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生命周期评价_LCA_文献综述及国外最新研究进展_郑秀君

我国生命周期评价_LCA_文献综述及国外最新研究进展_郑秀君

我国生命周期评价_LCA_文献综述及国外最新研究进展_郑秀君
我国生命周期评价_LCA_文献综述及国外最新研究进展_郑秀君

我国生命周期评价(LCA)

文献综述及国外最新研究进展

郑秀君1,2,胡 彬3

(1.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200433;2.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1209

;3.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200433

)收稿日期:2012-04-

10基金项目: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基金(A30XK121118

)作者简介:郑秀君(1973-)

,女,辽宁北宁人,博士,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体系、信用评级、环境评价(LCA);胡彬(1973-)

,女,上海人,博士,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区域经济。摘 要:对国内生命周期评价文献进行综述,并介绍国外LCA最新研究进展。首先整理了国内自1995年以来的大部分文献,从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清单分析和LCA数据库、应用领域3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接着分析了国外LCA发展轨迹、研究动态和常用软件的特点;最后总结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希望为国内学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以促进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关键词:生命周期评价;LCIA;

环境管理DOI:10.6049/kjjby

dc.2012020392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3)06-0155-

060 引言

倡导清洁生产,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是当今产业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国际贸易中,西方发达国家设立了一系列绿色技术壁垒,

使我国及第三世界国家出口产品受到很大限制,消除或减少产品生产与消费过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迫使人们创建一些方法,来更好地认识产品在生产与

消费中对环境的影响。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下文称LCA)

作为一种环境管理工具,不仅能对当前的环境冲突进行有效的定量分析和评价,而且能对产品及其“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所涉及的环境问题进行评价,因而是面向产品环境管理的重要支持工具。它既可用于企业产品开发与设计,又可以有效地支持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环境政策,同时也可提供明确的产品环境标志来指导消费者的环境

[3] HAMBRICK,DONALD C.Top 

management groups:a con-ceptual integ

ration and reconsideration of the team label[J].In Staw,B.M.and Cumming L.L.(Ed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4(16).[4] YASEMIN Y KOR.Direct and interaction effects of top

management team and board compositions on R&D invest-ment strateg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ey,2006(27):1 081-1 

099.[5] CARPENTER M A,SANDERS W G.The effects of top

management team pay and firm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MNC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4,30(4):509-

528.[6] BLESA A,RIPOLLESM.The role of market orientation 

i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 

reneurial proactiveness andperformance[J].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2003(12):1-

19.[7] FINKELSTEIN,S,HAMBRICK D C.Top 

managementteam tenure and organizational outcomes:the moderatingrole of managerial discre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Quarterly

,1990(8).[8] HAMBRICK,DONALD C,D'AVENI,RICHARD A.Top

management deterioration as part of the downward spiral oflarg

e corporate bankruptcies[J].Management Science,1992,38(10).[9] ELRON E.Top 

management teams within 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effects of cultural heterogeneity[J].Leader-ship 

Quarterly,1997,8(4):393-412.[10] SMITH K G,SMITH K A,OLIAN J D.Top 

managementteam demography and process:the role of social integra-tion and communication[J].Administration Science Quar-terly

,1994,39(3):412-438(责任编辑:赵 可)

产品消费行为。当前国际社会各个层次都十分关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的发展和应用,因此分析LCA的评价方法和应用领域,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1 LCA定义和技术框架

作为对产品环境负荷或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LCA在国际上备受关注。尤其是最近几年,LCA这一

评价产品环境负荷的通用方法具有重要的地位。所谓LCA,

是指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原材料获取到设计、

制造、使用、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理等,定量计算、评价产品实际、潜在消耗的资源和能源以及排出的环境负荷

[1]

。LCA由4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

即目标定义和范围界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结果解释。LCA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环境管理工具,

同时也是一种定量化的决策工具,

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如产品开发和改善、企业战略计划、公共政策制定、市场营销等(如图1所示)

。图1 LCA流程

1.1 目的和调查范围设定

定义目标与范围是生命周期评价的第一步,它是清单分析、

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所依赖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决定了后续阶段的进行和LCA的评价结果,

直接影响到整个评价工作程序和最终的研究结论。既要明确提出LCA分析的目的、背景、理由,还要指出分析中涉及的假设条件、约束条件。设定功能单位也是不可缺少的,

它是对产品系统输出功能的量度。其基本作用是为有关输入和输出提供参照基准,以保证LCA

结果的可比性。1.2 清单分析

清单分析是计算符合LCA目的全体边界的资源消耗量和排出物阶段,是目前LCA中发展最为完善的一部分,也是相当花费时间和劳力的阶段。主要是计算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原材料的提取、加工、制造和销售、使用和废弃处理)的能源投入和资源消耗以及排放的各种环境负荷物质(

包括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数据。首先收集分析研究对象产品的制造、使用、废弃的数据,这些数据一般叫做实景(Foreground)数据;接着搜集产品使用的原料数据,

包括从资源开采制作成原料使用的电力、燃料等数据,一般叫做背景(Back-

round)数据。由于这部分数据搜集困难,大多数研究者使用LCA软件数据库中的数据[1]

。清单分析需要处理庞大的数据,必须运用软件计算,下文也将介绍国外常用软件的特点。1.3 环境影响评价

影响评价建立在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生命周期清单分析数据与环境的相关性,

评价各种环境问题造成的潜在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把清单分析的数据按照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环境影响项目进行分类,评价每个类别的影响程度。目前,这个阶段在国际上仍处于研究阶段,有瑞士方法、北欧方法等。国际上对温室效应、酸化效应、臭氧层破坏、生态毒性、光化学烟雾形成、人体健康损害等环境影响类别及其类型参数,以及产生这些影响的相关污染物和作用范围基本上达成了一致。部分污染物的环境影响特征化因子是基于自然科学研究得到的结果,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1.4 结果解释

结果解释即把清单分析和影响评价的结果进行归纳以形成结论和建议的阶段。在LCA中,如果调查范围、清单分析中体系边界的定义和分配方法,以及影响评价阶段特征化系数选择不同,

都有可能导致不同的结论,因此有必要进行解释。而且,在清单分析中使用

的数据大部分不是实际测定的数据,通常含有推测的数据和引用的数据。在国际标准里,有必要评价使用数据的完整性、代表性等数据质量。很早以前就有感应度分析和不确定分析以及关于数据质量的研究,但在LCA研究领域这一环节发展仍较为缓慢。

2 国内LCA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LCA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即有文献介绍了LCA的应用、局限性,以及未来LCA的发

