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1.模仿说: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到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美术以如此。

1.2游戏说: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她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说成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1.3表现说: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持这一理论的主要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等,还有欧美的一些当代美学家。1.4巫术说: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有势力的一种观点。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院是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的技术上提出来的,最早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这种观点用实用性来解释一书的起源,认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实用功利价值。1.4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

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

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

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

情的一种艺术活动。它主

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

美术、建筑艺术。

1.5绘画是造型艺术中主

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

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

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

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

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

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

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1.6雕塑使用可雕刻和塑

造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

有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

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1.7工艺美术是指日常生

活用品经过艺术处理以

后,是指具有强烈的审美

价值的产品。

1.8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

的规律,运用独特的建筑

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

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具有形象性和形式美,体

现出民族星河时代感。

1.9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属

于普通教育范畴,它是指

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

总体要求,根据学前儿童

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

的、有计划地通过美术欣

赏和美术创作活动,培养

学前儿童审美能力和创

作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

和谐发展的一种审美教

育。

4.1低控原则指在对学前

儿童进行美术教学时,要

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

境,尽量少以成人的权威

或规范束缚学前儿童的

艺术活动,让他们自由、

充分的体验和表达。

4.2发展性原则指在进行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时,要

处理好当前需要与长远

发展的关系,造成儿童身

心的一种可持续发展。

4.3因材施教原则指的是

要根据学前儿童具体基

础和接受能力,区别对

待,使每个学前儿童都能

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最

好的发展。

4.4创造性原则指教师在

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利用

美术这种艺术活动本身

所具有的创造性,发展学

前儿童的创造力。

4.5实践性原则指教师要

引导学生儿童积极参与

美术实践,在实践中发展

和培养他们的美术能力

和兴趣。

4.6游戏练习法:在一个

游戏主题下,把这种形式

的美术活动结合起来,画

画、做做、玩玩。儿童愉

快的活动,随心所欲的将

自己看到、听到、体验到

或想到的事件充分的充

分的表现出来,从中体会

到美的愉悦。

4.7联想迁移法:联想的

灵活性和联想概念的远

距性是创造性天赋的一

个组成部分。可以由教师

提出美术活动的方向,有

意识地为儿童创设一定

的情景,引发他们的兴趣

和动机,开阔他们的思

路,向他们提出一个个能

引起联想的问题,使他们

爆发出想象的火花。

5.1涂鸦期:大约在一岁

半至四岁之间,儿童开始

画一些紊乱儿不规则的

线条,包括:直线、波形

的线、圆弧线、折线等。

这些线条杂乱的混合在

一起,他们并不代表什么

意义,纯粹是儿童一种本

能的、无意识的活动,也

可以说是个体最初的绘

画活动。

5.2命题画:教师提出绘

画的主题和要求,幼儿按

指定课题完成作品。命题

画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幼

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

观察能力,帮助幼儿学习

新的技巧,使幼儿学会从

特定条件的相互联系中

去描绘物体、表现情节。

5.3自由画是在绘画题

材、内容、形式和表现手

法上,对幼儿不加任何限

制,完全按照幼儿自己的

意愿去作画。在自由化过

程中,教师不作示范和暗

示,给幼儿以充分的心理

自由、精神自由、想想自

由和表现自由。鼓励幼儿

的独创心理。

6.1表象的变形是指在保

证表象的基本形态和主

要特征的情况下所构想

的种种新表象。

6.2表象的分解是指某一

表象中突出出来,割断它

与其它表象因素的暂时

联系,使它获得独立的表

象意义。

6.3粘贴是指用现成的点

状、线状、面状材料粘出

或贴出具有浮雕感的或

平面的画面的活动。

6.4剪贴是指运用剪刀,

将面状材料剪成所需要

形象后,贴出平面画面的

手工活动。

6.5目测剪:即用没有任

何痕迹的纸直接用目测

检出形象的方法。

6.6沿轮廓剪:指按照已

画好的轮廓线来剪出所

需要的物体形象的方法。

6.7折叠剪指纸经折叠后

剪出图案的方法。

6.8撕贴把手指作为工

具,利用双手的配合来四

处所需形象,再贴成平面

的画面。用手撕出来的形

象,其轮廓线蓬松、柔软、

毛茸茸的,具有自然、浑

厚、雅致的独特美感。

6.9染纸是指用吸水的纸

和水性颜料通过渍染和

点染的方法染出色彩美

丽的图案的活动。

6.10泥塑是指通过双手

的活动将泥塑造成立体

形态的物体形象的活动,

它是学前儿童最常见的

立体手工造型活动。

6.11折纸是利用双手的

活动将纸折叠成立体的

形象的活动,是我国民间

传统的手工活动之一。其

特点是利用几何造型。学

前儿童通过折纸不仅可

以锻炼手的动作的灵活

性,也培养了他们的目测

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和对

图形变换的思维能力。

6.12厚纸制作是指运用

铅画纸、卡纸一类略硬的

纸,通过翦、折、贴,组

装成技法制作出三维形

体的活动。它可以帮助学

前儿童通过制作认识从

平面形态的纸到立体几

何形体的变化规律,同

时,发展其空间知觉能

力、联想能力、造型能力。

6.13废旧材料(和果蔬)

制作是指利用废旧用品

或水果、蔬菜等自然物通

过联想,“因材施教”的

进行建构,制作出立体形

象的活动。它对于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利用废旧材料来制作,也可以培养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工作的能力。

7.1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它是对美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无拘无束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美术作品中美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儿童的审美敏感性,从而在生活中更加有信心,能主动的、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7.2美术欣赏教育中的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艺术欣赏中的对话是欣赏者在审美心理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多通道的相互交流,欣赏者调动了自己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灵感、无意识等多种审美心理功能,把艺术家的情思意念、审美创造,弥散、渗透和融入自己的内心深处,从而达到一种潜在的心灵沟通和内在的自我交流。

7.3描述是指陈述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称的视觉对象,从而不涉及作品的含义及其价值认定。

7.4形式分析是指分析视觉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现的美的形式,如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和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应用。7.4评价是指判断一件美

术作品的价值。对艺术品

下判断需要综合艺术创

作、艺术背景知识、艺术

欣赏和美学的各方面知

识。指导学前儿童评价重

点以放在对作品的审美

判断以及揭示作品的寓

意性方面。

1.1学前儿童美术的特点

答:(一)学前儿童的美

术是他们认识和把握世

界的一种方式(二)学前

儿童美术的发展反映了

他们整体智慧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美术史

他们表达情感与进行交

流的工具。

1..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

特点有哪些?答:(一)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满

足学前儿童审美情感需

要的情感教育(二)学前

儿童美术教育是以培养

学前儿童审美创造能力

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性教

育。(三)学前儿童美术

教育是培养学前儿童手、

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

育。

1.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

意义?答:(一)学前儿

童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

幼儿的健全人格。(二)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有助

于儿童大脑潜能的开发。

(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有助于儿童一般智慧和

想象、创造能力的发展。

2.1当前幼儿美术教育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答:1.

