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全册数学定理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2

2

2

c b a =+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2

2

2

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

满足2

2

2

c b a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 实数

1、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 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开方开不尽的数,如32,7等;

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3

π

+8等; 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o

2、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

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

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a|≥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

a≥0;若|a|=-a,则a≤0。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

零没有倒数。

4)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

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

能灵活运用。

5)估算:

3、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1)算术平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

算术平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平方根是0。

表示方法:记作“a”,读作根号a。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2)平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

根(或二次方根)。

±”,读作“正、负根号a”。

表示方法:正数a的平方根记做“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a

注意a的双重非负性:

a≥0

3)立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 的立方等于a ,即x 3

=a 那么这个数x 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表示方法:记作3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

根是零。

注意:33a a -=-,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4、实数大小的比较

1) 实数比较大小: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数轴上的两个点

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 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求差比较:设a 、b 是实数,

,0b a b a >?>- ,0b a b a =?=- b a b a

求商比较法:设a 、b 是两正实数,

;1;1;1b a b a

b a b a b a b a ?>

绝对值比较法:设a 、b 是两负实数,则

b

a b a

平方法:设a 、b 是两负实数,则b a b a 2

2

5、算术平方根有关计算(二次根式)

1) 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 必须是非负数。

2) 性质:

)0()(2≥=a a a

)0(≥a a

==a a 2

)0(<-a a

)0,0(≥≥?=b a b a ab ()0,0(≥≥=?b a ab b a )

)0,0(>≥=b a b a b a ()0,0(>≥=b a b a b

a ) 3) 运算结果若含有“a ”形式,必须满足: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6、实数的运算

1) 六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 、开方

2) 实数的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

算括号里面的。 3) 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a b b a +=+

加法结合律 )()(c b a c b a ++=++ 乘法交换律 ba ab = 乘法结合律 )()(bc a c ab =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ac ab c b a +=+)(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平移

1) 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整体沿某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

为平移。

2) 性质:平移前后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

相等,对应角相等。

2、旋转

1) 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某一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

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2) 性质:旋转前后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

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等于旋转角。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1、四边形的相关概念

1) 四边形

在同一平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 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3) 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定理

4) 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5) 四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推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2(n 180°; 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6) 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 ,则多边形的对角线共有2)3(-n n 条。从n 边形的一个顶点出

发能引(n-3)条对角线,将n 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2、平行四边形

1)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平行四边形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常用点:

? 若一直线过平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交点,则这条直线被一组对边截下的线

段的中点是对角线的交点,并且这条直线二等分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3)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a)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b) 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c) 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 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e)

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 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

线的距离。

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5)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S 平行四边形=底边长×高=ah

3、矩形

1) 矩形的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矩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矩形四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对称轴有两条,是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

3)矩形的判定

a)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b)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c)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4)矩形的面积:S矩形=长×宽=ab

4、菱形

1)菱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

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边平行

菱形的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菱形四条边的距离相等);对称轴有两条,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3)菱形的判定

a)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b)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c)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4)菱形的面积:S菱形=底边长×高=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5、正方形

1)正方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对边平行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轴有四条,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和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

3)正方形的判定

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

先证它是矩形,再证它是菱形。

先证它是菱形,再证它是矩形。

4)正方形的面积

设正方形边长为a ,对角线长为b ,则:S 正方形=2

2

2

b a =

6、梯形

1) 梯形的相关概念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梯形中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

底。

梯形中不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 梯形的两底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2) 梯形的判定 定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

直角梯形的定义: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一般地,梯形的分类如下: 一般梯形

梯形 直角梯形 特殊梯形

等腰梯形

3) 等腰梯形

a) 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b) 等腰梯形的性质

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两底平行。

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同一腰上的两个角互补。 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它只有一条对称轴,即两底的垂直平分线。 c) 等腰梯形的判定

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选择题和填空题可直接用) 4) 梯形的面积

a) 如图,

DE AB CD S ABCD ?+=

)(21

梯形

b) 梯形中有关图形的面积:

BAC ABD S S ??=; BOC AOD S S ??=;

BCD ADC S S ??=

7、有关中点四边形问题的知识点:

1)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顺次连接矩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3)顺次连接菱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4)顺次连接等腰梯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5)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6)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7)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8、中心对称图形

1)定义

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2)性质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判定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9、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关系图:

第六章位置的确定

1、在平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2、平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

1) 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叫做x 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 铅直的数轴叫做y 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x 轴和y 轴统称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 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2) 象限:

为了便于描述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平面被x 轴和y 轴分割而成的四个

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x 轴和y 轴上的点(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3) 点的坐标的概念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 分别x 轴、y 轴向作垂线,垂足在上x 轴、y 轴

