酸味的液体,有挥发性(打开瓶盖,有白雾产生)和腐蚀性,一般密度是1.19g/cm3。工业盐酸常因含有杂质(FeCl3)而呈黄色。盐酸能跟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一种不溶解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通常用硝酸银溶液检验盐酸和氯离子的存在。 HCl+AgNO3=AgCl↓+HNO3 2.硫酸:纯硫酸是无色粘稠油状液体,难挥发,密度较大,约为1.84g/cm3,可与水互溶。常用的浓硫酸质量分数是98%。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如果浓硫酸不慎溅到皮肤上,要先用干布擦去,然后用大量水冲洗,最后用小苏打溶液冲洗,严重时立即送医院。 (1)浓硫酸具有脱水性: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硫酸点在纸上或火柴梗上,可观察到纸上或火柴梗因炭化而变黑。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硫酸还能直接吸收空气或其他气体中的水分,而具有吸水性。因此,浓硫酸常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3)浓硫酸的稀释:浓硫酸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在稀释浓硫酸时,必须把浓硫酸慢慢地沿玻璃棒或容器壁流入水里,并不时地搅拌,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 第1章 1.4平行线的性质(1) 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 教案

1.4 平行线的性质(1) 一、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是相反问题. 2.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3.应用: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画平行线、度量角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即画图测量的能力). 2.通过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与疑点 (一)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理. (二)难点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及推理过程. 三、教学方法 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投影片. 五、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回忆所学内容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片1) 1.如图2-58, (1)∵∠1______∠2(已知),∴a∥b( ) (2)∵∠2______∠3(已知),∴a∥b( ) (3)∵∠2+∠4=______(已知),∴a∥b( ) 2.如图2-59,(1)已知∠1=∠2,则∠2与∠3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已知∠1=∠2,则∠2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如图2-60,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第一次拐的角∠B是142°,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两题. 师:第3题是一个实际问题,要给出∠C的度数,就需要我们研究与判定相反的问题,即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也就是平行线的性质.板书课题: [板书] 平行线的性质(1)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我们都知道平行线的画法,请同学们画出直线AB的平行线CD,结合画图过程思考画出的平行线,已有一对同位角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并思考. 学生画图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见图2-61),当同学们思考时,教师有意识地重复演示过程. 学生活动:学生能够在完成作图后迅速地答出已有一对同位角相等. 提出问题:是不是每一对同位角都相等呢?请同学们任画一条直线E′F′,使它截平行线AB与CD,得同位角∠3、∠4,利用量角器量一下,∠3与∠4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画出图形,并进行度量,回答出不论怎样画截线,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肯定结论. 师: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我们把平行线的这个性质作为公理. [板书]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七年级下册数学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数学《5.3.1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 5.3.1《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的5.3节《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这几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认识作一个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们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2.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经历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那么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并掌握它们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解决使学生感悟到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及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可增强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确定 本节课的重点为: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且它们互为逆命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在记忆和使用时将其混淆.因此,我确定 本节课的难点为:明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采用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测量,猜想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2.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测量、猜想、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流程分五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探究新知实验猜想;归纳性质说理证明;应用新知巩固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一)》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 课时安排说明: 本节“平行线的性质”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探索得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认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区别和联系。第二课时在进一步区分并熟练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同时,让学生逐渐理解几何推理的要领,分清推理中因为和所以表达的意义,从而初步学习有理有据地进行几何推理。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就已经直观认识了角、平行与垂直,对其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在学习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同时,自然引入了“三线八角”,认识了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这些知识储备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历了一些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并积累了一些直观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的识别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了推理说明的必要性;同时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合作交流,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而且初中生本身好胜、好强的特点,也为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平行线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平行线的性质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中转化的方法提供了支撑,,也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为此,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测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并能运用它们作简单的推理。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并能灵活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对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是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思考: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是什么? 在这一节课里:我们探究: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又该如何表达? 二、探究新知 1.学生画图活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所形成的4个角 c b a 4 3 2 1 2.学生测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

