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民生的问题

关于民生的问题

关于民生的问题
关于民生的问题

民生是国家之本,民本是立党之基,民富是国强的真正体现。据参与“十二五”规划起草的专家透露,“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把社会发展摆在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民生为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差距,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将是今后5年中国进一步调整发展的主要思路之一。

一、推进就业立法,强化就业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入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做好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源规划,重点是解决高端人才引进与中低端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重中之重是把“就业优先”纳入整个规划的指导体系之中。“十二五”时期,要充分考虑到金融危机影响的滞后性以及产能过剩背景下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因此,从规划层面推进就业优先,把保增长、调结构与保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应是各地在“十二五”时期实现民本、民富、民生的首要问题。

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推进就业立法,把促进就业纳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之中。以此为基础,“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推进就业立法的实施,强化考核。同时,把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结合起来,着眼于产业结构升级,大力优化人才结构,避免经济高增长、就业低增长的现象。加快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规划,着力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人保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刘丹华日前表示,严峻就业形势下,中国政府正酝酿全面实施包括免费服务、就业与失业管理、就业援助等方面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同时将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保障激励机制,建立配套的绩效考核制度。目前,各地还没有针对就业优先问题的专项规划。那么,如何在涉及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的相关综合性规划中更加突出和落实就业优先的导向,倒推指标和措施,应是各地“十二五”规划的重点。

话题背景: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波动说明了什么

2008年下半年以来,关于农民工就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有多大的宏观数据一变再变:从大量失业返乡到大部分返城就业,直至民工荒再次出现。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蔡萌指出,从经济学角度可用“周期性失业+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分析框架来解释这个变化过程。周期性失业可以治理,却不能根绝。但劳动力市场分割及其所放大的社会影响,则可以通过改革予以消除,其中一项重要改革就是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不仅仅是户籍身份或名称改变。如果不能获得市民的公共服务,就算农民工获得了名义上的城市户口,也并不能改变事情的本质。

二、着眼老龄化社会,完善养老保障规划

我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十二五”是这一趋势的加速期。如何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所在。民政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9亿,且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但养老机构规模还远跟不上需求,养老产业处于“沉睡”阶段,“未富先老”已成为我国人口战略转变过程中需要重点对待的大问题。

在“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如何使民“富且寿,寿且有养”?有关专家建议,应将建立科学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细化为各项具体指标,纳入政府考核之中。同时,在高起点上规划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的发展,采取政府主导、各方面资源参与的方式,建设涵盖面广、服务多元化的综合养老保障体系。“十二五”后期,还应该作若干体制机制上的转变,并为“十三五”时期高老龄化社会做好准备。“十二五”要构建比较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在规划中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重点内容:一是关于建设城乡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点线布局问题,促进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二是以改善、提升乡镇(街道)敬老院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为着眼点,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建设和发展;三是以建立健全市、县(区)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为示范,强化行业管理和规划;四是加强规划引导,大力推进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五是积极发展高端养老服务机构,注重养老服务产业的规划和发展。

话题背景: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启动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近日在国家应对隐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隧部署会议上强调,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是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是

一项系统工程,务必要确保研究质量,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二是全面与重点的关系。三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四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把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工作中的现实问题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作为重点,把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老龄服务体系和老龄社会管理体系建设作为研究的重中之重,确保在重点问题上有突破。三、解决“病有所医”,要“以病人为本”做规划

病有所医,病有良医,病有廉医,是各地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应该深入考虑的规划内容。这个问题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还很落后,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依然强烈。09年4月正式公布的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然而,医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卫生部部长陈竺日前坦言,中国医改面临四大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挑战在于地方政府对卫生事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性重视不够,没有把它看成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投资之一。对于各级政府来说,在“十二五”时期能否真正搬走压在人们身上的“医疗大山”,不再是“做不了”而是“做不做”的问题。

各地“十二五”规划在涉及病有所医的问题上,必须坚持“以病人为本”这一理念,落实病有良医,病有廉(廉价)医,病有近(就近)医,要重点发展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以及围绕社区医疗体系建设的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完善。在此基础上,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稳步推进全民医保,是“十二五”医疗卫生事业规划的重点。我们看到,北京等地已开始全面推广社区转诊制度;天津已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省级统筹;陕西省神木县在09年3月已开始推行“全民免费医疗”。可以说,“十二五”我们将开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医保”时代。