对应的数a ,b 分别叫做点P 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 ,b )叫做点P 的坐标

点的坐标用(a ,b )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

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

平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b a ≠时,(a ,b )和(b ,a )是两个不同

点的坐标

平面内点的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4) 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a) 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象限0,0>>?y x 点P(x,y)在第二象限0,0>?y x b) 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P(x,y)在x 轴上0=?y ,x 为任意实数 点P(x,y)在y 轴上0=?x ,y 为任意实数

点P(x,y)既在x 轴上,又在y 轴上?x ,y 同时为零,即点P 坐标为(0,

0)即原点

c) 两条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直线y=x )上?x 与y 相等

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上?x 与y 互为相反数 d) 和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位于平行于x 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位于平行于y 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e) 关于x 轴、y 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 与点p ’关于x 轴对称?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

(x ,y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P ’(x ,-y )

点P 与点p ’关于y 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

(x ,y )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P ’(-x ,y )

点P 与点p ’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P (x ,y )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 ’(-x ,-y )

(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 点P(x,y)到x 轴的距离等于y ? 点P(x,y)到y 轴的距离等于x

? 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2

2y x +

3、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的规律:

第七章 一次函数

1、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与y ,如果给定一个x 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 值,那么我们称y 是x 的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2、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 关系式(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2) 列表法

把自变量x 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 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 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4、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 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 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 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5、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 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 ,y 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b kx y +=(k ,b 为常数,

k ≠0)的形式,则称y 是x 的一次函数(x 为自变量,y 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b kx y +=中的b=0时(即kx y =)(k 为常数,k ≠0),

称y 是x 的正比例函数。

2) 一次函数的图像: 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3)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

一次函数b kx y +=的图像是经过点(0,b )的直线;正比例函数kx y =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4)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y 有下列性质: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kx

当k>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5) 一次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一次函数b kx y +=有下列性质: 当k>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6) 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就是要确定正比例函数定义式kx y =(k ≠0)中的常数k 。确定一个一次函数,需要确定一次函数定义式b kx y +=(k ≠0)中的常数k 和b 。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 7)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kx+b=0(k 、b 为常数,k ≠0)的形式 而一次函数解析式形式正是y=kx+b (k 、b 为常数,k ≠0).当函数值为0时,

?即kx+b=0就与一元一次方程完全相同

结论:由于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kx+b=0(k 、b 为常数,k ≠0)的形

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一次函数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从图象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kx+b 确定它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值.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二元一次方程组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代入(消元)法 加减(消元)法

6、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1)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直线y=kx+b 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它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kx- y+b=0的解 2)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可看作两个一次函数 和 的图象的交点。

当函数图象有交点时,说明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有解;当函数图象(直线)平行即无交点时,说明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无解。

第九章 数据的代表

1、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水平)的量:

平均数 、众数、中位数

2、平均数

1) 平均数:一般地,对于n 个数,,,,21n x x x 我们把

)(1

21n x x x n

+++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 2) 加权平均数:

3、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4、中位数

一般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

?=+=+2

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1

1

111b c x b a y +-=2

2

122b c x b a y +-=

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不等关系

1) 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3) 不等式的解不唯一,把所有满足不等式的解集合在一起,构成不等式的解集 4) 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

5) 由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6) 不等式组的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7) 等式基本性质:

a) 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b) 在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8) 要区别方程与不等式: 方程表示的是相等的关系;不等式表示的是不相等的关系 9) 准确“翻译”不等式,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等数学术语

非负数 <===> 大于等于0(≥0) <===> 0和正数 <===> 不小于0 非正数 <===> 小于等于0(≤0) <===> 0和负数 <===> 不大于0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 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 如果a>b,那么a+c>b+c, a-c>b-c 。

2)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c b c a >。 3)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

4) 比较大小:(a 、b 分别表示两个实数或整式)

如果a>b,那么a-b 是正数;反过来,如果a-b 是正数,那么a>b ; 如果a=b,那么a-b 等于0;反过来,如果a-b 等于0,那么a=b ; 如果ab <===> a-b>0 a=b <===> a-b=0 a a-b<0 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就可以了)

3、不等式的解集:

1)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

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 不等式的解可以有无数多个,一般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与方程的解不同。 3) 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

? 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圆圈,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 ? 方向:大向右,小向左

4、一元一次不等式

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 像这样的不等

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特别要注意,当不等式两边都乘

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①去分母; ②去括号; ③移项; 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注意不等号的改变问题)

4) 一元一次不等式基本情形为ax>b(或ax

当a>0时,解为

a b x >

当a=0时,且b<0,则x 取一切实数; 当a=0时,且b ≥0,则无解;