3.学生根据测量所得数据作出猜想. 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分析后,让学生写出猜想. 教师板书: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内错相等. (3):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学生验证猜测. 学生活动: 设l1∥l2,l3与它们相交,请度量∠1和∠2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再作出直线l4,再度量一下∠3和∠4的大小,你还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 归纳: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内错相等. 性质3: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课题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教案

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课时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所学知识来主动探究未知,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酸碱指示剂能使酸碱溶液反应,可用于检验酸或碱的溶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具准备: 白醋、稀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试管、滴管等。 教学过程: 【引入】很多同学都曾吃过桔子和皮蛋,有谁知道:为什么桔子、柠檬等水果吃起来是酸酸的味道,皮蛋吃起来时却有一股涩味? 聆听后回答:因为水果中有各种果酸;皮蛋中含有碱。 从生活中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入新课。 【设问】酸和碱是怎么发现的呢?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第50页资料卡片:“酸”“碱”的由来。 【总结】总结并介绍生活中的酸和碱及实验室中常见的酸和碱。 【过渡】酸和碱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其实酸和碱不仅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也是化学中常见的两类重要物质。在生活中可以通过品尝辩别一些物质,而化学试剂是不允许品尝的。我们怎么确定物质是酸还是碱? 【提出问题】试管中的紫色石蕊溶液,在不借助实验室中任何化学药品的情况下,能否使之变成红色? 学生演示:向试管中吹气。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创设情境,回顾已学的知识,引入课题。 【问题研究】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红? 【设问】除了碳酸,我们熟悉的食醋、盐酸、石灰水等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演示实验】实验10-1:在试管内分别滴入白醋、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的变化。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学案)

九年级化学预习学案(学生用) 课型:新授编写:审核:领导签字: 课题: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学案) 姓名:班级:日期 知识要点:.酸碱指示剂概念、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浓硫酸的腐蚀性 学习目标: 1.酸碱指示剂概念、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浓硫酸的腐蚀性 2.会用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体现小组合作精神。 学习重点: 1.学会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2.浓硫酸的特性 学习方案(提示:教师列出预习提纲,学生根据提纲解决问题) 一.预习提纲 忆一忆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观察他们元素的组成 盐酸的溶质硫酸石灰水的溶质(氢氧化钙) 其中属于酸的是属于碱的是 2. 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溶液变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一学 一、酸碱指示剂 起作用而_________________,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成_____,遇碱溶液变成________;酚酞 (1).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的溶液,它能使无色酚酞溶液() A.变红色B.变蓝色C.呈无色D.变紫色 (2)石蕊(紫色)与酚酞(无色)是两种常用的指示剂指示剂:能跟_____或_____的溶液起作用而_________________,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成_____,遇碱溶液变成________;酚酞溶液遇酸溶液_________,遇碱溶液变成_________。 (3)酸碱指示剂是从植物的花瓣或果实中提取的一些提取液,只要在不同的酸碱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都可作酸碱的指示剂某些植物的花汁可作酸碱指示剂。自制三种花汁用酸溶液或碱溶液检验,颜色如下: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酸和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两类物质,酸和碱的生产及使用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本节课主要目的是把酸和碱的知识与前面学习的这些有关章节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巩固前面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为学生直接参加工农业生产,更好的使用酸和碱做好知识和思想准备。二、学情分析 对于有酸味的物质(白醋、柠檬汁、西红柿等)和有滑腻感的物质(熟石灰、肥皂、洗衣粉等)学生并不陌生,但这些物质为什么有的有酸味,而有的有滑腻感?怎样用化学方法识别它们?这些问题虽然学生以前没有认真思考过,但却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学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和创造的化学学习情境,让他们去观察、去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并探索出规律来,在“做科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用酸碱指示剂、石蕊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小组交流,初步学会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及自制酸碱指示剂。通过教师演示、视频等多种手段