四、加大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规划的立法约束

教育是最基本的民生工程,综观各地近年来推出的民心工程、实事工程,“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水平”都是各地共有的内容。但“上学难、上学贵”仍是目前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十二五”时期要从根本上解决之一问题,必须建立健全公平教育机制,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流动的体制机制,多渠道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教育资助体系,加大教育救助力度。为此,必须加大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并在规划和立法的层面强化这一指标的硬性约束力。然而,并不是每个地方政府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最新发布的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8年,全国共有15个省区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下降。早在1993年,我国政府就提出“到2000年政府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要达到4%”,但这一目标始终没有实现。“十二五”规划中,相关指标的完成情况要纳入政绩考核,必要情况下要采取“一票否决”。

五、跳出卖地财政恶性循环,加强住房保障体系规划创新

从美国“两房”引发次贷危机到迪拜债务危机,必须看到,依靠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不是我们的选项和出路。“十二五”必须扭转卖地财政的恶性循环,真正对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按照学界的分析,“十二五”到2020年,我国城镇住房发展仍处于“脱困优先、适度改善”的阶段。在“大多数人有房住”的基础上,下阶段要努力实现“人人有房住”。新时期“住有所居”目标至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进一步完善廉租房等低端保障体系;二是资源配置要贯彻适度改善优先原则;三是大力发展多层次的租赁市场。要把功能完善、环境改善等“宜居”性要求放在更突出的位置。要强调的是,未来我国住房矛盾将日益集中在城镇流动人口。各地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应把进城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列入发展目标,这对城市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六、解决吃得放心、用得安心,食品药品安全规划要“严防死守”

“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是党和政府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尽管食品药

品安全问题在“十一五”就被纳入专项规划中,但卫生部部长陈竺11月26日指出,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食品生产经营整个链条的风险和隐患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风险仍然存在。地方整顿工作任务、目标和责任尚未落实。“十二五”我国仍处于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频发期。各级政府必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规划管理,通过完善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加强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加强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监管、深入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等,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维护地方形象的高度,确保食品药品安全规划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七、落实公交优先战略,细化城市畅通保障规划

畅通城市的规划应该说是“十二五”城市规划方面的一个新理念。相关城市在交通专项规划编制中必须着眼于中国已经和正在进入一个汽车社会的现实,着眼于宜居城市建设的高度,回答好“公交优先”这道“民生必答题”,在主城区畅通规划、重要地区交通改善规划、城乡结合部交通衔接规划以及公交站场用地规划、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等多个层面进行全面布局。“十二五”时期要以公共交通服务品质作为规划的着眼点,以提供安全、便捷、可靠、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为目标,使公共交通成为每个市民的自觉选择。

在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上,力度最大的是北京。北京市去年12月出台的《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意见》明确了公共交通的社会公益性定位。2010年,公共交通将承担全市出行总量的40%。未来5年内,北京市将向公共交通投入715亿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交优先。另一个是杭州。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明确提出,要将“公交优先”进行到底,建立起包括由城市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等在内的“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城市公共交通,走出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破解“行路停车难”的新路子。

原文出处:《领导决策信息》2009年第47期

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试卷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 A ). A.社会建设 B.文化建设 C.经济建设 D.金融体制建设 2.(本题分值:2) 1913年,苏联的人均粮食产量是( B ). A.443公斤 B.540公斤 C.434公斤 D.450公斤 3.(本题分值:2)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要占到GDP的( C ). A.12% B.14% C.4% D.2% 4.(本题分值:2) “打倒贫困落后,改善人民生活”,这是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中哪项主义的内涵( D ). A.民族主义 B.民享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5.(本题分值:2)

“打倒封建专制,实现人民民主”,这是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中哪项主义的内涵? C A.民享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族主义 6.(本题分值:2) 推进民生大业,要以( C )的精神. A.不怕困难 B.团结求实 C.改革创新 D.与时俱进 7.(本题分值:2) 21世纪是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时代要求是( C ). A.为经济建设服务 B.为基础服务 C.为民生服务 D.为文化建设服务 8.(本题分值:2) 1913年,苏联的人均肉类产量是( D ). A.21.4公斤 B.41.4公斤 C.11.4公斤 D.31.4公斤 9.(本题分值:2)

中国现在按照世界贫困线标准,我们还有( B )人属于贫困人口. A.4亿3500万 B.2亿3500万 C.3亿3500万 D.1亿3500万 10.(本题分值:2) 刘教授认为,比较起来,现在的中国人民对于钞票的要求比选票的愿望更迫切是( B ). A.两者都重要 B.民生建设更突出 C.都不是 D.民主建设更迫切 11.(本题分值:2)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包括为我人民( B ). A.教育医疗 B.民生服务 C.安居乐业 D.交通出行 12.(本题分值:2) 2007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为( D ). A.15.1% B.25.1% C.35.1% D.45.1% 13.(本题分值:2)