展展望[2]。其中,席德立[3]

开发了一套获取产品LCA

清单数据的方法。此后,国内关于LCA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清晰地呈现出从LCA方法论到LCA应用研究这一过渡特点。2.1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迄今为止,在LCA的4个实施阶段中,影响评价被认为是技术含量最高、难度最大,同时也是发展最不完善的一个技术环节。影响评价的方法学、

理论框架,以及各种影响类别的评价模型也还处在不同的形成阶段。目前尚不存在统一的标准在清单数据和具体的潜

在环境影响之间建立一致、准确的联系[

4]

。影响评价一般包括如下步骤:分类化(Classification)、特征化(Char-acterization)、标准化(Normalization)、加权(Weig

h-·651·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年

ting)[5]。在搜集到的文献里,按此步骤进行分析的文献逐渐增多,我国学者运用的影响评价方法以EDIP、Eco indicator、CML等为主。

2.2 清单分析、LCA数据库设计与开发

(1)清单分析。现有文献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清单数据获取、清单数据不确定性分析、清单数据计算等。席德立[3]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首先把产品的清单数据分为产品的社会数据和产品的企业数据两大类,然后用不同的方法分别获取这两类数据。他开发了一套获取产品LCA清单数据的方法,并介绍了通过行业污染系数获取产品的社会数据,以及借助企业生产的质量流程图收集和检验企业数据的具体步骤。刘涛[6]从输入数据对清单结果贡献大小和数据的不确定性大小两个方面考虑,分别对二者进行量化,然后根据分级二维象限图进行判断,选择出需要重点分析的数据。夏添[7]设计了一种清单分析理论模型,运用高斯消元法的原理,使计算的功能单位多元化,适应评价者对产品系统所作的不同修改和重新定义。莫华[8]探讨了生命周期清单分析(LCI)数据质量的各种方法各自存在的缺陷,提出了结合的评价方法。

(2)LCA数据库设计研究及我国开发的LCA数据库。LCAT(Life Cycle Assessment Tool)数据库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生命周期评价工具的要求,设计一个结构合理、使用方便、效率较高的环境工程数据库。LCAT数据库主要有3类用户:产品设计工程师、回收公司和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分析师。由于各用户的分析重点不同,其需求既有相同也有不同。LCA研究需要大量的数据,生命周期评价数据库系统作为生命周期评价软件系统的核心部分,其设计开发是进行生命周期评价软件系统设计的关键内容。国外对此研究较早,目前已经研制开发出多种软件系统并已经朝着商业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研究较晚,其中徐小明、茅智伟[9]介绍了一种逻辑层次连接的环境工程数据库设计方法,即以层次分析为主,以连接关系为基础,结合面向对象技术方法进行环境工程数据库设计;张亚平、左玉辉[10]基于关系数据库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理论建立了生命周期评价数据库系统;陈晓慧、孙志峰[11]引入数据仓库技术和Web使能技术,研究了生命周期评价流程到数据仓库的影射,构建了基于Web的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系统的数据仓库结构;杨建新、王如松[12]讨论了确定我国产品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所需的标准化基准、权重确定方法和程序。标准化基准采用1990年我国人均环境影响总潜值表达,权重采用1990年的基准与2000年我国政府的削减目标所估算的基准之间的比值计算;刘夏璐、王洪涛等[13]总结提出了建立我国生命周

期参考数据库(Chinese Reference Life Cycle Database,CLCD)的基本方法,包括环境影响类型与物质名录的选择、单元过程清单数据的收集与审核、生命周期清单数据的建模与计算、CLCD数据库的建立4个方面;黄娜、王洪涛等[14]通过提出定量评估并控制LCA数据质量的系统化方法(称为CLCD-Q方法),从LCA案例的原始数据和清单数据算法开始评估不确定度。通过两次蒙特卡罗模拟,得出单元过程清单数据及LCA结果的不确定度,结合敏感度分析,辨识出LCA模型中具有高不确定度和高敏感度的关键数据,从而指出控制和改进数据质量的关键点。经过我国学者的努力,至今我国开发的LCA数据库有:四川大学、亿科环境科技开发的CLCD,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开发的RCESS,同济大学开发的中国汽车替代燃料生命周期数据库,宝钢开发的baosteeILCA。

2.3 应用领域

生命周期评价通过考察产品、行业甚至产业链的整个生命周期,对决策过程中的环境因素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战略性的,也可以是具体运营和细节操作方面的,从而促使产业内部行为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LCA在工业部门中的应用有:产品系统的生态辨识与诊断、产品生命周期影响评价与比较、产品改进效果评价、生态产品设计与新产品开发、循环回收管理及工艺设计以及清洁生产审计6个方面。生命周期评价不仅可以解决微观产品层面的生产、使用、再生和处置等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资源和环境的合理配置,而且可以了解宏观层面上,社会经济体系和自然生态规律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从而为政府管理部门制定地区和行业的环境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在我国,LCA评价及其应用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热点。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国内大量研究人员围绕LCA方法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LCA的应用研究探索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金属冶炼及清洁生产、废物回收和处理、农业、建筑设计、交通等。

3 国外最新研究进展

3.1 LCA发展历史

工业产品采用LCA方法评价环境影响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80年代大多数使用环保平衡(EcoBalance)这个名称。从接受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地球环境峰会结果,到1993年开始环境经营的国际标准化,LCA这个名称在国际上才固定下来。在分析国外最新进展前,有必要了解国外研究LCA的发展历史,如图2所示。

·

·

 第6

期 郑秀君,胡 彬:我国生命周期评价(LCA)文献综述及国外最新研究进展

图2 LCA的历史

注:文献[1];WWF:世界自然保护基金;SPOLD: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LCA Development

3.2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Life Cycle Impact Assess-ment:下文称LCIA)最新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SETAC(环境毒物化学学会)开始把LCA作为研究主题,在年会上定期讨论关于LCA的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关于LCIA的文章相继发表。1992年,莱顿大学环境科学中心(CML)、1995年北欧各国公开了每个影响领域的特性化系数名单。这些指南除了地球温暖化系数(GWP)、臭氧层破坏系数(ODP)、光化学氧化剂(POCP)等引用了其它文献外,独立提出了酸性化、人类毒性、生体毒性等系数。在同一时期,SETAC发行Code of Practice,具体提出了LCA影响领域的名称和实施流程。这些文献发表以后,通过清单把对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破坏等影响领域的潜在影响关联起来,成为LCIA的一个研究分支,后来把上述方法称为特征化,在ISO14042中作为LCIA的必备要素并占据重要位置。