让学生从多个视角去认识酸的性质,通过归纳整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轻松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知识,初步建立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理念。 四、教学方法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准备采用包括实验探究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在内的过程式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准备:牵牛花和酸雨的有关媒体材料,酸碱指示剂的制作方法。(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化学魔术>变色的水:教师先展示两瓶无色的“水”,将其中一瓶倒入到另一瓶中,学生看到水先变红后又褪去。水为什么会变色?同学们想知道吗?那么通过今天学习希望同学们能揭开谜底。学生不得其解,产生学习的欲望。 PPT展示:白醋、柠檬、葡萄等,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在展示肥皂、洗衣粉、熟石灰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物质的认知。教师接着提出问题:“酸味”是酸的特征,“涩味和滑腻感”是碱的特征,但科学家从不用品尝或触摸的方法来确定一种物质是否为酸或碱,他们是怎样识别酸或碱的呢?PPT展示“分子不断运动”、“紫色小花变色”的实验图片,让学生回忆知识,提出可以用酸碱指示剂来区分。

探索酸的性质练习

探索酸的性质(盐酸、硫酸的性质) 基础题: 1、在人的胃液中含有少量盐酸有助于消化,若胃酸过多会吐酸水,可用来治胃酸过多的药 物是() A、ZnSO4 B、NaCl C、Al(OH)3 D、AgNO3 2、用化学方法鉴别两种黑色粉末(氧化铜和木炭粉)可采用() A、闻气味 B、看颜色 C、分别放入水中并加热 D、分别放入盐酸中并加热 3、下列物质和盐酸反应生成黄色溶液的是() A、Fe B、MgO C、Cu(OH)2 D、Fe(OH)3 4、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下列家庭有品中,用 来去除水垢的最佳用品是() A、食盐 B、洗洁精 C、酱油 D、米醋 5、下列物质能和硫酸反应并生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铝 B、氧化铜 C、氢氧化铁 D、氯化钡 6、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 A、H2O B、NaOHC、CO2D、MgO 7、盐酸和硫酸的个性 8、酸雨中含有极少量的硝酸(HNO3),它与碳酸钙反应,侵蚀石灰石建筑。写出硝酸与石 灰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9、盐酸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用途很广,下面几项是其中的一部分,请写出盐酸的下 列各项用途的化学方程式。 (1)制革工业中用熟石灰给毛皮脱毛,剩余的熟石灰用盐酸来中和 _______________ (2)治疗胃酸过多可用医药胃舒平(氢氧化铝乳剂) _______________ 10、鸡蛋壳(主要成份是CaCO3)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可看到鸡蛋表面产生___,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口的现象是______。 11、将一枚表面生锈的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铁锈______, 溶液呈现_______;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铁钉表面______。其中发生的两个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将黑色的氧化铜粉末放到无色稀硫酸中,可以看到____________,此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5.3.1_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

5.3.1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 张文霞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是平面几何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研究几何图形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基础也是学习简单的逻辑推理的素材,是证明角相等、研究角的关系的重要依据.平行线的性质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 , 也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四边形、平移等知识奠定基础. 图形的性质是研究图形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它和图形的判定是几何中研究的两个重要 方面.平行线的性质是学生对图形性质的第一次系统研究,对今后学习其他图形性质有“示范”的作用. 教科书由平行线的判定引入对平行线性质的研究,既渗透了图形的判定和性质之间的互 逆关系,又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平行线的三条性质都是需要证明的,但是为了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性质1是通过操作确认的方式得出的(在九年级《圆》这一章中再作证明),然后在性质1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推理得到性质2和性质3,体现了由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 的过渡,渗透了简单推理的思想方法,从而逐步构建起学习几何的“基本套路”,实现对逻辑思维的培养,体现数学在培养良好思维品质方面的价值. 因此可以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二、学生学情分析 作为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章节,对于性质2和性质3的论证,学生可以做到“说理”,但 把推理过程从逻辑上叙述清楚存在困难,需要老师做示范,学生进行模仿.对于证明过程的 严密化,对于刚刚接触平面几何的初一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推理过程符合 逻辑的前提下,对于学生在证明过程中使用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来进行表述的方式不作限制,更多关注学生对证明本身的理解.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平行线性质推理过程的严谨表达. 三、教学目标设置 1.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2)经历平行线性质的探究过程,体会研究平行线性质的方法,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探索性和创造.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 )的标志是:学生知道平行线三条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并能初步运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推理.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知道三条性质的关系,能独立完成由性质 1推导性质2、性质3. 四、教学策略分析 (1)在学习课标、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把平行线的性质这部分内容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即本节课得到平行线的性质,第二课时了解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并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