在培养目标方面,早期美

术教育中出现两个误区。

其一,把美术教育等同于

技艺教育,认为教会孩子

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做

出一件有趣的玩具就完

成了任务,把重点放在培

养孩子的正确描写和表

演能力上,把技能技巧的

培养作为主要任务。其

二,把美术作为实施德

育、智育的手段,作为完

成某一中心人物的从属

部分,没有自身的独立地

位和体系。2.在教育内容

方面,强调对自然的模仿

和再现。模仿现实生活中

的简单物体或图片是美

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儿童

作品中的成人化、模式化

倾向非常突出,无论在一

个班级里、一个幼儿园

里,甚至是在全市、全省、

全国的儿童作品展览会

上,从花花绿绿的、各式

各样的作品中,我们常常

会看到许多带有模式化

的人物、动物形象。3.在

教学方法方面,灌输法仍

然被大量使用。

3.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

一般目的:1.培养学前儿

童完满和谐的人格 2.培

养学前儿童的审美素质

3.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

具体目标:1.利用线条、

形体、色彩等视觉造型要

素培养学前儿童对美的

感受与体验。2.通过积极

的美术创作活动,启发学

前儿童用视觉造型要素

表达自我的观念和情感,

培养学前儿童表现和创

造美的能力。

3.3 3~4岁小班儿童美

术教育目标

(1)欣赏教育目标

1.、引导儿童参加美术欣

赏活动,体验美术欣赏活

动的快乐,培养他们集中

注意力欣赏的习惯。2、

引导儿童欣赏具有鲜明

色彩和简单造型的物品

和美术作品,使他们能对

这类形象感兴趣。3、引

导儿童欣赏同伴的美术

作品。

(2)绘画教育目标

1、引导儿童参加绘画活

动,体验绘画活动的快

乐,培养他们对绘画活动

的兴趣,并养成大胆作画

的习惯。2、引导儿童认

识油画棒、蜡笔、水彩笔、

水粉画笔和纸等绘画工

具和材料,掌握其基本使

用方法,养成正确的握笔

方法和作画姿态。3、引

导儿童学绘画线条和简

单形状,并用于表现日常

生活中熟悉的、简单物体

的轮廓特征。4、引导儿

童学会认识红、黄、蓝、

橙、绿、棕、黑、白等颜

色并选用多种颜色作画。

5、学习区分并尝试画出

主体色和背景色,培养他

们对使用颜色的兴趣。6、

引导儿童学会在画面的

中心位置安排主要形象,

并把它画大些。

(3)手工教育目标

1、引导儿童参加手工活

动,体验手工活动的快

乐,培养他们对手工活动

的兴趣并愿意尝试各种

手工工具和材料。培养儿

童安全、卫生、整洁的手

工活动的习惯。2、引导

儿童学习用浆糊、胶水等

粘贴沙子、种子等点状材

料。3、引导儿童体验泥

的可塑性,学习用搓、团

圆、压扁、粘合的方法塑

造简单的立体物象。

3.4 4岁~5岁中班儿童

美术教育目标

(1)美术欣赏教育目标

1、引导儿童欣赏与他们

的生活经验有关的、能理

解的成人美术作品、同伴

美术作品、日常生活的玩

具、生活物品、节日装饰、

环境布置等,产生与作品

等相一致的感觉和情感。

培养他们关注具有美感

的事物。2、引导儿童欣

赏并初步理解作品形象

和作品主题的意义,使其

知道美术作品能反映现

实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

3、引导儿童初步欣赏并

感受作品中形象的造型

美、色彩的变化与统一

没、构图的对称与均衡

美。

(2)绘画教育目标

1、引导儿童在小班的基

础上进一步学习多种绘

画方法,体验绘画的快

乐。2、引导儿童学习用

各种线条表现感受过的

物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

特征。3、引导儿童学习

认识12种颜色并学会辨

别同种色的深、浅,学习

用较丰富的颜色作画。4、

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在画

面上安排物体的上下、左

右关系。

(3)手工教育目标

1、引导儿童正确使用多

种手工工具和材料,使他

们喜爱各种手工活动。2、

引导儿童用比小班丰富、

复杂的点状材料粘贴出简单的物象。3、引导儿童在小班的基础上学习用纸折出剪贴出简单的物象。4、引导儿童在小班的基础上学习用捏的方法塑造简单的立体物象,并学习用泥塑造平面的物象。5、引导儿童初步学习用其他点状、线状、面状和块状的自然物和废旧材料制作玩具。3.5 5岁~6岁大班儿童美术教育目标

(1)美术欣赏教育目标1、引导儿童学习欣赏感兴趣的绘画、工艺、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培养他们初步发现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能力。2、引导儿童了解作品简单的背景知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形象和主题意义,知道美术作品如何反应现实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3、引导儿童欣赏并感受作品中形象的造型美、色彩的色调极其情感表现性、构图的对称、均衡、韵律与和谐美。

4、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联想。

(2)绘画教育目标

引导儿童学习利用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运用不同技法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感受,体验创造的快乐。2、引导学习完整的表现感受过的或想象中的物体的动态结构和简单情节。3、引导儿童学习深浅、冷暖颜色的搭配,并初步学习根据画面的需要,恰当地使用颜色

表现自己的情感。4、引

导儿童学习表现前后、远

近等简单的空间关系及

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3)手工教育目标

1、引导儿童熟练地使用

和选择手工工具和材料,

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意

愿。2、引导儿童学习用

多种点状材料拼贴物象,

表现简单的情节。3、引

导儿童学习用多种技法

将纸折出物体的各个部

分,组合成物体物象。4、

引导儿童学习用目测的

方法将纸等面状材料分

块剪、折叠剪来拼贴平面

的物象或制作立体的物

象。5、引导儿童学习用

伸拉的方法并配合其他

泥工技法塑造结构较复

杂的物象,表现主要特征

和简单细节。6、引导儿

童综合运用各种工具、材

料和技法制作教具、玩

具、礼品、服饰、道具等

布置环境,并注意装饰

美。

3.6幼儿美术教育年龄阶

段目标具有哪些特点?

答:1、幼儿美术教育年

龄阶段目标是学前儿童

美术教育对3岁~6岁年

龄幼儿的不同层次的要

求。2、幼儿美术教育年

龄阶段目标充分考虑了

幼儿的最近发展区3、幼

儿美术教育年龄阶段目

标为单元目标和具体美

术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

指明了方向。

4.1试述学前儿童美术教

育的原则。1.低控制原则

2.发展性原则3、因材施

教原则4、创造性原则5、

兴趣性原则6、实践性原

则。

4.2简述学前儿童美术教

育中的低控制原则和实

施要点。

答:低控原则指在对学前

儿童进行美术教学时,要

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

境,尽量少以成人的权威

或规范束缚学前儿童的

艺术活动,让他们自由、

充分的体验和表达。

实施要点:1、给学前儿

童自由选择美术内容的

机会。2、教学气氛尽量

轻松、愉快。3、注意作

品评价的方式。

4.3简述发展性原则和实

施要点。

答:发展性原则指在进行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时,要

处理好当前需要与长远

发展的关系,造成儿童身

心的一种可持续发展。

实施要点:1、成人要避

免功利化的美术教育取

向。2、在心理学、教育

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科

学的指导,对学前儿童实

施合理的美术课程,促进

他们美术才能的发展。

4.4简述因材施教原则及

实施要点。

答:因材施教原则指的是

要根据学前儿童具体基

础和接受能力,区别对

待,使每个学前儿童都能

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最

好的发展。

实施要点:1、尊重学前

儿童的个别差异。2、设

立有弹性的美术课程。

4.5简述学前儿童美术教

育中创造性原则及实施

要点。

答:创造性原则指教师在

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利用

美术这种艺术活动本身

所具有的创造性,发展学

前儿童的创造力。

实施要点:1、丰富教育

内容,帮助学前儿童积累

多种经验。2、创造自由

宽松的气氛,鼓励每个人

的自由创造。

4.6简述学前儿童教育中

兴趣性原则的实施要点。

答:1、培养学前儿童积

极、快乐地从事美术活动

的态度。2、提供多种工

具材料,刺激学前儿童美

术活动的积极性。3、适

当运用表扬、赞许和挑

战、竞争来强化学前儿童

美术活动的兴趣。

4.7简述实践性原则及实

施要点。

答:实践性原则指教师要

引导学生儿童积极参与

美术实践,在实践中发展

和培养他们的美术能力

和兴趣。

实施要点:1、让学前儿

童通过多种感官通道进

行美术活动。2、避免两

个倾向及纯技巧和纯抽

象的思想内容说教。

4.8简述对话式教育的特

征。答:第一,在这种教

育中,教师与儿童,家长

与儿童,儿童与学习对象

之间,不再是教训与被教

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

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平

等的、对话式的、充满爱

心的双向交流关系;第

二,在对话式教育中,由

于儿童的身心得到彻底

解放,其学习就不再是被

动的接受,而是积极参

与;第三,在对话式教育

中,衡量一个人所接受教

育高低的标准,不再单纯

看其掌握知识的多少,而

应该知道其来源,懂得其

运用;第四,这种教育追

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

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和

谐和整合;第五,对话意

识必须消除自我中心意

识,不一致的观点和行为

对于产生新观念和产品

更为有利;第六,对话教

育着眼于破除种种极端

倾向;第七,不管是教育

还是受教育者,都应该感

到自己也要接受教育。

4.9在操作层面上分析学

前儿童美术教育可以采

用哪些方法。1、作品临

摹法2、情景观察法3、

语言描述法4、联想迁移

法5、游戏练习法。

5.1儿童绘画发展中的涂

鸦期按进程可以划分为

哪几个阶段。答:1、无

意识涂鸦:一岁半左右的

儿童,当她们有机会接触

到纸、笔时他们就会在纸

上画断断续续、弯弯曲曲

的不规则线条这是一种

胡乱画,可以说它是不受

视觉控制的纯肌肉2、有

控制的涂鸦3、圆形涂鸦

4、命名涂鸦

5.2我们认为:幼儿涂鸦

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活动,

这种活动表现为:1、认

知能力使儿童产生涂鸦

活动的重要因素。2、涂

鸦是儿童有意识的模仿

活动。3、兴趣和练习是

儿童涂鸦发展的动力。

5.3小班儿童绘画的教育

作用。1、儿童绘画的发

展是与儿童认知发展同

步进行的。2、儿童对形

状轮廓的掌握,是按照儿

童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前进的。3、儿童是学习的主体。4、教师必须根据儿童对形象轮廓直觉掌握的规律,设计各种课题。