瑞士发表的Eco-scarcity法、瑞典的环境优先战略法(EPS),其不通过特征化,分析结果直接和环境负荷物质有关,称为环境影响的综合方法。Eco-indicator95把特征化方法和综合化方法结合起来而备受关注,称为基准值比较法(DtT,distance to target)。此后,基于DtT法,很多综合方法陆续发表。综合方法能得到单一指标容易解释的结果,但也有学者对该评价结果的代表性和可信度提出质疑。ISO14042国际化标准中,2000年左右评价终端潜在危害的方法受到瞩目。结果,综合化方法被大致分为问题比较型和危害计算型。问题比较型是对LCIA的特征化结果,它把影响领域的重要程度作为加权系数进行综合化;危害计算型把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程度作为评价基础,汇总终端环境影响水平,并进行综合比较。最近几年发表的LCIA方法多数运用“危害计算型”,如Eco-indicator99、EPS、ExternE、LIME等,二者的比较见表1。

表1 问题比较型和危害计算型综合方法的特征比较[15]

问题比较型危害计算型比较项目数多,10项以上少,5项以下

透明度

低。因环境问题产生

的危害中,危害状态的

评价不明确

高。关于危害状态评

价明确

价值判断的范围

广,不包含免疫学、毒

性学等学术见解评价

只是和终端单一指标

化之间评价

有无危害评价无

作为LCIA的步骤之

一,能看见评价结果优点

和ISO标准整合性高;

概念容易理解;方法比

较容易开发

评价方法透明度高;能

够区分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领域;最大限度

提高科学性;加权项目

能最小化

缺点

不能计算实际发生的

环境影响;不充分反映

自然科学见解;加权缺

乏透明度;加权信息

少;比较项目多,但加

权信息有限

方法不易于理解;开发

评价方法需要时间;现

在的方法论尚处于探

索中

另外,国外文献在进行LCA分析的同时,还进行经济评价,显现出LCA与经济分析结合的发展趋势。而且可持续LCA研究较受瞩目,这和传统的LCA研究不同,评价内容包括环境、经济、社会3个方面。环境方面包括能源、地球变暖、人体毒性、光化学臭氧诱导、酸化、富营养化、非生物资源的枯竭、臭氧消耗、生态毒性;经济方面包括采掘费、制造费、废弃物处理费、电费、设备费、燃料费、原料费、收入;社会方面包括工人收入、女性就业率、非法用工比例、工人健康检查就诊比例、事故率、童工、工人社会福利、差距(行业、收入等)[16]。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年

3.3 国外主要LCA软件特点介绍与比较

目前国外市场上公开出售的LCA软件大多数是欧洲版,以simaPro(荷兰)、TEAM(法国)、Gabi(德国)等主要软件为人熟知,LCA的专门杂志The interna-tional of LCA广告上推销的软件基本上也是这3种。

simaPro是上述3种软件中,容量最小、容易操作的软件。在产品版本里导入最新的管理程序评价方法Eco-indicator99和EPS。该软件用户之间非常流行用电子邮件交换信息,是世界上最普及的LCA软件。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LCA研究中心把清单分析结果和影响评价结果分类表示,简单易懂、一目了然。但是这一软件不支持感应度分析、误差分析、定量解释参数等功能。

TEMA软件其树结构(Tree Structure)功能优良,且附有制作图表、感应度分析、误差分析、情景分析等功能,具备主要的库存管理程序和控制技术的评价方法。附属的数据库形态是单元(unit)式程序(基本程序,内部

不含辅助体系),不能改变用户(例如,电力供给部分年度的变更)。另外,能复制粘贴,但不能连接复制,即辅助体系不能共享。另一方面,诸如汽车这种很多辅助体系相结合的大系统,能迅速统计清单数据。

GaBi也具有优良的树结构功能、结果分析功能。开发商PE公司和汽车LCA分析的创始者Stuttgart大学IKP研究所关系密切,其研究成果因被汽车厂商广泛应用而享有盛誉。

4 结语

与以往文献相比,本文的特点是:①对1995年至今的大部分文献进行了搜集整理、评价,可为研究LCA的学者提供借鉴;②整理了国际上LCA的发展历史(图2),有利于了解LCA的起源与发展;③归纳了国际部分LCIA方法体系,并作了比较(表1);介绍了国外常用软件特点(表2),为我国学者了解国外研究动态和致力于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LCA软件的学者提供参考。

表2 国外主要LCA软件特点比较[5]

比较对象Simapro TEMA GaBi开发国家荷兰法国德国

软件概述开发商网址http://www.pre.nl http://www.ecobalance.com http://www.pe-product.de对应语言荷兰美英法德日其它法英日德英日

影响评价方法

ML,Eco-indicator 95/99

EPS2000,EcoPoints97,

用户设定

APME(欧洲),

ETH&BUWAL250(瑞士),提

供单元程序等

APME,BUWAL250,独自调查

数据等

投入原料矿石能源等502项矿石能源等47项多数

资源采掘铁矿石铁矿石、石灰石、铝土矿不明

燃料制造

煤炭、褐煤、灯油、汽油、轻油、重

油、残油、天然瓦斯

石炭、褐煤、含铅汽油、无铅汽

油、航空燃料、轻油、重油、润滑

油、天然瓦斯、丁烷、丙烷

石炭、褐煤、汽油、铝、汽油、轻

油、天然瓦斯

输入数据电力供给

火力、原子力、欧洲各国、西欧平

欧洲、亚洲、大洋洲各国的平均

电力

德国、法国、荷兰、北欧、美国

原材料制造

钢铁等多数;非铁金属12项;化

学产品多数;树脂14项,纤维,

SMC,橡胶,其它

钢铁5项,非铁金属21项;化学

产品多数,树脂10项,橡胶,其

钢铁,非铁金属10项,化学产品

多数,树脂11项,玻璃纤维强化

树脂,橡胶

运输

远洋(石油油轮、LNG油轮、货

船),沿海(石油油轮、货船),铁

路,卡车

远洋货轮、沿海货船、铁路、卡

车、飞机

远洋货轮、沿海货船、铁道、卡

车、飞机

加工工程钢铁、铝、树脂加工树脂加工钢铁、机械加工、树脂加工

大气排出物611项122项多数

输出数据水排出物593项114项多数

土壤排出物514项18项多数

固体废弃物82项17项多数

破碎汽车、其它

循环数据焚烧

PVC,树脂(不包括PVC),纸、瓦

楞纸

木材,费油

填埋

钢铁、铝、陶瓷、玻璃、PVC,树脂

(不包括PVC),纸,瓦楞纸,其它

钢铁,马口铁板,铝,PE,PP,

PET,PVC,PS,纸,瓦楞纸,木

材,沥青,玻璃

再循环钢铁、铝、PE,PET,PVC,纸,玻璃钢铁、可塑橡树脂材料的再循环

注:分析的软件版本是:Simapro ver.5、TEMA ver.3、GaBi ver.3

我国学术界1995年开始发表LCA论文,在LCA数据库建设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与国际上规范、专业的LCA数据库相比,我国的LCA数据库建设仍然缺乏统一和实用的技术指南和明确的发展路线,这已成为阻碍我国LCA研究与应用的最大障碍[17]。因此当务之急是组织各工业部门对具体产品或生产过程进行调查和分析,建立完整的LCA数据库。另外,笔者建议我国学者在进行LCA分析的同时,尝试进行经济评价和