当a<0时, 解为

a b x <

5) 不等式应用的探索(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列不等式解应用题基本步骤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相类似,即:

a) 审: 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的不等关系,要抓住题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

“小于”、“不大于”、“不小于”等含义 b) 设: 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c) 列: 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d) 解: 解出所列的不等式的解集

e) 答: 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5、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 定义: 由含有一个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

次不等式组

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如果这些

不等式的解集无公共部分,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 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通常是利用数轴来确定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a)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b)利用数轴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4)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四种情况(a、b为实数,且a

6、常考题型:

5)求4x-6<7x-12的非负数解。

6)已知3(x-a)=x-a+1的解适合2(x-5) < 8a,求a的范围。

7)当m取何值时,3x+m-2(m+2)=3m+x的解在-5和5之间。

第二章分解因式

1、分解因式

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3)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

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

2、提公共因式法

1)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

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

(c

b

a

ac

ab+

=

+

2)概念内涵:

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c b a m mc mb ma -+=-+

3) 易错点点评:

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公因式是否提“干净”

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3、运用公式法

1)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

叫做运用公式法。 2) 主要公式:

平方差公式:

))((22b a b a b a -+=- ? 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 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平方 ? 二项是异号

完全平方公式: 222)(2b a b ab a +=++ 222)(2b a b ab a -=+-

? 应是三项式

? 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平方

? 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3) 易错点点评: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

))((2

22244y x y x y x -+=-就没有分解到底 4) 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a) 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b) 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c) 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d) 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e) 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4、分组分解法:

1) 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 如: ))(()()(n m b a n m b n m a bn bm an am ++=+++=+++ 2) 概念内涵:

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是如何分组,要尝试通过分组后是否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可继续分解,分组后是否可利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 注意: 分组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5、十字相乘法:

1) 对于二次三项式c bx ax ++2

,将a 和c 分别分解成两个因数的乘积,21a a a ?= ,

21c c c ?=, 且满足1221c a c a b +=,往往写成

c 2

a 2

c 1a 1 的形式,将二次三项式进

行分解

))((22112c x a c x a c bx ax ++=++

2) 二次三项式q px x ++2的分解:

))((2b x a x q px x ++=++

ab q b

a p =+=

3) 规律内涵:

理解:把q px x ++2

分解因式时,如果常数项q 是正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

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p 的符号相同

如果常数项q 是负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异号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

与一次项系数p 的符号相同,对于分解的两个因数,还要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等于一次项系数p

4) 易错点点评:

十字相乘法在对系数分解时易出错

分解的结果与原式不等,这时通常采用多项式乘法还原后检验分解的是否正确

第三章 分式

1、分式

1) 两个整数不能整除时,出现了分数;类似地,当两个整式不能整除时,就出现了分式

整式A 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B A 的形式。如果除式B 中含有字母,那么称B A

分式,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 2)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即有:

??

?分式整式

有理式 b

a 1

1

3) 进行分数的化简与运算时,常要进行约分和通分,其主要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

0(,≠÷÷=

??=M M

B M A B A M B M A B A

4) 一个分式的分子、分母有公因式时,可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这个分式的分

子、分母同时除以它的们的公因式,也就是把分子、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叫做约分

2、分式的乘除法

1) 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分式除以以分式,把

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即: BD AC D C B A =?,

C B

D A C D B A D C B A ??=?=÷ 2) 分式乘方,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即: )

(为正整数n B A B A n

n n

=??

?

??

逆向运用n

n

n B A B

A ??? ??=,当n 为整数时,仍然有n n n

B A B A =??? ??成立 3) 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

3、分式的加减法

1) 分式与分数类似,也可以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

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2) 分式的加减法:

分式的加减法与分数的加减法一样,分为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与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上述法则用式子表示是:

C

B

A C

B

C A ±=± 异号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上述法则用式子表示是:

BD

BC AD BD BC BD AD D C B A ±=±=± 3) 概念内涵: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最简分母,其方法如下:最简公分母的系数,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最简公分母的字母,取各分母所有字母的最高次幂的积,如果分母是多项式,则首先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4、分式方程

一、小数的认识意义和加减法 1、小数的计数单位为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 写作0.1、0.01、0.001…… 2、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是10。 3、小数的数位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最高位是十分位, 整数部分最低位是个位,个位与十分位是进率是10。 4、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 小数 点 小数部分 数 位 … 万 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 十分位 百分位 千分位 万分位 … 单位 计数 … 万 千 百 十 一(个) 十分之一 百 分 之一 千分之一 万分之 一 … 5、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时,先将这个低级单位的数写成分 数的形式,再写成小数的形式。例如1分米= 10 1米=0.1米,1厘米=1001米=0.01米,1克=10001千克=0.001千克。 6、小数的大小比较:(1) 先比较整数部分;(2)如果整数部分 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3)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 (4)以此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 7、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 小不变。 理解0.1与0.10的区别联系:区别:0.1表示1个 0.1、0.10表示10个0.01、意义不同。联系:0.1=0.10两个数 大小相等。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可以不改变数的大小,改写小数