5.4中班儿童绘画教育的影响。答:中班儿童画是在以儿童为主体,积极鼓励儿童主动的探索和创造的环境中产生的。每一根线条,每一种形体,都来自于儿童知觉的感知、观察和想象,是他们的探索发现的结果。老师的作用是创设一定的环境,向儿童提出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提供必要的线索,引起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在头脑中保持明晰的印象,直至表现出与情感和生命相一致的形式。应当说,这个时期儿童绘画还是粗略的,以个别形象为主的知觉的原始绘画,还不能成为艺术作品。这是儿童发展阶段中的必然,教师不能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只有在不断的激励、赞赏之中,使他们顺利成长。

5.5大班儿童教育的影响。答:大班儿童画正处在迅速发展阶段,在教师正确的组织和引导下,儿童有可能产生对绘画的兴趣和爱好,并获得较为满意的成绩。教师必须不断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让儿童主动的体验生活,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老师要注意充分利用环境布置、节日活动、大自然欣赏,以及各种艺术品的欣赏,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老师还要注意选择恰当的课题,

激发儿童积极探索和表

现的愿望,重视培养儿童

的艺术思维。

5.6自由画的指导原则是

什么?答:1、创设自由

而快乐的气氛。提供可供

选择的作画工具。2、由

于自由画是孩子们兴之

所至,有明显的个人作画

动机,不需要教师引发。

但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儿

童的作画意图,在他们需

要帮助的时候,适当地引

导、暗示,使他们实现自

己的构思,而不至于丧失

信心。3、对幼儿的绘画

技能不作过高的要求,以

鼓励创造性,独特性为

主。对那些构思独特,想

象丰富,题材新鲜的作

品,应加以表扬。4、自

由画一般在儿童分组活

动、游戏活动时,或在家

里进行。也可以配合教学

活动在课堂中进行。

5.7幼儿园绘画创作过程

的指导。答;1、引起和激

发儿童对绘画的兴趣。2、

从生活中经验中挖掘题

材。3、重视观察和引发

各种感觉。4、培育生动

的构想。5、绘画的评价。

6.1学前儿童手工题材有

哪些?答:玩具,如折纸

玩具、泥塑2、节日装饰

物,如拉花、窗花3、游

戏头饰,如帽饰、面具、

纸花4、日常布置用品,

如染纸、点、线、面状材

料贴画、蔬果造型、瓶盒

造型5、贺卡。

6.2简述学前儿童手工创

作过程中意图阶段的指

导。答:1、给儿童提供

与多种工具和材料充分

接触的机会。(让幼儿在

撕、揉、卷、折叠、剪、

贴等活动中了解纸的软

硬程度以及它的可折叠、

可分解等特性;在拍打、

压、滚、掼、团、搓、捏

等的活动中,了解泥的可

塑性。让儿童在与材料相

互作用的过程中,对手工

制作产生兴趣,愿意去操

作。)2、在游戏与欣赏手

工作品的过程中明确制

作的意图。(对早期学前

儿童来说,手工活动就是

游戏活动,他们在这种玩

耍手工材料的过程中得

到满足。儿童对手工制作

的明确意图是在教师的

引导下逐渐产生的,因而

在手工游戏中,教师要将

儿童的活动朝有目的的

方向引导。例如:在儿童

无目的的制作过程中,教

师可以引发他们联想“你

在做什么东西?”、“你想

做个什么东西?”等等。)

3、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

意图,使之体验手工制作

的乐趣。(在学前儿童的

手工活动中,有时虽然有

一定的创造意图,但由于

其手部肌肉发育不成熟,

手的动作不灵活、手眼不

协调等原因,这些意图却

不能完全实现,从而给他

们带来一定的失败感,并

且可能使儿童对进一步

的手工活动失去信心,因

而,教师应在技术上给于

儿童一定的支持,使他们

能产生一种成功的体验,

激发他们对手工活动的

兴趣。)

6.3试述学前儿童手工创

作过程中构思阶段的指

导。答:1、帮助儿童积

累多种表象。2、提供多

种材料,引导幼儿进行联

想。3、引导儿童欣赏佳

作,学习其造型、色彩、

构成等艺术手法。

6.4试述学前儿童手工创

作过程中制作与装饰阶

段的指导。答:1、学习

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

使用方法2、提供练习的

机会,锻炼儿童的手的动

作的灵活性。3、指导儿

童将临摹、仿制与独创相

结合。4、引导儿童将手

工制作与绘画相结合5、

正确评价学前儿童的手

工作品。

6.5试述教师在指导儿童

各类手工活动中应注意

的问题。答:189页1、

提供给学前儿童的手工

材料要丰富多样,但不是

说,在同一次活动堆砌很

多的材料,而是要提供有

表现力的材料。要让儿童

有与材料充分接触的机

会。2、要把手工活动的

基本技法交给学前儿童,

让他们在这一基础上自

由地进行想象、操作,可

“因意选材”,也可“因

材施艺”,培养学前儿童

的创造力。3、手工活动

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一

是可以在游戏活动中进

行手工操作;二是可以用

游戏的形式来开展手工

活动;三是可以将手工活

动的成果当做游戏的道

具。4、要养成学前儿童

的手工活动的卫生习惯。

6.5在手工制作粘贴活

动中,教师的指导应注意

的问题?答:1、如果是

“因意选材”的话,则所

要粘贴的画面形象,应视

儿童的年龄来决定由教

师画还是由儿童自己创

作。2、一次粘贴活动中,

不宜有太多类型的材料。

否则儿童会把注意力转

移到材料的翻找上,从而

影响完成作品的进程。3、

考虑到儿童的生理发育

的不成熟,动作的灵活性

及手眼的协调能力较差,

因而,教师在为儿童设计

画面形象或引导儿童自

己设计画面形象时,要注

意其轮廓线要简单、画面

要大,数量少些不宜有点

太多的细小凹凸,以利于

儿童的手的操作。4、从

作品的美观考虑,教师要

引导儿童注意作画画面

形象的材料的颜色与背

景纸的颜色之间的搭配。

5、如果是采用树叶类自

然材料进行粘贴的话,教

师要引导儿童注意尽量

利用自然物本身的形状、

颜色、及其他特性,少作

修剪与改变,以保持自然

物的自然之美。如用铅笔

的刨花做裙子、西瓜籽的

壳做老鹰的羽毛等。6、

在底纸上摆放形象时,教

师要引导儿童注意画面

的布局:先定主要的、大

的形象,再定次要的、小

的形象;将主要的形象摆

放在画面的突出的、显著

的位置上,在根据画面的

需要安排次要的形象的

位置。7、如果粘贴剂是

胶水一类的,则教师在引

导儿童涂抹胶水时应注

意分成小部分,一部分一

部分的来进行,否则,如

果将画面全部涂抹上胶

水再粘贴,则易干而不好

粘贴。同时,要注意胶水

的涂抹应均匀,这样粘贴的作品就牢固而不易脱落。另外,粘贴既不能到处乱抹,要注意卫生。6.6在剪纸活动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答:1、在剪纸顺序上要注意先从大的轮廓开始,再剪小的细节,最后逐渐修剪成形。而折叠剪则要按照从里向外、从小到大、从细到粗、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来剪,最后再整修,2、无论是目测剪、沿轮廓剪还是折叠剪,教师都应提醒儿童,教师应左手要配合着右手的动作转动纸片,防止边剪边拉使形成周围不整齐。3、剪贴时,剪下的碎纸屑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要保持桌面、画面、地面和衣服的整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6.7在撕纸活动中,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每次提供给儿童的纸不宜太多、太大,以免儿童由于手的控制能力差而越撕越小,结果是一张大纸被撕成了一个很小的形象,造成浪费。2、教师不能要求儿童都很准确地撕出一个完美的形象,如果与所构思的形象有较大的出入,教师则可以让儿童仔细观察手中的纸形,想想它像什么,贴好后,进行装饰、添画成为一幅有意义的画面。