·

·

 第6

期 郑秀君,胡 彬:我国生命周期评价(LCA)文献综述及国外最新研究进展

社会评价。总之,虽然我国关于LCA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

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将会对更多的产品、工艺和材料进行分析,并把LCA结果应用到我国企业生产实践(内部应用)和政府环境决策管理、消费者选择(外部应用)中去。参考文献:

[1] 伊坪徳宏,

田原聖隆,成田暢彦.LCA概論[Z].産業環境管理協会丸善出版事業部,2007.

[2] 肖定全,

廖军.材料生态循环评估体系(LCA)的应用与展望[J].材料导报,1995(5):9-

11.[3] 席德立,

彭小燕.LCA中清单分析数据的获得[J].环境科学,1997(5):84-

88.[4] 高峰.

生命周期评价研究及其在中国镁工业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8.

[5] 稲葉敦監修.

LCAシリーズ「第二分冊」:LCAの実務[Z].産業環境管理協会丸善出版事業部,2005.

[6] 刘涛,

黄志甲.生命周期清单不确定性分析的主要数据选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1):91-95.[7] 夏添,

邓超,吴军,等.生命周期评价清单分析的算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6(7):1 681-1 683.[8] 莫华,

张天柱.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的数据质量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03,16(5):55-

58.[9] 徐小明,

茅智伟,容康权,等.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工具数据库设计[J].机电工程技术,2007,36(8):15-

17,110.[10] 张亚平,

路平,邓南圣,等.生命周期评价软件系统平台的模块设计与实现[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8(2):51-

55.[11] 陈晓慧,

孙志峰,赵骅,等.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系统数据仓库的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5,32(4):187-

189.[12] 杨建新,

王如松,刘晶茹,等.中国产品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1,21(2):234-

237.[13] 刘夏璐,

王洪涛,陈建,等.中国生命周期参考数据库的建立方法与基础模型[J].环境科学学报,2010,30(10):2136-

2144.[14] 黄娜,

王洪涛,王辞冬,等.基于不确定度和敏感度分析的LCA数据质量评估与控制方法[J].环境科学学报,2012,32(6):1529-

1536.[15] 伊坪徳宏,

稲葉敦.LIME2—意思決定を支援する環境評価手法[M].産業環境管理協会丸善出版事業部,2010:44-

102.[16] 稲葉敦.Sustainability 

LCAの動向[C].东京:日本LCA学会インパクト評価研究会第4回研究会(内部会议资料),2012:1-

11.[17] 全球L

CA数据库指导原则与中国技术指南[C].北京:中国LCA数据库建设与路线图研讨会资料,2012.

(责任编辑:陈晓峰)

Domes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Latest Overseas 

ResearchProgress of Life Cy

cle AssessmentZheng 

Xiujun1,

2,Hu Bin3

(1.Post-doctoral Research Station of Theoretical Economics,Fudan University,Shang

hai 200433;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Shang

hai 201209;3.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Abstract:The paper was aimed to review the domestic literature and introduce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

ress of LCA.First-ly,most domestic literature since 1995was sorted out and reviewed from different angles such as theory,method,soft-ware and application,etc.Secondly,it was analyzed such as overseas LCA's development trajectory,research dy

namicstate and common software,etc.Finally,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was summarized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were proposed.It was hop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omestic scholars to promote further expand and improve the LCAmethod.

Key 

Words:LCA;LCIA;Environmental Management·061·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年

媒介素养文献综述范文(1)

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综艺节目对比研究 文献综述 (专业姓名学号) 摘要:文章主要以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状况为本体对象,试图厘清媒介素养由欧洲引入中国的历史脉络,媒介素养概念本土化的过程与成果,媒介素养研究内容的发展过程,媒介素养研究意义的探讨源流,国内媒介素养的五大研究主体的状况以及媒介素养研究的个案新趋向。通过文章初步认清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所处的地位与方位,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大众传媒大学生传媒人农民公民 引言 媒介环境的不断解构与重组,使得21世纪的新媒体环境所成为了一个引导并决定着人们生活与思想观念的拟态环境。面对媒介声势浩大的舆论进攻,作为一个现代人,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与何种角色接触、面对与探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并理性地厘清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已经成为了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全新素质,即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它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样式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人文素质。当代中国媒介素养的研究主体可以大体分为五类,即媒介从业人员、大学生、青少年、公民以及农民。不同的研究主体体现出不同的媒介素养要求,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不同的话语构建型态。另外,一些针对事件本体的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成为审视媒介素养的一类新的视角。 1.媒介素养概念与内涵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一个舶来词。而从中国语境来看,素质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代汉语《尔雅·释鸟》一文:“伊洛而南,素质,五彩皆备,曰翠。”现代汉语所用素质一词,实际上来自于日语的“素质”(soshitsu),而日语的“素质”,则是意译了德语的Aulage 一词,原意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素质,注重人的本性,素养是素质的同义词,不过素养一词更强调养成和培育,强调通过学习以后达到的知识积累、认识水平以及实践活动。[1]

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

XXXX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 查文献综述 院系名称:XXXX学院 专业:xxxxxxxx 学生姓名:Docer 学号: 123456789 指导老师:Docer

XXXX大学教务处制 2017年3月1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文献综述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大学生能否在社会中正确找到自己的定位、充分发挥潜能、走向成功。它是大学生迈入社会,实现人生抱负的关键一步。自2001年开始,我国便有学者对大学生生涯规划进行研究,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关于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文献,对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领域、理论、实践研究及指导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走势和趋向。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问题;有效途径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及就业方式的变革, 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生盲目就业现象明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成为解决学生生涯困境的关键。各学校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工作投入,以课程、讲座和活动等不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引导。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逐渐凸现,成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和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理论研究。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起源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现在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追根溯源,职业生涯规划的雏形开始于美国学者帕金斯2O世纪初提出的职业指导,并且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职业指导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指导的主要方式是指导为主或者单纯的指导。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职业指导的内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那就是开始由指导转向了辅导,强调被指导者自身

