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九章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德育概念

一、德育概念: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二、“德育”一词的由来

西方社会:19世纪后半叶;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育这个新名词传入我国。

在1988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正式确定统一使用“德育”这个术语。

三、我国德育的内容:

四、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

(一)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主要是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

(二)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三)道德教育

层次划分:公德教育目标、私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和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道德知识和传统美德教育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内容。)四)心理健康教育(四)、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五、小学德育内容的特点:

1.阶级性和历史性

2.共同性和继承性

3.稳定性和可变性

六、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我国德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4.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第二节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德育目标的概念: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德育目标的分类: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

德育目标内容分层:道德教育目标、思想教育目标、政治教育目标、法制教育目标、心理教育目标。

(二)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

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

二、德育目标主要依据(内容构成结构):

1,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3,德育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

(一)新时期德育目标的规定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

在1988《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把全面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

1、强调基础性

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

4、具有全面性

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

(三)】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1、思想政治方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

尊自强的品质。

第三节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我国德育教育的核心地位)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德育培养起青少年的这种态度,并逐步演化为自身的一种深厚的情感。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了解: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也有共性:建设祖国,发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抗击侵略,保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①帮助儿童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②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民族和国家两者的内涵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逐步树立起民族和国家意识。

③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我国各民族和社会发展现状,引导儿童自觉地将自己乃至本民族的利益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为民族与国家强盛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④教育儿童在热爱本民族与国家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其他民族与其他国家的利益,逐步树立起尊重、友爱、合作的精神

⑤重视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2、理想教育

理想问题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社会理想、事业理想、人格理想、生活理想等等。是否具有健康、正确的理想是儿童能否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关键。

小学理想教育的内容:

①教育者应充分理解、尊重并正确对待儿童理想的现实性与丰富性。

②帮助儿童认识到理想对于人深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提高他们分辨正确理想和错误打算的能力;帮助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起为民族和国家利益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③教育者应结合传统与现实,培养儿童学习革命光荣传统,并将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3、集体主义教育

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道德的基本问题。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集体主义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前提,同时充分尊重个人正当合法的利益。

小学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

①教育儿童关心集、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一员。

②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规范言行。

③初步了解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起尊重他人与服从集体的意识。

4、劳动教育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

①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懂得劳动的意义,尊重和热爱劳动。

②帮助儿童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③注意培养儿童爱护公共财物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④安排劳动时间,应充分考虑儿童的身体与心理特点和规律。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人道主义是人类共有的基本美德,是一种重要公德,主张尊重人、信赖人,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平等与互助。

小学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

①引导儿童学会善意对人,热情待人,乐于助人。

②培养儿童的文明行为,如讲规矩、有礼貌、爱整洁、尊敬师长、举止文雅等。

③养成良好的品质,如诚实、热情、谦虚、朴素、勇敢、果断、沉着、耐心、埋头苦干等。

第二章德育过程

第一节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概念: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其区别表现为: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其联系表现为:德育过程是小事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这些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方面。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德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德育主体。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

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学校德育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的范围和层次。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于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三、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过程中的最基本是在外在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第二节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的规律

①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③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规律。

④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

1.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

2.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3.是组织实践活动多方面施加影响的过程

4.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一)知、情、意、行是构成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

“知”即道德认识。

“情”即道德情感。

“意”即道德意志。

“行”即道德行为。

(二)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

1、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

2、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

4、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

(三)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

1、德育要注重全面性

2、德育要注重多开端性

3、德育要有针对性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

(一)学生的品德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

总之,外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在个体积极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品德发展也必然是个体积极参与活动的结果。

(二)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

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

2、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

3、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地创造活动:一个人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的是被动应答,第二个是自觉适应,第三个是自主创造。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考虑到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其次,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

最后,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四、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形成为什么教育长期性的态度呢?首先,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其次,一个人的品德发展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完善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境界。再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道德也会发生变化。最后,道德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

反复性是指个体品德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为何会出现反复曲折呢?首先,个体品德结构是一种动力定型。其次,在个体品德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如果是积极的,当然会对品德的发展与形成起着促进作用。再次,学生意志的薄弱性也是导致反复性出现的重要原因。

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的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

2、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第三章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德育原则

一、疏导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德育要善于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

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要遵循以下三个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

二、长善救失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使学生道德成长。

要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第二: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第三: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苏联马卡联柯)

是指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又要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从而使学生易于接受和内化道德要求。

要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要尊重学生

第二、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四、因材施教原则(孔子)

是指德育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人特点和道德状况灵活的提出各项教育要求,选用恰当的内容和要求。

