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处

一处

3097056276一、世界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2000年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率最高的一年。虽然受到石油价格大幅度上升、欧元持续疲软以及股市剧烈动荡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世界经济增长率仍高达4.1%。其中,美国经济增长5.0%,日本经济增长为1.7%,欧盟经济增长为3.4%,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为3.2%。

2001年世界经济明显减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预测的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3%和2.2%,美国、日本和欧盟等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都将比上年有大幅度的下降。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总规模占世界经济的30%左右,美国经济增速大幅度下降是导致世界经济减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1997~1999年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增长率在4%以上。但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经济一路下滑,第四季度仅仅增长1.1%。



直观地看,其原因首先在于消费需求的萎缩。消费支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3,是支撑美国经济的主要支柱。自2000年美国股市暴跌以后,金融资产大幅度缩水,账面财富损失达到3.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40%,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不断下降。自2000年第三季度以来,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在2001年的7月和8月又分别下降2.6个和2.3个点,同年9月,受“9·11”事件影响又大幅度下降了16.4个点。消费需求的大幅度下降必然导致美国经济增长的急剧滑坡。其次,投资增长速度的急剧下挫,又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经济衰退。2000年第四季度,美国的企业投资增长速度从第一季度的21%猛跌至负数,负增长1.4%。随着企业投资的下降,从2000年12月至2001年2月,美国共减少了38万个工作岗位。“9.11”事件又导致美国各航空公司及飞机制造业、旅游业等行业大量裁员。失业增加又加剧了消费需求的进一步下降。另外,“9·11”事件后,一部分资金为逃避风险撤离美国,这对美国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

日本经济近几年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自1998年以来,日本政府采取了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但效果不大。目前日本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已经高居10%,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高达130%,这两项指标大大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另外,日本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有增无减,日本16家大银行自2000年9月至2001年3月新增加的不良资产达到3.4万亿日元。预计在今后3年内必须处理的不良资产总额将达到12万亿日元。为此,小泉内阁采取改革优先的方针,积极改革财政金融管理体制,减弱了财政政策、货

币政策的力度,以减少财政赤字和银行坏账,甚至不惜以经济低增长、负增长为代价,加大力度进行经济结构改革。但这些措施要收到成效还为时尚早。目前日本经济仍在下滑。有关资料显示,2001年4—9月日本破产企业达9665家,同比增加了2%。其中,因企业无法继续经营而破产的占76.5%。结果导致失业不断增加,2001年7月份和8月份的失业率连续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另外,“9·11”事件及美国的军事行动将造成日本出口进一步下降,使本已陷入低迷的日本经济形势更加严峻。

欧盟经济现在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欧元区通货膨胀率趋于上升,5月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3.4%,为1999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远高于欧洲央行确定的2%的目标。再加上石油价格上涨、疯牛病和口蹄疫的影响,欧盟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2001年一季度,德国经济增长1.5%,英国经济增幅降至0.4%的低水平,法国经济仅比上季度增长0.5%,增长幅度都比上年下降。欧元区的经济信心和消费者信心等指数从2001年1月以来连续下降,这说明欧元区消费需求不足。另外,欧元区的工业生产在2001年1—5月的环比增长率分别为—2%、0.5%、—0.3%、—0.7%、—0.1%,这表明经济正在陷入衰退状况。

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经济难有起色。其理由是:(1)国际经济秩序,尤其是国际金融秩序面临许多严重的问题,有可能导致新的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普遍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国际金融秩序有了暂时的好转。但是,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规范国际资本流动和限制金融投机活动方面存在严重分歧,国际金融秩序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变化。(2)“9·11”事件的影响短期内不会消除。“9·11”事件不仅使美国经济受到冲击,也使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受到影响。要恢复市场和消费者信心需要较长时间。如果反恐怖战争持续时间太久,市场和消费者信心还会进一步减弱,这必将导致世界经济较长时间处于低迷状态。