施工项目质量管理论文

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摘要】本文简要就企业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重点对项目质量管理的方向、办法等进行了简要论述,以期对建筑市场项目质量管理提供一些必要性的认识。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领域实行项目管理,对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期、节约资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项目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其目标就是确保项目各个节点、各个分项、分部工程均能满足国家规范要求。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领域实行项目管理,对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期、节约资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项目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其目标就是确保项目各个节点、各个分项、分部工程均能满足国家规范要求。 【关键词】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一概述 靠质量树信誉,靠信誉拓市场,靠市场增效益,靠效益求发展,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链。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把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把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已被企业各级领导所认同。内抓现场质量领先,外抓市场名优取胜,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经营战略已被广泛采用,建筑市场的竞争已转化为工程质量的竞争。而工程质量形成于施工项目,是企业形象的窗口,因此抓工程质量必须从施工项目抓起。而项目质量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深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部提出抓工程质量要实行“两个覆盖”(即:要覆盖所有的工程项目和覆盖每一个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也是着重强调了抓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抓项目质量管理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企业层次,二是项目层次。以下就两个层次分别谈一谈对抓项目质量管理的认识。 二质量管理的关健 2.1 抓项目质量管理必须覆盖所有的工程项目 工程质量形成于施工项目,每个施工项目质量的总和代表企业的整体质量水平。优质工程是企业市场竞争取胜的法宝,也是企业形象的金字招牌,劣质工程损害企业形象,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质工程的正面效应与劣质工程的负面影响并不是一比一的对等关系,对企业信誉的影响可以说是“十誉不足,毁一有余”。企业为维护自身的形象,必须重视抓好所有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质量水平,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南京桥梁项目部多年来抓工程质量管理---坚持“两个一个样”(即:工程大小一个样,重点非重点一个样),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完全证明了抓质量管理必须覆盖所有工程项目的重要意义。

供应链管理下的供应商质量管理【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物流管理 供应链管理下的供应商质量管理 一、引言 由于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运输、分销和售后服务都是由相应的供应链成员企业来共同完成,产品和服务质量是由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而传统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主要关注企业自身内部的质量管理活动,对于上游供应商质量管理则缺乏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与策略,如何在供应链的环境下来对供应商的质量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间的竞争也已从原本价格的竞争,技术的竞争逐步转变到上下游整条产业链的竞争。伴随着中国加入WTO,许多外国一流企业的强势加入使得中国国内竞争极度激烈化。第三方物流,外包等等都在速度的发展,怎么样才能在供应商之中选择适合自己而且质量符合要求的企业就是实现企业盈利的一个重要依据。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为降低成本,许多跨国企业都把中国当作其全球的原料、零件供应基地。同时,国内的企业也将越来越多的零部件发包给供应商生产。于是就形成了企业、供应商、分承包方的复杂的供应网络,在网络的每一个环节的成本、质量、及时性都将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如何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难题。供应商质量管理成为企业急需挖掘的利润增长点,对供应商的选择、评审、培养使之成为企业的合作伙伴,随企业的发展共同成长。 面对供应商质量管理,学术界已经通过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取得了多角度,为数众多的研究成果。然而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个性化需求的增加,企业时刻面对着产品寿命周期短,企业交货期紧,产品需求质量高和不断要求提高售后服务的困境,对于供应商管理企业也需要时刻不断优化和更新。 二、主题 本人大量查阅、浏览了中国期刊网上当前已收录的相关文献资料,综观期刊网对于供应商下的供应商质量管理的大量文献研究成果,为本文的这次写作提供比较好的素材资源和值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财务战略文献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25050889.html,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财务战略文献研究综述作者:魏露露 来源:《财税月刊》2017年第12期 摘要企业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周期有序进行的。生命周期理论按照企业发展的时间轴将其划分成不同的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具备鲜明的财务特征。企业在制定财务战略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阶段财务特征及发展的需要,进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财务战略。本文将对财务战略,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二者关系进行综述,进而梳理出完整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生命周期理论;财务战略理论;文献综述 一、财务战略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 Ansoff(1976)开创性的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他表示企业的战略管理应当是立足长远,不断发展,不断革新的持续性的过程。企业在制定经营策略或其他战略决策时应当首先考虑到这些策略或规划是否与企业总目标相适应。 David(1997)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应当与公司经营总体诉求相一致,与其他经营活动相协调。 William(2006)提出企业应采取一定的手段制定符合企业的长远发展要求的战略措施,进而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 Arindam(2012)认为企业制定财务战略的重点应当是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他认为企业极容易在动荡的金融市场环境以及复杂的内部环境中做出错误的资本机构决策。 Ruth(2013)等认为企业财务战略的重点是选择一个合理的融资方式,保持高资金使用效率,进而实现股东价值增加的目标。 2.国内研究 国内对财务管理的研究较晚,发展较为滞后。陆正飞(1999)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中小企业、跨国企业以及集团公司的财务战略的制定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阎达五,陆正飞(2000)认为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构成要素,应横跨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教师素质文献综述

教师素质研究文献综述 海南师范大学作者:邵锐 前言 新世纪到来,时代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的高度进步,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以怎样的素质面对教育的改革,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不少国家在大力进行教改时,都不约而同地把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作为突破口,或视为决定性环节。“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他们胜任本职工作的基础,不大力提高,就不能适应教改发展的要求,教改也将是不可能的。未来学校和教育的质量、人才的质量,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对教师素质的研究,有关教育的未来发展,对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前的许多关于教师素质研究的文献关于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存在许多的相似之处: 一、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两部分。前者主要是从政治方向方面提出的要求,解决立场、理想、信仰等问题;后者主要是从精神、行为方面提出的要求,要求教师应具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 二、文化科学素质,包括一般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基础知识主要指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即是要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具性学科(如外语)知识;专业知识是指教师所教学科的知识,这是教师胜任其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具有的职业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职业能力素质,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教育能力,能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侧重于心理教育,进行思想引导。教学能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收获知识,并且能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组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为有效的管理学生,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 四、承担社会责任的素质。教师应关注人类命运,承担社会责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不仅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能力及活泼向上的心理状态。这是现今社会赋予教师的一种社会责任。这种胸襟,这种责任感,是教师思想素质的根本。 五、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教师应该有健康的身体在教师的职业病中,患病率排在前两位的为咽喉炎、脊椎病。其中患咽喉炎的人数占教师人群的40%,患脊椎病的也高达20%,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还有增加的趋势,“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群体的健康观念与现状,能否胜任其肩负的历史重任,无疑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只有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用更多的精力在教学上。心理素质,教师要坚韧、刚强、自信、自强,爱心,耐心。时代变化了,教师的职责也变化了,无疑地,给教师带来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教师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活力,并且担负着新世纪建设任务的独生子女,自然,其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教师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要求,以平和的心态进行教学。 六、了解和掌握新科技的能力。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对科技的适应能力,要求教师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世纪是信息社会,教师与信息、培养人才息息相关。由于信息的迅速传播及电子技术的广泛使用,就使传统的教与学的内容不能适应今天—明天的需要。教师必须能够及时调整或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探求综合贯通新知识(或现代知识)学习新科学技术,适应