应该做到:

第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

第二、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的加以教育

第三、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施教

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苏联马卡联柯)

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的统一起来。

做到以下两方面:

第一、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

第二、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六、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以发挥整体影响的作用。

要注意以下三方面要求:

第一、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是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

第二、对每一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

第三、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的达到最佳状态。

七、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要引导学生把课堂道德理论学习与课外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

认识与养成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要求:1.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道德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第二节德育途径

概念: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一、各科教学

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包括品德课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

各学科教师要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要根据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

学校和班级中的各种教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形式主要有:

主题班会

报告会

劳动

节假日活动

另外,还有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旅游社会服务活动等。

三、少先队教育

少先队教育是通过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的。

四、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

实施德育,学习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学习应起主导作用。

五、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

教师通过:谈心,咨询,讲座,热线电话,

六: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共青团是青少年学生自己的集体组织。培养主人翁意识以及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

第三节德育方法

概念:德育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德育目标而展开的有秩序和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包含教育者的施教方式和受教者的受教方式。

一、说服法

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道德观点的方法。

分两类:一是语言文字说服;二是事实说服。

运用时要注意:

1、说理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2、说理要注重差异和时期

3、说理要具有趣味性

4、教师要以诚待人

二、陶冶法

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的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心灵得到完善的一种方法。

包含了三方面:

1、人格感化

2、环境熏陶

3、艺术侵染

运用时注意几点: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和引导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三、榜样法

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去影响学生的方法。

包括三方面:1、典范

2、示范

3、典型

榜样的选择要坚持以下原则:

1、可接受性原则

2、真实性原则

3、时代性原则

4、德智并重原则

四、锻炼法

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形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

包括四个方面:

1、行为训练

2、娱乐或休闲活动

3、社会实践

4、委托任务

运用时要注意: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

3、坚持严格要求

4、注意检查和坚持

五、奖惩法

是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品德与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

(一)表扬与批评: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二)奖励与处分(奖励一般包含颁发奖状,发送奖品和授以称号

注意以下几个要求:一是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二是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三是注重宣传与教育。

德育模式

概念: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这个定义包含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道德模式。

认知模式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柯尔伯格。

观点:1.反对相对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主张建立普遍的道德价值。道德判断的重要假设①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道德判断有内容与形式之别。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错”的回答;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后者反映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②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他设计了“两难故事法”用以测定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阶段,并 2.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学说,即: 前习俗道德水平(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2——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换);习俗道德水平(阶段3——相互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阶段4——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后习俗道德水平(阶段5——至上的权力、社会契约或功利,阶段6——普遍性伦理原则)。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体谅模式)

时间和代表人物: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

体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理论假设。(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3)鼓励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4)教育即学会关心。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的最佳办法,就是教师自己去学会关心。

社会学习模式

代表人物: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吸取了认知发展论的某些观点,与行为主义的合理内核相结合,创立了新的认知——行为主义学说。

理论假设。该理论认为,学习并非刺激——反应(S—R)的结果,而是相当复杂的过程,“S—R说”既不能说明新行为的产生,也无法解释人的完整行为和复杂行为系统的完整模式,更不能说明学习后要延续时间行为才会出现等问题。为此,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了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认为人类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模仿,再经认知过程进而形成人的复杂行为;注重强化的学习意义,利用外部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内在强化的交互作用,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强调建立起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道德品质和健全的情感等促进自我期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人生心态。

2018年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目标及具体措施

2018年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目标及具体措施 一、指导思想 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落实《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树立全员育人、全时空育人意识,不断提高德育队伍素质。拓展工作思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突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培养举止文明、品德优良、心理健康、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同时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把德育教育内容拓展为安全育人、知识育人、环境育人。 二、主要工作及目标 1、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通过德育研究小组的建设,进一步推动我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分阶段,有计划地将德育研究小组的学习对校内中队辅导员进行培训,更新德育理念,提高理论与业务素养。以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水平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我校德育工作上新台阶。