6.8在染纸中,教师应注意什么?答:染纸活动的指导中,教师首先要给儿童提供充分的接触和尝试材料的机会,让他们了解材料的性质和特点。其

次,教师要指导儿童将纸

进行折叠,染纸常见的折

叠方法有“米字格”“田

字格”、放射形和自由折

等,折叠要整齐、压实,

不宜太厚。再次,教师要

引导儿童学习染色的方

法。染色一般分为渍染和

点染两类。渍染是指将折

好的纸插到颜料里,将颜

料自动的吸到纸里去的

方法。点染是指在渍染无

法进行的部分,用毛笔蘸

颜料染的方法。最后,教

师要引导儿童学习如何

解开染纸。教师在指导儿

童进行染纸时,还应注

意:1、在准备工具时要

注意多备几支毛笔,要专

笔专用,以保证颜色的纯

正。2、要注意色彩的搭

配。3、在染色出现问题

时,要引导儿童灵活的

“借迹重构”。

6.9立体手工活动泥塑的

指导要点。答:教师指导

儿童学习泥塑的第一步

就是让他们通过与粘泥

等泥工材料的接触,了解

泥既柔软,又可以粘接或

任意变形的性质,知道泥

工板是放泥和塑造时用

的、小竹刀是用来把作品

修整得光滑平整的。第二

步,教师要引导儿童学习

泥工的基本技法。第三

步,引导儿童掌握泥塑的

基本规律。第四步,引导

儿童学习使用泥工的辅

助材料。第五步,引导儿

童根据自己的或一个小

组的泥工作品来编故事,

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6.10引导儿童进行泥工

活动时,教师还应注意以

下几点?答;1、教师自己

要了解泥工活动中所使

用的粘泥、橡皮泥和面团

的特性。2、彩塑是具有

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因

而,在幼儿园大班时,教

师可引导儿童对自己制

作的泥工进行着色描绘

美化作品。3、由于泥工

材料的特点,因而泥工作

品讲究的是其粗朴、淳厚

的美感,再加上学前儿童

的动作的不灵活,手、眼

协调能力较差,因此,教

师在评价儿童的泥工作

品时不应把重点放在追

求作品的精致与细致上,

而应注重泥工操作的过

程及作品整体的稚拙感。

4、妥善处理儿童的泥工

作品。

6.11在泥工活动中学前

儿童可以学习哪些基本

技法?答:这些基本技法

有搓长、团圆、拍压、捏、

挖、分泥、连接、伸拉,

运用这些基本技法可以

塑造出球体、卵圆体、圆

柱体、立方体、长方体、

中空体和组合体等基本

几何形体。

第七章:学前儿童美术欣

赏教育192——220

7.1学前儿童欣赏美术作

品要发展的能力:1、发

展美感知觉能力(1)经

验的层面(2)形式的层

面(3)象征的层面(4)

主题的层面(5)材料的

层面(6)环境的层面2、

适当地叙述视觉形式的

能力(1)描述(2)解释

(3)评价

7.2比纳通过儿童对绘画

作品感知的研究,认为儿

童对图画的感知可划分

为三个阶段。1、罗列对

象阶段(3~6岁):只是

说出画面上的一些物体,

不能认识物体间的联系。

2、描述对象阶段(7~14

岁:能说出关于人或动物

所做事情的简短的语句。

3、解释时期(15岁以后):

能说明图画上所画的东

西的意义。

7.3丁祖萌,把儿童对图

画的感知能力的发展划

分为四个阶段。1、认识

“个别对象”时期:儿童

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

对象的某一方面。2、认

识“空间联系”时期:儿

童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

间能够直接感知到的空

间联系3、认识“因果联

系”时期:儿童可以认识

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

到的因果联系。3、认识

“对象总体”时期:儿童

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

对象总体,理解图画主

题。

7.4加登纳提出了儿童艺

术知觉发展可以划分为

五个阶段。1、婴儿知觉

期2、符号认知期3、写

实高峰期4、写实终结和

审美感受初期5、审美参

与的危机期

7.5丹尼。伍尔夫把儿童

的审美认知划分为三个

阶段。1、理解绘画符号

时期2、理解视觉系统时

期3、理解艺术性选择时

期。

7.5学前儿童美术欣赏发

展阶段特征的描述。1、

本能直觉期2、直接感知

美术形象的时期(2~7岁)

7.6直接感知美术形象时

期的特点:1、对作品内

容的感知先于作品形式

的感知2、在教育的干预

下,学前儿童能感知美术

作品的某些形式审美特

征。

7.6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课

程目标:1、培养幼儿对

绘画欣赏的兴趣,开拓他

们的视野,使他们对某些

名画有初步的印象。并在

欣赏中获得愉快的经验。

2、培养幼儿对艺术作品

有较敏锐的感受,并具有

知觉美的某些基本要素

的能力。3、掌握简单的

艺术术语,与叙述和谈论

艺术作品的能力。4、通

过欣赏产生自由表达的

兴趣、愿望和能力,激发

幼儿潜在的创造力。

7.7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课

程内容透过下列四个层

次进行教学:1、感觉的

层次2、智慧的层次3、

表现的层次4、创造性层

7.8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课

程实施的原则。

1、高度的艺术性与儿童

的可接受性原则(为儿童

选择的艺术欣赏作品必

须具有高度的可欣赏性。

原则上要用名人名作,或

者是为社会公认的。有艺

术欣赏价值的作品。同

时,又要考虑儿童的兴趣

和理解能力,符合儿童的

生活经验。)2、潜移默化

的原则(作为一种文化传

递现象的欣赏课程,是一

个有接受主体对外在信

息进行反映、选择、联合、

内化多环节构成的复杂

的认识过程。儿童接受信

息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

积极主动地,必须充分发

挥其主体作用。)3、渐进性和程序性原则(艺术欣赏需要有不间断的、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使幼儿积累起一定的经验。欣赏间隔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儿童兴趣的消退。欣赏材料的选择要由近及远,由简至繁,系统安排欣赏内容和主题,使之与儿童的生活方式有直接或间接地联系。

7.9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课程实施的基本指导方法对话法。在对话法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下列几点:1、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儿童有自己的探索。2、教师自己要首先学会与文本进行对话,并做好儿童与文本之间的“审美期待”的中介。中介。3、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机会,扩大他们的世界。4、教师要为儿童创设和利用多通道感受、体验的条件和充分的时间。5、教师要引导儿童学会提问,并能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7.9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过程中各阶段的指导。1、描述阶段的指导。(在描述阶段,教师应首先给儿童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的欣赏,不要操之过急,或讲得太多,要尽可能让儿童充分表达。只有当儿童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可以用启发、提问的方式给予线索启迪,引导他们观察、想象并进一步的陈述清楚。)2、形式分析阶段

的指导。(在此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首

先,教师自己对美的形式

有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

力,能够掌握形式美的原

理,体验作品的意味。同

时,要用启发诱导性的语

言,引导儿童反复多次的

深入感知、体验作品,也

可以自己用通俗易懂的

语言,进行浅显而简明地

描述,让儿童真正的理解

这些艺术语言与形式美

原理的内涵。再则,儿童

对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

和形式美的原理的认识

可以经由美术创作来获

得。例如:在欣赏梵高作

品《星夜》中,可以让儿

童试验用波浪形、螺旋形

的线条来画画,体验线条

的运动和变化。3、解释

阶段的指导。(教师的指

导应注意以下两点:第

一,探讨美术作品所蕴含

的意义,必须在整体与部

分的辩证运动中进行。第

二,虽然教师在引导儿童

欣赏美术作品之前,已有

对作品意义的预期,但这

并不意味着学前儿童必

须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

这种预期。)4、评价阶段

的指导(评价是指判断一

件美术作品的价值。对艺

术品下判断需要综合艺

术创作、艺术背景知识、

艺术欣赏和美学的各方

面知识。指导学前儿童重

点宜放在对作品的审美

判断以及揭示作品的寓

意性方面。)