职业生涯规划作业(内附参考文献)

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素养培养 驾性格之舟寻成功之岛 ——霍兰德类型理论概述学院: 学号: 姓名: 2016年6月

霍兰德类型理论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兰德于1959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职业兴趣和人的人格间有着很深的关联性。精准地把握这种关联,把兴趣融入职业当中,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在工作中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这种兴趣与职业的结合可以使人们在工作中更加积极向上,更加愉快。因而霍兰德类型理论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具体的分析当中,霍兰德教授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 霍兰德类型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霍兰德类型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最初的兴趣爱好测验。1912年,桑代克对兴趣和能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1915年,詹穆士发展了一个关于兴趣的问卷,标志着兴趣测验的系统研究的开始。1927年,斯特朗编制了斯特朗职业兴趣调查表,是最早的职业兴趣测验。1939年,库德在发表了库德爱好调查表。 1953年出现了职业偏好量表。1969年在该表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自我指导探索,1970年又根据自我指导探索提出了"人格特质与工作环境相匹配"的理论。后来霍兰德对这些理论加以整理,他把职业兴趣测试和个人性格分析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由此产生了霍兰德类型理论。 霍兰德类型理论的局限性 虽然霍兰德类型理论很好地融合了兴趣测试和个人性格分析,但是该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实际应用中,霍兰德类型理论的六种类型职业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各种区别与联系,但是霍兰德类型理论中的正六边形模型中,相邻的职业群存在距离相等这一缺陷。于是在1991年,Gati对这一局限性进行了改进。他在正六边形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层次模型。此后,人和物、数据和观念这两个维度也被加入到了霍兰德类型理论,这一改进使得霍兰德类型理论更加全面完善,丰富多彩,才产生了根据霍兰德类型理论绘制的工作世界地图。 霍兰德类型理论的主要内容 霍兰德类型理论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我们也在课上大致确定了自己属于哪一类型的人。不同的性格特点也有相应的合适的职业。以下是这六种类型人格的分析: 1、社会型:(S) 社会型的共同特征是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

参考文献-工程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吴涛,丛培经.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梁世连.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3]吴涛,丛培经.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实施手册[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丁士昭.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陆惠民,苏振民,王延树.工程项目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7]丛培经.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培训讲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丛培经.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9]田金信.建设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青出版社. 2002. [10]自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1]张金锁.工程项目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12]丛培经.实用工程项目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3]桑培东.建筑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 [l4]蒲建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5]王要武.工程项目管理百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6]戚振强.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7J顾慰藉.建设项目质量监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8]张毅.工程建设质量监督[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l9]王祖和.项目质量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0]韩福荣.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1]赵涛,潘欣鹏.项目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2]顾勇新,吴获,刘宾.施工项目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3]李三民.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4J陈乃佑.建筑施工组织[MJ.北京E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5]许元龙.业主委托的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26]郑海航.企业组织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7]许程洁,周晓静.建筑工程估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8]姜华.施工项目安全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某企业核心员工激励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某企业核心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一、前言部分 核心员工是企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是企业发展壮大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动力,是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经济的发展,核心员工越来越受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关注。加强核心员工的管理,已逐渐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做好核心员工的激励作用,充分利用企业的这一无形资产,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重中之重。 然而现阶段,很多企业对核心员工的激励存在不到位的现象,正确激励核心员工成为企业面临的难题之一。面对核心员工激励的种种问题,如何科学有效地激励核心员工变得至关重要。 本篇综述主要探讨的是企业核心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参考了大量学者与专家的研究成果,对企业核心员工激励中存在的不足和企业核心员工激励的策略进行了概述并做出评论,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设性意见。 二、主体部分 (一)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人力资本混合雇佣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企业产生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但并不是所有雇员对企业都具有同等重要性。组织中人力资本可以根据“人力资本的价值”和“人力资本的稀缺性”的双重维度分为四种类型。企业对四种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采取不同的雇佣模型,建立不同的雇佣关系,并且对他们进行差别化管理。对于高价值和高稀缺性的人力资本,企业将视其为产生竞争优势的核心员工,应从战略上对其进行内部开发。(Lepark,Snell,1999) 核心员工激励博弈模型:在核心员工和企业各自所拥有的信息基础上,双方进行博弈、最终达到均衡,并以契约的形式实现,以此为目标来更好地激励核心员工的行为,使得核心员工和企业双方利益最大化,实现双赢。(孔志强,刑以群,2003) 知识雇佣模型:围绕员工技能和能力而不是围绕要完成的任务和工作惯例构建的,实行差别化薪酬,注重内部开发和对核心员工的长期承诺。(郑耀洲,2004)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状况的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状况的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推行和大学生文化、就业等价值观念的变化,大学生就业流向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国家社会经济、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及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的同时,边疆少数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前大学生就业不仅表现出总量性失业问题,而且结构性失业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大中小城市和城乡间的地域结构矛盾 1、全国形势看,高校毕业生出现“东南飞”现象,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即在某些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是相对过剩的,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绝对不足(赖德胜,2001);据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选择在京、津、沪、渝直辖市、在沿海开放城市、在内地省会城市工作的人数占到了总毕业生人数的 77%,而选择在中小城市和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农村地区就业的仅占 8.6%。大学毕业生们所青睐的就业地主要是经济发达的城市(陈岩松,2004);另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区域选择上,有4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邵雅箐,2010);而另一项调查发现 58.5%的学生到东部 11 个省市参加工作,20.2%的学生则前往中部地区就业,而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比例为 21.2%(孙祥,2011);1996---2000年的西部大学毕业生流向趋势可以看出:西部人才外流现象严重,西部大学生留在西部就业的人数逐年减少,而西部到东部就业的大学生逐年增加,且上升趋势明显,西部到东部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是一年多于一年(张燕天,2006)。 2、区域范围内,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滞留"省会、中心城市和区域内相对发达的城市 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在毕业后择业时首选地区的问题上,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将在北京就业,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去西部就业(马钟范郑喜,2008);从目前来看,在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不仅偏少,而且还存在较大规模的流失现象(崔翠利,2010)。 3、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发生变化,积极投身西部和基层 大学生西部就业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东部和中部的大学生毕业后前往西部就业,另一部分是西部的大学毕业生留在或回到西部就业(张燕天,2006);在《对内蒙古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以内蒙古财经学院为例》中,通过对该学院的2008届至201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毕业生观念进一步转变,积极投身西部和基层,到