或化简小数。 8、小数加减计算法则:小数点对齐;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从末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如 果被减数的小数末尾位数不够,可以添“0”再减;哪一位上的 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一,在本位上加十再减;得数的小数点 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 9、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只有加减运算,从左往右;有括号的,先里后外。整数加、减 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例如加法的结合律,交换律。 小数的加减法要注意: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将数位要对齐,得 数的末尾有“0”,一定要把“0”去掉。 易错题; 1、名数改写 360平方米=()公顷 23400万吨是()亿吨40.7分米=()米 1.32千克=()克 4平方米=()平方分米 0.56吨=()千克40.7分米=()米()克=2.05千克 1.4平方米=()平方分米 4.02平方千米=()公顷 0.3千克=()克 0.86平方分米=()平方米5.06吨=()吨()千克 2.80吨=()千克 2.08吨=()千克 40公顷=()平方分米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2 2 2 c b a =+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2 2 2 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满足2 2 2 c b a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 实数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32,7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 3 π +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o 等 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 与b 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 ,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 ,则a ≥0;若|a|=-a ,则a ≤0。 3、倒数 如果a 与b 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4、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5、估算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气态、液态。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判断物态变化的方法:关键是区分物质的变化前的状态和物质的变化后的状态,再根据定义做出判断。 2、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t):在1标准大气压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 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热力学温度(T):单位是k,T=(t+273)k 4、温度计的使用:⑴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不再变化时再读数, ⑵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⑶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⑷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上述4个事注意事项,可能出实验题的错误判断或出选择题)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6、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吸热)。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7、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熔点即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如:玻璃、沥青、松香、和蜂蜡。(记忆并会识别熔化凝固图像) 8、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9、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表面空气流通速度。 10、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高压锅是利用增大液面气压,提高液体沸点的原理制成的。) 11、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所有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气体液化放出热量。常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条件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它液化储存在钢瓶里的。(“白气”是态?是发生而形成的!) 12、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 像雪、霜等小冰晶都是凝华形成的。(常见的例子:樟脑球(也叫卫生球),分析白炽灯变黑所发生的物态变化) 13、生活中的物态变化(重点理解一下):云: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空中。雨:云中的小水滴、小冰晶下落,冰晶吸热熔化成小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落到地面。雾和露: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雪和霜: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 14、卫星外部整流罩涂有特殊物质的作用:物质熔化和汽化都吸热,降低卫星温度保护卫星。 16、电冰箱的电动压缩机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把气态制冷物质压入冷凝器中使其在冰箱外部放热液化,被液化的制冷物质通过节流阀进入冰箱部的蒸发器迅速汽化吸热使冰箱温度降低。 第二章物质的性质 1、长度的测量,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2、误差:是指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在任何测量中都存在,误差的产生跟测量的人和工具有关,只能减小不可避免。通常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而错误是应该且可以避免的。 3、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首先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水银应与凸液面的顶部保持水平) 4、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物体的质量。物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与物体的形状、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第一课时数一数 知识点: 2、十进制计数法: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制关系。 3、数数,能一万一万地数,十万十万地数,一百万一百万地数…… 第二课时人口普查(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知识点: 1、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含有个级、万级和亿级的数,必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即 从高位读起)亿级或万级的数都按个级读数的方法,在后面要加上亿或万。 2、在级末尾的零不读,在级中间的零必须读。中间不管有几个零,只读一个零。 3、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的顺序写,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 那一位上写0。 4、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多位数比较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位数少的这个 数就小。如果位数相同,从左起第一位开始比起,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开始比第二位……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第三课时国土面积(多位数的改写) 知识点: 1、改写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以“万”为单位,就要把末尾的四个0去掉,再添上 万字;以“亿”为单位,就要把末尾八个0去掉,再添上亿字。 2、改写的目的是为了读数、写数方便。 第四课时森林面积(求近似数) 知识点: 1、精确数与近似数的特点:精确数一般都以“一”为单位,近似数都是省略尾数,以“万”或“亿”为单位。 2、用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数的方法:根据题中要求,看到所要保留位数的下一位,如果这一位满5, 则向前一位进一;如果不够5则舍去。而不管尾数的后几位是多少。 如精确到万位,只看千位,精确到亿位,只看到千万位。最后一定要写出单位名称。 第二单元《线与角》 第一课时线的认识 知识点: 1、基本定义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没有端点。读作:直线AB或直线BA。 线段: 不能向两端无限延伸;有两个端点。读作:线段AB或线段BA。 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有一个端点。读作:射线AB(只有一种读法,从端点读起。) 2、过一点可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能画一条直线;过三点,如果三点在一条线上,经过三点只能画 一条直线,如果这三点不在一条线上,那么经过三点不能画出直线。 3、明确两点之间的距离,线段比曲线、折线要短。 4、直线、射线可以无限延长。因为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所以不可以测量,没有具体 的长度。如:直线长4厘米。是错误的。只有线段才能有具体的长度。