2、加强学校队室、心理咨询室等阵地建设,丰富校园文化载体。有效利用展廊、展板等阵地建设,丰富校园育人资源,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打造校园文化特色,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3、搞好养成教育示范生评比工作,着重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纪律卫生教育为突破口,抓好常规管理,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加强安全纪律教育,实现校内外学校组织教育活动无安全事故发生的目标。 4、把“大手牵小手、共创新风尚”活动落到实处。 5、坚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少先队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礼貌和队风队伍教育,做好“六、一”儿童节表彰工作。 6、加强心理健康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7、加强法制教育,继续开展自理、自护、普法系列教育活动。 8、办好家长学校,探索家教联合教育途径。 三、具体措施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们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各个相邻学段,既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逐渐过渡的。因此,所谓中小学德育衔接,主要是指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的德育工作,从目标、内容、方法上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使之既要体现中小学德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又要体现连续性和发展性,充分发挥我校“九年一贯制”教育的优势,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当前我校中小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建校以来,我校初中和小学的学生就一直在同一个校园里学习、生活。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中小学在德育衔接方面也作出过一些大胆尝试,如组织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共同参加野外拓展训练(春秋游),共同参观番禺区戒毒所,共同听文明礼仪讲座,联合举办拔河比赛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德育工作在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这也严重困扰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持续开展,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功效。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六年级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到外校就读初中,一部分留在我校就读初中。对于留下来的学生,初中部的老师通常把他们跟外面进来的初一新生混在一起,统一进行考试,并以此作为依据对学生重新分班。这样我校升入初一的学生就打破了过去的“班级”界限,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班级”,一切又从头开始。于是,“心理适应期”被人为形成。 2.初一年级的老师虽然通过与六年级老师进行座谈、对六年级学生进行家访等途径了解学生的情况,但毕竟所获有限,造成对学生的品行,个性,特长,家庭背景情况的掌握磨合期太长,一般需要一个学期才能基本掌握。从而造成了很多可以避免的事情发生。 3.中小学德育处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时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商,常常“各走各的道,各唱各的调”。表面看来大家都扎扎实实、热热闹闹,实际上固步自封、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郭校长提出,我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但在具体内容和操作上,中小学也是各行其是,缺少良好习惯培养的序列规划。这对“分阶段推进,螺旋式上升”的实施策略和整体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由于我校对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注意不够,往往是因时因势因地因人而异,缺乏一贯性和一致性,造成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出现许多不适现象,诸如学习困难,与他人和集体交往不适应,对学校和老师的不适应,对初中教育教学方式的

德育工作总目标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德育工作总目标 为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努力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总体 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实施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坚持解放思想,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以“行为养成教育”为核心,切实加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切实增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助学校抓好对学生的教育,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工作目标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2、抓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3、开展家校教育联系活动,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形成德育合力。 4、结合校园文化运动会、艺术节、经典诵读,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 5、继续开展好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6、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力度,出台班主任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开展班主任工作考核。 7、加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力度。 8、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力度,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二、目标要求 (一)、强化师德建设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结合校本培训内容,加强教职工政治学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乌兰察布市市中小学教师“十不准”》等相关规定,加强师德规范教育,坚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及其它有违师德事件的发生,在学生、家长、社会面前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2、开展关爱教职工活动,全力改善校点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引领教师树立高尚的精神追求。关心、关爱生病住院教职工,把温暖送到教职工心中。 (二)、抓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1、以班级为单位,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行为展示风貌、习惯成就未来”系列教育活动,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贯穿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活动、经典诵读比赛、绘画、健美操比赛等,创设德育氛围,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活动。 3、继续通过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生命教育。 4、充分利用好晨会、班会等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5、加强学科渗透,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结合课程改革,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在引导学生学好各门功课的同时,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和熏陶。 (三)、切实抓好常规管理 1、根据学校实际,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符合我校实际的、利于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 一、我国小学德育目标 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小学德育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小学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它不仅决定了小学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小学德育的整个过程。 二、小学德育的内容 (一)什么是小学德育内容 小学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小学德育目标所选择的、用以形成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二)小学德育内容的特征 1、阶级性和历史性 2、共同性和继承性 3、稳定性和可变性 (三)确定依据 我国小学德育内容是根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小学德育目标与任务确定的。 (四)小学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德育培养起青少年的这种态度,并逐步演化为自身的一种深厚的情感。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了解: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也有共性:

建设祖国,发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抗击侵略,保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①帮助儿童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②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民族和国家两者的内涵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逐步树立起民族和国家意识。③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我国各民族和社会发展现状,引导儿童自觉地将自己乃至本民族的利益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为民族与国家强盛而努力奋斗的精神。④教育儿童在热爱本民族与国家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其他民族与其他国家的利益,逐步树立起尊重、友爱、合作的精神。⑤重视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2、理想教育 理想问题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社会理想、事业理想、人格理想、生活理想等等。是否具有健康、正确的理想是儿童能否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关键。 小学理想教育的内容: ①教育者应充分理解、尊重并正确对待儿童理想的现实性与丰富性。②帮助儿童认识到理想对于人深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提高他们分辨正确理想和错误打算的能力;帮助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起为民族和国家利益而奋斗的远大理想。③教育者应结合传统与现实,培养儿童学习革命光荣传统,并将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3、集体主义教育 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道德的基本问题。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成员之间