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论文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现状趋势 论文摘要:当今电视新闻的发展越来越追求平民化、故事化和娱乐化,平民化手法更是各大电视媒体争相采用的一种方法。取材平民生活,再现平民生活,应该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风格形式的主要途径之一。“人情味”,贴近百姓、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风格的基本特点。本文就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电视民生新闻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民生新闻是在多重标准下划分的新闻类型。它注重实用价值、情感价值,又带有娱乐性,是随着人文关怀和人本思想的广泛普及,电视媒体的话语语境中慢慢展现出一种大众情怀的产物。 民生新闻,是关心市民生活,关注人民生计的新闻,他首先是一种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关注的是老百姓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状态。 民生新闻在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通过信件、互联网、电话、手机短信等平台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增加观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在指导思想上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来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活、生计、生存、生命;在新闻选材上以民生、民情、民意为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在叙述手法上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通过向观众提供实用的关心自身利益的新闻资讯从而不断提升观众的媒体素养,担负起了社会赋予的舆论导向责任。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简介: 民生新闻的雏形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晚报、都市报上的都市社会新闻、市井新闻已经逐渐开始风靡,但是在新兴媒体——电视上,新闻却一直以政治新闻为主,关注的都是大事件。 1、我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建设历程: 在电视荧屏上,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1998年改名为《元元说话》,1999年至今改名为《第七日》),基本带有了民生新闻的品质。1997年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与1999年成都电视台推出的《今晚800》等,也都呈现出了典型的民生新闻特质。时至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了《南京零距离》,被认为是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之后,南京地区陆续开播了《直播南京》、《绝对现场》、《法治现场》、《标点》、《服务到家》、《1860新闻眼》等民生新闻栏目。由此引发了本地区以大时段直播或“准直播”为外在特征、以关注本土化市民生活形态为主体内容的城市新闻“大战”。2001年,沈阳电视台推出的《直播生活》,就带有明显的民生新闻特质。2004年10月,辽宁电视台开办的《新北方》,第一次在辽沈地区公开打出“民生新闻”的旗号。2004年以来,河北卫视频道以大量人力物力全力打造了卫视龙头栏目—以新闻的速度、民生的视角,讲述、报道新近发生的硬性新闻以外的生活新闻、生活故事的《直播生活》。2004

2018年形势与政策期末总结

2018年形势与政策期末总结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记忆深刻的是有关于“诚信”的一次形势与政策课,老师以播放雷锋的事迹视频,来教育我们不仅要学习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更应该在生活中学会诚实守信,做一个21世纪的文明大学生。雷锋的事迹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很熟悉,但在大学再一次认真地重温他的事迹时,我们还是热泪盈眶。不知大家是否都已经意识到:当我们是小学生时,雷锋的精神我们落实的很好,而大学,我们有点慢慢遗忘,又或许,我们只是口头上高呼“学习雷锋”,付诸实践的已经不多。我相信,通过这次学习,雷锋精神在我们的思想上、行动上苏醒了。 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我们已经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是具体的,也是深远的。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我们必须学习政策,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的变动方向,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

论公共服务与政府职能转变

论公共服务与政府职能转变

论公共服务与政府职能转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善、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此,在推动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应注重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切实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性,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充分认识公共服务的极端重要性 1.完善的公共服务既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经济社会越发展,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性就越突出。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性。 2.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当前和未来利益密切相关。对公共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社会产品的分配时指出,“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分一开始就会显著地增加,并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增

长。”《共产党宣言》也提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这意味着,兼顾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是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和经济社会建设中肩负的天然职责。在取得执政地位后的经济社会建设时期,不断加强与改善公共服务是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把人民群众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持续过程,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并没有忽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等公共服务建设,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首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及其重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政