北师大版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证明(二)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线,将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 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等于30o,这它所对的直角边必然等于斜边的一半。 ※有一个角等于60o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首先要想的定理有: ①勾股定理:2 2 2 c b a =+(注意区分斜边与直角边)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有一个内角等于30o,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此定理将在第三章出现) ※垂直平分线.....是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注意着重号的意义) <直线与射线有垂线,但无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线段垂直平分线逆定理:到一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如图1所示, AO=BO=CO )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逆定理:在角内部的,如果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则它在该角的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交点到三边距离相等,交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 (如图2所示,OD=OE=OF)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02 =++c bx ax (a 、b 、c 为 常数,a ≠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 ※把02 =++c bx ax (a 、b 、c 为常数,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 为二次项系数;b 为一次项系数;c 为常数项。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①配方法 <即将其变为0)(2 =+m x 的形式> ②公式法 a ac b b x 242-±-= (注意在找ab c 时须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③分解因式法 把方程的一边变成0,另一边变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来求解。 A C B O 图1 图2 O A C B D E F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复习 一、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 小数的意义(一) 1.11元是1元1角1分,1.11米是1米1分米1厘米 1角是1元的1 10,也可以写成0.1元。1分是1元的1 100 ,也可以写成0.01元。 1分米是1米的1 10,也可以写成0.1米。1厘米是1米的1 100 ,也可以写成0.01米。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也可以用小数表示为()。其中的6份是(),也可以用小数表示为()。 (2)把1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8份是(),也可以用小数表示为()。其中的25份是(),也可以用小数表示为()。 (3)把1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16份是(),也可以用小数表示为()。其中的500份是(),也可以用小数表示为()。 (4)5.62=()+()+() 0.23=()+() 22.22=()+()+() 5.09=()+() 二、先说一说下面每个数中的“3”分别是什么意思,再连一连。 1.39元 5.63元 3.04元 0.73米 3.25米 6.318米 3元 3角 3分 3米 3分米 3厘米 小数的意义(二) 1千克=1000克 1克= 1 1000 千克=0.001千克 1米=100厘米 1厘米=1 100 米=0.01米 高级单位变成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变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练习题。 一、填空题。 23厘米=()米 2米5厘米=()米 3分米=()米6米6分米=()米 1千克600克=()千克 60克=()千克 5克=()千克 8角=()元 0.3时=()分 0.7时=()分 325米=()千米 二、判断。 1. 2.50元和2.5元都表示2元5角。() 2. 3.8米和3米8分米是相等的。() 3. 3米2分米8厘米9毫米用小数表示是3.289米。() 4. 25分是0.25时。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数一数 知识点: 1认识数级、数位、计数单位,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数 级 ……亿级万级个级 数位……千 亿 位 百 亿 位 十 亿 位 亿 位 千 万 位 百 万 位 十 万 位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个 位 计数单位……千 亿 百 亿 十 亿 亿千 万 百 万 十 万 万千百十个 2、十进制计数法。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 制关系。 3、数数。能一万一万地数,十万十万地数,一百万一百万地数…… 人口普查(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知识点: 1、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 含有个级、万级和亿级的数,必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即

从高位读起)亿级或万级的数都按个级读数的方法,在后面要加上亿或万。在级末尾的零不读,在级中间的零必须读。中间不管有几个零,只读一个零。 2、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 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的顺序写,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多位数比较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位数少的这个数就小。如果位数相同,从左起第一位开始比起,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开始比第二位……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国土面积(多位数的改写) 知识点: 1、改写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 以“万”为单位,就要把末尾的四个0去掉,再添上万字;以“亿”为单位,就要把末尾八个0去掉,再添上亿字。 2、改写的意义。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 森林面积(求近似数) 知识点: 1、精确数与近似数的特点。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初二数学上上册知识点 第十一章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12、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 13、公式与性质: (1)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2)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3)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4)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5)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初二数学上上册知识点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主要包括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和分式五个章节的内容。 第十一章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6.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7.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8.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9.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0.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11.公式与性质 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1)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词(n-2)个三角形。