选择填空题

1.1对于艺术,通常可以

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

是从精神层面,第二是从

(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

识艺术,第三是从(活动

结果)方面。

1.2依据艺术形象存在方

式,艺术可以分为时间艺

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

术。美术是一种空间艺

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

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

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

术。美术是一种视觉艺

术。

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

术可以分为动态艺术和

静态艺术。美术是一种静

态艺术。

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

则,艺术可以分为实用艺

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

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美

术是一种造型艺术。依据

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

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

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

的,也有再现性的。

1.3学前儿童美术的发展

反映了他们整体智慧的

发展。

1.4艺术教育是以艺术品

为媒介和主要手段进行

的教育,其范围包括艺术

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

和艺术审美教育。

1.5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

以培养学前儿童审美创

造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创

造性教育。

1.6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

培养学前儿童手、眼、脑

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

1.7美术教育可说是培养

幼儿想象和创造能力的

最佳途径之一。

1.8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

教育。

1.9在美术起源中,始于

希腊哲学家,而且最古老

的理论为(模仿说)

1.10美术起源中的“游戏

说”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

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

的一种,其代表人物是

(希勒和斯宾塞)

1.11西方关于艺术起源

中最有影响的、有势力的

一种观点是巫术说。

2.1在近代儿童美术教育

的历史上,为学前儿童美

术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

教育家应首推裴斯泰洛

奇和福禄贝尔。

2.2西泽克是一位儿童美

术教育的先驱者。他是在

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

现儿童绘画”、给儿童绘

画以崇高地位的人。被后

人誉为“儿童绘画之父”。

2.3自由化运动是儿童美

术发展史上的改革运动,

他发生在(日本)。由画

家(山本鼎)领导。

3.1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

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审

美能力。

3.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

分层次目标有心理层次

目标和年龄目标。

3.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年

龄层次目标是分(小中

大)年龄班阐述的。

3.4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

心理层次目标包括审美

感知目标、审美情感目标

和审美创造目标三大类。

3.5美术教育的审美感知

目标具体要求如下:1、

观察和感受自然万物中

的生命形象及它从静止

到运动变化的内在生长

驱动力,体验大自然的无

限变化和运动。2、感受

形状的大小、色彩的明

暗、先浊所产生的节奏

感、平衡感。3、感受线

条、色彩、形状的疏密、

曲直、明暗、鲜浊所产生

的节奏感。4、感受色调

的统一和变化,空间的远

近距离、姿态的动、静所

产生的和谐感。5、欣赏

艺术作品中形象的象征

性、夸张性和体验作品的

意蕴。

3.6美术教育的审美情感

目标,具体要求如下:1、

对视觉艺术的兴趣和积

极投入的态度。2、能体

验作品的线条、形状、颜

色、质地。3、能产生与

作品主题相一致的感觉

和情绪,并表达这种感

觉。4、喜欢各种不同风

格的艺术品。

3.7美术教育的审美创造

目标,具体要求如下:1、

能使用线条、形状表现力

度感、空间感、节奏感、

和谐感。2、能使用主观

色彩,表现自己的感情和

幻想。3、能使用象征性

图式符号,加以组合变

化,设计和表现有一定的

独特性。4、能根据自然、

社会中事物的发展、运动

和变化,在作品中表现出

生命的象征和意味。5、

能掌握一定的秩序和变

化规律,发展构思、构图

能力。6、能综合运用多

种媒介和工具创作。

4.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

教育观念方法有:灌输

法、园丁法、综合法、对

话法。

4.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在

操作层面上有一些方法:作品临摹法、情景观察法、语言描述法、联想迁移法、游戏练习法。

5.1法国儿童画研究者吕凯把儿童绘画分为四个阶段:1、偶然的写实阶段2、不完全的写实阶段3、知的写实阶段4、视的写实阶段。

5.2心理学家柏特把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分成七个时期:1、搔笔2、线画3、记叙的象征主义4、记叙的写实主义5、视觉的写实6、压抑7、艺术的复活

5.3哥仙修泰纳把儿童画分为五个阶段:1、错画期2、图式期3、对线及形发生感情的时期4、想表现得像实物的时期5、正确的表现形状的时期。

5.4布莱德拉把“错画”和“空想的象征表现时期”分为三个时期:1、概念化时期2、用线表现画的时期3、以颜色构成空间画的时期

5.5美国心理学家罗文斐尔德把儿童画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错画期2、前图式期3、图式期4、写实初期5、拟写实时期。

5.6我国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1、涂鸦期、2、象征期3、定型期4、写实期

5.7在作品中出现“蝌蚪人”的儿童约在(四岁左右)

5.8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2~4岁幼儿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符号化的智慧发展”。

5.8图示初期,大约从5

岁到七岁左右,是儿童的

形象思维发展最敏感的

时期。

5.9幼儿园儿童绘画造型

的基础练习:1、线的产

生2、形的感觉3、色彩

的感觉4、材料的体验5、

装饰与美化

5.10可以用启发对话的

方式,和孩子们一起讨

论。其目的主要是谈谈一

些造型要素,鼓励美的感

知觉和潜能的发展。

6.1手工创造过程,一般

包含意图、构思与设计、

制作与装饰三个阶段。

6.2学前儿童手工发展的

第一阶段无目的的活动

期(2~4岁),第二阶段

基本形状期(4~5岁)第

三阶段样式化期(5~7岁)

6.3学前儿童手工教育的

内容:一、手工工具、材

料及其性质。二、手工材

料的基本制作方法。三、

手工的题材。

6.4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

材料可以分为点状材料、

线状材料、面状材料、块

状材料四种形态。点状材

料有沙子、小石子、小珠

子、纽扣、谷物、果核、

种子、木屑、贝壳、牙膏

盖等。线状材料有绳、棉

线、毛线、火柴棒、麦秸、

树枝、草棒、橡皮筋、高

粱杆等。面状材料有纸、

布、树叶、花瓣、羽毛、

刨花、塑料薄膜等。块状

材料有泥、面团、石块、

萝卜、土豆、蛋壳、瓶子、

纸盒、核桃、乒乓球等。

6.5学前儿童的平面手工

活动主要有粘贴、剪贴、

撕贴、染纸等形式,

6.6剪纸的基本剪法:1、

目测剪2、沿轮廓剪3、

折叠剪。

6.7立体手工活动主要有

泥塑、折纸、厚纸制作和

废旧块状材料的立体造

型等形式。

7.1学前儿童欣赏美术作

品要发展的能力:1、发

展美感知觉能力(经验的

层面、形式的层面、象征

的层面、主题的层面、材

料的层面、环境的层面)

2、适当地叙述视觉形式

的能力(描述、解释、评

价)

1、2岁——4岁的儿童对

手工制作的表现意图(尚

未形成)