试论民生新闻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试论民生新闻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发表时间:2009-04-02T11:56:45.670Z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年第1期供稿作者:王芸[导读] 民生新闻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要:民生新闻的出现为中国电视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有人提出民生新闻的出现是中国电视发展的第三次革命。但是在这繁荣的背后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民生新闻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关键词:民生新闻现状发展 一、民生新闻概述 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从吉林电视台《守望都市》的扩版到海南电视台《直播海南》的筹办,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有则改之、无则效仿”,推出全新的直播类新闻栏目,几乎形成了一股热潮。作为开山鼻祖的《南京零距离》更是率先提出了“民生新闻”的理念,并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栏目的价值取向,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 在报道内容方面,“民生新闻”注重报道贴近受众的动态新闻,在题材内容上为普通民众着想,体现了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从传播模式来看,民生新闻颠覆了传统的“传者——受者”传播模式,确立了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的全新理念,更加注重将话语权交给广大的观众,给了公众发表真实言论的勇气与机会,彰显民生新闻的亲民倾向;从传播方式来看,民生新闻借助现代电子科技的手段,不断增强丰富性、开放性、参与性和互动性;从报道语言上看,新闻节目主持人尽显个性风采,在节目中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新闻内容本身所含的新奇、欣喜、伤痛、愤慨都可以在他们身上得到体现。但是,在民生新闻繁荣的背后,我们还应该清醒的看到,民生新闻目前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民生新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题材狭窄,信息负面。许多新闻只是停留于孤立地报道单个事件,不对题材进行筛选,对新闻发生的社会背景也缺乏深入的挖掘和理性的评判,更缺乏对现象规律性的把握和核心化的剖析,让人觉得所谓民生新闻不仅琐碎而且肤浅,不能带给人们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此外,许多民生新闻节目为了提升收视率,故意增加负面新闻的数量,但却无意中忽视了媒体对受众舆论引导的职责。我国60%的受众文化层次较低,他们对信息的判断能力是有限的,容易受表面现象的误导。如果新闻媒体不在舆论上进行客观引导,较多的负面信息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一些学者曾经对此境况十分担忧,即如果把观众的简单注意力和由此带来的短期经济利益作为民生新闻惟一的价值追求,那么民生新闻则会走上和“民生”的精神品质相悖的道路。(二)形式雷同,竞争同质。有人将民生新闻比做一块又香又大的蛋糕,大家都来抢,结果蛋糕迅速被摊薄,陷入了无序竞争的状态中。从报道效果看,同样一个现场,同样一条新闻,由于记者角度不同,有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解读、不同的声音,结果报道的效果有可能会是南辕北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有一家省级单位将员工缴纳的一万元善款,捐给一所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当时有两家民生新闻栏目的记者对此事进行了采访,结果是一方说单位员工很有善心;一方却说单位搞硬性摊派。经过这样一番效果截然相反的报道,媒体的公信度可想而知。 (三)方言包装,自我认同。为了在国内外强势媒体的夹击下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迎合本地观众的收视心理,在摸索新闻本土化的过程中,一些地方电视台已经大胆地直接使用本地方言土语进行新闻报道。然而,新闻“本土化”决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本地话”,我们也不能将方言新闻单纯视作是对本地信息的深度挖掘。有专家认为,方言新闻的走红,其实反映的不是观众对新闻本身的认同,而是当地人对自我的一种认同,一种对本地文化与方言的呼应。三、民生新闻未来的发展 (一)拓宽民生新闻的内容。事实上,民生一词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民生”一词涉及到的方面同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个阶段有着本质的契合。它说明,百姓对信息的需求是具有层次性,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也决定了民生新闻的内容也应该是有层次的,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只停留于浅层次的报道。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拓宽思路,挖掘同民生关系紧密的各种政策法规、时政新闻等等,从而扩大民生新闻的容量,增加民生一词的厚度。 (二)提升民生新闻的品格。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的新闻,但它又不同于日常衣食住行的简单报道。这就要看选题是否具有深层意义的信息,是否有话语空间。车祸、火灾、家庭矛盾、水管爆裂、公物受损和打黑揭丑等这类选题每天充斥民生新闻并形成一种模式,尽管吸引眼球,但对提高市民的知识修养和能力素质并无多大帮助。提升民生新闻的品格,并不是一概排斥社会新闻,而是要对社会新闻进行有选择的报道。这就要求在追求新闻可看性、贴近性、服务性的同时,更注重新闻的价值。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优化民生新闻报道结构,应力求在前瞻性、贴近性、服务性上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资讯解读和更多、更广、更深的资讯视野,只有这样的新闻才能真正满足市民对信息的需求和对知情权、话语权的渴求。(三)建立民生新闻的品牌。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要想发展壮大,应该加快品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惟有如此,电视民生新闻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步入理性的发展轨道。要使民生新闻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经常给观众以新鲜感,就必须按照科学的发展观来审视定位,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不断在节目内涵和表现手法上有新的突破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进而打造属于自己的栏目品牌。参考文献: [1]吴文虎.传播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周纪宣.追寻新闻美学价值[M].新华出版社,2002.