论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内容

论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 标和基本内容 【摘要】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小学德育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那些陈旧的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德育的现代变革势在必行。德育目标就是讨论德育所要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德育目标,是中小学德育的首要问题,它制约着整个中小学德育活动及其进程。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是中小学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目标;内容 新形势下德育工作总体目标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武汉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努力实施德育教育,继续在突出重点,抓出实效,创出特色上做文章。结合学校德育工作要点,加强政工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重点。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就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重视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机制。 一、师德建设 1、按照德建设工作重点和学校总体工作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强化师德、师风为重点,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上级要求制定了教师工作纪律。把各种制度落实到教师的师德评价上。并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严禁有违师德现象的发生,使每位教师都具有品质高尚,爱岗敬业,尊敬学生、教育艺术精湛的高尚的师德修养。

2、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辅导员工作方案,每月定期汇报交流的例会制度内容要有创新。对辅导员日常工作的考评要更具体有效,真正起到表彰先进、激励大家的作用。每个辅导员平时必须认真学习班级管理理论,积极探索创建优秀班级集体的有效途径,具体内容为:(1)学习德育文件。学习心理教育理论。(2)利用网络如《立德网》、《教育在线》等网站收集辅导员管理方面的各种理论与经验。阅读相关的杂志增强理论学习。 二、常规工作 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检查和管理和考核,做好常规工作,常抓不懈,认真落实。从小事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1.党员联点工作仍以培养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目的,进一步巩固、完善党员联点工作细则。从细微之处入手,强化管理,给全体同学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要充分利用校内外活动等途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网络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基础道德教育与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做到重点清,要求明,措施实,由知到行,环环扣紧。 3.要进一步强化班、团、党的作用,按学校计划围绕教育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 4.要继续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重要环节,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学生成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5.为继续强化班级管理。全体中层领导和有关教师辅助联系一个班级,平时要主动深入班级,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力争使每个班级都能成为行为规范团队.把握学生思想脉膊,并把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防止学生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 6.继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 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来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容体系已经不完全适应于目前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容体系和新形势下学生教育工作的需要。这就促使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现实性和有效性,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新形势下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学校德育工作目标[001]

乐陵一中德育工作目标 遵照《中小学生德育实施纲要》,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我校“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根据高中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特拟定我校高中各年级《德育工作实施要点》,提供给高中部班主任老师作为参考。 一、高中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目标: 1、政治思想目标 热爱祖国,遵守法律,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内外重大社会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初步懂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荣誉感,逐步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 2、道德行为目标 能够遵守社会公德,懂得健康、文明的生活和交往礼仪。具有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爱护劳动成果和公共财物的品德。热爱集体,主动关心他人,形成良好的师生、同学关系。珍惜同学之间友谊,男女同学能够互相尊重、大方得体地交往。 3、个性心理品质目标 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主、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建立起独立思考、勤奋踏实、乐于创新的个性心理品质;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和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高中教育阶段德育工作主要内容:

普通高中德育主要内容是:开展爱国主义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理想成才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国防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价值观教育;进行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加强基本国情和时事政策教育;进行社会实践教育、成人教育、审美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 结合历史知识及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加强时事教育和国情教育,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2、理想教育 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明确自己的理想定位。结合升学、志愿选择,正确认识对待个人前途与社会需要的关系,鼓励学生在贡献社会、建设祖国的事业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3、集体主义教育 结合班级常规建设和学校常规管理的各项要求,引导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积极维护集体利益。明白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 4、遵纪守法教育 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培养学生具有法制观念,既要懂法、守法又要学会运用法律法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道德教育 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注重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充分认识道德品质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自觉遵守道德基本要求。巩固以往形成的良好道德规范。 6、劳动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理念