二、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是相互影响的

(一)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世界经济下降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根据前面的分析,世界经济在短期内难有起色,这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会产生相当大的不利影响。其中,美国和日本的经济低迷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尤为明显。2000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为521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9%,如果加上由香港转出口美国的部分,估计占中国出口总额的近30%,约相当于上年中国对东盟、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出口的总和。2000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

长率为24.2%,这与1999年第四季度和2000年上半年美国经济的高增长有很大的相关性。2000年8月中国对美国出口额当月达到51.93亿美元的高点,随着美国经济减速,2000年9月以后,中国对美国出口额逐月下降,到2001年2月份,已降到36.53亿美元。可见,中国对美国出口与美国经济呈明显的正相关。美国经济的持续下滑必降对中国的出口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日本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4743亿美元,而中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8%左右,中国对日本出口达41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5%。日本经济下降也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尽管从过去的情况看,中国对日本出口增长率与日本经济增长率的相关程度很低,但如果考虑到汇率变化因素,相关程度会有较大提高。日本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有可能会诱导日元贬值,因此中国的对日出口可能面临着日本经济下滑和日元贬值的双重压力,从而可能导致中国对日本出口的明显下降。

2.世界经济下降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中国具有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经济增长率持续居世界前列,不仅在投资安全方面有保证,而且在中国稳定的经济增长中也能获得可靠的收益。另外,中国加入了WTO,国内市场会进一步开放,对外商投资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条件。从这些因素出发来分析,世界经济不景气的状况在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相反,这反而会使中国因其各方面的条件明显优于其他国家而进一步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9·11”事件以后,投资者更加关注投资的安全性,中国显然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国际资本可能会因此而加快向中国流动:

(二)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仅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而且中国经济也会对世界经济发挥积极作用。在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那场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就已经显示出对世界经济的隐定作用。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亚洲许多国家的经济遭受重创,经济发展的成果几乎在一夜间丧失了大半,经济恐慌笼罩在大家的心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如果中国经济挺不住,人民币随着其他国家的货币一同贬值,那么,金融危机的后果就会大大加深,势必对亚洲经济,以至对世界经济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正是由于中国经济的良好态势,始终支撑着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为亚洲经济的尽快复苏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几年,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给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了活力。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的年均经

济增长率达到了10%,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增加了大量价廉物美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供给,使许多国家的人民享受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实惠。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扩大了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从而使出口这些产品的国家能够从中国经济增长中受益。下面这个例子是很有说服力的。日本的出口,在2001年上半年大幅下降,如半导体及其半导体制造设备、IT产品等产品的出口降幅均在50%以上,尤其对美国、亚洲的出口都出现了急剧的下降。但在2001年的1—6月份,日本惟独对中国的出口出现了高速增长,增幅达到16%,除了IT关联产品之外,连普通机床、运输机械、建筑机构等产品也出现了20%-30%的高增长。这由此激活了许多的日本企业,给日本增加了不少的就业机会,从而使日本享受到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另外,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世界投资提供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场所,发达国家(地区)可以通过向中国投资而获利,世界经济也可以因此而受益。中国加入了WTO,会进一步开放市场,中国经济将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更大的、更积极的影响。
三、中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长远影响

中国经济“软着陆”之后,也遇到了许多新的困难。由于受多年结构性问题的困扰,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通货紧缩,经济不断下滑。为了扭转这种局面,1998年中国政府果断地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从扩大内需入手来实现中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为此,采取了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公共投资,刺激居民消费,防止了经济增长的进一步下滑,效果十分明显。

2000年中国经济出现了重要转机,当年经济增长率回升到8%。2001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经济增长率达到7.9%。其中,净出口的贡献率是-0.9个百分点,而国内投资和消费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1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这不仅说明中国实施的扩大内需战略是正确的,而且也表明,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经济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可以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获得独立的发展。