年月《形式与政策》期末考试试卷答案完整版

2011年形势与政策期末考试答案 1、必答题 (1)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这一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660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将自身成长需要和十二五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完成做出应有的贡献?谈谈你的看法 答:首先,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深刻理解“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题和主线。面对日益加剧的就业问题,社会各个方面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即将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矛盾的认识,增强对就业形势变化的心理承受的准备,形成良好的社会主流舆论环境。政府要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重要目标,加快社会、经济转型改革的步伐,完善促进创业的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我们大学生在这股就业的洪流中,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寻找出突破口。 其次,大学生就业应在就业观念上求突破。一是大学毕业生要明确就业的目的。二是倡导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大学生要摆正心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就业环境,消除盲目性,珍惜每一次就业机会。考研的学生也要处理好考研与就业的关系,不要轻易错过难得的就业机会。 同时,大学生就业应在技能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上求突破。一是要建立完善的“预备就业”机制。在校学习有余力的大学生,也应多学一门应用技能,以增加就业机会。二是要在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实施和完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最后,大学生就业应在打工型向创业致富型就业方式转变中求突破。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政府提供的免费创业培训,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来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由“找饭碗”向“造饭碗”模式转变,以创业促就业,通过成功创业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掀起创业致富的热潮。 (2)、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哪些宝贵经验?对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启示? 经验: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3.制定科学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全部工作与中国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相符合。 4.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夺取一个胜利又一个胜利的法宝。 5.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重视加强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千锤百炼而更加坚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注重加强自身建设。 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关平党的生命。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地研究、提出、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宝贵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论民生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

论民生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理论文章之八 百花谭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近年来,我国陆续推出一系列重大的民生工程,如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这些民生工程对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从供需角度看基本公共服务与民生 谈民生必谈基本公共服务,是国内学术界、舆论界近年来形成的习惯,因为基本公共服务与民生在内涵上有太多的契合。 从需求角度看民生,看到更多的是“民之民生”,而非“国之民生”,其强调的是需求关系,更关心老百姓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因此,基本公共服务是否脱离、滞后人民群众所需,是否与时俱进,是衡量公共服务有效性的重要维度。十八大报告专门就人民群众最为关心、急迫需求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健康等民生问题进行了阐述。 从供给角度看民生,是国之民生,强调的是供给关系,关心的是什么供、什么不供、如何供、供给谁的问题。国之民生不仅关注老百姓需要什么,也关注国家具备多大的公共服务能力,如何提高供给效率,让老百姓更加满意。党的十八大报告就如何供给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创新的思路,从“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路径,提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效果、效率与效益。 明晰“国之民生”与“民之民生”之别,便可知晓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的深刻含义。民生不是一步到位的,应与国家经济发展同步前进,应与国家供给能力相匹配。量力而行、不断拓展、逐步升级,寻求民生供需平衡是党和政府着眼发展现状,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英明决策。 二、从经济角度看基本公共服务与民生 领悟政府推进民生改善、实施基本公共服务策略的精妙之处,必须跳出基本公共服务与民生这两点的局限,要考虑到“经济发展”这个重要的因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发展是一个多维的过程,既包括加速经济增长、降低不平等和根除贫困等诸多方面,也包括社会结构、大众心态

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分析 学生:人文学院网络传播07级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关注人民生计 , 关心市民生活的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 " 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 , 从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到吉林电视台的《守望都市》、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等 , 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放弃了传统说教新闻的生硬、呆板,以鲜明的地方性和生动的趣味性吸引着当今受众的眼球。民生新闻坚持平民观点,关注民生民情,为百姓排忧解难,将话语权更多的交给平民百姓,符合了传媒的平民化趋势。但是,民生新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之下,为了迎合受众,过多报道生活中既无积极意义又无新闻价值的一些琐事,甚至还有一些低俗的、不健康的内容充斥到此类新闻中。因此,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民生新闻传播误区发展趋势 目录 绪论 (1) 一、民生新闻的定义 (1)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形成背景 (2) 三、民生新闻的优势 (4) 四、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5) 五、消费文化视野中的电视民生新闻 (6) 小结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一、民生新闻的定义: 民生新闻从广义上来说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却是以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感来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从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民生大参考》到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的《民生直通车》、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民生类新闻节目可谓是“遍地开花”,在电视新闻界掀起了一股热潮,被学者称为“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何谓“民生新闻”,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综合业界和学界对民生新闻的几种观点,可以将“民生新闻”理解为: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

新时期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

新时期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
第 1 题:持续的较高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包括什么?( ) A.失业率是按照人力资源部门的报表 B.失业率是按照劳动保障部门的报表 C.没有参加失业保险人不统计在里面 D.需要到政府部门登记才能统计进去 第 2 题:随着发展社会的具体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属于( )等层次概念。 B.中 第 3 题:当前我国就业的新特点有哪些?( ) A.持续的较高的城镇调查失业率 B.国有部门就业形成一种新的大锅饭 D.相对于较低的城镇登记失业率 第 4 题:从增长依赖投资和出口到更多地依赖于国内消费哪些对策?( ) A.转变发展方式 B.应对新的挑战 C.保证中国经济在未来时间 D.在新的条件下持续的发展 第 5 题:( )是中国一种特殊不同于国际上的工作组织。 D.单位 第 6 题:( )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经济社会指标。 B.就业 第 7 题:中国收入分配结构问题:一方面( ),另一方面贫困人口的绝对贫困状态。
A.高端消费