学校德育工作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主体性投入要素,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它的兴起,正改变着社会形态、社会理念等方方面面,体现在谁拥有更高素质的人才,就意味着谁掌握了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意味着谁就能在21世纪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对学校教育及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近几年来,学校德育工作总体成绩是可喜的,学生的思想道德正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1)德育体制简单化。一是以管代导。导致很多学生在校服从管理,遵守制度,出了校门便“解脱”了,可以为所欲为了;二是主客体颠倒。简单地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进行说教,使学生对其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接受或接受不多;三是目前的德育工作还基本上以学校包办为主,家庭和社会没有和学校形成有机的德育工作体系,尤其是社会环境没有充分净化,所以往往造成“在校教育三年,出校变坏三天”的现象屡屡发生。(2)德育内容过于传统和陈旧。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是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一是在确定德育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不能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而提出适度的要求,缺乏可接受性,尤其是缺少一些高品位且又使人信服的权威读本;二是不能把握德育内容的基础性,不注重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注重引导学生增强守法和用法意识,自学遵守社会伦理规范;三是不能坚持德育内容的一贯性,学校德育工作常常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3)德育方法和途径单一和生硬。德育实施者只局限于用一种单一的道德规范体系和价值观去要求受教育者,把对某些现成的道德规范的掌握等同于德育的全部。以“注入式”为主的教育方法和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只能是迫使学生做什么,不做什么,从而使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受到挫伤甚至消失。(二)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型人才不仅要继承传统德育内容,还要结合时代特征拓宽德育空间,深化德育内容 在现有条件下,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可以突出以下主要内容: (1)开展系列教育,推进终身全面素质教育。针对目前中学基本实行封闭管理的实际,可以进行“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学习自治,人格自尊,精神自强”的“五自”教育,确保教学生活学习秩序正常进行;在我校

学校德育工作规划

春风化雨真爱至微 以大教育家孔子的谥号——“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命名的榆中县文成小学,是榆中教育的发祥地,学校文化底蕴深厚,其前身“金县小学堂”始建于1905年,距今已有111年的历史。学校总占地面积为15079平方米,其中校舍建筑面积9156平方米,现有教学班45个,在校学生2430名,教职工119名。教师队伍中,有“省园丁”2名;“省级骨干教师”3名、“省级教学能手”4名;“金城名师”2名;市级“骨干教师”12名、“教学能手”3名、“教学新秀”8名;县级“骨干教师”20名,“教学新秀”36名。 近年来,学校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形成了“科学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新格局,以“创文明校园,建名牌学校”为目标,始终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在创建“文明校园”方面做了如下工作: 一、加强精神文明工作组织领导建设,形成德育教育网络。 (一)学校成立了“文明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岳小芳全面负责创建工作,党支部主抓落实工作,工会、办公室、总务处、政教处、教导处各负其责,积极配合,认真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二)在对学生教育活动中,学校形成了德育教育网络。一是领导包年级,科任教师帮教后进生,班主任定期家访,形成全员教育模式;二是定期分层召开家长会,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三是争取社会各界对学生教育及学校工作的关怀和支持,使“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形成良好互动关系,充分发挥好教育的活力。德育教育网的建立,形成了学生思想教育的全方位管理机制,拓宽了教育空间。 二、扎实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1.通过每周一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板报、校园网以及课外活动基地等德育系列途径,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班队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期初,德育处、大队部下发班队活动记录表,要求各班利用每周一节的班队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形成德育教育常规机

小学各学段德育目标及内容(精选)