通过扩大内需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是一项战略性选择,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却是一个权宜之计。自1998年以来至今,扩大内需主要是通过扩张政府投资来实现的,尽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这种扩张性政策不能持久,它是一项短期政策。之所以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之初,选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其意义和目的在于利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创

造的有利条件,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步伐,最终形成内需的自主扩增,实现民间的消费、投资与经济水平的良性循环,以此来达成一种机制:主要依靠内需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机制。在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主要依靠内需的经济增长机制显得尤为必要。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内需自主扩增的潜力极大,这大大增加了实现这一机制的可能性。

从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主要依靠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的机制正在形成。一是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按照“‘十五’计划纲要”的要求,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短期需求的同时,也兼顾了结构的调整。1998年以来,累计发行了4000多亿元的长期国债,用于能源、交通、电网、水利、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填补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欠账,改善了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二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和住房改革政策逐步到位,降低了人们的预防性储蓄倾向,为消费的自主增长创造了条件。三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加大了对低收入者转移支付的力度,这无疑有利于缩小社会分配差距和提高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四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如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降低农民负担;增加对农林、水利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革粮食、棉花购销体制,保护农民利益等,这些措施为开发广阔的农村市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五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民间投资,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六是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经营状况的好转,不仅可以直接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且能够拓展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国民经济增长。七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会对主要依靠内需来实现经济增长机制的形成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西部大开发,并不仅仅是通过增加政府投资来实现短期的较高经济增长率,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政府的各种扶持措施和倾斜政策来改善西部经济发展的环境,推进西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从而实现全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据测算,2000年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20%,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大约40%;西部人口为2.8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2.8%,而社会商品零售额仅占全国的13%。可见,通过西部大开发来扩大内需存在着很大空间。

总之,随着内需的自主扩大,以及主要依靠内需实现增长机制的形成,不论世界风云如何变

幻,中国经济都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四、中国经济前景非常看好

尽管世界经济下滑会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主要依靠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的机制在中国正在形成,而且,中国的经济增长还具有以下有利条件,因此,中国经济具有十分光明的前景。

1.中国政治和社会稳定,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以及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和推动依法治国,是中国能够长期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由此增强了人们的信心,进一步巩固了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这是中国实现长期稳定增长必不可少的条件。

2.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大国的特点决定了其扩大内需的空间很大,从而可以避免世界经济下滑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人口众多,消费需求自然很大。近年来,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其中之一。据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截至1999年6月末,城镇20%的最高收入户,拥有全部收入的48.5%,而20%的最低收入户,只拥有全部收入的7.1%;城镇20%金融资产最多的家庭,所拥有的金融资产占全部城镇居民金融资产量的55.4%,而20%金融资产最少家庭,仅拥有全部金融资产的1.5%。在农村,至1998年末,20%高收入农户拥有的银行存款,占全部样本户总存款额的55%。而14.6%年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农户,拥有的存款尚不足存款总额的3%。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使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低收入者无力消费,严重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因此,只要采取有效措施,适当缩小收入差距,尤其是增加占人口80%的农民的收入,就可以促进消费需求的大幅度增长。目前,中国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缩小收入差距,增加农民收入,这必将会刺激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从投资需求来看,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新兴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的改造、包括金融在内的服务业的加强、各项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房地产业的开发等,诸如此类,其中蕴含着无限商机,扩大投资的空间很大。可以说,只要政策措施得当,中国的投资需求将会不断扩增。不言而喻,这将有力地推动经济增长。

3.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日益成熟。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中国目前基本形成了财政、金融为主要内容的相互

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财政正在由计划经济下的生产建设性财政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转变,以分税制为特征的新财税体制初步形成。金融与财政的关系进一步规范,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体制正在形成。政府通过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政策、货币信贷政策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有效地治理了曾经出现过的通货膨胀,对近年来出现的通货紧缩的治理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稳定经济、促进发展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经验。