小学数学知识点汇总 一.整数和小数 1.最小的一位数是1,最小的自然数是0 2.小数的意义: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分别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3.小数点左边依次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依次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4.小数的分类:小数有限小数 无限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5.整数和小数都是按照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 6.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7.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原来的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原来的数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二.数的整除 1.整除: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2.约数、倍数: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3.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数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4.按能否被2整除,非0的自然数分成偶数和奇数两类,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5.按一个数约数的个数,非0自然数可分为1、质数、合数三类。 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质数都有2个约数。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合数至少有3个约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1~2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 1~20以内的合数有“4、6、8、9、10、12、14、15、16、18 6.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能被5整除。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各位上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7.质因数:如果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叫做这个自然数的质因数。

苏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轴对称 1 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 2 轴对称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 4 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一个三角形的两个相等的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5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度;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 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是30度,那么他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在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第二章勾股定理、平方根

一、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定义: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 a 2+ b 2= c 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A B C a b c 弦股 勾 勾:直角三角形较短的直角边 股:直角三角形较长的直角边 弦:斜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下面关系:a 2+b 2=c 2,那么这个 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 勾股数:满足a 2+b 2=c 2的三个正整数叫做勾股数(注意:若a ,b ,c 、为勾股数,那么 ka ,kb ,kc 同样也是勾股数组。) *附:常见勾股数:3,4,5; 6,8,10; 9,12,15; 5,12,13 3. 判断直角三角形: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满足a 2 +b 2 =c 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 三角形。(经典直角三角形:勾三、股四、弦五) 其他方法:(1)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用它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是: (1)确定最大边(不妨设为c ); (2)若c 2=a 2+b 2,则△ABC 是以∠C 为直角的三角形; 若a 2+b 2<c 2,则此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其中c 为最大边); 若a 2+b 2>c 2,则此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其中c 为最大边) 4.注意:(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勾股定理和 平方根 勾股定理 平方根 立方根 实数 近似数、 有效数字 判定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的验证 定义、性质 开平方运算 开立方运算 定义、性质

侧面是曲面底面是圆面圆柱,:???侧面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底面是多边形棱体柱体,:侧面是曲面底面是圆面圆锥,:???侧面都是三角形底面是多边形棱锥锥体,:?????????有理数?????---)3,2,1:()3,2,1:(ΛΛ如负整数如正整数整数)0(零?????----)8.4,3.2,31,21:(Λ如负分数分数)8.3,3.5,31,21:(Λ如正分数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1. ¤2. ¤3. 球体:由球面围成的(球面是曲面) ¤4. 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①几何体与外界的接触面或我们能看到的外表就是几何体的表面。几何的表面有平面 和曲面; ②面与面相交得到线; ③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5.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 。 ※6.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所有侧棱长都相等。 ¤7. 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 ¤8. 根据底面图形的边数,人们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它们底 面图形的形状分别为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9.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四棱柱。 ¤10. 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两个相同的圆形和一个长方形连成。 ¤11. 圆锥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一个圆形和一个扇形连成。 ※12. 设一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n≥3,且n 为整数),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有(n-3)条; 可以把n 边形成(n-2)个三角形;这个n 边形共有 2 )3(-n n 条对角线。 ◎13. 圆上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 ,弧是一条曲线。 ◎14. 扇形,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 ¤15. 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都属于多边形。有弧或不封闭图形都不是多边形。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者缺一不可)。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不能说数轴上所有的点都 表示有理数)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 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北师大版四年级知识点归纳整理

上溪小学604班四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括总结 1.大数的认识: (1)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十万:10个一万; 一百万:10个十万; 一千万:10个一百万; 一亿:10个一千万; 2.数级:数级是为便于人们记读阿拉伯数的一种识读方法,在位值制(数位顺序)的基础上,以三位或四位分级的原则,把数读,写出来。通常在阿拉伯数的书写上,以小数点或者空格作为各个数级的标识,从右向左把数分开。 3.数级分类 (1)四位分级法 即以四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我国读数的习惯,就是按这种方法读的。如:万(数字后面4个0)、亿(数字后面8个0)、兆(数字后面12个0,这是中法计数)……。这些级分别叫做个级,万级,亿级……。 (2)三位分级法 即以三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这西方的分级方法,这种分级方法也是国际通行的分级方法。如:千,数字后面3个0、百万,数字后面6个0、十亿,数字后面9个0……。

4.数位:数位是指写数时,把数字并列排成横列,一个数字占有一个位置,这些位置,都叫做数位。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等等。这就说明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概念是不同的。 5.数的产生: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古代印度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后,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的时候,这些数字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到13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写出了《算盘书》,在这本书里,他对阿拉伯数字做了详细的介绍。后来,这些数字又从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只知道这些数字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的,所以便把这些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以后,这些数字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国。 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数字现在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6.自然数: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包括0),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的集体。