浅谈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开题报告

《浅谈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 开题报告 一、文献综述 (一)建筑工程质量理管国内外现状 欧洲是质量管理的发源地,也是世界现代质量管理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之一。从欧共体到欧盟,在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中,质量管理及其发展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人们认识到,质量已成为全世界的任务,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使质量有了可比性,也使产品、过程、体系有了可比的质量。企业不仅要提高产品质量,还要提高整体服务质量,才能提高其竞争力。因此,欧洲企业不满足通过ISO9000标准认证,还要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有更高要求的质量体系标准。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永恒的话题。建筑工程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某一时期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众多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为建筑,它是一门艺术,代表某一民族的文化特征,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以及民族形象。从这种意义上讲,工程质量与政治、经济、文化相联系,涉及多个学科。1997年11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同日国家主席江泽民签发第9l号主席令公布《建筑法》,并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建筑法》第三条规定:“建筑活动应当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符合国家的建筑工程安全标准。”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就是确保其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等各项特性的要求。为了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保证建设工程质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建筑法》,2000年1月30口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发第27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发布并实施2000年1月10国务院第25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促使工程建设企业建立了完善企业的质量责任制,明确企业和各项目、建设、生产各环节的质量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严格按照建没程序、国家强制性技术标准、建没合同约定履行质量保证职责,大大促进了我国工程质量的提高。 所谓质量管理,是指“制定和实施质量方针的全能”它包括质量方针、质量体系、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质量管理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质量检

质量管理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质量管理发展方向和趋势研究综述 学生:XX 指导老师:XXX 摘要:搞好质量管理是提高企业形象和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就本文拟对质量管理的涵义、发展历程及动向进行论述。同时,也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质量管理改进新趋势的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质量管理;发展历程;发展趋势;改进新趋势。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rends Student:XX Tutor:XX Abstract: Do a good job in quality management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image and competitiveness of a enterprise. Based on amounts of former works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discuss some main issues about the meaning of quality management,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Meanwhile, the paper have a summary of the new trend of improvement from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the suggestion of some future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Keywords Quality Management:;Development history;the new trend of improvement 引言:飞利浦电器公司总裁蒂默宣称:质量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反映了质量与社会、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质量已成为了效率、完美、合理和进步的同义词,“生活质量”的提出把质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1]。为了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人类对质量管理科学的研究和人类的质量管理活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且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由于人类质量观念的不断更新也导致了质量管理新的发展。本文将探讨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及趋势,通过综述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分析了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程,通过比较目前各学者的研究,深入探讨未来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初步提出质量管理今后发展应克服的问题及建议。 1.质量管理发展理论回顾 1.1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质量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和流程,确保产品或服务达到内外顾客期望的目标;确保公司以最经济的成本实现这个目标;确保产品开发、制造和服务的过程是合理和正确的。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先后形成了事后质量检验、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前质量预防等方法,也出现了质量检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手段。质量管理的发展持续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极大地丰富了产品市场,更好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

项目管理文献综述

------------------------------------------------------------------------------------------------------------------------------- ------------- 关于项目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一、引言 项目风险管理是为了最好地达到项目的目标,识别、分配、应对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的科学与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被认为是使潜在机会或回报最大化、使潜在风险最小化。 二、风险管理理论国内外研究 1.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风险管理作为系统科学产生于本世纪初的西方工业化国家。比较系统的风险管理理论源于美国。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首先倡导风险管理,其后以学术会议及研究班等多种形式集中探讨和研究风险管理问题,但在这段时间内,风险管理的内容和范围都是十分狭窄的。1955至1964年,诞生了现代学术性和职业化的风险管理,此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业化、风险管理己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70年代中期风险管理方面的课程及论著数量大增,全美大多数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普遍开设风险管理课程,RIMS开始建立欧洲及亚洲风险管理团体之间的联系,这导致全球性的风险管理专业联合体的形成,风险管理开始进入全球化阶段。在西方发达国家,各企业中都相继建立了风险管理机构,专门负责风险的分析和处理方面的工作。美国还成立了全美范围的风险研究所和RIMS等专门研究工商企业风险管理的学术团体。1983年在RIMS 年会上,各国专家学者经过广泛深入的讨论,通过了“危险性风险管理101准则”,作为各国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1986年10月在新加坡召开的风险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表明:风险管理已经走向全球,成为全球范围的国际性运动。 ---------------------------------------------------------精品文档---------------------------------------------------------