4.外资流入不断扩大。世界经济下滑,对中国来说,并没有造成外资流入的减少,相反,2001年上半年中国利用外资同比增长达到了21.7%的世界最高增长率。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至2001年6月底,来自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已在中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37万家,合同外资金额达到7101亿美元,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超过3693亿美元。全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有近100家在中国设立了企业。“9·11”事件后,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地时更加关注投资的安全性,中国显然符合这一衡量标准。可以预计,中国的外资流入还会进一步扩大。

5.世界制造业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根据预测,未来10年之内,世界制造业中心将转移到中国,实现在海外开发研究,在中国进行制造的战略转移。如微波炉,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广东顺德格兰仕公司生产的微波炉产量已经是日本松下公司的8倍。

6.加入WTO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机遇。加入WTO可以使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给中国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有利于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加入WTO,可以使中国按照WTO规则的要求深化经济改革,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而为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更加有利的制度条件。尽管加入WTO初期,中国的农业、服务业等方面可能会受到较大冲击,但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避免或者减小外部冲击。从长远来看,加入WTO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

对中国经济成长有利的条件,还可以例举不少,在这里我们就不再展开了。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世界经济的低迷徘徊在短期内难以摆脱,也许需要3—5年的时间,在这个期间内,中国经济依靠强劲的内需,完全可以实现。稳定持续的增长,在世界经济图景中“一枝独秀”。




6.国际投资自由化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贸易、金融自由化,国际投资也将走向自由化。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将长期存在和世界资

源要素分布的天然不均衡,以及交通、通讯等科技条件的进步,对外直接投资(fdi)在21 世纪仍将在国际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20世纪90年代中,fdi初露锋芒, 年增长速度与国际贸易相当,甚至超过后者。在全球化、区域化过程中,世界各国相互渗透、影响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互相投资,其中区域内投资尤为明显。进入21世纪后,这一趋势将会加强。fdi将在全球内大力发展:与此相适应,国际投资自由化也将会逐渐深入,有望形成全球性投资市场。随着国际金融、贸易制度的健全,国际投资自由化可以使世界资源充分、合理的利用,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优化生产。

7.跨国公司将主导全球经济

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及国际贸易、金融、投资自由化的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甚至会高于国家的力量。21世纪跨国公司将最终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和主导力量。现在世界上有4 万多家跨国公司和28万家分、子公司,控制着全球半数以上的生产、贸易、投资及技术。世界最大的跨国公司产值与中等国家的gnp相当, 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1994年产值为1300多亿美元,同年马来西亚的gnp仅603亿美元,南非的gnp也仅1200多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最近20 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迅速发展,21世纪中,跨国公司无疑会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点,特大型跨国公司将继续存在、发展并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

8.全球市场经济化趋势

在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中,客观要求各国具有相近的经济运行环境,而市场经济制度是当今社会最有利于世界经济各项活动进行的制度。从1990年左右的东欧、苏联巨变之后,原来的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进入21世纪,这些国家的经济转轨将会完成,市场经济将会真正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法规。

9.技术、人才交流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贸易以高于整个国际贸易的速度快速发展,世界人才的流动也高于以往任何时期。进入21世纪后,这一趋势会继续加强。由于科技更新换代的加速,各国具有不可能在全部科技领域领先,只能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其他领域则从别国引进为主。同样,世界上的人才也将扩大交流合作,以便更新观念、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10.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将主宰世界经济

美国政府及研究机构把能够直接对最具驱动经济发展潜力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发挥支撑作用的产业部门称为信息产业, 它主要包含四个行业,即:硬件业、软件和服务业、通讯设备业、和通讯服务业。美国90年代出现的新经济现象与其信息

产业的建立、发展不无关系。21世纪,信息产业有望扩展到全球范围,知识经济将真正取代工业经济时代。

11.网络经济、电子商务将成为经济的主要形式

随着gii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网的建立,虚拟工厂、 车间会陆续出现和扩展,网络经济将成为主要的经济模式。商业活动也将彻底发生变革,电子商务真正代替传统的商业形式。