2、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

一种艺术形式是绘画。

3、幼儿园大班儿童绘画

的两个空间表现是基底

线的突破和深度关系。

4、我国当前幼儿美术教

育中存在的误区是将美

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

而且美术没有自身的独

立地位和体系。

5、幼儿园儿童按材料内

容分为:蜡笔画、油画棒

画、彩色铅笔画、棉签画、

印章画等。

6、根据学前儿童手工制

作过程所划分的阶段,学

前儿童手工教育应包含

意图阶段指导和构思阶

段指导、制作与装饰阶段

指导。

7、丹尼·伍尔夫把儿童

的审美认知划分为理解

绘画符号时期、理解视觉

系统时期和理解艺术性

选择时期三个阶段。

8、儿童绘画造型的基础

练习包括线的练习、形的

感觉、色彩的感觉、材料

的体验和装饰与美化。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13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课件知识点整理 教材特征: 以某种或数种理论作为其设计思想的基础,并以此处理和协调教育活动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协调的总体。 探讨在通过实施过程,发挥整体的功能,以达到预期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来实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复习提纲 第一章美术与儿童美术 第二章儿童美术的发展 第三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与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的论 第五章托幼机构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章美术与儿童美术 学习目标: ●儿童美术与成人美术的区别; ●当代儿童美术,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理论: (1) 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理论, (2) 里德的艺术与教育完全交互融合的理论, (3) 罗恩菲尔德的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的理论; 学习重点: 了解美术与儿童美术各自的本质,理解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学习关于儿童美术的几种主要理论,能对这些理论的长处与不足作出简单的评析。 美术: 美术也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如绘画用颜料、纸、布、绢;雕塑用木、石、泥、铜等等),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线条、形体、色彩等等)所塑造的静态的、在一定范围内展现的视觉形象来完成作品,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具体事物的情感和美化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儿童美术 指的是3—6学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欣活动。 它反映了儿童对其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思想、愿望以及审美追求。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种类:(1)绘画(2)手工(3)美术欣赏 儿童美术与成人美术的区别 美术对于儿童和成人的意义不完全相同。 成人美术的意义:是人类视觉意象的升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表现的最高形式。儿童美术的意义:成年人对儿童美术的认识是儿童的成长过程。 德国人玛克斯?德索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中谈到:儿童时代里,-------对于成长中的儿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导论(1--2 章)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2、文学活动:由文学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 者四个要素。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4、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作理性的分析、研究的一门学科。 5、文学史:以历时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释的一门学科。 6、文学哲学:用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原理、认识论、方法论来指导研究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关 系、作家的创作、读者的阅读性质、机制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7、文学心理学:文学活动中的基本环节文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作者心理、读者心理不断转 换过程,采用心理学的视角(精神分析学、投射理论)如研究文学活动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8、文学符号学: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的研究原理,对文学文本进行信息译码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9、文学社会学:把文学活动作为子系统放在社会大系统中研究,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道德、 伦理、宗教等多重角度,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点是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对应关 系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0、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活动中的文化价值的形成、转移、增值、变化的过程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1、文学文化学:把文学活动研究的各种理论、视角、方法综合起来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文学理论 的发展历史存在一个倾向,由古老的文学文化学,到后来的各种形态的兴起分化,到现在又向文学文化学回归。 12、文学信息学: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负载传播信息,由编码到译码,是一个信息的生成与 转换过程,由这种研究方法构成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它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涵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2、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 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3、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活动的特性。人的劳动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在 劳动之前就有了蓝图,人按照预先的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工改造对象,使对象打上主体的烙印,

2017年6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年6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码:2506; 课程代码:01740; 适用专业及层次:学前教育专科; 考试形式及比例:形考(30%、纸考)、终考(70%、纸考)。 一、选择题 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A)。 A.空间 B.色彩 C.形状 2.1923年幼儿教育家(B)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A.张雪门 B.陶行知 C.陈鹤琴 3.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装饰阶段、(C)三个阶段。 A.兴趣阶段 B.游戏阶段 C.再现和表现阶段 4.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B),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A.提高学前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 B.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 C.更好地把握学前儿童教育美术活动成果 5.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C),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人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 A.外显性 B.直觉性 C.弥漫性 6.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儿童涂鸦期的线条有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B)四种水平。 A.曲折线 B.命名线 C.平行线 7.从幼儿实际的涂画行为和过程上看,涂鸦是(C)的画线活动。 A.有意识 B.表达思想 C.没有表现意图 8.在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B)两个方面。 A.教师的教学效果 B.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C.天赋 9.幼儿审美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B)。 A.完形性 B.主动性 C.情感性 10.在手工教学的构思过程中,“(C)”和“因材施艺”是两大基本原则。 A.废物利用 B.物尽其用 C.因意选材 二、填空题 11.美术也称造型艺术、____或空间艺术。 视觉艺术 12.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涂鸦”期、____、“概念画”期三个阶段。 “象征”期 13.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绘画、手工和____三大方面。 欣赏 14.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____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

和平电大《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美术的概念和种类。 (2)幼儿美术活动的特点。 (3)绘画的年龄特点以及绘画中的特殊表现。 理解: (1)幼儿各年龄班美术教育的目标:小班、中班、大班的幼儿对美术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 (2)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常用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幼儿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通过线条、形体、色彩等要素初步感受并喜爱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幼儿绘画中的特殊表现;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2)教学难点: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的常用方法;突破学科本位,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问的彼此联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三、教学方法: (1)通过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并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2)在美术绘画方法中主要运用“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见的教学手段,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 (3)学生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的讨论,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艺术的门类包括戏曲、舞蹈、音乐、美术,以及电影、电视广播等艺术。他们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那么美术

在我们身边扮演什么角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术? (1)美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时时处处都有美术,它在社会 中应用广泛。例如:建筑、工商业、服装、居室设计等都离不开美术。 A:日用品(例茶杯、壶、炊具、餐具)的造型审美。B:机械制造 专业,机械零、部件图的绘制、识读,零、部件的设计不仅要符合标 准,实用,还应美观好看,(尤其是外部表面的零、部件)。C:交通 工具:汽车等色彩与外观审美。D:商品包装外观E:广告业的装饰 装潢。都需要有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审美修养。 (2)对审美水平的提高、性情的陶冶、情绪情感的引导、形象思 维的训练、感知能力的促进等多个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一)美术的概念。 作品展示与分析:教材插图:一幅是梵高的《向日葵》,一幅是西 班牙画家米罗的作品《人投鸟一石子》。旨在向同学们展示美术的魅 力,使同学们对“美术”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1、先简单介绍画家的情况后,请学生自己说说看到了什么,有意 识地将有关颜色和线条等造型元素的探讨引入学生的视线,让他们说 说对画中一些颜色和线条的感受。 2、在你生活中都接触过哪些美术作品? 3、有人认为美术教育对幼儿可有可无。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1)启发学生了解画家运用的是一种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 (2)如:油画、壁画、浮雕、陶瓷玉石雕刻等等。 (3)幼儿美术教育和幼儿园其他学科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彼 此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例如,常识、语言等教学为美术提供了认识、 理解事物的基础,而美术活动所反映出的内容反过来又对其他学科起 着重复、巩固和提高的作用。美术是指作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 造出可视的、静止的、平面的或立体的形象,表现其对周围世界的认 识、感受、信仰、生活理想和美好追求。 (二) 美术的种类 美术主要包括: 1、绘画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绘画: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 从地域看,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考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空间(平面或立体)”。 2、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线条、形体、结构和色彩。 3、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福禄倍尔、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及杜威的教育思想相继传入我国。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当时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福禄倍尔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4、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热情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创造是这种教学的核心。” 5、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写实期。 6、里德生平著作等身,最重要的著作是《通过艺术的教育》。 7、国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命名线四种水平。 8、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装WORD版本.

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 9、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的归纳,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10、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容一般可分为欣赏、绘画和手工三大方面。 11、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分步练习与整体练习。 12、学前儿童绘画创作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约经历了知觉、体验与反思、表达这样一个流程。 13、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教师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14、手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原理和步骤,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15、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儿童美术结果和儿童美术发展状况的测量和评价,还包括对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指导和活动效果的评价。也就是说,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 WORD版本.