浙教版九下科学一单元之练习一《物质的变化》《探索酸的性质》(附答案)

< 练习一《物质的变化》《探索酸的性质》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成云降雨 B 木棍受力折断 C 汽油挥发 D 铁钉生锈 2.下列叙述中,属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是() A 没有颜色 B 不易溶于水 C 密度比空气大 D 能跟红磷反应 !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B 含有酸根的物质一定是酸 C pH小于7的不一定是酸 D 能使酚酞溶液不变色是酸 4.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酸类物质的是() A HClO3 B KHSO4 C H2S D H2SO4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石蕊试液使盐酸变红 B 盐酸使石蕊试液变红 C 酚酞遇酸变红 D 酚酞遇酸变蓝 ¥ 6.下列物质可以由金属单质和盐酸直接反应制得的有() A FeCl3 B AlCl3 C CuCl2 D AgCl 7.下列物质中能与稀硫酸反应得到蓝色溶液的是() A Cu B BaCl2 C CuO D CO2 8.下列物质中可以与盐酸反应,但是不生成气体的是() A Ag B MgCO3 C NaOH D Fe 9.某无色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此溶液中() A 一定含有SO42- B 一定含有Ag … C 只有SO42-,没有Ag+ D 可能含有SO42-、Ag+或两者均有 10.欲将含有盐酸的氯化钙溶液中和至中性,在不用指示剂的条件下,应加入的是() A 石灰石粉末 B 生石灰 C 石灰水 D 纯碱 11.将10克20%的稀硫酸和10克2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加入指示剂,下列叙述中正确的() A 紫色石蕊变红 B 石蕊不变色 C 无色酚酞变红 D 无法判断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初步学会用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制取指示剂。 教学重点 酸溶液、碱溶液以及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指示剂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教学程序 师: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物质中含有酸? 生:食醋中含有醋酸、碳酸饮料中含有碳酸、酸雨中含极少量的硫酸和硝酸、胃液中含有盐酸、柠檬中含有柠檬酸、电瓶的蓄电池中含有硫酸、酸果汁中含有果酸等。 师:投影生活中含酸物质的图片,同时让学生完成下表; 生:完成表格。 师:引出课题 板书: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师:录象展示: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美丽景色。 师:花不仅能让人感觉到心旷神怡,在化学上有些花的汁 液还可以用来区别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板书:一、酸碱指示剂 师:请一位同学,小心地用塑料吸管向装有适量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吹气。有

何现象发生?说明原因。 生: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 试液变成红色。 师:是否所有的物质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是否只有紫色石蕊试液遇到 某些物质才能变色? 生:按照下图完成分组实验,同时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表格中。(先做A 组,再做B 组,注意: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试液只需2—3滴) A 组 B 组 稀硫酸 盐酸 石灰水 氢氧化钠 稀硫酸 盐酸 石灰水 氢氧化钠 白醋 酸果汁 肥皂水 纯碱 白醋 酸果汁 肥皂水 纯碱

生:根据A组实验的现象,交流汇报实验结论。 师:介绍酸碱指示剂。 生:根据B组实验的现象,交流汇报实验结论。可能有的结论:⑴白醋、酸果汁是酸的溶液,肥皂水、纯碱溶液是碱的溶液。⑵紫色石蕊遇酸溶液变成红色,遇碱溶液变成蓝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成红色。师:介绍纯碱的化学式Na2CO3,从构成上分析纯碱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不同,从而得出纯碱的水溶液呈碱性,同样,肥皂水也是呈碱性,但都不是碱的溶液。小结:⑴ ⑵、酸溶液一定呈酸性,呈酸性的溶液不一定是酸的溶液,碱溶液一定呈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 师:为使用方便,通常还可以用蓝色或红色石蕊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师:演示用石蕊试纸测定盐酸、水、氢氧化钠溶液的酸碱性,让学生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生:了解试纸的使用方法,观察颜色的变化情况。 拓展视野:酸碱指示剂的发现。 活动与探究一: 对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的现象,你有哪些假设?请将你的各种假设以及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填写在下表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