12.21世纪将真正形成全球性产业布局的空间格局

在新的产业环境中,不仅区位要素发生变化,而且以最小成本、最大限度利润为目标的传统区位理论和规模化的产业布局模式也将被新的区位理论和复杂的产业布局类型取代。在新国际劳动分工的影响下,世界生产力布局将从世界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各国的资源要素,全球产业布局将出现崭新的格局。世界经济的空间分布将向合理方向发展,区域差距会有所缩小,但是不同的区域专业分工不同,在世界生产力体系中的重要性仍有等级之分。21世纪世界经济将向区域专业化分工方向发展,从而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

二、21世纪世界经济的前景预测

1.世界经济将保持一定速度增长,中间虽有波动周期,但周期变短,且各阶段不明显


回复2楼2006-10-30 10:12
本吧精品
【贴吧图报】2014摄影大展花絮
【顺城路】的美丽夜景
【原创】 在岁月沧桑后——阎良庄记行
永安路与上西关街十字路口发生车祸!
本吧精品
让做秀来得更猛烈些吧!
小故事,大含义
关于春雷计划的发放仪式说几句废话
【直播贴】“春蕾计划”峰岩广场点大型慈善义卖活动!


颠覆宇宙
仰韶文化1

进入21世纪后,在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由于各生产、科技领域的周期缩短且不同步,致使经济周期变短的情况下阶段性也将模糊。在经济发展曲线上将展现为平稳上升的态势,中间起伏不大。

2.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全球有望出现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现象,全球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全面到来,21世纪全球可能展现出美国的新经济画面,即:经济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人类社会向理想社会迈出重要一步。科技将真正成为真正意义的“第一生产力”,科技的研发、生产将以即时的速度应用、实施甚至同步进行。全球经济将被信息产业、环境清洁产业、生物产业等高科技产业主导,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产业化。

3.世界经济分布不平衡继续存在,但原不发达地区经济将快速增长

由于世界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等要素的分布不平衡,世界经

济将长期保持不平衡,但在国际分工协作加强的影响下,原世界经济的核心——边缘体系中处于破碎地带的区域有可能形成新的核心区,东亚地区就是典型例子,其他边缘区也将会在新国际劳动分工中大大获利,但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仍待时间与机遇。

4.亚太、北美、欧盟三大经济中心并存,并共同协调世界经济的各项活动,起到缓冲世界经济波动的作用

21世纪随不能象东亚危机以前一些学者预测的那样是亚太世纪,但是那时亚太地区将至少真正成为世界经济三大中心中的一极,共同影响、协调世界经济的发展。三大中心会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优势领域,从而形成区域专业化分工,这样一来也使它们之间具有不同的经济波动周期,使整个世界经济周期被缓冲,各中心彼此之间相互平衡,20世纪90年代末东亚金融危机与美国新经济现象并存的景象就昭示了这一趋势。这三大板块中心至少将在21世纪上半叶真正确立,并会在长期内以博弈的关系存在,它们将与各个国际经济组织,如:wto、世界银行、 货币基金组织等,共同制定世界经济的各项活动的规章、制度。亚太、北美、欧盟这三大地区中心组织将逐步向超国家方向发展,最终成为全球一体化的缔造者。

三、21世纪的中国经济走向

在上述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前景下,中国经济的走向必然受其影响。综合各方面的考虑,中国经济大致可以有以下十大走向:

1.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向外向型发展,并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相一致,中国经济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完全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与其他各国进行各方面的交流。如今中国已经是世界银行、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并且有望在近期加入wto。 中国经济的全面开放要持续到下世纪中叶,那时候在资本、商品、技术、人才、资源等要素的交流方面,中国将与世界各国实现初步自由化。