第 8 题: 1994 年—2009 年 3 月, 居民储蓄从 2 万多亿元增加到 24.7 万亿, 年均增长 18%,
相当于当年全国 GDP 的( )。
C.四分之三 第 9 题:事业单位需要采取合理的机制运营。
A.正确 第 10 题:第二、三产业从业者比重为 80%是国际制定大众消费到来的指标。 B.错误 第 11 题:金融危机的反思:扩大( ),依赖国内消费,保证健康、持续的增长。 D.内需 第 12 题: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近 1000 万的农民工因找不到工作而返乡。 B.错误 第 13 题:农民出来工作考虑的因素:一方面,多挣钱,另外一方面,背井离乡的生活代价、
成本等各方面的问题。
A.正确 第 14 题:1994 年—2008 年税收总量从 5000 多亿元增加到 5.4 万多亿元,年均增长了
28%。
B.错误 第 15 题:影响消费的政策问题包括什么?( ) A.教育 C.医疗 D.住房 第 16 题:教育需要转化思路,与市场相接近,通过增加( )降低教育价格。 C.供给

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精)

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提高政府保障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第一节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管理权限,健全地方政府为主、统一与分级相结合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第二节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第一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完善税费减免、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场地安排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促进各类群体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机制。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开展对外劳务合作。 第二节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对未能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普遍实行劳动预备制培训。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鼓励企业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

浅谈关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的社会建设的认识

浅谈关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的社会建设的认识 “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所谓民生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因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生问题一直受到普遍关注,30多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其实就是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将国人共同贫穷的时代变成了历史,大多数城乡居民迈进了小康乃至富裕的生活,中国民生进行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经济指标的增长与发展,并不意味着中国民生问题已经得到全面解决。现在民生问题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其内涵也在不断发展。跟计划经济时代相比,现时代更加突出地显露出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的重要性。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收入分配是针对整个社会财富的,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不仅能够推进效率与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公平、进步与和谐。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然而,现阶段社会中关于民生还存在许多问题,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通过平日的切身体会、周围的观察及新闻媒体等途径,我了解到关于民生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难题”。 “看病难”是目前我国就医现状的概括。一方面,农民看病难,不仅是因为农村地区医疗机构少、医疗制度不完善,而且昂贵的医药费也是一般农民支付不起的;另一方面,即便是在市里,即便能够支付医疗费用,也普遍存在着挂号、排队时间长,问诊、就医时间短,检查程序复杂等问题。总之,看病就医已成为困扰老百姓的一大难题。 “就业难”则是我们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源、和谐之基。而我国现阶段依然面临着就业形势严峻的挑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数据显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大约2500万劳动力,而每年实际上城镇能够安排的劳动力大约在1200万。巨大的就业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困扰着就业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住房难”则是近段时间来炒的最热的话题。住房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当前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只有做到使群众住有所居,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因此房价居高不下,普通家庭难以支付高额的费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些民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在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建设和人民幸福安康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牟永福 2008年,一个有关民众切身生活的概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起了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春节刚过,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UNDP驻华代表处主办,来自中央有关部委、科研院所、国内21个省(市、自治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瑞典等国的代表共260余人在海南共聚一堂,就“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议题进行了广泛地研讨。 理论上的繁荣带来实际行动的快速启动,一些省、市相继行动起来,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广东省率先规划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战略,计划从2009年到2020年分三个阶段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浙江省启动了全国首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2008-2012)》,力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中共海南省第五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大力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做了制度性规定。 一 那么,何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呢?从构成上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均等化”。 就“基本公共服务”来说,其范畴因国而异:加拿大以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为主;印度尼西亚以初等教育、公路设施为主;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则把基本教育、初级医疗、饮用水、卫生设施、营养、社会福利和公共工作项目列为主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在我国,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此做了明确的规定,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直接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内容。 “均等化”含有“平均、平等、等价”之义,是指不同个人、家庭、社会集团、社区在收入、财富、地位、知识、权利分配上的等量和平等。具体来说,“均等化”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机会上的均等;二是结果的大体相等;三是公众自由的选择权利。然而,均等化并不等于绝对平均,并不要求所有公众都享有完全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而是在承认差别的前提下,保障所有国民都享有一定标准之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实质是“底线均等”。 由此可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质上就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

我国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谈谈你对“关注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认识