文学专业考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专业考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 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模拟考试试卷答案(a卷)教学内容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模拟考试试卷答案(A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散点式构图:摆脱了地平线,开始表现出物体的离散关系。 2、透明式表现:把看不到的物体象X光透视一样表现出来。 3、蝌蚪人:头部、躯干部和四肢尚未分化完全的人。 4、展开式:儿童把在不同视角看到的物体在一张画面上表现出来。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4分) 1、凯洛格把儿童早期的样式配置分为17 种。 2、儿童绘画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涂鸦期、象征期和图式期。 3、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和眼手的逐渐协调,儿童会用轮廓线勾画出两个或两个 以上图形的外部界线,而图形之间相互结合的部位则融合在一起。 4、凯洛格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图形结合而形成的图形称为集合体。 5、儿童刚开始运用水平——垂直参照系统进行构图时有些呆板和模式化,此时 所画的人,我们称之为稻草人。 6、“给予幼儿一张硬纸,幼儿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它制作一个立方体”。这一 目标取向属于行为目标。 7、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画蝌蚪人是因为他们的知觉尚未分化。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儿童绘画发展中象征期的特征。 造型上:用图象表达意愿,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线条组合,具备物体的基本部分。 色彩上:对颜色有自己的喜好,并用它们来描绘各种事物,注意按物体的固有色来选择相应的颜色涂染。涂色方面显得毫无顺序,不均匀。构图上:把物体随机地安排在画面上,不注意大小比例。 2、简述儿童在绘画中是如何处理事物之间关系的? 最初是把事物看成各自独立的个体,与其它事物缺乏联系;逐渐以简单的方法处理事物间的关系;最后能客观地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间的关系。 3、家庭美术教育有哪些方法? 创设良好的家庭美术环境,初步感知美术的基本要素,鼓励儿童多欣赏美的事物,正确对待儿童的美术学习。 4、教师如何指导幼儿的粘贴活动? 引导儿童掌握粘贴的工具和材料的性质,引导儿童了解粘贴的步骤和方法,一次活动中不宜提供给儿童过多的材料。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所学理论谈谈如何选择幼儿绘画教育的内容。 绘画教育的内容包括:绘画工具和材料的认识和使用,绘画的形式语言,(简单解释8分) 结合实际来谈绘画教育内容的选择(7分) 2、结合实际谈谈观察法和演示法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演示法运用的基本要求(5分) 观察法运用的基本要求(5分) 在实践中的运用(5分)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美术 1、谈谈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赋予儿童自发的美术游戏以极大的教育价值,使儿童能在这种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的游戏活动中愉悦自己,满足自己,表现自己,使幼儿人格的“种子”通过美术游戏这一自然生长的土壤得以发芽,为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学前儿童所具有的先天的艺术潜质,可以在适当的教育的激发和影响下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学前阶段是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过程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创造力。而教师对这种创造性的美术作品的赞赏和鼓励必然会使儿童对美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更进一步地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儿童在视觉形象的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领悟审美思想和审美形态,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可以作为学前教育“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的载体,也就是说,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在发展独特性的同时,也发展个体的社会意识。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使幼儿能从美术的角度,为在情感和思想上有资格介入人类心灵交流的系统提供必要的准备。 (以上是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的基本框架,论述时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例阐述)2、教师引导儿童进行泥塑活动时应注意哪些 第一,教师自己要了解泥塑活动中所使用的粘泥、橡皮泥和面团的特性。 第二,彩塑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因而,在幼儿园大班时,教师可引导儿童对自己制作的泥塑作品进行着色描绘以美化作品。 第三,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泥塑作品时不应把重点放在追求作品的精确与细致上,而应注重儿童泥塑操作的过程及作品整体的稚拙感。 第四,妥善处理儿童的泥塑作品。 3、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描述阶段 所谓描述,是指陈述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称的视觉对象,而不涉及作品的含义及其价值的认定。如果作品是写实的,则要指出作品包含哪些形象,如作品中所包含的人物、动物、景物、物品等。如果作品是抽象的,则要指出主要的形状、色彩及其运动的趋向。为此,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 4、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要作哪些准备?又透过哪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要点描述: (1)深入了解儿童对欣赏的特殊态度、情感、信念和价值观,他们对美术表现形式的情感和理念。每个孩子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一定要以儿童能接受的程度作为课程教学的起点。 (2)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有较为广泛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并能不断学习,富有挑战冒险的精神,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美感经验,用富有创意的课题吸引儿童的兴趣。 (3)选择经典性的艺术作品,向儿童作系列的介绍,可以开拓儿童的视野,训练儿童艺术的敏感性。 5、如何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观察 ①选择可供学前儿童欣赏感知的对象。美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来自现实生活本身并且经过创作者亲身体验过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重要得多。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考试试卷 (A卷)

---------------------------------------------------------------最新资料推荐------------------------------------------------------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考试试卷(A卷)《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模拟考试试卷答案(A 卷)一、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12 分) 1、散点式构图: 摆脱了地平线,开始表现出物体的离散关系。 2、透明式表现: 把看不到的物体象 X 光透视一样表现出来。 3、蝌蚪人: 头部、躯干部和四肢尚未分化完全的人。 4、展开式: 儿童把在不同视角看到的物体在一张画面上表现出来。 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14 分) 1、凯洛格把儿童早期的样式配置分为 17 种。 2、儿童绘画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涂鸦期、象征期和图式期。 3、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和眼手的逐渐协调,儿童会用轮廓线勾画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图形的外部界线,而图形之间相互结合的部位则融合在一起。 4、凯洛格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图形结合而形成的图形称为集合体。 5、儿童刚开始运用水平垂直参照系统进行构图时有些呆板和模式化,此时所画的人,我们称之为稻草人。 1/ 12

6、给予幼儿一张硬纸,幼儿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它制作一个立方体。 这一目标取向属于行为目标。 7、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画蝌蚪人是因为他们的知觉尚未分化。 三、简答题(每题 6 分,共 24 分) 1、简述儿童绘画发展中象征期的特征。 造型上: 用图象表达意愿,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线条组合,具备物体的基本部分。 色彩上: 对颜色有自己的喜好,并用它们来描绘各种事物,注意按物体的固有色来选择相应的颜色涂染。 涂色方面显得毫无顺序,不均匀。 构图上: 把物体随机地安排在画面上,不注意大小比例。 2、简述儿童在绘画中是如何处理事物之间关系的?最初是把事物看成各自独立的个体,与其它事物缺乏联系;逐渐以简单的方法处理事物间的关系;最后能客观地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间的关系。 3、家庭美术教育有哪些方法?创设良好的家庭美术环境,初步感知美术的基本要素,鼓励儿童多欣赏美的事物,正确对待儿

《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及设计》练习题答案

《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及设计》练习题一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表演唱 也称歌表演,指一边唱歌一边做身体动作表演,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两个人合作。动作可以是全身性的,也可以是身体的某一部位。 2. 唱 在唱歌教学中,教师或其他相关人员进行示性地进行演唱,称为唱。 3. 轮唱 轮唱:两个小组(或声部)一先一后按一定间隔开始演唱同一首歌曲,如间隔一小节的轮唱《闪烁的小星》。 4. 对唱 对唱:是指幼儿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以问答的方式进行的歌唱。 5. 接唱 接唱包括个人对个人的接唱,也可以是小组对小组的接唱。一般将一首歌曲分成几个乐句,由幼儿分组轮流一句句接唱,也可以是半句接唱。 6. 齐唱 齐唱:是幼儿园集体唱歌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主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整齐地演唱完全相同的曲调和歌词。 7. 音色 音色:由于发音体的形状、性质不同,发音的方法不同而发出的声音各具特色,如乐器中钢琴、小提琴、二胡、笛子发出的声音各具有不同的音色,这种不同声音的特色就叫做“音色”。 8. 幼儿园的律动 幼儿园的律动是指在音乐伴奏下的韵律动作,一般分为三种: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 9. 独舞 独舞:是一个人随着伴奏做韵律动作,主要指一个人的表演,也有多人一起表演的时候,但相互间不发生交流或配合关系。 10. 集体舞 集体舞:是许多小朋友一起参加的、有一定的队形和动作规定的并可交换舞伴的一个舞蹈形式。 11.幼儿园音乐欣赏 幼儿园音乐欣赏是人们感受、理解、鉴赏和品评音乐艺术的一种活动,也是通过音乐来了解世界的一种认识和思维的活动。学前儿童主要通过直接参与活动来感知音乐、理解音乐和从音乐中获得审美享受。 12. 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 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幼儿园的环境对儿童实施艺术启蒙教育的过程。 13. 幼儿艺术教育的实践性原则 幼儿艺术教育的实践性原则指在艺术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艺术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和培养他们的艺术能力和兴趣。 14. 渗透的艺术教育活动 所谓渗透的艺术教育活动,是指除专门的艺术活动以外,随机、灵活地蕴涵、渗透在儿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库整理

1、什么是文艺学? 2、什么是文学理论?(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品格) 3、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4、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镜”与“灯”各指什么? 5、文学活动的构成?例:什么是模仿论/表现论等?(四要素即四种理论视角) 6、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例:巫术发生说等概念?哪一种最合理?为什么?文学活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原因? 7、文学的含义?(三种含义) 8、什么是审美?审美指什么? 9、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 10、怎么理解文学是一般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1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1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3、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 14、什么是话语蕴藉? 15、什么是精神/物质生产?关系? 16、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17、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名词解释 1.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即一定的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2.陌生化(P142):以不常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以作者或任务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 而不得不以陌生化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的具体的描写出来。从而使艺术描写不落俗套,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 3.有意味的形式(P176):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 意味的形式”。“意味”是指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即“有意味的形式”。 4.艺术真实(P153):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 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种特殊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儿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5.熟悉的陌生人:别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 为它来自生活,使读者能从这一典型形象联想到某些类似的人物。“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过,是寄托作家审美理想的新生命,指文学典型具有独特的个性,文学典型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是古今唯一的独创,是一个读者熟悉的陌生人。 6.艺术发现(P127):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 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7.期待视野P324:在文学阅读之先河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 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即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示,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试题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引导小班儿童在泥工中塑造( B ) A.平面物象 B.简单立体物象 C.结构复杂物象 D.物象主要特征和细节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引导中班儿童在绘画中表现感受过的物体的( C ) A.轮廓特征 B.基本形态 C.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 D.动态结构 3 .学前儿童手工发展的第三阶段称样式化期,它的年龄段为( D ) 岁~3 岁岁~4 岁 岁~5 岁岁~7 岁 4.罗达?凯洛格列举了大量世界儿童画资料,说明了儿童绘画发展的详细历程。在这一历程 中由抽象到绘画途径的重要一环,标志着幼儿已能画出具有构造意义的图画的是 (C )A.结合体 B.集合体 C.曼陀罗 D.放射型 5.初入园的儿童用四条边线组成方形物时非常困难,因为此时他们尚处于( B )A?“垂直性”无区别阶段B?“方向性”无区别阶段 C?“水平性”无区别阶段D?“平面性”无区别阶段 6.在美术起源学说中,认为“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的 观点属于(B )