2.中国的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善,最终与世界接轨

与上述走向相一致,中国要想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首先必须在经济体制上世界经济的主流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同其他国家进行合作与交流。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阶段相适应,在商品经济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是最完善的制度,这已被经验证明。在今后长时期内将很难有其他更高级的经济运行机制能取代市场经济的作用,来配置世界资源。我国自从1992年开始明确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以来,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同时在党的十五次代表大会上又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完善要到下世纪中叶。因此在21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建立、完善市场经济是

中国经济的一个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3.中国金融市场将完全开放,并融入世界金融体系中去

虽然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相对封闭而使中国免遭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之苦,但是从长远角度看,完全封闭的金融市场不仅不能自保其身而且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在与外界联系中,任何一环节不能打通,则整个局面都可能难以活跃起来。金融市场对贸易、投资、技术人才的交流、资源的有效配置等都有影响作用。在中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不开放金融市场是难以走活整盘棋的。


回复3楼2006-10-30 10:12

颠覆宇宙
仰韶文化1

4.中国经济将在大中华经济圈和亚太地区经济中起主导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中,中国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发挥更大优势必须也要走区域化的道路。随着中国经济的壮大和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大中华经济圈将以中国为中心确立起来。届时不仅与中国地域上接近的华人地区会加入此组织,而且随着该组织的壮大,还将打破地域限制,整个世界华人将组成一个超地域的大中华经济圈或叫泛中华经济圈。同时,随着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这一地区将建立一个较为密切的正式组织,中国将成为该组织的主要成员,中国经济也将成为这一地区的主导力量。

5.中国将产生一批大型跨国公司并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

与世界公司发展潮流一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将孕育出一批大型跨国公司,它们将代表了中国经济的实力、水平,并且代表中国在世界经济各项活动中发挥作用。在外贸、技术研发、fdi、 生产等领域起核心作用。在21世纪,世界500强大公司中, 中资公司所占比例将与中国的经济实力相一致。

6.中国除继续吸引外资外,同时将大规模向海外投资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经济实力、水平将不断提高,依英国邓宁教授的fdi发展阶段理论,当gnd/人达到一定水平后,该国将开始向外投资。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海外fdi开始迅速增长,到1997 年在海外的fdi至少已达60亿美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体系中,各国相互渗透,为了占有市场、资源、技术以及维护企业、国家的全球战略,国家、企业都将重视fdi。 中国的大型跨国公司将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并成为中国fdi的具体实施者。因此,21世纪中国的跨国经营活动将空前活跃。

7.中国经济将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

21世纪中国第三产业将升至首位,第二产业退居次位,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将大大降低。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第二产业内部也将发生大规模分化,中国经济结构将向世界水平发展,产业内部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比重将迅速提

升。这一变化趋势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是伴随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

8.中国的企业组织形态将发生变化,产生一种适于中国国情的企业制度

中国经济要持续发展,其基层单位——企业必须要组织好,要有创新机制建立。同时,中国企业多种所有制的现实,企业组织形态也将不同。企业的生产方式也会不同,可能出现两极化的现象,即向大型化与小型化方向发展,相应产生规模化生产和弹性生产两种生产方式并存的局面。

9.中国经济的空间布局发生变化,重心将向中西部转移

21世纪中国经济的区域差异仍将继续存在,东部沿海地区在长期内仍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区,但在中国的中西部将崛起若干经济中心,从而带动整个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如:重庆,西安——兰州,以及乌鲁木齐等将独立发展为都市经济区或经济带。

10.中国经济在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中扮演多重角色

在21世纪,世界生产力布局将从全球角度出发。随着投资自由化的发展,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基础较好,生产力水平较高,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将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中西部地区资源、劳动力丰富,将向资源、资本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这样,在新国际劳动分工的过程中,中国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将扮演不同的角色。

四、结语

通过分析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前景及对中国经济走向的影响,可以看出中国要想在新的世纪中保持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顺应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中的各项活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以便尽早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