初二下数学期末知识点回顾 分式 知识要点 1.分式的有关概念 设A 、B 表示两个整式.如果B 中含有字母,式子 B A 就叫做分式.注意分母B 的值不能为零,否则分式没有意义 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如果分子分母有公因式,要进行约分化简 2、分式的基本性质 ,M B M A B A ??= M B M A B A ÷÷=(M 为不等于零的整式) 3.分式的运算 (分式的运算法则与分数的运算法则类似). bd bc ad d c b a ±=± (异分母相加,先通分); ;;bc ad c d b a d c b a b d ac d c b a =? =÷=? .)(n n n b a b a = 4.零指数)0(10 ≠=a a 5.负整数指数 ).,0(1 为正整数p a a a p p ≠= - 注意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 n n n mn n m n m n m n m n m b a ab a a a a a a a a a ==≠=÷=?-+)(,)(),0(, 可以推广到整数指数幂,也就是上述等式中的m 、 n 可以是O 或负整数. 6、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解这个整式方程..验根,即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若结果不是0,说明此根是原方程的根;若结果是0,说明此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7、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清题意;(2)设未知数(要有单位);(3)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式子,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4)解方程,并验根,还要看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5)写出答案(要有单位)。 1. (-5)0 =_____; 2. 3-2 =________;3. 当x_________时,分式 1x+1 有 意义;

上溪小学604班六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六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念总结 1.分数乘法: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但分子分母不能为零.。 3.分数乘法意义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与分 数相乘,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分数乘整数:数形结合、转化化归 5.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6.分数的倒数 找一个分数的倒数,例如3/4把3/4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把原来的分子做分母, 原来的分母做分子。则是4/3。3/4是4/3的倒数,也可以说4/3是3/4的倒数。 7.整数的倒数 找一个整数的倒数,例如12,把12化成分数,即12/1,再把12/1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交换位置,把原来的分子做分母,原来的分母做分子。则是1/12,12是1/12的倒数。 8.小数的倒数: 普通算法:找一个小数的倒数,例如0.25,把0.25化成分数,即1/4,再把1/4这个分数 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把原来的分子做分母,原来的分母做分子。则是4/1 9.用1计算法:也可以用1去除以这个数,例如0.25,1/0.25等于4,所以0.25的倒数4,因 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分数、整数也都使用这种规律。 10.分数除法: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 11.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12.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 数。 13.分数除法应用题:先找单位1。单位1已知,求部分量或对应分率用乘法,求单位1用除法。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1、认识数级、数位、计数单位,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2、十进制计数法: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制关系。 3、数数:能一万一万地数,十万十万地数,一百万一百万地数…… 4.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含有个级、万级和亿级的数,必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即从高位读起)亿级或万级的数都按个级读数的方法,在后面要加上亿或万。在每级末尾的零不读,在每级中间的零必须读。中间不管有几个零,只读一个零。 5.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的顺序写,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6.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多位数比较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位数少的这个数就小。如果位数相同,从左起第一位开始比起,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开始比第二位……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7.改写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以“万”为单位,就要把末尾的四个0去掉,再添上万字;以“亿”为单位,就要把末尾八个0去掉,再添上亿字。 8.用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数的方法:根据题中要求,看到所要保留位数的下一位,如果这一位满5,则向前一位进一;如果不够5则舍去。而不管尾数的后几位是多少。如精确到万位,只看千位,精确到亿位,只看到千万位。最后一定要写出单位名称。 第二单元《线与角》 一、线 直线、射线、线段: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 射线有一个端点,只能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 线段有端点,不能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 2.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4.一条直线的平行线有无数条,过线外一点作平行线,只能画一条。 5.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就是他们的距离。 6.相交: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这两条直线叫相交直线。 7.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两条直线相互垂直。两条直线互称为对方的垂线。 8.一条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过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只能画一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 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全确定, 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边边边(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边角边(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角边角(ASA):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角角边(AAS):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斜边、直角边(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画法:课本第48页。 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1、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 基本方法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第十二章轴对称 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 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 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基本概念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 垂直平分线。 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 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 角。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表达式,函数的图像2 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及其表达式、增减性、图像3 从函数的观点看方程、方程组和不等式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形如y=kx+b(k,b 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一、、常量、变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叫做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二、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定义: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三、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1)用整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2)用分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一切实数。(3)用奇次根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用偶次根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的一切实数。(4)若解析式由上述几种形式综合而成,须先求出各部分的取值范围,然后再求其公共范围,即为自变量