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前言 通过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建设全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建设的主要经验,即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学生工作建设的“核心”、多样化的课程共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需要多主体参与以及制度建设是课程变革的必要保障。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也是对当代青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对核心素养的概念、特征和价值取向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核心素养的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英国是最早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国家,提出这一理念旨在帮助个体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英国继续教育联盟(Further Education Unit, FEU)将核心素养界定为经验和素养,其中包括:个人和职业发展;工业、社会和环境研究;交往;社会研究;计算;科学和技术;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操作技能;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地关注和提及,并受到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7年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选择”跨国研巧项目,构建了一个核心素养的总体概念参照框架,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信息。该项目最终于2003年出版了研究报告《核也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提出了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一一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21 世纪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和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等进一步深入剖析了核心素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研究核心素养的起点应是厘清个人的成功发展与社会的良好运作之间的契合点,OECD 结合文化和人口等因素,通过协商、整合,将核心素养归纳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欧盟将核心素养发展为“终身学习核心素养”,并认为:终身核心素养是能以实现自我发展、融入社会和胜任工作为目的,具备多种技能、知识和态度的的必备素养。 任永辉(2014)在《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对策探析》认为,核心素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它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这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求知、生存和做人,促使学生不断地发展。王健龙(2014)在《加强核心素养教育提升高职院校发展竞争力》中认为核心素养则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意志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辛涛,姜宇,王烨辉(2016)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一文中指出,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建立归根究底是为了促进教育模式的转型,从过去重视教学中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转向重视学生核心能力和素养的生成;从过去重视学生知识结构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转向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出:(1)核心素养是以全面实现个人的发展为目的的;(2)核心素养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3)核心素养将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需要和国家的富强三方面结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总之,核心素养是个人全面发展、社会稳健进步的保证,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要条件。 二、英语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文献综述 摘要: 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在国外已有多年的历史,但在国内尚属起步。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各个单位对人力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生涯结束期和职业生涯开始期,大学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定位自己,发展自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功地职业生涯规划,在这一交替时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之路,不仅有助于缩短职业适应期,减少职业试错过程,而且对今后的职业成功及对社会的贡献都有很大帮助,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有利于人尽快成才,而且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大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毕业时进行职业选择和今后的职业生涯成功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正文: 仵林军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中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包括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首先,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查研究、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途径获取了大量信息和第一手资料,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进行了描述,从学校和学生层面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大学生成功就业与是否进行职业规划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前人的理论与个人的思考,提出了大学生成功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想,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为辅助,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学校的保障作用。从学生个体规划和学校条件保障两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学校层面应当提供的辅助条件,并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四阶段”理论。本文中的职业规划概述讲得很好,我主要参考运用这点。 硕迎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以山西省本科院校为例》一文中通过调查山西省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个人职业规划现状、高校就业指导和职业辅导现状,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借鉴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职业生涯规划的经验,提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想和模式。借鉴于此,我对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09级毕业生进行调查。 吴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一文中采取统计学中的单变量统计量分析方法,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给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结果探讨了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提出了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对策。借鉴于此,主要运用统计学中的分析方法,对本次问卷调查进行分析。 丁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一文中谈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理论体系日趋成熟、操作体系日趋完善的新型领域,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找到了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联,从而提出了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研究课题。借鉴与此,主要继续探讨这一课题。

项目管理(pmp)的生命周期

项目管理(pmp)的生命周期 做好一个项目是为完成一件独特的事情所做的所有努力,一个好的项目要具备独特性、临时性和渐进明细,何为独特性即以前从来没有做过,且不许失败,临时性是有明确开始和结束时间,且不可重来的,渐进明细是对项目认识是一个逐渐清晰的过程 做项目是一件复杂精细的过程,再此期间你需要在专业的技术上运用你的经验和人际交往技巧来完成一个项目的实施和收尾,而且对于一个项目也要清楚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该项目最后的结果。 简单的说下项目生命周期其中有三个是与时间相关的重要概念:即检查点、里程碑(Mile Stone)和基线(Base Line),即描述了在什么时候(When)对项目进行什么样控制。指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对项目进行检查,比较实际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差异进行调整。可将检查点看作是一个固定“采样”时点。 而时间间隔根据项目周期长短不同而不同,频度过小会失去意义,频度过大会增加管理成本。常见的间隔是每周一次,项目经理需要召开例会并上交周报 很多企业都是需要从项目推进开始的,光环国际远程免费讲座中的老师提到,实施一套新的业务流程,建造一幢大楼或意向基础设施,开发一套心得信息系统,企业投资、研发、生产、营销、服务都有项目。 因为一个项目是针对不同产品和是叫你的,所项目生命周期还可以分成识别需求、提出解决方案、执行项目和结束项目四个阶段。项目存在两次责任转移,所以开始前要明确定义工作范围。项目应该在检查点进行检查,比较实际和计划的差异并进行调整;通过设定里程碑渐近目标、增强控制、降低风险;而基线是重要的里程碑,交付物应通过评审并开始受控。 上述是简单为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做个概述,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百度下,或者找下专门做项目管理培训的机构进行系统的了解。

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文献综述

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 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是围绕建筑施工项日质量方面进行的指挥、 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活动。本文围绕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对其特点、过程等展开了分析,并就当前问题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The Problem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in Bidding Manag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Abstract: Dividing the bidding document into technical bidding and commercial bidding and scoring them respectively, then evaluating and awarding the bidding according to soma principles and the fixed procedures and it m ay be the promising solution to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bidd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bidding; procedure。 正文 1、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及其特点 一般地,工程质量是指工程满足业主需要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特征综合。就建筑施工项目质量

而言,其特点主要有: 1.1. 使用性 所谓使用性,就是指建筑工程能够满足使用目的的各种性能。包括理化性能,如规格、尺寸、保温、隔热、隔音、耐酸、耐碱、耐腐蚀等;结构性能,如地基基础牢固程度、结构的足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使用功能,如民用住宅要能满足居住的需要,工业厂房要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等。 1.2. 安全性 所谓安全性,就是指建筑工程建成后在使用过程中保证结构安全以及保证人身和环境免受危害的程度。一般地,工程的结构安全度、抗震、防火、耐火、放腐能力以及抗核污染、抗爆炸波等能力,是否能够达到特定的要求,都是安全性的重要标志。 1.3. 经济性 所谓经济性,就是指建筑工程从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到整个产品使用寿命周期内的成木和消耗的全部费用。 1.4. 可靠性 主要指工程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功能的能力。一般地,工程不仅要求在竣工验收时要达到规定的指标,而且在一定的使用期内要保持应有的正常功能,保证具有使用价值。 1.5. 环境适应性

薪酬管理文献综述

薪酬管理综述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是人力资源激烈竞争的时代。目前,我国企业正经历着一场管理体制变革,企业薪酬管理制度改革也势在必行。薪酬管理作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对员工有着十分明显的激励作用,可以促使员工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使企业在人才竞争中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薪酬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对员工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一、薪酬管理概念的界定 刘昕认为,薪酬管理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及组织运营和变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共同构成了公司使命、愿景以及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石[1]。 王豪认为,企业的薪酬管理,就是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员工报酬的支付标准、发放水平、要素结构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必须就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形势以及特殊员工群体的薪酬做出决策[2]。冯云认为,所谓薪酬管理,是指一个组织根据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以及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一个过程[3]。 苌建强认为,薪酬管理是管理者人本管理思想的重要体现。薪酬是劳动者提供劳动的回报,是对劳动者各种劳动消耗的补偿,因此薪酬水平既是对劳动者劳动力价值的肯定,也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在我国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管理者不仅要保证其员工基本生活,更要适应社会和个人的全方位发展,提供更全面的生活保障,建立起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薪酬制度[4]。 二、国内外薪酬管理研究现状 (一)国内薪酬管理研究现状 [1]刘昕.薪酬管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王豪.薪酬管理理论的演进[J] .消费导刊.2009(02) [3]冯云.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02) [4]苌建强.试论薪酬管理[J].现代商业.2010(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