7.大正时期,领导日本自由画教育运动的画家是( A ) A.山本鼎 B.福禄培尔 C.乌索娃 D.西泽克 8.根据比纳(A Bi net)关于儿童对图画感知阶段的划分,能说出关于人或动物所做事情的简短 语句的儿童处在对图画感知的( C ) A.罗列对象时期 B.解释时期 C.描述对象阶段 D.涂鸦阶段 9.关于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课程目标的表述,错误..的是( D ) A.应让幼儿对某些名画有初步的印象 B.应培养具有知觉美的某些基本要素的能力 C.应让幼儿有叙述和谈论艺术作品的能力 D.应让幼儿能开展高质量的艺术批评 10.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在儿童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B ) A.最近发展区 B.成熟 C.同化和顺应 D.模仿 11.运用线条、色彩等要素,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视觉形式的艺术形式是( A ) A. 绘画 B.雕塑 C.工艺美术 D.建筑艺术 12.在近代儿童美术教育史上,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应首推( A ) A.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 B.裴斯泰洛齐和罗伯特?欧文 C.蒙台梭利和福禄贝尔 D.蒙台梭利和罗伯特?欧文 13.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要培养的人格类型是( A ) A.审美型人格 B.冲突型人格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作业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第1次平时作业(绪论、第1章)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歌唱活动本身的教育目标中,最基础的目标是( B )。 A.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B.让幼儿享受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 C.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D.掌握粗浅的歌唱知识技能 2.艺术是学前儿童的一种游戏,他们对美的感受往往直接地以动作、表情、语言和活动等方式表现,带有强烈的( C )的特点。 A.动作性 B.思维性 C.表现性 D.抽象性 3在学前阶段进行的音乐教育,其本质是对人进行( D )。 A.美的教育 B.良好的个性教育 C.艺术的教育 D.基本素质的教育 4.经过大量实践和实验研究后提出“儿童自然发展法”的是( B )。 A.达尔克尔兹 B.柯达伊 C.铃木 D.奥尔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审美性原则: 审美性原则指在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中把握好儿童的审美特点,以审美感知的培养、审美情感的激发为出发点,遵循将审美的特殊性质贯彻于音乐的欣赏、表演和创造等活动形式之中。 2.艺术审美活动: 艺术审美活动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态,就是感受、领悟客观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呈现的美:具体地说,它指的是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历史地发生和构建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关系。 3.有效迁移: 有效迁移作为一个词语时,它的意思是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或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从

一地移向另一地。在心理学中,它指的是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积极影响。 4.示范法: 示范法指儿童的许多行为并非通过直接实践或受到强化形成的,而是通过观察、学习产生共鸣,从而增加良好行为的获得或减少、削弱不良行为。 5.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陈示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有重要作用。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艺术教学中创造性培养的策略。 (1)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动机; (2)丰富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对内在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3)正确认识创造力与技能的关系; (4)正确认识、使用示范和范例。 2.简述“适应性功能”发挥作用的立足点。 顺应儿童生理、心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片段能够对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产生最佳的综合性影响效应。 3.简述幼儿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 1.幼儿因素的调节 (1)满足幼儿对探究、创新的需要; (2)满足幼儿对秩序的需要; (3)满足幼儿对参与的需要; (4)满足幼儿对接纳的需要。 2.教师因素的调节 (1)情绪表达;(2)行动方式。 3.材料因素的调节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 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 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试题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引导小班儿童在泥工中塑造( A. 平面物象 B.简单立体物象 C. 结构复杂物象 D.物象主要特征和细节 2.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引导中班儿童在绘画中表现感受过的物体的( A. 轮廓特征 B.基本形态 C.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 D.动态结构 3. 学前儿童手工发展的第三阶段称样式化期,它的年龄段为( A.2 岁~3岁 B.2 岁~4岁 C.4 岁~5岁 D.5 岁~7岁 4. 罗达?凯洛格列举了大量世界儿童画资料,说明了儿童绘画发展的详细历程。在这一历程 中由抽象到绘画途径的重要一环,标志着幼儿已能画出具有构造意义的图画的是 A.结合体 B.集合体 C.曼陀罗 D.放射型 5. 初入园的儿童用四条边线组成方形物时非常困难,因为此时他们尚处于( A. “垂直性”无区别阶段 B. “方向性”无区别阶段 C. “水平性”无区别阶段 D. “平面性”无区别阶段 6. 在美术起源学说中,认为“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的 观点属于( B ) A.游戏说 B.表现说 C.模仿说 D.巫术说 7. 大正时期,领导日本自由画教育运动的画家是( A ) A.山本鼎 B.福禄培尔 C.乌索娃 D.西泽克 8. 根据比纳(A ? Binet )关于儿童对图画感知阶段的划分,能说出关于人或动物所做事情的简 短语句的儿童处在对图画感知的( A. 罗列对象时期 C.描述对象阶段 9. 关于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课程目标的表述, 10. 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在儿童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最近发展区 B.成熟 C.同化和顺应 D.模仿 11. 运用线条、色彩等要素,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视觉形式的艺术形式是 A.绘画 B.雕塑 C.工艺美术 D.建筑艺术 12. 在近代儿童美术教育史上,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应首推 A.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 B.裴斯泰洛齐和罗伯特?欧文 B ) D ) C ) B ) C ) B.解释时期 D .涂鸦阶段 错 误 ..的是( D ) A. 应让幼儿对某些名画有初步的印象 C.应让幼儿有叙述和谈论艺术作品的能力 B. 应培养具有知觉美的某些基本要素的能 力 B )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答案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答案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学前儿童美术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空间。 2、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线条、形体、结构和色彩。 3、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福禄倍尔、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及杜威的教育思想相继传入我国。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当时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福禄倍尔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4、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热情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创造是这种教学的核心。” 5、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写实期。 6、里德生平着作等身,最重要的着作是《通过艺术的教育》。 7、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命名线四种水平。 8、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 9、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的归纳,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10、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欣赏、绘画和手工三大方面。 11、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分步练习与整体练习。 12、学前儿童绘画创作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约经历了知觉、体验与 反思、表达这样一个流程。 13、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教师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14、手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原理和步骤,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15、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儿童美术结果和儿童美术发展 的测量和评价,还包括对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 状况、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指导 和活动效果的评价。也就是说,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 16、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行为过程的评价应注意根据三种不同的角度来把握,它们是将幼儿当前的学习与幼儿自己过去的学习相比较、将某一幼儿的美术学习与其他幼儿进行比较、将幼儿的学习与理想中的评价 标准进行比较,这种比较使教师能清楚地把握到幼儿在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中的位置,同时制订今后发展的目标。 17、色彩的三要素是色相、明度、 纯度。 18、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在七种基本色相中,最亮的色彩是黄色。 二、选择题:(每题2分) 1、美术也称 C 、 D 或 F 。 A、形体艺术 B、影像艺术 C、造型艺术 D、视觉艺术 E、民间艺术 F、空间艺术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 C 、 D 和 F 三大板块,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 A 素描、 B 设计、 C 绘画、 D 手工、 E 色彩、 F 欣赏 3、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 A : A.弗兰兹·西泽克 B.福禄倍尔 C.皮亚杰 D.冈仓觉 4、1923年幼儿教育家 B 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A.张雪门 B.陶行知 C.陈鹤琴 D.蔡元培 5、《画架绘画与儿童人格》的作者是: B 。 A.加登纳 B.艾修勒和哈特薇克 C.里德D.阿恩海姆 6、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 A 三个阶段。 A.“涂鸦”期、“象征”期和“概念画”期 B.“概念画”期、“象征”期和“涂鸦”期 C.“象征”期、“涂鸦”期和“概念画”期 7、 A 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 A.遮挡式 B.零乱式 C.并列式 D.多层并列式 8、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 A 。 A、对话 B、讲述 C、临摹 9、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写生画、 C 、命题画、意愿画。 A、素描 B、设计 C、临摹 10、命题画可分为 A 和 D 。 A.物体画 B.写生画 C.情节画 D.临摹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