的取值范围。(5)对于与实际问题有关系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四、函数图象的定义一般的,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在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 五、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的一般步骤 1、列表: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的函数值。注意:列表时自变量由小到大,相差一样,有时需对称。 2、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 3、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六、函数有三种表示形式(1)列表法(2)图像法(3)解析式法七、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y=kx(k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一般地,形如y=kx+b (k,b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当b =0 时,y=kx+b 即为 y=kx,所以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八、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图象:正比例函数y= kx (k 是常数,k≠0) 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称之为直线y= kx 。 性质:当k>0时,直线y= kx经过第三,一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当k<0时,直线y= kx经过二,四

上溪小学604班四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括总结 1.大数的认识: (1)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十万:10个一万; 一百万:10个十万; 一千万:10个一百万; 一亿:10个一千万; 2.数级:数级是为便于人们记读阿拉伯数的一种识读方法,在位值制(数位顺序)的基础上,以三位或四位分级的原则,把数读,写出来。通常在阿拉伯数的书写上,以小数点或者空格作为各个数级的标识,从右向左把数分开。 3.数级分类 (1)四位分级法 即以四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我国读数的习惯,就是按这种方法读的。如:万(数字后面4个0)、亿(数字后面8个0)、兆(数字后面12个0,这是中法计数)……。这些级分别叫做个级,万级,亿级……。 (2)三位分级法 即以三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这西方的分级方法,这种分级方法也是国际通行的分级方法。如:千,数字后面3个0、百万,数字后面6个0、十亿,数字后面9个0……。 4.数位:数位是指写数时,把数字并列排成横列,一个数字占有一个位置,这些位置,都叫做数位。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等等。这就说明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概念是不同的。 5.数的产生: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古代印度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后,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的时候,这些数字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到13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写出了《算盘书》,在这本书里,他对阿拉伯数字做了详细的介绍。后来,这些数字又从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只知道这些数字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的,所以便把这些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以后,这些数字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国。 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 1、小数的意义:把单位“ 1”平均分成 10 份、100 份、1000 份取其中的 1 份或几份 ,表示十分之几、 百分之几、千份之几的数 ,叫小数。 2、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表示十分之几的小数是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的小数是两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的小数是三位小数 3、小数的组成: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由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组成。 4、①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 0.001与整数一样,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②小数部分最大的计算单位是十分之一,小数部分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③小数的数位是无限的。 ④在一个小数中 ,小数点后面含有几个小数数位 ,它就是几位小数。小数部分末尾的零也要计入其中。小 数的数位顺序表 小 整数部分数小数部分 点 数万千百十个十百千万 位?位位位位位分分分分? 位位位位 万千百十一· 十百千万 数(分分分分 ?个之之之之? 位)一一一一 5、小数的读写:读小数时 ,从左往右 ,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 0 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 ,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即使是连续的 0,也要依次读出来。写小数时 ,也是从左往右,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小数点点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6、理解 0.1 与 0.10 的区别联系:区别:0.1 表示 1 个 0.1、0.10 表示 10 个 0.01、意义不同。联系:0.1=0.10 两个数大小相等。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可以不改变数的大小,改写小数或化简小数。 7、整数部分是 0 的小数叫做纯小数;整数部分不为0 的小数叫做带小数。 8、1 分米 =0.1 米 1 厘米 =0.01 米 1 克=0.001 千克学会低级单位与高级单位之间的互化(长度单 位,面积单位 ,重量单位)。低级单位单名数化为高级单位时 ,先将这个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 ,再把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并在后面加上所要化成的高级单位的名称。 9、复名数改单名数:抄相同 ,改不同。(相同的单位抄在整数部分 ,不相同的单位按照上面的改写方法写 在小数部分)。 10、其他改写方法:单名数互化①低级单位名数÷进率 =高级单位名数。②高级单位名数×进率 =低级单位名数。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互化:抄相同 ,改不同(同单名数互化方法)。 如: 3 米 2 厘米 =()米。相同的单位米 ,抄在整数部分 ,整数部分是 3;改写不同: 2 厘米÷ 100=0.02 11、生活中常用的单位: 质量: 1 吨= 1000 千克; 1 千克= 1000 克 长度: 1 千米= 1000 米 1 分米 =10 厘米 1 厘米 =10 毫米 1 分米 =100 毫米 1 米= 10 分米= 100 厘米= 1000 毫米 面积: 1 平方米= 100 平方分米 1 平方分米= 100 平方厘米 1 平方千米 =100 公顷 1 公顷 =10000 平方米 人民币: 1 元=10 角 1 角=10 分 1 元 =100 分 12、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的十分位 ,十分位上数字大的小数就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