我国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谈谈你对“关注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认识.txt你无法改变别人,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无法改变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无法改变生命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我国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谈谈你对“关注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认识 正好我也要写这篇作业,楼主我们共享 在自己懂事以来,民生问题就在不断以不同的形式来向大众表达它的威力。起初,自己也是懵懂的去尝试了解。可是由于知识水平的不够,实在是没有能力去理解深藏在其中的奥妙。也许,到现在我还是不好是很了解不是很深刻。但是我会去努力让自己去凭自己的力量去吸取其中的精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去关注我的梦。让自己在这复杂的世界找到自我的位置! 我想应该先再理解一下什么是“民生”在《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1)我们了解到现在作为老百姓的我们,如今有五大民生问题:(一)、就业问题;(二)、教育问题;(三)、分配问题;(四)社保问题;(五)、稳定问题。而从高中到现在讲得最多的就是“和谐”字眼不管是在大的社会概念“十七大”还是在学校的小活动,什么辩论赛、什么演讲比赛、什么班会课都在围绕“十七大”“和谐”等等一系列。其实民生问题又何止这些呢? 而今天我想说的是在民生这个由社会发展带来的民生,谈谈我自己的想法。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我想说的是“就业问题”!作为一个大学生虽然我还仅仅是大一新生,说出来的也许在你们的眼中只是一家之言,更加没有专家的精辟。但是我绝对是我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所谓就业,它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就业”都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要面对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不能每一个人都这样想至少我是这样想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生存,都要承受来自社会,来自家庭,来自朋友,来自我们所存在的社会圈子的压力。就算忽视这个问题,我们自己也要生存,不工作何来生存的资本,难道在这样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你要去暴露人性中最可怕的一面吗?去抢?去偷?你自己好意思吗?在这样的世界里,那样的话,不是别人鄙视你而是连你自己都会鄙视你!到时候你所有的东西都会在你没有预期的时刻,离你而去!平常一提到“就业”,我们经常提到“得到职业”“参加工作”“劳动就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等等一系列信息。 要在未来的日子里,就必须在现在努力。就象老师讲得那样,要早早做好人生规划。下面是我对人生规划的一点认识。职业规划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果可以在大学阶段最好最充分为日后的职业发展而准备,那就可以相应的加快个人的职业发展历程。找到了适

2020年-2021年形势与政策期末总结

2020年-2021年形势与政策期末总结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 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使我受益匪浅, 感触良多。 记忆深刻的是有关于“诚信”的一次形势与政策课,老 师以播放雷锋的事迹视频,来教育我们不仅要学习雷锋的无 私奉献精神,更应该在生活中学会诚实守信,做一个21世纪的文明大学生。雷锋的事迹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很熟悉, 但在大学再一次认真地重温他的事迹时,我们还是热泪盈 眶。不知大家是否都已经意识到:当我们是小学生时,雷锋 的精神我们落实的很好,而大学,我们有点慢慢遗忘,又或 许,我们只是口头上高呼“学习雷锋”,付诸实践的已经不多。我相信,通过这次学习,雷锋精神在我们的思想上、行 动上苏醒了。 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 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 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

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 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 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 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 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我们已经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 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制约着 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是具体的,也是深远的。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我们必须 学习政策,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 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的变动方向,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 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 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人生目标,努力奋斗,不断提高 个人能力;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 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实现自我大发展。

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一)下(精)

本次考试结束啦,您在此次考试客观题得分为 70.0 分!您通过考试! 正确答案: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我国经济发展转变长期没有完成,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内需不足正确√ A. A.正确 B. B.错误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2. 下面说法正确吗?碎片化社会带来两种严重的后果:一是官民容易对立:政府的公信利益下降;二是社会无零距离,个人和个人之间、相互之间没有组织,个人是你也不能代表我,我也不能代表你正确√ A. A.正确 B. B.错误您的 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3. 下面说法正确吗?社会建设主要是指通过社会事业的发展,创新社会管理、培育社会组织、加强公共服务、优化社会结构、协调利益关系等,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公民社会。正确√ A. A.正确 B. B.错误您的 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4. 下面说法正确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两个主要的问题:政府没有尽到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基本公共服务没有做到均等化 正确√ A. A.正确 B. B.错误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5. 下面说法正确吗?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社会的重大变化:从短缺经济到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正确√ A. A.正确 B. B.错误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6. 下面说法正确吗?所谓市场监管,就是为市场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防止什么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欺行霸市正确√ A. A.正确 B. B.错误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7. 下面说法正确吗?十六大以后我们政府开始转型了,由服务型政府要转型为经济型政府正确√ A. A.正确 B. B.错误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8.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对苏南地区提出更高的要求,就叫做“学有幼教,老有奉筹,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坐有移居” 正确√ A. A.正确 B. B.错误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9. 下面说法正确吗?制度服务型是由歧视型服务政府变成平等 无差的服务。正确√ A. A.正确 B. B.错误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0.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起动设施,居民收入七年增倍计划” 正 确√ A. A.正确 B. B.错误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第二部分 ;单选题 1. 在政府和个人之间建立一个中介组织正确√ A. A.社会组织 B. B.公民组织 C. C.政治组织 D. D.经济组织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2. 发达国家社会比较稳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错误 × A. A.贫富差距比较小 B. B.贫富差距比较大 C. C.