小学不同年级德育工作目标 一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目标: 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二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主要内容: 1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教育; 2开展热爱科学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教育; 3开展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友爱诚实守信教育; 4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5开展“关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护环境教育; 6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及法制安全教育; 7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主要方法: 1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 2通过节庆活动,组织开展感受家乡变化欣赏自然风光等活动,增强小学生爱国情感; 3开展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迹教育等活动,激励小学生树立远大人生志向; 4开展学习身边的榜样遵守课堂纪律等活动,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 5通过传唱新儿歌新童谣做游戏等文体活动,提高小学生基本素质。 四分年段德育工作实施: 由于小学生处于德育工作的基础时期,而低中高年段的学生又各具特点,因而制订了不同的德育实施。 低年级段德育总目标: 懂礼貌,尊敬老师孝敬父母长辈,团结同学;喜欢班集体,愿意为集体服务;热爱校园环境,讲究卫生,爱护公物;遵守学校纪律,听从老师的教导;勤奋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年级德育工作实施 (一)一年级学生特点: 学生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又不习惯;对学习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习惯缺乏规范性。特别信任老师。思维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等特点。 (二)实施: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实施内容: 一学期 教导处少先队工作: 1稳定一年级学生入学情绪,从各方面帮助家长及学生了解学校的各个方面的要求与规定; 2适时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劳动教育; 3进行上课课间休息等行为习惯的培养; 4组建家长委员会,加强学校老师家长的沟通; 5落实常规检查工作,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工作: 1通过观察谈话家访查看学籍卡等方式全面了解新生情况; 2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进行热爱学校,爱护校园环境卫生,爱护公物的教育; 3耐心指导学生坐立走等姿势,特别训练学生上课要专心听讲,读写姿势要正确,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 4教育学生尊敬老师,讲礼貌; 5进行有针对性的班级活动,逐渐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 6民主竞争选举班干部。 任课教师工作: 配合班主任做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包括课堂常规作业完成学习用具摆放等的训练。 家庭和社会工作: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及措施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及措施 总体思路:德育工作主题化德育内容序列化德育管理精细化德育方式体验化、德育常规管理日常化,狠抓学生养成教育,思想引领与行为规范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学校考核评价机制对师生的引领作用,不断完善政教处的教师积分管理制度和学生会纪律卫生检查评比制度, 1、针对北校区年轻教师和年轻班主任较多的局面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政 教处教师积分管理方案和组织班主任学习修订学生会纪律卫生评比检查条例。让全体师生认识规则,明白规则、遵守规则。 2、加强全体教师师德教育和建设,注重年轻教师队伍建设和年级长、班 主任队伍建设,注重思想引领、业务指导,共同成长,不断探索教师培训模式探索,坚持校内优秀教师引领(优秀年级长、班主任、副班主任)每学期1-2次校内培训,组织年轻教师学习名师和名班主任讲座,班级建设经验研讨分享,争取机会让老师外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 3、进一步规范学校升旗仪式流程,师生演讲主题围绕学校德育教育主题 内容:感恩、养成教育、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等,提前一个月规划下一个月的各周演讲主题。进一步规范升旗仪式流程与秩序(师生行为严格规范),解决升旗仪式学生歌唱祖国声音过小问题,通过改变升旗仪式评价方式和组织形式(班级值周升旗),如负责升旗的班级在所有班级的前面列队面向国旗合唱歌唱祖国。每次承担的升旗仪式包括(本周内每天升降旗和升旗仪式演讲及合唱表现),纳入学生会班级常规管理积分(20分)。

4、注重课间操管理与创新,传承过去好的做法,完善课间操流程和评价 体系,纳入班级常规管理积分,重视课间操和课间集体活动在班级建设中的重大作用。课间操集合做到快静齐,班级文化展示、跟音乐跑操、学生会总结、班级总结(本班跑操情况、优缺点,提要求、处理班务) 5、不断完善学生养成教育模式及流程,狠抓学生养成教育,初步形成每 学期初组织本学期养成教育活动签名宣誓启动大会,通过围绕养成教育主题的师生签名宣誓活动、本学期养成教育目标、口号的提出(四大陋习)、养成教育相对应的评价机制建立,通过班级评价机制评选反面典型,(四大陋习各选一个负面典型)。通过签名条幅的悬挂、养成教育氛围的营造,全校及班级学期内不同阶段主题班会的召开、包括演讲、文艺演出等宣传途径。让养成教育深入人心。 6、完善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安全事故预防体系,加强安全 健康教育,加强校园疾病防控,做好学校食堂管理,严防重大事故发生,为学校和师生提供安全卫生保障。加强学生安全管理,继续实施课间安全巡视管理制度和午间学生就餐值班,加强学生校外安全教育,学期初与家长沟通,倡导学生办理学平险。 7、加强北校区走读生管理,严格限制走读生名额,协同各班主任共同做 工作,原则上消除走读生,做到中午全面封闭管理。 8、发挥家长作用,开好家长会、做好家访和家校联系工作,为激励家长, 根据(学校优秀学生)评选优秀学生家长,发放证书,利用开学典礼、月考、期末总结。

第七章 德育目的

第七章德育目的 德育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是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表面上看这是道德教育的结果的讨论,但是学校德育活动的结果是有预设性的,所以这一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结为德育目的的讨论,即道德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一、德育目的及其功能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 人是目的性的动物。尽管近现代社会人的“机械化”使许多人自觉不自觉地隐入了“机械论”的可悲境地,否认或忘却了人的目的性,但目的性仍然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由于有了目的,人类的活动就不再是一种无反省的动物性本能而是一种追求理想和完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有了目的即有了活动的目标;有了目的即有了反思活动得失成败并使之趋于完善的标准。作为人类自身的再生产的教育和德育活动当然也具有各自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所要讲的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 那么,什么是德育目的? 一般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的规格与标准。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的关系有三重。第一,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比如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的观点至今仍有许多人认同。第二,德育目的是德育目的的组成部分。教育目的具有整体性,需要分解为若干方面,德育目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教育应当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其中“德”的发展是重要的教育目的之一。第二,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予以具体化。道德发展在教育中的只是一个概括性的项目,但在德育目的中它就必须予以较为具体的确认。德育目的作为一种活动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第一,德育目的具有预见性。作为德育活动结果的设定,德育目的确定时已对德育过程诸因素如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以及教育过程诸环节如对道德价值与规范的认知与情感体验、道德内化、道德行为的改善等都有预先的设想。 第二,德育目的具有超越性。德育目的超越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道德本身对生活的超越性,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二是德育目的产生于德育活动之前,具有时间上的超前特性。关于德育目的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有水平,科尔伯格曾经有过卓越的论述。他说:“不管是以阶段 5 还是以阶段 6 来规定学校道德教育应达到的水平,都不要紧。但可以肯定地说,不能以比这两个阶段低的阶段的道德概念去规定道德教育的目的。”对具体的教育对象而言,虽然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极少能理解超过其所属阶段一个以上的信息”,但是他仍然坚持:“对于年幼的儿童,我们在传授道德信息时确实可能会犯水平过高或水平过低的错误,而犯水平过低的错误比犯水平过高的错误更糟糕,这是因为,在信息水平过低的情况下,儿童会失去对所传递的信息的尊重”。 第三,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即德育目的的制定不仅应具有超越和超前的特点,还考虑到社会发展及德育对象的道德发展两个方面的实际,具有实现的可能。德育目的是一种对德育对象影响的预期。德育影响作为德育主体道德建构的价值环境能否有效实现,要害在于环境的设计能否与主体的接受状态联系起来。不进入主体接受的阈限,德育目的就是妄想。此外,长远或超越性的德育目的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实现它的具体方式,比如将目的、目标进行分解、分层等工作。 此外,由于德育活动具有强烈的价值或意识形态色彩,德育目的也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和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英国教育学爱约翰·怀特曾经指出:“除非教育工作者对这些教育目的一清二楚,否则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肯定会受损失。”所以教育目的对于具体教育活动意义重

[小学教育]第三章 德育目标和内容

[小学教育]第三章德育目标和内容第三章德育目标和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当前的德育目标的基本特征,形成关注学生发展特点实施德育的基本观点; 2、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3、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 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难点: 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节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内涵 (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即一定社会对其公民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二)德育目标的作用: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归宿、评价标准 (三)德育目标的类型:(参考:《德育学原理》胡厚福著,1997年3月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德育目标进行类别的划分,是为了更全面细致地认识德育目标,而不是为了把整体的德育目标和德育活动进行分解。在我们的德育实践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往往是缘于没有全面、清晰地认识德育的目的,无明确的活动方向造成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只问活动的开展,不问活动的目的和效果,其结果就是德育低效或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1、从德育目标的抽象程度上分类:这种划分方式,对我们发现德育实践问题的意义最为重大。 (1)观念性目标: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从德育目标的社会价值、发展价值和整体需要出发的,具有指向性和激励性。 (2) 指标性目标:是以一系列具体的能以指标形式表现出来的具体目标组成的,是观念性德育目标的具体化,人民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比较和检测。 如:“学雷锋,做好事”:学雷锋——学习他的精神(观念), 做好事——可以量化(指标) 两种目标的关系:没有观念性目标,指标性目标就没有方向和依据;只有观念性目标没有指标性目标则无法检测观念性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德育问题是:重指标性目标轻观念性目标。表现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安排了一系列活动,但活动的组织和效果评定却往往违背活动的初衷,即表现 出“有活动安排,无活动目的”,或者“开展活动就是活动目的”,比如:做好事只管登记次数、件数,卫生检查只管检查时的整洁度,不管事前的安排、过程中的表现和检查之后的保持,还有包干区的特点等。(有的包干区人流量比较大,卫生难保持,班级师生就有抵触情绪,因为,此时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评比,为了能在评比中得到好的成绩和名次,而不是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的意识、劳动的意识和能力等。)

(精编)某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管理材料汇总

(精编)某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管理材料汇总 苏木溪学校2013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使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更适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更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举措,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德育模式,力争使德育工作形成我校特色。 二、工作目标 1、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2、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学做真人。 三、工作重点: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对班主任队伍,尤其是年轻班主任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班主任老师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教会班主任科学、合法、合情、合理、有效的进行班级管理。 2、常规管理工作常抓不懈。 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促进班级建设。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利用班校会时间上好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的班会课,教导处将采取“推门听课”的形式抽查各班班会情况。 3、继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通过主题班会、演讲、广播、板报宣传及各种小型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进取的精神及审美意识。 4、通过形式不同的家访,促进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办好家长学校,形成教育的合力。 四、具体工作 (一)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1、加强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要花大力气建设好一支坚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和全员抓德育的工作队伍,要求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本学期将继续实行值班领导、值班教师和值周学生的检查制度,做到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树立责任意识。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年级组长是年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班主任、年级组长之间的联系。本学期实行班主任培训制,健全和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工作条例、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估激励机制,坚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公正、客观地衡量班主任工作,鼓励班主任主动认真地开展工作。开好每月两次的班主任例会,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及时提出批评或表