形势与政策期末考考试题及答案

《形势与政策》期末考试卷 答题要求: 第1-3道题, 4-6道, 7- 9道分别选一道,其余中选一道,共回答四道题。回答时对引用部分要加上引号, 对概括的内容要注明出处。用 A4纸打印。b5E2RGbCAP 每道回答 300-600字。 1. 你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有何异同。中国要赶超发达国家做哪些重要工作。 <试举一国家为例对比) 2.结合你的学习情况谈谈你对南昌大学软件学院教育教案改革的想法。 3.假如你是任课教师 <或辅导员),你认为工作重点在哪?你会抓哪些特点工作? 4.请介绍某一国家先进的经济发展方式,并与中国对比。 5.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遇到哪些困难?你认为如何解决? 6. 你所在的乡镇等辖区经济发展方式是什么?假如你是镇长,你认为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如何顺利进行或进一步巩固发展?p1EanqFDPw 7.请预测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将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8.你认为当前美元持续贬值对中美关系的产生什么影响? 9.你认为两年来欧美国家对中国持何关系和态度。 10.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中国经济战略的挑战主要在哪几个方面? 11.你怎么看私人部门的信用危机,正在逐渐转变成了政府的信用危机? 12. 为什么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新生代农民工仍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13.如何认识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发展困境? 14.为什么南海问题更为复杂?你认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15. 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为什么要确立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16. 你怎样看待租房与买房?你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持有怎样的住房消费观? 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形势与政策 考试形式: 适用班级:姓名: 学号: 班级: 学院:专业:软件工程 考试日期: ___ 题号 总分 累分人 题分 20 20 20 20 20 100 签名 得分 考生注意事项 :第 1-3道题, 4-6道, 7- 9道分别选一道,其余中选一道,共回答四道题。 回答时对引用部分要加上引号,对概括的内容要注明出处。 用 A4 纸打印。每道回答 300-800字。 1. 你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有何异同。中国要赶超发达国家做哪些重要工作。<试举一国家为例对比) 答: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的侧重点不一样, 错误 ! 例如美国则以教育促创新,以创新促增长,以增长促就业以就业促和谐,以和谐提升竞争力,而我国则主要依 靠物质资源消耗,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改变,培养出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新 要求的大批人才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科研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开拓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领域。 错误 ! 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在面对大学生就业上都要改革,但我国就业难的问题急需深入改革,例美国在让学生 得到均衡培养,具有灵活的教案体制和让学生有不同选择方面和让有特殊才能优异的人有更好的渠道等方面比 中国作的深入全面。 错误 ! 我国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不强缺乏领军人才,高校扩招过快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案质量的下降,同时我国高校存 在中科研轻教案的问题,而美国却一改既往基础课均由研究生承担的做法,鼓励只名教师下课堂,为低年级学 生介绍学校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使更多学生了解个科学的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 错误 ! 我国部分高校应用学科结构体系仍与行业产生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企业高等教育动力不足各级各类教育之间 沟通衔接比较欠缺而美国组鼓励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使理论与时间较 早的结合起来。 我国要超越则必须提高教育质量深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 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5.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遇到哪些困难?你认为如何解决? 答 :1: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服务业发展增强第三产业比重而目前第三产业 却占整个 GDP 的40%,是就业矛盾突出因此我们要遵循经济规律是第一产业解决吃穿问题,有了特别的效率然后让大量弄出劳动力移出来,让第二产业很多服务性工作化,以知识为内涵的服务业从而来发展第三产业。 2:由于要加快调整国名收入分配结构 ,因此贫富差距大和国家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着产业结构提升,内涵着创新,内涵着分配结构更加合理内涵这几不放弃外需又 特别重视内需,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 3:改革科研体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个方面我们跟在别人后面发展有后发优势但很被动,使产品 附加值不高处于产业链低端,因此我们不要走 “官本外 ”道路,改革科研创新体制切实提高一线科研人员的地位,让他们安安心心的搞科研。 4:不转变政府职能也就很难转变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所以政府应该做好公共服务创造一个好环境,让企业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 8.你认为当前美元持续贬值对中美关系的产生什么影响? 答 : 当前美元贬值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美国自己,因为对它缩小赤字,对它的出口行业等等,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虽然美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