三德育目标和内容

第三章德育目标和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当前的德育目标的基本特征,形成关注学生发展特点实施德育的基本观点; 2、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3、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 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难点: 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节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内涵 (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即一定社会对其公民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二)德育目标的作用: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归宿、评价标准 (三)德育目标的类型:(参考:《德育学原理》胡厚福著,1997年3月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德育目标进行类别的划分,是为了更全面细致地认识德育目标,而不是为了把整体的德育目标和德育活动进行分解。在我们的德育实践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往往是缘于没有全面、清晰地认识德育的目的,无明确的活动方向造成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只问活动的开展,不问活动的目的和效果,其结果就是德育低效或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1、从德育目标的抽象程度上分类:这种划分方式,对我们发现德育实践问题的意义最为重大。 (1)观念性目标: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从德育目标的社会价值、发展价值和整体需要出发的,具有指向性和激励性。 (2)指标性目标:是以一系列具体的能以指标形式表现出来的具体目标组成的,是观念性德育目标的具体化,人民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比较和检测。 如:“学雷锋,做好事”:学雷锋——学习他的精神(观念), 做好事——可以量化(指标) 两种目标的关系:没有观念性目标,指标性目标就没有方向和依据;只有观念性目标没有指标性目标则无法检测观念性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德育问题是:重指标性目标轻观念性目标。表现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安排了一系列活动,但活动的组织和效果评定却往往违背活动的初衷,即表现出“有活动安排,无活动目的”,或者“开展活动就是活动目的”,比如:做好事只管登记次数、件数,卫生检查只管检查时的整洁度,不管事前的安排、过程中的表现和检查之后的保持,还有包干区的特点等。(有的包干区人流量比较大,卫生难保持,班级师生就有抵触情绪,因为,此时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评比,为了能在评比中得到好的成绩和名次,而不是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的意识、劳动的意识和能力等。) 2、从德育目标实现的时间长短划分类型:远景性、中景性、近景性目标 三种目标实现的时间长短无绝对的普遍适用的标准和尺度。长远目标可以称为总目标,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章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德育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活动。 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小学德育应该以培养小学生的基础性品格为主要目标。所谓基础性品格也就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第二节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 (一)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 包含了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和心理教育四个方面。 (二)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 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 (一)新时期德育目标的规定 (二)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 1、强调基础性 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 4、具有全面性 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 第三节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选择什么样的德育内容,其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二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它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三是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它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爱国主义教育 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区分开来。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 第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第四,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理性爱国。 第五,爱国主义要体现层次性。 二、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在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 第二,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 第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道德价值。 三、民主与法制教育 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指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意识与能力。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反对极端民主化与无政府主义。 第二,要发展学生的民主反思与批判意识及能力。 第三,要重视学校的纪律教育。 四、理想教育 理想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 第一,要避免对三大理想作分裂式教育。 第二,理想教育要注重理想的层次性。 第二章德育过程 第一节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品德教育过程,也即教育者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其区别表现为: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其联系表现为:德育过程是小事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这些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方面。

学校德育工作目标

学校德育工作目标 一、工作目标 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发挥教育系统部门优势、人员优势、阵地优势,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丰富多彩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广大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主要任务 (一)开展行为养成教育。要按照“年年有重点、年年有主题、年年召开现场会”的思路,通过开展“习惯之星”道德实践体验、推行“自我管理、自主教育”模式,实行“个性化评语”评价等活动,认真落实“八大习惯”养成教育。全市中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特别是待人接物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特别是预习的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特别是坚持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健体习惯,特别是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别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的习惯;养成勤俭朴素的习惯,特别是不穿名牌服装、不吃垃圾食品的习惯;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特别是会做家务的习惯。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搞好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建设,实现“有场地、有人员、有设备、有制度、有档案”。重视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开展调查分析研究,做到“三个关注”,即:关注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关注问题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与训练,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实施“六项行动”,采取“六项措施”,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制订人生发展规划,学会选择,学会把自身的发展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使命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开展公民素养教育。在学生中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通过建立“课题引领、主题带动、实践驱动、行政推动”的运行机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四个关系”,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